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基本教学模式活动简报

2024-07-17

小学英语基本教学模式活动简报(通用17篇)

1.小学英语基本教学模式活动简报 篇一

小学优化课堂教学教研活动简报

—xxxxxxx学校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了营造教师相互学习的氛围,不断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在响应全区的号召下,我校把双语教学视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大力推进双语教学。2013年3月22日我校与XXXXXX学校开展了优化课堂教学教研活动,通过本次活动,两校教师在课堂上共同学习、交流经验共同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新格局。

本次教研活动中,我校准备了11节观摩课来到XXXXXX小学,听课过程中给所有听课教师发放评课表,课后各科目的教师互相交流评课议课。本次观摩课得到XXXXXX学校老师的一致好评,也充分展示了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水平,有些老师的课很精彩,显示了丰厚的教学功底和较高超的教学艺术。尤其是XXXX老师《四个太阳》一课上看到了问题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议,问题自己去辨,结论自悟自得的课堂展示,大家都大开眼界倍受启发和感动;XXXX老师《三角形分类》一课中,在孩子们的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的过程中就迎刃而解了。我们的青年教师有朝气,知识底蕴丰厚,容易与学生沟通,且虚心好学,在课堂上展示了

青年教师的风采。老年教师也不甘落后,以其丰富的经验和旺盛的精力在课堂上给青年教师传经送宝,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本次优化课堂教学教研活动,教师通过交流,加深了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共同研究教学方法,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充分利用和发挥了两校的人才优势、管理优势、资源优势、信息优势、文化优势、互相传送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有效提高了两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2.小学英语基本教学模式活动简报 篇二

目前, 我国有关数学活动经验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都比较薄弱, 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一直难以界定, 至今尚未对数学活动经验的含义达成共识。多年来, 一些专家学者撰文发表自己的看法, 探究数学活动经验的确切含义, 主要的观点有这几种。 (1) 马复在《论数学活动经验》中指出: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在以前的数学活动中获得的认知的感性经验迁移到一种新的数学活动过程中, 这种意识是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 (2) 黄翔和童莉他们的论文《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关注的目标》中, 把数学活动经验定义为:数学活动经验是在学生主观的数学知识范围之内, 从学生自己参与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形成, 随着自身的数学学习而不断发展, 这显示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3) 张奠宙教授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界定与分类》中, 指出数学活动经验是指根据我们所制定的数学目标, 对于具体事物来进行实际操作、观察、思考, 从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过渡时所产生的数学认识。结合前人的研究, 我对数学活动经验的理解是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过程中的情绪体验的总和, 这些数学活动包括观察、验证、猜测、推理与交流等。那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呢?

一、巧妙运用生活经验

数学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 数学学习是从日常生活中, 从各种实践活动中获得的,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是数学重要价值的体现。若在教学中能够合理地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 尤其是理解抽象的知识。

例如, 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里程表 (2) ”的教学中, 里程表读数和电表、水表读数在生活中都很常见, 但这看似简单、常见的量对于孩子们来说却很抽象, 使得简单的数量关系变得复杂。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前, 我让每位孩子在父母的指导下去读一读自己家的电表、水表, 早上读一次, 晚上读一次, 在这读数的过程中, 学生会发现水表上的读数原来就是从装表起到读数这一刻一共用水量, 而且晚上的读数会比早上的读数大, 读数增加的这部分即为今天家里的用水量。

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有机结合,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主动探索数学活动过程的开始。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让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经验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 在已有的感性经验和新知识的交织下, 大脑中会出现一闪而过的、没有经过精心考虑的、不是那么严格的、直观性的数学知识。这种虽然比较粗浅的、感性的认识, 但是对学生新知识的获取很有价值和意义。

例如, 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文具店” (小数的初步认识) 的教学中, 在学习本课之前,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小数已有接触, 并不陌生。但这些只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 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没有经过系统的总结、整合和梳理。因此, 教学中我借助“文具店”的购物情境, 以“元角分”为载体, 让学生在课堂中用人民币模型摆出每种文具的价格, 并组织学生交流, 让学生说一说每个表示价格的小数分别是几元几角几分, 讨论中引导学生思考并发现表示价格的小数中, 小数点前面的数表示元, 小数点后一位表示角, 小数点后第二位表示分, 从而帮助学生对小数从感性感知上升到理性认知, 有效地将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了理性经验, 也逐步积累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教学活动将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经验, 使得感性认识条理化、系统化, 转化为主体认知结构中的数学知识, 最后获得有条理性的理性知识。活动经验积累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学会思考,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三、“做”数学———观察、动手操作中积累经验

我认为“做”数学是数学教学该有的模式, 在数学学习中有些知识未必能用语言描叙清晰, 必须让学生自己经历“看一看”、“摆一摆”的过程, 在操作活动中感知。在动手操作中积累数学经验, 使得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从而清晰、深刻地理解抽象知识。

例如,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有多重”的教学, 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感知1克、1千克有多重。“有多重”是很抽象的概念;1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用语言描述, 学生无法理解, 唯有让学生“掂一掂”亲自感受。学生在掂的过程中, 记住了掂1克与1千克物体的感觉, 这种感觉便是数学经验的积累。在解决“一个苹果重约260克还是260千克”这类问题时, 学生便能够与之前所掂的1千克物体进行对比, 利用所积累的经验去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感知到知识和总结出的规律, 比老师讲授的知识, 印象会更加深刻;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会学得更加轻松、快乐。

