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工作总结

2024-09-16

中医治未病工作总结(共9篇)

1.中医治未病工作总结 篇一

中医“治未病”服务工作总结

2012年,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院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在相关科室的通力配合和全院干部职工协助下,中医 “治未病”科顺利建成,在我院名老中医和专家及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院的中医“治未病”科工作在坚持和发扬中医特色优势,为保障辖区人民身体健康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下面,就我院2012年治未病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保障有力 “治未病”工作任务刚一下达,我院领导便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了全院职工大会,对有关文件精神进行了传达,并对有关政策进行了深入解析、学习,积极筹备成立“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为我院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在组织上给予了保障。

二、构建服务平台,工作稳中有进 我院中医“治未病”科在业务工作上与检验、B超、心电图、放射、等科室有机相连,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为核心,规范服务流程和技术方案,建成了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服务载体。同时,在中医传统思想指导下整合为集健康体检、传统疗法保健治疗、健康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性健康保健(由辅助区、体质辨识区、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健康干预区四部分组成),确保了我院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有效、稳步的开展。按照《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要求,同时我们对新华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业务指导,推广并设立了“治未病”服务点,社区中医预防保健工作能与“六位一体”服务功能有机的结合,并因地制宜地开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

三、注重业务培训、建立人才保障 工作中我院完善人才、技术保障,并把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科技兴院、人才培养作为全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与建立健全“治未病”服务机制有效地衔接,确保中医预防保健工作不出现断层现象。利用传统中医师带徒模式及西学中等方式大力培养了一批“治未病”优秀人才,完善“治未病”服务支撑条件。

四、丰富宣传模式,推广保健知识 2012年,我院名老中医多次深入社区、基层开展义诊和健康教育讲座,面对面的讲授让老百姓加深了对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普及了“治未病”知识,更弘扬和传播了中医药文化。我们还通过建立宣传栏,印发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举办“治未病”健康讲座等多形式、多样化的方法,加强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宣传,2012年共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各类宣传材料共计2000余份,举办健康讲座,以上工作确保了“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思想理念深入人心。

五、推广适宜技术,发挥特色优势 预防保健工作中,我们还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整合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制定各类人群的中医特色保健方案,并开设饮食、运动进补等特色保健服务,并发放慢性病健康教育处方、食疗药膳手册等健康教育资料,广泛开展养生保健指导,充分发挥了中医“治未病”优势。

六、现存的问题与不足 2012年,我院的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和科室的开设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并且在“治未病”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资金的投入、中医人才的短缺和人民群众思想认识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中医预防保健工作的发展,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步做实做强。

2012年12月26日

2.中医治未病工作总结 篇二

1 中医“治未病”分类法的提出与“十分法”的形成

1.1 中医“治未病”方法梳理与“十分法”提出

自国家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以来, “治未病”影响不断扩大。但是, 笔者在诊疗实践中也发现了中医“治未病”中存在的诸多“乱象”, 主要表现在众多的“治未病”方法缺乏统一管理, 使得这些方法散在于日常诊疗工作中而不成体系, 有的地方甚至把“治未病”当做一只“万能筐”, 什么都往里面装, 以至于出现了“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象。因此, 笔者于2011年对名目繁多的“治未病”方法作了细致的梳理, 将看上去林林总总显得杂乱无章的“治未病”方法归结为10种类型, 这就是中医“治未病”“十分法”的由来。

1.2 中医“治未病”“十分法”概述

第一类是中医传统治法与方剂在“治未病”中的应用。中医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治疗法则, 如“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疏肝明目”、“健脾利湿”等等, 这些治法与中医“治未病”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而作为“治未病”的重要方法被广泛应用[2]。

第二类是经络学说与针推技术在“治未病”中的应用。经络学说与针灸推拿技术, 是中医药宝库中的奇葩, 近年来在中医“治未病”中发挥了独特作用[3]。

第三类是中医敷贴疗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敷贴疗法是中医独特的疾病防治方法, 很好地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4]。

第四类是中医体质辨病方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根据中医理论, 可以把亚健康分为9种类型, 根据亚健康病人体质的类型施以不同的中医治法[5]。

第五类是食疗在“治未病”中的应用。根据体质的特点以及食物治疗学的理论, 恰当地选择相应的食物来防治疾病是“治未病”的重要内容[6]。

第六类是中医养生摄生方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即顺应四时阴阳消长之序, 做出相应的身心调整, 其内容包括顺时摄身和顺时摄心[7]。

第七类是中华武术健身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武术历来在养生健体、祛病防病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在“治未病”中又独树一帜[8]。

第八类是膏方在“治未病”中的应用。膏方注重全面、整体的调理;既辩证, 又辩体质;可纠偏却病, 适用范围较广;药力缓和, 稳定而持久[9]。

第九类是现代医学方法与“治未病”方法结合的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与“治未病”的相结合, 是“治未病”现代化的一条创新性途径。如系统生物学信息处理促进“治未病”现代化体系构建和实施, 现代护理学与“治未病”的结合等[10]。

