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和磁 教学设计

2024-10-07

电和磁 教学设计(共8篇)

1.电和磁 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验获取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结论需要证据的支持。

教学重点:通电直导线与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实验

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的解释

教学准备: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导线、指南针、条形磁铁、铁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唤醒原有认知

1.猜一猜:影响指南针的可能是什么物品?

二、通电,分析现象本质

1.要是给它通上电流呢?

2.学生观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现象。他想:磁针为什么会发生偏转呢?

三、自主探究更多奥秘

1.既然磁针的偏转和电流是有关系的,那么如果电流改变,磁针的偏转是否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呢?

2.我们可以改变电流的什么?可能会引起磁针的什么现象?

3.学生实验,记录发现。

4.汇报:哪些现象说明磁针偏转与电流有关?

5.讨论:现有的证据支持或反驳哪种观点?

6.奥斯特在实验室呆了3个月,进行了60多个实验,终于确认“电流能产生磁性”,引起了世界轰动。

7.这个发现重要吗?说说你的想法。

2.渗透在电和磁中的思想方法 篇二

一、转换法

当在研究过程中无法直接得到某结果时,可将其转化为相似的现象或操作进行间接研究。如: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根据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或小灯泡是否发光、小磁针在电路旁是否发生偏转来说明是否有电流通过;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把温度的高低转化为温度计中液柱的升降来研究;分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通过研究红墨水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分子的运动……气压计、电压表等的应用都是转化思想的体现。

例1分子运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墨水的扩散现象来认识分子的运动,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转换法”。下面是小春同学在学习中遇到的4个研究实例,其中采取了与研究分子运动相同的方法的是( )。

A. 利用磁感线去研究磁场问题

B.电流看不见摸不着,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来确定

C.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先使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然后再使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D.研究电流时,将它比做水流

分析:A选项运用的是模型法;C选项运用的是控制变量法;D选项运用的是类比法。答案为B。

二、模型法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将某一类具体事物抽象成某个物理概念或物理模型。比如把路灯看成一个“点光源”;用铡刀铡草时,把铡刀看成一个能够绕轴转动的“杠杆”。又比如在研究光时,引入“光线”概念;在研究磁场问题时,引入“磁感线”概念;在研究原子结构时,引入“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等,都是模型法的应用。模型法可忽略与所探究问题无关的因素,使问题变得简单,使重点更加突出。

例2 根据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磁场的实验事实,某同学对地磁场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一个假说:地磁场是由绕地球的环形电流引起的。下图中符合他的假说的模型是()。

分析:地磁场模型的建立植根于对地磁场的正确认识。地理的北极是地磁场的S极,地理的南极是地磁场的N极,根据他的假说,我们可以根据通电螺线管周围产生磁场的原理,用右手定则作出判断,从而得到正确答案。答案为A。

三、等效替代法

在探究过程中,可以用一种清楚直观的模型或简单明了的方案替代一种复杂的现象或过程,以一种易于接受的方式揭晓复杂问题的答案。例如我们学过的等效电路、等效电阻等。利用作用效果相同的原理来研究问题,可以使问题简明扼要,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例3 我们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也学到了许多科学方法,其中有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类比法、实验推理法和建立理想模型法等。例如:①用合力表示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②用磁感线描述磁场;③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④用总电阻表示同一段电路上并联的两个电阻;⑤借助水压学习电压。上述方法属于“等效替代法”的是()。

A.①和②B.①和⑤ C.②和③ D.①和④

分析:本题是对等效替代法的认识和运用的考查,如果对等效替代法的概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就可以很轻松地判断:①和④属于等效替代法。 答案为D。

四、控制变量法

客观事物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往往涉及许多因素。例如欧姆定律反映了电流强度、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物体加热所吸收的热量不仅与物体的质量、升高的温度有关,还与构成物体的物质性质有关等等。在通过实验总结规律时,如果一开始就把所有因素都考虑进去,势必会加大实验的难度。因此在当一个量随其他量的变化而变化时,我们可先单独研究这个量与其他量中某一个量的变化关系,研究时控制其他量中剩余的量不变。然后再依次研究这个量与其他剩余量的变化关系。

