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饮食文化调研报告

2024-06-28

传统饮食文化调研报告(共8篇)

1.传统饮食文化调研报告 篇一

市民传统文化意识调研报告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且具有穿越时空的不朽价值。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各种不同文化、价值理念等纷纷进入中国,冲击着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冲击着人们早已习惯的文化信仰。为了解奉贤区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城乡居民传统文化意识,根据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的要求,奉贤调查队于20XX年5月对此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一、调查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在全区范围内共抽取了10个行政村(居)委,按照随机等距抽样的方式,共抽取了200户城乡居民家庭作为本次专题调查的调查样本,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各100个;样本男女性别比例为91:109;年龄段以26岁至45岁、56岁至65岁年龄段为主。

本次调查以入户开展问卷调查为主,问卷共24个问题,涉及市民文化活动现状、市民传统文化意识现状、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情况及现状评价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中,第三题到第十四题涉及市民传统文化意识。

二、当前我区城乡居民传统文化意识现状及特征

1、电视广播、网络媒体是市民学习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调查显示,从调查对象整体来看,电视广播、网络媒体及口口相传是居民学习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要途径。200位调查对象中,有63人选择电视广播、46人选择网络媒体及44人选择口口相传,占比分别为31.5%、23%及22%;仅有48人选择书籍和报刊杂志、学校教育及其他。但由于互联网使用情况受年龄影响较明显,46岁以上被访者表示以广播电视、口口相传及书籍报刊杂志为主要途径。

2、近半数调查对象认为传统文化对自己影响较大

当问及“自己的工作生活、为人处世方式和思想意识等方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程度”时,在200名调查对象中,有67人选择影响较大,31人选择影响很大,占比分别为33.5%及15.5%。分别还有76人、19人及7人选择一般、影响不大及没有影响。

数据显示,年龄越大,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程度也越大。12名25岁及以下调查对象中,仅1人选择影响很大,占8.3%;52名26-35岁调查对象中有8人选择影响很大,占15.4%;96名36-55岁调查对象中有13人选择影响很大,占13.5%;27名56-65岁调查对象中有5人选择影响很大,占18.5%;13名66岁以上调查对象中有4人选择影响很大,占30.8%。

3、是否选择以一定方式过节受法定假期及收入状况影响较大,洋节日则更受年轻人追捧

春节毫无疑问是最受重视的传统节日。数据显示,200名调查对象中,197人表示对春节比较重视并且会用一定方式度过。

而庆祝其他传统节日则受法定假期影响较大,有151人表示会庆祝中秋节,占75.5%;有149人表示会采取一定方式度过清明节,占74.5%;但有些未设定法定假期的传统节日,如重阳节,仅65人选择,占32.5%;腊八节,仅6人选择,占3%;七夕,仅21人选择,占10.5%。

从收入水平角度看,收入水平越高,对节日的重视程度也越高(如图1),尤其是需要一定消费的节日,如传统节日七夕、中秋节等;还有一些洋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

图1: 各个收入水平调查对象选择过节的`占比情况(单位:元)

同时,受西方文化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更受年轻人的追捧。数据显示,64名35岁及以下的调查对象中,有20人表示会过圣诞节,占31.3%;有18人表示会过情人节,占28.1%;而136名36岁以上调查对象中,仅17人表示会过圣诞节,占12.5%;仅11人表示会过情人节,占8.1%。

4、对传统思想及论述的认同度较高,但传统著作精读率偏低

据调查, 200名调查对象对一些传统思想及论述的认同度较高。有143人及45人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示认同及部分认同,分别占71.5%、22.5%;有135人及56人对“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表示认同及部分认同,分别占67.5%、28%;有135人及46人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表示认同及部分认同,分别占67.5%、23%。

200名调查对象中,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24人,专科31人,本科及以上45人。受文化程度影响,对一些中国古典名著及西方名著的精读率偏低,大部分表示只粗略读过(如图2)。从调查对象整体情况看,在问卷所列名著中,精读率最高的三本中国传统名著是《水浒传》、《三国演义》及《西游记》,精读率分别为16%、14%及12%;精读率最高的三本西方名著是《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及《傲慢与偏见》,精读率分别为10.5%、9%及7%。

从文化程度细分来看,本科及以上调查对象对中西方名著的精读率相对较高,但仍偏低。45名本科及以上调查对象对中国传统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及《红楼梦》)的精读率分别为35.6%、35.6%、28.9%及24.4%。

图2: 各文化程度调查对象对中国传统四大名著的精读率

三、增强市民传统文化意识的意见和建议

1、加强社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工作,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同于技术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不单是课程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让市民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文化的营造一方面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完成,如广播、报纸、社区宣传栏、横幅、草坪中的警语等,让市民在一点一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的社区活动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能更具吸引力,更深入人心,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社区应大力组织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社区活动,如讲座、征文、演讲等,在这些活动中,市民既是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在这些活动的组织与参与中,市民对中国传统文化将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2、大力推进系统宣传,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传媒首先要重视民俗文化,同时也要很好地研究它。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非文字的东西,非文字的东西怎样通过传媒把它系统化,使民俗文化的介绍成为系列的、体系化的东西。通过传媒,把即将消失的东西赶快抢救、拍摄,对还在传承的东西要细心报道、加以引导,这些都可以通过传媒得以实现。特别是在网络化的时代,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有体系化的进行宣传。介绍传统民俗文化,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深入讲解,并到下面去采风,去了解普通民众的生活和感情,这样才能从点到面鲜活地把传统知识宣传给普通市民。

3、强化文化教育,增强年轻人的文化保护意识。年轻人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各种方式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增强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比如七夕这个节日有些地方还在过,一些传统风俗保存得还很好,都是我们可以了解研究的。立足传统才能走向世界,对于大学生而言,高校在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应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将其规定为必修课。同时在“两课”中加入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学习,使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从而怀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而对于已经离开校园的年轻人而言,可利用书籍、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及网络等新媒体,了解传统文化。

2.传统饮食文化调研报告 篇二

1. 现状调查

1.1 鉴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笔者采用的主要调查方法仍是传统的问卷调查。在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渤海大学、大连大学、辽宁工业大学、鞍山师范学院等7所院校的500名大学生进行了不记名式问卷调查。所含专业包括文 (中文、历史、政法、英语、新闻) 理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 学科的不同专业。问卷设计围绕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及态度设题, 共发放问卷1500份, 收回1350份, 收回率为90%。

对一种文化的认知是领会其精髓的基础, 认知层度大的高低决定了对其内涵的掌握。从调查可以发现,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简直可称为匮乏。以“四书”而言, 这是我国儒家思想的结晶, 然而只有40%的同学知道他的具体名称。对于那些知道一些, 甚至不知道的具体是哪几本书的同学来说, 阅读时更谈不上的。对于此表格的其他命题, 涉及到中国的饮食、历史、音乐、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作为一名21实际的中国高校大学生来说, 要求对于这些基本知识的掌握应该不是过分的要求。但从数据显示可以看出, 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的确让人担忧。

1.2 不独这些文化常识的调研结果让人感到忧心, 在调查中, 通过数据显示, 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流露出冷漠的情绪。如下表:

不难发现, 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 学生更注重或者说更感兴趣的是娱乐杂志的相关书籍, 这一点不独是女生, 男性同学表现的也很突出。大多数同学认为, 那些传统文化的知识在网上百度一下就什么都出来了, 至于那些写作业或论文所需要的史料书籍, 在需要的时候去图书馆借一下就万事大吉了。这样的想法在数据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这种现象也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不够的原因之一。

