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鲜切花调查(共3篇)
1.扬州鲜切花调查 篇一
1 扬州市蔬菜生产现状
1.1 扬州市蔬菜种植基地
扬州市蔬菜种植主要集中在扬州市沙头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园、江都小纪、武坚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园、高邮周巷、许庄蔬菜生产基地、宝应射阳湖、广洋湖蔬菜生产基地、仪征枣林湾蔬菜生产基地等, 种植的主要品种有番茄、茄子、黄瓜、西兰花、青菜、莴苣、芹菜、茨菇、荷藕、食用菌等逾100个。2012年全年蔬菜生产基地面积达到4.13万hm2, 比2011年增加2 000 hm2;播种面积9.4万hm2, 比2011年增加4 000 hm2;总产量296万t, 比2011年增加19万t;蔬菜产值57亿元, 比2011年增加6亿元。
1.2 扬州市蔬菜加工配送企业
扬州市目前蔬菜加工企业近40家, 主要集中于宝应、江都等县 (市、区) , 主要以加工生产传统的扬州酱菜、宝应荷藕为主, 近几年发展了苦瓜茶、咸草头、雪菜腌制等加工产品及毛豆、樱树叶等出口产品, 但是数量不大, 市场份额不高, 蔬菜加工转化率不超过5%。
1.3 扬州市蔬菜批发和销售网络
在农产品销售渠道方面扬州市已形成了以联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 各县 (市) 蔬菜批发市场相匹配的蔬菜批发销售体系, 此外还有各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市区开设的农产品平价直销店近20家。
2 扬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执行情况
2.1 创新工作机制, 层层落实责任
扬州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高效农业的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大力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深入开展“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市政府成立了“扬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领导小组”, 在市农委设办公室;市政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纳入年终农业农村工作综合考评, 加强工作考核;市农委下发了《2012年扬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方案》, 明确专门领导小组, 围绕食用农产品种养环节, 以当前风险高、隐患大的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为重点, 强化执法监管, 坚持标本兼治,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市农委与农口单位、各县 (市、区) 政府、各县 (市、区) 政府与各乡镇、各乡镇政府与生产基地等层层签订责任状, 加强责任落实, 同时将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年终工作综合考评。
2.2 加强体系建设, 构建长效监管机制
一是健全监管体系。全市县级农业部门已100%设立监管工作机构, 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100%有编办批复, 具体承担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监督检查、检验检测及应急处置等工作。加大检测体系建设力度, 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承担了市级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项目, 总投资达1 000万元。二是加强监管队伍自身能力建设。各地进一步充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和检测人员力量,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农业行政执法、农产品检验检测等业务知识的培训, 不断提升队伍自身素质。三是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度。制定并下发了《扬州市农业委员会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对所有承担质量安全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制定工作目标责任制, 层层落实监管责任。
2.3 加快“三品”认证, 力推标准化进程
