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数学优质课教案

2024-11-12

五数学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

1.五数学优质课教案 篇一

五年级优质课教案

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2”优质课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页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体积公式的推导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统一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认识两种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学习文化知识的坚定信念。 教具准备 教师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西汉末年我国古代数学家编撰了一本不朽的传世名著《九章算术》.这本书共九章,其中一章叫商功章,它收集的都是一些有关体积计算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积尺.”就是说,先用边长乘边长得底面积,再乘高就得到长方体的体积. 2.提出探究性问题. (1)看完这段叙述,你想到什么? (2)这段文字中描述的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底面积指的是什么? (3)古代数学家是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它与我们今天掌握的计算方法相同吗?为什么? 二、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1.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让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上面3个问题,然后讨论(或同桌或小组)最后全班讨论、交流、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1)第(1)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会是多角度的.只要有道理,都应给予肯定。 (2)区分“底面”、“底面积”的含义. 当学生知道图中长方体的特征之一是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后,让他们指出图中哪一个面是底面,说说这个底面积怎样求.学生回答后,课件将这个底面涂上颜色.并标上底面积的计算方法:底面积=长×宽=边长×边长. 告诉学生,一个长方体的6个面中,任何一个面都可以做底面,不一定要以水平放置的面做底面.应根据问题中的需要来决定,哪一个面利于问题的解决,就确定那个面为底面. (3)推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提问:“你们掌握的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再问:“古代数学家是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学生回答后在上面计算公式的下方对着写: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引导学生对照两个公式,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及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古人和今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是一致的,两个公式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   =底面积×高 2.推出正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1)课件展示:将长方体的高减少到和底面边长相等,问:这个长方体发生了什么变化?那现在还能用底面积乘高来求它的体积吗? (2)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推出这个正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 ↓   =  底面积  × 高 3.归纳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教师指着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提问:“这两个公式能统一起来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写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统一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三、应用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1.基本练习(1)做书上“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作业,对正时用课件显示答案.提醒学生正确书写体积单位“立方厘米”. (2)“做一做”第2题. (1)课件展示:什么叫“横截面”? 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一个长方体,所得的截面叫横截面,这个横截面的形状大小与底面是相同的. (2)学生在理解了什么是“横截面”后,让其独立完成第2题. 2.综合练习1>填空   a. 一个长方体的下底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它的高是5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b.一个正方体水箱的底面积是64平方分米,水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c.一个长方体的横截面是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长是5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2>用3个棱长2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高是(  )厘米,表面积是(  ),体积是(  )。 以上题目均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教师收集了解存在问题,进行订正。 四、课堂小结,谈收获,质疑问难。

 

2.五数学优质课教案 篇二

为了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展示新课程改革的成果, 让更多的教师展现他们的教学风采, 给广大初中数学教师提供交流研讨的机会, 上饶市教研室决定举办全市初中数学优质课比赛。对于这次比赛, 学校从上至下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本次比赛学校决定进行公开选拔, 我校成立了由数学骨干高级教师组成的评委组。首先我们年级先进行了一次内部选拔, 我被选出代表年级参加全校的比赛。而全校的比赛竞争更加激烈了, 学校好多教龄比我长、职称比我高的老师, 都来参加这次全校的角逐, 说实话, 当时我的心理压力还挺大的。在此我要感谢年级的邹真老师和邓玲玲老师, 她们都是我们学校优秀的骨干教师, 在我准备期间, 给予了我无私的指导和莫大的鼓励。让我心态放松, 不畏高手。最终, 我的一堂课《勾股定理》, 征服了学校评委, 以第一名的成绩, 拿到了学校这唯一的一个名额, 参加全市的优质课比赛。