1.3 对任何人或事物的重视程度, 主要取决于它的使用价值。之所以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着这样的认识和情绪, 主要是因为, 学生认为这些传统文化失去了它的实用性, 如下表:

不可否认,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已不需要用信纸信封的低效率传递信息的方法。短信、电话、邮件等等新技术, 可以千万倍地提高原本书信传递方式的效率。有了计算器、电脑等设备, 人们可以在短短十几秒甚或是几秒内计算出原本复杂的数字运算, 而九章算术、算盘已经被人们遗落在历史的光盘上。从表中可以看到, 只有仅仅15.3%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具有较高的适用度, 其他学生则认为传统文化有较低或是没有适用度, 并且认为无适用度的比例竟高达近60%。这也正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表现出冷漠态度的原因之一。

1.4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泛道德社会。从先秦的百家争鸣到汉代的“独尊儒术”, 儒家伦理道德最终成为我国的正统思想。从孔子的“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 再经过儒家后学的不断加工改造, 使得性善论、修养论, 以及仁、义、礼、智、信等价值体系, 成为整个伦理道德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当然, 这些思想有的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无可厚非的, 但也不排除有封建糟粕的东西。在反封建和西方思潮的冲击下, 这些封建糟粕是消除无几了, 但其中优秀的成分也随着时光流逝了。中国一直以礼仪之邦自诩, 注重礼仪是中国人处世的重要美德。《礼记·冠义》篇言道:“凡人之所以为人者, 礼义也。”孔子在教学中也明确地指出“不学礼, 无以立”。不可讳言, 作为封建伦理制度的“礼教”, 在历史上曾起着消极的作用。但作为文明的象征, 道德修养的准则, 礼貌、、礼让、礼数、礼节等则是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现今的社会, 在即将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大学生身上, 这些优良品质却是那样的渺茫。古人爱屋及乌, 现在的人是恶屋及乌。把原本优秀的品质和人文素养也一起丢弃。这必然引起价值观念的歪曲和行为表现上的畸形。如下表:

上表中的设题主要涉及个人的价值取向, 但从数据显示可以看出, 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已经对传统的人文精神产生了悖逆的观念。这种内在的精神歪曲是可怕的, 这说明了这些大学生已经在内心里排斥传统的优秀思想。在我国要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历程中,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毛主席曾经说过,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问卷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说是具有说服力的, 但毕竟还会收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可信度还是值得商榷的。因此, 要想得到更权威的论据, 当然要融入到学生之中。在调研中, 笔者也深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观察。

在调研中发现, 在课堂上, 多数同学表现得过分自由散漫, 睡觉、玩手机, 有的男女生甚至在老师讲课的同时, 上演你侬我侬的场景;到考试的时候, 有些院系甚至要大肆宣扬严禁考试作弊, 违者重处;为了照顾家庭困难的学生, 国家或是省市机关都实行助学金制度。然而, 在调研中发现, 每当评选的时候, 那些平时穿名牌服饰、挥金似土的学生表现得却是异常“活跃”。古人讲的是天地君亲师, 虽然其内涵有些方面在今天已经不适用了, 但尊师重道一直是炎黄子孙自我标榜的优良品质。然而,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却令人心寒。人无信不立, 诚信是立身之本。可在今天的大学里, 在同学的身上, 诚信已无从言起。虽然, 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大学中毕竟还有很多品德优良的学生, 但是, 一部分学生的表现确实让人担忧。

2. 原因分析

首先是客观原因。俗谚有云既种其因, 必得其果。大学生之所以对传统文化有着上述的认识和态度, 是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随着改革开放, 中国的入世以及经济全球化, 西方的新思想不断冲击着固有的传统文化。随着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流通, 思想文化也得以传播。这些新思想的涌入, 对于正处于人生观确立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个挑战。科技兴国的口号, 使得社会更青睐于技术创新型人才, 因此学校也就加大对这类专业的投入和重视。且不论全国, 就上学的几所大学而言, 其校长多出身理工院校。在这些因素下, 学校更重视的是理工专业的设备设施。一些学校缺乏人文素养较高的教师队伍, 有的学校甚至连人文科学的相关院系都未设置, 更谈不上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俗话说,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在这样的环境中, 要推动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 可谓是举步维艰。

平实而论, 现如今, 无论是社会还是各大院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科技等方面的培养。如英语、计算机, 驾照等等。本来21世纪的今天, 有这样的要求也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大多数的人却没把握好度。调查中发现, 各院校的学生也都是早出晚归, 泡在图书馆, 但是这些学生多是在背单词, 做公务员试题、练习近算机等级考试的试题。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 加大对这些科目的学习, 从而使得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时间减少甚至是忽略。这虽然是由国情决定, 但也是教育体制的纰漏。

其次, 就主观原因而言。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 功利主义开始在大学生中成为蔓延之势。首先是受到家庭的影响, 在应试教育的要求下, 在家长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思想主导下, 许多大学生在小学时期就缺乏传统人文素质的培养。随着年龄的增长, 幼年时期的蒙学教育逐渐被技能的培养所代替。以至于很多学生直至大学期间对《三字经》还只是停留在“人之初, 性本善”的阶段。也应看到, 现今社会, 功利主义思想已经在大学中成为蔓延之势。众所周知, 传统的人文修养, 注重的是心身修养, 品德的陶冶, 讲究的是厚积薄发。但是, 大多数学生急功近利, 看不到传统文化对自身修养的重要意义, 有一些学生甚至放弃传统文化的学习。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 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认识不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否定和丢弃传统的人文精神, 而在西方文明中去寻求精神的乐园。主要表现在对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的漠视, 对外国节日如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等的痴迷。

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需要老师的教导。但是现今的大学教师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不能全面深入地讲解传统文化, 更谈不上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传统的人文精神。加上, 现在的大学生无论是理工科的还是文史专业的学生, 都应经不在重视或是不习惯于传统的苦读式学习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 一些传统知识都可以通过电脑, 电视等设备得到解决。但是这带来的危害却不容忽视。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 无论是媒体还是影视文化, 大多数都背离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一些大学生仅凭通过古装的电影电视, 就侃侃而谈中国的历史或是文化, 认为那就是历史的真实。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也耗费了大学生大量的业余学习时间。

3. 应对措施

面对上述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严重的现象及其成因, 笔者不揣鄙陋, 敢陈愚见。

首先, 相关部门尤其是教育部门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在今天的经济社会里, 发展是必要的。但是人们也应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要重视传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在社会上营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纠正轻视传统文化的不良风气, 是大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图书馆是文化普及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一些省市居然没有像样的图书馆, 就是有, 其管理方面也是不尽人意的, 这需要引起一些部门重视的。

其次, 在校园中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离开学校时, 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 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因此, 良好的人文氛围很校园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学在学校学习期间, 学校就是第二个家庭, 这个大家庭的气息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和人生观的形成。为此, 各大院校要适当地加强学科、个专业课程的有机调整。学校应该是当地加大传统文化的教育课时, 使教师得以充分阐述传统人文精神, 使学生能深入了解和认知传统文化。同时, 学校应该定期举行传统文化的教学讲座, 使大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是受重视的。再有, 学校应鼓励校园那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组织, 如围棋社、绘画、书法社团等。

最后, 就要从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出发。大学生是学习的主题, 是接受者。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培养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关注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阅读传统文化典籍, 参与相应的文化交流。大学生应该明确地认识到, 当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 必然向精神生活寻求解脱和帮助。因此, 作为一名大学生, 就应该从现在开始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 提高自我的传统人文素养。

