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感情生活

2024-06-19

陆游感情生活(精选6篇)

1.陆游感情生活 篇一

陆游字务关,号放翁,是南朝的著名诗人。他的一生写过很多诗词作品,我们都是从小背诵着他的诗词长大的,但是大家又可否知道陆游是什么诗人呢?

首先,陆游是一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这也是谈到陆游是什么诗人常人立刻会想到的一点。陆游逝去后,留下了很多他的诗词著作,一共有9300多首,是中国史上存诗量多的诗人。而他的很多诗词作品都是表达了他对于抗金杀敌和收复中原的伟大报复。比如说《示儿》、《浪淘沙》、《长相思》等等作品,语句都其悲壮和豪迈,生动形象的体现了他对穷苦人民的怜惜和敌人的仇恨,洋溢着他内心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其次,陆游还是一名重感情,专一的诗人。陆游二十岁的时候不顾母亲的极力反对与唐琬结婚了。婚后,陆游母亲一直处处针对唐琬,最终,唐琬和陆游被母亲强行拆散,陆游伤心不已,悲痛欲绝。陆游和唐琬离异后,陆游便写下了《钗头凤》、《沈园》等诗词来追忆和唐琬在一起的这段美好的时光。

最后,陆游也是一名谦逊,卓越的诗人。陆游会经常看一些其他诗人写的作品,他善于去学习其他诗人的作诗风格和精华部分。因此,他诗词作品才会有如此大的成就。比如说他的有些诗词是和李白的作诗风格有些类似,所以被诗人称为“小李白”,以及和杜甫同被世人称为“诗圣”等等,这些称号都是对于陆游诗词作品的肯定。

如今,陆游虽已逝去,但他的诗词作品和他身上的优良传统美德会一直源远流长着,供我们去欣赏和学习。

2.陆游感情生活 篇二

【关键词】陆游;童趣诗;田园;生命意识

陆游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报国与忧国是其诗歌的主旋律。然而,晚年的陆游却将诗歌创作主要的视角转向了田园,用年迈的姿态去体味儿童的乐趣,这无疑是陆游晚年诗歌引人注目的现象,其中包含了一位饱受磨难忠于祖国的老人对人生独特的体悟。

一、陆游“童趣诗”主题

陆游的“童趣诗”主要建立在对乡村儿童生活的观察之上。因而诗歌中存在两个主体,一是书写的对象“儿童”,一是观察的主体“诗人”。从这两个不同主体入手,可以将陆游的“童趣诗”分为两大主题。

1.乡村儿童的趣味生活

乡村带有淳朴的情怀,生长在乡村的儿童更是纯真无邪,这深深触动了诗人心中最原野的地带,这也是晚年陆游选择将儿童作为诗歌创作对象的重要原因。陆游的“童趣诗”着眼于描写儿童生活中的有趣细节,多与乡村儿童劳作、嬉戏有关,如《岁晚》里写到“儿童斗采春盘料,蓼茁芹芽欲满篮”;《戏咏园中春草》中“离离幽草自成丛,过眼儿童采撷空”。陆游的童趣诗中,注重在儿童繁忙的劳作之中挖掘将童趣与乡村生活融合一体。从这些童趣诗中得知儿童并不将劳作看成是一件苦事,而是将其当作有趣的游戏,在其中寻找到了无限快乐。如在诗歌《岁晚》里,儿童争相采摘春天的食材,一个“斗”字将儿童采撷的活跃形象彰显得淋漓尽致;而在《戏咏园中春草》中无半分用处的“幽草”在孩子看来却是一件可供玩耍的对象,“成丛”的“幽草”在过眼间变被儿童们“采撷空”,将儿童的天真无邪刻画得入木三分。

陆游的“童趣诗”一方面表现出儿童劳作、嬉戏的活跃,另一方面又着力体现儿童天性中的“慵懒”。诗人大量地描写“牧童”的诗句便体现出儿童纯真,如《杂感》中的“牧童避雨归来晚,一笛春风草满川”;《牧牛儿》中“童儿踏牛背,安稳如乘舟”;《秋思绝句》中“烟草茫茫楚泽秋,牧童吹笛唤归牛”。但这种惰性并非作为贬义而存在,在儿童天然的包裹下,惰性的流露却是自然的体现。牧童可能因贪玩导致了雨天晚归,但这恰巧又带有牧童身上特有的悠然自得的乐趣。牧童沉浸于“春风”、“烟草”、“楚泽”等等美好的意象构成的朦胧又清新的田园风景画中,散逸之间透露出来的儿童赋予惰性的美好,使得读者对牧童的贪玩晚归不禁发笑,并陶醉在童趣的世界中。

