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初探(13篇)
1.博客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篇一
历史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运用初探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时也促进历史教学改革,改变以单一的手段、单纯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课堂教学。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而历史多媒体课件正是由这些因素所组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把教材中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历史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必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感受.一、多感官结合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是历史教学最佳手段
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相比,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方面,意义更加大,它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有利于创设历史的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加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这些都超越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再说一个历史教师的语言描述能力再强,总是难以使原本单调的历史事实变得生动有趣。如能让历史再现,就可打破了课堂的局限性,大大加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其感性认识,使理解更深刻。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极大促进了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因此,多媒体技术是中学历史教学最佳的教学手段。
这里所说的视觉,是指学生在计算机屏幕上看到的动画、录像、图片、表解等。听觉,指学生听到的来自计算机的语言和音乐。触觉,指学生的两手对鼠标、触模式屏幕、键盘触击。我们知道,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以教师的讲述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宰。传统教学发展为视听教学(电化教学)备受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推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学习参与者得到主动触觉的感受,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性的整体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引导学习中国史中的《辽、宋、西夏、金》一课时,由学生先欣赏动漫曲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再设问:岳飞为何怒发冲冠?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新颖趣浓。如讲授“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内容时,先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革命歌曲《南泥湾》,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觉到南泥湾由“杂草众生、野狼成群”开辟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过程。听完后,教师提问学生:这首歌曲反映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什么事情?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正面临什么情况?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以此引入教学。
三、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教师在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式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教学中难点问题的突破方法与技巧的应用。运用多媒体较好的突破历史重难点。
比如在教学《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这节汇报课时,我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自觉理解体会“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深刻内涵,以及这一构想在香港澳门地区成功运用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我设计了三段录像,从而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首先,利用“邓小平同撒切尔夫人谈话”的录像突破教学重点:通过对邓小平对撒切尔夫人的三次谈话具体细节的观看,并且引导学生关注双方为香港问题的阐述,及在交流过程中表情的变化,直观地感受到“一国两制”的伟大政治构想给邓小平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增加了筹码。然后,我在对教材中的文字进行简单解释,进而使学生深刻理解“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深刻的政治内涵。然后,利用“香港回归仪式”的录像突破难点:在这段录像中,学生通过对英国王子威尔士在1997年06月30日交接仪式前的简短讲话、英国国旗及香港国旗的降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升起、江泽民的讲话及香港第一批官员的宣誓就职等一系列仪式的观看,并配上适当的音乐,图、声、乐并茂,学生心目中洋溢着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的无比激动。接着再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香港回归后的变化图片,深入体会“一国两制”伟大的政治构想的深刻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最后,利用“我的中国心”录
像巩固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中难点目标。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融合体现个性风格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可使教学生动活泼,富有特色。要防止教学思路被多媒体所左右,自己好的教学风格被计算机演示的程序所湮没,最终失去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教师恰当的、精要的讲解,有条理的、必要的板书,及时的操作示范等等,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
其次、根据教学实际,制作课件
课件展示的知识内容必须与教材相适应,也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备课,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整合课程资源,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制作教学课件。目前,国内面向课堂教学的课件越来越多,可以利用多个课件的内在资源,去粗取精,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组合,为我所用。
第三、注意与其他常规媒体的有机结合
尽管多媒体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他常规媒体的一些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直观教具、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等。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多媒体与其他常规媒体的有机结合,优化教学。
第四、给学生留下创造思维发展的空间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化抽象为形象,提高教学内容可接受程度的同时,很容易造成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思维能力培养的不足,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受到限制。因此,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教师还应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如讨论式、启发式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屏幕上提供的文字材料或画面,提出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不是急于回答,而是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教会学生学习、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缩短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优化历史教学过程,使师生双边交流更加充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更大程度的锻炼和提高。我们相信,随着计算机在中学教学领域中的逐步推广、普及,它在发挥和体现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和协同性等方面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2.博客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篇二
关键词:博客,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法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为改革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模式,探索“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的新型课堂模式,我借助博客这个平台,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积极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和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博客在教学中的主要功能
关于博客的功能,不同领域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作为教学博客,我认为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功能:
1.个人知识管理:博客可以作为个人电子文档系统,它可以收集资料,写读书笔记、电子备课本等。
2.信息交流平台:博客是教学活动中交流与协作的工具,可以作为教师和学生在网上的交流平台;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评价的工具。
3.叙事反思工具:写日记,包括学习反思日记,教学反思日记;写故事,把自己在学习或教学中的体会、感想、经验、心得记录下来。
博客的个人知识管理功能使得学生的笔记、学习资料得以保存;叙事反思功能便于教师、学生积累教与学的经验,形成个人电子教学、学习档案;信息交流平台功能使得学习小组、师生间可以相互交流。因此,博客将成为教学中的重要工具。
