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艺术论纲复习提纲(共7篇)
1.教学艺术论纲复习提纲 篇一
2012历史教学论复习题纲
列举题:
中学历史教学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历史知识具有哪些特点?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哪些?
历史讲解法的具体形式有哪几种?
常见的历史课堂教学的板书类型有哪些?
谈谈中学历史课外活动主要活动方式有哪些?
常见的历史课堂教学导言和小结方式各有哪些方式?
简答题
谈谈历史课程标准的意义、功能和基本框架
教师应怎样运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书?
历史教师应怎样运用中学历史教科书?
中学历史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
简述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标
为什么说历史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对历史课堂教学可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综合评价和应用?
请结合教学论相关知识,谈谈中学历史教学中该如何进行学生能力的培养? 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包括有哪些内容,如何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论述题
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的备课与说课有何联系与区别?
试述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有哪些不同?
试从知识与能力、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培养等方面,说明你对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的看法。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有哪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该如何应用,试举例说明 历史学科教育实习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有哪些?
请你结合教学论相关知识与大学实际学习状况,来谈谈历史教育专业学生(师范)在大学期间如何加强师范生素质与进行历史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2.新闻写作期末复习题纲 篇二
1. 新闻背景:
一、定义:关于新闻背景,可以从事物发展与新闻写作两个层面来理解。就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而言,新闻背景是对人物和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任何事物都不是突然出现、孤立存在的,它们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渐变过程,与外在的各种相关事物都有一定的联系。抛开这些纵向与横向的联系,很难认识和反映事物的真相。这是宏观意义上的新闻背景。狭义的新闻背景,简言之,一般消息写作中的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
二、新闻背景的任务、作用(1)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
(2)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3)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示变化程度(4)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5)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6)用背景材料介绍新闻中的人物,满足读者的好奇心,阐释人物行为的合理性
(7)累加同类事实,开阔读者视野
2.故意失实 这类失实是指媒体或新闻报道者事先明知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具有虚假成分,但却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有意为之所导致的新闻报道失实。3.直接引语 用事实说话的第四种方法:借助直接引语说话。直接引语是指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被采访者的原话。在报道中直接引用原话已经成为现代新闻写作不可或缺的手法,西方教科书把它称为“新闻写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并皮有专门的章节论述其重要性以及引用的具体技巧。直接引语有以下几个作用:第一,直接引语是新闻报道中不同身份、不同个性人物所说的话,不拘一格的引用它们,可以是报道具有现场感,富有变化和人情味有助于克服新闻写作中容易出现的单调乏味与概念化。第二,直接引语一般都有出处,即消息来源,有助于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第三,它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就是记者可以利用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之口,讲出自己希望说出又不便直接出面说出的话。
4.橱窗式导语 如橱窗展示样品,由典型事例构成的导语,为橱窗式导语。橱窗式导语多用于综合性新闻。其特点在于:它不是靠描写或议论,而是靠讲故事吸引读者。写作这种类型的导语,关键是注意故事的典型性、人情味及趣味性。
5.解释性消息 解释性消息也称背景新闻,它是典型的分析性新闻,也是典型的深度报道。解释性消息的特点在于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重点回答“为何”。解释性消息有时也会论及事件的后果、影响,——写作中并无不可逾越的界限——但其侧重点还是在于解释新闻事件或问题产生的必然性。
6服务性消息 服务性消息的特点:从宏观来看,整个新闻传播活动后都带有服务性的特质,是一种新闻信息方面的服务。此处说的是狭义的服务性报道,其特点是“直接可用”,亦即。这种消息以提供切实可用的信息、方法、忠告为己任。服务性消息的作用:(1)可以从生活角度关注科技发展,为大众提供参考性消息(2)在经济领域指导消费、捍卫消费者利益
(3)提供信息、方法、建议,满足大众提高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需要 服务性消息的写作:(1)服务性内容要新鲜、适时(2)着力写好实用部分,增强可操作性(3)说明信息源的身份,增强可信性(4)亲切、自然
7.导语 研究导语这一概念,以下几点是不容忽视的(1)它是新闻——消息体裁所特有;(2)它处于文章的开头部位;(3)与任何文章的开头不同,它是结果、提要,或者高潮。
上述三点揭示了导语这一概念的基本特征。由此可说,导语是消息开头用来揭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发挥导读作用的段落。导语的任务:
(1)开门见山,尽快地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信息,使人一眼便知(2)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3)导语为全篇定音
8.动态消息 动态消息的特点:动态消息是报道“事件”的主要方式,是消息体裁的正宗。一般谈论消息,主要指动态消息而言。(1)动态消息大多一事一报,一篇消息只写一件事(2)动态消息更强调“客观笔法”
(3)与其他类型的报道相比,动态消息更加注重时效
动态消息的写作:
(1)善于捕捉动态新闻的报道题材(2)客观记述,增强可信度(3)传达现场气氛,使新闻更具动感
9.新闻跳笔 所谓笔法,西方叫做叙述学,我们指的是运笔技巧,行文叙述的方法。新闻写作所使用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新闻跳笔这种笔法有两个主要特点:(1)在文体结构上它是多段体。
(2)它与一般文字作品所要求的注意上下文衔接、具有连贯性、讲究起承转合等不同,它主张“跳”,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之间可以有、甚至必须有较大的跳跃。为什么新闻写作要用“跳笔”?(1)吸引读者并适合读者快速阅读的习惯(2)便于记者快速写作并形成明快的新闻文风(3)加大新闻信息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如何运用新闻跳笔?(1)短段落,多分段(2)断裂行文
(3)借用电影“蒙太奇”结构(4)加大句与句之间的跨度 10.新闻语言的特征
(1)准确、简洁、鲜明、生动(2)新闻语言要有时代感(3)新闻语言应有不同的风格(4)“白描”是新闻语言的主要特点
11.新闻报道是否都在说话 这里的“说话”特指有目的的传递信息,通过报道表达某种意见、观点。从宏观的角度定义,是要达到某种传播目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舆论导向。(1)传播的目的是说话(2)选择就是在说话(3)新闻与说话无法分家
