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标准(共10篇)
1.物流管理专业标准 篇一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标准
一、知识结构及标准
1、基础知识要求
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掌握必须的公共文化基础理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健全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体质健康达到合格标准。
2、专业知识要求
全面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基础知识,有较宽的专业基础知识,有一定的社会市场经济知识、管理知识;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专业技能,掌握物流基本理论、运输管理、配送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掌握与物流专业相关的经济类、计算机类专业知识。
二、能力结构及标准
1、专业能力(指专项能力)要求
物流调研与业务开发能力;物流项目计划组织与实施能力;物流客户关系管理与客户价值提升能力;物流仓储、终端配送、入场物流和物流运输业务组织与实施能力;物流成本控制能力;物流效果评估能力。
2、综合能力要求
参与企业管理能力;撰写专业报告能力;职业迁移能力。
三、素质结构及标准
1、基本素质要求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和文化基础,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诚实守信的品德;具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积极的进取心、合格的写作和报告能力以及合格的自控能力和抗压能力,能适应工作、生活环境,敢于竞争、迎接挑战;具有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计算机操作和使用办公软件,具有比较突出的英语实战能力,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成本节约意识、关注和满足客户需求的上帝意识、可以用自我行动去影响和引导别人的示范意识、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融资能力,能够自觉和严格地执行公司的程序、制度和流程。
2、职业道德要求
责任意识:具有坚持原则、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具有坚强的执行能力,一定的工作计划能力和业务分析能力,敢于担当责任,并能够熟练运用职业通用工具;遵守职业道德:具有爱岗敬业、忠于职守、诚信的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保守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协作精神: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具有协调工作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服务意识。
四、专业技能及认证
本专业学习内容的选取参照了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要求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毕业生除获得专业学历毕业证外, 通过考试还可获得以下资格证书: ①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证书
②英语等级证书
③职业资格证书
在校期必须取得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建议取得以下证书:
物流师资格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高级营销员资格证书;单证员资格证书;货代员资格证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书等。
2.物流管理专业标准 篇二
1. 高职课程改革质量标准的背景和意义
1.1 高职课程改制质量标准的背景
(1)高职教育的发展对高职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伴随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高职教育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在我国起步晚、发展慢、观念守旧、培养的人才偏离高职教育的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由此可见,课程改革是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目前高职的规模扩展已经到了极限。教育部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高职“内涵发展”的目标(示范型高职、精品课程、教学名师)。2010年将面临的“高职生源挑战”,没有质量的“高职”将会在“洗牌中”淘汰出局。求质量的内涵发展,只有通过课程改革来实现。
(2)高职院校传统的课程教学步履艰难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造成高校生源的质量呈下降趋势,高职又属于高校招生的末端,高职院校学生的录取分数更低,这些学生在知识水平上、素质教育上相对薄弱,再加上学习兴趣不浓、不良习惯较多等问题,导致传统课程教学在组织方式上、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上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因此,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3)高职院校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的改革一直在进行一直在探索,但是在培养方式和模式上存在一些争议。虽然我国已有480所高职院校开办物流专业,在校生达百万人,但高职院校毕业生不能顺应企业严格的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高职教育没有体现企业职业特色,使培养的学生高不成低不就,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出现社会上高职很热但就业很难的一种现象。
1.2. 高职课程改革质量标准的意义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改革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实施的情况,而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是考查课程改革实施状况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大力支持与引导下,各高职院校纷纷对课程改革进行整体设计,并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与通用权威的职业资格认证引进课程,形成了以职业实践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质量标准研究体系。
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而课程改革质量标准研究则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目标实现的先决条件。课程改革质量标准是指依据课程改革设计的目标,应该达到的改革程度。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研究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课程改革质量标准与评价机制具有诊断、调节、反思、指导课程改革等功能,能够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2. 高职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技能为宗旨,课程改革是专业教学改革的窗口,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专业教学改革的质量。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对专业课程进行了改革,但课程改革的好与坏,缺乏有效的技术分析和评价,即使有专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但针对不同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评价内容是否完善、可行、通用、具体及课程改革中能否实现等,没有深入地进行研究。
目前,国外最典型的课程改革模式有北美CBE(能力本位模块课程)模式、国际劳工组织MEC(技能模块组合课程)模式、德国双元制核心阶梯式课程模式、英国BTEC课程模式、澳大利亚TAFE培训包课程模式和美国生涯技术教育职业群课程模式等。其中,德国职业教育课程设计质量标准是以职业活动的行为过程为导向,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合理地组合成一个专业技术知识体系,普通理论课教学内容较为浅显,不过多强调高深的理论知识,做到浅而实在、学以致用,而专业必修课门类虽少,却几乎覆盖了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知识面广、综合性强,非常有利于培养“宽基础、复合型”的职业技术人才。
如今,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大多还是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的自主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自主权主要掌握在高职院校自己手里。课程改革质量标准的重点是对教师的教学环节的过程监控,并没有从教学质量的源头“课程”的质量上来实施监控;主要通过听课制度、督导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形式实行,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3.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的建设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自2004年申办以来,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多次对课程进行了改革,特别是2010年以学院精品课建设为契机,在总结多年课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仓储业务操作》课程改革质量标准。
3.1《仓储业务操作》课程改革质量标准制订理念与思路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以能力本位和工学结合为理念,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思路为指导,根据国家职业教育相关文件精神,在总结本专业多年来课程改革过程中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合理、科学地制订了相关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对主要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同时,为同类课程及相关院校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3.2《仓储业务操作》课程改革质量标准(见表1)
4.结束语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质量标准的制定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由于高职课程改革一直处于探索和争议之中,国家相关部门并没有高职专业完整的体系,导致课程改革质量标准也处于摸索阶段。在实际操作中要涉及很多方面的关系,社会、学校和行业、政府等只有互相协调才能真正取得一定的效果。希望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高职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 (理论版) .2007. (20) .
