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文胡适

2024-07-13

近代史论文胡适(共12篇)

1.近代史论文胡适 篇一

读胡适先生文字有感 Qingcheng Qingcheng 这两天利用中午和晚上睡前的一点时间,把亚马逊上面的一本小书《介绍我自己的思想》看完了,豆瓣里也收录了这本严格意义上来说算不上书的选集,里面主要是胡适先生给自己或他人书籍所作的序,还有一些札记赠言等。文“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本是先生给书籍《胡适文选》作的自序,主要说明了先生所选文章的原因:为“少年朋友”选辑二十二篇文章大致介绍先生自己的思想。

先生言其思想受两个的人的影响最大:赫胥黎和杜威。前者教先生怎样怀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后者教先生怎样思想,教先生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这是我们这些当代青年应该学习的,凡事求证据,记得要问为什么?不被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所淹没,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先生对五四精神的赞扬和怀念,对青年学生的的教导和期望,读来让人感到惭愧,想五四时青年大学生所思所想所为,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再反思自己的大学生活,无明确长远目标不说,连当前学习之事也没有做好,多为应付考试而读书,浪费了大好时间,实属不该。

先生言“Express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appropriating impressions”,即“要使你所得印象变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记录或表现成文章。”所以先生推荐记札记,这也是我写这篇日记的原因,以后坚持生活写日记,读书记笔记,尽量把印象变成自己的。

生在1960年的毕业典礼上给毕业生送了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和信心汤。第一味药是说,离开学校,总得带一两个麻烦而有趣的问题在身边,时时向你挑战,笑你奈何不了它,这样就不会懒惰。第二味药,是要我们进入社会后要多发展一点职业以外的兴趣,“这种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使他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想自己从小到大,却没有一样这样的兴趣,或者说没有一样能坚持下来的兴趣,吉他,羽毛球,游泳,多是三分钟热情,未能坚持。勉强算上的,可能就读书了,少时书读的少,见识也浅,大学里有了图书馆,便想着多多利用,也算是读了一些书,只是少有记下读后感想,还是要像先生所言,以后无论读书还是观影,尽量把所思所想记下。其实游泳也一直在学,只是不能有规律的练习,想起才去,以致进展不大,算来学自由泳也近一年了,还是不能流畅的换气,20多米就不行了,还是多请教请教舍友。先生把第三味药叫信心汤,是要毕业生总得有点信心,“我们生存在这个年头,看见的,听见的,往往都是可以叫我们悲观,失望的----有时候竟可叫我们伤心,叫我们发疯。”先生当年所描述的对现在的我们也同样适用吧,每天看着微博里的社会人间百态,多半让人悲观和失望,正因如此既最好又最坏的时代,既智慧又愚昧的年头,既希望又失望的季节,才更需要培养信心,“这个时代,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代,没有信心,我们真要发狂自杀了。”先生举了福特和莱特兄弟两个例子来叫我们深信“努力不会白费”的人生观。自问,有这种信心没?

先生在文“大宇宙中谈博爱”中提到: 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就是把自己弄好。我们应当先把自己弄好,然后帮助别人,独善其身然后能兼善天下。同学们,现在我们读书的时候,不要空谈高唱博爱,但应先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到我们有充分能力的时候才谈博爱,仍不算迟。

先生在文“青年人的苦闷”中提到:

悲观是不能救国的,呐喊是不能救国的,口号标语是不能救国的,责人而自己不努力是不能救国的。

我在二十多年前最爱引易卜生对他的青年朋友说的一句话:“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我现在还要把这句话赠送给一切悲观苦闷的青年朋友。社会国家需要你们作最大的努力,所以你们必须先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有用的东西,方才有资格为社会国家努力。

自问,有没有充实自己?把自己弄好?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有用的东西?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科学方法只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最后摘抄孙中山先生评论“五四运动”的话:

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原其故,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九年一月二十九日,《与海外同志书》)

2.近代史论文胡适 篇二

游仙赠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 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 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我请赵元任看此词押的舞、虎、雨, 如何能与‘有’韵字相押。他也说, 湖南韵也无如此通韵法。”

青年毛泽东对新文化运动主将的胡适很尊重仰慕, 与他有不少交往, 也受到他的一些进步思想的影响。1918年8月19日, 毛泽东应读师范时的老师、时任北大教授的杨昌济之召来到北京。被推荐到北大图书馆做助理员的工作。从美国归来的大名鼎鼎的胡适此时就在北大任教。在这期间, 毛泽东曾不失时机地抽空旁听胡适的课。胡适在文章中称毛泽东是他“从前的学生”, 此话不假, 虽然他仅比毛泽东大两岁。毛泽东在长沙创办“自修大学”就是受了胡适的影响, 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 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之先生造的”。他还亲自登门拜访胡适, 向胡适求教。胡适1920年1月15日的日记中就有“毛泽东来谈湖南事”的记载。1936年, 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时说, 五四前后, “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 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 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想不到多年以后, 在台湾的胡适仍然“关心”着这位“从前的学生”, 时为一国之尊的毛泽东。这次谈的是“学生”的诗词, 着重议的是发表不久的“新作”———《游仙赠李淑一》 (后改为《蝶恋花·答李淑一》) 。胡适说这首脍炙人口的《蝶恋花》“没有一句通的”, 此话讲得太过, 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偏见, 已不是什么诗歌评论, 而是赤裸裸的诋毁了, 是“胡说”、“胡批”。相信读者自有判断, 无须赘言。