3.小学英语基本教学模式活动简报 篇三

一、在思维活动中积累策略经验

策略经验通常包括归纳经验、类比经验、证明经验等,它主要是让学生在思维操作活动中获得经验。人的理性思维过程也就是积累经验的过程。当参与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活动经验又善于反思时,他们在思维活动过程中的数学直觉也会积累增强。从获得的经验类型来看,这类活动中获得的经验相对其他经验更侧重策略和方法,也更为理性。所以,策略经验的获取是十分重要的,它为学生开展创新性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比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教师提供了三个层面的信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第一条信息,让学生感到在水资源这个问题上,我们只看总量不能解决问题,还要看人均数,从而体会平均数的价值。第二条信息,儿童乘车免票问题。这一环节不仅能使学生再次经历求平均数体验价值,还渗透抽样的思想。第三条信息,该走哪条路。学生根据车辆通过的大致情况,帮助教师选择和分析。从中可以发现:平均既可作为重要依据,也说明它反映的只是一般情况,并不排除特殊情况。学生体会意义的同时也明白了数据的随机性。教学将数学活动“数学化”,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实现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二、经历数学活动的反思过程,及时提升、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自我反思,对于提升和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对参与的数学活动进行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自己是怎樣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使学生从中提升并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案例:奇妙的剪纸。在介绍了正方形纸的多种折法后追问:“不管哪种折法,只要保证什么条件,剪出来的就一定是轴对称图形?”又如在实践活动的结尾阶段,让学生回顾自己最满意的一幅剪纸作品的制作过程,一方面是希望学生能提升实践操作的经验,同时也希望学生能提升类似的实践活动的经验。

三、在小学数学活动中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积累

从思维培养的角度来看,不断的思维积累也能逐渐积淀出一种经验,而这种经验属于思考的经验。一个数学活动经验较多且喜欢反思的学生,其数学思维也必然会随着个人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增强。

举个例子,在讲授《比的基本性质》的时候,教材中给出了小冬测量几瓶液体的质量和体积的相关记录,然后进行体积和质量的比值填写,以此来引导学生观察等式,因为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已有了相关认识,从而探索比的基本性质较为容易。有的学生对液体的质量和体积的比等概念可能不太了解,基于之前学生学习的商不变规律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相关知识,学生会有一种直觉,就是在新知识“比”的课程中也可能存在类似的相关性质。那就是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一个不为O的相同数字,其比值不变。这个结论学生便可以依据之前的经验得出。

四、在小学数学活动中注重与实践结合

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效地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广泛存在于生活中,生活中广泛存在着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课程,以此来培养出小学生利用数学所学的知识进行观察、解释和表示存在于现实中事物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养成解决日常生活、实际情况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打开了解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在现实中使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数学实践活动课《校园的绿化面积》,学习此内容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可以综合应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稍复杂的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通过测量与实际计算来提高小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以及具体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老师,可以在教学时,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的具体举动,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在教学活动内容中的各种因素,让每一个小学生都可以自主地设计各式各样的花圃,然后进行面积计算。这样就为培养小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只有在小学数学的实践活动课中从学生自己身边的事情、自身的活动出发进行教学,以此来不断地激发学生对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与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让小学生体验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以此来实现数学本身的应用价值,同时又可以达到对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让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4.小学英语基本教学模式活动简报 篇四

为了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我校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水平,全面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9月22日,兴隆中心小学开展了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全体小学数学教师参加了本次公开课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在本次活动中,由六年级(2)张芸老师承担,在教学过程中,张芸老师采用了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先进教学理念和具体做法。课后,由张芸老师首先进行了说课,然后由教导主任王德江老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最后全体数学老师也对这节课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5.小学英语基本教学模式活动简报 篇五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设置的必修课程,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体现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自主性等。下面就我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提出几点建议。

一、课程实施分五个阶段

1.确定课题、拟订方案阶段。这是教学的起始阶段,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筛选、确定要研究的主题和子课题,然后拟订研究活动实施的计划方案。

2.活动实施、具体实践阶段。这是教学的第二阶段,主要是指导学生按照计划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解决产生的问题,激励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指导学生不断修订、完善研究活动的计划方案。

3.技术实践,设计制作阶段。这是教学的第三个阶段,主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融合,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方面的教学,渗透技术设计理念,培养技术素养。在这一阶段,教师指导学生依据技术设计的原理,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动脑进行与主题和子课题有关的作品图纸设计,动手按照设计图纸把作品制作出来。

4.展示汇报、交流分享阶段。这是教学的第四阶段,是教师指导学生将研究成果以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全班展示汇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渠道。通过交流,师生共享实践活动研究的成果,分享成功的快乐,分析失败的原因,排泄经受的苦涩。

5.结题总结、全面评价阶段。这是教学的最后阶段,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总结,以文本的形式完成结题报告,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个人自评、同学互评(小组评价),并由家长和教师填写评语。

二、课程实施中六种基本课型 1.定课题、拟方案课

主题确定后,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围绕主题讨论提出要研究的问题,从中筛选和确定子课题;然后根据研究兴趣,划分活动小组,并讨论和拟订活动实施方案。如《风筝》根据老师的主题设计思路,组织学生看多媒体,初步认识感知风筝,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想探究的问题,整合提升成为活动主题——《风筝》。对学生提出的不同小课题进行合并归类或者修正,形成以下主要研究问题:风筝的来历,风筝的种类,风筝的作用,制作风筝的材料等。根据爱好确定研究小组,组内共同制定活动计划方案,完成任务分工。

活动方案中一般包括小组名称、组员名单、指导教师、活动步骤、活动分工、预期成果、成果表达方式等内容。

2、活动方法指导课

针对形成的活动专题,教师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如何去开展活动,如何进行采访,如何写调查表,怎样进行分工与和作等。多在三、四年级上此类型的课。

3、社区服务实践课

根据活动主题,依照自我设计的活动方案,参与实践活动,经历、感悟、体验、探索方案的实施价值。学生分小组按研究专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有的上网搜集有关风筝的来历,有的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搜集有关风筝的种类,有的走访调查身边的人,了解制作风筝的材料及方法,并对活动过程进行记录,对资料进行整理,合作完成组内任务。老师参与并指导学生活动。

4、展示交流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成果,用各种形式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展示交流课主要是让学生口头发表实践活动的成果。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汇报形式分组展示汇报探究成果。程序是:各组推选一名主汇报人进行汇报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讲解,同时进行师生评价。有的组同学撰写了研究小论文《风筝的发展》,有的同学采用现场放风筝的形式等,全体同学参与到交流汇报、评价中。

5、技术实践课

学生根据活动主题和子课题研究的内容,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进行劳动技术的作品设计和制作。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作品的技术设计,构思作品图纸,并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准备需要的材料和工具,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作品的制作。

