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为了忘却纪念》说课稿(10篇)
1.高一《为了忘却纪念》说课稿 篇一
为忘却的纪念
中文系刘玉芳
或许,还君明珠,卞玉归楚,是最好的祭奠和悼言。
———写在前面的话
已经很久不愿动笔动思动情动感念的去纪念某个人,因为总觉得,再美的笔触,再美的文墨,情到深处,也难描摹。思到深处,就连呼吸都充满了惦念,一切尽在不言中。今天,我却要悼念一位先哲,一位曾经宁为孺子牛的人,我想,多年前的一篇《为了忘却的纪念》,今日就借其珠玉送还给先生吧,还君明珠,愿其魂可安。
就像缅怀所有的先贤一样,这后来者的敬仰,浓烈而绵延。这种缅怀或许有很多可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或许没有半点理由,但毕竟你在我心中留下了些许的感动或者震撼,那份纪念不会随时光的流失而斑驳。只是,这样的日子,在海婴先生(鲁迅之子)逝去的日子,这深沉的失去,让我们一度惶恐的失去,再次提醒我们,那个以血溅轩辕的人,真的,走远了,而且越来越远······
那是怎样的一个年代呢?是否是国党的白色恐怖也深入了百姓的骨髓里?是否每个进步的青年都在勇敢却颤栗?或许是,或许不是。动荡的年代,暗夜里,总是需要先哲来寻找光明,来告诉苦苦等待的属于我们劳苦的大众黎明即将来临。于是,鲁迅横空出世了。时势造就了鲁迅,鲁迅也成就了时势。他的时代等待勇者,这位勇者也成就了时代的最强音。
有时我暗暗的想,或许,鲁迅更希望他是周树人吧,“鲁迅”属于时代,属于大众,属于在白色年代里的斗士们,然而,唯有“周树人”才属于他自己,属于他的家庭,属于他的海婴公子。这也是一位平凡的父亲吧。在当时孩子的眼里,他只是一个父亲。“鲁迅”的灵与魂,或许离普通的人太远,“周树人” 1
却离我们很近很近,因为周海婴曾在,他的孩子在,他的血脉在传承。也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父亲,我们都深深懂的父爱,深深懂的父爱又怎是一个“爱”字了得的!
曾听闻,周海婴的儿子卖过爆米花,曾为了真爱远赴宝岛。是这样的令人感动,这样的令人惊叹。毕竟鲁迅的孙子,回归了。他从“民族魂”的高峰上回归了,回归成了最最一般的民众也最最不平凡的民众。这种人生的选择或许是鲁迅先生作为周树人的教育和理念的传承和祈愿吧。这样成也不凡、落也不凡,处高峰可敬,放低处亦可敬!这或许不是一个被神话的人对子子孙孙的祈愿,但也许是一个父亲的心声:唯愿快乐此生。花开的时节又思君,海婴先生逝去的时节又思及鲁迅。因为这再次的失去,又一次把那些许流年冲刷的记忆捡回了吧。那些曾锁住心头解不开的痛,又不经意间回来了。
作为鲁迅,他坚韧,他刚毅,他正直,他在黑暗里毫不胆怯,尽情燃烧,照亮他人。作为周树人,他慈爱,他温情,他谦和,他给予家人无尽的暖暖的爱。这样的百炼钢,这样的绕指柔,怎叫人忘却?即使,离去,那些文、那些字、那些思想,总会和着时间,酿成一壶想念的酒,历久弥香。总会在以为忘却的日子里,稍一动念,就扯出大把大把与那个时代那个孺子牛相关的记忆碎片,一发便不可抑制。
除了仰望,我希望我也可以坚韧,我也可以刚毅。我的年代,没有腥风也没有血雨,可这全新的年代自有全新的任务需要去打拼,自有全新的生活需要去过。我渴望,籍着先生的勇气,在如今,活的更果敢,更孤勇!去找寻自己的人生与时代,管它雷雨还是风暴,任它来的晚或是早!是的,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鲁迅已逝,海婴亦远去,但那些魂犹在,薪火传承,指引我们去追寻我们的美好未来。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2.为了忘却的纪念 篇二
白云隐了踪迹,只留下了空旷而又空旷的蓝天,淡雅、清亮。雨后的清凉打湿了许多学子的心,那夏日不应有的温凉在心里散开,直至冲寒全身。
坐在向前疾驰的车上,凝目远眺着青山,禾田,还有久久不肯散去的夏日独有的云烟,在山谷间升腾,卷上蓝天„„.脑子里什么都未曾留下足迹,只是默默地凭着纤长的手指,在心里用千纸鹤祈祷,祈祷知己能拥有一方蓝天,希望明年花红与伊在。
一只飞鸟飞到窗前,是同我说话?也罢,为了忘却曾经的依恋,轻轻与鸟儿比翼同飞,与你来纪念这段草青花暖的年岁。
Part 1.天际微微泛起了红光,时令恰好迎合了它的美,秋来了。
刚从办公室回来,心里有些不是滋味,毕竟是第五次被班主任点击了。不为别的,就是上次月考考砸了。那轻声细语的教诲依依还在耳畔徘徊。
教室里倒时常会有欢快的笑声,没有预想中高三的沉闷,留下了淡淡的完美弧度,那时彩虹在跳跃!
