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培训的心得体会

2024-08-31

华中师范大学培训的心得体会(精选11篇)

1.华中师范大学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一

踏着满园的青绿和徐徐的微风,我们在朝气蓬勃、春意盎然的季节迎来了第一届辽宁医学院大学生骨干培训班的成立。我就像是一名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充满着激动和一丝丝的紧张,作为一名专升本的学生,我算是这个班级的元老级人物了,面对着眼前神采飞扬的学弟学妹们,又让我对这个学校更加的依恋和感激。

这次培训班是继大学生青马工程之后,我校团委的重大活动。20xx年5月,团中央在北京启动了“青年马克思培养工程”,旨在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一直担任班级的团支书,怎样把班级带领好,一直是困扰我的问题,我自认在四年的工作中已经慢慢的成熟。但是通过这次的第一次培训,听了张力娟老师语重心长的讲课,使我对这个职位又有了新的的认识和理解。

一、不断超越、不断创新、不断否定

个人如何才能不断地超越自己?如何才能在人格上独具魅力?如何到达生命的最高境界?一言蔽之,每个存在着的个人怎样才能对抗生活的厚重,用我们的力量去活出自己的最佳状态。我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超越自己就是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看着别人的长处尽力进取自己,静下心来看看书,听听音乐,用一颗慈善的心感恩这个世界的一草一木,一事一人。若干年后一定会感受到超越了自己的快乐感。作为干部,不仅要超越自身,还要又示范性的超越别人已做好的工作。张老师说得对,“不是工作需要你,而是你更需要工作”。不是每一个人做的每件事都是对的,学会否定自己也是超越自己的一种体现。不断否定才能提高工作质量,才能不断提高自我素质。

二、珍惜机会、认识自身的价值

学生干部的职位是老师和同学们对我们的信任给予我们的责任。我们不仅锻炼了自己,使自己提高了组织能力。我们应该珍惜这次机会,秉着服务于同学的理念,来为同学办实事。我们就是老师和同学们的桥梁和纽带。也通过培训班这个平台把学生干部培养成为学生和社会的精英。“每个人的时间都有限,所以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条条框框束缚,否则你就生活在他人思考的结果里。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所发出的噪音淹没你内心的声音。最为重要的是,要有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的勇气,它们可能已经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这是一段来自斯蒂夫。乔布斯的精彩演讲。这几句话很简单,但却告诉了所有人一个最重要的人生道理:不要淹没在别人的光辉里,要让自己灿烂夺目。每个人身上都有最优秀而独特的地方,这份优秀不会与任何人重复,只属于你自己,哪怕你与别人的差别只是那么一点点,可正是这一点微妙的不同让人与人之间区别开,形成独特的唯一的自我。只有充分意识到你的独特性和唯一性,你才会拥有来自内心的最真实的自信,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无可估量的社会财富,才会经历一个有价值的、没有遗憾的人生。记得你的身上总有一份光辉是任何人所不具备的,它能够让你永远与众不同。发现并培养它,让它作为你最大的优势和你一起发出灿烂的光芒!你的光辉闪在哪里,能否受到它的恩泽,取决于你自己。诸多事实,积极认识自我价值,发掘自己的潜能,比学习一门技能更重要。在指定外界条件的情况下,是否能够成功,取决于是否可以准确地找出自己的优势,并全力将它发挥出来。发现你的价值也许并不一定能令你取得绝对的成功,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发现它,就一定不会成功。

三、学会管理、优化工作艺术

管理不是指居高临下的管住别人,而是让大家信任你。作为学生干部,我们应该有责任心,发挥模范作用,善于发挥自我管理的作用,采取方法,建立机制。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及时了解和分析大家的需要,收集资料广泛听取同学们的呼声。对工作正确的运用技能和方法,提高工作质量,增强集体凝聚力。结合学校工作适时的开展工作,培养一个“主动、和谐、勤奋”的团队。

四、充满自信、努力学习、增加内涵

一个人没有了自信,就等于丧失了一切。自信是成功的必要因素,发现自己的长处,不断尝试,接受挑战。学生干部这个职位就是我们对自己的挑战,我们在工作之前要相信我们会更好的完成这个任务,我们才会接近成功,不管这个工作有多难,我们都要全力以赴为同学着想。学习终究是学生的职责,学生干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要忘记学业,知识才是未来成功的资本。内涵就是主题里的隐魂、气质、个性、精神被我们情感的概念,创作出来的一切属性之和。我们其实在学习的同时也是在充实自己,增加自己的阅历,提高自己的素质,增加自身的内涵,社会是需要真正有内涵的人。

以上是我在此次培训的体会,总之,作为学生干部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学会关心他人,全心全意为同学和老师服务为己任。培养青年马克思,是做好各种工作的基石。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社会思想观念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同时,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广大青年思想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此背景下,社会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起来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成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不断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2.华中师范大学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二

关键词: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中学教师,培训模式,成效

由于受到地域、经费、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在全国范围内,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总体上低于城市教师,成为制约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如何给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中学教师搭建一个在实践中学习、研究、成长的平台,切实增强当地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适合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特点的教师培训模式,是我们面临的新的重要课题。海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它以其鲜明的教师培训特色和培训模式,受到了海南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中学教师的欢迎,得到了各方的肯定,取得了很好的教师培训效果。

一、实践背景与理论思考

(一)实践背景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赋予我们的使命感

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琼发[2006]4号)进一步提出了“推进科教兴琼和人才强省战略实施,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海南省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因此,高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们高师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好的着力点。

2.海南少数民族与贫困中学教师的现状激发我们的责任感

虽然海南是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同时也是老少边穷地区,有5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贫困县,这11个县主要分布在海南中西部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全省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初中教师占全省初中教师61%,这些地区与城市和汉族地区相比,教育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并且这些地区与教育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呈继续扩大趋势。

3.开展教师培训是学校完善办学功能和丰富办学内涵的需要

海南师范大学作为一所师范院校不仅要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更要服务社会。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大平台,完善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在服务社会中真正体现出一所省属师范大学在当地的不可替代性,在服务的过程中彰显自己的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而创建教师教育培训平台,对海南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教师开展有效培训,主动作为,是体现师范大学办学特色,丰富学校的内涵,完善办学功能,促进学校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好的实践平台。显然,这与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海南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契合。

(二)理论思考

通过怎样的方式开展教师培训,才能使当地教师培训活动效果达到最大化,确实促进参训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此,我们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以在职教师为对象的培训,是一种有效的培训方式,它的提出应基于三种理论,即构建主义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学习共同体理论。

1.构建主义理论

构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因而在教师参与培训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倾听和感受教育教学思想、教学技巧技能只是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受训教师必须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自己与别人差异间的对比,学会反复的、双向的思考,建构起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

2.情境学习理论

情境学习是指在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进行学习的方式。在莱夫和温格看来,学习总是处于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渗透在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情境学习强调两条学习原理:第一,在知识实际应用的真实情境中呈现知识,把学与用结合起来,让学习者像专家、“师傅”一样进行思考和实践;第二,通过社会性互动和协作来进行学习。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培训应在课堂情境中不断地思考和实践,在师生、师师互动和协作中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3.学习共同体理论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

当把参与培训的受训教师和培训者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可以使受训教师感受到彼此身处一个共同的学习团体中,具有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彼此是平等和相互尊重,在这一团体中他们有了和各方交流的勇气和愿望,在交流中分享彼此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在对比和反思中,每个人都获得专业上的理解和提升。

二、创新培训模式的现实思考

要建立起适合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中学教师培训的模式,我们认为还应思考和解决如下四个问题:

(一)进行需求调查与分析

面对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中学教师开展培训,必须进行需求调查分析。需求调查与分析可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教师自身发展需要的需求分析。包括:第一,教师自身与同行的比较中,认识自己知识、教学技能等不足,希望得到弥补;第二,教师的兴趣、爱好出发分析,这是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改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动力;第三,教师希望成长为专家型教师以致成为教育家,在把握规律中引领当地教育这一理想追求分析。二是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需求分析。包括:第一,教育改革新目标、发展方向对教师提出了什么新要求;这一需求教师自身不一定知道,需要培训机构引领。第二,各地教学改革先进经验和成果,让教师了解差距、产生需求。三是特定岗位的需求分析。各学科对教师技能有着要求不同,甚至有特殊要求,比如:数学教师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语文教师需要激情和人文素养等。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有限性、有效性、有用性原则,制定培训的目标、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方法手段,设计适合有效的培训方案。

