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院服务项目

2024-08-03

敬老院服务项目(精选8篇)

1.敬老院服务项目 篇一

敬老院服务心得作为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我总学得缺少一点什么,总是呆在风平浪静的象牙塔做着最天真的事。今天,作为桂林航校一名青年志愿者,我有幸跟随大家前往敬老院,心中起伏不断,有点顾虑会不会又是千篇一律活动,形式一下,然而整个上午的感觉,却把这种无知的顾虑冲击得云消雾散,这确实是一次爱心之旅,更是对人心的洗礼。我们真应该好好的珍惜我们的生活。伸出我们的双手,奉献出我们力所能及的爱,让这些老人多添一些笑容,让我们多增一份温暖、2010年10月5日,阳光明媚,一大早,我们志愿者协会成员搭车去敬老院。这次敬老院之行在略表心意的同时,更旨在现实客观地诠释和谐二字的涵义,让处于黄昏时段的老人感受到社会上最单纯的温暖,让我们更深刻的领会十七大精神。的确,创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更离不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构建。敬老院老人平均年龄超过65岁,其中年龄最高的一位有85岁高龄。

这次活动让我从中学到很多,也得到了许多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学校把社会作为实践的场所,让我们参与社会,在公益劳动的实践中有所启示。通过志愿服务,启发了我们在公益劳动中寻找

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这些都让我们体会到了老一辈的孤独、我们的幸福和自私。虽然我们满头大汗,但我们很高兴,因为我们心里都有一股自豪感。而这种自豪感不是在学校里能够体会到的。公益劳动是不记报酬、不谋私利、不斤斤计较的;公益劳动是忘我的劳动,也是培养我们关心公共事业热情的。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这些都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另一个雷峰。

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学校组织的劳动,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

回来的路上,我百感交集,老人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奉献了一辈子,现在尽管子女都不在身边,但是依然保持了一份坚强、乐观的心态,在生活中老有所为。那么作为后辈的我们,更应该力所能及的去帮助他们,关心他们的晚年生活,或许这些老人的处境还算好,社会上还有的老人沦落到街头,饱受人世的冷眼。我想,每一个热血青年都不忍让老一辈人在流离失所中,生活在无尽空虚中。就让我们携起手来,献出自己的应有

力量吧。慰问活动结束了,我觉得回校后会发动的同学参与到献爱心的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培养关爱生命、服务他人的美好情操,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青春和力量。

2.敬老院服务项目 篇二

智能居家养老,这是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最早提出的,称之为全智能化老年系统,就是老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受时间和地理环境的约束,在自己家中过上高质量高享受的生活。在我国,虚拟养老院是居家养老是最近新发展的一种养老方式。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和第十届副委员长、全国智慧化养老专家委员会主任蒋正华指出,在人口老龄化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推行智慧化养老是一件于国于民都有利的好事情,是老龄服务的发展方向[1]。2016年3月份,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人民大会堂回答媒体有关养老问题时表示,未来还要依托互联网+,在一定地域鼓励建设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没有“围墙”的养老院[2]。

苏州居家乐虚拟养老院的雏形要追溯到2003年,苏州市沧浪区葑门街道办事处对于社区养老服务提出的一个新想法:居家养老。沧浪区“邻里情”虚拟养老院于2007年12月份开始正式运营,这在全国创建了首家由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新型养老服务机构———“虚拟养老院”。随后,依托苏州市鼎盛物业管理公司,“邻里情”发展成为“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由中心管理的持证家政人员上门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3]。

居家乐虚拟养老院通过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制定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闭环运作的养老服务体系,根据空巢老人群体的生活需求,制定有效的、有规模的养老服务计划,打造了互联网+居家养老的新模式,很好地解决了“社会居家养老”模式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居家乐虚拟养老院模式荣获了中国社会创新奖、民政部科技创新奖、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敬老文明号等国家、省、市荣誉50余项。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也对居家乐虚拟养老院进行了专题采访,邀请参加了《对话》栏目,居家乐虚拟养老院的运作模式引起了全国的广泛关注。

总之,居家乐“虚拟养老院”就是整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布局服务网点资源,凭借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和手段,运用于居家养老的服务与管理。虚拟养老院进行企业市场化运作,对服务对象实行会员制组织,对企业服务人员实行员工制管理,为老人提供规范化、标准化、人性化、个性化的爱心亲情主动式服务,建立全方位的信息化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为居住在家里的老人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1 设计

1.1 设计目标

如何突破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相对薄弱、服务效能相对不高、服务资源相对不足、服务信息相对不畅、服务监管相对缺失等薄弱环节呢?研究人员通过研发信息化系统平台,将呼叫中心、系统派工、质量控制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对服务对象、服务资源、服务过程、服务质量的高效动态跟踪管理,计划实现以下目标:

(1)即时在线、动态量化的服务监管。

系统平台动态跟踪监管每个服务工单的完成情况,服务状态精确跟踪,工单流程闭环流转,系统智能提醒警示,适时日志记录,高效适时监管,服务质量有序流程控制。

(2)标准流程、亲情关怀的多元服务体系。

根据老人的多层次服务需求,首先形成老人的生活照料、人文关怀、物业维修等基础生活服务层次;在生活服务需求满足基础上形成亲情服务关系,进而形成用户配餐、粮油配送等商务服务层次;提升老人健康生活品质,积极引进物联网技术,树立为老人提供健康服务层次的长远计划目标,从而逐步建立为老服务的多元服务关怀体系。

(3)个性展示、兼容开放的区域合作机制。

根据本地政策和管理要求定制和显示本地页面、特色字段、地方政策等,模块和功能后台独立授权,展示个性特征,培育养老市场,形成兼容开放的区域合作机制,打造一个适合中国老人、具有优秀服务口碑、共同进步发展的养老服务产业。

1.2 设计规范

1.2.1 界面设计

系统界面采用框架式的结构,设计风格力求新颖,布局合理,简洁明快,方便实用,充分体现服务的特色和“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同时系统提供良好的人机对话界面,方便操作员的上机操作,包括提示信息、出错信息及帮助菜单等。系统对用户界面进行标准化,提供统一的用户界面,以增强对用户的友好性。

1.2.2 内部接口设计

由于Oracle数据库的独特性,其单数据库内部不需要特别设计接口,各模块根据文档内部控制域值提取其所需的文档。

1.2.3 外部接口设计

与硬件之间的接口:USB 2.0加密狗读取接口;与软件之间的接口:服务报时接口,打印接口,导出excel接口。整个虚拟养老院服务管理平台以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为主导,有效整合通讯网络、智能呼叫、互联网等科技手段,以建立养老服务信息数据库为基础,以提供有计划的定期上门生活照料服务为主要形式,有效整合社会服务资源,逐步拓展粮油配送、配餐等商务服务,为实现服务管理主动性和服务质量可控性提供技术保障支持。