至于他所说的这首词的押韵问题, 如果单从“纯技术”要求的角度来看, 胡适之言, 自有一定道理———因为他“论证”得也很“严密”, 还请教了湘籍著名语言学家, 最终得出了就是照方言也不押韵的结论。“蝶恋花”词牌要求上下阕同调, 五句四仄韵, 共八个韵脚, 且要求在同一韵部。对照这一要求, 毛词的确“出格”了。上阕的[柳、九、有、酒]属上声二十五有韵, 下阕的“袖”属去声二十六宥韵。上声二十五有与去声二十六宥通用, 同属词韵第十二部, 这是符合词律要求的。然而下阕的[舞、虎、雨]这三个韵脚字均为上声七麌韵, 属词韵第四部, 明显和上阕四个韵脚字以及下阕“袖”字不同韵。严格对照词谱, 这首词的确“破韵”了。所以从严守规则的要求来说, 胡适的批评是不错的。

这样的韵脚犯忌, 一向重视用韵、深谙格律的毛泽东自然很清楚这一点。1958年12月, 他在“作者自注”中说:“上下两韵, 不可改, 只得仍之。”“不可改”说明毛泽东是为了不因韵害意而“破格”。如此用韵, 意与声谐, 浑然天成, 所以也就“只得仍之”了。诗言志, 既然格律是为了表情服务的, “情动绳墨外, 笔端起波澜” (臧克家语) , 这时又何必胶柱鼓瑟呢?

3.胡适毕业赠言:答案 篇三

学生临近毕业,有许多话要对同学、老师、母校说,“毕业赠言”为他们提供了一次机会,一个展示个性、展现才情的平台。虽然毕业赠言人人都能写,但是由于其特殊的纪念意义,毕业赠言应尽量写得精练、形象、富有时代感、饱含深情,能给人以启迪。下面小编给大家推荐胡适给毕业生们的人生启迪。

>

毕业赠言 胡适 答案

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

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竭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经太晚了。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须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读十一万页书。

诸位,十一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

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自己。

4.胡适_名言警句 篇四

2、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

3、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

4、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5、对人事可疑处不疑,对原则不疑处存疑。

6、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

7、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

8、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9、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10、少说点空话,多做点实事。

11、美国人来了,有面包,有自由;苏联人来了,有面包,无自由;他们来了,无面包,无自由。

12、You can not beat something with nothing.13、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14、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

15、读古人的书,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聪明到怎样,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傻到怎样。

16、为学有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

17、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

18、从前禅宗和尚曾说,“菩提达摩东来,只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我这里千言万语,也只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牵着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我自己决不想牵着谁的鼻子走。我只希望尽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19、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几次细思量,情愿相思苦。20、依我看来,中国的教育,不但不能救亡,简直可以亡国。

21、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落空;虚耗;虚掷)。(功不唐娟:功:功夫;唐:徒然,空;捐:舍弃。佛家语,功夫不会白白地抛弃。)

22、现在有人告诉你“牺牲你个人的自由去争取国家的自由”。可是我要告诉你“为个人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为社会争人格。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

23、把自己铸造成器,方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会。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把自己铸造成了自由独立的人格,你自然会不知足,不满意现状,敢说老实话。

24、保险的意义,只是今天作明天的准备;生时作死时的准备;父母作儿女的准备;儿女幼时作儿女长大时的准备;如此而已。今天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这是真旷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真慈爱。能做到这三步的人,才能算作是现代人。

25、我受了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反而损害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愿挨骂。

26、其实朋友是人造的关系,是自由选择的“人伦”,弟兄是天然的关系,是不能自由选择的“

27、堕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第一条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第二条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

28、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

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

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

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5.胡适励志名言 篇五

2) 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3) 依旧是月圆时,依旧是空山,静夜;我独自下山归来,这凄凉如何能解!翠微山上的一阵松涛,惊破了空山的寂静.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

4) 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5) 都是平常感情,都是平常言语。偶尔碰见个诗人,变化出多少新奇诗句。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6)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7) 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

8)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9) 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

10) 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

11) 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12) 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

13) 对人事可疑处不疑,对原则不疑处存疑。

14) 发明不是发财,是为人类。

15) 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16) 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想怎么收获就怎么栽。

17) 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18) 为学有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

19) 偶有几茎白发,心情微近中年。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6.试论胡适的诗歌翻译 篇六

关键词:动态不对等,有意的误译

胡适是二十世纪早期我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 近代著名学者, 诗人, 历史学家, 红学家, 文学家和翻译家。他对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在于首倡使用白话汉语写作。胡适是用白话写作的第一人, 同时也是用白话翻译西方诗歌的第一人。在本文中, 作者认为, 研究他的诗歌翻译对于今天我们的文学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 仍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胡适的翻译主要是对英美诗歌的翻译, 他是中国用白话汉语写诗的第一人, 也是用白话汉语译诗的第一人。胡适的翻译思想 (“胡适之体”) 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尝试和取舍的过程。胡适的翻译实践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1910年赴美留学之前的翻译是他的早期翻译;自1910年赴美留学到1917年学成归国的这八年是他翻译的尝试时期;1917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以来的几年是他从事翻译的成熟时期。

一、胡适早期的诗歌翻译:

1908年10月, 胡适在《竞业旬报》上发表了他的处女译作:英国诗人丁尼生的《六百男儿行》。这时的胡适正在上海的中国公学求学, 同时还兼任《竞业旬报》的编辑。正像当时的启蒙翻译家严复、林琴南等人一样, 《六百男儿行》以及他的其他早期翻译仍然沿用了当时流行的中国古典的五言诗、七言诗以及骚体诗的形式。那个时候, 胡适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翻译风格, 并且, 他的翻译所面向的读者群仍然是极少数掌握了文言汉语的知识分子。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胡适的这首译诗《六百男儿行》。《六百男儿行》原诗共有6小节, 我们以其第1小节为例, 加以分析。

