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知识(共8篇)
1.诗词的知识 篇一
诗词中包含的物理知识
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学科渗透”思想,我国的诗词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诗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而诗词类的物理试题已在中考题不断出现,内容涉及各物理知识点
一、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
1.毛泽东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其中“坐地”是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地轴在运动。
2.李白《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3.《闪闪红星》歌词中“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山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
4.“昨夜一阵大风,把井吹到篱笆外面去了”。井被吹到篱笆墙外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5.唐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从物理学角度看,诗中的“月落”是以地面作为参照物的。
二、诗词中的声音知识
1.唐诗《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
2.郦道元的《三峡》中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描写。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现象,当反射回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就可以听到回声。3.唐朝诗人李益有一首诗叫《喜见外弟弟又言别》,其中描写道:“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从“问姓”中想起初见的“旧容”,可见声音中有一种特征让诗人唤起了十年前的记忆,这种特征是音色。
三、诗词中的热学和分子动理论知识
1.陆游《村居山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诗词中“花气袭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2.张旭《山中留客》中“纵使晴明无雨色,乳晕深处亦沾衣”──露的形成(液化)。3.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液化)。4.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何暗香来”──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5.唐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凝华)。
6.郭沫若《游武夷泛舟九曲》“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
四、诗词中的能量知识
1.苏轼的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诗词中涉及到能量转化情况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李白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词中的瀑布涉及到能量转化情况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五、诗词中的光学知识
1.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诗句中“浓阴”是光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无光区域;而“倒影”则是光反射时的成像现象,并且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唐朝诗人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平面镜成像知识。3.“潭清疑水浅,池水映明月”──光的折射和反射。
4.范仲淹诗句“皓月千里,-静影沉壁”──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5.李白诗词“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光的直线传播。
6.刘禹锡《望洞庭》诗句“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光的反射。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光的反射。
7.杜牧《盆地》诗句“齿破苍苔地,偷它一线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平面镜
成像。
8.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光的色散。9.吴伟《题饮图》诗句“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平面镜成像。
10.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光的反射。11.在历代诗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的诗篇中写有“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的著名诗句,诗中写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清澈见底的漓江看起来比实际浅,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2.诗词的知识 篇二
古人沿着黄道和赤道之间把天上分为二十八星宿, 依据它们的出没来定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2]。他们把二十八个部份归纳为东方青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四个大星区, 每一个大星区有七个星宿。大火星是二十八宿之一, 以色红似火而得名, 是古代妇孺皆知的星相。大火星在春天傍晚时出现于东方地平线上, 好似东方远处的一团火焰, 就像是特意来点燃人们盼望播种的希望之火。大火星在夏历的六月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 是正中和最高的位置, 到七月黄昏时位置开始偏西向下移动, 古人称之为“流火”。《诗经·七月》中的“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3]。就是指农历七月的时候, 大火星越过子午线流向西天下沉, 是秋季开始的第一个月;九月份来临的时候, 开始分发棉衣以作御寒的准备。从这两句诗也可以看出, 早在上古时期, 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行星移动和季节变化的相互关系了。北斗星是天空北方排列成斗状的七颗亮星, 在古代是指示方向和认识星座的重要标志。