Part 2.艳阳升上了尖顶,秋菊还在喷吐着青春的光华,朵朵难言其妙。
好久没坐到电脑前了,但打字还不至于那么生疏。QQ里朋友鼓励的话语一下子闪烁在眼前,感到很开心、欣慰,毕竟久违的闲聊也算有了些回音。我静静地敲打着键盘,签名上跳跃着“一路向北”!依旧像往常一样,我又在楼梯上遇到了“神秘人”,我们还是一句话也没说,更没有奢侈地留下一个浅浅的微笑。我往上,他往下,我们彼此再无交点,平行着过。“熟悉的陌生人”很快落在我有着淡淡哀伤的心上。
或许,是这四层楼的高度渐渐磨灭了我们当初的锐气,六边形的角度却正好平衡了现今的光景。我喜欢这平行线的唯美,但不喜欢邂逅的失落。
Part 3.天空,没了星辰。
远方,是多彩霓灯。这里,我们同行。
回家的路在高三就毫不留情地变换了方向,晚上的一路漆黑,无人的小巷让我感到不安,些些害怕,而天也渐渐刮起冷风来。
所幸,这一路我不寂寞。
沿着这条小巷,我和朋友一起回家,细数班上的锁事,解读彼此的心情,无形中我们形成了高三的默契,互相给对方一句关怀,在烦闷时写写小诗来中和过于压力的心境。
或许,若干年后,我们依旧会念起这段巷里与花争雨的诗意。
没有了往昔的浮华,生活还是依轨而行。高三的美丽,就在于它的快节奏和
稳步伐,一切所谓的起起伏伏都已淡化,漫卷飞升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对未来的执着。
3.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篇三
--记赵县职工子弟学校教师西柏坡之行
2012年4月1日7时,春暖还寒,子弟学校一行88人前往西柏坡参观学习。两辆客车缓慢驶出校门,满载着教师无限的憧憬和期冀,一路留下无尽的欢声和笑语……
在今年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到来之际,我校特组织部分教师赴西柏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巡学活动。旨在弘扬西柏坡精神,纪念革命先烈,继承优良传统,党员创先争优,在本职工作中再掀高潮,再创新高。
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顺利到达西柏坡。在西柏坡纪念堂广场,首先举行缅怀革命先烈活动。在活动现场,飘扬的校旗和印有我校校名的条幅相映成趣,火红的党旗熠熠生辉。伟岸耸立的五大书记铜像在蓝天白云的印衬下更显雄伟。在雄壮的音乐声中纪念活动拉开序幕,主持人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教师代表双手擎持花篮,向为新中国解放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革命先辈敬献了花篮。校领导上前整理了印有“牢记两个务必,赵县职工子弟学校敬赠”的锦联,全体成员向五大书记铜像三鞠躬,深切缅怀革命先辈的卓著功勋。教师代表领誓重温入党誓词,校领导及80多位教师列队面向党旗举起右拳,庄严的宣誓响彻全场,悠久回荡。校领导付书记发言,表达全体教师的哀思之情和继承先烈遗志的坚定决心。
纪念仪式结束后,全体教师分两组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和革命先烈故居,听讲解员讲述了西柏坡的革命历史,共同回顾那段战火弥漫的峥嵘岁月,回顾了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历程。广大教师表示:一定会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加倍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为每个孩子打造一片晴朗的天空,为学校的发展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整个参观活动,身着统一服装的教师,在校旗的引领下,文明有序的参观完所有景点,展示出我校良好的教师素养和学校形象。
时至午后,属于教师们的自由活动时间。带着对革命圣地的热情,享受着红色之旅的幸福,她们三俩一伙,四五成群,或席地而坐,或交流谈论。
带着对这片热土的留恋,下午3时,我们依依不舍登上返程的客车。告别西柏坡,踏入故乡来。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也是为了让每位教师身心灵魂的一次升华。
4.为了忘却的纪念 导学案 篇四
学习目标:
分析探讨课文题目的意义;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归纳课文各部分大意,并能说明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全文的主旨。
学习革命先烈追求真理,为革命舍身忘死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领悟作者爱憎分明的坚定立场,坚忍不拔的战斗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