例4老师在课堂上演示了电磁感应实验后,小杨同学有了新的想法:如果线圈不动,磁体相对于线圈运动是否也会产生电流?于是他找来线圈、条形磁铁、灵敏电流计和一些导线开始探究。当他把条形磁铁插入线圈的瞬间,电流表指针发生了偏转(如图1所示),实验成功了!小杨又想:在这个实验中,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你针对小杨的问题提出一个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分析:本题中影响感应电流大小的因素主要有:插入磁体的速度、磁场的强弱、线圈的匝数、线圈的粗细、线圈的横截面积等等。如果全部、一次性研究将无法得到结论,因此必须控制变量。在文字叙述中应突出控制变量的语句(比如“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答案:猜想:与磁体插入的速度(磁场的强弱、线圈的匝数、线圈的粗细、线圈的横截面积等)有关。

实验设计:将电流表和线圈连接成闭合电路,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用不同的速度先后几次将条形磁铁插入线圈,观察电流表的示数,进行比较。

五、探究法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包括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开展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环节。

例5 为探究电磁铁的磁性跟哪些因素有关,小晖同学提出了以下猜想,并通过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判断磁性的强弱。吸引大头针越多,表明磁性越强。

猜想A: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没有磁性。

猜想B: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磁性越强。

猜想C:外形相同的电磁铁,线圈的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为验证上述猜想,小晖所在的实验小组通过交流与合作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用漆包线(表面涂有绝缘漆的导线)在大铁钉上绕制若干圈,制成简单的电磁铁,图2所示的a、b、c、d为实验观察到的4种情况:

依据小晖的猜想和实验,完成下面填空:

(1)通过观察电磁铁吸引大头针数目的不同,来判断 的不同。

(2)通过比较两种情况,可以验证猜想A是正确的。

(3)通过比较两种情况,可以验证猜想B是正确的。

(4)通过比较d中甲、乙两电磁铁的情况,发现猜想C不全面,应补充。

分析:本题是对科学探究过程中分析与论证环节的考查,须结合猜想来开展。其中涉及到很多其他研究方法,如猜想验证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综合性较强。

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无法直接观察,故可转换为对吸引大头针数量的观察,同样情况下,吸引大头针越多,表明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验证猜想A,须比较通电和没通电的情况;验证猜想B,须比较电流不同的情况;验证猜想C,须比较线圈匝数不同的情况。而其他环境因素应保持相同。

除了猜想C,猜想B同样也不全面,应补充:对于同一电磁铁而言。

3.六年级上册《电和磁》教学反思 篇三

《电和磁》是六年级上册《能量》的第一课,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究性、趣味性。本课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认识电和磁的关系,了解电能生磁的科学概念,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指导学生做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经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思维过程;第二,做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用线圈代替直导线做电生磁实验。回顾本课的教学,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1、教学中自我感觉较好的地方

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本课主要是通过实验的形式来让学生学习,课一开始就以实验的形式导入课题,提高了学生想了解的兴趣,老师能提出探究性问题,激发起学生急于自己动手实验来证实的心理。

2、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是一个学生极为感兴趣的课题,因为有很多动手操作的环节,学生能充分参与到活动中,从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在课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讨论、汇报。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获得真理,得到结果。

3、“实验材料的充分准备是上好一节科学课的基础”这节课让我更加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这节课的实验材料很多,例如有电池盒、电池、开关、导线等,如果那一个小电路出现了故障灯泡不亮,那么这个小组的实验就会必然失败,所以材料的准备才是上好一节科学课的可靠基础。这节课上,学生实验时还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小组的小灯泡坏了不亮了,还有的小组电池没有电了,导致试验不能顺利进行,后来我把坏得材料都换了,耽误了学生的实验时间,这也让我体会到了材料准备的重要。

4、在实验时间安排上不太合理。

本课学生实验虽然不多,但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造成有的小组已完成,而有的小组实验失败,需重新做。完成的时间差异较大,使先完成的小组浪费时间较多,造成整结课老师讲解及学生讨论时间不够。

4.电和磁的说课稿 篇四

《电和磁》这一节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将“重演”科学史上著名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究性、趣味性。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指导学生做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经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思维过程;第二,做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用线圈代替直导线做电生磁实验,为理解电磁铁原理打下基础也为研究玩具小电动机埋下伏笔。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与方法: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探究使指南针指针发生更大偏转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的重要。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使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更明显的实验讨论和设计(用短路、用通电线圈代替通电直导线);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教学难点:对通电直导线使小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做出解释。