(二)整合培训力量

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中学教师培训力量主要是当地各县市培训机构教研员、临时聘请的本地中学一线教师,本地培训力量不足,不论是从学科知识方面还是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能力方面明显存在缺陷和不足,即使聘请高校教师或各类专家举办讲座培训,也往往是注重理论,不能很好地实现理论与当地教师的教学实践对接,帮助教师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变,走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

(三)充分认知当地在培训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教师培训主要问题除了培训力量不足,还有就是培训经费不足和工学矛盾。经费不足使得当地教师无法走出去,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学习新的知识,了解和掌握新的教学技术,感受新课程给基础教育带来的发展和变化。工学矛盾表现为当地学校师资数量有限,教师教学工作量大,教师外出学习将影响教学进度,打乱教学秩序。这就意味着当地教师的培训只能是在当地进行。

(四)面向全体与培训骨干

对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教师的培训既是面向全体的培训,又是重点培养骨干教师的培训。面向全体是为了大面积地提高当地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但我们还应重视为当地培养骨干教师,让这部分教师成为当地教学、科研的一面旗帜,持续地引领和指导当地的教学。

三、培训模式的构成要素与活动样态

基于对上述实践背景的认识与理论思考,启动了“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学院以海南师范大学为平台,整合海南师范大学与海南省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以各县市培训机构为依托,以“学院”为基本组织架构和运行方式,利用周末时间,由海南师范大学专兼职指导教师送训下乡,按照“立足课堂、服务学科、培训骨干、辐射全员”培训特点,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其模式基本活动结构如下图所示:

培训模式的基本特点:第一,在培训目标上,改注重知识培训为注重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第二,在培训内容上,改注重理论培训为注重课堂教学研究;第三,在师资队伍上,改变原来培训力量不足的问题,实现高校教师、省内中学优秀教师和受训地区优秀教师等资源的整合利用;第四,在培训时间上,利用周末进行培训,解决了工学矛盾;第五,在培训地点上,送训到县及乡镇,既降低成本,解决教师出不去问题,又使培训能面对当地的学生、当地的教学环境进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启发性;第六,在培训方式上,强调教师对自身教学的对比反思,并在反思中参与研讨交流;第七,在培训对象上,分为骨干学员和一般学员,考虑了参训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

四、培训模式实施的成效

项目自2006年10月开始实施至2010年底,“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在海南中西部11个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县市共组织培训活动862次,为当地语文、数学等8个学科的75%教师完成了一年的培训活动,培养的市县级骨干教师、校级年轻骨干教师占当地教师总数为6.7%和20%。海南师范大学每年参与“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活动的专兼职指导教师与专业教师有110人。

培训模式的实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和影响,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破解了农村教师培训的“三大矛盾”,极大地促进当地教师的专业成长

培训模式有效地破解了目前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教师培训中的三个明显的矛盾:一是培训经费需求与经费短缺矛盾;二是工作与学习的矛盾;三是本地培训力量需求与培训力量不足矛盾。模式的实施,把教师专业发展的兴奋点引向课堂教学,引向实践,透过大学专家和优秀兼职指导教师的影响力,让农村教师感受、适应、吸纳先进的教师文化,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望,促进了教师自我专业发展。其成效主要体现在:

1.提高了反思教学实践的能力

“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立足课堂教学实践,突出教学反思。通过活动,参训教师们理解了什么是教学反思,并逐步把实践与反思作为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过程与方式,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

2.学会了合作与交流

通过“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了一个资源整合、交流互动的平台。农村教师和大学、全省中学优质资源、本地专家整合起来,一起走进流动学院,直接面对面地进行最广泛的交流,彼此思想的碰撞和激活,形成了各自的教育智慧。在这种合作与交流文化中,农村教师不断地走向成熟,走向进步。

3.通过理论与实践思考,获得专业上的提升

“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十分重视理论对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作用与催化作用。培训是实现专家、指导老师倡导的思想与农村教师在教学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思想的碰撞交融,大家用倡导的理论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也用倡导的理论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使当地教师真正获得专业上的提升。

4.促进了不少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将培养骨干教师的目标定位在反思能力上,而且这种反思能力主要是通过行动研究来实现的。因此,“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要求骨干教师培训对象开展行动研究,以教学带动研究,以研究促进教学,在把握规律中端正自己,实现自身价值,成为当地教科研的一面旗帜。

(二)完善学校办学功能,提高了学校的教师教育能力和水平

“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通过面向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教师开展培训,提高了当地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了海南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了海南师范大学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功能,提高了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教师教育水平和能力。其成效主要体现在:

1.促进了师范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通过活动使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农村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及需求,在课程内容上,重视专业情意培养,凸显教育实践课程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地位,此外,教师在活动中获取的鲜活的教学案例、课堂实例、成长事例,极大丰富了本科课堂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的教学方法由单一的课堂讲授走向多样,积极采用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方式教学,加快了学生对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领悟与掌握。

2.促进了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

借助这一平台,使学校学科教学论教师走进了基础教育,找到了加速自我专业发展的好途径,在不断的交流、反思、学习中,不但专业教学研究方面获得发展和提高,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活动设计能力、现场调控能力、专业点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通过与农村教师、大学教师的交流互动,既使他们获得专业发展,也让他们了解了海南基础教育,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扩大了他们在海南基础教育中的影响力。

通过对“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培训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讨了适应海南农村与贫困地区教师专业培养模式,希望对我国在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学术交流,2007,(3):175-177.

[2]贺中元.情境学习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4,(11):18-22.

[3]张桥银,蒋泽林.浅谈学习共同体[J].贵阳学院学报,2009,(4):115-118.

3.在诺丁汉大学接受培训的启示 篇三

寻找话题兴奋点

培训的第一课是口语交际。导师Chris将我们分为4个组,各组成员分别领到红、黄、蓝、绿4种不同颜色的答题纸和问卷。我们需要在答题纸上填写和自己有关的数字、人名、地名等,填完答案以后,再拿着答题纸去寻找和自己答题纸颜色不同的一个伙伴交流,目的是互相弄明白对方答题纸上答案的确切含义。例如,我指着旁边一位老师写下的数字“10”,问她:“Have you been a teacher for ten years?”“No,my daughter is ten years old.”“Oh,you look so young.”“Thank you.”而对方也会指着Guilin 问我:“Is this the place you really want to visit?”“No,it’s the place I live.”“Oh,you are lucky to live in such a beautiful city.”

这样的交流让大家一下子就熟识起来了。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认真地投入到这个英语交际活动中,没有听到谁说一句汉语。活动结束时,导师 Chris 让我们想想为什么我们会这么兴奋地用“外语”交流,这把我们都问得愣住了。“这是因为:首先,面对不熟悉的人,我们往往都怀有好奇心,这个活动满足了大家对同伴的好奇心;其次,写在纸上的答案都与你们自身相关,而每个人在交流中都喜欢谈论自己,这答案便是谈话的兴奋点;最后,在设计活动时,我们考虑到了大家的英语水平,保证了交流活动能顺利进行。记住,只有提问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对方才会畅所欲言。” Chris 总结道。原来,这才是这个活动获得成功的深层次的心理原因,而活动的设计者无疑深谙人的心理。

我马上把这番道理应用到自己的活动设计中。我们每天下午的活动是轮流主持一个 talk,轮到我主持时,我们谈论的是 marriage(婚姻)。为了不至于漫无目标地 free talk(自由交谈),我事先准备了不少问题,例如“What is your ideal spouse like?”“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your first love.”大家抓阄回答问题。这次活动氛围热烈,用导师 Chris 的评价来说就是“Every-one has something to say.”(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回国以后,在课堂教学中,无论设计什么话题活动,我都会首先找出这个话题的兴奋点,因为只有让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说他们想说的,才会有真正的“生成”和“高潮”。

