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的现状分析

2024-09-28

中国消费的现状分析(精选8篇)

1.中国消费的现状分析 篇一

由于受全球性金融风暴影响,导致市场预期及消费者信心下降,专家分析2009年国内汽车市场形势依旧严峻。更有分析人士指出,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扩大内需的措施,但若无法将这些措施转化为“刺激消费”,2009年的汽车市场甚至会出现3%~5%的负增长。

专家指出,随着全球性金融风暴的影响进一步向实体经济扩散,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发展主要产生四个方面的影响:外资投资减少、国内投资者信心降低、出口贸易受阻及国内消费者信心不足,特别对后者影响深远。目前就汽车行业来看,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汽车出口市场萎缩,消费者消费信心降低,直接导致国内需求疲软。2008年下半年乘用车销量增速明显减缓,8、9月份出现同比负增长,10月份环比下降3.3%。

根据新华信机构对国内汽车市场消费者影响层面的网络调查数据显示,国内消费信心指数大幅下降,有62.5%的消费者表示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将推迟购车计划。该调查还表明,车市行情不稳定,降价趋势明显,导致消费者持续保持观望态度,持币待购心理增强,纷纷延缓购车计划。在具体购车时间方面,有超过85%的消费者表示不会在年内购车,其中半数以上消费者表示在半年之内不会购买新车,仅有13.0%的消费者表示会在年底前购车,有51.7%的消费者表示车市行情的不稳定直接导致购车计划的延迟。

与此同时,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日趋谨慎,使得微型、小型车市场份额小幅增长。2008年8月份,我国微型、小型车市场份额为20.2%;9月、10月,微型、小型车市份额小幅增加,分别达到23.9%和23.1%。调查表明,经济危机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车型,微型车、小型车购买比例有所增加。经济危机发生前,仅有10.8%的消费者选择购买小型车;经济危机发生之后,这一比例则上升到了21.1%,仅次于紧凑型轿车。

对于即将到来的2009年,消费者对车市前景并不看好,多数消费者持悲观态度,消费信心仍显不足。在该网络调查中,仅有14.1%的消费者坚定认为2009年我国车市将有所增长,有58.4%的消费者认为2009年中国车市将继续低迷,很难扭转颓势。

扩大内需的措施中汽车占比有限

“严重的消费信心不足,将直接导致未来汽车市场面临更严峻形势。”国泰君安资深行业分析师张欣指出,“尽管国家出台了以扩大内需为主的政策措施,但如果不把这种措施转化为实质性的刺激消费手段,那么按照目前的综合形势分析,2009年我国汽车的总量将在890万~920万辆之间,可能呈现3%~5%的负增长局面。”

张欣分析指出,与美国因金融系统出现危机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不同的是,中国经济受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恰恰是由实体经济开始,并可能逐渐转向金融系统。因为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出口的拉动效应极为显著,一旦欧美等经济体需求放缓并陷于衰退,势必对中国经济产生极大的冲击。由此估计,中国经济在2009年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增速放缓的运行态势。

张欣认为,国家已经出台的两年投入4万亿元拉动内需的刺激措施,几乎都是建设性的投入,基本属于扩大公共开支范畴,且投入中大约有1500亿~2500亿

元将会转化为与汽车业相关的支出,占汽车业年销售额的5%~8%。由于占比不是很高,且要分两年执行,因此对汽车业的直接拉动作用比较有限。鉴于建设性投资中土石方、材料运输量巨大,因此商用车获得的机会比较多,而乘用车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汽车金融难有作为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12月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与汽车行业相关的内容是:“积极扩大住房、汽车和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和“发挥保险的保障和融资功能,积极发展三农、住房和汽车消费、健康、养老等保险业务”等。

张欣分析道,回顾2002年汽车行业发生的“井喷”行情,实际上是由银行汽车消费信贷激增所导致的结果,并由此引发汽车业产品结构持续不断调整,乘用车占比逐年提升,直到目前的70%左右。但是由此也导致银行业的相关呆坏账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在国家有关部门对银行业双率指标监管的情况下,最终迫使银行大幅度收缩了对汽车的消费信贷。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积极扩大消费信贷,同时还提出积极发展消费保险,应该是汲取了以往的经验,希望通过保险业的介入来化解银行业的部分风险。张欣觉得需要指出的是,以往银行业的汽车消费信贷余额最高也未突破过1800亿元,目前更是不超过600亿元的水平。面对中国汽车产品的高贬值特征,目前国内银行基本上都在收缩汽车消费信贷的“零售业务”,转而扩大对“集团客户”的服务,因此可以寄希望于银行业对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资金支持上。但是即便如此,由于汽车消费信贷的规模不可能一下子扩大很多,而是要有个逐渐提高的过程,因而总额还是有限的,其占汽车年销售额的比重不会超过5%。未来用车成本增加的预期对消费者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

分析可知,对于消费者而言,如果其用车的总体支出呈增长的态势,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发生改变,同时由于中国乘用车的消费仍然以首次购车为主(占比在80%左右)的情况下,将会大大制约对乘用车的消费。谈到即将实施的燃油税对用车成本的影响,张欣指出有几方面的问题应引起关注:

第一,此次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是在国际油价持续大幅度走低的背景下作出的,未来如果因欧佩克大幅减产或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恢复,油价重新走高,国内成品油的价格仍将有提高的可能。所以,未来消费者用油成本提升乃是大势所趋。第二,燃油费用只是汽车使用成本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停车费用、道路运行状况等汽车使用环节的因素对消费者的影响也同样直接和明显,今后将会出现“买得起车而用不起车”的尴尬局面。

多重因素影响车市走向

新华信机构的汽车营销解决方案专家郎学红表示,未来国内汽车市场的发展将受制于四大关键因素:宏观经济、产业政策、消费需求以及外部约束。

她分析认为,宏观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汽车产品在中国的加速普及,使得更多家庭具备购买私人汽车的能力,但宏观经济的起伏波动对汽车需求,尤其是商用车需求会产生直接影响。从汽车产业政策看,曾起到在市场逐步开放过程中的缓冲和保护作用,而在近5年的发展中,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产业却缺乏政策的系统、科学、有效地支持。从消费需求的结构性波动看,成为影响汽车行业的又一关键因素;另外,能源、交通、环境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制约汽车行业的发展,并最终淘汰在规模、技术、环保和能源等方面明显落后的市场参与者。

郎学红就2009年短期的形势分析认为,汽车市场的发展势必会受到冲击。首先,汽车出口将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各国本身受到经济衰退的冲击,消费需求下降;另外,贸易保护主义对本国工业的保护,会使我国其他行业的出口受到较大影响,企业倒闭和利润下降,直接影响到企业和个人的汽车消费。

