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

2024-09-22

高二生物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精选10篇)

1.高二生物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 篇一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复习与总结

实验设计是生物实验中的一种常见题型,它能较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实验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因而在高考中相对稳定。由于学生缺乏实验设计系统的理论知识,因此,遇到这类题型,就会感到无从下手,导致考试中严重失分。现将有关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法和常见的题型等进行归纳总结,增加学生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

(一)实验名称或课题(是关于什么内容的实验);

(二)实验目的(要探究或者验证的问题或事实);

(三)实验原理(进行实验所依据的科学道理,隐含着实验假设和预期);

(四)实验材料和条件(进行实验的主要对象,完成该实验必备的仪器、设备、药品等);

(五)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采用的方法及必需的操作程序);

(六)实验测量或观擦与记录(对实验过程及结果应有科学的测量手段、观擦指标与准确的记录);

(七)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能够预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八)实验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描述并给出科学的结论。

二、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是指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整个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要依据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不能主观臆造。如:酸碱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酶的高效性实验的顺序等。

(二)单一变量原则

1、变量:或称因子,是指实验过程中所被操作的特定因素或条件。按性质不同,通常可分为两类:

(1)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实验变量,也称为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反应变量,亦称因变量,指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和解释这种前因后果。例如,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所给定的低温(冰块)、适温(37℃)、高温(沸水浴)就是实验变量。而由于低温、适温、高温条件变化,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反应结果也随之变化,这就是反应变量,该实验即在于获得和解释温度变化(实验变量)与酶的活性(反应变量)的因果关系。

(2)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因素或条件。额外变量,也称干扰变量,指实验中由于无关变量所引起的变化和结果。显然,额外变量会对反应变量有干扰作用,例如,上述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低温、适温、高温)以外,试管洁净程度、唾液新鲜程度、可溶性淀粉浓度和纯度、试剂溶液的剂量、浓度和纯度,温度处理的时间长短等等,都属于无关变量,要求对低温、适温、高温3组实验是等同、均衡、稳定的;如果无关变量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因素或条件,对3个实验组的给定不等同、不均衡、不稳定,则会在实验结果中产生额外变量,出现干扰,造成误差。实验的关键之一在于控制无关变量或减少额外变量,以减少误差。

(二)单一变量。在实验设计中仅仅改变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综合研究多变量时,也要求先研究一个变量,再研究一另个变量。

(三)对照性原则。对照是实验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目的还是在于平衡或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通过设置实验进行对照,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也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通常,一个实验可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至于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一般是随机决定的,这样,从理论上说,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被平衡了的,故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则可认定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效果,这样的实验结果是可信的。按对照的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通常有以下对照类型:

1、空白对照: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例如,在“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的实验中,向甲试管溶液加入试剂,而乙试管溶液不加试剂,一起进行沸水浴,比较它们的变化。这样,甲为实验组,乙为对照组,且乙为典型的空白对照。空白对照能明白地对比和衬托出实验组的变化和结果,增强了说服力。

2、自身对照: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单组法和轮组法,一般都包含有自身对照。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就是典型的自身对照。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3、条件对照: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是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例如。“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习实验,采用等组实验法,其实验设计方案是:

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

乙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

丙组:不饲喂药剂(空白对照组);

虽然,乙组为条件对照。该实验即设置了条件对照,又设置了空白对照,通

过比较、对照、更能充分说明实验变量--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小动物的生长发育。

4、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进行对照,在等组实验法中,大都是运用相互对照,如“植物的向性运动”的等组实验中,5个实验组采用的都是相互对照,较好的平衡和抵消了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四)可重复性原则。指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幅度,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程度。目的在于尽可能消除无关变量所造成的实验误差,体现实验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五)简单可行性原则。指实验材料容易获得,实验装置简化,实验药品便宜,实验操作简便,实验效果明显并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到材料用品的选择、实验操作等,都要符合实验者的一般认知水平,满足现有的条件,具有实验和完成实验的可能性。

三、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准确把握实验目的:看清题意是要求设计实验方案、步骤还是分析实验结果,是探究性实验还是验证性实验。

(二)明确实验原理:要解决题目所给的问题,要用到生物学上什么原理。

(三)确定实验思路:根据原理对实验作出假设,并充分利用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思路。

(四)精心设计实验步骤:根据实验目的、原理和思路,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并设置好实验组和对照组,遵循实验设计的原则。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如实进行记录。

(五)准确预期实验结果并分析得出结论:实验步骤一般不连续描述,要分段叙述;试管、烧杯等要给予编号。在叙述实验步骤及预期结果时结论时,语言文字要简明扼要,准确科学。

四、实验设计的基本题型

类型一:设计实验方案型

给出实验用具、材料、药品、实验目的,或只给实验目的,实验器材自选,设计实验方案。

[例1]请根据下述条件设计一个实验,鉴别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写出实验步骤并分析结果。一瓶10%蔗糖溶液、一瓶30%的蔗糖溶液,250ml烧杯一只,半透膜制成的透析袋l只,刻度玻璃管l只,细线一根,支架l个。

(一)实验步骤:

(二)结果分解:

[解析]本实验是考查渗透作用的原理和动手设计实验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如何利用透析袋和两种液体形成一个渗透系统。当将两种液体之一放入透析袋,另一液体放大烧杯中,然后将盛放液体的透析袋用线扎实(插入刻度玻璃管)并浸浴在烧杯的液体中时,由于两液体具有浓度差,水分子便通过透析袋发生渗透作用,观察刻度玻璃液面数值变化即可将二者区别开来。根据实验设计理论,把所给器材的作用分析清楚,有助实验设计思路的形成。[答案](1)实验步骤:①将一瓶中的液体倒入烧杯中;②将另一瓶中的液体倒满透析袋,刻度玻璃管插入袋内液体中,用线将袋口和玻璃管扎紧;③将插有刻度玻璃管的透析袋放入盛有液体的烧杯中,垂直固定于支架上,记录玻璃管液面刻度;④一段时间后,观察玻璃管液面刻度,确定液面上升还是下降。

(三)结果分析:如液面上升,则透析袋中的溶液为30%蔗糖溶液,烧杯中的溶液为10%的蔗糖溶液。反之,可推测透析袋中是10%蔗糖溶液,烧杯中的液体是30%的蔗糖溶液。类型二:评价和纠正型

分析已有实验设计方案中不科学性,并提出改进。

[例2]北阿尔伯达的一个工厂把产酸的化学品排入到空气中,工厂东面有一个湖,湖底是石灰石的。但湖水的pH值已从原来的6儿降低到5.7。虽然酸性沉积一直在增加,湖水的pH值仍保持5.7不变。湖中原有的鱼是河鲈和鲤鱼。钓鱼爱好者抱怨说,自从工厂开办以来,鱼资源已经减少。工厂的工人设计了一个实验,证明工厂排放出去的化学药品与鱼资源的减少没有关系。

工人取一只大容器,盛放湖水,维持pH值在5.7。从湖里找来大鱼放在该容器内,喂以蛋白质饲料。在这样的条件下,鱼正常成长。

假定你是一个独立的仲裁员,受雇于垂钓爱好委员会委拖,来对该项实验进行评估,列出你要得到的附加信息,并列举说明你要用什么方法去得到这些信息。

[解析]本实验设计方案中没有考虑鱼的生活中受着多种因素影响,这与单一变量原则是相违背的。分析问题不全面,只考虑单一因素的影响,设计实验无说服力,也不符合实验设计的要求。本题考查思维的全面性,在认定两个问题时,除了看有无直接联系外,也要注意考虑间接联系

