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研究

2024-07-15

路线研究(共8篇)

1.路线研究 篇一

护理研究方法(设计)和研究路线

常用的护理科研设计有哪些?

护理研究是以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实践活动。由于研究对象个体存在文化、经济状况、民族及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其生理特点、疾病特点、治疗要求不尽相同,患病以后受到社会-生理-心理综合因素影响,研究对象对护理研究的依从性也不同。诸多方面干扰因素使护理研究容易出现偏倚和随机误差,从而影响了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所以,在开展护理研究时,首先要进行严谨的科研设计。

做研究有哪些科研设计方法,走什么样的科研程序,这些都是做科研前需要掌握的。熟知设计方法和程序才能使做出来的科研严谨、正确,研究结果也才是可靠、令人信服的。

护理研究方法主要依据研究设计方法的不同而进行分类。按照设计内容不同分为实验性研究、类实验性研究和非实验性研究;按照研究目的不同分为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按照研究性质不同又可分为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实验性研究

又称干预性研究,必须干预在前,效应在后,属于前瞻性研究。任何实验性研究必须有干预措施、设置对照组、随机抽样或随机分组这三项内容。

举例如下:

课题:个体化健康教育对肠造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肠造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在肛肠科住院的30名肠造瘘术后患者,患者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医疗费用支付情况、造瘘时间等无显著性差异。采取随机分组法对30名患者分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取个性化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一对一讲解指导术后注意事项,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健康教育。研究过程中,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对照比较。

结果: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类实验研究

与实验性研究方法基本类似,不同处是设计内容不按随机原则分组或取样,但设计中一定有对研究对象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不对等对照组设计、自身前后对照设计及时间连续性设计等。

实例1:当研究某种新护理措施的实施效果时,将同一家医院一个内科病房的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另一个内科病房的住院患者作为试验组来进行研究,这就是不对等对照组设计。

实例2:“分数奖励法纠正小学生不良饮食习惯的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选取某小学68例有不良饮食习惯的小学生,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使用分数奖励法和原来以责备或体罚等惩罚为主的教育方法,观察和评估干预前后小学生不良饮食习惯的纠正情况。这就是自身前后对照设计。

非实验性研究

即流行病学中的观察性研究,是对研究对象不施加任何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方法。研究常在完全自然状态下进行,比较简便易行,适用于对研究的问题了解不多或该研究问题情况比较复杂时选用。如选取“居家老年人营养不良患病率、发病率及危险因素的调查”、“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确诊初期生活质量”等研究课题。

前瞻性研究

是一种科学的、合理的研究方法,有严谨的研究设计、对照组,有可比性、明确的研究指标。因此,研究结果可信,可作出科学结论。过对已有的资料(如病历、护理记录)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

量性研究简单说就是运用数字资料和统计学手段来验测、分析并验证某个假说或结论。质性研究:护理科研不仅用数据说话,还要用病人的真实感受、体验来评价。以给患者洗头为例,洗头的时间段,时间长短,洗头次数多少最佳,什么样的姿势患者最舒服等。这就是近年来护理领域提出的质性研究。

护理科研路线

只有严格按照程序来开展护理科研,才会使研究更严谨,结果最可靠,应用在临床的价值才最高。哪一个步骤省略或跳跃了,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科学性。因此,学习和掌握这种严谨的科研思维方法,培养和提高研究者科研思维的能力,是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的基础。

2.路线研究 篇二

道路交通规划, 是指根据特定交通系统的现状与特征, 用科学的方法预测交通系统交通需求的发展趋势及交通需求发展对交通系统交通供给的要求, 确定特定时期交通供给的建设任务、建设规模及交通系统的管理模式、控制方法, 以达到交通系统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之间的平衡, 实现交通系统的安全、畅通、节能、环保的目的。近年来,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改善, 人们拥有的汽车数量越来越多, 对安全公路的需求越来越高。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对于道路施工工程的资金投入也在不断增加, 公路路线的规划设计是公路项目的重要环节, 就目前而言, 进行公路路线规划不仅仅要考虑到其使用功能和经济利益, 还要考虑到公路周围的环境和公路后期的养护, 保证公路的稳定和安全性, 做到公路建设和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

1、公路项目路线的规划原则

公路项目路线规划应该坚持“环保、安全、美观”等理念, 要有一定的战略高度和全局观点, 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同时要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 保证公路建设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发展, 尽可能地降低工程造价, 保证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1]。

1.1 服务社会的原则

在进行设计之前, 要对沿线的城镇进行勘查, 考察城镇规划情况, 要以促进城镇规划, 提高当地的交通流畅度, 改善当地的经济发展为规划目标, 将对城镇规划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此外, 还需要考虑当地的基础设施、农林和农田以及旅游景观等情况, 加强与当地的衔接, 协调好地方规划和公路建设之间的关系, 促进公路建设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发展。

1.2 合理利用资源

公路项目路线经过农垦区时, 会对当地的农田造成一定的破坏, 必然要发生征地、拆迁等问题, 给当地的社会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 规划路线时, 应该在服务社会原则的基础之上, 对弃土、自然景观等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 适当地降低路基的填挖高度, 尽量避免占用农田、公益林地以及自然景区, 从而避免资源浪费。此外, 规划过程中应该“以人为本”, 全面考虑当地的生产活动, 为其后续的发展提供保障。

1.3 合理运用公路线性技术指标

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要做到明确和掌握各种技术指标, 合理利用沿线的地形, 保持公路路线的连续和均衡性;保证公路的路基维持在稳定的状态, 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增加公路的寿命;选用先进的交通安全设备, 为车辆的行使安全提供保障;在保障安全和稳定性的基础之上, 对公路的外观进行优化设计, 提高公路的舒适程度和美观程度[2]。

1.4 协调交通规划与环境的关系

我国的公路线路众多, 公路沿线的各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地貌特点、自然气候以及社会环境, 特别是横跨各省的主要公路干线。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结合当地的环境, 尊重当地的自然发展规律, 建立人与自然和和平发展关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 将设计融入到当地的环境当中, 将公路的设计作为改善自然条件的有效手段;着重对当地的自然景观和旅游景点进行保护, 利用自然景观美化公路, 展现当地特殊的自然风貌。