其次,虽然国家已经并将陆续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加大投资,从而间接推动汽车消费,但由于政府采购会受到一定限制,股市和房市下跌,居民财产缩水,企业利润下降,经营困难,居民收入减少,如果就业形势出现逆转,则消费需求将面临更大考验,因此汽车对消费的贡献率不会太高。

专家们一致认为,鉴于未来国际汽车业巨头所在国家或地区经济普遍出现衰退,他们很有可能借助本国政府的力量,同时利用人民币升值的机会,图谋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进而给中国汽车制造业(包括合资汽车企业)造成一定的冲击。

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将是未来汽车消费的潮流:

切都将如你所愿:只要把想象中的车型告诉制造商,一段时间之后,就能拥有全球只此一辆的个性化汽车--

汽车“定制时代”不再遥远

国际汽车分析家认为,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是未来汽车消费的潮流。今后在车市盛行的产品将不再以品牌、车型、价格或是排量区分,而是以功能来加以区别。是妇女车、高龄车、福利车、娱乐车、经理车、休闲车、新生代车,还是极具魅力的怀古车,将成为人们选购汽车的主要甄别项目。上海汽车业也意识到了这种未来倾向。今年以来,个性化的汽车定制被提上议事日程,上海大众率先在生产上引进了可实现定单式生产的FIS系统,该系统对生产过程进行信息化改造,能让每一辆车都有自己的“个性”。在试行一段时间后,FIS系统今后将与销售商、零部件厂商融合起来,真正让用户在卖车时任意开出菜单,装配自己的“爱驹”。

边喝咖啡边等汽车制造

什么叫作“”?具体地讲,就是根据每个人各异的私人要求,为客户提供完全个性化定制的汽车产品,做到人人都能买到自己所独有的汽车。丰田汽车公司就曾提出必须根据每一个的“我”,生产出几乎是独一无二的个性化汽车,就如同各人的家居设计、服装设计那样。

福特负责全球产品预订和生产的总经理安德瑞纳·卡蕾玻提斯说,要做到这一点,改造生产线,让小批量、多品种产品“共线生产”是个基本前提。目前通用、福特、戴-克、日产等公司已经开始应用“柔性模块化共线生产模式”,他们认为,在今后汽车的生产过程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基本的“共性模块”,就是那些客户难以擅自改动的部分,包括发动机、传动系统等汽车主要技术平台。剩下的则是“选择性模块”,以车辆外观和内饰为主,可以根据用户的意见随时更改,并插入“共性模块”生产之中。部件制造完成之后,车辆的最终装配可根据客户要求,在任何符合条件的装配点,甚至是客户家中完成。

目前上海的技术水平当然还未达到这种境界,但上海大众借助ERP、FMS、CIMS等资源计划和生产线控制软件,正在对传统的“刚性生产线”进行改造,让其可以根据每个用户的具体需求生产特色产品。上海大众一位负责人称,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国际流行的汽车制造模块将被引进,包括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神经系统技术、模糊控制技术等等。若干年后,客户可以在装配现场试一试自己定制的汽车,而一辆汽车方案的确定,可能只需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就够了———这些都会成为现实。

驶入信息“快车道”

在进入个性化定制年代里,汽车不仅是在高速公路上奔驰,而且还要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奔驰。

德国奥迪公司和美国科尼尔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的高层人士认为,汽车工业将是未来因特网的最大客户。事实上,通用、福特、戴-克等汽车公司,已于2年前联合成立了汽车电子商务网,利用微软和萨伯软件系统公司的网络能力,邀请丰田、日产、雷诺、三菱公司加盟,组成了世界汽车第一网,成为优秀的购物和供货平台。

“定制时代”离不开客户信息传送网络和强大的物流支持。在上海,一个地域性信息反馈网也正在构建中———按照上汽集团打造“全国信息采集和反馈系统”的思路,上汽大众、上海通用将把单一的销售店,全部改造成“销售、维修、配件、信息反馈”为一体的4S店,完善产品客户和潜在用户信息收集渠道,并推行网上订购,为将来的“定制生产”铺设“菜单传送渠道”。有关专家认为,这种信息模式不仅可以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还能通过减少在零部件和汽车开发上的大笔费用,使制造商获得更多的利润,同时还能除去不得不举办各种优惠促销或是让利活动去刺激销售之烦恼。

速度是第一位的伴随着“汽车定制”而来的,还有制造速度新课题。在当前千车一面的汽车市场,早提车晚提车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在“定制式”年代,则代表着对客户要求的完成程度。由此而引起的制造商生产模式的变革,是对企业管理体系和理念的全面提升。从过去的“何时造好何时卖”,逐步走向“顾客何时需要,就何时供应”,客户不再是经营链的终端,而成为起点。上海大众正开始按照“有限时间定制”的流程,对信息、物流、生产、销售、财务及技术等模块重新组合,简单地说,就是加快汽车制造、运输和销售等环节的速度,以控制产品质量和缩短交货时间为目标构筑新的经营管理体系。在这方面,我们有必要借鉴一下国外先进管理经验。

国际上,至少北美地区9家主要汽车制造商,在“定制式生产模式”方面可谓领先一步。他们认为,制造商应该把他们的注意力放在提高其供应链、运输及制造环节上。在走过类似上海大众正在摸索的路之后,福特汽车公司在过去几年中,已将生产和运输一辆福克斯轿车的时间缩减到37天,而且达到了相当的“柔性”程度。

使用同样的方法,通用汽车公司也把新车从装配车间运送到经销商的时间缩短了一周。而三菱公司则缩短了非畅销车在港口的滞留时间,从而可以每年节省1亿美元的成本。克莱斯勒集团也把新车从工厂到消费者的运输时间减少到30到35天,比过去提高了20%。这些巨大的进步都得益于汽车制造和供应链从“订单处理化模式”向“信息征求化模式”的转变。

随着个性化定制生产方式的发展,汽车制造商将把主动权移交到客户手中。据调查,到2010年,有21%的美国新车购买将通过“定制式”方式完成。而在上海,到那个时候,个性化汽车或许也将在街头出现。

