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腐败的社会意义(精选8篇)
1.论反腐败的社会意义 篇一
论当今社会的腐败
贪污贿赂犯罪是社会腐败现象的严重表现之一。同贪污贿赂犯罪作斗争,实质上是一场特殊领域内的政治斗争。近年来,这种犯罪现象十分猖獗,一些国家工作人员无视法律,不计后果,顶风作案,严重危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其中一个案例。
2007年4月,被告人黄江利用其担任南丹县物价局局长的职务便利,以解决单位办公经费紧张为借口,向南丹县某公司提出赞助要求,该公司赞助10000元给南丹县物价局。4月22日,黄江到公司提取现金10000元。随后,到南丹县某汽车修理厂虚开1张面额为9999元的修理费发票并补贴1元钱现金,拿给南丹县某公司冲帐。2007年2月9日、3月16日,黄江分别三次拿各种开支发票叫本单位工作人员代签,由他自己在审批意见栏上签同意开支并到单位财务报帐,得款共计44849元据为已有。案发后,黄江主动退赃人民币30000元。南丹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定被告人构成贪污罪,存在自首情节。遂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60000元。被告人黄江不服提起上诉。河池中院经审理后判决,撤销南丹县人民法院的刑事判决;上诉人黄江犯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责令上诉人退赔人民币43059元。
贪污腐败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不受约束的权力!人类自诞生了社会形式之后,权力也伴随了出现。然而,自从有了权力的存在便从此与腐败结下了不懈之缘。有权力的地方就会有腐败的基因存在。人类贪婪的天性一旦沾上不受约束的权力,势必像一头出笼的猛兽,危害无穷。这就是现今许多官员腐败的主要原因。剖析众多的贪污腐败案件不难发现,涉案者多手握重权。他们不能正确对待权力,把权力当成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又由于他们身居要职,以致下级监督不敢、同级监督太软、上级监督太远。权力监督的缺位,成为一些领导干部腐败堕落的主要原因。只有把权力关进“铁笼子”,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腐败,建立高效廉洁的权力运行体系。当今世界,腐败已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独有的弊端,而是各国、各地区共同面临的、急需治理的重要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而我国应该结合自身,从道德和伦理的角度,制定严厉打击和有效预防的措施。反腐败的机制或对策主要取决于四个要素:其一,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及其法律制度的完善;其二,公职人员的素质;其三,监督制约机制;其四,公正适宜的外部环境,主要是社会系统为主体的公共秩序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上四个要素,以“法”贯之,通过法律来引导、确立和保障。中国古代反腐败主要表现在监察、惩戒、教育和预防四个方面,而以惩戒为主。例如历代王朝大都坚持以严刑峻法整肃吏治,惩治贪官;坚持设立专门的御史(监察)机关和监察制度,监督、约束官吏的腐败行为;注意教育官吏具有恤民忧国、清正廉洁、修身律己的职业道德,坚持选拔或罢免官吏以是否清正廉明为主要标准;注意实行官员回避制度,注意增俸养廉。腐败行为是同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宗旨,同我们国家的性质根本相背离的,是党和政府坚决反对和打击的。我们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对贪污贿赂等腐败犯罪的惩治与预防,采取了一系列惩治和预防腐败犯罪的对策,对遏制贪污、贿赂等腐败犯罪起了重要作用。例如,我们颁布了《刑法》、《关于惩治贪污贿赂罪的补充规定》等有关法规,制定了严厉的刑事惩罚措施;建立了对贪污贿赂犯罪进行侦查的执法机关,1988年又在检察院下设立了反贪污贿赂工作局;建立了反腐纠纪的监察、监督机构及其制度,建立了公众举报制度,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社会力量和舆论监督的作用,等等。但是,腐败犯罪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广泛的政治、经济背景,有多方面的原因,预防和惩治腐败犯罪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而不是采取
一、两项措施,经过三年两载就能解决的。因此,我们应该把腐败犯罪放在一个社会、历史大背景之下去考察研究,采取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文化的、道德的等多方面的策略手段,综合治理,要总结借鉴和吸收古今中外反腐败的成功经验,力求建立一个广泛的、有效的预防和惩治腐败犯罪的社会机制。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有宏观社会原因,又有微观社会原因,它又是一种个人行为,还包括个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特别是世界观等方面的原因。它是一个多种因素造成的‘综合病症’。所以,我们必须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调查、研究和发展起来,主张者甚众。但是,仅此是不够的,我们不仅要借鉴,而且要创新。要通过调查总结过去的和现有的反腐倡廉的新鲜活泼的经验教训,总结、借鉴现有的东、西方理论来创新,其根本目的是发展自己的理论,解决自己的问题。
五十年前,民主党派元老黄炎培先生曾就腐败导致的人亡政息问过毛泽东:你们现在行,将来得了天下,怎么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个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很自信地回答:我们有自我批评,有民主,让人民来监督,人人起来负责,政府才不敢松懈,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段深邃睿智的精采对话,无疑从一个侧面总结了无数政坛风云和世事沧桑的经验。半个世纪过去了,黄炎培的疑问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而毛泽东的回答则仍受到严峻的考验和现实的挑战。
2.论反腐败的社会意义 篇二
关键词:社会事业,发展,意义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所谓社会事业, 就是指为确保社会团结、维护社会安全、保障社会持续发展, 进而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提供的各种公益性支持与服务活动的总和。具体包括社会慈善事业, 社会福利事业, 社会保障, 社会治安服务, 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服务,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由于社会事业具有公益性、普遍性和互助性的特征, 所以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一、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也是衡量社会和谐的重要尺度。一个和谐的社会, 必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社会公平, 首先是分配公平, 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社会不是公平的社会。大家知道, 通过市场实现的收入分配是第一次分配, 初次分配要讲效率, 就是要让那些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并努力工作的人, 首先富裕起来;通过政府调节而进行的收入分配是第二次分配, 二次分配要讲公平, 政府应当利用税收等手段调节收入, 建立全面、系统、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个人出于自愿, 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赠出去, 被称为第三次分配, 三次分配要讲社会责任, 富人应当在自愿自觉的前提下, 把自己的部分财富拿出来, 帮助穷人改善生活、教育和医疗条件。发展社会事业就是要实现好第二次和第三次收入分配, 只有这样, 才能缩小贫富差距, 实现社会公平。
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