原诗:Half a league, half a league, ∕Half a league on ward, ∕All in the Valley of Death∕Rode the six hundred.∕“Forward, the Light Brigade!∕Charge for the guns!”he said.∕Into the Valley of Death∕Rode the six hundred.胡译:“半里复半里, 半里向前驰。驱驰入死地, 六班好男儿。男儿前进耳, 会须夺炮归。驱驰入死地, 六百好男儿”。原诗的韵脚是“abababab”, 是对韵, 整齐又干脆, 很有号召力。而译诗则尽量模仿原诗的格律, 韵脚为“aaabcaab”。这种韵式在古典汉语诗歌 (通常是以第二、四、六、八句的尾字为韵脚) 中是不多见的。胡适把原诗中的“Charge for the guns”译为“会须夺炮归”虽与原文的意义不符, 但却很好地再现了勇士们誓赴国难的英勇气概。另外, 由于译文采用的是五言旧诗体, 对字数有严格的要求。译文中反复使用的语气副词, 如“复”“尔”“会”“儿”等, 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译者对原诗意义的再现。

二、胡适从事诗歌翻译的尝试期:

1910年, 胡适考取了“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留学。他先入康奈尔大学学习农科, 后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 师从哲学大师杜威。杜威是西方实用主义学说的创始人, 所以, 胡适也受杜威的影响, 成了实用主义的信徒。这时的胡适已经成长为一个以“复兴中华文化” (Renaissance of Chinese Culture) 为己任的热血青年。他在治学上提出了“大胆地假设, 小心地求证”的原则, 并把此原则应用到诗歌翻译中去。这时的胡适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文言汉语在表达上的局限性, 所以决心在诗歌翻译的形式上有所突破。正如他在回国前夕 (1917年1月) 发表在《新青年》第二期上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所说:“五七言八句的律诗绝不能容丰富的材料, 二十八字的绝句绝不能写精密的观察, 长短一定的七言五言决不能委婉达出高深的理想和复杂的情感”。胡适不顾同仁们的反对, 率先大胆地尝试用白话汉语翻译西方诗歌, 同时大胆地模仿和借用西方诗歌的韵式, 如抱韵、转韵、三行韵等。这就打破了古典汉语诗歌对韵律的要求, 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 进而使得英汉诗歌的翻译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是翻译界的“革命”和“创举”, 这时, 胡适的译诗技巧也日臻成熟。

三、胡适诗歌翻译的成熟期:

1917年, 26岁的胡适学成归国, 并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文科学长陈独秀的邀请, 到北大任教。这时, 胡适继续推广使用白话汉语, 促进文学和文字的平民化。1918年3月, 他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见《新青年》第4卷1918年4月出版) 一文中指出, “自从《诗三百》到于今, 中国的文学凡是有一些价值有一些儿生命的, 都是白话的或近于白话的。其余的都是没有生气的古董, 都是博物院中的陈列品!”中国的传统诗歌犹如一颗衰老的果树, “实在不完备, 不够做我们的模范。”他继而指出, “西洋的文学方法……实在完备得多, 高明得多, 不可不取例。”胡适的译诗是他倡导的“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大任教期间, 他翻译了美国诗人安娜·林赛 (Anne Lindsay, 1750-1825) 的《老洛伯》 (Auld Robin Gary) 和萨拉·第得尔 (Sara Teasdale, 1884-1933) 的《关不住了》 (Over the Roofs) 等诗。这时的胡适“凌云健笔意纵横” (庾信诗句) , “已经进入了一个诗歌翻译的新纪元。” (胡适语) 下面, 我们对胡适翻译的《老洛伯》进行赏析, 原诗共9节, 我们以其中的第5、6小节为例:原诗:My heart it said nay, ;I look’d for Jamie back;∕But the wind it blew high, and the ship it was a wrack;∕His ship it was a wrack———why didna Jamie dee?∕Or why do I live to cry, Wae’s me?∕My father urged me sair:∕my mother didna speak;∕But she look’d in my face till my heart was like to break:∕They gi’ed him my head, ∕but my heart was at the sea;∕Sae auld Robin Gary he was gudeman to me.胡适的译诗:“我那时回绝了他, 我只望吉梅回来讨我。又谁知海里起了大风波———人都说我的吉梅他翻船死了!只抛下我这苦命的人儿一个!我爹爹再三劝我嫁;我妈不说话, 他只眼睁睁地望着我, 望得我心理好不难过!我的心儿早已在那大海里, 我只得由他们嫁了我的身子!”原诗每小节4行, 韵式为aabb。原诗作者用大量的口语和俚语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村妇对于命运的无奈。而胡适的译文则既摆脱了汉语旧体诗的束缚, 又没有刻意去照搬原诗的韵律;而是基本上维持了原诗的每节4行, 但是字数的多少则随着诗意和自然节奏而定。用语朴实率真, 成功地再现了主人公满腹的伤心事和对生活的无奈, 读之不由地令人潸然泪下!可见, 译者和原作 (或原作者) 之间是“恋人关系”:他不仅仅要告诉译文读者原作和原作者说了什么, 而且还要告诉他们译者自己的感受和要说什么。这时, 胡适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译风:即“胡适之体”。那么, 胡适的诗歌翻译有何特色呢?