1.2.4 安全保密设计

Web应用服务器只映射开放指定的对外端口,并搭建硬件防火墙,通过路由器的端口映射,结合软件防火墙的多重防护体系,不让Web服务器直接暴露在外,以保障服务器的安全运行。数据库服务器独立于局域网内部,不与对外的Web应用服务器共存,不对外网开放任何端口,以防止数据库遭受外部攻击。只有授权的用户使用USB加密狗通过验证后才能进入系统,并且只能查看和操作该用户所授权的系统菜单,以及对应的业务数据。而且对一些重要的系统数据,系统设置为只有更高权限的超级管理员方可读取或是操作,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与数据的保密性。

2 实现

虚拟养老院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服务派工模块、质量管理模块、统计分析模块、呼叫监督模块、授权管理模块等。系统核心功能是闭环式派工管理,服务过程采用规范的工单计划、工单生成、工单流转、监控考评、收费查询、统计分析等服务管理思路,工单分派处理采用标准状态流程,工单触发采用呼叫中心自动响应方式,尽量减少人为干预而造成的不确定性因素。工单管理要求严格按照质量控制标准执行,系统从老人确认服务开始便对服务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回访、征求意见,并以老人满意度来考核服务质量。

2.1 闭环流程管理

实现服务管理流程标准化,按需定制工单的功能状态流程,工单的服务预约、服务开始、服务回访、服务完成实行标准闭环管理,对服务的后续质量跟踪及管理流程按照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进行操作。

2.2 兼容开放平台

系统平台采用开放型设计,能够兼容和接入不同模块和功能,实现对各类生活照料、商务配送、人文关怀等服务的项目化运行管理,目前正着手健康服务项目的市场调研、选择合作伙伴,前期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

2.3 按需定制模块

系统平台采用云计算,功能模块和细项菜单实现个性按需定制、按需授权,后台权限授权,独立数据管理。服务和管理模式可以个性定义,根据区域性政策和企业管理的要求自定义援助标准、服务项目、服务对象、员工信息、地区属性、工单和管理权限等。

2.4 系统组成结构

该系统包括呼叫中心客户端、老人居家客户端、平台服务组件平台、通信及信息传输4部分,形成了由工单生成、工单流转、监控考评、收费查询、统计分析、服务预测六大功能模块,通过语音程控交换系统、数字化信息传输系统和数据库终端处理系统对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实行会员制老人准入管理。系统通过对老人生活需求分析,将自动生成老人所需服务项目,经老人确认后,养老服务中心安排服务人员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系统从老人确认服务开始便对服务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回访、征求意见,并以老人满意度来考核服务质量。信息系统通过主动获取老人需求,快速编制计划,及时组织服务,进行有效监控,实施规范管理,如图1-6所示。

3 关键技术

3.1 云计算技术

居家乐虚拟养老院采取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技术,云计算通常是虚拟化的资源,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存储,对处理的任务进行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云计算技术通过以下几个层次的服务,主要有Iaa S,Saa S,Paa S。

(1)在居家乐虚拟养老院平台采用Iaa S,服务对象可以通过因特网完善计算机的基础设施,获得所定制的相关服务。

(2)Saa S的服务主要用于居家乐虚拟养老院的软件服务,便于进行编辑和保存。它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的模式,不用购买平台软件进行安装,在Web上直接使用即可。

(3)Paa S是居家乐养老软件研发的平台提供的服务,通过Saa S的模式提供给用户使用。Paa S的使用加快了Saa S的发展,是Saa S模式的一种应用方式,加快了Saa S的发展,也加快了Saa S应用的开发速度。

3.2 呼叫中心技术

呼叫中心技术在居家乐虚拟养老院平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居家乐客户服务中心在面对服务对象时采用了计算机电话集成技术,也就是通常讲的CTI技术。

传统的电话服务中心是对服务对象提出的问题简单记录进行解决,而CTI将Internet加入进来,把涉及服务对象的业务通过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功能、自动语音处理技术、网络组网技术以及数字程控交换机电话接入和智能分配进行处理,这更加方便、快捷、及的为用户解决问题。从技术角度出发,居家乐虚拟养老院系统平台上的呼叫中心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采用了自动呼叫分配器技术。居家乐的服务对象打进电话的时候,会根据不同的服务种类合理的分配给服务中心的客户处理人员,采用平均分配算法或着是基于服务技能算法而进行的。

(2)采用了自动语音应答技术。服务对象在拨通客户服务中心的时候,可以给他们提供自动的语音导航服务。比如关于接到电话的时候会报出接听电话的服务人员编号等。

(3)采用CTI服务器,联络交换机和计算机,使之互通,当服务对象打进电话时,工作计算机就可以将其相关的资料信息等在工作人员的电脑屏幕上显示出来,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为客户服务。

(4)呼叫中心服务人员。在居家养老呼叫中心,会有24小时坐席人员连线服务对象,服务更加精准,提供服务也更加具体,更加人性化的进行服务。呼叫中心的服务人员都是进行上岗培训,并且持有证书的专业服务人员,服务更加人性化。

(5)数据库系统,在居家乐虚拟养老院平台系统中,所有服务对象的信息资料以及员工的业务资料都被很好地存入到数据系统中,并且进行了加密,数据库的计算处理能力也能很好地满足需要。

3.3 定位系统

借助GIS地图平台丰富直观的图形展示功能,可以快速定位到服务对象所居住房屋的地理位置,并且可以与业务系统进行无缝集成,从而快速调取出与该服务对象相关的详细信息、家属信息、服务工单等业务数据,在地理空间分布上更好地进行系统操作,可以增加系统的直观性和操作的便捷性。遇到紧急情况时,还可以快速分析出该服务对象的附近邻里关系,及时联系到其最近的邻居和服务站站长,第一时间协助预先处理急情,等待专业人士的救援服务。此外,结合手机端GPS系统的功能模块,在平台中心系统界面上,还可以快速查看每个服务员当前活动的地理位置,实时跟踪监督服务情况,并且还可以历史回顾查看服务员在某个时间段内的行程轨迹,作为做质量管控的辅助参考。

3.4 Web服务技术

居家乐虚拟养老院平台是采用Web服务技术进行交互,将多项功能进行整合,如服务运营、服务工单、质量控制等,并且发布在网络上,功能整合以后,能够通过调用进行服务。

(1)互访性。Web服务通过SOAP(简单对象访问协议)实现相互间的访问,通过这种协议能够让Web服务之间交互,避免了不同协议之间的相互转换,在编写的时候还可以使用现在已有的Web服务,可以对Web服务的语言和运行环境等要求进行忽略。

(2)普遍性。Http与xml是Web服务最基本的通信方式,而支持这些网络通信技术的设备都可以进行Web服务的访问,例如移动电脑设备,移动通信设备等,既简单又方便。