综上所述,“事实”是客观存在,“说话”是主管意图。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形成了新闻写作的基本矛盾。“用事实说话”正是解决这对矛盾的方法。
12.简讯
一、简讯的特点、地位
简讯是压缩的产物。简讯的原型大多是一般的消息,因为当天报纸版面的限制,有时是因为新闻价值判断的差异,而被压掉了一些内容,成了简讯。为这样一个形成过程决定,简讯的基本特点就是一个“简”字。
(一)特点
(1)简讯文字简略,内容简单(2)结构单一
(二)简讯的地位
(1)简讯是传播信息的有效手段
(2)简讯篇幅短小,可以多发稿,从总体上增加媒体的信息含量(3)多发简讯可以活跃报纸版面
(4)简讯栏是信息集中之地,它还可以为记者提供能够再利用的新闻线索
13.非事件性消息
一、非事件性消息的特点 非事件性消息的特点是由它的题材的特殊性决定的。事件性新闻关注的是事物的最新变动,是凸显的“事件”;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者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方法。它们与事件不同,往往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备的明细的时间和空间界限,缺少具体的发生、发展过程。二。、非事件性消息的特殊价值
(1)以消息体裁报道非事件性事物,可以进一步拓宽新闻的报道面(2)非事件性消息有助于发挥媒体的“主体意识”
(3)一些非事件性新闻具有“读物”的性质,有欣赏价值和“抚慰”作用
(4)非事件性消息可以为媒体采制独家新闻创造条件
14.消息 消息是各种新闻体裁中用的最多、最活跃的一种体裁,在新闻报道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人们又称它为新闻报道的主角。特点:(1)简括
简要、概括的反映新闻事实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新闻体裁的本质特点。
(2)消息更加注重用事实说话
(3)消息有特殊的结构方式。
消息的结构是倒叙,俗称倒金字塔结构。(4)消息有自己的外在标志。即电头或“本报讯”,有人称为“消息头”。
消息体裁的优势:(1)消息适用范围广,多用消息,可以增加媒体的信息承载量。
(2)消息发稿速度快,是一种灵活迅捷的新闻体裁(3)消息为不同的读者所接受(4)消息的新闻冲击力更强 14.记者的修养
一、加强政治修养
(1)记者的政治修养首先表现在强烈的职业责任感(2)记者的政治修养还表现在强烈的正义感
二、加强知识修养
三、加强思维修养
15.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要学好新闻写作,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新闻写作必须以采访为基础,采访决定写作。在学习新闻写作时,我们强调采访决定写作基于:(1)先有采访,后有写作
(2)采访的质量直接关系写作的力量
当然,采访决定写作,同样写作也会反作用于采访。一个记者掌握了新闻写作的规律和技巧,反过来可以指导他的采访活动,有助于增强他的采访意识与提高他的写作能力。
因此,既不能重采访轻写作,也不能重写作轻采访。采访与写作是记者的基本功。二者辩证统一。16.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一、文体特征
(1)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以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
(2)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消息更生动、更形象,它以感性的素材还原生活的原生形态,使这种问题更具感染力。(3)通讯的文体较为自由。(4)通讯的主题鲜明,结构完整。
(5)通讯体现出作者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个人风格。
(6)消息多用概括性手法叙述事实,通讯则多用详述和描写手法表现事实。
(7)与消息相比,通讯时效性较差。
二、功能区别
(1)消息以最简洁的语言、抢眼的文体结构快速传播着最重要的信息,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通讯虽然也传递信息,蛋它篇幅长,时效稍差。但是可读性强,可读性一般指具有可感受性。通讯这种载体在传播过程中更类似文学作品,即它有两条传播的信道:既像消息那样传播信息,还有一条看不到的信道---------情感的传播。
18.写作题 拟标题
对材料评析
3.教学系统设计复习提纲 篇三
学习动机的模型ARCS
加涅学习结果
教学内容分析的方法以及能够用归类分析法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组织策略的“宏策略”和“微策略”两类。认知领域的目标层次
学习风格的定义
认知结构的构成教学目标的定义及其意义
各类学习目标的提出者
学习动机的定义以及类型
教学模式的定义
熟悉常见各种教学策略与方法
五环节教学模式的步骤。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的方法
学习目标的编写原则
任务驱动教学的定义
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学习环境的定义
媒体设计的心理学特性
如何选择教学媒体
编写试题的原则
档案袋评价的定义及构成设计某单元的教学方案。
不定项选择 10分
判断题 10分
名词解释 20分,4个
简答题 15分,3题
分析题20分,2题
4.新闻采访学复习题纲(新) 篇四
(2011/01/02修改)△关于新闻采访学研究的对象,要明确三点:
一新闻采访学是以新闻采访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二新闻采访学是以记者的新闻采访实践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三新闻采访学是研究记者采访规律的科学。
△关于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二者是紧密相连的两个不同阶段。
△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出版于1923年,又名《新闻材料采集法式》,是我国国人著的第一本新闻采访学专著。
△为什么学习新闻采访学?把学到的关于新闻采访的系统知识用以指导我们的新闻采访实践,搞好新闻报道,做好记者工作。
△中国现代报纸的祖宗,是古代的邸报。
△最早记载邸报的是唐代孙可之《读开元杂报》。此文表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即有类似邸报的政府官报出现。这份“进奏院状”便成为现存最古老的一份报纸了。那些办邸报的人——在中央政府供职的官员和地方政府驻京办事处的邸吏,就是后来记者的前身。记者的起源,当不会晚于唐代中叶,即公元8世纪。
△1815年8月5日创刊于马来亚马六甲的《察世俗每月传统记传》,是近代第一家中文报刊,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的开始。
△“记者”这种称谓,是从国外引进的。最早见于梁启超主办的《清议报》第七、八期刊出的《时事十大新闻汇记》一文。民国初年,“记者”这一称谓已普遍被新闻界人士接受。
△马可波罗的故乡——意大利威尼斯,是资产阶级报纸的发源地,也是资产阶级职业记者的诞生地。正是在15世纪的威尼斯,开始出现带资本主义性质的手抄小报。
△今天在世界上有影响的日报,相当一部分是19世纪创刊的,如美国号称“三大报”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
“无冕之王”出于19世纪英国
《泰晤士报》三大主笔时期。当时,被称为“大力神”的《泰晤士报》成为英国舆论领袖。主笔辞职后,常被内阁吸收为阁员,地位很高,人们称他们为“无冕之王”。
△100多年中,许多杰出的无产
阶级记者。首推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是无产阶级第一批记者的杰出代表。
△1922年9月13日创刊的党中
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响导》,主编是蔡和森同志。
△1925年6月,党创办的第一个
日报——《热血日报》问世,瞿秋白同志任主编。
△1949年10月1日,新华社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讯社。1952年10月,还成立了为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外籍华人服务的新闻机构——中国新闻社。
△为适应社会对新闻媒体越来越
多的要求,记者内部又出现了分工,有专业记者、机动记者、特派记者、特约记者、地方记者、驻外记者等类型。
专业记者是指专门采访报道某一
领域的记者。
△记者共同的职责,一是采写新
闻报道,二是反映情况,三是做群众工
作。
△从新闻工作的特性和要求出
发,记者最基本的修养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政治修养、理论修养、知识修养、专业修养、道德修养。
△新闻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这种性质,决定了记者应有较高的政治修养。
记者应该着重从哪些方面来提高
政治素质,加强政治修养呢?