[2]李恩辉.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 加强“实训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J].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6. (1) .84~87.
[3]李焦明.当前我国高职课程改革难点剖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2) .
[4]刘孟良.从高职课程改革现状谈高职课程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9. (4) .
3.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篇三
【关键词】江苏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124-04
【作者简介】张晓燕,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南通,226011)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流教学与管理。
为深化中职教育课程改革,提升中职教育教学质量,江苏省教育厅启动了包括12个专业大类36个专业的全省中职课程标准开发工作,按照开发工作安排,江苏商贸职业学院负责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标准开发工作,基于前期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工作基础,组建了包括来自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江苏省启东中等专业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以及物流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等在内的开发工作小组。根据首批开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的要求、结合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具体特点,先期开发“物流基础”“仓储实务”“运输实务”“物流设施与设备”4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历时10个月左右的时间,经过组建工作组、确定开发人员、制定开发方案、课标初稿制定、中心组论证复审、中期论证、专业研讨修改、省里现场答辩、中心组复审等环节初步完成了4门课标的开发任务。
一、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阐释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对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
本次开发的课程标准基本架构包括七个部分,分别是课程性质、学时与学分、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和说明。
(一)课程性质
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指南》和《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核心课程标准编写说明》,课程性质要阐明该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重点阐述课程地位、课程功能、课程特点、关联课程等方面的内容。其中课程地位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来确定,主要分为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与方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首批开发的“物流基础”“仓储实务”“运输实务”“物流设施与设备”4门课程在课程类型上都属于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表述一致;课程特点着重阐明课程在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侧重性和统一性,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特点,“物流基础”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核心课程,“物流设施与设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核心课程,“仓储实务”“运输实务”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课程功能阐述主要突出了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所发挥的核心功效,比如:“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有合理选择、配置、使用和维护各类物流设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仓储实务”课程是使学生具备进行仓储入库、在库、出库作业及仓储作业设备使用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根据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及内在逻辑关系阐明各自的前导后续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课程的前后顺序的科学设置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这一部分主要要求对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按照知识技能的前后序化关系和内在逻辑顺序进行科学安排,保证学生学习由基础到专业、由浅入深合理递进。以“仓储实务”课程为例,根据知识技能的前后脉络,该课程开设的前导基础课程包括“物流基础”“货物认知与养护”“物流设施与设备”等,而后续课程有“仓储与配送实训”“物流中心运作”等。
(二)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思路指对一门课程的内容选择和内容组织的总体谋划。专业课程设计思路需要表达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结构编排的构思,以及对教学实施的原则性构想等。
课程设计基本理念要以最新职业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引,体现职业教育职业性的本质属性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时代特征,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突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兼顾中高职衔接,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强调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相融合,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为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奠定基础。
课程目标的内容和《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要保持一致,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结合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来确定;课程内容选择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围绕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所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发展;在课程内容和结构编排上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物流基础”课程强调和物流员职业资格相对接,实践性较强的“物流设施与设备”“仓储实务”“运输实务”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序化课程学习任务,着重体现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的有机融合。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期待学生学习某门课程后,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所能达到的状态和发展水平,是确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是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本次课标开发采用“课程总目标+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目标”分段表述方式,其目的在于避免课程目标与内容知识点的重复表述,突出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目标。在总目标部分,主要阐明通过该课程学习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能从事什么样的业务,具备哪些素养。