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魅力导学案

2024-07-16

汉字的魅力导学案(精选9篇)

1.汉字的魅力导学案 篇一

五年级语文下册《我爱你,中国汉字》导学案

刘湾镇赵庄小学

主备人:马建

使用人:

导学目标

学习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汉字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喜爱。学习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语句概括汉字的特点。2.感受作者的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的情感。

导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自学获知

1.学生读生字,注意“坠”、“脂”、“骋”的正确读音。

2.理解词语:

瑰宝

愉悦

精灵

风韵

清丽

驰骋

3.从课题分析,作者会紧紧围绕哪些方面来描写?

4.了解作者。

二、自主探究,积累成果。

1.作者对中国汉字有哪些独到的感触?

2.作者爱从何来,爱有多深?

3.作者把汉字比作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1.作者爱汉字的什么?勾画句子,概括汉子的特点。

2.作者认为汉字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它独特在哪里?

3.“而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更能发生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这个句子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情?

4.第二段的末尾是什么句式?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5.你怎样理解:汉字是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的字 6.课文最后两段写了什么?

7.说说你对“我真的钟情于我们赖以思维和交往的中国汉字并震惊于它的生命力和奇特魅力“这句话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深化感情。

1.读全文,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面对这些可爱的中国汉字,你想说些什么?

3.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收获了什么?

五、学习检测。

1、用横线画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风韵(yun yun)驰骋(chen cheng)魅力(mei mei)壮丽(zhuang zhuan)

2、辨字组词

韵()坠()魅()

暗()队()鬼()

3、选词填空

回味 品味

(1)人类在不断地学习中,提高了自己的()。

(2)这些横竖勾勒的奇妙组合,他们在瞬间走进你的想象,然后又从想象里流出,在你的记忆中留下无穷的()。

崇尚 崇拜(3)我在小时候就非常()大英雄。

(4)我不是传统的盲目维护者,而是()人类创造的文明。

4、根据意思写词语

(1)常指用线条画出轮廓;双钩,也指用简单的笔墨描写事物的大致情况()(2)优美的姿态(多指好)。()(3)眼睛看不见东西,比喻认识不清。()

4.雄壮而美丽()

5、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什么句式或修辞手法,把相应的符号写在括号里。

A.比喻和拟人 B.排比句 C.反问句

(1)在人类古老的长河中,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书法瑰宝

呢?()(2)我常常觉得,方块字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来愉悦你的眼睛()(3)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更能发生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山峰,或清凉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华如脂()

6、阅读下面的问短,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汉字生来就给使用它的人带来诗的灵性。看着这些单个的、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的、怎能不诱发你调动这些语言的情绪呢?

我是炎黄子孙,是喝扬子江水长大的,也许和其他民族的人一样喜欢夸耀自己的东西。俄国罗蒙诺索夫不是用诗的语言赞美过俄罗斯语言吗?我不是传统的盲目维护者,而是崇尚人类创造的文明。

啊!像徜徉在夏天夜晚的星空下,为那壮丽的景色而迷醉一样,我真的钟情于我们赖以思维和交往的中国汉字,并震惊于它的生命力和奇特魅力。我想、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这种文字必将越来越被世人所喜爱和珍惜。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夸耀——()壮丽——()2.请仔细阅读,找出文段中的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徜徉:__________________ 盲目: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扬子江又叫什么?它与哪条河并称为我国的两条“大动脉”

2.汉字的魅力导学案 篇二

就其形而言, 随着文化的发展, 汉字的形体从具象走向抽象, 从有文字实物的殷商开始, 中国的汉字逐渐走向成熟, 主要经历了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到秦汉时期的小篆和隶书, 再到后来的楷书、草书和行书, 这几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 沉积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如甲骨文“刀”字的写法为“刀”, 多像一个大片刀, 能切萝卜芹菜, 能削木作具, 能挥舞杀敌, 具有无可不破, 无可不锤, 战无不胜的威力, 其形完美再现它的内涵。越看越像, 越想越有味, 再无别的形状符号能替代。再如狂草汉字, 那形如云马奔腾, 风驰电掣, 狂放不羁, 更是别具风韵, 不是一句半篇能说的完的。行书的庄重, 楷书的端正,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观其貌, 知其性”, 是说一个人的外貌对人品行的窥探, 移到汉字仍可适用, 观汉字优美的字型, 就知汉字的无限魅力。

再说汉字的音, 祖国的大江南边, 方言各有千秋, 八大方言体系, 各有特点, 大体是北方语言豪放粗犷, 具阳光美, 南方语言水灵轻盈, 具阴柔美, 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 我恐无力阐述。简单点, 一个“淅淅沥沥”就如乐曲般, 听小雨的演奏, 汇聚着诉说, 书写着惬意, 想象着油纸伞下的情怀, 融物无声的感化;李清照的《声声慢》是一首绝唱愁苦之作。作者在其中使用了大量的平声字和阴性字, 尤其i的运用, 开口极小, 把作者内心的那份忧愁、欲说还休的个人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描绘得真真切切。其中的“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不说其中意义如何, 只一读, 无论用官方的普通话还是地方的方言话, 凄清之感油然而生, “愁绪离怀”质感的再现, 堪称千古绝唱。