一是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品牌创建力度。鼓励市场占有率高、质量安全水平过硬、竞争能力强的农产品申报国家和省名牌农产品, 2012年1—11月, 全市新增“三品”397个。3—5月, 集中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产品复查换证工作。二是大力组织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创建了一批起点高、影响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示范片板、示范区域。同时, 为了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步伐,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项目建设管理, 先后召开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项目建设交流会, 举办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培训班, 初步建立了扬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 做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 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能力。
3 扬州市蔬菜生产、加工、销售状况
3.1 蔬菜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高
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监测数据显示, 2012年, 扬州市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平均合格率为97.0%, 水产品渔药残留合格率98.7%, 畜产品“瘦肉精”、水果农药残留和生鲜牛奶违禁物检测合格率均达100%。由图1可知, 扬州市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注:数据由扬州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提供。
3.2 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快发展, 优质农产品比重上升
2012年底, 扬州已建成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7个, 其中:国家级10个, 省级27个, 市级10个。全市通过认定的“三品”基地面积达23.17万hm2, 家畜23.9万头, 家禽941.9万只;认定“三品”品牌340个, 其中有机食品2个、绿色食品55个、无公害农产品283个。各标准化示范区、产销专业合作社、蔬菜加工配送企业按照标准化建设的要求, 制定并执行蔬菜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 使标准真正贯彻到生产管理全过程。
3.3 使用安全的综合生产技术, 提高蔬菜产品质量
在生产中大力推广防虫网、杀虫灯、性诱剂、捕虫板等物理防虫措施, 推广使用生物农药, 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沙头园区开办了农资科技服务超市, 在超市设立了江苏里下河农科所、邦达蔬菜研究所、扬州正中等农资直销专柜, 提供了优质种子、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等超过130个种类, 有效地从源头上规范投入品的使用;利用嫁接苗、组培苗、工厂化育苗等育苗新技术、选用优良抗病虫新品种、采用喷滴灌、无纺布、遮阳网等新设施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增产增效作用;实施平衡施肥技术, 通过对土壤检测, 测出土壤中有机质、氮、磷、钾以及微量元素的含量。根据土壤的实际状况, 针对种植不同的品种进行配方施肥, 精量施肥, 以此降低土壤中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含量。
3.4 加强农药、化肥等生产投入品的管理
一是加强高毒农药管理。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管理和实名购药制度, 完善农药生产经营档案制度,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引导高毒农药生产企业公开向社会承诺合法生产经营。二是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加强农药生产经营执法检查, 依法查处生产、销售禁用农药的违法行为, 严厉打击无资质的单位和个人擅自从事研发、生产、销售高毒农药的行为。三是加强规范用药行为。加大蔬菜安全用药知识的宣传培训力度, 加强农药使用技术指导, 引导生产者科学用药, 严格执行生产技术规程、农药使用记录、安全间隔期等规定, 推行蔬菜产地准出制度。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 推广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实行标准化生产。鼓励使用低毒和生物农药, 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四是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统一使用有机肥, 与肥料供应商签订购销合同, 确保农资质量。
3.5 加强蔬菜安全检测, 不断创新安全监管手段