将语法理论还原于生活

Chris 非常善于把自己的观点形象地表达出来。他告诉我们:在对话交流中,语言本身的作用只占20%,其余80%的任务是靠体势、语气、表情来完成的。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他和一位老师临时表演了下面一段情景:两人先是讨价还价,渐渐地一人占了上风,另一个人先是妥协,而后稍微挽回了一些优势,最后两人达成一致。最妙的是他们在表演中没有使用任何句子,只是用到了一些数词one,two,three,four……但是带着各种不同的语气、音高和音调。这使我们都能明白他们在交易、妥协、成交……

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让我终生难忘,并让我体会到理论不是冷冰冰的条条框框,而是源于生活的语言规律。同样,一个高明的老师也一定能将理论还原于生活。

这给我的语法教学带来了不少启发。以教授“Does +第三人称单数+ like doing sth?”这个句型为例,大部分老师一般这样教:首先解释什么是第一、第二、第三人称(I,we 是第一人称,you 是第二人称,其余的叫做第三人称);其次解释什么是单数、复数;然后解释什么是第三人称单数;最后说明第三人称单数一般现在时在疑问句中要使用助动词 does。试想,难道英国人在每次使用这个句子时都要先想一想主语是否是第三人称单数吗?我一改常规教学思路,邀请了一位学生都有兴趣了解的人,组织了一次交流活动。学生都想了解的人是谁呢?班主任魏老师。魏老师平时威严有余,和学生不很亲近,学生对她的个人“隐私”充满了好奇。这个活动的名称就叫“谁是最了解魏老师的人”。

全班起立,我问10个问题,学生用手势表示对错:

Does Ms Wei like eating in KFC?

Does Ms Wei like wearing dresses?

Does she like shopping?

Does she like dancing?

Does she like singing?

Does she like playing cards?...

学生每答完一个问题,我就用“Do you like...?”询问一次班主任。答错的学生坐下。10个问题问完,最后站着的就是 winner (赢家)了。

这次活动的氛围非常热烈。这是因为:首先,学生第一次和班主任一起学习英语,感到既新奇又有趣。其次,学生对班主任的私生活很好奇。当我问:“Does she like shopping?”我听到学生窃窃私语:“女人都喜欢购物,魏老师肯定也喜欢。”可是魏老师却出人意料地回答:“No,I don’t.”一大批学生怏怏坐下。当我问道:“Does she like wearing dresses?”学生悄悄讨论:“平时好像没看见魏老师穿裙子呢,魏老师肯定不喜欢穿裙子。”没想到魏老师答道:“Yes,I do. But look!my legs are fat,so...”学生哄堂大笑,觉得和老师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最后站着的学生喜不自胜,觉得特有成就感。这个活动非常自然地解决了平时语法讲解中一个令人头痛的难题——在疑问句中,第三人称单数一般现在时助动词用 does。学生在聆听老师的问话时发现了规律:凡是问对方情况的就说“Do you...?”而谈论另外一个人时 do 就变成了 does,所以在实际对话中就不会混淆了。

nlc202309040511

我相信,看似枯燥的语法理论一定有其生活来源,如果我们善于将它还原为活生生的生活语言,我们的教学效果一定能大大提高。

提高听力训练效果

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经常会损失或者出现变异,造成“道听途说”。那么,“道听途说”过来的信息到底丢失或者改变了多少呢?在诺丁汉大学,导师让我们做了一个叫作“交换故事”的活动来仔细体会。

导师将参与活动的老师们分为4人一组,分别编号为A、B、C、D。A编号老师阅读A故事 Girl had bullet in her scalp,B编号老师阅读B故事 Getting the wind up,C编号老师阅读C故事 Head case,D编号老师阅读D故事The worse bank robbers。读完后,大家开始轮流讲故事。

第1轮:A编号老师把故事A(Girl had bullet in her scalp)告诉B编号老师。

C编号老师把故事C(Head case)告诉D编号老师。

第2轮:B编号老师把故事A(Girl had bullet in her scalp)告诉C编号老师。

D编号老师把故事C(Head case)告诉A编号老师。

第3轮:C编号老师把故事A(Girl had bullet in her scalp)告诉D编号老师。

A编号老师把故事C(Head case)告诉B编号老师。

第4轮:B编号老师把故事B(Get-ting the wind up)告诉A编号老师。

D编号老师把故事D(The worse bank robbers)告诉A编号老师。

第5轮:A编号老师把故事B(Get-ting the wind up)告诉D编号老师。

C编号老师把故事D(The worse bank robbers)告诉B编号老师。

第6轮:D编号老师把故事B(Get-ting the wind up)告诉C编号老师。

B编号老师把故事D(The worse bank robbers)告诉A编号老师。

经过这6轮,每个人都知道了A、B、C、D 四个故事。然后,A编号老师把故事D写出来,B编号老师把故事C写出来,C编号老师把故事B写出来,D编号老师把故事A写出来。最后和原版故事进行对照。大家惊讶地发现最后写出的故事居然和原先的大相径庭,甚至面目全非。要知道,我们每个人在听、讲故事的过程中都非常认真,而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竟然都大大地走了样,如果是听力水平不如我们的学生来做这个活动,结果又会怎么样?

这个活动对我的听力教学设计启发很大。在听力教学中,学生经常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为了减少信息从输出到输入过程中的变异,在听力课上,我采取了让学生有准备地听、先抓住句子要点再补充细节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听力。我设计了下面几种听力游戏。

第1个听力游戏为“减肥”。“减肥”活动即让学生听老师说句子,然后用句子主干成分(主谓宾)复述重点内容。例如老师说“Clever Edison invented impor-tant things”,要求学生用three words(三个词)来简化句子。答案为“Edison in-vented things”。

第2个听力游戏为“找‘奸细’”。“找‘奸细’”活动即老师给课文中原有的句子添加一个单词,然后让学生找出这个多出的词。我采用了让学生二人抢答的形式。例如,课文原句为“Xiaoyong wants to fly ”,老师说“Xiaoyong wants to fly high”。学生抢答“high”即正确。

第3个听力游戏为“抓‘逃兵’”。老师先改动课文原句中的一个单词,然后让学生找出这个“逃跑”的词。这个活动也可以采用两人抢答的形式。例如:课文原句为“One day,the boy was bored”,老师说“One day,the boy was sad”,“逃兵”即为“bored”。

听力一直让学生较为头疼,我们老师可以对看似枯燥的听力训练活动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到活动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培养学生英语思维

众所周知,在听、说、读、写这四种技能中,写作相对难教学,因为写作综合考察了学生的语言水准。在这次诺丁汉大学的教学法培训中,我们被要求用最少的词来描述下面一个情景:Tom 是一个小偷,每天看着邻居 Ann 去上班的时候,Tom就想:真傻啊,我每周只要工作一次就行了。一天,Tom 决定去抢劫银行。当他拿着枪对准营业员的时候,他惊讶地脱口而出:“Ann,是你啊!我居然不知道你在银行工作。”Ann也吃惊地说:“我也不知道你是个贼。”就在 Tom 走神的瞬间,Ann 按住了报警器。

我们小组绞尽脑汁也没能在30个词之内把这个故事的意思表达完整。最后Chris宣布了答案:Tom does not know his neighbour Ann is a bank clerk until he tries to rob the bank one day.啊,原来如此!not until 句型让表述变得如此简洁。自己教了无数次的not until,却怎么想不起来去运用呢?这说明从知道一个句型的含义和用法到能够熟练运用有多么遥远的距离,也告诉我们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密不可分。我们中文的表达方式中没有not until,所以我们想不到这个句型。

这次培训告诉我,学英语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英语思维,只有多读、多想、多写,直至能用英语脱口而出,这才算是学会了。我因此理解了为什么学生一着急就用“How are you?”来回应老师的问候“How are you?”,毕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形成习惯。从此我不再一味地追求加深教学难度和增加词汇量,而让学生通过读简易读物,编简单对话和故事,熟练运用基本句型和基本词汇表达无限丰富的含义,做到“会、熟、化”。

诺丁汉大学英语教师培训中既让人耳目一新又富于实效的教学活动还有很多,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我的思考和实践,并将会在我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发挥作用。

