干群

2024-08-04

干群(共8篇)

1.干群 篇一

 打造和谐干群关系

多发的群体事件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形象,给地方经济发展增添了不稳定因素,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不和谐音符。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大多与紧张的干群关系有关。因此,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和谐干群关系,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树立民本意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群众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强化党员干部的民本意识是打造和谐干群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党员干部放大自我,对人民群众根本地位认识不到位是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同志深刻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中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孟子早在两千年前就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足见人民群众地位的重要。在民众权利意识不断觉醒的今天,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打造和谐干群关系,这就更需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一切工作要围绕人民群众来开展。民本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员干部开展工作的思想基础。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强化民本意识,推动干群关系和谐发展。

2.强化责任意识。民心似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把维护群众的利益当作自己的责任,在工作中就不会失误、失职、渎职,才不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国家的财产造成了损失。强化责任意识,就是要树立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党员干部必须在思想上强化责任意识,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抓工作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牢固树立履责应该、尽责光荣、失责可耻的思想,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敢于直面困难,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积极化解各种复杂矛盾,做到事不避难,敢于担当,扎实推动工作。

3.保持学习意识。干群关系是个大课堂,群众才是高明的老师。党员干部只有深入群众,虚心向民众学习,倾听民众的呼声,才能体察民情,做出的决策才能合乎民意。当前,少数党员干部高高在上,脱离人民群众,政策和决策违背民意,是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的直接原因。是深入基层、虚心向群众学习,还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这是衡量领导干部群众观是否端正的试金石,也是体现一个政党是否先进的鲜明标志。发展要依靠群众,就是要承认并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现实中,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认为群众素质低,自己见多识广,自恃高明,好为人师,漠视群众意见,擅自决策。这样的政策和决策必然偏离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必然与民意想背离,必须在实践中改正。党员干部要熟悉民情民意就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就要与群众打成一片,就要走上田间地头,下到社区民居,调查情况,听取民声,研究实际,破解难题,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树立服务意识。服务意识是根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强化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真正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落到实处是打造和谐干群关系的根本。当前,部分党员干部群众观淡漠、主仆错位,缺乏服务意识,对群众安危冷暖重视不够,甚至以权谋私。这是干群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我国目前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至关重要。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党员干部必须强化以上四种意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员干部一定要克服父母官的思想,在干群关系中摆正位置,以公仆意识,做为民官。要深刻认识到,权力来自于人民群众,要用好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观念,急群众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为群众谋利益,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 要解决好新时代背景下的干群关系,需要我们从思想引导、素质提升、机制建设等多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对政府公务人员的思想教育引导工作,尤其是基层行政人员,用先进的思想与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武装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

二是构建科学、完善的应急机制,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好干群关系中的突出矛盾,有效缓解当前干群怪象发生。

三是依据当前社会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做到为“利为人民所谋”,“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四是加强基层行政人员的执政能力,提升相应素质,不断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与本领;创造性地构建干群沟通机制,扩大沟通渠道,确保干群关系持久稳定和长期和谐。

五是加强反腐体系的建设,加大惩治力度,创建“网络问责制”,引导社会媒体及其他民间监督力量积极参与对行政工作的监督,形成监管合力,打造为民廉洁政府,树立政府良好的形象。

 如何进一步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实现‘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深刻阐述了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工作方法等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对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是实现“十二五”奋斗目标的根本性保证。

(一)加强全党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重要性教育,提高解决矛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站在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各级党组织尤其是领导干部,应当清醒认识执政环境下党群、干群关系面临矛盾的特点,总结研究当前群众工作有效性的途径和方略。在干部培训时,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密切党群、干群的关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自己,引导教育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二)提高干部素质,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修复被腐败蜕变分子玷污的党员干部形象

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要求,抓好各级干部选拔、教育、管理和监督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引导干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加强党性锻炼,自觉改造世界观,提高整体素质。要教育引导干部经常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多为群众排忧解难,自觉做到“顺民心、谋民利、得民心”。要把抓干部作风转变和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理解基层干部的酸甜苦辣,调动他们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不断探索反腐倡廉的新思路、新对策,通过实施两个条例,把好公务员的“入口关”,引导教育党员干部“廉政、勤政、良政”,消除不良作风给党群、干群关系造成的隔膜。(三)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创造灵活、放开、敏锐、高效的群众工作环境 要构建灵活高效的党群干群联系沟通体系和机制,强化领导组织机构,健全网络载体,做到职责明确、指挥有效,反馈灵敏。要通过查询、分析、反馈等环节,对群众的愿望需求,矛盾焦点,做系统、准确、及时分析和预测,为领导部门提供前瞻性预警信息。要完善对群众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评估。要以“严格、实际、可操作”为标准,构建并完善集检查、监督、预防和处罚于一体的配套成龙的群众工作制度。通过法规制度和机制的建设,实现群众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保障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党群、干群间关系的和谐。

(四)加快经济发展,改革完善分配制度,把“蛋糕”做大、切好

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物质基础。我们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加快改革和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质量与效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先富、带动后富等一系列方针和原则。在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中央、地方、基层之间的分配关系上,要在保证国家集中一定财力的同时,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现各级党和政府组织在社会生活中的凝聚力。

(五)引导群众更好地行使民主权利,依法惩治邪恶势力

要充分而广泛地发扬民主,遇事要和群众商量,走群众路线。无论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和乡村,都要切实做好厂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增加工作的透明度,为群众监督提供条件;在尊重和保证群众行使民主权力的同时,对于那些影响社会稳定的邪恶势力,也要依法惩处,依法保护群众利益。

(六)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权利义务观念和政策法律观念

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用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群众,提高群众对党和社会主义的认识,做到识大体、顾大局,摆正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建立和发展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关系;要针对群众的思想实际,编写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在群众中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努力增强公民的权利义务观念和政策法律观念。(七)继承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提高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性

新形势下要有效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必须继承并不断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法。要通过“评议、听证”、“公示公告”、大众传媒和文化娱乐活动等方式,拓宽民主渠道,密切党群、干群双向交流,实现“官意民心”高度契合;要信守“关爱、真诚、迅速、公平”,真诚关心群众疾苦,恪守“群众利益无小事”信念,及时解决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维护群众正当权益;要针对不同群体进行个性化的释疑解惑,防止和克服思想教育“一刀切”;要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难点热点问题,提供“信得过”服务,以诚换心,以服务换情;要建立健全群众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目标,以制度约束引导党员干部自觉用法律法规、制度条例、村规民约为武器,解决各类矛盾问题,密切干群关系;要凭借网络平台使基层组织和党员向社会各种组织、群体渗透辐射,拓展工作渠道,直接融入群众组织、社会群体及社区单位之中,听民声,动真情、办实事。

总之,党群干群关系是关系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一个根本政治问题。正确解决党群、干群矛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门极为丰富深刻的学问。我们要进行经常性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调查研究,对党群干群关系的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及时反馈和科学预测,并不断进行理性思考,从而牢牢把握正确引导党群干群关系发展的主动权。

 在具体措施上,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切实加强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自觉性

首先,进一步增强党的宗旨意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前提。只有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才能从根本上做到密切联系群众。

其次,大力倡导真抓实干和艰苦奋斗精神。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将长期存在。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一定要坚持从基本国情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既增强工作的紧迫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住机遇加快各项事业的发展,又充分考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我们要通过宗旨教育、国情市情教育和倡导真抓实干、艰苦奋斗精神,从根本上解决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问题,为我们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事实上,我们党员干部中的一些先进模范人物,就是凭着强烈的宗旨意识和深厚的群众感情在做群众工作。

2.要讲究群众工作方法,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党员干部在处理同群众的关系上出现了问题,未必都是宗旨观念问题,有许多是工作方法上的问题。这就必须讲究工作方法。密切联系群众的具体工作方法很多,我们今天要讲的是最传统,也是最根本的方法,即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一要相信和依靠群众。二要向人民群众学习。

3.党员干部一定要廉洁自律,在群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指出: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份之想,这也是对全体党员干部的要求。作为党员干部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树立起良好的自身形象。

4.要加快领导方式、工作方式的转变,促进制度创新,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

 构建和谐干群关系需要以人为本

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等社会阶段后,我们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历史时期。而当前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导致党员干部在处理群众问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样化。因此,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已成当务之急,而构建和谐干群关系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需要认真做好群众工作。