1.5 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原则

交通系统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一个合理的交通系统建设规划应包括远期发展战略规划、中期建设规划、近期项目建设计划三个层次, 并满足“近期宜细、中期有准备、远期有设想”的要求。交通系统建设的长期性决定了交通系统规划必须具有“规划滚动”的可操作, 规划的滚动以规划的近远期相结合为前提。

2、公路项目路线的规划设计

在公路项目工程的施工之前, 需要对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进行方案设计, 规划好公路路线的走向, 对施工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公路项目工程的主要阶段包括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几个阶段, 依据项目大小, 难易不同, 需要几个设计阶段也可不同, 但必须保证各个阶段的合理和可行性才能够保障公路项目的顺利进行。

2.1 预可行性阶段研究

预可行性研究也称初步可行性研究, 是在投资机会研究的基础上, 对项目方案进行的进一步技术经济论证, 对项目是否可行进行初步判断。首先, 明确公路的基本功能, 对公路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定位。其次, 对公路周围的生态人文环境进行考察, 找出公路周围的公路网和基础设施。最后, 对公路的起点位置和终点位置进行研究, 确定公路的重点位置, 并对公路的具体走向做出规划。此过程中, 需要协调好公路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还要与公路网、基础设施向衔接。

2.2 可行性阶段研究

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要遵循项目建议书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开展编制工作。首先建立相关的数学和物理模型, 对公路各路线的施工可行性展开分析, 根据分析的结果, 对公路的路线的重点位置进行调整。在控制公路起点和终点的基础上, 确定公路项目的等级和规模, 对工程项目的工程量和工期进行整体的估算。

2.3 初步设计阶段

初步设计阶段以可行性报告作为依据, 确定公路项目的选线原则, 明确路线的初步设计方案。具体步骤为:1) 将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作为公路的路线的设计目标, 考虑公路路线的设计对当地的影响;2) 对公路路线涉及到的地区进行勘查, 确定地质条件, 尽量避开路线经过的滑坡、泥石流、熔岩等恶劣条件, 确定穿越或者改线方案;3) 结合公路项目路线的实际情况, 征求多方的设计意见, 设计出多套设计方案, 为工程项目的合理性提供保障[3]。

2.4 技术设计阶段

工程技术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减轻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施工难度。技术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对公路路线设计中的重难点进行分析, 确定好重要施工步骤的施工技术, 对部分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在技术优化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尤其注意两种情况的技术设计:1) 需要架设跨度较大的桥梁时, 考虑河流的泄洪能力和过往船只的通行流畅;2) 需要修建超长隧道时, 对现场的地质情况进行严格考察, 对洞口的加固技术做出介绍, 避免随时崩坍和滑坡的现象出现, 保证工程的质量。

2.5 施工图的设计

绘制施工图是公路项目线路规划设计的最后一个步骤, 结合施工的要求, 将施工方案书面化, 对具体的施工步骤进行细化和明确。首先, 对已经确定好的设计路线进行严格审查, 确定好缩放比例。其次, 对公路项目路线中公路的横、纵断面进行标示, 确定好边坡的之挡设施, 对路线的起点和终点进行标示, 对平面曲线的位置进行延伸, 增加绘制的准确性。最后, 绘制路段较为复杂的施工图纸时, 需要对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核查, 确保图纸绘制的完整和合理性。

3、结论与建议

交通系统规划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 必须利用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 对交通系统从系统相互协调关系上进行分析、预测、规划及评价, 才能获得总体效益最佳的交通系统规划布局及建设方案。总而言之, 路线规划对于公路项目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要想保证公路的安全和稳定性, 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需要对公路项目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公路路线规划的各个阶段进行合理的设计。

参考文献

[1]郭刚.公路项目路线规划及其方案分析[J].交通标准化, 2014, (23) :105-108, 111.

[2]余鸿堃, 原二普.可研阶段的山区公路项目路线方案选定[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10) .

3.毗沙门天图像流变路线研究 篇三

关键词:毗沙门天 于阗 吐蕃 持物

中图分类号:J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9-0166-03

佛教神祇系统中的四天王守护四方,本文所探讨的毗沙门天为北方天王。毗沙门天的梵文为Vaisravana,毗沙门为梵文音译,意译作“多闻”,其原型为古印度神话中的天神俱毗罗(kubera)。俱毗罗是守护北方之神,同时兼为宝藏神,早在古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就已经出现。佛教兴起后,将其吸收,在佛教中他亦保留有“保护神”和“宝藏神”的双重神格,现存巴尔胡特大塔栏楯柱所刻毗沙门天形象旁即刻有“俱毗罗”的铭文。印度美术中,俱毗罗一般表现为身形丰腴、佩饰珠宝、两手分别持棒状兵器及盒状物(或袋状物)的坐式形象。

毗沙门天信仰在中国自南北朝时期初步流传,至唐宋年间大兴,再到元及元之后的分化,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起源、发展、分化的过程。纵观中国佛教美术中的毗沙门天图像,可以发现其持物变化多样且具有一定规律,大致呈现为“兵器——塔形持物——鼠形持物——幢形持物”这一演变过程。佛教美术中,持物发生如此繁复变化的神祇并不多见,笔者认为这应该与毗沙门天的双重神格属性以及汉藏佛教的相互影响有直接关系,而持物的变化则是分析毗沙门天图像及分析其图像传入路线的关键点。

笔者将毗沙门天的图像大致分为三类,以下分别以A、B、C型概括:

A型毗沙门天通常以武将形象呈现,身着甲胄,头戴盔冠,两手分别执戟、托塔,足踩地天或二鬼,多为立姿。A型毗沙门天图像至迟在南北朝已传入我国,莫高窟西魏时期开凿的第285窟西壁已经出现形象较为成熟的A型毗沙门天图像,此类图像多出现于汉传佛教美术中。A型毗沙门天的标准形象可举安西榆林窟第25窟前室东壁毗沙门天图像为例,通过其身着甲胄、手中执戟的武将形象,不难看出A型毗沙门天图像应该偏重体现毗沙门天的保护神属性。笔者此前论证过A型毗沙门天所持“塔”并非意指真正的塔,而是窣堵波形式的舍利容器①。

B型毗沙门天一般呈现游戏坐,身体半裸,躯体丰圆,装饰繁多,头戴冠饰,两手分别持鼠、执幢,多为坐姿。B型毗沙门天图像大致自初唐出现,集中分布于藏传佛教影响较大地区。B型毗沙门天具体形象可举安西榆林窟第15窟前室北壁的毗沙门天图像为例,这类图像则偏重毗沙门天的财富神属性。B型毗沙门天图像与印度佛教美术中俱毗罗的形象十分相似,其鼠形持物应该是延续了俱毗罗所持盒状物的财富象征意义,而其独特的形式应该与中亚地区习惯以鼠鼬皮制作钱袋有关②。

C型毗沙门天可视为后世毗沙门天图像的范式,大致呈现为头戴宝冠,身着甲胄,两手分别持鼠、执幢(或伞)。其图像很明显融合了A型与B型毗沙门天的图像元素,此类毗沙门天图像最早出现于西夏时期③。C型毗沙门天的标准形象可参考飞来峰石窟第75窟毗沙门天造像及居庸关云台券洞西壁北侧毗沙门天雕刻。

将毗沙门天图像分类整理,笔者分析认为毗沙门天图像在中国的类型差异主要由其传入路线导致。A型、B型毗沙门天图像分别由汉传佛教传播路线及藏传佛教传播路线传入内地,在传入的过程中,因为不同地区原初的社会背景及当地佛教发展情况导致了图像的差异。C型毗沙门天图像形成于藏地至西夏故地之区域,在元代及元之后盛行于内地。

A型毗沙门天的主要标志为塔形持物。毗沙门天在于阗因被尊为护国神而大受崇拜,其在佛教中的护法功能在传至于阗后演化成护国护军功能,应该主要和《大唐西域记》中所记载的于阗建国传说有关。笔者认为A型毗沙门天图像之正源应即为于阗地区。原因如下:

1.至今为止印度不曾发现A型毗沙门天图像,但A型毗沙门天图像大量分布于东亚地区,故而此形象应形成于其图像流传过程中。

2.敦煌石窟现存一类名为“于阗八大保护神”的瑞像图,毗沙门天位列其中,此类瑞像图程式固定,且带有一定的官方性,所以于阗本土的毗沙门天图像可以此为参考,而瑞像图中的毗沙门天均表现为A型毗沙门天。

3.《太白阴经》卷七有关于于阗地区庙宇中毗沙门天图像的相关记载,言其身披金甲,左右两手分别擎塔、持戟。《太白阴经》成书于唐代,此条记录可为旁证。

除此外,于阗相关的文献中记载了由远方而来的罗汉以右手举塔的事迹,这一事迹或许也对毗沙门天图像中的“持塔”元素有重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右手持塔”的图像形式也集中见于早期毗沙门天图像。虽然A型毗沙门天与俱毗罗在整体形象上相去甚远,但是俱毗罗的持物似乎影响到了A型毗沙门天,A型毗沙门天所执戟与俱毗罗所持棒对应,而塔形持物对应盒状物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俱毗罗所持盒状物与同时期的舍利容器形态相仿而产生的误读。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五记载了唐代车道政前去于阗摹写毗沙门天图像的事迹,可见唐代部分毗沙门天图像粉本的确源自于阗,按现存图像来看,于阗传来的毗沙门天图像应该曾对中国内地的毗沙门天图像造成过重大影响。综上,A型毗沙门天图像确可被称作“于阗样式”。A型毗沙门天图像由于阗自西向东传播,直至日本、朝鲜半岛。大约盛唐开始,A型毗沙门天图像向南传至四川地区,后传入云贵地区。

B型毗沙门天的主要标志为鼠形持物。吐蕃佛教在众多方面保留了印度佛教的本来面目,例如吐蕃佛教直接选取了俱毗罗的形象来描绘表现毗沙门天,大昭寺传为松赞干布自修室内部的壁画可为例证④。此前,学界普遍认为毗沙门天图像中的鼠形持物与西域鼠国的历史记载有直接的关系,对此笔者持反对意见,并认为鼠形持物应该是直接继承自8世纪后俱毗罗的持物样式,而“鼠”被赋予象征财富的属性,除上文所述“其独特的形式应该与中亚地区习惯以鼠鼬皮制作钱袋有关”外,还与印度原有的将鼠视作财富象征的习惯有关⑤。所以,B型毗沙门天图像中的鼠形持物应源自俱毗罗的鼠形持物,这类图像由吐蕃地区传入内地,并对A型毗沙门天图像产生了部分影响。

nlc202309082319

中晚唐时期,敦煌石窟出现了A型毗沙门天图像的变化形式,主要表现在:

1.少量A型毗沙门天图像中出现了手持彩棒的样式(另一手仍持塔形持物)。

2.上条所述A型毗沙门天图像一改此前的立姿而改为游戏坐的姿态。

此类情况可举莫高窟第12窟西壁毗沙门天图像及第9窟毗沙门天图像为例,另外台北故宫所藏传为尉迟乙僧所绘《护国天王像》亦为坐姿,异于同时期毗沙门天图像主流的立姿。笔者认为持彩棒和坐式姿态即受B型毗沙门天图像的影响所致。

然而,此时内地的毗沙门天主要是因为其保护神的神格被崇拜供奉,所以鼠型持物(象征财富)未被广泛接受。此种背景下,B型毗沙门天图像并未对A型毗沙门天图像产生太大影响。此外,藏传佛教中的瞻巴拉(dzambahla)图像值得注意,其与俱毗罗的形象几乎完全吻合。现存的B型毗沙门天图像数量较少,也可能是后期B型毗沙门天图像与瞻巴拉图像相互融合。