另外, 汉字的叠字使用, 构成迭音词, 它读音清晰, 节奏明朗, 用在诗文中, 能使语句读来朗朗上口, 铿锵悦耳, 富于乐感, 充满韵味。如“关关睢鸠, 在河之洲。”“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叠韵如两玉相扣, 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连, 取其宛转。其实, 双声叠韵词、叠音词的音韵, 除了具有和谐悦耳的功能以外, 还因其直接表现了描写对象的声响特征———拟声, 使读者可以越过语词的概念意义仅凭其语音就获得了对诗句全部或局部意蕴的理解。这种拟声达意的表现方式在后来口语的大量运用见长的元曲中, 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当然, 中国古典诗歌音韵美远非限于对拟声词的频繁运用, 即使诗歌中一般语言的音韵也几乎都具有象征的功能, 举凡情景物象、人物情态、情感意蕴, 几乎无不从诗歌语言的音韵中投射出来。像贝多芬的交响曲只听曲调, 无需歌词, 便可通其情感, 悟其内涵, 再说汉字的义, 它是民族文化的化石, 是历史的载体, 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凝结, 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每一个文字都有它深刻的含义, 也在展现着我们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展现着审美和诗意。如“男”字, 意思是在田劳作的人, “女”字是一人盘腿而坐的人, 体现古时的男耕女作的生活方式, 再如曹操《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这寥寥十六个字, 就写出了沧海之大, 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春雨, 杏花, 江南”, 六个字描画出一幅图画, 哀怨, 凄婉, 温馨, 浪漫, 给人无尽的遐想, 让人们看到了江南旖旎的春景;同样, 马致远的“老树、枯藤、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独造了一幅让人们感叹不尽的“离人秋思图”;徐志摩用“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回首, 作别西天的云彩”, 勾起多少少男少女的纯真的爱;李煜写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将无形的愁具体化, 把绵绵的失国之痛生动地比喻为奔流的江水。字字见血, 难怪前人赞誉他的的词是“血泪之歌”。一篇好的著作传达的意义是多么的深厚矍永, 一部不朽的历史典籍更是了解往事的化石, 四大名著不仅给我们后人提供研究历史的资料, 更在文学造诣上给我们提供了典范, 总之, 汉字承载着中华悠久的文化, 放射夺目的光芒。那一个个看似固执呆板的方块字竟然能组合成如此美丽的意境, 在令人感叹仓颉的智慧的同时也感叹汉字的伟大。

3.汉字的魅力导学案 篇三

关键词:学案导学;构建

一、"学案导学"的概念与特征

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概念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为灵魂,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基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知识的指导者、主导者。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特征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一导二主四联动"。(一导:导学案;二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四联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检测四个基本环节联动导学。)

二、"学案"的编写大体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应明确,并与教案中的教学目标相区分。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学习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并根据水平的高低将其分为(A了解B理解C应用)。因此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应考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单元主题及学习重难点、本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基础及兴趣等。以高一年级文言文《六国论》为例:(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历史的回音,本课的学习特点为提高鉴赏文言文的能力以及体会作者"以史为鉴"的意图。因此,我们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2)能力目标:提高诵读能力和把握主旨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重点是感受中国古人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激发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知识结构

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和知识框架两个部分。基础知识(字音、语法、修辞、标点等)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在课前预习时自主完成,从而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所了解。知识框架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升级。通过对知识框架的建构,让学生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价值认识。如《六国论》的讲解,除了让学生学习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外,还让学生分别从赂秦和不赂秦两个角度讨论六国灭亡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建立起议论文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明白了学习议论文要从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角度入手。

3、学法指导

新课改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后,就可以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学案"中所涉及到的学习方法都是针对所学课本的内容设计的。在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采用以下方法:(1)诵读法,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中把诵读放在了重要地位之一,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文言文的学习尤为重要。(2)自主设疑探讨,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讨。如在学习《劝学》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对存在的疑难问题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解决。(3)指导学生在问题的层层引导下深入探究。以《六国论》为例,在学生把握了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生活在宋代的苏洵为什么要论述六国的灭亡的原因?对当朝的统治者有何借鉴?"作深入探讨,提高学生的通过表象挖掘本质的能力。(4)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复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5)指导学生迁移、拓展,扩大知识面。

4、能力训练

通过学案中的问题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问题的设置上,应以精为主,逐层递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字、词、句的能力;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的能力;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能力;鉴赏和写作能力;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自身感受的能力,将课内知识和课外实际有效连接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5、达标检测

通过达标练习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可以通过堂堂清、周周清、月考等方式来检测。堂堂清,即巩固提升,是针对本课时中重要的知识点,易错的知识点,以各种题型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用时大约10分钟。周周清,即归纳总结一周所学重要的知识点,可以检测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月考试题可选取与这一阶段学习内容有联系的题来进行检测。检测的最终目的不是看学生做题多少,更应该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如鲁迅的《祝福》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复述故事情节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为了检测完成情况,我设计的检测题是:找出文中有关祥林嫂的肖像(三次到鲁镇的变化)、语言、动作描写,并概括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祝福》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是: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因此我设计的检测题是探究哪些人物和祥林嫂的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谁是元凶?

参考文献:

[1]张曙光,陈启胜.构建学案导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4).

[2]高变荚."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山东师范大学,2006.