(3)低进入屏障。在最初进行居家乐虚拟养老院平台系统的开发时,通过Web服务供应商提供的免费工具箱获得了自己所需的Web服务,有些组件可以能够方便地为自己的Web开发进行服务,能够大大降低前期的开发费用,加快了Web服务的开发速度。

因此,居家乐虚拟养老院平台系统基于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的系统设计与集成思路,利用Web服务技术实现开发语言的无关性,提高模块的可复用性。对于Web服务接口,系统进行开放,也便于今后的系统扩展甚至重建。

4 结语

居家养老是中国养老的主流方向。苏州居家乐的虚拟养老院模式,运用了信息化技术手段、职业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机构运作,其先进的模式已在全国推广,落地开花。虚拟养老院信息系统通过主动获取老人需求,快速编制计划,及时组织服务,进行有效监控,实施规范管理。系统将服务工单处理与考勤管理、绩效统计、员工处罚等紧密互动,实现了居家养老服务管理的主动性和服务质量的可控性。

整个虚拟养老院服务管理平台以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为主导,有效整合通讯网络、智能呼叫、互联网等科技手段,以建立养老服务信息数据库为基础,以提供有计划的定期上门生活照料服务为主要形式,有效整合社会服务资源,逐步拓展粮油配送、配餐等商务服务,为实现服务管理主动性和服务质量可控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央广网.民政部长李立国:未来要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EB/OL].[2016-03-10].http://news.cnr.cn/dj/20160310/t20160310_521577425.shtml

[2]人民网.全国智能化养老专家委员会成立,破解养老服务难题.[EB/OL].[2013-08-26].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826/c99014-22698377.html

3.敬老院服务项目 篇三

当下,中国社会对养老议题投入的关注,与其说是出于传统孝道文化的责任意识,不如说是深度老龄化社会里,养老服务体系滞后于养老服务需求的一种焦虑。

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升至36.5%,居全球第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分别占中国养老模式比例的96%、1%和3%。而美国、日本、英国等高社会福祉国家也在探索,将养老产业让渡于社会。中国也同样面临着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当社区养老的市场空间从1%升至7%,养老产业作为新兴消费产业成为蓝海,便拥有了巨大的市场红利。

自2014年以来,一批以“互联网+打通老龄化大城市脉络”为商业逻辑的智慧养老公司应运而生。而以智慧养老为诉求的北京三开科技便是其中之一。

“对于养老这个相对特殊的产业来说,追逐商业利润和担当社会责任并不是一场‘零和博弈’,只有这两个命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彼此弥合,公司才更具市场价值和公信力。做到这一点,才算是具备了养老公司的基本资质。”北京三开科技CEO冷泓昊对《中外管理》如是说。

社会责任感是另一种商业智慧

随着“4-2-1”式家庭阵型成为主流,中国的居家养老压力剧增。继家庭养老之后,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被寄予厚望。

2013年,三开科技从B端切入,以养老机构为市场对象,提供软件、硬件、服务相结合的智慧养老云平台服务。

“我觉得中国老年人有四怕:第一怕死亡,第二怕生病,第三怕寂寞,第四怕不被认可。”冷泓昊对中国养老的理解,成为了三开科技产品研发的宗旨。其研发出的居家养老服务运营管理系统、养老院信息管理系统、地产养老服务运营管理系统、社区养老服务运营管理系统等不同的养老产品,满足不同养老领域、养老模式对智慧养老的需求。

三开科技正是基于养老机构服务能力不足的特点,切入这个市场的。短短两年,与三开科技合作的社区医院、养老机构、养老地产达419家,服务老年人达106万人。

而对于三开科技的盈利问题,冷泓昊称主要来自于软件、硬件、增值服务,同时又有资本支撑着前行。在他看来,除了盈利模式,养老事业救人于危难的社会责任感,未尝不是另一种商业智慧!因为责任感会帮企业建立起口碑与信赖。当企业做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它释放出来的商业价值与功效,也会反向支援或者回报社会。

冷泓昊讲述了他曾经在南京遇到了一位60多岁的阿姨,最初她只是收留一些孤寡、流浪老人,后来她卖掉了自己的房子,拿出全部积蓄开办养老院。养老院是纯公益性质,服务人员、护理人员、护工都是无偿提供服务的。冷泓昊决定无偿地支持她,为她开办的养老机构提供云平台的免费使用服务,同时还给她提供了测量高血压、高血脂、心电图、脂肪肝等用于老人体检的一些硬件设备。

不仅仅在南京,在全国很多城市,冷泓昊都曾遇到过在艰难逆境中依然坚持养老善行的人。在善良中被影响,冷泓昊也将这种善良传递给了更需要的人。

“对于这些共办共营、收容孤寡三无老人的机构、一些刚刚创办的养老机构,我们都免费提供服务。”冷泓昊介绍,目前,三开科技已经为河北仁爱养老服务集团、宁夏唐徕老年托护中心、镇江市丹徒区社会福利中心、茂名市茂南区康源养老院、黄石市西塞区温馨园敬老院等百人以下养老院,免费提供基础版养老院云平台,并提供指导维护服务。

“我认为作为一个商人,首先是一个人。我们的想法是帮助更多的老年人,帮助他们更好地生活。如果我们能够得到全社会老年人的认可,可能远比我们赚了多少钱的意义要大很多。”冷泓昊说。

事实上,这几年三开科技在商业利益与公益善行的夹道中,不断获得资本的支持,一跃成为国内智慧养老领域首家挂牌新三板的公司。

找到“中国式养老”的痛点

这几年的运营经验,让冷泓昊对“中国式养老”的痛点理解得更透彻,那就是跨地域性带来的统一化服务的困难。由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文化习惯的差异,养老机构很难跨地域提供良好的服务。比如:一家北京的养老服务机构,就很难进入上海市场,因为它不了解上海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因此,三开科技希望通过智慧养老健康管理的“养老云平台”方式,实现全国统一化管理。

另一个问题是,养老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特点在于,它的线上和线下,是很难被自由打通的。比如:老年人的一些文化、娱乐、餐饮、护理以及健康数据分析等服务,必然要通过线下解决。而以冷泓昊多年的观察来看,线下很多小型的养老机构往往单纯以盈利为目的,并没有标准化的市场规范,打骂、虐待老人的黑保姆、黑护工的现象确实存在,甚至老人遭遇了这些事情投诉无门,对老年群体造成了极大伤害。

所以,三开科技在2016年已经着手做线下的养老实体试点机构,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养老院,兼顾社会居家养老功能。一是为了更好地展示三开科技的商业模式,打造实实在在的用户体验。二是希望能够在行业内树立一个服务标准,使行业乱象和各自为政的局面得到改善和解决。