4.北京师范大学培训心得体会 篇四

鄱阳县金盘岭中学

江文华

朝圣之旅

因为偶然,与教鞭结缘,一晃近三十年。前半段站在三尺讲台,兢兢业业,与学生为伍,精耕细作;后半段从事教育管理,诚实做事,殚心竭力。工作之中,常遇许多难题,无法解决,处迷惘之中,找不到破解之法。

2016年12月19日我和鄱阳县教育系统的28名教师,带着汤局长的殷殷叮嘱,从鄱阳湖滨出发,一路风尘,来到素有“中国教育界最高学府”之称的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培训。十天的北京师范大学访名校研修活动一晃而过,既紧张(每天六点起床,晚上11点休息),又充实(除了上课,还要参观,探讨,做笔记,写心得体会)。细细梳理,感悟挺多。

敬仰之情

首先,敬仰北京师范大学的悠久的历史。百余年来,北师大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在“五四”,“一二九”等爱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敬仰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等为代表的大批名师先贤在这里弘文励教。课余饭后,我怀揣仰慕之情,在校园寻找他们留下的足迹。最后,敬仰北京师范大学的百年沉淀,积累的丰厚文化底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办一所好学校,要靠无数代人的努力和付出。我在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的十多年中,也一直致力于培植我校的校园文化。

敬佩之心

正是因为有北师大丰厚文化底蕴的浸润,这里的名师,人才辈出。我们在“敬人”讲堂里,聆听了当今的北师大大师的授课,教授们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张国龙教授的风趣诙谐,姚梅林教授的国际视野,罗良教授的理性逻辑等,无不令人震撼。我们分享了李永瑞教授的人生历程,领略了伍新春教授的坦荡的心胸,宽广的研究涉猎面和强烈的使命感。感悟了万平老师的育人之道。我只受过中等师范教育,有生之年,还能在百年学府近距离与大师们交流,心灵上经历了一次洗礼。对大师们的人生经历油然而生敬佩之心。

在北师大的短短数日,目睹了北师大的青年才俊,学子们埋头苦读的情形,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我回到学校后,告诉我的学生,北师大的学生如此勤奋,你们哪里有不努力的理由?你们今天不努力前行,就没有未来的美好。

敬慕之行

在北师大学习之余,培训中心安排我们在12月22日去万泉小学,北京小学大兴分校听课观摩,学习交流。北京冬天寒冷,又有雾霾,但阻挡不了大家的热情。两天的学习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万泉小学,三年级的动手实践课:做灯笼,猜灯谜。这节课我总结:值得借鉴有三:一,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引领作用;二,教师把各类知识与灯谜相结合,如生物学,历史等。三,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从评课角度看,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这两所小学,在北京应该是很普通的小学。学校的硬件建设,学校管理都是我们追赶的目标,我想,均衡教育在当下的中国国情下,要做到,真是任重道远。培训虽短,收获满满。更觉得教育真是一篇难以写好的大文章。肩既挑使命,何惧负重前行!

5.北京师范大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五

2012年6月我们有幸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学习。聆听国内著名的教育专家赵希斌、程凤春进行现场交流,特别是听取了著名校长刘永胜对学校管理经验的阐述。我很受启发,下面我就谈谈就这次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要认识到当代小学校长的历史使命

作为一名校长首先要爱自己的学生、教师和学校,二要下大力气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包括学科管理能力、办学思想和日常事务管理能力,三要开阔视野,面向未来。作为校长,要让我们的学生健康成长,要让我们的教师专业发展,要让我们的学校办出特色:

(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宽松的环境

1、成长需要尊重: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成长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

2、公平在于平等:教育公平包括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我们更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让每个孩子享受到教育公平,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每个孩子都是重要的。

3、成功源于激励: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会害了独生子女一代的。此言并非真理。我们尽管也需要批评,但我们批评就是错误行为,且要给学生改错的机会。教育中的最大的激励就是对孩子的关注,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抚摸,一声问候等,正强化理论提醒我们,要及时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学校可以设计表扬卡,使每位教师都成为德育工作者,对良好行为表现者进行正强化。

4、刻苦伴随愉悦,严重的课业负担,使我们的广大中小学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等待解放。但我们要认识到,现行高考选拔制度是社会稳定的支撑点之一,课改的方向不容置疑。作为校长在减负方面,我们能做什么,那就是刻苦伴随愉悦。①认认真真抓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升,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馈等,学期初要考课标,学期末要会命卷。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观察课堂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状态及时调整。③引导学生做有价值的习题。④及时积极的学业评价,增值评价。⑤坚持学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不是单一的学习作业考试,“一切都是升学率”。

(二)、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设支撑环境

学校给教师最大的福利就是教师能得到发展。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少一点管卡,多一点理解

2、少一点埋怨,多一点帮助。①帮助教师做学习型教师。校长带头读书,向教师推荐文章。图书不怕破了,丢了,就怕没人看。建立逢会必学制度。②帮助教师做研究型教师,以课题为载体,学习理论,更新观念,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③帮助教师做反思型教师。教案设复备空白处和课后反思空白处进行反思,自录自评课,学生对喜欢的教师提建议,问题采集本,邀请同伴听评课。

3、少一点竞争,多一点合作。

4、少一点评比,多一点引领。淡化校内骨干教师的评比。不搞百分比,也不搞末位淘汰。面对不科学不公平的评比,想不通是正常的,想得通就不正常了。对于绩效工资的分配,建议,多强化集体荣誉,然后再设师德奖,合作奖,个人发展奖,尽可能不制造矛盾。分配方案条款宜少不宜多,内容宜模糊不宜细致,执行宜温和不宜强硬。

二、作为小学校长,我们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作为一个学校的管理者需要具备的才能和学识,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

一诚信待人。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校长必须充分运用管理权,制定强有力的、切合本校实际的规章制度,用制度去规范和约束师生的观念和行为,并注意在执行过程中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做到奖罚分明。

二业务服人。好校长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才华表现就是课堂教学。因此,校长应博采众长、虚心治学,创立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才是校长赢得教师信服、树立校长尊严的“王牌”。

三服务待人。校长管理就是服务。校长应从大局出发,全心全意为教职员工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尽力满足他们的期望,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校长千万不要有迎合上级、训斥下属的两副面孔,否则教职员工是不会买账的,还会引起怨恨、消极怠工,以致离心离德。

四公正待人。学校教职工都有各自的岗位职责,如果校长不能出于公心,公正客观及时地评价他们的工作,就会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于事关荣誉、奖励、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绩效分配等涉及教职工个人利益的问题,校长要公则生廉、廉则生威。

五情感动人。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校长管理要有点人情味。讲规定讲原则是对的,秉公无私、不讲情面也不能说错,但是面对教师群体这一特定对象,还要讲求领导艺术。如有教职员工碰到困难、生老病死、子女上学、参军就业、婚丧嫁娶等等,校长要口勤腿勤、主动关心、走访问候,送去学校领导的温暖,这样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管理效果。

三、要注重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核心素质的培养

教师的关键素质分为职业态度、个人素质、专业基础、教学组织。

(一)、教育价值观与职业态度

1、尊重学生、悦纳学生不以粗鲁的方式在身体和情感上攻击学生,不然就会形成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2、一般情况下,以公平、关心、体谅等态度对待学生,关怀学生的人生命运而不是分数,教育必须有梦想,必须承载梦想,释放梦想。教育是唤发学生内心的天分与热情,教育理想信念缺失就像是骨头缺钙一样教育也有七年之痒,有了要重新找回当初的感觉

3、珍视并保护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定要教师的宽容、理解乃至欣赏。

爱说话的孩子不一定有成就,但是你压抑他的特点永远不会有成就。

4、良好的师生交往与互动。与学生建立平等与相互尊重的关系 ;与学生建立令彼此愉悦的关系;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和关爱的关系;与学生建立相互支持的关系。

(二)、观念更新,它是真正实现课改的关键

一个老师思想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到他的工作的种种观念,而这种观念必然地表现于整个教育教学和管理行为之中。“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和管理,”抓教师观念更新,就要抓:育人观,学生观,教材观,教学观等。

(1)、文化建设。它是推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重要保障。做为一名学校管理者。必须在推进校本教研机制的同时,大力推 4 进新的教师文化建设,只有形成了与课改要求相一致的教师文化,才能增强校本教研的实质性和教师工作的自觉性。