这些“童趣诗”体现的儿童生活,面对整个乡村儿童群体,那么能够书写下整个儿童群,固然是诗人将自我也融入了这个集体中,充分发挥了一个参与者的主体性。

2.自我的“童趣“心境

立于观察者的角度,陆游的“童趣诗”另一方面又表现了诗人自我的童心。

陆游置身于儿童的天地中,同他们一起玩耍、打斗。在《东篱三首》里诗人写到:“陪客投壶新罚酒,与儿斗草又输诗。”[6]诗人一面“陪客投壶”,一面“与儿斗草”,簡单的铺叙之间便将一幅平和闲适的画面展现了出来,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诗人和孩童们玩耍时的愉悦。这种出自诗人的“童趣”还有《园中作》中“花前自笑童心在,更伴群儿竹马嬉”;《春游》里“每驾柴车游古寺,间骑竹马伴群儿”;《岁暮》中“客来莫怪逢迎懒,正伴曾孙竹马嬉”。此时儿孙满堂的诗人,全然不顾年龄的限制,与孩子们嬉戏。在这些诗句中,我们感受不到老者的严肃,反倒是有与孩子一样的天真。陆游在《老甚自咏》中就展现了步入老年后的整体状态:“残年真欲数期颐,一事无营饱即嬉。”这种无所欲无所求的生活态度,俨然是一位“老童”的形象。这“老童”的形象又在许多诗中都有所体现。如《书适》里“老翁垂七十,其实似童儿”;《夜归》里“八十老翁顽似铁,三更风雨采菱归”;《游山》里“九十衰翁心尚孩,幅巾随处一悠哉”。诗人拥有儿童的贪玩与懒散,显现出一种悠然又“顽皮”的状态,正是借“童趣”的书写来表达“返老还童”的心境。

这位已到生命的最后历程“转型”书写“童趣诗”的老人,让这些诗歌中更多了一份老者的生命喟叹,多了一份“返老还童”的心绪。可以说,也正是有深怀的童心,才会如此细致地观察儿童生活,才会在暮年写下大量的“童趣诗”。

二、心理寄托

1.理想失意的情感寄托

从“隆兴和议”的签订,到后来亲临抗金前线又被召,到一次次的闲职被免,无数次的宦海浮沉使陆游感受到了理想破灭的真实感。66岁的陆游开始了山阴农村20年的闲居生活。

然而,对于一个一生都行走在报国路上的诗人,这些“童趣诗”固然还传递这诗人对于人生理想幻灭后的心理寄托,诗人正是利用童趣体验来抵消自己报国无门以及年华衰老的苦闷。诗人在《园中归戏作》中就表达了虽有童心为伴,但岁月的蹉跎无法回避,已是残烛之年却功业未成的悔恨。因此,在充满欢快的“童趣诗”的背后依旧保存着诗人潜意识里的抱负和遗憾。而诗人的生命历程即将走完,回顾一生的奋斗的徒劳,于是将老年的苍凉心境寄托于儿童的世界中去,让世界最纯洁的生命来冲淡内心的无奈。也正因为如此,诗人在临终前仍写下《示儿》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人生追求的超脱

“经历了‘悟今是而昨非的重要思想转折之后,陆游的心态变得真正平和了,诗风也发生了变化,……明媚清新的风光与诗人轻松愉悦的心境相得益彰。”陆游将人生的终结历程放置于田园之中,作为一个参与者享受着童趣的快乐,这无疑更是诗人在经历理想幻灭后的一次人生的超脱。