两宋时期,毗沙门天的保护神信仰逐步衰弱。公元11世纪前,大约在藏地至西夏地区,A型毗沙门天图像与B型毗沙门天图像开始融合,而产生了C型毗沙门天图像。西夏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到了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共同影响。毗沙门天所执幢形持物即于此时期出现,幢(dhvaja)的原意为军旗、战旗,笔者认为毗沙门天图像中的“幢”可能是由其原来所持戟上悬挂的幡(pataka)或者此前其所持的彩棒演变而来。虽然有A型、B型毗沙门天图像共同作用而成,但是C型毗沙门天仍旧隶属于藏传佛教美术系统。

C型毗沙门天图像中,最显著的标志即幢形持物与鼠形持物的组合,元代及元之后C型毗沙门天图像广泛传播,其主要特征为:继承A型毗沙门天的整体形象(身着甲胄、武将样式),手持B型毗沙门天的持物样式(持鼠、执幢)。现藏于冬宫博物馆的《毗沙门天驾马药叉随行图》以及《毗沙门天唐卡》均出土于西夏故地,为早期C型毗沙门天图像。

后期,部分C型毗沙门天的幢形持物由幢演化为伞,笔者认为此二者应被清楚地区别,不难看出,持伞毗沙门天的图像一般与藏传佛教系统联系较为松散。笔者认为,伞应是汉地毗沙门天图像系统对幢的改造,而这一改造应该是在元代之后。《封神演义》魔家四将持物中所见“混元伞”与“花狐貂”,即明显受毗沙门天幢形持物与鼠形持物的影响。

综上,持塔立姿的A型毗沙门天图像应经由于阗地区传入中原,其图像主要体现毗沙门天的保护神属性。持鼠坐姿的B型毗沙门天图像经由吐蕃地区传入中原,其图像主要体现毗沙门天的财富神属性。元代开始,藏传佛教在统治者的大力推崇下,在汉地迅速传播开去,由A型、B型毗沙门天融合而成的C型毗沙门天图像在中原地区逐步开始有代替A型毗沙门天图像的趋势。元代已降,毗沙门天信仰渐趋衰弱,毗沙门天最终以C型毗沙门天图像的样式回归了四天王图像系统。

注释:

①张聪:《关于毗沙门天所持之塔来源的一种设想》,《美术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

②张聪:《榆林窟15窟毗沙门天所持宝鼠来源考》,《艺术科技》,2013年第12期。

③张聪:《瓜州东千佛洞第五窟毗沙门天持物浅析》,《美与时代》,2013年第12期。

④张聪:《大昭寺松赞干布自修室壁画内容辨识》,《大众文艺》,2014年第2期。

⑤张聪:《毗沙门天持物考》,硕士学位论文,南京艺术学院,2014年。

4.路线研究 篇四

课题的提出

wiki理论

blog理论

研究方法

教学理论

分工合作

课题活动

调查问卷

课题日志

论文报告

平台建构

教学案例

数据报告

教学资源

学生作品

语文

计算机

物理 摄影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图片中心 | 校园网站 | BLOG网站 | WIKI网站 |

| 文章中心首页 | 课题简介 | 理论学习 | 研究过程 | 研究成果 |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一五”国家级课题管理网站 >> 文章中心 >> 课题简介 >> 课题的提出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组图]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热 ★★★【字体:小 大】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作者:课题组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7626 更新时间:2007-4-12

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同时运用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等方法,注重理论研究与个案试验相结合。以常州市第三职业高级中学一、二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对师生利用平台促进交互学习的学科教学的过程进行观察、记录、调查、分析,及时总结、发现规律。并以问卷、访谈的形式对社会学软件课程教学中所具有的对学生具体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作用加以分类和个案性的研究。

本研究的过程为:

首先对社会性软件的发展的一般理论基础进行总结的探讨、挖掘其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对本研究的两种社会性软件的教育应用的国内外案例和理论进行检索和分析,形成研究的前期假设,在此前提下再寻找支持社会性软件应用于课程与教学的直接的教与学理论基础以指导相应的教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在本校范围展开调研,调查师生在社会性软件使用方面的现状和需求,为实践研究提供准备。研究的实践过程(如下图所示)从教育学的角度可概括成三个阶段,即试用、调适、制度化三个阶段,不同的阶段有其主导的方法和行动,在此基础上实施规划、展开调研、参与互动、收集数据、开展行动研究,并最终形成一个教学应用模式。再对其效果进行新一轮的验证以进一步检测前期成果,并进而得出研究结论,撰写相应的研究报告。

文章录入:五月梅花 责任编辑:五月梅花

上一篇文章: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最新推荐相关文章

《雅舍》教案

[组图]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推荐]现状述评、选题意义 Wiki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初 Wiki与作文教学

网络环境下问题指导式阅读

网络环境下问题指导式阅读 [图文]第二次活动

组员分工

课题申报书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现状述评、选题意义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没有任何评论

5.路线研究 篇五

决策建议

智慧城市建设路线图是一种指引人们达到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的含有图片的说明性文档,是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建设目标、时间跨度、复杂任务和抽象概念的形象化处理与描绘;它集中反应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灵魂,贯穿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始终。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以来,虽然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从各个侧面反应出由于智慧城市路线图的缺少,没能达到整体建设形象呈现,缺乏清晰、准确的行动指南。

一、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民众需求调研稍显不足

建设智慧城市,是为市民服务的。以新加坡为例,在“iN2015”计划制定过程中,IDA 通过组织“畅想IT!iN2015”竞赛和公共座谈会等方式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意见,得到了新加坡公众的积极响应,可以说“iN2015”计划是由民众、企业和政府共同创造的一项全民工程。但是我市在做智慧城市规划时,由于时间等条件限制,需求调研不够深入。课题组随机对100名宁波市民进行了街头调查,83%的人知道宁波在建智慧城市,但是不知道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在建什么内容,也说不清楚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对自己有什么益处。如此这般,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没有完全和民众的需求对接,民众智慧,民众体验没有充分体现,稍显不足。