能参加全市的优质课比赛, 可以说我已经觉得自己很幸运了。赛前的想法很简单, 我要抱着学习的心态来参加这次比赛。毕竟全市的比赛, 更加藏龙卧虎, 高手如林。赛前我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准备。我上课的内容是《菱形的判定》, 首先我对这节课进行了教材分析。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四边形”中“菱形”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是菱形的判定, 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菱形的判别方法, 并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它是在学生探究了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判定方法之后, 又一个特殊四边形判定方法的探索, 它不仅是三角形、四边形知识的延伸, 更为探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指明了方向。在整个八年级数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基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菱形的判定方法而展开的, 菱形的判定方法在本节课中处于核心地位, 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菱形判定方法的探究与应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地探索, 严密地求证, 在探索与求证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是确立这堂课目标的依据, 我想这才是这节课的数学本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的数学活动, 在探究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通过运用菱形的判定和性质, 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抽象概括能力, 创造想象能力以及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对教法和学法进行了分析。1、教法分析:该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 求知欲、创造欲强, 这是探索活动中必要的心理状态。本节课之前, 学生通过探索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和菱形的定义、性质, 这是学生学习这节课的知识储备。由于该年龄段的学生说理能力较差, 探究易具有盲目性, 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设置问题的针对性与层次性。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和心理品质的形成特点, 本节课可由浅入深, 由所学旧知引到新知问题上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实践出真知, 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思维能力,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2、学法分析:在情景的引导下, 自然地过渡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让问题步步深入, 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然后小结发现, 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 让学生思考问题, 获取知识, 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有了理论基础, 我深知, 要想上好一堂优质课, 高品质的多媒体课件也是必不可少的。本节课学生对于菱形第一种判定方法较易理解, 而对于另两种判定方法需通过多媒体 (几何画板) 及学生合作拼图来理解。学生易误解的是把判定方法中“平行四边形”和“四边形”这两个条件等同。所以我在课件里加入了几何画板, 让学生理解更直观。对于例题的引入, 当时正值南方雪灾, 而“绿丝带”是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中的关怀行动标志, 代表绿色情结系人间。我利用学生身边看到的“绿丝带”的问题, 巧妙地导入本节的例题。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

整节课我是以“问题情境———分析探究———得出猜想———实践验证———总结升华”为主线, 使学生亲身体验菱形判定方法的探索和验证过程, 努力做到由传统的数学课堂向实验课堂转变。本节课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启发探索”式, 采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师生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式, 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以一个创造者或发明者的身份去探究知识, 从而形成自觉实践的氛围, 达到收获的目的。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中充满了探索与创造,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菱形三种判定方法, 增强学生的实验、猜想、推理意识,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这一过程对于学生日后自主学习及良好思维方式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最终我在这次全市初中数学优质课比赛中, 获得评委的一致好评, 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我想这与我校周方鑫校长一贯强调的“严教勤学, 求实创新”的校训分不开。与学校对青年教师成长的关心和支持分不开。作为一名青年教师, 在上饶市二中的三尺讲台教书育人, 我是幸运的。今后, 我要用更高的热情和更多的心血来从事这份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人民教师。

摘要:上好优质课, 是衡量一位教师教学质量很好的展现形式。本文阐述了参加全市优质课比赛的反思。

3.五数学优质课教案 篇三

一、寻找合适教案

在寻找教案之前,必须对教师自身素质进行分析,扬长避短。如口语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强的可选择上语言课,绘画能力强的可上美术课,表现力较强、唱歌比较好的就选择上音乐课或舞蹈课,而针对表现能力不是很强,但语言简洁,逻辑思维强的就选择上科学课。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优秀教案的领域范围,有目的地寻找,不至于漫无目的,浪费时间与精力。

活动领域确定后,必须明确此领域的要求,如科学领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3~6岁儿童发展指南》强调: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带着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去寻找相关优秀教案,我曾在《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上看到一则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将幼儿生活中较常见的几种材料:纸板、易拉罐、铅笔、纸筒芯等作为教具,引导幼儿主动尝试用不同材料巧妙顶起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教师与幼儿一道津津有味地探索稳稳顶住纸板的秘密。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亲历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有助于培养积极探究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究的习惯。