《小雅·大东》篇所写的“维南有箕, 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 不可以挹酒浆”, 就是指箕宿星形状象簸箕, 但不可以象簸箕一样用来处理谷物;斗宿星象古代盛酒的斗, 但不可以用来盛酒舀浆。金星是除太阳和月亮之外天空中最明亮的天体, 早上出现在东方时又叫启明星、晓星、明星, 傍晚出现在西方时也叫长庚星、黄昏星。近距离接触太阳的金星, 接收的阳光比地球多了一倍, 笼罩金星的厚密云层将大部分阳光反射到空间, 从而使它变得光彩夺目。《小雅·大东》中有“东有启明, 西有长庚”的记载, 就是古代对不同时期出没的金星的一种描述。东方青龙中的商星经常在黎明时出现于东方, 西方白虎中的参星永远在黄昏时出现在西方, 两颗星相距很远、此出彼没, 不能同时在天空中出现。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中写道:“人生不相见, 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 共此灯烛光”。就是指人生动辄如参、商二星, 此出彼没, 不得相见;今夕又是何夕, 咱们一同在这烛光下叙谈。诗人借参商两星描绘了乱世中人生离别的痛苦和难以相见的哀愁, 从离别说到聚首, 诗人悲喜交集, 表达了强烈的人生感慨。
在天文现象中, 中国古典诗歌与之最密切广泛的联系对象当推月亮[4]。古诗中有着大量的咏月诗, 洋洋洒洒, 难以计数。“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除了日出日落、昼夜更替之外, 在所有的天象中,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圆缺变化的月相了[5]。这种月相变化, 本是一种自然现象, 但古人将它们与个人的情感自然的融合在一起, 创作出了高雅深邃的艺术意境, 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被名家评为代表之作, 传诵至今。寥寥数语, 勾勒出一幅清新而略带凄凉的图画:晨光未露, 微风轻拂, 柳丝漂摇, 一弯如钩的残月挂在天际, 表达了作者在友人即将作别天涯时的凄凉心境。白居易在《暮江吟》中写道:“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 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 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 一弯新月初升, 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
在长期的生活中, 古人直接将日月星辰神话化, 构思出了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织女星位于银河西岸, 在夏秋的夜晚是天空中主要的亮星之一, 而且出现的时间也长。牵牛星位于银河的东岸, 与织女星遥遥相对, 也是夏秋夜晚天空中主要的亮星, 光度为太阳的八倍。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 长年织造云锦, 自嫁给河东的牛郎后, 就中断了织锦, 天帝大怒, 责令她与牛郎分离, 只准每年七夕相会一次[5]。《诗经·小雅》中写到牵牛和织女时, 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跂彼织女, 终日七襄”是指织女星从开始出来一直到它落下地平线大概需要七个时辰。东汉时期佚名诗人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写道:“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诗歌借助牛郞织女两星的神话传说, 附绘真挚缠绵的人间情爱, 细微传神地刻画织女望牵牛的伤感之情。三国时期的曹丕在《燕歌行》中也有“牵牛织女摇踵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的诗句, 以清冷的月色来渲染深闺的寂寞, 以牵牛星与织女星的“限河梁”来表现思妇的哀怨, 表达了女子内心对丈夫的思念和不绝如缕的柔情[6]。
有些古代诗歌对天文现象的描写并不直接表现某一天的象形体, 而是间接地截取某一天象的外在特征, 加以艺术化的象征和隐喻[7]。杜甫在《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中写道:“七星在北户, 河汉声西流”, “秦山忽破碎, 泾渭不可求。”诗人站在塔上登高远眺、目击长天, 宛如置身天宫仙阙, 眼前仿佛看到北斗七星在北窗外闪烁, 耳边似乎响着银河水向西流淌的声音。诗人借所看到的天象和景色抒写对唐朝政局山河破碎、清浊不分的忧虑之情。此外, 中国古典诗词在美学上注重开拓象征与隐喻的艺术功能, 追求含蓄蕴藉的审美境界。天狼星是夜空中最亮的恒星, 古诗中涉及对天狼星的描写方面, 充分呈现了这一特征。如屈原在《楚辞·九歌·东君》中写道:“青云衣兮白霓裳, 举长矢兮射天狼。”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前者写太阳神的英俊潇洒, 刚毅正直, 举长矢射掉天狼星, 为楚除害, 实际上是用天狼星暗指楚国之敌———秦国。苏轼的词目则着墨于出猎者的胆气胸襟, 其渴望为国效命的热忱跃然纸上。“西北望、射天狼”, 矛头直指侵犯北宋的辽国与西夏。两首诗词对天狼星特性的直观把握, 予以象征寓意, 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艺术目的和主观情感。
中国的古典诗词的确是中华文化中的明珠瑰宝, 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有些诗词赋予日月星辰以审美的诗性, 有些诗词赋予天象以浓烈深挚的主体情感, 从而达到借景抒情、以物明志的艺术目的, 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旧社会的阶级矛盾, 也抒写了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因此, 我们在欣赏古典诗词时, 适当地学习、挖掘一定的天文知识, 对于明确把握日月星辰等天象的借代意义、准确理解作者当时的心理感受、更好地欣赏作品中展现出来的社会风气和时代背景等是大有裨益的。
摘要:中国的古典诗词如《诗经》《楚辞》及唐诗宋词等均有许多对于天文现象的描写, 为后人研究天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有些诗词记载火星、北斗星、金星及日月等天体, 赋予日月星辰以审美的诗性;有些诗词借星象特征创造神话传说, 赋予天象以浓烈深挚的主体情感;有些诗词间接对某一天象的外在特征进行艺术化的象征, 达到借景抒情、以物明志的艺术目的, 抒写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适当了解天文知识对于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很有帮助。
关键词:古典诗词,天文知识,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海涛.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教育探析.滁州学院学报.2007, 9 (1) :54-56.
[2]刘桂华.古代文化史知识与中学古诗文教学.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2, 20 (7) :118-120.
[3]鲍亚民.古诗中的天文知识.语文漫谈.2010, 1:6.
[4]易铭.古诗与天象之关系简论.学海.1998, 4:101-104.
[5]卫世福.古诗和月相.家庭与教育.2002, 7:30-31.
[6]李小成.《诗经》中的天文星象.唐都学刊.2010, 26 (2) :92-95.
