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学课程

2024-06-22

高中政治哲学课程(共11篇)

1.高中政治哲学课程 篇一

一、课程目标 穿衣哲学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学生朝气蓬勃,同样怀有追求美好生活、美丽外表的渴望。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按照学校的要求每天穿着校服的确大有裨益,但课余时间参加不同的活动,出席不同的场合对人的衣着的要求是不同的。中学生有必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学会穿衣搭配,掌握一定得原则与技巧,这将有利于培养他们树立正确、健康向上的审美观,也为将来走向社会展示风采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课程内容

第一讲(1课时)序言何谓穿衣哲学

第二讲(1课时)世界各地的校服

第三讲(2课时)常见服装风格

第四讲(3课时)服装色彩搭配

第五讲(3课时)服装与面料

第六讲(2课时)服装与体型

第七讲(1课时)服装与肤色

第八讲(1课时)服装与年龄

第九讲(1课时)服装与职业

第十讲(1课时)服装与场合第十一讲(1课时)适合青少年的服装品牌介绍

第十二讲(1课时)自我服装搭配展示

三、评价方式

主要以学生欣赏展示并结合心得体会,参考上课的出勤率进行评价。重视过程和结果,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树立科学、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并能将本学期所学哲学知识运用到穿衣搭配当中,寓教于乐。通过掌握一定得穿衣搭配技巧,展示自身优势与魅力。

2.高中政治哲学课程 篇二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 当前制约高中政治高效课堂主要有以下因素:一是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导入、提问和教学方法的低效等问题。二是主体性缺失。以教师主导作用压抑学生主体自主发展, 学生自主活动整体缺失;学生主体间相互交往活动缺失。三是创造性缺失。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缺乏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僵死、教条的课堂教学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四是情感性缺失。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 学习动力不足, 缺乏激情, 目标不明确, 不会有效支配时间。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策略主要有:

一、高效导入

1. 以学生为本。

导课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因此应采取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导入方式, 让学生产生学习冲动, 在学生思想活跃、思维兴奋的时候, 趁热打铁, 很快切入正题。

2. 理论联系实际。

高中政治新课程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身边的生活元素更容易产生兴趣。为此教师导课时要重视政治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衔接, 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元素作为导课素材。比如, 讲授《政治生活》中“政府的职能”, 导课时先让学生列举在新昆明建设过程中, 昆明市人民政府履行了那些发展经济、发展民主、发展文化事业的职能和履行了那些解决民生问题等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学生踊跃发言, 课堂气氛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导课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导入精炼, 开门见山, 一针见血。

比如, 讲授《文化生活》中“传统文化继承”时, 导课直截了当问学生:我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生活有哪些影响?这样会调动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4. 同课异构与异课同构。

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导入方式, 同一课型也可以有不同的导入方式, 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研究, 要根据新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精挑细选导入的方式。引课的常见方式有:旧知迁移法、情境激趣法、悬念置疑法、生活故事法、小品表演法和多媒体导入法等。同课异构, 笔者认为高中政治新授课采用旧知迁移法和多媒体导入法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很快进入“最近发展区”;异课同构, 我认为教学竞赛、复习等类型的高中政治课堂导入, 情境激趣法和生活故事法效果较好。

二、高效提问

提问是师生互动的常规教学方式, 高效提问符合新课改要求。对提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实验后教师提问次数高于实验前, 实验后教师针对全班提问次数高于针对个别提问, 实验后教师针对为什么、怎么办提问次数高于实验前, 实验后教师针对重点、难点提问和追问次数高于实验前;从课堂效果来看, 实验后提问效果好, 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高中政治新课改中, 教师高效提问应把握好“八个度”, 即提问要有一定的角度、密度、难度、梯度、温度、跨度、广度和深度, 具体地讲:一是提问要选择好角度, 要问在重点上、问在难点处、问在盲点区;比如《生活与哲学》关于矛盾教学时, 提问针对主要矛盾这一教学重点、针对主要矛盾与矛盾主要方面的区别这一教学难点和针对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这一教学盲点。二是提问要有适当的密度。该问则问, 既要防止不闻不问, 又要防止问而无度;前者教师满堂灌, 后者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 这是高效提问之大忌;一般地讲, 新授课针对全班提问多于个别提问为佳, 针对重点、难点进行提问为好。三是提问要把握好难度。提问要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 过难或者容易的问题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要有利于学生实现“跳一跳, 摘到桃”的目标, 尝到回答问题成功的体验。四是提问要安排好梯度, 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在设计问题时, 应该分别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层次进行。五是提问要调节好温度, 做到与时俱进, 让提问内容跳动时代脉博, 及时反映国内外最新时事政治。六是提问要设计好跨度, 重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政治学科内综合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是新课改对提问教学的新要求;比如, 在高三针对《经济生活》“新时代的劳动者”中关于扩大就业的复习提问, 要分别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四个角度设计问题。七是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 要面向全体学生, 特别是学困生, 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八是提问要有一定的深度, 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有利于培养优秀学生特长。教师应掌握一定技巧, 提问后要学会等待, 即使有学生举手, 也不要急于指名回答;等待时间一般3秒左右, “此时无声胜有声”, 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刻, 此时提问最有效。教师对学生的应答, 正确的不要急于表扬, 错误的不要急于否定, 而要引导他们说出思考的过程, 说说答案的由来, 教师要对其及时分析和评价。