四、胡适诗歌翻译的特色:

大体说来, 胡适的诗歌翻译有三个特色:即 (一) 、翻译选材的目的性强; (二) 、白话译诗, 通俗易懂; (三) 、翻译和创作的有机统一体 (organic unification) 。胡适充分地发挥了汉语的优势, 在东方文化环境中再造了原诗的意境, 让原诗“复活”了。这种创译是创作和翻译的有机统一 (organic translation) 笔者认为, 胡适的译诗是在原诗基础上的有机创作。其实, 后来为数众多的翻译理论, 例如, 林语堂的“化境”说, 傅雷的“神似”说, 以及再后来的许渊冲提出的翻译美学理论, 都不过是对“胡适之体”的这样那样的诠释罢了。以翻译《圣经》著称的美国翻译家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理论 (Dynamic equivalence) , 那么, 胡适的翻译则可以说成是“有机的动态不对等” (organic dynamic inequivalence) 。如果说胡适的翻译中有错误的话, 那也只能算是“有意的误译” (“purposed mistranslation”) 。而正是这种“有意的误译”延续了原文在译语的文化生命。

五.结语:

在本文中, 笔者着意介绍了胡适先生的诗歌翻译实践和他的翻译特色 (“胡适之体”) 。行笔至此, 我们至少可以说, 胡适这位文化巨人对于中国翻译的影响是“空前的”。首先, 他首倡使用汉语白话, 使得中华文化走向现代化成为可能;同时, 胡适又是使用白话译诗的第一人, 这就使得大批西方名著得以被介绍到中国并为国内广大读者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 世界上每一个使用现代汉语的人都是受了他的惠泽的。哲人音容日远, 昔今之感何深!正如台湾知名学者毛子水在《胡适墓志铭》中所说, “我们相信, 形骸终要化灭, 陵谷也会变易, 但在墓中的这位哲人所给与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参考文献

[1].《全唐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出版;

[2].《胡适诗歌翻译研究》, 廖七一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4月第一版;

[3].《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胡适翻译研究》, 张江华著, 载于《中国南部科技》, 2009年第8期;

7.胡适语录精选 篇七

2、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3、现在有人告诉你“牺牲你个人的自由去争取国家的自由”。可是我要告诉你“为个人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为社会争人格。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

4、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5、对人事可疑处不疑,对原则不疑处存疑。

6、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

7、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

8、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9、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10、少说点空话,多做点实事。

11、美国人来了,有面包,有自由;苏联人来了,有面包,无自由;他们来了,无面包,无自由。

12、You can not beat something with nothing.

13、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14、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

15、读古人的书,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聪明到怎样,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傻到怎样。

16、为学有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

17、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

18、从前禅宗和尚曾说,“菩提达摩东来,只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我这里千言万语,也只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牵着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我自己决不想牵着谁的鼻子走。我只希望尽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8.胡适的诗:乐观 篇八

“这柯大树很可恶,

他碍着我的路!”

来!

快把他斫倒了,

把树根亦掘去。――

哈哈!好了!

大树被砍作柴烧,

树根不久也烂完了。

斫树的人很得意,

他觉得很平安了。

但是树上还有许多种子――

很小的种子,裹在有刺的壳里,――

上面盖着枯叶,

叶上堆着白雪,

很小的东西,谁也不注意。

雪消了,

枯叶被春风吹跑了。

那有刺的壳都裂开了,

每个上面长出两瓣嫩叶,

笑迷迷的好象是说:

“我们又来了!”

过了许多年,

坝上田边,都是大树了。

辛苦的汉,在树下乘凉,

聪明的小鸟,在树上歌唱,――

那斫树()的人到那里去了?

9.季羡林与胡适、吴作人 篇九

“毕竟一书生”——与胡适

如果说陈寅恪当年写八行书向北大推荐季羡林是伯乐的话,那么胡适便是善纳千里马的老板。季羡林自然不能忘怀,晚年专写两篇文章回忆胡适,“报知遇之恩于万一”。

季羡林1946年到北大后,10天即由副教授擢升为正教授,并兼东语系主任。尽管与胡适的学术辈分不同,社会地位悬殊,但仍有较为密切的接触。作为系主任,他要经常向校长请示工作,此外他们还同是北大教授会成员,同是文研所的导师,同是北平图书馆的评议员。胡适那时在编一学术副刊,季羡林又是撰稿人。因此,季羡林是校长办公室的常客。他们共事三年,令季羡林印象最深的是胡适的为人特别亲切和蔼。不论是对教授、职员、学生,还是工友,都是笑容满面,谁在他面前都有如沐春风之感。写到这里,笔者不禁想到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季羡林也成了“泰斗”“大师”级人物,虽不苟言笑,但待人和蔼可亲,不乏先师之遗风。

从季羡林到北大后所受的礼遇,即可见胡适对他的信任和厚爱。当时印度总理尼赫鲁派印度著名学者师觉月博士到北大当访问教授,随来的还有一批留学生。接待、照管印度老、少学者的任务,胡适全权委托给了季羡林。师觉月第一次讲演时,胡适还亲自出席致辞欢迎。

在学术上,胡适与季羡林亦有交往。季羡林自云,新中国成立前三年,他只写过两篇比较像样的学术论文,其一是《浮屠与佛》,此文是读《胡适论学近著》而受的启发。探索汉译“浮屠”与“佛”谁先谁后的问题,皆因当时胡适与陈援庵(陈垣)各持一端,争到了面红耳赤的地步。季羡林根据他对吐火罗文的研究,解决了这一难题。这篇文章让胡适对这位年轻教授刮目相看。另一篇《列子与佛典》定稿后,季羡林即呈胡适审正。胡适挑灯夜读,立即复信,予以肯定:“《生经》一证,确凿之至。”寥寥八个字给季羡林莫大的鼓舞。胡适离开大陆后,对季羡林的学术研究一直是关注的。1999年季羡林赴台访问,友人告诉他,胡适曾对台湾“研究院”李亦园先生说过:“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季羡林听罢,百感交集。