3.诗词鉴赏艺术手法的知识体系构建 篇三
中国历来被称作诗的国度,诗词曲等艺术作品通过唐诗、宋词和元曲等各个高峰而在文学史上绽放异彩。但是,中学的诗词教学却常常囿于文本而头绪不清,高考的诗词鉴赏题又在事实上成为了许多考生失分的黑洞。高中生本应轻松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能力,但现在却普遍对诗词作品和诗词鉴赏题带有发自心底的恐惧。
这种现状既不合理,也不容乐观。
其实,如果能帮助考生构建一个简洁有效的知识体系,那么,诗词的理解和运用会变得容易且合理。
因此,在诗词教学和诗词鉴赏备考过程中,首先应该把一些知识性的东西厘清并且归纳齐整,把记忆、理解和运用三个步骤的次序梳理好,先识记术语及其典型示例,再结合更多诗词作品来理解这些知识,最后灵活运用到实际鉴赏答题过程中去。
本文将以构建诗词艺术手法的知识体系为形式,来探讨并解决诗词教学中的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删繁就简,以点带面。
诗词鉴赏的艺术手法本身并不复杂,它指的就是诗人和词人在进行诗词作品创作时所采用的一些技巧和方法。但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却常常用各种复杂的概念来增加了考生的记忆负担。譬如说,在一些情况下,它会被称为表达技巧,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它又会和表现手法相混淆。
笔者认为,艺术手法可简单区分为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首先是表达方式,指的是诗词作品用于表达内容和思想情感的基本语句组成方式。常用的包括描写、抒情、叙述和议论,其中描写和抒情相对重要。
其次是修辞手法,指的是诗词作品表述中用到的各种修辞方式。高考考纲要求掌握的是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借代、夸张、设问和反问,其中比较常用的是比喻、拟人,而借代、夸张和反问也有一定的使用频率。除此之外,互文、双关、用典和比衬等修辞格也相当重要。
最后内容最多、包含范围也最广的一大类应该被称为表现手法,指的是诗词作品在进行艺术表现过程中所广泛使用到的一些合理且被普遍接受的技巧。这里不需要再作细分,至少在高中阶段没有细分的必要。总体来说大概包含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想象、联想、象征、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明暗结合、视听结合、以小见大、以乐写哀、渲染烘托和婉曲抑扬等常见的术语。其中景、事、情、志各方面的组合与表现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对于诗词整体的把握;而另外的一些术语则主要是针对诗词内容细节以增强诗词表现力的。
限于篇幅,以下具体论述时只选择在实际运用中有价值的手法和技巧(一般仅选择诗鉴题目考察中需要使用到的术语),不贪多求全。
一、表达方式
描写,指的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杜甫《漫成一首》中“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白鹭夜宿海滩之静和大鱼跃出水面之动。叶绍翁《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则是通过描写一枝红杏蹿出来高于墙沿的这样一种似动又静的神态,来表现不能直接看到的满园春色。
抒情,用于表达作者或强烈或委婉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时直接抒发,更多时候则是间接表达。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一句直接地表现了诗人虽然被迫罢官隐居但仍然一心报国的愤懑和无奈之情,激荡人心。同是陆游,在词作《钗头凤》中的一句“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则是借时光如昨却人事全非,惆怅之泪沾湿拭泪的手巾这样的感觉与动作来委婉地表达愁绪与悲伤,更是引人神伤。
二、修辞手法
比喻,指的是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的手法,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比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既形似贴切,又富于浪漫色彩,而且还能给人带来暖意,可谓妙绝。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拟人可以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事物表现得更形象生动,欲表达的情感表达得更细腻鲜活。李白在《月下独酌》中以一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巧用拟人,把明月和自己在月下的身影都联想为酒友,加上自己成了三个人对饮,既对照诗题表现了环境的孤单,又结合具体诗句表现了内心的豪壮,非常富有想象力。
借代,指的是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可用部分代全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事物等。借代的运用不但能使语言简练生动,而且还能达到含蓄而富于变化的境界。譬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一句用“布衣”这样的穿着来借代身为平民的自己,从身份上很好地契合了诗作后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谴责的社会不平等的主题。
夸张,指的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夸张需借助想象,也常和比喻相结合。浪漫主义代表诗人李白显然极为善于运用这一手法,他的《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夜宿山寺》中“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都以夸张手法带给人鲜明的印象。
反问,指的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可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白居易在《忆江南》中的点题之句:“能不忆江南?”就把对江南风光的喜爱和怀念表达得再清楚不过了;而王安石在《叠题乌江亭》中用一句:“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冷峻而清晰地强调了历史发展之必然,也颇为精辟。
互文,就是相互为文,指的是把一个完整的意思拆开安放在不同的两句诗当中,在欣赏时需前后结合来理解语意,是为“互文见义”。《迢迢牵牛星》开头一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就把“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啊”这层意思分解开来,既符合了格律的要求,又对应出了别样的美感。
双关,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语言或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到两种事物,获得双重意义。双关能言在此而意在彼,耐人寻味。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里的“杨柳”,既指杨花柳絮,又指杨开慧和柳直荀,婉转有力地赞美了为革命牺牲的两人忠魂之高。
用典,一般分为用事和化用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或神话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化用则是借引用前人诗句来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展开联想而获得言外之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句,用的是刘裕当年北伐英勇抗敌典故,借赞扬刘裕来讽刺南宋王朝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达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而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一句,化用杜牧用于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的“春风十里扬州路”这样一句诗,在对比之下更让人感受到作者今日所见的凄凉。
比衬,就是对比和衬托。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情形放在一起作对照,互相比较,易于突出其中一种。譬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一诗,用前三句描绘的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的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衬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两句,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表现周瑜一人,突出衬托了周瑜在作者心目中高于众人的地位。
三、表现手法
直抒胸臆,是一种酣畅淋漓的抒情方式,一般是即景或即事抒怀,直接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思想与情感。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句就很直接地表达了自己抚今追昔的孤寂之伤怀。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上几者存在细微的不同,但基本的特点和作用是一致的,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带来的各种感觉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杜甫的《登高》前两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于写景,既写出了秋季阔大高远的景色,更寄托了诗人心中苍凉萧瑟的情感,情景融为一体,愁绪暗里翻腾。
托物言志,指的是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几句,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托自己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以及忠贞不改志向不移的决心。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指的是借用历史事实(常会用及一些典故),来影射现实的状况,或表感伤,或作讽谏。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短短20字,写到了项羽乌江自刎的史实,刻画出了项羽的英雄形象,也强烈嘲讽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不思恢复的懦弱,表达了自己心中的悲愤。
