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素材谨慎

2024-08-04

议论素材谨慎(精选7篇)

1.议论素材谨慎 篇一

随便与谨慎从盘古开天地以来,就是一对死对头,它们每过一年就举行一次辨论会,,可是由于随便的油嘴滑舌,每一次都以谨慎的失败而告终。

今年是随便第一百零一世对谨慎第一百零一世。因为随便是一百连胜,随便的人气明显比谨慎要旺。但是,随便心高气傲,认为已经一百连胜,一百零一连胜也已经稳拿胜券。

而谨慎一百零一世则为了一雪前耻,每天都在收集资料,并吸取了前人的教训与经验,准备今天一呜惊人。

“铛……”比赛开始了。

随便赶紧开口,好像后开口就与失败划上了等号似的,谨慎就从容不迫地听着:“人人都喜欢,希望随便,不是吗?”

哈哈!谨慎心中暗暗自喜,因为它早就准备好随便提的这个问题。谨慎回答道:“并不是什么地方随便都行,比如说,一个人得了重病要做手术。医生问‘你要不要做手术?’那个人如果说随便,那他还有命吗?”

就这样,一个小时过去了。

谨慎终于赢得了比赛,它以明显的优势战胜了随便,,为家族一雪前耻。

但是随便是个老顽固,不服气,还要和谨慎比一比。谨慎说:“好啊。我们就过一条车水马龙的公路,看谁先到路对面。”随便马上答应“好!”

它们来到一条车水马龙的公路旁,公路的旁边有一座天桥,公路中间有道栏杆。

现在,过公路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跨越栏杆;另一种是走天桥。

谨慎选择了走天桥,随便选择了跨越栏杆,穿过公路。

随便在心里高兴地想::哈哈!我赢定了,就算我的速度和他的一样,也赢了。这个谨慎真是个傻冒,走天桥?是不是刚才激动过度,选错了。

随便马上跑到谨慎旁边:“这回选了,一定不许反悔,更不许改!”谨慎微笑着说:“你放心,我一定不会放的。”

“预备,3、2、1开跑。”两个人都像离弦的箭飞了出去。看样子它们的速度都一样。随便快要到第一个栏了,,它叫起来:“看我刘翔110米栏。”它成功跨越了第一个栏。可当他快要跨第二个栏时,“嗖”的一声,一场车祸出现在随便身上,它死了。

谨慎无可奈何地说:“小处不可随便!”

是啊,现在的交通事故都因为人们见一些小地方随便一下,所以酿成车祸。就此,我想说:“要想关爱生命,安全出行,必须铭记——小处不可随便!”

2.议论素材谨慎 篇二

一、典型

议论文中作为论据的材料必须具有典型性, 否则在论证的过程中, 它所要证明的观点就会因此而乏力。典型的素材就是用上这个材料是不是就足以证明某个观点成立。如果是就能使用, 否则就不能使用。就好比数学课上, 我们要证明一道几何题一样, 用这个公式或定理就能把这道证明题做出来, 没有它就不能证明。一般地说, 一篇不足千字的议论文, 如果能够找到两三个典型材料来证明观点成立就可以了。另外, 需要说明的一点的是, 典型素材并非专指家国大事, 点滴小事, 尤其是身边的小事, 只要能证明观点, 都可以称作典型素材。例如, 在论述以“宽容“为话题的作文中, 民众对“刘翔拒跑”的谅解就是典型素材。

二、新颖

所谓新颖, 就是说选择的素材要新颖别致, 不落俗套, 要具有时代特色和能反映某种精神风貌, 代表时代精神。白乐天说:“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时代的进步一日千里,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所以, 我们选择的素材应当与时俱进。俗话说, “隔夜好茶不好喝”, “干花不如鲜花美”, 作文素材如果都是“陈谷子旧芝麻”, 很难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印象。

能够让我们选择的素材新颖的常用方法有:不落俗套法、推陈出新法、新编故事法等。另外, 能够运用新近发生的大事或近年出现的典型人物也能让我们选择素材具有新颖性。例如, 在论述“创新”这个话题时, “邓小平南行”这个素材就很新颖。

三、扣题

扣题是指我们选择的素材一定要紧扣主题, 否则, 再好的素材也是没有意义的。能够让我们选择的素材扣题的方法很多, 但以下几种是我们最常使用的:首先, 开门见山法。就是先点出所选素材要表达的主题, 具体方法是从所选择素材的一个角度, 写出与主题相关的立意, 扣住文章的主题。其次, 中间点拨法。具体做法是, 在叙述选择的素料时, 有意识地运用适当提示语言把素材的立意往文章主题紧靠。第三, 文后点题法, 具体做法是在叙述完选择素材时,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材料与主题的关系。

四、合体

选择素材要符合文章的文体特征。议论文主要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虽然我们在引用素材时可以使用叙述等表达方式, 但就文章总体而言, 一定要保证大部分篇幅是议论的表达方式。否则, 我们写出的文章就很难形成议论文的文体特征, 会影响作文的得分。

要做到我们选择的素材合体,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选择素材。一是, 用结构架构素材的文体特征。具体做法是, 我们在写作时, 有意布局文章的结构, 采用分论点的形式进行论证。在引用素材时, 用一个分论点概括我们要论证的观点。这样, 我们所选择的素材, 无论它的本身是什么表达方式, 都不会影响文体特征。二是, 用道理论证在先。具体做法是, 在引用素材时, 先使用道理论证方法, 证明自己的观点, 把想选择的素材作为事实论证出现, 这样就形成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相结合的局面, 充分体现出议论文的文体特征。三是, 以举例呈现。具体做法, 就是把我们选择的素材作为一个例子, 在论证过程中形成举例论证。这样, 也不会影响文章的文体特点。