(二)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宁波特色”不够鲜明

虽然国内外各个城市都提出了各自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但大都缺乏特色,“千城一面”。而就这点而言,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同大多城市一样,“宁波特色”性还略显缺乏,缺少 如新加坡的“iN2015”、韩国的“U-Korea”和“数字南昌”、“感知无锡”、“生态沈阳”这样引领性、标语性的鲜明目标,对民众的愿景性、导引性不强,难以形成合力。

(三)市(县)、区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缺少

智慧城市发展需要规划相应的产业布局,明确各区域发展方向,形成各自特色与合力。如杭州制定了《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对城市核心区、支撑区、拓展区进行了相应的区域产业发展规划。而宁波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目前尚无统一布局,导致市(县)、区发展没有目标性。

(四)管理、推进体制动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1)智慧城市建设项目部门合作机制有待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包含很多具体的工程项目,基本上是按政府已有职能部门的管理范围来划分,比如,智慧健康就由市卫生局负责,智慧交通方面的事归属市交通委等等。这种传统的垂直式的组织形式必将造成若干个互不相通的封闭式系统并存,形成信息孤岛,重复基础设施建设,资源上的浪费和用户体验上的不一致性等等问题。

(2)激励机制缺少。“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有上级单位的设想都需要基层单去具体实施和完成。因此很多工作的推进都设立了奖励经费(比如市节能办)。而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并没有设立相应的奖励经费,基层单位人员做与不做一个样,也导致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推进积极性不高。

(3)对内宣传不足。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主对主要受众——市民的宣传还比较缺少。尽管有智慧家居体验馆和智博会等大型活动,但市民参与度不强。以智慧家居体验为例,市民需要预约成功方能前去体验。

(5)评价体系的内涵性、操作性不强 宁波目前已制订了《智慧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V1.0》及其综合评估方法。就评价指标体系而言,数量性指标偏多,而内涵性指标较少。同时指标数据的获取也存在难度,比如智慧人群的创新能力指标、智慧环境中的软环境指标等;如果多采用专家打分定性评价,显然评价的客观性不足。

二、宁波智慧城市建设路线设计

根据时间跨度,课题组将宁波智慧城市分为:近期(2013-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0年-)三个建设阶段,进行智慧城市建设路线设计。

(一)近期建设目标、任务及其逻辑关系

近期建设任务的目标是:“搭建基础架构,满足基本诉求。”政府主导,以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为主线,在政务民生经济领域开展试点示范应用,推进两化融合工程。智慧城市强调的是智慧,让城市像人一样会“思考”,为决策者提供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的基础层主要可以分为硬基础层和软基础层,在硬基础层中,选择光网城市、无线城市和信息安全作为近期重点建设任务。目的是使整个城市的数据采集能力、数据传输水平上升一个层次;同时在智慧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信息安全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在软基础层中,选择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作为近期重点建设任务。这是依据宁波自身的发展特色和需求所决定的。众所周知,宁波市一个人口稠密,外来人口数目巨大的城市,因而将庞大的人口信息进行电子化处理就显得尤为迫切。宁波同样是一个民营经济十分发达并且自然资源稀缺的城市,因而有必要建立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以上四大数据库基本涵盖了一个城市的政务、民生和经济三大领域,满足了一个城市得 以运营的基本条件。

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应用层主要可以分为三大块,即:智慧政务、智慧民生、智慧经济。路线图中将以三角形的形式呈现,智慧政务位于三角形的顶端,智慧民生和智慧经济分别位于三角形的左右角。这样布局的原因是智慧城市的建设是由政府主导的,政府统一引领协调智慧城市的建设任务。因而智慧城市应用层的建设理应由智慧政务开始,以智慧政务带动智慧民生、智慧经济的发展。

具体来看,在智慧政务中,选择智慧城管、智慧国土、智慧食品药品监管、智慧房管作为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在智慧民生中,选择交通、教育、健康作为近期重点建设项目。总体来看,智慧政务和智慧民生的近期重点项目几乎囊括了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诉求:衣、食、住、行。在智慧经济中,选择智慧制造业、智慧服务业、智慧港口以及智慧信息产业作为近期重点任务。如此选择所遵循的原则是:保留传统优势,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中期建设目标、任务及其逻辑关系

中期建设任务的目标是“完善基础设施,突出宁波特色。”在近期各项重点任务基本建设完成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智慧城市运营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应用体系。

基础层,在前期构建快速互联网络的基础上,将物联网列为中期重点推进任务,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全力建设行业数据库。行业数据库是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中数据的有机整合,因而需要放在中期来进行建设,建成后将全面做到经济领域数据的电子化管理。应用层,进一步扩大智慧应用在政务、民生、经济三大领域的覆盖程度,使智慧应用体系深入到城市的方方面面,让居民实实在在的感受到 智慧城市带来的便利。具体来看:在智慧政务中,选择智慧海洋、智慧人力资源和智慧舆情作为中期重点建设任务。智慧人力资源必须建立在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完成的基础上,因而放在中期。智慧舆情和智慧海洋这两大应用体系的信息化程度较高,因而放在中期。在智慧民生中,将智慧环境、智慧文化、智慧水利作为中期重点建设任务;在智慧经济大类中,选择智慧港口、智慧贸易、智慧农业作为中期重点建设任务。智慧海洋、智慧港口、智慧水利这三大应用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将其放在同一个时期来进行建设可以相互借鉴经验。

(三)近期建设目标、任务及其逻辑关系

远期建设任务的主题是:“精简应用体系,预测未来动向。”把城市作为一个系统考虑,要求对城市各“部件”的经济系统、城市运行与管理系统、城市服务系统进行大集成大协同。

基础层,重点布局三网融合工程,做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高层业务的融合,使其遍及政务、经济、民生等多个领域。平台层,建设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是由政务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政务信息安全预警监控平台、宁波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宁波市互联网舆情研判导控服务系统等整合而成,它既是城市运营的大脑,也是城市管理者的驾驶舱,可以帮助城市构建统一的有机整体,帮助城市领导者从容应对面临的挑战。应用层,建立三大体系:智慧政府决策体系、智慧经济转型体系、智慧民生优化体系。将政务、经济、民生领域所建立的智慧应用工程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各领域的智慧应用工程联系更加紧密。