由于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会出现收入差距、利益摩擦、生活贫困等现象。这就使社会生活中隐藏着许多不安定的因素, 时时威胁着经济和整个社会的稳定。从心理上来分析, 人们对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产生的收入差距, 有相当的承受力, 但是对不正当收入往往感到厌恶。由于利益诱惑和内心失衡以及急于摆脱贫困等因素, 容易导致一些人企图通过违法或犯罪手段谋取钱财。2004年全国绑架案上万起, 绑架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家、名人和富人家庭的孩子, 索要的赎金从几万到几十万, 最多的达到数百万。在弱势群体中, 还存在着一种以暴力宣泄报复社会的极端行为。事实表明, 如果不能及时给社会弱势群体提供适当的保护、支持、服务和关爱, 就会加重他们的无助感和受挫感, 使他们疏离于主流社会之外, 甚至与主流社会相对立。社会保障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形象地把社会保障称为“社会安全网”和“社会减震器”。所以, 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三、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有利于增强社会活力
一个社会要有长久的生命力, 必须充满活力。社会活力, 就是指一个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发展社会事业, 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社会服务的同时, 也在进行着爱心传递, 使全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不断增强。故去的著名企业家霍英东先生, 一生俭朴, 在过去数十年里, 他用作慈善的捐款超过150亿港元, 在推动内地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山区扶贫等方面, 做出了突出贡献。霍英东先生不是香港最富有的企业家, 却是对内地捐款最多的企业家。霍英东先生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2006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这样写道:“生于忧患, 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 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 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穷不可怕, 资源匮乏不可怕, 落后也不可怕, 最可怕的是缺乏起码的人文关怀。这就好比一艘船上坐了上千人, 突遇风浪。面临不测, 宁可一船人沉没也决不抛弃一个人, 这样的民族才是不可战胜的。
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在以往, 发展仅仅意味着经济增长, 衡量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 (GNP) 或国内生产总值 (GDP) , 在现实中有些人往往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成“经济增长是硬道理”, 认为经济增长总量越多越好, 经济发展速度越快越好, 其他的一切如社会公正、职工权益、生态环境等, 都可以被牺牲。事实证明, 经济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 同时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仅需要持续的物质资源投入, 而且还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保障。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拉美一些国家曾经出现过一段发展较快时期。但是, 当这些国家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 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 弱势群体增多, 城乡差距扩大, 导致经济长期徘徊不前、政局动荡。这种现象, 人们称之为“拉美陷阱”。现在看来, 这些国家出现“拉美陷阱”不是偶然的, 其中最深刻的教训就在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不协调, 一条腿长、一条腿短, 最终必然会掉进“发展的陷阱”。因此, 在我国只有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论反腐败的社会意义 篇三
关键词:党的十七大;反腐倡廉建设;意义
收稿日期:2011-03-12
作者简介:易小兵(1974-),男,江西东乡人,永城职业学院思政部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十七大报告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并列的位置,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在全国党代会报告中还是第一次。十七大提出的反腐倡廉建设,是我们党的党风和廉政工作理论的重大创新,标志着我们党的党风和廉政建设已经形成理论体系,它对今后的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以往谈到反腐倡廉问题时,用的是“反腐倡廉工作”,十七大报告则是用“反腐倡廉建设”这一新概念,这表明,反腐倡廉工作作为一项建设,既可在国家建设中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又可在党的建设中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相并列,但同时又具有自身特殊性,这更加明确地界定了反腐倡廉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即它是高度综合性的,横跨八大建设,八大建设都要以反腐倡廉建设为重要议题,这无疑强调和提升了反腐倡廉的战略地位。
(一)将反腐倡廉建设作为常态性与系统化工作,贯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各项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损害群众利益等现象还时有发生,因此,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也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到统筹兼顾,任何一方不可偏废。如果我们只强调在政治领域或经济领域,而不强调在各个领域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就难以对社会主义建设发挥有力的保证和促进作用,只有自觉地把反腐倡廉建设贯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反腐倡廉建设必须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必须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坚持把反腐倡廉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切实做到全面推进。在政治领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在经济领域,坚决防止权钱交易;在文化领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在社会领域,把反腐倡廉融入社会管理中,把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与发挥群众作用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群众参与反腐败的保障机制。
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起重要保证和促进作用,反腐倡廉融入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最根本的是要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这是检验反腐倡廉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
(二)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把反腐倡廉建设纳入党的建设体系