做好群众工作,关系着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上升时期,矛盾多发,各类社会积弊也随之暴露。这些矛盾既有历史上积累下来的,也有在现今特定时期产生的新问题。有些问题是随着社会发展不可避免伴生的,有些问题是由于部分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工作方法失当造成的。公务员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群众利益的维护者,有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群众利益的责任。事实上,部分工作人员无视群众疾苦,一切为自身的仕途着想,背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群众的利益换来自己的升迁。这些现象的存在催生了干群矛盾,使得群众站在了政府的对立面,久而久之,可能会酿成重大的群体事件,威胁社会稳定。

群众处于社会的底层,政府是其代言人,若政府不能履行代言人的职责,就会失去代言人的资格。做好群众工作,需要我们用真心和真情去理解群众、帮助群众,及时解决群众的内部矛盾,不能欺骗群众,不能对群众讲空话、套话,不能失信于民,要对群众讲真话、办实事。对待工作必须认真负责,深入群众生活,了解群众所需,把群众看做衣食父母,迅速及时解决群众的难题。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不仅是工作的出发点,更是衡量我们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由于我国行政体制还存在缺陷,部分干部对上负责,对下敷衍,尤其是干部考核标准的缺陷,造成政绩工程遍地开花。这些都是与和谐社会不符的现象。创新评价体系,改变工作作风,提高干部的思想素质,走群众路线,团结群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筑牢干群关系的“信任基石”

历数近些年来各地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无论是几年前的孟连事件、瓮安事件,还是今年以来发生的增城事件、织里事件,都有着类似特点:原本只涉及相关部门的单体事件,却发展成当事人与非利益关系者共同参与的群体性对抗。其背后的诱因,往往是群众对当地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缺乏信任。

这种高度相似的运行逻辑,警示我们必须关注基层干群关系中的“信任危机”。诚然,上有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在社会治理中,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和压力,对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然而更应看到的是,基层干部处于社会治理的最前沿,直接面对群众,实质担当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代言人,其能力和作风,都影响着当地群众对执政党的评价。基层干群之间的不信任,不仅会令干群关系趋于紧张,更可能促使部分群众逐渐将对个别基层干部的不满,上升为对基层一级政权的不满,导致基层治理陷入“信任困境”:无论基层干部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都无法取得认可。

事实证明,干群之间缺乏信任,会极大地削弱基层政权的权威性,不仅表现在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乏力,更意味着社会控制能力和动员能力的下降,发展的政策措施得不到群众认可,反倒被误认为是个人谋利的瞎折腾,由此不信任进一步加深,这对基层社会的建设发展与和谐稳定,影响更为负面。

从历史层面看,密切联系群众向来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当年,正是靠与群众的鱼水深情和血肉联系,我们党才能在白色恐怖中唤起工农百万,在极为残酷的斗争中建立红色政权。而今,部分地区干群间缺乏信任,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不仅在于当地,更在消耗整个执政党的执政资源。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消极影响会因各种传播渠道突破一时一地,产生持久和放大的后果。作为人民选择的执政党,放大的“信任危机”会直接危及我们的执政根基。这正是胡锦涛总书记以峻切之言词,一再强调“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的根本原因。

筑牢基层干群关系的“信任基石”,固然要靠在基层干部中进行党性教育,在思想作风上重提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路线,但更重要的是整肃吏治、协调利益。前者事关权力结构,后者事关利益分配。对于前者,虽然推进基层民主已为共识、村民自治亦实践多年,但现实当中,基层干部的权力运行机制仍然存有弊端。一些地方片面唯上,“上情压倒民情”,导致群众敬而远之,信任难以建立;一些地方监督缺位,“独断代替协商”,造成群众心生怨怼,矛盾由此催生。

对于群众来说,最直接的诉求往往在于利益。群众的不满,往往源于分配不公、利益受损,近年来的群体性事件,多肇始于此。这也说明对于基层干部而言,只有处理好群众利益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疏解矛盾冲突、保持基层稳定、维护社会和谐。否则,即便盖起了高楼大厦、修好了通衢大道,发展的正面效用也会大打折扣。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一个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从根本上说都来自人民。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神经末梢,筑牢干群关系的信任基石,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方能为人民谋取福祉、为政党赢得民心,这是对基层政权最根本的考验。

2.干群 篇二

一、干群之间巨大的利益差别是产生干群矛盾的社会根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干部和群众是属于有着巨大社会利益差别的两大社会阶层。各个层次的国家干部大都属于公务员序列, 是社会的主导者、决策者、管理者, 社会资源掌握在他们手中。根据中国社会学界的调查得出的结论表明, 在目前, 人们普遍认为公务员及干部群体是改革开放以来获利最大的社会阶层, 党政干部取代私营企业主或演艺人员被认为是受益最多的群体。公务员的职业稳定性、社会保障的可靠性和某些人的“腐败得利”问题使人们产生了这种看法[1]。社会学的理论证明, 如果两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差距越来越扩大的话, 阶层之间就会产生明显的心理隔膜与意识观念的对抗, 不利于和谐社会阶层关系的建立。当前农村地区的干群矛盾日益突出, 与因干部群众巨大的利益差别而产生的心理鸿沟密切相关。比如, 作为农村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农村乡镇中小学教师, 是独立于农民与干部之外的农村又一社会群体, 他们与乡镇干部的利益也存在有很大的差别, 导致农村乡镇教师也产生心理落差和不公平感, 农村教师要求增加工资提高福利待遇而进行了频繁的上诉、请愿和抗争, 以至在全国各地发生了多起规模较大的教师罢课事件。在我们所调研的农村地区教师集体到当地市 (区) 委和政府部门上访、请愿要求提高教师待遇或补发拖欠工资的抗争行为也多次的发生过, 如在2008年, 湖北YC市H镇中心小学教师集体25人、HP区乡镇中小学教师60多人集体分别去当地政府部门反映工资待遇过低、津补贴不到位的诉求, HP区退休教师多次群体组织去区政府部门静坐要求增加退休金等, 还有各地辞退民办教师要求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诉求, 退养民办教师反映退养费太低、要求提高待遇等等。农村教师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政府的回应与解决, 使教师群体对政府及领导干部产生了明显的排斥与怨恨情绪。在我们同农村教师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所得到的结论是, 绝大多数教师对自己的现有待遇并不满意, 原因是他们与公务员体系内的乡镇干部比较而言工资相对增长不多, 两者的收入差距并没有缩小, 因此教师的不满情绪和心理不平衡感就越来越强烈。

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生活相对贫困化干群矛盾突出

在免除农业税和农民各种负担以来, 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程度不同的提高, 但是, 农民的收入增长仍然趋缓, 生活资料与物价的上涨使农民生活相对贫困化在有些地区有所增长, 收入甚至出现阶段性的负增长现象, 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 生活水平下降。许多农村现行经营体制中的不完善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由于一些历史和现实的因素, 许多地区的农民致富的门路与机会还不多, 生存的压力还很大。在调查中, 我们感到很多群众对自己的生存现状不满意, 有很大的生活压力, 改善家庭状况增加收入的出路很少, 因病致贫的人也很多, 农民出去打工没有技能, 做生意缺乏资金, 搞种植和养殖缺乏投入, 对现实及未来产生悲观以至绝望的心理。农村社会及农民的现实状况, 既使群众对政府和乡镇干部产生失望和不满, 也给干部增加了承受各种矛盾与冲突的压力, 在现实的及潜在的矛盾纠纷过程中, 农村干部就有可能成为农民不满情绪与心理的发泄对象, 从而恶化干群关系, 激化干群矛盾。