[答案]该实验设计测量不出下列因素。而这些因素都是对河鲈和鲤鱼的影响的:(l)酸对河鲈和鲤鱼的食物数量多少的影响;

(2)酸对河鲈和鲤鱼的鱼卵或幼鱼的影响;

(3)由于春季干涸造成pH值季节性涨落的影响;

(4)由于酸的分解作用而进入水域的重金属量是多少;

为了说明上述第一点,必须完成一项研究,即确定各种浮游生物,水生昆虫和小鱼的多少。如果这个食物网的某些环节正在丧失,则有必要去研究酸是否对此有影响。为了说明上述第二点,可以在酸化水中饲养鱼卵和幼鱼。鱼的数量减少可能是上述第一点和第二点结合的产物,所以人工饲养幼鱼可能会给出不可靠的结果。

对于季节性涨落,应该对全湖长期取水样。做仔细彻底的记录至少一年。这一因素可能和第二点相符合,因为鱼卵或繁殖更受低pH值的影响。重金属是累积的有毒物质,人工饲养和鱼与湖里吃污染食物的鱼相比,并不处在相同水平的毒素中。应该在湖水中、鱼饲料中以及河鲈和鲤鱼身体中检测如铅这样的重金属含量。

所有这些因素都说明,酸的影响是长期的,在容器里短期饲养的鱼不可能给出可靠的结果。这种研究必须以年为周期来实施,而且要与该工区其他湖水情况作比较。

类型三:补充完善型

对已有的实验设计进行补充和完善。

[例3]向你提供的条件仅有健康活泼的家兔一只,75%酒精、无菌干棉球、解剖刀、洁净的载玻片10块(编号为A、B、C、D、E、F、G、H、I、L)、红墨水、秒表,请在上述提供的条件范围内,设计一个测定血液凝固时间的实验。

实验步骤:①用酒精棉球消毒兔耳;②用消毒解刮刀剖开兔耳边缘的小静脉;请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解析]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已经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基本上划定了答题的模式,目的明确,前面的方法步骤等信息已为续答作了铺垫,只要明确题目中的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然后设计对照组,再根据有关原理分析,一般就能比较正确地写出答案。本实验设计方案很巧妙地看出血液是否凝固。

[答案]③把从刀口流出的血液分别在ABCDEFGJIL10块载玻片上滴一滴(第一滴血弃去不用);④取血后对兔耳刀口外进行消毒止血;⑤在L载玻片上滴一滴红墨水(起对照作用);⑥开始记录时间,过l分钟后将A载玻片竖立,第二分钟后将B载玻片竖立(在它们竖立的同时,都将L载玻片竖立),其余类推,看血液是否完全凝固(血液不向下流,且血液表面保持半球形而不改变为凝固);⑦血液完全凝固,而墨水仍然流动,即为血液凝固时间。

五、生物实验设计题解题策略

(一)生物高考实验设计的三种题型虽然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在答题中却有共同

点,先要认真研究课题,找出其中的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其次是构思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最后再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在注意实验步骤逻辑性的前提下表达实验的方法步骤。在实验方法和步骤设计中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变量控制。

(二)重视课本实验的复习,掌握书本知识是提高实验设计能力的基础。要熟悉教材,心中有书。题在书外,理在书内。因此要深入理解与灵活应用基础知识。在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了,要求“理解所学实验的实验内容,包括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实验变量的控制、掌握相关的操作技术”。

(三)挖掘课本中所蕴含的实验因素,深刻领会教材有关实验的本质与特点是提高实验设计能力的前提。要认真分析教材所涉及的实验,包括学生实验,演示实验,经典实验等。生物学的每一个知识结论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多挖掘知识结论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深入分析实验的条件、过程、现象、结果和结论的科学性。例: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涉及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光的部位、作用的部位、运输的方向等,这些都可以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

(四)学会对已知实验进行变换和转化是提高实验设计能力的有效手段。求变、求异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善思会变才能应答自如,通过换位思考提高素质,才能将所学知识,技能迁移到新情景中来,才能依据实验目的、原理和材料安排实验步骤等,并作出分析、评价和结论。

2.高二生物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 篇二

近些年, 各地高考试题的命制侧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基于此, 生物育种这部分内容就成了高考的高频考点之一。如2014年安徽卷第31题、2014年大纲卷第34题考查了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和诱变育 种等知识。由于这部分内容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 颇具文科特色, 这又恰是理科学生的弱点。因此, 在复习过程中建议学生采用对比的方式, 就能化难为易。

【知识梳理】

一、几种常见育种方式的比较

二、育种方法的选择

1.针对不同的育种目的而采用不同的育种方法

2.杂交育种的基本步骤

(1) 培育杂合子品种

在农业生产上, 可以将杂种一代作为种子直接利用, 如水稻、玉米等。其特点是利用杂种优势, 品种高产、抗性强, 但种子只 能种一年。培育基本步骤如下:

选取符合要 求的纯种 双亲P杂交 (♀×♂) →F1 (即为所需品种) 。

(2) 培育纯合子品种

1培育隐性纯合子品种基本步骤:

选取双亲P杂交 (♀×♂) →F1→F2→选出表现型符合要求的个体 (隐性类型一定为纯种) 种植推广。

2培育显性纯合子品种基本步骤:

选取双亲P杂交 (♀×♂) →F1→F2→选出表现型符合要求的个体→F3…→选出稳定遗传个体种植推广。

3.“育种”类试题答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 选亲本要求:亲本的表现型不能出现要培育品种的表现型

如培育绿色圆粒豌豆, 亲本 (纯合子) 只能选黄圆×绿皱;若要培育黄圆品种, 则亲本 (纯合子) 只能选黄皱×绿圆。

(2) F2中筛选要求:只能筛选表现型, 不能选肉眼看不到的基因型

(3) 动植物育种的区别

(4) 育种年限的要求及计算

1对植物来说, 要获得植株则比获得种子多一年。

2对跨年度的植物 (如小麦) , 则比不跨年度的植株 (如豌豆) 要多一年。

【典例精析】

1.现有基因 型aabb与AABB的水稻品种, 通过不同的育种方法可以培育出不同的类型,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杂交育种可获得AAbb, 其变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单倍体育种可获得AAbb, 变异的原理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C.将aabb人工诱变可获得aaBb, 则等位基因的产生来源于基因突变

D.多倍体育种获得的AAaaBBbb比个体AaBb可表达出更多的蛋白质

【解析】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A项错误。单倍体育种之前需将两亲本杂交, 因此其变异的原理既有基因重组又有染色体变异, B项正确。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C项正确。与二倍体植株相比, 多倍体植株表现为茎秆粗壮, 叶片、果实和种子比较大, 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较多, D项正确。

【答案】A

2.下图中, 甲、乙表示水稻的两个品种, A、a和B、b表示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 1~5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1→2过程简便, 但培育周期长

B.2和4的变异都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

C.3过程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

D.5过程与4过程的原理相同

【解析】1→2过程属杂交育种, 培育周期长, A项正确。2过程发生的变异应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4过程是用秋水仙素处理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作用于有丝分裂前期, B项不正确。3过程培养成的个体其染色体是正常细胞的一半, 属于花药离体培养, C项正确。5和4过程都应使用秋水仙素处理, 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数目变异, D项正确。

【答案】B

3.高产青霉菌的选育过程如下表所示, 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的青霉菌

B.该育种方式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C.该过程中青霉菌发生了定向变异

D.该育种方式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解析】由于基因突变具有突变率低和不定向性, 因此诱变过 程需要处 理大量的 材料, A项正确。该育种方式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B项不正确。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C项不正确。该选育过程无法得出缩短育种年限的结论, D项不正确。