第十类是“治未病”的康复方法。中医“治未病”三种境界之一是“瘥后防复”, 即“治未病”理论应用于慢性病等疾病的康复[11]。

1.3 中医“治未病”“十分法”推出后的反应

中医“治未病”“十分法”于2011年发表后, 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中医“治未病”领域具有开创性的一项工作, 对中医“治未病”的社区应用起到指导作用;对中医“治未病”进行初步分类, 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行业内对中医“治未病”的一些模糊认识, 并具有学术意义。

2 对中医“治未病”分类的再认识与“五分新法”

2.1 对“十分法”的再认识

笔者经过2年来对“十分法”在社区的应用, 发现此法存在一些缺陷:一是分类过细;二是单一无法满足要求;三是顾此失彼影响效果;四是无法形成融会贯通。

2.2 中医“治未病五分新法”概述”

“五分新法”是对原“十分法”进行进一步梳理、归纳, 通过将理论、方法和类型上相近的类别“合并同类项”, 并保留部分相对独立成类的方法形成。

第一类为“传统治法与方剂”。这一类主要体现“治未病”的传统方法和传统方剂的传承和应用。

第二类为“经络学说与针推敷贴”。这一类主要体现在中医经络学说基础上, 与经络有关的“治未病”方法的系统应用, 即运用者可单用一种方法, 亦可几种方法同时应用。

第三类为体质辨识与养生。这一类将原“十分法”中的中医体质辨识、食疗、中医养生摄生、武术健身和膏方五类合并为一类, 体现了具有相似预防保健功能及理论基础的“治未病”方法的综合应用。

第四类为现代医学方法与“治未病”方法的结合。这一类体现了“治未病”领域的中西医结合, 以及“治未病”方法的创新应用。

第五类为“治未病”的康复方法。这一类主要体现“治未病”的“瘥后防复”理念, 以及对丰富的中医传统康复方法的开发应用。

2.3“五分新法”的预期效果

“五分新法”较之“十分法”, 在分类名目上更为简明, 各种类别的区分更为合理, 既有利于技术方法和学科上的专业分科、专科特色体现和命名, 也更有利于学术的交流而易被学术界所接受;同时, 对中医“治未病”文献归类和档案管理也提供了一套简约易行的方法。

3“五分新法”的应用策略

3.1 管理层的认同评价和有效干预

中医“治未病”的分类工作应引起中医药主管部门的关注, 特别是其中负责“治未病”领域的部门, 应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对“五分新法”作进一步的探讨和评估, 以专业学术的角度提出意见, 并提出相应的应用意见进行有效干预。

3.2 社区层的有效应用和群体观察

欢迎有兴趣的社区卫生工作者共同参与“五分新法”的应用探索, 并在为社区居民服务过程中进行群体性的应用观察, 以便更大范围内获取反映, 从而进一步对“新法”进行完善。

3.3 骨干层的系统研究和整体提升

所谓“骨干层”指的是市级以上中医药临床、科研及“治未病”专业机构, 希望能够发挥这一层面的专家技术力量, 从学术角度, 以“五分新法”为基础, 对中医“治未病”分类法进行系统研究, 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中医“治未病”分类法的科学性和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航.当前中医“治未病”健康干预方法探视[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1, 31 (8) :808-809.

[2]郭红刚.治未病与扶正培本——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肿瘤防治中的体现[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8:167-170.

[3]郭红.“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与“治未病”[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仲景学说研讨会论文集[C], 2009:88-89.

[4]虞彬艳, 宣丽华.“治未病”贴膏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J].浙江中医杂志, 2010, 45 (2) :113-114.

[5]胡亚男, 尚晓玲, 杨靖.近5年中医体质学说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概况[A].全国第七届中医体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9:82-85.

[6]张伟妃, 张伟荣.食疗调节体质的研究概况[J].中华中医药杂志, 1010, 25 (5) :734-737.

[7]廖冬燕, 罗毅.顺时摄生——中医“治未病”之源[A].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7论文集[C].2007:454-455.

[8]纪东, 余文燕.太极拳与中医“治未病”[A].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 2007论文集[C].2007:170-172.

[9]毛水泉.浅谈膏方“治未病”的临床体会[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 25 (1) :70-71.

3.中医治未病工作总结 篇三

中医“治未病”理念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包括“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論基础和准则。早在《黄帝内经》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而后为历代大家推崇。唐代医家孙思邈也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元代医家朱丹溪说:“今以顺四时,调养神志,而为治未病者,是何意耶。盖保身长全者,所以圣人之道”。近年来,国家也很重视传统的中医中药,并大力扶持发展。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吴仪副总理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开创性地提出了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2008年1月卫生部部长陈竺在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开幕式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上致辞,就开展“治未病”工作强调了三点意见。并指出通过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大力开展“治未病”服务,对解决人类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保健问题,促进中医药事业的更大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雕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工作基础厚实。2000年成立中医管理科,开展中医工作至今,有了比较健全的组织领导,完善的工作制度,清晰的网络构成,明确的责任分工。多次参与常州市卫生局、天宁区区卫生局的中医工作的创建,2006年获“常州市农村中医工作先进街道”的荣誉称号,2008年获“江苏省中医特色社区卫生先进示范单位”的荣誉称号,并被评为“常州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为配合市、区的中医工作安排,我雕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2009年起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我中心中医工作基础坚实:①有优良传统,中心有多位资深的名老中医,其中2位被评为“区名中医”,他们的医德医术能被老百姓称赞,有扎实的群众基础。②有特色创新,中心领导目光卓越,坚持走专科专病和中医药特色的道路。我中心的“甲状腺专科门诊”和“烧烫伤专科门诊”于2004年被常州市卫生局评为“常州市中医特色专科”,在优胜劣汰的经济社会大环境中开拓了市场。③后继有人,中心近年引进中医药专业本科大学生,依凭前辈的“传、帮、带”,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各自的特长,促进我中心中医药事业健康、和谐、可持续地发展。④团结合作,中心中医管理科和医务科两个职能部门密切合作,在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统筹兼顾,融会贯通,中西结合,确实地做好社区卫生惠民工作。