对于接下来的商业构想,冷泓昊称其有明确的战略步骤:拥抱B端(尽可能与国内养老机构等达成合作)—成为最大的B端(在软件、硬件、增值服务等方面做到极致)—捆绑B端(与各类B端通过资本、股权交换的形式紧密合作)—与B端整合,共同服务于C端(以为老年人提供最完备周到的服务为最终目的)。

破解智慧养老的现实困境

黑格尔曾经说:“中国纯粹建筑在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从简单的家庭亲情关系,到一种文化体系与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养老敬老是深入中国文化血液的一种基因。

基于此来看,现代社会,解决养老产业的现实困境,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养老觉悟和努力,也取决于市场运营程度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程度。换句话说,这种责任关系将更多地依赖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成熟和养老市场运营机制的培育,而绝不可能仅仅靠一些企业来担当。

三开科技一路磕磕碰碰的探索式发展轨迹,也恰恰验证了这一点。冷泓昊总结过往经验,深刻感受到目前中国智慧养老企业发展路上面临着“三重门”:第一,受地域收入差异的影响巨大,内陆地区的养老产业推进要次于沿海地区;第二,各地政府重视程度不同,直接影响养老问题的解决和推进;第三,本土化养老服务公司理念参差不齐。

但致力于养老产业的企业,如果不是将这种责任感当成一种负担,而是变成企业的一种发展动力,反而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冷泓昊说,三开科技会将自己做成这样一个平台:首先,帮助老年人在这个平台上查找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在养老地点、养老方式等方面,老人们有充裕的选择权。其次,三开科技也会输出自己的养老品牌给有需求的老年人,为他们匹配更合理的养老公司和养老机构,同时三开科技会监督这些养老机构和公司。

“就像滴滴、优步一样,它们并没有一辆出租车,却用自己的平台服务这么多消费者。我们也希望,打造我们的智慧养老云平台,即便没有一家养老院,也能服务全中国的老年人。”冷泓昊对此充满自信。

4.参观服务敬老院有感 篇四

作者:文东时间:2012-07-13

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说的是一个人整夜不食不寝去思考钻研一个问题,没有什么好处,不如亲自去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必经之路,在这个路上,我们在锻炼,在成长。

今天是我们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天。“老吾老以及人自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社会实践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岚漪县敬老院。今天天气特别炎热,但并没有逼退同学们的积极性,我们力学学院的51名同学们顶着炎热怀着满腔热情来到这里为老人们服务。我们先听院长给大家讲了这里的情况,原来敬老院的生活是井井有条的,大家每天都有固定的作息时间,这里环境也不错,四面环山,空气很好,房子也很整洁。然后我们向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发放了我们带来的水果,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清洗,有的负责切块,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待一切就绪后,我们把水果发放到了每位老人的手中,为他们送上了一顿丰富的水果大餐。接着大家开始为老人们准备文艺表演。虽然天气非常炎热,但同学们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大家顶着炎热为老人们表演了很多精彩的节目。老人们吃着水果,看着同学们的表演,时而拍手鼓掌,时而笑得合不拢嘴。表演结束后大家一一与老人们握手,向老人们表达了自己的祝福,老人们高兴得连声称谢。最后大家为老人们打扫了卫生,大家都非常细心,非常积极,有的扫地,有的拖地,有的擦桌子,都争着抢着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整个敬老院被同学们打扫得干干净净。在我们准备离开的时候,老人们恋恋不舍的将我们送到了门口,连声称谢的送我们离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美德,尽自己的一份力去关爱这些风烛残年的老人,让他们体会到更多的关怀,让他们明白我们的社会并没有遗忘他们。

5.敬老院义工服务活动感想 篇五

今天跟随科技实践部参加助残活动。关爱老人、关爱残疾人士,让他们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给他们送去一份关爱和温暖。老子曾说到做人儿女的一境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做到这种境界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是一些小小的关爱,我们确是可以做到的,在今天社会光艳的背后看到他们的生活,那是多么的辛酸!

当我一进门,看着年迈孤独的甚至是身患疾病的老人们时,心里的第一个感觉是:难受!虽然以前去过敬老院,知道那里的环境和那里那些老人们多是无子女又年迈的老人,身体也是不大好的。但当我看到现实的情况时,心中是一种难以抑制的心酸。

活动中,或许他们对我讲话的口音不熟悉,或许他们在交谈中老走神,也或许他们耳朵不好使,但我们都耐心地和他们慢慢地说,关切地问他们现在有什么需要及现在的生活状况,亲切地叫他们一声“爷爷、奶奶”。也许长时间的孤独让他们有一些封闭,要融化这层隔阂需要时间,也需要关怀。我开始和老人交谈,先相互熟悉,但其后的沉默也令人窒息,有些尴尬,我想让老人们谈一谈他们的过去,以前的成就等,但是他们却是保持沉默,也不知道是我不该问,还是他们不想说,也有可能是他们永远的痛。

此外组织者还为老人们安排了节目,以此来给他们单调的生活送去一份欢笑、一点温暖。个唱,合唱,还有邀请老人和我们同唱革命歌曲更是很受老人欢心。

通过这次敬老院义工服务活动,我相信我们将会更加的关注残疾老人,会在以后给他们更多欢乐,祝福,也会更加珍惜自己身边的老人。我希望我们社会的每一个人都能关爱他们,关爱他人,让这个社会更加美丽。

2012年10月28日

6.敬老院志愿服务心得 篇六

集美大学红十字会组织部

周梅

爱是责任,爱是力量,爱是精神.为了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关爱老人”的光荣传统,发挥时代先锋作用,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发扬互助友爱精神.2011年11月29日上午,我们到敬老院开展了我们的志愿服务。

踏进敬老院的那一刻,安静祥和的气氛令我们恋上了这个地方,在于老人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爷爷奶奶们都很热情可爱,他们很开心我们的到来,和我们聊家常。我们还帮奶奶晾了衣服。过程很幸福。我希望自己能给老人们更多的支持于关怀。希望他们能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爱。

以前自己很渺茫,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到底是为什么而活?今天终于让我体会到了,我想人活着是为了爱与责任,是为了感谢与爱。今天终于让我明白这个道理,今天让我明白这个道理是老人们的言语激励了我,我先要感谢各位老爷爷老奶奶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

敬老院志愿服务心得体会

集美大学红十字会组织部

张轩玮

进入红会以来第一次去敬老院做志愿者,感觉收获很多。老人们在这里虽然生活上有人照顾,但是缺少亲人的陪伴、关心,他们的心中还是很寂寞,和我聊天的老奶奶告诉她的儿子儿媳整天忙于工作,过好久才来看她一次,而且每次都是匆匆忙忙的来又匆匆忙忙的走。

看到敬老院里的老人们,不由自主的就想到了我的爷爷奶奶,在以前我总是想不起来去看望他们,每次都是在爸妈的催促下才去爷爷奶奶家,而现在我才深深的体会到老人们没有亲人的关心与陪伴是多么的孤独,我以后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我要好好孝敬我的爷爷奶奶。

“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 这难道不令人心痛吗? 敬老院志愿服务心得体会

集美大学红十字会组织部

杨惠媚

我发现在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都很友好,有的甚至像小朋友一般需要用哄的,很可爱。其中有一个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当我蹲在她的面前跟她聊家常的时候,她一直握着我的手,不停的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这让我好感动,其实我觉得我还没做什么,奶奶就这样一直道谢,这或许是奶奶一直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吧。所以她对周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充满了感激,我想这是我在这次活动中最大的收获吧,记得感恩。

敬老院志愿服务心得体会

集美大学红十字会组织部

李婷

第一次参加敬老院活动,感触很多也很深!

