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中国画的认识

2024-08-16

浅谈对中国画的认识(精选8篇)

1.浅谈对中国画的认识 篇一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高一(5)郑筱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远且延绵不断,在坎坷跌岩中始终未曾终绝,这取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广容度、同化力和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中心,政治为本位,即伦理政治型文化,中国文化的伦理特征,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制度。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中国是在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的情况下步人阶级社会的。由家庭形成家族,由家族形成宗族,由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因此,整个社会血缘亲情意识是相当浓厚的。宗法制度土壤里孕育出来的中国文化因而带上了浓厚的伦理文化色彩,比如孔孟儒学,其整个体系都是围绕着人伦道德而展开的。中国伦理政治型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积极方面表现在重人伦道德,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能培养人们的道德觉悟。加强道德修养,使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而消极面主要体现在:一是重人伦,轻自然,这使得中国长期以来不大注重对客观自然规律的探索与研究,自然科学始终处于落后发展状态;二是重礼治,轻法制,在这样的文化土壤里是根本不可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是重群体,轻个体,个人在家庭、宗族和国家中的地位是极其卑微的,一言一行均得符合家族和国家意志,处处都得体现群体的绝对“义务”,否则便是犯上作乱,大逆不道。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文化为主体,其他文化作为补充的多元文化结构。儒、道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其文化因子已深深地焙在了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之中。儒、道两家在中国文化结构中的占主体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人文文化倾向,文化的内容一般说来可划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涉及到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文化;二是涉及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人文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二是以“义利关系”为中心的文化价值体系,对集体主义的价值认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是有着深厚的根基。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有哪些现实意义呢?

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传统文化的问题。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虽然有封建性的糟粕,但也有大量的精华,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优秀遗产,使之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我认为用于我们今天经济建设的传统文化精华是:第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使人们在现代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勇于拼搏,全力开拓。第二,先义后利的精神,正确处理义利关系,要在平等、公正、诚实、道义的前提下追求利润。第三,求是务实的思想,脚踏实地地搞现代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第四,“言必信,行必果’’的精神,坚决抵制欺诈、坑害、挖墙角、使诡计、不正当竞争、不讲信誉等现象。在人际关系方面,“和谐’’的环境有利于 经济增长,稳定的政治局面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和心理品质,它形成于以往的岁月,却渗入了每一时代的新思想,新观念,凝结着每一时代人们的思想结晶,包含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创新和发展,是肇始于过去,融透于现在,直达于未来的一种价值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这种生命活力,才得以使中国传统文化历久不衰,生生不息。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所不可比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今的素质教育的意义重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素质教育理论吸收了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根植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厚土,又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与精神。它既是中国的,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闻发与新运用,又是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它既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焕发了新的生命活力,又给马克思主义入学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它必将在更高的层次上指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素质教育的伟大实践。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优秀遗产,这些思想精华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要想取得更伟大的成就,就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2.浅谈对中国画的认识 篇二

《共产党宣言》是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暴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斗争、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发展等深刻的政治、经济的背景下产生的,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宣言》是在19世纪30—40年代, 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出来并不断深化的背景下, 导致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的表现为在消费上是生产的无限扩大导致社会产品日益增长的趋势和劳动人民在购买能力方面相对缩小的矛盾及在生产方面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 而所有这些矛盾在阶级的关系上集中体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与斗争。 (1)

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抗争过程中, 他们之间的抗争经历了一个漫长历史时期, 斗争形式上从自发、分散、单纯的经济斗争到自觉、有组织的政治斗争, 这些斗争在19世纪30—40年代在水平、规模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主要以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和德国纺织工人发动的大规模武装斗争为标志, 这些斗争充分说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同时也说明了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

在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发展过程中, 1834年被德国资本主义发展而排挤到异国他乡的手工业者成立“流亡者同盟”, 这一半公开、半秘密的流亡工人组织在1836年改为“正义者同盟”, 但在同资产阶级斗争失败的情况下, “正义者同盟”开始逐渐认识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新理论的正确性。同时, 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马克思、恩格斯也认识到建立一个基于科学理论的工人组织的必要性, 因此他们就担负起了从思想认识和组织上改组同盟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任务, 并在正义者同盟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通过决定将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同年11月底至12月初马克思、恩格斯出席了在伦敦举行的第二次代表大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接受“工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为其草拟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纲领的请求。这就是1848年2月发表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 (2)

二、马克思恩格斯创作的《共产党宣言》的主要思想及理论内容

1.《宣言》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具体分析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的状况并总结社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完成的序言和第一次公开发表的正文组成

七篇序言是在《宣言》发表之后, 马克思、恩格斯用了21年的时间 (从1872年—1893年) 完成了对序言的写作。序言主要体现了以下观点:

⑴马克思和恩格斯指明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 即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强调《宣言》是一个“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 “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同时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 正如《宣言》中所说的, 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3) 由于工业的发展, 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经验的积累, 《宣言》针对当时情况提出的某些具体措施可能已经过时, “但是对于《宣言》来讲, 它是一个历史性的文件, 我们已经没有权利来修改”。

⑵说明了《宣言》名称的由来, 阐明了《宣言》的性质和任务及所体现的基本思想。“1882年俄文版序言”指出《宣言》的任务, 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1883年德文版序言”指出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 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 (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 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 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 (无产阶级) , 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 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 (资产阶级) 下解放出来, 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

⑶在《宣言》发表几十年后,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情况、新经验, 又对《宣言》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1872年德文版序言”根据巴黎公社经验提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 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4) “1882年俄文版序言”指出俄国农民土地公有制在特殊的条件下 (俄国革命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 可以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公共占有形式。“1888年英文版序言”指出, 根据无产阶级运动的新形势, 国际工人协会不能立即宣布《宣言》中所阐述的那些原则, 国际应该有一个充分广泛的纲领, 能够为各国、各派接受的纲领。“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指出, 无产阶级要支持民族独立运动, 因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互相联系的两个阶段, 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⑷提出了《宣言》被称为“共产主义宣言”而不是“社会主义宣言”的原因。恩格斯在“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 “在1847年, 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 共产主义则意味着工人的运动。”用“共产党宣言”或“共产主义宣言”主要是为了区别于其他社会主义流派。

2.《宣言》的正文部分由一个简短的序言和四部分内容组成, 序言主要说明了《宣言》发表的背景、目的和任务

正文的具体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⑴在《宣言》的第一章即资产者和无产者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相互斗争的过程, 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必然趋势, 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5)

⑵在《宣言》的第二章即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党与其他政党、党与阶级的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奋斗目标和无产阶级对待私有制的基本主张。 (即从无产阶级运动组织方面阐述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纲领问题, 以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要回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

⑶在《宣言》的第三章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中。通过对社会主义思想史的考察, 批判了当时打着社会主义招牌的各种与共产主义相对立的理论, 剖析了这些理论产生的阶级基础。同时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来源。

⑷在《宣言》的第四章即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派的态度中。主要是回答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应该做些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即策略原则 (策略思想) 。

三、马克思恩格斯创作的《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及其意义

《宣言》是马克思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对马克思主义首次完整、系统的表述;是国际无产阶级第一个具有新思想、新原则和新组织结构的共产主义政党的政治纲领, 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宣言》它所阐述的一些基本思想, 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有其适用的地方。比如《宣言》中提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论断、全球化和城市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及其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等, 这就要求了正在进行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必需要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首要的任务;坚持“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这一党的基本路线;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坚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对当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来说, 就是要不断的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要把《宣言》的一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国情相结合, 形成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及理论体系, 并在这一思想理论的指引下, 积极的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贯彻与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社会的永续发展。推进“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发展, 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这一理论将最终成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动力源泉。

注释

11 高洁.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西安:西北大学, 2010.

22 王华伟.浅谈《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及其意义[J].青春岁月, 2013 (07) :352.

33 余达淮, 李红亮《.共产党宣言》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求实, 2008 (12) :4-6.

44 艾新强, 吴红博.学习《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65周年[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 24 (2) :19.

3.浅谈对中国地价持续上涨的认识 篇三

关键字:地价上涨;差异;原因;利与弊的辩证关系

地价指土地所有者向土地需求者让渡土地所有权所获得的收入,是买卖土地的价格。我国目前土地不得买卖,人们通常所讲的地价,是出让或转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价格,是国家一次性出让若干年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或者土地使用权转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所获得的收入,其本质是一次性收取的若干年的地租。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地价不但关系国家收益,也起着调节土地资源配备的作用,偏高的地价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偏低的地价则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和土地资源的浪费,因此合理的地价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一、地价差异分析

(一) 不同地区地价的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点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内陆发展相对滞后,华东地区作为我国主要经济发展区,无论在国内的影响力还是国外的影响力上,都比其他地区大得多,故地价在良好的地理区位与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下,高于国家平均水平。

(二)不同用地类型地价的差异

土地进行开发利用主要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及居住用地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用地的地价存在差异。根据2010年全国地价统计数据,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的地价分别为6536元/平方米、5766元/平方米、772元/平方米。商业用地用于建设商业用房屋;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等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及绿地,其社会功能是保障公民的生存问题;而工业用地包括独立设置的工厂、车间、手工业作坊、建筑安装的生产场地、排渣(灰)场地等。