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指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坚决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有效预防腐败更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这表明党中央对反腐倡廉工作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新高度,也明确了其地位和重要性。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党的建设时,提出了“一条主线”,“五个重点”,“总体要求”,“六个着力点”。其中在“五个重点”中,把“反腐倡廉建”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并列在一起,它们既有各自的任务和内涵,又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了“党的五大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既是其他“四大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又对其他“四大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保证作用,一言以蔽之,反腐倡廉建设,在党的建设领域表现为,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监督检查,认真解决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保持和发展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党中央非常重视包括反腐倡廉建设在内的党的建设工作,反腐倡廉建设实际是一个党的执政能力问题,执政能力有多方面的内容,它包括巩固权力的能力、运用权力的能力、防止权力腐蚀(反腐倡廉)的能力,其中反腐倡廉的能力是核心的能力。因为,反腐倡廉能力影响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治政能力,即运用权力的能力,反腐倡廉能力又影响党不断推动社会发展和从人民那里获得继续支持能力,即巩固权力的能力。所以说,反腐倡廉建设,对于执政党来说,关乎执政地位,影响执政基础,考验执政能力。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個政党,如果不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不坚决反对和有效预防腐败,就有丧失执政地位的危险,最终走向自我毁灭。
总之,“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强调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表明了我们党反对腐败的坚强决心,因为党与腐败水火不容。
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自身建设,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同我国的实际和党的建设实践紧密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反腐倡廉建设是胡锦涛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的新概念,这里说首次,是指在党的纲领性文献中)将反腐倡廉定位为“建设”,这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第一,将反腐倡廉定位为“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并列,至此,党的建设由“四大建设”发展为“五大建设”,这不仅开辟了党的建设的新领域,而且完善了党的建设理论体系,使之更科学、更系统。这一提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二,反腐倡廉建设强调了“反腐”与“倡廉”的协调、配合与相互促进,表明党对廉政的认识、理解更加全面、深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反腐倡廉的基本思路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创新中不断丰富。十五大报告提出“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把廉政建设的重心设定为“反对腐败”;十六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这基本上延续了十五大报告的精神。十七大报告宣称要“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则发展了党对廉政建设的认识,主张不仅要“反对腐败”,还要“倡导廉洁”,提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重点抓好党的宗旨教育、公仆意识教育、廉洁自律教育,使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真正懂得廉洁是为官之德,自律是做人之本,增强自觉辨腐、拒腐、抗腐、抑腐、治腐的能力和“自我保洁”的能力。这说明反腐防腐既要靠外在的制度机制的约束,又要靠内在的廉洁自律。
三、为党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新思路,指明了前进方向,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第一,形成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倡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30年的艰苦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道路。这一道路的确立,也标志着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条道路概括起来讲,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方面”。一个中心,就是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个中心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腐败产生的根源和反腐的途径的认识,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即由“思想影响”到“权力制约”和由“运动反腐”到“制度等综合反腐”,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教育不扎实、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得力”是腐败得以滋生蔓延的重要原因,应当说,这一判断切中要害,抓住了关键。因此,十七大报告中在论及反“腐倡廉建设”时,明确指出“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十六字战略方针,二是坚持将反腐倡廉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格局。在理解“一个中心,两个基本方面”时,还需把握以下三個方面:1.建立惩防体系是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的基本目标。2.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布局决定了惩防体系建设的范围和内容。3.十六字战略方针规定了惩防体系的发展方向。
第二,形成了反腐倡廉较为完整的思路。反腐倡廉的思路,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反腐倡廉内在规律方面。在这方面我们的党已有了清醒的认识,提出了坚持“十六字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坚持这个方针,就是要把治标与治本、惩治与预防始终贯穿于反腐倡廉的全过程,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二是执政党自身建设方面。在执政党与社会的关系上,围绕着构建反腐倡廉。在执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上,围绕着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反腐倡廉。在执政党内部关系上,围绕着党的建设反腐倡廉。三是事业总体布局方面,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之中,这一方面前文已述,在此不再赘述。所以说,反腐倡廉建设是一个三维体系,要抓好它,不仅要在这三个方面做好总体部署,还要处理好这三方面之间辩证关系,它们既有各自的任务和内涵,又紧密联系,与此同时,每一方面内部联系也不可偏废。
4.论反腐败的社会意义 篇四
【内容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本文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重大举措等一系列理论出发,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和国内外复杂形势,运用马克思主义有关原理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和战略价值。