孔子告诫弟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陆游将大半生都付诸收复中原的愿望中,而在晚年郁郁不得志、穷途末路时,选择了闲居山阴独善其身。《陆游闲适诗研究》中写到:“独善其身是对不能兼善天下的一种补充,而每个人独善其身的内容,充分体现出个人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境界。”那么陆游以一位老翁的身份融入儿童的世界,也就是诗人独善其身时创造的精神境界,同时写下的这些“童趣诗”赋予其精神上的寄托。诗人潜意识里一直怀有关于家国人民的念想,但在暮年真正归隐于乡村后,其心灵的放空和超脱才正真是人生以及诗歌的主导。如陆游的“童趣诗”大量描写“牧童“的内容,反映出一种散逸的生活状态,并利用烟雨朦胧的环境描写来加深这种闲适的心理与诗歌的境界。同样,陆游“童趣诗”中的儿童游戏的描写,也表现出乡村生活不变的祥和。正是诗人的“童趣”带来了“童趣”的诗歌,童趣被赋予向上而单纯的生命力,是诗人超然的人生寄托和追求。

3.人事、自然的留恋

闲居与山阴的陆游已是儿孙满堂,在自然中享受天伦之乐,体味与自家儿孙相处间带来的亲情的趣味;与此同时,又与邻舍、父老乡亲也结下了深厚友谊;陆游还善于观察同村儿童的生活游戏,与他们一起感受童趣。这无不体现出一种邻里乡亲的和谐,是一种人情的乐趣。

陆游隐退于山阴时已是66岁,经历了大半个人生的风雨,如今已接近人生的终点,必然会产生对生命的留恋。而同时面对美丽宁静的大自然与谐和淳朴的邻里人情,更加深这种眷念,这是诗人的人生经历与自然的生命规律所带来的结果。“童趣诗”是关于儿童趣味的书写,一个终点的生命对起点的生命的礼赞,无疑就是诗人对人事自然留恋的体现,诗人希望在书写童趣的同时,回到人生最初的单纯,再次体会人生的甘甜。

4.对生命的思索

李贽的“童心说”提出:“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19]提倡人要不忘初心,永怀一颗赤子之心,因而童心是人生的最低底线和最高境界。陆游作为一个在生命的终点行走的老翁,此时大量的“童趣诗”就是其不忘初心的童心回归,看似是一位老顽童生活的闲适,其中暗藏的更是一位老者的生命意识和人生大智慧。

“人来自于大自然,可是却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远离了大自然,并日益扩大这和自然的对立……于是,回归便成为人类想要获得自身存在的必然选择。”陆游隐居到山阴,开始了对自然的回归;在自然中同儿童们一起欢愉,则是对自我的回归。陆游将自我的一部分情趣寄托于孩子的世界当中,在写自我童趣的诗句中出现“老翁垂七十,其实似童儿”等内容,那种童心的体现,是诗人追求的生命的回归,是一种终极的人生境界。这种回归,在一位老者智慧的笔触下,也让读者依稀感受到“花前自笑童心在”的超然。

陆游的爱国情怀贯穿了整个人生,当无法实现爱国理想时,个人的自我理想便凸现出来。《论语·先进》中孔子的理想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理想通过描绘的一幅社会祥和的景象来呈现,成人与儿童在自然中沐浴游玩是一位心怀天下之人最大的愿望。陆游在“童趣”书写时,找到了人生的归宿,在自然中将自身与儿童并列,那种发自生命本源的快乐是诗人的终极追求。而当诗人享受这返老还童的生命乐趣时,看到人情的和谐与祥和,又是对社会家国的期盼,因而童趣诗反映的又是诗人对国家人民的终极理想,在寻觅人生归宿的同时,依旧在心底饱含对社会的美好希冀。

三、小结

半世侠骨豪情的彰显,二十年的生命归回,“童趣诗”的确简单,简单到皆在儿童的理解范围;而“童趣诗”又是全然的深刻,深刻到只能出自于智者之笔。陆游的“童趣”书写,不仅仅只在诗中,也不仅仅只在田园之中,更是流淌于人生之中,是一位老翁的生命书写。山阴的某个农家门前倚着一位年过耳顺、古稀直至耄耋的老人,那或许是思考人生归宿的智者,亦或许只是早已返老还童的“陆游”。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12][13][14]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5]刘蔚《陆游的村居心态及其田园诗风的嬗变》.见中国陆游研究会.陆游与鉴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6][21]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7]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8]李建英.陆游闲适诗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9]张建业主编.李贽文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0]《读王摩诘诗愛其散发晚未簪道书行尚把之句因用为韵赋古风十首亦皆物外事也》其一,卷十六.转引自李建英.陆游闲适诗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名家名篇:陆游 篇三