建立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定期开展农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例行检测;落实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在园区配备专职检测人员和检测设备, 如沙头园区加强了对蔬菜产品的质量检测, 配备3名专职人员对农产品质量进行全程监控, 确保农产品安全上市。全市204个农贸市场开展了以蔬菜农药残留速测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准入。采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安全监管, 已建成全国首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智能监管平台, 在市区共安装60个检测室视频监控装置, 24 h不间断地监控各检测点的检测工作质量。
3.6 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初步建立
扬州市蔬菜产业已率先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 市民在购买到相关蔬菜时可通过条形码进入网站 (www.yzncp.cn) 进行溯源查询;江都也创建了农产品安全可追溯管理平台, 目前已在吴桥、小纪、邵伯等省级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基地率先应用, 从而构建了一个“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控制系统。
4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蔬菜质量安全状况
4.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建立情况
江苏联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是扬州市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全市90%的蔬菜都来自于联谊市场, 为确保市场流通农产品的安全, 保护消费者利益, 扬州联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制定并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制度, 如《批发市场检测室工作管理制度》《检测结果报告制度》《检测员手册》等, 并与市农委签订了《质量安全监测协议书》。
4.2 农产品安全检测情况
江苏联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及各县 (市) 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无公害蔬菜检测中心, 配备蔬菜农药速测仪器及有关设备, 有专职人员进行蔬菜农药残留检测, 有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合格产品清退制度并严格按制度执行, 建立了无公害蔬菜销售区, 初步形成无公害销售市场。
5 扬州市蔬菜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菜农蔬菜安全生产知识匮乏
经调查, 大多蔬菜种植基地上菜农年龄偏大, 教育程度偏低, 对新技术、新产品、新设施掌握不够, 质量安全知识匮乏。加之对蔬菜质量安全宣传力度不够, 部分生产者对蔬菜质量安全的认识不足, 部分菜农认为“蔬菜只要吃不死人就是安全的”, 而不使用农药则会影响他们的收成。在种植过程中, 片面追求产量、卖相和低成本、早上市, 而使用违禁农药、化肥和添加剂, 导致蔬菜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5.2 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不够完善
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基础、检测设施薄弱, 追踪服务欠缺, 督查力度轻, 管理体制不完善。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虽然已经开展了各项基本监测, 但由于受经费等条件的限制, 监测的频率较低, 覆盖面也不广。县级农产品监测体系尚不健全, 仅限于农药残留速测, 检测水平不高。
5.3 农业标准化意识不强
一直以来, 我国农副产品的生产有其自身特点, 目前农村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营主体为千家万户, 产业化和标准化程度低, 无法达到标准化生产的要求, 在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
6 提升蔬菜质量安全的对策
6.1 充分发挥农业职业院校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作用, 加大对农民培训力度
政府出台鼓励政策, 充分发挥扬州市高校、科研院所服务地方农业安全生产的积极性。鼓励科研人员、农业院校教师走进乡镇, 为蔬菜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鼓励农业院校大中专毕业生签约蔬菜生产、加工企业, 将新知识、新技术直接应用于蔬菜的安全生产;加大对农民职业培训力度, 在较短时间普及蔬菜安全生产知识和技术。