【答案】A

4. (2014·安徽名校联考) 从某地分离到能分泌淀粉酶的细菌, 对此菌进行诱变, 利用染色法筛选淀粉酶产量高的菌体。 (染色法:染料和培养基中的淀粉发生颜色反应, 当淀粉被菌体水解, 培养基中会出现以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

(1) 实验材料:菌体悬液, 紫外灯, 添加_____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 培养皿等。

(2) 实验过程及结果预期:

a.将菌体悬液稀释至适当浓度, 平均分成甲、乙两组。

b.甲组用_____的紫 外线照射 一定时间, 乙组不做处理。

c._____接种至选择培养基上, 在适宜的条件下恒温培养。

d.36小时后观察并测量相关数据。

e.若甲组中出现了淀粉酶产量高的菌体, 其形成的菌落表现为_____比乙组相应值的平均值大。

(3) 甲组中会出现淀粉酶产量不同的菌体, 此现象是 由于紫外 线的照射 诱导发生_____, 体现了此变异的_____特点。

(4) 该细菌因没有_____系统, 其分泌淀粉酶与真核细胞蛋白质的分泌方式不同。

【解析】 (1) 本实验的目的是分离出淀粉酶含量高的高产菌株, 因此培养基中应将淀粉作为唯一的碳源。 (2) 诱变育种过程中, 应注意紫外线照射的量要适宜, 太大会杀死菌体, 剂量太小又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甲、乙两组是 对照实验, 接种量应相同;淀粉酶产量高的菌体, 对淀粉的分解能力强, 出现的透明圈应大。 (3)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 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只有基因突变, 突变后出现产量不同的菌株, 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 (4) 真核生物分泌蛋白的分泌是通过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具膜细胞器分泌出去的, 而原核生物没有具膜细胞器, 因此分泌方式不同。

【答案】 (1) 淀粉 (2) b.适当 (或一定、适量) 剂量 (强度) c.将等量甲、乙两组菌液e.透明圈的直径 (透明圈、或透明圈的大小) (3) 基因突变不定向 (4) 生物膜

【跟踪训练】

一、选择题

1. (2014·上海卷) 将杂合的二倍体植株的花粉培育成一株幼苗, 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 使其能正常开花结果。该幼苗发育成的植株具有的特征是 ()

A.能稳定遗传B.单倍体

C.有杂种优势D.含四个染色体组

2. (2014·海南琼海上学期期末) 已知小麦中高秆对矮秆 (抗倒伏) 为显性、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 以纯合高秆抗病小麦和纯合矮秆不抗病小麦为亲本, 培育抗倒伏抗病小麦, 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杂交育种过程需要不断筛选、自交

B.单倍体育种利用了花粉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特点

C.可利用射线等处理矮秆不抗病小麦种子实现人工诱变, 但成功率低

D.筛选的实质是通过自然选择实现种群中抗病基因频率的定向提高

3. (2014·安阳第一中学第五次模拟) 下列关于变异与育种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 ()

A.二倍体植株的花粉经脱分化与再分化后便可得到稳定遗传的植株

B.人工诱导多倍体方法很多, 目前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

C.诱变育种可以按人为需要在短时间内获得优良的变异

D.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异则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会发生改变

4. (2014·江苏苏州中学高三期末) 用二倍体早熟易感病茄子 (aatt) 和四倍体晚熟抗病茄子 (AAAATTTT) 为材料, 培育纯合的二倍体早熟抗病茄子。以下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

A.取四倍体植株的花药离体培养可获得二倍体植株AATT

B.基因型aatt与基因型AATT植株杂交, 可以从F2中直接选出符合要求的植株

C.取B选项F1植株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 利用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D.种植C选项得到的植株, 成熟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即可选出符合要求的植株

5. (2014·湖北部分重点中学第一次联考) 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 通过某些技术可分别将它转 变为以下 基因型的 生物:1AABB;2aB;3AaBBC;4AAaaBBBB。则以下 排列正确的是 ()

A.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花药离体培养、细胞融合

B.杂交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多倍体育种

C.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

D.细胞融合、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

6. (2014·河南三门峡基础检测) 下列关于转基因植物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转入到油菜的抗除草剂基因, 可能通过花粉传入环境中

B.转抗虫基因的植物, 不会导致昆虫群体抗性基因频率增加

C.动物的生长激素基因转入植物后不能表达

D.如转基因植物的外源基因来源于自然界, 则不存在安全性问题

二、非选择题

7. (2014届天津市高三第二次六校联考) 现有味甘汁多、消 暑解渴、稳定 遗传的绿 皮 (G) 、红瓤 (R) 、小子 (e) 西瓜品种甲与白皮 (g) 、黄瓤 (r) 、大子 (E) 西瓜品种乙, 三对基因自由组合。请根据下面提供的西瓜育种流程图回答有关问题:

(1) 上图中1过程所用的试剂为_____, 通过2途径培育 无子西瓜 的方法叫 做_____, 所结西瓜果实的表现型为_____。

(2) 通过3途径培育无子西瓜时所用的试剂为_____。方法_____产生的无子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 (填或)

(3) 过程5育种方法的原理是_____, 上图中F1可以产生_____种 基因型的 配子。F1 逐代自交产生Fn的过程中, 若不经过筛选淘汰, 则该种群 是否发生 进化_____, 原因是_____。

8. (2014·安徽卷) 香味性状是优质水稻品种的重要特性之一。

(1) 香稻品种甲的香味性状受隐性基因 (a) 控制, 其香味性状的表现是因为_____, 导致香味物质累积。

(2) 水稻香味性状与抗病性 状独立遗 传。抗病 (B) 对感病 (b) 为显性。为选育抗病香稻新品种, 进行一系列杂交实验。其中, 无香味感病与无香味抗病植株杂交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 则两个亲代的基因型是_____。上述杂交的子代自交, 后代群体中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

(3) 用纯合无香味植株作母本与香稻品种甲进行杂交, 在F1中偶尔发现某一植株具有香味性状。请 对此现象 给出合理 解释:_____1;2_____。

(4) 单倍体育种可缩短育种年限。离体培养的花粉经脱分化形成_____, 最终发育成单倍体植株, 这表明花粉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所需要的_____。若要获得二倍体植株, 应在_____时期用秋水仙素进行诱导处理。

【参考答案】

1.A2.D3.D4.C5.B6.A

7. (1) 秋水仙素多倍体育种 绿皮、红瓤、无子 (2) 生长素 (或生长素类似物) 2 (3) 基因重组8否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8. (1) a基因纯合, 参与香味物质代谢的某种酶缺失 (2) Aabb、AaBb3/64 (3) 某一雌配子形成时, A基因突变为a基因某一雌配子形成时, 含A基因的染 色体片段 缺失 (4) 愈伤组织全部遗传信息幼苗

3.生物实验设计专题复习 篇三

例:(2000年晋吉苏浙理综25题)血液中的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缺乏钙,则血液不能凝固。草酸钾溶液能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发生反应,形成草酸钙沉淀,起抗凝作用。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简要写出第二步及以后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验证钙离子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并回答问题:

1.实验材料和用具

(1)家兔;(2)生理盐水;(3)酒精棉;(4)适宜浓度的草酸钾溶液;(5)适宜浓度的氯化钙溶液;(6)试管、注射器(针管、针头)。

2.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

第一步:在A、B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草酸钾溶液和生理盐水(见下图)。

第二步:

……

……

问题:设置B试管的目的是

[解析]本题的实验目的是验证钙离子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具体要求是:①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给出实验结果;②回答实验设计中的相关问题。

本实验的原题目中已经给出:①血液中的钙具有凝血作用;②草酸钾溶液能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发生反应生成草酸钙沉淀。本实验的研究对象为钙离子,分析题中给出的实验条件,特别是给出的实验设计中的第一步,可确定试管A和试管B为一组对照实验,A试管为实验组,B试管为对照组。分析实验材料和用具的作用:家兔提供血液,酒精棉用于消毒,注射器用于抽取血液,试管、生理盐水和草酸钾已在第一步实验中用到。因此,实验设计如下:

第二步:用70%酒精棉消毒,用注射器取家兔血。

第三步:立即将等量的新鲜血液分别加入到A、B两支试管中。

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由于A试管中有草酸钾,与血液中的钙离子结合生成了草酸钙沉淀,血液中没有了钙离子;B试管中加入的是生理盐水,不影响血液中的钙离子。所以,实验结果是:A试管不凝固,B试管凝固。

实验设计到此似乎已经完成,但仔细审题会发现,题目中给出的适宜浓度的氯化钙溶液尚未用到,再仔细推敲前三步实验,可以发现,实验设计还不够严密,尚不能排除A试管中血液不发生凝固不是草酸钾的直接作用。要排除这一疑问,应再增加一步实验,即在A试管内继续加入钙离子,进一步观察血液的凝固情况。

实验设计从第一步到第三步,采用的是并列对照实验,第四步则进一步采用前后对照实验,从而较严密地证明了钙对血液凝固的作用。

据此,得出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为:明确目的和要求→分析实验原理→确定实验思路→设计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的预期和分析。由于实验设计题常常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往往没有惟一的标准答案,这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学生的设计只要是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都应给予肯定。

学生在进行了一定数量的设计和训练后,教师要及时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交流设计成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学的启示和教师的点拨会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使每个学生对实验设计题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实验设计能力将会发生质的飞跃。

(作者单位:大庆市第一中学)

4.高二生物复习方法 篇四

2. 不会的要问,生物不像理科题目问起来老师要讲半天,通常老师一点,你就会恍然大悟.有很多也是生活常识,你还要培养兴趣,很好玩的,我高中学理科,物理h化学,数学课老是大瞌睡,但生物可基本都不打瞌睡,因为我很喜欢生物.

3.作业不要怕,一般时候生物作业不烦,理解的题目做一点也很快,但有一段时间可能刚开始有点烦,在遗传和DNA,细胞分裂里,有很多又要理解又要计算,一两道体还好,多了就烦,可以体会,但是不要怕,心静下来,这是基础,你一定得训练,到时候在熟练的基础上要提高速度,这点在高三的时候是绝对的真理.

4.速度.高三的时候,做理综的时候,吃亏的往往是生物,一般像我这种成绩理综是绝对做不完的,有时候物理化学难的时候生物就考的好点,因为前面放弃了,物理化学简单一点生物就来不及,所以做题的速度也要提高.我一直认为较好的生物在高考的时候就来不及了,一直很悔.

最重要的是上课,然后理解 ,作业一两次不做关系不大,毕竟生物不及其他数学物理重要,但是你不得不承认,生物也许很好很好的人不太多,但生物成绩中上等的一抓一大把,大家都学的好的话,这门功课就拖你后腿,也许你数学物理考得辛苦,总分就被人家的生物拖下了.

5.高二生物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 篇五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生物解题技巧

一、选择题审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1.提倡“两遍读题”

第一遍,快速阅读,抓关键词;第二遍,放慢速度,缩小范围。限定(主语、条件、要求、特征等)。

技巧诠释:有些选择题表述、逻辑等方面稍微复杂一点,读第一遍一般不太明白题意。如果我们采取两遍读题,通过抓关键词,从题干的主语、条件、要求、特征等方面进行限定,在结合答案选项,就能比较准确地明确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点、目的及能力要求等。

2.掌握“错误原理”

“知识错误”排第一,“逻辑错误”排第二,“表述错误”排第三,“与题干要求不吻合”。排第四

技巧诠释:在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中,这类“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试题将近了选择题的一般以上。其实,对这类试题来说,只要我们掌握“错误原理”,明确“知识错误”是不可原谅的错误,“逻辑错误”、“表述错误”的迷惑性较大,有些答案选项是正确的,但是与题干要求无关,也就能轻松作答了。

3.启用“对比思维”,有时候用“已知”推导“未知”

采取先对比、后排除思维,表格、图表以及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常常存在对比关系,通过对比后,一般都可以剔除有的选项。如果出现一些未知的知识或者选项,采取用已知的知识对比、排除后,推导出未知的知识或者选项正确或是错误。

技巧诠释:图表类,特别是表格和坐标图类选择题,常常需要我们启用“对比思维”,注意横向对比、纵向对比,甚至多方向对比,进而找出合适的选项。而针对有的选择题涉及到新材料、新情景、新知识等新内容的情况,我们要用“已知”推“未知”,即,如果三个已知选项都是错误的,那那个未知的选项就应该是正确的;如果两个已知的选项是错误的,那个未知的选项是错误的,那另一个选项就是正确的。

4.注意一些生物学科特有的“潜规则”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特点,都有一些特有的“潜规则”。当然,生物学科也有一些特有的“潜规则”。比如,验证性实验试题的结论一般要求与教材上的正面知识一致;课本上出现过的遗传性状(遗传病)要依据课本书写和推导;“遗传类型”没有特别指明的情况下指的是“表现型”;遗传系谱图推导中没有说明“有病”指的就是“正常”等等。

技巧诠释:在解答一些特殊选择题的时,我们除了掌握相关知识外,还要注意一些学科特有的或者某些知识点特有的“潜规则”。只有在考虑了这些“潜规则”和知识陷阱的前提下选择出来的答案才能不被某些选项的迷惑。当然,有些同学或许会问:“那有那些潜规则呢?”,这个需要同学们慢慢去收集和整理。只有这样,你们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5.几种常见的选择题解题技巧 Ⅰ.认真审阅题干,确定解题思路。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二、非选择题审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1.学会寻找“题眼”和“关键词”

技巧诠释:在做非选择题时,一定要注意材料、题干、设问、图表中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常常也就是题目的题眼。它将告诉我们试题要考查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回答的知识。关键词能否准确找到是能否正确解答试题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2.能准确定位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

技巧诠释:一道试题,如果我们能找到关键词,准确定位知识点,也就意味着取得了一半的成功。如果我们连知识点都定位错误了,可想而知,就会答非所问,文不对题。要注意的是,一道试题常常不仅仅考查一个知识点。有的试题,每个小题都考查两三个知识点,一道答题考查了多个知识点,这要求我们不单单是对每一个小题,甚至对每一个设问都要能定位清楚所要考查的知识点。从近年高考命题分析来看,如果一道大题只考查一两个知识点,常常难度较大,需要进行深入的扩展和发散;如果一道大题考查多个知识点,常常难度不大,许多时候都是要求用课本上的原话作答。

3.答案的寻找遵循“从题干和课本原话”去寻找和组织

技巧诠释:从这么多年高考生物试题的命制情况分析来看,除了一些需要深入分析和归纳的试题答案外,许多非选择题的答案都是来自相关内容在课本上的原话,或者题干、设问中词语、语句组合而成。如果考生能具备这种“从课本原话和题干”去寻找和组织答案的能力,那我们也就真正做到了“鱼渔皆授”的教学目标了。