追问是更高层面的互动和提问, 它赋予高中政治课新的活力, 符合高中新课改要求;高中政治新课改强调通过追问, 动态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怎样追问呢?一是要打破传统政治教学的预设性、计划性地执行教案的教学模式, 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 推动更高层面的互动, 让课堂充满生活的真情, 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二是巧与学生对话。在动态生成的政治课堂上, 需要教师根据学情变化,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时生成和接纳活性、弹性、灵性的教学元素, 在师生对话、生生讨论过程中通过观点的摩擦与碰撞产生问题的火花、绽放出思维的智慧光芒, 灵活生成新的可教学资源。同时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往往会反映出学生掌握政治知识的程度、能力、兴趣爱好。如果教师善于“对话”并及时抓住这些“对话”, 就获得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三是巧用这些“对话”, 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 即时生成新的教学起点和因材施教的切入点, 那么这些闪现的光彩也就成了教学的亮点和学生智慧的火种。

三、创新教学

高中政治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空间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得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认知上逐步提升, 从不懂到懂, 从少知到多知, 从了解到理解、从识记到运用;在情感上逐步发展, 从不喜欢到喜欢, 从不热爱到热爱, 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从消极被动到积极主动。

实验证明, 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创新教学, 把学习主动权和时间交给学生, 给学生留有充分动脑、动手的时间和空间。高效课堂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有时间空间进行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和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地学。高中政治新课改呼唤教学创新,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 高效教学关键看教师, 为此要求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隐藏自己, 恰当淡化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同时要想方设法突出和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政治知识发现、发展和运用的全过程, 让学生获得运用政治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体验, 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比如, 在《政治生活》的教学中, 对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基本概念的识记, 可以通过学生自学来完成;对于“为什么”要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思维能力培养, 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判断问题、分析案例、综合提升来完成;对于怎样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 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合作与探究、总结与归纳来掌握。创新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高中政治教学要彻底打破“读一读——听一听——记一记——练一练”的传统教学模式, 提倡“自学——问题——质疑——分析——探究”的创新模式,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 乐于探究, 敢于创新。创新教学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综合实践能力。

3.高中政治课程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教学反思 政治教学 反思方法

一、教学反思的概念

教师将教学实践活动作为反思的对象,在课后进行全面认真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失,由此来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通俗的讲,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如何教好,学生如何学好的问题。很多教育大师都会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通过教育案例、教育交流、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中政治教学反思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行,教学反思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得到普遍应用。但是由于政治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较多且比较抽象,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处于教师单方面讲解、学生死记硬背的 “填鸭式”状态。教学反思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反思流于形式化。教学反思对于促进政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当是一种高度自觉的活动,但是有些教师却把写教学反思总结案例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是浪费时间,迫于上级的压力,为应付检查而不得不完成的一项工作。这样,教学反思的撰写就成了一种应付差事,流于形式地毫无意义的工作,其实际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2)教学反思与实践相脱离。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的一句话,学生的一个眼神,都会引起对方的注意。当教学实践活动结束后,通过总结反思使之上升为理论,就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学。教学反思不是单纯的思维抽象活动,而是通过一定的教学场景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实践是反思的基础,反思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些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课后很少对课堂教学内容作出相应的反思,有时为了完成反思日记,套用单一的模式或摘抄一些别人的东西,关键性内容都是泛泛而谈或避而不谈,缺少洞察性和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和实践脱离的教学反思行为没有任何意义。

(3)教学反思的方式单一。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是以写总结的方式来实现的,这种方法有赖于高度地自觉性,并不适合每一个人,还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有的教师认为教学就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与其他同行没有关系,不愿与其他教师交流,殊不知,这样的想法容易使自己陷入孤陋寡闻的境地,不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新的教学理念、新方法,因此写总结的方式不具有广泛性。其实教学反思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包括集体讨论反思法,课间笔记反思法,网络论坛反思法,观摩他人教学反思法等多种方法,由此可见,写总结的反思方法只是其中较简单的一种,并不是唯一的。教师可以将多种方法联系起来,不仅可以学习到其他教师新的教育理念,而且还可以和他人进行比较,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势,避免个人狭隘主义,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教学工作的展开。

三、高中政治教学反思的方法和建议

高中政治教学改革对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简单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想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只有认真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做好教学反思工作,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提高和培养自己的教学反思意识和能力。