人物评传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他继承并发摺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本文选其诗十一首:《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病起书怀》、《关山月》、《夜泊水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其词五首:《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鹊桥仙》(茅檐人静)、《钗头凤》(红酥手);其文一篇:《游小孤山记》。

传世名篇

游山西村

【题解】

见《剑南诗稿》。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因极力支持抗战派将领张浚北伐,遭到朝廷投降派的排挤,自降兴(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通判罢官归乡,居住在山阴镜湖之三山村。这道诗就是作者于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三山村时写的。诗中记一次邻村之游,描写了山阴农村的美丽风光、热闹的节日气氛以及农家的纯朴好客,表达了作者对农家的深厚情谊。

【原文】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剑门道中遇微雨

【题解】

见《剑南诗稿》。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境》是入蜀孔道,又是历史名胜,历代诗人题咏甚多。乾道八年(1172)冬,作者由南郑(今陕西汉中)赴成都途经此地,即吟此诗。关于其诗索解,或认为作者终生志在恢复,这时是从汉中前线调往后方成都担任闲官,故诗里抒发的是壮志未酬的感慨,作者并非向往当个诗人,而是不甘心于只当个诗人,内涵深婉,意在言外。剑门,山名。

【原文】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舍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病起书怀

【题解】

见《剑南诗稿》。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夏。是时,游在成都,被人攻讦而遭弹劾罢官,遂躬于田亩。春末夏秋之际,作者生病,虽生活愈加清贫,仍不忘恢复之意。于是病愈即写《病起书怀》二,以表其矢志不渝之爱国情。

【原文】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关山月

【题解】

见《剑南诗稿》。作于淳熙四年(1177),时作者被弹劾罢官闲居成都,距宋、金达成“隆兴和议”近十五年。诗中揭露“和戎诏下十五年”来将军们“朱门沉沉按歌舞”的荒淫享乐,抒写士兵们以死报国的“壮士心”被白白消磨的悲愤,和“遗民忍死望恢复”的迫切愿望,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求和苟安政策的愤怒谴责。《关山月》,原为汉乐府《横吹曲》篇名。

【原文】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沈沈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戌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士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夜泊水村

【题解】

此诗作于山阴奉祠,时作者已家居九年。山阴是江南水乡,作者常乘小舟出游近村的山水。此诗为即景之作。

【原文】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书愤

【题解】

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春,时作者六十二岁,罢官闲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已达六年。诗中概括了作者一生的抱负、经历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原文】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临安春雨初霁

【题解】

见《剑南诗稿》。淳臣十三年(1186)春作者出知严州(洽今浙江建德)之前,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到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等候宋孝宗召见。此诗描写作者暂客临安时的闲散无聊生活,流露出对恶浊的官场生涯的厌倦和盼望早日归家的心情。

【原文】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秋夜将晓出篱门

迎凉有感(其二)

【题解】

见《剑南诗稿》。绍熙三年(1192)初秋作于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共二首,此其二。诗中抒发了对金人占领区大好河山和人民的深切怀念,流露出对无力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集团的强烈不满。

【原文】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题解】

选自《剑南诗稿》。写于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是年六十八岁。他一生主张北伐,渴望统一,虽屡受投降派的谗毁排挤,终矢志不移。此诗正是作者即景抒情、借梦言志的名作之一。

【原文】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沈园(二首)

【题解】

据南宋周密《齐东野语》、陈鹄《者旧续闻》和刘克庄《后村诗话》载,游二十岁与其表妹唐琬婚,然琬为陆母厌,只得改嫁,十多年后,游与琬邂逅于沈园,共叙旧情。游痛以作《钗头凤》词,琬亦作同调之作,以诉其情。沈园会后,琬不久便离开人世。游于庄元五年(1199),作二绝句以记之。沈园,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禹迹寺南。