二、博客成为展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任务和学习资源的新途径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实践型的课,每堂课上少不了学生的上机操作。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如何将任务快捷方便地传递给学生,是信息技术教师一直在思考关注的问题。对于文字形的任务,以往通常用大屏幕投影显示或以Word文档之类的形式传送给学生,前者要考虑学生能否看到及学生的操作进度;而后者占用硬盘空间。如今有了博客,我便坚持将每堂课的上机任务提前在博客上发布,让学生登录查看。由于博客是以网页形式显示的,学生感觉上更乐于接受。
而有些任务需要将一些文件传送给学生,博客也可以很方便地解决,只要将相应文件上传,再在日志中利用超级链接设置一下路径就可。学生下载使用无疑又是对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能力的巩固。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教学经常需要为学生准备丰富的学习资源。目前,学习资源通常采用课件、共享文件夹、静态网页或交互式网站等形式提供给学生。课件制作虽然简单,但不便于学生自主使用;采用共享文件夹形式提供学习资源,虽然方便简单,但缺乏针对性和有序性;网页型资源制作起来费时、费力。博客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源。网络世界丰富多彩,同样里面充满各种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不良信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病毒、木马等安全隐患。青少年年龄阶段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控制能力弱和筛选能力不强。因此,我上网找一些适宜他们阅读的资料和上课要用的资源链接放到博客上,让他们自己阅读。这样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效率,避免了他们大海捞针式的搜索。同时,我教会了学生如何上网查找一些对他们有用的资料,指导他们安全上网、健康上网。
三、提供广阔的交流平台
利用博客,教师可以把研究的成果、效果显著的教学设计案例、成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随时记录下来,把一些优秀的教学资源存放起来;学生可以把自己日常的学习心得和笔记随时归入其中,还可以对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在Blog中形成主题知识库。这样,在日常的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点滴的汇集形成丰富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库,它如同一本电子笔记本或人的第二个大脑,人们在地球上任何可上网的地方都可以翻阅其中的记录。
同时,利用博客系统可以支持多方的交流与合作。
1.和谐、平等与互动的育人环境有利于师生之间产生积极的正向情感。
2.学生和学生之间交流,有的时候显得格外重要,也是师生交流的补充。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使得学生之间相处更加融洽,使学生之间的友情更加深厚。
3.老师和家长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完成学业,使他们的成长更加顺利,少走弯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四、博客可作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平台
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小组成员可以组成自己的主题博客,每个人都及时在博客上记录下自己的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甚至可以与世界其他学校的同学组建一个虚拟团队在网上开展团队合作,一起研究和探讨问题。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且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交往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发展。
五、实现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博客应用到教学中,每个学生作品都以数字方式记录下来,这就形成了一个电子档案袋。评价已不仅仅局限于老师对学生的最终结果进行评价,而是动态的、多元化的开放性互动评价:
1.老师评价、小组评价、同学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
2.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得到加强。
3.评价几乎贯穿于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评价过程与学习过程并行甚至融合。
4.评价能关注到学生个体差异。
5.评价真正起到了对学生激励、诊断和促进的作用。
3.博客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篇三
[关键词]娱教技术中学信息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10078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对于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利用娱教技术将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与日常生活相互联系,能够帮助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时代更好地衔接,让学生也能够在学习中体会到信息技术的价值,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状态。
一、娱教技术的教学理念
娱教技术来源于娱乐与教育,娱教技术教学理念的提出是出于人性论与认识论的假设。该种做法是帮助学生将日常的生活经验与学习放在同等的位置与价值上,通过日常兴趣最终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在学习上,正规的教育虽然有着准确、全面以及系统的特性,但是不免有着刻板与教条在其中,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难免会缺乏兴趣。因此将与日常生活有所联系的经验与乐趣应用到教学情境中,会产生积极的、持久的教学作用,合理地促进学生徳智的共同发展。
二、娱教技术的教学特点
娱教技术的教学理念特点主要是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1)体现学生的主体。娱教技术要求在教学与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与生命意义。
(2)课程教学与生活情景相互联系。娱教技术在教学上要求体现生活情境,因此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将生活体验与教学连接中出现的鸿沟填补起来。
图1娱教技术趣味环境的任务教学步骤
(3)具有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娱教技术的教学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它需要教师使用适当的游戏情境,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习的环境。在游戏情境中,学生通过游戏所表现出来的热情、挑战的精神,自学与合作的态度,都是学生需要培养的品质与能力。
(4)具有趣味性的学习环境。教师在为学生进行娱教技术教学时会用到体验式教学,也就是创设适当的游戏情境。学生在此学习过程中,通过接受任务等,产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小组活动、自我探究、讨论以及展示等活动的环境中,可以获得传统教学所没有的隐性知识,例如团队协作能力与精神等。而教师在创设学习环境时,其步骤可见图1。
三、娱教技术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1.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在初中将娱教技术运用于信息技术教学,目的在于巩固学生的兴趣,通过教学发现学生所拥有的特长,并将特长拓展与提升,让学生初步拥有一技之长。
以青岛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的《计算机探秘》为例,教学要求将娱教技术运用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计算机的内部结构与内部构件,能够简单地组装计算机。教学对象是某中学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学生刚从小学升上初中,因此在教学时,需更注重动手教学。在教学时,将教学重点列为计算机的组成。教师创设娱教情境时,可将“不同价位计算机配置方案与报价”作为导入材料,以不同价位的计算机配置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展开探究。在学习环境与探究策略的创设方面,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教师为辅导。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资料,在上课期间可通过小组协作、分工、讨论以及竞争的方式,更好地進行学习。
2.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选课程自主发展,达到加强自身技术,从而创造能力提高的目的。
以《信息技术基础(高中必修)》的《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为例。教学要求是将娱教技术运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目标是能够在学习信息概念的基础上,对于信息获取有一个宏观的概念与把握。能够尝试对信息规划作出具体方案,并进行评价。选取的是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该班级学生因为家庭条件不同,部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较低。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分组进行协助教学。将本节的教学重点设为信息获取的基本过程,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信息需求,采用不同的获取方法。在开始教学时,为让学生对于获取信息过程有个基本的印象,可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并以多媒体通过动画的方式,将教学内容直观地传达给学生,保持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时,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讲述获取信息的过程。最后通过小组的方式,将小组成果相互展示,进行评价,这有利于学生对于自我的肯定与评价。
4.博客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篇四
王建杰
河南省荥阳市第二小学
450100
0371-66122246
***598
呼啦圈是普通百姓家庭中常见的一种健身器材,它经济、实用,具有明显的健身价值。在体育课中,教师要充分开发呼啦圈作为体育器材的功能,以更好地体现它的健康价值和健身功效,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水平、不同阶层学生的健康需求。
1、滚。大家都知道,呼啦圈的设计是圆形塑料制品。因此,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它作为圆的特性,巧妙地设计出多种“车轮滚滚”的方案。如“车轮前滚”:即用力在呼啦圈的后下方施加一个向上、向前的作用力,使呼啦圈在外力作用下向前滚动。“车轮回滚”:即用力在呼啦圈前上方施加一个向上、向后的作用力,使呼啦圈在外力作用下先向前滚动,然后再回滚(向后滚回)。“车轮斜滚”:即让呼啦圈在外力作用下,倾斜 “身子”回旋着滚动。当然,教学中也可以采用自抛自滚、互抛互滚、多人抛滚等方法进行“滚.”的练习。