6、成果展示汇报课 活动基本结束后,引导学生将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书面的文字材料(活动过程记录、采访调查资料、活动感想及反思等)、图片及实物资料等进行交流展示,引导评价。

总结时根据汇报评价情况对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完善,个人撰写活动总结与反思,确定后续研究的内容。

评价是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进行同学互评和小组评价,最后由教师完成对学生的评价。

三、课程实施中两套基本表格 1.活动情况与过程的记录表

主题(课题)和子课题研究计划表

个人研究计划表

问卷调查计划表

课题活动情况记录表

实践活动过程的情况记录(如查阅资料记录、调查访谈记录、实验记录、设计制作技能记录等)课题研究成果报告单等 2.学生学习情况评价表

学生的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同学评价)

教师评价

家长评价等。

四、学生的成长记录袋 一个主题结束以后,教师指导学生将两套表格和技术设计与制作作品及其他的相关材料装入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的样式、规格、收集作品的数量由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自行决定。

当然,这些仅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初步探索。对如何创造性的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环节、课程方法、课程效果的设计和评价还在“填石子过河”,还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和研究,在理论上归纳和提高。

品德与生活活动型教学模式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其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它实践活动。下面就把我县操作的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模式阐述如下。

一、活动前

1、确定活动内容。教师应依据活动主题、活动目标,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需要,灵活地调整教材内容。

2、创设活动环境。教师应对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做好校内外资源的考察、联系等工作,为开展具体的教育活动做好物质上的准备。如留有充足的练习场地;参观需事先联络,勘察现场,做好场地、设施、人员、路线的准备。

3、设计活动方案。须包括课题、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时间安排、主要内容、活动指导要点、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注意事项、活动后记等。

4、做好活动准备。文本、图片、音像等材料的准备;有关人员的准备,如《祖国的昨天和今天》课上,让采访者(学生)与被采访者充分互动。物件的准备:小实验、小制作、小饲养、小种植等活动则更要准备好相应的材料。

二、活动中 可以概括为讨论式、欣赏式、资料搜集式、参观访问式、体验式、操作式、劳动实践式等。下面以《我心中的榜样》中的一个活动“击鼓传花游戏”为例,介绍活动中的操作流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话题。可以通过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多媒体展现情境,语言供托情境等方式来引入活动的话题。

2、明确要求,提示方法。在“击鼓传花游戏”中教师是怎样清楚的提出要求:老师的要求:花传到哪个同学的手中,哪个同学就站起来说自己心中的榜样,但不能说出他的名字,只说他身上的优点和平时是怎样做的,其他同学认真听,然后猜出他是谁?。

3、开展活动,充分体验。老师要加入到每个组的活动中,倾听、了解、协调,捕捉信息,及时调整。

4、交流反馈,二次活动。主要是交流学生活动情况,展示活动的结果。

5、感知感悟,获得发展。

三、活动后

1、反思调整:根据来自儿童的反馈进行总结、反思。教师可与儿童一起分析、讨论活动的成败,制定或修改下一步活动的计划等。

2、练习巩固:进一步巩固儿童的态度及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等。如《新年的礼物》,学生学做贺卡后,可举办贺卡展示会,然后把贺卡送给最想送的人,以交流、推广、利用成果。

3、拓展运用:把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等拓展运用到其他方面。

4、深化发展:利用儿童尚有疑问之处再提出新的教育要求,引导儿童不断把活动向纵深推进。

6.小学英语基本教学模式活动简报 篇六

为了进一步增强教师基本功,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展示教师基本功训练的成果,2012年10月中旬---11月中旬,学校举行了教师基本功大赛。

此次教师基本功大赛的主要内容是钢笔字、粉笔字演讲、说课。广大教师由于平时勤学苦练,各项基本功有了明显的进步。天气寒冷并不能减少老师们参赛的热情,老师们积极参与,认真对待,拿出最好的水平来展示自己,赛场气氛紧张而热烈。通过这次竞赛可以看出,经过平常的基本功训练,教师的基本功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学校成立了专门的评审小组,对每一项作品进行客观、仔细的评价,并对优秀的作品进行表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规范书写对学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比赛结束后,教师们纷纷感叹,此次比赛不仅展示、提高了自己的各方面水平,还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学生写好字,更真切地锤炼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本次教师基本功竞赛的举办不仅为多才多艺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丰富了教师的精神生活,而且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展示了该校教师基本功的丰硕成果,也是提高教师各方面素质的一种方式。为教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强化内功、提高素质、促进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微山岛乡中心小学

7.小学英语基本教学模式活动简报 篇七

一、行为操作经验——有利于建立清晰的数学观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这一论述,阐明了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是思维的起点。操作对小学生学习数学确有独特的作用。首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其次,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到表象再到抽象思维的形成,促进数学思维的逐步发展,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再次,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可以使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行为操作经验的积累。

例如,在教学“千克与克的认识”时,一位教师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片断:

1.认识千克。

①称一称

请学生用台称称一下一袋盐的质量,知道1袋盐正好重1千克,

②掂一掂

每位同学掂一掂一袋盐的质量,感受1千克有多重。

③估一估

让学生拿出一个塑料袋装苹果,再掂一掂,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是1千克,然而再称一称,并在小组内说一说1千克大约有几个苹果。

④找一找

请学生先在小组内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也大约是1千克,并称一称,掂一掂,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⑤猜一猜

教师出示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然后让学生称一称验证,引导学生再次感知1千克,并感受物体外形大不一定重。

⑥说一说

教师让学生以千克为单位说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和质量。

2.认识克。

参照“认识千克”的教学过程,通过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上述教学表明,动手操作活动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如果单纯的用讲授的方法,教师很难讲清“千克”、“克”,学生也很难明白。但上面这位教师却为学生安排了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找一找、猜一猜、说一说等动手操作活动,较好地突破了“千克”与“克”的教学难点。由此可见,动手操作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猜测和发现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识的活动中去,通过操作积累起丰富的感性经验,从而建立起清晰的数学观念,最终达到量变到质变飞跃——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二、探究合作经验——有利于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中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究合作能力的培养,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实践和再生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面对问题探寻个性化的方法,强调探究与合作,在探究与合作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从而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例如,在“年、月、日”教学中,一位教师设计如下的教学流程:

1.观察手中的年历卡:学生每人手中各有一张年历卡,分别是2001年~2012年及1800年、1900年、2000年、2400年,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说说判断方法。

2.设疑:老师出生在1972年,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通过设疑,让学生产生寻找新的判断方法的欲望。

3.讨论:用什么办法来研究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可以先统计每人手中的年份数,再寻找规律。

4.观察统计出的学习材料,小组讨论发现的规律。

5.反馈得出“4年一闰”的规律,并通过猜想树立假设“用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是闰年,有余数是平年”。

6.验证假设。

7.引导学生质疑:1800年、1900年的年份数除以4,也没有余数,为什么是平年。

8.阅读书本,知道“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时,须除以400”。

这样设计就留给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交流中发现,在过程中理解“闰年与平年”的本质。同时,在探究与合作的过程中还经历了一系列的思考过程,积累了学习经验,锤炼了学习品质,提升了数学素养。

三、数学思维经验——有利于领悟数学学习的真谛

钱学森教授曾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智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向数学家的思维结构转化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还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领悟比数学思维更高一级的数学思想,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数学学习的真谛。因此,我们要重视数学思维教学,力求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加以渗透。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一位教师经历了如下的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三个笔筒,里面分别有6枝、7枝、5枝铅笔。

师: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不用举手,知道了就立刻站起来抢答。(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十几名同学一起站起来抢答道:6枝)

师(故作惊讶):这么快呀,你是怎么算的?

生:我根本没有算,只要从第二个笔筒里移一枝笔到第三个笔筒里,每个笔筒里就都是6枝了。

接着,教师将笔筒里的铅笔的枝数改变了一下,分别放了1枝、2枝、15枝。

师:你能知道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了吗?(学生计算后汇报)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用的是计算的方法,先求出总数是18枝,再平均分给三个笔筒,每个笔筒里有6枝。

师:有没有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为什么不用?

生:这题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太不方便,因为数字相差太大了.

师:说得真棒1我们要根据一组数的特点,灵活地选用方法。

师:如果我把三个笔筒里的枝数再移动一下,分别为6枝、2枝、10枝,你能迅速求出平均每个笔筒有多少枝吗?

生:我觉得根本不用再算了,因为总枝数没有变化,还是18枝,笔筒也没变,还是3个笔筒,所以不论怎么移动,只要总枝数和筒数不变,平均每个笔筒还是6枝。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的核心价值是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一道简单的实际问题,经这位教师“借题发挥”,巧妙改编,适度引申,开启了学生的思考之门,将他们的思维一步步地引向深刻。第一次求平均枝数时,学生根本就没有算,在抢答中体会移多补少的价值;第二次求平均枝数时,学生用计算的方法体会求平均数的普遍价值;第三次求平均枝数时,学生发现总枝数和筒数不变,根本就不用算,对比中深化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可见,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是让学生积累数学思维经验的有效途径。

四、综合运用经验——有利于提升数学学习的能力

朱德全教授指出“应用意识的生成便是知识经验形成的标志。”作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核心成分,应用意识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加以关注和发展。《数学课程标准》设置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崭新的学习领域,它顺应了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体现了“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为教师提供了新型教学方式的指导,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实践性、探索性、综合性学习的渠道。让学生尝试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的综合可以拓宽知识的范围,开拓视野,增强应用意识,从而相应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完圆柱体积、容积后,笔者设计了“巧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一活动课,让学生测量一不规则石头的体积。有的学生受“乌鸦喝水”的启发,有的学生受“曹冲称象”的启示,将石头投入盛水的圆柱形(或长方形、正方形)容器中,根据水面的上升高度计算出石头的体积。笔者又让学生测量一不规则的酒瓶容积,学生又开动脑筋,把酒瓶盛满水,再倒入一个规则的容器中,同样测出了酒瓶的容积。最后,让学生测量自己带来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或容积。整个活动,不仅把生活中的问题和数学知识综合起来,将数学知识的各知识点综合起来,还把数学与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使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及应用能力。

8.小学英语基本教学模式活动简报 篇八

[关键词]基本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四基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9-04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石,也是数学教学的主流方向。在小学阶段设计有趣而深刻的数学活动,可影响学生的一生。对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一、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内涵及重要性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不同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它主要以数学活动为载体,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史宁中教授认为,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这种经验又不同于知识经验,知识经验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正确的;而活动经验带有很强的个体性,有时也可能是错误的。基本活动经验也不同于生活经验,生活经验往往比较琐碎而显即时性,更多的是一种实践经验;而基本活动经验是在一定时间内为达成某个目标而进行的活动体验,不仅有实践经验,更强调思维经验。

为什么会如此强调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呢?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这样的成就模仿大于创新。中国学生创新力不足,钱学森之问一语中地,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解放课堂、解放学生,让学生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去学习。那么,数学基本活动便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强调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也理所当然。另一方面是教育改革、数学教学发展的需要。当下教育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其实就是对这种教学模式的一种总结。

二、影响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获得的因素

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影响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

一是学生个人因素。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水平缺失,在活动中茫然有失,活动目的不强,对数学活动的热情和投入程度不是很高。这严重影响了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二是教师因素。这是影响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主要因素。首先,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导致在教学实践中不能有效开展数学基本活动。没有教师的精心组织,也就谈不上学生的实践积累。其次,教师的能力和素养及教师对课程目标的理解也能影响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一个有效率、有远见的教师,总能在40分钟内让学生有所动、有所悟、有所得。

三、促进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到,有些教师是很想运用新理念、实践新课程的,但是限于个人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总是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教学成绩可能还不如理念陈旧的教师。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掌握正确的教学策略,来指导学生的数学活动,帮助他们迅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1.注重过程教学,给基本活动经验以生长空间

(1)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十几年前,我们的教学过分强调学习结果,忽视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教学方式上以灌输为主,经过十年课改,注重学习过程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按照老的思路教学,一般是教师出示平行四边形教具,然后演示“剪”“移”“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等积的长方形,再引导学生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最后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这种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没有在教师的剪、拼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为什么要剪拼”“怎么样剪拼”。

