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2024-08-03

风筝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精选14篇)

1.风筝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篇一

《纸船和风筝》第一时教学设计

0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生字新词,理解“乐坏了”等词的意思,会写“祝、幸、福”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情感变化,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和失去友谊的痛苦。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和失去友谊的痛苦。

教学准备:、词语卡片

教学时:

第一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直观形象

、出示纸船和风筝图。

2、强调“风筝”连读应为轻声。

3、揭题:“纸船是水中漂的,风筝是空中飘的,一个是天上的,一个是地上的,它们之间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呢?学习了这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检查预习:、请小朋友们打开本,自由朗读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畅,并给文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生字词。

3、检查带生字的句子。(出示)

(1)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

(2)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3)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小事吵了一架。

(4)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了。

三、细心研读,深入理解

(一)导读1~6段、小朋友,在一座美丽的山上,有两座可爱的小房子,你们知道这是谁的家吗?(还不清楚的,赶快到文中找答案)

2、小朋友,松鼠住在高高的山顶上,而小熊呀却住在山脚下,虽然离得很远,可他们却是最好的朋友!不信,你读读2~6段,看看他们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

3、指说:概括或细致的说都可。

4、导读第三段:

瞧,(演示)松鼠亲手折的纸船,顺着清清的小溪,飘呀飘,飘到了小熊家门口,小熊拿起纸船一看,——生:乐坏了!你能读好这一段吗?(指读)

问读的好的学生:小熊,你为什么那么高兴呀?(指说)

是呀,从山上的小溪里以外的飘下来一只纸船,里面还有一份祝福,小熊能不乐坏了吗?(谁还想读读)

、导读第五段

不光小熊乐坏了,小松鼠呢?(图)是的,他收到了松鼠送的风筝,也乐坏了。这次,谁相信自己比刚才读得还好?(指)

6、读3~6段

小朋友,下面把幸福和快乐送给小伙伴,想读那段读那段,好吗?开始吧!(自)(指读)

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去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指读)2346

(二)导读7~11段、是啊,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正当他们沉浸在这幸福和快乐之中的时候,这快乐却没有了。(师范读)

2、选择给你感受最深的段落,再用你喜欢的方式边读边体会,过会我们来交流交流。(把你的感受说给同桌听听)

3、区分“飘”和“漂”

(1)“飘荡的风筝”“漂流的纸船”读读这两个词吧!(指)

(2)你们觉得这两个词可以换换吗?(不能)为什么?(指说)

(3)让学生将飘荡飘流贴到黑板上合适的地方。

4、如果你是松鼠,你会主动放这只纸船吗?为什么?

、谁能读得更美一些呢?

老师听了,好像真的感觉那风筝飘起来了,纸船也动起来了。

导:这么美的东西都不见了,谁还想把你的感受读一读。

……………

三)不知不觉大家都被感动了,特别是最后一句“松鼠把一只只纸……”此时此刻他每放一只纸船心里就会默默对小熊说上一句话,他会说些什么呢?小熊看到一只只纸船向他漂来,他会怎样呢?小朋友,下一节我们再在上交流好不好?

三、写字训练:

过渡:让我们对所有的朋友说——祝你幸福!祝你快乐!让我们把祝福写下来吧!重点写好这三个生字!观察一下,怎么写好看?

(一)提示:

1、“祝”、“福”左窄右宽,示字旁的笔顺;

2、“幸”横笔很多,注意主横的突出。

(二)把祝福写在属于你的纸船和风筝上。(注意写字姿势)

(三)把祝福送给你的朋友——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现场听的老师。

2.风筝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篇二

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和刘老师学做人:

做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

2.和苏叔阳学作文:

领悟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

3.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事业、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2.学习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特点, 学会抓住典型事例, 采取边叙事边议论的方法写一个人。

教学过程

一、词串复习, 导入新课

师:读下面每组词语, 联系课文想一想每组词语使你想到文中关于刘老师的哪件事?

女娲造人 捏泥人 甩泥巴 丢了腿

旋转跳跃 撑 离 急速一转

手持线拐 翩翩起舞 扶摇直上 翱翔盘旋

(提醒:第二组词语中两个“转”字的读音。)

师:对, 课文就是从具体的三件事来写刘老师的。作为一篇回忆性文章, 作者在回忆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 (伴乐, 课件出示作家图片及作家心灵独白) “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师:“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呢?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他还放飞了什么?这堂课就让我们回到作者的童年, 跟他一块去感受、品味刘老师。

设计意图:词串识字作为苏教版教材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 在此巧妙迁移运用, 形式新颖, 加上所选词串是对本课内容的概括提炼, 学生一读即懂, 有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整体内容。

二、品味细节, 感受人物

1.复习过渡, 激活学生积累。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我们以前也学过不少写人的文章。怎么写出人物的特点呢? (板书:选取典型事例关注细节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

文章选取了哪些事例? (板书: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追风筝)

2.点拨:

要认识刘老师就要充分关注事例中的细节描写, 下面我们先跟随作者的目光, 把镜头聚焦到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事例中, 看看有哪些细节打动了你?注上批注。

3.互动交流:

(根据学生发言情况, 相机出示相关事例。)

(1) 谈腿疾:抓住“笑”———让一颗坚强的心自然显现。

(1) 解读“笑”字。

一个残疾人最忌讳的, 就是别人提到他的残疾, 因为这是他内心的伤痛。而刘老师是怎样说自己的腿疾的? (板书:笑)

(2) 谁来学着刘老师的样子读读那个故事? (指名读。)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你觉得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乐观、幽默。) 补充省略号的用法:表示列举的省略。落实课后习题3。

(3) 女娲造人的传说是那样的生动有趣, 刘老师讲自己的断腿是那样轻松幽默。可是, 我们笑过之后又慢慢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酸涩、尊敬。)

出示“酸涩”, 体会:什么叫酸涩?刚才还哈哈大笑的同学们为什么会感到酸涩呢?课文是用哪个字表达出同学们这种酸涩的感情的? (泛)

赏析“泛”:你觉得这个“泛”字可以换成哪个字?为什么用“泛”而不用“涌”呢?一个“泛”字准确地写出了同学们慢慢产生的, 淡淡的, 难过的, 那种充斥整个身心的感情, 能否读出这种感觉?

(4) 在外人看来都觉得是酸涩的事, 刘老师竟能笑着面对, 请你静静地、仔仔细细地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你认为刘老师这一笑, 是怎样的笑?

乐观:一个能笑对缺陷的人, 拥有一颗乐观的心。

坚强:一个能直面残疾的人, 拥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勇敢的心。

(5) 点评:刘老师所有的坚强、乐观、豁达全都在这幽默的一笑中表达了出来 (全都在这一笑之中啊) 。这怎能不引起同学们的尊敬呢?我们一起试着读好这段话。

(2) 写板书:扣准“写”———让一个伟大的灵魂得以闪耀。

(1) 解读动作。

请大家再一次静心默读第五自然段刘老师写板书的内容, 把刘老师写板书的每个动作划下来。用心读读这些动作, 想一想, 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2) 交流。

(3) 反复练读, 体会刘老师板书的不易。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为了写好板书, 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怎不让人担心?谁来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为了教好学生, 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真让人感动!还有谁读?