开展“治未病”服务是一种新的健康保障服务,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我中心积极利用各种方式,并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

预防、保健工作:在预防保健工作中,我中心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运用中医药方法积极参与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等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定期为街道所属的幼儿园、小学的儿童,敬老院老年人巡访,做健康宣传教育,分发预防的药物。对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后遗症等慢性病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防治一体化的管理,在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中,增加体质辨析,对有慢性疾病的患者,通过辩证分出证型,并在居民健康档案中有相应的内容反应,做为指导保健治疗个体化的依据。中心还制定了社区老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的中医保健方案,开展并推广具有中医特色的养生保健、食疗药膳、运动功法等活动。使预防保健工作的内涵深化,内容丰富,更易被群众接受和掌握,减少避免疾病的发生。

健康体检和健康教育指导:目前社会生态环境恶化,工作压力增强,人群身体素质下降,心理健康缺失,有很多生理、心理亚健康的人处于发病状态的边缘,如果此时进行正确地引导和干预,能够体现出“治未病”事半功倍的成效,能够节约大量的社会、医药资源。而且社会、个人也有这方面的需求。我中心领导对这项工作也非常重视。一方面设立对外联系部,负责体检工作的接洽;成立体检小组,负责体检报告的汇总、体检结果的评定、治疗方案的制定、预防保健的宣传。对于有需求的,进行中医药方法的调理治疗,也得到了很好地成绩。另一方面,主动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宣传工作。成立健康宣讲团(其中2位被聘为市级健康宣讲师),每个月举行健康教育讲座,针对社区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保健知识,中医防治方法进行讲解、答疑,并坚持在门诊、家庭巡诊时进行宣传教育,使群众接受有用的、正确的知识,改变养身理念,改善生活习惯,拥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谐的社会沟通能力。

医疗、康复工作:我中心成立了7支全科医疗服务团队,由经过全科培训的医师、护士、公共卫生人员组成,并保证每个团队均有1名中医师,负责辖区内的社区居民健康工作。

中心确立了甲流感、禽流感、手足口病、小儿麻疹等病种的中医药防治、诊疗规范;制定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九种慢性病的干预方案,要求临床相关的内科、儿科、中医科、防疫科的医师能熟练掌握运用,其他专科医师能够基本了解。负责社区卫生的临床医师和乡村医生基本上都能够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处理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正确合理地使用中成药品。

我中心积极推行中医药适宜技术,充分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火罐、敷贴、穴位注射等方法,发挥了中医药在基层卫生事业中的简、便、廉、效的优势作用,能被广大群众乐意接受。

在对中风后遗症、伤残康复治疗、指导中,我中心坚持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应用现代和传统互补的方法,充分运用现代作业疗法,配合中医针灸、推拿、理疗等手段,取得了令人满意疗效,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好评。

我中心切实按照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下规范的服务理念、服务准则、服务功能、服务流程、服务内容及有关技术操作要求,认真开展“治未病”服务,在服务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充分认识中医“治未病”实施工程、构建体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共同参与。我中心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探索能有效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的途径和方式方法。

在内部以中医“治未病”工作制度为工作标准,以中心中医管理科为基石,医务科、预防保健科、康复科和妇科、儿科等相关职能科室为重点部门,按要求在运用中医药知识、技术和方法开展健康指导、健康管理、健康教育、防病治病等工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与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保健医学、老年医学等紧密融合,与社区、农村等基层预防保健需求紧密结合,与中医药文化建设紧密配合,切实强化、细化和深化“治未病”内涵建设。

对外加强与其他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横向联系,深化与市级医院和市中医医院的纵向合作,整合资源,各取所长,各尽其责,形成合力,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经过3年的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新形势下开展“治未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念系统阐明了人与疾病的辩证关系和“预防为主”的重要思想,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治未病”工作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治未病”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

在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中医“治未病”工作能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之中,因此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模式,是做好这项健康惠民工程的一把金钥匙。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以服务群众健康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以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为目标,是我们的工作的一大特色,也是行之有效的。我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水平也不断提升,2008年获“常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1年被评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4.中医治未病进社区活动总结 篇四

20xx-11-6——20xx-11-13上午8:30——11:30

活动地点:

xx社区门口活动参与人:xxxxxxxxx

活动内容:

宣传中医治未病知识、为社区居民免费进行测血压、疾病诊治、健康咨询、体质辨识、纠正不良生活方式等。

活动实施:

免费发放中医治未病手册及健康教育处方计3千余份。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疾病诊治、健康咨询500多人次。免费为社区居民填写体质辨识手册300余人次。免费为社区居民测血压600多人次。

活动效果评价:

本中心在xx社区门口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中医治未病义诊活动。除了普通的疾病诊治、健康咨询外,主要让社区居民了解了中医治未病的概念、意义、9种体质的区别、自己是何种体质及如何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调整等来达到最佳健康状态。效果显著,反映良好。

xx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5.中医治未病小知识 篇五

1.健康的概念是什么?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还应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在一个良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现代健康观的核心思想是“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这种健康观是“机体一心理一社会一自然一生态一健康’的一种整体观,是一种社会协调发展型的健康观。2.什么是亚健康?

