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2024-11-18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策略(精选8篇)

1.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篇一

浅谈小学起步作文教学策略

沿滩区永安镇中心小学校:陈 智 全 小学三年级是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对小学高年级的作文教学,乃至初中、高中的作文教学都有着奠定基础的作用。三年级起步作文是在一、二年级看图写话基础上的作文,在作文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稍有不慎,将会导致学生的厌写情绪以至于影响今后学生的写作水平的发展。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怎样上好三年级学生的起步作文,让学生的作文有一个好的开始呢?怎样为学生打开写作这扇大门,让他们乐于表达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起步作文教学的策略:

一、积累丰富的素材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学生作文也一样,我们只要在写作之前多组织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起步作文要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要求是很容易的,那么怎样教会学生积累素材呢?

第一,作为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造机会,组织他们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让他们有自己的亲身经历。那么开展一些怎样的活动才是他们感兴趣的呢?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或者组织学生进行接力比赛、跳绳比赛、拔河比赛等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让全班学生都参加到活动中来,这样要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就容易了。

第二,我们应该要教会学生养成将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年级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可见,作文必须要有生活的积累。头脑里没有生活场景,就没有作文的素材,没有作文的素材,怎能够搭建起美丽的文章大厦?所以有人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这千真万确。作为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教学生学会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他们认真观察思考、善于发现的本领。要鼓励学生勤动笔、多积累,只有积累的作文素材丰富了,才能够在写文章的时候左右逢源。

第三,要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年级作文要“尝试在作文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作为教师特别是三年级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特别是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好的课外书籍,让学生将书中的优美词句和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摘抄下来。只要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那么他在写作时就能够有更多的词汇可以选择,要想把文章写差都难了。

二、把握作文的步骤

凡事“欲速则不达”,学生的作文也一样。鉴于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差的特点,在作文教学中切忌过于着急,起步作文教学时要做到稳扎稳打、循序渐进,让学生先说后写。

我以前教三年级时,第一次的作文教学我都要花很多时间。每一次我都不慌着让学生动笔,而是让他们先说后写。记得在骑龙小学教那个三年级时,第一次作文是写一次活动,我想了很久觉得学生平时的活动虽然很多,但是他们都只顾去玩耍,没有留心观察,没有将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积累下来,所以我专门安排了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分组,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活动结束后,我让学生回到教室将刚才的活动说一说。这时,教师就要当好学生说话的军师,教会学生该说些什么。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同学们,刚才大家都玩儿得开心吗?请你把刚才的活动说一说,注意说出你们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和哪些同学玩的什么游戏?你们是怎样玩儿这个游戏的?玩游戏时你的心情怎样?结果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得不亦乐乎。有些学生没有说到的,我让其他同学马上补充。对说得好的学生我及时给予表扬,这使他们感到异常兴奋。接下来,我问学生:“孩子们,你们想过一把作家的瘾吗?”孩子们都欣喜若狂的说:“想,当然想!”我说:“只要把你们刚才说的写下来,你们就是一名小作家了!”就这样我完成了第一次作文的指导。后来我发现效果还不错,以后的作文中我也常常利用这种方法来指导学生的作文。

三、写出真实的内心

新课标指出:作文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这是对作文指导的重大改进,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举措。自由表达应有两层含义:一是让学生自由选择表达内容、写真话、说实话、3

说心里话,抒发真情实感,写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使作文言之有物。二是让学生自由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无拘束地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减轻学生对作文的心理压力,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写作环境。然而,现实中我们有很多教师却给学生范文、框架文,让学生按老师的思路去写,这样既使学生谎话连篇,而且还使学生丧失了作文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对写作将会彻底丧失信心。我提倡三年级的作文应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应该写真话、实话;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写自己熟悉的人;写自己想写的话;吐露自己内心的真情……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到作文的乐趣,使写作成为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变以往的“厌写”为“乐写”。

四、发挥榜样的作用

没有谁是天生的语言大师,当然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三年级教师要适时的写好下水作文,为学生树立榜样。有一些作文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挺难的,比如写人的作文,刚开始时学生是不容易写好的。记得有一次我们班准备写自己的妈妈,我让学生先在班上介绍一下自己的妈妈,结果发现很多学生只会介绍妈妈的外貌,而且在介绍外貌时都不知道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根据学生中发现的这种情况,我觉得应该自己写一篇关于妈妈的作文,让学生看看该怎样来写。于是我写了一篇文章在班上念了一遍,然后再让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妈妈,学生就知道介绍妈妈时可以按照由上到下,也可以由整体到局部 4 的顺序来介绍。也知道了还要选择一两件事情来介绍妈妈的最突出特点,比如乐于助人、热爱工作、疼爱子女等特点都必须要介绍具体的事情来说明。结果我发现这次作文效果还很不错,都写得很具体。可见教师适时的下水作文是十分必要的。

五、扎实作文的修改

毛泽东都说过“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我们小学生的作文同样要重视修改。对三年级学生的起步作文,我主要采取的是“自改——互改——师改”的形式:

第一步,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我的做法是,让学士写好作文草稿后,马上读一遍,修改第一次写作时出现的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第二天再读一遍,这一次自己修改发现的问题。如果不会改的可以问老师。

第二步,同学相互修改作文。完成第一步后,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分别交给小组的其他三个同学修改。这样学生在给别人修改作文的时候不仅提高了自己作文的水平,而且避免了自己作文中出现同样的错误。

六、做好作文的讲评

作文的讲评是三年级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作文讲评好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芝麻开花节节高。怎样做好三年级学生作文的讲评呢?