4.汉字的魅力导学案 篇四

第一标 设置目标

【课堂目标】

1.了解贝聿铭建筑设计的主要成就、主要理念、艺术性以及爱国之心。2.熟读课文,丰富语汇。

第二标 我的任务

一、课前先学:

1.请你给下列加粗字注上拼音,要注意拼写。如果不会,可以查查词典。

魅力()抉择()勘察()曲径()....魄力()萦系()剔透()负荷()....跻身()遗孀()遴选()颁发()....2.请你根据下面的拼音写出汉字来,写好后想想每个词语的意思,然后造句。(1)xuān()然大波:(2)轻zhuāng()淡抹:(3)相得益zhāng():

3.自学“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然后熟悉文章内容,酝酿一次面对面的人物采访活动,采访对象: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

4.在预习中你还有哪些疑问?

二、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能体现贝聿铭杰出建筑艺术成就的句子,了解其杰出成就。

2.再次快速阅读课文,研讨贝聿铭的设计理念。

3.找出文中能表现贝聿铭的爱国之心的句子读一读,然后交流体会,感受贝聿铭的一片爱国之心。

(二)、组内讨论

(三)、交流展示

第三标 反馈目标

【自我检测】

1.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魅力(mèi)跻身(jī)剔透(tī)B.聿(yù)摩(móu)天 初生之犊(dú)C.萦系(yíng)勘察(kān)相辅相成(xiàng)D.水榭(xiè)遗孀(shuāng)谐调(diào)

2.下列文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这座建造了15年之久,于1979年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yǐng)、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在美国建筑界引起了轰动。

B.„„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yāo)请世界上15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lín)选抉择。

C.不料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xuān)然大波。

D.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lào)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cān)天古树融为一体。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搭档 奠定 玻璃 晶莹剔透 B.闪耀 颁发 赋于 相得益彰 C.新频 荣誉 辉煌 别具匠心 D.抉择 卓着 轨迹 轩然大波

5.关于“学案导学”的思考 篇五

1997年, 浙江金华一中在全国首次提出了一种用以帮助学生学习的、相对于教案的概念, 即“学案”, 并将借助学案进行教学的方法称为“学案法”。随后, 在山东、广东、湖北、北京等地纷纷进行了有关学案导学的教学改革, 学案导学模式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学案是指以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训练和发展学习能力为目的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学习方案。它是由教师根据教学任务, 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而设计编制。

学案导学, 是以学案为操作材料, 以教师调控为手段, 注重学法指导, 突出学生自学, 重在培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学新模式。学案导学强调在开发和拓展学生的各种学习思维的基础上, 提高教学效益。

1. 设计编写学案。

设计编写学案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需要老师有层次地安排所研究的内容, 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 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一份完整的学案, 应该包含问题、情境、教法学法等基本要素。

问题要素:学案本身就是一份引导探索型的自学提纲。设计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 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因此, 教师要精心构建问题链。问题的设置要通俗明白而准确, 要设置坡度, 循循善诱, 拾级而上。

情境要素: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创设一定的情境, 就能使学生身临其境, 进入角色, 激起兴趣, 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 情境设计是学案教学的必要工作。比如, 或介绍背景知识, 或使用生动的语言, 或借助各种媒体等创造出浓厚的情境氛围, 激发学生的情感, 引起学生的共鸣, 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法与学法要素:学案不仅需要设计教师如何教, 而且需要设计学生如何学, 只有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优化融合, 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多媒体使用要素:计算机作为信息接受和传递的媒体, 可使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学会获取知识的技能, 可以变“少慢差费”的低效性教学为“多快好省”及生动形象的高效性教学。

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 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时间:教师的讲授应尽量精而少, 尽量腾出时间让学生按学案规定的程序进行学习, 以利于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达到全体提高的教学目的。

(2) 激发兴趣:问题设置要引人入胜, 仔细斟酌, 体现教师为学生量体裁衣。教师要充分考虑各类学生的发展能力, 问题梯度和角度要认真挖掘和研究。

(3) 知识系统:学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识规律, 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和三易点 (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点) , 将知识点进行合理的拆分、整合, 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 找到一条引导学生积极认知的最佳思路网络, 编出合理的知识体系。

(4) 设置问题:教师可将知识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 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思, 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5) 学法指导: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 学习方法的知识是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 在学案编写中, 学法线要贯穿始终。随着知识网络的形成, 学法指导也应构成科学完整的体系, 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必要的条件。

在构成学案导学模式诸多因素里, 决定教学效益大小的关键要素是学案的设计编写。学案既反映学习结果, 又体现学习过程, 它的设计和使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案的设计和编写

倪云洁

要适当的将视野延伸到课外, 走进生活, 走进时代。要体现中职特色, 多与学生的专业、生活相联系, 使学案虽“小”, 但有厚度、有深度, 从而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贴近学生实际能力, 让他们能“跳一跳, 能摘到桃子”。

2. 学案的使用。

学案使用的时机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学案的设计意图, 注重时效, 把握时机, 才能将学案用活, 用好。 (l) 学案的编制主要按课时进行, 与教师上课基本同步。教师在课前将学案发到学生手中, 以课前学生先做为主, 如简单、中等难度的问题就可以提前安排给学生去做。同时要让学生根据学案中的目标解说和内容提示, 多看书, 多思考, 对文本先有自觉的解读。学案设计编写的主要意图就是要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教学中来。 (2) 课上要多给学生讨论和反馈的时间、机会, 这就要求教师的讲析针对性要强, 让学生产生“学案的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有价值”的感受。 (3) 一些难点、难题应尽量当堂训练, 当堂解决。这类问题现讲现练的效果好, 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深。 (4) 拓展性的问题可留做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这类问题需要认真思考, 需要查阅资料, 留在课下做, 可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完成。