2、套。体育课上,我们可根据“套”的不同部位而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如将呼啦圈套在踝关节处(一脚套一个,最好将呼啦圈的前端紧贴踝关节处,并用细绳子将两个呼啦圈捆绑在一起,成“∞”状),进行“鸭子赛跑”。将呼啦圈套在腰部,并用手扶其两侧,进行“穿着箩筐赛跑”,也可直接进行后踢腿(后折叠腿跑)练习,并尽量用脚跟触及后端的圈;或者尽量使呼啦圈的后端紧靠腹部,前端前伸,并横扎一细绳,两手仍然扶圈两侧,然后进行原地或者行进间的高抬腿跑,大腿触及呼啦圈前伸部分中所扎的细绳;或者用结实绳子(两三米长)的两头各系一个呼啦圈,两人背向而立,各自站在呼啦圈里,并各自将呼啦圈紧贴腰部,两人拉紧绳子,进行“南征北站”游戏。课堂上,也可在规定的时间内,比看谁自下而上(脚下头上)或者自上而下(头上脚下)翻套呼啦圈的次数最多。即事先站在呼啦圈圈外,比赛开始后,双脚跳进呼啦圈圈内,自下而上将呼啦圈套经全身后,将呼啦圈放于地面上,双脚再跳进呼啦圈圈内,自下而上将呼啦圈套经全身,以此重复进行。或者直接拿起呼啦圈,连续将呼啦圈自上而下套经头上、脚下,再跳出圈子,再将圈自上而下往下套经全身,以此重复翻套。另外,将呼啦圈统一斜套在左肩上、右腋下(右肩上、左腋下),让学生相互用手拉着背后的呼啦圈,进行毛毛虫(百足虫)行走。
3、跳。利用呼啦圈开展跳的活动的方法有很多。如双手并握着呼啦圈的一端,像跳绳似的连续倒跳。也可手扶呼啦圈,一头着地,进行跳皮筋似的跳呼啦圈。在“过河”或者“过河运人”中,将呼啦圈平贴地面,向前平推适宜的距离后(以两脚能跳进圆圈内为宜),两脚跳进圈内,然后,将呼啦圈自下而上翻套经全身,再将呼啦圈平贴地面,向前平推适宜的距离,以此类推进行游戏,直到跳完规定“河”的距离。若运人,则两人依次跳进圆圈内,再将呼啦圈自下而上套经两人全身,将人运到对岸后,由被运方再运回一个人到对岸,以此类推。直到把双方人员全部交换运完。另外,将呼啦圈摆成同心圆、梅花桩,或者“之”字形、“一”字形、“井”字形,分别进行左右跳、前后跳、“十”字跳、“之”字跳、“一”字跳或者向左、向右的连续垫步跨过圈子跳等。
4、钻。钻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可以人钻,也可以用物钻。如将呼啦圈立放于地面,采用蹲走钻、弯腰钻、爬行钻、蹲跳钻等钻过呼啦圈;将呼啦圈立放(手拿、反吊)于空中,采用鱼跃钻(鱼跃前滚翻)、飞碟钻(飞碟飞过呼啦圈)、飞球钻(击地球作为击地点、胸前传接球等,使球通过呼啦圈)等。在做“过电网”游戏时,各教学小组手拉手成圆形站位。在相临两人的手臂上悬挂一呼啦圈,学生相互合作,使呼啦圈依次通过每个人的身体。初始,每小组可用一个呼啦圈,熟练后,每小组可用两到三个呼啦圈,同时进行游戏,要求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学生始终不松手。另外,让若干学生两手各拿一个呼啦圈放置身体两侧,成蹲姿依次排列(稍有间隔,或一列横队或一路纵队或圆形),其他学生采用蛇行钻、往返钻的方法钻过呼啦圈。
5、摇。摇是呼啦圈的主要功能。体育课上,可以将呼啦圈套在脖子上、腰上、手臂上摇。也可借助其它物品开展各种轮摇动作。如将呼啦圈套在体操棒上,开展向上摇,向前平摇等。将呼啦圈绑在绳子上抡,两人拉绳抡摇(呼啦圈套在绳子上),两人将呼啦圈放在棍中间,进行摇辘轳式地抬摇等。
6、绕。将单个呼啦圈平放在地面上,两三个人手拉手,围着呼啦圈进行滑步练习;或者将三个呼啦圈相互紧靠着平放在地面上,造成一个“圆”,两个学生围绕着“圆”进行运球追逐赛。也可以将两个或者三个呼啦圈前后间隔摆放(距离适中),围绕着呼啦圈进行“∞”接力赛或者蛇行接力赛。将四个呼啦圈放在四个方位,利用四个呼啦圈进行多种运球过人(圈)技能练习。
5.博客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篇五
蔡庆玲
高中新课程教学强调以问题探究为中心、以解释为主要形式、以意义构建为目的,关注教学资源的拓展,重视教科书知识结构构建,问题的提出与探究。改善课堂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教学绕不过的问题。本文结合《雅典城邦的兴起》(人教版选修Ⅰ)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一些粗浅认识。
现代教育技术强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各种各样的教具如录音机、投影、电脑等被运用于教学上,但如何运用却是非常复杂的问题。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历史教学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但是在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中存在一些问题;
1.片面重视设计技巧,忽视师生互动作用。许多课堂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学生努力睁着眼睛瞪着前面的屏幕,老师的作用只是切换那些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历史图片,播放那些高亢的音响与唯美的动画,如此师者的自身作用就隐蔽了,教学过程不再是由教师引导,而学生也不再是课堂思考的主体,历史课堂的主角由人变成了机器,这就严重违背了新课改条件下历史教学的宗旨。
2.片面罗列知识,忽视课堂信息质量反馈。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粘贴给学生,将大量素材资源罗列在一起,而缺乏对无关信息的过滤工作和必要的剪切,对于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分类工作也没有进行编辑,实际上这样的资源就是披着计算机外套的厚本教科书,与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既无法达到学科教学目的,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新理念。
6.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篇六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多媒体技术手段在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随之,它也如春风化雨般,悄悄地潜入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来,并越来越多地彰显出它的优越性来。它的进入,使本来乏味的思想品德课实现了视,听,思,辨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够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信息技术与思品课的整合,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
信息技术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上的运用,学生在不自觉中,在心情愉悦的环境下,使课本知识得到记忆巩固,同时又活跃了学生思维,这样就将过去那种把知识记忆留待课后的旧模式得到了根本性转变,从而把学生从背诵记忆中解放出来,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其他活动,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
二、信息技术教学,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品德课既向学生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能力,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在教学课件中,那如诗如画的教学情景,能激起学生无限的思想情感,唤起学生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在学习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运用祖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成就的课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生们更加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总之,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地让学生情感得到熏陶,意志品质得到锻炼,道德情操得到陶冶,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思想觉悟。
三、活现榜样形象,强化正面教育
正面教育是《课程标准》的原则。用榜样人物来正面教育学生,是坚持正面引导,以真情感染学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和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让学生在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范例中,理解某种道德规范,并以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在思想品德教材中容纳了许多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他们便是学习的榜样。可身处多元时代的学生们并不完全相信,他们总爱追着我问:老师,真有这个人吗?(是不是为了教育我们编出来的人物)他还活着吗?他长什么样?”可见,孩子们需要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榜样,而教材的介绍远达不到他们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则能直观展示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以达到教育要求。例如,我在教《直面挫折》一课时,发现大家对挫折及如何面对挫折这一材料并不很熟悉。我就号召同学们去收集资料,增加对材料的了解。自己则找到展现一些人物在挫折面前的事例的视频,让同学们观看。孩子们被一些人物所深深震撼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当孩子们亲眼看到活生生的例子,他们信服了,也乐于向榜样学习。可见,现代信息技术活现了榜样形象,强化了正面教育的效能。
四、信息技术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信息技术课件最大优点就是能化抽象为形象具体,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将抽象理论化为具体的事实,将老师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原理、观点条理化、形象化,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在学习正确认识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课件,画面一: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一群人在开荒,随着拓荒者越聚越多,草原面积越来越小,一阵狂风刮来,顿时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大风过后,只留下一片沙丘,人们被沙丘埋住,只有头露在外面。画面二引用了山东电视台曾播过的一则公益广告,森林被滥伐后,小鸟只好将窝筑在电线杆上。画面三:人的住房周围烟囱林立,臭水横流,人在家中无法出门,不敢开窗,只留下阵阵唉叹声。这一组动态画面,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环境污染与我们很近,环保问题与我们息息相关。同时引导学生献计献策,为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提出整改措施和合理化建议,培养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紧跟时代,情景交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思想品德学科本身内容新,时代性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局限于教材,那么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多媒体的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如教学七年级《认识我们的学校》一课时,老师将近若干年来学校的各种活动图片、视频、以及历年来的优秀学生、教师、及反映学校变化的照片制作成微电影形式放映,使学生耳目一新,充分调动起了他们了解自己的母校的兴趣,及时地将学校的美好形象根植于新生的思想之中,培养了他们热爱这一集体的美好情感。再如在讲九年级《思想品德》“当代中国青年的崇高使命”时,我从电视、电影和录象中剪辑了“三峡截流”、“98抗洪抢险”、“祖国卫士王伟”的画面,再附上声情并茂的讲解,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全国各族青年代表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我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我们手中逐步实现,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是人们社会责任感最集中、最重要的体现
六、扩充知识要素,拓宽学生视野