诚然, 面对当前传统文化缺失如此严峻的形式, 我们在感到痛心的同时也应有担当的责任。仁以为己任, 纵“路漫漫其修远兮”我辈亦当勇往直前。

结语: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华夏儿女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经过岁月的更替, 历史的变迁, 始终存在炎黄子孙的心中。中华文化既是海内外儿女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础, 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有财富。作为一名大学生, 21世纪蓝图的设计师, 我们应该深思, 怎样去学习发扬传统文化, 使其在新的历史进程中谱写更动人的乐章。

摘要:社会的繁荣、发展和进步是靠人来实现的, 而人的智慧、力量和创造性来源于文化。当代大学生是未来“文化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他们的文化底蕴如何, 直接关系到“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本研究旨在结合对辽宁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现状的调查, 探究产生现状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素养,缺失,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 (修订本) , 商务印书馆, 2002年版

[2]《四书五经》, 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9年版

[3]李道湘、于铭松主编《中华文化概要》, 上海三联书店, 2007年版

3.传统饮食文化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学科教学   传统文化   调查

以2013年山东曲阜谈话为起点,近年来习总书记连续十余次谈及当今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青少年中弘扬优秀传统的实践中,学校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通过人才培养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是其所具备的文化功能。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承担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使命。这种使命体现在它促使民族优秀文化世代相传,帮助公民树立深厚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形成振兴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因此,各个历史时期的国家都注重通过学校教育传播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达到保存、延续和发扬本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色的目标。

新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学科教育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情操的陶冶、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深入研究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问题,我在我校的各个年级进行了有关方面的深入调查和研究。

我校对高一、高二两千余名在校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好的,表现在四个方面。

1.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前途,有较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94.5%的学生认为:“中学生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

2.社会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总体上,正确的价值观仍居主流。大多数人能较好地处理公私、义利关系。71.1%的中学生认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当两者发生冲突时,个人应服从集体”;52.9%的中学生认为“需要大力提倡为人民服务”;88.76%的中学生把为祖国、为社会做贡献作为人生理想,他们期望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体现人生价值。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意识的倾向表现更为突出。

3.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得到发扬。57.73%的中学生认为雷锋值得学习,61.26%的学生认为应尽力帮助別人。

4.多数学生的民主、竞争、公关意识和效益观念有不同程度的增强。

同时,调查结果也表明,当代中学生中存在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1.缺乏远大理想,学习目的不明确。3.42%的中学生不明确人生价值。11%的中学生认为人生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享受。

2.缺乏大局观。部分学生认为应尽量做到公私兼顾,但当出现矛盾时,选择优先考虑个人利益。

3.缺乏对奉献精神的正确认识。个别学生认为雷锋只是个好典型,但是要做到很难;少数学生认为奉献精神已经过时了。

4.勤俭意识、劳动观念淡薄。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不乐意做家务劳动。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在现代教育中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和造就新一代公民,是学校教育无法推卸的迫切任务。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在于树立正确的文化选择。文化选择不是为简单的要或是不要,而是发扬和抛弃的统一。历代积累下来的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对于前者要继承和发扬,对于后者有的需要坚决摒弃,有的则需要根据实际赋予新的时代精神。

对于传统文化的选择取向要坚持两点:一是发展,要有利于社会发展与进步;二是育人,要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根据这两个点,正确的文化选择应做到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科学性,要传播科学与文明;二是时代性,要体现时代精神;三是民族性,要有民族特色和精神;四是主体性,要适合大众主体的需要;五是客观性,要从本民族、本地方的实际出发开展活动。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其次在于不断提高学生自我判断、自我选择的能力,帮助他们在对传统文化的选择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此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文化导向。

其一,立足学校实际,发挥学科优势。根据现有学科的具体特点,结合各阶段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逐步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内涵融入其中,逐步引导学生树立和培养正确的民族情感。

其二,立足本地实际,加强文化建设。近年来,我校根据地区和学校及学生具体特点,把教育寓于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活动规划等各种文化形态之中。通过建立主题文化墙、校史展览馆、陈挹芬校长纪念碑、校史广场等设施,并开展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构建起丰富、完整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载体,实现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精神的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促使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是实现现代教育目的和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而学校教育则是这条大路上的跋涉者。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著,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M].长春出版社,2003.

[2]朱志平.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理论与实践[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4.弘扬传统文化实践报告 篇四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弘扬传统文化实践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弘扬传统文化实践报告1

在这个寒假里,我作了有关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个调查,发现总体情况并不是很好。在我的学校中情况稍好,可在居住的地方情况却很差。大多数人对此并不在意。

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积累与沉淀,其底蕴之深厚,内容之丰富,是世界上的其他文化所不能比拟的。在这个过程中,它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儒家文化为主的有机统一的整体,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巨大的财富与精神的食粮。

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极其丰富,儒家文化是其核心内容,是传承至今的主流文化思想。除了儒家文化以外,还有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等文化流派。这些都是我们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道德准则与价值观念,是每一代炎黄子孙的重要学习资源。在《乐羊子妻》这篇文中这样说道:“羊子路遇金饼,拾之归家,妻见大怒,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短短一句话,却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祖先的道德追求。在《三字经》中还有这样一段话:“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它清楚地表达了为人便要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礼让兄弟这个道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书简单易懂,成为古代孩子们经典的启蒙读物。

除文章以外,唐诗宋词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存在。一首诗词便是一个江湖,一次凝眸就是一个过场。我想念我心中的那个女子,想念那长安城中叱咤风云的女皇;想念那“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的巾帼宰相;想念那“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却只为黎民兮嫁与天一方的乌孙公主;想念玉环那仙乐风飘的霓裳......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朔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人生百年,沧海一粟,有时候,世界似乎只剩下一扇窗。有人望出去,是山河故乡;有人望出去,是净土气象。看苏子聊发少年狂,挽雕弓,射西北天狼;盼岳飞收拾旧山河,百死报家国,守土复开疆。永不改变的是他们满腔的壮志豪情,永不磨灭的是他们一生不变的信仰。

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应充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我们应该明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另外,万物发展皆有其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亦是中国人民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思想的深度与广度。我们应以正确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它,做到承前启后,据旧创新,沉淀底蕴,厚积“厚发”,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弘扬传统文化实践报告2

一、实践目的:

为了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我们组成员于20xx年1月15日至20xx年2月6日期间结合新春佳节来临的契机,在辽宁朝阳,盘锦等地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春节节日氛围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实践内容:

在开展活动之前,我们调查了传统节日新春佳节我们市区乡村的饮食文化习俗、乡村的文化娱乐及传统活动。在调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的文化习俗时,通过在自己家过年,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通过书籍网络,实地考察等进行调查。采取先农村后城市的方法进行调查,在此期间我们发现我们的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特别多。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有贴春联、贴挂钱儿、放鞭炮、守岁、吃饺子、给压岁钱、跑黄河、闹花灯等等。有民谣道出了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但是不同的地区过年的习俗也不同。

(1)小年祭灶:在辽宁大多数地区,尤其是农村,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过小年要祭灶。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这样做就是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很粘牙。

(2)扫尘:在腊月二十四这天,人们会将房间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3)春节前的准备:

置办年货:在农村,人们会热热闹闹的赶大集,采购春节用品,会在集市上给孩子买新衣服,买鞭炮,买菜等。

杀猪: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最好的杀猪季节为春节前,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杀猪的时候要宴请左右邻居好几桌人热热闹闹的,现在也有二十六卖猪肉之说。