4.答案的整理采取“逆向推导,顺向作答”的思维模式

技巧诠释:“逆向思维”是一种很重要的逻辑思维,无论是在数学上、物理学上,还是生物学上,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就生物非选择题答案的形成分析,如果答案是一句话,这句话一般包括主语(名词)、过程、原因、结果;如果答案有几句话组成,一般包括三句话,第一句话衔接题设,第二句话阐述原因,第三句话表述结果。如果我们采取:结果(结论)→原因→题设(条件)进行推导,就容易找到他们的内在联系,然后在反过来进行:题设(条件)→原因→结果(结论)描述,就会得到比较科学、合理和完整的答案。

5.答案要求“科学、合理、规范、简洁”

技巧诠释:生物学属于自然科学,所以,生物试题的答案如果不科学,那就肯定不对。如果答案仅仅是符合生物科学,而不合理,与已有知识矛盾,已目前所知道的现象、结论矛盾,那也将是错误的。而且答案要求用比较规范的生物学术语(关键词)进行描述,如不这样,那我们简直就是在“写散文”了。最后形成的答案尽量简洁,做到简单而不简约,如果答案拖沓繁杂,改卷老师那有那么多时间、那有那份心肠去给你慢慢推敲。所以,同学们平时要加强训练和归纳,尽量做到答案科学、合理、规范、简洁。

6.遗传题的解答,很讲究做题步骤和规范

6.高二生物会考复习计划怎么制定 篇六

历年高考都很好的体现了大纲中对生物学核心知识的考核。因此,在充分理解、掌握课标、考纲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学会读书,通读教材,包括文字部分、插图、小资料、实验等;重要的生物学概念、生理作用、生理过程、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等要理解熟记。对生物学中的一些名词性概念、结论性语句要经常理解性记忆,以保证准确无误,才能够用准确的生物学术语答题。在基础训练时,注重构建知识网络,同时注重创新方法,对典型例题要精讲精练,提高学生答题的技巧、速度和准确度,注重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和整理。

对于实验,尤其要注意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的标准写法,尤其是探究性实验、验证实验等不同实验的实验结论的书写规范和特点需要注意。

生物学中,尤其是选修课本中的黑体字,往往是高考中考察基础知识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要理解性记忆,并能够准确应用。

基础训练不是只多做题就足够了,要做典型例题,并且要善于在错误中总结经验,能够在经验中整合知识,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二、研究课标、考纲,分析高考趋势,把握高考动态变化

新课改下的高考方向,要通过研究课程标准、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及走势、考试说明来准确把握。在复习备考中应以课标为准,以考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集中精力重点突破核心主干知识。准确把握《考试大纲》内容和要求的增减变化,把握重点主干知识,适当照顾冷点,夯实基础,使复习目标更具明确性、有序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加突出重点和主次分明。

三、训练思维,提高应试能力

能够准确的理解图表分析题

关注新课程的高考、实验探究、研究性学习、图表数据信息、热点问题的试题,注重图表曲线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的训练,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有图必读,有图必识,有图必析。

重视新课改中关于能力提升的要求

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重视研究性学习和实验探究典型题的训练。如胰液的分泌调节、生态农业、生态环境的调查等;重视科学研究方法,如空白对照和自身对照实验、同位素示踪法、显微镜的使用等;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重视研究性学习与调查表格的设计、实验变量关系的确定、器材药品的选择与安全、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步骤的设计与完成、实验结果预测、实验方法的改进、实验现象与结果的分析评价及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撰写要求等。

要注意解题能力的提升

精练习题,回顾反思,变式训练,提高训练效果。对典型题的解题方法、解题规律、题目变化要进行反思,多开展“举一反三”“举三归一”的变式训练,练活自己的学习“思维”,提高发散性、聚敛性思维和应变能力。要针对高考的重点、难点、热点、易错的地方以及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多练,提高解题能力。 节、生态农业、生态环境的调查等;重视科学研究方法,如空白对照和自身对照实验、同位素示踪法、显微镜的使用等;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重视研究性学习与调查表格的设计、实验变量关系的确定、器材药品的选择与安全、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步骤的设计与完成、实验结果预测、实验方法的改进、实验现象与结果的分析评价及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撰写要求等。

辩证思维应用

7.高二生物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 篇七

赵广宇,成都石室中学教学处副主任,四川省中学生物特级老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实验题型是各地高考中的必考题型,它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还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体现出高考对学生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要求,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同时,生物学科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其研究思想、研究方法、研究原则也往往体现在实验研究之中,对生物实验的考查也就包含对生物学研究、生物学实验的思想、方法、原则的考查。

一、实验考题的类型

实验类的题型比较多,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下面着重从考查内容和要素分析考查操作技能类和探究能力类的试题特点。

1.操作技能类

操作技能类试题主要是考查教材实验的实验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实验结果、实验结论等,或者是考查学生运用教材实验的操作方法完成新的实验。操作技能类试题是选择题的主要命题内容,同时,也是考查新课程选修一相关实验的重要形式。

【例1】(2012年安徽卷第1题)某同学以新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经不同处理和染色体剂染色,用高倍显微镜观察。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可观察到红色的细胞核

B.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可观察到绿色的细胞质

C.经健那绿染色,可观察到蓝绿色颗粒状的线粒体

D.经苏丹Ⅲ染色,可观察到橘黃色颗粒状的蛋白质

【解析】典型的选择题考查实验操作技能。考查的知识内容是必修一中的教材实验,知识属于识记水平,技能属于操作水平。第一是考查染色方法,第二是考查染色结果及能否观察到,且二者的因果关系是否正确。

2.探究能力类

这是高考实验类型试题的主要考查方式,包括原理分析类、实验设计类、实验评价类、实验结果分析与处理类等。当然,许多高考题往往是上述类型的组合类,综合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1)原理解析类

实验原理通常包括实验的生物学原理和操作原理,实验的生物学原理是指该实验所依据的相关生物学知识与规律、原理等;而操作原理则是指实验过程中,其涉及的具体操作方法、步骤依据的生物学、化学等相关原理。以及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

此类试题通常是以某一生物学实验为题材,题目给出实验步骤、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要求学生对实验原理进行解析,并在此基础上解决有关问题,以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例2】(2012年江苏卷第15题)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解离和压片都有利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分散

B.先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再换用高倍镜观察

C.显微镜下绝大多数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

D.探究有丝分裂日周期性可为实验取材时机提供依据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教材实验的操作方法与操作原理,以及实验研究过程中运用到的生物学基本原理。其中,A选项考查操作方法的目的,B选项直接考查操作方法:C、D选项则考查有丝分裂过程中的规律性变化。

【例2】(2012年福建卷第26题)回答下列问题: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研究性学习小组尝试对大菱鲆消化道中的蛋白酶的活性进行研究。

(1)查询资料得知,18℃时,在不同pH条件下大菱鲆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活性如图1。由图可知,在各自最适pH下,三种蛋白酶催化效率最高的是_____。

(2)资料表明大菱鲆人工养殖温度常年在15~18℃之间,学习小组假设: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在15~18℃间。他们设置15℃、16℃、17℃、18℃的实验温度,探究三种酶的最适温度。

①.探究试验中以干酪素为底物。干酪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可用_______试剂鉴定。