思想品德课中有很多的事例,在传统教学中都要靠教师口头叙述,或者运用录象和幻灯来叙述。口述虽清楚、生动,但耗费时间较多。录象和幻灯只能对部分事例有用,而且选用事例时,只能选用其中的某些片段,同时,录象不具备剪辑功能,操作不方便;幻灯只能播放一些静止的,不带声音的文字或图片,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而多媒体力劳动课件既可储存和播放文字、图片、声音、影片等信息。还具备动画和自动播放的功能。如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时,从电影、电视、录象中,剪下有关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生物物种加剧灭绝等音像片断,把它们连在一起播放,所需时间不到传统时间的二分之一,使学生在同样的45分钟内,能形象生动、轻松愉快地接受更多的知识。
七、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学时间和教学效率是两个相关的问题,教师要在一定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要在一定的时间里学习,理解,内化更多的知识是很困难的,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节省课堂时间,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其强大的图文处理功能,要使花很多时间才能写出来的文字,图片等在一眨眼的时间就会展现出来,而且还能将相关内容分层显示,再加之动画点缀,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分层掌握、系统接收。
八、调动多种感官,激发学生主体学习作用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即光听讲没有实感。由于学生处世甚浅,其思想品德的可塑性、模仿性较强,所以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把无声的文字情境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具体情境,化虚为实,为学生学习提供极好的机会。
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种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知识,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强得多,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的状况,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探究造成挫折的因素时,选择录像《印尼的海啸》、图片岳飞和《满江红》、舞蹈《千手观音》片段,这3个实例分别暗示造成挫折的3种主要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通过多媒体播放,学生如身临其境,多种感官并用,在生动的欣赏中学习、思考。学生在此时借助计算机可以自己探究问题,其主体地位体现得更加充分。
九、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人文科学,其特点是逻辑性和理论性强、内容抽象,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讲解枯涩,学生理解吃力,效果差,学生不感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它的声、形、色来创建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再加上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精心设计、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意境,引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心理和迫切求知的动机。据调查,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注意率高达95.7%,而传统教学,学生注意率仅为35.6%。例如,在九年级《思想品德》中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中,我利用计算机剪辑了三峡工程、神州六号及青藏铁路等的有关片段,引起学生的共鸣。又利用CAI课件扫描了教材中第37页的插图,播放《走进新时代》歌曲,用时不到5分钟,深化了这节课的主题,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兴趣,收到了良好效果。
十、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要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状态下主动进行学习。在教学中,应积极地把图片、音乐、动画结合起来,让学生能有学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这一内容时,教师播放了野生动物在野外自由自在生活的画面,唤醒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当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后,播放动物给大自然带来的无限生机和增添的无限乐趣的影像,以及动物给人类带来的益处的片段,使学生从心里认同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从而增强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引导建立于人类的朋友的感情。如在学习《哲学生活》一课矛盾对立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的哲学原理时,首先,我给学生引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幅漫画:一个人在一只卧着的母鸡旁睡觉,母鸡身上写有失败二字,画面上的人面带微笑,他正在做着美梦—这只母鸡下了很多蛋,鸡蛋上都写有成功二字。然后,提出问题:我们经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幅画能说明这一道理吗?学生就你争我辩地讨论起来。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重要原因是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发奋努力,从而取得成功。像图片这样坐等失败向成功转化的行为是可笑的、还是有害的。这样不仅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激发,这功劳,仅仅缘于直观形象的一幅画电脑动画。
还有,在学习正确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几组画面,第一组画面:随着悠扬的钟声和婴儿的啼哭声,宣告我国13亿人口的到来,大街上人头攒动,以地球为背景的图片上到处都是拥挤攒动的人头。第二组画面运用中国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国土面积和人口的对比,并在边上配有一段文字说明:中国人口是其他三国人口总数的三倍,而土地仅是其他三国土地之和的四分之一。第三组画面运用了一组国民生产总值及主要产品总量与人均产值在世界上所占名次对比表,说明我国许多产品总量在世界上居前几位,而人均占有量却在后几位;第四组画面运用了中国人口分布图,配以生动的解说,很容易使同学们得出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的特点。在其它几组画面中,用图画和图表的形式说明人口与生态、能源、人口素质、环境的关系,在一个个画面的推进中配以适当音乐和解说,这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我国人口形势、特点、和人口问题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人口忧患意识,懂得了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原因。
7.博客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篇七
一、实现高校研究生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将信息化技术手段运用到研究生管理工作中的目的, 是希望在高校的研究生管理与培养中, 主体和客体之间能够进行全面和及时的沟通, 教师和学生的信息能够传输准确迅速, 同时还能够将信息共享与同步管理, 实时和准确地反映出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状况如何。高校的研究生信息如果能够实现信息化管理, 导师、学生和研究生管理人员就能对研究生的现状有明确的了解。研究生管理工作人员不能准确及时地采集到学生及其他重要数据, 也就不能建立出完整的数据库, 这样研究生管理工作人员的效率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在录入所有师生的数据之前, 一定要进行数据核查工作。对数据核查的工作人员应该及时核查人员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综合国内大学先进科研管理平台的设计和开发的思想, 在研究生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 开发人员应该充分地去做现场调研, 广泛听取老师和有经验的研究生管理工作人员的正确建议, 同时也应该听取学生的意见。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应该加强设计合理的开发功能的力度, 还应采用稳定且可靠实用的开发技术, 保证开发高效和高质量的管理工作系统平台, 根据各类用户的现实使用情况和意见, 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工作系统。
二、提高研究生管理效率的必然选择
高等学校研究生院是我国的教育系统中处于高层次的学校组织结构。研究生这一群体与高校的其他群体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研究生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 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出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和科研人才。现在正处于科技时代, 所以各大高校更加侧重于培养高层次的科研技术型人才。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来保证在研究生管理过程中的科学化和信息化, 确保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在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规章制度性比较强的事务性工作, 高校应该利用信息化系统帮助人脑从那些机械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去思考和解决一些比较有创造性的问题。将信息化技术手段应用到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基础是数据, 因此, 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重点是要及时收集每个学生在各个阶段的信息, 而利用网络和软件平台进行信息收集是一个有效又快捷的途径。高校的研究生管理部门应当对现代信息化技术进行充分利用和学习, 从而提高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结语
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必须是向规范化、人性化、信息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如果想实现高校的研究生管理工作完全信息化和网络化, 研究生管理工作就需要从管理制度和观念入手, 首先要让管理人员提高对研究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管理的意识, 解放所有高校管理工作者的思想, 然后还要让管理人员积极地学习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同时各大高校还应设立合理的研究生信息化管理目标, 让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能进行良好的沟通, 最终达到研究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高效化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华.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几个热点问题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8.