应根据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总目标,比如:“仓储实务”课程总目标是掌握物流设施与设备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熟练地操作、维护和管理主要物流设备的能力;“物流基础”课程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物流各项活动的基本流程,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与方法基础,同时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形成创造基础性条件,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观念。其他分目标部分根据课程特点可以从知识、能力、实践、发展、安全职业素养等角度分别进行阐述。以“运输实务”课程为例,知识素养目标:了解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运输业务的基本知识,掌握各种运输方式的业务流程及工作内容;能力素养目标:能根据案例背景进行货物运输方式的选择,能核算运输相关费用,会进行运输保险业务的基本操作,能正确识读、熟练填制各种货物运输单证;实践素养和发展素养目标:能正确处理运输业务订单,熟练使用运输操作流程中涉及的相关模拟设备,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能发现运输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能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衔接好上下游环节的操作,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安全素养目标:养成规范操作设备的习惯,对设备的使用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职业素养目标:培养高度的责任心、积极的进取心,有较强的专业认同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合作能力。
(四)课程内容的安排
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有目的地选择学生从事某一岗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课程内容是课标中非常关键的核心部分,作为指导性的课标,要具有通用性、普适性和指导性,在表现形式上要和课程特点相契合,要和课程教学方法模式相适应,对于理论性知识相对较多的课程采用从模块到教学单元的形式,比如:“物流基础”课程和“运输实务”课程;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从项目到任务的展现形式,比如:“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和“仓储实务”课程。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要考虑到中职教育的层次合理确定广度和深度,要区别于高职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不同学校、学生的不同情况,通过“必修+选修”的方法满足不同层次的要求,比如,在“运输实务”课标中,在基本知识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延伸:在“铁路运输”模块中把铁路特种货物运输作为选修内容,在“航空运输”模块中把航空运费计算作为选修内容,拓展了课标的使用范围,进行了层次的区分,体现了一定的弹性,便于各学校在实施中根据本校情况进行选择。另外,采用项目到任务展现形式的课标在项目和任务的描述上要科学,项目名称和任务名称采用动宾结构语式,区别于传统的以章节为主的表达形式。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考虑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要求,与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和内容尽可能贴近,把教学和生产链接起来,具体课程内容与要求根据岗位工作的要求来确定,按照工作流程设计项目的前后排序。比如:在“仓储实务”课程中,根据仓储业务的流程设计了仓储认知、仓储设备选择、仓储合同签订、入库作业、在库作业、出库作业、仓储管理7个项目。课程内容与要求要条理清晰,通过“了解、掌握、会制作、能使用”等可测性动词区分出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差异,以更好地指导中职学业水平测试。
(五)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是以教学实施过程要素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对该课程的实施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供的参考性建议。
在教学建议部分,首先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体现中职教育的特点,实现教、学、做一体,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相对应的教学方法:针对理论性较强的“物流基础”课程,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针对实践性较强的“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互动探究等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针对理实结合的“仓储实务”课程,以实际案例为切入点,设计与仓储实际工作内容紧密结合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同时,根据物流专业整体实践性较强、实际操作为主的工作特点将安全生产、严格执行工作规范等内容融入相应教学模块中,强调学生良好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2.评价建议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实施效果的检测,是判断学生是否达到课程学习要求的手段。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评价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注重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及企业人员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其次,根据物流专业参加物流员职业资格考试、叉车技能鉴定和全国、省、市各级物流技能大赛的实际情况,把上述内容融入课程教学评价,比如:把物流员职业资格考试和“物流基础”“仓储实务”“运输实务”课程评价相融合,把叉车考证和“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评价相融合等。再次,教学评价的可视化成果应该是多元的,根据课程特点可以包括实训报告、调研报告、方案设计、作业、汇报PPT、项目成果等多种展现形式,也可根据实训过程设计包括工作质量、工作态度与行为习惯、团队合作、安全文明生产等评价指标的项目综合评价表,进行综合考核。在操作中可以将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引入评价标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最后,评价结果要及时、客观向学生反馈,指出被评价者需要改进的方面,提出改进的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评价反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成长和进步。
3.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
教材是指供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如教科书、练习册、活页讲义、教学指导用书、网络课程等,其中教科书是核心教材。要明确课程标准对教材选用和开发的指导作用,教材的选用与编写必须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由此明晰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上下位的逻辑关系。教材开发与选用建议,要体现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应反映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果,充分体现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等理念;在教材展现形式上充分考虑中职生年龄较小、学习基础薄弱等特点,教材结构、呈现方式应新颖,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内容设计上既面向全体学生,也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要有一定弹性。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的要素来源和课程实施的条件来源,是以应用性、技能性、实践性、动态性、多样性、科学性与合理性为基本特征的课程的基本构成要素与实现由资源向课程转化的各种条件,包括与教学密不可分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软件与硬件。根据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为:一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下建设课程网站,把多媒体课件、案例库、习题库、微课、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通过课程网站实现教学资源和成果共享,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二是针对物流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加大校内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配备必需的物流设施设备,为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条件和场所,同时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专业认知、课程教学、顶岗实践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教师使用课程标准时的注意事项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标意识