一开始我就是抱着要尽自己最大的力给老人们带去快乐和幸福感的心去的,我觉得很满足,活动过程中和老人们真心而又愉快的聊天,他们的笑容是我最大的治愈!

如果你用心去和老人们交谈,你会发现他们都是可爱的天使,他们跟小孩一样拥有最纯洁的心,跟小孩一样需要有人逗他们开心。也许有些老人在一开始对你有防备之心,但你要知道这正是对生活的不是和强烈的孤独感导致的,因而他们更需要别人的关心理解。

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老人之一是一位奶奶,她很热情的邀请我们进屋跟她聊天,当我们聊到奶奶的生活的时候,她眼眶泛红得描述着他的不习惯,她说:“我觉得很孤独很冷清,每到北风刮起的时候就会觉得浑身刺痛不舒服,加上常年的风湿病,腿脚不灵活,生活很艰难”听到这些,没有人会觉得不心痛。试问自己的父母在养老院忍受孤独寂寞,而子女们却在哪儿?我觉得大家都应该进行下反思,反思父母为你做过什么,反思你现在在为父母做什么,反思你应该做什么!

今天和爷爷奶奶一起的时光真的很开心,我认为这次的活动不仅仅是一次志愿实践,更是一次让我们的性格升华的机会,无论是耐心,爱心,还是孝心!在此我祝福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永远健康,还有像我今天学的一句闽南话一样“开心就好”!

同时,呼吁大家多关心老人,老人要的不是任何的物质利益,他们需要的只是温暖!很期待下次敬老院的活动,会再接再厉!

2011.10.29

爱欣老年公寓志愿服务心得

集美大学红十字会组织部

林喆欣

这是加入红会的第一次志愿服务活动,感触很深。

本来今天早上学校有事情,后来结束了就赶过去了,因为不想错过这第一次的志愿活动。到达老年公寓后,上了二楼,看到好多老人坐在活动厅里,穿着红会衣服的志愿者们在陪老人聊天,那场面很温馨。学长让我去陪老人们说说话,然而却不知道该和他们聊些什么,该如何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感受到我们的真诚。于是就在大厅里站着,观察那些老人们,当时有一位奶奶向我招手,让我把她送回三楼的房间里。然而,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轮椅,不知道该如何做,就去找了护理员,护理员却还是让我把她推回房间。我告诉奶奶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轮椅,然而她却没有迟疑说了一声没事;我还说我会很小心,并安全地把你送回房间,她点了点头。看到她信任的表情,我双手握紧轮椅的推手,慢慢地送她回房间。安全送回房间后,她紧紧握住我的手,说她命很苦,说着说着眼泪就要掉下来了,也许她看到我们想到了自己的亲人,想到了自己的往事。我让她把我们这些志愿者都当自己的孩子,我们会常来看她们的。她用那哽咽的声音说一定要再来,一定要再来,我眼泪差点没掉下来。那一份信任和温馨,很让人感动。

他们真的很需要我们的关怀,我们只要来看看他们,和他们聊天,他们就会很满足了。他们会感受到我们的温暖,而我们也会感到满足的。虽然我们和他们并不相识,但是这人与人之间的爱,是可以传递下去的。我想这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会让我们有很大的收获的。

敬老院心得体会

集美大学红十字会组织部

郑丽丽

今天,我们红十字协会组织部和办公室的成员们前往集美爱欣老年公寓看望老人们。一路上我们说说笑笑很快到达目的地了,到了敬老院,看到坐在活动中心一动不动的老人们,我们被这种沉寂的氛围给吓到了,有点小紧张。

我鼓起勇气向爷爷奶奶们问好了,一个老爷爷就对我微笑,于是先前的紧张感就消失了。我坐下来和老爷爷谈起来,但由于爷爷是湖南人,而且年事已高,牙齿也掉光了,说话有点含糊不清。说实话,我真没听懂他到底在说什么,只好以微笑示意。一开始,我还为听不懂爷爷所说的话犯难,但爷爷还是一直在滔滔不绝地讲,讲到激动处还唱起歌来了 后来我明白了,其实爷爷需要的只是一个聆听者,听他讲述他过去或辉煌或坎坷的历史,我只需静静的听着他讲就足够了。之后,我来到林玉华奶奶身边,在得知我是她的老乡后,林奶奶露出了激动的神情,我们就畅谈起来了。在远离家乡的集美,能听到乡音,我也感到十分喜悦。林奶奶有5个让她引以为傲的子女,所以她一直跟我聊她的儿女。奶奶还告诉我说,集美的环境很好,她很喜欢这里哦。

我们的成员,为爷爷奶奶们表演了武术,还和爷爷奶奶们一起唱闽南语歌曲,此时,活动中心十分热闹,与我们刚来时完全不同。

最后,我和金草奶奶聊起天来,我知道她的腿不好使,就主动帮她做按摩,奶奶就不住地夸我。我想我们如果能从老人的角度来考虑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才能为他们做得更多,做得更好。金草老奶奶看着切好的苹果放着没人吃,就不停地叫我吃,她生怕过后苹果会被氧化了,浪费了。可见奶奶是个多节俭地人呀!后来,我叫伙伴用手机帮我和奶奶照像,然后把相片给奶奶看,奶奶深深地感慨现在地科技很发达。但看着照片中自己花白的头发,奶奶一直感慨自己老了,叫我趁年轻要好好打拼。

时间飞快,我们和爷爷奶奶告别后,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但我们答应下次还会再去看他们的。到敬老院参加志愿服务并不是很顺利,也不是很简单,但我收获颇多,感触颇多。往而不可追者,年也。看着爷爷奶奶们,我真觉得年轻真好,所以我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好好奋斗。去而不可见者,亲也。我们要关爱身边的亲朋好友,珍惜在一起的日子。

敬老院心得体会

集美大学红十字会组织部

王宽

今年我是一个大1的学生。其实刚来到来到学校。每天都是吃喝玩乐。毫无意义,这次的活动我们给老人带去了节目,整个会议室里除了充满了老人和队员们的欢声笑语,溢满温馨好似春花开满园!