三、推动宁波智慧城市进一步建设的建议

(一)挖掘民众需求,夯实基础

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了解城市需求。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是让 百姓满意,要从城市的实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要不断充分了解城市居民的主体需求,依据本城市的基础,找到本城市建设发展的突破口。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除了要依靠已有的建设经验之外,还要注意吸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经验。

(二)凸显“宁波特色”,注重内涵

智慧城市建设应根据城市的性质、特点、功能和历史事先做出顶层设计,建立长远发展的制度保障,以其代表性和特殊性突出城市特色。就宁波市本而言,应当牢牢把握港口城市这一特色与内涵,充分加强智慧港口建设和区域产业布局规划,建设重点应当充分展现宁波优势,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推动宁波智慧城市的发展。

(三)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协同

智慧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项工程从系统架构设计、网络传输层面、技术层面、服务层面、用户管理层面上有很多共性的需要共享的东西,尤其是在对各方资源和数据资产进行聚合从而为政府提供综合性的决策分析上,不是简单地由不同职能部门负责再将结果叠加在一起就行的,这部分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形成高效、协同的“大部制”合作机制。

(四)加强宣传培训,形成合力

加强智慧城市的普及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户外广告、社区专栏等各种媒介,通过有奖问答、知识竞猜、公益广告、专栏、专版等形式,广泛开展有关智慧城市建设基本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广泛开展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和成果的宣传,使智慧城市建设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课堂。提高广大居民对智慧城市的认知度和认同度,使智慧城市的建设 6 目标深入人心。在全市各级党员干部队伍中加大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培训力度,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到宁波党员干部的培训规划中,在网上开设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专题内容,并通过举办学习班、培训班、研修班等形式,加强智慧城市的知识培训。

(五)实现科学评价,注重长效

6.路线研究 篇六

(六)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技术路线:调查、测试——启动研究,科学合理分组的方法研究——分组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方法指导的实践与研究——创设适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的宽松环境,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 分组合作探究学习评价标准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培养研究”模式汇报课资源整合研究。

实施步骤:

实验周期:2018年6月——2019年6月 准备阶段(2018、6——2018、7):查阅资料、建立课题组、论证、申请立项

学习相关理论和课题研究方案,进行文献研究。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调查、前测;征求专家意见,修改草案,举行开题仪式。

实施阶段(2018.9—2019.5)

完善课题研究计划,进行前期调查、测试,收集原始资料。

启动研究,课题组成员进行课堂实验,做好记录、及时分析,定期参加课题观摩、交流、汇报,向课题组提交自己撰写的论文、案例、教学设计。调整完善、深化提高

1、科学合理分组的方法研究

1、分组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方法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3、分组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方法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4、分组教学中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方法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5、创设适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的宽松环境,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

6、分组合作探究学习评价标准研究;

7、课题组教师开设模式汇报课资源整合研究。总结阶段(2019年5月——2019年6月)

7.车辆装备保障人才发展路线图研究 篇七

1 车辆装备保障人才培养目标

车辆装备保障人才培养, 必须着眼装备保障训练转型需要, 深入研究信息化条件下装备维修保障人才培训的特点, 根据新形势下作战任务和车辆装备保障任务要求, 按照“任务牵引、信息主导、突出重点、系统培训”的思路, 以车辆装备保障部队机关干部、指挥管理军官、专业技术军官和专业技术士官为主要培养对象, 科学确立各类车辆装备保障人才培养目标。车辆装备保障机关干部要熟悉机关业务、精通装备保障管理、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车辆装备保障指挥管理军官, 要懂技术、会组织, 善管理;专业技术军官, 要熟悉各型号车辆装备, 具有解决复杂技术难题的能力;专业技术士官, 要熟悉本职专业, 会使用、会管理、会检测、会修理, 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

2 车辆装备保障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加紧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为军队的信息化建设和作战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人才是车辆装备保障建设成功之本, 对车辆装备保障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合格的车辆装备保障人才队伍, 平时能够使车辆装备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使车辆装备不断“延寿”;战时则能修复大量的战损车辆装备, 使车辆获得“再生”。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 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 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新型车辆装备保障人才。

部队担负着繁重的武器装备科研试验任务, 但老旧车辆装备多, 自我保障能力较弱。近年来, 总装部队在培养车辆装备保障人才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但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存在思想观念滞后、计划性和针对性差、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人才生长断层, 队伍建设缓慢。总装部队在专业技术骨干培训方面尚未形成良性机制, 有实践经验和能力的专业技术骨干转业或退伍后, 车辆装备保障环节出现“真空”。部队在人才培养上过于依赖上级, 导致队伍建设缓慢。培训内容陈旧, 发展后劲不足。现有培训内容大多针对老旧装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知识涉及较少, 以致学员培训结束回到部队后, 对稍新一点的车辆装备依旧束手无策。培训内容的相对滞后, 导致人才发展后劲不足。培训方式单一, 培训效果不明显。目前的培训方式, 基本上是以集中短期培训和岗位培训为主, 范围较小, 投人较少, 很难满足部队对人才的需求。封闭式的培训, 使车辆技术保障水平徘徊不前。

近年来, 总部在车辆装备保障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健全, 但目前制订人才培养规划计划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主要表现为:定性描述多, 定量分析少, 缺乏可信可操作的具体需求指标;主观决策多, 科学预测少, 缺乏对关键岗位和任职标准可能走向的预测把握;各单位规划多, 系统思考少, 缺乏对全军车辆装备保障人才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思考。