【原文】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示儿

【题解】

见《剑南诗稿》。作于嘉定二年(1210)十二月作者临终前,是诗人的绝笔和遗嘱。诗作集中体现了作者收复失地的终身抱负、统一祖国的坚定信念和至死不泯的爱国深情。

【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卜算子

咏梅

【题解】

陆游一生钟情于梅花。他不但写了一百六十多首咏梅诗,还写了四首咏梅词,词境大都托物言志,是诗人品格的写照。《卜算子·咏梅》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

【原文】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夜游宫

记构寄师伯浑

【题解】

此词选自《渭南文集》,系一首记梦之作,而这梦境正是其生活的重现,词中又绘写了梦醒后的感慨,洋溢着慷慨昂扬的爱国激情,迸射出浪漫的火花。

【原文】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诉衷情

【题解】

这首词是陆游晚年的作品。这时词人已年近古稀,退居故乡山阴。但他一日也没忘记抗敌前线,报国信念至死不衰,愈老弥坚。

【原文】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戌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题解】

选自《渭南文集》,作者在蜀,曾一度任南郑(今陕西汉中)军职,不久改调成都参议官,投闲置散,抱负难展,失意之极,因咏啼鹃以抒怀抱。通篇借物寓情,以环境冷落渲染凄凉气氛,以莺燕无声反衬杜宇啼鸣,悲凉悉苦。《词林纪事》引《词统》云:“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

【原文】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钗头凤

【题解】

这首词大约是陆游三十岁左右时的作品。据《齐东野语》记载,词中描绘的是陆游与唐琬的一段爱情悲剧。

【原文】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地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游小孤山记

【题解】

选自《入蜀记》,一作《过小孤山大孤山》,为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是时,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安徽宿松东长江中。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南。

【原文】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钯泽莹润,亦与他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称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罕松县,有戌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然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逾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地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澎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发。万立庙门,有迅鹘搏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支:“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揽。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境”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上赤而璧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

4.陆游 篇四

陆游是中国历史上最高产的诗人之一,流传下来的诗歌达九千多首。他又是一个无所畏惧的铁血男儿,一生渴望征战杀场,恢复中原。但是陆游的一生遭遇了太多的坎坷,他生长在一个战火纷飞,国破家亡的动荡年代,在他出生的第二年,就发生了大宋历史上最为耻辱的靖康之变,成年之后的陆游又连遭不幸:情场失意、屡败考场、官场两失意以至于报国无门,最终在贫病交迫中含恨而死。

陆游的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45岁以前,国家动荡不安,想要通过科考入仕,实现自己爱国忧民的远大抱负,但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家居;

二、46岁入蜀从军至65岁被劾罢官;

三、66岁以后在山阴农村闲居20年。而这三个阶段也与其诗歌创作过程相对应。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整理概括了陆游作品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

在第一阶段,陆游的诗作仅200首左右,作品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而陆诗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便是第二阶段。在这一时期,陆游在南郑受到王炎的重用,第一次亲临一线对金作战,在战场上,陆游变成了豪气冲天的青年战士,而不是一个只会吟诗作赋的暮年诗人。他在诗中写道:“忆昔西征日,飞腾尚少年”。正如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所说的一样,陆游与陈与义、吕本中、汪藻、杨万里等人不同,陆游说道做到,他不但写爱国、忧国的情绪,并且通过行动证明自己救国、卫国的胆量和决心,他“从戎”、“上马击贼”,“慷慨欲忘身”、“敢爱不赀身”,愿意“拥马横戈”、“手枭逆贼清旧京”,亲自参与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去。

虽然陆诗中爱国主题的作品不足十分之三,但这些诗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并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和灵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等等,这些诗句都表明了陆游的一片赤诚,然而陆游的“一片丹心”始终得不到报国的机会,只能压抑着自己内心的愤慨,而这些情感在诗中也就表现为在激昂的基调中又鸣响着悲怆。

而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着重描写了陆游的爱国诗,对于他的闲适诗却着笔甚少,点到即止。而我却觉得陆诗中的闲适诗赞美自然、热爱生活,充满了闲情逸趣,很值得下笔墨来细细品味。