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提高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一、辨识下列挽联或对联分别是写的哪一历史人物。
①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②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
③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二、字词和典故
隐约其辞:由于某种原因说话或写文章故意不把意思直说出来。隐约: 使不明显,不清楚。欣幸:欣喜而庆幸。
郑重其事:对事情的态度严肃认真。
刚健质朴:坚强有力,朴实而不矫饰。多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文艺作品的风格。永诀:永别。依稀:仿佛。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淤积:(水里的泥沙等)沉积。
延口残喘:延长一口残存的呼吸,意为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
明珠暗投: 旧时比喻怀才不遇。这里比喻好东西落到坏人手里。
惴惴: 忧愁,恐惧。这里是担心的意思。
情随事迁: 心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
人心惟危: 人的心地险恶难测。语出《尚书·大禹谟》
急于事功: 做事急于求成。积习: 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眷眷: 怀念,依依不舍。拳拳: 诚挚恳切。
文章中提到了三个典故,要求能够看懂和复述。
三、补充新知并简介文章背景。
1、“左联”: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
2、文章的时代背景:见课本P36
整体感知文本
文章五部分分别讲述了什么?
为什么说五部分的结构安排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第一部分:回忆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兼及冯铿)。
第三部分:写白莽与柔石的被捕。
第四部分:写柔石等“左联”五位青年作家被捕遇害的经过,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达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和赞扬。
第五部分:抒发了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之情,表达了对反动派的必然灭亡、人民革命战争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
这五个部分是否可以颠倒一下顺序,能否先对烈士进行一番颂扬,再说与他们的交往呢?(同学讨论)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同为写人,但从下文看,柔石与鲁迅先生的关系更为密切,能否先写柔石再写白莽呢?
理清每部分大意后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
标题
课文题目是不是一个病句,应该怎样断句,如何理解?
明明是一篇纪念性文章,可作者却用上了“忘却”这个词,是否有些不妥? ①课文题目如何理解?
课文题目为《为了忘却的记念》,对于这个语意曲折含义深刻的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忘却”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词,意思把悲痛暂时搁置一边,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
B、“忘却”指暂时忘掉“两年以来时时袭击我的心”的“悲愤”的情感,振作精神与敌斗争,并以此作为对烈士最好的纪念。
C、“忘却”与“记念”不矛盾,“为了忘却”实际上是为了战斗,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纪念。
D、反映了作者对死难烈士的真挚深切的感情和坚强的斗志与必胜的信心。研习新课
研读第一部分:
1、第一段能否删去?
2、第二段中提到:“„„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其中“不敢”者、“不愿”者,“不屑”者各代表哪类人?
不敢载:进步报刊的态度
不愿载:中立报刊的态度
不屑载:反动报刊的态度
隐约其辞:“左联”领导的刊物的态度
全句不仅说明了五烈士是被秘密杀害,而且反映出国民党反动派对社会各界施行高压政策,白色恐怖严重的现实。
2、在鲁迅的印象中,白莽是怎样的一个人?(或者说白莽的性格特点怎样?)