一政治立场。
二、政治方向。
三、政治观点。
四、政治纪律。
五、政治鉴别力。
六、政治敏感性。
七、政治远见。
△毛主席说:“搞新闻工作,要政
治家办报。”
△记者的理论修养,是指记者要
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即马克思主义水平。
△记者知识修养的标志,主要看
他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所谓合理,既要博,又要专。博,是新闻工作的需要。记者工作接触面广,各行各业,无所不包;记者采访的对象,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无所不有;记者采访的足迹,通者大邑,穷乡僻壤,无所不到:记者碰到的问题,层出不穷,欲要知晓,无所不问。诸如此类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记者的知识要博,记者应该是“通才”。
△受众意识的核心问题,是为受
众服务
△从记者工作的需要出发,我们
把记者要博的知识结构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
第二层次:文学知识。历史地理
知识。经济学知识。法学知识。社会学知识。心理学知识。
第三层次:自然科学知识。第四层次:新闻业务知识。第五层次:外语知识。△记者专业修养包括的内容主要
是:一要学好新闻学;二要有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一专多能,是业务上的多面手。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
△新闻行业的道德,是一定的道
德原则和道德规范通过新闻职业特点的体现。
西方新闻界体现“自主制约”的新闻道德准则,最早是由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长威廉博士于1908年提出的《记者信条》。
△1991年1月中华新闻工作者协
会第四届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个全国性的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性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
《准则》,六条:
一、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二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三,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
四、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五、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
六、发扬团结协作精神。这六条,是我国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行为准则,全体新闻工作者都必须遵守。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准则》的第一条,也是《准则》最根本的一条,是职业道德的核心。
△记者怎样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
首先,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其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落在实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第三,在采访和日常生活中,心中要装着群众。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无中生有,损害了他人的名誉,犯了诽谤罪。这样的记者要负有法律责任。
记者揭人隐私,既是不道德的,又触犯法律,为法律所不容。
抄袭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也是一个既不道德又触及法律的问题。
△记者要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在“讲究文德,反对以稿谋私”方面,首先要坚决反对有偿新闻。
△关于国家秘密包括的事项,该法第八条列了七个方面:
国家事务的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
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
外交和外事活动中的秘密事项以及以外承担保密义务的事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秘密事项;
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 维护国家安全活动和追查刑事犯罪中的秘密事项;其他经国家保秘工作部门确定应当保守的国家秘密事项。△为什么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记者职业道德的核心?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怎样落在实处?
△记者的采访工作,必须从调查研究开始,又结束于调查研究,采
访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
记者是为传播新闻信息,搞好新闻宣传报道去进行调查研究的。
△由于新闻宣传的特殊要求,必然赋予记者在进行调查研究时具有种种特点。这些特点表现为:
1.新闻性。2.政策性。3.全局性。4.广泛性。5.时效性。6.连续性。7.公开性。
△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作用,用一句话来表述,即:采访决定写作。
△处理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既要深入采访,又要精心写作,二者都不能偏废。
△人们常说“七分采,三分写”。△采访在新闻工作中的地位:(1)采访是新闻作品产生的依据。(2)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3)采访是防止报道失实的每一道防线。
△在采访任务中,包含着五个要素。这就是:
(1)拿到事实。(2)拿到真实的事实。(3)拿到有新闻价值的事实。(4)拿到典型的事实。(5)迅速地获取事实。△采访的八个步骤是:(1)获得新闻线索。(2)确定报道选题。(3)采访的策划与准备。(4)联系访问事宜。(5)建立融洽的访问气氛。(6)提问。(7)现场观察。(8)结束采访。
△记者调查研究与其他职业的调查研究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怎样正确处理采访与写作的关系,“重写轻采”会产生什么后果?