[2]吴志宏等.新编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00.
[3]赵芳芝.高等教学管理工作的理念探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7, 9 (S1) :121-123.
8.博客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篇八
关键词:博客;教育博客;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信息技术必须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博客作为一种新的交流工具,开始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尝试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笔者作为一线信息技术教师,结合近年来进行的课堂教学实践,简单谈一下博客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和几点思考,希望能通过交流,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博客概述
博客,也可以说是带有模板的个人主页,它是由不断更新的“网络日志”构成的一种个人出版形式。教育博客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营造的一种个人网站,教师利用互联网的blog技术,将自己的教案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教学课件和生活感悟等以文字和多媒体等方式上传发表,促进教师、学生之间的思想知识交流,实现全社会知识共享,并记录师生共同成长的轨迹。
二、博客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运用
1.创设教学情景,发布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堂上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如何更快捷更方便地向学生传递学习任务呢?传统的教学通常是通过大屏幕投影显示或给学生发送Word文档,这样不但要考验学生的视力,还要占用学生硬盘空间。有了博客后,便可以提前将每堂课的学习任务在博客上发布,以网页形式显示的博客内容,对学生来说更新鲜、更乐于接受。博客还可以代替电子教室向学生传送文件,将相应文件上传至博客后,再设置一下超级链接路径就可以了,学生在下载学习资料的同时又巩固了从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学生中不乏电脑高手,教师可以设置“加油站”之类的日志类别,帮助这部分学生拓展知识,实现自我提高。比如,在学习“Flash电脑动画初步”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将教材上没有涉及的Flash下雨、翻书、卷轴、光晕、火焰等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效果,以实例的形式呈现在“加油站”中,抛砖引玉,学生在提交作品时,一定会给教师带来惊喜与收获。
2.合理规划空间,展示个性自我
青少年思维活跃、喜欢交友,学生博客正好为他们提供了展现自我的空间。在自己的博客里,学生可以自我规划,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建博客比较容易,但要想提高自己博客的关注度、增加访问量,需要不懈地坚持和不断地完善。博客相对于个人网站来说,简单易学,但要想将博客空间做得既美观又有个性,还需掌握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比如,用代码修改模板、如何上传图片和视频等,这些知识较难掌握,却同时也会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3.创建主题博客,促进多方交流
博客不但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空间和时间,也促进了他们跟同学、老师、朋友、父母之间的分享交流。同时,博客还可以成为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平台。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可以自由组建主题博客,及时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研究成果,还可以跟兄弟学校甚至是世界不同角落的同学组建虚拟团队,在网上开展合作,共同探讨和研究问题。
4.多元化评价方式,让学生客观全面了解自己
博客记录了学生的成长,教师和家长都可以随时了解不同阶段每个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并通过留言、献花等形式对其进行评价。这样就形成了师生评价、家长评价、生生评价等不同的评价方式,最终形成在全学校甚至更广泛范围内的新的有效评价体系。多元化的评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分析自己,完善学习方法,改进学习态度。
三、博客教学带来的几点思考
博客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也有几点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首先,部分博客网站存在着功能不够完善、性能不够稳定的问题。比如,有时在课堂上要展示学生任务时,却出现博客打不开的情况,所以在课前要做好两手准备。其次,网络内容良莠不齐,教师一定要做好严格过滤、筛选这一关,因此,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再者,学生有爱玩的天性,有可能在自己的博客里偷偷记录自己喜欢的明星或某游戏的玩法等与学习无关的内容,这时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就是一大问题,因为基于网络的博客学习是一种开放的、自主性的学习,需要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和自制力,这是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非常大的考验。
总之,博客教学作为一种新生的教学模式,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舞台。然而,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有自己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博客也如此。如何做到揚长避短,更好地发挥博客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作用,还有待我们共同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陈向东,王兴辉.博客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研究,2003.
[2]庄秀丽.用Blog的方式学习.中国研究生,2003.
[3]张豪锋,梅晓卫.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Blog策略报告的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7.