(2)、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教学质量。它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牵住“质量的缰绳”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前提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我们不应盲目做什么实验田,我们应以科学的教育推动质量的提高。任何一线改革都不应是头脑发热的产物,也不是学术炒作而诞生的婴儿。基础教育的改革,应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前提。

本次学习,通过著名专家的交流和著名校长对学校管理经验的阐述,实地参观考察北京师范大学附一小学的校容校貌。亲身感受到北京师范大学附一小学那种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那种严谨治学的敬业精神和那种民主、和谐、超越自我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其中每一点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明确的办学思想,和谐的办学特色。从课堂教学到教学评价及教师的成长,都是以关注孩子的成长为出发到点。只有教师工作快乐,才能带给学生生活的快乐,只有教师心理健康,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发展的学生,让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体验,不断地开拓,进取。

6.大学培训心得体会 篇六

省教育厅对本次培训高度重视。7月12日在洪山礼堂举行高峰论坛,省教育厅路刚厅长作了重要讲话。本人第一次亲自聆听路厅长作报告,感觉路刚厅长与其说是一个教育行政管员,倒不如说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专家和学者。他的报告没有站在一个官员的角度讲教育的大道理,而是通过讲述在汶川大地震中诞生的杰出教师的动人事迹。

向我们展示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崇高形象!其实他讲的那些在地震中那些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我早就通过电视和网络知道了不多,但路厅长不紧不慢的话语,那充满磁性的浑厚男中声,还有那独到精辟而精练的评点,让我重新认识了那些在地震中为了救学生而牺牲的教师们!重新认识了“人民教师”的深刻含义!他说“教师是领袖”,其立意新颖独特,很有创意!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教师角色的定位,让人耳目一新!

本人一直以来对不学无术而善于到处钻营的领导干部不屑一顾!我向来以为,教育行政领导应该是专家学者型人物,在教育领域或者某一方面应该有所研究,并形成自己有创意的理论体系。路厅长正是我心目中这种专家学者型的领导,他思想有深度,因此人格有魅力!听他的报告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整个课程安排体现了“案例教学”模式,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来自省教育厅各处和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学院等高等学院的专家教授,就学校工作的不同方面,从理论层面作了精彩专题讲授,观点新颖很有见的。来自基层学校的几位校长从实际工作的角度,用现实的案例,详细介绍了他们在学校工作中如何创造性工作做了精彩的发言,很务实,给人以很大的启发!

在研究性作业交流时,本人的文章《实现“四个结合,提高远程教育的服务功能”》有幸被班主任看中,面对来自全省的195位中小学校长,我在武大的讲台即性演讲近十分钟,简要介绍了我的学校以及我校在发挥远程教育服务学校各项工作方面做的工作。可能听众对我的演讲不很满意,但我感觉站在武汉大学的讲台上演讲,感觉真的很好!

天气炎热,生活条件很差,学习很累,但不虚此行!收获真的很多!

7.华中师范大学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七

一、大学新生骨干培训工作的作用

(一) 促使师生之间构建良好的沟通关系

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目前学生接受信息途径更多, 间接增加了学生工作者的工作难度, 但学生骨干与学生长期呆在一起, 能有效了解学生的心理要求及思想动态。所以, 大学新生骨干培训工作, 可以在学生与教师沟通中充当着桥梁的作用, 同时还能够有效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促使两者构建良好的沟通关系。

(二) 可有效在学生群体中树立模范典型

新生骨干的言论行为不仅可以对学生群体的行动趋向产生影响, 同时还能引导学生的行动与思考。在新生骨干的导向作用影响下, 学生的思维及行动方式均与学校的自身发展及要求相符。

二、大学新生骨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新生骨干培训力度低

大部分新生骨干主要来自高中时期的优秀学生干部, 但高中时期学生骨干的培训工作系统性并不强, 并没有对学生骨干的综合能力进行锻炼。

(二) 原则执行力度较弱

由于新生骨干自身的特点, 导致其在工作时需要充分考虑教师与学生的感受, 长期以往, 便促使其养成充当“老好人”的习惯, 不敢直接批评指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或者没有及时上报学生的违纪行为, 进而失去了以身作则及表率的作用。

(三) 严重缺乏团队精神

当前大学生主要以“90后”为主, 因此学生们比较鲜明的一个特征在于表达个人意识及追求个人价值尊严, 进而导致新生骨干开展工作时非常重视个人利益及表现, 常常忽略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观念。而学生也往往不乐意被他人领导, 喜欢指挥他人, 严重缺乏团队精神。

(四) 角色定位错误

大部分新生骨干在当选初期无法避免存在强烈的优越感, 极其容易使其在开展工作过程中, 偏离了初衷, 出现角色定位偏差的现象, 经常在学生当中出风头或者搞特权主义, 让学生厌恶, 最终造成由于学生的不配合或者不支持而逐渐产生倦怠工作的现象。

三、大学新生骨干培训工作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 增加新生骨干培训力度

学生应该加大定期培训工作的力度, 一方面应该培训骨干的业务能力, 另一方面也应该对其责任心及使命感进行培训, 进而使新生骨干养成敬业精神, 提高其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 还应该给新生骨干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 可以在兄弟院校、高年级或者兄弟系部学生骨干间开展交流活动, 适当增加新生骨干的培训力度[2]。

(二) 重视模范带头作用, 增强实际工作能力

不论是平常生活或者学习, 新生骨干均应树立模范带头意识, 不断严格要求自身行为, 并且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通过多种形式的班级活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 新生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一方面体现在活动践行中, 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学习方面, 因此新生骨干也应该重视学习, 努力争取全面发展, 并且还应该不断提升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 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三) 对学生的团队精神进行培养

大学生中, 特别是在新生中充当着带头表率的学生骨干, 应该时刻懂得友好合作、相互尊重的精神, 并且还应该培养合作意识, 提高学生的集体凝聚力, 进而形成学生干部的威信, 使其号召力及凝聚力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将新生骨干的模范、桥梁及骨干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但是学校需要注意, 不仅需要对学生的团队精神进行培养, 同时还应该实施奖惩机制, 增加新生骨干的信心, 不断激励新生骨干, 进而增强团队精神。

(四) 正确培养新生骨干的“三观”观念

学校特别需要注意对新生骨干全面素质的培养, 并且还应以我党的一系列科学理论为指导, 有效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三观” (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 , 使新生骨干勇敢的面对各种挫折, 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另外, 学校还需要协助新生骨干正确地认识自我, 通过各种措施完善自身能力和素质, 正确认识挫折后再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 通过各种磨练而使之越来越成熟。

四、结语

大学新生骨干培训工作是大学教育管理工作内容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不仅在学生群体中发挥着模范带头的作用, 同时还能够有效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因此, 学校应该对当前大学新生骨干培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并且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全面推动高校的发展。

摘要:大学新生骨干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及自我服务息息相关, 并且大学新生骨干培训工作还能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学生群体中树立模范典型。本文对大学生新生骨干培训工作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深入探讨了大学新生骨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并且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大学新生骨干,培训,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慧敏.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方式方法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12 (23) :165-166.

[2]廖迎春.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2, 24 (15) :257-258.