学案使用的层次, 学案在使用过程中也是有层次可区分的, 要符合教学梯度的原则, 不同的内容, 使用的方式和时机是不同的, 只有将之合理安排, 才能用好学案。具体来讲, 一般有以下三个层次。 (1) 学了不讲。这个层次是针对学生能力范围内的知识 (包括己有的知识储备, 现成可用的, 学生自己查阅能解决的) 而言的, 这一部分知识要学, 要明确, 但不讲, 比如语文字词和文学常识。我们要大胆放手, 训练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但是教师也要加强检查, 重心可放在学生学还是未学上即可。 (2) 学了还讲。有些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自学, 但是由于在整个知识环节中非常重要, 或者属于疑难问题, 需要教师精讲。在学生自学后的基础上, 教师要结合学案设计的意图、训练的目的, 来讲思路, 讲方法。 (3) 讲了还学。有些内容教师给学生提供方向, 给出学习思考的角度和必要的提示, 但不提供具体内容, 不给学生全部的讲授与指导, 而是留出一定的空间给学生, 需要学生继续钻研, 深化理解。在教师给出一定的讲解之后, 学生还得自己深入学习。这里的学除了常规理解外, 还意味着更要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职业中学文化课中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总体上看, 能够使课堂教学更有效。通过实践我们发现, 学案导学对指导学生学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非常有帮助。我们都知道, 职校生的学习状况特别是文化课学习不如人意, 他们大都是学习困难的学生, 无浓厚学习兴趣, 学习方法不良, 文化课基础薄弱, 不会学习。所以为提高学习效率, 他们很需要“拐棍”, 而学案就是“拐棍”。当学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 学生就明了了这时的学习要求, 重点难点及知识框架。更重要的是, 学案的“学法指导”部分, 可以说是手把手的教学生学习。学案中的“课后拓展”、“资料索引”部分, 将课内延伸到课外, 让学生开拓视野, 学着批判质疑。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学案导学对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是非常有帮助的, 这也是学案最值得肯定的地方, 学案的作用应该是长期的。

6.感受汉字的无穷魅力 篇六

为了落实这一课程标准,近两年中考语文命题在这方面作了一个很好的探索。试题在考查汉字知识的同时,不仅让学生从中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而且还让学生从中得到了丰富有趣的汉字文化的熏陶。

下面来做几道中考语文试题。具体感受一下祖国汉字的无穷魅力,也可以从中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

1.[2006·河南课改卷]仿照下面的例子,对“采”字作解说。(插图见2006年河南省课改区中考语文试卷)

比:“比”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人,两个并列的人挨得很近。“比”,最初的意思是并列。如:比邻。

采:

2.[2006·宁夏中考课改卷]仿造下面示例,从备选的几组形近字中任选一组,写一句有创意的话,从中感受一下中国汉字表意的无穷魅力。

示例:众对人说:没有你们每个人的努力,就没有我的存在。(或人对众说:一会儿没见,哥儿几个就玩上杂技叠罗汉了。)

丰——干木——林甲——由本——末

凸——凹太——大 丘——兵个——人

3.[2006·山东潍坊市中考课改卷]将汉字的某些形近字放在一起,常常会引发有趣的联想,让人悟出一些哲理,请照范例,从下面提供的形近字中,选择两组,发挥想象,分别写出一句有哲理的话,句子中要尽量包含提供的两个字。

范例:“师”与“帅”

例一:教师的身份和作用如同元帅一样重要,只是戴着礼帽,多了一些文质彬彬的儒雅气质。

例二:教师就如同元帅一样,在课堂上应该运筹帷幄、调兵遣将,让学生冲锋陷阵、攻城略地。

“人”与“大”“上”与“下”“玉”与“主…心”与“必”

4.[2007·北京中考课改卷]根据解说。在横线处选填汉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______