蒸馒头: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而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的,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炸食品。

(4)贴春联、挂钱儿:在朝阳的农村,不仅要贴春联,也要贴挂钱儿,其含义是辞旧迎新,期冀度过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来甜甜美美的新春佳节,也暗藏着每个家庭对新一年的期待,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5)贴窗花、挂年画、贴福字:每逢新春佳节,无论城里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在窗户上贴上窗花,贴窗花显示出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贴福字代表“幸福”、“福气”、“福运”的到来。

(6)祭神祭祖:在朝阳的农村,春节时,祭祖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钱”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在结束前女婿是不允许看丈母娘家的家谱的。

(7)年午饭与年夜饭:在朝阳市建平县一些偏远的农村,年午饭是很重要的一顿饭,年午饭的菜数和菜式都有很严格的规定,年午饭会很丰盛但必须有鸡和鱼,代表着年年有余和大吉大利。吃完年午饭之后就会换上新衣服,等家族的长辈请完年之后就会准备年夜饭,年夜饭主要是肉馅的饺子,还要在饺子里放一个一角钱的硬币,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会财源广进,其实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福气。一般年夜饭是等在零点之后,放完鞭炮才开始吃的。

(8)守岁与放鞭炮:守岁是在准备年夜饭开始的,一直到零点吃完饺子才可以睡觉,在这期间可以看春晚,还可以吃一些代表平安的苹果,糖果,瓜子等。在零时的钟声敲响时,就准备放鞭炮了,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目了,放鞭炮创造了一种喜庆的气氛,给人们带来了欢愉和吉利。

(9)拜年: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磕头,然后大人准备红包,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长寿、健康。然后就是从初一开始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携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过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说。

(10)“破五”:“破五”要吃饺子,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户户放鞭炮,尤其是放“二踢脚”被称作“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

(11)扭秧歌、看大戏:在辽宁建平县朱碌科镇,初六开始就有秧歌可看了,有高跷,打花棍,跄驴等形式,秧歌队欢快活泼的唢呐声、锣鼓声在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中回荡,有扮演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年画上常见的公子和丫鬟等,此外还有舞龙舞狮。等到晚上就有皮影戏可看了,皮影戏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影人来表演故事的戏剧,表演时,演员在白色幕布后操纵影人,配以戏曲及对话形式。由于评剧是辽宁建平县的特色,多半都是用评剧唱出来的。

(12)元宵节:正月十五这一天家家户户会围在一起吃元宵或者汤圆,在朝阳建平县喀喇沁镇会有撒路灯的习俗,而朱碌科镇会有跑黄河等习俗,这一天,大街小巷都会很热闹,在城市会有闹花灯,猜灯谜,赏月,燃灯放焰等活动,在辽宁盘锦在每年的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都举办为期三天的大型灯展,每个单位会出至少一个声色光俱全的大型灯盏,今年在辽宁盘锦市大洼县展出了一座冰灯,正月十五,人们通过热闹的方式期冀了美好的祝愿。

三、实践结果:

春节,全国各地除了一些共同的习俗外各个地方也有自己的地域色彩。近些年来,社会上关于传统民间习俗问题的争论不少。有人认为应该移风易俗,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反对者认为,如果把以前的习俗都改了,节日就会不像节日,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人提出,如果一律不放鞭炮,那么过年还像过年吗?正因为如此,所以一些城市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后,又改为有条件的开禁。

由于价值取向不同,喜好不一样,遇到具体事物时,个人会有个人的选择和判断。对于传统习俗,我们不妨采取包容的态度,允许大家保留各自的观点和做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当绝大多数人的认识趋于一般时,自然而然就实现了与时俱进。如果不顾现实与民众心理,单凭理想就去推行所谓的新政策、新观念,那会遭到群众抵制的。传统习俗的形式和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但不管怎样都体现了现代人对于幸福团圆的好日子的期盼。

四、实践总结和体会:

这次社会实践是我们充分利用寒假时间以各种方式深入社会,了解春节而展开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这次寒假的社会实践,我们组成员经过自己的调查研究,有关于春节的风俗习惯这方面的知识收获很大,在实践的同时体验到了春节喜气洋洋的气氛,也体会到了社会实践的不容易。不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能够促进我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的结合,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深入群众,了解社会,增长才干使我们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这次寒假的社会实践则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出校园,踏上社会,展现自我的绚丽舞台,这也为我们走向社会积累了宝贵的社会经验。

弘扬传统文化实践报告3

我的祖国,我的民族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部长卷史诗。理清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糟粕,吸收精华,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的和积淀下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

身为华夏子孙,中华民族的一员,对祖国的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门必修课,五千年的文明孕育出今天的中国,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涌进,对于外国事物的接触越来越多,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对于节日的态度。在情人节的玫瑰、巧克力,圣诞节的苹果,万圣节的南瓜灯,装扮在我们城市的街头时,我们却忘记了在重阳节为家中的老人送上一句问候。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忙碌中甚至连春节都无法抽身回家陪伴年年迈的父母。我们的传统节日中除了端午以外,都跟“合家团圆”有关系。但处在家庭小型化初期的中国,年轻人的家庭观念是相对淡薄的。而且中国人总是习惯性的把某种节日和食品联系在一起,仿佛除了吃这种食品过节就没别的了。

总之,这都是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浮躁心态所导致的。传统节日是有生命力的,等到整个社会重新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力、重新找回传统文化的价值时,也就重新重视传统节日了。

我认为我们过外国节日是在吸取外国的一些好的内容,这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也应该要更加关注我们的传统节日,关注外国节日固然不伤大雅,但是我们却不应该将外国节日看得比我国的传统文化更重

要,过外国节日只不过是一种娱乐而已,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已是根深蒂固,它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我们要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营养,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民族精神世世代代得以继承和发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做到古为今用。

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我们应该全面、系统地认识。应以以人为本,在尊重为前提而继承,在创新的理念下进一步充实、完善、提高,以满足广大人民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

我的祖国是多民族国家,我作为少数民族的一员生活在蒙古族的聚集地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这里有很浓厚的民族气息,也很高兴能借此次社会实践的机会为更多的人介绍我的家乡和我的民族。

蒙古族在中国来说算是少数民族里人数很多的一个民族,也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早在公元一世纪,就有了蒙古族最初的祖先,匈奴人,在数千年的游牧生活中也产生了很多专属的民族节日和习俗。同汉族人一样,蒙古族人民也有大年和小年之分,小年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又称为“年火”,带有迷信色彩的传说是:要在这一天送“火神爷”上天,因为火神是赐与人们幸福与财富的,所以蒙古族群众对火是很尊重的。平时用火小心慎重,不让小孩玩火,随意跨越火堆,出门远行先要祭火,出外归家要检点新柴放到炉灶里,以表示对火的虔诚。待到小年这天,全家恭恭敬放地向“灶神”供献羊胸叉骨和哈达、香烛、奶食品等,并且全家人 同吃羊胸叉肉,饮酒娱乐,夜以继日,将“祭灶”饭吃七天。 大年(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从除夕到正月初,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鄂尔多斯蒙古族称正月为“察干萨日”。‘察干”即白色,“萨日”即月。他们认为白色是万物之母,象征着纯洁、吉祥,这种风俗在草原上流传很广。据马可·波罗在他的<纪行>中记载:“蒙古人每逢元旦,依照古老的习俗,蒙古大汗及一切蒙古臣民。正月初一开始都‘服白衣’;‘皆白袍’,人们互相馈赠白色之物”,以“白色为吉服”,白色为“吉祥纳福”,因此,把一年之首的正月称之为“白月”。“白月”的元旦,元朝国内各地蒙古各部纷纷向蒙古大汗献“九九”白色之马驼,友邻各国还要献“九九”白色之大象。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一些各自的节日。譬如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是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现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县蒙古族在燃灯节的这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鲁班节,是云南省通海县西城一带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为期一天。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人民从其他兄弟民族那里学会了建筑技术。他们修建的房屋,不仅造型别致、美观,而且经久耐用,颇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称赞。为了纪念和庆祝在土木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他们就把农历四月初二定为鲁班节。节日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无论路途远近都要赶回家里来欢度节日。各村寨都要杀猪宰羊,搭台唱戏。人们还把檀香木雕刻的鲁班像拾着,敲锣打鼓,游走各村寨,然后,大家汇集场上,唱歌跳舞。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跳时,先由男青年作为先导,他们怀抱龙头四弦琴,边弹边跳,后面的人群分成两行,有时围成圆圈有时互相穿插,队形多变,载歌载舞,场面十分活跃。