8.浅议在校大学生的日语培训需求 篇八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 日语培训 需求

笔者1998年至2007年在蚌埠同好外国语培训学校日语培训中心工作,历经十年,主要负责针对在校大学生举办的各种类型日语培训班。日语中心位于蚌埠大学城,园区内有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蚌埠学院和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园区外十余公里还有安徽科技学院。在校大学生约9万人,本、专科在校学生按学科分类,涵盖了工科、管理学、文学、经济学、理学、法学、医学、教育学、农学、历史学和哲学11个学科,涉及近200个专业。因兴趣、爱好、就业等因素,有很多大学生在课余选择了日语培训班。笔者整理了1998年至2007年蚌埠大学城在校大学生参加日语培训的情况,拟从以下九个方面,对在校大学生的日语培训需求做一个初步探讨。

一、从在校大学生专业分布看日语培训需求

日语培训中心自1998年开始举办JLPT(日本语能力考试,又称“国际日语考试”或“日语托福”等)培训班。报名学习的学生专业分布如图1、图2所示(注:低于10人的专业列入其他):

图1 1998年至2002年各专业学生学习日语人数统计图

图2 2003年至2007年各专业学生学习日语人数统计图

从图1可以看出,1998年至2002年,在校大学生学习日语的人数相对较少,平均每年275人,学生多是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学二外日语。而在2003年至2007年,国家经济高速发展,GDP不断上升,高校已完成新校区建设,扩招步伐不断加快,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上升。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家长支持子女学习实用技能的热情逐渐增长,导致学习日语的学生不断增加,如图2所示,平均每年598人,其总人数是1998年至2002年的2.16倍。从专业分布看,2003年至2007年,除传统财经类的国贸、经济学、金融、会计学、市场营销等专业希望掌握二外技能之外,计算机类专业因动漫、游戏的兴起,学生渴望“两条腿(计算机加日语或韩语)”走路,学习日语的人数有较大增长。英语本科就业渐遇压力,部分英语专业学生加入考研大军,参加日语培训人数增多。我国高校英语硕士点招考硕士研究生时,除少数高校可用法、德、俄语考试外,多以日语作为外语考试科目,考试难度多在JLPT2级上下,仅仅靠二本高校的二外日语教学计划是难以达到的。由此,导致英语专业需要考研的学生纷纷投入到专业的日语培训之中。医学类本科毕业生进入城市大医院的希望较小,所以图2所示医学类学习日语的人数是图1的4.5倍。图2农学类竟达图1的22.4倍。异军突起的旅游管理类引人注目,从图1可以看出该专业每年学习日语人数都在10人以下,被并入“其他”一项,而图2中作为单独一项达235人,从中折射出2003年至2007年我国宾馆、饭店、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业的繁荣景象。

二、从在校大学生所在年级看日语培训需求

在校大学生在不同的时期对日语培训有不同的需求。笔者将1998年至2007年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如图3所示:

图3 1998年至2007年学习日语总人数曲线显示图

由图3可以看出,大学一年级新生学习日语的热情最高,以后逐年下降,至第六学期又有一个小高峰。

高中三年,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绝大多数高中生埋头学习,与高考无关的兴趣和爱好相对地受到限制。一旦考进大学,兴趣和爱好得到释放,与此同时,高中时期的许多良好学习习惯作为一种惯性,也带进了大学第一学期。家长对刚进大学的子女充满期望,希望孩子多学本领,至少能有一技之长。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大一新生军训后报名学习日语的人数最多。

大学第二学期报名学习日语的同学也不少。大学一年级的同学有某种互相攀比的心理。经过第一学期约15周左右的日语学习,许多学生掌握了部分日语单词和句型,已能看懂简单的日语文章,并能进行简单的日语会话,会查日汉辞典,能登陆日文网站,等等。所有这些,对进大学时犹豫不决没有学习日语的同学震动很大。我国大多数高校日语系本科生是考进大学后,日语从零点起步开始学习。于是第一学期错过机会的同学在第二学期开始报名。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除正常学习以外,各种社团、交友等活动也比较多。一方面,锻炼了在校大学生接触社会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占用了不少课余时间。因为时间紧,所以第三、四、五学期报名学习日语的学生比较少。

第六学期出现小高峰的原因比较多。根据笔者与学生的接触,了解到有的三年制专科学生已面临毕业,他们在第五学期工作实习时,发现日语对所从事的工作,进而对更进一步地择业有较大帮助。还有的是为了专升本而报名学习日语等。

三、从在校大学生性别看日语培训需求

全国各地区各高校在校男女学生比例各有不同。蚌埠大学城各高校男女学生比例也有差异。经综合统计,男生为50%多,女生为40%多。按男女生比例,参加日语学生的人数如表1所示:

表1 1998年至2007年日语培训班男女学生统计人数

由表1看出,尽管需要学习日语的男女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但女生人数增幅明显加大。

从兴趣开始,九十年代末,男生学习日语的人数比女生稍多些。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女生相对文静,对外语学习相对执着,女生学习日语的人数逐年增多,达到男生的2.7倍。

学习日语的女生比男生多的另一个原因是,女生比较善于理财。男女学生从家庭得到的生活费相对固定,如何调剂使用是女生的特长。刚进大学的女生一般比较朴素,用于购买服装和化妆品的开支相对不多,多余的钱一般多用于购买自己喜欢或需要的书籍,有的用来学习日语或韩语等。而男生的开支用于交友、旅游、同乡会、吃饭喝酒等。每月末,剩余的钱已经不多,只好放弃二外培训。这也是日语培训中,男生比女生数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从在校大学生生源所在地看日语培训需求

在校大学生日语培训实践证明,大学生对日语的需求与其生源所在地有较大关系。如表2所示:

表2 1998年至2007年日语学习学生生源所在地统计表

(注:1.安徽城镇:指考入大学前户口所在地为安徽城镇的学生。

2.安徽农村:指考入大学前户口所在地为安徽农村的学生。

3.鲁苏沪浙闽粤:指考入大学前户口所在地为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的城镇及农村的学生。)

蚌埠大学城各高校以二本为主,主要面向安徽省内投放招生指标。随着大学扩招,投向外省市的数量逐年增加。如表2所示,学习日语的学生以原籍安徽省内各城镇的学生为多。其中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1998年原籍安徽农村的学生学习日语仅12人,占当年总人数的5.4%左右;到2007年为183人,占当年总人数的26.4%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原籍农村的学生考入大学后,渴望掌握现代技能、毕业后到大城市求职工作的愿望不断提高,同时我国农村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农村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二是鲁苏沪浙闽粤均为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较发达,许多户籍在沿海地域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知道一些外资公司的工作性质和薪金待遇。他们进入大学后,立即主动寻找各种实用技能培训机构,其中不少学生选择了日语培训。

五、从办班类型看在校大学生的日语培训需求

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每班大约20~40人。近年因为扩招等原因,有的已超过40人。日语培训在课余举行,初级班每班60人左右,中级班20人左右,高级班10人左右,一般在晚上或双休日举办。开班类型有:

1.普通(慢)班:每周上课1次,每次2课时。

2.快班:每周上课1次,每次4课时。

3.速成班:每周上课2次,每次4课时。

4.考证强化班:每周上课3次,每次4课时。

5.听力班:每周上课2次,每次4课时,每班20人左右。

6.会话班:每周上课2次,每次4课时,每班10人左右。

笔者整理了1998年至2007年日语初级班的开班资料,如表3所示:

表3 1998年至2007年日语初级班开班类型统计表

从表3可以看出,每周上课1次的普通班(2课时)和快班(4课时)是日语初级班的主要类型。听力班、会话班由于在完成日语语音入门后,迅速使用听力和会话教材,每班学生人数较少,师生互动性强。从2000年起,学生开始选报听力班;2002年起,学习日语的学生开始听力、会话并重,以后听说类型班逐年增加。速成班每周上课2次,考证强化班每周上课3次,较多地占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所以1998年至2002年成为空白。自2003年起就业压力显现,部分意志顽强的学生开始选报速成班;2004年起就业竞争加剧,少数学习愿望特别强烈的学生也开始选报考证强化班。因为该班教学强度大,每周上课3次,特别辛苦,所以每年只能开1个班。由此,可以折射出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促使许多学生刚进大学,就急于学习一项实用技能,其迫切的心情在选班类型上显现出来。

六、从学习期望值看在校大学生的日语培训需求

在校大学生学习日语一般是零点起步。首先完成JLPT四级教学内容,进而三级、二级乃至一级的学习内容。笔者根据1998年至2007年十年的调查情况,发现在校大学生有一半左右以三级考试为目标安排自己的学习。整理每年报名填表“学习目的(考证目标)”一栏的填写情况,统计如表4所示:

表4 1998年至2007年在校大学生学习日语期望值统计表

(表中数字为该项期望值人数占学习总人数的百分比数值)

注:百分比数值系舍去小数点后数值的近似值,有时各百分比数值相加后小于百分之百

七、从考证率看在校大学生的日语培训需求

笔者统计了1998年至2007年在校大学生日语考证情况,如表5所示(不完全统计):

