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分布状况调查

2024-07-07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分布状况调查(精选9篇)

1.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分布状况调查 篇一

关于对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天场乡天场小学徐为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小学教育取得的成就众所周知,有目共睹,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农村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在小学教育中主要包括德、智、体、美、劳五种教育,其中小学音乐、美术教育是整个音乐、美术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小学必修课程之一。音乐、美术教育对于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然而,在农村小学,音乐、美术教育现状与现代化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美术、音乐教育往往得不到重视。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我主要对山东省聊城市莘县隶属乡镇小学的艺术教育现状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的艺术教育现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教育设施差,教育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教育观念落后等。

第一点是艺术教学条件差,缺少相关音乐教学设施。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农村经济获得很大进步,但是城乡差距依然明显存在,教育差距更是格外突出。我们在城市随处可见幼儿园小学之类的教育机构,孩子们在快乐的玩耍,有的在玩滑梯,有的在画画,有的在唱歌,就好像一个快乐的小天堂,在这个小天堂里孩子们的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升。但是回到农村看到的乡村小学的状况却令人很心酸,一般乡村小学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扇破烂的大门,满是铁锈。进入大门之后看到的是满是杂草的面积狭小的校园,校园内基本没有任何供孩子们玩耍的娱乐设施。教室的现状更是令人堪忧,破烂的窗户有的没有玻璃,地面坎坷不平,桌椅板凳破旧摇晃,有的甚至没有电灯,阴雨天的时候只能点蜡烛,我们可以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学习心情肯定不会很愉悦。由这些学校硬件设施我们可以想象到音乐美术的教育有多惨淡,首先是没有专门的上课教室,一个乡村小学有教室上课已经不错了,哪里还有多余的空间上音乐课,有的就干脆在上课的教室上课,这样不仅空间受到限制,而且音乐课上发出的声音可能会影响整个小学的安宁。其次是缺少音乐教学方面的设施,在走访的这些乡村小学内音乐设施的到位情况基本是零,基本就是上靠老师口头教授,比如老师说我们这节课学《沂蒙山小调》,然后孩子们就只能跟着老师唱。就算是有的小学有那种古老的脚踏琴,但是全校可能就仅此一台,通常很少动用,动用的话就要从一个教室搬到另一个教室,这个过程就像是一个隆重的仪式。再次是缺少音乐教学所必

需的多种教学设备和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孩子们根本不能欣赏到原版的优美音乐,严格限制了音乐的教学活动。因此完善学校的教育条件,置办相关的音乐设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点是音乐教师队伍空缺,整体素质低下,缺少正规培训。在调查过的大部分乡村小学中没有音乐教师,教师到位状况基本是零。在极少数乡村小学有音乐教师的师资力量中,仍有一定数量的民办教师发挥着较大的作用。由于没有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真正意义上的专职音乐教师,有的音乐设施上课不用,长期闲置,变成了学校创品牌验收的办学硬件摆设。由于民办教师一般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因而在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以及对新教材的适应性上,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种现象反映了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技能素质急待提高。音乐教师尤其需要经过专门培训,但实际上他们接受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却少得可怜,于是许多能唱两首歌的音乐爱好者便成了音乐教师。教师音乐素质低,是造成目前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质量低下的又一原因。因此,重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第三点是乡村小学教学观念落后,得不到相关领导的重视。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对乡村小学的影响力度不够,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大多数乡村小学教师和领导的教学观念,不少学校仍把各种统考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惟一标准,单纯的追求高分,因此,忽视音乐教学、占用甚至砍掉音乐课的现象就是很显而易见的。显然这是造成乡村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的一个最主要原因。而且在农村小学,乡、校一级的基层领导对音乐教育本来就了解的很少,加上他们本身艺术素质低。他们认为音乐是人人都可教的课,所以凡是认为教不好“主课”的老师就去教音乐,音乐教师当然就低人一等,于是纷纷改行,使本来就缺乏的音乐教师就更加缺乏。因此,加强和提高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措施就是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彻底改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学观念,真正使乡村小学重视音乐教学。

第四点是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不足。农村长期以来由于经济较为落后,并且发展相对缓慢,在财政收支方面比较困难。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在教学上的投入就显得很低,在音乐教育上就更是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要发放教师的工资都很困难,也就没有更多的财力去添置音乐教学设施了。更不要说引进优秀的专业音乐教师,就算是引进来也没有什么用。有的学校连一架普通的风琴都没有就更谈不上钢琴、电子琴、音响、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的地区由于对音乐教学的不重视,即使有一些音乐教学设备也并未真正用于日常的教学中,最多也不过是在公开课或比赛等时候用一下,其他时间就成为学校的摆设。因此政府应该认识到音乐教育的现状,切实加大音乐教育的投入,只有加大投入才能为音乐设施的完善、教师队伍的壮大提供坚实的经济后盾。

以上这些是我通过这次调查得出的几点浅显的认识。在实地走访了这些乡村小学后我的心情很沉重。在这个社会最底层的是农民,他们勤劳朴实,他们付出的最多,可是他们最终得到的实际利益却很少。“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但是这种悲剧又延续到下一代,他们的子女在起跑线上已经与城市的孩子拉开了差距。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他们都有权利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享受全面的教育,不管他们来自城市还是乡村。孩子是无辜的,难道农村的孩子就要比人低一等?难道他们生来就该接受这种“残缺”的教育?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总之,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文化在繁荣,全社会的审美需求也在提高,这种乡村小学音乐美术的教学现状应该尽快改变,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这不仅仅是农村的问题,也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我们必须团结起来拯救那些正在接受那种“残缺”教育的孩子们,救救孩子﹗

2.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分布状况调查 篇二

关键词:社区,卫生资源,居民健康,参考依据

社区的概念于1974年WHO社区专家组成员界定, 即特定区域的个人、家庭、教育机构及行政部门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结构域, 其重点配置为卫生资源。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已经成为医疗改革的重要内容[1]。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的探索, 二十几年来从未间断[2], 既有显著收效, 但也存在着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公平问题。目前社区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已经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发挥, 成为其发展的瓶颈[3], 了解社区卫生资源的配置及合理性势在必行。社区卫生服务是以促进人人健康为目的, 以居民为重点, 面向社区、面向家庭提供全程、及时、便捷的综合服务[4], 了解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 可为更好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依据, 故了解社区居民健康现状成为评价社区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手段。鉴此, 2012年3月, 我们对兰州市部分社区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2年3月, 在兰州市城关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事先对兰州市各社区进行编号) , 抽取城关区五个社区的5所社区健康中心及居民42人进行调查。发放问卷42份, 收回有效答卷42份, 有效回收率100%。

1.2 方法

在赵秋利主编的《社区护理》 (第二版) 基础上自行设计《社区卫生资源分布调查问卷》和《居民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社区卫生资源分布调查问卷包括诊疗范围、开展项目和日接诊量等14个条目;居民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包括基本资料、健康重视度和是否患有慢病3个条目, 共计11项内容。由调查者在所调查对象所在社区发放问卷, 由调查对象自行匿名独立填写答卷, 当场收回。居民健康重视度按李克特氏计分统计, 并以得分多少进行程度评价。用Excel 2003录入数据并建立数据库, SPSS 13.0 for windows软件包行数理统计学分析。

2 总的调查情况

2.1 社区卫生资源分布

调查的5所社区均配置有社区健康中心和教育机构, 均未配置敬老院。调查的社区健康中心均进行内、外、妇、儿和口腔科几项医疗诊治项目, 有2所开设有中医、康复和心理咨询科, 其他项目, 如B超 、免费体检、家庭访视、健康教育、健康保健及免疫接种等项目均被开设, 但均无病床设施。在调查的健康中心中, 每日接诊量在10-30人次, 平均20人次。