季羡林眼中的胡适,是一个“矛盾的人物”,既不赞成共产主义,也反对三民主义,他崇尚的是美国的民主。胡适一辈子没写过批判共产主义的文章,但反对国民党的文章他倒写过。季羡林认为胡适“对共产党没有深仇大恨”。季羡林用耳闻目睹的两件小事来说明自己的判断。

一是新中国成立前夕,北平学生运动频繁,“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沈崇事件”等,都是由中共地下党发动和指挥的。路人皆知,胡适焉能不知?但每当北平的国民党宪兵或警察逮捕爱国学生时,胡适总是亲自出马,奔走于大小衙门,逼迫国民党当局释放学生;还曾亲笔给南京驻北平的国民党要人写信,要求放人。二是某次他到校长室与胡适谈事,见一个人进来对胡适说,解放区的广播电台昨天夜里有专门对胡适的一段广播,劝他不要跟蒋介石集团逃跑,将来让他当北京大学校长兼北平图书馆馆长。在座的人听了,都有兴趣,静观胡适的反应,胡适异常平静,只微笑着说了句:“他们要我吗?”他并没有以大骂共产党来表示对国民党的忠诚。

“胡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季羡林如是说。胡适一方面研究学术,另一方面从事政治活动。“他有时候想下水,但又怕湿了衣服”,一生在矛盾中度过。季羡林觉得这个“过河卒子”本质上是一介书生,“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个书呆子”。一次他们俩在北平图书馆开评议会,胡适匆匆赶到,声明他要提早退席去赶开另一个重要会议。与会者发言跑题,谈到《水经注》。一听到《水经注》,胡适浑身是劲,滔滔不绝发表己见,一直到散会都没退席,早把那个“重要会议”忘到爪哇国去了。

另一点让季羡林感戴的是胡适爱才,求贤若渴。当年出逃台湾前,他从南京要了一架专机,点名要接几位老朋友。他在南京机场恭候,机舱门一开,只一两位,他当时大哭一场。胡适毕生奖掖后进,是位“平生不解掩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的人物。

1985年左右,季羡林偶见一报纸发文章批判胡适“一生追随国民党和蒋介石”,觉得有失公允,毅然写了篇《为胡适说几句话》。当时有人劝他不要发表,季羡林仍坚持发了。在文章中他又说胡适是一位非常复杂的人物”,是“一个异常聪明的糊涂“人”。

1999年季羡林访问台湾,拜谒胡适的陵墓,献了鲜花,行三叩大礼。照旧礼,他应该将自己新出齐的“文集”在胡适墓前焚烧,算是向他汇报毕生的科研成果。“我此时虽思维混乱,神志还是清楚的,我没有那样做”。回来后他写了一篇长文《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文中特别愧疚地写到10多年前写的短文《为胡适说几句话》,连“先生”两个字都没有勇气加上。

2003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了2000万字的《胡适全集》。此前请季羡林当主编,请他“俯允”。季羡林说“我只能仰允”。他写了篇1.7万字的总序,副题是“还胡适本来面目”,“拨乱反正,以正视听而已”。继而抱病为《学林往事》写了一篇关于胡适的文章,觉得《胡适全集》前序的副题写得太满,“我哪里有能力还适之先生以本来面目呢?”后文主要写他对胡适的认识,以“毕竟一书生”冠之,他以为这样较为妥帖。

“真挚的友谊,是永存的”——与吴作人

季羡林的怀人文字所写的,多系学界师友。吴作人只能算是他文学艺术界的大同行,季羡林专写一篇《寿作人》可视为例外。更为例外的是,一生不喜欢拜访人的季羡林连老同学胡乔木家都不想去,却专程去探视了病中的吴作人。

季羡林和吴作人相识于1947年左右,那时北大还在沙滩。为筹办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画展,季羡林向徐悲鸿借他的名作泰翁的画像。画展筹备期间,季羡林又请徐悲鸿、廖静文夫妇和吴作人来指导。此前季羡林早闻吴作人的画名,却不识其人。这次相见,吴作人在待人接物中表现出的热情、诚挚和淳朴给季羡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中国成立之初,季羡林忽然对藏画产生了兴趣,虽说刚入收藏之道,但他的品位极高——齐白石以下的作品一概不收。他想收白石老人的画作,油然想到了吴作人,因为找他可免遭赝品的烦恼和不快。吴作人问他,画作上有受赠者名字的要不要,季羡林说他不在乎,吴作人就一次为他张罗了四五幅白石老人的画作,其价总共不过30元。季羡林的收藏兴趣由此被激发了起来。

1951年,季羡林和吴作人共同作为中国文化代表团的成员访问印度和缅甸。从出访前在故宫筹办出国图片展览到访事结束,前后八九个月,两人几乎天天在一起,“我们参观的任务不重,悠闲自在,遗世而独立,颇多聊天的机会。我和作人常常坐对橘园,信口闲聊,上天下地,海阔天空,没有主题,而兴趣盎然”。友谊自然也与日俱增。

回国以后,他们各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着,见面的机会很少。大概到1980年间,季羡林和吴作人同时参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五年任内,每两个月可见一次面,但再也没有当年出访时那种晤对闲聊了。其间,吴作人曾偕夫人萧淑芳到季府拜访,并以画册相赠。而季羡林清楚自己“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不乐意拜访人”。他至少在六七篇回忆师友的文章中提及这个缺点,“我由此而对我一些最尊的师友抱憾者屡屡矣”。