△现代新闻采访报道的基本意识,即:信息意识,受众意识,监督意识,未来意识,竞争意识。
△新闻和信息的联系与区别 新闻也不是传播所有的信息,它只传播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传播信息是新闻的基本功能 △又多又快又准又好地传播信息应成为新闻工作的追求。记者在开
发和传播新闻信息中的具体运作,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广辟新闻信息源。2.增大新闻信息量。3.传播正确的信息。4.提供含金量高的信息。5.让信息增殖。6.快速传递信息。7.重视信息反馈。8.加强对信息的综合利用。
△受众意识的核心问题,是为受
众服务。
为受众服务得更好的几个基本
点:
1.报道要看读者对象。2.报道要满足读者正当需要。3.报道要对读者负责。4.报道要引导读者。5.报道要重视读者参与。△新闻舆论监督是由新闻媒体的职能决定的,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使命。
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是批评
性报道,其突出特点是公开性、揭露性、扩散性。
批评性报道,要讲究效果。除了
区别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增强大局意识外,还要十分讲究批评艺术。
△记者竞争的方方面面和很多,可以在独家新闻上竞争,可以在新闻时效上竞争,可以在不同的新闻视角上竞争,可以在新闻创新上竞争,等等。
△依靠地方各级党委或政府,也即依靠领导,是新闻采访工作的组织原则。
△要遵循一条正确的采访路线: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记者在采访工作中,怎样才算是
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
一、要下决心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深入到群众中去,深入到实际中去。
二、要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要不要坚持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是衡量记者是不是真正贯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的一个重要标志。
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从根本上说,就是记者直接接触新闻源。这是记者认识采访对象,掌握第一手材料的需要。
△记者采访中最常见的集体访问形式是座谈会。
△为什么说贯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是记者采访工作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为什么要强调记者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
△新闻事件一发生,记者迅速赶到现场,尽快播发消息。这体现了新闻采访的突击性。
△一般情况下,记者进行访问的过程中,获得新闻事实材料的重要阶段是沟通阶段。
△采访作风,是记者的工作作风,也是记者的思想作风、生活作风在采访问题上的综合体现。
记者应该具备哪些采访作风呢?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深入调查研究的作风、战斗敏捷的作风、不畏艰险的作风,是记者最需具备的几种采访作风。
△怎么密切联系群众的问题。首先,记者走到哪里,应该主动去接近哪里的群众,和他们打成一片,同呼吸、共命运、不自恃特殊。其次,记者联系群众,要讲究方法,有一套接触群众的本领。第三,联系群众,还要广交朋友。
△发稿快的有效办法:1.在采访过程中打腹稿。2.多写短新闻。3.分段发稿。4.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设备。
△新闻采访的方式很多,最基本的几种是;直面采访、视觉采访、书面采访、体验采访、电话采访、因特网上采访。其中又以直面采访和视觉采访为最基本的基本。
直面采访,是指记者直接面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或称面对面采访。
要搞好直面采访,要把握和实行三个原则:
一、平等。
二、因人而异。
三、主动权。
△所谓主动权,主要是指要紧紧把握采访意图,主动提问,因势利导,步步深入;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能沉着
应战,机智处理;恰当地掌握时间,等等。
△什么叫视觉采访?简言之,就是用眼睛采访。
认识和发挥眼睛在采访中的作用: 1.接收信息。2.发现线索。3.识别美丑。4.辨别真伪。5.洞察本质。6.捕捉情景。
△书面采访,是指记者在同采访对象不能面对面交谈的情况下,通过书面提问的形式进行采访,得到书面答复。
△怎样在因特网上采访:1.了解最新信息。2.拓展消息来源。3.运用网络进行调查。4.通过电子邮件进行采访。5.收集背景资料。
△交叉采访:记者到一个单位或一个地区采访,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往往可以发现好几个新闻线索。在采访第一条新闻的同时,就顺便为第二条、第三条新闻搜集材料。待到第一条新闻采访结束,第二条、第三条新闻的材料已搜集了一部分或大部分。叫作交叉采访。
△抽样调查方法在新闻领域的运用,主要目的着眼于调查对象的数量,向受众提供科学的数据。
△新闻姓“新”。采访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呢?应该放在抓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新动向、新事物、新成就、新经验、新人物、新问题上。这是采访的重点,也是报道的重点。
△在选题时怎样做到把研究受众的需要和党的需要统一起来?怎样做到“两头”满意?
△什么叫新闻线索?新闻线索是提示新闻的信号。
△什么叫新闻敏感?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简言之,新闻敏感是记者识别新闻的敏说能力。
△思维活动有多种类型,其中对记者发现新闻最有用的是:
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多向思维、侧向思维、反向思维几种。
逆向思维,另外,比较思维(纵向
思维与横向思维)、超前思维,对记者发现新闻线索也很有帮助。
△发现新闻线索有哪些渠道? △记者要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在“讲究文德,反对以稿谋私”方面,首先要坚决反对有偿新闻。
△新闻策划是不是制造新闻。△作为实施者与参与者的作用:记者在新闻报道策划中,既是实施者,又是参与者,这种双重身份,要求他在两方面发挥作用,一方面努力去完成总编辑和部主任在关新闻报道的策划;另一方面,开动脑筋,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抓住有意义的主题,精心策划,同时又关心全局,对整个媒体的新闻报道策划提出积极建议。记者无论是作为策划的实施者,还是作为策划的参与者,都是可以发挥大作用的。
△新闻报道策划要把握的环节:1.要有一个好的创意。2.要有一个实现策划的好环境。3.要会公关。
△采访准备工作有临时性的和经常性的两种。
△搞好访问,首先要分清访问类型与选准访问对象。
△提问方式要灵活多样:随机应变。大体来说,有以下几种:1.正问。2.侧问。3.反问。4.设问。5.追问。6.故问。7.借问。8.激问。
△对观察的基本要求,有六点:要锐敏,要独特,要准确,要抓要害,要抓特点,要深刻。
△追踪采访的种类:
一、人物追踪采访。
二、事件追踪采访。
三、其他追踪采访。
事件,分两类:突发性事件和非突发性事件。
非突发性事件,是指那些人们预知的,安排好的,在正常情况下发生的事件。突发性事件,是指那些突然发生、带有异常性质、人们缺乏思想准备的事件.突发事件的种类:1.突发的自然灾害事件。2.突发的政治军事事件。3.突发的恶性交通事故。4.其他,如火灾、劫机、爆炸等。突发事件的特点:1.突发性。2.异常性。3.破坏性。4.紧迫性。
△不同性质的突发事件,报道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一般而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记者重视:
1.关于急报、缓报、不公开报的问题。
2.关于如实报道的问题。3.关于从积极着眼报道的问题。4.关于连续报道的问题。5.关于“后来居上”的问题。△显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一定的采访任务而亮明自己的身份和意图的一种采访方式。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
从实践看,隐性采访大约有三种类型:1.侦察型;2.体验型;3.验证型。
隐性采访应注意的问题: 隐性采访应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暗访与明察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勇于冒险与善于保护自己的关系。
隐性采访确有显性采访不可代替的作用,但也不能滥用。它要受两个制约,一是法律制约,二是道德制约。
批评、表扬性的稿件一般适合用隐性采访。
5.《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复习提纲 篇五
第一章 语文课程标准
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概述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第二节 现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谓“全面”,包含三方面的理解:语文素养的各个方面;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全过程。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和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统一 2.注重语文的实践性
3.语文学习应重视感性把握、整体把握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2.合作学习3.探究式学习
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从课程类型来说,开设多种形式的语文课程,既要有语文学科课程,又要有语文活动学科
2.从课程目标来看,涵盖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态度和情感,语文过程和方法等层面