注:健康自感即自我感觉健康状况。

2.2 居民健康状况

(1) 人口社会学特征

本次调查对象的纳入标准为社区的常住居民 (常住居民指接受调查时, 该对象在所在地区以居住超过6个月, 包括6个月) , 共计42人接受问卷调查, 平均年龄 (51.00±17.22) 岁, 平均身高 (165.48±7.58) cm, 平均体重 (59.14±7.89) Kg。其中男性22人 (52.4%) , 女性20人 (47.6%) ;公司员工8人 (19%) , 退休人员9人 (21%) , 教师3人 (7%) , 农民16 (39%) , 学生3人 (7%) , 无业人员3人 (7%) ;小学及以下10人 (23.8%) , 初中11人 (26.2%) , 高中/中专/职高7人 (16.7%) , 大专及以上人14 (33.3%) ;丧偶1人 (2%) , 未婚3人 (7%) , 已婚36人 (86%) , 未婚同居2人 (5%) ;联合家庭15人 (36%) , 主干家庭12人 (29%) , 核心家庭15人 (35%) ;本地31人 (73.8%) , 外地11人 (26.2%) 。

(2) 不同特征居民健康重视度得分情况比较

(见表1) 。

3 讨论

社区卫生服务自开展以来, 各地已逐步建立起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但是由于卫生体制改革滞后于整个社会经济体制改革, 医疗资源配置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5]。社区卫生资源配置合理性是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公平的前提, 是社区居民健康公平的基础。加大对社区卫生资源的投入, 提高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已成为卫生服务研究者的重中之重[6]。本次调查显示, 在全科医生及社区护士的配置上, 所有社区健康中心比较完善, 但在其他诊疗项目的设置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调查对象中最为明显的问题在于病床设施的配套, 完全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就医需求, 建议相关部门加大社区健康中心病床设施的推进力度。此外, 由于社区居民的从医观念问题, 致使不少社区健康中心接诊量匮乏, 由此导致不少特色专业医师不远走进社区, 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加大社区健康中心的宣传力度。我国目前的医疗卫生水平已达到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 但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性在全世界倒数第四。居民“看病难、看病贵” 问题已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7,8,9,10], 相关部门应在发现的问题基础上, 采取有力的措施, 如充分认识卫生服务公平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性;建立多元化的卫生投资渠道, 努力增加卫生投入;抓好卫生工作, 既解决公平问题, 也解决卫生工作的效率问题;重视基本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 健康体检服务的提供;加强卫生机构的监督管理, 改进服务质量;选取代表性社区, 进行卫生服务资源配置公平性评价;突破“瓶颈”, 培养大量与时俱进的社区医生、护士;对基本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进行界定, 解决卫生筹资合理性问题;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引导和规范管理, 解决社区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现象。

调查的42人中, 有6人患有慢性病, 分别是DM, 慢性支气管炎。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调查社区以中青年居民为主;居民家庭结构类型以联合家庭和核心家庭为主, 分别占36%和35%, 提示社区人群结构未发生大的改变, 与传统的两代或三代同堂的传统生活模式相同[11]。男性与女性在体检情况、锻炼情况方面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女性对体检的重视程度高于男性, 可能与女性天生的自我照护意识及保健意识强于男性有关;男性的体育锻炼程度高于女性, 可能与男性天生的运动天赋及对运动的热衷程度高于女性有关。不同年龄阶段居民体育锻炼情况及健康自我感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1~50岁阶段的居民体育锻炼频率最低而自我感觉健康程度最高, 可能与此阶段居民忙于工作及自我感觉健康状况良好有关。不同文化程度居民体检情况、健康自我感觉及保健重视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随文化程度的增高其程度亦随之增高, 说明文化程度与居民对健康的重视程度直接相关, 建议相关部门进行健康教育时以低文化层次居民为重点。

参考文献

[1]陈建华.兰州市某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及医疗需术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7) :120.

[2]于丽君.社区卫生资源配置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26 (4) :463-465.

[3]荣超, 黄晓光, 孙健, 等.杭州市社区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 11:733-734.

[4]柯芳芳, 陈丽娜, 赵国荣.社区居民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 2001, 16 (11) :609-610.

[5]伍晓玲, 铙克勤.80年代以来我国卫生资源发展简况[J].中国卫生经济2001, 16 (11) :38-41.

[6]邱晓艳, 张开金, 秦翔.社区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公平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20) :3963-3965.

[7]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社会蓝皮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8]王保真.“看病难、看病贵”的卫生经济浅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07, 26 (1) :15-18.

[9]魏颖, 杜乐勋.卫生经济学与卫生经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10]胡浩波.卫生事业管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29-30.

3.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分布状况调查 篇三

一、调查方式和范围

调查以问卷、面淡或电话访谈、随堂听课等方式进行。调查范围涉及到河北省衡水市卫星市县冀州市、枣强县、武邑县以及较偏远的饶阳县、安平县、故城县、武强县等7县市23个乡镇的54所农村小学。发放问卷220份,收回有效问卷218份。调查结果所显示的数字为该选项的选择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之比。

二、调查结果分析与问题显示

1.教师基本情况

女性教师占75%;年龄层次68%在30~39岁,14%在40~49岁;最高学历54%为大专,37%为本科;取得最高学历的途径46%为函授,26%为自学考试,21%为电大,全日制脱产学习只占7%;取得最高学历的专业75%为师范类非英语专业,21%为非师范类非英语专业,英语专业只占14%;从事英语教学的途径44%为非英语专业毕业分配,40%为转岗,16%为英语专业毕业分配。

问题显示1:教师进修英语专业存在着较大的实际困难。女性教师占75%;教师的年龄层次68%主要集中在30~39岁,正是工作、家庭两繁重的时期。访谈了解到,绝大多数教师属兼任英语教学,周学时基本都在12个以上。而且,由于84%的教师为非英语专业毕业,加重了英语专业进修的难度。

问题显示2:继续教育偏离专业较远,进修质量有折扣。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学历层次主要集中在大专(54%)和本科(37%),而获得最高学历的专业86%为非英语专业,93%通过非全日制途径获得,84%为非英语专业毕业分配或转岗从事英语教学,以上种种因素难以保证教师专业功底过硬。访淡中,多数英语教师表示可以应付“以本为本”的日常教学,但对外语习得理论、教学理念、语言文化等方面知之甚少,不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有效学习方法。

2.师资培训情况

师资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周期短、针对性强、见效快。培训方式主要有上级教研部门组织集中培训(82%)、校本培训(61%)、上级教研部门送教下乡(37%)、校际培训(25%);培训周期主要为不定期(75%),一般安排在周末(37%)和寒暑假(33%),少数在工作日(14%);培训形式以培训教师讲授为主(67%),其次是观摩公开课(51%)和教学技能比赛(18%);培训内容依次为教材研究(59%)、计算机操作(54%)、英语课程资源利用(53%)、课标研究(35%)、教法研究(26%)、语言基础知识(25%)、教学理沦(19%)和英语学习理论(6%);在问及培训内容是否符合实际需求时,68%表示符合,30%表示不完全符合,2%表示不符合;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教学设施(58%)、教学方法(35%)、教学资源(19%)、语言技能(16%)、现代化教学技能(14%)、语言知识(7%)、教学理论(3.5%)、英语文化知识与理解(1.7%);最希望得到的培训依次为教学方法(53%)、教学资源的使用(46%)、现代化教学技能(42%)、科研方法(36%)、语言技能(16%)、英语文化知识与理解(11%)、语育知识(8.7%)、教学理论(7%)和外语习得理论(7%)。