(1)增强自我教学反思意识。反思意识的培养依赖于强烈的责任心和师德感。政治教师更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教学活动不是单纯地备课、上课这么简单,不应当把教学反思看成是一种负担。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每次调整后都会起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其次,每个政治教师所面对的都是一群正在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学生,教师的高尚品德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反思,尽职尽责,具有为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

(2)反思知识结构,加强自我学习。

有句话说:教师是一桶水,学生是一个瓢,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就是不断地从桶里舀水,当然水桶装的水越多越好,如果把桶里的水比作知识的话,那么,教师必须保证水的更新速度和储备的数量。信息时代,知识更替很快,唯一的办法就是教师对自己的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不断地学习,将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提高知识水平。教师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本科或在职研究生,提高学历,开阔眼界。

(3)利用不同的教学反思方法。

高中政治教学已经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技巧和方法,强调学生情感、策略的培养。教师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融会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反思的形式是有很多种,应当把多种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比如,教师首先通过课前反思将课程重点确定并设计教学方案,构建出完整的教学体系。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想法和对问题的理解,而不是给学生一个确定的答案,教师在教学环节上需要认真体会学生听课的反应和状态,不断调整教学节奏和课堂气氛,使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课后,教师认真总结当天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教学过程哪些达到预先设计的方案,哪些课堂中的微调取得了效果,摸索出哪些规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后教学中应注意什么问题等,并将其记录下来,供以后改进教学工作使用。在日常工作中,还可以做案例分析反思,交流反思,观摩课反思,将反思的过程进行梳理之后,做到精益求精,使教学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

四、结论

政治课程新课改实行几年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政治教师的水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是影响素质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而教师素质的提高,是通过教学反思这个催化剂来实现的,每位政治课教师都要养成由感性到理性、实践和理论结合的反思习惯,促使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得到提升,保证新课改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 刘耀明:反思性教学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北京教育2003 年 10 期

2. 张岩. 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07 .

3. 王映学:《论教学反思》[J]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2 年1 期

4.张莉. 对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5,(01) .

5.李一媛.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素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05

作者简介:

4.高考提前进行 高中政治课程调整 篇四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10-08

据三湘都市报报道 从开始,全国高考将提前一个月进行。为适应这一改革措施,教育部日前下发了《关于调整高中思想政治课有关教学内容的方案》的通知,对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了删减。

5.高中政治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五

安县中学成劲松

在参加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新课程培训的四天里,新课改的部分专家给我们介绍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及核心理念;分析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内容标准、教学实施及评价要求,使我了解了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方法。尽管只有短短的四天,本人仍然受益匪浅。

在学习过程中,本人的最大感受是新一轮课改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贯穿一个“变”字,涉及到教材编制、教育教学理念、教法学法、评价考核标准等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已向我们袭来的时刻,作为一个高中政治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直面新课改大潮的挑战,则需要的是更多的勇气和魄力,更多清醒的认识和改革创新的精神,需要去积极思考和探索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中的教育教学工作。

通过本次的学习培训,我了解到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本次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的基本理念与追求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坚持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新课程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没有交往发生的教学不能叫做教学(最多可以叫做报告)。“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因此,我们要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学生实践,更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评价,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强的创新型人才,树立起全新的“学生观”、“教学观”、“质量观”、“评价观”。新课改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但是课改的关键和核心却是教师。因为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是新课改的直接执行者,肩负重大使命。所以通过培训,我感觉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需要多方的努力和改变。

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坚持自学不懈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学习吸收更多的新知识,拓宽自己知识面,紧跟时代步伐。新教材对于我们刚接触老师,不管是老教师还是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来说,都是新手,面对新课程对于每个老师来讲都没有现成的路可走,而新课程的任务又重,所以我感觉要想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有从头做起的准备,认真学习、研究教学大纲和新教材,领会大纲,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编写特点,要求及教学方向,有效、合理、创造性的指导新教材的教学;其次需要各个老师之间共同研究、讨论,精心设计这样才能把课上好,才能把课改精神落到实处。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而不是统治者、长官。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准确理解现行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依据内容定位合理配置教学时间统筹规划,大胆“放手”,不留恋于“过去”,不滞留于“熟知”,分层次教学,善于整合教材,善于把握重点。新课程改革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探究)。新教材力求改变“繁难偏旧”的倾向,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落实:要正确对待这个目标,高中生应该主要是思维活动,该目标同样非常重要,而且有很多课的情感目标重于知识目标,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并不矛盾。达成目标的方法:利用“逻辑推动”实现目标,抓住“各种境遇”实现目标抓住“新鲜事实”实现目标。教学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重视生活经验、重视情境体验、重视过程方法、重视学生参与、重视迁移运用、重视归纳。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与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设与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从而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应该更重视过程,而不只是重视结论。教学应该更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本身。

4、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关于一些新课程教学评价问题。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注重学习与探究的过程性

关于学习方式的选择:

发现学习、接受学习与意义学习、机械学习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有可能是意义学习或机械学习。那种认为接受学习必然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看法是毫无根据的。如果教师的教学得法,接受学习以可以是有意义的;而如果教学条件不合适,发现学习亦可以是机械的。

高中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彻底颠覆”和“推倒重来”,而是一种扬弃;固然要重视“创新”,但不意味着可以彻底进行颠覆„„

高中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重视合作学习,强调自主与探究式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摒弃讲授和接受式学习,更不可放弃对个体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要求。

探究性学习、探究性活动是这次新课改的一个亮点。这些内容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应予充分重视。在教学过程哪个环节、什么时间进行探究活动,根据教学需要可以作适当调整。

但是探究活动要防止两种倾向:

一是防止为探究而探究,为活动而活动,陷入形式主义。

二是过分依赖现代多媒体手段。

探究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它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不能本末倒置。多媒体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

新课改虽然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要求学生多参与,活动。那么如何理解这一教学方式?是不是学生参与的多了就符合课改的要求,是不是一定要有这些环节才体现课改的味儿?所谓参与主要是看学生的思维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有一个专家讲的好:即使一堂课没有一个学生回答问题,但是每一个学生都在跟着老师的思路在思考问题,那么这任是一堂成功的课,虽然有时候只有一个学生回答问题,但是如果他的问题能引发其他同学的思考,这也是一种合作。这就是说我们要全面深刻理解新的教学方式,不能为转变而转变。所以高中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不应是“快乐而肤浅”的,不应只有“温度”而没有“深度”;它应当是充满内在张力的,有体验提升的,有思想深度的。

对于学科教学来说,一堂好课的底线是尊重学科规律,坚守学科本色!

5、作为教师心里要确实装着学生,真心的为学生的发展着想。

有一位专家把教师分为这么几类:

? 生存型的教师:无奈的苦捱

? 享受型的教师:吃苦也是享受

? 发展型的教师:创造的幸福

生存型的教师

? 把教师看成是知识的搬运工

? 把教师的工作看成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 把教师职业当作寻找“更好”职业之前的跳板

享受型的教师

? 把学生的成长当成教师最大的快乐

? 对平凡的工作充满热爱

? 在付出和给予中获得内心的满足

发展型的教师

? 教师:教育活动的反思者和研究者

? 终身自我教育:教师生涯的推动力

? 教师职业:“不仅在给予也在收获”

所以我觉得在新形势下,作为教师,不管你是喜欢教育也好不喜欢教育也好,不管你将来是否要从事其他职业,既然我们现在是在教育的岗位上,那么我们就应该真心实意地为学生着想,切实要担负起我们应有的责任。

感谢学校为我提供了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也感谢华师为我们提供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期三天的培训虽然显得有些仓促,但通过“我思我想新课程”、“实话实说:新课标、新教材”等活动、与专家教授面对面的交流,促使我们对新课程改革产生认同感,主动思考课改相关的问题,能做到这一点,我想这次培训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6.高中政治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理解 篇六

一、新课程设计体现合作精神,彰显自主探究。

新课改理念认为:教师是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课堂上应尊重学习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整节课,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加以引导,有时鼓励学生提问。为此,我们教师应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放弃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多看、多问、多想、多讲、多行。重视每一位同学的见解,赏识他们每一点进步的思想火花。

二、新课程设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长期以来我们政治课被学生认为是说大话说空话的课,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课程内容离现实社会离现实生活太遥远了,让广大的学生感到象天上的星星一样遥不可及,而《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模块”,如我们的政治课现在分为“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于哲学”等模块。使的我们的课程具有浓郁的时代生活的气息。

如在讲到《政治生活》的民族问题时,结合时政热点问题“3•14西藏事件”,布置学生搜集与西藏史实有关的资料,还有农奴主压迫农奴的各种证据——图片、视频、文献等,在课堂上进行展览和交流。有能力的学生还自己制作和讲解PPT课件。这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和真实性,不仅对课本知识有了形象记忆,对有关历史知识、人文知识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三、新课程设计体现创设课堂情境,进行情境教学。

新课改精神强调合作探究,强调培养学生的情境思维。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亲临“现场”,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需要,成为学生自觉阅读和钻研教材的动力,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角色模拟法,创设课堂“小社会”,可以培养学生的情境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课堂模拟教学,这种方法能让学生根据角色要求,积极开动脑筋,踊跃发言。学生参与意识、创造热情空前高涨。

如在讲授《政治生活》的《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一课中,讲到“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合法渠道”时,可以设计“模拟听证会”形式进行情境教学:设计一个主题如“禁止电摩行经五一、五四路段”召开听证会,给学生分组,有进行主题陈述的“组织方”——“XX市公安局教学警支队”,有各界人士组成的“赞同方”“反对方”(包括专家、学者、各利益阶层),还有普通市民代表组成的“旁听席”,另选择一名学生主持,整个环节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也体现了课改所提倡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精神。