三、农民利益表达、实现与保障机制不健全, 社会利益关系不和谐, 这是产生干群矛盾的重要原因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2]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剧烈分化, 社会阶层贫富差距扩大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农村干群关系紧张, 首当其冲的就是利益问题。农民利益表达渠道狭窄, 利益维权手段缺乏, 实现利益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致使他们许多正当合理的利益得不到实现与保护, 利益矛盾得不到有效化解。一是随着改革深入和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对各种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越来越迫切。但许多地方产业化经营发展缓慢, 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造成农民意见较大, 这些意见直接落在基层干部身上。二是改革对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进行了调整, 市场经济又给人们物质利益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致使农民群众对自身利益的期望值较高, 而现实中又可能难以实现。加上转型期分配制度的不完善、不公正, 农村贫富悬殊状况较为突出, 这种利益矛盾最终表现为干群矛盾。由于中国特有的国情和体制、机制上的缺陷, 政府及社会各界在解决矛盾冲突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低效, 相比社会转型所引发的深层矛盾的不断涌现来说, 往往只能是首尾不相顾, 疲于应付, 更不要说查漏补缺, 防患于未然, 致使以侵害群众合法权益或侵权行为难以遏制为实质的各类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潜在因素, 层出不穷、此起彼伏。而实际上这些问题, 是体制机制问题, 不是基层干部所能完全解决的。农民正当利益得不到维护成为新时期农村党群干群矛盾的焦点, 也是一些地方农民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的重要原因。比如, 在征地过程中普遍出现对农民的补偿标准偏低、社会保障措施不配套、征地补偿安置费分配混乱、滋生腐败等多方面问题。这些问题成了基层农村社会干群矛盾尖锐化的导火索, 利益受到损害的农民不得不采取集体上访、诉讼等手段, 甚至采取一些过激行为来争取自己的利益。

四、农民民主意识的增强与村民自治制度在实

践中的不完善之间的不适应, 这也是引发农村干群矛盾不可忽视的因素

曾经有学者指出, 农民的政治权利意识必须靠经济利益去唤醒。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 各地村民对选举的热衷程度是不一样的, 有些地方的村民对选举和参与村务决策管理不感兴趣, 所谓的村民自治就是走走形式, 没有实质内容。特别是在有些集体经济比较薄弱落后的村, 村民自治不被村民重视, 他们认为没有现实利益关联, 自治到底治什么, 有什么需要我们来自治?因此, 村集体经济状况对村民自治有着决定性影响。在村集体经济实力比较强、而群众又相对比较富裕的一些村, 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和民主意识较强, 这又可能出现对村级事务参与过度而降低决策效率, 导致村级大事议而难决, 决而难行。还有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是农村各地宗族势力、家族利益对村民自治的负面影响, 处理好村两委与上级乡镇党委、政府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不能让村两委成为上级机构的附庸。我们也发现有一些基层干部对村民自治认识不到位, 依法行政、民主办事的意识较为薄弱, 在重视抓集体经济的同时, 没有认识到村民自治制度的重要性, 喜欢专权独断搞家长制一言堂, 挫伤了群众参与自治的积极性, 致使村民自治制度难以真正付诸实践。有一些村干部认为, 村里没有什么需要村民参与决策的重大事项, 大都是一些与村民现实利益无关紧要的小事, 村民也不感兴趣。因此村民自治制度实施不到位, 可以引发很多农村社会矛盾包括干群矛盾。

五、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作用存在弱化现象, 是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人为原因

具体表现为:一是相当一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长期不开展活动, 自身建设处于放任自流状态。我们在考察过程中发现, 不少农村村级党组织很少过组织生活, 名存实忘, 有的村一年都很难过一次党组织生活。二是在不少农村党的基层干部和党员老龄化, 发展新党员少, 知识上观念上更新慢, 党员教育处于停顿或半停顿状况, 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出来, 一些党员干部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群众, 使群众感受不到党员和领导干部的作用。三是由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长期滞后,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薄弱, 使许多不良的思想与意识死灰复燃, 宗族观念、家族势力抬头, 赌博和封建迷信盛行, 非法宗教势力、邪教组织活动也偶有出现, 少数党员干部也深陷其中。有的地方群众物质生活虽有提高, 但社会治安混乱, 偷盗事件频发, 群众对政府对有些邪恶势力的打击不力很不满意, 一旦矛盾激化, 很容易酿成群体性突发事件,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我们在调研中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 群众对农村乡镇、村干部作风不满意的比例达到79%。而从地方信访局所查阅到的群众诉求看, 反映乡村干部工作与生活作风不好的也很多, 占有一定的比例。如反映粮食补贴、征地青苗费不到位、土地占用和补偿过低、村级民主选举中的拉票贿选行为、干部作风简单粗暴、办事不公正、公款吃喝铺张浪费、通村道路修建质量差等等。

参考文献

[1]李培林.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3.如何改进干群关系 篇三

制度化管理,就是用制度和规章治理学校。在管理上体现了一种民主精神,同时,好的制度也让管理者更轻松。

学校通过教师的参与制定出一套规范的制度,形成大家都能遵守的公共规则。校长管理学校,必须依照这些规则,做到人人平等。凡是和教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均要让所有教师参与讨论,并通过投票表达民意。几年来,不只一次,学校班子的提案被教师否决了,尽管结果令人不是很满意,但我却满意这种权力方式和制约机制。只有这样公平、公正、公开的校园环境,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地为学校的发展目标而不懈奋斗。

二、人性化管理,积极营造健康向上而又宽松的人文环境

在实施制度化管理的前提下,还必须实施人性化管理,即“以人为本”。这就是改进干群关系,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第一,校长应多与人沟通,沟通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增进了解、取得信任的交际活动。良好的沟通也是一种感情投资,这种感情投资就是在交往之外多了一层相知,在人情世故上多了一份关心和相助。良好的沟通与交流需要真情流露,这是建立在真诚表达无欲无求的基础之上的。良好、有效的沟通能起到融洽感情、消除误会、避免冲突、促进合作的作用,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和谐,使团队更具有凝聚力。良好、有效的沟通能够协调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教师之间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校之间、教师与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有效的沟通还能及时掌握教师、学校、学生的信息。为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同时也能及时了解工作中的一些失误并能及时改进。所以校长应当常常与教师在一起,与学生在一起,只有深入到教师、学生的工作和生活中去才能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只有走进教师、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了解、理解他们,才能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去影响他们,并获得他们的接受。

第二,校长应当诚实守信,人的品行中最重要的就是诚信二字。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就是人们交往中的规则,就是对人要诚实,交往要讲信用。所以诚信之道当从日常小事做起,在小事情上做好,让诚信成为你的生活习惯和日常准则,同时诚信之道也要讲原则、辨真伪,为自己留有安全的距离。对人对己实事求是,不说假话、空话,只有给别人一颗真诚的心,才能从别人那里换得一颗真诚的心。校长的言行代表着学校,应言必行,行必果。只有做个诚实可靠的人,做个让人信赖的人,才能够得到他人的信任,别人才更愿意与你成为朋友。

第三,校长应当提高服务意识,珍惜每一个帮助别人的机会。没有一个人愿意与一无是处的人成为朋友。乐于助人等于乐于助己,雪中送炭的温暖充满校园。校长应当为师生服务。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为教师的工作生活提供后勤服务。例如帮助他们学习,提供学习机会;帮助教师解决家里的一些困难、矛盾等;逢年过节发条短信;慰问生活困难的教职工,走访退休教师等等。

第四,校长应当心胸宽广,有一颗宽容的心。校长应当要像爱自己那样来爱学校、爱全体师生。这样就要求我们有博大的胸怀去接纳他们,理解他们,原谅他们。善待他人也就等于善待自己,宽容别人也就等于提升自己。“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2010年暑期学习班上,我在作讲座,一名年老的教师突然站起来说:学校对他不公平,并且对我进行人格攻击。这时我当着全体教师的面沉着地说服他,有什么会后去说,并没有争吵,还是继续讲座。会后找到他与他交谈。原来他听错了别人的话,其实并没有这回事。然后他主动承认错误。全校教师也都知道他是无理取闹,我原谅了他。后来他见到我态度非常好,工作也很努力,并带动该校的工作也好转了,所以与你争吵的人,随便向人发脾气显然是不对的,此时如果抱着“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心态去面对任何突发的事件,那么自然便能“守得云开见月明了。”校长要与“敌人”成为朋友,让别扭的人不再别扭。这是改进干群关系的艺术再现。

三、以身作则,做好师生的表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校长以身作则,则是改进干群关系、构建和谐校园的力量源泉。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这力量源泉的作用,我始终坚持“以身作则”,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正所谓“身教胜于言教”。

当校长12年来,我常对班子成员说:“当干部就意味着多干活。教师在看着我们,不能懈怠。如果不能做表率,怎么能说服教师敬业奉献呢?”因此,我校所有班子成员都承担毕业班统考科目的教学,我也对毕业班进行蹲点,时常下班与学生谈心,处理突发事件,参与教研会、班会……虽然辛苦,但是心里踏实,很快乐。