四、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闸刀、导线、指南针、线圈、实验记录单(每组3份)

教师准备:一套学生用的器材,纸质指南针模型(用于学生的汇报)

五、教学过程

下面谈谈设计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部分直接以谈话的形式展开,跟学生讲奥斯特的神奇实验,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

(二)新课

1、点亮小灯泡

首先,以点亮小灯泡作为一个热身活动,让学生回顾旧知识的同时,为后面奥斯特的实验做好实验准备。然后对指南针做简单的观察和介绍,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指南针的指针静止时是指向南北方向的,这是为实验做好认知准备。

2、通电导线与指南针

接着让学生重演奥斯特的神奇实验,让学生看着中的实验图,让学生找出这个实验的操作和注意点,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我觉得如果直接将实验步骤呈现给学生的话,容易让学生失去主观能动性。

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通电的导线是指针偏转,但是原因是什么?就需要学生来分析、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我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将原因向电流方向考虑,并且提问学生能让磁针偏转的物体有哪些?他们使磁针偏转的原因又是什么?以此分析出电流可能产生了磁性,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3、短路导线与指南针

结合前一个实验的现象,让学生思考如何让现象更明显?方法有哪些?学生在考虑这个问题时,已经知道电流产生了磁性,那么改变电流的大小,可能会是磁针的偏转也发生变化。学生最先想到的就是增加电池的数量,而我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条件下,达到相似的效果,渐渐引出学生对短路的联想。接着让学生来设计实验如何开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抓住本节课的重点。

4、通电线圈与指南针

通电线圈似乎是学生不容易想到的,教师可以做一定的提示,让学生联想并思考通电线圈是否会产生磁性,以及线圈如何摆放,磁针的偏转角度最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渐渐形成一个想法,通电线线中的磁性可以叠加起来。

(三)结课

1、回顾本节课的三个实验,总结结论。

5.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电和磁 篇五

电和磁

1.做手电筒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制作一个简易手电筒,使手电筒亮起来;

2、通过具体操作认识基本电路的组成,并会画出简单电路图。知识与技能

认识常见的电路符号,并能画出简单电路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探究手电筒亮起来的秘密,并体会合作与交流的乐趣。教学准备:

手电筒、导线、灯泡、开关、电池及其相应的工具。教学过程设计

一、使小灯泡亮起来,并画连接图

1.教师出示一个手电筒,问:谁能让手电筒亮起来,说一说手电筒是怎样亮起来的? 2.教师给学生一些实验物品,要求学生设计实验使灯泡亮起来。

3.学生参照自己组装的电路,把灯泡与电池、导线连接的情况画下来。

4.讲解:同学们所画的图,一般叫做实物图,画起来有些麻烦,人们为了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常常用一些符号来表示实物,这样的简易图叫做电路图。请你参照P30的图,认识电路符号:电池、灯泡、导线、开关。

5.学生用电路符号画出上面的电路连接情况。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二、制作一个简易手电筒

1.手电筒为什么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亮灭呢?你认为手电筒内部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它们之间怎样组合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2.讨论交流

3.利用手中的材料和用具自制一个手电筒。认真观察组成手电筒使小灯泡发光需要哪些材料,画出简易安装图。4.小组讨论汇报

一个完整的闭合电路一般由电池、灯泡、开关、导线四部分组成。

三、设计电路图,连接电路

1.给你二节电池、二个开关、二个灯泡,其中的材料可以全用,也可以选用,能连成什么样的电路?以小组为单位,先把电路图设计出来,然后在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2.小组讨论、交流、设计。3.按照电路图组装电路。

4.向全班同学汇报,并说明电路特点。

四、拓展研究:认识不同的电路

1.参阅书P32的图,比较按不同方式连接起来的电路有什么不同? 2.小组讨论交流。

3.用电路符号画出两种电路的电路图。

4.改变两种电路的一些情况,比如,摘下一个灯泡等,观察、比较各种电路的不同反应,并做好记录。教学手记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总结自己一生的成就时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他强调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一个人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历史上成千上万个有卓越贡献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自信、主动、喜欢不受约束地独立思考、具有寻根问底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敢于竞争和冒险、渴望自己胜过别人、工作起来专注而迅速、情绪稳定、自控能力强等等。因而,我们可以看出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2.物体都能导电吗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的导电性进行预测,并说明依据;