二、全国地价变化趋势

根据全国六大地区从2001年到2010年的综合地价及用地类型地价变化数据(见图1)可知:地价总体是呈上升趋势,且每年都会在上一年的基础上持续增长,同时在2004年,2007年以及2009年出现了三个峰值。总体来看,近九年来的地价变化与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调控有一定的关系。另外居住用地的地价相比变化较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房价与地价之间的关系。

图1全国2001-2010年地价变化趋势

三、地价上涨原因分析

地价上涨是多重因素共同制约的结果,总结如下:

(一)基于地租地价理论分析

根据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地价是地租的资本化,或者说是资本化的地租,是预买一定年数的地租,两者的关系为:地价=地租/平均利息率;而在现实生活中的,土地归集体所有,在进行转让与出让的过程中,实质上是一定年限使用权的交换,因此地价与地租、年利率和使用年限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二)基于市场供求关系分析

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价格受到供给与需求的直接影响。从供给的角度看,土地由国家垄断管理,大量的土地储备需要在国家政府的同意下方可有使用的权利,因此土地的供给不是人为意愿主观的实现,而是与土地使用者的资金、管理模式、生产力等方面有关,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的稀缺;从需求的角度看,国家要发展,城市要进步,需要有土地作为保障,然而土地供不应求的现实问题,也会导致土地投资商开始投机,持续抬高地价。总的来说,这与土地的垄断控制及供求不足有重要关系。

(三)基于土地所处區位分析

我国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历史发展、现代化进程的不同,土地的价值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沿海平原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形和交通运输条件,土地开发利用充分,中西部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落实,近年来也成为人口迁入集中地,因此一定程度上导致地价上涨。

四、地价上涨利弊分析

地价持续上涨,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一)有利的影响

地价上涨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也是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标志,地价上涨有利于国家GDP的增长,适当的提高地价,能一定程度上有选择性的开发利用土地,避免土地的过度浪费,提高财政机关的财政收入,增加国家金融储备,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不利的影响

土地作为基本的生产要素,过高的地价直接导致房价进一步上涨,给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威胁,致使不少人沦为“房奴”;地价上涨,导致“地王”的大量涌现,房地产市场的过度膨胀,不少老百姓将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加剧货币通货膨胀,一旦房地产事业出现危机,国民的财产安全将受到极大威胁;地价上涨导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大,给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造成阻碍。

五、正确认识地价上涨造成的不利影响

针对地价上涨造成的不利影响,国家需从最基本的供求关系着手,加强国家土地宏观调控,合理规划土地、管理土地、出让土地、引导民众正确认识土地价值、控制大规模房地产开发造成的高房价问题;其次积极完善不合理的土地管理制度,用规范化、强制化的管理模式正确有效的管理国家土地;最后对财政部门的管理政策进行调整与优化,避免过渡依赖土地收入现象,对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管,避免腐败现象。

参考文献:

[1]张晓睿,万丽,李连昱.浅析对地价上涨的认识

[2]李欣.浅析低价走高的原因及其影响.2010

[3]李琳.城市土地多级市场的地价调整.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3

[4]吕萍,张绍基.地价、房价与地方政府

[5]宋家楠,金晓斌,唐健,等.中国城市地价水平及变化影响因素分析.地理学报.2011.8

4.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篇四

真正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源于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在这部书的引导下,系统读过了《论语》,《庄子》,《老子》,《周易》金刚经,心经,坛经,分别是 杨伯峻,安德义先生译注论语,陈鼓应先生译注老庄,黄寿祺,张善文先生译注周易,至于佛教经典,皆是大德作注。书并不多,从中体悟万千,很难讲是正解正念,但跟随先贤,总不至于过于偏颇。我所理解的中国文化,总体上可用两个字概括“通达”。儒家入世与出世的徘徊,道家遁世离世的执着,佛家则是在永远的淡定和超脱中寻求心的宁静,不用假以外道,仅以明心见性之大智慧便可以求得大快乐。总体三教,都是在内心上做功夫,至高境界都是万法圆融的通达和寂静。后代儒学,发至微末,本已式微,总体是为了便于统治者控制民众,因此,礼法和教条越来越严格和繁复,相反,离圆融通达的本源越来越远。先秦儒学,是我比较推崇的,仅观论语,便可知,孔子原也是位本性率真,可爱好玩的老先生,一点也不见酸腐,一点不见呆板。老先生不如意时,会自谑说自己“累累若丧家之犬”,看到别的小伙子优秀时,会说“可以妻焉”(把自己女儿许配给他),先生正经时候的言论,也大都中正平实。先生陶醉于周礼的完美之中,一生企盼克己复礼,把社会回复到周朝时“天下归仁”的状态,先生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追求大都以失败告终,然即使如此,老人家还高唱,“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能有这样气度的人,怎会是一个整日唠唠叨叨,教导我们什么“忠恕仁孝”,“三从四德”的怪老头呢? 那这样的话,儒家的精神又在何处呢?在我看来,儒学讲求顺应天道,(实质也是汉儒附会天人感应之便宜尔),其天道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自然过程,一是人心向背。儒学对于个人来说,要顺应天理,自然是处理好两种关系,和客观世界的,和周围人的。儒学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以下的品质:仁,义,礼,智,信,再加之行事中庸谦和,便可以顺应天道,圆融自在,同时,当一个人具备以上的品质之后,自然会升起对别人的慈悲,同情,(即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自然会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诸多做法,当一个人在进行这样的行为同时,亦即在修身,进一步,扩展行动范围,即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诸多入世之举。所以在我看来,这些行为,不过是我们要到达通达境界的必经之路,只有一个内心纯净,中正平和的人才可以顺应天道,圆融于世,而当我们真正明白这些时,往往已然没有那样纯净的内心了,此时需要一个双向的反馈作用,修心的同时也是在入世,入世的同时也是在修心。所以,从此观之,儒学,绝不会抱残守缺一些故纸堆中的教条,所有这些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而经世致用的目的在于修心,修心的目的在于走向通达的天道境界。明白此理,即可以明白为什么,那些真正的儒生,往往是俊秀飘逸而超脱的,比如:颜回,苏轼,范仲淹。其实,我亦很难举出太多,后世儒学成为通往名利之门的必由之路,因此,真正在这之中读出“圆融于世,通达天道”这几个字的,并且知行合一,始终如一者大抵不多。这就是我理解的儒学精神,至于后来什么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在我看来,大多糟粕大于精华,不过是,儒学的细微和某些特定命题被不顾前提的发挥到极致的产物,大多是为了是读书人变得易于管理,且易于蒙蔽。因此,对那些不顾一切的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尽应传承和光大的民粹主义者,我想说的是,如果顺应自然的灭亡,就应该让其灭亡。

5.浅谈对中国画的认识 篇五

——以中国梦为角度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懈奋斗的历史,形象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理想追求。接下来就以中国梦为主线来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和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固步自封的封建王朝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仪”。然而,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和几近亡国灭顶之灾。1840年,在轰鸣的大炮声中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彻底破碎了。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此一系列侵略战争接踵而至,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被迫签订,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与苦难世所罕见。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魏源等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梁启超等的“变法图强”,孙中山的国民革命。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终于,经过无数前期准备,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绝不会将自己的命运任人摆布,更不会面临亡国的危险而无动于衷。伟大先进的中国共产党更是如此。在西方列强和帝国主义入侵下随之而兴的,是中华民族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的唤醒,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提出。在唤醒中华民族萌发出中国梦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懈探索奋斗。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之日起,就在华夏大地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在这场前无古人的伟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从蹒跚学步的幼年迅速成长起来,经历一次又一次血与火的考验。从大革命失败的血雨腥风到井冈山的星火燎原,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经过万里长征后在抗日烽火中再起,从奋起反击国民党军的全面内战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正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6.浅谈对ERP的认识 篇六

根据锻炼安排,从本周开始我将在管控部展开锻炼学习。本周一报道后,我向管控财务部张金峰经理汇报了前一阶段在仓储部、贸易部锻炼的总体情况、心得体会以及产生的疑问并听取了领导的工作安排,同时制定了在管控部的锻炼学习计划。

公司目前正在使用的ERP,横向来看,它包括了客户资质审查、可行性报告的审批、各类合同的申请与审批、收款、付款、结款、还款的管理以及各类文件的查询等功能;从纵向来看,它包括了从粮贸部到各经营部、平台直至各个利润点的所有层级。每笔业务从开始到结束,从可行性报告的提交直至合同的关闭都会涉及到ERP,在每笔业务的各个环节中,ERP都在被频繁的使用。

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粮贸部各级管控人员除了会要熟练操作、使用ERP还应充分了解ERP系统的产生、历史、当前ERP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以及它在促进企业管理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ERP 的概念及其历史必然性

ERP 是英文 Enterprise Resourse Planning 的缩写,翻译为企业资源规划。是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核心,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平台来实现应用功能,为企业管理层及一线操作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机制的信息化管理平台。ERP是一个核心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识别和规划企业资源,以获得客户订单,完成加工和交付的最后付款的顾客。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效益与成败的一个决定因素就是能否充分地开发和有效的利用信息资源。但是,在一个企业中存在着财务、顾客资料、采购情况等众多信息,有效地收集、整理、归纳和提炼所需要的信息,将高质量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决策者,不是依靠一个人或一个简单的系统可以完成的。因此,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自然就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和控制的重要内容。于是,作为迎接挑战、作为竞争工具的 ERP 受到众多企业的关注。当今,ERP建设不仅是自身企业管理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