想象、联想、象征,三者有同有不同。想象是由已知到未知,联想是由此物到彼物,象征是由具体到抽象,它们都需要借助比喻、拟人、夸张、比衬等修辞手法来表现。王驾的《雨晴》由“蜂蝶纷纷过墙去”想到“却疑春色在邻家”,这当中的想象显然为诗歌增添了不少神采;而骆宾王在易水送别友人,居然能写出《于易水送人一绝》中“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样有力的诗句,对荆轲刺秦之前在易水壮别的联想居功至伟;于谦则在《石灰吟》中用石灰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象征自己的高洁志趣与刚直志向。
虚实相生,是指眼前现实的景、事与假设想象中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相同共通的情感,两者相得益彰。陈陶《陇西行》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通过现实与梦境的对照,强烈地震撼了人心,表现了战争的悲壮。柳永则在《雨霖铃》中用分别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实情和别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虚景共同展现了依依惜别的深情。
动静结合、明暗结合、视听结合,以上三个概念可以合并在一起来理解,指的是用多种角度(以视觉及听觉为主),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有声、无声,明亮、昏暗)的描写,两者结合,相互映衬,取得并列或偏正的平衡,构成一种情趣。韦应物的《滁州西涧》里“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一句就很好地结合了视觉与听觉,用鸟鸣的动来衬托出幽草的静,使得整幅画面完美和谐。
以小见大,指的是以小的景物来显示大的景象,或是以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使得诗词作品更为深邃深刻。张俞在《蚕妇》中写到的“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以衣着上小小的不可逾越,来表现出了社会不平等之剧;苏轼则在《定风波》里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一不畏骤雨的举止,来表现出了自己宠辱不惊的胸怀。
以乐写哀,又叫以乐景写哀情,手法婉转,而能够更加增添情感上的愁苦与悲戚。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写到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借眼前的美景来抒写心中思乡之愁;李煜的《望江南》里“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表面看是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而实际上却是对梦醒后现实中亡国之痛的婉转表达,让人读来心有戚戚焉。
渲染烘托,常常一起被提及并且配合使用。渲染一般从正面着眼,指的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烘托则一般从侧面用笔,用对另外事物的描绘来间接表现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情态和特征。卢纶的《塞下曲》里“林暗草惊风”和“月黑雁飞高”两句,就是对环境和景物的有力刻画,很好地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白居易在《琵琶行》里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既写出了自己的感慨,更从听者的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之高和身世之悲。
婉曲抑扬,和以乐写哀有异曲同工之妙。婉曲也叫曲笔,指的是不直接把要表达的观点说出来,而是通过另外的人或物,选择另外的语言来表现的一种手法。杜甫在《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两联中,以妻子和小儿女对自己的牵挂与尚不懂牵挂,来正话反说,委婉表达自己对妻儿的深切思念。抑扬则是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追求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通过对比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常见为欲抑先扬。王昌龄《闺怨》中由春日清新之景到孤独难捱之情,由“闺中少妇不知愁”到“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情绪转变是先扬后抑以表现主题的优秀范例。
艺术手法只是诗词鉴赏中的一个方面,而知识体系构建也只是掌握艺术手法的一个步骤。学无止境,总需脚踏实地;茫茫诗海,唯有识记作舟。是为本文结语。
4.五年级古诗词的知识点 篇四
同音字比较
洛(洛阳) 骆(骆驼) 络(脉络) 落(滑落) 摞(一摞)
榆(榆树) 娱(欢娱) 愉(愉快) 渔(渔夫) 瑜(瑜珈) 逾(逾期) 谀(阿谀) 愚(愚昧)
畔(河畔) 判(判决) 盼(盼望) 叛(背叛)
帐(蚊帐) 胀(肿胀) 障(障碍) 涨(涨大) 账(账号) 仗(依仗)
多音字组词
间:jiàn(离间) 还:huán(归还) 重:chóng(重复) 数:shù(奇数)
jiān(中间) hái(还有) zhng(重量) shǔ(不可计数)
形近字比较
洛(洛阳) 络(脉络) 咯(咯血)
榆(榆树) 偷(偷窃) 愉(愉快) 喻(比喻)
畔(河畔) 绊(绊倒) 拌(凉拌) 胖(肥胖)
词语解释与应用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京口】今江苏镇江。
【间】隔开。例句: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行人】课文中指捎信的人。
【开封】课文中指把封好的信拆开。
【榆关】山海关。
【那畔】那边。课文中指关外。
5.诗词知识 篇五
GTL/编
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战争和军旅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唐代是边塞诗创作的繁荣期,唐代刜期,边疆战争频繁,一些怀有建功立业抱负的士人纷纷到边塞参军,幵以边防生活为题材迚行诗歌创作。到盛唐时,出现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为代表的边塞诗人。
边塞诗的内容复杂多变,有借边疆壮丼雄奇景象表现诗人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有抒发慷慨御侮的爱国思想的;有反映征夫思妇的幽怨之情的;有诅咒不义战争的。体裁上以五言、七言古诗和绝句为主。风格有的气势奔放,有的激昂慷慨,有的幽怨缠绵。
代表诗篇有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丼。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共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等,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等。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幵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长调
“长调”是词的一种体式,指篇幅较长的词。习惯上把篇幅在九十一字以上的词称为长调。例如:“满江红”、“水调歌头”、“念奴娇”、“水龙吟”、“雨霖铃”、“永遇乐”、“沁园春”等。长调最长的在二百字以上。例如《啼莺序》有二百四十字,可以称做已知的最长的长调。
刜唐四杰
“刜唐四杰”是指刜唐时期的四位杰出文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之下的雄杰之气。
“四杰” 的创作活动集中在唐高宗至武后时期,当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而崭露头角时,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他们的诗歌创作,也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幾泛,风格也较清俊,重视抒情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与前人相比,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觃范化,音调铿锵。代表作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的《从军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 《在狱咏蝉》等。
他们的诗尽管未能摆脱南朝风气,但兴诗风的转变和题材的扩大,预示了唐诗未来的发展方向,幵起了积极迚步的作用,他们是真正的唐诗的揭幕人。
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一种兵有楚文化特征的新诗体。汉代刘向把战国楚人屈原、宊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后王逸作《楚辞章句》增入己作《九思》。于是《楚辞》又成为《诗经》之后的另一部诗歌总集。
“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是楚辞的突出特征。楚辞铺排夸饰,想象丰富,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灵活多变,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语气词“兮”。
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兴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等。楚辞中另一浪漫特征表现在它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丼的图景。
词
词是一种文体的名称,是诗歌的一种。最刜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曲词、乐府、乐章、琴趣、诗余等。词是配合乐曲歌唱的文学体裁,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体裁。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五代,盛行于宊代。
词的特点在于它的句式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词中声韵的觃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觃定,各不相同。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大概的情况基本如此。
词牌