课程标准意识指的是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各教学环节中对课程标准的本质与内涵、意义与价值等方面的认识和运用的自觉性,并以此不断调整和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要充分认识课程标准的重要价值,科学理解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把课程标准和教学实施有机结合。同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达到课程标准预定的教学要求和结果,不能局限于现有教材及固有的知识。
(二)注意课标使用的底线原则和弹性原则
课标作为课程实施的指导性文件,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各学校在课程具体实施中根据本校的专业方向及教学条件等,在内容上可适当有所侧重和有所选择,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内容扩充和难度提升,把刚性和柔性有机结合,以满足本校实际教学的需要。
(三)要通过课标实施推进课程改革
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要根据课程特点推进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提升课程教学效果。要改革评价方法和内容,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多样化,充分发挥好评价的教育功能和激励作用。
(四)在使用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课标
4.物流管理专业 篇四
专业前景:
1、物流:就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运动。
2、它包括运输、储存、搬运、分拣、包装、加工等多个环节。
2、现代物流被企业界称为“尚未开发的新大陆”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加速器”。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的物流费用占GDP的10%左右;研究和开发物流技术,实现最佳物流管理已成为经济和企业管理领域中的一个新热点和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可见,物流行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无穷。物流行业发展得好,必然会带动就业。
3、从制造业和商贸业看,物流管理最基本的作用应该是支持产品的市场营销和商品交易,使得商品能及时送达客户,因此,制造业和商贸业这些企业的物流部门,不能单纯看成是一个成本中心,也不能单纯作为降低成本的主要方面,更多地应被看成是支持市场营销、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强大武器。
(以上三项均可选择2条宣传)
就业前景:
1、高校都设有物流管理专业,不仅培养出优秀的工作人员,更侧重培养的是管理型人才,具有一定的系统开发与设计能力;市场每年对从事操作的人员、管理型人才的招聘很多。因此,物流专业方面学员在每年的招聘中格外受宠。
2、目前比较先进的企业正逐步向“零库存”迈进,这不光对物流管理人员提出了很高的专业要求,同时最直接的物流操作员也有高的要求能力。相对于物流管理人才是在受过专业物流操作培训的毕业生,凭借上手快、胜任物流各个环节操作,而被相关的用人单位大量吸收。
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在物流企业、港口、海关、货运公司、商贸企业等就业,并且就业前景良好。今后一段时期,除储存、运输、配送、货运代理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外,相关的系统化管理人才、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在近十几年的就业市场是非常紧缺的状态。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有真才实学的物流管理专业大学毕生就业前景是普遍被看好的。相关统计显示,目前物流从业人员当中拥有大学学历以上的仅占21%。许多物流部门的管理人员是半路出家,很少受过专业的培训。
据相关人士透露,对此类人才有需求的某知名企业在国内招聘的应届大学生目前的薪金是每月6000元到8000元,在一年之后还会由相当大的提升空间。“现在一年就能挣个7万元至10万元,估计4年之后只会多不会少,因为能源越来越紧俏。”
成为全球现代物流供应链中的重要枢纽和节点;深圳市政府将现代物流产业作为三个重要 支柱产业之一;北京、上海、武汉、大连、沈阳等城市都在加快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并加紧实施;
物流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熟练掌握物流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熟悉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的物流情况和特点;具有管理、经济、商贸、法律和计算机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特别在经济贸易部门、交通储运部门、生产企业、专业物流企业等有关部门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和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特色:
物流产业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物流管理专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操作性。是有系统性思维、有资源整合观念的高端管理人才培养计划;
就业前景
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在物流企业、港口、海关、货运公司、商贸企业等就业,就业前景良好。今后一段时期,除储存、运输、配送、货运代理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外,相关的系统化管理人才、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以及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将更吃香。
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缺口达60余万。据了解,目前最为抢手的物流人才,是那些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专业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他们的年薪最高可达100万元。
就业岗位:
仓储物流管理3500元---50000元、物流管理专员、物流管理高级经理、物流管理总监、物流管理工程师
本专业毕业生能在物流业及各类工商企业、跨国公司企业物流部门、港口物流、报检公司、运输企业、国际贸易等。从事物流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国际物流6000元---8000元等工作。(薪资在6000元以上)
5.标准砂石料场管理标准 篇五
(试行)
各施工、监理单位
为确保供应的砂石料质量合格,满足设计要求,进一步规范砂石料场管理,要求开展标准砂石料场工作。各施工单位应主动与砂石料场负责人沟通协商,按照“标准砂石料场”的管理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从源头控制,“标准砂石料场”管理的具体要求(试行)如下:
1.矿源开采前必须先清除覆盖层及浮土,保证砂石料母材不含泥土和其他杂物;采取分层开挖的方式,按照安全管理的要求进行开采。
2.砂石料场设立铁路专用储料区,储料区设置要保证场地平整,排水良好;料区设立不少于四个,料区之间互相隔离,并按不同规格区分储存。
3.施工单位试验部门应向砂石料生产厂家提供铁路建设用料(“5-10mm、10-20mm、16-31.5mm”、“砂”)的各种技术标准,储料区设立铁路专用标识牌。
4.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砂石料场的场地进行规划,包括原料开采场、砂石料加工场、成品料堆存场,并注意环保,防止污染环境。在场地规划上,施工单位积极给予指导。
5.砂石料场应增设水洗设备或其它先进设备,通过必要的措施和设备,保证机制砂的含泥量、石粉含量符合铁道部“铁建设【2009】152号文件的要求”。如果机制砂在拌合站水洗,应单独检验,并在其检测报告中标注“拌合站水洗”字样。
6.砂石料的办公房应整洁,并相对独立,四联单的存放规范,有专人负责。
7.砂石料厂应采取新设备、新工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要积极
给予监控,保证其产品的稳定性。要求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检验结果要真实、准确。
8.各施工单位应首先选择有条件的砂石料厂开展“标准砂石料场”的试点工作,总结经验,积极推广。