季羡林终于弥补了他不拜访人的抱憾。据萧淑芳女士亲口告诉笔者,1992年夏,季羡林在《光明日报》发表《寿作人》后不久,便亲自到西郊华侨公寓看望了病重的吴作人。

因为此事多少与笔者有点关系,故简述如下。

1992年,因为要出版一本文化名人画册,笔者与友人一行应约先到季羡林家,后到吴作人家分别为他们拍照。当时吴作人先生已中风,病情较重。萧淑芳女士说,吴对以前的事记得清清楚楚,对眼下的事过目皆忘。为吴作人拍完照后,照例请他在册页上签名以便制版。我们把签名册送到他手上,一页页翻给他看,请他照此签署。当他见到季羡林签的那页时,样子十分激动,用手指着季羡林的签字,双唇发抖,眼睛里含着泪花,非要把自己的名字签在季羡林的名字旁边。萧淑芳怕吴作人不慎,弄损了季羡林的签字不好制版,要求他签在另一面上,吴作人十分不情愿地签了。尽管萧淑芳在一旁不断提醒“写你自己的名字”!吴作人还是写不出。最后只画出一堆线条,但谁都可以十分清楚地辨出那是季羡林的“林”字。萧淑芳无奈,取出一纸吴作人状态好时写在便条上的签字交给我们。看到这动人的一幕,我忍不住给季羡林写信,将所见到的这一切告诉了他。季羡林接信后,次日便写了《寿作人》一文,发在《光明日报》上,他在文中说:“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我在他心中竟然还能有这样的地位,往事如云如烟,人生如光如电。但真挚的友谊是永存的。”

10.胡适经典诗歌 篇十

《希望》

我从山中来,

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

希望开花好。

一日望三回,

望到花时过;

急坏看花人,

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

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

祝汝满盆花!

《秘魔崖月夜》

依旧是月圆时,

依旧是空山,静夜;

我独自月下归来,──

这凄凉如何能解!

翠微山上的一阵松涛

惊破了空山的.寂静。

山风吹乱的窗纸上的松痕,

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

《也是微云》

也是微云,

也是微云过后月光明。

只不见去年得游伴,

也没有当日的心情。

不愿勾起相思,

不敢出门看月。

偏偏月进窗来,

害我相思一夜。

《十月九夜在西山》

许久没有看见星儿这么大,

也没有觉得他们离我这么近。

秋风吹过山坡上七八棵白杨,

在满天星光里做出雨声一阵。

《寄给在北平的一个朋友》

藏晖先生昨夜作一梦,

梦见苦雨奄中吃茶的老僧,

忽然放下茶钟出门去,

飘萧医仗天南行。

天南万里岂不大辛苦?

只为智者识得重与轻。──

醒来我自披衣开窗坐,

11.胡适经典美文摘抄 篇十一

今天讲的题目,就是“科学的人生观”,研究人是什么东西?在字宙中占据什么地位?人生究竟有何意味?因为少年人近来觉得很烦闷,自杀、颓废的都有,我比较至少多吃了几斤盐,几担米,所以来计划计划,研究自身人的问题,至于人生观,各人不同,都随环境而改变,不可以一个人的人生观去统理一切;因为公有公理,婆有婆理;我们至少要以科学的立场,去研究它,解决它。“科学的人生观”有两个意思:第一拿科学做人生观的基础;第二拿科学的态度、精神、方法,做我们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方法。

现在先讲第一点,就是人生是什么?人生是啥物事?拿科学的研究结果来讲,我在民国十二年发表的十条,这十条就是武昌有一个主教,称为新的十诫,说我是中华基督教的危险物的。十条内容如下:

一、要知道空间的大 拿天文、物理考察,得着宇宙之大;从前孙行者翻筋斗,一翻翻到南天门, 一翻翻到下界,天的观念,何等的小?现在从地球到银河中间的最近的一个星,中间距离,照孙行者一秒钟翻十万八千里的速率计算,恐怕翻一万万年也翻不到,宇宙是何等的大?地球是宇宙间的沦海之一粟,九牛之一毛;我们人类,更是小,真是不成东西的东西!以前看得人的地位太重了,以为是万物之灵,同大地并行,凡是政治不良,就有彗星、地震的征象,这是错的。从前王充很能见得到,说:“一个虱子不能改变那裤子里的空气,和那人类不能改变皇天一样。”所以我们眼光要大。

二、时间是无穷的长 从地质学、生物学的研究,晓得时间是无穷的长,以前开口五千年,闭口五千年,以为目空一切;不料世界太阳系的存在,有几万万年的历史,地球也有几万万年,生物至少有几千万年,人类也有二三百万年,所以五千年占很小的地位。明白了时间之长,就可以看见各种进步的演变,不是上帝一刻可以造成的。

三、宇宙间自然的行动 根据了一切科学,知道宇宙、万物都有一定不变的自然行动。“自然自己,也是如此”,就是自己自然如此,各物自己如此的行动,并没有一种背后的指示,或是一个主宰去规范他们。明白了这点,对于月蚀是月亮被天狗所吞的种种迷信,可以打破了。

四、物竞天择的原理 从生物学的智识,可以看到物竞天择的原理,鲫鱼下卵有几百万个,但是变鱼的只有几个;否则就要变成“鱼世界”了!大的吃小的,小的又吃更小的,人类都是如此。从此晓得人生不受安排,是自己如此的行动;否则要安排起来,为什么不安排一个完善的世界呢?