2、能自主设计方案对物体的导电性进行检验,并记录研究情况。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有的是容易导电,有的是不容易导电的;

2、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3、知道与物体导电性相关的安全用电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过程,在研究中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愿意交流与合作;

2、体验到物体导电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3、体会到科学学习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并愿意改进安全用电方面的不足。教学过程设计

一、对问题进行预测,交流验证做法

1.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导电吗? 2.学生发表见解,并说明依据。

3.讲述:刚才,同学们对物体是否导电进行了预测,并说明了其导电的依据,但我们根据生活经验预测的结果还需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接下来,我们要进行验证。怎样验证物体是否导电?

4.学生分组交流。

5.交流验证做法,全班达成一致。

二、设计验证实验方案,分组进行验证

1.讲述:每个小组要利用电路材料设计一个“物体导电检验器”,同时要设计一张实验记录单,记录你们的验证过程。记录单的形式不限,但记录单上至少可以让别人看出:你们组设计的“物体导电检测器”的电路图、对物体能否导电的预测、检验结果、最终结论等。2.学生分组设计方案,教师参与学生活动,适当指点。3.全班交流、评价验证方案,选取最佳方案。4.修改完善各自的方案。

5.选取电路元件和检验材料,结合方案验证物体能否导电,并做好记录。6.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引导学生反思预测和验证的结果。

三、交流验证结果

1.学生汇报对物体导电性的验证结果。(汇报内容:①容易导电的材料有哪些?不容易导电的材料有哪些?②验证过程中有什么新发现或新想法或问题)

2.学生反思和交流:为什么检验结果和预测结果有不同?其中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学生分组操作:逐渐增加电池的节数,再检测不导电的物体——浓盐水。

4.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人体导电试验”(先用学生制作的检测器检测人体是否导电,然后,教师提供验电球,让学生再检测人体的导电性)。5.学生谈试验后的想法。

6.讲述:①物体导不导电不是绝对的,是有条件的;②导体和绝缘体概念。

四、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及安全使用

1.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导体和绝缘体?它们有什么用? 2.学生观察与辨认:废旧电路板及元件、电料和工具上的导体和绝缘体。3.学生就如何安全使用电器、电料和工具进行交流。(对学生树立安全使用电器的观念很重要。)

五、课后延伸活动

生活中,湿木头是容易导电的物体,但在我们的检测中却不容易导电,请你(最好和你的家长合作)研究:湿木头在什么情况下才容易导电,将研究报告上交给科学老师。(提示:使用简单材料,不要用220v市电进行实验)

3.神秘的暗箱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箱中的电路;

2、能够根据在检测中观察到的现象对暗箱做假设性的解释;

3、能对检测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与反思;

4、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检测结果。知识与技能

1、知道解暗箱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2、知道不同的电路连接可以产生不同的现象;

3、知道解暗箱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尊重证据,实事求是;

2、愿意去探究暗箱中的秘密;

3、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出问题,创设研究情境 上课时教师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已经能够设计和连接简单的电路,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电路,是我们看不到的电路,看看我们大家有没有信心和能力想办法去解决。

二、利用检测器检验暗箱的电路

1.提问:看不到的电路我们怎样研究呢?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他们的一些意见和想法。

3.教师提供暗箱让学生研究,引导学生可以借助一种装置来检测,通过在暗箱外部观察到的现象判断暗箱内电路的连接。

4.教师讲解:这种用导线连接的一节电池和一个小灯泡的装置就是检测器。5.让学生通过研讨,确定检测器的组成。

6.学生设计验证的方案,教师指导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事项。关键是在检测中的验证记录,最终学生要根据验证记录来判断暗箱的电路。7.学生用检测器检验暗箱电路活动。

三、活动记录的整理与交流汇报 1.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和记录进行整理,画出暗箱中的电路图示。2.小组间进行交流,引导说出本组验证的想法和依据。

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他们是怎样检验的、在检验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和困难、是怎样解决的、是根据什么现象来判断暗箱内的电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等。

四、打开暗箱验证自己的判断

1.学生打开暗箱验证自己的判断。2.学生找出判断正确与否的原因所在。

3.学生说出自己的探究体会和验证后的反思。4.教师布置在今后探究中的注意事项和操作要求。

4.电与生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生活中的用电现象做正确的评价;