再看第二种教学设计:教师先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接着动态演示平行四边形由“高”变“矮”,并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在由“高”变“矮”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它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用拉的方法,面积会发生变化,那么换种思路应该怎么办。最后,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学具,自主探究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这样教学,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其中既有失败感,也有成功的喜悦,更有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活动体验。这个探究过程所蕴含的价值是多重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有效促进了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2)加强新旧经验联系

最近发展区的理念,同样适用于基本活动经验积累。学生的经验不是一片空白,每一种经验都会有些地方来自于以往的经验。对此,我们在教学时要从学生的经验起点出发,利用好学生的已有经验,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能顺利进行学习。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学生已经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剪拼经验,教师在教学时,只要通过复习点拨,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想到三角形也可以用剪拼的方法,从而通过转化方法,把未知变成已知。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经验链。

课程标准指出,“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哪里来?需要教师创造注重过程的教学环境,让经验的种子在开放的土壤中发芽生长。只有课堂教学是活的,学生的经验才能是活的。因此,精心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高质量地经历学习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而数学活动经验的“源头”,就是精心设计的数学活动和经历的学习过程本身。

2.重视自主探究,给基本活动经验以问题空间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这说明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只有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探索才会得到有效积累。

(1)动中有思

张奠宙教授指出,基本数学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数学基本活动时,首先考虑的是动手操作。没有动手操作,也就没有体验的载体。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为了加强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可让学生分别试着拉一拉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框架。教师再设计诸如“搭纸牌”“木条护鸡蛋”等比赛活动,让学生设计模型,充分感知三角形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比单纯的讲授更让学生印象深刻。

其次,数学活动中的动手操作要做到动中有思。没有思考的动手操作犹如没有灵魂的人。任何数学课或数学活动缺少了思考性,就背离了数学本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的课堂设计活动花里胡哨,学生情绪也始终高涨。表面看,课堂气氛活跃热闹,可学生学到了什么呢?思维有了什么样的提升呢?例如,在教学“概率和统计”一课时,教师设计抛硬币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概率。教师本意是好的,但事先没有充分设计好课堂,学生一节课都沉浸在抛的过程中,却始终不知道为什么要抛,抛了之后的结果有什么规律。这样的数学活动,学生得到的经验是不深刻的,只是一个活动的经验,而不是数学的经验。如果教师事先就设计如下问题:如果抛1次,你觉得哪面朝上?如果抛10次,你觉得哪面朝上次数多,为什么?请验证你的想法。如果抛100次,1000次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动中有思,这样的操作才深刻。有了好问题的导引,学生才能确定自己的数学活动该从哪里开始,要到哪里去,选择怎样的方式,从而使活动显现出更强的针对性,更高的思维含量。

(2)思而有得

《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学生在轰轰烈烈的探究中最终是要停止的,要安静的,然后才有思考,思考了才有所得。而有时学生不能思而有得,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总结。例如,在学习了“圆的面积”之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转化后的图形与圆各部分有什么关系?回顾我们以前的学习,你能举出类似的转化方法吗?你对书本的这种转化方法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思考,进一步明确了化曲为直的转化方法与以前的方法是有区别的,它是近似的得到,如果要得到准确值,必须无限分下去,从而体验到极限的思想,这样学生对圆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3.开展合作交流,给基本活动经验以创造空间

合作交流学习在近年来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共享学习资源,还可以进行思维碰撞,产生新的想法,积累新的经验。例如,前面“概率与统计”教学的案例中,学生对抛硬币100次、1000次出现正反面的情况统计是个人在规定时间(40分钟)内无法解决的。这时,只要进行小组合作,将小组、全班的个人数据相加,就能得到100次、1000次的较大数据,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

4.联系生活实际,给基本活动经验以深化空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联系生活,走进学生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从而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例如,在学习了“24时记时法”后,教师可让学生们走进生活,去寻找生活中的记时法,并用图片和文字记录下自己读懂的时间信息。又如,在教学“数字与编码”之前,可让学生在生活中搜集电话区号、邮政编码、身份证号、汽车牌照等数字与编码的例子。

另外,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综合性实践作业,让学生把数学活动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还可以让学生养成写数学日记的习惯。数学日记不受课堂时间限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尽情表现自我。比如,学了“概率与统计”,有学生写出了《游戏中的胜负》;学了数字编码,有学生写出了《身份证上的奥秘》,等等。数学日记将数学课堂与实际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是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 参 考 文 献 ]

[1]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 孔企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 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徐速.小学数学学习心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9.小学亲子活动简报 篇九

草长莺飞的三月,春光明媚,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为了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感受童真、童趣,放飞梦想和希望,丰富学生文体生活,加强家校联系,驿都实验学校小学部开展了“寻找春光,放风梦想”放风筝亲子活动。

本次活动由各班班主任和各班家长委员会共同组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家长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主动考察适合放飞风筝的地点,主动联系老师和其他家长商量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在三月的每个周末,在天气晴朗的下午放学后,在“驿都花海”“白市驿森林公园”“大河沟水库”……到处都可以看到驿都实验学校的老师、家长和孩子们欢快地放飞风筝的身影。孩子们快乐地奔跑,风筝在空中随风摇曳,飘然灵动,构成了“寻找春光, 放飞梦想”的主旋律。活动结束后,低年级的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出放飞的美丽画面,中高年级的同学们在作文纸上书写出自己参与活动时的心情与感受。

此次活动得到家长和学生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家长们希望学校能多开展这样的活动,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10.小学春游活动简报 篇十

四月春风宜人,吹红了花,吹绿了树,吹美了孩子们的笑脸。4月4日,柯城实验小学组织全校同学进行“与春天相约,与欢乐同行”为主题的春游活动。为确保本次活动能够安全完满的进行,在春游前学校制定了周全安全预案,在教师会上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学校提前一周向每位同学发出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告知家长具体安排和春游中应提醒同学们注意的问题。学校制订详细的出行计划,为孩子们形成六道安全线:校警、行政领导、年级联络员、年级组、班导、育人老师,每一道安全线都为实小师生安全出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同学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放风筝、抚触嫩绿的植物、做游戏、尽情的玩耍。同学们真实地与大自然进行了一次“亲密”的接触。春游让每个孩子兴奋不已。活动中,同学们时刻遵循一切行动以班级为单位的原则,做到在活动和游戏中不离队,互帮互助,充分体现了同学们团结互助的精神。