6.2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推进优质安全农产品基地建设
一是打造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利用他们的带动作用, 一方面组织和帮助农民生产和销售农副产品;另一方面切实加大农业标准化的示范、推广、宣传和培训力度。二是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结合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 促进土地的加快流转, 把千家万户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 走规模化生产之路, 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
6.3 健全检测体系, 加大督查力度
一是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基础、检测设施建设, 追踪完善管理体制。加快县级农产品检测体系的建设, 提高其检测水平。二是严格遵守并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 一经发现有农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 各级相关部门联动执法, 大力查处, 追踪到底, 罚一儆百。
6.4 进一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力度, 建立透明、公开的农产品安全信息的发布和通报处理的制度
要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作用, 通过各类新闻媒体或者采用挂条幅、发传单、办培训、现场咨询等方式, 多渠道、多形式地向社会传递农产品质量安全、产销动态等信息, 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
6.5 建立健全各项机制和制度
一是切实加强管理, 建立领导负责制, 将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等重点指标纳入领导负责制的考核范围。二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机制。制定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 确保对突发事件采取有效措施, 控制事态扩大和蔓延。
参考文献
[1]韩玉芸.北京市大兴区蔬菜质量安全状况调查报告[J].北京农业, 2012 (24) :207-208.
[2]吕贵兴.影响蔬菜安全生产的因素及农户行为与态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 (25) :12636-12639.
[3]张淼, 葛颜祥, 王仁强.蔬菜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研究[J].农业质量标准, 2007 (4) :19-21.
[4]陈志明, 萧江.扬州市蔬菜产业发展思考[EB/OL]. (2006-02-09) [2013-11-01].http://www.yzzx.gov.cn/article.asp?articleid=289.8.
2.扬州地区鳜鱼池塘精养的调查分析 篇二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扬州市水产统计资料以及高邮、江都和宝应县3个(市、区)上报的养殖渔情资料、水产病情统计资料;在高邮和江都回收的部分调查问卷。
1.2方法
在扬州地区鳜鱼主产区——高邮三垛、甘垛以及江都渌洋湖等村(场),与当地特水养殖专业合作社、苗种繁育企业负责人进行座谈,对池塘精养户进行抽样入户调查。
2结果
2.1扬州地区鳜鱼养殖业概况
扬州地区鳜鱼养殖主要集中在高邮、江都以及宝应3个县(市、区),其中高邮和江都渌洋湖主要采用池塘精养的方式,宝应以及江都另外部分乡镇以河蟹池、家鱼池混(套)养鳜鱼的方式。2012-2014年,3个县(市、区)养殖面积分别为6 133、6 800和6 933 hm2(其中池塘精养分别为:1 440、1 520和1 627 hm2),鳜鱼年产量分别为7 980 t、8 900 t和7 240 t(其中:池塘精养7 150 t、7 940 t和6 310 t);鳜鱼已和河蟹、罗氏沼虾、青虾、小龙虾、黄颡鱼成为扬州特种水产的六大特色品种,为渔业增效、渔民增收起了重要作用。
2.2鳜鱼池塘精养模式
扬州地区鳜鱼池塘精养的模式是在广东模式基础上,结合苏中的地理气候特点和当地经济条件而逐步形成的。苗种主要为4-5月产自广东的翘嘴鳜苗(广东苗占放养苗种的90%以上),其中大部分为4月份的早苗,引进后由专业户集中培育至3~6 cm的鱼种再行分养,也有部分于5月份直接引进3~6 cm的鱼种放养。放养密度1.8万~2.25万尾/hm2,产量6 000~1 1250 kg/hm2,少数放养密度高达到3万尾/hm2,产量达15 000 kg/hm2;前期饵料鱼主要是春繁的银鲫及鲢鱅,中后期饵料鱼主要是从华南引进的麦瑞加拉鲮,培育饵料鱼的池塘面积配套比例为1∶3。 商品鱼起捕时间主要在深秋至翌年春,具体视市场行情而定。
2.3鳜鱼池塘精养的技术和经济效益
表1和表2所列为随机抽取的11个样本2014年度生产详情。