要求教师做到的,班子成员首先做到。我希望教师尽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和他们交朋友。我也经常把学生请到办公室聊天。有时孩子们遇到烦心事或无法解决的困难,也会主动找到我或给我写纸条请求帮助,我总是第一时间为他们排忧解难。由于和孩子们接触多了,也有了感情,在毕业前夕,不少毕业生邀请我和他们合影,以作留念,每当此时,我总觉得很幸福,因为我希望成为孩子们不害怕的校长。

有了率先垂范的行为,就更能够理直气壮地引导教师了。我曾发现学校有少数教师面对学生的热情问好却没有反应。于是,我在教师会上严肃地说:“如果你热情地给人打招呼,而人家毫无表情,你做何感想?我希望从明天起,我们也能给学生一个微笑、一声真诚的问候。”每一个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教育资源,都是课程。我刚来学校时,升旗仪式上站得最端正的是学生,而一些教师却散漫随便。如今,学校处处盛开文明礼貌之花,师生之间无比和谐融洽。■

4.论干群关系材料范文 篇四

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既要继承以往的成功经验,也必须正视新情况新问题,创新观念,创新方式。中共浙江省委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在群众工作的实践中,注重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注重进行探索和创新。最近,记者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这一话题,采访了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

记者:我们党一贯重视群众工作。请您谈谈对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这个问题的理解。

习近平: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党力量与智慧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

不要以为坚持群众路线是老生常谈,现在基层出现的问题很多都是因为没有重视群众工作,没有做好群众工作,不会做群众工作,甚至不去做群众工作而造成的。前段时间我曾批评个别干部不会说话,处于失语状态。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不会说话是表象,本质还是严重疏离群众。或是目中无人,对群众缺乏感情;或是身无才干,做工作缺乏底蕴;或是手脚不净,形象不好,缺乏正气。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经常想一想这样几个基本问题:第一,共产党是干什么的?共产党就是要做到“三个代表”,其中归根结底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共产党是怎么执政的?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第三,领导干部是干什么的?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不是官老爷。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很会做“领导工作”,但不会做群众工作。第四,基层组织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基层组织直接同群众打交道,基层组织的全部工作归结到一点,就是做群众工作,包括做群众的服务工作,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把群众的要求集中起来,把上级的任务落实到群众中去。这些问题想清楚了,也就明白了我们工作的定位和方向,就明白了我们应该挑选什么样的干部,就明白了我们应该分出多少精力来做群众工作。记者:当前,群众工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一些领导干部不会妥善处理与群众的关系,对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缺乏正确有效的方法和本领。您认为领导干部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应注意什么?习近平:领导与群众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对矛盾统一体。特别是解决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冲突,往往都会涉及领导与群众的关系。我们常讲,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这话从工作方法上讲,就是要求我们同群众打成一片,努力提高群众对我们领导干部的信任度。群众对领导干部越信任,一些矛盾和问题就越容易解决。领导干部要得到群众的信任,决不是靠权力,而是要靠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和人格魅力,靠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善于掌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工作方法,因地、因时、因事、因人而异地开展工作,努力把党的群众工作做实、做细、做深、做好,切实增强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真正干出有益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事,真正建立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绩。要解决好领导与群众关系的问题,根据我的工作经验和认识,我认为尤其要强调两点:

一是要明确责任,主动工作。领导在与群众的矛盾中一般来说处于主要方面。在领导和群众的矛盾中,如果领导方面是错误的,群众方面是正确的,毫无疑问,领导是主要矛盾方面;如果群众方面是错误的,领导方面是正确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在领导,在于领导对群众的说服教育工作没有到位,在于领导的工作措施不适应于群众。因此,领导与群众产生矛盾时,领导要想方设法去做好教育和转化工作,而不能因为群众错了,你就站到群众的对立面去,把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

二是要将心比心,换取真心。群众也好,领导也好,人的感情都是一样的,并不是群众的感情可以简单一点,群众的需求可以降低一点,要将心比心。要获得群众的信任,主要靠平时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做好群众工作,临时抱佛脚是不管用的。

记者:适应我国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我们应当怎样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习近平:胡锦涛同志提出,既要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又要宣传群众、教育群众。这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做到深入群众而不是

脱离群众,服务群众而不是与群众争利,宣传群众而不是与群众相对立,团结教育群众而不是无原则地迁就一些落后的思想情绪,特别是要适应群众而不是让群众来适应领导。党的干部要学习和掌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通过发扬民主的方法做好群众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主动以“满意不满意评选”、“政务公开”、“决策公示”、“监督热线”等形式接受群众监督,决策时诚恳咨询请教,部署任务时热心解疑释惑,落实工作时认真倾听意见。要全面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尊重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依靠群众自身的力量做好群众工作,组织群众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断扩大群众对政务、财务和其他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第二,通过办实事好事的方法做好群众工作。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中解开群众的思想疙瘩,这是我们党做好群众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一种最实际、最普遍、最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要自觉地把党的群众工作体现在为群众办好事实事的具体行动中,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问寒问暖,到群众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理顺情绪,到出现新情况新变化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打开局面,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利益。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每年办几件作用大、影响大、群众欢迎的实事,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为民办实事的重点要放在扩大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城乡住房、生态环境、扶贫开发、科教文化、权益保障和社会稳定等十大领域。

第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做好群众工作。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的工作。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情况,耐心细致地做好工作,沟通情况,增进了解,取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学会用说服教育、耐心疏导的办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力戒简单粗暴、强加于人。

第四,通过示范引导的方法做好群众工作。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通过自身的品德和言行影响群众、示范群众、教育群众。各级党组织要注重发现和总结先进典型,运用先进典型影响和带动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

第五,通过组织活动的方法做好群众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组织和动员群众投入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去,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方法和载体。要把着眼点放在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使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基层党组织要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充分发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和各类活动中心在服务群众、教育群众中的作用。记者:近年来,浙江省各级党组织在创新群众工作途径和方法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习近平:近年来,我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密切联系群众,在继承过去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的同时,大胆创新,采取多种形式,寻找有效载体,开展群众工作。比较有特色的做法有:

领导干部记民情日记。发端于嵊州雅璜乡的“民情日记”活动,要求乡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办百家事,致百家富”。这一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群众工作方法取得了明显效果。目前,“民情日记”活动已在全省农村普遍推行,并不断得到改进和丰富。

基层民主恳谈(征询)会。围绕农业农村发展的主题,每期确定一个专题,并在举办日的前一周,将本期征询会的主题、时间和地点等以公告的形式张贴到各村居,欢迎群众参与。征询会举办日,镇党委、人大、政府主要领导以及相关的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与群众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交流,并专门建立了交办制度和反馈制度。每期征询会后,都要公布征询会交办情况联系单,在承诺时间内抓好落实。民主恳谈会创新了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与群众的沟通和对话的途径,密切了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

企业党组织与职工民主对话。具体做法是,由企业党组织或工会组织邀请企业负责人和部分职工参加,双方就企业生产、职工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坦诚交换意见。通过职工提出问题建议、企业负责人当场作答这

样的方式,拉近了企业经营者与职工的距离,职工气顺了,积极性高了,企业也发展了。

民主听证会。即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在村两委起草工作报告及财务收支情况报告、向村民发放书面提案表、征求党员和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召集村民参加民主听证会。在听证会场,村民可以自由地提出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质询集体经济所得收益及其使用情况,质询涉及村里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等,而且由村两委负责人当场予以解答。民主听证会后,村两委认真梳理群众的意见和提案,研究落实解决措施,及时提交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讨论决定,并在一个月内予以反馈。通过这种“打开天窗说亮话”的方式,激发了村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密切了农村的干群关系,推进了基层的各项工作。

党员参与社区共建活动。为整合和发挥社区人才资源优势,一些城市社区开展了“万名党员社区共建”活动,组织、动员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引导他们在社区共建中“亮身份、作贡献、树形象”,带头开展社区服务和结对帮扶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共建。

此外,我们还改变以往的做法,变群众要“上访”为领导去“下访”,建立了领导下访接待群众的制度;建立行政服务(办事)中心,使各类行政审批做到“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设立便民综合服务窗口,实行乡镇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等,切实转变了机关工作作风,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记者: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有科学的体制和机制作保证。请您谈谈浙江省这方面的做法。习近平: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除了从方法、渠道的层面提高工作水平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提供体制和机制的保证。