问题显示3:培训内容主要定位于“能够完成课本教学”,忽视了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加强。排名靠前的培训内容为计算机操作、课程资源利用、课标研究,而最具专业性的教法、语言知识方面的培训仪占25%左右。随堂听课发现,教师的语言知识捉襟见肘,语音语调错误屡见不鲜,并对学生用汉语拼音标注读音、像上语文课般拉长音调念唱英语句子或对话等现象毫无纠正,使学生养成了难以纠正的不良学习习惯,大大影响了学生的英语感知能力培养,有悖于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教学目标。另外,访谈中许多教师认为外语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没什么關系,只要有了基于教材的语言知识、教学方法和一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就可以完成课本教学,把“完成课本教学”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等同起来。

问题显示4:培训方式虽具多样性,但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系,培训效果不理想。“新课标实践”、“教育理论实践”等培训内容主要由县级教研部门组织集中培训或送教下乡,以培训教师“满堂灌”式的讲授为主,对所谓“重点章节”照本宣科,而教学研讨、观摩和讲评公开课、教学技能比赛主要在校本和校际之间进行,理论和实践基本上脱节。由此看出,培训教师的业务素质不达标以及对教学中存在的专业问题缺乏了解,使培训在某种程度上不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结果出现了“培训内容符合需求却不能满足需求”的怪现象。

问题显示5:培训缺乏延续性跟踪,不能很好地通过培训及时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们普遍认为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教学设施、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访谈了解到,虽然大多数学校配备了远程教育系统及其教育资源,但由于培训不到位、不系统,跟踪指导不及时,教师操作不熟练,导致设施被搁置或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影响了教师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培训和发展。

三、思考与建议

1.政策支持,鼓励教师学历提高与专业进修相结合

(1)政策先行,为教师进修排忧解难。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可采取倾斜政策,在英语专业学历进修方面予以适当支持,比如在交通费用、学费、生活费、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照顾或优先,鼓励学历教育与专业进修相结合,尽力避免单纯性的学历追求,节省教育资源,缩短教育周期,加快高学历专职英语教师的培养进程。

(2)优化专业进修课程,对口培养。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出面协调,使承担学历教育的地方院校创造性地优化教师进修课程,与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相结合,重视技能和素质培养,满足学员的实际教学需求。

(3)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减轻教师专业学历进修的压力。由于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基础薄弱,对英语专业的学历进修自然会产生畏难情绪。语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旨在感悟和运用,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能够促进进修教师对语言知识和理论的实践摸索和大胆运用,从而实现原有基础上的丰富和发展。

2.加强高素质培训教师队伍建设,多渠道进行师资培训

(1)与当地高校合作。针对教研部门“教师更新慢,专业教师不多,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的现象,市级教育教研部门可以与当地高校合作,利用高校英语教师资源,在语言知识、教学理论、外语习得理论、跨文化交际、科研等方面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定期进行非学历专业系统培训,加强高素质培训教师队伍建设。

(2)共享优秀教师资源和教育资源。农村小学可以与当地城市小学建立“手拉手”互助關系,也可以鼓励离退休教师发挥余热,从而增强培训教师的力量。

(3)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一方面可以把高校实习与师资培训结合起来,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和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与理论方面实行互补,得以共同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区内的中学英语教师资源对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传、帮、带,逐渐加强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

3.做好培训计划,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1)实行分层培训。充分利用教师专业发展档案,确定教师的培训层次,实行分层培训,解决“吃不饱”或“吃不了”的问题,避免因“一刀切”造成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重复浪费,把培训落到实处,真正满足教师不同层次的实际需求。

(2)基于教学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师资培训要避免“满堂灌”,必须结合“课例研究”让受训教师参与课堂培训,或观摩公开课或小组合作研究教案和设计课堂活动,通过听、讲、评、议等环节指导受训教师理论联系实际,以利于教师较好地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3)培训做到延续性。不仅要保证不同层次培训内容的系统性,而且要保证集中培训后的跟踪指导和后续加强巩固,使受训教师专业素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摸索得到系统而全面的提高。

4.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状况的社会调查 篇四

摘要: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教育是一个民族教育的根基,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了总人口的70%,从某个角度讲,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质量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整个教育事业的质量。当前,由于农村家长对待教育的传统观念老旧,加之社会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一直没能得到人民及社会的高度关注,学龄孩子失学现象数见不鲜,给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增加了许多压力。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重视程度

一.导言

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使得我国整个教育质量大幅飞升,义务教育的普及大大减少了农民负担,农村基础教育同样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几年下来,我国学龄孩子失学现象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人均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

有数据显示,1990年,我国学龄孩子失学人数为431.5万,尤其以贫困山区为甚。2010年,这个数据分别为125.21万。由此可见,我国教育事业经过20年的发展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

为准确了解国情,了解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受重视程度,同时为响应学校号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真正达到知行合一,将自己锻炼成符合社会需要和岗位需要的实干型人才,同时为了树立师范生投身教育行业的理想,2012年暑假,在学校的大力倡导下,我回到家乡,对当地农民群众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走访,通过发放及回收问卷,收集

到了他们对基础教育的相关看法和一系列数据,希望通过这些数据反映出当地农村居民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正文

数据显示:我所在的村子127家村民中,小学在读的孩子共计74人,全部在不远的乡中学就读。当问到孩子们喜欢读书吗?你觉得读书有用吗?这类反映学生对待教育的重视性的问题时,孩子们的回答大都表现得很不在意。在收集家长的意见时,家长们大多数更是抱着得过且过的看法,觉得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已经尽了做父母的责任,再说农村大多数父母本身文化水平较低,根本没有能力给孩子进行课业辅导。多种原因导致农村的基础教育无法受到重视,下面我就调查得到的结果作详细分析,并提出我认为可行的改善、解决方案。

经过广泛的查阅资料,结合近几天走访收集的数据,我认为农村学龄孩子失学的原因大致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本身存在厌学情绪,学习主动性不高

学生本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的学习情况上起着主导作用。学习积极主动的同学往往表现出热爱学习、热爱学校、学习主动、成绩优秀等特点,受到同学的喜爱、老师的重视和家长的赞赏。相对学习主动的同学,学习被动的同学很自然的表现出厌恶课堂、排斥书本、成绩差等特点,在校被同学排斥,被老师批评,回到家还会受到家长的苛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也易受到网吧,游戏厅等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负面的外界环境加剧了这类学生向背离学校的方向发展,学生很早就告别学校,踏入社会。

(二).农村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教育方法

子女的教育与家长的文化程度、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受时代和环境影响,农村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直接

影响了他们在看待对子女教育这个问题上的理念。总体来说,农村家长在看待这个问题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不科学性。现实生活中,很多农村家长在对待孩子教育这个问题时表现得很盲目。在他们眼中,送孩子去学校就是对孩子教育的负责和重视,但是却极少关注孩子的在校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和孩子的长远发展。加之农村家长多数为生计远走他乡,子女交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或是让孩子独立生活。在农村,老年人大多没有读过书,且思想老旧、思维局限,对教育孩子这个问题缺乏必要的概念和认识,同时存在很大误区,只知道向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至于孩子在学校干了些什么,孩子的身心发展等问题,他们极少过问。如果孩子独立生活,在缺乏亲人照看、得不到足够的关心、很多问题得不到正确指引,缺乏必要的人格塑造