3、作者和白莽第三次相见时,白莽才告诉作者是“一个革命者,刚由被捕而出”,这说
明了什么?
4、第一部分末尾处,为什么要提及给白莽送书是托柔石送去的?
研读第二部分:
1、讨论:柔石是怎样的一个人?(到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并加以分析。)
提示:①为人随和,单纯、善良。(“迂”)②联系全文得出柔石是一位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好青年。(硬气)
2、深入领会作者把柔石比附方教孺的用意。
提示: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敬仰和赞颂;同时,作者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的揭露和控诉。
思考第三部分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前两部分分别记述了作者与白莽、作者与柔石的交往,这一部分交代了白莽、柔石的同时被捕,由此过渡过记叙五人被捕,也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可以说这一部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研读文章的第四部分:
1、讨论并概括第四部分的主要信息。提示:①与柔石最后一次见面的原因、情形、时间。②作者也因此而受到了株连。③烈士在狱中的情况及其遇难。④痛悼烈士,控诉敌人的罪行。⑤略及李伟森、胡也频、以白莽的诗作结。
2、研究探讨以下问题,深入领会作者的无限悲愤之情。①作者提及《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提示:这个典故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
被害的案情也是“谁也不明白”;秦桧捉拿道悦,与国民党反动派要抓鲁迅又非常相似,暗示了这个社会有如秦桧当道的时代。当然,鲁迅先生对道悦自行涅槃的做法是不赞成的,他并不像道悦和尚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②“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区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思考:画横线的句子可不可心删去,为什么?“原来如此!„„”中“此”指代什么?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什么作用?试把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说出来。
提示:不能删。这段文字详记柔石等人被害的消息,表明这是集体遇难,秘密屠戮,是虐杀。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柔石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敌人强暴罪行的揭露和控诉,抒发了极度悲愤之情。
“原来如此”单独成段,感情十分强烈复杂。叹号表明愤怒与抗议,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
深层含义:反动派竞如此卑劣凶残地对待无辜青年,柔石这样的好青年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是作者始料不及的。全段记叙、抒情、议论结合,有利于表达感情,深化主题。
师生共同朗诵第五部分,深入领会作者的感情。
1、引导学生质疑:这一部分和前四部分大的不同是什么?(抒情色彩更重。)
2、研究探讨:作者说:“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现在我懂了。”作者到底“懂得”了什么?
提示: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同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稍有不慎,都可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无写处”的。
3、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了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形象地概括了三十年来,一切反动统治者残酷屠杀革命者的罪行。“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延口残喘”表明斗争的艰难。“这是怎样的世界”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全句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的切齿痛恨和顽强斗争精神。
4、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5.薄奠·为了忘却的纪念散文 篇五
他们说,只有身处异地,才能够以一个旁人的角度正视自己的家乡,念想中的美食佳肴,小吃戏曲,皆是一种怀念。我默许:一个人的旅途中,如果在某个陌生的车厢中听闻一句熟悉的乡音,便是一种至高的宽慰。
某日,在电视中听到这么一句导语:如果有一天我无力行走,你是否愿意陪我一个温暖的午后?如果那是一个你不熟悉的家,你是否愿意把善良当做路牌?如果这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你是让他酣睡不再彷惶?
醒目,刻骨,字字入心。才明白我们目前的生活是何等丰盛,乃至于日常生活之中的郁郁寡欢,显得多么的廉价并且惨淡。
母亲曾告诉我,诊断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不在于他的个子长了多少,钱财积攒了多少,真正能辨识的,便是心智和担当。一个人的历练不在于脸上的沧桑,而在于眼神的坚毅和那股清澈是否依旧如昨。
而我时常惦记的,是奶奶的嘱咐:这世上什么都可以丢,只要别把自己丢掉了!