3.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各类教学设施)、校外课程资源(图书馆)、信息化课程资源
第四节 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
一、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知识有三大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二、初步培养语文能力
1.识字写字能力 2.口语交际能力 3.阅读能力 4.习作能力
三、初步学习语文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四、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情感态度和个性心理品质方面的任务 【作业建议】
1.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哪几方面的任务?哪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本体性任务? 五方面: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初步培养语文能力、初步学习语文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和个性心理品质方面的任务。
本体性人物: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初步培养语文能力、初步学习语文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章 识字、写字教学 第三节 识字教学的基本原理
一、识字教学的任务
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3.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4.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三、识字教学的方法
(一)汉语拼音教学方法
1.示范法:教师为学生为示范
2.比较法:把两个或几个不同的韵母放在一起比较异同 3.引导法:借助插图、有关汉字词语来导引 4.演示法:运用手势、器具做必要的演示 5.口诀法:口诀歌谣、顺口溜 6.游戏法:自创新编游戏
(二)识字教学方法
1.字音教学 2.字形教学
(1)笔画部件分析法(2)利用造字规律识字法(3)直观形象法(4)形近比较法(5)口诀字谜法
3.字义教学法(核心)
(1)直观演示法
(2)联系实际法
(3)结合课文法
(4)组词造句法
(5)注解释义法
(6)辨析比较法
第三节 识字教学设计
二、识字教学设计
(二)随课文识字教学设计
1.初读课文阶段,借助拼音和查字典重点解决字音,读准字音,初认字形,粗解字义
2.讲读课文阶段,结合课文内容重点理解字义,巩固字义,再认字形 3.总结写练阶段,着重辨析字形
三、写字教学设计
(一)写字教学的一般过程 1.指导 2.示范 3.练写 4.批改 5.讲评 第四章 阅读教学 第一节 阅读教学文献导读
一、阅读教学的主要实验
(一)“情景教学”实验
李吉林老师总结出语文教学中情景创设的六个途径:(1)以生活展现情境;(2)以实物演示情境;(3)以图画再现情境;(4)以音乐渲染情境;(5)以表演体会情境;(6)以语言描绘情景
第二节 阅读教学的基本原理
一、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
1.培养阅读能力 2.提高识字能力
3.丰富学生词语、句子语言材料的积累 4.训练口语能力 5.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二、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注重人文熏陶
(二)加强语文实践 1.多读 2.感悟 3.积累 4.运用
(三)平等对话:凸显主体地位
(四)开源引水:开拓语文课程资源
三、阅读教学过程
1.朗读型阅读教学过程 2.探究型阅读教学过程 3.导学型阅读教学过程 4.读写结合型阅读教学过程 5.创造型阅读教学过程
四、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从教师教的活动划分 1.串讲法 2.谈话法:(1)提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且要契合学生的实际,难易适度;(2)提问要有目的,要集中,不能太多,太琐碎而使学生机械作答,疲于应付,反而挤压了学生读书、思考、探究的时间;(3)问题要有层次,面对不同的学生,要避免发生少数优等生作答,多数学生充当观众的不正常现象;(4)问题既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是由学生提出;(5)问题不能仅仅指向文本的内容,还必须指向文本的语言形式,否则就背离了“学习母语”这一语文课独担之任 3.讲读法 4.品味法 5.情境创设法 第三节 阅读教学设计
一、阅读课教学目标设计
(一)阅读教学目标设计依据
1.课程标准关于各年段的目标要求 2.所教课文的单元重点项目 3.待授课文的特点
4.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 第四节 阅读教学技能
一、词语教学
词语教学宜多采用实物演示、投影呈现、动作演示、结合生活或者联系语言环境等方法
二、朗读指导
1.每一次朗读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具体的要求 2.朗读指导要有层次
3.感情朗读指导要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进行 4.感情朗读是朗读指导的重点和难点 5.感情朗读指导要有重点
【案例3】从读正确到读出感情
1.教师的指导过程很有层次感,学生朗读的起点是“读正确”,然后,教师重点指导如何“读出感情”。
2.教师巧妙地将学生朗读实践与及时反馈结合起来,将个别学生的朗读尝试与全体学生的朗读体验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对什么是读正确,什么是读出感情,以及如何才能读出感情,都有了比较具体、实感的认识。
3.整个过程设计精心,也反映出教师高超的语言智慧和课堂调控艺术。
三、表达练习设计
1.复述课文 2.创设情景说话
3.运用规定的词语描绘情境 4.问答练习
5.基于课文内容的想象说话 第五章习作教学
第二节习作教学的基本原理
二、习作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写作兴趣
(二)注重读写结合(三)鼓励自由表达
(四)培养写作习惯 1.仔细观察 2.主动积累 3.认真表达 4.自主修改 第三节习作教学设计
二、习作教学设计
(三)话题作文教学设计 1.紧扣话题,审清题意 2.符合实际,拟好文题 3.围绕生活话题选择材料 4.明确写作方法
(四)童话作文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表达欲望 2.确定中心,想象情节发展 3.提供支持,做好内容铺垫 第四节习作教学技能
一、作文批改
(一)作文批改的原则
1.将学生视为批改的主体 2.以“多就少改”为主要取向 3.以互动式批改为主要方式
(二)作文批改的内容 1.思想内容 2.篇章结构 3.语言文字 4.书写质量
(三)作文批改的方式
1.作文批改包括两部分:一是批,二是改 2.批分为眉批和总批 3.作文修改大致包括:(1)增;(2)删;(3)调;(4)换
(四)作文批改的策略
1.循序渐进的教会学生批改 2.注意批改的针对性
3.充分发挥评语的导向作用 【作业建议】
作业一:请运用批改符号对下面的病文做出批改:《温暖的家》第六章 口语交际教学
第二节 口语教学的基本原理
一、口语交际的教学任务
1.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使其善于倾听,巧于表达
2.传授口语交际的一些具体形式、方法、技巧 3.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关注交际过程中的情感态度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类型与途径
1.结合识字、阅读、习作等教学,随即开展口语交际训练 2.单独设置口语交际课,进行口语交际的系统训练 3.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多侧面地拓展训练
三、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一)情境创设策略
(二)双向互动策略
(三)示范反馈策略
(四)言语实践策略
第三节 口语交际课堂教学设计
1.一堂成功的口语交际课,“活动”是前提,“情境”是关键,“互动”是保证,但其旨归应落在学生的语言发展上,这是口语交际设计关注的重点。
2.口语教学过程一般应包括:(1)创设情境,引入交际话题;(2)围绕话题展开交际训练;(3)拓展交际平台;(4)评价交际成果。第四节 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技能
一、创设情境
1.从情境的来源看,有材料规定情境和对教材内容二度开发另行创设情境两种
2.从创设性质看,有利用现实情境和虚拟生活情境两种策略
3.从创设手段看,有展示实物、张贴图片、利用多媒体、道具表演、语言描述等
二、指导语言表达
1.教师心中始终要有言语训练的意识,要加强言语的指导,使学生由愿说、敢说向说得有条理、得体、动人转化。
2.言语指导的方法有暗示点拨、直接说出、提供范式。第七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
第二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原理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综合性:(1)学习内容的综合;(2)学习目标的综合: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综合;(3)不同学科领域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4)学习方式的综合。
2.语文性 3.实践性 4.自主性 5.生成性 6.开放性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类型
第一类——由阅读延伸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1.阅读兴趣与兴趣写作相联系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2.和上网拓展阅读相结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3.交流展示阅读成果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第二类——依托学校活动设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1.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2主题式跨学科语文综合性学习