一是要建立群众工作的总体格局。要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协调、统战部门和群团组织具体负责、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做的党的群众工作总体格局。地方党委要把群众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和部署群众工作,提出各个时期群众工作的目标、任务、要求,研究制订相应的群众工作措施,建立群众工作的规章和制度。党委组织部门要根据党的建设的任务,协调各有关部门开展群众工作,重点指导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组织做好群众工作;党委统战部门要根据新时期群众工作的要求,扩大工作领域和范围,并依托政协组织开展广泛的群众工作;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按照党委的要求,充分利用群众团体的优势,在广大群众中开展社会活动,加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其他有关党政部门都要树立群众工作的意识,做好有关工作。建立纪委、组织、宣传、统战、信访、民政部门以及群团组织、新闻单位等部门单位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分析情况,研究讨论问题。高度重视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群众工作,把各种新出现的群众团体、社会组织尽快纳入党的群众工作覆盖的范围。乡(镇)村、街(居)等基层党组织应突出抓好群众工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负责群众工作的委员。

二是要形成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活动机制。基层党组织要以广泛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开放式的社会活动,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工作职能,从而提高基层党组织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亲和力、凝聚力、公信力。要通过经常性的社会活动,建立起党组织自己的活动阵地,找到适合自己组织特点的活动形式。当前特别要将党的群众工作覆盖到下岗职工、失地农民、流动人口等困难群体,妥善地处理好由困难群体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

三是要形成领导干部做群众工作的保障机制。要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再教育,增强宗旨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改进工作作风,把为人民谋福利作为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重点组织中青年干部学习和实践做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方法,要求他们掌握党的方针政策,掌握市场经济知识、科技知识和必要的专业知识,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解社情民情的能力、协调不同群体利益关系的能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动员群众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下派基层任职、参加基层工作队、担任基层工作指导员、基层蹲点等方法,为干部创造了解社情民意、提高动员群众组织群众能力的有利条件,在实践中打牢做群众工作的基本功。探索建立党政机关年轻干部轮流下企业、农村和其他基层单位体验生活、开展工作的制度,构建领导干部联系基层群众做群众工作的一整套制度体系。落实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试行普选制、差额选举制和竞选制,完善群众对干部工作绩效的评议制度,实行弹劾和罢免制度,建立健全人民授予权力、监督和制约权力运行的制度。

四是要形成群众工作的全党参与机制。各级党组织要把群众工作体现在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具体工作之中。各级党委及有关部门要有专门的机构,收集、分析有关群众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动态,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加强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及时提出改进意见。要通过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等活动,落实每一个党员做群众工作的职责,使每一位党员都成为群众工作的主体。要特别重视发挥党代表、党员人大代表、党员政协委员的作用,通过他们联系群众,反映群众的意愿和利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主张,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建立和健全党代表、人大代表的选区责任制,党组织要对党代表和党员人大代表定期布置开展群众工作的任务,对代表的工作提出规范性的要求。

五是要建立基层组织开展群众工作的资源保障机制。居民社区、村级组织承接了党和政府的大量事务性、社会性的工作,但其掌握和可支配的工作资源有限,工作手段和工作力量不足。要注重发挥党组织自身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开展党内党外服务。广泛开展党内互助活动、群众志愿活动、组织共建活动。应从党费中划出一定的经费,为基层党组织义务开展服务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保证。要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和调动资源,激活政治资源,挖掘市场资源,用好社会资源,构建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开展群众工作的新的支撑体系。

记者: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广大基层干部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骨干力量。根据您的经验,应如何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习近平: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战略高度,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满腔热忱地支持和帮助基层干部做好工作。我想从党委、政府贯彻“三真”要求的角度,讲三句话:

第一句话,执政重在基层。我们党可以说是全世界最重视基层建设的党。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只有被群众理解、为群众接受,才能变成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我们的方针政策再正确,如果不被群众理解,也难以贯彻执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提高包括基层干部在内的各级干部的能力。

第二句话,工作向基层倾斜。怎样支持帮助基层干部做好工作呢?一条是把基层干部队伍选拔好、培养好、建设好,让基层干部更好地做工作。另一条就是上级的工作向基层倾斜,让上级拿出一部分力量分担基层的工作。上级应进一步加强对基层的指导帮助,既要给基层下达“过河”的任务,又要切实指导帮助其解决“桥”和“船”的问题,并尽可能地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向基层作适当倾斜,为基层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比如,我省实施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就是一种尝试,要继续深化探索下去。

第三句话,给基层理解和关爱。各级党委、政府都要真正关心重视、真正支持帮助基层干部。对基层干部工作中、生活上出现的困难,要设身处地加以理解,满腔热情地给予支持,扎实有效地进行帮助,特别要敢于为基层干部担责任,关注基层干部的身心健康。关心基层干部,最关键的可能不是给基层多少钱、多少人,而是支持基层干部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帮助基层干部分担责任、共渡难关。

干群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就当前而言,各级政府及领导难以处理的,人民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新闻媒体报道较多的,是因干群关系失调而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和纠纷。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由于干群关系缺乏和谐,致使一些本来可以做好的事情没有做好,一些本来可以解决的问题久拖不决,一些本来可以缓解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群众对身边的领导和干部失去了依靠感和信任感。在群众心里领导和干部不再是自己的贴心人、领路人,从而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干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究其原因,除了群众对上级政策或指示一时难以理解和不明白外,大多数系我们干部的自身原因所致。就目前而言,影响干群关系和谐的因素主要有:

一、干部的认识不到位,缺乏尊重民意、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赖以生存的“土壤”是人民群众。然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和官员口口声声说尊重民意,以人为本,但总是说一套,做一套,说做之间总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对伤害群众利益和感情的事视为儿戏,不当回事;凡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总是我行我素,胡乱决策,从不考虑群众的想法。有的领导干部不能端正思想,摆正位置,言谈举止中常常表露出趾高气扬,居高临下的姿态,这又如何与群众心贴心、心连心呢。

二、干部的自身素质差,缺乏求真务实、公正办事的良好作风。工作中,我们有些干部自身严重存在着思想、理论、认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素质低下的问题,很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特别是在应对复杂问题时尤其显的被动。当遇到利益冲突时,不是先群众后自己,而是与群众争利益,争好处。在处理问题时厚此薄彼有失公正,使干部的诚信度失衡。加上官僚主义作风,衙门作风、形式主义严重,常常是脱离实际,劳民伤财,使群众极为反感。

三、是干部缺乏严于律已、扎实工作的实干精神。群众常说:干部干部先干一部。而我们有些干部不是忙于为群众多想事、多办事;办实事、解难事,而是忙于个人的利益,在如何迎合领导,如何显示“政绩”,如何拉关系上动脑筋下功夫,只对上级负责,不对群众负责。因此,心沉不下来,做事不实在。有的干部对别人马列主义,对自己自由主义,凭借手中的权力假公济私,捞取个人好处。有的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思想工作不深入。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来自于人民。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牢固的政治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而脱离群众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危险。表面看似干群关系,但从深层来讲就是党的执政能力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中,我们的干部难免有失误之处和不到位之处,关键是不怕失误,只要有勇气改正,从失误中接受教训,还群众一个公理、明白,群众是会理解、同意的。但问题往往不是这样,当我们的干部给群众造成伤害之后,给集体造成损失之后,不仅不自责,得不到应有的惩戒,反而说群众觉悟不高,没水平。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大事化了,小事化了,不了了之。你要反映问题,则被扣上越级上访的帽子,以权压人,以势唬人,压制群众上访,不让群众说话。如此这般,怎能使干群关系和谐融洽,又怎能与群众在思想上合拍,感情上共鸣,行动上一致。以人为本就是要以群众为本,一事当前首先应想到群众,从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出发,听民心,顺民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干群关系的和谐。

当前,从整体上看,我们的干部队伍主流是健康向上的,绝大多数干部是合格的。但是绝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存在的问题。在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由行政管制型向合作服务型转变的新形势新要求下,干部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也要随着时代的变革而改变。因此,要尽快改善目前的干群关系,纠正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有损群众利益等一系列问题。

要从制度上对干部的工作行为进行约束,思想教育是一方面,但不是万能的。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群众监督和评价干部的机制,尽快创新基层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方式,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原则的选拔任用机制;在基层领导岗位中切实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以品德和能力选拔干部和以岗位需要选拔人才的机制。真正把群众对干部的评价纳入干部的考核、升迁上。对那些伤害群众利益的干部,要坚决给予批评教育和处理,让群众的利益真正得到维护和保证。