霄,“雨”(雨字头儿),与雨或雪有关;宵,“宀”(宝盖儿),与房屋有关。横线处应填写“霄”。

B、____藏

贮,“贝”(贝字旁),与财物有关;伫,“亻”(单人旁儿),与人有关。横线处应填写“贮”。

C、_____山涉水

跋,“足”(足字旁),与脚有关;拔,“扌”(提手旁),与手有关。横线处应填写“跋”。

D、张灯______彩

节。“艹”(草字头),与植物有关;结,“纟”(绞丝旁儿),与丝有关。横线处应填写“节”。

5.[2007·太原中考课改卷]今年是农历“猪年”,综合性 的。学习小组设计了以“猪”为专题的小报,请你参与活动,完成(1)~(2)题。

(1)第一板块:猪在中国文字中。请你通过分析字形,试着推测“家”字中蕴含的信息。

[帮帮你]①“灾”由“宀”和“火”构成。“宀”是房子,火烧着房子,自然是灾祸临头。“灾”的构造,反映了远古时期火灾对人类的威胁。②豕(shi):猪。

(2)第二板块:猪在中国民俗中。请你探究下面材料中亲友赠猪蹄给考生的用意。

据传从唐代始,殿试及第的进士们相约,如果他们中有人将来做了将相。就要请同科的书法家用朱书(红笔)题名于雁塔。以后,每逢有人赶考,亲友就赠送猪蹄给他。

[帮帮你]中国民俗中常常利用谐音字表达某种愿望,如“倒”贴福字,意思是福到了。

“猪”和____同音,“蹄”和____同音,送猪蹄的用意是____

6.[2007·扬州中考课改卷]结合“汉字”专题的学习。完成下列任务。

(1)汉字有着其他文字所没有的独特魅力,例如2008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就是运用汉字元素设计的,主图案由北京的“京”字变形而成。右面的图片是某体育项目的会标,请你说出它的妙处。

(2)班级要组织字谜游戏。你的任务是仿照教材中“甜成苦辣各昧皆备”(谜底:口)的方式,从“木”“心”“二”“人”中选一个字为谜底,用“××××××都有”的句式。设计一个谜面。(3分)

谜底:____谜面:____

7.[2007·广西贵港市中考课改卷]将某些字拆开,常常会引发有趣的联想,让人悟出一些道理。请依照范例,从下面提供的字中选一个拆开,说出所悟。

例:“路”由足和各组成,说明人生的路是靠各自走出来

怒:

功:

悟:

参考答案:

1.示例:上郜是一只手在抓取,下部是结满果实的树,上下两部分合起来的意思是摘树上的果实。“采”,最初的意思是采集、选取。如:采摘、采取等。

2.示例:凹对凸说:枪打出头鸟,你还不把头缩进去。由对甲说:兄弟怎么玩起倒立了。

3.示倒:(1)“人”与“大”:①人长大了,原来是需要肩负责任的。②承担了应该承担的责任,人才会长大。“上”与“下”:①追求的方向不一样,也就决定了人生境界的高低。(2)上与下,在某些时候,只是方向发生了改变。(3)“玉”与“主”:①都有王者风范,只是机遇不同,存在内心则为玉,施展出来则为主。②君主的风采在于君临天下,美玉的品格在于蕴舍其中。③玉与主就是中国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哲学。(4)“心”与“必”:①心里有了信念,成功往往就会成为必然。②钻心的痛苦,是下了大决心的必然。

4.D

5.(1)“家”由“宀”和“豕”构成,“宀”是房子,猪养在房子里,有房子有猪,就像个“家”了,“家”字的构造,反映了远舌时期人们对富足安定生活的向往。(2)“朱”与“猪”谐音“题”与“蹄”谐音,送猪蹄的用意是:希望考生全榜题名,出将入相。

6.(1)这是划船比赛项目的会标,设计者巧妙地将两个划船人正在进行比赛的姿态设计成一个“比”字,既形象地表明了体育项目的内容,又突出“比赛”的意思;(2)比如,以“木”为谜底的谜面可以设计为“杨柳樟槐村村都有”。

7.汉字的魅力导学案 篇七

关键词 历史学案 分层导学 教学策略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谐统一。笔者总结多年“学案导学”的教学实践,拟从教学的针对性角度谈谈“学案”分层导学问题,并期望与广大同仁探讨。

一、“分层导学”教学模式的操作策略与优化

(一)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知识结构编制和执行“学案”

每个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知识结构是不相同的,不仅存在历史认知结构上差异,也存在对新知识进行同化或顺应而建构新的历史认知结构上差异。这些差异必然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领悟和接受进度,产生大小不一、各不相同的学习障碍,如果采用“通用学案”模式,难以做到兼顾全体,因材施教。思维能力拔高的“学案”会让知识积累薄弱的学生倍感吃力,失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注重基础知识,思维能力不足的“学案”又让优秀学生难有提高,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同时兼顾基础知识与较高思维能力的“学案”加大了课堂容量,造成课时不足或者教学内容轻重不分。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案”的制定应遵循“个人先行备课——集体备课——个人二次备课”的编制流程。这种备课模式既可以发挥教师群体的集体智慧,又可以发挥教师个体知识储备和教学特色。尤其教师个人的二次备课,备学情至关重要,了解所教学生知识积累的层次性。笔者所在学校属于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学生整体而言,历史知识积累和历史领悟力都是较强的,但是,学生的差异性依然存在,学校在班级构成上进一步分层,把学生分为创新班和平行班,这样班级内部学生个体差异性进一步缩小。

(二)根据学生的思维品质编制和执行“学案”

学生的思维品质分为以下四个类型:敏捷而踏实;敏捷而不踏实;不敏捷而踏实;不敏捷不踏实。进入高中阶段,“敏捷而踏实”型与“不敏捷不踏实”型学生毕竟是少数,教师可以通过课后单独辅导加以指导和提升。“敏捷而不踏实”和“不敏捷而踏实”型学生是教师课堂教学重点关注的对象。“敏捷而不踏实”型学生对新知识领悟与接受速度快但遗忘得也快,教材整合能力欠缺。“不敏捷而踏实”型学生对新知识的领悟与接受进度较慢,但是,他们肯花时间对知识进行比较归纳总结,教材整合能力较强,二轮复习效果相对于“敏捷而不踏实”型学生而言更好。教师根据学生思维品质差异制定适应的“学案”,给予不同的指导,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便捷、高效地获得发展。