5.陆游凤头钗教案 篇五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词调是根据五代无名氏《撷芳词》改易而成。因《撷芳词》中原有“都如梦,何曾共,可怜孤似钗头凤”之句,故取名《钗头凤》。陆游用“钗头凤”这一调名大约有两方面的含意:一是指自与唐氏仳离之后“可怜孤似钗头凤”;二是指仳离之前的往事“都如梦”一样地倏然而逝,未能共首偕老。因为这首词是咏调名本义的本事词,所以须首先交待一下词中本事。

一般的说法是:陆游初娶舅父唐闳之女,婚后夫妻相爱,而陆游的母亲却不喜欢自己的侄女,陆游迫于母命不得不与唐氏离异。离异后唐氏改嫁同郡宗子赵士程。在一次春游中陆游与唐氏及其后夫士程邂逅于绍兴城南禹迹寺附近的沈园。唐氏得后夫同意,遣人送酒馔致意,陆游感于前事,遂题此词于沈园壁上。以上情节来自宋周密《齐东野语》,查其中却有失实之处。盖唐闳为鸿胪少卿唐翊之子。陆游有舅父六人,但其中并无唐闳(详见拙著《宋词选语义通释》附录二《陆游<钗头凤>词若干问题质疑》所引宋王珪《华阳集》卷三十七《唐质肃公介墓志铭》)。陆游与前妻唐氏自然也不是表兄妹。但据宋代诸家笔记所载,陆游与前妻唐氏在一次春游中于沈园相逢,晤谈之后而作此词这是可以相信的。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是男子口吻,自然是陆游在追叙今昔之异;昔日的欢情,有如强劲的东风把枝头繁花一扫成空。别后数年心境索漠,满怀愁绪未尝稍释,而此恨既已铸成,事实已无可挽回。下阕改拟女子口吻,自然是写唐氏泣诉别后相思之情:眼前风光依稀如旧,而人事已改。为思君消瘦憔悴,终日以泪洗面。任花开花落,已无意兴再临池阁之胜。当年山盟海誓都成空愿,虽欲托书通情,无奈碍于再嫁的处境,也只好犹夷而罢。此词口吻之逼真,情感之挚婉,都不类拟想之作。如果没有生活原型作为依据,只凭虚构是不会写得如此真切感人的。以上谈的是这首词的总体印象,为了印证这一印象,还可以从语言意象入手做进一步的分析。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这三句抚今追昔,所表现的情感是极其丰富而又复杂的。“红酥”言其细腻而红润。李清照《玉楼春》(红梅)词:“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看南枝开遍末?”词中以“红酥”形容红梅蓓蕾之色,是个令人陶醉的字眼儿。陆游用“红酥”来形容肤色,其中便寓有爱怜之意。词人为什么只写手如红酥?这是因为手最能表现出女性的仪态。如《古诗十九首》“纤纤濯素手”;苏轼《贺新郎》“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都是借手来显现人物的体态与仪表的例子。但在这首词里,词人不仅借对手的描写来衬托唐氏仪容的婉丽,同时联系下句“黄縢酒”来看,正是暗示唐氏捧酒相劝的殷勤之意。这一情境陡地唤起词人无限的感慨与回忆:当年的沈园和禹迹寺,曾是这一对恩爱夫妻携手游赏之地。曾几何时鸳侣分散,爱妻易嫁已属他人。满城春色依旧,而人事全非。“宫墙柳”虽然是写眼前的实景,但同时也暗含着可望而难近这一层意思。“东风恶,欢情薄”是借春风吹落繁花来比喻好景不常,欢情难再。“东风恶”的“恶”字多有人理解为恶毒之恶,这是不对的。由于对“恶”字语义的误解,更将此句加以引伸,认为“东风恶”是陆游影射自己的母亲太狠毒,拆散了儿子的美满姻缘。这更是望文生义的无稽之谈。为了纠正对此句的错误理解,在此不得不稍加辨证。盖宋元时语中的“恶”字本为表示事物程度的中性“甚词”,义同太、甚、极、深,并不含有贬义。如康与之《忆秦娥》词:“春寂寞,长安古道东风恶。”意谓春光已去,而长安古道上的春风还在劲吹。周邦彦《瑞鹤仙》词:“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东风何事又恶”。是说西园落花已经飘零满地,东风又何必刮得如此之甚呢!元胡只从《快活三过朝天子》散曲:“柳丝舞困小蛮腰,显得东风恶”。这是形容春风中杨柳不停地迎风飘舞,显得东风甚猛;如果柳丝是小蛮(白居易有妾名小蛮,善舞)的腰肢,她必定感到十分困倦了。据此可知“东风恶”并非影射陆游的母亲。至于这首词在客观上是否具有反封建的社会意义,这是另一回事,不应和词的本文阐释混为一谈,否则将会曲解作品原意而厚诬古人之嫌了。辨证既明,那么“一怀愁绪”以下三句自然是紧承好景不常,欢情难再这一情感线索而来,是陆游在向前妻唐氏倾诉几年来的愁苦与寂寞。最后结以“错、错、错”三字,却是一字一泪。但此错既已铸成,即便引咎自责也于事无补,只有含恨终身了。