2、能够查阅与电有关的资料。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2、知道救护触电者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节约用电是有知识、有道德的表现;

2、意识到安全用电的重要性。教学过程设计

一、交流调查结果

1.谈话: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回家调查家里有哪些用电器、哪些用电器是每天必用的、每月你家的用电量是多少等几个问题。相信同学们都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下面就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你们的调查结果。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听,看看你能从交流中发现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调查结果。3.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二、节约用电教育

1.谈话:听了同学们的交流,老师跟大家一样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电,“电”与“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没电了,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呢? 2.学生交流想法。

3.谈话并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确实遇到过停电的事儿。这是因为我国的电力资源短缺,为了保障生产、生活需要而进行的有计划的调控。有的同学就会想:咱们不能多生产些电吗?对这种想法你是什么观点?为什么? 4.学生交流想法。

5.播放录像,介绍几种发电方法.6.谈话并提问:通过看录像,大家知道发电确实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而且还要有合适的自然条件。在这些能发电的能源中,你认为使用哪种能源最好?为什么? 学生交流想法。

7.提问:生活中,我们怎样做才是合理用电? 学生交流节约用电的方法。

三、安全用电教育 1.引导交流:有些人为了让自己家电表少走点儿字、少交点儿电费,竟然私自从公共电线上拉线,你如何评价这种行为? 2.学生评价交流。

3.提问: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不安全的用电行为? 4.学生思考交流。

四、触电者的救护1.谈话:不按照科学方法操作,就很容易发生触电事故。一旦发生这样的事,应该怎样救助被电击伤的人? 2.学生交流救护常识。3.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充。4.创设情境、救护演练。

五、小结本课 拓展知识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学生小结。

3.谈话:除了本课了解、掌握的关于“电”的知识外,你还搜集了哪些课外的知识? 4.学生交流资料。

六、布置课后作业 谈话:同学们的交流,真是让老师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希望同学们能有所学、有所用。回家后请大家注意观察周围有没有不安全用电的地方,发现后告诉家长、老师,我们共同制定合适的解决办法。

5.研究磁铁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出磁铁的性质;

2、能利用各种方法测出两块磁铁磁力的大小;

3、能够对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作相关的解释。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2、知道磁铁磁力大小的一些测量方法;

3、知道指南针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磁现象有浓厚的兴趣;

2、意识到磁现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3、乐于探究、善于发现。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玩具,你们想看吗?(想)2.教师演示:唐老鸭磁性玩具。

3.提问:唐老鸭为什么会翩翩起舞呢?(有吸铁石吸着)

二、探究活动

1.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

(1)讲述:吸铁石在科学上称作磁铁,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磁铁(板书课题),你们在平时看到过哪些形状的磁铁?(2)学生汇报:环形磁铁(3)提问:还有哪些形状的磁铁?

(4)教师出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菱形磁铁(指南针),学生辨认。2.探究磁铁的基本性质。

(1)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几种形状的磁铁,你们知道磁铁有哪些性质呢?(2)学生汇报:磁铁会吸铁。

(3)谈话:磁铁还有哪些性质?你们想研究吗?(想)老师为每一个小组提供了一些回形针和装了一些水的烧杯,你们想怎样研究?(小组内交流)(4)学生分小组探究,做好记录。(记录在书后“活动记录”上)(5)汇报: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隔着物体能吸铁。(记录在“活动记录”上)(6)教师出示:指南针。(向学生介绍指南针就是一块小磁铁,它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指南的一端成为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一端成为北极,用“N”表示。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战国时被称为司南。磁铁和指南针都有一样的性质。)

(7)提问:那么磁铁是否也可以指南北方向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好呢?(学生思考、议论)

(8)讲述:悬浮法和悬挂法。下面我们悬挂法来验证一下。(9)学生小组内探究。(用细线把条形磁铁悬挂起来)(10)汇报:磁铁可以指南北方向。(记录在“活动记录”上)(11)再问:磁铁还有哪些性质呢?(学生汇报)3.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磁铁有了这么多的性质,它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2)学生小组内交流。