一个左腿残疾的老师为了教育事业, 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这讲台已成了刘老师生命的舞台, 在苏叔阳的眼里, 刘老师不是在板书, 是在舞蹈!让我们共同来演绎这美丽的舞蹈!齐读。

(4) 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撞击着孩子们的心, 引起孩子们一阵阵激动的心跳, 你能听懂这一次次的心跳里有什么吗? (担心、感动、敬佩。)

(5)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 用一条腿、一支圆木棍, 用一次次的跳跃旋转, 几十年如一日, 支撑起了学生们的一片天空。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 (板书:敬业执着)

(3) 放飞风筝:关注“追”———任一腔炽热的情尽情放飞。

(1) 学法迁移, 自学或小组合作学习“放飞风筝”这一片段。

学法点击:学到这里, 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抓住了哪些方面来体会刘老师的特点的?

第一件事, 我们抓住了人物的神态 (笑着对我们说) 、语言 (我就是那时候被甩掉一条腿的) , 还有学生的心理活动 (酸涩、尊敬) , 了解到刘老师是个乐观向上的人;第二件事, 我们抓住了人物的动作 (撑、离、转、再转) , 体会了学生们的心理活动 (激动的心跳) , 了解到刘老师是个敬业执着的人。

我们在读这类写人的文章时, 就应该这样牢牢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细细品味, 读出你的感受, 体会人物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就用这种方法再次品读课文的7~9自然段, 关注重点词语, 体会人物特点。

(2) 班级交流, 重点关注三个“亲自”。

亲自制作风筝:心灵手巧、热爱生活。

亲自放飞风筝:身体的残疾也阻挡不了刘老师对放风筝的渴望, 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亲自追逐线拐:刘老师的自信。

(3) 有感情地练读, 体会刘老师的坚强乐观、敢于挑战、热爱生活。

(4) 师生总结:

刘老师就是这么一个幽默、乐观、坚强的人;一个讲课极好, 对学生影响极大的人;一个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的人;一个自信、热爱生活的人。他的这份热爱深深地感染着我、震撼着我、激励着我!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教者牢牢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细细品味, 读出感受, 体会人物特点。通过前两件事情———谈腿疾、写板书的学习, 领悟其方法, 让学生自学“放风筝”一段, 从扶到放, 效果挺好。

三、品味心声, 深化主旨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因为作者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请快速浏览第10、11自然段, 说说你感受到什么?

2.齐读句子 (满怀深情) :他将永远……永远……

读到这里, 这“理想的风筝”究竟指什么呢?在作者的眼里, 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一只只风筝吗?他还放飞了什么?

3.拓展: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刘老师的坚强与乐观, 在作者的心中从小播下了理想的种子, 时时影响着他。其实, 苏叔阳就是刘老师放飞的一只风筝。 (播放背景音乐《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出示照片, 简介苏叔阳:这就是作者苏叔阳———我国当代著名作家, 在他脸上, 写满了动人的笑意。看, 他笑得多么健康!多么洒脱!然而, 老师从资料中得知, 他年轻时饱受生活的磨难, 到了晚年, 曾多次身患癌症, 饱受病魔的摧残, 但他依然笑对生活, 顽强、乐观地与命运抗争, 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抗癌路上14年, 几次三番从癌魔的指间飞过, 依旧笑对人生, 依旧笔耕不辍, 共写作了300多万字, 出书7本, 创造了人类战胜病魔的奇迹。

4.学到这儿, 相信我们在坐的所有同学都心潮涌动。此时此刻, 你最想对刘老师或作家苏叔阳说什么呢?

出示:此时此刻, 我想对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是呀,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 当疾病、灾难来临时, 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也许就是另外一种风景, 另外一种境界。相信, 此时此刻, 在我们所有同学的心中也播下了一颗颗理想的种子, 心中升腾起一只只理想的风筝, 但愿更多的风筝在蓝天上自由翱翔!

设计意图:挖掘相关背景资料, 找准焊接点, 让学生走出文本, 走近苏叔阳, 课内与课外有机融通, 领悟刘老师乐观开朗、自强不息的坚强品格, 实现对文本的超越。最后的畅谈感受, 深化对课题内涵的认识, 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

四、学写作文, 迁移运用

1.作者写人物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适当提示:

(1) 选取最能表现人物品质的典型事例。 (两个方面的典型事例:工作、生活, 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2) 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

(3) “我”在其中, 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边叙事边议论。)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想想为什么写这些内容? (读来更亲切和真实。)

(4) 倒叙回忆的写作顺序。

2.课堂练笔: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师, 试着选用文中的方法写一个片段来表现他 (她) 某一个方面的特点。

3.风筝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篇三

师:读下面每组词语,联系课文想一想每组词语使你想到文中刘老师的哪件事?

女娲造人捏泥人 甩泥巴 丢了腿

旋转跳跃撑 离 急速一转

手持线拐翩翩起舞扶摇直上翱翔盘旋

撒脱蹦跳气喘吁吁得意满足

生:(读第一组词语)我想到了刘老师笑谈腿疾这件事。

生:(读第二组词语,两个“转”字读不好,教师引导纠正)读这组词语我想到刘老师旋转板书这件事。

生:(读第三组词语)我想到刘老师放风筝这件事。

生:(读第四组词语)我想到刘老师追风筝这件事。

师:这是刘老师放风筝这个事件中的一个特写镜头。

【点评】词串识字作为苏教版教材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在此巧妙迁移运用,形式新颖,加上所选词串是对本课内容的概括提炼,学生一读即懂,有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整体内容,了解课文主要是从具体的三件事来写刘老师的。

师:对了,课文就是从具体的三件事来写刘老师的。作为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在回忆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伴乐课件出示作家图片及作家心灵独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师:这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呢?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他还放飞了什么 ?让我们深入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咱们先来学习刘老师放风筝的第8~9自然段,去感受刘老师放风筝的快乐。

【点评】高年级的课文长,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也越来越多,而课时却没有增加,“长文短教”,是唯一的选择,加上学生经过多年的阅读训练,已经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学中,采用了直扑中心,提领而顿,辐射全文,使长文变短,不仅突出了重点(课文第8~11自然段),也突破了难点(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

二、 学习第8~9自然段,感受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8~9自然段,找出让你感动的词句,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学生圈画出相应的词语或句子。)

师:(课件1: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放上蓝天的快乐。)刚才有同学说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刘老师的不肯放弃。哪个词最能给你们这种感受?

生:决不肯。

师:你从“决不肯”感受到什么?

生:可见他很自信,他不肯放弃,他相信自己一定能把风筝送上蓝天.。

生:亲手制作,亲自送上蓝天,那份快乐是不言而喻的。

师:请你带着快乐读一读这句话,好吗?(指名读)

师:(课件2: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你们注意到没有,刘老师快乐地仰望着白云,久久地注视着风筝。此时的他没说一句话,他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生:也许他会想,风筝啊,飞吧,载着我的梦想高飞吧。

生:也许他希望他的学生像这青黑色的燕子一样在理想的天空展翅翱翔。

生:也许他想,我虽然腿有残疾,但我还是要亲手放飞风筝,这就是生活。

生:他也许在想象自己也像风筝一样翱翔在蓝天,展示着自己的魅力。

师:也就是说,刘老师把他的理想与愿望寄托到风筝中去了。

生:刘老师不为身体的缺陷而难过,尽情地享受着放风筝的快乐,这就是对生活的热爱。

师:想着想着,刘老师的脸上怎么样?(体味“漾”字的用法妙)我们平时用哪些动词刻画笑容?

生:我们一般用“流露”或者“洋溢”。

师:作者为什么用 “漾”字,你体悟到什么?

生:我感受这笑容是刘老师从心底里流露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笑。

生:我读到一个童心未泯的刘老师。(无忧无虑、人老心不老、心中充满阳光、快乐的刘老师、热爱生活的刘老师)

师:(课件3: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一蹦一跳地飞跑。)刚才我听你们读这句话时很投入,这句话震撼着大家,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我被刘老师勇于挑战自我,挑战困难的精神感染了。

师:读这句话你们最想强调哪两个词?