词转下阕,却另起一意。这里是用代言体直拟唐氏口吻,哭诉别后终日相思的苦情:“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这三句词因为是拟唐氏口吻,所以仍从往日同赏春光写起,而丝毫没有复沓之感,反而令人觉得更加凄楚哀怨,如闻泣声,如见泪眼,人物音容,宛然在目。“春如旧”一句与前阕“满城春色”相对应,既写眼前春色,也是追忆往日的欢情,但已是“物是人非事事休”了。“人空瘦”,正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一个“空”字,写出了徒唤奈何的相思之情,虽然自知相思无用,消瘦无益,但情之所钟却不能自己。“泪痕红浥鲛绡透”,正是数年来终日以泪洗面的真实写照。“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四句写出了改嫁后的无限幽怨:任它花开花落,园林清幽,但却无心观赏登临。俞平伯《唐宋词选释》认为:“‘闲池阁’此指沈园近迹。”虽也可通,但不如解为赵氏园林为更近词之本意。盖从前阕“满城春色”,后阕“春如旧”所写景色来看,都不是暮春气象。因此说“指沈园近迹”就与前文牴牾不通了。另据陈鹄《耆旧读闻》说:赵士程“家有馆园之胜”,可见这两句指唐氏改嫁后不能忘情于前夫,赵家虽有园林池阁,却因抑郁寡欢而从未登临。下转“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用前秦苏蕙织锦回文诗赠其丈夫故事,直将改嫁后终日所思和盘托出,补足上二句之意。结句“莫、莫、莫”三字为一叠句,低徊幽咽,肝肠欲断,这是绝望无奈的叹息,也是劝慰前夫,自怨命薄的最后决别。据说唐氏在沈园与前夫会晤之后,不久便抑郁而死。

6.陆游“三最”炳史册 篇六

宦游一生多失意

宋徽宗宣和七年十月十七日(1125年11月13日),一个狂风暴雨的凌晨,淮河岸边的一条官船上,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仆妇们忙向38岁、再为人父的淮南计度转运副使陆宰报喜:“是位小官人!”因夫人怀孕时曾梦见诗人秦观,陆宰便说:“秦观字少游,这孩子就起名陆游吧。”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陆宰是一位坐拥书山的著名藏书家,所以陆游从小浸润书海,自谓“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很快就诗书满腹。十七八岁时,又拜著名文豪曾几为师,学问更为长进。

时值金兵南侵,不但夺去半壁江山,而且掳走徽宗、钦宗二帝,南宋朝廷在奸相秦桧的把持下屈膝媾和,割地称臣。隐退在绍兴老家的陆宰跟友人“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此情此景,让陆游刻骨铭心,从小产生了收复国土、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

可是,在主和派得势的环境下,尽管29岁的陆游在杭州省试中名列第一,却在次年礼部考试中因“喜论恢复”触怒秦桧而被黜落;尽管在秦桧死后,比较清明的宋孝宗即位不久,就第一个特赐陆游进士出身。在孝宗当了27年皇帝准备禅位时,亲手封的最后一名官员也是陆游——“上怜其才,旋即复用。未内禅,一日上手批以出,陆游除礼部郎。上之除目,自公而止,其得上眷如此。”但是,孝宗始终把陆游当作诗人看待,不肯委以重任。

陆游从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十一月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至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任太中大夫,宦海沉浮30年,从34岁陆续做官到79岁,宦迹遍及浙、苏、闽、赣、川、陕六省,先后担任过23个官职、三个兼职,最高的官职也只是四品,而且多次被人中伤,四度受到罢黜,只落得“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结果。