和性格塑造情况下,他们很容易变得自我、叛逆、放荡不羁,也很容易学坏。而在外工作的农村父母,与孩子缺乏必要的亲子联系和情感沟通,这极易造成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对孩子来说,处在学龄的他们处在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期,在自身学习和生活上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环境却不能充分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情感的缺失、教育的缺乏,使这些孩子极易产生厌学情绪,从而脱离学校,走向社会。

(三).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够,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不足

前教育部长周济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曾表示,“中国教育在取得历史性进步的同时也伴随着很多困难和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千百万普通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求和优质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这构成了现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时至今日,在我国很多地区的很多中小学中仍存在班级人数严重超额、教育资源不足、教学环境太差等问题。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政府的教育投入不够,特别是以中小学为主的基础教育表现的更为明显。有资料表明,我国201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只占了国家GDP的3.8%,之前,这个比例还更低。

这个数字与美国的4.7%,韩国的6.3%,印度的7.1%,日本的7.4%相比,差距实在太大,而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政策性投入约为GDP的4.%。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18年过去了,“4%”的政策目标仍未实现。正是由于政策性的资金注入不够,我国基础教育问题层出不穷,教学环境得不到有效改善,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扩展,师资力量得不到有效提升,部分地区还不能实现基础教育的学费全免,农民肩上的经济负担仍然很重,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不得不选择辍学,或者根本上不起学的现象俯拾即是。

(四).社会缺乏足够的重视与关心

对于失学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我们的社会还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心。社会对他们缺乏必要的责任意识和帮助意识,放眼全社会,有多少学龄孩子活跃在工地、车间、黑煤矿,干着又脏又累的体力活,拿着微薄的工资?又有多少贫困山区的学龄孩子上不起学被迫在家放牛、干农活?我们的社会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是什么反应呢?工厂老板为谋取暴利招收未成年人当工人,让他们干最累最苦的活,提供最差的生活条件,疯狂压榨他们的劳动成果。面对这种情况,有多少人或组织认为:“这件事我有责任!”?有多少人或组织振臂高呼说:“一定要让他们重返校园!”?事实上,大多数人目睹这种情况时都持冷眼旁观态度,由此可见,我们的社会对待这个群体时缺乏必要的责任意识与帮助意识。

综上所诉,要解决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中的问题,必须从全局上提升整个国家、社会、学校及家庭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具体可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政府方面

1.首先,国家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政策性经济投入,教育经费占GDP百分比须达到或超过规划的4%。从而与国际接轨,从教学环境、教学设施、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平衡发展。

2.其次,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农村孩子可以和城市孩子享受到同等的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性。

3.最后,拓宽免费义务教育的实行范围,拓宽减免范围,切实减少农经济负担;加大对农民的帮扶力度,如鼓励农民搞第二经济、推进农用机械的普及,以及科学种植方法的普及等,全方位、多角度为农村基础教育保驾护航,保证农村孩子有地方上学、上得起学。

(二).社会方面

增强全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不是几个人的事情,而应是整个社会的事情。我们的社会要多多关注失学儿童的社会现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援助和人文关怀,全力抢救那些游走在城市边缘的孩子,帮助他们重返校园。

(三).学校方面

1.始终坚持以办学为理念,以教书育人为宗旨,严厉杜绝学校以追求“效益”为目标。办学校,目的是为国家输送人才,要把学校当成公益机构而不是盈利机构来办。

2.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包括培养学生对善与恶、对与错的辨别能力;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生活学习心态;帮助学生进行基础的人格塑造,帮助学生形成较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加强学校对学生的监督管理,依靠教师的力量,严密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在必要的时候主动为学生提供帮助,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将学生往正确、健康方向引领。

(四).家庭方面

1.农村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更新传统的家庭

教育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2.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

3.家长应该积极与学校方面取得联系,加大与学校的沟通力度,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的种种问题,积极引导孩子向健康方向发展。

5.农村小学资源状况调查报告 篇五

——以安徽省郎溪县梅渚镇梅丰小学为典例

影像0901

u200912963

郭丰

摘要:以我小时就读的梅丰小学为典例,对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对调查数据资料进行了分析,从中挖掘出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分析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议。同时延伸出学生对教育公平的思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教育资源

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教育直接关系到我们人民的素质,深刻的影响着国家综合国立的提高。我们国家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国家需要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于个人,特别是农村的孩子,教育赋予我们改变自身命运的能力。农村的孩子若想走出农村,必须依靠教育的帮助。接受良好的教育是绝大多数人所渴望的。但是由于目前国家国力所限制,各个地方的教育资源肯定有所不同。不仅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也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那么,农村学生享有的教育资源如何呢?硬件条件是否齐全?师资力量是否充足?学生与老师关系如何?学生们在资源较贫瘠的农村课余生活的组要构成又如何? 一、调查过程及数据汇总

1、直接进行有结构的观察。现场的观察具很强的说服力。学生对校园硬件设施和校园周边环境进行了观察并拍照,详见附录。

2、访谈。(结构性访谈)学生于8月3日找到了梅丰小学的校长——郭校长。郭校长是我小学时的老师,他亲切的接待了我,并对我独立开展社会实践调查进行了肯定。提供了我翔实充足的材料。

现节选我和郭校长的部分对话,作为材料,稍后进行分析。(详见附录一)

3、问卷调查(访问式问卷)我有一个堂弟两个堂妹是在梅丰小学念书,村上还有另外5人在梅丰小学念书。为了进一步了解梅丰小学学生课余生活我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包括在学校里的课余生活,放假在家里的娱乐活动,先不想去参观博物馆,对自己的春游秋游满不满意,希不希望照着科学课本把上面的实验都做一下,老师平时是否体罚学生。(详见附录二。由于条件所限,只找到八个人,调查结果可能存在不准确的状况,只做参考)

二、数据分析

1、师资力量分析。从谈话可知,学校只有8个老师(包括校长)。数量很少,每个人都带超过一门课,精力上是否能跟上还要打一个问号。另外,老是不稳定,也对学生的成长不利。经常更换老师,学生好不容易适应了一位老师,老师却由于合同期满了,又要更换一位老师,学生又要重新适应。并且,老师是短暂的合同老师的话,教学热情肯定多多少少会受到影响,国家对教师的在编名额应扩大一些,在很多农村学校,老师都没有编制。

2、学生人数分析

从表中可以得出,越是低年级的人数越少,从05年开始,农村小学人数几乎每年都在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开始出现了,下一代的人数开始减少。以后社会发展要靠这一代人,人数的减少,相应的,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在农村,这一代人缺少了兄弟姐妹,愈显孤单。这一代孩子的父母为了给孩子日后的教育提供资金,远离家乡,外出打工,无论从哪方面,这代孩子都需要更多的照顾和引导。我们能做的还很多。

3、孩子家庭与学校的联系。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是由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共同完成的。一方面,学校由于师资的原因,家访的次数比较少,学校和家长联系的比较少。另外一方面,父母多数在外,对孩子教育较少。隔代教育的效果很难让人满意,爷爷奶奶通常对孙子很宠爱,甚至是溺爱。

4、硬件分析。据学生观察,学校的硬件设施极度匮乏。和我读小学时没有太大改观。主体教学楼为三层砖瓦结构楼房,(见附录照片),除此之外,建筑只剩办公室,综合楼,食堂,厕所。至于综合楼,空有其表,上面写着家长学校,电脑房,图书室,等,而实际上是当作寝室用的。还有部分是空置。至于操场(见附录图片)中间长了一些杂草,郁郁葱葱,昭示这很少有孩子的嬉戏。小学里从来没有计算机课,学校在2000年配置了一台电脑,但没有真正应用到办公上。