这次活动让我从中学到很多,也得到了许多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学校把社会作为实践的场所,让我们参与社会,在公益劳动的实践中有所启示。通过志愿服务,启发了我们在公益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我很自豪,而这种自豪感不是在学校里能够体会到的。公益劳动是不记报酬、不谋私利、不斤斤计较的;公益劳动是忘我的劳动,也是培养我们关心公共事业热情的。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这些都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另一个雷峰。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而这次的集体公益劳动,使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和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而现在,由于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的影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装满了金钱的利益,干什么事都讲钱,干活不讲报酬认为是傻瓜,甚至有的“公益劳动”也变相要钱。通过这次组织的公益劳动让我懂得了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而我们也该为了公共利益而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因为那是我们大学生的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不记报酬也是我们大学生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我们讲的公益劳动,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而劳动;我们必须为公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进行劳动。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回来的路上,我百感交集,老人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奉献了一辈子,现在尽管子女都不在身边,但是依然保持了一份坚强、乐观的心态,在生活中老有所为。那么作为后辈的我们,更应该力所能及的去帮助他们,关心他们的晚年生活,或许这些老人的处境还算好,社会上还有更多的老人沦落到街头,饱受人世的冷眼。我想,每一个热血青年都不忍让老一辈人在流离失所中,生活在无尽空虚中。就让我们携起手来,献出自己的应有力量吧。慰问活动结束了,我觉得回校后会发动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献爱心的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培养关爱生命、服务他人的美好情操,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青春和力量。

一转眼就过去了3天,然而3天前的的情景任然记忆犹新。

7.敬老院服务项目 篇七

一、基本情况

嘉陵区共有五保供养对象9980人, 其中集中供养4061人、分散供养5919人, 管理人员3100人, 2011年累计发放五保供养金2927.24万元。根据乡镇敬老院现状、五保老人人数, 结合行业要求和嘉陵区实际, 以省、市统一规定标准建设敬老院, 2011年全年完成总投资608.4万元, 新建敬老院4所, 改扩建敬老院5所, 维修敬老院20所。新增床位300张, 集中供养“五保”对象90人。全区敬老院达到52所, 其中已通过验收的省一级敬老院3所, 省二级敬老院8所, 市级规模达标敬老院33所, 集中供养人数4061人, 集中率供养率为36%。生活不能自理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100%。

二、取得成效

近年来, 嘉陵区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宗旨, 着力从机制上、政策上为农村敬老院建设提供保障, 积极筹措资金, 整合各方力量, 大力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 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 统筹规划, 全面提升敬老院规模和档次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思路, 立足新建敬老院达到省一、二级敬老院标准, 加快乡镇敬老院规划建设。2008年以来, 嘉陵区相继新建了大观、礼乐等全省高标准样板敬老院。针对区财力紧张现状, 充分利用农村闲置村小学校、乡镇 (村) 闲置公房、已撤并搬迁的乡镇政府用房等闲置资产, 坚持改扩建与新建结合, 广泛兴办农村敬老院。近年来, 嘉陵区共利用闲置资产1.4万平方米, 改、扩建乡镇中心敬老院15所, 节约财政资金1000多万元。目前, 全区已建成省一级达标敬老院7个、省二级达标敬老院8个, 市级模范、达标敬老院34所。今年嘉陵区将改扩建敬老院3所, 年内全区敬老院将达52所, 可集中供养4150人, 集中供养率达到41.6%。敬老院建设成规模、上档次, 有效保障了农村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初步实现了农村五保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二) 多管齐下, 整体推进敬老院规范化管理

加强管理、强化服务是办好敬老院的关键。嘉陵区在加大敬老院建设力度的同时, 着力健全敬老院管理制度、提高供养对象的生活水平, 做到硬件、软件两手抓。一是建好服务队伍。采取乡镇干部派、大学生村官中选、村组干部兼、面向社会招等方式, 精心选聘善服务、会管理、懂经营、有爱心的人担任院长和管理人员。二是加强敬老院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院长负责、管理服务人员工作责任等制度, 确保了敬老院管理人人有责任, 事事有人管。三是大力兴办院办经济。将敬老院划分为生活区、生产区, 配套4-5亩适用菜地, 根据五保老人自身特长和劳动能力, 分成种植、养殖、文化等6个小组, 实行统一的作息和劳动制度, 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 以按劳计酬的方式激发入院对象劳动热情。四是全力保障供养水平。为确保五保供养工作的落实, 嘉陵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实施意见》, 明确规定五保供养经费由区财政负责, 有效地保障了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

(三) 协作联动, 全力推进工作落实

为促进农村敬老院建设这一民心工程的顺利开展, 嘉陵区政府成立了敬老院建设领导小组, 区政府领导总揽, 区民政局牵头, 区级相关部门配合, 各乡镇 (街道) 实施, 积极整合各方力量, 群策群力抓好敬老院建设。教育部门将闲置村小学校交由乡镇兴办敬老院, 建设、国土部门一条龙免费办好相关手续, 供电、广播电视、电信部门在相关设施设备安装方面提供帮扶, 乡镇 (街道) 积极组织建设施工, 发动党员群众义务投劳捐助, 民政部门现场指导, 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形成了敬老院建设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区政府把敬老院建设任务纳入年度考核目标, 区目标办每月进行一次督查通报, 严肃追踪问效, 严格逗硬奖惩。通过县级领导联系片区督促, 区级部门联系乡镇帮扶, 区乡上下有效联动, 确保了敬老院建设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存在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 嘉陵区的五保供养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 供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基础设施薄弱

嘉陵区部分乡镇敬老院房屋利用村小、乡镇闲置办公用房等改建而成, 普遍存在占地面积小、房屋数量少, 建筑结构不合理, 设施陈旧老化差等问题, 乡镇没有专门的维修经费, 上级补助资金非常有限。大多数敬老院没有配备足够的生活娱乐设施, 如彩电、冰箱、文体器具等。农村敬老院基础设施落后与每年增加五保集中供养住户之间的矛盾突出, 虽然近几年加快了改扩建步伐, 但历史欠账较多。

(二) 建管资金不足

受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的影响, 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嘉陵区敬老院建设、管理的瓶颈。一是转移支付的供养资金少。目前, 嘉陵区集中供养人员转移供养金距离全省平均水平尚存在一定差距。由于物价不断上涨, 敬老院运行成本不断增加, 敬老院的经济压力较大。二是农村敬老院建设资金紧缺。按照相关规定, 敬老院由乡镇 (街道) 负责兴办, 区政府给予支持。但受自身财力制约, 乡镇 (街道) 除了划拨部分土地外, 基本无资金投入, 敬老院建设资金主要依靠向上争取。三是敬老院设备更新困难。由于缺少资金, 目前嘉陵区敬老院部分陈旧设备难以更换, 急需添置的设备及院民生活必备物品难以落实。