(3)学生汇报:磁悬浮列车、门吸、冰箱门、磁性铅笔盒。4.探究两块磁铁磁力的大小。

(1)我们来猜一猜这块条形磁铁和这块环形磁铁的磁力谁大谁小?(学生猜测)(2)点拨:要想知道这两块磁铁的磁力大小,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出来?(3)学生小组内交流。

(4)汇报:比吸回形针的数量;比吸铁的距离远近。(5)每一个小组自选一种方法进行实验。(6)汇报交流。

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学生谈体会和收获)

教学手记

在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特别是身边的有趣现象和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我们的科学教师只有细心呵护好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有的放矢的引领学生探究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才能使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成为一种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同时,教师更要发挥好学生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及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四个探究磁铁的活动,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趣而大胆地探究尝试。俗语说:“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伊始,我向学生出示了一个他们既熟悉而又陌生的自制唐老鸭磁性玩具。经过我的巧妙演示,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翩翩起舞的唐老鸭所吸引,思维的火花立刻被激活,探究磁铁的兴趣也被激发。这样,学生们有了探究磁铁的兴趣,就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去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探究磁铁的基本性质和两块磁铁磁力的大小,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是非常喜欢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只要正确地引导,创设一定的情景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就会得以张扬,学生的创造思维就会得到发展,教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能落到实处。

6.电磁铁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所给的材料制作一个电磁铁;

●能够做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能够对电磁铁的两极变化进行探究。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电磁铁;

●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电量、导线缠绕的圈数有关; ●知道电磁铁的两极是可变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主动地研究电磁铁,体会探究的乐趣; ●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师准备:导线、铁钉(用火烧过的)、大头针、指南针、电视资料 学生准备:电池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制作电磁铁

(出示一包大头针与牙签的混合物)

1.教师提问:怎样快速的分开它们?学生可能提出用磁铁把大头针吸上来。2.教师给予肯定后,说:我还有一种办法。演示(像魔术师一样):先用铁钉去吸,不行;再用导线去吸,也不行;把导线按照一个方向缠绕在铁钉上又去吸,还是不行;最后,把电池接通到导线的两端,终于吸上了大头针。教师介绍这个装置叫电磁铁。3.学生尝试制作并验证电磁铁吸铁。

4.教师提示:如果切断电流,会怎样?学生猜想并验证。5.小结:永久磁铁与电磁铁的异同。

二、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教师统计各小组吸上大头针的数量后,提问:为什么各组吸上的大头针数有多有少?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学生做出假设。

3.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 :你们认为与什么因素有关?该怎样做实验?需要注意什么?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在班级内讨论、交流。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6.学生汇报实验现象与结果,得出结论。

三、研究电磁铁的两极

1.谈话:磁铁有南极和北极,电磁铁有吗?(学生做出假设)2.怎样判断呢?(学生会想到利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3.学生实验判断、汇报结果。

4.教师提问:为什么有的组钉尖是南极,有的组钉尖是北极?大家互相看一看,你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5.学生互相观察,找出原因。教师可以让各组重新验证一下。

四、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你们知道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吗?学生根据经验谈。2.播放电视资料,增加学生的见识。

3.谈话:请你设想一下,你还能把电磁铁应用到哪些地方? 4.学生畅所欲言。

教学手记

6.电和磁上课评课说课稿 篇六

从整堂课来说,吕慧娥老师自始至终都是以和蔼可亲的教学风格创设一种亲切温馨的氛围,鼓励性的话语,构成了富有成效的课堂教学过程,亲切又温暖。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新课的导入别具匠心,自然新颖,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求知欲。

2、教学环节设计合理,重点、难点突出。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问题设计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通过开展学生小组活动,科学实验,使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设计的实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本节的探究实验,从易到难,一步一步引入到磁现象的应用和作用,使学生一开始就处在深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磁现象的应用知识的讲授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物理理念。

3、自我归纳小结。本节以“今天我学到了什么”作为总结,这不仅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也是方便老师对整堂课做一个自我监视,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的板书 ,可以找到本堂课知识点的缺失,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让学生对本节的知识又一次的记忆和掌握。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形成积极的未知态度,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用合理,达到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的有效整合。