同时在这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教学也有许多困惑和不足之处。

一、考试模式与课改有脱节的地方

新课改下,“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这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课堂教学不能再遏制学生的思维拓展空间。因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许多提问,其答案都不是唯一的,即使教材上有一些相关的阐述,学生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提出更多的见解。但一般现行考试的答案具有唯一性,这就是教师和学生往往遇到考试时无所适从,理不出头绪。

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难相统一

7.高中政治新课程中的教学策略 篇七

一、克服传统教学办法缺陷,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多是采用讲授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按照教材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导致了信息传递的单向性, 很难形成师生的双向互动。这种教学方法的教学目的也比较单一, 经常是以学生是否能熟练记忆所学课本的基本概念、原理作为评价教学效果手段, 出现的教学结果是理论知识背了一大筐, 但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 更不可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目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该改变过去传统教学方法的运用, 从思想政治课的价值性、功能性人手, 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对他们是有用的、有价值的, 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需要。通过身边生活实例做引导,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促使学生去探究和思考, 使政治课堂中原本枯燥难懂的原理生动呈现出来, 让学生感到惊奇、有趣,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创造性思维。

改变一般讲授法, 优化和创新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是指教师在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对理论的实际掌握情况, 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诱导, 刺激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知识, 思考问题及积极实践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思考找到的答案是“自觉内生”的, 这种知识的形成不是教师外部不断强化而得到的, 这样的知识一旦被学生掌握, 就会深刻的印在学生的头脑里, 不容易忘记。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勤动脑、多思考。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同时, 灵活穿插使用其它多种的教学方法, 如生活法、体验法、活动法、小组教学法、评价法等, 使高中政治课堂更加鲜活生动。选用生活法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联系学生身边随时都能感受到的家庭、学校、社会生活, 让学生体会到政治课就在身边, 引起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就是增加了综合探究这一教学活动, 作为教师要重视教材中的综合探究活动, 结合教学实际, 自主设计一些方便操作的探究活动, 引导和学生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中, 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评价方法, 不能以成绩做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应综合考察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提倡教师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 即评价法。

二、加强学习方法的引导, 让学生学会学习

加强学习方法的引导也是高中政治新课改下教学策略改进的一个重要方面。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这本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 更应该做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会学生学习, 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这种发现问题的过程, 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 更容易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能有效地调动和发挥他们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 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增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 对自我认知活动进行监控并做出相应调整。

8.新课程高中政治作业的探索 篇八

一、拓展作业形式,注重开放性

长期以来,传统的政治作业留给学生的印象多是大量的读写背,异常死板。随着多角度、引趣式教学理念落实的深入,政治作业设计也应着眼于开放性原则。相对于传统作业针对个人、侧重知识测验等单一性特点,新课程下的政治作业面对的是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灵活的方式,以及更加自由的意识。教师可以让作业通过不同的展示渠道,如交流讨论、竞赛辩论、制图报告等,以最趣味的吸引和最活力的驱动带给学生别样的作业感受。例如,围绕世界和平与发展,分组合作,完成一期专题简报。这样的作业不但新鲜感十足,而且颇具挑战性,一下子就跨越了从个人到集体,从硬性答题到自由发挥的多个转变。而作业的收效也非常理想。有的小组积极搜集时政新闻;有的小组着重于历史对比;还有小组制作了图片专刊,可谓丰富多彩,灵气逼人。而在作业合作中,相互鼓励磨合的过程让学生们对作业多了兴趣,少了排斥,多了广阔的思路,少了固定死板。

二、增加作业层次,提升针对性

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作业设计的层次突出并不强,导致没有针对性,而对学生的吸收程度如何也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新课程强调人本理念,要对水平不一的学生们兼而顾之,对学生的作业问题要呈梯级化,难易分布。这样一方面能够顾全到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另一方面能够通过作业的层次区分,真实地检测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难点所在。例如,学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作业设计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概念分别是什么?根据材料“二人赏花,花艳景美,一人认为:花开得真好,另一人认为:心情好才感觉花美。”结合概念,说说二人的观点各属于什么?论述自己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观点的判断看法与深入感受。问题难度从在书中就能直接找到答案,到需要开动思维判断,再到现实结合与概念吸收的综合论证,难度一点点增加,让稍弱的学生能够获得解答简单题目的信心,也让能力强的学生有一个递进巩固的过程。