表5 1998年至2007年日语证书考证情况统计表

注:表中数据分母表示报名成功人数,分子表示考证合格人数

为提高考证率,日语培训班鼓励学生报考难度低一个等级的证书。:完成JLPT一级课程后报考低于一级的二级考证;完成二级课程的学生报考低于二级的三级考证;依次类推。由于JLPT考试2002年起实行网上报名,各考点名额有限,网报时网络高度堵塞,许多学生报不上名,又不便于报考内蒙古、东北等遥远的考点,只好望网兴叹。因此,凡是好不容易报上名的学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考试机会,更加充分准备,发奋迎考,争取一次通过,拿到三级或最低的四级证书。

J-TEST实施以后,由于每年考试举办6次,实行现场报名,学生考证的机会增多。实力强的学生拿不到高中级A、B、C、D的A级,可以取得D级证书。大多数J-TEST初级考生即使拿不到初级E、F级的E级,至少可以拿到基本的F级证书。有了证书,对学习是一种促进,更在求职时可以证明自己初步了解日语,具有可雇佣性和职业发展性,增加了就业砝码。

八、从流失率看在校大学生的日语培训需求

各类型、各时间段的日语培训班,往往要跨年度实行学年教育,历经寒暑假和国家各种法定长短假期,必然产生学生的流失现象,这是各种培训机构都面临的问题。虽然可以通过点名、定期考试、奖励,甚至考出证书进行部分学费乃至全额学费退还,并颁发相对高额奖学金等措施减少流失现象,仍避免不了部分学生流失。笔者统计了1998年至2007年日语培训班学生流失的情况,如表6所示。表6中数据的分母表示第一次上课的人数,分子表示最后一次上课的实际人数。

表6 1998年至2007年学生流失情况统计表

从表6可以看出,流失率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虽然少数学生流失后,并不代表流失的学生今后不参加考证,他们往往会在毕业前自己复习、预习,甚至自学日语,重返日语培训班选择相应的课程,但给培训工作者带来许多新的启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学生家庭逐渐走入小康或富裕,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大学校园生活的多彩化,某种程度上导致部分学生不太能专心致志学习,有的学生心态趋于浮躁。人们习惯于把教育和培训归于一类。例如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主页把“教育·培训”放在同一栏,但毕竟实际操作起来差异很大,起码师资的要求就不一样。高等院校四年制本科教育流失率几乎微不足道,而培训机构则不同。怎样能够生动活泼的教学,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紧紧抓住受教育者的心理,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严肃课题。

九、从就业前景看在校大学生的日语培训需求

笔者历经十年,追踪了日语考试成功的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据不完全统计,该类学生多选择珠三角、长三角、山东半岛(青岛、威海、烟台等)、京津冀和辽东半岛(大连附近)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安徽省是一个中部的内陆省份,蚌埠市是安徽省的一个中等城市,几乎没有日本人做总经理的企业。学生考证成功后,往往奔向日资较多的地区。就业目的地分布如表7所示:

表7 1998年至2007年持日语证书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

我国东部与西部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就业机会不等。如表7所示,长三角、珠三角是吸引会日语的复合型毕业生就业的热门地区。同时,表7可以看出,十年来安徽省以合肥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步伐。1998年安徽省内就业仅4人,到2007年的为47人,证明了中国中部崛起的趋势。从“其他”地区1998年的7人到2007年的66人,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全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进程。

十、结束语

9.大学学生会干部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九

作为一名学生干事,在与其他同学一起学校,生活的同时,我们还面临着和其他同学一样的一些实际性的问题。所以大部分的同学们都比较愿意向我们学生会的干部们求助。所以,这一次,我有机会参加我院的干部培训。我觉得很幸运,毕竟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有这样的机会。因此,我飞车珍惜和重视这一次的干部教育培训学校机会。

在我们这一次的干部教育培训课程里,学院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现在我就根据我在教育培训过程中所学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一,对我校的校团委及院团委进校介绍。讲了一些有关团委学生会的历史情况及我院在博学楼所在的位置及我们计算机科学余信息学院的由来,也介绍了我院的院长及书记和团委书记。第二,就是教育起哦没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干部,我明白了其中的“四字”口诀:听,说,读,写。第三,就是最后对这次干部培训的工作的总结。总结包括对体育节和迎新杯的圆满完成的总结。对迎新晚会的总结。同时还提出了组织隔壁开展辩论赛的活动及毛老师对补助,资助,助学金及奖学金情况的总结等。以上就是我本次培训只会的所想所悟。其实这一期的培训还 说了其他很多方面。虽然培训只用了两个中午的时间。但就因为参加了这样的培训,才让我更加清楚昨晚一名学生干事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更让我看到其他干部出

色的工作能力。因此,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要不断加强自己在各方面的素质和综合能力,争当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

10.华中师范大学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十

心得

感谢组织的信任和重视,让我有机会再任期满一年之际,参加湖南省第二期大学生“村官”示范班的学习。同来自全省14个市州102名优秀大学生“村官”一道,在古朴庄重的师大校园度过了5天紧张又兴奋的美好时光,学习了涉及农村工作方方面面的政策、方针,得到了名师、博导的悉心教诲,参观了湖南省新农村示范点,收获很多,感触很多。下面就本次参加本次培训班的心得体会向组织汇报如下:

一、授课的内容切合农村实际,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省委组织部基层办、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为本次培训做了大量精心的准备。大到课程设置,行程安排,小到上车秩序,晾晒衣物,周密的安排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馨和快乐。课堂纪律严肃安静,全体学员认真听讲、做笔记;集体活动安排井然有序,为同志们创造了轻松愉快的沟通氛围;参观实践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示范村汇报详尽不枯燥,建设成果让人钦佩不已,等等。总之,一句话,不虚此行。

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培训班安排了村民自治、三农政策、扶贫等同农村工作息息相关的课程,教授课程的都是来自相关单位部门的负责人,他们用生动的语言、生活的例子,向我们阐述了党和国家在农村的相关政策、法规及应对具体问题的方法、措施,让人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针对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培训班安排了省委基层办专门负责大学生工作的李武宁主任为我们讲授相关政策,并针对大学生“村官”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讲解。

针对拓展提升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加强道德理论学习,培训班安排了国际形势专题和品格的力量和价值两堂专题讲座,两位博导年富力强、知识渊博,针对具体问题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又善于调节课堂纪律,精彩的讲座赢得阵阵掌声。

针对提高大学生“村官”实践能力,安排到省级新农村示范村长沙县的黄龙村和金龙村参观学习,两位书记精彩的情况汇报,两村社会建设取得的成绩,让我们在聆听教育、感受视觉冲击的同时,开拓思路,提升能力。

二、参观实践感触多,坚定了做出一点成绩的信心和决心。

不学习,不知道落后有多少;不比较,不知道差距在哪里。到实践基地的参观考察,让我惊讶之余,也多了一些想法。

看过黄龙村和金龙村建设的情况,我相信,虽然每个地方的情况不一样,但只要能结合各地的实际,抓住机遇,迎头赶上,不是没有机会。今天落后不代表永远落后,暂时的后进不代表永远后进,只要一颗带领群众走上富裕文明的心不灭,把创业的热情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反超先进不是大话、空话,是可以看得到、摸得着、实现得了的宏伟蓝图。

两个村都是位于长沙县境内,其中一个还是镇政府所在的村。两个村都有企业入驻,且规模比较大,另外,两个村的阵地建设都搞得相当好,村民活动开展得比较丰富多彩。因此,我深深地感受到,农村要发展,首先要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而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又在于修建或改善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上,只有物质生产条件得到提高,才能真正把新农村的要求落到实处,才能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提高农民的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三、客观理性对待身份问题,科学正确选好人生方向

大学生“村官”是一个特设岗位,是官不是官,是民不是民。因此,我们大学生“村官”一定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份,看清形势,真正把当“村官”当成干事成事的舞台,不要迷失方向,仅仅把“村官”这个平台当成是考公务员的跳板。