词牌是填词所用的曲调名称。最刜的词,配合音乐歌唱,每首词都有固定的腔调,或者按词制调,或者依调填词。曲调名称(即词牌)一般根据词的内容而定。但到后来主要是依调填词,曲调和词的内容不一定有联系,各个调名只作为文字和音韵结构的定式,形成字数、句式、平仄、押韵等不同的各种格式,不再起标志乐调的作用。
词牌各不相同,每个词牌都要求一首词要“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一般必须按谱下字,不能随意改变。有些词牌,正名之外另标异名,也有同名异调,一名数体的。词牌的得名,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沿用唐代教坊曲名,如《菩萨蛮》、《天仙子》等;二是来自民间曲子,如《竹枝》、《孤雁儿》等;三是取自诗词名句,如《醉春风》、《忆秦娥》等;还有的词牌为词人或乐工所制。《钦定词谱》载词牌826个,加上别体,兰2306个。
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兵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律诗中的对仗指两句相对。上句为“出句”,下句称”对句”。对仗的一般觃律是词性相同,平仄对立,出句与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律诗中间二联必须对仗,绝句对于对仗没有严格的要求,一般是可对可不对的。对仗方式大致有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等。
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对仗须用同类词性,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歌词,虚词对虚词。旧时把名词又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器物、衣饰、饮食、文兵、文学、草木、鸟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等门类。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仗相当工整。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颜色名词、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对仗非常工整。
“宽对”与“工对”相对而言。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
“借对”是对仗中的特殊类型,或称为假对。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兵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兵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
“流水对”是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幵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所以叫做流水对。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就是流水对,但它一般用在最后一联。
风、雅、颂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刜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又称为《诗》或《诗三百》。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诗经》可划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不同地区(诸侯国)的地方音乐,称为《国风》,它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来的歌谣,兰160篇。
“雅”是周王室直辖地区的音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兰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兰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赋比兲
赋、比、兲,是《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就是平铺直叙,开门见山。例如《豳风·七月》就是赋体,铺叙了奴隶春耕、采桑、纺织、田猎、造酒、贮藏和准备过冬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劳动生活,表现出了农夫一年生活的辛劳。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如《魏风·硕鼠》就是比体,把剥削者比作贪婪的大老鼠,寄寓了极大的讽刺。《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分别以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瓠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象细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动态描写,又把这幅美人图变得生动鲜活。
“兲”就是起兲,先说兴他的事物,借兴他的事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事物。如《周南·共雎》就是兲体,开头的“共共雎鸠,在河之洲”,以贞鸟雎鸠的“共共”叫声起兲,联想起人的男女之情,再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诗经》中,赋、比、兲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例如《秦风·蒹葭》第一段:“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赋、比、兲手法运用得非常圆熟,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
歌行体
“歌行体”是古代诗体的一种,有“长歌行”和“短歌行”。它是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诗体,它的真正形成是在唐代。
唐代刜期,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很多标题和歌辞流传了下来,有许多诗人都模仿创作。有的沿用旧的乐府标题,所写的内容大多与标题相合;有的不再沿用旧题,而是根据诗篇所反映的现实内容另立新题。有些新题,还带有旧乐府标题的“歌”、“曲”、“行”、“吟”、“怨”、“引”等字面,也有些新题,没有这些字面。
这些诗,篇幅较长,保留了古乐府诗的叙事特点,内容充实生动,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不拘平仄,可以换韵,句式灵活,富于变化,一般以七言为主,也有的杂以三、五、九言的句子。很明显,它属于古体诗范围。于是人们便把这些古诗演化出来的、兵有上述特点的诗称之为歌行体。如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哀江头》和《关车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走马川行》等,都是歌行体的名篇。
古诗
古诗,又称古体诗、古风,它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在唐人看來,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古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较近体诗自由。
《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其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诗作较多,五言古诗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兴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言古诗可能在汉代也出现了,现存最早、最宋整的七言古诗是三国时曹丕的《燕歌行》。到了唐代,七言古诗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言古诗为长句。
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如李白的《行路难》、《将迚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豪放派
宊词风格流派之一,指以宊代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宊词创作一派。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幾阔,作品感情豪爽开朗,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完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
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虽然苏轼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与虎啸风生、豪气纵横的英雄气质相适应,辛弃疾也崇尚、追求雄豪壮大之美,情怀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飞动,境界的雄伟壮阔,语言的雄健刚劲,构成了稼轩词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主导风格。他的名作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等。
宊朝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张元傒、陈亮、刘过等“辛派词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豪放词派不但震烁宊代词坛,而且幾泛地影响词林后学,从宊、釐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丽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兵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秦时明月汉时共”,“秦”和“汉”互相补充,兴实真实的意思是说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共。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6.古诗词中的知识doc[范文] 篇六
1.清.潘际云“淮河四月风怒号,卷起白流翻塘坳,老蛟喷沫天吴骄,一堤如线居民逃”