一语成谶。这般雷同的契合,如深入骨髓的血脉,无时不刻地催促着自己。我自知,路是自己选择的,无论结局如何,就算叩拜,也要匍匐前进,无所谓荒凉或者繁华,总要无愧于心。
梓诺在春节时曾给我发来邮件,信中除了简短的问候,便是大篇幅地回忆那些青葱岁月的往事。这让我也不由自觉地回想起灯火通明,但位于千里之外的小镇生活:
那些年,我们曾集体暴走,在烈日当头的正午,为了一探心目中的石头城,汗流浃背地徒步奔走;
那些年,为了弄清某道毫无头绪的难题,我们甘愿在燥热的炼狱里孜孜不倦地埋头苦头;
那些年,彼此间的说笑都显得惺惺相惜,毫无心机的玩笑足见情深,我们总会通过一种名不经传的纸条,从前桌传到后桌,直到知道彼此心中所想,才会粲然一笑,或者洞悉对方的心思,才会知晓那些故作滑稽的表情,竟是为了取悦某位剪着齐刘海的女孩……
而所有的一切,都浓缩成一种故事的形式存入记忆的底盘。但故事的平缓处偶有波澜,于是乎,你的天南,我的地北,便有了仰望的方向。
但我见过你足够深情和柔和的面容,在无数个心潮澎湃或忐忑不安的子夜里,以一种温情的声线维系:如果天堂无法让梦想长出硕果,那就让我们去地狱里猖獗一会吧!
这便是经历高考后你留给我最有分量的感动。不是我,而是我们。
6.忘却为了永恒的纪念优美诗歌 篇六
你离开的时间
太漫长了
长得让夜静止
让心
变得慌张
你远去的足音
太忧伤了
忧伤的让门彷徨
让失眠
变得倔强
(二)愿望
你说到我们老了的时候,找一处僻静的山野,买一所小别墅,我们幽居在此,闲暇时你要牵着我的手,带我四处去旅游。
《清溪畔》
山中纳清凉
醉卧枫林间
溪水来相伴
与君话百年
日日戏田黍
夜夜绕竹床
花间相扶酒
雪落欢鸟啼
(三)枫殇
重拾寂寞,孤独上路,终点是地狱。爱是慈悲,所以无畏悲喜,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抬头看看,这世上,曾经只是经过了一次天堂。
《长相思》
长相思,在江东,郎骑马儿来塞北,为君换取绿罗裙。
7.五四青年节演讲—为了忘却的纪念 篇七
五四青年节演讲—为了忘却的纪念
三年过去了,在这又一个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的时候,张涛的朋友和同事依然执着的战斗在工程的第一线。
岁月的年轮划过历史的天空,阳光如万年前一样崭新,流淌千年的岷江水依然气势滂沱却不失恬静。
历史不会忘记让十局人牵挂了几十年的紫坪铺,不会忘记作为十局指令性任务完满结局的渔子溪,更不会忘记让我们走出迷惘、走向市场的太平驿。我们有开创十局国际品牌的南累克,也有让十局人为之骄傲的引大入秦。每一项工程都是一次挑战,每一次成功都是一块丰碑。在这几经波折的风雨历程中,每一个足迹都有一个奉献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成长了一批十局的“明星”。
曾经,建筑市场竞争的惨烈让人刻骨铭心,但在惊涛骇浪中搏杀出来的今天的十局,无论是在前后方,还是国内外,都有无数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十局儿女。有人主动要求上工地,有人执着放弃别处的高薪聘请,有人一肩担负几项重任,也有人累倒在不休不眠的工地。机器的轰鸣如欢歌,简易的饭菜当全席,女人的身躯不再娇弱无力,高山峡谷间总能见到她们挺拔的身影;跳跃的焊花如烟火,夜晚的繁星作霓虹,男人的坚强也不再冷酷到底,亲人,有时会让他们的思念溃不成军。
1994年,在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区黑竹沟,十局西河工程数百人在为完工做着最后的冲刺,在这一群舍生忘死的战斗队伍中,活跃着一位浑身上下都洋溢着青春气息的19岁女孩——蒋君,她不怕西河是死亡之谷的传说、不怕已经砸伤两位工友的山体滑坡、更不会被此处风水动不得的怪谈所吓倒。可就在离完工发电还不到半年的时候,年轻的她被拌和机夺去了整个左臂,19岁,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对美好的未来还满怀憧憬。工友们,比她哭得还伤心,坚强的她用如花的青春点缀着神秘的西河,用如花的芬芳浸泽着每一个十局人的心……
其实,像张涛、蒋君一样为十局发展作出牺牲、奉献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当我在阳春三月踏上十局的施工工地,面对这些对我来说就像是开天劈地一样的伟岸工程时,我的心怎么也不能平静。在城市灯火辉煌的夜景背后、在现代快捷高效的生活背后,有多少水电人正离乡背井,战斗在高山峡谷,奉献着淤血的青春、奉献着忘我的生命!