新农村建设要避免六大误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农互动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从目前神州大地正在掀起一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来看,这一重大决策顺乎民意,深得民心。但必须指出的是,在这场高涨的建设新农村的热潮中,有些地方也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和急躁情绪,如不及时加以修正,就有可能使新农村建设走入误区,不利于新农村的健康发展。

一是避免一蹴而就的误区。

一些地方把修几条道路、刷白农民房子等,看做是建设新农村的标志,特别是一些地方已开始总结新农村建设的成效,这是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化、速成化了。首先,建设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在“后农业税”时代,农村积累的问题也日益突出,需要我们做长远的打算、艰苦的工作,因此,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不断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其

次,建设新农村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工程。实践证明,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农村是片创新的沃土。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会涌现出很多好的做法,我们要兼收并蓄、发扬光大,不能用静态的标准、封闭的框框来束缚新农村建设。再次,新农村是一个终极目标、美好蓝图,需要我们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只有瞄准目标,一步一步地去工作,一点一滴地去努力,才有可能实现远大目标。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要有科学的态度,扎实的作风,来不得半点马虎,来不得半点浮躁。那种认为新农村建设一蹴而就、指日可待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也是要不得的。

二是避免一哄而上的误区。

历史教训表明,大轰大嗡、心浮气躁不是干事业的态度。一哄而上的结果必然是一哄而散。全国掀起建设新领导科学农村的热潮,说明中央的政策正确英明,说明新农村建设反映了人民的意愿,但我们也要对这种热潮保持应有的冷静。我国农村千差万别,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处于同一阶段和层次,财政实力也不平衡,新农村建设存在快慢、高低之分也在情理之中。所以,不分具体情况,不顾自身条件,整体划一,一哄而上,往往会欲速则不达。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模式,没有统一标准。中央对建设新农村提出二十字要求,也只是蓝图,需要我们立足乡村特色,结合本地实际,注重实效,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搞一刀切,不搞一阵风,反对盲目攀比,反对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避免新农村建设运动化,避兔新农村建设成为新的“大跃进”。

三是避免一劳永逸的误区。

工业反哺农业,是对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变化特征的一种概括。一些地方认为,这种概括就意味着现在是农村、农业、农民索取回报的时候了,于是用大拆大建、一步到位的高标准来建设新农村。要知道,新农村建设内涵丰富,不仅涉及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环境、教育、文体、医疗、商贸、住房等硬件的改善、整治和建设,而且涉及农村社区的科学管理、良好村风与民风的形成等软件系统的建设,这表明新农村建设是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辩证地看,新农村贵在一个“新”字,新旧是相对的,明日之新是由今日之新发展而来;新也是不断变化的,彼新非此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新农村建设也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四是避免一手包办的误区。

我们反对一手包办建设新农村,因为这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不现实是因为国家没有这么大的财力包办一切,不可能是因为即使国家有足够的财力,但由于农民的需求在不断提高,想包办也不可能。因此,建设新农村,既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又要处理好外力与内力的关系。要创新思路,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民为主、社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同时,要调动全镇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建设新农村也是农民的事业。没有农民的积极参与和强烈愿望,没有农民推动自身富裕和建设新农村的创新精神,一切都是空谈。

五是避免一叶障目的误区。

新农村建设是个大课题,一些地方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应当说,集中力量抓新农村建设是对的,但新农村建设不能“一头沉”,一叶障目,顾此失彼。如果就农村工作抓农村工作,甚至忽视、淡化其他工作,不仅抓不好农村工作,还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错失发展良机。新农村建设要跳出二元对立的发展模式,用新思维建设新农村,用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的理念抓“三农”工作,真正实现工农互补、城乡一体的新格局。

六是避免一了百了的误区。

5.“四个三”活动拉近干群关系 篇五

中国国际招标网 时间:2008.04.25 来源:中国能源网

在深入开展“双促”活动中,齐鲁石化公司热电厂党委在领导干部中开展了“四个三”活动,即重点抓好“三访”(访贤问计、访民问愿、访困问难)、“三查”(查廉洁自律、查工作意识、查工作落实)、“三了解”(了解职工能力、了解职工心愿、了解职工困难)、“三改进”(改进工作方式、改进工作作风、改进工作质量)几项工作,力求做到“把职工想的事放在心上、把职工盼的事做好、把企业的温暖送到职工心中”。

认真抓好“三访”。

访贤问计,就是认真听取基层职工意见建议,集中基层职工智慧,为热电厂安全生产和改革发展献计献策。今年,热电厂通过召开职代会联席会收集整理群众意见建议48条,回复率100%。年初,该厂还召开了班组长座谈会,厂领导班子与基层班组长亲切座谈,就企业的改革发展、职工的愿望需求、节能降耗措施等广泛交流意见,搭建起干部职工真切交流的又一条畅通渠道。4月16日,该厂召开了第十六次职工代表参政团会议,来自基层车间的14名职工代表与厂领导班子及职能部门负责人面对面真心交流,职工代表把从职工群众中征集到的涉及安全生产、节能降耗、职工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带到会上,厂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一一进行了解答,整个会议过程笑声不断,一派真心融洽的氛围,达到了既解决问题、又促进和谐的目的,会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访民问愿,就是通过深入走访,及时掌握基层职工的思想动态,就热点、难点问题做好引导工作。该厂完善了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61个,领导干部定期到联系点参加政治学习、班组课堂等活动,了解基层动态,解决基层实际困难。活动之初,热电厂又新建立了厂领导接访日制度。通过深入职工群众了解思想动态,职工群众最关心的就餐和乘车拥挤等突出问题已得到解决,得到了职工的一致赞同。访困问难,就是经常了解干部职工的生产生活困难情况,尽可能地为基层职工“雪中送炭”。今年初,热电厂成立了困难帮扶中心,实行厂、车间(部室)两级困难人员档案动态管理,切实把帮扶工作做细做实,真正把温暖送到困难人员的心坎上。截至目前,共结成帮扶对子61对,走访慰问困难职工、劳模、协解人员、困难党员126人,发放款物计2.7万元,帮扶救助87人次,发放救助金7.65万元。同时,该厂还开展了以“热电情”为主题的职工生日温馨祝福活动。

严格抓好“三查”。

一是查廉洁自律。与“抓源头、促清廉”活动紧密结合,厂党委时常对领导干部提要求、鸣警钟,87名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全部签订了“廉洁承诺书”,时时检查自己廉洁自律情况。在领导干部的带动下,热电厂煤炭管理、物资与财务管理、检修与工程管理等关键部门的广大职工也主动签订了廉洁承诺书,营造了良好的廉洁自律氛围。二是查工作意识。检查领导干部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避免工作“等、靠、要”(工作等安排,困难靠别人,矛盾要上交)现象的发生,主动工作、创新工作成为广大干部的自觉行动。三是查工作落实。重点加强干部的执行力问题,热电厂坚持开展领导干部学一本书、撰写学习体会文章等活动,一季度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撰写学习体会文章87篇。完善干部月度写实制度,热电厂中层领导干部月度写实已全部实现网络无纸化办公,极大地提高了干部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切实做到“三了解”。

了解职工能力。职工队伍老化、装置设备老化与工艺技术更新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职工能否熟练掌握设备和工艺情况,是职工思想稳定、安心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该厂通过技能测试、现场问答等多种形式,及时掌握职工的业务技术水平,为有的放矢地做好技术培训、导师带徒工作做好了准备。了解职工心愿。厂党委领导指出,要做好职工思想工作,首先要知道职工想什么、需要什么。锅炉车间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和班组长要做到“三个知道,一个跟上”,即随时知道职工在干什么、在想什么、有什么困难和要求,知道后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工作及时跟上,积极引导和解决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排灰车间在了解到边远运行班组经常吃凉饭后,及时为班组配备了微波炉。了解职工困难。在厂里建立健全帮扶机制的基础上,各车间也把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今年1-3月份,锅炉车间走访和慰问困难、退休、协解职工23人次,看望住院生病职工7人次,帮助车间职工料理亲属去世后事5人次,在职工最需要的时刻送去了组织的温暖和关怀,使职工将更多的精力、更大的激情投入到生产、检修中。