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与秦岭合称秦淮线,是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东部地区南方和北方分界线,耕地以水田为主和旱地为主分界线)。“山前桃花,山后雪”:夸张地表现秦岭南北两边自然景观的差异; 2.李白《将进洒》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也揭示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黄河是是我国第二长河,黄河源源流长,落差极大。3.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指我国长江的上游地区。“彩云间”三个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以体现长江上下游之间的斜度差距,突出长江上下游的落差之大,说明长江蕴有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长江流到四川盆地以东,深切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由于两岸青山的约束,水流湍急,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4.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形象地描绘了我国长江三峡的江水湍急,山重水绕的自然景观
5、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位于今安徽省;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流水侵蚀地貌,即在地壳抬升的情况下流水深切河谷,使得“两岸青山相对出”。
6、李白《蜀道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西部的横断山区地貌。民谣“上山到云里,下山到谷底,对山二人看得见,一个往返若干天”、“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描绘的是我国四川盆地西部邛崃山等属于横断山脉的部分,横断山区的自然景观,是气候和植被垂直变化的形象写照
7、苏轼写《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庐山位于江西九江市,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庐山的雄奇秀丽。庐山飞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不大,但平地而起,显得特别挺拔。主峰汉阳峰1473米,常隐没在云雾之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从地质构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
8、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江西庐山瀑布之壮美,对庐山瀑布的描绘。
9、杜甫诗《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东岳泰山为山东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号称五岳之首。
10、刘禹锡“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苏东坡“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展示了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描绘了潮汐最壮观的时间(八月十八)及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浙江即钱塘江,八月是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
11、毛泽东《沁园春雪》“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说明湘江的流向是从南向北流的。
12、李白《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清溪位于安徽境内;新安江是钱塘江水系干流上游段,发源于安徽黄山,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
13、毛主席的《水调歌头.游泳》“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是毛泽东在游览长江时提出的伟大构想,随着葛洲坝水库和三峡工程的相继建成,将要变成现实,特别是三峡水电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14、“天上无鸟飞,地上无水草,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我国西部昔日荒芜的戈壁滩
15.陆游《游山西村》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仗无时夜扣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是我国的丘陵地形
16.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的是我国四川盆地;西岭:西岭雪山;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窗含西岭千秋雪”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
17.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反映的地区是我国的南岭一带
18.歌谣“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反映过去什么地方交通的十分不方便:福建省
19.毛泽东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指的地区是:赤道地区
20.地理学家徐霞客,形容景色如“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它描绘的旅游名胜是:我国广西的桂林山水
21.(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描述我国过去河套平原的生态景观,有时也指内蒙古高原。
22.“风吹草低见牛,浅草才能没马吃,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沙茫茫大如天”,描绘的是我国西北从东到西的自然景观,反映的是水平自然带的规律:由于从东到西的水份递减,形成了:草原—草原荒漠—荒漠的自然带景观
23.毛泽东的“一架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指的是湖北省的武汉长江大桥
24.李白 “二龙争雄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渝于此破曹公” “赤壁”位于湖北省
25.民谣“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讲述的是四川省的乐山大佛旅游胜地
28.陈毅的“条条南流水,山山皆向北”描述的是中南半岛的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的特点。
古诗词与气候
1.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管归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黎花开” 描绘的是天气特征,反映了冬天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天气变化特征 2.(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野矿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描绘的是气候特征
描写春天的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
3.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反映的是我国春末夏初的时节,其降雨类型属于:锋面雨中准静止锋
5.民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是:我国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之一,说明其日温差大
6、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大林寺:在江西省庐山大林峰;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
7、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
8、孟云卿《寒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一天。
9、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末有期,巴西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翦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指重庆北碚的缙云山。“巴山夜雨”其实是泛指多夜雨的我国西南山地(包括四川盆地地区)。四川盆地夜雨多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盆地内空气潮湿,天空多云。云层遮挡了部分太阳辐射,白天云下气温不易升高,对流不易发展。夜间云层能够吸收来自地面辐射的热量,再以逆辐射的方式,把热量输送给地面。所以云层对地面有相当地保温作用,使夜间云下气温不致过低。可是云层本身善于辐射散热,其上层由于辐射散热,温度降低,低于云下气温,这就形成云层上冷下暖的特征。于是上下空气就发生对流,云层发展,出现降雨现象。云贵高原对南下的冷空气,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因而我国西南山地在冬半年常常受到准静止锋的影响。
10、苏轼《水调歌头》 “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11、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天山是世界七大山系之一,位于欧亚大陆腹地,东西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四国。天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纬向山系,也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山系和全球干旱地区最大的山系。中国境内的天山山脉把新疆大致分成两部分:南边是塔里木盆地,北边是准噶尔盆地。托木尔峰是天山山脉的最高峰,海拔7443.8米。锡尔河、楚河和伊犁河都发源于天山。[
12、宋代词人张先《青门引·乍暖还轻冷》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13、王之涣的《出塞曲》“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都在今甘肃敦煌,玉门关的设立,始自西汉武帝时。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春风”可理解为夏季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的影响小,干旱少雨。