5、孩子学习状态分析。在我设计的问卷调查中,问题“你是否愿意把科学教材上的实验重头到尾做一遍?”我访问的八个孩子都给出了“非常愿意”的答案。“你愿不愿意参观博物馆”八个孩子的答案都是“非常愿意”。这说明孩子的主观意愿上是十分渴望学习的,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但是农村匮乏的教育资源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孩子的发展。8个孩子中4个认为老师“经常打人”,4个认为“有时候打人”说明老师主要是靠体罚学生充当学生学习的动力,而不是鼓励学生,让学生以追寻成就感为动力。

三、思考与建议

1、关于农村小学教师的思考。

教育资源中,师资力量应该是最重要的,也是我们可以尽量提高的地方。对于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短期内想提高学生么生活的社会环境,困难较大。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乡村是最需要老师的地方,但是乡村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很小,大部分老师都是想从乡村小学获取教学经验,把乡村小学当作自己的试验田,待自己经验成熟拿到教师资格证之后,往往另谋高就。其实,政府可以适当干预,其中我认为最有吸引力的就是增加农村教师的在编名额。给教师们充足的稳定感,国家必须做这个后盾。但是相关政策出台肯定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和老师的交谈中,我还发现了一些问题

(1)专业不对口。很所老师自身专业是英语,但是同时还要负责语文数学甚至科学教学工作。诚然,这些老师在做题目的时候都应该没有问题,但是,一个优秀的老师并不是能把学生的题目做出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学习,这就要就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综合素质。要求是本专业的学历才能胜任,这就造成了不少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另外,带的科目多了,老师的精力就分散了,相对的,这些学生所能享受到的教学资源就减少了。

对策:目前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的限制,不能对这一状况做出本质的改观。但是我们能不能做一些调整呢?我想,教师人数相对缺少已经是一个既定的事实。那么我们就从教学结构上去调整,可能让一个老师带一门课,但是带几个年纪,这样要好一点。应为这样,虽然老师教的年级不同,若教一门学科,它是一个体系,同时老师在叫高年级科目是可以帮助高年级复习低年级的科目,而教低年级是对以后的重点也较清楚。这样有利于孩子们的学习。

(2)老师们教学积极性较差。可能是外地的老师,很多一部分实在工作难以找到的情况下来到农村小学任教的。此时老师们的心理状况比较低迷,难以激发工作热情。这种情况长期得不到改观。

对策:我认为学校管理层面应该做出相应改进。比如实施有效的奖励措施,对于教学成果显著的老师给予精神上物质上的奖励。同时学校在招聘老师是,可优先聘用本地的老师。本地人对当地较艰苦的物质条件应该没有什么怨言。毕竟是自己的家乡。

(3)教师的教育方式有待改进。

调查报告中,所有调查对象都认为老师是大人的,而且次数比较多。对于不听话经常扰乱课堂纪律的,可以适当惩罚。但是惩罚不能变成威胁学生的手段。不能让学生完全因为害怕去学习。

对策:学校应该组织老师再学习,对教学技能进一步提高。激发学生兴趣。

2、当地政府措施功能的缺失的思考及对策。虽然我国城市化进程在加快,但是目前大多数人居住在农村。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似乎相对较少。诚然,这与地方经济有关。农村往往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从家长去外地打工人数中就可见一斑。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是不应该忽视教育的投入。但目前的情况是越是落后的地方教育投入的越少。当地政府往往只追求经济上的利益,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投入的热情不是很高。于是,当地教育相对落后,学生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资源而转向了城市,外地。本地的可造之才因此流失。将来他们往往会去往沿海最求更好的生活,也给自己的后代提供更好的受教育条件。由于人才的缺失,使得当地经济发展不起来。当地政府再次加大招商引资,更加忽略教育。于是,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把本该花在教育的钱放在经济建设上,就好比是丢了西瓜去捡芝麻。要想不陷入这个循环一定要靠人才,而自己培养出的人才对家乡感情更加深厚,要优于外地引进的人才。

对策:这些纲领对政府的约束力较低,我们可以采取立法的形式把政府对教育的套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定下来。另外,对下级政府考核评定时,把教育投入占当地生产值的比例也纳入考核项目。这样可以增强地方政府发展教育的动力。

3、国家宏观策性的思考。早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财产总值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4%”的战略发展目标,这是明智之举。然而第“ 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开幕.教育界人士关注的增加教育投入的议题,在纲要定稿中得到进一步确认,即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持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2年这一比例要达到 4%。可见,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要求并没有实现。我国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并不理想,似乎在我国,教育总要让位于经济发展。

4、学生课余资源的缺失。农村学生在学校里教学资源匮乏,在放假时,资源几乎为空白。

在校期间,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比较单调。基本上是聊天,跳皮筋,打糖纸,玩着和他们父辈小时候几乎相同的游戏。学校里唯一的体育设施是乒乓球台。水泥材质的乒乓球台现已坑坑洼洼,但是一下课就能看见学生围着乒乓球台。课件这些设施是极度匮乏的,没有篮球,没有足球,体育课就是跳远跑步等。音乐上,老师带着大家唱歌,虽然学生们也都还欢快,但是他们也十分渴望篮球、足球、电子琴。学校的实验室资源极度匮乏。在寒暑假期间,学生的娱乐活动几乎只有看电视,打牌,打麻将,和小伙伴们玩耍。

对策:学校的资金却是较少,但是我们可以用少量的资金去解急切需要解决的。不能让同学们都做实验,但是可以让老师演示一边给学生看,这样学生就很满足了。没有足球场篮球场,可以购置足球和篮球,孩子们也不奢望,只要有球,他们对场地的要求不高。第二,对于放假期间,孩子们对于课业可能有种抗拒的心理,但是他们是很渴望学习课外知识,看看杂志的。但是条件却不是很好。没有博物馆,没有游乐园,但是至少当地政府可以在一个村建立一个图书室,购置一些图书,供孩子们阅读。这样滑的资金十分有限,效果却很明显,即让孩子学到了东西,也减少孩子与社会上赌博麻将接触的时间。

5、教育公平问题的探究,哪些因素影响了教育公平?

(1)经济实力。由于历史、地理、政治上的诸多原因,我国城乡发展差异较大。而发展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地方教育的水平直接受当地经济状况所制约。经济水平的差异,是的个地方对教育的投资力度有差异,硬件差异直接产生了。其次,地区经济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这一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由此,师资力量的差异也产生了。

(2)资源配置。主要表现是“四重四轻”:一是重城市教育,轻农村教育;二是重发达地区,轻欠发达地区;三是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四是重少数重点学校,轻多数普通学校。而一般的农村小学,都是以上四种情况中“轻”的,所以,农村小学的教育资源匮乏程度可想而知。加强农村小学教育投入,减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是实现和谐 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理解经济差异状况对当地教育的影响,但我们也渴望当地对教育资源的提高。增强国民综合素质,为建设科学强国打下基础。

结束语

本调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的现状,但由于调查是典例调查,没有采取很大的调查样本,因此未必能反映出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的全貌,有待进一步在更大范围开展调查以反映这是情况。但是本调查是学生独立完成,绝对不含任何虚假成分。

(感谢母校梅丰小学郭校长大力支持我的社会实践工作;感谢马克思主义学院栗志刚老师的指导。)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3、引用新华社消息“7月13日,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开幕。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距离最近一次召开已有11年。教育界人士关注的增加教育投入的议题,在纲要定稿中得到进一步确认,即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2年这一比例要达到4%”。(7月15日新华社)