3 车辆装备保障人才发展路线图制定

作为一种先进的规划计划方法和战略管理工具, 路线图主要用于对重大项目、重要领域的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关键事项、时间进程以及资源配置进行科学设计和控制。其要义是围绕目标任务, 强调需求牵引, 选择技术路径, 明确时间节点, 对建设发展作出科学规划。

车辆装备保障人才发展路线图, 是立足我军车辆装备保障业务工作岗位现实需求, 通过明确岗位人才发展目标任务, 分析人才培养对象、入选条件、培训时间、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培养目标能力要求等要素, 详细规范各类人才成长的能力、经历、任职等具体要求, 为各类人才成长设置科学的发展路径。通过量化发展标准, 明确实现路径, 把握时间节点, 主要以图表形式对我军车辆装备保障人才建设发展进行总体设计。

在明确车辆装备保障岗位人员素质标准基础上, 通过层次分析法, 分析人员教育和培训的组织体系和内容方法, 对各类车辆装备保障人员成长的入选条件、培训时间、培训机构、培训内容等提出设计和要求。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役军官法》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士官条例》的相关规定, 本部分以车辆装备保障士官培养为例, 详细研究从一名车辆装备保障业务士兵到高级技师的成长路线图。

车辆装备保障专业技术兵, 经过新兵集训后一部分直接补入车辆装备保障部 (分) 队随队训练, 一部分进入车辆装备保障训练机构进行专业培训, 毕业后补入车辆装备保障部 (分) 队, 根据士兵服役条例和部队实际, 经过预提士官培训、士官中级培训、士官学校学历教育后, 沿士官职系逐级晋升。

车辆装备保障士官发展路线图包含5大要素:岗位分析、入选条件、训练内容、训练机构以及训练时间等。具体如图1所示。

4 结束语

车辆装备保障人才发展路线图, 是路线图这一战略管理工具在我军车辆装备保障人才建设领域的具体运用, 对于科学选拔、系统培训车辆装备保障人才, 以及建立高效顺畅的车辆装备保障人才培训体系, 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国防大学科研部.路线图——一种新型战略管理工具[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9.

8.路线研究 篇八

关键词:群众路线;视野;落实;群众监督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040-03

1921年7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经历大革命洪流、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后,最终成立了新中国,并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60余年来,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创新和改革,取得了为世人惊叹、让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所有成就的取得都源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生命线,我党的一切工作都贯穿着群众路线。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我党之所以能在举步维艰、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打败不可一世、横行霸道的日本帝国主义,打败装备远在其上、人数远比其多的国民党军队,依靠的就是我党始终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新中国成立后,在这60多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丰硕成果,依靠的还是我党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党,是一直与人民群众保持着紧密联系的党,是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党。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所取得的所有成就,离不开党中央的正确引领和坚强领导,更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信任、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控了国家权力,成为了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人如何运用好国家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是摆在我党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对我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鼓励群众发挥监督作用,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反贪、反腐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体现。在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党狠抓反贪、反腐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更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参与和支持。建立一套融公开、民主、举报、投诉、评议、处理为一体的民主评议制度,推行并强化群众监督制度,形成比较完善的群众监督体系,是提高我党反贪、反腐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实效,提高各级纪委调查、监督、处理能力的良好途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加大了反贪、反腐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力度,各省、市、区、县、地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监督政府、组织、官员的形式和渠道,如实行政务公开制度、组织群众评议机关工作作风和党风政风、设立举报信箱和举报电话、保护举报人安全、奖励有效举报、邀请专门监督员等等,虽然在反腐和党风廉政建设中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总体效果还并不令人满意。积极探索加强群众监督的新路子、新方案,对现阶段的反贪、反腐斗争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当今,群众监督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受传统思想和习惯影响,不愿意管,群众的监督意识缺乏,普遍存在自我保护意识。在传统的中国百姓心理中,由于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影响,大家的参政议政意识淡漠,因此他们对自身以外的事情漠不关心,“各家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尤其对于国家、政府事务更不关注。在这种自我保护意识的作用下,目前大多数群众对于反腐、反贪都是处于一种观望或消极等待的状态,没有积极参与的意愿。只有那些在腐败行为中直接受到伤害的群众才愿意积极参与反腐、反贪斗争,不涉及到自身利益的多数群众都是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二是在新形势下监督主体对群众监督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群众的队伍素质状况和工作状况认识不够,经常忽视了群众监督的作用。有的人在思想上对群众监督存在一些障碍,从被监督者的角度来说,某些领导干部或部门错误地认为群众没有必要参与反贪、反腐斗争,纪检监察机关才是反贪、反腐的主力。认为群众监督会影响领导决策,监督会限制、束缚人的手脚,不能放开胆子去干,更有甚者把群众监督当成是“监工”,认为让群众参与监督会妨碍专门机关查办案件,从而影响办案效率;从监督者的角度来说,有的认为群众监督是百姓管官员,无权势的管有权有势的,监督解决不了腐败问题,还会得罪官员,给自身带来麻烦。有的认为群众监督是局外人监督局内人,过分强调群众监督是走形式,做面子,很多群众碍于情面,迫于压力根本不愿监督、也不好监督。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很多群众监督的规章制度,但往往是为了应付检查,没有制定具体的操作办法和措施,最终使群众监督落不到实处。

三是群众怕监督官员、政府会遭受打击报复,根本不敢管、不敢监督,群众监督缺乏畅通、有效的机制和方法。腐败贪污分子通常拥有较大权势,甚至是某一部门、单位或地区的掌控者,而且方方面面关系都有关系,到处都有保护伞,往往是群众的举报、检举行为一发生,消息就迅速传到他们耳中。贪污腐败分子一旦掌握了举报者的信息,他们就会利用职权给监督者扣上莫须有的罪名进行打击报复,排除异己。因此,对于那些即使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群众,也是敢怒不敢言,不敢去监督和举报。没有人去检举,群众监督就是空谈,落不到实处,腐败贪污分子从而更加肆无忌惮,腐败现象就会愈演愈烈。过去反腐斗争不让群众参与监督,群众意见大,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吼得轰轰烈烈,但效果不好,没有建立群众监督制度是最根本的原因。现在有了群众监督制度群众又不敢监督,说明群众还是怕得罪官员。群众监督往往不是自觉地、主动地、经常性地监督,而是上级要求了,下级才走走过场、动一动。对于如何具体地发挥群众监督的效力,目前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研究探讨得不深,方法不多,手段不高,力度不大,对监督者的保护不够。在新形势下,有着突飞猛进的现代科学技术,人类正全面进入了信息时代,迫切需要解决如何把现代化的科学手段、技术运用到群众监督工作中,准确及时地收集到各种群众信息,根本扭转群众监督信息途径少、来源窄、监督滞后、管理分散的被动局面。没有很好地发扬和坚持中国共产党多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在群众监督的队伍建设和工作程序上,还存在管理、教育不够等问题。