2.中国消费的现状分析 篇二

中国服装类商品进口数据情况:据2000—2008年中国海关进口服装类商品数据显示(如图1-4),皮革及再生皮革类服装2000年进口金额约10万美元,以后进口金额逐年增加,2007—2008年进口金额比更高约达2 700万美元,位居各类进口服装的首位。近两年毛制针织或钩编的男式上衣、毛皮衣服、毛皮衣着附件服装类进口金额在400万美元~500万美元间。在进口服装类商品中,毛皮制品和皮革及再生皮革制品的千克均单价近几年高达500美元。此二类服装制品一直高居进口服装类的商品的价格之首位。毛皮衣服的进口金额于2004年的80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270万美元,但毛皮衣服的进口数量仅有7 400千克增加到8 600千克,说明毛皮类衣服的均单价发生了迅速的增长。此后几年毛皮类衣服的进口金额和进口数量相对稳定,但是数据仍显示毛皮衣服的均单价在缓慢增长。皮革及再生皮革类服装的进口金额近来年一直稳步上升2008年达到近2 700万美元,但从进口数量上来看,除2007年进口数量为近10万件,其他几年都保持在6万件左右,数据表明,2008年开始皮革及再生皮革类服装的均价也迅速上涨。羊毛或动物细毛制男女套装、合成纤维制男女西服套装和合成纤维制男士便服进口数量一直相对较低,低则几套高则几百套。毛制、合成纤维制针织或钩编类服装进口数量一直位居榜首,但自2005年以后数量逐年锐减,尤其合成纤维制类服装截至2007年金额同比和数量同比都出现连续几年的负增长。棉制针织或钩编的女式便服套装在2007年前,无论进口金额还是进口数量一直都是同比为负。毛针织或钩编女大衣,带帽防寒短上衣,风衣等女士进口服装从2007年起进口数量及金额逐年上升,均价也逐年上涨。

数据表明,皮革与皮毛类衣服一直是服装类奢侈品的主流。近年来,女性对服装类奢侈品的消费大幅上升,并且随着社会的服装潮流对于服装类奢侈品的消费也随之变化,便装类服装消费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社会文化的变化防寒服类服装奢侈品也写入中国人的奢侈消费品名单。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及国家海关有关统计整理而成。

1. 中国服装类奢侈品消费现状

据调查,中国服装类奢侈品的典型消费人群分为四种:一是富豪阶层。包括商界大亨、企业家群体、暴发户群体和问题富豪。二是中产阶层。既包括就职于中外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及各类高级白领雇员;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以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部分社会团体中具有实际社会管理职能的领导干部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还有自由职业者。三是“透支”型消费者。四是演艺界明星和时尚人士。这当然与中国的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及国家海关有关统计整理而成。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及国家海关有关统计整理而成。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及国家海关有关统计整理而成。

社会发展状况有关。其中,中产阶级有一定的知识和品位,追求品质和精致生活,收入较高,有固定的奢侈品消费支出,是中国目前和未来的服装类奢侈品的主要消费群体。中国服装类奢侈品的消费者呈现年轻化的特点,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的最低年龄要比欧美及其他国家低五岁左右,购买奢侈品大部分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在欧美发达国家,这个市场的主导是40~70岁的中年人和老年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目前处在发展中市场,年轻人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他们有消费奢侈品的实力。二是一些经济能力未达到消费奢侈品水平的年轻人,为了圆奢华梦也在消费奢侈品。此外,女性在服装类奢侈品的消费中占据很大的比例。

奢侈品消费的增加,有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但不可忽视的是其心理因素。奢侈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实质性的内容产品和符号标志产品的叠加,其本身是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的符号性消费,通俗地说,奢侈品是“富贵的标志”。当人们面对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便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需求,中国服装类奢侈品消费心理主要还是攀比,显示其社会地位。中国已经消灭了阶级现象,但是中国还存在阶层,处于不同阶层的消费者,其消费行为与心理存在差异。中产阶层是中国目前和未来的服装类奢侈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在跨国公司组织的亚洲消费者调研中,几乎在每一个地区都可以听到大量诸如“私人生活可以过得一般,但一定要有好的着装、开部好车、戴只好表”,“消费的目标当然是不能在他人面前丢面子”等描述,这是亚洲人的消费潜规则。西方奢侈品具有国际性,不论品质与形象都代表着最高档。西方奢侈品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和象征让消费者产生心理优越感,吻合了亚洲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很容易从周边的日常生活以及新闻报道,甚至观看的生活电视剧中验证这些特征。白领或金领男人穿戴Armani西装是成功的标志,女人购买LV包也并不是单纯为了让自己更漂亮。在标志性消费的群体中,是否拥有奢侈品牌决定了自己的地位和身份。也正因如此,亚洲的中产阶级为了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往往不惜金钱,常常超出自己的消费能力。看到同事挎着500美元的LV包,她们可能马上去购爱马仕柏金包。这些事例每天都会上演在一线城市的白领办公楼里。这种风潮你甚至可以在目前的高中生与大学生的着装中看出端倪。

社会文化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发展演进,社会文化也不断地演化更迭。与之相适应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调整。消费品市场是反映社会文化变化的窗口。中国奢侈品消费模式也在发生改变。美国的消费信贷始于20世纪40年代。近年来中国的消费信贷发展迅速。从性别上看,对信贷消费接受的男性比例只略微比女性高一些。从年龄上看,年龄越小,接受信贷消费的人越多。从学历上看,学历越高,对信贷消费接受的人越多。从收入上看,家庭收入越高,对信贷消费接受的人也越多。在高收入的消费者族群(尤其30~40岁)对这种消费形式很感兴趣。加入WTO后的中国,会形成信贷消费的热潮。这种“花未来钱”的消费观念的形成推动了许多高价商品的需求增长。这种超前消费的意识在高中生、大学生中较为突出。青年人的消费观念新颖,时代感强,爱虚荣,但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不成比例。高收入人群的消费价值观与往年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他们宁愿多花点钱购买品质较好的东西;仍然要货比三家,而且由于景气影响,消费者明显比往年更加注重价格因素;对于想要的东西,价格贵一些也会买;并不一定会因为是名牌就愿意多掏钱;对信贷消费抱有期望。

2. 国际服装类奢侈品的消费趋势

国际服装类奢侈品已经进入了中国,而中国市场也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国家政策和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两大因素。