(三) 集中供养率低

嘉陵区现有乡镇敬老院52所, 集中供养人数4061人, 集中率供养率仅为36%。主要原因有:一是部分敬老院规模小, 基础设施条件差, 由于资金缺乏, 除了新建和改扩建的敬老院外, 其他敬老院的生活设施、娱乐设施、居住条件相对落后, 对五保户缺乏吸引力。二是敬老院管理经费没有保障, 管理人员报酬难以落实, 人员素质较低, 流动性大, 部分敬老院由乡村干部兼管, 管理不规范, 服务水平低。三是五保户思想观念陈旧, 本土意识浓厚, 到数公里外的敬老院集中供养, 缺乏地域认同感和亲情感, 生活不习惯。尤其是尚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五保户, 有房屋、水田、山场等生活生产资料, 入住敬老院后怕乡镇政府、村委会没收他们财产, 更不愿入敬老院。

(四) 管理服务水平差

敬老院的管理主体是乡镇 (街道) , 虽然业务部门常要求、常检查、常布置, 但整体水平仍然不高。敬老院的机构性质不明确, 工作人员配备不齐, 目前, 全区敬老院院长大多由乡镇民政干部或村干部兼任, 缺乏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水平;工作人员以岗选人标准不高, 多为聘用的当地农民, 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大多数敬老院没有专业医疗、护理人员。另外敬老院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偏低, 工作积极性不高;一些敬老院还存在脏、乱、差现象。

(五) 社会参与不够

国家明确提出:“要坚持政府举办为主, 同时支持以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以及鼓励社会力量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农村敬老养老事业”的工作思路。但由于嘉陵区大部分敬老院基础设施较差、缺乏必要配套设备, 服务功能十分单一, 仅局限于保障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 难以与社会养老有机结合。加之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完善, 民间资金参与敬老院建设、管理回报率很低, 真正投入到敬老院建设、管理中的民间资金微乎其微。

四、贫困地区农村敬老院建设的对策研究

嘉陵区的实践表明, 贫困地区农村敬老院建设要以提高认识为主导, 抓住破解难题的切入点。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责任意识, 把敬老院工作摆上议事日程, 列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 作为新农村建设和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 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升迁使用挂起钩来。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制度, 明确分工, 强化责任。要进一步加大对敬老院的宣传, 摒除陋习和偏见, 让群众正确认识敬老院, 营造敬老、爱老的舆论氛围。让五保老人“进得来”、“住得好”, 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社会的温暖。

具体来说, 贫困地区农村敬老院建设, 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集中供养率

要通过对现有的敬老院扩建、闲置资产整合利用、重新规划建设等途径, 加快敬老院建设步伐。立足长远, 组织力量重点攻关, 争取拟建中的区域性敬老院项目尽快申报批准, 投入建设。与此同时, 对原有敬老院统一评估论证, 对于有保留价值能够改造保留继续使用的。按照标准化要求, 进一步加强硬件建设, 健全配套设施, 巩固扩大集中供养规模。对于房屋陈旧、宜向区域性敬老院就近安置的, 则就近集中。对于空出的原有敬老院资产, 应妥善处置。要落实好新增入院五保户的供养经费和敬老院工作经费, 及时更换、添置室内用品, 安排五保对象入住, 切实提高新增床位利用率和集中供养率, 确保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逐年提高, 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二) 多方筹集资金, 落实资金保障

大力争取上级扶持和项目建设管理资金, 多渠道筹措社会资金, 千方百计加大财政投入, 加快敬老院基础建设, 更新完善设施设备, 推动农村敬老院健康快速发展, 建议将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生活补助缺口资金和敬老院运行管理经费和管护人员工资列入财政预算。要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吸引和支持社会资金参与农村敬老院建设, 根据敬老院自身条件, 利用现有资源开展以副补院。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做好五保供养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领导, 统一部署, 把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 确保五保供养资金政策落实到位。

(三) 完善制度, 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服务见真情, 规范出效益, 各敬老院要在服务管理上狠下功夫, 以切实提升敬老院的服务管理水平。一是实施法人登记。组织机构编制部门尽快完成全区农村敬老院事业单位法人登记, 明确敬老院公益性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性质, 依法赋予其事业单位法人资格, 明确资产产权归属, 确保其依照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独立核算, 依法独立开展业务活动, 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确保各项资金足额到位和安全使用。二是设立专门机构。借鉴其他县区经验, 积极筹建专门的农村敬老院建管机构, 主要职责为组织编制全区敬老院建设与发展规划;参与敬老院建设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 开展创建省一级、省二级和市级模范敬老院活动;研究制定农村敬老院管理办法, 强化对农村敬老院管理的业务指导;加大敬老院工作人员的考核力度。三是加强队伍建设。队伍建设是敬老院持续健康发展的组织保证。各乡镇要严把敬老院院长和工作人员的入门关, 要将一批富有爱心、热爱为老人服务、吃苦肯干的人员选配进来, 特别是要注重从乡村干部、退伍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中选聘一批年轻有为、专业知识较高的人员充实管理服务队伍。组织编制和民政部门要按敬老院实际供养人数不低于10:1的比例核定管护岗位、聘用工作人员。同时, 要注重加强对敬老院管理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 采取集中技能培训和外出考察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培训, 以切实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 创新体制机制, 积极引导社会养老

8.百岁老人搬出敬老院 篇八

明年就将跨入百岁高龄的王娟老太3个月前搬出了生活了多年的敬老院,年龄大了,身体差了,本应进入护理院,但孝顺的女儿为了方便照顾还是把老人接回了家。老人虽然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但精神很好,思路清晰,白天独自在家难免寂寞。于是家人向所在的长宁区江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出助老服务申请。经过中心主任、评估师王静的评估,老人获得了上海市规定的每月400元最高额度助老服务补贴,每天由经市劳动局专业培训上岗、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助老员为老人提供每天2小时的读报、聊天服务。

发生在王老太身上的这个故事正是上海市大力推行的居家养老的一个缩影。

老有所养

在全市大力推行助老服务的背景下,2004年9月,江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在这个人口老龄化程度远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达到27%的江苏路街道办事处辖区内,这块牌子所蕴含的意义非比寻常。

朱巧云,一个平凡的中年妇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一名普通的助老员,而接受她服务的老人们却从她身上感受到了特殊的东西。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经常收到老人或者家属的感谢信,其中有一封是朱巧云服务对象的家属写来的。老人瘫痪在床很多年,儿女工作繁忙,想通过为老人找家政服务人员解决照顾老人的难题。但先后来过的8名家政人员最终都没有留下,这个工作太苦太脏也太累了。这时,收到老人家属申请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把朱巧云派到了老人身边。当朱巧云第一次看到老人的时候,眼前的情景使她惊呆了,瘫痪在床的老人几乎完全没有自理能力,无论是吃饭还是上厕所,都需要别人的帮助,老人身上散发出一股难闻的味道。接受过助老专业训练的朱巧云很快从震惊中平静下来,慢慢走到老婆婆的面前,轻轻地握住她的手,伏在耳边说:“老阿婆,不要急啊,有我在呢……”看着老婆婆冲她点点头,朱巧云笑了。朱巧云一番忙碌后,老人的房间顿时变得干净整齐了,原本略带臭味的房间也一下子变得空气清新了。老人长期没怎么梳理的头发变得干净整齐,精神突然变了一个样。由于长时间瘫痪,老人的身上早已长疮,朱巧云心疼地给老人慢慢擦洗翻身、按摩……