14、左宗棠“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沿路栽植杨柳树,现今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似春风度玉关。这两句诗也说明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改善环境。
15、王冕《梅雨》“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这两句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春暖雪融,山色翠绿如洗的美景。
17、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描述了行进在干燥荒凉的古丝绸之路上的旅行者,骑着疲惫不堪的马儿在艰难跋涉,这枯滕老树和小桥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景观的对比写照。
18、毛泽东《沁元春 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描绘了我国北方冬天的自然景色:到处一片冰天雪地,白雪皑皑,覆盖大地,河流封冻,失去往日奔腾不息、汹涌澎湃的气势。
19、高骈《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20、“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通过对古诗中所描写的环境今昔对比,反映人类在改造自然中创造的奇迹。
21.民谣“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描述的是我国云南省昆明的气候特征 22. “蜀犬吠日”此成语可说明四川盆地云层多,日照少,当地的狗很少见到太阳,见到太阳后对着太阳叫。
23.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山寺”位于我国的江苏省,其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描绘的是天气特征;射了上弦月。
24.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是由暧锋形成的天气
25.“风吹沙石跑,车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西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属于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因而这里雨水稀少,沙漠广布、山麓砾石到处可见。但这里临近冬季风的源地,西北地区冬季风风力强劲,狂风在夜间呼啸着,飞沙走石,风力作用十分强烈。西北地区冬季风风力强劲。这句话是我国西北地区一句谚语,这句谚语主要反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珍贵,风沙大、风力作用显著的自然特征
26.“火州”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有“火州”之称。吐鲁番盆地夏季特别炎热的原因:一是地势低洼闭塞,不易散热。二是干燥,这里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地面有戈壁沙漠,夏季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几乎全部被地面吸收,使得近地面的气温很高。
古诗词与天文
1、《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农历的初三时,月亮的形状是弓形的,属于娥眉月。
2.晋.傅云《歌》“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3.李白《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阴晴园缺”指的是:月相变化规律
4.清.乐钧《一翦梅》“日似金丸,月似金盘”形象地反映了:由于日地月三者距离差异,导致日月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
古诗词与生物
1. 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树叶落下后,其中的营养又被根吸收,比喻不忘本源。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产生各种无机营养成分又被根吸收。同时分解产生的CO2释放到大气中,又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由此可见,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
2.宋 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类胡萝卜素、花青素
春天光照、温度、水分条件都良好,因此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特别快,植物体在迅速积累了大量营养后,就会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黄、橙、红之间变化,那是类胡萝卜素的作用,类胡萝卜素种类很多,颜色也很多,最常见的有橙黄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另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红、紫、蓝之间变化,那是花青素的功劳,花青素有一个特点,能够随着细胞内酸碱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酸性时它是红色,碱性时它是蓝色,中性时却是紫色。“春天孩儿脸”,天气变化无常,光照、温度、湿度变化较快,而这些变化都可引起细胞内酸碱度的改变,从而导致花朵颜色的不断变化。由于各种花朵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加之花青素在不同酸碱度下的颜色变化,并且植物体在春天新发的嫩芽、新叶中叶绿素尚未形成,类胡萝卜素或花青素的颜色得以显露,也会或多或少带上红色或黄色,有的甚至可以与花朵争艳,这样就形成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自然美景。3.唐 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花青素
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植物的叶都为绿色,是因为叶中所含的绿色的叶绿素比黄色的叶黄素、橙黄色的类胡萝卜素多的缘故。但叶绿素有个特点,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不断的形成,又不断的破坏。叶绿素的形成与两个外界条件有关: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如果没有阳光,就不能形成叶绿素,人们正是利用这一原理,通过遮光来培养韭黄和豆芽菜。气温过低叶绿素也不能形成,此时,叶绿素的破坏速度却有增无减,随着叶绿素的减少,叶片便逐渐显现叶中其它色素的颜色,银杏、杨树等植物叶片到秋天变黄便是这个原因。而枫树在低温时叶片中的糖分可转变成花青素,这时花青素是红色的,含量又多,所以叶片变红,且红得鲜艳,故有“霜叶红于二月花”。
4.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温度对植物分布影响
植物的开花与温度有关,大林寺的桃花之所以比别处开得迟,是因为大林寺在庐山牯岭之上,海拔高,因而气温低的缘故。同时这也是一个有效积温的问题。由于地势高的原因,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的温度要低,所以山中的植物达到有效积温所需时间就长,发育就慢。
5.明 《子西语录》“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日照对植物的影响
当落叶树木叶片变红时,也就意味着树叶快要凋落了,引起落叶树木落叶的环境信号不是天寒而是日照时间的缩短,不过这两个信号的变化趋势在由秋入冬时恰好吻合,当植物接收到日照缩短这一信号后,在激素的调节下,叶柄基部的一种特殊结构──离层的细胞就迅速分裂,并产生大量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这些酶使离层细胞的中层和细胞壁溶解,最后离层处的细胞几乎都被溶解。于是叶子就掉了。“一叶落知天下秋”是成语“一叶知秋”的来源。
6.“宋 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茎的向光性。
“红杏出墙”体现出植物的向光性。其原因在于墙外阳光(单侧光)刺激,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得多。这样,背光一侧的细胞就比向光一侧的细胞纵向生长得快,结果使得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也就是朝向光源一侧弯曲。
7.宋·苏麟《献范仲淹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光照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K=N·(T-T0)式中,K为有效积温(常数),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T0为生物发育起点温度(生物零度)。发育时间N的倒数为发育速率。在发育期间,向阳的花木由于日光的原因,温度T要比背阴的同种植物的温度高一些,所以会较早的发育。
8.唐·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生物发光的能量来自ATP 流萤即萤火虫,晚上出来活动,并能发出荧光,这与萤火虫体内特殊物质的综合作用有关。萤火虫体内有虫荧光素这种特殊的发光物质,由三磷酸腺苷(ATP)激活后,又被进入体内的氧和体内的酶氧化。这种氧化反应导致兴奋状态而发光。然后,光又经多脂肪细胞的下层反射出来。萤火虫发出的荧光不仅是表达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性召唤。
7.诗词的知识 篇七
一、解题步骤
1. 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例如: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m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2. 从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我们在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突破。例如: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3. 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在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涵。例如: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4. 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词句突破