通过这次春游活动,让孩子们亲近了自然,增长了见闻,舒活了筋骨,活跃了身心。与春天相约,把欢声笑语留在无限春光里,把文明的举止、美好的心灵留在美丽的春光里。

11.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 活动课

通过分析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的内涵及与它相关的几个概念,再加上总结近几年各地开展小学数学活动课程 的经验,可以归纳出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

一、主体性

主体性是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的核心。小学数学活动课程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获取者,活动的主体始终是 学生。可以说,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活动,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或与同伴一起参与完成小学数学活动课程 目标,这是衡量小学数学活动课程效果的重要标志。

主体性具体体现在:①师生在设计数学活动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②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 过教师适当的指导,自我决定活动内容、安排活动进程、自我管理与调控。③活动结束后,学生自我评价活动 质量,对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取得的成效进行自我综合评价。总之,小学数学活动课程能使学生享受做学习主 人的权利和欢乐。

例如:在安排“数学文艺会”这一数学活动时,首先师生民主讨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文艺会的 内容和形式;然后同学间相互合作设计活动游戏,排演数学童话剧、数学相声,讲述数学家的故事,布置文艺 会会场等;最后由学生总结活动的收获,评选最佳节目。这些内容和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和决定,这样就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 导和支持。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把握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总结活动的成败得失。这种主导作用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教师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和疑问时,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是举足轻重的,这将极大地提 高学生活动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

二、活动性

活动性是数学活动课程的突出特征。活动性表现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思维,动口表达交流,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学生活动的内容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注重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数学活动课程,突出表现为数学教育在活动中进行,“数学+活动”,活动是形式,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让 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数学,让活动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外显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内隐观念性活动(动脑),要注意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学生通过画一画、拼 一拼、摆一摆、量一量、剪一剪、数一数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活 动中感受到愉悦、轻松、快活。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正说明了这一道理,“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 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体脑结合,手脑并用,减轻了学习负担,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数学活动课的精髓在于,通过合理引导,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既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学生自由操 作探索,使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概括性水平逐步得到发展。学生充分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不断分析、判断、综合,从中发现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思考性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它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 键时期,这一时期加强对学生进行思维开发尤为重要。

“思维就是操作,思维是内化的动作——在头脑中进行。”(皮亚杰论)思维的发展必须通过有效的训练 和实践操作,才能树立清晰明确的具体思维形象,使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训 练学生的思维,既要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更要重视形象思维的发展和深化,形象思维是基础,它直接与创造 性思维联系。因此,低年级尤其要重视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活动课程,可以安排大量的思维训练内容和动手操作内容,通过这些充满了数学逻辑分析、综合、归纳、判断、推理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励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勤思、善思,得到数学思想和数学 方法的熏陶。

由于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教学中的活动、竞赛辅导及其它一些活动亦有所加强和发展。如实验、演示、操作、技能训练等,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势头。这些活动也有理论联系实际,手脑并用,学生自主,发展特长等因素,并有助于对学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但和活动课中的活动不可相提并论。学科课中的活动,从本质上讲是完全服从于和服务于本学科课堂教学需要的,它是学科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程计划中的活动课则是一种独立的新型课程。活动课的活动有别于一般课堂教学的活动,有以下几层意思: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自我活动为主;以学生的自己设计、组织、开展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会员活动为主。活动课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可以掌握学科课程难以包容的信息和技能。

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课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普及型、大众化的;学科竞赛是提高型、选拔性的。因此,数学活动课可以成为数学学科课和数学竞赛辅导之间的桥梁,为部分学生接受继续辅导,参加竞赛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但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否则,就容易造成多数学生成为少数“尖子”学生的陪衬,导致数学活动课失去它的勃勃生机而误入歧途。这一点必须恰如其分地加以把握。

12.小学英语基本教学模式活动简报 篇十二

一、基本活动经验概述

基本活动经验是义务教育教学提出的核心理念,在提高学生教学质量的同时受到教师的认可。现实的教育中有很大的客观性,与基本活动经验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基本活动经验具有很大的个体性,并且有一定的内隐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活动的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找出基本活动经验中的学习规律,能够提高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发展。

基本活动经验指的是学生通过学科活动后留下的关于这种学科的直接反映,这种反映既有感知的成分,也有反思后规律性内容,这种规律性内容包括方法性内容和策略性内容,还包含了对学科的情绪反映和情感体验。基本活动经验属于个体知识,与个体的情意状态、认知水平和经验的加工有很大关系,与个体参与活动的程度有很大关系。一般情况下,高层次活动参与和高水平思维两者不可分割,相辅相成,这里说的高层次活动参与指的是认知参与、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

在小学教学中,学生对某些学科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对重要内容进行沉淀,反映出了基本活动经验,这里面有学生对知识学习留下的直接经验,还有经过对知识进行分析和反思后得到的个体知识。相对于某一科知识的学习,基本活动经验经过沉淀升华,转变成一种直观能力。

二、小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的方法

(一)对话中获得间接经验

(1)与文本对话获得间接经验

文本指的是课程载体的教科书和其他阅读书籍,是学生间接经验活动的载体,本文内容是前人通过直接经验获得,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的方式进行经验的获得。

例如,让学生观察日历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运用已有经验来得到更多的间接活动经验。

(2)与同伴对话获得间接经验

教育的本质就是经验改造,这种改造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快速获取经验的渠道,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自身都有本质的活动经验,不同经验形成了间接经验的主要来源,通过和学生进行对话,互相交流和互相分享经验来达到间接经验的增长。

(二)实践获得活动经验

(1)在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

活动是学生获得经验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形成一种基本活动经验。在活动教学中,教师要给所有同学设置一个好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对活动的主动性,以此来获得必要的基础活动经验,为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教师在讲解《比例的应用》时,可以带领学生来到课堂外,让学生观察树的实际高度和树影长度之间的变化,人高和人影的变化,由此可以发现,所有事物实际高度和影长有一定联系,进而得出在同一时间内各事物的长度与影长之间的比值是相同的,根据用这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但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提升了基本活动经验。