②.胃蛋白酶实验组合、幽门盲囊蛋白酶实验组的pH应分别控制在______。

③.为了控制试验温度,装有酶和底物的试管应置于______中以保持恒温。单位时间内_______可以表示蛋白酶催化效率高低。

④实验结果如图2,据此能否确认该假设成立?_____。理由是:______。

【解析】此题是综合类考题,重点是应用教材实验的基本原理,解决新问题,属于考查教材实验拓展类的操作原理。从知识角度,本题主要考查酶的本质、检测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相关的基础知识。从能力考查角度看,主要考查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程序,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实验结论的获得,包括探究实验中无关变量的处理、因变量的观测、曲线的分析等。重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生物学实验探究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实验设计类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现象,最后得出实验结论。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知识和创新能力,考生需要运用多种理论知识,结合实验操作的实践经验,做出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案。这种试题包括完全设计类和补充设计类,现在高考试题中大多是补充设计类。

【例3】(2012年北京卷第29题)为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图1),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及结果见图2。

(1)细胞分裂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它是由植物体的特定部位______,再被运输到作用部位,对生长发育起______作用的______有机物。

(2)制备插条时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______。插条插在蒸馏水中而不是营养液中培养的原因是______。

8.高二生物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 篇八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筛选微生物的实验原理,对分离不同微生物能熟练配制不同的选择培养基

2.分析研究思路的形成过程,为本节课的细菌筛选提供思路启迪

3.掌握微生物培养过程的无菌操作

二、教学重点

1.对土样的选取和选择培养基的配制

2.实验流程的设计

三、教学难点

对分解尿素的细菌的计数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尿素是一种重要的氮肥,农作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而是首先通过土壤中的细菌将尿素分解为

氨和CO2,这是因为细菌能合成脲酶。

2.在体外将DNA大量复制的扩增技术被称为DNA多聚酶链式反应,该技术的自动化需要用到一种酶———耐高温的DNA聚合酶,我们应该从哪去寻找这种酶呢?到高温环境中去找,聪明的科学家从热泉中找到了一种耐热细菌Taq,从中筛选出了耐高温的TaqDNA聚合酶,是因为:热泉的高温条件淘汰了绝大多数微生物,那么这个过程是否可以给我们一种思路,这种分解尿素的细菌应该如何分离出来?

(二)内容讲解

1.实验基础知识点讲解

1.1实验室中微生物得筛选原理: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

生物适应一定环境,环境对生物具有选择作用。所以通过配制选择培养基、控制培养条件等选择目的微生物。

1.2据教材22页左上角的培养基配方回答下列问题:

〖思考1〗在该培养基配方中,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碳源的是

葡萄糖,提供氮源的的是

尿素,琼脂的作用是

凝固剂。

〖思考2〗该培养基对微生物

具有

选择作用。其选择机制是

只有能够以尿素作为氮源的微生物才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

1.3在统计菌落数目时,常用来统计样品中活菌数目的方法是

稀释涂布平板法

。除此之外,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也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

1.4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菌落数目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

。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思考3〗从平板上的菌落数推测出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的计算方法是

(平均菌落数÷涂布的稀释液体积)×稀释倍数。

〖思考4〗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成功统计菌落数目的关键是

正确的选择稀释度。

〖思考5〗教材22页案例一,哪位同学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你认为这两位同学的实验需要改进吗?如果需要,如何改进?

第二

位同学的结果接近真实值。这两位同学的实验都需要改进:第一位同学需设置重复实验组;第二位同学统计的三个菌落数相差太大,说明操作有误,需重新实验。

1.5统计的菌落数比活菌的实际数目

。这是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因此,统计结果一般用

菌落数

来表示。

1.6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1.7对照实验是指除了

被测试的条件外,其他条件都

相同的实验。满足该条件的称为

对照组,未满足该条件的称为

实验组。

〖思考6〗教材22页案例二,你能通过设置对照,帮助A同学排除上述两个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吗?:

方案1:其他同学用A同学的土样进行实验。

方案2:A同学以不接种的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

2.实验设计

2.1

实验设计的内容包括实验方案、材料用具、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等。

2.2

土壤微生物主要分布在距地表3~8cm的近中性土壤中,约70%~90%为细菌。

2.3

分离不同的微生物采用不同的稀释度,其原因是不同微生物在土壤中含量不同,其目的是保证获得菌落数在30~300之间、适于计数的平板。细菌稀释度为104、105、106,放线菌稀释度为103、104、105,真菌稀释度为102、103、104。

2.4

培养不同微生物往往需要不同的培养温度。细菌一般在30~37℃培养1~2d,放线菌一般在25~28℃培养5~7d,霉菌一般在25~28℃的温度下培养3~4d。

2.5

在菌落计数时,每隔24h统计一次菌落数目。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以防止因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遗漏菌落的数目。

点评:菌种中有些菌体增殖快,有些菌体增值慢,所以培养时间要充足,使得每个菌体都能形成肉眼可观察到的菌落。

2.6菌落的特征包括

形状、大小、隆起程度、颜色

等方面。

〖思考8〗土壤微生物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原因是什么?土壤中营养物质含量丰富,环境条件适宜等。

2.7

实验过程

1)取土样用的小铁铲和盛土样的的信封在使用前都要灭菌。

2)应在火焰旁称取土壤

g。将称好的土样倒入盛有90mL无菌水的锥形瓶中,塞好棉塞。

3)在稀释土壤溶液的过程中,每一步都要在火焰旁进行。

4)实验时要对培养皿作好标记。注明培养基类型、培养时间、稀释度、培养物等。

5)为了提高效率,在操作时更加有条不紊,应当事先规划时间。

〖思考9〗在研究未知微生物时务必规范操作,以防被致病微生物感染,实验后一定要洗手。

3.结果分析与评价

在细菌分解尿素的化学反应中,细菌合成的脲酶

将尿素分解成了

。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

增强,PH

升高

。因此,在以

尿素

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

酚红

指示剂。培养某种细菌后,如果PH升高,指示剂将变

红,说明该细菌能够

分解尿素。

七、板书设计

1、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2、实验室中微生物的筛选原理

3、菌落数目的统计方法: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4、设置对照实验应注意的问题和原则

5、实验设计流程

6、对尿素分解菌得进一步鉴定: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进行培养,若指示剂变红,则该细菌能分解尿素。

八、作业布置:

同步解析与测评学考练上相应章节习题

九、教学反思:

9.高中生物二轮复习专题4-1 篇九

③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2012江苏,2D)专题4遗传、变异和进化 35④32P、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2011江苏,第1讲 遗传的物质基础 12D)⑤RNA和DNA都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2013海南,13C)

A.1项正确B.2项正确

C.3项正确D.都不正确

[提醒](1)R菌可以转化为S菌,S菌不能转化为R菌。

(2)3个经典实验采用的都是相互对照。【链接提升】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问题分析(1)格里菲思的小鼠体内转化实验只能推测出S型细菌含有“转化因子”,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既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又能证明蛋白质、多糖等不是遗传物质。(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总结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后得出的,而不是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得出的。(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两次用到大肠杆菌,第一次是对噬菌体进行同位素标记,第二次是将带标记元素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进行混合培养,观察同位素的去向。(4)35S(标记蛋白质)和32P(标记DNA)不能同时标记在同一噬菌体上,因为放射性检测时只能检测到存在部位,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跟踪训练1 实验1:将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实验2:将S型细菌的DNA用DNA酶处理后所得物质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相关叙述正确的是()【网络构建】

A.实验1的培养基上仅有S型细菌生长

B.实验2的培养基上有R型和S型细菌生长

C.实验1、2可以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实验1与实验2形成对照

跟踪训练2 下列有关35S标记噬菌体侵染无标记细菌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35S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上清液中也不排除有少量的放射性