9.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篇九
第一次关注微课,是与我的同事在一起时,他不停地介绍、宣传微课而认识的。在了解微课之前,翻转课堂也于两年前将我打动,所以当听到微课时,只感觉它是个不错的提法,适用于部分有探究精神并有自主学习硬件的学生,因而并没有动心致力去推广或参与研究。
在我眼里微课就是学习资源的拓展,若能建立起系统的高质量的微课,必定能给需要学习的人带来更多的学习选择。从第一次听说微课,我就萌生了一个想法:微课更适合信息技术教师放在课前使用,让提早到机房的学生有事可做,也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有个大概的认识。要想让微课在信息技术中更好的运用,首先要知道:
1、什么是微课,“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2、微课特点:(1)教学时间较短(2)教学内容较少(3)资源容量较小(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
3、微课分类(1)、按照课堂教学方法来分类。(2)、按课堂教学主要环节(进程)来分类(3)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微课类型
4、微课有什么作用 然后学会如何制作微课:
1、选题——教案编写——制作课件——教学实施与拍摄——后期制作——教学反思
2、录制与剪修
10.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
微课的类型非常多,按照教学方法来分,有讲授类、问答类、演示类等11类,教师在开发信息技术微课时应充分考虑根据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来选用适合的微课类型。并不是所有的信息技术课型都需要微课,如理论性知识及作品评析更需要教师亲自对学生讲解,师生互动交流会有更好的效果;操作性知识的新授课则更需要结合微课来进行讲解,在微课中学生可以重复查看某个操作,从而完全理解和掌握操作的步骤。
通常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比较实用的微课类型主要有:讲解说明型(以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讲授为主)、操作演示型(具体的实例需要演习其具体操作步骤尤其需要强调细节)、主题活动型(分析主题活动的探究目的,讲解探究方法)、解题推理型(对某个程序任务进行具体的讲解分析等)。教师应该根据实际课程内容的需要与一节课中各环节的需求选择制作微课的类型,让微课在辅助课堂教学时发挥更好、更大的实效。
微课的设计和开发是一个系统的工作,要想开发实效性强的微课,必须规范开发流程。有学者认为微课的开发过程一般经历:确定教学内容、细分知识点、分析学习者特征、设计微教案和微课件以及微练习、撰写视频录制脚本、教学活动实施及拍摄过程、微视频后期编辑、微教学反思、形成微课资源包上传微课平台、微课教学应用、微学习和微反馈、微课资源动态优化和完善。只有把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反馈、完善等环节结合起来,微课才会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同时在信息技术教研中才能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微课的开发设计应该从单个知识点往微课程的开发设计转变,微课程一般由几节微课组成,具体的节数根据教学内容而定,而这几节微课之间应该是连续的,有层次的。微课本身是碎片化的,单个知识点就能做成一节微课,但只有系列化、联系性、层次化的教学才能给学生提供完整有效的知识技能。将一个知识分散,进行梳理和分类,做成几个有层次、连续性的单个微课,对每个微课都进行微教案设计、微课件制作、微练习等资源的设计开发,形成一个主题鲜明的专题微课程。
微课是一种很好的分层教学资源。学生的差异是必然的,课上要面对全班的学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但教师有责任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一节课一般包括课前复习、新课导入、新课讲授、知识拓展、小结与练习等五个环节。在新课讲授环节,可以针对本节课中的重难点进行点拨,运用微课让学生观看问题的详细解析。知识拓展环节,可以选择一些反应社会发展、具有前沿性的课外知识放进微视频中,让学生观看作为课内知识的补充。如作品制作课时,将制作重难点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可以自己控制观看进度,基础技能较好的学生角块能掌握制作技巧,完成后还能观看到一些有创意的能开拓自己眼界的资料;而基本技能较弱的学生可以重复、缓慢的学习每个操作,让其快速、更好的巩固基本技能,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创造思维的培养了。
现代网络通讯技术飞速发展,使学生除了课堂上学习之外,教师还可以将课堂中还未掌握的重点、难点问题制作成微课,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自我建构。同时我们也可以在课前让学生通过微课进行自主探究,这样一来,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学习就不再那么被动。微课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甚至在移动设备上都能进行观看学习,只要学生有学习的欲望就能实现“教师”在身边指导,真正做到“哪里不会点哪里”。目前,国内外出现了几个著名微课网站,如可汗学院、全国首届微课大赛官网等,这些平台能够更智能、更高效地支持学生自主学习。
微课是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产物,当然微课在国内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前景无限,不仅可以在学校课堂内使用,而且适合移动学习、自主学习。微课的使用可以辅助教学,却要注意不能为了形式而使用微课,本末倒置。它能推动教师培训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通过微课这种手段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的快乐更高效。
11.博客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篇十一
想让小学刚起步作文的孩子,对写作保持良好愿望和持续动力,就需要从前期引导和后期鼓励两个大方向去努力。也就是说,通过前期的兴趣培养和素材积累让孩子愿意写,不反感写作,通过后期的互动批改和多元化评价学会写、坚持写。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班级博客可以成为作文教学的一个新平台,一个和传统教学模式互为补充的新方式。
一、合理设置功能
班级博客,顾名思义,是班级学习、活动的交流地,无论是班级管理还是学科学习抑或是家校交流都只是博客功能的一部分。因此,笔者认为首先要将博客功能定位清晰,綜合性的班级博客需要划分一个属于“作文学习”的独立版块,不能与其他主题发生混乱。同时在这个版块中分成四个小栏目。第一个栏目“稚嫩之花”,用来上传学生习作;第二个栏目“妙笔生花”,用来上传优秀习作;第三个栏目“他山之石”,用来分享范文和精彩句段;第四个栏目“三省吾身”,用来反思写作过程中的得失。只有功能划分清晰了,学生才能一目了然,才知道登陆博客后做什么,怎么做!
其次,班级博客作为师生交流、家校交流的“网络家园”,和现实生活一样,环境一定是要美好的!因此,背景颜色应该选择温馨、舒适的,模块设置也尽量简洁化、清晰化,再配上舒缓、清新的音乐。对于参与博客中的教师、学生、家长都起到了“未见其文先闻其声”的奇特感。
最后,将班级博客的访问资格设置成任何人都可以查看、留言审核的模式,如同作文刊物和报纸一样,谁都可以浏览。谁都可以在审核后发表留言,提高博客参与的全面性和开放性。当然,上传、修改、删除作文的资格还是需要注册审核的,原则上也仅限于本班学生和家长。并且将博客设置成允许匿名上传和匿名评论,以保护个人隐私(老师在后台是可以查看、审核的)。
二、充分互动交流
叶圣陶说:“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导,该怎么做由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我修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把孩子放在作文修改的“主角”位置上来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举措。在过去,老师会选读一两篇范文,再挑一些有问题的作文片段讲评一下。如今,一篇文章上传班级博客后,每一位浏览者都能在自己家电脑上看到并参与评论。评论别人的文章也是一次修改作文的训练。我们要求每一篇作文完成后,每一位学生都要选择五篇以上的作文进行博客评论,再选择其中一篇进行认真修改,提出修改意见。而文章作者根据评论者的建议和意见后,可以在后台进行实时修改,并将修改好的文章名字变成第二稿或某月某日修改稿。
当然,老师也可以在作文课讲评时,直接打开班级博客,进行实时点评,学生也可以现场交流,最后将意见汇总后发布博客,小作者回去后根据大家的意见自行修改。这种修改方式最大的好处是评论的多元化和修改的便利性。
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文章得到越来越多同学、老师的肯定时,只会越来越有写作的动力,也越来越愿意修改自己的习作使之变得更完美。即便是错误较多的习作,在大家的诚挚帮助下,不断取得进步。我想,这种成长的喜悦也会成为不断坚持写作的动力!