(2)在运用中获得直接经验

学习的目的是生活的应用,主要问题是学生能否在生活中进行知识的运用,实践是获得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实际应用来获得活动经验,并提高学生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运算律》时,可以通过生活情景:商店有几种商品,书包105元、练习本5元、铅笔1元等。小明有142元,想买一个书包,应找回多少钱?学生由经验很快算出,教师又问,如果小明有一张100的和42元零钱,怎样付钱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算出现付100,再付5元,让学生的活动经验运用在实践中。

三、结束语

13.小学课后服务活动简报 篇十三

——记文江镇滥田小学课后服务活动

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开展了课后服务工作

我校课后服务内容主要以学生课外兴趣爱好活动、体育特长活动、作业辅导为主,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重点培养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视野,健全学生心智和人格。具体服务内容:

1.艺术素养类:合唱、音乐欣赏、书法、舞蹈、2.语文素养类:经典唱诵、快乐语文、播音主持、课本剧表演、手工、折纸、电脑制作、编织、泥塑

3.数学素养类:计算、简算、生活中的数学、简单奥数

4.体育素养类:篮球队、乒乓球队、跳绳队、羽毛球队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精彩丰富的课后活动和满满的成果吧!

他们是一群那么的执着花朵儿,给我们创造出多么漂亮的,多么丰富多彩的作品啊!

    2021年6月24日

    14.小学冬至亲子活动简报 篇十四

    在桐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家长和孩子们参观了桐城的特色美食、传统渔业习俗、书画作品展览。

    在环保主题体验馆,同学们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在垃圾分类体验处,孩子们纷纷上台,在游戏中体验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消防安全模拟厨房,还原了厨房油锅起火和煤气泄漏等虚拟情境,孩子们通过仿真体验,迅速掌握相应的应急厨房灭火措施。孩子们还饶有兴趣地参与了一场安全知识竞赛。

    在桐城故事展厅,孩子们回望桐城历史,了解桐城故事,感受桐城名人事迹。

    走出展厅,亲子实践活动正式开始,孩子和家长们进行了大脚丫的比拼和拔河比赛,加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在比赛中体验亲子团队合作的力量。

    孩子们最兴奋最期盼的就是下午做南瓜粑实践活动,看他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吃到自己亲手做的南瓜粑,心里都乐开了花。

    15.小学英语基本教学模式活动简报 篇十五

    一、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现状

    目前,小学数学开展基本活动经验积累存在以下几个显著问题。

    (一)缺乏引导与参与

    目前很多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往往认为学生只要参与到活动中就可以了,教师不需要进行过多的干涉,有的教师认为教师在学生参与活动时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身份,但不能参与其中,这些都是错误的观点,教师在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应该充当引导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积累活动经验。

    (二)缺乏总结与反思

    目前,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当活动结束后往往不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其实,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活动即将结束前进行反思,让学生自己对活动内容进行思考,反思自己活动中积累了哪些经验,有哪些经验是错误经验,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三)缺乏比较与探讨

    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活动过程中往往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小组配合,缺乏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比较和相互之间的探讨,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其实也是一种经验积累,导致很多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都是埋头自己行动,不懂得与别人分享。

    二、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优化策略分析

    鉴于目前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想让小学生获得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必须以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出发,向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改变。

    (一)引导学生比较促进经验直观化

    首先,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将活动中所积累的各种经验拿出来进行比较,从而辨别出这些经验的真伪性,并结合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为今后更好地进行数学活动打下基础。

    比如,在讲授“认识负数”(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时,教师以温度作为出发点进行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我们都知道室外温度分为零上和零下,那么0℃和-1℃之间每一度区别大吗?”学生:“不大。”教师:“我今天带来一个小冰柜,请大家到讲台前将手伸到冰柜里,感受一下温度并猜测冰柜的温度。”于是某位同学上台将手伸进去然后说道:“好冷啊,-1°吧。”结果教师给它展示温度却是零度。学生感到很诧异,教师:“你再试试这次的温度。”学生又把手伸到另外一个温度中说道:“哇,这个更冷。”教师:“我再给你调几种温度,你比较一下吧。”于是教师又调出不同的温度让学生感受,最后学生终于明白0℃到-1℃之间尽管只差一度,但温差竟然那么大。

    案例中的学生之所以能明白温差的大小,主要是因为他进行了比较,如果不进行比较,学生仅仅参与活动也是无法获取这一经验的。

    (二)引导学生在合作中积累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参加小组合作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断认识数学知识,从而获得更加正确的活动经验,让活动经验变得更加富有结果性。

    比如,在讲授课文“多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在讲授完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后,组织学生参与“我是小小测量师”的小组活动,让每组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通过测量和计算的方式算出这些物品的面积来。很多小组纷纷在教室中进行寻找,在巡视过程中,教师发现某组学生一直在寻找外表非常规则的物品,比如,铅笔盒、书本等,对于那些不规则的物品不敢测量,比如书包,于是教师引导道:“你们认为多边形的计算必须是规则物品吗?”学生:“对啊,不然不规则的怎么计算。”教师:“我这有个书包,大家谁能把它的面积估算出来。”一听估算,小组中有同学开始有了头绪,开始对书包的长宽的大概数值测量出来,并套用公式将书包面积计算出来,教师见大家已经获得正确的活动经验,说道:“对啊,有时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不是非要很精确,只需将大概的数值计算出来进行估算即可。”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从而自己发现或辨别出错误的活动经验加以改正,对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对数学经验进行积累,然而目前很多教师在开展数学活动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活动的内容,忽略了学生参与的过程及结果。为此,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反复的比较来提高对某一数学活动的认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活动积累。教师应多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在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错误观点,并通过实际行动自行改正,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质量。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数学本身属于一门极具抽象性的课程,因此,教学过程如果仍然采用那种抽象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更加困难,所以,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地开展一些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积累更多的活动经验,这一点目前很多学校已经有所开展,然而在开展过程中很多学校暴露出很多问题,现以暴露的问题作为出发点,探讨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现状,策略

    参考文献

    [1]刘佳.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途径分析[J].才智,2016(3):9.