服务结束,当朱巧云准备离开时,老婆婆伸出手拉住了她,朱巧云对老人说:“老阿婆,你放心,明天我还来的。”老人这才松开了手,一直注视着朱巧云离开。在她的服务下,老人身上的褥疮逐渐愈合,大小便虽然不能自控,但是在朱巧云每天的清洗下,老婆婆身上未有一丝异味。就这样,朱巧云陪伴着老人走过了最后的岁月。

朱巧云长期以来还同时服务另外4个老人,他们都是90多岁的高龄,谈起朱巧云,老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个孩子好啊,不怕苦不怕脏,为我们解决了不少困难……”朱巧云更关注老人们的精神健康,往往在一般的家务服务之后,朱巧云都会主动和老人们聊天,当老人们唉声叹气的时候,她总会将自己的乐观与快乐传递给老人们,老人们都说:“小朱就像我自己的女儿一样,可亲着呢!”

居家养老中的“家”已不是一个局限的单体家庭,这个“家”已经扩大到整个社区。

在江苏路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工作的相关政策、服务等咨询,受理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申请,承担服务需求评估、服务补贴初审、服务人员招聘、发放服务券、安排助老员上门服务……根据老人服务需求的变化,逐渐摆脱了以家政助洁服务为主的单一服务格局,向助急、送餐、理发、陪聊、陪护等多方面延展。

居家养老

早在1979年,上海比全国提前2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统计表明,上海市老龄化程度再次提速,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位60岁及以上的老人。截至2006年底,上海户籍总人口1368.08万人,比上年增加7.82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75.6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0.1%,比上年增加9.25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7.58万人,占15.2%,增加3.91万人;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46.78万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7%,比上年增加3.01万人;100岁及以上老人680位,增加80位。“纯老家庭”人数达78.72万人,其中单身独居老人17.24万人。

如何面对这样一支庞大的老年群体?

“最早也试图借鉴欧美国家模式,推行机构养老。”上海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章淑萍介绍说,一大批敬老院竞相建起,但调查发现,90%的老年人愿意居家自我照料,他们或者眷恋长期居住的环境和邻居,或者担心被议论子女不孝,因此并不愿意到机构去养老。

为此,上海要求各区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对独居老人进行结对关爱,提供“5+X”的服务,“5”是广泛告知、经常问候、热线咨询、安全检查、应急求助;“X”是按老年人需要提供各类养老服务。浦东新区、杨浦区、静安区、闸北区等区还专门设立独居老人关爱员队伍,每天对列入重点的独居老人给予照顾。

各个区县建立起“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居家养老服务券”同时推出。这种服务券分有“轻度”、“中度”、“重度”等服务评估等级。为此,上海花一年半时间,于2005年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养老服务需要评估标准”。

为解决反映普遍的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许多区县积极探索,推出多形式的助餐服务。截至2007年9月底,已有13个区县69个街镇依托养老机构、学校、日托、居委会、老年活动室、单位食堂、送餐公司、小饭店等社区资源,建成了118个助餐点。通过个人出一点、助餐点让一点,政府补一点的办法,为近6000名老人提供了送餐上门或社区助餐点集中用餐的服务。

截至9月底,234家社区助老服务中心的2.6万多名居家养老服务员,为12.7万名老年人提供了各类服务。

根据规划,“十一五”期间上海将逐步形成“9073”的养老格局——将有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对于生活自理有困难、经济收入较低的老年人,以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为载体,通过上门、日托等服务形式,为这部分老年人提供就近便捷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内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至2010年,上海居家养老服务人数将扩大到25万人,约占届时全市户籍老年人口的7%。同时,机构养老床位增至10万张。

养老社会化

“上海全面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95%的街道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已初步形成养老社会化体系。”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周海旺副研究员告诉记者,与之相配套,上海还在逐步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并出台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开展社工教育和社工资格认证,今年开始助理社工师、社工师考试,努力实现社工正规化建设。

上海市养老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是走社会化的道路。综观上海几十年来养老事业发展的轨迹,尤其是1998年以前的发展轨迹,给人们一个较深刻的印象,就是上海老年福利事业几乎完全被政府包揽。从一个侧面看,说明政府对老年福利事业的重视,但从另一个侧面看,老年福利事业完全由政府包办,势必因受人力、物力、财力的制约而影响老年福利事业的发展步伐,同时也不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发展老年福利事业的积极性。老年福利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在80年代末期,上海仅有养老床位3000多张,至1997年,由于没有社会力量参与,仅发展养老床位1.3万多张,平均每年增加床位仅1600多张,而在1998年《上海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出台后,由于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至2001年底,养老床位已经达到31163张,平均每年增加近3800张,增长速度比原来快1.3倍多。截至目前,养老床位已增至6万张。

但周海旺坦言,上海的养老社会化还存在诸多难题。现行运作机制不能适应社会化发展的方向,政府投入效益不高,公平性较为欠缺。在全国范围,上海的经济实力较强,但在老年事业建设上的投入仍显不足。例如,政府财力投入速度没有赶上老年化发展速度,也没有与物价浮动相挂钩,政府投入不足造成中心城区50%以上的福利院需通过收费维持生存。投入与需求差距较大,反映政府投入机制尚待完善,缺乏稳定的财力支撑。同时,社会投入积极性不高,社会整体慈善意识薄弱。

推进养老社会化,这项工作已经随着1998年《上海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的出台而实施,但力度尚嫌不够,其主要问题与资金来源不足有关。推进养老社会化,其中包括投入资金的多元化。鼓励社会力量投入资金是一个方面,但最主要的是政府应该拿出相应的资金投入到养老事业中去。当然,并非是政府直接投资兴办和运作养老机构,而是政府用这部分资金作为补贴,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更多的养老机构;对入住养老机构在经济上有一定困难的老人实施补贴,既使这部分老人住得起养老机构,也使兴办起来的养老机构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在这方面,政府应当转变职能,推行行业治理,由主办到主导,加快民办养老机构的培育,使其成为主力。”周海旺说。

90%的老人居家养老,在社会化的大背景下,这个“家”的能量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家庭所能发挥的作用。

上一篇:高中校园生活的个人自我评价下一篇:(专题总结)幼儿园美术活动评价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