人体除了健康状态(第一状态)和疾病状态(第二状态)外,尚存在一种介于这二者间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即亚健康。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集中、精神不振、疲劳、耐力下降、用脑后疲劳、多梦、困倦、情绪不稳定、健忘、虚弱、烦躁、活动后疲劳、易激动等症状。3.“未病”是什么? “未病”即“疾病未成”,定义应该是“体内已有病因存在但尚未致病的人体状态”,即疾病前期。但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结合临床实际,未病的概念不断扩展,已经包括了无病期、欲病期、“既病防变”期、愈后防复期,这些都称为 “未病”状态。也就是说,“未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全是没有病。

4.“治未病”的思想内容包括哪些?

“治未病”的具体内容包括4个方面:(1)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才是根本。(2)欲病就萌,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症状越来越多。(3)已病早治,防其传变:指疾病已经存在,要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4)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邪气留恋,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之时,此时机体或处于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欲病未病态,故要加强调摄,防止疾病复发。5.那些人最迫切需要“治未病”?

(1)是身体健康、无异常指征,需保持最佳状态者;(2)是体质偏颇、有疾病易患倾向者;

(3)是自觉症状明显、但理化指标无异常者;

(4)是理化检查指标处于临界值、但尚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 者,即疾病的易患人群;(5)是慢性疾病稳定期需延缓发展、预防并发症者;

(6)是病已痊愈,但需预防复发者;或大病初愈、大手术后身体虚弱,需进一步调养康复.6.历史上的中医“治未病”

史料记载扁鹊姓秦,名越人,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人。他“治未病”的思想鲜明地体现在齐桓公病案中。据《史记》记载,扁鹊医术高明,经常出入宫廷为君王治病。有一天,他巡诊去见齐桓公。礼毕,侍立于桓公身旁细心观察其面容,然后说道:“我发现君王的皮肤有病。您应及时治疗,以防病情加重。”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一点病也没有,用不着什么治疗。”扁鹊走后,桓公不高兴地说:“医生总爱在没有病的人身上显能,以便把别人健康的身体说成是被医治好的。我不相信这一套。”10天以后,扁鹊第二次去见桓公,察看了桓公的脸色之后说:“您的病到肌肉里面去了。如果不治疗,病情还会加重。”桓公仍不相信,并对扁鹊的说法深感不快。又过了10天,扁鹊第三次去见桓公,看过桓公后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面去了。如果不赶紧医治,病情将会恶化。”桓公还是不相信。他对“病情变坏”的说法更加反感。接着又隔了10天,扁鹊第四次去见桓公。两人刚一见面,扁鹊扭头就走。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涂了。他心想:“怎么这次扁鹊不说我有病呢?”于是派人去找扁鹊问原因。扁鹊说:“一开始桓公皮肤患病,用汤药清洗、火热灸敷容易治愈;稍后他的病到了肌肉里面,用针刺术可以攻克;后来桓公的病患至肠胃,服草药汤剂还有疗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间医术就无能为力了。得这种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杀大权在阎王爷手中。我若再说自己精通医道,手到病除,必将招来祸害。”5天过后,桓公浑身疼痛难忍。他看到情况不妙,主动要求找扁鹊来治病。派去找扁鹊的人回来 后说扁鹊已逃往秦国去了。桓公这时后悔莫及,挣扎着在痛苦中死去了。为扁鹊写传的司马迁为此感叹道:“使圣人予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这个病案从一个侧面突出反映了扁鹊能够预知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提出疾病要“早发现、早治疗”的观点,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生动地体现了扁鹊“治未病”的思想。

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治未病”门诊位于我院体检中心(原老门诊楼一层),是集中西医为一体的健康管理干预医疗中心,除西医常规体检之外,还由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及主治医师为您进行中医体质检测及辨证,然后根据检测、辩证结果进行针对性、个体化中医健康指导和综合调治,包括饮食均衡、起居宜忌、情绪调畅、体质调整等,并运用中药、针灸、拔罐、刮痧、耳穴压豆、刺血、中医情志治疗等多种途径综合调理身体,预防疾病,调治亚健康状态及慢性疲劳综合症等,尤其是失眠、健忘、疲劳、眩晕、头痛、郁证、痰浊、湿阻等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调理,及中医内科、骨科、妇科各种常见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