生:“故意撒脱”和“任”。

师:你能把你的感动读出来吗?(指导个别读、齐读)

师:(课件4:他笑着,叫着,……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动画课件展示刘老师追风筝情景)从他追逐中的笑容,你看到了什么?

生:刘老师的乐观向上。

生: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刘老师。

师:你从刘老师的叫声中听出了什么?

生:他像孩子一样天真,是一个老顽童。

师:是啊,笑出了他的乐观,叫出了他心中的快乐,天真,叫出了挑战困难的决心。请喊出他的心声来。

生:“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师:喊出他的忘我与自信来。(指名读)能喊得更自信点吗?(指导男女生读 、齐读,赞赏评价。)

师:(品味刘老师的动作,指导读书)这句话中哪个词最使你们震撼?

生:“蹦跳着”,我从这个词看到了刘老师超乎寻常的毅力。

生:刘老师蹦跳着,他却全然不顾自己的腿疾,他完全沉浸在放风筝的快乐中了。

师:读出你的震撼,读出刘老师的执著来! (指名读,齐读)

师:这样蹦跳着的结果怎样?引读“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师:他脸上流淌的是得意和满足,得意是因为什么?

生:刘老师觉得我终于战胜了困难,证明了自己的力量。

生:那是追风筝胜利后的喜悦!

师:刘老师坦然地面对人们的目光,执著地追逐着,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享受着生活的快乐,他用强大的生命的力量,证明他的自信自强。

【点评】抓住关键词句深入品味,可达到阅读教学的效果。围绕“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的重点,研读课文,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間默读、思考、圈画批注;然后,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引导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指导品味,就是师生共同走进文本、品词析句的过程,学生准确地抓住课文中的细节、词句,感受和体会句子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而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中,自然会真切地感受到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 品读第4~5自然段,感受幽默、敬业

师:生活中自信坚强的刘老师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难忘,作者难以忘怀的还有哪两件事?

生:谈腿疾、写板书。

师:我们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习这两个自然段。(课件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师:刘老师是怎样谈他的腿疾问题的?

生:刘老师将自己腿残疾这件事通过女娲造人传说巧妙告诉学生。

师:你们觉得故事怎么样?

生:有趣,更能衬托刘老师的幽默与开朗,因为他虽然丢了腿,但他却不愿把伤心事告诉学生。

师:其实,刘老师丢腿肯定不是故事中所说的那样的,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生:一个笑对人生的老师,否则他不会以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学生的,他会把自己的悲伤告诉同学们的。

生:一个身残志坚的老师。

生:一个耐得起折磨的强者。

师:痛苦是他一个人扛着,却把悲伤化作趣事, 你们发现没有,刘老师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请注意他的神态。

师:你从这个“笑”看到刘老师的什么?

生:乐观幽默。

师:老师的笑,刘老师的幽默也感染了同学们,同学们有什么反应?(课件5: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刘老师的尊敬。)

师:笑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什么?又为什么泛起酸涩?为什么更增加尊敬?(课件出示填空补充题,学生填空。

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_______;泛起酸涩,是因为_______;更增加对刘老师尊敬,是因为_______。)

师:刘老师以他坚强乐观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位学生,30年过去了,刘老师的这个故事仍在作者耳畔回响,作者永远不会忘记刘老师那灿烂的笑容。

师: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拨动了你的心弦?(指名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

师:(课件6: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再转向讲台。)看到这段文字,如果我要转身写板书,那是件容易的事,可刘老师呢?容易吗?找到关键词,你感受到什么?(生找出关键词,课件红色字体映示)

生:刘老师板书艰难。

生:刘老师板书很累,刘老师很坚强。

生:刘老师的敬业。

师:谁能用动作演示一下?

(同学读文,指名学生动作演示理解,教师采访刘老师扮演者。)

师:刘老师板书是这样不容易,甚至很吃力,但他却竭尽全力,因为什么?

生:因为他深爱着自己的工作,深爱着学生。

师: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仅仅是靠那根圆木拐杖吗?还靠什么?

生:是靠他顽强的毅力。

生:是他坚强不屈的意志和精神,是他对挚爱事业的执著追求。

生:是靠他的敬业精神。

师:(小结)30年过去了,刘老师上课时的笑容以及写板书的情景一直浮现在作者眼前,他用圆木棍撑地、跳跃旋转,成了同学们心中最美的舞蹈。

【点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由扶到放,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自我咬文嚼字的过程中默读思考,读书批注,抓住“腾起一片笑声——泛起酸涩——更增加尊敬”心理活动的变化,以及刘老师旋转板书时的情景等句子,去朗读体会,悟文明情,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感悟体会到是因为刘老师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支持着他工作敬业执著、自强不息。

四、 品味心聲,深化主旨

1. 师:(过渡)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请快速浏览第10~11自然段,说说你感受到什么?

(生带问题自读后谈感受,指导体会作者对刘老师的赞美与思念)

师:读到这里,这“理想的风筝”究竟指什么呢?在作者的眼里,刘老师放飞的仅仅就是一只只风筝吗?他还放飞了什么?

生:刘老师虽然是残疾人,但他希望自己能自由、快乐,和常人一样地生活,做好自己的工作,培养学生。

生:刘老师希望自己的生命充实有意义。

生:他还放飞了自己的理想。

生:他放飞了自己的快乐与信念。

师:是啊,一只只风筝寄托了刘老师对事业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与不懈追求。风筝就是他乐观坚强、自信自强的标志。

师: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刘老师的坚强与乐观,在作者的心中从小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时时影响着他。(课件出示作家苏叔阳感慨,学生齐读)作家感慨:热爱生活,挑战自我,挑战人生;笑对坎坷,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对生活要有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要做有理想的人,要有凌云壮志,要志向高远……

师:这正是刘老师一生的写照、正是刘老师借理想的风筝告诉我们的。

【点评】挖掘相关背景资料,找准了焊接点,让学生走出文本,走近苏叔阳,课内与课外有机融通,领悟刘老师乐观开朗、自强不息的坚强品格,实现了对教材的超越,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

五、 回顾开头,升华情感

师:30年的不见,30年的思念绵延,正因为这份浓浓的思念,所以每逢春天,每逢人们放风筝时作者就会——

生:(齐读)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师:学到这里,说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你从刘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生:我懂得了做人一定要乐观坚强。

生:为了理想的实现要不懈追求。

生:我想对刘老师和作家苏叔阳说“感谢你们让我懂得了人生要笑对坎坷,面对困难要勇往直前,不要悲观退缩。”

师: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疾病、灾难来临时,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也就是另外一种风景,另外一种境界。我希望刘老师放飞的一只只理想的风筝,飞入你们的心中,希望你们树立信心和理想,努力拼搏,飞向更广阔的蓝天,去实现你们的理想和志向。

【点评】再次回旋,紧扣主旨,让学生深刻明确刘老师的形象,理解了课题,更是由此跃出文本,与文中人对话,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人文教育,放飞属于学生自己的理想的风筝。

4.风筝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篇四

1、会认“坏、扎、抓、莓”等8个字,会写“坏、松、扎、抓”等8个字。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感受到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喜欢维护友谊主动和好的松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纸船和风筝贴在黑板上,猜题目:这是什么?这是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谁能猜出来?