第一,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大胆地给予表扬。表扬、鼓励是对学生作文的肯定性评价,是鼓励学生继续写作,写好作文的良好方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受到学生对表扬的反应是很强烈的,它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动力和变化,也可能使学生一辈子难忘,甚至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记得我在九洪乡共和小学时,有一名学生叫李洮,她写的作文其实一直都很差。有一次作文她写了发生在自己家里的真实的事,有几个句子写得很不错。这次作文讲评时,我在她的作文本上选择了几个写得好的句子让她在班上念给同学听,并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表扬了她“写得相当棒!老师相信你还会写出更多更好的作文!”后来,她的作文真的变化很大。她还对我说:“谢谢老师!是你让我找到了写作的灵感,是你给了我写好作文的信心。”既然我们的表扬在学生身上会产生神奇的效果,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对学生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呢?

第二,要抓典型上好作文讲评课。上作文讲评课之前,教师一定要选择好典型作文,也就是既要选择写得好的又要选择一至二篇班上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典型问题的差的作文。在班上讲评时要告诉学生,那篇作文写得好,好在哪儿。哪篇作文写得差,为什么差,可以怎样改,这才是我们作文讲评课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不断探索新的作文教学方法,一定能够上好起步作文,为孩子们的精彩人生开个好头!

2.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篇二

一、多读书, 善积累, 营造氛围重读写之道

提倡学生多读书, 爱读书, 读好书, 善积累, 巧运用。俗话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是学生表达创作的源泉, 离开阅读, 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而枯燥的, 没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因此, 《新课程标准》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 除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外, 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在指导学生读好课本教材的基础上, 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的读本, 引导学生多看课外有益书籍。同时, 教育学生养成勤动手摘抄, 乐写读书笔记, 爱写阅读感受的好习惯。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 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 阅历丰厚了, 语言丰富了, 思维开阔了, 学生的语感增强了, 创作激发了灵感, 作文就水到渠成, 自然轻松了。如我在教学《匆匆》一课后,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 仿写时间流逝的痕迹, 既让学生感悟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惋惜之情, 又领悟了时间的珍贵, 应好好把握时间, 不虚度光阴的道理。这样, 读写结合, 以读学写, 以写促读,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探索, 举一反三, 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精设计, 勤实践, 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

学生作文“难”, 与老师的指导有直接关系。老师上课前对教材的深入钻研, 对学生学情的透彻分析, 对整堂课全盘的掌控起决定性作用。因此, 教师精心设计好一堂作文指导课, 是学生作文成功的关键。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就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大舞台, 老师是编导, 学生是演员, 老师导得巧, 学生就演得精彩。因此, 老师就要善于给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舞台”, 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树立起写作的自信心。如在指导学生“介绍一动 (植) 物”的写作时, 我采取了课内指导, 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在学生掌握写作方法与技巧的基础上, 把学生带到校园里进行实地实物观察, 甚至把它作为课前、课后的实践作业留给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学生创作思路的打开是作文成功的基石, 老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挖掘学生内心的素材, 才能激发他们的灵感, 创作之源才能真正地打开。

三、优带劣, 勤鼓励,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入门的向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学生因智力、环境等因素, 造就了写作能力的不均衡。老师就不能千篇一律, 一概而论了。对于接受能力比较强, 表达欲望旺盛, 写作水平较好的学生, 老师只要稍加点拨, 为他们打开思路即可;而对于部分写作基础比较差, 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 老师就要花点心思与耐性了, 采取的方法与手段就要丰富一些, 灵活一些了。其中, 合作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把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成一个学习小组, 习作时, 在老师的指导的基础上, 师生相携, 同学互助, 学生们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 创作的欲望大大增强, 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四、评改相辅, 畅意交流, 取长补短悟写法

古人说:“三分貌, 七分扮”。用于作文中就是“三分文章七分改”。评改作文成了促进作文能力提高的一个极其重要环节。教学中, 评改作文应以学生为主体, 实行自改自评、小组评改、集体评改相结合。教师在学生明确作文目标, 掌握评改方式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并推出写得好的文段, 在多媒体展示台上展示, 供人欣赏, 再鼓励一些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上台进行解说优点与不足, 最后由教师对习作进行点评, 领悟好的表达效果,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全员动起来了, 交流使课堂活起来了,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同学的肯定和赏识, 又学到了别人许多长处, 受到启迪的同时, 便不知不觉地走出了“不会”作文的低谷, 满怀信心地向成功迈进。这样的教学活动, 对作文能力强的学生来说, 会更加各显风采;对作文不太突出的学生, 也会增加作文灵感。

总之, 作文教学是一个持久型的语文教学活动, 它的功利不是短期就能突现出来的, 它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认准目标, 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并在前进的路上不断改进, 不断提高, 最终, 会走上一条成功的作文教学之路。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听说是基础, 读写是目标, 是根本。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 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因此, 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激发创作欲望, 提高写作能力。

3.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篇三

关键词:读写结合;搜集素材;以评促写;积累运用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发现不少学生聪明伶俐、能说会道,可一让他们写作文便抓耳挠腮,愁眉不展。小学生的作文常常出现“空话”“套话”“流水账”等现象,且学生的作文内容不够新颖,千篇一律,常常无法正确地将作文的情感表达出来。本文就小学作文教学策略进行简要分析,旨在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用好教材,读写结合见实效