体检及治疗咨询电话:010-83873363

6.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篇六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至今为主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因此,“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①摄生防病。《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②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内经》中出现“治未病”一词的还有2篇。《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处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类似于唐代孙思邈所说的“欲病”,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治疗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两篇均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渊源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马王堆出土的《养生图》中已经出现了吐纳、导引等养生方法。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讲了很多养生理论。讲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黄帝内经》有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主要指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也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有形的运动而无神的调和,不算完整。

汉代华佗的五禽戏,根据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创造,演变为后来太极拳一类的健身方法。魏晋南北朝时,养生家与医学家结合。许多人既是医生又将道家思想贯穿于医学之中。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主张调神养形、“小炷留灯”。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盏灯,生命的源泉是油。灯里的油是有限的,如果把灯点得很亮,油很快用完了。如果“小炷留灯”,则能燃烧很长时间。这是一种低代谢的思想。我们经常说要拼命、拼搏,事实上会影响你生命内一些积极的、良好的因素。因此,应改变原有的观念,让生命之火“小炷留灯”,燃烧得更长。

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药物分类里,提出耐老、增年、轻身、益寿等概念,有些中药对延年益寿有着独特的功效。

养生

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

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简言之,要做到“淡”字。

第二就是饮食养生。关键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南宋陆游的养生方法是喝粥。他有一首诗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中国人盐的摄入量超标,脑溢血、高血压等疾病与此相关。上述观点也与目前营养学界提倡的“健康膳食金字塔”相一致。

第三是运动养生。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如,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个功,在办公室也可以做。

第四是房事养生。《洞玄子》、《素女经》等也是研究“房中术”的书籍,讲究阴阳和谐,并强调欲不可早,不可过度,又不可无的思想。

第五是气功养生。《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吐故纳新”指做气功,“熊经鸟申”讲人就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这两种方法就是导引,这样做的人就是养形人。养形要达到什么效果?要像彭祖那样“寿高八百”。气功养生在日本很流行,有人写了一本书《只需五分钟》。在这五分钟里,常吐气、常呼吸。当头昏脑胀时,不妨这样做做,五分钟后会耳目清明,心情为之一爽。

第六是药物养生。如柏子仁,就是柏树的果子,也是一种养生长寿食物。植物里寿命最长的就是柏树和松树,我们常说“千年柏树”。柏子仁有养性、安神、润肠、通便、养颜的功效。

实践

要健康长寿,关键是把养生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下面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不妨一试。

1.坚持几个“少”: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有一首诗中写道“一眠万事了,无喜亦无恼,何物是真物,身在即为宝”。

2.坚持几个“常”:发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运,齿常叩,腹常旋,耳常弹,肛常提。

3.践行“八字”诀,终生不懈:童心、蚁食、龟欲、猴行。童心,要童心未泯。蚁食,要少吃。现在许多人的问题是吃得太多、太好,又不运动,食物堆积在身体里。龟欲,要心境淡泊。猴行,要多运动,锻炼身体。

4.天天干洗面:先把手搓热,然后用手搓脸。每天早晨起床,反复做几十次。搓阳明经这个部位,气血运通。坚持干洗面,眼袋和皱纹慢慢都舒展了,比做美容还见效。

5.学会吐纳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提出:“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吐气的时候,不能把嘴张得太大,要无声,长气,吐完为止。吐气的时候,根据每个字发音的不同,口型有轻微的变化,吐气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气出到最长。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达到胎吸。胎儿在母亲身体里,虽然没有呼吸,但也有生命,这就是胎吸。练气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来,去除一切杂念,进入状态。按照方法做完气之后,会发现满口生津,古书称“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不能随便吐掉,应做到“津常咽”。

6.“三通”:我们现代人一直在不断地补,现在公路上交通堵塞,我们体内也交通堵塞。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都是堵塞的结果。所以要把“补”改正为“通”。血脉要通、气要通和、心气要通、胃肠要通,要达到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净,放得开。

7.坚持勤动脑:不要以为养花、养草、养鱼,就是养生了,一点精神寄托都没有,衰老得反而快。马寅初70岁的时候开始学俄语,歌德80岁的时候写《浮士德》,陆游《渭南集》里很多气壮山河的诗词都是60岁以后写的。不要以为60岁就到晚年了。

相关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是位极重视治未病的医家,他比较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他反复告诫人们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他论治未病主要从养生防病和欲病早治着眼,所著《千金要方》中载有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很有实用价值。

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深谙仲景治未病思想的深义,他的著作《医门法律》就是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精神贯穿始终。如中风门中的人参补气汤便是御外入之风的绸缪之计;又如血痹虚劳篇中对于男子平人谆谆致戒,是望其有病早治,不要等虚劳病成,强调于虚劳将成未成之时,调荣卫,节嗜欲,积贮渐富,使虚劳难成。

治未病思想的内涵实际上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清代名医叶天士对于既病防变研究颇深,他在《温热论》中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温病属热证,热偏盛而易出汗,极易伤津耗液,故保津护阴属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之举,对于温病是控制其发展的积极措施。后来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保津液和防伤阴,其实与叶氏“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意吻合,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

此外,东汉华佗创五禽戏健身法,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等,注重强身健体以预防疾病的经验也是很可贵的。