三、强化作业实践,体现生活性

政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目前的政治课堂中,实践教学已经引起了教师们的普遍关注,但作业设计却没有做到同步。实践基于生活,政治作业中的实践就是要让学生们以生活为基点,扩散操作意识,将学生们“从书本上背答案”的错误概念扭转过来。而是通过观察、收集、分析、总结等紧贴社会,形成实践意识,完成思维结合。例如,让学生们从自己的家庭环境入手,观察家庭及周边人群的消费所需,绘制一张社会消费详细分类图。学生们要切实走进现实生活,不能光动嘴问,而要亲自感受,比如跟妈妈去市场、超市体验一下消费需求,对亲朋好友发一发调查问卷,多搜集一些相关信息。这样的作业让学生也非常乐意投入,他们所提交的作业也让人感到满意。通过实践体验得来的作业效果要比简单的书面问答要全面透彻得多。学生们的分类表没有一个是三言两语的,几乎都细分详情,让学生们谈实践的感受,大家也感触良多,作业实践,可以说,既是寻求答案的过程,又是深入探究的延展。

四、优化作业评价,导入主体性

作业评价是作业设计的最终环节,通常的作业评价都是由教师单方面来完成的。但这样单一的形式往往使得教师的个人判断成为检验作业的唯一标准。新课程下的作业评价就是要将固有的评价模式拓展向互动、多方的交流中。政治作业的评价具有更明显的主观意识,因此,学生互评与学生自评会是难得的意见吸收渠道,能够让学生听取多方意见,全面认识自我能力的优势和不足,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对作业“收集整理我国各地域文化的经典体现”进行评价时,我采取了让学生先互评,然后自评,最后我总评的方式。互评中,学生们看问题的独特角度往往让我欣赏,有的学生指出:有的少数民族地区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却有着延续千年的手工艺术、生活艺术等,这也是文化的表现。生生互评正是制造了这样的效果,以此为基础,其后的学生自评已经能够深刻投入了,教师最后的总结则发挥出启发点拨的作用。

新课程理念要求融合了时代发展的需求,更与国际教育形式相接轨,为学科发展制定了新的出发点。作业设计不能落在发展规划之外,而应该与课堂教学改革一体进步,让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另一种学习体验。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

9.高中政治哲学课程 篇九

高二政治 李雪蓉

政治课改革的新理念是指符合时代发展脉搏、符合学生成长特点、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新课改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步入社会之后的就业、生存、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的职责更应是顾问、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帮助发现矛盾的人。

新课程要求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材的呈现方式、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有相应的变化。

一、教学观念变化

坚持以人为本。一年来的新课程实践中,我们的观念在不断的变化,在上课中,过去考虑的最多的是“如何教”,现在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学”,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认识新课程,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二、教与学方式变化。

新课程实施后,课堂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鼓励学生、带领学生去探究。课堂上师生的合奏,演主旋律的是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要敢于大胆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与拓展。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他们的学习方式体现个性化、选择性、合作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作业方式变化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布置一些要求走入社会,调查研究的题目,上网搜集资料的探究题。对书上记忆的东西,原则上只要求他们能够再现就行。选择多元化的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的自主精神。

四、评价机制变化

走进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不再单纯地以分数认定,而且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合作性、个体创造性的综合评价机制。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格养成。

在一年的课改中,我们也存在疑惑和困难。

一、教材与新课标对应的疑惑

新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活动,其目的是从真实情景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入门。有些看似贴近生活,实际上没考虑学生、学校实际,可操作性太低。但新教材淡化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压缩在时间非常有限的课时内,要求学生跳跃性思维,却带来断层感和挫折感,无疑又影响新课标教学目标的落实。

二、遇到来自于学生的障碍

绝大部分学生在家庭的过多关怀和直接保护下,获取生活经验的途径还较少,探究活动难以达到实效,致使新课改理念中要求体现的生活化目标难以实现。

由于学生对中考政治开卷考的错误认识,加大了与高中新课程政治衔接上的难度。对学科的重视度不够;缺乏对知识的表述、理解、整合的能力,缺乏对材料、观点和设问的阅读能力,运用理论术语分析问题的能力、规范地书写、有逻辑性地组织答题能力较弱。

基于新的教学理念把课堂交给学生,一段时间实施发现,主要发言者仍然只是部分活跃分子而另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大多数时间是在看别人的“表演”,自己不准备,也不想思考。这样下去可能导致走向两极分化。

三、新课程没有了明确的规定性和清晰的知识点陈列,多了些弹性和不确定性,给教学和教师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但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最主要的指标还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高考方案不明确,教学与高考该如何接轨,老师心里没有底,既想有所改革又怕偏离高考。

面对问题和困难,我们采取如下措施:

一、落实备课组的活动,群策群力。

集体备课,统一目标、进度、测试;开展教研活动,相互听课评课;参与市区学校教研活动,借鉴提高;进行阶段性反思、质量分析和教学小结等。

二、积极探索多种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实效。

我们针对政治学科的特点,尝试多种课堂模式,讨论辩论课、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等,组织综合探究活动。但仍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加以辩证运用,重视核心知识的强化。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处理好几对关系:知识广度与深度的关系;教学进度与学生参与度的关系;教学资源与学生接受度的关系;课堂生活化与社会延伸度的关系。