四是群众对腐败行为的查办结果不满意,感觉很失望,从而觉得凡事不屑管,没有明确群众监督的具体职责。有数据显示,近几年群众检举的腐败行为的查实率能超过70%。事实证明,群众参与监督在反腐败斗争中功不可没,根本不会降低专门专案机关的办事效率。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显示,在2012年中,各级机关共收到信访举报1306822件次,其中控告检举类866957件次。初步核实有违纪线索的171436件,立案155144件,结案153704件,处分160718人。这些数字反映了党和国家惩治腐败的决心。可是,国家统计局做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老百姓对政府反腐败成效的满意率只有72.7%,也就是说,还有比较大的群体对反腐败的成果并不满意。归结原因:首先是办案机关只查大不查小,抓典型而不普及,重心放在了惩治大案要案上,而无暇顾及一般性违纪现象,而一般让普通群众不满意的、愤怒的多数都是这些他们可以经常接触到的、能亲身感受、有所见闻的腐败官僚行为。其次是群众举报后石沉大海、不了了之,或群众对查处结果并不心服品服。经检举后腐败分子依旧行事,没有得到群众所期望的警告与惩罚,群众就会有一种被欺骗、受愚弄的感觉,从而对纪检机关、对政府失去信心,觉得对反腐败斗争和大众无关,群众检举也不起作用,于是就让群众产生了知情也不报的“不屑管”的习惯和情绪。因此,目前群众监督还处于一般意义上的监督,含糊不清,在具体工作中根本没有明确应该由谁来牵头、谁来负责、谁来落实,也没规定具体的监督方式方法和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群众对发现的问题比较迷惘,不知如何过问,缺乏主人翁精神和主动性,从而忽视了群众监督。

要加强群众的有效监督,关键是如何组织群众参与监督,落实群众具体监督的权力。要真正使反贪、反腐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建立起一个长效机制,保证群众拥有监督权,只有把监督权下放给群众,调动起群众的监督积极性,才能使群众心中衡量反贪、反腐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成效的尺子不放松、拉得紧、出实效。

第一,落实好群众监督,纪检监察机关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与时俱进,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以提高群众监督能力。政治成熟的基础是理论上的成熟,各项工作的根基都需要思想上的高度重视,用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是落实好群众监督的关键。每一名干部群众都要加强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提升思想境界、提高理论修养、掌握先进科学文化、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解放思想,经常性地学习科学理论,不断给自己充电,改变陈旧观念,吸收新鲜事物,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第二,落实好群众监督,纪检监察机关要在政治上保持先进性,遵守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政治上的先进性,是指政治上的成熟、坚定、清醒,即政治方向要明确,政治立场要站稳,政治纪律要遵守,政治鉴别力要提高,政治敏锐性要增强,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迷失方向,在关键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一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决执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脚踏实地地工作,努力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二要坚守党的原则,遵守党的纪律,加强组织观念,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先锋;三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国家权威,服从组织集体决定,维护党的统一和团结,反对小团体主义、宗派主义和自由主义。与此同时,每一名群众、干部都要为党的工作和人民的事业着想,要有主人翁精神,群策群力,贡献自己的力量,发扬民主,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第三,落实好群众监督,国家要建立健全人民群众监督权力的确认和保障制度。群众监督权力的保障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群众的各项监督权力要用制度的形式明确下来,将人民群众的权力落到实处,真正摆在公共权力之上。发挥群众监督,必先赋予人民群众依法行使对国家公共权力的监督权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力,国家必须积极推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通过制定各种制度,不断扩大和规范人民群众对国家公共权力的监督权力, 并通过法律的形式对这种监督权力进行明确,“使人民群众真正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通过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监督权和参政权等来制约国家权力,人民群众依法控告、检举、弹劾、罢免权力者,并要求权力者赔偿等各项监督权利能得到有效保障,并形成群众监督制度。二是保障人民群众有效行使监督权力要用制度的形式加以落实。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力明确有哪些后,还必须保障这些权力能切实行使,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来落实,从而使群众监督成为实实在在的社会政治活动。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在反腐败斗争中人民群众所起的主体作用和地位,不断总结反腐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善于掌握分析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探索制定一心依靠人民群众来发现和揭露腐败现象、监督国家权力的机制,使人民群众监督深入人心,并且制度化、法律化,这是预防和解决腐败的根本之道。同时,建立人民群众监督纪检监察机关的制度,确保这些监督机构能够铁面无私地对权力实施监督,并公正执法。只有把自下而上的人民群众监督同自上而下的监督机构的监督结合起来,才能标本兼治,把预防和反对腐败的斗争深入推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做的工作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11.

〔2〕中纪委向党的十八大做的工作报告.2012-11.

〔3〕荣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 着力构建高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3).

〔4〕荣立和.强化廉洁从业风险防范,构建廉洁自律预警机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

〔5〕荣立和.抓“三早”,重预防,积极推进高校反腐倡廉建设[J].职业时空,2012(3).

〔6〕熊忠东.高校纪委在大学生廉洁教育中的工作创新探讨[J].社科纵横,2011(1).

〔7〕熊忠东.发挥高校纪委优势积极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J].社科纵横,2011(6).

上一篇:我们的民族小学说课稿下一篇:铸造专业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