农村大有舞台,只要我们肯学、肯干,就一定能创造一番事业。也许,我们只养了几只兔子;也许,我们只种了几亩烤烟;也许,只为村里的小孩做了几天课程辅导…可能,我们很多人在村里没有条件干出大事来,但谁说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就不是为农村发展做贡献呢?我们大学生“村官”要主动调整思路,踏实做事,珍惜在农村工作的时光,好好锻炼,努力成才。虽然我们可能有部分人没有能走上选调生或公务员的行列,但不代表我们是失败的,大学生“村官”的经历是永远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宝贵财富。谁说一定要在公务员的位置上,我们才算是成功的,农村这么苦、这么差的条件都撑过来了,还怕到社会的大潮中搏击,只要我们肯干、肯吃苦,就一定能靠自己的双手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成就辉煌灿烂的人生。

在湖南师大为期5天的学习,让我有机会重温了大学校园生活,同其他大学生“村官”代表们建立了深刻的友谊和感情,在这里对向关心和支持本次示范培训班及为本次培训班顺利开展做出辛勤工作的领导、老师、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人也一定会以本次示范培训班为契机,认真消化,勤修内功,把学到的理论、政策方针运用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当中去,真正形成示范带头作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1.华中师范大学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十一

自1955年通用电气公司(GE)建立克顿维尔学院起,企业大学逐渐为广大企业感兴趣和所认同,国际上企业大学纷纷林立。根据美国《财富》杂志2001年的统计:2010年全球企业大学的数量将达到3700所,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近80%拥有或正在创建自己的企业大学。与中国经济发展起步相匹配,中国的企业大学成立稍晚,1998年,海信学院成立,这是中国最早的企业大学。同样,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企业大学在中国发展迅速,截至2012年,中国已有1200余家企业大学。

建设企业大学,越来越成为已经做大做强的企业或者欲做大做强的企业共识,同样也发展迅速,在不久的将来,企业大学的数量甚至将会超越传统的大学,成为未来成人职场教育及终身学习的主流,成为企业最有效的学习型组织实现手段。

但是,源于历史积累的匮乏,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在中国如何办好企业大学还是个困惑:很多企业大学形同虚设,利用率低,只是以前的培训中心或培训部换个招牌,换汤不换药;一些企业大学教学效果差,既不能结合企业的战略,也不能解决企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纯粹“跟风”;还有些企业培训管理松散,既不对培训教师系统要求,也不对培训学员做严格管理,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基于此,就如何办企业大学,如何办好企业大学,本刊特访用友大学校长田俊国。

上不接战略下不接绩效的培训完全可以不做

成立于2008年11月10日的用友大学,经过了四年多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最具专业性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大学,获得2012年度“中国最佳企业大学”称号。用友大学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用友大学的培训宗旨——只做上接战略下接绩效的培训。“上接战略下接绩效”这个在中国企业大学界和培训界引发巨大共鸣的口号就是出自用友大学校长田俊国之口。

《企业商学院》:为什么提出“上不接战略下不接绩效”的培训可以不做?

田俊国: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价值”二字,没有价值的组织如同人体的阑尾,即使被割了也无妨大碍。同样的道理,用友大学的生存和发展也要紧密围绕“价值”二字。用友可以没有用友大学,而用友大学却不能没有用友,所以,用友大学成立四年以来,尽管一路上我们摸石头过河,做了极其大胆的创新和实践,但有一样是不变的,那就是我们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发挥企业大学的价值,希望用友大学对用友的价值更大一些,更直接一些。我们提出的“上接战略下接绩效”的培训理念,就是为了更直接、更快捷地发挥用友大学对组织的价值。

据IBM一项调查说全球有65%的CEO认为企业当前的培训是无效的或者针对性不强的。可是企业培训通常是这样的:半年业绩不好,总经理问销售总监为什么这么差?销售总监通常会说产品不行、员工能力不够。总经理就把培训部经理叫过来,让培训部门针对能力不够的问题对员工进行培训。培训部经理就问销售总监需要什么课。销售总监说员工能力不够本来就是给自己找的借口,现在无可推脱了,就一拍脑门说需要沟通技巧、七个习惯之类的。培训部经理邀请业界最知名的培训师紧锣密鼓地开展培训。业务部门也很配合,报名很积极。可是结果报名70个人,来参加培训的也就一二十个人。培训部经理很生气,给销售总监打电话,说报名那么多人怎么才来了这么几个。销售总监说你们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现在是什么时候,半年冲刺,人都在外面拼命呢,你们也不替我们想想!

对于企业培训陷入这种恶性循环,我一直在思考。在2009年年初,我说培训到了该讲求实效的时候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有强烈的亲身体会。我在担任用友大学校长之前,是用友陕西分公司的总经理。作为业务部门的总经理,如果每年能超额完成任务,在用友软件园里走路都可以趾高气昂,很自豪。后来我当了用友大学校长,职位上是升了,但感觉真是一落千丈。为什么呢?因为培训部门不招待见,在企业里没有发挥出价值,我就想如果培训不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也就别做了。“上不接战略下不接绩效的培训完全可以不做”这句话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当时我就说70%甚至90%的培训都可以不做。那时候很多人问,田校长,今年你们用友大学开发了什么课。我说今年金融危机,不搞了。实际上我是在做精品课程,我给每个专题的训练只开一门课,我要通过这门课打破培训的恶性循环。如果不能打破固有的逻辑、固有的对培训的定位,就不可能做出让大家认同和瞩目的培训。

实践在先,提炼在后,战略才能落地

《企业商学院》:怎么做“上接战略下接绩效”的培训?

田俊国:对于培训的定位,现在可能70%的还是培训课程和事务性的培训,有一部分能做到业务性的培训,但是很难做到战略性的培训。我一直在想怎么破解这个难题。我们可以反思一下,企业每年的培训计划都是怎么形成的。通常是这样子的:人力资源部会给业务部门发一个培训需求调研表。业务部门会认真填这张表吗?不会。会填吗?会,因为人力资源部掌握着职位晋升和加薪的大权。人力资源部要求业务部本周五下午提交的时候,业务部到周五快下班时,想起人力资源部的一个表还没填写,不填会影响晋升与薪酬,那就对付对付吧。这样的培训需求是业务需求吗,肯定不是。但是人力资源部门会认真对待,形成培训计划。所以这件事从一开始就错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太多的时候把本应该是过程中的事情简化为结果了,制订培训计划不是填一张表就完事的,而是一个过程。如果年度培训计划是跟业务部门一起行动学习出来的,是催化出来的,那么培训计划制订就是一个过程,相应地,就会有比较好的效果。比如,去年年终我们有一个专题项目,叫大项目实施经理的能力突破,用友的项目越来越多,项目经理的能力提升就是个大问题。这个项目我们是这样做的:从年初的战略和事业部的策略一个个做起,我们抽调了全国大项目实施的40多位精英,我亲自做催化师。从早上8点半到晚上5点,一整天都在做,因为我坚信计划是过程。一天下来,我们催化出来需要的一些能力要素,把这些能力要素归类,归纳了七门课。再让资深的项目经理自己开发这七门课,然后我们做培训,每个月评审一次。一开始评审的时候,每门课程都有200页PPT,我们就一轮一轮地删减。最后删到开发课程的工程师都受不了了,说田校长你觉得哪一页能用。后来删到85页,课程的精华就全部呈现出来了。五次评审下来,有一个课程开发的工程师说,我原来以为这个课程评审是有一点补贴,没想到挣这点钱这么难,但五个月下来发现原来我就是培训的对象。

这样的课就很有效果。把这些受训的人聚在一起的每一分钟机会成本都很高,在这一分钟里,如果没有正面的效果,那么它已经有负面的效果了。所以一门课程都批量复制,也就是说,给它投多大的精力都不为过。这就是“上接战略下接绩效的培训”。

用友大学每年开发五到六门课,都是与战略相关的,这五到六门课都能在王总的年度报告里找到。成员企业要做的培训也类似,都是紧密围绕本企业的年度業务策略,用友大学可以给他们提供方法论和支持。我今年培养了一百名教师,战略框架下的人才培养首先是企业战略,接下来是关键任务,下面依次是各种各样的培训项目、课题、企业的知识库和案例库等。

用友大学自成立之初,就提出做世界级的企业大学。在这种愿景的鞭策下,在用友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在用友大学校长田俊国先生的带领下,用友大学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走出了中国企业大学的新天地。

上一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八单元下一篇:上小学六年级的语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