小学作文教学强调读写结合,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延续和深化,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注重在阅读教学中引入写作活动,通过知识迁移、情感体验、范文仿写等方式将读写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达到作文教学的目的。在学生研读课文的同时,或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特点之后,引领学生进行研讨、探究、评价,写学习所得所思,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评性阅读习惯,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思维。如教学《鲁滨孙漂流记》中我安排了这样的读写训练:(1)写一篇《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2)掀起读童话故事的热潮。(3)说说自己在读书经历中的故事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读书训练教材的功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学生的写作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小学课文常常因表达需要对某些内容有所省略,致使课文在某些事件或某些情节“留白”,针对此类“留白”现象,教师应当启发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发散思维能力,填充和丰富课文的“留白”内容,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凡卡》时,作者以“梦”结尾,凡卡醒来后会怎么样?激发了读者无限的想象力,借此我让同学们展开想象以小练笔的形式写出凡卡梦醒后的生活,然后全班交流,效果很好,即使那些写作“困难户”也能流畅地写出自己想象的内容。

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搜集生动的写作素材

作文写作活动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与反映,写作的素材离不开生活的积累,丰富的生活积累是写作活动的肥沃土壤。但是小学生由于自身生活阅历条件因素的限制,对生活缺乏直观的感知,作文内容拼凑,事例生搬硬套一些范文,导致文不达意。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生活现象入手,倡导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身边的点点滴滴。我校坐落在农村,这里主要产姜,我让学生以家乡的特色为题写一篇文章。同学们都愁眉莫展,都在说:“怎么写?我的家乡没有特别之处。”习作内容来源于生活,我让学生与家人耕作于田间地头,体验播种收获的过程,感受劳动过程的苦与乐。体验了、感知了、积累了,写出来的文章“有血有肉”,内容不再空洞。生活中的素材都可以通过日积月累的观察积淀下来,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丰富的素材库,才能够保证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随手拈来,这样的仔细观察能够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搜集到大量的生动信息。

三、评赏结合,以评促写

要做到以“评”促“写”,需要以教师评价作品为主,以学生互相评价为辅。教师的评价是对学生情感的抚慰。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以实现作文育人的功能,同时也应该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此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评价可以集中在学生作品的优秀之处。

我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同伴习作,标出优美的词句段,在旁边批注。从情节构思是否巧妙,语言表达是否通顺优美等,鼓励进步再适当指导不足。这一过程既提升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又促进了语言表达。同时学生的习作热情高涨,纷纷拿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增长了学生写作的信心。通过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进一步修改习作,最后举行班级诵读会。这样的评赏结合,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动力,达到了以“评”促“写”的目的。

四、不断积累,灵活运用

“读书破万卷”,学会从阅读中积累素材的人才能“下笔如有神”。在大量的阅读中,要求学生画出书中重要的、精彩的或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圈圈画画,作上标记。对文中特别精彩的段落还要认真品读,把感悟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我的学生都有摘录本,有学生自己命名——“采撷录”“精彩集”等,专门摘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在每节课的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念自己摘抄的词语,增加大家词汇的积累。

小学作文教学应该从点滴进行培养,教师对待学生应该多给予鼓励,尽量不责备学生,同时还应带领学生对于生活中出现的点滴内容进行积累,让学生用心体会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参考文献:

柳颖峰.瞄准症结,突破作文瓶颈[J].小学语文教师,2015(6).

4.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篇四

论文摘要: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试用)》的作文教学理念为参照,结合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实际,本文提出了‚联系实际,激励评价,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提倡‘五多’,厚积薄发,帮助学生打好习作底子;关注现实,感受生活,拓展学生写作背景;淡化形式,自由表达,放开学生作文手脚‛的小学作文教学策略,对搞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试用)》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怎样才能完成课标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以上任务呢?这里,结合自己近来年来实施新课程的体会,就小学低年级作文教学中的策略性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联系实际,激励评价,培养学生习作兴趣

兴趣是习作的不竭动力。当学生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有了表达的欲望时,就能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写作,习作过程也就成了一种快乐的劳动过程和抒发情感的过程。因而,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应该成为小学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一方面,我们要联系学生实际,以学生情感为导引指导学生写作。例如:某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我想对你说……》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包括长辈、同伴、亲人、朋友,甚至虚拟的人物,或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甚至玩具。学生的习作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有的同学甚至写出了《唐僧,我想对你说……》,为孙悟空抱不平,让人觉得可笑又有趣。第二方面,教师要巧妙利用激励评价这个武器,改革作文评价机制,让激励评价使学生的习作兴趣之花悄然绽放。我们应该认识到,评价的作用主要是激励和校正,其目的是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正面评价,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我们讲改变作文评价机制,首先要改变作文评价标准,主张使用不拘一格的评价尺度。文如其人,千人千面,不能主观地用一个固定不变的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的作文。评价学生作文。一要着力找到学生作文中最富个性的那一点,肯定他,让他尝到甜头,让他有一种成功的心理体验;二要改变评价方式,变单纯的教师评为师评、自评及学生互评相结合。此外,还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发表机会(如向刊物投稿、办班级作文小报、开设学习园地、出学习习作板报等)。这也是一种评价,而且是更具激励作用的评价。另外,学生习作的好坏从来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差,教师不能抱着一种追求完美的心态去看待学生的习作。在平时的习作训练中,学生达到了该次习作的基本要求,就应该给予好成绩。习作训练后要及时评阅,评阅中要根据孩子习作水平的不同分门别类地进行表扬,多肯定、多鼓励、多激励、多称赞、多建议,多挖掘“闪光点”,尽量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品尝到“丰收果实”,这样便能持续激励孩子们的进取意识,使他们一天天爱上作文,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二、提倡“五多”,厚积薄发,帮助学生打好习作底子