9.对于生产、成品堆放、设备不达标的厂家,供应过程中不认真履行合同,服务质量较差的厂家,采取优胜劣汰的方式,逐步淘汰,最终实现布局合理,生产厂家设备先进,规模较大,质量稳定。
10.各施工单位每月24日前向云桂公司物设部上报当月进场的砂石料总量;监理单位应加强砂石料检验及质量控制,动态监督并进行指导;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每月及时汇总地材生产厂家的各种信息并于24日上报丘北指挥部、云桂公司物设部。
11.砂石料生产厂家在连续降雨时不准生产铁路专用的地材。各施工单位10月份开展“标准砂石料场”的试点工作,要求于10月13日前完成试点场的选择工作,并将与生产厂家协商确定的方案报丘北指挥部和公司物设部(全标段同步开展,突出重点); 11月份开展总结评优推优、样板先行和标准砂石料场的交流学习;12月份全线整体推进。
云桂公司物资设备部
6.物流管理-专业介绍 篇六
物流管理(工程物流方向)主干课程:物流工程概论、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工程项目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起重机械与吊装、运输实务、机械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物流设备维护与管理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面向大型工程物流企业的一线岗位,能从事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中的物资、材料和设备的运输、仓储、中转、报关检验、起重吊装全过程的物流项目方案策划、调度、实施操作与设备维护管理等工作。
职业资格证书:英语应用能力A级证书、办公软件中级证书、特种设备作业证、CAD证、钳工证。主要就业单位:三一集团、中铁五局各公司、湖南省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北京中储物流有限责任公司。
7.物流管理专业标准 篇七
高等职业教育中, 专业教学标准制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们通常把专业教学标准理解为课程标准的上位概念, 并且认为专业教学标准在整个教学指导系列性标准中起到一个纲举目张的作用。但是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关系到方方面面。一方面需要思考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类型特性的凸现, 另一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所谓“高等教育”层次特性的区隔。前者要求我们在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 使得我们能够达成培养出具有双证要求的理论实践兼修的高级专业人才, 后者则要求我们的专业教学标准的设定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知识的获取层面, 而更应该晋级到策略知识的获取层面。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过程中既需要受到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一些共性的指导性理念的约束, 同时还有自己的一些特定的约束和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些因素。
1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1.1 物流行业现状与专业教学标准目标定位尴尬目前的物流
行业应该说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行业, 处于行业发展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物流行业是从传统的交通运输行业、仓储配送行业、货运代理行业和外贸行业经由现代信息技术和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催化作用下衍生出来的一个新兴行业。从行业的内部结构角度分析, 物流行业从业人员分布特征具有典型的哑铃型特质。也就是说低端物流操作层面的员工需求量和高端物流系统规划与管理的人才需求量都比较大, 但中端人才需求量相对比较少。因此,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中似乎存在明显的下顶上压的空间萎缩的尴尬处境。
1.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的学科理论倾向虽然目前我国
的高职教育普遍存在学科体系化教学倾向明显, 重理论轻实践, 非工作系统导向等特质, 但是相对于工科类专业先天的亲实践的特质,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管理类专业在这些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因为管理类专业教学中, 学生大量的分析与决策的制定, 管理行为的活动特性都表现为“无形性”的特点, 最终学生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所获取的产品也是无形性的非直观产品。因此,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很容易自觉与不自觉的滑向传统的学科理论体系中。
1.3 物流情境复制的不经济性与专业教学标准的执行性难题
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过程中, 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层面, 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专业教学标准在教学实践中的可执行性。但是, 现代物流作业和管理活动所发生的情境都是在某些特定的仓储或者运输情境之下, 从经济的角度而言, 在教学现场复制某些实际的工作情境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目前, 高职学制往往采用“2+1”的教学模式, 即两年在校, 一年企业顶岗实习。因此, 物流情境复制的不经济性势必就导致我们相当多的实践教学或者理实一体化教学活动不得不安排在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教学中。这又势必会造成理论与实践两层皮。
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作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 在建设过程中, 我们一直针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制定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思考。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过程中, 一方面尽量吸收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些成熟的先进思想, 勇于创新, 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到专业教学标准本身的可执行性。
2.1 专业教学标准总目标定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目标定
位我们打破过去的“点目标”定位而采用“线目标”定位。在我们的专业教学标准中, 课程科目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线目标”定位的特点。也就是既有针对初始操作岗位层面的纯技能性课程的设置, 也有针对高职学生区别于中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进阶性课程的设置。比如, 纯技能性课程包括《仓储服务提供与组织》、《项目合同签订》、《物流客户服务》、《仓储服务提供与组织》、《货运代理服务与组织》、《运输服务提供与组织》、《港口和堆场服务与组织》、《配送服务提供与组织》、《报关报检》等, 这些课程更多的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 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好的切入进入行业的第一个岗位。但《物流业务分析与需求分析》、《物流方案设计》、《成本控制与绩效考核》、《物流业务综合实训》等进阶性质的课程却可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2 专业教学标准中的去学科理论体系原则我们在专业教学
标准中对课程进行了重新的重组, 内容的选取上也进行了探索。其中重点区别于过去老的专业教学标准的地方是设置了管理技能应用、经济原理应用和营销技能应用三门平台课程。虽然这三门课程作为整个专业教学标准中的平台课程, 但是相对于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 更加突出和强调技能的应用和掌握。并不追求和强调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但是三门课程区别于一般的技能性课程的地方是课程内容选取上尽量体现工作系统导向的技能应用性、学生本位导向的知识趣味性和社会要求导向的伦理素养性。
2.3 专业教学标准中的无形有形化原则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和专业教师在制定专业教学标准的过程中, 提出了一种所谓的“无形有形化”原则, 并且把该原则在专业教学标准中作为原则确定下来。因为考虑到管理类活动本身的非体力、非物化等特点。学生在管理决策过程中不容易看到自己的工作与学习活动的效果。因此, 我们在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过程中, 采取化无形为有形, 尽量对物流管理活动进行物化。物化的途径主要通过沙盘模拟软件、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基础上开发课程, 尽量使得教学活动有形化。在此过程中, 每个软件的购置我们也尽可能有外包软件商强调评价指标系统的开发。另外, 目前我们也在做一项资源库的建设工作, 同时对资源库中针对案例的一些教学引导文的撰写工作也在进行, 所有这些工作都可以使得抽象的无形管理活动具象化。