【关键词】重要意义、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是对邓小平理论的新贡献;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新特征;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新要求;反映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新拓展。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需要对这一理论认真学习并把握其精神实质内涵,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重大举措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保证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这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为此需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优先发展教育,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
(二)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神话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全体人民
劳有所得;
(三)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全体人民老有所养;(四)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医有所医;
(五)加快建立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一方面,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为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另一方面,社会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大体对应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奋斗目标。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述,都是指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论述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推进伟大事业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拓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
向前进的必然选择。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立足世情国情,准确判断发展方位和趋势,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现实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和谐社会,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我们一定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治国的理想、治国的方略,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努力营造融洽相处的社会环境,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坚持走文明发展道路。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理论升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六中全会提出了指导性、针对性、操作性很强的目标措施。我们要结合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深刻领会和谐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统一认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结合实际,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落到实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是维护人民利益的根本体现,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显著标志。实现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提出构建和谐社
会,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丰富了治国理政的基本经验。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最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主编田克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第1版,第194页
2.王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载于《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年05期
5.论反腐败的社会意义 篇五
中文摘要:笔者认为应该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第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第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有广泛的世界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十一五”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更加关键的历史时期。在此关键时期,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将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往往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去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跨越。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为了创造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条件,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能否建设一个
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在社会阶层的多元化基础上建设和谐社会,就是对执政者能力最好的检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这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必须正确认识及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只有把这些工作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做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时,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为了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并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格局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和谐社会的提出,旨在协调四个“多样化”现实中出现的不和谐状况,把矛盾控制在社会变迁的可承受范围,按照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公平公正地分配社会利益。
第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就必须建立畅通、公正、规范的社会利益表达机制,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能够及时、有序、充分地得到表达。
第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我国的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又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这是我们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第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