古人认为:“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为此,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强调“五多”,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习作训练,为他们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底子”。一是多读书:通过多读书积累写作的素材。学生大量阅读才能增加知识,才能学会怎样描述事物,也才能有“物”可写、有话可说。如果学生阅读量不足,当他们看到某些事物或某些现象时就很难进行准确的语言表达,只一味地感叹“好美呵”或“真美呵”,写好作文也只能是空话一句了。二是多观察:观察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条件。学生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对写的对象进行细致的观察,通过观察获得自己的发现,并在习作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进行独特的表述。有鉴于此,教师应多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准备记叙的对象,并将阅读中积累的好词佳句找出来并恰当地为自己写作之用。只有多观察,学生才会有属于自己的发现,并反映在习作中。三是多思考:教师应引导学生把看到的事物先经过大脑的思考、加工,变成有自己个性特征的东西,然后再写下来,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好的习作。四是多练笔:习作能力的提高要靠大量的写作实践。因而,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写一写身边发生的事,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人(哪怕以日记、周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也好)。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才会逐步提高。五是多修改:某种程度上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修改习作:改错别字,改用得不恰当的词语、标点,改不通顺、不完整、表达不准确的句子。既可以是同桌互改,也可以小组一起讨论着改,还可以请家长帮助改。总之,直到学生把习作改到自己满意为止。

三、关注现实,感受生活,拓展学生写作背景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小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每天都发生丰富多彩的事。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将习作内容与校园生活相结合,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写,在生活中学会习作。如:在写春天景色的习作时,教师可以不必让学生拿到题马上就写,而是先组织学生展开寻找春天的活动:让喜欢画画的学生去写生,喜欢古诗的学生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词古诗、佳作名篇,让他们去野外观赏明媚的春色,增加他们对大自然的直接感受。接着结合《走进春天》的语文活动课。让孩子们诵春诗、赏春景、品春趣、表春情,促进学生对春天亲身体验的内化。最后进行写作。这样,学生的习作背景就得到有效拓展,动起笔来就会有情可表、有话可写,充满生活气息。

四、淡化形式,自由表达,放开学生作文手脚

以往,作文教学的形式化倾向十分严重,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偏重于技巧、构思、次序、结构等方面的指导,不厌其烦地要求学生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样结尾。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个性化就会逐步被湮没。我们认为,作文教学应淡化形式(并非不要形式),顺应学生的天性,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摆脱束缚,力求习作构思“与众不同”。使具有不同阅历、不同思维特点的个体选择能很好地在学生习作中得到彰显。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重内容,轻形式”理念的生动体现。

淡化形式有利于学生自由地、表情达意地泼洒写作内容,张扬独特个性。学 生动笔之前,如果先给他个框框——硬性地规定写作内容,这也不能写,那也不能写,习作就不是学生自由倾吐的乐事,而成为应付教师的苦事。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文本习作训练内容的同时,应允许并鼓励学生依照单元的训练重点,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一定要“有意义”、“记忆深刻”。哪怕是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都可以在笔下表现出来。另外,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独特的心灵世界。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达出来,“心里想什么,笔下就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只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头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地画在纸上”(著名文学家冰心语录),切莫引导学生说那些没有真情实感、真实体验的空话、套话,特别是不要强加给学生高于生活、远离现实的所谓“深刻立意”的价值倾向,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宰,成为习作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吴鼓锋:新课程怎样教[M],辽宁:辽宁大擘出版社,2005

2、倪高武:习作:学生个性发展的载体[J],中华民族教育,2006(2)

3、张鹏举:谈作文个性化教学[J],中国民蘸教育,2006(12)

4、黄惠蓉:小学习作教学点滴谈[J],基础教育参考,2008(12)

5、杨史:如何进行想象习作训练[J],语丈研究与教学,2008(6)

5.浅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策略 篇五

刘思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情感因素。如何让学生真正地走入课堂,走入文本,美美地学语文呢?笔者认为情境教学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只有美好和谐的语文课堂心境,才能让课堂充满创造,充满生命的活力。那如何才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新课标明确地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因此超越知识符号的课堂,构建生活的课堂,放飞学生的心灵,并使之穿梭于生活世界和理性世界之间,是对教师的课堂艺术的时代要求。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展现情境既给学生“导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给学生“开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我改变了过去逐段讲解后填表总结的传统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在自学课文后,举行“产品发布会”:学生选出一种自己喜欢的玻璃,假设你是该玻璃厂的厂长,现在你如何把你的产品推销出去?同时也让一些同学充当记者、经销商和客户,就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进行发问。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将同学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加以提问。(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玻璃的特点、作用进行发问、讲解并展望发展前景)最后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整堂课学生学得其乐融融,有效地避免了说明文枯燥无味的毛病,又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运用实物演示情境俗话说“百闻不如一 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 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 认识规律出发而产生的。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利用实物直观演示,创设特定情境的技能。实物演示情境的特点是直观性强,具体可感。它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验证间接知识,形成明确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教学《琥珀》一文,课前教师展示实物琥珀,让学生对琥珀有个感性的认识,从而对其形成产生好奇,触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又如教学《新型玻璃》中的“藕断丝连”一词,教师不是机械地去讲解,而是请一位学生上台折断一节莲藕,这时同学们经过仔细观察就明白了“藕断丝连”的原义,再理解比喻义自然也就容易多了。由此可见,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既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也能增进学生的实感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节省教学时间。