在奸臣当道的黑暗朝代,像陆游这样的志节高远的人,很难施展抱负、不受排斥。

军前三次杀猛虎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三月,陆游到了抗金前线南郑,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官邸任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向王炎“陈进取之策”,在军营枕戈仗剑,风餐露宿,“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

身在抗战第一线,陆游与战友们常以狩猎作为作战训练。侦察、布阵、合围、射击,南郑周围的群山,从中梁山、嶓冡山到定军山,都留下了他们策马飞纵的蹄印。

这年秋天,陆游与同伴们正在围猎,突然听到虎啸声,同伴们大惊失色。正值壮年的陆游凭着一身轻功,过人臂力,手持长矛,大吼一声,勇往直前。老虎猛一纵跳,浑身直立,张开血盆大口,就要扑向陆游。说时迟,那时快,陆游的长矛用力一送,恰好戳进猛虎的喉管。鲜血飞溅在陆游的白袍上,老虎立时毙命。

陆游曾用夸张的笔法描写自己武艺超群:“十年学剑勇成癖,腾身一上三千尺。”用长矛杀死一只老虎,自然不在话下。

对于这惊险的一幕,陆游曾写诗记录:“眈眈北山虎,食人不知数……,我闻投袂起,大呼闻百步。奋戈直前虎人立,吼裂苍崖血如泣。从骑三十皆秦人,面青气夺空相顾。”“剌虎腾身万目前,白袍溅血尚依然。”

在这之前的当年年中,陆游曾在南沮水边用箭射死过猛虎。有诗为证:“中岁远游逾剑阁,青衫误入征西幕,南沮水边秋射虎,大散关头夜吹角。”这次射虎,陆游身穿青衫。当他带着战利品回营时,受到千人围观:“千年老虎猎不得,一箭横穿血皆赤。拏空争死作雷吼,震动山林裂崖石。曳归拥路千人观……”

陆游第三次杀虎,是在这年的岁末,这次是用剑刺死了一只小虎,且看《怀昔》一诗中的记载:“一日岁欲暮,扬鞭临散关……挺剑刺乳虎,血溅貂裘殷……”

如此看来,陆游在南郑前线一年多的时间里,亲手猎杀了三只老虎。这在中国古往今来的大诗人中,恐怕绝无仅有。

写诗万首抒壮怀

陆游诗名极高,被誉为“小李白”。他与苏轼并称为宋代“两巨匠”,名列中国古代“六大诗人”之中。早年,他曾为自己的人生设计了三条途径:学道飞升,提兵边关,苦心文章。他本不愿做诗人,但时势造英雄,他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陆游一生吟诗无数,自谓“六十年间万首诗”,至今存世9700首,是中国古代写诗、存诗最多的大诗人。他的诗大体有五类:缠绵凄婉的爱情诗、退而难隐的田园诗、歌咏山河的风景诗、充满睿智的哲理诗、志在恢复的爱国诗。而在这五类诗歌中,又以抒发报国情怀的爱国诗最具代表性,最为光辉灿烂。“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是对文恬武嬉、不思恢复的南宋腐朽统治者们的有力鞭挞;“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是上阵杀敌雄心未減的豪迈呐喊;“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抒发了岁月催老、壮怀落空的悲愤;“壮志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坦陈了报国雪耻至死不渝的雄心壮志。

所以,钱钟书说:“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

流芳千古励后人

公元1210年初,85岁的陆游抱着未见国土收复的遗恨,与世长辞。2010年,在陆游逝世800周年的时候,笔者走访了陆游几次游览过的绍兴沈园和他62岁时住过的杭州孩儿巷。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春,31岁的陆游在沈园遇见曾经恩爱非凡的前妻唐琬,留下了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名词《钗头凤》;在与唐琬沈园邂逅44年后的1199年,75岁的陆游重游沈园,写下《沈园二首》,抒发了对郁郁寡欢、抱恨而死的唐琬永不泯灭的眷恋之情。如今,沈园面积大为拓宽,并建筑了纪念陆游的“务观堂”和陆游事迹陈列室,成为当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上一篇:贫困山区市场化的培育与发展下一篇: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