2、板书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提出听的要求:边听边看课文,最好不要用手指,眼睛不要离开课本。

2、你从故事中知道了什么?随学生回答贴图片:纸船处贴小熊,风筝处贴松鼠,板书:好朋友。

3、你喜欢这个故事?喜欢谁?为什么?说说喜欢的理由。

三、自学

1、出示挂图:这篇课文很美,还有几幅好看的插图,(看图说说画了什么)喜欢学习吗?你想怎样学习呢?(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法)

2、交流方法,达成共识:先自学,认识生字,读通课文,下节课即将故事,朗读。

3、指导自学。

四、小组合作学习

1、字词。指导订正。

2、分小节读书。

五、检查

1、正音。生字扩词

2、读通课文。

3、梳理问题:

1)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纸船和风筝让它们成了好朋友。)

2)松鼠和小熊吵架了,它们的心情怎样?勾出写心情的句子。(小熊很难过。小松鼠也很难过。)

3)它们又是怎样和好的?你怎么知道它们和好了?(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他飞来。他连忙爬上屋顶,把一只只纸船放到了小溪里。)

4)再读句子。

六、写字

1、出示“坏 、松、扎、抓”。读准字音

2、观察,你有什么新发现?

3、写这几个字要注意什么?(复习衣字旁和示字旁的区别)

4、讨论怎样写才好看。

5、范写,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5.20《纸船和风筝》第一课时 篇五

一、教学要求:

1、认识“坏、扎”等生字,会写“坏、松”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学习课文,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学会交友。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具:字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折纸船和放风筝吗?它们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却引发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纸船和风筝》。(板题)

二、读课题,初读课文,划出难读的句子

三、读带有本课生字的四个句子

1、小组交流读

2、指名读

四、识记生字(我会读)

1、显示生字

2、说说识字的好办法

3、摆字卡读

五、做识字游戏

1、抛魔方,读字,举字卡

2、摘苹果

六、我的发现:扎、抓

七、我会写(范写扎、抓),学生练写

八、我能读好(“乐坏了”的两段话)

1、读第一句话,看小熊的表情,师画简笔画板书,并贴图。

2、看松鼠的表情(乐坏了),师画简笔画板书,并贴图。

3、生齐读第二段,学生齐读这两段(体会“乐坏了”)。

九、师:是啊,这纸船和风筝为他俩带来了多少快乐呀,让他们成了好朋友,等他们沉浸在这幸福和快乐之中的时候,这快乐却没有了。(音乐响,师范读7-11自然段)

1、学生读7-11段,边读边体会

2、读“漂流”、“漂荡”这两个词,指名贴在黑板上,说说为什么这么贴(达到理解词语的.意思)。

3、读.课件上显示的“漂荡的风筝”、“漂流的纸船”,读“山顶上再也……”取“纸船”与“风筝”,引导体会感悟。

4、指读自己喜欢的段。

5、你能想象出松鼠每放一只纸船在心里会为小熊说些什么?(指名说)

6.《风筝》第一课时试课稿教案 篇六

四、学习第3节

1、做完风筝,让我们带着憧憬,带着快乐一起去野外放风筝吧!想去吗?

2、自由读,边读边看书上的图,想象当时放风筝时的情景。

3、谁有信心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大家带到野外放风筝。指名1生。其他同学生边听边想像好像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评:听了他读,是否真的把你带到当时情景,再请一生)。

4、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指名。

“一个人用手托着……渐渐高过树梢了。”

①凌空飞起。哦,你好像看到风筝正凌空飞起!动作表示,还可以说什么凌空飞起。

师:风筝像飞机一样凌空而起,真潇洒啊!该怎么读。指名读,2生,男女比赛 另一感觉吗?

“风筝越飞越高,……拼命地奔跑”

②哦,你看到了风筝在翩翩起舞!“翩翩起舞”,给你什么感觉,姿势这么美的风筝又该怎样读?指名,1、2组比赛

③我们可能会怎么叫喊?你说。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快活地喊一喊吧!你想喊什么就喊什么!谁能配上表情动作来喊一喊?你来,www.jiaoanba.com你来。

师:真开心啊,你觉得此时飞起来的仅仅是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

5、小结:是啊,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心,我们的希望,我们的快乐,我们的幸福也都飞起来了,多么快乐的小伙伴,多么潇洒的风筝啊!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放风筝的快乐!下面请男同学读风筝凌空而起的句子,女同学读风筝翩翩起舞的句子。

6、读着读着,你觉得作家写得好吗?怎么好?你说。是啊,作者抓住人物动作、神态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放风筝的过程。带着这份理解一起来读读背背这段话,能背的背,不会背的边看边背。

五、小结延伸

从同学们的读书声中,老师再一次感受到大家对放风筝的喜爱。其实,不仅我们喜爱风筝,连古人也非常喜欢呢!他们还留下了不少有关风筝的诗呢!去年就学了一首《村居》。指名。

师:这是描写放风筝时的情景,这里还有两首关于风筝的`诗,(课件出示:宋代寇准的《纸鸢》、明朝徐渭的《风鸢图》),请同学们挑自己喜欢的一首读读背背。

总结:是啊,选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和家人和伙伴一起放风筝这是多么快乐的事啊,可是最后作者为什么要写找风筝,心情如何,下节课再学。读词

六、小组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生字,指导组词朗读。

注:“拼”、“村”、“丧”的读音需特别注意,磨的读音:二声(磨擦);坊的读音:一声(牌坊)、二声(作坊)。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7.风筝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篇七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可见, 开篇引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至关重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如何敲好这一锤?我认为, 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着力唤起学生深入探究学习课文的欲望,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顺畅地走进文本, 真正与文本实现零距离交流, 从而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书写生字。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品读课题, 想象生趣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花香”。看到这个词, 你能联想到什么?

预设:花香气扑鼻;仿佛嗅到花香的味道;仿佛看到鲜花盛开……

板书:一路花香。你又有什么感受?齐读课题, 让花香淡淡飘出。

带着欣赏的语气读一读。

(生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育家董政枢曾说:“好的开头, 有如春色初展, 鲜花含露, 叫人钟情。”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安静的氛围, 宽松的环境,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会产生想象, 教师适时追问, 学生思维的火花随即点燃, 花香飘逸的美感流淌于学生心间。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字词学习, 品味妙趣

通过预习, 你们一定有不少收获。谁来说一说这个寓言故事里都有哪些主要人物?

根据学生回答, 适时板书:挑水工、破水罐。

这个“罐”字, 还是我们要掌握的生字呢, 先仔细看一看老师是怎么写的。 (师范写) 左边的撇要写得短而有力, 右边笔画较多, 要写得紧凑。

关于这个字, 古人一开始可不是这样写的。 (课件演示“罐”的演变) 左边是“缶”字, 古代一种肚子大口小的盛酒器具;右边是“雚”, 本来是指一种叫白鹳的水鸟。瞧, 两个红圈多像鸟的眼睛!有什么想说的? (神奇、美妙、有意思)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这样赞美中国汉字, 他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 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 一首优美的诗。”中国的汉字就是这样神奇!

这篇课文中要求掌握的生字还比较多, 一共有九个, 先练一练。

生字会读了, 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出示词语:裂缝骄傲渗出浇灌欣赏

不禁目的地完好无损日复一日

【设计意图: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是阅读的基础, 是写作的基础。此环节中, 通过让学生欣赏“罐”的演变过程, 让学生充分感受汉字的神奇和美妙, 认识到每个字都是有生命活力的。从而让每一个字都能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 激起他们认读的兴趣, 生字词教学水到渠成。】

三、朗读指导, 激发情趣

(一) 了解学生读书的情况, 适时指点

预习的时候, 你们读了几遍课文?老师也读了五遍。谁先来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第一节。及时纠正, 纠正后改正再读该句。不要着急, 用心读。 (预设评议:多好, 我欣赏她的认真、流畅、自然。)

指名读第二节。及时纠正, 纠正后改正再读该句。

指名读第三节。及时纠正。

(二) 教师范读引领

听了你们的朗读, 我学到了很多。有的读得比较自然、通顺, 有的读得非常正确, 有的读得很用心。下面听老师朗读, 仔细听, 看老师的朗读与你们有什么不同。

(教师有感情朗读全文。)

告诉老师, 老师读的和你们有什么不同?