二、调整优秀教案

虽然现成的优秀教案上已标明施教对象,但不同地区的孩子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地域差异,且许多教育方式更是因人而异,此时必须根据本园孩子的实际情况对优秀教案进行适度的调整。当我选中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后,先进行预操作:准备一些材料和铅笔、易拉罐、纸筒芯、圆形纸板,不作任何提醒与练习,让大班孩子试着用这些材料顶起圆形纸板,结果发现大多数孩子都能成功顶起圆形纸板。很显然,在大班上这节课的活动设计没有挑战性。用同样的方法在中班做试验,40名幼儿中有14名幼儿轻易地把纸板顶起来了。于是根据预操作的结果,我决定将它由大班科学活动改成中班科学活动。在预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较薄的纸板容易变形,影响操作效果,在准备材料时要尽量选择硬实、不易变形的纸板,排除所有不利于操作的干扰因素。预操作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教育对象、活动材料、活动目标等,以便活动能够科学地顺利地进行。

《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上一则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1.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播放获奖杂技表演、幼儿用身体部位顶住纸板的游戏现场)。

2.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幼儿用纸筒芯自由尝试顶纸板、发现成功的秘密、幼儿合作找并画出中心点)。

3.探索:分析用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猜想并记录、尝试并记录、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4.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5.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以上活动设计是适合大班幼儿的,程序比较复杂,而我的施教对象为中班幼儿,就不能照搬硬套,让幼儿合作找中心点对大班幼儿来说并不难,而中班幼儿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并不强。找、画中心点有一定的难度,我就进行修改,幼儿操作结束后请两个幼儿示范稳稳顶起圆形纸板,教师帮着画中心点,然后请幼儿观察教师做的记号,发现能稳稳顶住纸板的位置,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只有顶住圆形纸板的中心点,才能稳稳地顶起纸板。于是我对活动过程进行适度调整:

1.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

2.探索:用不同材料(铅笔、纸筒芯、易拉罐)顶圆形纸板并讨论:为什么有的材料容易顶起纸板(纸筒芯、易拉罐),而有的材料很难顶起纸板(铅笔)?

3.二次探索:探索用铅笔成功顶起纸板的秘密——顶住中心位置(幼儿尝试顶纸板、请成功幼儿表演、老师画出中心点、幼儿观察中心点发现成功的秘密)。

4.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三、打磨出优质课

优秀教案只是上好课的前提,还有诸多因素影响着一节活动课最终的效果,如教师的组织能力、教育技巧、孩子预知的经验、教具的准备等。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打磨出一堂优质课,还需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调整、优化。经过以上环节,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了如下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反响不错。

(1)问题设计具有局限性。活动的导入部分,请幼儿用身体的不同部位顶纸板,孩子站在原地,只能想出几种玩法:用头、肩、背顶纸板,仅局限在身体的几个部位,并不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封闭了孩子的思维。于是我就重新设计:请小朋友想出多种办法和纸板玩游戏。幼儿想出了许多种玩法:纸板变成了方向盘、飞镖、滑板车、陀螺、红绿灯,用一只手指、两只手指、三只手指、头、手臂、背等部位顶纸板。开放性的问题设计,使幼儿活动内容更丰富,激活了幼儿的思维,更激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2)继续探索的兴趣不浓。第三环节向难度挑战,练习用铅笔顶各种规则图形纸板,找中心点。操作材料比较单一,且学生不能立马掌握其中的奥秘,有的孩子一会儿就成功了,有的孩子因失败而兴趣索然,玩起了别的花样,幼儿探索的兴趣不浓。经过反思,我想可能是材料比较单一,就增加了几种规则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请幼儿用铅笔顶起不同形状的纸板,不断地去尝试,激起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加难度,让轻易顶起纸板的幼儿在纸板上加顶纸杯、乒乓球,调动起这些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科学合理地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有利于幼儿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增加探究的深度。

一堂优质课的形成,需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进行打磨、调整。只有对自身素质、幼儿水平了如指掌;借鉴优秀教案的科学设计,融入自己的独到见解,进行重新组织、整合与创新;在积极不断的推敲、改进中,对设计的新教案进行实践论证、打磨,才能酝酿出一节优秀教育活动课。(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幼儿园)