收入是消费和支出的主要来源。一些研究机构表明:用于服饰方面的支出比例,在收入增加后,低收入家庭在这方面的支出比重保持不变,中等收入家庭略有增加,高收入家庭则大幅度增加。收入的变化不仅导致需求结构的变化,还会引起消费者需求重心的改变,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者不仅对商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购物方式上要求快捷,购物环境更舒适。21世纪的十至二十年间将是中国中产阶级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收入层在高档服装的购买量相当于这类产品消费总量的50%以上,穿着上崇尚名牌,讲究款式、品质和个性。选购衣着追求自然、舒适、浪漫。皮装、休闲装则更受欢迎。穿的消费档次也逐年提高,面料讲究柔软、精细大方,穿着讲究简洁明快,以表现与众不同的文化层次和气质。中产阶层是社会消费模式的引导者,并创造了规模巨大的市场购买力,他们并对平民阶层的消费起到示范作用。根据法国巴黎百富勤公司测算,2002年中国达到中等收入阶层标准的家庭为5 000万个,家庭平均年收入7.5万元,平均拥有资产31万元。到2010年,上述数字都将翻两番。随着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中国消费率将不断上升,从2002年的58%上升到2010年65%,于2020年达到71%,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中国有13亿人口作为潜在的消费者,完全有能力在国际服装类奢侈品市场中掀起不小的波澜,这也反映出中国消费者对服装类奢侈品的渴望。据中国品牌策略协会称,中国有1.75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各种品牌的奢侈品,占总人口的13.5%。其中有1 000万~1 300万人是活跃的服装服饰类奢侈品购买者。中国品牌策略协会估计,该群体的年收入约为29 630美元,存款约在37 037美元~61 728美元之间。该协会预计,该消费群体的人数将在2010年增加到2.5亿。此外,未来数年内,将有2~3亿人口从农村进入奢侈品充斥的城市,从而进一步带动该市场的成长。根据消费结构的分析,从长期看,吃、穿、用、住、行、教育等消费依次作为主流商品形成消费潮流。在食物消费满足后,穿的比重会上升,然后趋于稳定,甚至略有下降。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追求质地好、做工精细、穿着舒适的高档服装。人们对化纤的消费比重会下降,对毛料、丝织品、棉麻品、皮革制品的消费比重会逐步增加。随着社会的开放,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十几年的时间里,滑雪服、猎装等各式各样的服装不断为中国消费者青睐。许多消费者对衣服的选择也追求艺术化,希望从衣着上获得美的享受。目前,中青年的衣着消费中,追求名牌效应,即使价格贵很多,也要穿名牌服装来体现地位和气派。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数居民对目前价格的涨落变化有较强的承受能力,不少居民已能较为理智的选购商品。消费者在收入有限的前提下,凭借自己的消费经验核对各种消费信息的分析判断进行理性选择。住房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改革,一直没有到位,增加了人们对未来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并加剧谨慎消费心理。目前国际经济的严峻形势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居民谨慎性消费行为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通过银行或商家提供的信贷购买产品,从短期看,将收入的未来预期增量提前转化为现实的消费可迅速扩充消费者的经济来源,使之以实际更富裕,确实可以提高当期的生活水平。信贷消费长期看信用成本会导致消费者未来购买力下降。由于心态不成熟引起的高消费,都可能随着中国奢侈品市场的日趋成熟而改变。

税收是国家对服装服饰类奢侈品上的主要限制。中国从2006年4月起调整了消费税,从这次消费税的调整来看,主要体现了对高档消费品的税收调节,因此在奢侈品服饰上以后将有可能扩大征收消费税的商品种类。高收入人群的消费价值观与往年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他们宁愿多花点钱购买品质较好的东西;仍然要货比三家,而且由于经济影响,消费者明显比往年更加注重价格因素。现在消费者现在好多消费者转为境外消费。中国奢侈品消费已经占据了世界奢侈品行业12%的销售额。其中10%是中国游客在境外的购物支出。中国人在境外人均购物花费更高达987美元,堪称世界之最。因为消费税,很多高金额的奢侈品消费都流失掉了,大家喜欢去欧美、中国香港、日本扫货,那儿便宜多了。如果30%的消费税全部取消,国内外的差价可能在5%~8%,很多人可能会选择在国内购买,毕竟售后、维修都方便。而且国内的消费市场会因此增加很多。

综上所述,中国的服装类奢侈品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毛皮以及皮革类服装消费仍是服装奢侈品市场的主要消费。随着社会文化的影响,人们会偏注自然、舒适的毛制和棉麻制品。在消费市场上,女性奢侈消费群体增加。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偏好的改变,个性化的需求和生活的品位也将使产品结构多样化,该市场的产品、消费人群特征也将呈现新的特点,也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摘要:分析了中国服装消费市场进口的现状,并从消费人群、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等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服装奢侈品消费市场现状原因。指出中产阶层是服装类奢侈品的消费主要人群,消费心态还是攀比为主,消费信贷在中国现阶段发展迅速。中国的服装类奢侈品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毛皮以及皮革类服装消费仍是服装奢侈品市场的主要消费。

关键词:奢侈品,服装,信贷,消费

参考文献

[1]朱晓辉.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动机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7).

[2]戴开富.奢侈品市场的形成机理及经济学分析[J].企业管理与改革,2007,(5).

3.中国消费的现状分析 篇三

[关键词] 消费需求利率投资经济增长

一、中国消费需求的现状

消费需求是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现阶段的消费需求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偏低且增长缓慢,因此扩张消费,把经济增长的主要支点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需求领域是以后拉动经济发展的关键。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表现

1.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偏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水平为78%~79%,而我国1996年~2002年各年的年均最终消费率仅为50%多。

2.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城乡差距拉大。

3.体制性障碍导致居民收入与支出预期出现明显反差。原来由政府和国有企业向城镇居民提供的就业、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保障,转变为居民自己承担。因此,增加储蓄就成为居民的选择。

4.边际消费倾向呈现下降趋势。有资料表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自1995年以来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时导致了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削弱。

对扩张消费的建议:(1)提高居民收入。(2)控制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3)积极发展消费信贷。(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消费倾向。

二、利率对消费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一个有用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利率下调对于降低企业的利息负担,激发企业的投资热情,增加投资需求,肯定是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刺激居民的消费热情,减少储蓄。反之,利率上升则会抵制需求的增长。降低利率能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扩大内需,把经济带入“扩大消费需求——带动投资回升——促进经济增长——消费需求继续扩大”的良性循环,增添启动经济新的拉力。

不能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一个有用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利率调整在改变城乡居民的储蓄—消費决策方面的作用却很有限,我们不能寄厚望于降低利率以刺激消费。但是利率调节作用,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其作用方式、作用力度和传导机制是迥然不同的。在经济过热的情况下,实际利率往往较低,中央银行通过较大幅度提高存款名义利率,对于提高居民储蓄倾向、保持储蓄稳定增长、抑制消费膨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在调节通货紧缩时,调低利率只能是劝导性的,人们储蓄收益减少,并不足以产生强制的作用,还得看其他因素。我国前六次利率大幅度下调,从效果来看,并未对居民消费需求产生预期的刺激作用,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居民消费增长幅度加速下滑的势头,减轻了国有企业的利息负担。相反,降息却可能使人们进一步对前景看淡,越发要把钱存入银行来买一个安全。由此可见,利率杠杆是有缺陷的,应用也是有条件的。