    16.如何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数学  活动经验  小学生

    一、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相关背景

    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法则、基本公式等基础性数学技能可以统称为数学的基础知识。而数学中所包括的抽象思想、数学推导过程中的思想、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可以统称为数学的基本思想。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基本思想贯穿了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对数学本质理解的共同体现。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则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数学基本思想的过程中所设计的数学活动。数学基本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者对于数学的学习效率,由于数学基本活动具有独立性与个人特色性,所以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包括了学习主体的个人学习经历、体验、探索等思想感情。基于此,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时,应把其作为一个长期的工作来开展。一方面,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本身是一个隐性的渗透过程中,其表现主要体现在对数学学习思维过程中的升级,体现在提高数学学习方法的科学性。

    二、如何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一)层次递进推动小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如在进行面积计算时,由于面积就是物体表面或者平面图形的大小,不同的面积所使用的单位却是统一的,如平方厘米、平方米等等。即如果要去计算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也就是去计算一个平面图形拥有多少个面积单位。这就意味着,当要去计算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长方形面积时,就是需要计算出这个长方形拥有多少个平方厘米个数。

    从计算图形面积到计算一个图形拥有多少面积单位,这实质上就是一种数学思想的学习。我们可以通过几个层次递进来推动小学生对此类问题的理解。

    第一层基本活动经验,感官层次活动让学生看见要求解的长方形,并让其猜测面积大小。

    第二层基本活动经验,实践层次活动:让学生用相关的工具或者教具来度量长方形,并确认长方形面积,即感知长方形所拥有的面积单位个数。

    第三层基本活动经验,考察验证活动:在以上两个活动之后,通过归纳总结来理解长方形形状与其面积的关系,并总结求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以上三个层次的基本活动经验都是让小学生在试求解长方形面积的过程中理解面积单位与图形间的关系。在小学生今后的求学道路上,还会遇到求立体图形表面积的题目,当学生在求平面图形面积时有了面积单位的概念后,遇到此类题目,也就能很快地理解并试求解。学生也得以再次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基本活动经验来处理遇到的数学问题,学生也就养成了感官判断、实践求解、验证归纳的正确思维方法。

    (二)因地制宜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因地制宜包括了对环境与教学条件的适应性,也囊括了对学生思维的适应性。如在量长度与角度时,教师可以利用周边的环境帮助学生进行更直观地体验。一般来说,教材与教具上都已经有相关的教学内容与设计,但为了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教师应尽力去拓展教学范围与丰富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实地进行测量,如测量教室里的角度、测量学校走廊、花园等角度,还可以提升难度,让学生使用现有的工具测出教学楼的高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让实践更有效率。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统一配备一套米尺、一个量角器与一条绳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需要给出指导性意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自己思索,也可以找书本,翻资料。在实践中,有一个小组在观察楼层高度分布后,决定先画一个草图,再用绳子绑住橡皮从二楼垂下来,以此得到一层楼的高度,再乘以楼层数量得出教学楼高度。另一个小组则先从教学楼侧面量出高楼影子的长度,并结合当时太阳的高度通过计算来得出教学楼的高度。当然,还有小组直接在教学楼墙壁上找到了建设铭牌,看见了所标示的教学楼高度。不论是哪种方法,都是来源于生活实践经验的,哪怕是直接看到标高的那一组。这也就意味着,如何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重点是让学生去找到答案,积累经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要是正当的,就无需计较学生所使用的方法。

    (三)鼓励创新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是一门来自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所以在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时,应注重让学生开拓思维,鼓励创新,激发学生思维去解决数学问题。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计算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学,了解教材中是怎么去计算圆的周长的。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对于教材的印象,可以适当提问,如教材为什么要这么算,这样算有没有缺点等等。接下来,让学生把身边的圆形物拿出来试着自己计算圆的周长。由于学生周边物品都是小件,如瓶盖、硬币等,都可以用软尺直接量出其周长。如果没有软尺,学生可以用圆形物在直尺上滚动一周进而得出圆形物的周长。

    经过统计与分析,学生会发现所有量得的周长与其本身直径间的关系都有着规律。教师此时再因势利导,让学生把教材中提到的中国古算书《周髀算经》中“径一而周三”的记载阅读一遍,并让学生了解何为“割圆术”。在实践的基础上,学生再研习一次祖冲之的圆周率就能深刻理解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了。在这样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在最初要求学生计算圆周长时,就应让学生尽量使用与书上不同的方法去计算周长,学生通常会直接测量,教师在学生测量的基础上再进行引导,学生就能在不同数学家使用的不同计算方法间逐渐领会到创新与解法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时,应重视对学生实践与思维的侧重,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践问题的能力,动手又动脑,让学生更好地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高云.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如何走出纸上谈兵[J].科普童话,2014(21).

    [2]马瑞娟.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教学设计研究[D].渤海大学,2014.

    17.英语教研活动简报 篇十七

    11月14日,我组围绕“语篇的理解与运用”这一主题进行了一次课堂观察活动,由沈丽萍和顾雪华两位老师执教,两位老师就五年级《Unit7 At weekends》这一单元story time进行了同课异构,.两位老师都通过语篇前(新词汇及新句型的教学),语篇中(语篇的理解)及语篇后(语篇的拓展及运用)三个环节层层深入、展开教学。在句型、词汇学习部分,两位老师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本课所需的新单词、词组以及句型,沈老师在free talk这一环节与学生谈论hobby这个话题,与两位学生交谈后,沈老师马上说”We can do our hobby on Saturday and Sunday.”然后PPT出示”Saturday+Sunday=weekend”,进而引入本课的主题”At weekends”,直接了当。顾老师通过歌曲“Hobbies“热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与学生谈论”hobby“这个话题,通过让学生猜测老师的爱好学习词组”chat on the internet, “,接着设计”Miss Gu’s free day“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理解运用”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效果良好。

上一篇:人事部管理评审汇报下一篇:财务审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