二、“学案”分层导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思维定势

“分層导学”实施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概况,恰当地选择教学策略。这就要求老师撇开师道尊严,抹平师生代沟,转变教育观念和思维定势,力求做到以下方面:

(1)教师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勇于实践探索,开创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特征的学生需求。

(2)教师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充电,深入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心声,科学、细致地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思想状况、生理特性。

(3)教师善教在于让学生会学,授人以渔,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充分发挥教师“导”的功能。

(4)及时总结与反思,做一名“反思型教师”。“学案”预设与教学实际不可能完全吻合,教师要抽出时间及时调整课时与教法,使之适应学生的需要。

(二)“分层学案”不能淡化教师的教学设计

“学案”不能代替教案。“学案”是指导学生学的具体方案,教案是教师教的设计。如果用“学案”等同于教学设计就会导致所有的课都是同课同构,鲜有变化,缺乏个性。每个教师由于学术造诣、文化修养、教学风格、教学手段的差异,对学案有各自独特的体认和理解,将学案自觉融化到教学的整个流程中去,使其服从于、服务于教学设计。学案的精彩决定于教学设计的精彩,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够确保教学流程的完整运作,确保课堂生成的有效调控,确保教师个性的充分发挥。

(三)课外辅导,教师要特别关注优秀学生和学习困难生

分层导学教学模式,要求对优等生、中等生、学习困难生给予不同层次的目标和不同要求的指导,使长者增长、短者补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编制“学案”的预设阶段,其立足点在于班级学生的主体即中等程度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外指导中要关注优等生的潜力挖掘和学习困难生的弱项补缺,让中等生在优等生的拉动和学习困难生的推动下不断进步,最终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四)完善教育的评价体系,进行分层评价

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通过评价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同时产生前进动力。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做出相应评价。对学生评价不能仅停留在考试成绩上,更多地关注学生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鼓励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所达到的预期目标,充满自信,提高继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教育改革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充分发展,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这是教育创新的原点。历史学案分层导学教学模式为落实新课程理念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实施途径,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发挥了教师“导”的技能。当然,学案分层导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尝试,不断完善,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与其它教学模式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规避各自缺失,实现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6

8.汉字的魅力导学案 篇八

“导学案”教学设计就是指将课前预设的学案作为课程推进载体, 教师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引导, 学生借助学案自主探究学习, 从而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任务的课堂教学过程。“导学案”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是教者按照课程标准要求, 在注重学生、钻研教材、分析学情、强调学法的前提下科学设计的, 是引导学生融入课程、自主学习、学有所得的教学媒介[1]。

我们高一年级备课组以导学案为载体, 强化教学互动, 注重同步教研, 实现资源共享, 努力开展好组内备课活动, 通过挖掘教材, 联系生活, 精心设计,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学习, 科学探究化学知识, 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一、设计重过程, 群力成合力

学校努力构建“学科中心组—年级备课组—个人教学”分层学科教学体制, 以年级备课组为核心单位, 推进“钻研教材、个体初备;中心发言、组内集备;修改预案、二次复备;教学生成、课中续备;反思总结、课后补备”的五步备课机制。高一化学备课组坚持以预设的导学案为依托, 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引导, 让学生借助学案自主探究学习, 从而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任务。利用学期初的教学计划, 明确组内分工, 统一布置, 统一时间, 统一地点, 通过个人努力、群体合力的方式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科学灵动的、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导学案文本。同时备课组成员根据集体设计的导学案, 结合任教班级的学情, 发挥教师个体优势和特长, 形成既能体现集体智慧又能反映个体特色的教学过程。结合规定的备课时间与灵活的课余时间, 将教学过程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及时交流, 共同探讨, 协同解决, 实现智慧共享。对于存在的争议, 能兼容并蓄, 求同存异。对于存在的难点, 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规划微型课题, 让源于教学“实际”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实践”, 实效探究, 有效解决。

二、设计重实际, 规则成规范

为了避免集体备课的形式化、低效益, 导致导学案设计教案式、程式化, 我们备课组在集体设计导学案时明确两个重点, 遵循三项原则, 即依据教材、遵循学情两个重点, 注重综合性、探究性、层次性三项原则, 规范设计, 科学引导备课组活动, 努力形成高质有效的教学设计。

1. 明确重点, 有源可溯

(1) 扣紧教材。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 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之一, 更是教师进行课堂施教的重要依据。备课组始终将教材作为“第一教学资源”, 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真实意图, 同时拓展教学资源, 科学设计, 在“用好教材”, “教好教材”的基础上, 同时“深化教材”, 将教学设计源于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拓展与提升, 努力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使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适宜难度, 努力创设高效课堂, 造就富有个性的教学设计。

(2) 注重学情。“导学案”教学中的“学”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设计必须遵循“以学定导”, “以生为本”的思想, 导学案的设计除了依据课程、教材的内容外, 更立足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立足把握具体学情的基础上, 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熟悉初中化学教材中化学知识的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的确定上符合学生的实际, 学习条件上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教学设计指导上根据学生所反馈的信息对教学进程、难度进行适当地调整与补充。