三、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互动关系,是以消费引导投资为前提,以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循环为基础,通过投资和消费的互动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首先,消费需求增长受到投资需求增长的制约,要以投资需求的相应增长为保证。其次,投资需求的增长受到消费需求增长的制约,只能在消费需求所限定的空间范围内得到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需求的增长最终仍然需要依靠消费需求的增长来实现,其自身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没有消费需求增长的支持,投资需求增长形成的新增生产能力将会大量闲置,不论是投资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还是投资需求增长本身,都不可能持续。

当前,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经济结构方面的问题,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就是其中最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 具体表现在:一是投资增长过快,消费增长较慢。2000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二是投资率在较高水平上继续升高,而消费率则在较低水平上徘徊。1998 年以来我国消费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上,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投资与消费之间关系失衡,会引发一系列经济问题。实践与经验表明,实现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协调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有效途径与努力方向。

四、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因而是最终消费,是引导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消费拉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过投资的影响作用,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需求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发展方向。主要表现在:(1)消费需求为经济增长提供生产对象并创造生产动力,从而把新的生产需求生产了出来。较高的消费需求可以刺激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2)消费需求的水平、规模和速度决定着经济增长的水平、规模和速度。(3)消费需求的结构决定经济增长的结构,合理的消费需求结构为全面提高经济增长水平创造了条件,也为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市场经济条件下促使经济增长的关键是均衡消费需求问题,消费需求决定着供给,消费需求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和归宿点,消费需求的层次越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越大,经济增长方式在消费需求的影响下得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宣淑慧:改善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现状的几点措施.经济师.2000.12

4.中国消费的现状分析 篇四

文化对中国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09新闻一班李彦杰

2009211405

5中国文化特点中,有着许多思想,如以人为本,以和为贵,自私自利、知足自得、诚实信用等。本文就从几中国文化观点来讨论从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角度分析中国文化对中国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很多思想影响着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我们不可能全部一一说出,本文就此挑出两个有代表性的进行分析。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可分为:1.认识需要;2.信息搜集;3.方案评估;4.购买决策;5.购后评价。

一、面子文化

中国人普遍非常要面子。

在信息搜集阶段,由于面子问题,我们就会钟情一些比较高档有品牌的商品。对这些高价格的高档商品比较留意。比如送礼,中国人对于送什么程度的礼物能让自己有面子。比如穿着,我们就会思考什么牌子的衣服穿出去能让自己有面子。从而在购买前对这些方面的信息会比较注意。

在方案评估阶段我们会比较搜集来的信息,对一些知名品牌,“有面子”的品牌做出评估。

在经过以上两个阶段,我们就会因为面子来决定一个品牌,然后购买。在购后评价时,如果有人在场,面子文化就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如果我们买到的东西受到了赞扬等,我们就会觉的非常有面子。相反,就算买到的商品并不是那么逞心如意,然而为了面子,有时候我们还是会强撑着说这个东西如何如何好。

二、家庭伦理观念

家庭伦理观念,儒家思想及伦理道德观念在中华民族的社会道德传统中有着很大影响。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家庭依赖感、家庭责任感都比西方人强,中国人的家庭往往就是一个消费单位。

从而在认识需要方面,中国通常是优先考虑家庭需要什么。而在信息搜集阶段,会对家庭用品,对家里有帮助的商品比较在意。家庭经济状况,家庭需求情况等对在方案评估阶段影响也非常之大。在购买决策有时大都是一家人一起商量买什么品牌,什么价位,去哪里购买等等。这时候包装、降价、售后服务等等都是会影响到购买决策地

5.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 篇五

摘要:本研究旨在对大学生消费状况及特点进行研究,以把握大学生消费的主流趋势,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念,在对自身正确认同的基础上理性消费,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消费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观合理消费

本文以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维度对我校大学生消费的结构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消费调查的数据分析我校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并由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这个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一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大学生虽然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但是也是符合这个层次需求满足规律的。

首先,大学生用于伙食和衣物方面的消费就是为了满足生理方面的需求,这是层次最低,最基本的需要;其次,现在有很大的一部分大学生谈恋爱,在大学生生活中寻找感情的寄托,在恋爱的过程中要进行消费,这个消费可以看作为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这部分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很容易导致大学生不良消费的后果;再次,大学生年轻、有朝气,加上具有超前的消费观念,往往有会一些档次较高消费,如电脑/上网消费、手机/通讯消费、旅游消费、娱乐消费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消费,这部分消费属于尊重需要的消费;最后,随着对在社会竞争的残酷的了解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思考和规划,大学生慢慢的意识到“知识无价”、“知识改变命运”,于是他们开始忙考研、考证,参加培训等智力投资,因此用于学习上的消费也就逐渐的提高,这部分的消费归结为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消费。这样,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和系统的分析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及其结构。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大学生由于生活在校园的这个相对特殊的环境中,主要由学校来提供财产安全及生命安全的措施,因此大学生用来维护安全的消费额度是很小的,在研究中被忽略不计了。

一、大学生消费现状描述与分析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及特点

如今大学生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新变化,同时消费也呈现出了新趋向、新特点。这一新趋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来源单一。作为经济来源相对较少的大学生,由家里供给生活费仍是绝大多数大学生获取生活费的主要途径。二是消费结构的多样化。从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来看,除了生活、学习所必需的消费外,还滋生出了日益多样、日益普遍的零食费、上网费、手机费、化妆品费以及感情投资费(恋爱、交友等)。

(二)大学生消费心理存在的误区

1、追求时尚和名牌的心理

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大学生的共同特点。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他们远离父母,少了许多约束,于是将个性展现的淋漓尽致,他们越来越关注品牌,甚至有部分学生缩衣节食省生活费就是为了买一件体面的名牌服饰、时尚杂志等也成了多学生的 着装宝典。

2、节约观念淡薄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的主要生活资金来源于父母,说明了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暂时不具备独立的经济来源。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们正处于求学阶段,自身时间及能力有限。另外,中国传统教育或观念也不像西方那样较早提倡并培养学生的经济独立能力,因此,大学生们无法真切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所以,大学生普遍节约观念淡薄,“月光族”大有人在。