努力抓好“三改进”。

改进工作方式。热电厂党委要求,在布置生产任务和做思想政治工作时,领导干部都要到职工中间去,努力改变固有的工作方式。生产检修工作要变“提要求、压任务、硬考核”为“倾心交流、明晰责任、主动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要变“读报告、念文件、讲大道理”为“拉家常、办实事、真心相待”。改进工作作风。在大力推进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工作作风的基础上,热电厂在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诚实做人、用心做事、工作作为”的作风,要求领导干部要不停地想事、不停地做事,为职工做表率、当先锋。改进工作质量。全厂上下一致倡导“干就要干好”的工作要求,在今年安全环保、设备检修工作中,进一步强化了质量标准,实现了工作上台阶、质量上水平的目标,脱硫装置的运行水平和设备检修质量明显提升。

6.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思考 篇六

(任金梅)

党群干群关系是我国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和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建党90年来,我们党带领广大群众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的致胜法宝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当前,党群干群关系总体上是健康和谐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要正视这些问题和矛盾,采取有效方法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一、当前党群干群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党群干群关系的特点。一是面上和谐,点上复杂。从大方向上看,群众对我们党是衷心拥护、高度信赖的,党群干群关系始终是融洽、和谐的。但是从微观来看,在局部地方、特殊时期、特定环境和具体工作上仍然存在疏远、紧张甚至冲突的情况,人民群众对一些具体问题、政策措施、干部个体等方面,则较多地存在不理解、不信任、不融洽等现象。二是中央获肯定,基层有杂音。人民群众对中央制定的诸如减免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惠民政策给予了高度评价,但是对这些政策在基层的贯彻、执行和落实,却存在“中央政策好,中间有截留,基层多走样”的不满和忧虑,甚至一些群众的利益诉求未得到合理或及时解决,出现了集体上访、越级上访、跨区域串联上访等,个别地方因处理不当还发生冲突。

二、党群干群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诉求畅通机制与群众诉求愿望间产生不协调发展态势。干群

二、我们党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历程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同时,也奠定了党同人民血肉联系的坚实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继续巩固和发展了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党群干群鱼水深情得到恢复和加强。

纵观90年来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对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认识都是清醒深刻的、行动都是一以贯之的,这也是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原因。从90年的生动实践中,可以得出我们党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基本经验: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建立健全密切联系群众的机制制度。三是必须始终坚持加强作风建设,以优良的作风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四是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决清除腐败这个脱离群众最大的危险。五是必须始终坚持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带动全党上下形成密切联系群众的良好风气。

三、正确分析党群干群存在问题的原因

1.认识存在偏差,距离疏远情感。“办公条件越来越好了,但群众办事却越来越难了;高速公路越修越长了,干部和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手机汽车越换越高档了,干部和群众的联系却越来越少了……”这句顺口溜,虽然多少有些夸张的成分,但也从某种程度上道出了干群关系。一方面党群干群之间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和差距,群众意愿和党的意图、干部的工作指导思想之间还很难达到有机统一;另一方面,干部在政治资源上、社会交往上和经济收入上与普通群众拉开了距离,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处在弱势的群体与干部缺乏感情上的认同,干群之间的感情也渐渐疏远。

2.基层组织难以作为或无所作为。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入,基层组织对群众的管理职能逐步淡化,而服务群众的职能却日益增多,这种“有职无权”的状况,不仅削弱了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能动性,也使他们感到“有心无力”,造成缺位失位。再加上少数干部宗旨意识淡薄,不关心民情民生,漠视群众疾苦的不作为行为,造成一些群众对基层党组织产生了信任危机。

3.社会思想道德教育滞后。长期以来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的滞后和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部分群众素质较低,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大局意识、法制意识淡薄,个人主义、私利观念严重。这也是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和矛盾增多的重要原因。

四、新时期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思考

创新观念 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把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当做执政用权的第一信号,及时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紧迫的问题,切实把群众的每件小事都办实、办成、办好。一要打造零障碍沟通平台。我们要通过“评议、听证”、“公示公告”、大众传媒和文化娱乐活动等方式,拓宽民主渠道,密切党群、干群双向交流,实现“官意民心”高度契合。二要构建零角度服务理念。要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难点热点问题,提供“信得过”服务,以诚换心,以服务换情针,对不同群体进行个性化的释疑解惑,防止和克服思想教育“一刀切”。三要创设零距离组织体系。要借助网络平台使基层组织和党员向社会各种组织、群体渗透辐射,拓展工作渠道,直接融入群众组织、社会群体及社区单位之中,听民声,动真情、办实事。

7.和谐社会视野下企业干群关系浅析 篇七

一、和谐社会背景下导致企业干群关系紧张的原因

(一) 由于利益不同而导致干群关系不和谐

一个企业自然要分领导阶层和群众阶层, 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同, 根本利益诉求自然不同, 如果在企业发展中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那么就会产生冲突和矛盾。企业干群利益不用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发展方向同员工利益需求不一致而导致的矛盾。二是利益分配上的不当和冲突。

(二) 企业干部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企业的干部队伍目前的思想素质有待提高, 需要增强战斗力和先进性建设。目前很多干部工作信念不够稳定, 带领员工发展企业的能力薄弱, 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而有些企业领导干部思想认识水平较低。不能解决企业内部复杂的问题, 不能充分认识到企业市场的变化和企业内部员工思想的变化, 而且在平时还不注重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认识能力, 老是用传统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用老办法解决问题, 不能给员工一个圆满的解决问题方法和手段, 导致员工情绪不满, 引发企业内部矛盾;干部思想素素质的薄弱、业务素质不够狠容易引起企业员工的不满情绪, 在工作中便以对抗的态度来对待干部, 企业干部不能得到广大员工的拥护和支持, 不能建构和谐的干群关系。

(三) 企业员工思想认识不够, 业务素质也有待提高

我国目前正是社会转型时期, 企业的一些员工思想转换不过来, 甚至还因为社会外界的影响导致思想混乱, 加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各种物质分配不均衡, 导致一些人心理的不平衡感, 当企业内部出现分配不公平时, 就容易引发这些人的不满情绪。我国市场的开放和深入发展, 国外的一些思想意识形态的冲击, 导致一些员工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情绪, 不能以正确地态度对待工作, 同时也不能调节好与他人的相处关系。企业的一些员工不能以客观地态度对待干部阶层, 总是以对立的情绪看待干群关系, 这样很不利于企业干群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构建企业和谐干群关系的对策

(一) 以企业发展为第一要务

广大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实惠, 企业员工的基本工作任务就是要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 这也是保障干群关系和谐发展的保障。因此, 企业要想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就得大力发展企业的生产力, 只有生产力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才会有所提高, 有利经济基础才能更好地解决员工各个方面的利益诉求, 企业要不断转变发展理念, 不断以新的理念来增长企业的经济效益, 扭转企业的发展方向, 让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而为企业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 企业干部要从人性化角度来关系员工

企业要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意识教育, 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养, 尤其要重视培养干部走群众路线的思想, 提高企业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企业要通过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的渠道来培养干部队伍形成全心全意为员工服务和以真诚的态度来对待员工的精神, 从人性化的角度来关系员工、尊重员工、关爱员工, 把员工当作企业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 时刻了解员工的需求, 在必要的时候给予额外的补助, 争取员工的信任、支持和理解, 这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干部, 一个有作为的干部就是企业的一个标杆, 是广大员工的榜样, 也是组织员工为企业做贡献的最大动力, 建立一支高素质、负责任的干部队伍是企业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有效推动力, 也是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三) 开拓民意表达渠道

企业内部实行民主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干群关系密切联系的保证。企业要拓宽同员工联系的渠道, 以民主集中制来处理干群中出现的各种利益冲突和解决企业内部的各种矛盾。企业可以建立群众意见收集箱, 定期收集群众对企业发展中的各种建议和意见, 对于群众的需求予以考虑并且解决群众问题, 同时, 企业还可以定期召开群众座谈会, 进一步了解群众的需求, 让群众能够在民主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意愿, 作为企业领导班子一定要保证基层群众的话语权, 听听基层群众的声音对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此外企业还要保证员工的参与权, 让员工有机会参与企业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的探讨, 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支持度。企业坚持召开季度、年度的职工代表大会, 进一步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以便防止出现形式化。员工只有能够畅所欲言才能增强企业的活力和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而且企业如果许多问题都放着不解决就容易引发一些不和谐的矛盾。