4.数学优质课教案 篇四

《种子排队(7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

幼儿园数学教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数学活动中如果仅给孩子以语言讲解,而没有实际操作,只是将抽象的数学符号强加给孩子,孩子学的很枯燥,久而久之会对数学活动失去兴趣。俄国数学家欧拉说得好“数学这门学科需要的是观察,也需要实验。”这给了我们一种启示:可以运用操作法来学习数学,它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即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在摆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技能的一种方法。这种在动作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数学知识才是最牢固,最不会忘记的知识。

密切联系幼儿和生活,利用幼儿平常接触到的、熟悉的事物来设计数学活动,是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现在正值秋收季节,“种子”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来说,是熟悉的。根据孩子的这一特点,我就设计了本次活动:种子排队。活动目标:

1、巩固数量,能将收集的种子进行分类、排列,并做记录。

2、积极探索,感知物体的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份种子(蚕豆、黄豆、赤豆若干)记录表。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1、看看口袋里有什么?(蚕豆、黄豆、赤豆)。

2、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种子)。

二、第一次探索活动:感知数量相同,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不一样

1、现在老师想请我们小朋友帮个忙,给这些种子分分家。(出示记录纸)

2、排的时候要从红线开始,一个靠着一个。三排全排完了,数一数,每排有几颗种子,把数字记到后面的格子中。

3、幼儿操作,用种子在纸板上排队。

4、交流:请幼儿讲述排列结果。

5、红豆有几颗?(七颗)黄豆有几颗?(七颗)蚕豆呢?(七颗)它们都是七颗啊?那它们排的队伍一样长吗?(不一样)。

6、讨论:为什么都是七颗,队伍不一样长呢?(因为红豆小,所以排得最短。因为蚕豆大,所以排得最长。因为黄豆不大也不小,所以排的队伍不长也不短)。

7、小结:相同数量的种子,颗粒越小,排列越短,颗粒越大,排列越长。

三、第二次探索活动:感知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相同时,数量不同

1、观察纸板。

看看纸板上有什么?(种子标记、线)这三条线怎么样?(一样长)

2、设疑、思考。

如果在这三条一样长的线上用不同的种子排队,想想它们用的数量会不会一样多?(A:一样,B、不一样)

3、交待探索要求,幼儿操作。

请你们用不同的种子分别在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列,看看它们用的数量到底会不会一样多呢?

4、交流:讲述操作结果。

(不一样多,红豆用得最多,蚕豆最少)

5、讨论:为什么排一样长的队伍时,红豆用得最多,蚕豆用得最少呢?”

6、小结:队伍一样长时,小种子用得多,大种子用得少。

四、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感知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1、小结:大小不一的种子,数量相同,排列长短不一样。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相同,数量不同。

5.大班数学公开课优质课左右教案 篇五

1、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2、能听清楚指令,用动作准确表示左右。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自制视力表。

2、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六页《左手右手》,红色水彩笔。

经验准备:

能区分左右。

活动过程

一、发现自身的左右

1、启发幼儿说说自己身体部位的左右。(手、手臂、肩膀、眉、眼、鼻孔、腿、脚等)

2、引导幼儿根据教师指令做相应动作。如:摸耳朵、举左手、左手摸右肩、左手摸头、右手叉腰等等。

二、以自我为中心辨别左右

1、出示视力表,视力表上有很多图形符号,你能说出来是什么意思吗?

2、引导幼儿辨别图形表示的方位。

3、根据教师所指的图形,幼儿用动作表示方位,如:上、下、左、右。

4、再次观察视力表,听指令请说出最下面一排第三个鱼骨头朝哪个方向?

三、体为中心辨别左右

1、三位幼儿排成一排,说说XXX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2、幼儿两两相伴,面对面站立,听教师的指令做相应的动作,感知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的差异。如:伸出右手拍一拍,伸出左脚碰一碰等,说说自己的发现。

3、出示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六页《左手右手》。仔细看一看画面中小朋友的左手在做什么动作,右手在做什么动作。

4、完成活动材料后,幼儿与同伴说说图中角色的左右与自身左右的关系。

5、在此基础上,用红笔将图中小朋友的左手圈出来。

活动延伸

6.六年级数学下册优质课教案 篇六

口答算式与结果,根据哪个公式来列式的?