B.要得到35S标记噬菌体必须直接接种在含35S的动物细胞培养基中才能培养出来

C.采用搅拌和离心方法,是为了把蛋白质和DNA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D.在该实验中,若改用32P、35S分别标记细菌DNA、蛋白质,复制4次,则子代噬菌体100%

含32P和35S

考点二 DNA的结构和复制的相关计算

(2012·高考山东卷)假设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由5 000个碱基对组成,其

31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用这个噬菌体侵染只含P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过程至少需要3×105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B.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1.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病毒的遗传物质分别是什么? C.含32P与只含31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1∶49

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内基因的表达有怎样的区别? D.该DNA发生突变,其控制的性状即发生改变

【链接提升】 3.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和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1.双链DNA分子中碱基含量的计算 【核心考点】(1)规律一:双链DNA分子中,A+G=T+C=A+C=T+G=总碱基的一半。考点一 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 A+GA+G1A+G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2)规律二:若在DNA=a,=,而在整个DNA分子中T+CT+CaT+C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及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2013全国Ⅱ,=1。5③②)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2012江苏,2B)

第 1页(共 8 页)第 2页(共 8 页)

主动自信合作探究发展自己成就未来

A+TA+T第二次分裂后期分离。

(3)规律三:若在一条链中m,在互补链及整个DNAm。

2.图二表示DNA分子的转录过程 G+CG+C

(1)由于图中d是已与模板DNA分离的游离的RNA片段,因此转录的方向是由右向左进行,2.与DNA复制有关的计算

且a为RNA聚合酶。假设1个DNA分子复制n次,则

(2)在真核细胞中该图示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叶绿体和线粒体中也可能进行。含母链的DNA数:2个3.图三表示翻译过程 n

完全含母链的DNA数:2个(1)子代DNA数为2 4.解答DNA复制、转录和翻译问题的几类错误

n不含母链的DNA数:2-2个(1)将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原料混淆:正确的是DNA复制的原料为脱氧核苷酸、转录的原料为核糖核苷酸、翻译的原料为氨基酸。

1母链所占比例:(2)将发生的场所混淆:正确的是DNA复制和转录主要在细胞核中、翻译在核糖体上。2n+

1(2)子代DNA链数为2(3)将发生时间混淆:正确的是细胞核内DNA的复制在间期,转录、翻译则可以在任何时期。

1子链所占比例:1-(4)对所需要条件混淆:正确的是DNA复制和转录都需要解旋酶,翻译则不需要;尽管DNA

2复制和转录都需要聚合酶,但前者是DNA聚合酶,后者是RNA聚合酶。

(3)DNA复制过程中其中一条链发生差错,复制n代后,含有突变基因的异常DNA分子占DNA

总数的50%。

跟踪训练1 如图甲、乙表示真核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两个过程,图丙为其中部分片段的放大

(4)若某DNA分子含某碱基m个,该DNA分子进行n次复制,则需消耗该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数为m×(2n-1);进行n代复制时,需消耗该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数为m×2n1。

跟踪训练 请回答下列与DNA分子有关的问题:

(1)含有m个腺嘌呤的DNA分子第n次复制需要腺嘌呤脱氧核苷酸________个。

(2)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G+C占碱基总数的M%,那么该DNA分子的每条链中G+C

都占该链碱基总数的________。

A.图中酶1和酶2是同一种酶

(3)假定大肠杆菌只含14N的DN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只含15N的DN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b。B.图乙所示过程在高度分化的细胞中不会发生 现将只含15N的DNA培养在含14N的培养基中,子二代DNA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C.图丙中b链可能是构成核糖体的成分 ________________。D.图丙是图甲的部分片段放大

(4)在一个DNA分子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目的54%,其中一条链中鸟嘌呤 与胸腺嘧啶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2%和28%,则由该链转录的信使RNA中鸟嘌呤与尿嘧啶分别跟踪训练2 如图中④代表核糖体,⑤代表多肽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占碱基总数的________________。

考点三 复制、转录及翻译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内合成的(2013全国Ⅰ,1B)B.转录过程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不需解旋酶(2011江苏,7A、2011A.图中所示的生理过程主要有转录和翻译 安徽,5C改编)B.①链中(A+T)/(G+C)的比值与②链中的相同

C.真核细胞染色体DNA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2011海南,25D)C.以③为模板而合成⑤的过程要产生水 D.DNA病毒中没有RNA,其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中心法则(2010海南,12D)D.③上所含有的密码子均能在tRNA上找到相对应的反密码子 【链接提升】图示分析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 【易错判断】

1.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及DNA的X光衍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2013全国Ⅱ,5④⑤)()

2.DNA双螺旋模型的构建,发现DNA如何储存遗传信息(2013广东,2③)()3.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2013全国Ⅰ,1D)()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DNA用15N放射性同位素标记(2012上海,11C)()

5.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2013全国Ⅰ,1C)()

1.图一表示DNA分子复制过程

6.DNA有氢键,RNA没有氢键(2013全国Ⅱ,1A)()

两个子代DNA分别由一条母链和一条子链组成,两个子代DNA分子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

7.一种t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2013全国Ⅰ,1A)()



【题型归类】 就会立即摄取。在相同的条件下,向连续培养的两组细胞培养液中同时加入,定期取样,题型七 同位素标记类 检查被标记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如下表所示,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同位素示踪法,就是在需要研究的物质体系中,加入一些放射性同位素原子(示踪原子),用监

测手段来跟踪其行迹,进而研究出该系统的变化规律的方法。

用32P标记了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32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完成后每个细胞中被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是()

A.0条B.20条C.大于0小于20条D.以上都有可能

【解题指导】 ①利用放射性32P,跟踪研究DNA复制的规律特点,②结合所学知识推测:

A.第一次细胞分裂完成后所形成的细胞中,DNA双链均是一条链含有32P,另一条链不含32P,第二

C.细胞周期的时间应是甲组小于乙组D.乙组约有20%的细胞处于细胞周期中

次细胞分裂的间期,染色体复制后一条染色单体含32P,一条染色单体不含32P,有丝分裂后期,姐

4.(拓展)如果将1株绿色植物栽培在H182O的完全培养液中,给予充足的光照,经过一段时间3232

妹染色单体分离,如果含P的20条染色体同时移向细胞的一极,不含P的20条染色体同时移

后,下列物质中能含18O的是()32

向细胞的另一极,则产生的子细胞中被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是20条和0条,如果分别移向细胞

①周围空气的氧气 ②周围空气的二氧化碳 ③周围空气的水分子 ④光合作用生成的葡萄

两极的20条染色体中既有含32P的,也有不含32P的,则形成的子细胞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

大于0小于20条。

A.只有①B.只有①③C.除④之外都含有D.①②③④

【方法总结】同位素示踪技术应用例析

5.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是常用的研究手段。请分析下列几个科学实

用于示踪技术的放射性同位素一般是构成细胞化合物的重要元素。如3H、14C、15N、18O、32P、验,回答有关问题: 3

5(1)将大肠杆菌的DNA分子用3H标记后,放在普通培养基上繁殖两代,如下图所示。该实验

有力地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若在此过程中,共消耗了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183个,则亲代DNA分子中含腺嘌呤脱氧核苷酸________个。18

(2)鲁宾和卡门用放射性O分别标记HO和CO分子,证明了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O2来自22________;卡尔文用14C标记的CO2研究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中C的转移途径,14C在化合物中的出现顺序依次是:14CO2→________(化合物)→________。(3)用含放射性元素的氨基酸培养豚鼠的胰腺细胞,研究豚鼠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放

射性在核糖体出现后,依次经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最后出现在细胞外【提升训练】

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1)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特色训练】