建议:1、课前引入实验使用的铁钉如果有颜色后面的学生会看的更清楚,效果更好。

7.第四节 电和热教学设计2 篇七

窝北中学 吴树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流的热效应。知道焦耳定律。知道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场合和方法。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知识的学习,认识科学是有用的。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的态度和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热效应跟哪些因素有关。.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察、分析,并得出正确结论.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四、教具准备:烧瓶、温度计、铜丝、电炉丝、导线、煤油、电源.、电炉、电熨斗、热得快等电热器、投影仪.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电炉烧水、电热取暖器、电熨斗 [师]这些用电器工作时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 [生]都要消耗电能。[生]都会产生热。

[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一定能举出许多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会发热的例子

这种现象这叫电流的热效应.板书:电流的热效应

[师]在前面课程小灯泡的发光实验中,同学们曾有意地去触摸过小灯泡,感觉小灯泡(同学们一起说)热.有没有同学触摸过导线,如小灯泡连接的导线热不热.[生]我摸过,没感觉到热.[生]我也在家里摸过做饭的电饭锅,饭都熟了,导线也没感觉到热.[师]同学们有没有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导线和用电器中流过的电流相同吗? [生]相同.[师]导线和用电器中流过了相同的电流,用电器发热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这是为什么?今天同学们就来一起探讨电流经过用电器时产生的热量与什么有关.(二)、进行新课 1.电流的热效应 [想想做做]方法一:

[师]同学们四人一组,选择你们面前的仪器设计实验,讨论如何做,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可先告诉学生镍铬合金丝的电阻比铜丝的大)[生]为什么要用煤油,用水不可以做吗? [生]为什么是等量的煤油,不等量行吗?

[师]完全可以用水来代替煤油,只不过时间可能要长一些才能从温度计上读出温度值.原因同学们在后续课程中将会找到答案.谁能回答第二个问题? [生]只有等量的煤油,才能通过它们的温度讨论电流产生的热量.这样的方法应该是控制变量法.[师]同学们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开始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提醒同学们注意安全)[生]两个瓶中温度不同.[生]浸泡着镍铬合金丝的瓶中温度计指示的温度高.(引导学生分析)[生]煤油温度高,说明煤油中的金属丝产生的热量多.即电阻大的金属丝产生热量较多.方法二:

学生:根据钢丝和铅笔芯上的蜡油熔化的快慢,推断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流的热效应与电阻的定性关系。

[演示]电热切割(可让1~2位同学演示)

如图,电阻丝和铜丝各一段,在木架上串联后接入电压为4~6 V的蓄电池组上.同时将相同的泡沫塑料板与电阻丝和铜丝接触(过一会).[生]和电阻丝接触的塑料泡沫板被烧熔切开,和铜丝接触的没有切开.[生]这说明电阻丝产生的热量多.[生]就是说在电流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师]大家都同意后一个同学归纳的结论吗?

(同学们开始议论.教师提醒大家:是不是忽视了一个重要条件)[生]电阻丝和铜丝在同一个串联电路中,它们工作的时间相同.[生]应该说,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生]也可以说在电流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产生热量的功率越大.共同总结出: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电流的热效应与电阻的关系了,那跟电流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能否设计出实验来验证呢? [生]讨论后得到实验方案 [强调]控制变量的重要。[演示]P49演示实验

[师]这个实验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在通电时间一定、电阻相同的情况下,通过电流越大,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

[师] 同学们再来思考一下,电流的热效应还跟什么因素有关? [生]时间,比如电视机通电越久,机身就越热。

[师]刚才我们从第一个实验也可以看到,铜丝或镍铬合金通电时间越久,煤油的温度升高得越多,说明产生的热量也越多。2.焦耳定律

[师]从刚才的几个实验我们知道了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的多少跟导体的电阻、电流和通电时间都有关系。其实早在1840年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就精确地确定了它们的关系,得到了焦耳定律。(学生阅读焦耳定律的内容)板书:Q=I2Rt Q——热量——焦耳(J).I——电流——安培(A)R——电阻——欧姆(Ω)t——时间——秒(s)

U引导学生利用电功率的表达式P=IU和欧姆定律I=R.推导出焦耳定律。[强调]在说到两个物理量“成正比”“成反比”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条件:关系式中其他物理量的大小不变.[投影]

例题:某导体的电阻是2 Ω,通过2 A的电流时,在1min内产生多少热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演算、要求一名学生板演)解:由题知:R=2 Ω I=2 A t=1min=60s Q=I2Rt =(2 A)2×2 Ω×60s =480J(同学们在演算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大家注意:代入计算的时候,要将电流的单位“A”一起平方,同时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师]我们通过实验、观察、利用公式推导得出了电流热效应跟什么因素有关.同学们现在能不能回答本节开始时的问题?