三、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是指教师借助课文插图或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将课文语言文字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再现课文情境的技能。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感性知识,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 图胜千言”的效果。

例如特级教师李吉林教《小小的船》第一课时时,前后三次运用了图:第一次:上课开始,教室里以蓝色的画纸作蓝天,先后出示圆月与新月。教师描述:老师很想知道哪些小朋友喜欢看月亮?你们看见吗,有时候月亮是这样的(出示圆月)这是什么样的月亮?有时候,月亮又是这样的,(出示新月,贴在蓝天上)教师描述导入。第二次:(师)课文中的小朋友看着弯弯的月儿为什么觉得像小船,而不说像香蕉,像镰刀呢?他想做什么?那么你们看着这弯弯的月儿,想不想上去呢?第三次:(指图)你看着这弯弯的月儿,你觉得它多像一只小船呀!现在你们听着琴声,身体也可以随着音乐轻轻地摇摆,慢慢地你可以眯上眼睛,这么看着,想着,你是不是好像也飞上蓝天,坐在月亮上了。三次运用图画,第一次主要导入课文,第二次着重激情,第三次着重激发联想。在指导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启发性的描述,激起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课文的情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播放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和塑造出的音乐形象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将听者带入特定的情境。音乐具有开发性、暗示性、审美性。能帮助大脑放松,激活大脑接收新信息,帮助将信息移入长期记忆中,还能极大地增强回忆力和激发灵感。因而,运用音乐渲染情境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能够把音乐语言和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的综合调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月光曲》,课前,他播放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学生们凝神屏息地听着,他们的兴奋点都集中在这美妙的琴声上。这时,教师望着学生用庄重而舒缓的语调说:“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曾经这样说过:”我的音乐只应该为劳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的一生谱写了许多曲子。我们现在听的就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片刻,教师把音量放小,接着说:“《月光曲》是怎样谱写的――”美妙的琴声和教师动情的讲述,扣响了学生的情感之弦,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富有暗示性的美好情境,也为课文定下了情感的基调。

五、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将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话”也就是自己说的。扮演得越真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就越感到学习的轻松。教学中用得最多的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要求再高点的是改编课本剧。例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排演课本剧《陶罐和铁罐》。教学中,先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改编课本中角色的语言?怎样表现不同的动作神态?然后在小组里自编自演,让几名学生带上头饰,扮演角色,其他同学献策献计。最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表演。这样不仅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还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6.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浅谈 篇六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也是语文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识字量,让学生轻松进行大量的阅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关注的热点。那如何更好地提高语文识字教学效率呢?近年来,我结合县级立项课题《家校合作,提高学生识字量的策略研究》的实施和研究,在实践中探索了一些有效的策略方法,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本文试从识字内容的选择、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多样有效识字方法的运用三方面作一浅显分析。

一、识字内容的选择

(一)借鉴传统,丰富识字内容

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强调了识字教学的重要性,但从教学的实际来看,新理念、自主学习等等甚嚣尘上,在强化横向借鉴的同时,也弱化了纵向的继承。特别在识字教学,忽视了对传统识字教学优秀传统的传承。

在我国古代,儿童启蒙的识字教学大多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合称“三百千”)就是我国古代流传最广的识字教学优秀教材。在识字教学中先用大约一年的时间让儿童集中地认识2000多字,然后教他们读书。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效果,这与“三百千”的特点分不开的。

首先,“三百千”都是以韵语形式编写的,正体现出了汉字和汉语的特点,也符合儿童的阅读兴趣,读起来琅琅上口。像《百家姓》共收集507姓(单姓446,复姓61),通俗常见。虽然《百家姓》是由没有意义联系的单字组成,但是采用四字一句,隔句押韵的形式,语调和谐,读来顺口,听来悦耳。

如: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平平平仄

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

平仄平平

《百家姓》的奇特就在此,它把没有完整意义的姓氏单字组合起来形成韵文,学生易读易记。作为姓氏的只是一些代表符号而已,但作为识字教材,却很实用。就是在今天,读一读《百家姓》也不无裨益,比如将“仇”(qiǜ)读为“酬”,把“查”(zhā)读为“察”的错误就可避免。这也大概是古代能够广泛流传的原因之一。

我在一年级下开始尝试在早读时间让学生朗诵《百家姓》来识字,经过半学期的诵读,学生就能掌握,比如我班的流动人口学生正好有“亓” “厍”这二个姓,学生也很快会读。其次,“三百千”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如《三字经》三字一句非常容易朗诵,它短小的篇幅,不仅生动有趣,还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从中还可以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以及独特的思想价值。如“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等,就讲了发奋读书的道理,对今天的学生也是有启迪意义的。而《三字经》作为古代识字教材,儿童很喜欢这样三字一句,前后又大致押韵,读来琅琅上口的编排形式,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也就记住了字形。

诚然,《三字经》中的内容已落后于当今时代的要求,但它的编排形式完全可以借用于今天的识字教学。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中,一部分识字内容就借鉴了《三字经》的编写形式:如,一年级下册在教学“懂、貌、父、母、教、认、错、事、改、愿、碗、筷、扫、夸”等字时,采用了“三字经”的形式:“小朋友,正年少,尊长辈,懂礼貌。父母教,认真听,做错事,即改正。长辈错,要提醒,态度好,心意诚。家务事,要承担,洗碗筷,扫庭院。家爱我,我爱家,好孩子,人人夸”。这种具有创新性识字方式,将单纯识字的枯燥乏味变得兴趣盎然。