第三类——问题探究式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1.来自学科学习问题探究式语文综合性学习 2.来自社会生活的问题探究式语文综合性学习 3.来自个人兴趣爱好问题探究式语文综合性学习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 1.确定主题 2.制定方案 3.实践体验 4.发表交流 第八章 语文学业评价 第二节 学业评价原理
三、学业评价的实施
1.学业评价分为考查和考试
2.考查:课堂提问、作业批改、日常观察、阶段性考察 3.考试:书面考试、口头考试、操作考试
6.小学二年级下册复习题纲试题 篇六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复习题纲试题
1、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有(),先算()里面的。没有括号的,先算()法,再算()法。同级运算,从()到(),依次计算。
2、(),叫平均分。3、12÷4=3,读作(),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4、20÷5=4,被除数是(),除数是(),商是()。
5、一个角有()个顶点,()条边。我们学过的角有()、()、(),其中比直角大的是(),比直角小的是()。
6、一个角的大小和角的()没有关系,角的两边张开的越大,这个角就越()。
7、钟面上的时刻是2时,这时时针和分针成()角;再过一个小时,时针和分针成()角;再过五个小时,时针和分针成()角。
8、红领巾上有()个角,其中有()个锐角和()个钝角。
9、一个三角板上出现的角是:()。要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可以用()上的()来比一比。
10、长方形的每组对边都(),四个角都是()。
11、推拉抽屉是()现象;风车转动是()现象;电梯的运动是()现象;拧水龙头是()现象;车轮的运动是()现象;电风扇的运动是()现象;国旗的升降是()现象;钟表指针的运动是()现象。火车的运动是()现象。
12、一根绳子长16米,对折以后,再对折,每折长()米。13、10个一是(),10个()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个一千是一万。
14、在数位顺序表中,从()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是百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位。
15、最小的三位数是(),最大的三位数是(),最小的四位数是(),最大的四位数是(),最小的五位数是(),最大的五位数是()。
16、读数和写数都是从()开始。读数时:万位上是几,就读(),千位上是几,就读(),百位上是几,就读(),十位上是几,就读(),个位上是几就读()。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读(),中间不管有几个零,都只读(),末尾的零()。写数时:哪一位上是几就写(),哪一位上什么也没有就写()。
17、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作单位。称比较轻的物体,可以用()作单位。
18、要知道物品的重量,可以用()。你见过()、()、()、()、()、()等秤。
19、天平一般用来称()的物体,精确程度相对较()。
20、一个2分硬币约重()克;一袋食盐重()千克。
一袋洗衣粉重500();小明的体重是32();一袋方便面重100();
1米和1千克(),1米是()单位,1千克是()单位。
1千克铁和1千克棉花()。21、5050中左数第一个“5”在()位,表示();第二个“5”在()位上,表示()。
22、由两个3和两个0组成的数中,一个0都不读的数是()。
23、两个数相加(减),()数位对齐,从()位加(减)起。笔算加法应注意:哪一位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笔算减法应注意: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
24、花园小学为地震灾区捐款3201元,3201是一个()。一台电脑的价钱大约是2000元,2000是一个()。
25、给“三九二十七”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26、我能接着画:▲◇☆○ ◇☆○▲ ☆○▲◇()。
7.课程与教学论的复习提纲 篇七
概论(P8-P13):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和发展,重点了解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斯宾塞、博比特等教育家的观点。
1、夸美纽斯(捷克):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观点“把世间的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2、赫尔巴特(德国):1806年的《普通教育学》被学术界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其教学理论的特点是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3、杜威:对教育改革运动进行了理论总结,提出了自成体系的实用主义教学理论。具体说,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经验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教育理论的特点是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4、斯宾塞:(P47)19世纪中叶《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提出了课程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创立了实科课程理论,首次从功利主义角度清晰地阐述了课程中各学科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并根据其研究整理了一份颇具说服力的“全面发展教育”的课程表,颠覆了人文科学比自然科学更有价值的传统观念,真正从社会生活的角度确立了科学在课程中的优势地位。(由人文科学到自然科学,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争)
5、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第一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
1、了解课程的基本概念及辨析(P33-P36)(1)课程就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具体说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习内容及其进程进行的安排。社会需求、儿童特点及知识本身的特点影响了课程的产生与发展。(2)相关概念分析
教学内容: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不仅解决“教什么”还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其外延小于课程的外延,教学内容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进程:回答的是“怎么教”的问题,是教学内容在时间上的展开。并不是所有的教学进程都属于课程的范畴。
学科: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现代课程知识的主要来源。课程意义上的“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是一种与“活动课程”相对应的课程类型。
科目:狭义的“学科”就是指教学科目,即课程表里面的“语、数„„” 知识:知识内容任何时候都应该是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应该是课程的主体。经验与课程的关系:(杜威)经验思维的三个明显缺点:它具有引出错误信念的倾向;它不能适用于新异的情境;它具有形成思维懒惰的教条主义倾向。——直接与间接经验,生活与科学知识经验等。
活动:活动可以是课程的一种形式,但不能认为学校里所偶的活动都是课程。如升旗仪式、课间操就不属于课程范畴。计划或方案:课程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一套实施方案,是实施教育计划的蓝图。不反对吧“课程”理解为“计划”,按并不赞同把课程的实质定性在“计划”或“方案”上,课程的实质应由它自身的本质属性来规定。
2、了解课程的表现形式(P37-P39)
一种是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一种是实践形式,由抽象到具体,依次包括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3、课程的历史发展(P41-P51),了解我国古代的学校课程、现代课程的发展和特点,掌握当代各种课程类型的特点及其区别。(1)古代学校课程:
中国:(1)具有中国特色的,对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事业影响深刻而久远的主导课程是“四书五经”和“
三、百、千、千”
(2)春秋时期,孔子就以《诗》、《书》、《礼》、《易》、《乐》、《春秋》六书为主要教材,这是我国第一套比较完整的教科书。
(3)“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是我国古代学校教育中一直作为最基本的教材沿用了两千年
(4)“
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长期以来是我国儿童实用的教材
西方:“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逻辑)、算术、音乐、几何、天文,在随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间内,“七艺”一直都是西方学校里教授的主要内容。到了中世纪,教会垄断了教育,神学成为学校的主导课程,《圣经》是最基本的教材,“七艺”的内容被改造成神学的附庸。特点:总体上而言受学校制度(只有小学、大学,没有中学,学校类型也比较少等)的影响,古代学校课程在纵向上没有严格的年级差异与衔接,在横向上也很少有学科间的协调和组织;课程内容以人文熏陶和道德教化为主,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尚未收到重视;课程的等级性和阶级性十分鲜明;课程的学习方式也较为单一,以传授和问答为主。(2)现代学校课程:
发展:文艺复兴时期学校课程在“七艺”的基础上,增加了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已经初具现代课程的雏形。17——18世纪,现代课程体系则基本确定成型。
主要特征:从内容上看,自然科学进入了现代课程体系并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在内容的进程安排上,纵向上增强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性,横向上加强了多学科之间的协调性;从课程的性质上看,民主化、民族化、科学化是现代课程的显著特征;从课程试试看,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课堂上的活动丰富了,还重视课外拓展活动,教科书的编写也越来越科学合理。(3)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①按影响要素分: 知识本位课程(倾向于从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出发,突出强调知识自身的需要和价值的课程论)
儿童本位课程(倾向于从儿童的心理发展逻辑出发,突出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课程论)、社本位课程(倾向于从社会的现状出发,突出强调社会的当前需要的课程论)。
②按组成内容分:
学科课程(从各个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优点是符合认识的规律,能够保证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认识世界,更有效地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为身心发展奠定十分扎实的知识基础;缺点是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和理论化,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不太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活动课程(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优点是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技能学习和儿童个性发展有积极作用;缺点是学生不能系统的掌握知识,易导致学生在向学科领域更高层次发展的时候力不从心。)③按存在地位分:
隐性课程或潜课程(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全部的教育活动,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班级活动等)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是相伴相随的关系。隐性课程是伴随着显性课程而生的,其在学校教育领域有一些暗自用工的力量发挥着举足轻重、不容小觑的教育作用。但它对显性课程的教育效力的影响却不一定是积极的。有时,他反而会将显性课程的教育效力抵消,使得有计划安排的正式课程无法如愿达成目的。
④按对学生的要求分:必修课(要求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体现了现代课程大众化、民主化的价值取向,它是所有受教育者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的保证)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学习的课程。体现了现代课程对个体学习兴趣和需要的尊重,为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空间)
第二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了解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掌握课程内容组织的基本要素与原则。(P74-P78)。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注重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尊重学生经验、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课程内容组织的基本要素与原则:
要素:施瓦布从宏观上把学习者、教师、教材、环境看作课程组织的四大要素;古德莱德从中观角度把课程的要素划分为范围、连续、序列、整合四个方面;还有从微观角度分解课程组织的要素为主题和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原则: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学科取向、学生兴趣与发展取向、社会问题取向、混合取向);处理好垂直组织(或纵向组织、序列组织,)与水平组织(横向组织)的关系;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
第三章 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及特征与意义。(P100-P103,P106-P107),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P108-P112)。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定义: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意义:现实意义(1、它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全力和职责,使得课程决策民主化
2、它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教育素质
3、对学生来说,个人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照顾,在学校教育体制内有了实现自由充分地全面发展的机会
4、它打破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使得课程开发走进民间人人都有机会掌握课程开发技术,促进了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的普及。)理论意义:
1、它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抉择的信念。
2、他从理论上确立利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开拓了课程管理民主化的有效途径,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关系一条思路。同时,它也要求支持校本课程开发的人们进一步探索有效的课程决策理论,反映当前国际课程决策的各种实践。
3、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的模式。
4、丰富了教师教育理论,解决了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问题,开拓了一条有效地进行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为人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提供了新视角。
5、是广大中小学长了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的“实验田”。
第四章 教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教学的定义与要素(P124-P127),理解与掌握教学的本质及其主要特征(P132-P134)。教学:定义: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三要素: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四要素:教师、学生、内容和方法
五要素:教师、学生、内容、方法和媒体
六要素:教师、学生、内容、方法、媒体和目标
七要素:教师、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和反馈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特殊认识活动。主要特征:
(1)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认识活动(2)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活动的重要特征(3)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
(4)教学认识具有发展性
第五章 教学目标:了解教学目标的定义、功能(P153-P156),简单了解西方教学目标的分类(P157),理解并掌握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清楚目前小学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常见问题。(P166-P171)教学目标:定义: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和设想。是师生共同完成的,有主观期望性和可测量性。
功能:
1、导向功能(1、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设计的方向,对教学过程起着指引作用,可使教学活动自觉地进行,不至于陷入盲目状态。
2、教学目标有助于有意义的结果的达成,而避开无异议或者不符合预定方向的事物,尽量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3、教学目标能够提高教学活动的频率。)
2、激励功能(激发三方面内驱力
1、以获得知识、解决问题为目的的“认识内驱力”;个人通过自己胜任能力和工作成就的提高来赢得相应地位和自尊心的“自我提高内驱力”;以获得长辈或集体的赞许为目的的“附属内驱力”)