3 结语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我校在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 也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不断思考和改进的的工作。一旦制定, 对整个专业的教学工作和一些相关的下位文件的撰写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本文局限于篇幅, 仅截取笔者在实践过程的一些思考要点来作一个抛砖引玉, 供大家在教改实践中参考而已。
摘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过程中存在很多现实的困难, 本文对所面临的困难进行了归纳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笔者针对这些困难的解决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专业教学标准,高职教育,物流管理
参考文献
8.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定位 篇八
关键词:高职 物流管理 专业定位
1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定位的重要意义
1.1 高职物流专业定位及方向
众所周知,高职物流管理的课程设置一直都是一个难点,怎样依照学科特点安排课程内容,在充分展示展现专业前沿的基础上体现专业特色,就成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建设的中心问题。在专业定位上,高职院校不仅要充分物流专业的发展进程,设计出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计划方案,其中包含专业定位和研究方向,并对具体的范围和布局安排作出详细说明。
1.2 高职物流专业与本科和中职物流专业的区别
高职院校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和本科院校一样,在课程建设和专业设置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专业的定位和课程研究内容上区别明显,即有明显优势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单就物流管理专业而言,高职院校必须在专业教学内容和学术方向上,把握课程设置,充分发挥在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加其就业优势。
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方向模糊
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和其他行业一样,提供相关服务。但在管理模式上,物流管理有其行业性相关管理。物流行业涉及范围广,根据服务领域的不同,制定各自的管理目标和方向。然而受现阶段条件的制约,物流管理的质量仍有待进一步的提高,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也是如此,人才培养目标太过宽泛,专业针对性不强,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学非所用。很多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后,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难以应对工作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信心受挫。同时企业也无法征得自己所需人才,造成岗位空缺,相关工作无人来做,影响企业发展。另外,很多科研成果的开发以及学术性研究也受专业内容的限制无法进行。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源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供需脱节,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2.2 教学体系不成熟
教学体系是一个专业课程设置和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关键。但就目前高职物流管理的教学体系建立来看,物流管理专业仍存在着很多缺陷,集中表现在:一是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发展缓慢,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实际需要;二是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教授失衡,所学非用,一些理论知识无法在实际运用中发挥应有作用。学生步入社会后,面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没有相关的知识支撑,无法顺利开展工作。
2.3 缺乏相应的教学设备
教学设备作为理论知识学习一个重要辅助手段,在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授课效率方面收效明显。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有着极强的应用性特点,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过程中,深入了解具体问题的相关知识,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但目前高职院校受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很多时候无法在专业教学设备上投入太多,就使得物流管理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理论知识偏重,缺乏具体事例,造成课程死板无力,教授脱节。
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定位的思路
物流人才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划分层次众多。高职高专教育最基本的特色体现在专业的培养目标上。
3.1 抓好人才培养定位,明确办学方向
3.1.1 坚持以人才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当今社会是一个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社会,所有人才都必须为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服务。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课程安排和学习上,搜求最新的市场信息,进行整理之后,相应的调整专业知识结构。
3.1.2 对办学层次进行合理定位。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更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对基础理论课程的要求相对宽松。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层次众多,划分标准多元化,既要培养领导层的管理人才,又要注重对基础环节管理者的培养。如既要培养一个企业的中、高级管理层,又要培养一些基础型岗位管理人员像仓库管理员、配送员、网络管理员等。
3.2 抓好课程体系建设,突出竞争优势
3.2.1 高职院校的层次划分要清晰 在专业理论课程的安排上要科学严谨,高职高专教育与就业联系紧密,必须学有所专、学有所长,注重应用性。各院校应在课程设计上坚持理论应用与实际需求并重的理念,加强院校硬件设施建设,就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应突出重点,积极借鉴相关企业的成功经验,理论联系实际。
3.2.2 注意专业内容的及时更新 针对物流管理的学科特点,各高职院校要不断更新知识框架与理论结构,坚持将最新最全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力求更加直观准确地将物流知识传播给在校学生。
3.2.3 合理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 目前许多院校都存在着理论课程过多,实践环节过少的问题。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安排上,应依据市场化需求,相应的调整两者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学用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3.3 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育底蕴
师资是影响一个学校学术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要想做好人才培养和科研开发,就必须重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人才,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3.1 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专业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承担课题研究,撰写学术论文,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建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教师做课题研究,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和研究解决本地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参加各种相关课题的研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确保学术研究的顺利进行。