预设评议:

1. 有感情, 注意停顿。逗号停顿时间短, 句号和段与段之间停顿时间长一些。

停顿的时候, 可以给自己、给听的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和时间。没有停顿, 就没有思考。

2. 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语调抑扬顿挫, 表情随着课文中人物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读出了破水罐心情的变化。

3援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能将描写一路花香的句子读得很生动, 那是因为老师一边读一边想象美景。你们也来读一读这句话, 老师想, 你们的脑海里也一定会出现美妙的画面。读读看!

读了这句话,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 闻到, 听到。) 是啊, 多美的景色啊! (播放背景音乐。)

生齐读这一句。评读, 是否认真、投入。

4. 老师读挑水工说的话和你们有什么不同?

(读出了一个亲切, 其他就较为平淡。亲切, 有耐心, 好像在跟他说话。那是因为老师通过认真学习, 了解了人物的特点, 已经走进了人物的心里。)

【设计意图: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 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 影响学习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据此进行教学。”先了解学生通过预习朗读课文的情况, 针对情况, 教师适时示范朗读。学生兴趣盎然地跟着教师再一次在文本中“走”了一回, 并在不知不觉中, 将他人的优点运用于自己的朗读实践之中。脱离生硬的说教, 学生们反而学得快乐, 充满情趣。】

5. 读全文。

刚才你们听了同学的朗读, 又听了老师的朗读, 现在大家再读一读, 相信你们一定会读得更好!

6. (联系板书) 挑水工、破水罐、好水罐, 课文围绕这些主要写了什么?老师来考考你们。

出示填空:

(1) 完好无损的水罐因为 () 而感到骄傲, 破损的水罐因为 () 而感到惭愧。

(2) 挑水工利用破水罐的裂缝 () , 让破水罐发挥了另外的作用。

【设计意图:采取填空的方式, 检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情况。题目设计难易适中, 且富有弹性, 有“下能保底, 上不封顶”之效。】

四、课堂小结, 增添雅趣

看来大家对课文的主要内容都了解了。这是一个印度寓言故事。在古印度, 在那高高的菩提树下, 佛祖释迦牟尼每天都这样微笑着, 打着手势, 给弟子们讲述这些生动的故事, 连空中的飞鸟、地上的走兽也都被吸引过来了!相信你们通过认真学习, 也一定能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出来。

【设计意图:美丽人生, 离不开经典语言对我们的精神哺育。教师声情并茂的引导, 意在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 开启学生阅读期待之门, 为自主阅读注入动力, 切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让阅读的芬芳弥漫孩子们学习的空间, 让文化独特的雅韵浸润孩子的心灵。】

五、书写生字, 练出意趣

对自己有信心吗?但老师还有点担心, 还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写好这些生字。仔细看一看, 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难写?

让学生相互说一说, 互相学习。预设:“愧”竖心旁在写的时候要注意先写两点, 中间一竖要直, 右边笔画要紧凑。“傲”“漏”“欣”的写法等。

师范写。请你们也把这4个字在习字册上写一遍。

投影展示, 示范点评。 (红笔画圈打五角星) (美观、紧凑、结构匀称, 注意左窄右宽, 笔画漂亮。)

同桌互相看一看, 学一学。觉得同桌写得好的, 就送给他一个五角星。

字是人的第二张脸,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写好。课后请大家再写写这些生字, 读读课文, 这样你会学得更好!

【设计意图:认字写字必须掌握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 这是基础。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第一、二、三学段每天的语文课都要用10分钟的时间专门练习写字。教学至此, 针对学生生字掌握情况, 适时、相机指导示范学生易错的、具有代表性的生字。再让学生自己认真书写, 同时给予恰当的评价, 给每一个孩子想写、乐写增加动力, 达成课标提出的“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 讲究练字效果”要求。】

板书设计:

15一路花香

破水罐

8.《清澈的湖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八

1、认识12个生字,指导书写“眼、睛、船”三个字。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语“欣赏、变幻、映出”的意思。积累词语。

4、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的美,进而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方法】

联系上下文识字、生活识字、字理识字。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认识8个生字,了解新词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欣赏、变幻”这两个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学生质疑(预设:清澈的湖水上发生了什么事?湖水为什么清澈?清澈的湖水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在看课题质疑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学生读书要有疑,边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们在“读课文,学生字”的过程中去到课文里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教师范读课文。

2、出示读书认字步骤:

① 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

② 同桌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

学生按要求学习。

3、教师出示句子和课文,检查字音、指导长句、问句的读法。(指名读)

1、船头两侧卷起白色的浪花。

2、她一边吃面包,一边欣赏两岸的风景。

3、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呢。

4、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

5、一条银白色的小鱼跃出水面,又在浪花中消失,好像在给游人表演呢!

6、突然,一个小孩把香蕉皮扔向小鱼。

7、她跨步上岸,四处张望,好像在寻找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们能够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顺课文中的句子。首先让学生们端起书,竖起小耳朵听老师读课文,要求学生们听清字音。然后出示学习的要求,让同学们按照要求去自己主动地学习,给学生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交流、合作学习。

三、再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随着学生的汇报,顺学而导,在交流中学词认字。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们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去读文,去学习生词,理解生词的过程中去认字。

学生汇报:问题(一)

清澈的湖水是什么样的?

1、船头两侧卷起白色的浪花。

识记“两侧”,摸一摸桌子的两侧,换词:两边、两旁。

2、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

①识记“映”,看图,联系“日”字旁识记。

②识记“镜”,联系生活识字。问: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个字?

练习: 像 。

③识记“变幻”: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这变幻的山石吧!

a联系上文理解:

出示:(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呢。)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教师指图与学生一起读(认识“龟”字,字理结合图识字).

b教师读学生想像(还想到了哪些形状的山石?)

师:像这样,山石的形状在没有规则的改变,这就是“变幻”。

c拓展:变幻的( )

【设计意图】在看图中理解变幻的山峦是什么样子的,形成表象,在拓展中进一步地理解“变幻”的意思,进而认识“幻”字。

3、她一邊吃面包,一边欣赏两岸的风景。

问:如果你真的来到这么美的山石之中,你会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来看呢?

师:像这样,享受着美妙的山石,领略其中的趣味,这就是“欣赏”。

你们曾欣赏过什么?

能用“欣赏”说一句话吗?

让我们再来欣赏着读一读这一段话。齐读。

出示: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 ,这边的山石像一只 ,半山腰的 、 ,好像正在 呢。

学生练习背。

指名背。

【设计意图】前面的指导学生们在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过程给学生们的背诵课文奠定了基础,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与学生们一起来合作读文,最后以填空的形式降低学生们背诵课文的难度,一步一步的达到背诵课文的教学目标。

问题(二)清澈的湖水上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说一说。

问:你是在哪一个自然段读懂的?这段里有三句话中有生字,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1、哟!清澈的湖水里有许多小鱼在游。一条银白色的小鱼跃出水面,又在浪花中消失,好像在给游人表演呢!

2、突然,一个小孩把香蕉皮扔向小鱼。

3、她跨步上岸,四处张望,好像在寻找什么。

学生读上面三句话。

问:看到小鱼的表演,你会怎样?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再读一读这句话。

问:你们也想跟小鱼一样表演几个动作吗?