6.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分布状况调查 篇六

关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状况的调查

报告

市政协:

我办2012年8月17日接你办通知后,分管市领导迅速安排部署了此项工作,现将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方面调查的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我市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现状

当前我市共有中小企业1300多家,年生产总值130亿元,年利税达3亿元,是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小企业资金缺口达50亿元,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主要原因:一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的原则是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然而中小企业的高倒闭率、高违约率使得银行难以遵守安全性和收益性原则,导致银行难以放贷;此外全市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存在贷款难、程序多、要求高、金融产品单一的问题;再就是商业银行规模小,数量少,资金量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我市现只有一家商业银行(保定直隶商业银行)。二是中小企业自身条件受限,多数中小企业贷款在经营规模小、管理水平低、财务制度不健全、经营风险大的问题比较突出,某些中小企业经营者,在获得大量、高额投资或银行贷款以后,不诚信经营,存在抽逃资金,挪用资金,转移资金的问题。三是社会中介担保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难,很大程度上在于缺乏有

效的信用担保,我市现有担保机构的运作效果并不理想,中介职能存在着较大局限性,使民间社会资本无法进入。

二、针对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扶持力度。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针对我市金融业发展的现状,制定了一系列支持金融业发展的奖励和扶持政策,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通过举办银行对接会,洽谈会、交流会等形式,为中小企业和银行牵线搭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三年以来全市共举办中小企业对接会、交流会20余场次。

(二)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由市工信局牵头,整合金融、工商、税务、财政等有关部门的信用数据,建立起涵盖全市各乡镇办、市直各部门、各企业的信用数据和信用档案,下大力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三)严惩不诚信行为。对故意逃废金融机构债务、利用虚假信息骗取银行贷款等不诚信行为的单位、企业和个人,建立“黑名单”制度。对于逃废金融机构债务的单位和个人,由金融机构申报,市工信局、中国人民银行定州市支行、保定市银监局定州办事处负责认定,及时记入诚信系统,由市金融办进行通报,公开曝光“黑名单”。

(四)积极引进金融企业。三年来我市先后与保定市商业银行、华夏银行、河北商业银行、成都农商行等多家银行对接,并成功使保定商业银行入驻我市,近期成都农商行也将在我市成立定州市农商村镇银行。

(五)积极筹建小额贷款和担保公司。三年来,我市先后成立定州民信、盛银科技、金通等三家小额贷款公司和两家贷款担保公

司,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缓解贷款难的问题建立了新的平台。

三、下步工作措施

(一)优化信贷结构,切实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科学制定信贷计划,确保我市信贷总量合理增长。政府积极引导各商业银行要根据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和客户贷款需求规律,合理安排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促进信贷平稳均衡投放;要加强与上级银行的沟通汇报,争取信贷总量分配、授权授信管理、政策业务试点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对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绿色生态经济的信贷支持,严格控制对高能耗、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信贷,真正做到“有保有控”。

(二)搭建融资平台,努力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探索中小企业融资“五方联动”模式,建立起由政府牵头,金融机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行业协会、中小企业等多方参与的融资工作联动机制。加强银政、银企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银政、银企座谈会等形式,使中小企业及时了解金融信息,银行及时把握中小企业发展脉搏;增进银企双方的联系和沟通,促进银政、银企互动合作。积极开展“项目突破年”、“创新提升年”活动,适时举办项目融资推进会、经济金融形势报告会、金融产品创新交流会等活动,帮助中小企业提高融资效率。

(三)开展服务创新,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加大新型融资产品的推广应用。积极引导各银行要对资信良好、产供销稳定、确能还款的中小企业,可尝试非全额担保贷款;对部分原材料进出量大、通用性强、易保管保质、变现强的流通型中小企业,可以库存产品等流动资产作抵押办理抵押贷款;对符合条件的同一区域、同一行业或属于上下游关系的中小企业,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可探索运用“信用共同体联保贷款”支持;对技术成熟、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品和专利产品,推广应用专利权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对于抵押担保有困难的中小企业,可尝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积极探索扩大农村抵押担保物范围,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林权和农民住房“三权一房”抵(质)押贷款业务试点工作。

(四)提升外管效率,推动中小企业外向型业务发展。积极延伸外汇服务空间,鼓励中小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切实加大外汇政策咨询、业务宣传力度,帮助中小企业了解外汇管理政策、法规;支持有较强经营能力和资金实力的中小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并购等方式,建立境外资源开发和生产基地,在购汇还贷、购汇到境外投资、开立外汇账户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逐步扩大对境外承包工程的投标保函、履约保函和预付款保函等中间业务,满足不同客户的多层次外汇融资需求,并提升其创汇能力和规避汇率风险能力。提升外汇监管效率,促进中小企业贸易便利化。积极参与企业出口收汇存放境外试点工作,便利企业灵活运用外汇资金。积极争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进一步简化服务外包企业外汇收支审核手续,对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给予账户开立、资金汇兑等方面的便利,加大外汇管理对服务外包产业的支持力度。简化贸易信贷登记管理,满足企业合理的交易需要。

(五)调整经营策略,不断完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制度。完善现有信贷管理方式,建立适合我市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

度。各商业银行要根据中小企业“短、平、快”的融资需求特点,完善现有信贷管理方式,建立符合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特点的信用评级、业务流程、风险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和内部控制等制度。在保证贷款质量、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合理简化贷款手续,减少审批环节,努力形成符合中小企业融资需要的信贷营销模式和风险控制机制。

(六)加快信用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信用信息支撑。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建设。在做好现有信息采集的基础上,要将商业银行虽未有信贷业务发生,但有交易记录在其营业网点的中小企业申请信息、为他人提供担保信息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息等征集入库。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奖罚机制。对发展前景良好、管理规范、信誉较好的中小企业,建立“诚信企业”名录,各商业银行要在贷款金额、期限、利率和担保条件上给予适当倾斜和优惠;对恶意悬空、骗贷、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的中小企业,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加大对失信惩戒企业和个人的联合打击力度,以增强中小企业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推动银企双方诚信合作、互利共赢,以维护我市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健康发展。