3、感情投资过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大学生,特别是部分谈恋爱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费用远远超过伙食费,同学之间为了庆生日、联络老乡、考试帮忙、疏通关系都得请客送礼这项开资每月不定,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会弄得自己节衣缩食、身心疲惫,影响学习,这是让人十分感到忧虑的方面。

二、导致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

影响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因素很多,而且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消费者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有自身的也有环境的,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等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将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体系分为两大类,既个人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个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其行为方式、方向和强度主要受消费者个人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于我校大学生的一些非理性消费行为,本文将其影响因素主要可归结为四大类:大学生自身的影响因素;家庭的传统影响因素;学校的管理

影响因素和社会的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自身消费观念不合理因素

价值观是人们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价值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它随着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不同社会时期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观是人思想的内核,决定着人的追求,主宰着人的思想与行为。价值观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观是指构成消费选择和决策的主观形态,它是价值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生不合理消费观念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很大。一方面是心理因素。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因为成绩优秀而倍受老师的偏爱和家庭的关怀,这时他们努力学习,通过学习成绩好来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但是在大学,都是天之骄子,要想获得好成绩相对较难,而很多大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和兴趣。所以无论是专业学习还是课外活动都没有突出的表现。以前的优势不存在了,他们感到很失落,迷茫的心理驱使他们通过其他途径去显示自我价值。这时,他们往往会选择一种超前的、炫耀的、攀比的消费方式。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引起他人注意,体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

另一方面是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消费主义是一种崇尚和追求过度物质占有,将极度消费看作人生最高目标的价值观念,其核心是消费之上,享受之上,将消费看作是获得个人幸福和社会认同的通道,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这种消费主义思想对中国消费者产生了较大影响。大学生作为特别活跃的消费群体,思维活跃,观念新潮,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时他们年轻冲动,辨别力不强,社会经验不足,价值观念还未成熟,所以,这种消费主义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产生巨大影响,使大学生在消费中产生奢侈消费、炫耀消费、攀比消费和一次性浪费消费等现象,享乐主义倾向严重。

(二)家庭的传统消费影响因素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家庭传统消费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1)家庭消费观念的影响。家庭消费具有遗传性,这是指由十每一个家庭都属十某一民族文化、社会阶层或宗教信仰,并受一定的经济条件、职业性质及教育程度的制约,这些条件的作用形成了家庭的消费特色。(2)家长溺爱的不良影响。由于传统文化、教育体制及大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原因,大学生还不能完全依靠自己来实现经济的独立。子女一旦远离父母去上大学,家长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大把大把的钱塞给自己的孩子,生怕孩子孤身在外苦了他们。这种一味给钱满足大学生消费的溺爱行为为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高校教育和管理的影响因素

高校教育主要重视大学生文化知识和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和消费心理了解和关心不够,缺乏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正确引导。

高校对大学生的不良消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重视知识的传播和素质的培养,合理引导消费的教育缺失。(2)校园周边环境的影响。(3)高校日常管理滞后。

(四)社会的影响因素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会对大学生消费行为产生的巨大影响。

1、社会的消费观念

在传统社会,面子是极其重要的东西。因此,面子有时比纯粹的经济利益更重要。大学生身上的面子更多的是表现为虚荣,他们通过超前消费、炫耀消费来展示自己,以引起同龄人的关注,维护自己的面子,体现自己的地位和价值。这种贪图物质享受,鄙弃高格调的精神追求的自目消费观念对我们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产生了深刻地不良影响。

2、社会的消费环境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市场经济不断繁荣。这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市场化导致产品种类范围的增多,人们选择范围的扩大,因而使人们的消费需要也开始复杂化了。另一方面,市场化导致大众化市场的形成,使消费需要常常以大众化的形式出现。大学生年轻的特点使他们具有好奇的心理,各种各样的产品会使他们买些新奇但不需要的产品,从而导致消费的浪费。

3、群体示范效应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属于社会中的一员。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每个人的观念和行为都会受到社会中其他个体和群体的影响。大学生的消费也是如此。消费参照群体实际上是个体在形成其购买或消费决策时,用以作为参照、比较的个人或群体。大学生的参照群体最初指家庭、朋友等个体与之具有直接互动的群体,但随着其不断的成长和个性的发展,也包括了那些没有直接面对面接触的,但对其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的群体,这些群体往往是所崇拜和喜爱的群体。例如,明星、政治领袖和其他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都可以作为消费者决策时的参考和指南。哪个喜爱的明星穿了一件新款的衣服或使用了新上市的化妆品,视为偶像的大学生就省吃俭用的仿效之。这些消费参照群体可能在空间上离大学很遥远,但是通过大众媒体的作用,他们的消费为大学生所尊崇和模仿,对大学生的消费产生不小的影响。

三、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

(一)倡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应自觉摒弃奢靡的消费观念,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改掉超前消费的陋习。在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性消费的今天,大学生更应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自立自强,勇于承担起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以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来完成大学学业。

(二)培养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意识和行为

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在调查过程中,很多大学生反映学校应开设一些关于理财的课程或组织开展一些关于大学生消费的讲座,增强大学生的财商。

(三)社会、学校、家庭营造良好的消费风气,共同对学生的消费进行教育和管理

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养成离不开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合作。社会作为大学生消费的重要场所,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家庭作为大学生消费的主要来源,三者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消费风气,共同对学生的消费进行教育和管理。社会应引导理性消费的主流方向加强健康消费信息的传递。学校应该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要加强对子女消费的监督与引导,并要积极鼓励子女在校期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戚世钧.大学生的消费观及其引导[J].河南大学学报,2001年6期

[2]温孝卿等.消费心理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宏.大学生消费观调查与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0年14期

[4]张振良.大学生消费状况的社会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

[5]王海艳.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的对策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08期

[6]金振蓉.我们该怎样“科学消费”[N].光明日报,2002

[7]张静.消费主义背景下对如何培养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思考[J].现代交

际,2009年12期

[8]张玉奇.论大学生消费与消费观的培养[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05期

[9]李苒.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分析及建议[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苏志宏.和谐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消费价值观教育[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1

6.中国消费的现状分析 篇六

重庆工商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10软件二(应本)

余以堂

[摘要] 在一般情况下消费观决定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果,并在社会和文化意义上影响着对人的塑造,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消费现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特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点,同时难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一些消费的问题。

[关键字] 大学生 消费状况 科学发展观

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为了弄清楚我校学生的消费问题,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消费,在我院采用问卷调查法、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调查。