由此我也在识字教学中把网上收集到的《高占祥“新三字经” 》作为识字教材用到课堂上,带领学生诵读认字,也起到了较好效果。

春日暖,秋水长,和风吹,百花香。青少年,有理想,立大志,做栋梁。天行健,人自强,生我材,为兴邦。倡和谐,民所望,兴道德,国运昌。人之春,在少年,光阴迫,惜时间。生有涯,知无限,苦攻读,莫偷安。求学路,曲弯弯,路是弓,人是箭。头不回,弦不断,志不渝,永向前。——《高占祥“新三字经” 》(片段)

(二)引入属对,加大识字容量

对对子原本属古代私塾先生训练蒙童作文时采用的一种方法,称为属对。在古代科举考试教育训练为中心的教学中,结累了大量属对的经验与精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不再要求学生对对子,因此,属对这种教学方式逐渐消失,仅仅成为少数人的业余爱好。

但是把对对子引入到识字教学中,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一方面,教材中有这样的安排。如,一年级下册在教小学生认识“雾、霜、朝、霞、夕、蝶、蜂、碧、紫、千、李、杨、秀”等字时,就采取对对子的方式,将这些要认识的生字以对子的形式出现:“云对雾,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花对草,蝶对蜂,蓝天对碧野,万紫对千红。桃对李,柳对杨,山清对水秀,鸟语对花香”在—一对应的吟诵中,学生也自然完成了识字任务。另一方面,长兴人在过年也有贴春联的习俗,在识字教学中我就将认读春联作为一项内容,让学生认读、背诵、收集春联,在课堂上交流。同时在识字课中,有意识地把认字编成对子。如,在教学“恨、漠、忱、炭、贫、富、饥、索、奉、永”等字时,编了这样的对子:“美对丑,爱对恨。真诚对虚假,冷漠对热忱,雪中送炭见真情,助人为乐献爱心。贫对富,冷对暖。饥寒对温饱,索取对奉献,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这样的识字活动,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自然兴趣盎然。此外,学生还在对对子的过程中学到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家长在家里听到孩子稚嫩的诵读声也很满意。

二、识字能力的培养

借鉴传统、引入属对,丰富了识字教学的内容,也增加了识字量。而识字教学不仅仅是量的增加,还需提高识字能力。识字能力是运用知识技能以及智力过程中,经过经常的识字训练而获得一种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呢?我们可以从以下途径来培养:

(一)利用有趣活动提高儿童记忆字形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有识字的乐趣。识字是枯燥的,想让学生识字对识字有兴趣,那我们可以利用有趣活动来达到了让学生牢记生字的目的。可以利用加、减、拼、画、猜、讲故事等多种活动来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识字,寓教于乐,喜欢汉字。

所谓“加”、“减”,就是利用汉字结构部首的增减,从而形成不同汉字的方法,来强化学生认字,给学生带来乐趣。比如“日”加“月”是“明”,同样用减的方法:“明”减“日”是“月”。而“拼”则是利用汉字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品字结构这些特点,来加快认字,如“一木是木,二木是林,三木是森”

“一人是人,二人是从,三人是众”“一火是火,二火是炎,三火也是焱”等等。

所谓“画”和“猜”,就是利用汉字音、形、义合一的特点来加快识字。“画”就是结合形声字的特点来认字,这种手脑并用的方法,在识字教学初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比如认识“日”字,可以画画太阳,认识“水”字,可以用简笔画画出水等等。而“猜”则是在学生已认识了500个左右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识字。如,“两个人在土上”猜一猜是什么字,“二小、二小,头上长着草”(“蒜”)。还可以让学生也编一编“间”字怎么记。学生就说:“太阳外面有一门”。对于一些容易记错的形近字,也可以设计“帮妈妈找娃娃”的游戏来认字,比如学习“海”字时,告诉学生“悔”的妈妈是“每”,指导学生帮“每”妈妈找到它的孩子,在学生找出“梅、海、侮”等字时,可以比较字形,辨别偏旁的不同,这样学生自然也就记住字形了。

(二)利用生活经验来提高识字能力

汉字来源于生活,那么作为识字的教学也应该回到生活。这就是要鼓励学生留意身边的字,通过积累、收集来提高识字量。当然要让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并给予表扬肯定。如:名字、路牌、广告牌、超市里物品名称等等。我们在识字教学开始时,就要求家长配合,如:在家具上贴上其名称标签,孩子在家中接触家具时通过这些标签很快认识了名称,增加了识字量。一个班级几十个不同的名字,可以让学生互相叫叫名字,识识名字。在学的过程,学生有发现识字的快乐,激发了学生识字兴趣。利用生活中识字调动识字积极性。让学生带来各种生活中见到的字,比如报纸、零食包装袋等等互相交流学习。在交流学习中分享识字的快乐,体会识字的成功感,提高识字的欲望,自然而然学生的识字能力在逐渐提升。

(三)反复练习巩固识字能力

根据遗忘规律,识字必须要加强练习和巩固复习。为了避免学了就忘,就要让学生回头复习,温故而知新。比如学生通过写字来巩固了对字形的记忆。字词的掌握在于听说读写中能正确运用,同时,字词在反复地运用中才能巩固,因为在运用中字词的复现率高,学生的识记效果就好。教师利用组词以及说话写话,指导阅读课外读物等方式达到巩固识字目的。又如,上课前让学生先把课文读几遍,不会读的再通过查字典来学习。由于多次读课文,生字复现率高。教师要落实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一起学习。一旦发现有读得不准的字音,师生及时提出进行矫正。还可以开展一些识字大擂台活动,比一比学生谁的识字多,这样不仅巩固了已学的生字,也可以从别的学生中获取新字,也可以进行阅读比赛达到复习生字的效果。