3.3.2 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以丰富他们的实践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3.3 明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主讲教师,使其研有所专,教有所长,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有序、合理地编写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落实教学计划。
3.3.4 提高教师待遇,以吸引高学历的、有实战经验的优秀人才从教,并确保现有教师队伍的稳定。在物流教师队伍建设上做到“招得进、留得住、用得上”。
3.4 抓好实训环节建设,提高操作技能
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引进国外物流学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充实新的课程,更重要的是增加物流实践和案例教学。
3.4.1 建立校内物流模拟实验室,包括模拟仓储中心、模拟物流部、模拟货运港口、物流软件模拟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系统模拟实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操作训练,学生通过在校内物流模拟实验室的学习、操作,最大限度地了解熟悉企业物流操作的实景,提高学生企业物流操作模拟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
3.4.2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可大力推广开放式、交互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专业主干课程的消化,将课堂知识实践化,同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结合校内物流模拟实验室的模拟训练经验,真正使学生成为具有现实物流操作能力的毕业生,真正培养出符合企业实践需要的实用人才,保证达到培养目标,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学校必须主动与运输企业、仓储配送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生产制造企业等合作,建立健全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3.5 坚持抓好就业导向,实现全面发展
3.5.1 做好专业初级阶段教育。在专业的导入环节,高职院校必须要做好专业基础性教育,在开学之初,任课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物流管理概念,尽早确定未来的职业目标,为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坚实基础。
3.5.2 做好实习工作安排。专业实习无论对哪个专业来说都是不不可少的,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到相关岗位实习,在实践中认识物流行业,深入把握该职业的发展和当前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应对能力,建立职业认知,在实习过程中找出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及时查漏补缺,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树立一个良好开端。
3.5.3 就业指导与资格考试并举。学校可根据实际需求成立就业指导委员会。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多考取资格认证,增加就业资本。
4 结束语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定位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必须谨慎对待,在依据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合理安排专业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蔡巍.浅谈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7).
[2]谭狄溪,邓梅花.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5).
[3]陈晓忠.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ERP实践教学分析[J].价值工程,2013(02).
9.物流管理专业描述 篇九
本专业依托柳州汽车工业物流企业,将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与精益管理的理念与方法相结合,培养贴合社会需要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能够熟练掌握物流管理方法及操作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行为规范以及可持续发展本事的,能够从事仓储管理、配送运输、采购管理、物流企业营销、精益生产物流领域的操作与管理工作,能适应物流服务营运要求的“素养管理创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主干课程:汽车零部件集配管理、工业包装基础与设计、仓储管理实务、物流料帐管理、运输管理、物流客户服务与管理、企业班组建设与管理、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叉车驾驶技术等。
经过考核可获得以下技能等级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叉车司机)柳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初次就业岗位:仓管员、信息员、料账管理员、采购员;
发展岗位:仓库班长、调度、仓储主管、物流主管;
10.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篇十
关键词:物流管理;培养目标;师资;教材;实训
一、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目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和加入WTO,物流业得到蓬勃发展,从而导致对物流人才需求的大幅度增长。现在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 类紧缺人才之一。到2006年底,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了600万人。如上海世博会,需要物流人才至少在2万名左右,但现在上海市能胜任这一岗位的物流人才还不到1000名。多数大型的物流企业领导都在为招揽人才大伤脑筋。如广东最大的物流企业宝供,由于公司正处于向供应链转型期间,迫切需求大量的高素质、高学历的管理人才,但市场上这类人才很少。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指出,现在物流专业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已成为各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
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边缘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所以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物流人才层次如表1所示:
二、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1.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三大特色。根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三个特色:一是姓“技”,培养物流战线一线管理和操作者;二是姓“管”,培养能在物流环境中取得成功的与规划、组织、以及个人特征相关的技能。三是国际化,培养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懂物流管理国际惯例,能适应经济国际化要求的物流人才。
2.课程体系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素质教育体系。让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多课程少课时”为原则,相对较宽、较浅;专业课则相对较窄、较专、突出职业针对性。以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具有较强的职业应变能力。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弹性化教学。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偏好及学习能力情况,也可根据就业市场的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学习。例如,学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通过选择不同的课程调节物流技术课程和管理学课程的比例,对于想将来从事以技术为主的学生,技术课程与管理课程的比例设为4:1比较合适,对于从事管理为主的学生,技术课程与管理课程的比例设为2:3比较合适。