而在我的家乡,最著名的莫过于,查干湖的蒙古族人民的冬季捕鱼节。每每到捕鱼的季节都有上万人慕名而来,观看壮观的冬捕场景。在查干湖“冬捕节”开幕式上最神秘的是“祭湖、醒网”仪式。按照历代流传下来的习俗,查干湖冬季捕鱼必须首先举行祭祀湖神,唤醒冬网,奉拜天父地母,保佑万物生灵永续繁衍,百姓生活幸福安康。仪式主要包括跳查玛舞(一种蒙古族特有的宗教舞蹈)、诵佛经,鱼把头唱祭词,祭祀天父、地母和湖神,喝壮行酒等。整个祭祀过程极具民族特色,内容相当丰富,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也颇费心思,供桌、供品以及出场人物、出场顺序都有定数、定序,不可偏差。通常情况下,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或渔把头主持仪式,在开网眼的冰面上,摆放糖块、炒米、水果、奶干等供品,点燃香火、炭火锅,进行赞语祝辞,祝愿冬捕平平安安,多出鱼、出好鱼。其中第一网打上来的鱼中最大的一个被称之为“头鱼”每年的头鱼的拍卖价格都非常之高。

当然那达慕大会自然也是蒙古族不得不提的一项重大节日。“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传统盛会,“那达慕”是蒙古语音译,意为“娱乐”或“游戏”。

那达慕的历史渊远流长。蒙古人的祖先远在公元前20xx多年时就在蒙古草原的广阔地域上活动。壮美清秀的台尔古纳河,是蒙古民族历史的摇篮。原始社会,生活在蒙古高原的北方民族,逐渐掌握了与野兽格斗的本领,后来,又使用了“骑射”这种较为先进的狩猎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摔跤、射箭、赛马成为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军事训练的三个基本项目。随着人们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它又成为人们的体育、游艺活动。青铜器的产生,使摔跤、射箭、赛马的条件越来越好。现在的那达慕,内容比过去更为丰富,比赛项目除了传统的射箭、赛马、摔跤外,又增加了马术、步枪射击、柔道、摩托车表演、蒙古象棋等项目。七八月的草原,正是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丰收季节,牧民们这时需要出售牲畜和畜产品,购买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于是,物资交流便自然而然地成了那达慕大会的一项新的重要内容,商业部门搭起临时帐篷作为临时商店,及时地把大批商品运到大会所在地,供牧民们选购。各地区的文工团、剧团,乌兰木骑演出队、电影放映队和科技展览部门也云集而来,为牧民演出和服务。那达慕大会上还有饭馆、茶摊、书摊、说书棚,蒙古包内外欢声笑语,整个草原一派欢腾。 作为一个中国人,包括作为少数民族的一员,了解,继承和发展我们的传动文化使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标识,是中华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寄托。我们应该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5.中华传统文化论坛总结报告 篇五

为积极贯彻党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倡导传统道德风尚,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经湖南省衡阳市工商联决定,在建安集团和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的协作下,历时四天的湖南省衡阳市首届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于2010年12月6日在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体育馆圆满落幕。

本届公益论坛邀请的30余名主讲教师来自陈大惠老师带领的“中华传统文化汇报团”。汇报团成员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既有专家学者、影视明星、企业家,也有官员、农民和普通市民。他们通过自己几年来学习传统文化,践行道德、伦理,从不同角度,把经典智慧和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说事论理,深邃明达,启人心智。从而达到身心和谐、家庭和睦,获得幸福美满人生的亲身经历,诠释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智慧和无穷魅力。

作为一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社会义工,我深感荣幸担任后勤餐饮组组长,承担起4000多名老师的就餐问题。在庆幸之余也感觉到肩上责任重大,故做如下部署:

(一)中午就餐安排:

1、考虑就餐卫生安全问题,要求食堂工作人员做好食堂的清洁工作,要求食堂工作人员着装配套,要求食品安全、卫生。

2、考虑学院食堂的规模有限,对每个食堂盒饭供应份数进行合理分配。

3、由于中午就餐时间短暂,而就餐人数众多,为预防伤害事故,故老师就餐地点做适当的分流并且分流的地点就是发放盒饭、就餐的地点。(义工老师提前在文化广场就餐500份盒饭,西苑800份盒饭,篮球场1280份盒饭,文化广场1920份盒饭。共计4500份盒饭。)

4、每个分流就餐的地点安排一名主要的负责人,负责盒饭的签收,发盒饭期间的具体部署工作和就餐后的卫生清扫工作。

(二)饮水区安排:

1、安排一名小组长负责饮水区工作具体部署。

2、由小组长全权部署各点蹲点的人员负责饮水服务。

3、为保证供应开水的用电安全,安排固定人员烧开水。

经过精心的策划,在大家的协作努力下,保证了整个活动的健康正常运转,最终取得了论坛的圆满成功。在这里,我代表组织本次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的组委会向所有义工老师,对你们的辛勤劳动、无私奉献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地感谢!(敬礼)通过参与本次公益活动,让我感触良多,尤其是道德方面。温总理曾说过:“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品德,道德的光芒甚至比太阳的光芒还要灿烂。道德缺失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此次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的倡导者、央视著名主持人、资深制片人陈大惠老师介绍说,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关于人性、人道、自然规律的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传统文化,只有自己的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了,这个社会和国家才会更和谐。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将从这三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1、保护环境,保护动物;

2、尽自己所能援助需要帮助的人;

3、尽自己所能推行社会教育,推行道德教育。

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义工。为促进“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谢谢!