2. 坚持原则, 有章可循

(1) 遵循综合性原则。化学导学案教学设计充分整合教材、学生和教师等多种教学资源, 成为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巩固提升的教育媒介材料, 设计上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浅入深, 将知识问题化, 课程系统化, 为学生对新、旧知识的顺应与深化创造对接与联结的机会, 搭建具有梯度性、探究性、主体性的建构平台。

(2) 遵循探究性原则。导学案的教学设计要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究学习的能力点和思维点, 通过对知识点的合理设疑, 有效探究, 在质疑中辨析, 在否定中确定, 从而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自主能动性, 充分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学习快乐, 激活学生的学习内动力, 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推理的能力。[2]

(3) 遵循层次性原则。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年级、班级学生的独特个性及认知水平的差异, 将学习内容整合成符合不同层次学生认知水平的导学案, 做到问题难度上有所区分, 内容选择上有所侧重, 努力适应全体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教学设计既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 又做到现有起点与教学未知的有效衔接, 避免加剧学生的两极分化, 造成教学差距。

三、设计重策略, 效果成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备课组进行导学案教学设计的落脚点。我们采用合理科学的教学策略, 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教师的导学案引导下, 以问题为导向, 从而让学生在“好学”中“学会”, 在“会学”中“好学”, 从而做到“善学”, “乐学”。

1. 自主合作的设计策略

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领学生走入课堂, 走近知识, 走出困惑的互动过程。导学案的设计要凸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角色定位, 巧妙置疑, 合理牵引,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善于分析, 逻辑推演, 自主思考, 自我解决。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学会交流。将学案设计中的科学探究及梯度设问作为牵引学生学习的切入点, 让学生自主组队, 小组合作, 交流学习困惑, 协商问题解决路径, 共同有效学习。如在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化学性质教学时, 合理设计如下两个探究活动进行教学引导: (1) 如何辨别两瓶白色粉末哪个是碳酸钠, 哪个是碳酸氢钠。通过预习, 查阅资料, 小组互助, 协同合作, 设计出四种鉴别方法并进行实验验证。 (2) 如何鉴别两瓶无色的Na2CO3溶液和Na HCO3溶液。通过小组讨论并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学生踊跃展示。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 学生对学案中的设计问题进行有效探究, 自主学习, 彰显个人“独学”的主体独立地位。同时, 借助小组合作, 共同努力, 协同共进, 在问题的碰撞与消化中, 激发潜力, 寻找真知, 彰显“对学”“互学”“群学”互助合作的共赢效应。

2. 情境体验的设计策略

情境体验设计是根据确定的课堂三维目标, 借助学生存在的生活经验以及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可接触到的素材等课程资源为脚本, 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设身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 在自身情感体验中引发感悟, 诱活思维,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观察中体验, 在归纳中拓展, 解决问题, 获取真知, 形成能力。如在学习《浓硫酸性质》的教学设计时, 利用“蔗糖制备黑面包”的教学情境, 可以递进设计: (1) 无色的蔗糖怎会变黑? (2) 形成“面包”中怎会有刺激性气味?是什么气体? (3) 怎样设计实验验证产生的气体? (4)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否一定是CO2? (5) 如何除去气体中的SO2? (6) 如何证明气体中的CO2存在?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把本节课的知识点都融入情境中。学生经过小组讨论, 教师及时点拨盲点, 捕捉闪光点, 深刻理解浓硫酸的两大特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把本节课的知识点都融入情境中。学生在愉快的课堂中收获了知识, 对化学的实用性也有很深刻的体会。借助教学情境设计, 将学生置身于不断解决认知冲突、知识对撞的问题情境中, 借助新旧知识间的共性迁移, 获取化解问题的方法。在经历问题与问题的碰撞, 实现知识与方法的顺接, 体验化学知识的精准实用, 形成化学学习的自主能力。

3. 科学探究的设计策略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而实验是学生获取新知识、进行知识再创新的重要手段。通过丰富实验过程、提高实验趣味性,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产生思考阻力点。设计合理、现象鲜明的化学实验, 会让学生恍然大悟, 并积极展开思维活动, 借助现象辨析, 合理假想不断接近科学事实。如探究氯水的成分和性质时可设计如下过程: (1) 观察氯水的颜色。 (2) 测氯水的酸碱性。 (3) 向氯水里滴加Ag NO3溶液。 (4) 将氯水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 (5) 日光照射盛满氯水的倒置的烧瓶, 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通过这样的设计, 学生不仅能深刻地掌握新制氯水的成分, 而且能明白久置的氯水就是盐酸溶液。让学生由参与者变成探究者, 通过大胆猜想, 尝试推理, 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 结合实验现象特征进行思考探究, 合理论证推理, 最终获得正确的结论, 在去伪存真, 精练归纳中, 完成的知识获取。[3]教学实验设计中通过“认知—探究—再认知—再探究”的思维推进程序, 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运用探究实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4. 悟误反思的设计策略