3.实践教学改革争取实现三大突破。为了加快实践教学改革步伐,要积极努力,争取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在构建实践教学模式上有所突破,建立“岗位――任务”实践教学模式。所谓 “岗位—-任务”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根据北美国家职业教育流行的CBE 理论及DACUM 方法的原理,将实际工作中某个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分解成若干个任务进行针对训练,学生通过对各项任务的逐一训练和掌握,从而具备或形成该岗位所需的实践能力。其具体的思路为:首先根据经验丰富的物流师对岗位所进行的分析,将物流管理的某岗位能力分解成若干个任务(技能) ,每项任务还可拆分为更具体的操作单元。任务分解时要说明各项技能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明确学生应当掌握什么技能,形成什么能力;其次,根据具体的操作单元开发相应的学习指导书、学习教材及音像教学资料;最后,在训练方法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起指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具备某种行业或岗位所需的技能。
二是在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大的突破。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充分听取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会及专业人士的意见,特别是向用人单位了解、调查各种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实际要求,明确各方面知识所占的比例,形成一门或几门能反映物流管理专业特色并符合实际要求的课程,并以此来构建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在保证理论知识够用的同时,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的份量。对多数专业课程,特别是一些物流管理应用软件的课程,如配送管理软件、运输调度软件等,应尽量采用实践教学与理论讲授各占一半,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强化训练;在课程结构调整上,应按职业岗位的技能需求来重新组合课程,可将课程主要分为基础课和职业技能课。职业技能课程宜采用模块化结构,按照岗位任务要求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内在的逻辑关系,整合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打破学科课程知识化、系统化的倾向,积极实施课程的整合。
三是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有所突破,建立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习基地要有明确的定位,要集中资金,加大投入。此外,还要十分重视和定位技能训练的项目及内容、训练方法和考核标准,以便使学生在踏上就业岗位时具备较为熟练的实践技能;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一比较艰巨的工作,应积极探索以下三种类型的校外实训基地:(1)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2)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构建“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3)通过创办经济实体,建立“自主管理型”校外实训基地。
4.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要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主题。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是专业改革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主题,依据学院师资队伍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积极和稳妥地推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在考核方法上,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出发点,构建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理论课程采用笔试与口试、开卷与闭卷等多种评价方法;实践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物流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5.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提高“三师型”教师比例。我国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师资主要是从其他专业转型过来的,本身需要知识结构的调整和理论更新,师资匮乏严重制约了物流人才教育和培养的规模和质量。
三、结束语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采取“厚基础,宽口径”的模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高,能在多个物流职业岗位工作。实现既满足社会物流需求的多样性,又保持学校物流教育的相对稳定性。
要实现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有三点要特别引起关注:一是专业教师的培养很重要。可以在专业教学改革中适当引进双语课程及国外的评估机制,方便学习国际最新物流知识,提升教学质量的层次。二是实践性教学应以校内实训为主。因为校内通过模拟物流平台,才能让学生学到系统的物流知识。三是教材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统编的优质教材还不多,这就意味着要结合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好讲义、自编教材的编写工作。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史新平,陈培毓,袁尚文.香港物流本科教育及培训课程的概况与发展[J]. 第四届全国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研讨会,2004,8:25-58.
[2]沈杰.物流管理专业(高职)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38-40.
[3]BrittaGammelgaard, Paul D. Larson. Logistics skills and competencies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1,22(2): 27-50.
[4]王健.现代物流概念的比较研究[J].发展研究,2005,1:59-61.
Scheme for Teaching Reform in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for Undergraduate Course
Gu Shuhong
College of Economy Management ,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master scheme for teaching reform in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for undergraduate course. the article specifies the course’s objectives,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e-oriented teaching, methods of teaching and cultivate of teaching faculty. It also raises issues such as teaching faculty, teaching materials, and skill training with regard to the skill requirements of logistics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Logistics Management;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faculty; teaching materials; skill training
【物流管理专业标准】推荐阅读:
物流管理专业认知实验报告07-26
物流管理专业调查报告09-28
09秋物流管理专业见习报告08-27
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自我评价07-10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结构及格式08-21
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超市防损员实习报告07-22
浅谈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10-14
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标准10-12
物流专业课程设置10-26
物流专业求职自荐书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