三、建立鼓励制度
我们都知道“贵在坚持”的道理!但是如何让孩子长期保持写作和修改的欲望?如何激发大家长期参与博客互动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建立一个能激励大家的制度是恰到好处的!在本班尝试多年的“积分制度”已经推广到班级学习的多个领域。比如,作文教学中,就可以运用“作文积分制度”。将自己的作文上传班级博客“稚嫩之花”一次1分,评论他人作文和修改自己作文到一定标准都有积分奖励。如果因为作文优秀被老师推荐到“妙笔生花”栏目或者作为范文打印出来并粘贴教室“习作天地”展示栏,会有10分奖励!分享有含金量的习作心得或经验教训到“三省吾身”栏目会获得高额积分奖励!同时,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金点子也都可以酌情奖励。
而这些积分可以兑换文具、可以减免部分作业、可以在犯小错时享受“免罚待遇”等等。总之,孩子们一开始很喜欢通过上传习作、修改习作、评论他人习作“赚积分”,这种兴趣会持续很久。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们已经不一定为分而写了!习惯在博客的作文生活,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走进博客的世界,用多媒体和网络的手段去解决作文教学中的问题,你会发现,原来这里别有洞天!
走进孩子的世界,用孩子的眼光和一颗童心去看待作文学习中的问题,你会发现,作文也可以事半功倍!
12.博客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篇十二
一、中职德育课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1. 信息化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开始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课前的某一情境上, 为使学生对新课程、新内容发生兴趣, 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中的录音、录像引起学生注意。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小栏目, 如, “个案分析”“生活场景”等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促进课堂教学。在教学结束之前, 可通过多媒体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升华, 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信息化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德育课教学的关键是在教师的影响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信息技术手段, 通过多媒体形象逼真的画面、富有情感的声音, 使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主动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 信息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 实际上是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用教材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德育课采用信息技术使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
4. 信息化教学有利于教师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互联网上存储着学校教学所需的各种数据库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库, 为广大教师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协同备课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师可以选取网上的名师教案或课件进行教学, 从而实现互联网上教学资源的共享, 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备课水平和教学效果。
二、中职德育课的信息化教学对策
1. 积极构建中职校园诚信网站
中职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中职学生, 如何吸引中职学生接受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这是现实而又实际的问题。总体上看, 中职生具有理解能力强、积极进取的特点。但也有少数中职学生不同程度上存在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而我们一定要加强防范, 对有害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 消除对中职学生的不良影响。中职学校除了构建诚信网站外, 还要通过技术手段, 如, 防火墙技术、安全认证技术、密码技术等来提高网络监控和管理的水平, 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
2. 充分利用信息网络优势, 增强中职德育课的吸引力
传统的德育教学, 形式呆板、手段单一, 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 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信息技术使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具有选择性、灵活性和多样性, 为增进教学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供了多样的信息。传统上教师备课, 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教材、报纸和文件, 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效率低、速度慢, 从而使教学内容滞后。现在是信息时代, 教师只需借助网络就可以获取有针对性的、最新的时事材料、理论成果、典型事例等各种所需信息。而且可以通过多媒体使德育教学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3. 把多媒体信息技术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让学生获取最直接的体验
信息化环境下的德育课堂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教师的“教”就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应该围绕学生“学什么”与“怎么学”这两大问题来设计。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活动。把课堂变成学生质疑、自主合作、讨论研究的课堂, 把教材与其他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索、发现的对象,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利用资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把多媒体信息技术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 也实现了体验的目的。
4. 教会中职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和浏览时事事件
教师可以用恰当的时间向学生介绍一些好的电视节目、好的网站地址、精彩的电影等, 并且结合课堂内容抽取精彩部分在课堂上集体观看, 引导学生讨论, 给学生提供更多精彩的信息, 以弥补中职学生信息量不足、接触社会少的实际, 让中职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5. 做好把关工作, 邀请中职学生作为信息整合平台的建设者
网络资源虽然丰富浩瀚, 但是意识形态多元化, 雅俗并存。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对网络资源加以筛选。选择网络教学资源应遵循科学性、适应性、时代性、辩证性等原则。选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和最具说服力的材料, 并精于取舍, 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的网络资源。选择围绕知识点, 突出重点、浅化难点、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资源;选择适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精神的网络资源;选择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的正面资源;也可以适当选择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的以及暴露社会阴暗面的反面资源, 从而使中职生对负面信息产生一种“免疫”效果。当然, 也鼓励学生收集和上传在德育学习中掌握的学习资料、体会和感想供全体师生共享。
中职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虚拟隐蔽的网络有时会弱化中职生的道德责任感, 冲击着他们的思想意识, 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取向。信息化背景下, 中职生德育教师的中心任务就是为中职生提供科学的、易于接受的信息引导, 促其健康成长, 早日成才。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 信息化只是德育工作的新手段之一, 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必须综合运用各种德育方法和手段研究中职生思想活动的规律, 结合信息化的特点, 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中职德育教育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黎红兵.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课程整合的探讨[J].科学教育家, 2008 (02) .
[2]陈锡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探索与思考[J].文教资料, 2012 (09) .