所谓诗眼,即一首诗中概括主旨的一个字或一个词或一句话。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
(1)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突破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如能捕捉到一首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例如: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个“思”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探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诗人为何而“思”?思的对象又是什么?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2)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例如: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5. 从诗词的注解突破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例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二、解题模式
诗歌鉴赏的提问是多种多样、变化无端的,思想、风格、艺术、语言、情感……对这些,学生往往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一方面来进行解答,结果常常是答非所问,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在这里,我们将就提问的类型与解答的内容进行归类,希望能够给考生带来一些帮助。
第一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一般应该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方向寻找答案。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又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三个方面:
1.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虚实、动静)、抒情、议论、铺陈等。
2. 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比、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化用、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3. 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例1.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分析诗句+手法+表达作用。
关河令
[宋]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提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一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融情于景。本词上阙先写薄暮凄清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长鸣传来,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下阙的“孤灯”与上片相呼应,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里行间。
第二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它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简洁完美,切忌面面俱到。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
第三部分,根据氛围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例2: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答: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直率的船家女的形象。
8.中考古诗词知识梳理(一) 篇八
1、关键字词
(1)次:停泊;(2)客路:旅途;(3)青山:特指北固山。
2、诗眼点释“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3、意境描述
颔联: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4、名句品析
颈联: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思想感情
本诗表达了漂?自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与诗人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6、中考链接
“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阔”与“失”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二、《钱塘湖春行》
1、诗眼点释
(1)“争暖树”中“争”字用得好,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2)“啄春泥”中的“啄”字把小燕子的神态写活了,描绘出了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2、意境描述
颔联: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3、名句品析
颈联:抓住“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4、技法探究
作者善于抓住最能体现春色春意的景物(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全诗以“行”为线索,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
5、思想感情
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畔旖旎的早春风光,表达了对大好春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6、中考链接
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并加以品析。
三、《望岳》
1、整体解读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关键字词
(1)钟:聚集;(2)阴:山的北面;(3)阳:山的南面;(4)岱宗:对泰山的尊称。
3、诗眼点释
颔联里的“钟”字是汇聚、聚集的意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将它营造得如此神奇秀丽,把大自然写得很有感情。“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4、中考链接
请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四、《使至塞上》
1、整体解读
本诗从体裁看是五律诗,从内容看属边塞诗;诗中既言事,又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丽的塞外风光图。
2、诗眼点释
颈联中的“直”和“圆”两字,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奇异景象,表现了作者的真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4、意境描述颈联:黄沙莽莽,无边无际,不见草木,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5、中考链接
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五、《渡荆门送别》
1、整体解读
本诗从体裁看是五律诗,从内容看是送别诗。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意气和浪漫的情怀。一个“怜”字流露出作者对故乡无限依恋的情感。
2、诗眼点释
颔联中的“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颈联中的“下”字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
3、意境描述颔联: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扛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4、名句赏析
颈联:通过“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奇妙多姿,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5、中考链接
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中考链接参考答案
一、示例1:“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出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示例2:“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辽远无际,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也更为响亮。
二、示例:“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三、示例1:表达了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或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或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
示例2:表明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
四、示例: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阿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怨愤抑郁的情感。
【诗词的知识】推荐阅读:
古诗词及文言文知识点07-26
美到心碎的古诗词红尘 唯美古诗词08-18
秋雨的诗词07-11
雪的诗词07-16
小满的诗词08-12
徐渭的诗词10-10
小暑的诗词10-13
苏轼的经典诗词06-23
春天的著名诗词06-28
梦李白的诗词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