也许,水电人的辛酸只有皇天后土最了解,她总是用雨雪诠释她无奈的心情;水电人的情怀也只有行云流水最清楚,四季巡回始终奔腾不息。水电人热情似火的青春激情染红了天边的云,水电人执着无悔的奉献震撼着你我的心!我们崇敬每一位为水电事业、为十局发展立下不朽功勋的前辈,你们奋斗努力的青春之光将永远照耀我们前进!
也许,没有人为他们的青春呐喊助威,也没有人为他们的艰辛着书立传,但我相信,那执着的奋斗与追求将载入他们的生命,沉淀出最美的诗句。跋涉中的山水只是屏障,跨过去的艰险才是最美的风景!
永恒只是一个话题,青春终会老去。但你们青春燃烧的光和热永远不会被历史忘记,无怨无悔的执着将生生不息
8.高一《为了忘却纪念》说课稿 篇八
静静地坐在旋转的观台上,眼前突兀的是纷飞的战火。那大气磅礴的场景,昭显着松骨峰悲壮的硝烟,生命中不曾有过的枪炮声离我如此之近!我伸手相向,紧紧抓住共和国历史上最壮美、最辉煌的瞬间。
这是献给伟大的生命的最生动灿烂的画面——穿越泪水和火光,这些浸润着悲伤、闪耀着壮烈、掩映着凄美的画面是如此神圣地感动着我们的情怀——那些值得尊敬的远去的人,他们留给这个世界上的宝贵名声和精神财富,是我们更认真更诚实更美好地活下去的真实理由。
“在执行政府的训令中,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我感到一种失望的痛苦。”“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的失望和痛苦,却是我们告慰英灵的最好的誓言!古希腊的布里克里曾说:“他们贡献了他们的生命给国家和我们全体,至于他们自己,他们获得了永远的常青的赞美,最光辉灿烂的坟墓——不是他们遗体所安葬的坟墓,而是他们的光荣永远留在人心的地方。他们英名生根在人们的心灵中,而不是雕刻在有形的石碑上。”岁月的流逝,尘封了曾经泪光盈动的双眼,也淡忘了灵魂深处的记忆。我珍爱和平,希望玫瑰永远代替枪炮。但我也真想淡忘和平,因为我们忘记了许多原本不应该忘记的记忆。我不知道央视的感动中国,到底感动了多少国人,当我看到在场人们感动的泪水奔涌而出的时候,才真切感到了人们并未泯灭的良知。
有一种感觉暗暗滋长,那是久违的怀念;有一种冲动渐渐萌生,那是生命的渴望。这种植根于对英雄的怀念和渴望,却永远情寓于中,无法言表。瑞士军事理论家约米尼说:“假设在一个国家里,那些牺牲生命、健康和幸福去保卫国家的勇士们,其地位反而不如大腹便便的商人,那么这个国家的灭亡,就一点都不冤枉。”我越来越无法解读这仅仅是一撇一捺的“人”,我只知道当人们陷入困境(诸如洪水、火灾和地震)的时候,那原本世俗的眼光却会变得如此的透明、如此的清澈!一句“谢谢亲人解放军!”却让我们感到那样亲切却又那样遥远!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我们失去的东西太多了,不该得到的东西也太多了。
9.纪念说课稿 篇九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五本书中,仅设有2个单元的现当代散文。必修一的第三个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必修2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共有6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篇写人记事散文。
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 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依此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课文七部分之间的关系。2、 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体会作者其中的情感。3、 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4、 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 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难点是夹叙夹议的方法;
3、关键语句的理解。
说教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是本课的关键。
⑴从学情出发,注重“高视角,低起点”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分解重难点,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第二课时“动态阅读,迁移应用”,突出“悟”字。以确保学生一课一得。