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引入 ERP,可以在管理方面导入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以有利于对企业的实时控制和保持业务的稳定发展,为企业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提供有力的帮助。

因此,企业需要有一个像企业资源计划(ERP)这样的全面信息化的、具有先进管理技术的信息系统来解决他们在信息管理方面的问题,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ERP在国内出现的背景

中国企业通过辛勤工作,锐意进取,抓住历史机遇,勇于迎接挑战。在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除了加强内部的实力,也要将目光辐射到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来,继续学习发达国家企业的管理模式的。中国企业如果要顺应历史潮流,走向世界市场,必然的趋势就是实施企业资源计划。中国企业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中国企业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的因素就是 ERP。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知识和信息的有效管理已成为日益迫切的事情,可以说,企业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认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大背景下,仅靠价格,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已经无法获得竞争优势。只有横下一条心——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才能逐步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ERP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中国复制西方 ERP 是不可行的,因为发展背景和文化存在差异。ERP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创期:这个阶段几乎跨越了整个 80 年代,其应用范围仅限于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当时应用程序的效果是有限的。

第二个阶段是成长阶段:这一阶段大约是 1990 至 1996 年,其主要特点是 MRP-II/ERP的应用和推广,在中国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阶段是成熟阶段:从 1997 年开始直至今天,其主要特点是引入了 ERP,并逐渐成为主角,应用范围也扩展到二,三产业,并一直被探索和不断实践,应用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从而进入成熟阶段的 ERP 应用。

中国目前的宏观环境日益复杂,上升和下降的企业的命运在未来将更多地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在成熟阶段,中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公司会参与到 ERP的使用中来并成为技术和管理推手,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目前,从 ERP 的生产看,我国已有了多家 ERP 厂商,例如台湾的普扬、汉康、天心,香港的盛创、佛氏,大陆的北京利玛、用友、金蝶等等。从 ERP 的使用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上千家企业购买或使用了 ERP 软件,一些企业应用的效果也比较好,如联想、海尔、长虹、华为等。

ERP 在中国的发展加速了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使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到:在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时代,对资源的全面管理和应用必须要应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只有这样企业才有活力和竞争力。

四、ERP在我国企业推广使用的必然性

目前,我国企业引入 ERP 已很必要,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和业务高速的增长,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ERP 在本质上是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管理思想于一身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内各个管理体系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在竞争中发展。

2.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中国企业的管理及信息化水平是最薄弱的环节,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当前,企业管理的重点在于资源管理,管理方法是以流程制代替科层制,使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与各级员工、员工与客户可以很好的沟通和交流。ERP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可以尽快改变我国企业传统管理的落后局面,提高管理效率,让企业在竞争中获胜。

3.企业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企业来说意味着变革和创新,ERP 正是迎合了这一特征。著名 ERP 专家金达仁先生曾说过,ERP系统运用知识的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生存与发展,并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和不同程度地使企业全员接受新经济、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培训教育。

4.企业深化改革,改变传统管理思想的需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加入 WTO 以后,在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趋势下,快速成长是中国企业的典型特征。但是,企业在快速成长的同时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就目前我国的企业来说,无论是哪个行业,企业内部管理都可能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有销售订单却没有办法如期交货;不能及时供应生产所需要的原料,但某些材料却在仓库里大量囤积;由于产品积压导致资金周转很慢等等。在激烈的竞争和内外环境的压力下,面对这些问题,许多企业深深感到传统管理方式和落后的管理手段已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管理和发展的需要。那么,能否找到一个有效的办法来解决呢?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企业信息化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产品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产品销售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等诸多方面内容。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一系列信息技术建立一套全新的生产管理系统,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在管理方法、模式、手段和工具方面进行切实可行的改革,以达到不断提高生制的改革和提高企业现有管理水平及业务流程。

通过实施 ERP,可以强化企业间的联系,形成共同生存发展的商业链,体现企业生存竞争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同时,可以帮助企业在原来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减少大量中间成本。可以说,ERP 是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改变传统管理思想的需要。

五、ERP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呈现出的优点

ERP在企业中推广使用过程中,其优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合理配臵和利用资源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已由过去的成本和差异化的竞争转向为基于企业资源的竞争。企业只有认真审视自身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的可利用资源,确定其能力和资源的程度,才能在动态多变的竞争环境中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缺乏对整体资源的综合考虑,而 ERP 结合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可以使企业资源更合理有效的配臵。另外,ERP 核心管理思想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这样,企业不仅合理地管理了企业内部的资源,还有利于利用供应链上的企业外部资源,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生存能力。