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第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有广泛的世界意义。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努力使当代人类1/5以上的人口进入和谐状态,这无疑具有世界意义。我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探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途径,将对当代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理想作出新贡献。
我国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相信中国人民和笔者一样希望看到一个和谐民主自由的社会。
参考文献: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人民日报评论员《人民日报》2005年05月16日 第一版
2、《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新华社评论员
新华网北京2月20日
6.论反腐败的社会意义 篇六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毛主席曾
有过精辟的论述: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
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央领导也进一步指出: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提出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相互促进、相互实现的。
和谐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其中也包括民族关系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在广大的民族地区,也要建设各自民族的和谐社会和和谐社区,它们是我国整个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社会、一个民族能够成为一个共同体,除了有形的物质的组织联系外,还必须有无形的价值性的精神纽带,那就是意义共同性,也即共同的社会认同。因此,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要进行制度创新,而且要进行价值重塑。
民族团结本身就是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以平等的民族互利和广泛的民族共识为内涵的民族团结,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具体表现为: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一律平等的基础上,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助合作,彼此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逐步形成一种民族团结的社会气氛。对于这个气氛,有的地方做了很好的概括:讲任务,是56个民族共同的任务;讲成绩,是56个民族共同的成绩;讲困难,是56个民族共同的困难;讲前途,是56个民族共同的前途。56个兄弟民族情同手足,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富
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城市化、散居化趋势日益明显。为保障城市和散居地区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国家制定实施《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服务与管理,重点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满足他们在节庆、饮食、丧葬等方面的特殊需要。所有这些都是各民族之间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很显然,这样的民族团结其实就是民族和谐,就是社会和谐在民族关系上的体现,因此构成我国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同时,我国现在还面临一种新的形势,即影响民族团结从而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将长期存在,这使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给社会和谐,带来或积极、正向的影响,或消极、负向的影响。我们必须全面地看到这两种因素: 一方面,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享有政治平等和当家作主地位,另一方面,历史上民族歧视和民族隔阂所遗留的一些影响并没有彻底消除,在一定情况下还会表现出来;一方面,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民族之间仍会发生一些矛盾和磨擦;一方面,各民族相互关爱、情同手足,共同性不断增多,另一方面,由于在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加上地区、城乡、民族之间人员流动加快,误会和纠纷不时出现;一方面,民族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另一方面,由于有些人法制观念淡薄、执行政策片面偏颇等原因,伤害民族感情、损害民族团结的事情时有发生;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另一方面,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和分化的政治图谋一刻也没有放松,与国内民族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处心积虑地利用所谓“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加紧对我进行渗透、分裂、破坏和颠覆活动。民族问题的特点是,它涉及国家的核心利益,一出现就不是小问
题。
7.论反腐败的社会意义 篇七
高校是集中培养学生的最后一道门槛, 是大学生进入社会与离开校园两者之间的桥梁, 在大学中大学生能够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和更加优越的环境中学习到不同的知识, 这些知识既包括专业技能知识, 也包括各种各样有利于自身综合素质发展的其它素养。而民族民间文化无疑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心, 更能够带领他们领略艺术之美, 大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 而音乐是美的最高境界, 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以及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角度, 以民族民间音乐为载体,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族民间音乐的价值, 接受认同民族民间音乐, 并能吸收辨别出民族民间音乐中美的价值与意义是高校的责任, 也是高校的义务。
一、民族民间音乐的社会价值
(一) 民族民间音乐对世界文化传承的价值
民族民间音乐的对世界文化传承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民族民间音乐所传载的文化内涵上。相比较当前广泛传播的流行音乐, 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更为深厚, 无论是它们的作词或是作曲, 都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一定文化基础上所形成的。如果说流行音乐迎合着现下这个社会上人们的精神需求, 是音乐人根据自己的经验与知识创造出来的, 那么民族民间音乐则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思想, 在时间的洗礼中它渐渐成为了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 更多体现的是整个民族的意志。因此, 民族民间音乐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带有民族的文化色彩, 它不像流行音乐, 可能红火了一阵就会渐渐被新的流行音乐所取代, 而民族民间音乐则会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根源就在于它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内涵能够被人代代相传, 延续至今。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传承性保证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在音乐上的表现, 也借着音乐上的民族性区别了全球数千个民族, 保证了文化的不断层, 具有其他音乐不能替代的价值。