⑵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安排阅读三步骤(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⑶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变迁,同时加大随堂训练的容量,以适应高考的分量
⑷依据“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说学法
对于高一的学生对于散文的文章形式,不宜接受。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先理顺文章内容,由浅入深,透过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揭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成为一个难点。教是为了不教,学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名人名篇,强化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高考作好准备。
说教学过程
课文有七节构成,学生在理解过程的时候,难免理不清头绪。因此我依照我们认识的基本规律,采用“挈领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提问:课文的题目是《纪念刘和珍君》,那么请阅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部分是写刘和珍的?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会把文章中的信息从新组合,把有关人物点点滴滴总结在一起。从而把人物形象丰富话。
(二)局部探讨,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如果说通过梳理,对文章整理的理解不难的话,对于文章个别语句的理解,确是难的。品读下面的例子:“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通过阅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还不理解的内容,并且通过小组讨论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 在整体加局部理解之后,拓展练习:
1、假如给刘和珍君烈士塑像,你会有哪些设想?这个练习充分说明了通过学习,学生对人物塑造的理解,便于学生巩固叙事,议论,抒情等表达方法的运用。
(四) 拓展练习,作业布置
10.为了忘却的纪念抒情散文 篇十
回首那些错把倾诉冲动当作创作才华的无知年生,在兵荒马乱的晚自习上,在熄灯的宿舍里,我们总是在一堆堆耀武扬威的习题和试卷的缝隙间,在应急灯渐渐微弱下去的光线中,一手撑着深不可测的夜,一手写下无处倾诉的话。
那是一种盲目的、消耗的状态,照管自己的生活,打理那些千头万绪的杂念,喝自己冲的咖啡,睡自己铺好的被窝,吃自己餐盘里的饭菜,写自己的作业,考自己的试,做自己的梦……世界的悲伤与灾难都太多,我们活在平静遥远的角落,无力怜悯。人间既非天堂又非地狱,末日尚远,我们惟能维护着自己的天地,“埋头做着功课做着世间的荣辱”……就算是洪荒滔天,也总有他人去担当……文字成为内心的形而上的依靠。
那些执念,那样的旧时光,一晃就过去了。
而今仿佛是站在一个青黄不接的尴尬路口,失去的是招摇撞骗的痛快诉说,未曾获得的,是笔走天涯的洗练淡定。已经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写字,因为心里有了羞赧和踌躇,对纷繁复杂的眼之所见有了惧怕。不知道我应该怎样写,写这无法书写的自我,怎样诉说,诉说这无法诉说的世界。
回过头去看看那些浸透在白纸黑字上的生动的悲喜,切肤地感觉到,在那样一个唯唯诺诺的苟且年纪,伤情似乎是装点生命的勋章,好像只有凭借那些,幻觉般的,被我们脆弱的主观承受力无限夸大的非难,我们才得以拥有热泪盈眶的青春。
尽管,生命中的温暖一直都与我们遥遥在望,而我们只不过是拒绝路过。
“之行,如果有天我们湮没在人潮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活得丰盛。”二十岁的时候,读到这样的句子。写这话的人又说,“世界之大,我却不知其折或远。”
在我脚踏的这片狭小天地,经历的,不过是寻常的青春,看到的,不过是平凡的世界。在过去心高气傲的年头上,因不懂得该如何聪明地活着,所以总觉得连生命都是身外之物,“好像这个世界说不要就不要了。”
前些日子在英文泛读课上看了一篇美国作家写的散文,他说:“杰斐逊总统在独立宣言里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很多人把这句话误读成‘每个人都有幸福的权利’。”