五、人是什么东西 从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方面去看,人是什么东西?吴稚晖先生说:“人是两手一个大脑的动物,与其他的不同在程度上的区别罢了。”人类的手,与鸡、鸭的掌差不多,实是他们的弟兄辈。

六、人类是演进的 根据了人种学来看,人类是演进的;因为要应付环境,所以要慢慢的变;不变不能生存,要灭亡了。所以从下等的动物,慢慢演进到高等的动物,现在还是演进。

七、心理受因果律的支配 根据了心理学、生物学来讲,心理现状是有因果律的。思想、做梦,都受因果律的支配,是心理、生理的现象,和头痛一般;所以人的心理说是超过一切,是不对的。

八、道德、礼教的变迁 照生理学、社会学来讲,人类道德、礼教也变迁的。以前以为脚小是美观,但是现在脚小要装大了。所以道德、礼教的观念,正在改进。以二十年、二百年或二千年以前的标准,来判断二十年、二百年、二千年后的状况,是格格不相入的。

九、各物都有反应 照物理、化学来讲,物质是活的,原子分为电子,是动的,石头倘然加了化学品,就有反应,像人打了一记,就有反动一样。不同的,只在程度不同罢了。

十、人的不朽 根据一切科学智识,人是要死的,物质上的腐败,和猫死狗死一般。但是个人不朽的工作,是功德:在立德,立功,立言。善恶都是不朽。一块痰中,有微生物,这菌能散布到空间,使空气都恶化了;人的言语,也是一样。凡是功业、思想,都能传之无穷;匹夫匹妇,都有其不朽的存在。

我们要看破人世间,时间之伟大,历史的无穷,人是最小的动物,处处都在演进,要去掉那小我的主张,但是那小小的人类,居然现在对于制度、政治各种都有进步。

以前都是拿科学去答复一切,现在要用什么方法去解决人生,就是哪样生活?各人有各人的方法,但是,至少要有那科学的方法、精神、态度去做。分四点来讲:

一、怀疑 第一点是怀疑,三个弗相信的态度,人生问题就很多。有了怀疑的态度,就不会上当。以前我们幼时的知识,都从阿金、阿狗、阿毛等黄包车夫、娘姨处学来;但是现在自己要反省,问问以前的智识是否靠得往?有此态度,对于什么马克斯,牛克思主义都不致盲从了。

二、事实 我们要实事求是:现在像贴贴标语,什么打倒田中义一等,都仅务虚名,像豆腐店里生意不好,看看“对我生财”泄闷一样。又像是以前的画符,一画符病就好的思想。贴了打倒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就真个打倒了么?这不对,我们应做切实的工作,奋力的做去。

三、证据 怀疑以后,相信总要相信,但是相信的条件,就是拿凭据来,有了这一句,论理学诸书,都可以不读,赫胥黎的儿子死了以后,宗教家去劝他信教,但是他很坚决的说,“拿有上帝的证据来!”有了这种态度,就不会上当。

四、真理 朝夕的去求真理,不一定要成功,因为真理无穷,宇宙无穷;我们去寻求,是尽一点责任,希望在总分上,加上万万分之一。胜固是可喜,败也不足忧。明知赛跑只有一个人第一,我们还要跑去,不是为我为私,是为大家。发明不是为发财,是为人类。英国有一个医生,发明了一种治肺的药。但是因为自秘,就被医学会开除了。

12.近代史论文胡适 篇十二

1. 国语运动概述

在《国语运动史纲》中,黎锦熙把国语运动分为四个时期:“切音运动时期(清末,1900以前)”、“简字运动时期(1900—1911)”、“注音字母与新文学联合运动时期(1912—1923)”和“国语罗马字与注音字母推进运动时期(1924—)”。国语运动提出“言文一致”和“国语统一”两大口号。“言文一致”是指用白话作为书面语,而不用古代文言。“国语统一”旨在逐步确立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全国通用的国语。1913年,读音统一会的召开标志着国语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读音统一会旨在“审定国音、核定音素和采用字母”。1916年,以“研究本国语言,选定标准,以备教育界之采用”为宗旨的国语研究会成立。在国语研究会的推动下,语文改革运动得到了全面的实施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国语研究会修订了“注音字母”,深化了“国语”音系的研究,促成了“注音字母”的正式颁布。在国语运动的各个时期,涌现出了数十种拼音字母方案,凸显了文字的表音功能,淡化了文字的表意功能。正如吴晓峰所指出的:“国语运动文字改革的历史是推进汉字由表意文字向表音文字转变的历史。”

2. 国语运动对胡适诗歌翻译的诗学操控

2.1 国语运动对胡适诗歌翻译语言变体的操控

R.A.赫德森认为语言变体是“社会分布相似的一套语项”,也就是说,语言变体指具备相同社会特征的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普遍使用的某种语言表现形式。英语语言变体包含古英语、中古英语、早期现代英语和现代英语。汉语语言变体可以大致分为文言和白话。胡适选择的原文本的语言变体均为现代英语。针对同一种英语语言变体,胡适采用了文言和白话这两种不同的汉语语言变体进行诗歌翻译。在上海接受新教育时期(1906—1909)和在美国留学时期(1909—1917),胡适的诗歌翻译都采用文言;胡适从美国留学回国后,用白话翻译诗歌。

国语运动操控着胡适采用白话进行诗歌翻译。国语运动确立了具有“声音”特征的白话作为书面语的地位。声音是白话区别于文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吕叔湘认为:“白话是现代人可以用听觉去了解的……文言是现代人必须用视觉去了解的。”国语运动“音本位”的原则,推动了白话作为书面语地位的确立。吴晓峰指出:“以‘声音’为核心的国语运动,在面对‘有声’的白话和‘无声’的文言的选择时,……将白话语体推到了文学的中心。”1917年,国语研究会召开了第一次大会,当时远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寄明信片申请加入国语研究会。此后,国语运动就操控着胡适的诗歌翻译。国语运动建立了白话书面语体的中心地位,这一主流诗学形态操控着胡适的诗歌翻译的语言变体从文言走向了白话。此后,留学归国的胡适尝试用白话翻译诗歌,并于1918年发表了中国现代第一首白话译诗———《老洛伯》(译自Anne Lindsay的Auld Rabin Gray)。下例为原诗第一诗节和胡适的译文:

When the sheep are in the fauld, /And the kye at hame, /And a'the warld to rest are gane/The waes o'my heart fa'in showers/Frae my e'e, /while my gudeman lies sound by me.