2.有利于改善企业的业务流程

企业要不断创新就需要随时根据竞争的环境调整策略,并时刻审查业务流程以确保其发挥最大的作用。企业应用 ERP 的目的在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个最终目的就必然要求企业能够借助于 ERP 在企业中的实施应用,不断地优化它的业务流程,使整个经营活动更加符合科学管理的要求。企业资源计划与业务流程重组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方面,企业资源计划实施项目包括业务流程重组过程。另一方面,企业资源计划提高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为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创造了条件。

3.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首先,ERP 的应用有利于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信息共享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决策水平。由于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缺乏对整体资源的综合考虑,它对控制生产成本、减少财务坏帐、呆帐金额等方面不一定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甚至,有可能为了降低库存,增加财务风险。应用 ERP 有利于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同时,ERP 的管理思想是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管理,即企业外部资源被集成进来,使企业外部信息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企业决策者对企业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把握,这将有利于提高企业领导的管理决策水平。

其次,ERP 将企业内大量日常性、重复性的工作进行程序化和规范化后,交给计算机来完成,这将有利于企业决策者从烦琐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真正发挥管理者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另外,企业管理的实时性得到了加强。ERP 的应用可使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快在计算机中得到反映,可以及时提醒工作人员去解决问题,减少企业因生产问题而造成的重大损失。

总之,ERP 的成功应用将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应。

六、ERP在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企业实施 ERP 并不只是购买软硬件的简单问题,而是本身业务流程重新改造重建的过程,是一项投入高、周期长、牵涉面广、存在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等风险的大型系统工程。程序化、透明化的管理使很多环节更加精确和量化,很难再做人为的变通,这对国内企业人治化色彩较重的传统管理行为是个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实施 ERP 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

1.恰当选择实施 ERP 项目的时机

企业实施 ERP 时机问题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成败,因为,企业在体制、管理、观念、人员素质、资金预算等方面缺乏准备或准备不充分都会成为实施 ERP 的阻力。只有在 ERP 实施所需的条件者具备的条件下才能有计划、按进度进行。

2.谨慎选择 ERP 软件

不同的 ERP 供应商所提供的软件在功能、性能、产品价格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企业在准备上 ERP 项目前一定要做好可行性研究,首先搞清自己的需求,谨慎的选择将要使用的软件。

3.企业一把手要把好关

企业实施 ERP 是对企业整体流程的改进和提高,实施的过程必然遇到巨大的阻力,没有“一把手”的信心和决心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4.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并作好人员培训工作

ERP 项目的实施与每一个员工的工作都息息相关,要想取得项目的成功就必须让每一个相关的员工参与进来。同时,为了提高每一个相关员工的能力水平使之达到 ERP 的要求,必须对员工进行全面的培训。

7.浅谈对“赏识教育”的认识 篇七

对于“赏识”一词,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1193页中的解释是这样的:赏———即赞美之意, 识———即肯定与认可。赏识就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给予重视或赞扬。所以, 依我之见, 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 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 鼓励他们不断地追求成功的教育理念。在赏识教育理论中, 它是一种思维视角, 即用赏识的眼光看世界, 是一种凡事发生往好的方面想的积极的思维方式, 同时它又是一种欣赏的心态。在学校教育中, 赏识教育就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 把“以人为本”、“以育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 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 使其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 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挥潜能和取得成功的一种教育过程。

二、赏识教育的意义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今天, 赏识教育意义尤其重要。

1. 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教育方式

因为赏识教育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它着重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要求老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走进学生, 发现学生的长处, 培养学生的自信, 激发其活力, 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求知欲,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赏识教育强调把教育的思路、方法和手段紧密地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 从实际出发, 因而能够真正地体现教育的本质, 有效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成为一种善待生命、热爱生命的教育。

2.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

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同, 由于赏识教育是以赏识学生为出发点, 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长处和进步, 以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潜能, 把每个学生视为一片有待于开发和进一步开发的土地, 视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 以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向上的人生态度;善于尊重学生的意见, 使他们不唯书, 不唯上, 敢于突破古人,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出自己的质疑。在教育过程中, 只要老师真正地去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 用自己宽厚的爱去赏识学生, 肯定学生“真棒、真行”, 定会使学生迸发出奋发向上的勃勃生机和活力, 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定势, 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的教育和引导。因此, 只有去赏识学生, 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建立起情感至上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 教育的效果才会更好。

三、对实施赏识教育的几点建议

1. 充满爱心

冰心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 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所以, 无论哪个学生, 只要我们努力地去寻找, 必定发现其自身的长处, 即使做错了事情也可以从中找到闪光点, 关键就一个“爱”字。当然, 爱不是纵容, 不是无原则的迁就。爱的内容应当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而不断地丰富和扩展。科学的爱是理解、尊重、信赖、鼓励和严格要求的情感体验。只有把学生的成长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紧密相连, 才会增强情感。爱得愈深, 责任心就愈强, 教育方法就越多。而真正的爱需要学习, 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自觉培养和提高。