读到这里,我为这样一个美国式的小聪明笑了起来。这篇散文不过讲述了一个古老的真理,即幸福本身就是虚妄,它只存在于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在所谓的终点你是看不到幸福的,因为它不存在。
我因此想起了曾经不知天高地厚的年岁,因为一些小事踌躇满志,连走路的步伐都快了起来,仿佛急于直面人生;但是当鞋里掺进了一颗硌脚的石子儿,便又会呼天抢地,倒戈弃甲,觉得世不容我。但是终于——在其后的其后——我渐渐承认,活着的.价值,在于要有一个饱满的人生。隐忍平凡的外壳下,要像果实般有着汁甜水蜜的肉瓤,以及一颗坚硬闪亮的内核。这样的种子,才能在人间深处生根发芽,把一段富有情致的人生传奇流传下去。
因知道若干年之后的人世,再也不会有人惦记我们的存在,因此这段饱满的生命,是我们以生之为人而骄傲的唯一见证。
这些年的时间,为着实现这样饱满的人生,断断续续地做着一些代价高昂的遥远的梦,断断续续地写些不叫文字的文字,断断续续地被生活的遗憾所打岔,跌入低谷,并且拒绝任何搭救,自己慢慢摸索着爬起来继续走。这青春,与世间任何一段青春无异——年月里那些朝生暮死的悲喜,也就这样野花般自生自灭地燃烧在茫茫命途上,装点了路人的梦。
故人对我说,“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说这话的少年,早都成了记忆深处的那些花儿,走上了更远、更美的路。只是这样的话,我一直都唯唯诺诺地记得。我也是这样感激涕零地知晓,我何其所幸——“如果不是因了你们,我何以能这样平安成长,渐渐变成一个健全的人呢。”
记录这旅途的大部分文字,从高一到高三毕业,用了整个成长的时间来完成它。
印象深刻的,永远是书写它们的时候——某个十六岁的晴朗的秋天下午,某个心绪不平的高三的晚自习,某个毕业之后的夏天的深夜——而经过了这一切,我常常不解的是,为何我们而今常常惭愧当年的种种矫情,但却又暗地里明白,当初身临其境的时候,我们的体会的确是真实而切肤的。于是这只能归结为这样一个冷静的解释,那是因为我们长大了。那是因为,好多年前如锥子一般刻在我们心底的,所谓时光断裂的声音,成为了永远的回声。
年华里,我们失却的是一种心情。
未曾想到,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的出生年代,成为了一个字正腔圆的集体烙印,被用作追捧和诟病的代名词,无论我们有着多么迥然不同的生存姿态。但是我仍然相信这些千姿百态的理想和悲哀,功名和败落的后面,有着本质上相同的,对世界和生命的勇敢诘问。这正是我们为何要紧紧抓住语言的权利去表达内心的最初的动机。无论是写作者还是阅读者,这都是光荣的事情。至少,我们有很多的孩子,愿意去思考和表达,即使无论这思考和表达的方式与内容怎样。我始终相信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殊途同归。
所以。
因了成长本身的不完美,我希望这些如原石一般尚经不起雕琢的文字,能够以一种最接近成长的本质的真实形式——即充满了热泪、过错、遗憾、美好、希望和绝望的姿态——纪念我业已逝去的那段珍贵岁月。那些我们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长大的少年时代。那曾是,也将是属于我们大多数孩子的一段最清澈最美好的时光,如同所有,所有——所有踏过了中学岁月,踏过了高考,踏过了命运的沼泽,在险些陷下去的时刻,被意志和希望重新拉回到一条更值得坚持下去的路上的孩子们——所亲身经历过的那样。
看,在这个充满爱与被爱、伤害与被伤害的世界里,生命对我们是吝啬的,因为它总是让我们失望;可是,生命又是这么慷慨,总会在失望之后给予我们拯救。
我想,因了这生命的慷慨,我们必须尊严地过下去。就如同生命本身,尊重我们的存在。
之所以将本文集的名字命名为“被窝是青春的坟墓”,是因为这个名字对于我而言的重大意义。我非常怀念它。
这是一句暗号。我们那些彼时笑容灿烂,而今四散天涯的孩子们,永远都会记得它。借这样一个温暖的名字,我只愿如此诚恳地,表达我对所有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的祝福,就像我一直被祝福的那样……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
【高一《为了忘却纪念》说课稿】推荐阅读:
高一化学硅酸盐说课稿10-03
高一语文上册《包身工》的说课稿07-31
高中体育《高一排球正面双手垫球》说课稿07-04
高一化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说课稿11-14
《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像》高一数学说课稿06-23
为了一切学生08-27
为了什么而读书08-12
为了贯彻落实省10-17
为了每一个学生10-27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