羊儿在栏,牛儿在家,/静悄悄的黑夜,/我的好人儿早在我身边睡下了,/我的心头冤苦,都迸作泪如雨下。

2.2 国语运动对胡适诗歌翻译节奏的操控

国语运动操控着胡适诗歌翻译的语言变体从文言转向了白话,继而操控着胡适诗歌翻译的节奏。五言的节奏为△△-△△△或△△-△△-△,七言的节奏为△△-△△-△△△或△△-△△-△△-△。文言中,短语主要是由单个汉字组成的。因而固定的节奏就意味着每行的字数是固定的。但是在白话中,短语是由两个、三个、四个、五个等汉字构成的,因此白话语体所主导的白话诗体每一行的字数也是不一样的,五言、七言的格律和对仗必须被打破。在国语运动的操控下,胡适的诗歌翻译采用了新的节奏。

下例为Anne Lindsay的Auld Rabin Gray第九诗节和胡适的译文:

I gang like a ghaist, and I carena to spin;/I daurna think on Jamie, for that wad be a sin;/But I'll do my best a gude wife aye to be, /For auld Robin Gray he is kind unto me.

我如今●坐也坐不下,●哪有心情纺纱?/又●不敢●想着他:/想着他●须是●一桩罪过。/我只得●努力●做一个好家婆,/我家老洛伯●他并不会●待差了我。

胡适的译文抛弃了五言和七言的束缚,采用了新的节奏。如上例中所标注,胡适的白话译文中,每行有三个自然的停顿,每顿的字数为二、三、四、五、六不等。诗行中语气自然,每句内部用字和谐。在胡适的译文中,白话的节奏代替了文言的节奏。

2.3 国语运动对胡适诗歌翻译语音美的操控

国语运动的原则是“音本位”。以“有声”为重要特征的白话语体不反对古诗中“音乐美”的诗学原则,反对的是因袭僵化的音律。“音本位”的国语运动主流诗学形态操控着胡适的诗学形态。受主流诗学的操控,胡适形成了自己的诗学形态。胡适认为“音”就是诗的声调,“音”有两个要件:一是平仄要自然,二是用韵要自然。胡适进一步指出,要用现代的韵,不拘古韵,更不拘平仄韵,有韵固然好,没有韵也不妨。可以用双声叠韵等古诗词的音节方法来帮助实现音节的和谐。胡适的诗学形态受国语运动主流诗学形态操控,它也操控着胡适的诗歌翻译。下例为Anne Lindsay的Auld Rabin Gray第二诗节和胡适的译文:

Young Jamie lo'ed me weel, and sought me for his bride;/But saving a croun he had naething else beside;/To make the croun a pund, young Jamie gaed to sea;/And the croun and the pund were baith for me.

我的吉梅●他爱我,●要我嫁他。/他那时●只有一块银元,●别无什么;/他为了我●渡海●去做活,/要把银子●变成金,●好回来娶我。

如上例所示,原诗节的第一、第二行押韵,第三、第四行押韵。在胡适的译诗中,第二、第三和第四行的“么”、“活”、“我”押尾韵;“吉”、“家”、“金”双声,“我”、“无”、“为”双声,“要”、“有”、“一”、“银”、“元”、“要”、“银”双声;“他”、“那”、“把”叠韵,“吉”、“时”、“只”、“一”、“子”叠韵;“我”重复出现5次,“他”重复出现4次。双声、叠韵,和重复的交替运用,表明“我”和“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深深地爱着对方。胡适译文的音节自然流畅,和谐统一,浑然一体,语音朗朗上口,充满了音乐的美感。

3. 结语

国语运动确立了白话语体的统治地位,该诗学形态操控着胡适诗歌翻译的语言变体从文言转向了白话,采用新的节奏。国语运动“音本位”的原则操控着胡适在诗歌翻译中,继承了语音音乐美的传统。作为主导的诗学形态,国语运动操控胡适改写原文,以达到使译文被译入语诗学接受,被译入语文化接受,被译入语文化读者接受的目的。由此可见,主流诗学形态国语运动操控着胡适的诗歌翻译。诗学操控理论不仅为我们研究胡适的诗歌翻译构建了新的平台,而且为我们研究翻译的其他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摘要:作为当时主流诗学形态的国语运动操控着胡适的诗歌翻译。国语运动确立了白话语体的书面语地位, 操控着胡适诗歌翻译的语言变体从文言转向了白话, 并采用新的节奏。国语运动确立了“音本位”的原则, 操控着胡适诗歌翻译承载了诗歌音乐美的传统。

关键词:国语运动,胡适诗歌翻译,诗学操控

参考文献

[1]Andre Lefevere (ed.)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A Sourcebook.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2]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3]廖七一.胡适诗歌翻译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4]王东方.“五四”时期胡适的文体理论.[M].济南:齐鲁书社, 2007.

[5]吴晓峰.国语运动与文学革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6]http://61.187.10.76/hyxcx/wbhd/wbhd04.htm.

上一篇:小班《虫虫怎么运动》科学教案及反思下一篇:申请待遇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