谈话:一个直径是100毫米的圆,它的周长是多少?我们会用到那个公式? 一个圆的半径是3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一个长为3米,宽为2米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 口答:求下面圆的周长和面积。d=4cm c= s= • C=πd

=3.14×

4=12.56(cm)

• S=πr²

=3.14×2×

2=12.56(cm)

二、互动新授

出示教材P11例2分析圆柱体的侧面积 总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__长方_____形 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 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又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看图总结: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

圆柱的侧面展开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高)。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根据题意可得:

• • • S侧=ch =3.14×11×15

=518.1 根据给出的数据求侧面积(只列式不计算)C=31.4cm

h=15cm

• S侧=ch

=31.4×15

出示P12例3分析圆柱体进行分析。(把下面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两个底面分别是多大的圆?)

总结:圆柱体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和叫作圆柱的表面积。、小组合作计算出圆柱的表面积: ①S侧=ch

=3.14×2×2

=12.56(cm²)②S底=πr²

=3.14×1²

=3.14(cm²)③S表= S侧+2S底

=12.56+3.14×=12.56+6.28

=18.84(cm²)

圆柱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和,叫作圆柱的表面积。即: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易错提醒:

以P12练一练2为例。圆柱体有一个侧面和两个底面,很多同学总是计算一个底面,如课件所示。

纠正: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学以致用

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直径,宽等于圆柱的高。()

2、给大厅的圆柱刷油漆,刷油漆的部分面积是圆柱的侧面积。

()

3、圆柱形通风管的表面积等于它的侧面积。()

4、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是正方形,它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

()

以P13练习二第四题为例:

圆柱形队鼓的侧面由铝皮围成,上下底面围的是羊皮。做一个这样的队鼓,至少需要铝皮多少平方分米?羊皮呢? ①铝皮: S侧=ch

=3.14×6×2.6

=3.14×15.6

=48.984(dm²)②羊皮: 2S底=πr²×=3.14×3²×2

=3.14×18

=56.52(cm²)以P13练习二第五题为例:

一个圆柱形的油桶,底面直径是0.6米,高是1米。做一个这样的油桶,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 ①S侧=ch

=3.14×2×

1=6.28(m²)②S底=πr²

=3.14×0.3²

=0.2826(m²)③S表= S侧+2S底

=6.28+0.2826×2

=6.8452

≈6.85(m²)课堂小结

1.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清楚的问题?

2.生活中的圆柱体表面都是一个侧面加两个底面吗?哪些不是?又该怎样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呢? 畅谈体会。

7.浅析数学优质课之瑕疵 篇七

关键词:优质课;教师队伍;学校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民族的兴旺在教育,教育的根本在教师;要培养一支师德高尚、充满活力、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可见,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学校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个学校乃至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都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大量实践证明,举办各级各类优质课比赛,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有效途径之一。优质课的举办,可以助推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潜心研读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熟练各种教学手段,掌握教育教学策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进而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高。作为胜利教育管理中心初中数学兼职教研员,笔者有幸担任了今年4月下旬举办的中心优质课评委。在欣喜看到教师们教学理念先进,师生活动有效,指导学法到位等优点的同时,也清醒地洞察到一些瑕癖,并结合以往听优质课的一些心得体会,现梳理提炼出来,与同行们分享,以期得到批评指正。