表1放养和收获
3讨论与分析
3.1高收益是鳜鱼池塘精养快速发展的推动因素
多年来,大宗淡水鱼类的养殖效益一直稳定在相对低位,养鱼户纯收益较难超过45 000元/hm2,一般水平也就22 500~30 000元/hm2。而广东鳜鱼精养高产高效实践的示范效应及逐步向华东的辐射影响,使江苏及扬州部分有一定经济能力和养殖技术的渔户尝试鳜鱼的精养,并成功获得了高于当地传统家鱼养殖数倍的高效益,为淡水池塘养殖展示了巨大的利益增长空间,极大地刺激了渔户的养鳜积极性,由此鳜鱼池塘精养在苏中水网地区于短短几年内得以快速发展。当然,这其中也有交通便利带来的苗种快捷流通、人员交流带来的技术引进传播等因素的助推。以上所列11个样本户10.74 hm2养鳜池,平均纯收益12.57万元/hm2,达到当地传统家鱼养殖效益的3~4倍。其中平均纯收益>20万元/hm2的4户、10~20万元/hm2的2户、5~10万元/hm2的2户。
诚然,与其它单品种集约化养殖项目类似,鳜鱼池塘精养的高收益也需高投入、伴随着高风险的。上述样本10.74 hm2养鳜池,物化成本投入总计346.72万元(每hm2需要32.28万元),为产值的69.93%,投入产出比1∶1.43;商品鳜鱼的平均售价54.7元/kg、平均物化成本为38.4元/kg;在物化成本方面,饵料系数3.89,饵料鱼投入占物化成本的81.07%、鳜鱼苗种占6.74%、药费占4.83%、能源人工折旧等费用占7.36%,因此生产投入较传统池塘养殖大得多。另外,该项目在苗种、适口饵料配套以及批量化销售等方面对外界的依赖性仍很大,饲养管理技术要求高,所以投资还存在较高风险,有可能导致保本甚至造成亏损。本文调查样本中也有微利1户(纯收益1.96万元/hm2)、亏损2户(主要因发病死亡损失)。
3.2苗种供给、市场变化以及病害防控是鳜鱼池塘精养良性发展的制约因素
扬州地区鳜鱼人工繁苗的单位少、产量小,人工繁苗虽然与广东几乎同时起步,但受广东低价早苗大规模的冲击,使得本地鳜鱼苗繁体系建设长期不能发展。而广东鳜鱼繁苗点面广量大,其中不乏个体作坊,其亲本质量良莠不齐,再加上南苗北运的在途时间较长,导致放养苗种的质量难以保证(有的甚至携带病原),这将从根本上制约产业的良性发展。据了解,现在扬州每年从广东采购引进的1.3 cm鳜鱼苗约1.0亿尾,培育的3~6 cm鱼种除本地放养外,还供应苏中、苏北及皖北等周边地区。
调查中发现,鳜鱼一直是淡水鱼市场里的高值鱼类,但其销价也存在着年度间和年度内的较大变幅,2014年10-12月鳜鱼集中上市期的市场价格为40~50元/kg,较2010年前降幅达15%~20%;而每年6-8月的市场价则会飙升至80~100元/kg,在同一年度内季节性波动很大。养得好、卖不好,这将直接影响鳜鱼养殖户的收益和生产发展积极性。
鳜鱼池塘精养是一项需要精细管理的生产,在饲养管理诸环节中病害防控尤显重要。近年来的病害监测表明:鳜鱼苗种阶段危害较大的主要为车轮虫、斜管虫等寄生虫病,以及白尾、红嘴等细菌性疾病;而危害最大的是成鱼养殖阶段的“传染性脾肾坏死病”(又称虹彩病毒病),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该病流行季节为6月下旬-9月中旬(中间高温阶段有暂停期),严重时死亡率高达90%。据统计2014年高邮、宝应和江都鳜鱼池塘养殖发病率分别为47%、35%和60%,因该病死亡的鳜鱼达1 232 t,直接经济损失2 766万元。高邮的二沟、龙虬以及江都的渌洋等乡镇连片集中发病,损失惨重。病害防控决定着养殖生产的成败。
nlc202309040129
4鳜鱼养殖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建立健全鳜鱼苗种繁育体系
通过政府专项扶持、科研院所技术支撑和规模企业提供基地的办法,在2-3年内建立鳜鱼优良苗种繁育体系并逐步健全完善,开展良种选育和优良苗种的规模化繁育,以解决制约鳜鱼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苗种自给。2013、2015年在江苏省水产三新工程专项支持下,扬州地区在这方面已开始实践,在扬州市董氏特种水产有限公司横泾基地建设工厂化繁苗场,通过整合中科院水生所、中国水科院淡水渔业中心、省淡水所、苏州大学和扬州大学的专家团队,突破了鳜鱼的规模化繁育技术,实现了提早春繁和延迟夏繁,鳜鱼夏花、秋片年生产能力可达3 000万尾以上;并通过翘嘴鳜家养种群和野生种群杂交复壮、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杂交选育,探索提高鳜鱼苗种的抗病力、成活率和整齐度。
4.2创新鳜鱼精养模式与技术
鉴于鳜鱼生产现状、地理气候条件和市场规律,要在苏中苏北进一步发展鳜鱼产业,促进渔农民养鳜致富,就不能局限于原有的春放冬收的养殖模式,要尝试创新:一是建立鳜鱼的“反季节”养殖模式(这里的所谓“反季节”是相对于春放冬收的秋放夏收),由于本地繁苗企业已能实现鳜鱼规模化夏繁生产,使得秋季放养的苗种得以保证,通过秋、冬以及翌年春季的养成,使商品鳜鱼在夏季高价时段上市,收获较高收益;二是开发与之配套的饵料鱼品种及其繁养技术,原有养殖模式依赖巨量来自南方的麦鲮,而麦鲮在长江流域不能自然越冬,因此,要建立鳜鱼的“反季节”养殖模式就须开发新型饵料鱼品种。2013、2015年在江苏省水产三新工程专项支持下,扬州地区的实践表明,反季节的养殖效益能提升1.5~3倍;而在新型饵料鱼品种选择上,经2年探索,发现高邮湖的土著种——赤眼鳟怀卵量大、生长快、食性杂、适应性强和养殖成本低,可实现一年多次产卵,养殖产量可达22 500 kg/hm2,完全能够替代麦鲮。
4.3防控鳜鱼重大疫病蔓延