6.《中国传统文化》学期读书报告 篇六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学 号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任课教师

浅说红楼

一、阅读的目的

对于《红楼梦》,我所了解的并不多,按理说,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它的传播量应该很大才是,但是很不幸,它最近入了一份书单,成为了最难读下去的名著之一。之所以难读,不是因为它本身不好,而是太好。相信很多人都不愿意去读文言文,这种古白话文其实有的地方比文言还难懂,实在是太费脑筋,而且《红楼梦》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琐碎,人物系统很庞大,对于这个快餐时代的人来说,想静下心去读一本古典名著,基本上是非常难。若是看电视剧,我这个脸盲重症患者是肯定要用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分清楚谁是谁,所以对于我来说,最好的了解《红楼梦》的方法就是读书,因为书才是根本,所有的影视艺术作品都是改编自原著,所有的分析也是来自于原著,了解一本书最好的方式当然就是亲自去读,这一点毋庸质疑。所以为了见识一下这一本伟大的名著到底有多迷人,也为了了解那一曲曲红楼女儿令有到底多凄婉,我终于按耐不住向《红楼梦》出手,实在是太喜欢里面的诗词与无奈。

二、阅读的具体内容与感受

在红楼梦里,人物众多,但是每一个人物的个性都十分的鲜明,即使只有寥寥数笔,曹雪芹也能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表达出来。而且对于环境的描写,也十分细致,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红楼梦里所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多,以致于有人专门的开了以红楼梦里所描写的食物为基础的红数菜馆,还有的人就专门研究红楼梦里的诗,一本小说里的诗就值得人去专门研究,可见红书中诗的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含意之丰富。

红楼梦里的人物之多,关系的复杂虽然早就有所耳闻,但还是令我感到了惊讶,以致于我现在有些人物的关系也不是理的十分清楚。这也是为什么曹雪芹历经数十年才完全这部巨著。只是后来由于借阅者的丢失,又有版本说是因为被为禁书而查禁,故意烧毁,才导致了我们只能欣赏到原版的80回。

在红楼梦的人物中,每个阶段我所喜欢的人物也是不同的。刚开始我对林黛玉每天都是哭哭啼啼的感到十分的厌烦,不喜欢她的小性儿,但随着故事的不断发展,人物的性格也丰满起来,我也开始能够理解为什么曹雪芹把人物写成这个样子,所谓推己及人,当你也和她一般命运时,你就会理解那份心情,那种性格。在大观园的众多人物中数林黛玉的才华最是出众,但却一世孤苦,虽有宝玉与之心意相通,无奈天意弄人,红颜易逝,也许是有了这份才华,才损了那份情缘吧,终究是上天太过公正,还是不公?

对红楼梦的文学性来说,我没有什么太多的评价,主要是因为我自己知识能力有限,对小说理解不够深刻。对我来讲,也只是看看其中的情节,对小说的所谓的反封建性质还不是能够深刻理解。不过就当时的封建制度而言,能像宝玉一样将功名利禄视为粪土之人着实并不多见,而他在大观园中将各位姐姐妹妹丫头戏子全都能真心对待,不分贵贱,这就难得可贵了,且不说他是贾府的心肝宝贝儿,对待下人甚少责罚,单就对待女性的态度,那也是后世很多男子所不及的。

在这期间,我还看了一些相关的红学研究的书,说实话,各种流派众说纷纭,看得有些头疼,其中不乏完全对立的观点。有时候先入为主了一种观点,觉得很有说服力,但之后又有完全对立的观点出现了,我就无法适从了,因为先入为主真的很关键,而且两种说法似乎都很对。这时候接受与否其实已经不重要了,或许正是因为这么多的流派,所以红学才能越来越蓬勃,越来越接近真相。本来对于“索隐派”并非持支持态度,但如此一来,也有了兴趣,谁都不是曹雪芹,谁都不会真正知道他在想些什么,脂砚斋不知道,没有人知道,我们所能做的,只是一点点的去推理,去挖掘,找到所有的可能性,真相也许就存在这些推理之中,不过这其中的意义就完全不再相同了。

三、阅读后的总体评价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初读时本不理解这诗的含义,但读着读着心里就不是滋味了,《红楼梦》多少红颜,全都化为泥土,不禁为之叹息。有人说《红楼梦》就是曹雪芹自身的真实写照,无论真假,都足以让人唏嘘,作者不会无缘故的去制造一个美好的东西,然后残忍的毁去。《红楼梦》可以说是由曹雪芹的心血凝聚而成,在那个时代,写小说并不是什么高贵的职业,若非无奈,他又怎会选择这样一条道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呕心沥血而成,写的是贾府的繁华,其实是在写满心的无奈。最喜欢的还是红楼梦里的诗词,我并不是懂得诗词之人,只不过有的东西读来真的让人热泪盈眶。在第一回中,跛足道人一首《好了歌》真的是点破人生,“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看似消极,实际是对于人生的真实写照,只是太多人被欲望蒙蔽了双眼,只希望看到人生热闹光鲜的一面,不愿意看到人生的全部真相被人描述出来,反而斥之为消极。因为作者拟作这首《好了歌》,是对他所面临的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尽管是一种冷静而看似消极的批判,但实际上有它的真正价值。因为不亲身经历的话,不会说的这么深刻和全面。

作者出身于一个上层的封建世家,亲自观察了这个阶级的腐朽、堕落,亲身体验了贵族阶级由兴盛到衰败的苦痛,进行了半生深沉的思索,激起他强烈的愤感,他要分析,他要批判,《好了歌》便是分析的歌、批判的歌。作者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他倾注一腔心血,虚构了大观园那样一个如诗如画的环境,塑造了那么多善良纯洁的少女形象,描绘了那么多有情有趣的事物,可见,他是多么懂得生活,有着多么高雅的生活情趣,有爱必然有憎,他描写贾赦、贾珍、贾琏之流猪狗不如的品德和行为,就是对他憎恶的对象的鞭苔。而最后,无论他所爱的还是他所憎的,都一齐毁灭了,就使他堕入一种难以解脱的精神痛苦之中。

了解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再看他写的这类具有解脱和大自在色彩的东西,就能够把它放到适当的地位去理解了。也就是说,作者世界观中尽管有看似消极的一面,但同无爱无憎的无知者不同,也同那些终日追求名利、逃避人生生老病死的真相的人不同;如果没有深厚的生活激情,岂能写出这样一大部博大精深的《红楼梦》来?

读完之后已经没有了伤感,许是因为高鹗续写的结局已经不再称为红楼,只觉前尘已逝,一切回归到了本初。据说87版的《红楼梦》电视剧是按着曹雪芹的最初设想拍的,我去看了一遍,确实很多地方都和120回的不同,但其中有些场景情节不知是被剪掉了还是因为当时的条件没有拍摄,反正是个遗憾。曹雪芹的完全版是没有机会再看到了,也许这也是一种残缺美吧。看完了最后一章,一切尘埃落定,高鹗终是心软了些,没有把贾府写到绝地,还让其又有了复兴之态,从人情上来说,给人留下活路是值得欣慰的,但从《红楼梦》的悲剧美来看,倒真不如“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来的壮美。

7.传统饮食文化调研报告 篇七

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贯彻落实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建立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大力宣讲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传统文化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引领文化建设的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诉求[2]。

由于受到新科技时代的特性、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地域环境条件的阻碍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不免会感到困惑。本研究以粤西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着重了解如下问题:是否明白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学习哪些传统文化?目前传统文化的学习方式怎么样?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希望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索,提出促进粤西地区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可行路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分类归纳法,辅之以访谈法。研究对象是包括粤西地区主要的六所高校在内的1000名学生;研究工具为根据文献资料和个别访谈而编制的《粤西高校学习传统文化的情况调查》,主要包括粤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程度、学习原因、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法途径、 学习效率等;共设计17道题目,其中16道选择题 (4道多选题),1道开放题。共发放问卷1000份, 回收问卷982份,有效问卷918份;有效问卷中,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分别占26.4%、26.0%、34.0%、 13.6%,文史类、理工类、农医类、艺术类分别占32.6%、42.5%、14.6%、10.3%。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对粤西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程度的调查发现 (见表1),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深,多集中在“基本了解”与“了解很少”的层面, 其中不同年级、专业“了解很少”的平均值为23.6%, 证明引导大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对比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数据发现,粤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受年级、专业的影响并不大。