2. 表扬得当

现代西方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非常重视赏识教育。他们认为, 对于孩子来说, “骄傲也会使人进步”, 表扬经常化, 所以, 西方的儿童显得大方自信。我认为, 在教育过程中, 我们应当借鉴西方人科学的教育方式, 大胆地尝试赏识教育。就是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长处和进步, 即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肯定。但在表扬中也要注意把握分寸:第一, 表扬要有针对性。因为空泛的表扬会使人疑虑, 不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喜悦和激励效应。第二, 不可事事表扬。事事表扬会使学生产生做事一味希冀得到表扬的心理, 甚至会产生“当面积极背后偷懒”的不良习惯。第三, 不搞虚假表扬。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要发自内心, 虚假的表扬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3.“赏”“罚”要分明

我们强调赏识教育, 给学生更多的鼓励、表扬, 并不意味着没有批评, 没有处分。恰恰相反, 对学生的批评和处分不仅存在而且必要。因为, 批评和处分作为一种教育手段, 它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提高认识, 使他们健康成长。同时, 批评和处分又是一门艺术, 要求我们要“多鼓励少批评”、“表扬要当面, 批评要个别”, 千万不能讥讽、挖苦、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做到进步时肯定和鼓励, 批评时又肯定其进步的方面。

4. 与学生交朋友

某一天, 当我在教室打开自己的手提电脑, 无意间, 自己的QQ账号投影在屏幕上被同学们看到了, 随之便有同好几个同学说:“老师, 我们可以加你为好友吗?”我当即回答:“可以, 多多益善。”想不到当天晚上我打开电脑时果真就收到了不少的“好友申请”。之后, 其他班的同学也陆续地加了进来, 还别说, 在我的好友名单中还主要是学生呢。学生加入好友后, 一方面为了游戏, 另一方面更加深了师生之间的友谊。还真有不少学生愿意和我说心里话了, 包括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使我感觉到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近了, 同学们也更愿意听我上课了, 学习兴趣更浓了, 成绩也有所提高。做学生的朋友, 一定意义上就是老师对学生人格的肯定, 是对学生的赏识, 学生会主动亲近老师, 这就是古人说的“亲其师而信其道”。

8.浅谈对关系营销的认识 篇八

[关键词] 关系营销关系

关系营销观念就是客户导向营销的最新发展。20世纪70年代,北欧的一些学者提出了以建立、维护、促进、改善、调整“关系”为核心,对传统的营销观念进行革新的理论,这便是关系营销的前身。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市场学者巴·本·杰克逊正式提出关系营销(Relationship Marketing),至此关系营销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在企业界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理论上也得到了更为深入的探讨。

一、关系营销的含义

对于“关系营销”这一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学者给出了各自的解释。关系营销的最早提出者巴利从服务业角度来下定义:“关系营销就是在各种服务组织中有吸引、保持和改善顾客关系”;克里斯托弗·佩恩把关系营销看作是市场营销、顾客服务和质量管理的综合;古姆松则把关系营销定义为“把营销看成是交互、关系和网络”。他的定义指出,这个过程包括了在供应商、分销商、消费者和最终用户构成的网络中建立关系时的交互作用;格朗鲁斯认为:关系营销是从识别潜在顾客开始到与顾客建立关系,然后是维持和促进已经建立的关系,以便产生更多的业务及良好的口碑。他强调关系营销是营销不同阶段各个关系的组合体;摩根和亨特则提出了最宽泛的定义:“关系营销就是旨在建立、发展和保持成功的关系交换的所有营销活动”。

比较以上几种观点,对于“关系营销”的含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

(1)关系营销是由许多管理“关系”的一系列活动所构成的一个社会性过程。

(2)关系营销的重点在于利益各方相互之间的交流,并形成一种稳定、相互信任的关系。

(3)关系营销的最终实现要靠产品或价值的成熟、顺利、高质量的交换。

(4)关系营销的一系列活动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营销目标。

从实践意义上讲,关系营销已经完全突破简单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延伸到供应商、中间商及其他与企业直接、间接联系的社会团体、政府职能部门及个人等各方面。

二、关系营销的形态

关系营销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实现的,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绚丽多彩,关系复杂。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态:

亲缘关系营销形态。指依靠家庭血缘关系维系的市场营销,如父子,兄弟姐妹等亲缘为基础进行的营销活动。这种关系营销的各关系方盘根错节,根基深厚,关系稳定,时间长久,利益关系容易协调,但应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

地缘关系营销形态。指以公司(企业)营销人员所处地域空间为界维系的营销活动,如利用同省同县的老乡关系或同一地区企业关系进行的营销活动。这种关系营销在经济不发达,交通邮电落后,物流、商流、信息流不畅的地区作用较大。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发展中,这种关系营销形态仍不可忽视。