(二) 民族民间音乐对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价值
无论是哪个民族的民间音乐, 追求真善美是所有民族共同的呼吁, 而这种向往表现在音乐上则成就了民族民间音乐特有的属性。这种积极向上的属性使得民族民间音乐对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一方面, 这种艺术之美带给人们视觉与听觉上的享受, 拥有国风韵味的民族民间音乐展现的是大气与磅礴, 也有象征着自然风景美的山区小调, 或是充满民俗感的曲子, 在艺术表现上都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与听觉的美感, 而这种美感均能够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春风化雨的作用;另外一方面, 民族民间音乐还能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思考, 这种思考主要来源于人们对于民间音乐歌词或曲谱的理解与领悟, 尤其是一些音乐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与人们心态, 这些不仅仅局限于音乐上的造诣, 更反映了一种历史深厚感, 而不同历史时期所代表的不同风气的民间音乐也为人们提供了理解不同时代的机会, 民族民间音乐对个人的价值也是其千百年来得以不断流传、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 民族民间音乐对音乐发展的价值
民族民间音乐归根到底属于音乐的范畴, 是音乐种类中的一种, 对音乐尤其是音乐史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民族民间音乐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与发展性, 在今天, 民族民间音乐并不能完全反应正确的音乐发展趋势与走向, 但是在某个历史时期, 现在的某个民族民间音乐反而成为那个时代的潮流而广受追捧, 也为人所广泛传唱, 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 人们对于音乐的不同爱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就是音乐史的发展。民族民间音乐在空间上虽然没有像流行音乐那样广泛为人所接受, 但是从时间的角度上来看, 民族民间音乐比一般音乐形式所存在的时间要久远的多。除了它所象征和代表了的民族性和区别性, 更重要的是民族民间音乐自身带有的积极性, 这种积极性既表现在它所传播与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的正面性, 还表现在它所具有的艺术之美, 与此相关的作曲风格与歌词形式, 都能够为当代的音乐创作人带来无尽的借鉴与灵感。民族民间音乐对音乐的价值还体现在它的民族的丰富性, 不同民族的民间音乐具有不同的特色, 正是这种不同造就了民族之间的差异性, 也给音乐带来层次上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二、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意义
(一) 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认识
虽然当前国家对于民族民间音乐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但是从整体上看民族民间音乐的生存与发展现状依旧让人堪忧, 不少青少年会将部分民间音乐视为过时的音乐, 他们并不对本民族的民间音乐产生比较强烈的认同感, 与此相对应的文化产业与演艺事业、教育事业等也比较冷门, 归根结底是公众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程度不够导致社会需求不大。大力弘扬并传承民间音乐的价值能够唤起国人对于本民族音乐的重视, 有利于增进民族内部之间的团结与协作。
(二) 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有利于保留民族的个性
民族民间音乐是代表着不同民族、区别不同民族间民族性的文化在音乐上的表现。民族民间文化是在长时间的历史积淀中逐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保留下来的代表人类智慧的精神内涵。随着经济全球化, 区域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不少国家可以结为联盟以期获得共同的发展。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性也会有所淡化, 但不同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不同民族依据本民族的实际情况在音乐上的体现, 这种差异性不仅已经适合本民族的实际情况, 也经历了长期的时间考验, 继承与发扬民族民间音乐有利于区别不同民族间的差异, 即保留不同民族的个性, 是得全世界的民族具有多样性而不是千篇一律。
(三) 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有利于促进文化的繁荣
民族民间音乐所折射的是不同的文化内涵, 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者是人, 传承方式虽然是形式多样的, 但归根结底是需要人的代代相传与人对本民族民间音乐的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认同, 并在此基础上的自觉传播与发扬光大。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就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 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认同就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人在接受与认同的过程中逐渐对文化产生信赖, 对于某些甚至濒临失传、灭绝的民族民间文化来说, 倡导更多人关注它、保护它, 就是对一种文化的保护。减少一种文化的消失, 就等于保护了文化的不同种类, 只有越来越多濒于灭绝的民族民间音乐得以保留, 我们的文化才能继续保持着多样性, 持续繁荣下去。
三、高校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方式与方法
(一) 大力运用网络新媒体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人们进入了互联网全面快速发展的时代, 移动通讯设备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 大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从早期的新建、过渡到后来的短信、电话、再到现在的公共交际平台为依托, 如微信、QQ等。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距离, 使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成本更低、范围更广。之所以有意识地提倡民族民间音乐, 重视运用新媒体提高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就是因为在全球文化更加多元化、价值观愈加复杂的形势下, 民族民间音乐一度为国人所忽略, 在比较主流的国内音乐平台上, 往往占据音乐排行榜上风的毫无例外都是以男女情感为纽带的流行音乐、乃至日韩、欧美等热门歌曲, 而承载着众多民族元素与民族文化的民族音乐却极少能够走进公众的主流视线中。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中国网民的年龄结构在20-29岁之间的占整体的30.7%, 而在这个年龄阶段大部分都是学生。因此必须要加强和重视网络传播的作用。如果能够有效利用这些新媒体, 就能够减少宣传成本、提高宣传效果, 从而使民族音乐的传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着力推进文化影响力
就是将民族民间音乐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 如每年高校所举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音乐节、校园十佳歌手等活动。以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的活动里融入民族民间音乐, 必要时要与现代的流行因素相结合, 在保证民族民间音乐原汁原味的基础上, 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将民族民间音乐打造陈有着流行的形象外表, 又有着内在民族文化的内涵。这无疑也是以新的方式传承民族民间音乐的良好方式。如央视的星光大道节目中, 就以选秀的形式来吸引一些优秀的民间音乐人。通过灯光、舞台效果、生活背景介绍等等, 将这些音乐人推向公众的舞台, 使得出现了一大批阿宝这样的民族民间音乐人大红大紫, 也使得原生态唱法风靡一时。
参考文献
[1]方光耀.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当代意义[J].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05:91-96.