13.博客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篇十三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2-05-09 10:59:00 ]
作者:姜增涛
编辑:studa09042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被提到越来越高的地位,多媒体技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得到了普遍的运用,现在,信息技术学科已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并且列入辽宁省学业水平测试必考科目。其课程体系已相当完善,纵观全省中小学,多媒体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使我们的接班人适应信息社会,中小学正逐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学生逐步具有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与实际操作能力,应重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那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
一、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只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而我们知道,信息技术课程有很强的综合性,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理论知识较枯燥、抽象的学科。加上现阶段的小学生学习任务主要都放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上,这就使得信息技术这门新课程的教学变得举步维艰。实践证明,如果单凭传统的教学手段、方法去教学,学生学起来容易困乏,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中,计算机教师更应注意发挥自己的特长,多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而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设计制作的课件,能够创设形象、直观、逼真、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把抽象、枯燥、难懂的计算机知识转变成具体、形象、易懂、有趣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研究中,诱发学生观察,引发学生思考。
譬如,教学《打字的基本功》一课,我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设计制作了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课堂上运用该课件分别向学生演示:①为了让学生弄明白打字时应养成怎样的良好姿势。我通过该课件向学生演示:“一位小学生正在聚精会神地打字。”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打字时应注意哪些姿势?”②为了让学生弄明白打字时双手应轻放在键盘哪些键上。我通过该课件向学生演示一幅“键盘示意图”并在显眼的位置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打字时双手各个手指应分别固定在哪些键上?”③为了让学生弄明白打字时双手是怎样分工管理键盘的。我又通过该课件向学生演示一幅“键盘分工管理图”,并在显眼的位置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打字时各个手指对键盘的‘管辖范围’怎样?”形象、生动的课件演示,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引发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这样,既节约了讲解枯燥知识的大量时间,又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设计,促进教改创新
多媒体的教学应用,重要的是教学设计。缺乏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设计,就会有教材不会合理应用,有条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能力而无法施展。好的教材,通过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它的应用价值升值。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设计,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把多媒体与其它多种媒体同样看待,研究多媒体与其它多种媒体的有机组合,因为多媒体不是万能的,有优势也有不足,它只是综合了其它媒体的优势,而没有达到其它媒体的最佳表现力。如幻灯的高清晰度和电视大容量的活动图像和动态表现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设计、搭配、应用多媒体和其它媒体,共同发挥出综合效益。
2、选择适合发挥多媒体特性的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教材,如形态学内容,微观、宏观的教学内容,机理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实习教学内容,实验技能训练课内容,使有限的制作能力用在关键的地方,好钢用在刀刃上。
3、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科学设计多媒体教材的系统功能,如电子提纲型,综合演示型,实验操作型,考试测验型,资料工具型,网络教学型,充分发挥各种功能的优长,做到媒体优势与效益的有机结合。
4、多媒体的各种特性的发挥,不应以花样翻新或计算机技术的难 度来评定优劣,不能认为多媒体教材做的越复杂,技术难度越高就越好,其简单和复杂的程度,应重在准确、简捷和恰到好处的教学实用性,要尽量以少而精的计算机资源,制作出简而优的多媒体教材。
5、研制多媒体教材要在创新上狠下功夫,创新,就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性,了解最新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广泛征求任课教师的意见,努力取得教学中第一手的实验资料和新的理论认识,积极探索精品制作与教学创新点相对应的良性循环路子。
三、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进行开放教学和协作学习
多媒体教学要发挥出更大的功能效益,开发网络教学是21世纪的主题。实现实时交互的计算机多媒体远程教学,与广播电视大学不同的是,学生可以和教师进行在线式或离线式(E-mail)信息交流,提出问题,接受指导,达到一定程度上的面对面教学的效果,这是另一层意义上的交互式教学。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多媒体的教学应用,网络教学比智能化教材的发展要快的多,发挥的作用也更大。一方面是智能化教材的制作难度大,普及慢,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只有在网上才能最广泛地,最自由地被充分利用,应用范围广,见效快。
结束语
未来的教育是以科技为主导的教育,未来的教育模式是丰富多彩的,但是无论如何,其发展趋势将会以计算机多媒体智能教育为主要特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在加强素质教育的同时,不断加强和推进多媒体技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合理运用。在实际教学中总结积累经验的同时,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地利用多媒体这一先进手段,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总之,要针对多媒体教学中遇到的多种多样的问题,摸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开发出新的教学模式,要开阔思路,启发思维,强化多媒体意识,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现代多媒体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改变了以往信息加工、获取、传递的方式。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把传统媒体技术条件下难以表述的现象与过程生动而形象地显现出来。然而许多教师是面对现代多媒体技术,却不能恰如其分地发挥其以图、文、声、像和动态视频不可替代的直观作用,使其真正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相反不少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都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和认识和应用上的误区。那么,在现代多媒体技术条件下,如何通过形象的手段来表达抽象的内容,引导学生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呢?笔者在这里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认识和应用上的误区
在老师们的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通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传递的立体化,整合课程,快捷便利地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而是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如下认识和应用上的误区:
1、把传统课堂上板书的内容全部搬到了电脑屏幕上,再用投影仪设备投射到大屏幕上来代替黑板。其他教学方法依旧。老师眼不离显示器,手不离鼠标、键盘。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了没有章法的机械式教学。
2、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型课件,它的作用是代替板书。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能“满堂灌”。要使学生有自学、思考的余地。而有些教师几乎无视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存在只管低头盯着电脑屏幕“念”或者操控电脑演示多媒体课件或者引用大量信息。这些大量呈现的信息,不管学生能否来得及理解和消化,致使大屏幕成了信息的海洋,3、有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考虑传统教学手段。殊不知,“最好的技术”+“最先进的理论”≠“最佳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虽然本身具有一些其它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优良特性,但是在带来优良特性的同时,信息技术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局限。比如,网络教育可以跨越各个课堂教学点在时空上的界限,把许多不同地域风情地貌、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不受时空上的限制逼真的再现在课堂上,但这同时无形中也不可避免地减弱了面授教学所特有的师生交互性强、学习氛围佳的特性。
4、教师在常规教学环境下,一般均能表现出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但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普遍缺乏相应的教学设计能力。这里的“信息技术环境”指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虽然通用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也能用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但是并没有体现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如在体育教学中,有的教师只让学生观看或操控用flash或3Dmax制作的实验动画完全替代了实物操作。教学活动应从具体到抽象,而真实的实验经验属于直接经验,不进行真实体验而直接播放录相或课件,教学效果可以肯定地说是一定会打折扣的。
二、对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上的建议
基于多媒体教学显而易见的优点,其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无疑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但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上述认识和应用上的误区,这绝不是多媒体技术上的问题,而是我们老师自身理念上的偏差和使用方法上的不当引起的。要想恰当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我们就必须立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从如下几点做起:
1、加强理论学习与研究,树立正确的多媒体教学观。
多媒体技术只是教育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教育本身。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其概念绝不只是机械地照搬式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那么简单,教师本身首先必须牢固树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理念,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与课程两者的从属关系,以课程为主体,信息技术为手段,积极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景,创设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的条件,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信息技术改善学生学习的目的,以期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学习效果。而绝不能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为使用信息技术不惜牺牲以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从而保证我们的多媒体技术始终以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为根本出发点。
2、高度重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令人不安的问题,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各科在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尤其是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信息垃圾带来的负面影响。
3、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的整合。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确实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独具魅力的特性,它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上的作用是过去任何传统手段所不能及的。同时,它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而营造出的教学环境也是最为理想的,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教学课堂所必不可少的。为了更加有效地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老师们在教学中还应做到如下几点:
1)不断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生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和思维的灵敏度,形成良好的思维品格。
2)不断将信息技术的运用化作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的技能。
3)不断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并通过互联网可以促进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4)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所教学科课程的整合的规律特点和方法途径,把关注的焦点从传统的课件制作与应用转移到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和指导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并重的轨道上来,从而把培养二十一世纪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的目标落实到我们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博客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初探】推荐阅读:
班级作文博客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07-28
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10-18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07-15
吴建安《浅析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10-21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07-21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08-23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延伸06-19
信息技术在写作教学中的一点尝试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