三、引导学生关注时政,感悟生活。

10.高中政治哲学课程 篇十

湘西州民族中学向丽华

【摘要】本课题通过对整合本地区旅游资源开发高中政治信息化校本课程的过程研究,提出了在民族地区进行信息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方案和策略。

【关键词】 校本课程高中政治信息化开发

一、问题的研究背景及内容

2004年在全国新课改的浪潮中,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出台。新课标很好的适应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但同时对学生、教师的素质和课程资源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危机意识之下,我们开始研究新课标。我们试图通过整合本地区旅游资源,师生合作共同开发高中政治信息化校本课程,来提高师生的素质和丰富课程资源,从而有利于政治教育顺利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发校本课程,国内上海、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比我们早走一步,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但也存在不少的差别(如,教学的侧重点不同,民族地区重视应考;资源类型不同,本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使得我们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自己的探索。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杜威的“生活教育观”、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启动了本课题的研究。本课题研究中开发的校本课程,是指弥补国家课程不足的拓展性课程,它与现行高中政治学科四个必修板块“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与生活”具有极大的关联性。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二部分:一信息化校本课程的选题研究,重点在分析如何进行选择,从中寻找校本课程的选题原则。二信息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及过程研究,重点研究信息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找到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应坚持的原则、基本步骤及理想模式。

二、研究过程

(一)信息化校本课程的选题研究

1、确定校本课程的方向——丰富国家课程资源。本课题成员于2006年6月—12月,1

分析研究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发现在教材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民族地区学生的生活体验不足,难以适应高中政治学习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初步确定高中政治信息化校本课程的拓展方向为丰富国家课程资源。

2、确定校本课程的内容——湘西旅游资源。2007年1月—6月,发动师生通过实地调查、网络、文献查阅等方法收集本地旅游资源、了解湘西旅游资源作为一种集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效益综合为一体的社会性资源的巨大价值。确定信息化校本课程的内容为湘西旅游资源。

(二)信息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开发过程

1、调查、讨论、总体规划阶段

通过问卷调查,印证校本课程的选题符合学生的实际及其需要。制定《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学高中政治信息化校本课程纲要》,为信息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搭建框架。

2、收集资源阶段

我们以多种形式收集资源,如比赛形式进行学生收集资源的活动;师生共同收集资源的活动;教师的收集活动。

2007年10月,本课题组举办我校“爱我湘西”旅游资源采集竞赛。2007年4月-9月、2008年秋,课题组全体成员利用“五一、十一”、暑假组织高

一、高二部分学生分成四组前往古丈的坐龙峡、红石林,永顺的王村、不二门等地,共同采集旅游资源。从课题申报起,本课题组老师就进行了任务分工、多种渠道收集校本课程的资源。具体资源收集的渠道如下:通过地方志、文献的查阅收集本地区的旅游资源;实地调查;网络收集。在资源收集的范围和原则上,我们要求内容全面、真实无误、关联学科知识。

3、对收集到的资源进行整理、加工阶段。

在长达一年半的资源收集过程中,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收集到的资源在量上确实可观,但质上参差不齐,需要进行分类、筛选、印证、取舍、加工。依据校本课程纲要,服务学生、服务国家课程为中心,思维方法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批判性思维,从而达到收集的资源与校本课程整合、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整合的目的。

4、校本课程呈现阶段

从 2008年2-3月,本课题组根据我校《高中政治信息化校本课程纲要》,利用师生收集、整理、加工的材料,进行信息化校本课程的编辑工作。根据旅游资源的分类,把湘西特色旅游资源信息分为七个专题与高中政治进行整合,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高中政治校本课程。内容包括:专题一,“湘西旅游资源概况”;专题二,“湘西的自然旅游景点”;专题三,“湘西的古城遗址”;专题四,“丰富多彩的湘西旅游商品”;专题五,“湘西的民俗风情”;专题六,“湘西的建筑设施”;专题七,“湘西的古今名人”。

课程实施的流程设计:根据校本课程的特点,将课堂时间与校外活动充分结合。课堂内重视:规划→讨论、交流→展示→反思、总结

课外活动重视:分工与合作→网络、文献查阅→实地调查→群众访谈→资源的收集、整理、上传

三、研究效果

1、为民族地区高中开发信息化校本课程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案。

本课题总结出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选题应该坚持两大原则,即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立足本地实际原则和与国家课程相结合、实现新课程原则。

课题研究还提出了信息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步骤、组织模式,并就每个步骤中的注意事项进行细致分析,对民族地区开发校本课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具体如下,提出信息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应包括四个环节:调查、讨论、总体规划阶段;收集资源阶段;整理、加工阶段;校本课程呈现阶段。提出发挥老师、学生主体作用,以生生小组合作、师师分工合作、师生互动合作等多种方式开发信息化校本课程的组织模式。