(二)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这一问题(见图1),选择“传统文化占据重要地位,必须传承与发展”的人数最多,达74.7%,但在访谈中问到“您觉得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哪里?是否理解国家为什么一直强调学习传统文化?”绝大多数的人都表示不太清楚,只是知道很多单位都在强调传统文化很重要。此外,认为是“学校课程和考试会涉及,不得不学”的人仍有31.7%。可见,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这一问题依然成为一部分粤西大学生的困扰。

(三)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容

表2的研究结果表明,粤西大学生主要偏向于学习传统艺术、传统节日、传统文学、传统美食, 倾向于学习传统技术与传统教育的很少;对比发现,偏向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容与所读专业的联系并不大,这恰恰与一般人的观点相反。但引人注意的是,选择“传统教育”的最少,艺术类大学生中偏向于学习“传统教育”的学生居然为0.0%,而访谈得知,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中长大的,由此而知,关于传统教育的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重视。

(四)传统文化的课堂学习情况

表3显示,在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比重最大,占52.1%,说明大部分老师比较注重引导的作用;教学环节中注重“感知、 理解教材”的教师比例最大,文本主导的地位仍然最高;大部分教师依旧倾向于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语言传递为主” 高达71.8%,“以情感体验为主”的仅有30.5%。而表4显示,喜欢文本教学、 多媒体教学、情境模拟教学、实践活动的比例分别为5.5%、19.6%、31.4%、43.5%,对比可知: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相互矛盾,改善教学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五)传统文化的学习方法与途径

调查数据表明,不同的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不同(见表5),喜欢通过参与“讲座报告座谈、课题项目研究、查阅书籍网络资料、社团机构社会活动” 的比例分别为:11.0%、17.1%、39.1%、32.8%; 当问及“目前传统文化的学习方式存在什么不足” 时,认为“比较传统单一、体验性实践性不足、吸引力不足而无法激起兴趣、其他”的比例分别为: 54.0%、68.4%、70.6%、6.0%(如图2);当今时代是网络的时代,但高达52.8%的人认为利用网络学习传统文化的“效果一般”,仍有38.0%的人认为是 “没有效果”的,认为“效果显著”或“效果良好” 的仅占4.0%和5.1%(如图3)。由此而知,面对目前已有的学习方式与途径,部分粤西大学生依然困惑于怎样去学习传统文化这个问题。

(六)传统文化学习中的问题与氛围

研究表明,粤西大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中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学习目的、条件、方法、氛围等方面,其中学习氛围造成的影响力最大(见表6)。 结合访谈得知,这一系列的问题已经并且越来越严重地困扰着大学生,解决其中的问题,促进粤西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迫不及待。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研究表明,大学生认为自身已有的传统文化知识主要通过课外学习获得(占65.3%),课堂学习而得相对较少(占34.7%),这反映传统课堂教学的核心地位发生转变,知识获得的渠道呈现多样化。一方面,传统课堂教学面临挑战,优化课堂教学日趋紧迫;另一方面,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课外学习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以下从五个方面展开分析。

(1)课堂教学方式未能很好地满足学习主体需求。首先,教学方式与学习主体倾向方式存在矛盾。71.8%的人认为老师在教授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是以语言传递为主的,但当问到“比较喜欢哪种教学方式”时,却有31.4%的人喜欢情景模拟教学和43.5%的人喜欢实践活动,仅有5.5%的人喜欢文本教学。其次,教师教学角色需改变。认为老师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是灌输者的占11.9%,这很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实践能力低、社会适应能力差,影响学习兴趣爱好的培养。再次,教学环节需优化。在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侧重感知、理解教材的人数最多(34.6%),而学习主体希望是“巩固、运用知识”的环节却最少( 18.6%)。最后,课程设置存在偏颇。部分学院基本没有专门学习传统文化的课程,无形中淡化了传统文化的学习。

(2)吸引力不够,无法激起兴趣。兴趣是激发学习主体参与学习的原动力,64.2%的人是因为兴趣而学习传统文化,但问“认为目前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有何不足”时,最多人认为是 “吸引力不够,无法激起兴趣”,也仅有27.0%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侧重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环节的。

(3)体验性、实践性不强。富兰克林曾说:“告诉我,我会忘记;教给我,我可能记住;让我参与, 我才能学会。”对于学习方式的选择,无论是课堂教学方式还是课外学习方式,倾向于体验型和实践型方式的人数占绝大多数,但觉得目前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不足在于缺乏体验性和实践性达却达68.4%。

(4)未能有效利用网络进行传统文化学习。 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M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0.7%,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3];同时,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 TED、网易云、慕课网等供学习使用的网络平台日渐丰富。但调查中,认为利用网络学习传统文化的效果一般和没有效果的总比重高达56.9%。很显然, 粤西大学生在有效借助网络平台来学习传统文化这一方面急需提高。

(5)学习环境不够好。学习氛围是诱发学习主体参与学习的催化剂,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71.9%的人认为学习传统文化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学习氛围不浓厚、无法投入;至少有65.3%的人认为身边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不太浓厚;还有15.7%的人认为身边“几乎没有”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21.2%的人认为学习传统文化遇到最大的问题是“学习条件不充足,难以进行”。同时,社会大环境对传统文化漠视、部分地方政府缺乏具体指导,家庭教育轻视传统文化。

(二)建议

体验式学习泛指学习主体亲身介入实践活动, 经过参与、经历,激发、调整、升华,促发学生在 “知、情、意、行”等诸方面的素质与潜能,让学生做到心态开放稳定,敢于突破自我,富有创造力,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和主动掌握[4]。体验式教育模式具有区别于其他教育模式的特质:亲历性、缄默性、反思性、情境性等[5],主要以学习为中心,以体验为基础;注重实践性,讲究学习过程;强调个体差异,重视情感反思。这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增强学习兴趣、提高体验实践性、促使学生主动借助网络平台学习。以下结合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圈来展开分析对策。

(1)在课堂中植入体验式教学模式。美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将体验式教育作为专门的学科纳入课程计划当中,并将体验式教育的理念深入到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6]。所以,尝试在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为核心的教学策略,教师转换“灌输者”的身份为“引导者”或“协调者”,在教学中构建认识过程模式、参观教学模式、发现探索模式、项目教学模式、动作技能训练模式、模拟教学模式等, 优化传统教学模式与环节。借助多媒体,把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等有效平台引进课堂学习中,创设相似情境,引发情感共鸣。例如:通过投影图画片、借助生动的文学语言和极具感染力的音乐,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与书中人物或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审美的体悟,从而获得文化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构建;在讲述传统礼仪时,创设模拟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再引导学生共同反思总结,课后指导学生实现外延应用,使体验学习产生迁移。

(2)构建体验式课外学习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社团机构等,在第二第三课堂中引进体验式学习方式,推进传统文化的学习。首先,学校有关部门系统指导相关机构社团,引导其结合体验式的训练方法并融入传统文化的因素开展活动;提供人力物力支持,聘请有经验的专家设计体验式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案并牵头开展。其次,各大社团机构有效借助“社团、机构周年庆”“周末读书会”“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宿舍文化节”等,开展以体验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例如汉服秀、人体彩绘、传统美食烹饪大赛、传统礼仪大比拼等活动,形成“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运用”的四阶段体验式学习圈,让学生在不断循环反复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最后,借助学业考核评价和优秀奖励机制等外力,推动体验式活动的开展。