当然,学生的识字能力培养不能急于求成。只要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利用灵活多变的恰当的识字方法,结合思维特点,鼓励想象实践,培养识字习惯,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多学汉字,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三、识字方法的多样化

(一)用归类识字的方法来多认字

利用偏旁相同从它们的意义上进行分析认识,比如:“捡、提、拔、拾、拎”等字都是和手的动作有关,我们可以同时来记住相同偏旁的字。又比如:“狗、猴、猫、狼”等字都偏旁一样都表示一种动物。还例如关于树林名的字“桦树、杨树、桃树”等都有相同偏旁木字旁。从它们的偏旁以及字义上很快地掌握了这些生字。

利用比较法对形近字进行归类识字。在二年级开始,就把形近字归为一类进

行同时认识,这样识字效率就大大提高。比如,认识“晴、清、请、情、蜻”可以放在一起认,“晴” 日字旁,和太阳有关;“清” 三点水,和水有关;“请”言字旁,和说话有关;“情”竖心旁,和心情有关;“蜻”虫字旁,和昆虫有关。形近字很多,把形近字放在一起来进行比较异同来认字,这样一位就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归类识字的方法多种多样,既是学生很好的识字方法,也是老师很好的指导方法。用归类的方法高效率的掌握了文中许多生字。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认识生字。利用归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产生兴趣,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到了学期结束,也便于把这些生字拿出来进行归类分组来进行复习巩固。所以归类识字可以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效果,提高了识字量。

(二)利用汉字的结构加快识字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从结构上可以把汉字分成独体字和合体字两大类。可以从字的结构来进行分类归纳进行认字。如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包围结构等。把相同结构的字放在一起来进行认识,这也是一种方法。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提出“六书”之说,我们可以对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等的构字方法进行分析来帮助学生认字。例如“休、采、兵、众、牧、旦、炙”等会意字,可以通过字形字意的分析,学生非常感兴趣,不仅识了字,还了解了一些汉字文化。对于形声字,我们可以利用音符和义符的比较来加快识字。比如:“膀、腰、肚、背”“趴、蹲、跑、路”“睁、眼、睛、眠、睡、眨”“捕、摇、挤、搬、擦、抄、拾、摔、拔、拦、摸”“钢、铜、铁、钉”“被、裙、裤、袄”“病、疼、痛、疯”等。既可以提高识字效率与识字数量,又可以使学生悟到一些构字规律,将机械识记变为意义识记,对今后自学生字、提高独立识字能力大有帮助。

(三)通过语境识字提高识字效果

学习语文的一句老话叫“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所谓“语境识字”,就是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要经常创设语境条件结合汉字运用来强化学生识字效果。首先是要读准字音。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读课文,在语境中来认识这些字,这是一种有效的识字方法,也是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二是要理解字义。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时时注意有意识的把握汉字音、形、义的整体性教学,就是要做到在辨字音时结合辨字形,在辨字形时结合辨字义,在辨字义是结合组词造句等加深理解。一句话,巩固汉字的识字教学,要遵循汉字语言规律,结合词语、句子理解字义,从字义、字形、字音的联系,加深理解和巩固字义。比如同义、反义、近义字的归类比较,要理解掌握生字体现在语言环境中才能容易记住。如“粘贴”“粘稠”“打颤”“颤抖”的区别。

识字教学方法各种各样,而通过实践不难发现更多有效的识字方法。从字的外表我们可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认识,但仔细琢磨品味,我们会发现字内在蕴藏的趣味韵味,每个汉字好像都充满了生命力,都有它的魅力所在。若能如此,学生怎么不喜欢呢。

7.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篇七

一、读写结合, 课堂随文练笔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这是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杜丽娘由衷的感叹。观景如此, 作文教学亦是如此。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步入百花争艳的“语文园林”, 让学生去感受、揣摩、体验、积累和运用语言。现有教材的选文都是精挑细选的经典之作,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教师在教学时, 如果能抓住文本的精彩之处, 结合文本创设一种身在其中的情境, 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并让学生将这些精彩的表达方式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比如, 《颐和园》这篇课文, 作者运用地点转换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景色, 在描写景物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 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手法, 文本虽然短小, 但条理清晰, 语句优美。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 理清写作顺序, 把握景物特点, 引导学生写家乡的润泉湖公园。由于作文教学紧扣了教材, 找准了训练点, 所以学生在习作时异常轻松。

二、学会观察, 积累写作素材

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泉水, 源泉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小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 活泼而富有生命力, 这就是学生的作文源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 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了解生活。只要学生拥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 就一定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并且明白写作就是写自己的生活, 写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阅读积累, 丰富写作文库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句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 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 写起文章来就会笔走龙蛇, 妙笔生花。所以, 作为高年级的语文教师, 要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书籍, 引领学生畅游在书籍的海洋里。

1. 重视营造读书氛围。

首先, 教师应引导学生收集名言警句, 组织学生交流, 并让学生将有代表性的名言写出来张贴在班级的墙上。其次, 教师应积极动员、鼓励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籍, 充实班级的图书柜, 在班级营造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 让学生产生读书的欲望。最后, 教师应利用家长会, 由学生向家长汇报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 让家长自觉地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

2. 重视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教师应结合教材, 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 做到“得法于课内, 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 “以课内促课外”等。