动作识字:“演”“扔”“跨”“卷”。

问:读一读第三个句子,小洁在寻找什么呢?解决问题(二)(湖水为什么清澈?)

【设计意图】看字表演动作的游戏中让学生认识“扔、跨”这两个字,引导学生根据字的偏旁表示字义的特点来认识这两个字。

2、认读不带拼音的词。把词分为三组,指名读。

3、认单个的生字。游戏:扔香蕉。

4、换语境。出示儿歌学生们读一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们把生字从课文的大语言情境中脱离出来,从句子到词语,从词语到单个的字,再帮助学生们换一个语言环境去识字,这样一步一步地达成认识12个生字的教学目标。

四、写字。

1、生字按结构分类。说一说每一种结构的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指导书写“眼睛”。

学生观字。说一说“眼睛”两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教师教给写字方法,范写。

“眼睛”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其中的“目”字旁有什么变化?

学习写字方法:品头论足

“眼”是头齐脚不齐,“睛”是头不齐脚也不齐。

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学生的字。

3、学生运用学到的写字方法写“船”。观察舟字旁与舟字有什么区别。

观字,议字,教师范写,生生、师生互相评价。

9.风筝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篇九

(第二课时)

一、教材简析

《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是S版语文第十二册教材中第六单元以“校园畅想曲”为主题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训练重点是“要根据文章的特点,理解重点语句,认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以“风筝”为线索贯穿全文。课文运用了倒叙的写法,开头由看别人放风筝引起对刘老师的回忆;接着,写了三十年前刘老师的工作和生活片断,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特别是他放风筝时的情景;结尾,回到现在,紧接前文把刘老师放飞的风筝升华为“理想的风筝”,抒发了作者对刘老师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分两课时教学。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是品读“放飞风筝”这一内容。引领学生品味心声,深化风筝,总结感悟,回归课题,从而体会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是小学学习的最后阶段。随着对小学教育的不断适应,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比初入学时的儿童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经过近两年的实验研究,学生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评价、感受、语言表达等教强的语文学习的各项能力。本课时是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经走进了文本,在刘老师的历史课上通过三个典型的事例去感悟了作者的感受,去感悟了刘老师的精神品质。在次基础上继续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刘老师,进一步去理解“理想的风筝”,感受刘老师的精神和作者的思念。

四、设计理念

本节课将引领学生继续与自己,与文本,与老师,与同学进行对话、交流、合作,让学生继续跟着剧作家苏叔阳去和他的刘老师一起放风筝,走进文本抓住细节,通过去质疑,去解疑,去品读,去分享,然后进行总结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感受作者的感受,感悟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欣赏能力、评价能力、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等语文素养。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认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3.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揭示课题的含义。

4.理解“精妙”、“翩翩起舞”、“稚气”、“翱翔”等词语。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放风筝”这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是一个积极乐观,对生活,对工作有着强烈的爱与崇高的追求的人,感悟师生 之间的深厚情意。

(三)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语句、细节描写进行对话交流,理解课文。2.以品读、评读促悟,去体验感受,去感悟人物品质。

3.以“质疑——解疑——分享——总结”的对话教学流程开展教学。

六、教学重点

1.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2.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七、教学难点

继续探究刘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体会文中我的心情。理解课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

八、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画面:春天,人们欢快地放飞风筝,飞上蓝天。

1.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此刻,你想到了什么? 2.而有一位剧作家看到这“放风筝”的情景,却思潮涌动,心 情久久难以平静。因为这让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个人。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剧作家是谁吗?(苏叔阳)他想起了谁呢?(30年前教他的刘老师)想起了和他一起放风筝的情景。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继续走进这位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一起回到30年前,和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3.现在再次读这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①这“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②“风筝”承载着怎样的理想飞上蓝天呢?③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会让作者三十年都难以忘怀呢?

过渡:是啊,这“理想的风筝”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疑问,这刘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啊,为什么能让他的学生三十年甚至一辈子都难以忘怀呢? 下面就让我们深入文字的内部去寻找答案吧。

(二)回顾课文

1.作者回忆刘老师的上课的情景,分别是通过哪几个典型事例来描述的呢?

①历史课上笑谈腿疾;②历史课上动情地讲课;③历史课上提问学生,认真倾听。

2.从这些事例中,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幽默乐观、热爱祖国、热爱工作、热爱学生)

3.小结:可这情景,在事隔三十年后,仍清晰地印在“我”的记忆里,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生说:刘老师每年春天 放风筝的情景)。

(三)继续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1.学生自由读“放风筝”的相关段落。哪些细节感动了你呢?在阅读的过程中,你感悟到了刘老师的什么?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边画边写读书感受。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3.反馈学习,分享感受。

适时点拨: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出示:

①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举着风筝。

②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看风筝的同学们说笑。

(体会刘老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热爱。)③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奔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体会刘老师抗争命运、挑战困难、顽强执著的精神。)④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了他生命的力量。

(“生命的力量”是那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是对生活的热爱与 执著的追求,追求生命的意义。)

4.你觉得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风筝么?(还是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

出示小结:他放飞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他放飞的是(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放飞的是(对祖国,对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他就是这样一个老师,一个热爱生活的老师,一个童心未泯的老师,一个虽然身体残疾,但却充满活力的老师.

这一切怎能不令年幼的我——感动呢?

所以作者在回忆自己的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

出示:(生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5.整合:让我们把记忆的镜头,拉得更近些!再次来读读这几个感人的细节。

师引读:每年春天,刘老师都会亲手制作各式各样的风筝,那时候,他一定会觉得幸福而充实。(做风筝)

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看风筝的同学们说笑。那时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放风筝)

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 一跳地向前奔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追风筝)

过渡:这情景使作者深深地感动。他看到自己的老师—— 课件出示: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于是他就问自己)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同学们,作者何出此言?谁知道苏叔阳的经历呢?

(四)了解作者的经历,提升感悟。

1.课件出示作者的照片——这就是热爱生活、渴望激情的苏叔阳。2.课件出示作者资料:94年苏叔阳患肾癌,病中的他仍写下了二百多万字的作品。2001年,他又被查出患肺癌。至今,他仍在进行文学创作,并坚持参加许多社会活动。用他的话说,“我要尽情享受这五彩斑斓的生活。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 体会苏叔阳先生也正是用他的实际行动回答了当年自己的问题。读过这篇文章,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身患绝症还会如此坚强呢?学生谈感受。

3过渡:正是这样,老师一直激励着他坚强地面对,所以他特别地想念他的刘老师。所以他说:

出示:(生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五)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配乐读“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2.这段饱含深情的文字中你们听出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哪些情感?(板书:思念)

3.是的,这思念是一种牵挂,是一种爱,更是一首无韵的诗歌。

(以诗歌的形式出示: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齐读。过渡:30年,能让一个少年从懵懂走向成熟,30年同样可以让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中年人失去年轮的光华,漫长的30年呀,可刘老师又在哪里呢?

4.课件出示:“刘老师您在哪里?我深深的、深深的思念您„„” 指导朗读。

5.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呀!深深地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是刘老师永远灿烂的微笑、是他功德无量的圆木棍?还是„„拿出你的笔,继续写下去好吗?

刘老师呀,思念您。

(六)总结感悟,回归课题

1.师总结:刘老师的言传身教感染着他的每一个学生,现在的你能理解为什么说刘老师放飞的是理想的风筝了吗?