A.一种t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1.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能证明DNA是遗传

物质,对这两个实验的研究方法可能有:①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②放射B.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中合成的 性同位素标记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C.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的三个碱基

A.两者都运用了①和②B.前者运用了①,后者运用了②

D.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C.前者只运用了②,后者运用了①和②D.前者只运用了①,后者运用了①和②

2.将DNA分子双链用3H标记的蚕豆(2n=12)根尖移入普通培养液(不含放射性元素)中,再让细 2.(2013·海南卷,13)关于T2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胞连续进行有丝分裂。某普通培养液中子代细胞处于第三次有丝分裂中期,根据图示判断,该细胞

A.T2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中含硫元素

中染色体的标记情况是()

B.T2噬菌体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 A.12条b

B.6条a,6条b C.RNA和DNA都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C.6条b,6条cD.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 D.b+c=12,但b和c数目不确定

3.(拓展)若将3一种3H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加入细胞培养液中,正在进行DNA复制的细胞

3.关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下列问题:

A.设计思路相同,都是设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研究它们各自的遗传功(1)细胞中过程②发生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___。能,但分离方法不同(2)已知过程②的α链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4%,α链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B.都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碱基中鸟嘌呤分别占29%、19%,则与α

链对应的DNA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_____。C.格里菲思对S型细菌进行加热处理,使蛋白质变性,而DNA仍然保持生物活性,仍具有遗传效应

32D.用P标记噬菌体的DNA,让其侵染大肠杆菌后搅拌并离心,由于上清液中有部分噬菌体未侵入大肠杆菌,或者由于培养时间过长,复制增殖后的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故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低

4.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进行实验,证

明DNA是遗传物质。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3)由于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而导致过程③合成的肽链中第8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

A.用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不变

(密码子有AUU、AUC、AUA)变成苏氨酸(密码子有ACU、ACC、ACA、ACG),则该基因的这个碱基323

5B.选择P和S分别标记噬菌体DNA和蛋白质

对替换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实验结果表明噬菌体DNA没有进入大肠杆菌

(4)在人体内成熟红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中,能发生过程②、③而不能发生

D.混合培养的时间、温度等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过程①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表示胰蛋白酶合成的部分过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5)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相同DNA进行过程②时启用的起始点________(在“都相同”、“都不

A.图示中共有RNA、蛋白质(多肽)和多糖三种大分子物质

同”、“不完全相同”中选择),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②的形成与核仁有关

C.③合成后还需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才具有活性

9.周期性共济失调是一种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用A或a

表示)控制的遗传病,致病基因导致细胞

D.该过程中发生了碱基配对,如A与U配对,G与C配对

膜上正常钙离子通道蛋白结构异常,从而使正常钙离子通道的数量不足,造成细胞功能异常。

6.如图表示生物体内基因控制性状的流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该致病基因纯合会导致胚胎致死。患者发病的分子机理如图所示。

ⅠⅡⅢ

某段DNA――→mRNA――→蛋白质――→性状 ①Ⅰ过程需要DNA链作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葡萄糖为其直接供能 ②Ⅲ过程可以表示酪氨酸酶与人类肤色的关系 ③豌豆的圆粒和皱粒出现的根本原因是Ⅱ过程中合成的蛋白质不同 ④mRNA发生改变一定会导致该个体的性状发生改变 ⑤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其多倍体植株细胞内Ⅰ与Ⅱ的过程一般更旺盛

A.①③④B.③⑤C.②⑤D.②④ 7.某研究小组发现染色体上抑癌基因邻近的基因能指导合成反义RNA,反义RNA可以与抑癌基因转

录形成的mRNA形成杂交分子,从而阻断抑癌基因的表达,使细胞易于癌变,据图分析,不正确的叙述有

()

请回答:

(1)图中的过程①是________,与过程②有关的RNA种类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如果细胞的核仁被破坏,会直接影响图中______________(结构)的形成。(2)虽然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转录出的mRNA长度是一样的,但致病基因控制合成的异常多肽链较正常多肽链短,请根据图示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图中所揭示的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过程Ⅰ称为转录,在细胞核中进行

B.与完成过程Ⅱ直接有关的核酸,只有mRNA

C.与邻近基因或抑癌基因相比,杂交分子中特有的碱基对是A—U D.细胞中若出现了杂交分子,则抑癌基因沉默,此时过程Ⅱ被抑制

10.高考生物实验专题考点与考法探究 篇十

【关键词】 基础实验 变量 实验步骤

高中生物实验部分一直以来都是高考必考内容,考法多样,题型多变,可以以学生所学的任何一部分知识点为依托来考查学生的实验技能,所以可以说实验能力是生物学科最高能力层次之一,是新课改以来对学生素质教育追求的一项重要的能力目标,但也是学生失分较多的一项。

参考近几年的考纲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要求:

1、考綱规定的教材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这说明实验设题型仍然是今后高考命题的热点。实验题虽然开放性较强,灵活多变,基础实验多且考查点较细,但仍有规律可循,本文就如何突破高考生物实验与探究题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归纳总结课本基础实验

课本基础实验所涉及的实验方法、材料选择、试剂(或药品)的使用及作用、颜色反应(观测指标的确定)等是高考中选择题的常考点,也是进行探究实验设计的基础,所现现将课本基础实验归纳如下:

二、汇总课本中基本的实验方法

课本实验中所涉及的基本实验方法经常在非选择题或选择题中考查

1、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物理模型

2、种群数量增长模型:构建数学模型

3、分离各种细胞器:差速离心法

4、证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密度梯度离心法 同位素标记法

5、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同位素标记法

6、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于H2O:同位素标记法

7、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及分泌:同位素标记法

8、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纸层析法

9、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假说演绎法

10、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类比推理

11、调查土壤中不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取样器取样法

基础实验的升华就是把其中的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方式应用在探究实验之中,在探究的每一个环节中来体现学生对基础实验的掌握、理解情况,体现高考对实验能力的要求。

三、归纳探究性实验的环节性命题及解题技巧

1、考查实验假设:

实验探究的其中一个环节,因为实验结果可能出现多种情况,所以需要对实验做出假设,这种题型比较简单,解题思路是:紧紧围绕实验目的,肯定或否定其中的一面,切忌模棱两可。

2、考查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是课本中学习过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是在大量观察、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而得出的理论依据,是贯穿整个实验的中心思想,是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思路,但解题时对学生综合能力、概括能力的要求较强,学生不易得分。

解题思路:要根据实验目的,对实验自变量的作用原理(密切关注实验目的)和因变量的检测原理(有时可参考题中相关实验步骤)进行完整的描述。有了答题模板,原理的考查就变得有迹可循。

3、考查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指实验过程中所被操作的特定因素或条件。按性质不同可分为两类:

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因变量,指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前者是原因,后者是结果,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和解释这种前因后果。无关变量,指实验中除自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或条件,也称干扰变量。

解题思路:明确变量的分类及含义,对不同的变量自然就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其中自变量主要是按照单一变量原则进行操纵;而无关变量则通过对照原则和等量原则来平衡,以及其它的条件设置成相同且最适;因变量则选择比较科学的方法进行检测或测量。

1、考查实验步骤:

解题思路:分组编号----分组施加实验条件----在相同条件下培养(放置)----观察记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的复杂程度可在第二步骤中做适当的增减。

2、考查实验结果及结论

解题思路:首先要弄清楚结果与结论的区别,实验结果是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或收集到的数据,而实验结论是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而得出的定性表述。

上一篇:身边的温暖小学作文下一篇:二年级语文《欢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