[生]导线和用电器(电炉或电饭锅或电灯)中通过的电流相同,但是导线的电阻较小,而那些电器的电阻较大,所以,那些电器发热,而导线几乎感觉不到热.[师]生活中有些电热我们要利用,有些电热我们是要防止的.3.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师]关于电热的利用,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比如„ [生]电烙铁、电熨斗、电饭锅、电烤炉、电炉„

[师]同学们举出的都是利用电来加热的设备,都是常见的电热器.出示电炉(可用投影仪投影放大)

[师]电热器的主要部分是发热体.同学们观察电炉由什么组成? [生]主要是炉丝即电阻丝.[生]还必须有炉盘,电炉盘是绝缘材料做成的.[师]从实际考虑,电炉丝应该有什么要求?

[生]电炉就是要靠电炉丝发热的,所以炉丝的电阻应该很大.[生]炉丝还应有较高的熔点,这样它在发热时才不容易烧断.[师]同学们以电炉为例说明发热体是什么做的?

[生]发热体是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电阻丝绕在绝缘材料上做成的.(播放视频:电熨斗开壳看电热体或出示“热得快”、电饭锅等电热器,并能将电饭锅、电熨斗的发热板取出让学生观察,向学生说明,其他的电热器也都需要用电阻大、熔点高的金属导体作为发热体)

[师]我们了解了电热器,大家能不能说说使用电热有什么好处? [生]电热清洁卫生,没有环境污染.[生]热效率高,使用方便.[生]能方便地调节,如控制温度,操作简单.[生]„

[师]同学们知道了利用电热的好处.但有些时候,有些地方的电热我们是不需要的,还要设法防止.有关的内容,大家了解的有哪些呢?

[生]电机使用过程中会发热,如果连续使用时间过长,还会烧坏电机.[生]有些导体上的绝缘材料会因温度过高,使绝缘材料迅速老化,甚至烧坏.[生]电视机开的时间长了会发热.电视机后盖上有许多孔,就是为了能通风散热.[生]电脑中还装有风扇,也是为了散热,减少电热的危害.[生]老师用的投影仪上也装有小风扇,也是为了快点散热.[生]农村抽水、磨面用的电动机连续工作一段时间后要休息一会,等凉了再用,是为了防止电热可能造成的危害.播放视频:电动机散热窗或录音机散热窗,加深学生印象。

[师]同学们对电热的危害及防止了解的还真不少.老师这儿有一份电器的说明书,请大家仔细阅读,并分析说明其中的道理.[投影]

教师引导学生着重注意以下内容:将电器置于通风良好处;勿使电器淋雨或受潮,长期不用的电器隔一段时间应该通电一次.[生]电器工作时,置于通风良好的地方,是为了能使电器更好地散热、防止电热产生的危害.[生]电器淋雨或潮湿会降低绝缘性能,使电路工作失常,影响用电器的使用.长期不用的电器隔一段时间要通电,是为了利用电热来驱潮,是电热的利用.[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大家一起来小结本节内容.(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下知识 1.电流的热效应 2.焦耳定律.3.电热的利用及防止.(四)、板书设计

8.电和磁 教学设计 篇八

关于磁现象学生是比较熟悉的,虽然对场比较陌生,但对身边有磁场的物体都比较熟悉,尤其对读过小学自然的同学来学习这部分内容,相当于是复习的性质。教师可通过让学生阅读磁现象有关内容及想想议议来学习。让他们自我阅读、看图填空,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磁场:教材先给出了磁场定义,接着让学生通过想想做做的实验探究来研究磁体的磁极,感知磁体周围的磁场、磁场的方向。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感知条形磁体的磁场的分布。通过P48 图⒏1-6 ⒏1-7 类比联想找出磁感线分布规律。

地磁场:学生通过前面的实验不难发现小磁针静止的指向的规律性不易推断出周围有磁场对它的作用,即地磁场教材中明确指出了地理地磁两极并不重合。至于地磁场产生的原因还是一个秘密,还没有满意的结果。教材把希望寄予在同学门身上

上一篇:和自私说再见初中作文下一篇:镇扫黑除恶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