("风筝"象征着刘老师对生活的爱与追求,他在课堂上的言行又感染着学生,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使学生也成为像他那样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所以说刘老师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2.学生总结,分享感悟。出示: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师分享感悟:

老师也深深地思念着刘老师。他虽然没有教过我,但我也和你们一样,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苏叔阳,这位了不起的剧作家,也折服了我。那我们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呢?(鼓掌、鞠躬,深深地呼唤„„)

(七)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语句。

2.抓住典型事例,写一位对自己影响很大的人。

10.《风筝》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唤起情感

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是快乐的我们可以在田野自由自在的放风筝。你能介绍你是怎么放的吗?风筝飞得高吗?玩的开心吗?

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风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边读边想课文围绕风筝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三、读中感悟

1.默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2.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3.全班交流(最有趣),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一)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2.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1)“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

(2)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3.指导有感

情的朗读。

(1)激趣: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

(2)练习朗读。

(二)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找到后把这两个词语多读几遍。

2.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3、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三) 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1、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2、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3、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请读读5、6、7、8自然段。

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11.“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一

“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第4章第3节内容。本节一般安排2课时完成。学生已初步了解了生命系统的各结构层次,学习了种群的特征,本节的学习也为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群落的概念、群落水平的研究问题及种间关系,第2课时包括群落的空间结构及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探究。第1课时的重点内容是群落的种间关系,结合资料,小组合作对种间关系曲线图进行分析,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种间关系,突破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别群落,说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问题,能判断种间关系。

2.能力目标。抓关键词,把握概念,举一反三,能识别种间关系曲线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

1.通过实例,把握“群落”概念。以“自然保护区内的所有保护动物”“池塘中全部的鱼、植物和微生物”“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等全部生物”为例让学生自己比较,对“群落”概念进行认识。

2.群落水平的研究问题。群落是比种群更高一层的生命系统。对种群的研究,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动,种群密度是其基本特征。那么,群落水平的研究问题呢?以池塘群落为例,其边界与范围如何,群落中哪些种群占优势,种群的分布以及各种群之间的关系等,即以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群落中种群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整个群落的发展趋势。

3.分析资料,结合曲线图认识种间关系。群落中各种群是相互独立的吗?不论物种多少,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建立起的有机整体。过渡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对四种种间关系的学习。让学生花4分钟时间阅读并小组讨论。

资料1“草履虫实验”中引导学生逐步思考:(1)“两种草履虫形态和习性接近”及“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意味着什么?(2)在10~12d时,混合培养两种草履虫的数量均低于单独培养的原因是什么?(3)相互竞争的两个物种能否稳定共存?请举例说明。(4)什么样的生物之间竞争更激烈?提醒:竞争不仅是对食物的相互争夺,还包括资源和空间等。如水稻和稻田中的杂草之间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等。

资料2“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中思考:(1)分析两者的数量波动,有什么规律?(2)请学生绘制简易捕食关系图,明确两者波动的不同步,分析曲线的每一个周期,确定变化在先者。(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强调“精明的”捕食者能促进生物的共同进化,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4)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

举例对概念进行巩固:(1)桦木林中出现云杉幼苗后,不断生长,最终桦木林被云杉林取而代之;(2)生活高度相同的甲、乙两种鸟均以一种昆虫为食。

与学生共同分析典例,理解“寄生”和“互利共生”概念,另举特例进行讲解,如菟丝子与果树、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白蚁与其肠内的鞭毛虫之间的关系。思考问题:“寄生与互利共生均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如何对其进行区分?”

利用经典例题,对种间关系进行巩固。下图为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①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②混合培养的大、小草履虫;③猞猁与雪兔;④细菌和噬菌体,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四组生物关系对应的曲线为:①;②;③;④。

(2)造成B图现象的原因是。

(3)D与B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

(4)若猞猁死亡,则雪兔的发展趋势是。

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可知,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主要特征,群落是各种群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种间关系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从进化的角度考虑,各种间关系均有利于种群的进化,使各种群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引导学生课后思考:一个农贸市场里的所有生物属于群落吗?“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体现了什么样的生物关系?

四、教学反思

在“群落是一个生命系统”的核心认识下,借助科学研究结果和生活实例,创建了既科学又真实生动的学习环境,通过问题引导,促使学生分析思考,把握概念,深入理解“群落是以种群为单位,通过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12.风筝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篇十二

(1) 出示6个简单的平面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 , 师:你能将这些图形分分类吗?你是怎样想的? (出示课件) 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并板书:曲线图形、直线图形。 (2) 师: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 (出示课件) 学生举例说一说 (如果出现说“球是圆形”的时候, 教师出示实物请学生进行比较。如果没有学生说“球是圆形”时, 教师出示乒乓球, 并问:它是圆形吗?但在数学上圆和球是两个不完不同的概念, 我们要严格地加以区分) 。 (3) 师:有许多物品的面既有圆形的, 也有其他形状的, 如桌子的面, 既有圆桌, 也有方桌、长桌等, 但有些物品却必须做成圆形的。请举例。学生能很快想到轮胎。这时教师出示各种各样的车子, 并观察其轮胎。教师接着问:说说这是为什么?学生说明之后教师指出:要真正明白它的道理, 我们就要进一步研究圆。

板书课题:圆。

二、画圆

(1) 师:现在我们要把轮胎的形状画到自己的纸上进行研究, 可以怎样画? (2) 学生尝试画圆。 (3) 学生展示自己画的圆, 并说说画法。 (4) 统计哪种画法简单。 (5) 师:根据课前预习和实际操作, 你认为用圆规画圆要注意哪些? (6) 学生观看教师画圆视频。 (7) 学生用圆规画2个圆。

三、探究

(1) 师提问:现在我们再来观察车轮, 车轮的车轴应该装在哪个位置?生指出车轮车轴的位置。 (2) 师:车轮车轴的位置相当于圆的什么?生回答。然后学生在刚画的2个圆上找圆心并用字母表示, 一学生到黑板上标出。 (3) 师:当车轮在平坦的地面上行驶时, 车轮与地面总有一个点接触, 而且依次接触。 (播放课件) 师:有多少个点? (生答) 如果把这些点依次与圆心连接起来, (课件) 这些线段有什么共同地方? (生答) (4) 师:在第一个圆上画出这样的线段, 如果你不想画, 请坐直, 说一说为什么? (板书:无数条) (5) 师:选几条量一量, 发现了什么? (板书:都相等) 师拿出大小不等的两个圆, 问:半径都相等吗?突出在同圆或等圆里。 (6) 自学例2到例3的内容。然后问:这些线段叫什么?字母表示? (板书:半径) (生在圆上字母表示) (7) 师: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学生观看课件演示车轮分别做成长方形、椭圆形和圆形得动画演示。 (8) 总结:正因为有这个特点, 因此我们的车子在行驶的过程中, 与车轴 (圆心) 与地面的距离没有发生变化, 车子就开得很平稳。 (即圆心到地面的距离相等, 因此做成圆形) (9) 师:很早以前的人们就对圆进行了研究, 发现了圆的规律, 如战国时期的一位大思想家墨子就对圆进行了研究, 在他的一本著作《墨子·经上》中对圆有这样的描述:“圆, 一中同长也。”谁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学生解释。 (10) 圆还有什么特征?继续。在第二个圆里画一条最长的线段。 (生画) (交流名称, 字母表示, 生标出来, 另一学生板书) (11) 猜一猜直径有什么特征? (板书直径特征) (拿出大小不等的两个圆示范, 突出在同圆或等圆里) (12) 在圆里量一条直径和半径, 比比长度, 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二者关系并板书) (拿出大小不等的圆, 突出同圆或等圆) (13) 小组合作:将圆片对折然后展开, 再对折再展开, 像这样重复几次。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交流。组织交流。 (得出上面已学特征;圆心只有一个;轴对称有无数条)