(3)开设体验式培训活动。国际上有专门的 “ 体验式教 育协会 (AEE) ”“ 培训与发 展协会 (ASTD)”“挑战性课程技术协会(ACCT)”等。其中AEE就是专门为体验式教育培训机构提供交流的平台,并从事体验教育培训的理论研究,致力于支持体验教育培训发展、理论提升以及世界范围体验式培训教育的评估[7]。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借鉴此类体验式培训的经验及做法,专门设置传统文化的体验式学习培训,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体验性和实践性。如,户外传统文化体验式培训、行动式学习、 传统文化的教与练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通过实践和体验,对传统文化进行感知与领悟,实现其内涵与外延的转换,从而正确处理具体与抽象、反思与应用之间的矛盾冲突,并在传统文化的体验式学习过程中实现心灵的净化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8.传统饮食文化调研报告 篇八

界定与对比、比较结合,使概念更加清晰。什么是“传统”,如果光靠概念来解释,那必定是越说越玄乎。作者则从人们在实践中懂得的真理人手,连用两个“不是……而是”从正反两个方面作对比,阐述“过去”的重要,从时间的维度看“过去”,分析了它“形成”的过程,已经起的、正在起的和必将继续起的作用。将“过去”这个带有口语色彩的词学理化,给“传统”一词进行概念界定,认为“过去”主要指的是“传统”,即从时间角度看是指消逝了的时间,而从其所留下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积累来看是传统。这样的界定,一下就把“传统”这个学术词语,拉近到生活,拉进了人们已有的认知领域,为下面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在界定“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时,也用了这样的方法:“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传统的全称大概是文化的传统,落脚在传统。”“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有形的实体,不可抚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作者就是这样在时间和内容特性等方面对概念进行界定的,界定时的这种对比和比较,将两个看似玄乎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界定得清晰可见,让人一目了然。谈到文化传统的形成的时候,作者先从理论上提出“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接着从反面分析不能形成共同民族心理的现象,然后再从正面分析“唯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在谈到“传统”的利弊时,作者用了这样一组比较:“传统不是可以逐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本身;精确点说,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这里先用两个“不是”进行否定,然后连用两个“是”进行正面阐述,把“传统”的本质解释得清楚明白。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的论述能力,这样高深的学术概念,在作者娴熟的驾驭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诠释与比喻联用,让理论阐述更为形象。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对于学术概念的理解是十分缺乏的或者相当肤浅的,这就对学术论文的作者提出了一个相当现实的问题:如何把深刻的理论形象化、浅显化、通俗化。《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巧妙地将诠释与比喻联用,让理论形象,说理透彻。比如,为了说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密不可分”的关系,作者先从理论上诠释“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琢磨什么传统;没有了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的文化”,接着用了形象的比喻进行类比“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两者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媲美”,将“蜜蜂”和“蜂蜜”比作“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形象贴切,同时又让人们一下子明白它们的差别所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所用的词虽然是相同的,表面上看是语序不同,实则看内涵更不相同,正像蜜蜂和蜂蜜一样。又如,在论述如何看待文化传统和文化传统的“财富与包袱”部分中,作者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双重性比作为“财富”和“包袱”:从“财富”一面来看,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是泽被后世的有益成分;从“包袱”一面来看,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又是一种惰性的力量。紧接着,作者又以“时装”和“文物”为喻,批判了两种人的错误认识:“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并认为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日日新,又日新。这时,具有惰性的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时的包袱。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唯古是尚,应该保护其斑剥陆离,切忌来刮垢磨光。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这样深入浅出的论述,不仅把原本深奥的不易让人接受的理论表现得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用日常生活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这样的学术问题。

思辨方式的运用,使论述更为严谨。议论的力度从某种角度看,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思辨性。思辨让议论处于无法攻击、不可辩驳的位置;思辨也让议论站到了令人仰视的思维高度。思辨一般表现为在广度与深度、正向与逆向等多维度的思考上。文章关于“什么是传统”有这样论述的:“过去主要指的是传统,即那个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这是从时间、内容等维度进行阐述,而“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琢磨什么传统;没有了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的文化”。这是从对立统一的维度进行阐述的。以上两个维度的表述使“传统”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表述得更为周密、严谨。

这种对立统一的思辨,在文中随处可见。如对于“文化传统”的表述:“凡是存在过的,都曾经是合理的。凡是存在过的,都有其影响;问题在于影响的大小。”这个“曾经”“问题在于”就是思辨所在,避免了判断的漏洞,同时也增强了论断的力度。再看对于“文化传统”的有关表述:“文化传统‘不可抚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当然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以变化自己的内容”。通过反反复复的漏洞填补,留有余地,让自己的观点处于无懈可击的位置。在“财富与包袱”一节中,这种对立与统一更是显现出其论辩的智慧与力量:“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非时装”。这拿捏有度的智慧正是文章思辨论证的严密所在,也使文章闪耀理性的光芒。

长句与整句联用,严密与雄辩共生。作为学术论文,也并不排斥趣味性和可读性,但必须在保持其学术研究严肃性的前提之下追求文采。《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不仅在论证时运用了比喻、类比、对比等手法深入浅出,使论证更加形象易懂,而且还十分注意语言的运用,尤其是句式的选用与变化,达到严密与雄辩共生的效果。首先是长句或长短语的运用,让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表达得更为丰富。比如,对于“传统”的表述,作者用了一个长长的偏正短语“那个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不仅把民族精神放在时间的维度之中去审视,而且在内涵上揭示出这种传统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的实质和作用。内容丰富,判断严谨。再如,在论述文化传统也会因受外部影响而变化的观点时运用一个并列带顶针的长复句,“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以叠加与渐进的方式把传统文化可能存在的流变过程表达得十分到位。其次,许多气势磅礴的排比句的使用,使文章所要阐述的理由,从不同的侧面与深度表达得淋漓尽致,势不可挡,产生气势恢宏的论证力量。请看:“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一气呵成,将传统文化在历史过程中的各种走向与结局罗列得一清二楚。再看:“它范围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一系列的近义动词所构成的排比句,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从不同方式、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等维度充分论证了文化传统的惰性力量。这样的气势,非一般散句能达到。

议论,有时需要严肃的面孔,有时也需要轻松幽默的表情,庞朴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用他的论证方式告诉我们:严谨与形象是可以有机统一的。

写作借鉴

关系型议论文的观点与表述

如何将一组相关概念的关系弄清楚?如何辩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让自己的论证无懈可击?《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

一、标题、观点借鉴。关系型议论文的标题可以直接用两个概念来命名:“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财富与包袱”“感情亲疏与认知正误”“捧与挖”“平凡与平庸”“得与失”“逆境与顺境”“自信?自满?自负”。也可以用陈述的方式表明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标题中直接亮出自己的观点:“名师出高徒”“先成人,后成才”“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继承中创新”。虽然标题的呈现方式不同,但写作之前必须弄清楚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比较中求同存异,或寻找本质联系,或采取区别对待。而在区别概念表达观点的过程中,一种很重要的论证方法就是在比较中作对比论证。

二、结构借鉴。关系型议论文的两个或几个概念往往是对立统一的,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结构。比如“文化传统”的论证结构是:什么是文化传统—,一般来说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当然,这并不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这里用的就是对比结构。同理,若要论证“说话的好坏往往影响到交际的成败”这一观点,可以从“好言似蜜,沁人心扉,美化人情关系”“恶语如刀,剜人心肉,割断你我情义”正反论证。“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顺境可能使人丧失斗志”“平庸者一定平凡,平凡者未必平庸”“名师出高徒,高徒未必出自名师”,正反对照的结构,是议论文常见的一种方式,可以用在句段内,也可以用在段落之间。

上一篇:做了一回外国人的写景散文下一篇:街道民政工作汇报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