在教学反思中注重“悟误生成, 动态矫正”, 为下一次的教学设计提供设计素材。教师需要根据课前教学设想与课中学习反馈的合理性, 及时反思整个教学流程中的得与失, 对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同时,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回味学习过程, 总结学习得失, 独立作业中补齐课堂学习的遗漏和不足, 矫正认识的偏差, 巩固学习的成果, 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为教师制定下一课的导学案提供资源。如在学完钠的化学性质后, 作业中出现“写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方程式并说明理由”时, 绝大部分学生都错误地写出答案“2Na+Cu SO4=Na2SO4+Cu”, 理由是根据初中所学金属活动顺序表知知识, 钠排在铜前, 钠应能置换出铜。教师针对这一答案, 可以将其改为后续课的演示实验, 让实验现象与原先的错误答案产生矛盾。另外还可以反问:若把钠放入熔融的硫酸铜中和硫酸铜溶液中的现象是一样吗?通过以“误”生“悟”、讨论归一等途径, 利用学生思维单一导致的错误, 创设教学新内容的学案设计。[4]

备课组是学校教学和教研的基本细胞, 是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共享教学智慧和提升教学技能的有效载体, 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我们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导学案设计是改进教育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种推进手段, 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 体验学习过程, 以完成教学任务, 整体提高教学质量。备课组的导学案打磨是一个“面对面”的教研预设活动, 也是一个“手拉手”教研协助活动, 更是一个“背靠背”的教师专业成长提升的活动, 其作为实用简洁的教学手段, 对于我们农村中学教学实际便于操作, 易于实施。虽然运用已有多年之久, 但我们的认识和实践还很肤浅, 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揣摩, 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慧琴.高中化学“导学案”运用中的辩证关系浅析[J].西藏教育, 2015 (1) .

[2]赵飞君, 等.导学案、学案与教案的区别及运用[J].小学语文教学, 2013 (19) .

[3]单世乾, 耿秀梅.化学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以《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3 (6) .

9.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篇九

一、如何编写导学案

(一) 导学案的编写需要解决认识

导学案的最大功能在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培养, 但由于语文知识体系的庞大, 很多学生不知从何下手, 仅有少数悟性较高的学生能够把语文学得很好。所以, 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语文就显得重要而且必要。导学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与过程。

导学案的编写虽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 同样需要教师课前准备大量资料, 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情。课堂上的展示是否精彩, 学生在单位时间知识获取的多少与能力提高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学案的编写质量的高低。为此, 教师必须本着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态度, 研究教材、研究学生, 根据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 切实安排导学案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学习环节以及解决每一个问题的方法途径。只有做到这些, 我们的导学案才能对学生课堂学习起到“导学”的作用。

(二) 导学案的编写需要注意方法

流程安排应尽量科学、全面。导学案是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堂学习的主要流程图, 是课堂问题探究以及前期准备、后期拓展与能力提高的前置。一般情况下, 导学案应包含学习目标、课前预习、问题探究、知识拓展或问题迁移等方面内容。具体地说, 学习目标应分层次地明确告知学生识记、理解、运用等内容, 为使目标落到实处, 尽量使用一些可查、可测的词语, 如“说出”、“写出”、“举出”等;课前预习属于学生自主学习内容, 所设置的多为基础性知识, 也应明确告知学生方法与目标, 内容可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学习能力进行设置, 不求难度, 重在夯实基础, 为课堂问题探究做好知识储备;问题探究为课堂教学主要或重点内容, 探究的问题应以教材为中心并密切联系生活, 探究方法与形式可为阅读分析、体会感悟、表达交流等, 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能力;知识拓展或问题迁移部分内容重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安排“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或“实际运用”等内容, 尽可能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

环节设计体现课堂教学思路, 凸显教学主要环节。高效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 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仍不可忽视。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 仍需要教师的过渡性语言予以提示、引导。导学案的编写必须兼顾语文学科学习的一般步骤, 尽量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与规律, 因而不管是课前预习还是问题探究, 相关问题的前后顺序应趋于合理。

问题探究植根文本, 避免知识题目化。导学案重在引导学生学习, 意在通过相关问题的研究有重点地探究文本教材, 形成新、旧知识的串联,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题目化很容易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解决导学案上的问题就是课堂学习的终极目标, 一直奉行着“拿来主义”的部分学生更是如此。因此, 导学案所涉及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尽可能地与文本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通过教材的阅读、文本知识的梳理与探究去逐个解决问题;传统教学中的朗读、分析、书写、表达不可丢弃, 温故知新的道理不可偏废。

二、导学案的使用

通过检查批阅, 进一步了解学情, 确定课堂教学重、难点。导学案应提前发给学生, 课前抽查或批改。一是为了督促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和课堂展示的准备工作, 二是为了确定课堂教学与展示的重点内容。导学案完成质量的高低, 直接决定了课堂学习的效率。检查批阅, 可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与问题探究的准备情况, 便于教师组织教学时有的放矢, 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确定教学重点, 提高课堂效率。

导学案只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整体思路, 绝非课堂学习的全部。使用导学案指导学生学习时, 不能以导学案为中心, 重点应放在文本教材的探究与挖掘上。首先, 导学案只是提纲挈领式地告诉学生本节需要探究或掌握的几个重点问题, 忽视教材的研究是十分危险的。其次, 导学案是提前编写的, 而且是共享的, 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常常会对之前编写的导学案进行重新审视、质疑甚至大面积否定。这种情况下, 单纯以导学案作为课堂教学全部内容, 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也有悖于教师的愿望。再者, 课堂是不可完全预设的, 一句话、一个字、一个小问题常常会使课堂出现一个很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 如果仅以导学案为本, 而忽视教材的研究, 岂不可惜!

上一篇:贵重物品管理办法下一篇:电弧焊技术交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