7.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分布状况调查 篇七

关键词:农村教育硕士政策,农村教育硕士,农村中学

为了提高农村中学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加强教师队伍建议, 促进城市和农村中学教育均衡发展, 2004年国家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即“农村教育硕士政策”。即:取得农村教育硕士入学资格的学生, 必须先到学校任教三年, 第四年到高校脱产学习研究生课程, 第五年再回原单位边工作边完成学业。但因种种原因, 这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碰到不少问题, 为此本课题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实施状况以及农村中学对农村教育硕士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广西农村中学进行抽校调查, 调查对象以农村中学中层以上的领导为主, 个别学校是任课教师。共发放试卷46份, 收回35份, 有效问卷30份。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认识、熟悉和理解情况调查。 (1) 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内容了解情况调查。调查结果告诉我们: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非常了解”的只有13.3%, “一般了解”的占46.7%, “不了解”的占40%。这说明许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对这项政策不甚了解。 (2) 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招生对象的看法调查。这是一题多选题, 调查结果表明, 选择“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占45.7%, 选择“具有本科学历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占100%, 选择“本科毕业生”的占80%。这说明所有被调查的对象都认为:“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招生对象应该是具有本科学历的中小学教师, 而不应该只有应届本科毕业生才有资格。 (2) 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执行情况调查。 (1) 对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重视情况调查。从调查结课我们可以看到选择“很重视”的占6.7%, 选译“重视”的占26.6%, 选译“不重视”的占66.7%。结果告诉我们,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重视还很不够。 (2) 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经费落实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选译“落实”的占6.7%, 选择“部分落实”的占46.6%, 选择“不落实”的占46.7%, 差不多半数以上的学校认为农村教育硕士的经费是没有落实的。 (3) 农村中学对农村教育硕士需求情况调查。 (1) 对“学校是否考虑签约培养农村教育硕士生”的情况调查。调查结果告诉我们, 有53%的学校考虑签约, 20%的学校不考虑签约, 27%的学校选择“无所谓”。 (2) 学校最缺乏的学历人才情况调查。从调查结果就们可以看到, 选择“中专”学历和“大专”学历的没有, 选择“本科”学历的占26%, 选择“研究生”学历的占74%。 (3) 对是否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任教情况调查。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 有硕士以上学历任的学校占40%, 没有的占60%。 (4) 对农村中学选拔人才的标准的情况调查。 (1) 对招聘时注重教师哪方面能力的情况调查。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 选择“注重教学能力”的占80%, 选择“科研创新能力”的占13.3%, 选择“管理能力”的占6.67%。这说明招聘中学教师首先看重的是“教学能力”。 (2) 在招聘时最关注的是应聘者哪类学习成绩情况调查。这是一项多选题,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 选择“基础课成绩”的占86.6%, 选择“专业课成绩”的占93.3%, 选择“实习成绩”的占80%, 选择“其他”的占13.4。 (3) 招聘时最重视应聘者哪类品质情况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选择“敬业精神”的占93.3%, 选择“责任心”的占86.7%, 选择“工作积极主动”的占73.3%。 (5) 对毕业任教的教育硕士研究生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有关方面的情况调查。 (1) 对毕业任教的教育硕士总体满意度调查。从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 选择“很满意”的占20%, 选择“基本满意”的占66.7%, 选择“不满意”的占13.3%。 (2) 对毕业任教的教育硕士研究生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是否适应中学教学的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认为“完全适应”的占33.3%, 认为“基本适应”的占60%, 认为“不适应”的占6.67%。 (3) 对毕业任教的教育硕士研究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情况调查。这是一项多选题,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 选择“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的占60%, 选择“好高骛远、不安心本职工作”的占40%, 选择“缺乏责任心”和“缺乏踏实、勤奋精神”的分别占13.3%和20%。所以毕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二、启示和建议

课题对农村中学领导及老师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认识理解、有关部门对政策的执行、农村中学对农村教育硕士的需求情况、选拔人才的标准以及教育硕士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是真实可靠的。通过问卷调查, 我们了解到有关部门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认识、理解、执行等情况, 农村中学对教育硕士的需求情况, 毕业的教育硕士在任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农村教育硕士招生政策的调整和修订以及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1. 调整和完善“招生政策”。

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城市来说差距很大, 这将影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 创新“农村教育硕士招生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调查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大“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宣传力度。从农村中学领导或教师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非常了解的只有13.3%, 不了解的占40%。这就说差不多半数以上的老师甚至领导不知道有这么一项政策。所以有必要加大对这项政策的宣传力度, 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来。 (2) 加强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执行的监管力度。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 各有关部门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重视不够, 上面根本没有切实可行的一个政策执行的监控计划。以致于有关部门在执行过程中互相推诿扯皮, 敷衍了事。所以有必要制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政策执行监控措施, 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 不断修订招生政策。 (3) 重视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经费不足问题。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培养经费不到位, 46.7%的人认为培养经费没有落实。实际也存在教育部门与财务部门互相推诿扯皮, 人事局、财政局等部门以种种说辞不落实农村教育硕士的工资关系, 以致于许多农村教育硕士工资福利及政策规定的其他待遇都得不到落实。所以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经费可以由国家财政统一划拔管理, 直接下拔给培养学校。 (4) 扩大农村教育硕士招生对象的范围。从调查结果我们看到, 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农村教育硕士的招生对象应该是具有本科学历的中小学教师, 而不应该只有应届本科毕业生才有资格。所以有必要扩大农村教育硕士的招生对范围。

2. 按农村中学所需人才标准修订培养方案。

从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 60%以上中学是没有研究生学历的老师任教, 而又有73.3%的学校认为最缺乏的学历人才是硕士研究生, 农村中学急需硕士研究生人才, 而数量也比较大。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出发, 制订出适合农村中学教学的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方案, 以便于能培养出适合农村中学教学的农村教育硕士研究生。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重视农村教育硕士教学能力的培养。从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 农村中学在聘用教师时, 80%的学校看重的是应聘者的教学能力, 所以有必要调整农村教育硕士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 减少理论性课程, 增加实践性课程和技能课, 如开设一些技能大赛、模拟上课、评课等课程。农村教育硕士培养方案的教学内容应紧密切合农村中学教育的实际情况, 以提高农村教育硕士的实际教学能力为主要目的。 (2) 加重专业课的课时量, 减少公共教育理论课的课时量。从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 农村中学在选拔人才时首先看重的成绩是“专业课成绩”, 所以一定要重视专业课的教学, 适当增加专业课的课时量, 少开一些公共教育理论课。 (3) 加强对农村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农村中学对毕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满意度调查可以看到, “很满意”的只有20%;对教育硕士毕业研究生存在的问题调查中了解到, 教育硕士研究生存在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好高骛远、不安心本职工作等问题。这就说教育硕士研究生在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方面还有所欠缺, 各培养单位务必重视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 重视农村教育硕士的职业道德教育。

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能够扎根农村中学的优秀人才, 但农村中学生活环境艰苦, 发展机会也不多, 要使农村教育硕士热爱农村教育, 终身服务于农村教育事业, 务必加强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精神修养。所以在推选农村教育硕士时一定要将那些有将毕生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思想、有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的优秀毕业生和中小学在校的优秀教师推选上去。

“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不断改革和完善, 为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有助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它是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条件。

参考文献

[1]杨卫安.农村教育硕士发展的困境与出路——兼论教育硕士培养多元化倾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1, (9) .

8.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分布状况调查 篇八

【关键词】心理咨询室  现状  探索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加强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已经刻不容缓。而学校心理咨询室是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的固定场所,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学校办学标准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教育部2012年12月7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普及、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协作机制,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发展”。“要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切实发挥心理辅导室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那么,截止目前各校的心理咨询室建立及运行情况如何呢?