一、课标教材把握偏颇——舍本逐末

参加优质课,大多数是经过层层选拔出来的佼佼者,青年教师居多。青年教师富有激情,课堂语言精练,对学生有非常强的亲和力,但个别青年教师疏于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与把握,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重难点模糊,导致课堂中35分钟还没有讲授完新知识点,甚至出现优质课大忌——知识性错误。即便是一些富有教学经验的中年参赛教师,有时也会跑偏优质课方向,在课标教材上下的功夫明显不够,以至于漏洞百出。如在《一次函数——变量》一节内容中,变量这一概念应该植根于变化过程中来理解。有这样一道题目:用周长20cm的绳子围成一个长方形,探究该长方形的一边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式。如果设这个长方形的一边长为xcm,则与它相邻的边长为(10-x)cm,又设该长方形的面积为scm2。因此,本题中的常量应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20cm,变量应为它的一边长xcm和面积scm2。但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讲解常量和变量时没有带单位;有的教师根据s=x(10-x)把常量说成10;更有甚者根据s=把“-2”也说成常量。再如在《图形的旋转》一节内容中,对于图形旋转的性质,有些教师只是简单借助1-2个特殊图形推导出来,就归纳成性质直接应用,这是不科学的。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推理论证,确保该性质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笔者认为,参赛教师应进一步明晰课标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作用——课堂根基。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正确定位;潜心研究教材,理清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然后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现状,编制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案,才能在课堂上,面对陌生的学生运用教育机智适时调控,灵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才能得以很好的突破和解决,方可避免一些知识性错误的出现,高效和谐地完成教学任务。否则,参赛教师过分追求“新?奇?特”,只图课堂的一时热闹和花哨,而忽视对课标教材的把握与驾驭,必会舍本逐末、南辕北辙,偏离高效和谐课堂的要求,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可想而知了。

二、师生活动组织虚假——华而不实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应尽可能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不可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参赛教师面对陌生的学生,却往往感到心中没底,涉及的知识讲起来喋喋不休,大有把前一节课内容再重新来一遍的架势,半节课下来还没有切入正题,导致新授内容草草收兵,一节课下来,学生就像吃包子,吃了好几口都没吃到馅,等到兴趣殆尽才吃到馅,下课铃也响了。这种“满堂灌”型参赛教师,课堂上师生活动仅仅停留在一问一答的浅层次上,名存实亡。还有一种“伪合作”型的师生活动。参赛教师为了迎合新课标倡导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要求,往往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但却不得其要领。参赛教师通常设计几个问题,还没有明确要求,就开始让学生讨论,要么怕学生不明白,学生那里还在讨论着,教师这边已经开讲重新提要求,学生思路打断也无所谓了;要么明明规定小组合作5分钟,时间刚刚过去不到2分钟,就忙不迭地草草公布答案,急急火火赶下一个教学环节;要么设计的问题过于笼统模糊,大部分学生对问题摸不清头脑,不知道如何与别人讨论,无所事事,即便有几个学生在讨论也是无果而终,时间白白浪费掉了。

笔者认为,参赛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组织有效师生活动的重要性——课堂灵魂。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教师应精心设计要求明确、层次分明的问题,启迪学生思维,诱导学生深入思考,进而引领学生走向知识。有效问题是实现师生活动的重要载体。

三、信息技术运用失真——喧宾夺主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实现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教学效果,从而对构建和谐高效课堂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信息技术的运用更是受到参赛教师的高度青睐,纷纷把它作为优质课制胜的法宝。但信息技术却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就会掉进喧宾夺主的“陷阱”,导致课堂的低效、不和谐。在参赛的优质课中,笔者发现:有些课件的界面色彩过于艳丽,导致学生精力分散,影响对知识本身的理解与掌握;有的是借鉴别人现成的课件,教师却不能参透原课件制作者的真实意图,张冠李戴,该换内容不能及时换,该思考、顿悟、交流的地方不知道停顿,错误频频,甚至出现“穿帮”现象;有的是把教案内容全部制作成ppt,教师俨然一位“放映员”,整节课都是忙于操作课件,目中只有课件,缺乏一些必要的体态语言和面部表情,失去了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学生只能学到一些缺乏情感交融的僵硬、呆板知识,学习处于低迷状态。同时,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部分教师省去了板书,整节课没有板书一个字。孰不知缺少板书的课堂,只是课件展示知识点,往往是一闪而过,滞留时间短,学生印象肤浅,这样势必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学进程,更谈不上消化回味了,学生放弃思考、被动学习也就在所难免。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的科学运用可为课堂教学保驾护航——课堂辅助。参赛教师,只有正确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点,科学运用信息技术,合理选择多媒体,才能发挥它应有的辅助作用。

上一篇:职场励志文章下一篇:中学生的励志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