从我们问卷调查、座谈会和采访的结果来看,学生的消费水平不尽相同,与其家庭条件有一定直接的关系,其家庭生活水平在小康水平以上的只占4.2%,且有19.5%的学生家庭处在仅能维持正常生活的水平。另外,有10.5%的学生不太了解自己的家庭收入的情况。

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发现大学生的消费存在下面几个特点:

1.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追求时尚和名牌。即使在取消高考年龄限制之后,20岁左右的青年仍是大学校园的绝对多数,我们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我们的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等,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

2.恋爱消费热。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恋爱成为了大学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问卷调查中发现,有42.1%的同学在大学里谈恋爱。为了维持这道亮丽的风景线,就不得不额外的多了一项开支。

3.网络消费热。在调查中发现,73.1%的学生拥有电脑,尤其以理科学生居多.他们大多数都用于学习,充实自己.但有的学生没有用在学习上,而是用于上网,游戏.4.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储蓄观念淡薄。据调查,高达99%的被访同学的主要生活资金来源于父母。其主要原因是,我们还处于求学阶段,受到自身时间及能力的限制。另外,中国传统教育或观念也不像西方那样较早提倡并培养学生的经济独立能力,生活费主要由父母支付有其一定的客观原因。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

5.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在调查中,一些同学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产生的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偏颇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他们的生活方式、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刺激了大学生对提高生活素质的期望及消费愿望,使大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如何消费上。

1.家庭教育的原因。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有些家长即使经济收入不高,甚至比较困难,也要想方设法甚至借债寄给自己的子女,满足子女的消费需要。他们错误地认为,满足孩子的需要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心学习的环境。事实上,学生不知道挣钱的辛苦,没有养成理财的过程和经验,形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为他们的不良消费习惯打下了基础。

2.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生正处在身体、心理发育的高峰时期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自身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还不能很好的驾驭自己、把握自己,加之又远离父母,经不起不正确的消费观的诱惑,盲目从众、互相攀比的心理比较普遍。可以说,大学生消费热点频频出现,与大学生的“同辈效应”有很大的关系,这种“同辈效应”很容易促使消费的升温。

3.高校自身的原因。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可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与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没有充分开展,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指导目的。

三、引导大学生科学消费的建议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激烈的社会转型过程中,虽然社会经济与以往比较已经取得卓越的成就,但是放眼世界,我们离工业化发达国家的距离还很遥远。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大学生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科学消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正处在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消费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高校要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放在首位,让大学生分清什么是正常消费,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不良倾向,引导他们懂得,对幸福的追求应立足于现状,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去获得。其次要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道德习惯,自觉遵守消费道德规范,树立合理、适度、健康、量入为出的消费观。

2.开展理财教育

大学生多是在上了大学以后才开始独立生活,因此没有理财经验。针对这一特点,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理财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大学生的理财教育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财价值观的教育,包括对金钱、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和价值认同;二是理财基本知识的传授,如开设经济金融常识及个人家庭理财方式等有关的课程;三是培养理财基本技能,既要有理财情境教育、又要有实际操作训练。在实际生活中,要教育他们制定每月的消费计划、进行消费记账等,促进他们合理开支,理智消费,把钱花在刀刃上。

3.把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的培养与良好校风建设相结合

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成功的追求。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

4.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经济支持来源,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消费观念要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一方面,家庭对大学生的金钱供给要适度,不能“有求必应”。另一方面,家长要经常性地和学校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还要掌握一个大学生的日常开支水平,了解大学生需要经济支出的项目,及时纠正不必要的消费。

7.中国消费函数的计量分析 篇七

当然, 在这一方面研究的人有很多。比如刘佳通过研究1953-199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 做出了当期消费与即期收入、上期收入、上期消费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王兆宁通过研究1978-199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 做出了解释变量为持久收入、瞬时收入, 被解释变量为当期消费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这样的文献还有很多, 通过阅读这些文献我们可以知道即期消费不仅受当期收入的影响, 而且也受到周围人消费行为及收入与消费关系的影响, 即消费具有“示范性”或“攀附性”;另一方面, 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自己目前收入的影响, 而且也受到自己过去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 即消费又具有“不可逆性”。因此, 我们将用1990-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即期收入、上期消费、上期收入对即期消费回归, 以检查他们之间的相关性关系。

具体来说就是对计量模型:

进行多元线性回归。

应用数据为1990-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本文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012) , 原始数据如下:

首先我们应用这些原始数据进行数据的初步分析。通过计算可知人均消费平均值为4620元, 标准差为3206;人均收入的均值为11193.4, 标准差为7592.815。从下面的散点图中可以看出, 当期消费与当期收入、前期消费、前期收入均是近似的线性关系, 所以我们所做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是正确的。

其次, 进行计量经济检验。计量结果如下:

从计量结果可以看出, 所有解释变量签名的系数都是显著的。模型的拟合度较高。

接下来, 对模型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 计量结果中可以看出, 所有解释比那两均是显著的, 因此, 多重共线性检验意义不大。

接着, 进行异方差检验,

怀特异方差检验结果:

从怀特异方差的结果可以看出, p=0.56>0.05, 因此, 不能拒绝原假设, 原假设为不存在异方差, 因此, 本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接下来, 进行序列相关性检验。由于模型中存在滞后变量, 因此, DW检验无效, 我们应用BG检验来测定模型是否存在序列相关。从BG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 p=0.22>0.05, 因此, 接受原假设, 原假设为不存在序列相关, 因此, 本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

最后进行统计检验和经济意义检验。从精确p值均小于0.05, 我们可以看出解释变量前面的系数均是显著的;因为F (3, 22) =3.05, 15303.16>3.05, 所以模型的F检验也显著;拟合优度比较接近1, 拟合程度很好。当期消费对当期收入、前期消费、前期收入的模型是显著的。当期收入越多, 当期消费越多;前期消费越多, 当期消费越多;前期收入越多, 当期消费越少。并且系数绝对值均大于0小于1。前两个很符合我们的经济预期, 最后一个或许与我们的预期不同, 但是却很符合大多数中国人的思想, 勤俭节约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正是由于这种思想, 当前期消费很多时, 下一期中国人会选择更多的储蓄, 而不是更多的消费, 因此, 本模型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因此模型的经济意义是合理的。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中国来说, 当期消费不仅受当期收入的影响, 还要受到前期消费和前期收入的影响, 并且这些影响均是显著的。当期收入越多, 当期消费越多;前期消费越多, 当期消费越多;前期收入越多, 当期消费越少。

参考文献

[1]刘佳.我国消费函数形式的计量经济分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7卷第3期2003 (6)