[2]金平.试论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J].大舞台, 2015, 03:223-224.
[3]金平.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当代意义解读[J].戏剧之家, 2015, 11:81-82.
[4]吉丽阳.浅析民间音乐传承的意义及重要性[J].才智, 2011, 29:152.
[5]鲁楠.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音乐时空, 2013, 05:65.
[6]廖晖.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与地方音乐的传承经验谈[J].中国外资, 2013, 12:269.
[7]周亮.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传承的趋势——以花儿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 2013, 01:252-255.
8.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篇八
关键词:耐心; 自信; 收获; 社会
中图分类号:G811.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92-01
前言:寒假期间,我和我的同学一起到一家电子厂打工。在这短短的四十天里我们有很多收获。我想只要我们真诚地对待别人,慢慢地你的真诚也一定会换来真正的友谊。在外面若没有朋友,你的生活就会增添许多遗憾,而你的精神世界也将是空虚的,所以在外要大胆地与人交往,用你的热情去融化世界,最终你一定有所收获!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短短的四十天里,我拥有到了人生中所没有过的经历。每天都是与棉花打交道,生活枯燥无味,但出去我也结交了一些朋友,有他们的陪伴时间也好打发。虽说那里很乏味,但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
寒假里我到苏州钡泰电子厂里进行实践活动,第一次体会到了打工人员的艰辛与不易。刚开始的时候我在那里做装工,但因为不熟练速度特别慢,犯错特别多,我性格有些急,做这份工作磨练了我的耐性,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细心了不少。总的来说,这次打工经历有艰辛也有收获。我深深体会到了大学不同于社会。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让我认识更多的人。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练习。以前工作的机会不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与同事的沟通也同等重要。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开始放假的时候,知道要打假期工时,自己就害怕。自己觉得困难挺多的,自己的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使自己觉得很渺小,自己懦弱就这样表露出来。几次的尝试就是为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如哥哥所说的“在社会中你要学会厚脸皮,不怕别人的态度如何的恶劣,也要轻松应付,大胆与人对话,工作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不怕。”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小时候天不怕地不怕,尝试过吃了亏就害怕,当你克服心理的障碍,那一切都变得容易解决了。战胜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有勇气面对是关键,如某个名人所说:“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大学是一个教育我、培养我、磨练我的圣地,我为我能在此生活而倍感荣幸。社会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基地,能将学校学的知识联系于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深入基层,同基层领导谈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中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在此次实践过程中我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它让你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回味无穷。社会实践作为广大青年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服务大众的重要形式,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寒假期间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
很高兴自己能有这次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这样的实践,我真正学习到了社会经验,它为我积累了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它为我今后步入社会打下了牢实的根基。
总之,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课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大学生自我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式,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自己专业对口的不如做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一个人一旦有了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那么目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未来的职业规划做准备。所以,如今的社会实践应该与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匹配,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出真知,才能够为未来找到一个好工作奠定基础,我觉得我们在进行社会实践之前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为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应注重实践的过程,从过程中锻炼自己、提高能力。
【论反腐败的社会意义】推荐阅读:
党风廉政和反腐败的重要意义09-25
中国反腐败09-30
打苍蝇和反腐败07-20
韩国的反腐经验与启示08-08
思想汇报:反腐败精典篇10-30
对反腐倡廉建设的认识07-17
反腐警示教育片的制作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