业缘关系营销形态。指以同一职业或同一行业之间的关系为基础进行的营销活动,如同事、同行、同学之间的关系,由于接受相同的文化熏陶,彼此具有相同的志趣,在感情上容易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可以在较长时间内相互帮助,相互协作。

文化习俗关系营销形态。指公司(企业)及其人员之间具有共同的文化、信仰、风俗习俗为基础进行的营销活动。由于公司(企业)之间和人员之间有共同的理念、信仰和习惯,在营销活动的相互接触交往中易于心领神会,对产品或服务的品牌、包装、性能等有相似需求,容易建立长期的伙伴营销关系。

偶发性关系营销形态。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突然的机遇形成的一种关系营销,如营销人员在车上与同坐旅客闲谈中可能使某顶产品成交。这种营销具有突发性、短暂性、不确定性特点,往往与前几种形态相联系,但这种偶发性机遇又会成为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开发新产品的契机,如能抓住机遇,可能成为一个公司(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

三、关系营销的特性

传统上,顾客与供应商的关系被认为是对抗的或敌对的。直到最近,供应链管理概念的引入才产生了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一种更加和谐关系的观点。而关系营销则致力于发展健康、持久的关系,它具有关注、信任、承诺和服务等特征:

1.关注性

关系营销者关注其顾客的福利。他们想要满足甚至超越顾客的期望,为顾客带来满意或快乐。关键是要密切注意顾客的期望。顾客期望是个人需要和经历、企业口碑、营销沟通等要素相结合的产物,因而顾客期望是动态的。动态意味着企业不仅仅是理解或追踪顾客期望的变化。通过与顾客的媒介和人际沟通,营销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顾客期望产生影响。当然,仅在很少的情况下,营销者能够决定顾客的期望。

2.信任和承诺性

摩根和亨特认为信任和承诺至关重要,因为信任和承诺鼓励营销者:(1)与交换伙伴合作来保持关系投资;(2)抵制有吸引力的短期替代者,从而维护与现有伙伴保持关系的顾客长期利益;(3)审慎地看待潜在的高风险行动, 因为营销者相信他们的伙伴不会机会主义地行事。当信任和承诺同时存在时,它们就会产生能够促进效率、生产率和效益的结果。

3.服务性

在关系信任和承诺的环境中,对顾客关注的结果就是提供优质服务的一种愿望。关系营销要求整个组织承诺提供高品质的服务,这种服务应该是可靠的、感情移入的和易起反应的。

关系营销是实现赢利目标的一种手段,因此关系营销者相信优质服务能够改善企业获利率。斯托贝克·格鲁斯提出了一个服务模型,该模型假设了服务质量和获利率之间的许多联系。他们的模型体现了这样一个基本结果:“服务质量的提高将推动顾客满意度的成长;顾客满意度的成长会增加企业与顾客的关系强度;关系强度的增加会延长企业与顾客的关系寿命;关系寿命的延长带来顾客关系获利率的成长”。

四、关系营销实施成功应具备的条件:

1.完善的内部营销相支撑

内部营销的目标是使企业雇员转向关系营销的新视野,促进新的企业文化的发展,使雇员相信引入关系营销是明智的,激励雇员开发和执行关系营销策略。内部市场的期望和需要必须得到满足。除非恰当地做好这一点,企业在其最终外部市场上的经营成功将会受到危害。如果企业不能够满足其雇员的需要,那么在能够与顾客建立长期关系之前,雇员们将会转向其他工作。

2.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应用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就是一个整合信息的过程,而这些信息能够帮助管理者增进对如何管理组织与客户之间关系的理解。它的目的是通过经营过程和技术整合的结合来改进客户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和确保客户维持。一个好的客户管理系统能够将许多关于客户、消费特性、交易、营销效果、敏感度以及市场趋势的信息汇集起来,建立复杂的顾客数据库,使企业对每一个客户都十分了解,关系管理者应能够利用数据库来追踪纵向顾客的保持率,开展顾客流逝根本原因的调查,以及进行市场细分和建立顾客保持目标。除此之外,企业也要及时获知顾客的期望,因为顾客的期望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

3.新的企业组织结构和奖励制度

在关系营销的影响下,围绕顾客建立的组织结构会变得更加明智,而负责保持顾客的人员应不同于负责争取顾客的人员,两者需要不同的知识、技能和态度。通过两者共同的努力,顾客关系管理者应该能够争取、转换和保持顾客。企业还需要考虑奖励其员工,在关系营销的奖励制度下,顾客关系管理者很可能按照顾客获利率,客户渗透和顾客保持等标准来奖励。

上一篇:三年级下期地方课教案下一篇:欢度国庆的祝福语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