广东是华东乃至全国最大的鳜鱼种苗供应地和商品鱼生产基地,但同时也是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重灾区。该病病原虹彩病毒(ISKNV)既可水平传播也可垂直传播。短期内扬州地区池塘精养鳜鱼的大部分苗种仍将来源于广东,这给该病的防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切断病原传播途径是最有效的防控方法。因此,应尽快启动苗种检疫。一是请求省级尽快出台水生动物苗种产地检疫管理法规;二是充分发挥本地区三家水生动物疫控专业实验室的作用,开展“传染性脾肾坏死病”病原的检测,重点监控 “专业合作社”和“运销大户”的外购苗种、以及本地繁苗场的亲本;三是开展生态防控和免疫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防止该病在主产区蔓延,保障鳜鱼养殖业健康发展。
(收稿日期:2015-10-09;修回日期:2015-10-14) 《河北渔业》2016年第1期(总第265期)○苗种繁育
基金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013GA710001)本研究成果已申请中国专利
作者简介:林衍峰(1969-),男,汉族,安徽休宁人,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淡水养殖和渔业生态保护;E-mail:linyf@yeah.net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6.01.014
3.我县鲜切花检疫的现状及对策初探 篇三
【关键词】鲜切花;检疫;现状;对策
我县虽然是一个只有43.8万人口的山区小县,但城关镇人口达10万以上,县城消费水平较高。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鲜切花的需要也日益增大。鲜花经营户也从1998年的2家,到2008年增加到25家。鲜切花的频繁调运,必然导致携带外来有害生物的风险增大。如何搞好鲜切花的检疫工作,是检疫部门面临的现实问题。现结合本人十年来从事检疫工作的实际,对我县鲜切花检疫的现状和对策谈一点粗浅的想法。
一、我县鲜切花检疫的现状
1.需求的季节性导致经营户数量的季节性增减
鲜花是具有生命力的鲜活动植物,鲜是鲜花区别其他商品的最大特性。由于气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鲜切花的保鲜期,因此,鲜切花的需求具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我县6—9月份气温较高,鲜切花的保鲜期较短,需求量较少,此期间有几家鲜切花经营户就改行经营别的商品。而10月份——次年5月份期间气温较低,鲜花保鲜期相对较长,需求量亦随着增大,此期属于旺季,鲜切花经营户也就增多。最高时能达到30家,而最小时只剩下15家左右。
2.经营地址变动大
由于城市建设的房屋拆迁、鲜切花需求的淡旺季变化、临街门面房租赁易主等多种原因,每年有10家左右的鲜切花经营户需变换经营地址,因此给检疫管工作增添了不少难度。
3.调运检疫难度大
我县的鲜切花95%以上都是直接从昆明发货的,通过航空发到萧山、宁波机场,然后从机场通过客车带到新昌。从我们对当地经营户的检查情况看,所进鲜花通过昆明当地检疫的,还不到10%,受检率非常低。一旦昆明鲜花发生检疫性有害生物,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内就会通过鲜切花传到我县。而我们只有通过对调进我县的鲜切花进行补检,才可能查到疫情,鉴于目前我县的仪器设备和检疫技术人员,是很难每批补检,并及时发现疫情的。
4.部门之间相互配合欠密切
昆明的鲜切花调运到我县,需经过航空、汽运才能到达。根据我们调查,机场对托运的鲜切花从未要求提供植物检疫证书,汽运客车更是如此。而我县邮政局对所承邮的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严格要求检疫部门出具植物检疫证书才予以邮寄,配合非常好。这反映出部门之间配合所存在的问题。
二、对鲜切花检疫对策的几点思考
1.要经常性地对鲜花经营户进行检查、抽样,特别是容易携带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品种,尤其是调运旺季,要增加抽样次数和数量
重点是对几家长年经营批发业务的经营户,要加强监督检查。
2.建立起经营户调运月报制度
以对经营户要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要求每家经营户将当月调进的鲜切花的数量、品种进行报送,统一在次月5日前报给植物检疫站,以便存档备查。植检站可以根据报送的资料,有针对性地地某些品种进行跟踪检查。
3.节日抽檢
对每年的情人节、七夕节、国庆节、春节等节假日期间供应的鲜切花要加强抽检,以防可能携带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品种扩散。
4.部门之间要加强配合
民航、铁路、汽运等部门要加强配合,从各个环节阻止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传播、扩散、蔓延。形成一种齐抓共管的氛围,构筑起杜绝检疫性有害生物传播的严密防线。
5.建议加强产地检疫
建议云南省各级植物检疫机构要加强鲜切花的产地检疫,从源头上控制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传播、扩散。对鲜切花生产单位(农户)要进行登记造册,不准带有病虫杂草的鲜花出圃,建立起可追溯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