2、开发出适应民族地区高中政治教学需要的信息化校本课程。

3、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了我组教师对信息化校本课程开发的驾驭能力。

4、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素养。

5、学生参与信息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全面提升了能力、情感、价值观。

6、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促进了社会各界对本地区旅游资源的了解和认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民族地区师生网络应用技术提高的有效途径。

2、信息化校本课程的呈现形式、资源库的建设有待改进

3、信息化校本课程的实施面临的系列问题,如课时的安排、小课堂与大社会的矛盾如何在信息化中更好的解决等。

附件:

参考文献:

1、施玉昌:《校本课程开发应防止“五化”》载《四川教育》,2003年09期

2、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4、袁振国(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5、沈家平:《行动研究法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应用》,/htmlfile/200403/2004032901***.doc6、吴刚平:《教学改革的课程论意义》 教育研究,2002.9.《普通高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基本思路 》当代教育研究 2003年第20期

11.高中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十一

在校内课程资源中,课程标准和教材是高中政治课程资源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高中政治课程的基本教材和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之一。高中老师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要建立在充分利用好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既要重视统一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又要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

1﹒充分利用新闻材料,优化教材内容

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是广东省统一的广东版教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统一教材中有个别内容已落后于社会实际生活环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新闻材料这一课程资源,优化教材内容,使课本知识与时事知识融为一体,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给政治课堂注入活力。利用新闻材料,主要是指利用新闻报道和新闻图表资料,结合教材的相关原理,选择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上报道的国内外重大时事,纳入课堂教学。

例如,我带着高三学生复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加强宏观调控”这一知识点时,首先展示了一则新闻材料。2007年3月21日《南方日報》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国证监会前主席周正庆日前表示,从去年以来,我国股市的上涨是一种恢复性增长。但从去年12月到今年1月这短短一个多月时间,股指增长确实快了些。对这个现象不能忽视,但调整必须用经济的手段进行市场化的调节,而不能采用行政性的打压手段。

然后我让学生带着如下问题阅读教材:(1)为什么不能采用行政性的打压手段调节?(2)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手段和目标是什么?接着师生结合上述新闻材料共同探讨了上述两个问题。最后,进行课堂练习。2007年3月21日《南方日报》载文指出,今年我省物价改革锁定药价、环境资源价格改革和垄断行业监管三大热点,省物价局负责人透露,逾九成药品将由政府定价。对房价的不断上涨,省物价局将联合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出台新规,坚决打击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捏造虚假信息,坐地起价、哄抬价格、不按规定明码标价、蒙骗购房者等违反价格法律法规政策的行为。问题:请分析当前出现药价过高,房价不断上涨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利用新闻材料这一课程资源时,值得注意的是,材料通常会涉及到其它知识点,所以要合理地利用这一课程资源,进行横向的问题延伸设计。例如上述课堂练习的新闻材料就涉及到“多变的价格”这一知识点。所以,在最后的问题延伸设计中,应设计如下问题:(1)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其中决定因素是什么?(2)价格由价值决定,为什么国家又要对逾九成药品进行定价?

这样通过对教材、新闻材料、问题设计这三点课程资源的有机结合,深化了教学内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信度”。

2﹒充分开发利用综合探究活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张通过具体实践来获得直接经验,所以,在每一单元的后面,都围绕本单元主题设计有“综合探究”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统一教材中“综合探究”这一课程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某个知识点设计好“综合探究”活动课,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实践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例如,我在讲授“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这一内容后,设计了如下综合探究活动: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不少学生带手机、穿名牌上学,但身边也有不少同学因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有时连日常生活费也没有着落。请走访你身边的同学,并结合我国当前国家减免农业税、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免除学杂费的时政情况,写一篇关于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调查报告。

综合探究活动提纲:

(1)探究活动的目标: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含义及经济建设的目标;理解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

(2)探究活动的建议:查阅党和国家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关文献及主要领导人的讲话;收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状况的有关资料,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受教育程度、就业情况、家庭收入水平等;某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改革实施情况;结合调查得来的资料,用学过的有关原理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写出调查报告。

3﹒重视音像制品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编写校本课程

当前大部分学校都非常重视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为了适应这一教学改革的趋势,各学校加大了自身硬件设施上的投入,配置了比较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量的音像制品在互联网上可以下载使用,这为我们开发和利用音像制品课程资源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条件,也开阔了我们的眼界。音像制品,特别是电影,是一门集文学、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养资源,在启蒙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直以来,开发音像制品课程资源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都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有关部门要继续做好面向未成年人的优秀影片、歌曲和图书的展演、展播、推介工作,使他们在学习娱乐中受到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在中央电化教育馆《优秀电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实证研究》总课题组的规划和指导下,当前全国已经有绝大部分的省区市的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在开发和利用电影课程资源,编写校本课程。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政治、历史、艺术等学科的教学中,通过开发这种音像制品课程资源进行教学,中学生正悄然地改变着自己的学习方式。

上一篇:最宝贵的时光打一成语下一篇:纪检工作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