7.中医治未病工作总结 篇七

1 节气渊源

二十四节气肇始于夏商,至汉臻于完善[8]。璀璨的农耕文明,孕育了这种特有的时间观念,民众在观察自然时序和物候变化的基础上,产生了这种时间观念的表述方式,即谓岁时[9]。岁时,是一种时间组合的概念系统,“岁”指一年的时间周期;“时”指一岁之中的时令季节。《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可知一年(岁)的确立基于四季(时),而四时的划分则是以节气为标志的。节气作为一种天文历法,不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气象服务,也负载着多重的文化意义,中国古代岁时节日大多依傍着节气产生[9],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来源于天文历数,从诊断到治疗整个理法方药无不深深烙下历法的印记[10],其发展也伴随着社会民俗、民风的传承和发展[11],可见中医与节气具有水乳交融的密切联系[12]。

2“应时调衡”的概念

“应时调衡”是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研究二十四节气阴阳二气相摩相荡、起伏浮沉、疾病趋向规律及经络腧穴应节开阖规律的基础上,制定与之匹配的“治未病”策略以及优选中医适宜技术,例如导引、针刺、刮痧、艾灸、拔罐、耳穴、按摩等方法,刺激经络、穴位,从而调衡机体阴阳的治未病理念,以期达到调动内源性的防御保护机制、产生良性调节的作用[13]、培养自我保健的意识、变被动预防为主动预防的目标。

3“应时优选”探讨“治未病”的理论基础

3.1 天人相应

逝者如斯,星移斗转,春华秋实,岁时轮转,道法自然[14],天道无穷,天何言哉[15]?《吕氏春秋》云:“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16]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载“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且知“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朱子洞悉天地盈虚之奥义开释世人:“天地变化,与时消息,圣人效之,况于人乎?”[17]节气的轮转是一个反映天地阴阳二气相摩相荡、起伏浮沉的生命模式,而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四时阴阳消长存在协调共振的规律[18],因时施治是中医临床疗效卓著的内在原因之一[19]。《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者则灾害生,从之苛疾不起。”由此可见,知晓二十四节气阴阳规律是“治未病”的先决条件。应时调衡,提掣天地,把握阴阳,调于岁时[20],应节顺气,顺适寒暑,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适度开阖,调衡阴阳,僻邪不至,长生久视[21]。

3.2 顺节而为

人体是一个包括复杂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的复杂巨系统[22]。二十四节气,节与节之间,是滑利的。宇宙大气,交节必郁而后通。一到节上,便难过去。大气郁人身亦郁[23]。《庄子·知北游》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24]可知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何,就是由气交情况决定的,气交好就是健康和长寿的基础;气交不好,天地上下不通气就谈不上健康长寿[25]。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者,以时治之,如此罕有不愈者[26]。《灵枢·卫气行》曰:“谨守其时,病可与期……是谓逢时。”而经络作为时间占优势的生命现象[27],乃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19]。故交节之时,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28]。人体自有大药,以针灸为本,所以利关节和气血,使速去邪,邪去而正自复,正复而病自愈[19]。“应时调衡”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19],从整体角度全面综合考虑各个节气阴阳二气相摩相荡、起伏浮沉发生发展的规律,不仅从人的整体来考虑,还从人与节气、节气与易感疾病、经络腧穴与节气、中医适宜技术与节气的联系来分析,并且特别强调这些因素与“交节”特殊变化关系。“应时调衡”借助交节之时阴阳二气相摩相荡、起伏浮沉,顺势而治,将素体的偏颇,利用自然之气联合针灸推拿方法进行调衡,则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26]。当了解了节气与疾病发病的机理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加以预防[29],顺应节气阴阳二气互转的趋势,应用适宜针灸推拿方法扶助正气,则可激发机体经络潜在的应变能力,以应对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剧烈变化对人的生理和病理产生的不利影响。在特定的时机依据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节律,结合自然界阴阳的变化,择时介人,培养阴阳,以固根本,从一定的意义来讲也是顺应节气阴阳变化的防治原则。

4“应时调衡”应用于“治未病”的人文基础

节气是白驹过隙的岁月长河中留下的印迹,是人们日常对时间的真实感受,二十四节气的轮转将无限的时间纳入了有限的循环,既浪漫又科学,与农事活动、岁时风俗、生活信仰密不可分,人类对感性生命周期和节律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即使不识字的人,也不会把日子过错[30]。大道至简,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以“应时调衡”为媒介,让耳熟能详的节气文化与中医适宜技术优势结合后,“治未病”不再是抽象的、不可触及的虚无漂渺之物,成为了具体的、重复出现的日常生活传统,并与节庆习俗互补结合,于是,“治未病”走下了“神坛”,有了可触的质感。“应时调衡”犹如一扇门,打开它,可窥见治未病各个层面的精髓。从岁时节令的角度对治未病进行阐释,以期达到以一斑窥全豹的目的,从而更多地发挥功能,指导人们养生、预防疾病,变被动预防为主动预防,培养人们具有自我保健的意识。

5 结语

8.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浅解 篇八

老年养生“治已病”是很重要的,因为有病不治如养猛虎,有朝一日会葬送人的生命。但是,从养生、健康长寿角度看,“治未病”更为重要,因为老年人经不起疾病的折磨,而“治未病”则可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化和反复。它更有助于老年人健康长寿和颐养天年。