四、整合学科, 开发写作资源

艺术是相通的, 其他学科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写作资源。因此, 教师如果能建构起学科间融洽的作文教学体系, 引导学生利用其他学科中的资源, 学生的写作素材将有不竭的源泉。例如, 体育课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 在习作指导课上, 教师就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回顾拔河比赛时的精彩场面。因为是刚刚经历过的情景和感受, 所以学生在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说, 相反能说出许多精彩之处。同样, 音乐课上的乐曲欣赏, 美术课上的绘画想象等, 都可以作为学生的写作素材。将作文教学与其他学科加以整合, 学生的描写、叙述、抒情、想象和创新等能力都将得到培养。由此可见, 学科学习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 整合其他学科进行作文教学, 必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8.浅谈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策略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分类号】G623.24

在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是老师没有探索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学生无法掌握作文学习要领,这就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低下,抄袭之风盛行,作文的教学呈现出一片“破败”局面。在作文课上以及预留的作文作业,质量低劣、泛泛而谈、缺乏情感比比皆是,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影响颇大。笔者再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简单谈谈对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看法。

一、要学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刚接触写作时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们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不要让刚接触写作的学生对写作产生恐惧的感觉,这样就会使学生的积极性抑制保持下去,这对其以后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在指导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兴趣会跟随者老师的步调逐渐的形成,循序渐进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也能够有效的开展。

在作文写作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作文的目的,让学生对于写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作文不是简单进行应付的课程作业,而是通过不断的练习能够使语文综合水平得到锻炼和提升;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灌输给小学生一种主动练习作文的动力,比如可以将自身或者周边的事物通过作文的方式记录下来,帮助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很多学生选择使用照片的载体来承载成长的部分经历,但是若能够以文字的形式帮助记忆他们也会乐此不疲。另外老师可以定期将学生作文中的精彩内容一一呈现,尽可能的多找他们作文中的优点,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将身边的事情进行记录,然后在作文课上分享给大家,让自己的写作成果能够在班级里进行展示,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从而激发起写作的兴趣。

二、善于鼓励和赞美,肯定学生的写作成果

很多学生的写作能力薄弱一方面原因是没有写作的动力,他们知道该如何让将一件事情进行完整的叙述,或者能够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是这种情感抒发和叙事能力相对较弱导致其作文的作品没有突出点或者亮点,因此老师很容易忽略这些优点,学生的成绩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久而久之便会对写作丧失信心。

比如在布置了一篇以《我的妈妈》为题目的作文,有一个学生在写妈妈时通过在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对妈妈的不满,他写道:“妈妈和我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我觉得他不够关心我,我有点不喜欢她了……”很显然这是真实情感的表露,但作为老师不能因为学生在抒发一种情绪时给予批评,而是能够肯定其情感的流露,但时要以妈妈的角度去理解和教导,比如妈妈为了全家人的生活需要努力的工作,因此少了陪伴的时间,让学生了解到家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和苦衷,让孩子们了解家长的辛苦,然后再让该学生重新写一篇相关的作文,在之后的作文中学生理解了妈妈的难处,表达了对妈妈的爱,作文的水平也不断的得到提升。每一个人都不会拒绝赞美和鼓励,通过鼓励能让学生重拾信心,通过赞美能使学生在获得成绩的同时充满自信,然后将这种信心和自信展现在学习中,能力和素质也会随之提升。

三、创设乐趣横生的教学环境

小学生有爱玩的天性,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自己感兴趣了那么学习的动力将会被激发出来,因此老师可以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和创造。一个乐趣横生的作文课教学环境无疑是每一位学生都非常喜欢和乐于接受的,比如在作文课上将题材上描述的情景直接转化成活生生的情景,这样能够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这种情景所带来的感触,而且更容易出动内心的真实情感,学生的思维也会得到开发。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对于素材的记忆力和思考力也会相应的得到锻炼,因此作文的教学效果也会得到很好的体现。

在作文课堂上创设“作文小诊所”的活动,活动内容是将全班同学的作文次序打乱然后分别派发给其他人,这样每一位学生都会拿着别人的“作品”进行欣赏,并将自己认为同学作文中优美的句子勾画出来,同时还能够将作文中的错别字,不通顺的句子进行纠正,从而扮演医生的角色,同学们学习的别人的优点的同时也会对他人的缺点引以为鉴,被然后再由老师将“診断”之后的作文收上来,对于点评得当的同学进行夸奖,而相应的其它同学在也能为了下次出现更少的错误而在作文中更加用心,这样一来学生在玩乐的过程中作文能力也得到提升。

四、培养学生语言风格的个性化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不论是古诗词还是散文小说,每一位作家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特点,比如李白是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杜甫的诗句表现一种沉郁的特点,鲁迅是现实主义现代代表作家其语言犀利,对显示生活多以冷嘲热讽针砭时弊,使国人倍受鼓舞。因此在培养学生写作时应该尽量使学生的语言风格趋于个性化,千篇一律的风格对于学习成绩以及以后的发展均没有太大的作用。

比如在在学生写景的过程中让他们多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将景色写活,在句式的运用上短语、散句和整句联合使用使文章更加形象和生动;在人物的描写过程中做到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相互穿插,让描写的任务形象更加丰满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通过具体的指导,孩子们在写作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心得,写作兴趣也会越发的浓烈写作水平相应的得到提升。

五、结束语

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是小学教学任务中的一个难点,因此在作文的教课中要足够的用心,用心去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培养写作兴趣开始爱上作文,继而提升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怀志.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J].文学教育(中),2014(05).

[2]梁习婷.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3(08).

上一篇:蔬菜收购合同下一篇:游紫金山天文台的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