四、练习

(1) 指出下面哪些是直径、半径。 (P94练一练) 选择一两题说说为什么不是? (2) 填表。

(3) 结合数对画两个圆, 用数对分别表示圆心, 说明圆的位置与什么有关?分别数数半径各是几格, 说明大小与什么有关? (4) 欣赏生活中的圆。

五、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教后反思: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 “小学数学是儿童自己的数学, 是学生在生活与活动中产生的数学”。五年级学生对于圆已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因此, 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为生长点预设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力图体现:精心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探究, 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深化对圆的认识;注重学法渗透, 形成从生活现象进行数学抽象的意识和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13.《纸船和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三

20.纸船和风筝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吴 琦

教学目标:

1.读懂故事的大致内容,愿意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读书感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好词好句。辨析“漂”和“飘”,理解“乐坏了”,会用“祝”说话。

3.通过学文,体会小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点:

1.读懂故事、有所感受并愿意与人交流。

2.借助图画、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并学会积累与运用。教学难点:

体会松鼠和小熊的情感变化,体会它们珍惜友谊的情感,懂得与人友好相处。教学准备: 1.制作课件。

2.完成第一课时的学习。(识字写字,标好自然段序号、读通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3.课前动手制作:小熊、松鼠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播放《找朋友》视频,老师带着学生律动后与学生逐一握手,消除陌生感,拉近距离。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纸船和风筝》。

二、精读课文(读懂故事,积累语言,体会情感)

(一)学习1至6自然段(互赠礼物,友谊初建)1.出示贴图,跟小动物打招呼。

2.小动物要回家了,请大家读读第一自然段,把它们送回家。(请学生将松鼠和小熊贴在相应位置,直观理解“山顶”和“山脚”。)3.松鼠住在山顶,而小熊住在山脚下,相隔这样远,它们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2到6自然段,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交流:

(1)指名填空:()和()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

(2)以图画为媒介,师生谈话,交流2至6自然段中读懂的内容。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指导朗读重点句段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辨析“漂”和“飘”,理解“乐坏了”,会用“祝”说话)。

(二)学习7至11自然段(中起波折,友谊重建)

1.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可是有一天,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7至11自然段。

2.学生默读完以后师生交流:

(1)原因是他们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

(2)小熊和松鼠在吵架后心情怎样?(难过)通过采访的形式进一步体会心情。

(3)原来松鼠和小熊都想继续跟对方做朋友,但又都不好意思。后来是谁先提出和好的?指名朗读“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

(4)想象说话:小熊会在风筝上写什么?

三、课堂小结

小纸船又启航了,风筝也飞起来了,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友谊是宝贵的,当友谊有了裂痕,敢于第一个伸出手弥补的人是最可爱的。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跟你的好朋友吵架了,你准备怎样做呢?

四、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五、教师赠言

14.风筝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通过感悟课文,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感悟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准备:纸船和风筝、小熊和松鼠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课后我会读。

2、练习:我会填。

一( 句 ) 话      一( 座 )山   一( 个 )草莓    一( 个 )松果

一(条)小溪    一(张 )纸条    一( 只 )纸船     一( 只 )风筝

3、听写:坏人  松果   祝福   幸福   抓住   句子

二、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一)课件出示1--6自然段的动画,老师朗读。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在写你刚先看到的内容?

2、课文写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你知道他们俩住在哪儿吗?板画。贴松鼠和小熊的图。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指名朗读。

3、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是什么让他们俩成为好朋友的呢?

(学生回答,借机贴纸船和风筝)教师指板画总结,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是纸船和风筝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4、我会发现。区别飘和漂。

纸船和风筝是谁做的?

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松鼠的家门口。

方案一:(学生发现了无价值的东西)谁还有不同的发现?(如果仍旧没有发现)我的发现在这儿。(点击课件,“漂”“飘”变红)

方案二:(学生直接发现了两个飘的区别)指导学生谈。

教师小结:你看,这两个字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这个“漂”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而这个“飘”是风字旁,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我们的汉字多奇妙啊,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一定会发现汉字更多的秘密。

5、重点学习三、五自然段,体会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纸船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小熊除了收到松鼠的纸船外,还收到了什么礼物?装有松果和祝福语的纸船

当时小熊的心情怎样?可高兴了。(出示课件)哪个词语直接写了小熊的心情很高兴?“乐坏了”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很高兴”“高兴极了”“很快乐”“美得不得了”)指导朗读。

小熊收到松鼠的礼物可高兴了,它也想回赠松鼠一份礼物,于是,小熊通过动脑筋,给松鼠准备了一份什么礼物?(出示课件)当松鼠收到礼物时,心情怎样呢?指名朗读。

6、总结。纸船和风筝捎去了小熊和松鼠对对方祝福的话语,也捎去香甜的草莓和可口的松果。他们借此向对方表示了友好,伸出了自己友谊的双手,成了一对让人羡慕的好朋友。我们大家真是从内心里为他们感到高兴。

二)学习7--9自然段。

1、(播放课件)老师朗读:正当他们沉浸了友谊的欢乐之中时,可是有一天、、、、、、

你们听了老师的朗读,心情怎么样?(很难过)能告诉我原因吗?

2、出示句子:指导感情朗读。

山顶上再也看不见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见漂流的纸船了.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们吵架了,正在互相赌气,谁也不理谁了,但是他们的心情怎样呢?

3、让我们带着难过的心情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可是我不明白他们们为什么还是每天扎风筝,折纸船,这是怎么回事呢? (虽然他们吵架了,可是心里都还想着对方,还想成为好朋友。)

三)学习第十、十一自然段。

1、噢,原来是这样啊! 虽然他们吵架了,但心里还都想着对方,还想和对方做朋友啊! 那结果怎样了呢?(小熊和松鼠和好了。)

2、友谊失而复得,他们的心情一定很复杂,我很想通过朗读把他们的心情表达出来? 但又怕读不好,大家能帮帮我出出主意吗?

“再也受不了了”,应该读出松鼠实在忍受不住,特别想和松鼠和好的心情。

“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应该读出松鼠很想和小熊和好,很急切很真诚的语气。

美丽的风筝强调“美丽”,说明小松鼠看见风筝很高兴、很激动、很惊喜;“他高兴得哭了”说明他再次得到了小熊的友谊很激动。

有了大家的帮助,我就有信心读好了。(教师范读。)

你也想试试吗?一定比我读得更好! “

四)拓展练习。

1、是啊,松鼠将所有的纸船都放进了小溪,一只只纸船载着他深深的情意顺流而下,小熊看到这么些纸船向他漂来,会想些什么,或说些什么呢?

生1:小熊看到这么纸船向他漂来,高兴地说:“太好了,我和松鼠又和好了。”

生3:小熊看到这么纸船向他漂来,连忙爬上树,把一只只风筝放到了空中,风筝上写着:“小松鼠,我非常想念你,天天盼着与你和好呢!”

2、小熊和松鼠终于和好了,他们用自己的宽容原谅了对方,又成了一对让人羡慕的好朋友。经历了这一切,我们相信他们以后再也不会闹别扭了,因为他们都学会了珍惜友谊。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也许你们也正沉浸在友谊的欢乐之中,也许你们也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心里正难受呢?现在就请你拿起笔来,把你想对他说的话写下来,送给他。相信这样做你们也会和好,你们的友谊也会更加牢固。

板书设计:           20、纸船和风筝

好朋友   →   吵架   →  和好

(高兴)     (难过)   (高兴)

上一篇:乡镇经济发展对策下一篇:包装材料检验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