一、心理咨询室建设现状

就甘肃省张掖市地方中小学的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来看,教育主管部门普遍比较重视,有相应的制度和督促检查措施。各校心理辅导室的配备基本可达90%以上,但是标准化心理咨询室的覆盖率只有10%不到,普遍存在建设面积不达标、设施不到位、人员配备不符合规定的情况,90%以上学校基本不设专职辅导教师,兼职辅导教师也由于自身工作任务和工作时间等的限制,辅导工作基本等于形同虚设。《纲要》指出:“各地各校要制订规划,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制订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标准,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目前,大部分学校有兼职教师,但没有心理辅导教师的相应评价标准和待遇。

二、原因分析与反思

1.部分学校主管领导不重视

大部分中小学校长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穿插于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也可以由班主任、思想品德课教师和学校主管学生思想工作的部门代为开展,将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和德育辅导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不重视辅导场地的建设和设施配备,不重视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提高。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流于形式,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也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甚至影响了对学生的教育效果。

2.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不到位

大部分学校的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认同,对心理辅导工作不接受,认为自己的心理问题不需要通过专门的机构和活动来疏导解决,就算有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感觉走进心理咨询室也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所以对咨询室望而却步,导致各校咨询室门可罗雀,辅导工作形同虚设。一部分学校虽然有相应的组织机构,但工作没有落到实处,不能常态化、系统化,不能及时解决问题,致使大家认为,所谓心理咨询,无非是做给上级领导和检查部门看的一个摆设而已。

3.心理辅导老师自身的问题

目前各校配置的专兼职辅导教师有自己的代课任务和班主任工作,时间少,精力跟不上,加之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缺乏专业知识和操作经验,就算开展辅导工作,效果也不会立竿见影,加之来访者对心理辅导的认识不够,认为心理咨询应该和打针吃药一样,要求效果立竿见影,一旦短期内看不到成效,就会失去希望,不再求助和来访,因此,要在师生中形成良好的影响和吸引力任重而道远。

三、措施探索与实施

首先,加强对各校主管心理健康工作的领导的培训,使其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转变观念,在实际工作中能统筹安排,大力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从场地设施的配备,到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待遇等,都应该有可行的措施和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之中,教育督导部门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督导检查。教育部将适时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

其次,学校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要注重宣传工作,精心组织和安排心理辅导活动,拓宽活动范围,扩大影响的范围。除了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外,不定期组织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如:新生入学的适应性训练、考前焦虑的团体辅导,毕业生升学与就业团体辅导,构筑青春安全屏障等活动。还可以联系家长进行亲子教育活动,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心理辅导,对班主任进行培训等,使他们在日常教育中合理贯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第三,开通心理咨询网站,将心理辅导工作细化到每一个角落。网络的隐蔽性,使有心理咨询意向的来访者不必直接面对咨询师,可以避开众人猜忌的的目光,更好地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室的建立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心理咨询工作不是件急功近利的事,特别是在我国,由于学校心理咨询至今发展时间不长,一切尚初上轨道,它需要心理咨询工作者、学校领导、教师、家长、教育行政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关怀和扶持,使其不断发展和完善,更好地为提高广大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服务。

9.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分布状况调查 篇九

一、全市农村学前教育基本现状

截止目前,全市有各级各类幼儿园299所,其中公办幼儿园40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2所,省一类幼儿园7所,省二类幼儿园4所,省三类幼儿园7所);民办幼儿园251所(县区审批97所,集体办8所);全市在园幼儿3.2万多人;农村园148所,其中公办21所,集体办6所,民办121所,在园幼儿10678人,占全市在园幼儿的33.23%。全市从事幼教的教职工2393人,其中园长317人,专任教师1475人,保育员259人,其他342人。小学附设学前班694个,在班幼儿17954人。学前一年受教育率74.18%,三年受教育率27.39%。学前一年受教育率与全省平均比例基本持平,学前三年受教育率比全省学前三年受教育率低12.61个百分点,比全国学前三年受教育率低23.51个百分点。

二、全市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幼儿园所严重不足。据统计,全市农村人口中4—6岁幼儿10.73万人,而在园幼儿仅为1.06万人,只占9.9%,学前三年受教育率比全省低l2个百分点。入园孩子多集中在城郊或乡镇所在地,广大农村幼教资源稀缺。

(二)现有农村幼儿园基础设施简陋,办学条件较差。全市农村幼儿园教室大多是过去的土房,多为单侧采光,光线较暗,场地狭窄,空气流通不畅,年久失修;桌椅板凳破旧,漆皮脱落;缺乏统一的教材,玩教具不多,且多是自制,功能不齐,效果单一;厕所均为旱厕,卫生条件较差,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三)农村幼儿园收费比较低廉,投入严重不足。全市民办幼儿园收费每人每月25—50元不等,主要用于支付教师工资和房租。因经费困难,教师工资太低,根本谈不上其他配置。农村公办幼儿园,除教师工资由地方财政承担支付外,办公经费从物价部门规定收取的保教费中支出,只能维持日常教育教学运转开支,没有更多资金用于购置大型玩具和改善办学条件。

(四)农村幼教师资力量短缺,整体素质不高。一是大多数农村幼儿园由于收费较低,无力聘用标准数量的幼儿教师,幼教严重不足。二是在农村民办园教师中,幼师专业教师较少,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教师资格。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幼儿园的3名教职工均未接受过专业学习。三是教师队伍不够稳定,流动性较大。由于民办园经费紧张,工资待遇偏低,每月200—700元不等,也未纳入社会保障,大部分农村非公办幼儿园教师不能参加职称评定,因而无法吸引和留住幼教专业的毕业生。

三、农村学前教育落后的原因

(三)从学前教育体制上看,忽视了农村学前教育。在当时经济社会条件下,办学的思路是“社会为主,公办示范”,政府只投资兴办城市、城镇示范性公办幼儿园,把大部分学前教育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的任务留给了社会和市场。而教育部门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只是业务指导,对规划、办园、人员编制等重要问题难以解决。

(四)从教育部门的管理上看,教育部门处于两难状态。全市现有的民办幼儿园大部分条件差,管理粗放,有的甚至租用民房,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教育部门按照规定对民办幼儿园办学进行审批、监督、管理、评估,大部分不符合条件,应予取缔。但如果“一刀切"全部取缔的话,就会使部分幼儿失教。因而许多民办幼儿园无法取得教育部门审批的办学许可证,目前全市有68%的民办幼儿园游离于教育部门的管理之外。

(五)从全市农村的现状来看,在许多乡镇兴办幼儿园条件还不够成熟。一是农村山区人口较多,居住比较分散,在乡村办幼儿园形不成规模。二是部分农民经济还比较困难,对举办幼儿园者来说,收费高,群众接受不了,收费低,幼儿园维持不了。三是部分农村群众对孩子上幼儿园,认识还不高。

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全市农业人口比重很大,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农村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在广大农村,有相当一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托爷爷、奶奶或亲戚看护,无法接受正常教育。即使父母在家,他们也有让孩子接受学龄前教育的愿望和要求。

(二)强化政府责任,明确办园方向。建议市政府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制定出台加快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出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和整合资源配置,建立起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促进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继续办好农村学前班的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项目和优惠政策,分年度建好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

(三)完善工作机制,增强发展能力。建立财政支持,兴办者投资,幼儿家长缴费,社会捐助和幼儿园自筹等多元化投资机制。建议市、县(区)政府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能安排一定的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主要用于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实行以奖代补、社会力量办园等奖励、低收费幼儿园生均教育经费补助、幼儿教师培训等。根据幼儿园保教水平,生均培养成本,家长承受能力、办园质量分级分类确定收费标准,并对低收入家庭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入园实施学费减免政策。

(四)强化监督管理,规范办园行为。深化幼儿教育教学改革,开发幼儿教材,设置科学的有利于开发幼儿智力的课程。加强对幼儿园教材、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指导,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防止和纠正幼儿

园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对农村民办园,可以鼓励先发展,然后逐步完善和规范。教育主管部门应强化幼儿园安全监管,规范收费。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保育质量。按照国家、省《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积极协调人社、编制部门,为各级各类公办幼儿园配齐配足园长和教职工。对办园时间长,有一定规模的农村民办园所,也可实行民办公助形式配备师资。加大面向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力度,制订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师范院校幼儿教育专业的优秀学生到农村幼儿园任教,实行幼儿园园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实行持证上岗,要建立激励机制,在工资待遇、优秀教师评选、专业职称评定等方面,将幼儿教师纳入其范围,以保持农村幼教队伍的稳定。

上一篇:不平凡的父爱优秀作文下一篇:走进春天散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