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有四大方面:(1)未病先防。中医学的“治未病”首先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防患于未然,采用气功等养生之术,增强机体、脏腑的御病能力,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诸多致病的因素和条件,使疾病不至发生,西医称为预防医学。诸如预防感冒、中暑,预防空调病,预防肝肾病、肠胃病、糖尿病、心脏病,预防各种传染病,预防癌症等等。如果老年人能把预防疾病思想贯穿到整个生活之中,那么就能减少许许多多疾病的发生。

(2)救治萌芽。在人的健康和疾病之间有一个亚健康,即它既不是完全健康,又未达到疾病程度,人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有些失调,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疾病危险因素,处在患某种疾病的前期状态,即出现了疾病的萌芽状态。这种状态需及早发现并设法防止它转化为疾病,这就是“上工救萌芽”的“治未病”,即把疾病消灭在萌芽之中。老年人的机体、器官、组织都在退行性变化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疾病的前期,诸如糖尿病前期、癌症前期、肾肝病前期等等,如遇这种“萌芽”状况,赶快就医,定期检查,并防止它转化为疾病,否则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3)既病防变。老年人常常患有这样或那样的疾病,这并不可怕。问题在于要正确对待疾病,要抓紧时间进行治疗,加强养生,防止疾病的恶化和转化成更严重的疾病,如思糖尿病者一定要防止糖尿病综合症发生,防止危及生命的低血糖,要防止肾病向尿毒症和肾力衰竭转变。怎样既病防变?一是要防止外感病的发展、恶化,因为外感病、多发病来势急、变化快,若不及时治疗,则易于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由轻转重。因此,老年人须抓紧有利时机及早治疗,否则,治疗愈加困难,预后更加险恶。我校有几位老者患了重感冒发烧,由于治疗不及时,转化成了肺炎?最后又导致心力衰竭,在很短时间就离开了人间。如若治疗及时、得当,那么也不至于造成如此严重后果。二是要防止内伤病的转变,内伤杂病,脏腑之间会相互影响,在养生治疗时,要防止疾病由一脏腑转到另一脏腑疾病,也要预防治疗某一脏腑伤害另一脏腑的功能。

(4)瘥后防复。它是指在疾病痊愈后要防止旧病复发。旧病复发的原因很多,诸如旧病虽然治愈,但未彻底根除,吃药不当、生活方式不健康或其它主客观原因等等都有可能导致旧病复发。因此,老年人要特别小心,千万不要以为病已经好了,就忘乎所以,而要提高警惕,经常注意检查,以防旧病复发。一旦发现旧病复发,要及时治疗,早日恢复健康。以上治未病的四个方面,如若老年人能高度重视,就能大大减少疾病的发生,也能有效地预防已有病的恶化发展,还能有效的防止旧病的复发。这样,老年人的养生健身就能达到最佳效果,就能更好的颐养天年。

治未病的思想,不仅是老年人养生的关键,而且是所有人养生的关键。中医学养生“治未病”不应在晚年才开始,而是应从青少年开始,因为只有青少年时期加强体育锻炼,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重视“治未病”,才能为中年健康打下更扎实的基础;只有中年时期加强养生保健,重视治未病,才能为老年健康打下坚实基础。到老年时期更积极的开展各种养生保键活动,抓住“治未病”关键,这样延年益寿、延缓衰老就有稳固的基础了。

怎样“治未病”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要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指符合人的生存和发展客观规律的生活方式方法。它是指顺应自然,协调阴阳:合理膳食,起居有常,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不忘劳作;行房有度,不纵情恣欲;因人制宜,适度运动,重视静养;宽宏大度,精神乐观,积德行善,助人为乐;戒烟限酒,适当饮茶:无贪无求,无怨无悔;克服紧张,减少压力。总之,健康的生活方式表现在许许多多方面,涉及到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不良的生活方式造成的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活的第一杀手。只要人们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达到“治未病”的目的。(2)养气,增强人体的正气。因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的生命的根本,气充足则人不得病。《寿亲养老新书》中说:怎么养内气呢?“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人由气生,气由神往,养气全神,可得其道”。首先要饮食养生,因为它是后天之气的来源。其次要精神养生,达到心情舒畅,气血调和,气从以顺,正气充实旺盛,则便不会生病。再其次,要锻炼身体,运动养生,静养养生,增强体质,提高御病能力,它是增强人体正气,减少防止疾病的重要措施。(3)防止病邪侵害。为此,首先要适时养生,天人相应,外避病邪;其次要谨防七情的干扰,因为七情太过,能引起气机失调,脏腑功能紊乱而造成疾病:再其次,要注意饮食养生,讲究卫生,以防病从口入,还可以配合药物预防,等等。

9.中医治未病工作总结 篇九

糖尿病高危人群中医治未病服务方案

1.糖尿病患者筛查:

1.1发现途径:健康体检及高危人群血糖筛查;通过宣传教育让患者主动与中心联系;居民健康档案建立过程中询问。

对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纳入管理档案,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干预治疗。1.2筛查:

1、年龄≥45岁;体重指数(BMI)≥24者;以往有IGT(糖耐量损害,即餐后血糖7.8~11.1mol/L之间)或IFG(空腹血糖损害,即空腹血糖6.1-7.0mol/L之间)者;或糖化血红蛋白HbAlc位于5.7~6.5%之间。

2、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3、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降低(<0.93mmol/L)和/或甘油三酯症(>2.2mmol/L)者;

4、有高血压(成人血压≥140/90mmHg)和/或心、脑血管病变者

5、年龄≥30岁的妊娠妇女;有妊娠糖尿病史者;曾有分娩大婴儿(≥4kg);有不能解释的滞产者;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妇女;

6、常年不参加体力活动;

7、长期使用一些特殊药物者,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2.3中医干预措施:

2.3.1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形成了从整体认识疾病、综合防治和个体化治疗的优势。特别是合理运用中成药、中草药,配合中医饮食调养、运动治疗、非药物防治技术等方面颇具特色。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减轻西药副作用、患者提高生活质量,有效防治并发症。

2.3.1.1.阴虚燥热证

证见烦渴多饮,随饮随喝,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食疗应以养阴消渴饮为基础。

食疗药膳方为: ①玉粉杞子蛋:天花粉、枸杞、玉竹煎水,沥出,打入鸡蛋,蒸。②杞蓣粥:山药、枸杞适量,加粳米,煮粥。③三豆饮:绿豆、黑豆、赤小,煎汤服用。④乌梅生津茶:乌梅、麦冬,泡水当茶饮。

⑤石斛芩叶茶:石斛(干、鲜均可)、黄芩叶,开水沏泡,代茶饮。主食以荞麦面粉为主。副食以冬瓜、南瓜、苦瓜、藕叶及绿叶菜等食物。

2.1.2.气阴两虚证

证见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重,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淡或红暗、边有齿痕,舌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

食疗药膳方为: ①参杞粥:西洋参、山药、枸杞适量,加粳米煮粥。

②归芪鸡:黄芪、当归、母鸡剁大块,加水抄煮,去浮沫,纳入黄

芪、当归炖至肉熟。

③苦瓜炒肉:鲜苦瓜、瘦猪肉,武火炒后食用等。④首乌适量加水煎半小时,取汁煮鸡蛋,每日1个。⑤益气生津茶:西洋参、石斛,开水沏泡,代茶饮。

主食以黄豆、玉米面粉为主。副食以洋葱、莲藕、豆腐、胡萝卜、黄瓜等。

2.3.1.3.阴阳两虚证

证见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混浊如膏,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萎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食疗药膳为:

①苁蓉山药苡仁粥:肉苁蓉、山药、薏苡仁适量,煮粥食,每日两次。②枸杞明目茶:适用于2型糖尿病肝肾阴虚证,表现为头晕眼花、双目干涩者。用法用量:枸杞子、桑叶、菊花,开水沏泡代茶饮。

主食以未精加工面粉,全麦豆类等。副食以山药、蘑芋、南瓜、芋艿、芹菜、胡萝卡、油菜、洋葱等。用菊花泡水代茶饮。

对消渴而症见阳虚畏寒的患者,可酌加鹿茸粉,以启动元阳,助全身阳气之气化。本证见阴阳气血俱虚者,则可选用鹿茸丸以温肾滋阴,补益气血。上述食疗方均可酌加覆盆子、芡实、金樱子等以补肾固摄。

消渴多伴有瘀血的病变,故对于上述各种证型,尤其是对于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或代,及兼见其他瘀血证候者,均可酌加活血化瘀的药品。如丹参、川芎、郁金、红花、山楂等,或配用降糖活血方药,如丹参、川芎、益母草、当归、赤芍等。

消渴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应在治疗本病的同时,积极治疗并发症。白内障、雀盲、耳聋,主要病机为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补肝肾,益精补血,可用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对于并发疮

毒痈疽者,则治宜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用五味消毒饮。在痈疽的恢复阶段,则治疗上要重视托毒生肌。

2.3.2.预防保健操

预防保健操可以通过全方位的手法达到调理脏腑,养阴清热,益气补肾从而辅助调节血糖的目的。

2.3.3情志调摄保健法

心理治疗,即精神治疗,中医学又称之为意疗。中医历来重视意疗在整个治疗中的意义《, 素问·宝命全形论》就有:“一日治神,二日知养生,三日知毒药为真⋯⋯”,把治神放到了防治疾病的首位。在一定条件下,心理因素能改变生理活动,利用情绪对内脏功能气机的影响,通过精神因素去调动机体正气与疾病作斗争。从而达到扶正以祛邪,主明(心神活动正常)则下安(内脏安定)的治疗目的。躯体疾病,进行必要的意疗也是裨益的。

常用的中医心理疗法有五种:以情胜情法,劝说开导法,移情易性法,暗示解惑法,顺情从欲法。

2.3.4.中医适宜技术保健法

中医防治糖尿病重视综合调治,除了饮食、运动、药物以外,还常用按摩、艾灸、针刺、足浴等多种特色疗法。2.3.5家庭护理

2.3.5.1.室内保持空气流通、新鲜。清静,光线充足柔和。

上一篇:业务助理2014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我心中的延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