(四) 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

企业员工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 也直接影响到员工对企业的理解和支持, 关系到企业和谐干群关系的构建。因此, 企业在为员工创建民主集中制工作氛围的同时, 还要加强对员工的业务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突显集体主义内容, 是每一个员工都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 让员工能够有效地处理好个人、企业、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 让员工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分配坚持“多劳多得”原则, 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 企业还要加强宣传力度, 引导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对于干群关系的教育, 企业要教育员工正确理解服从指挥与民主参与的关系, 增强员工对干部的监督力度, 同时还要保证员工配合干部共同发展企业。

总之, 在和谐社会背景下, 企业干群关系的和谐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入发展和推进。作为一个企业要想提高生产力, 提高经济效益, 就得处理好内部干群关系, 只有加强干部队伍的职业素质和思想认识, 才能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 保证企业稳健向前发展, 同时只有解决了广大员工的利益诉求, 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的活力和积极性, 以便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核心环节。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我国企业干群矛盾也随之增加和突显, 这给建设和谐干群关系带来消极的影响。导致干群利益矛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这种矛盾设计的范围非常广泛, 它充分地显现在各个方面, 因此, 本篇文章就是阐述在和谐社会背景下影响企业的和谐干群关系的主要矛盾所在, 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干群和谐关系,企业干群对策

参考文献

[1]刘丽.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与企业可持续发展[D].青岛大学, 2004.

8.与人为善 和谐干群关系 篇八

与人为善——促进干群相互了解、理解、谅解

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以人为本的行为体现。与人为善里包含着管理者的心智与人格,包含着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因子。

长期以来,“以管为本”的法则在制约着我们的管理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员工无形中成了企业完成任务的工具和机器,靠“施压”、“考核”、“批评”、“罚款”等手段维系企业秩序。结果使员工形成“恐惧心理”、“逆反心理”,干部和群众成了“你们”和“我们”的关系。在这种状态下,很难激活员工内在的工作积极性。

企业的和谐是建立在干部与员工、员工与干部的“了解、理解、谅解”的基础之上的。

两者之间只有相互了解,才能产生理解,有了理解,才有可能相互谅解。只有如此,才能谈到建设氛围和谐的企业。在日常工作中,如果我们把“员工的利益高于一切”作为工作的宗旨,领导都能换位思考,则会自动自发地产生关爱群众的行为:员工生病了,领导主动去医院看望一下;员工家属或父母亲有病了,主动去慰问或过问一下,不在本埠的发个短信问候一下;员工的孩子考大学了,领导关心一下,问一问考得如何,有什么需要帮助解决的;家里有了天灾人祸,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这都是领导与员工“相处”的基点。有了这个基点,干群之间就没有化不了的“冰”,解不开的“扣”。

你把员工当成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员工才会把你当领导看。你只要做出关心、爱护、体贴员工的事,员工都会给予你回报。这就是“与人为善”的魅力。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名女工因车祸骨盆断裂,医院血液不足,急需血浆。在一个小时内,单位领导组织了三十几个科级干部前去输血,女工得救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单位领导派人日夜守护,并送去慰问品,并派人把家中的孩子安顿好……

企业对员工的关爱,得到的回报是员工“急工厂所急,想工厂所想”。在单位因资金紧缺的时候,员工主动把家中的旧秋衣、秋裤捐献出来,当擦机床的布,员工亲切地称为“爱厂布”。一捐就是几大汽车,为单位节约了开支。

与人为善——化干戈为玉帛

和谐的企业,应当是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富有秩序的企业。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特别是企业在改机换制的过程中,有可能交替出现各种类型的矛盾。做到“活而不乱”、“安定有序”,从与人为善的角度避免、化解好矛盾是建设和谐企业的必要条件。和谐是一杆秤,用和谐指导稳定工作,用和谐检验稳定工作,切实解决影响企业稳定的矛盾和问题。

有一个企业,在工厂转轨变型中出现了各种所谓的“刺头”,有的经常旷工,有的寻衅闹事,有的打架斗殴,有的半夜砸领导家的玻璃,还有的腰别切菜刀威胁领导……工人们戏称这些人为工厂里的“一百单八将”。在这种情况下,单位的领导没有对这些人进行简单的处理、处分了事。他们从与人为善、团结、和谐的愿望出发,提出了“在感情融通上做文章,在综合治理上下功夫”的管理策略。分析出现问题的具体根由,建立了从厂部到车间、班组的综合治理体系,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减少层次,速决快办”的工作要求。避免推诿扯皮,久拖不决,致使小事拖大、矛盾激化的现象出现。重新审视、健全工厂的规章制度,开展法制教育和厂规教育,与年青工人签订“遵章守纪合同”,设立了反映民意的“群言箱”,加强领导与员工相互间的沟通。同时,思想教育和执行制度并举,从上到下对这些人展开工作。结果,把有可能激化的矛盾化解了,把有可能出现的矛盾消灭了。“一百单八将”中的人绝大多数得到了改变,有的后进变先进入了党,有的当了班组长。

企业对员工的与人为善,使员工增强了主人翁意识,一场突然降临的大地震给了员工新的考验:

当地震使厂房左右摇晃时,员工们首先想到的是关掉电源开关,检查了一遍设备才离开厂房。使地震的损失减到了最小。地震结束后,员工没有等领导通知,主动安顿好家里的事,来工厂上班。员工们说:“工厂就是我们的家,自己家的事,就要自己主动管好,不能让领导操心。”

凝聚力和竞争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外单位很多人想调入这个单位,新进厂的人员,都以能分配到这个单位为荣。与人为善的行为动机为单位提供了安定与和谐。而安定为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和谐激活了员工做好工作的热情和冲劲。

与人为善——干群之间情意重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是新形势下企业工作的核心价值取向。没有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思想,很难谈到和谐企业的构建。以人为本与和谐企业,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二者的本质即“一切为了人,为了一切人”。其内涵要求企业员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强调人是发展的动力,终极目标是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而“一切为了人,为了一切人”,首先要从与人为善的角度出发,在“情”字上下功夫。

“情”能够使每个人感觉到自己对他人的价值,满足个人的精神需求;“情”能够创造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包容、相互帮助的人际关系,能够产生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积极、热情的情感;“情”能够有效地提高相互间的合作水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程度,凝聚企业的集合力。

尽管有很多管理案例表明,“情”对于一个团队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但可惜的是,很多单位实际上都处于一种内部的感情危机之中。人心不稳、没有凝聚力、工作没有积极性等,企业犹如处在一个随时都可能爆发的火山口上。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必须要在企业内部营造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氛围。这种情首先是上级对下级的情意要深,领导对群众要有感情。

领导对下级和员工的情意,表现在领导的经营管理思想上,表现在经营管理的决策上,同时也表现在领导的一言一行上。员工对领导的情意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上表现出来。这就是情感的互动性。这种情感互动是一种无形的企业之魂。有了这个魂,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有一位领导因病住院手术,许多普通员工自发地去医院探望,病房前几乎每天都排起探望的长龙。为了病人的康复,单位不得不在病房门前派专人把门。探望的员工请求说,让我们在玻璃上往里看看就行。有人问探望者:“领导现在不清醒,他也未必能认识你,你看个什么劲儿?”探望者回答:“他处处想着我们员工,为我们办了那么多好事,我们就是想看看他,盼望他早日康复。他认识不认识我们有什么关系?”

其实,与人为善、融洽和谐的思想,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早就有所体现,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里就涵盖着以人为本的思想。

仁:与人为善,人性关怀。“仁者爱人”,就是要以人为本,把人当作人来对待。义:公平正义、坚守原则,讲求“天下之公义”。礼:尊敬尊重,礼仪文明。有礼则尊,受尊则荣,在礼仪的支持下,协调和睦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智:崇尚知识,追求真理。智是知识,是智慧,是人生观、道德观基础上的科学和真理。信:忠于职守,诚实守信。“言忠信,行笃敬”,才能行于天下。

总之,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力量,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工作中只有实现领导与员工、员工与领导的情感、行为互动。在情感与行为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与人为善出发,以员工的利益为重,那么,企业的和谐之音必然悠悠长远,企业的基业必然常青。

上一篇:呼啸山庄的读后感800字高中生下一篇:种子的观察日记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