[2]王兆宁.中国消费函数模型分析.社科纵横, 21卷第9期2006 (9)

[3]王军.中国消费函数的实证分析及思考.财经研究, 27卷第7期2001 (7)

8.中国消费金融现状与前景 篇八

国际对比彰显

中国消费增长的巨大潜力

投资、消费、出口一直被誉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在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三驾马车”的拉动力量分化越来越明显。从GDP的构成情况可以看到,2000年以来,居民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投资和出口所占的比重则逐渐上升;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出口受到冲击,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发明显,居民消费在 GDP中所占的比重则降到了35%以下。这与成熟的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有明显差异。

而从美国和日本GDP的构成情况可以看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消费一直在美国和日本的GDP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国居民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0% 以上,日本居民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0%以上;另一方面,从发展趋势来看,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其消费占GDP的比重呈上升的趋势。这表示,伴随着经济模式的成熟与经济结构的日渐合理,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反观中国现状,我国消费在GDP中的占比明显偏低且发展趋势不甚合理——这些结果一方面展示了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同时也展示了中国未来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无限潜力。

政府政策为消费金融的发展

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01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达6629美元,步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随着收入的增加,中国的城市居民家庭的消费也由原来的生存型向现在的发展型、享受型转变,居民的消费升级步入快车道。消费的升级必然会带动产业的升级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事实上,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一届政府已经高度重视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李克强总理在年中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研究部署了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其中明确提出不仅要“助推消费升级,创新金融服务,支持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购房、大宗耐用消费品等信贷需求”,还要“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

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消费金融具有额度小、办理灵活、方便快捷的特点,在风险控制系统的支持下,无抵押的消费分期付款业务能大大提高城乡中低收入人群的购买力与创收能力,进一步帮助各收入阶层的消费者享受现代金融产品带来的便捷生活,享受普惠金融。为了贯彻三中全会的精神,银监会在11月22日正式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增加了允许境内非金融企业作为主要出资人,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以促进消费金融公司股权多样化,以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和消费金融优势资源,扩大了消费金融公司的资金来源;允许消费金融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异地业务,放开营业地域的限制;这些都为消费金融公司今后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微观数据揭示

消费金融发展的广阔空间

2009年初,美国家庭持有的金融资产是企业(非金融、非农场)持有的金融资产的2倍以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金融体系的发展,各种金融产品开始成为居民家庭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在居民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复杂,而我国家庭对消费金融的参与情况还和美国存在极大的差异。

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于2011年在全国24个城市开展了《中国城镇家庭消费金融调查》,其微观个体数据向我们展示了消费金融发展的广阔空间。

根据该数据计算一个有代表性的中国城镇家庭的负债情况,可以看出中国城镇家庭的负债总额和负债的参与率都不高,即使金额最高的房贷也仅仅占到总资产的4%。而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理性的家庭应该合理地选择负债来平滑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消费,例如对于28~35岁的青年家庭正处于结婚生子阶段,面临买房、生子等人生重大的开支,但这些家庭的主要成员往往刚完成学业步入工作岗位,还没有充足的积蓄来满足这些消费,这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信贷工具提前消费,然后用中年阶段工作的收入来偿还贷款,通过信贷工具将中年阶段的一部分消费转移到了青年阶段,不至于因为积蓄的不足而推迟一些人生目标的完成。但我国还有大于三分之一的家庭从未利用各种信贷工具,来最大化地合理配置不同生命阶段的资源,满足不同生命阶段的消费需求。这些结果说明在我国开展消费金融的普及教育,引导适度合理的消费,我国在消费金融领域将展现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广义的消费金融包括四大领域:房贷、汽车金融、信用卡和消费贷款,其中房贷的金额最大,远远超出其他三项,这与近年来我国房价持续高企,房屋总价要远高于汽车、旅游、教育以及日常支出有关。房贷的参与率仅有18%,分析其原因,发现被调查样本中有63.9%的家庭已经拥有自住房并且无房贷,这部分家庭无刚性的购房需求。由此也可以看出在中国城镇家庭的传统观念中攒钱买房仍占主导地位,大多数家庭选择攒足钱再全款购房。

在参与率上,可以看出信用卡的参与率最高,达到33.1%,这说明我国信用卡在城市居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日益普及,有相当一部分人群选择信用卡作为日常支付的手段,但信用卡信贷负债额度比较低,占家庭每月平均支出总额的13.5%,这一方面说明在日常消费中,信用卡的支付功能受到了渠道的限制,另一方面说明信用卡的信贷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当前更多地是承担支付的功能,其信贷功能仍有深度挖掘的空间。

汽车金融的参与率最低,仅有2.3%,金额也远远低于房贷,这可能是由于汽车本身价值相对较低,而且保值功能远远低于住房,多数家庭购买汽车仅仅为了消费,而不会像购买住房时具有投资的动机,所以在购买汽车时会倾向于选择全额购买或者不购买。

与其他三项相比,消费贷款占家庭总资产的比例和参与率都非常低,分别为0.1%和5.9%。我国城镇家庭消费金融中在扣除住房和汽车贷款后,消费贷款金额的比例很低,仅有2.4%,而在美国,扣除这两项之后的消费比重仍高达 25%,其他发达国家消费信贷的比例也远高于我国水平,也反映出我国消费金融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

未来消费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总体上看,与成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消费在整体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这展示了未来我们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巨大空间;第二,新一届政府的各种政策为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三,微观数据显示我国消费金融领域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现实中存在许多问题:一是产品结构较为单一、真正与消费活动直接相关的产品规模相当有限,二是消费金融产品提供主体较为单一,商业银行是消费金融市场主要的提供者,除此之外则是少量规模较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汽车金融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直接从事消费、流通行业的非金融企业则几乎没有参与。

追本溯源,造成我国消费金融发展迟滞的原因,除了与中国人传统的量入为出的观念有关外,还与我国目前能够提供消费金融产品的机构较少以及相关产品种类比较单一有关。在消费金融发达的美国,提供消费金融的机构除了有传统的商业银行外,最主要的就是专业性的消费金融公司,如金融财务公司,小额贷款商等。同时,其消费金融产品种类丰富,有房屋净值贷款、分期付款、个人信用额度贷款以及发薪日贷款等。在今后消费金融的发展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地区的消费水平和不同的服务对象,大力发展专业性的消费金融公司,努力扩大消费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同时针对不同收入水平、教育背景的消费者在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上实行差别化信贷服务,有针对性地推出消费金融业务品种,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开发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

上一篇:乡镇消防应急演练总结下一篇:脑筋急转弯冬天大雁为啥飞到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