3、标准功能(教学目标可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教学目标是调控教学过程的重要标准)
西方教学目标的分类:
布鲁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加涅: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奥苏泊尔:抽象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发现学习。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有三种表达方式
(1)行为目标(马杰):编写包括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2)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格朗论):总体目标→具体目标
体现了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习者内在的能力和情感的变化
(3)表现目标(艾斯纳):是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的体现,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但其编写的教学目标过于模糊,很难起到教学导向的作用 目前小学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1)误把教学内容当作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含糊不清(3)教学目标片面,缺乏启发性
(4)教学目标忽视差异性 第六章 教学模式:了解教学模式的概念(P175-P176),掌握近代和当代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P182-P183,P189-P192)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当代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教学程序感知、记忆、理解、判断;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传授”——“接受”教学模式):教学四个基本阶段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赖因的五段教学法(继赫尔巴特)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和应用;杜威的教学模式(探究型教学模式)实用主义教学模式。
研究性教学模式七阶段:知识背景的准备阶段、选题立题阶段、组织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的阶段、实施阶段、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阶段、展示成果阶段、总结反思阶段。
第七章 教学方法:了解教学方法的概念(P196)及常见的分类(P198),掌握几种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P199-202)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分清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分类:
1、语言性: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直观性:演绎法、参观法
3、实践性: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4、研究性:探究法、发现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师传授——知识内化——知识运用
定义是指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小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
优点(作用):信息传递的单向性,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实践运用的高效性。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系统知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育活动有目的、计划的进行。
缺点: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没有充分的机会对所学内容进行及时反馈。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填鸭式,注入式教学方法)类型: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应注意的问题:讲授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讲授时的启发性和直观形象性;讲授的时间、讲授式的语言艺术。谈话法也称问答法。
定义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问(教师)与答(学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优点(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唤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对学生智力发展有积极作用。缺点:需要更多的时间,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形式:复习性谈话、启发性谈话、总结性谈话、研究性谈话。应注意的问题:设计好问题,善于提问,做好谈话后的总结工作。
谈话法的开展过程:问题设计
1、问题类型(识记类、理解类、应用类、分析类、评价类、创新性问题,问题无优劣,而是看其服务的不用教学目标)
2、提问应避免冗长、复杂、模棱两可在重点、难点、关键时间点设疑。发问、提问—— 等待——指定学生。回答:学生回答——等待——反馈。如何反馈:
1、回答正确:等待——肯定正确性,给予高水平的表扬。
2、回答不完整:等待——补充或具体化——必要时改述问题——提示。
3、回答不正确或含糊:等待——鼓励——澄清——改述或换一个降低难度的题目——提示——换人回答——确保所欲学生知道了正确答案。
4、没有回答:回答不正确或含糊:等待——鼓励——改述或换一个降低难度的题目——提示——换人回答——确保所欲学生知道了正确答案
第十章 教学组织形式: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沿革(P244-P245),掌握几种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如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现代教学的辅助与特殊形式等。(P247-P252),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发展作一般性了解。
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沿革: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多样化。
班级授课制:含义:通常称作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级,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国际上最通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基本特征: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统一;分科教学。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集体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和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弊端: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接受学习)。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给予引导、启示、咨询和指点,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组织形式)现场教学(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或社会生活现场去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现代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特殊性:直接教育与自动作业相结合。特点:三多两少(在同一课堂里年级多,教学内容多,自动作业多,而直接教学时间少,同一年级学生少数少)基本要求:要正确处理直接教学与自动作业的关系,即“动”和“静”安排合理;要正确处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关系;要正确处理教师和助手的关系。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发展:P253-260
第十三章 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理解与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P342-P346)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课题(或单元)教学进度计划,课时计划。上课:基本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得好、教学效果好。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教学艺术论纲复习提纲】推荐阅读:
中学课堂教学艺术论文09-25
试谈初中物理教学艺术论文07-04
教学艺术试卷08-24
艺术《变脸》教学反思10-05
语言艺术教学10-05
艺术毕业论文提纲格式06-15
《手工艺术》教学大纲06-28
幼儿艺术教学理论09-07
小学课堂教学艺术10-12
小学英语教学艺术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