3.新闻素材如何嵌入议论文 篇三

2015年1月18日,备受关注的复旦投毒案,终审判决被告人林森浩死刑。去年5月初,由复旦大学177名学生联合签名的《关于“不要判林森浩同学死刑”的请求信》寄往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随信还有另外一份《声明书》。学生们在“请求信”中建议给被告人林森浩一条生路,让他洗心革面,并在将来照顾受害人黄洋的父母。

学生们在“求情信”中称,林森浩平时节俭朴素,出身农家,母亲患有心脏病,并非穷凶极恶。为了证明林森浩的善良,学生们特意在请求信中列出林森浩的善行:汶川地震时,林森浩捐了800元;在B超室,林森浩拒收病人的红包;林森浩还曾给农民工连续服务一周……177名学子表示:“我们签名都是自发的,大家觉得黄洋已经去了,如果林森浩再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损失太大了。希望国家、社会、法院综合考量,慎重量刑,能给林森浩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我们觉得应该呼吁一下,没有别的目的和想法。”

177学子为“复旦投毒案犯”求情,你怎么看?请说出你的观点并分析论证。

一、用“例证法”

论点:复旦学子的“同情心”用错了地方。

同情心是宝贵的,但如果是非不分、正邪不辨,同情心就会沦为邪恶的帮凶。此番为凶手求情,复旦学子的同情心完全用错了地方。世上没有百分之百的坏人,只要愿意去找,就连恶魔的身上也能找出闪光点。墨索里尼可谓罪大恶极,可这个人却对儿女疼爱有加,堪称慈父。能否用他对儿女的慈爱来抵消他的罪恶呢?当然不能!这样的建议提一提都极端荒唐。在黄洋从中毒到去世的半个月里,林森浩眼睁睁地看着黄洋走向死亡。只要林森浩稍稍暗示一下、提醒一下,医生就能对症用药,黄洋或许就能起死回生。求情者说“林森浩不是一个穷凶极恶的人”,大概是因为本案中没有血淋淋的现场吧。

[方法解析]

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事实强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本段中作者以墨索里尼为例来证明“爱不抵罪”的观点,论据恰当,有说服力。

用好例证法,还须注意以下四点:一是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一般来讲,应优先考虑著名的人物或事例,慎用校园、家庭、市井街头的琐碎事例。二是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高度概括,所叙述事例的重点部分要突出,切忌拖泥带水,过于详细。三是事例切忌单一狭隘,要丰富广阔,要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辉。同类事例掌握多时可考虑采用排比句式列举。四是切忌例子加论点,没有具体分析,叙事之后要有精当的分析论述,从而将摆事实和讲道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用“喻证法”

论点:在死者父母的伤口上撒盐,痛上加痛,痛如何哉!

求情者为林森浩求情的一条理由是“让他洗心革面,并在将来照顾受害者黄洋的父母”。也许在求情者看来,日后让林森浩照顾黄洋父母,是对黄洋父母的一种补偿。殊不知这样的“补偿”分明是往黄洋父母的心上捅刀子。黄洋父母对此案最大的要求,就是“杀人者偿命”,唯有严惩杀人者,才能让死者安息、让生者安心。就此而言,复旦学子的求情信,无疑是在向黄洋父母的伤口上撒盐。

[方法解析]

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巧喻而理至”,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本段中,作者将复旦177名学子的行为比喻成“向死者父母的伤口上撒盐”,这一比喻非常形象。向锅里撒盐的动作人人做过,但是向伤口撒盐呢?这一比喻的教育意义已经不言而喻了。

运用喻证法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以小见大,就近取譬。要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为设喻的喻体。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喻证的目的。如《劝学》就用了大量生活化的比喻来论证论点。二是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喻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力求神似,以义取形。一定要对自己所要论证的对象和用来设喻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揣摩。

三、用“对比法”

论点:不该责备“复旦学子为投毒者求情”。

要求“杀人偿命”是人情,基于“物伤其类”的恻隐之心同样也是人情。177名同学“刀下留人”的诉求,与“杀人偿命”的诉求,都是一种权利,一种参与。林森浩故意投毒杀人,悖逆人情,不容姑息,当依法追责。但在此前提下,复旦学子对同样也是人的林森浩可能面临的死亡,报以“恻隐之心”,本也合乎人情考量。罪犯在法律上不被原谅和宽恕,在情感上却可以得到同情与怜悯。这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实际上正如硬币的两面一样紧紧结合。法律会做出公正、无情的裁决,情感的流露也能让我们动容、带给我们思索;情不能改变法,法也不会否定情。让法律的归法律,让人情的归人情。

[方法解析]

所谓对比论证,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对比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本段中作者认为“罪犯在法律上不被原谅和宽恕,在情感上却可以得到同情与怜悯。”将这两句话放在一起一对比,读者立刻就会觉得作者的分析是有道理的。

运用对比要注意所选取“两方”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的区别要非常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必须要对所论述对象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可以是人对人、物对物,也可以是纵向比较或横向对照。比如:许多人都记得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当然是诗的夸张,为了表现追求自由的强烈感情,才这样说。其实,生命是根本,如果生命都没有了,还怎么追求爱情和自由呢?

论证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如果仅仅使用一种论证方法,论述就可能显得有点单薄。为强化说服力,不妨兼用多种论证方法。不过,使用多种论证方法一定要注意突出其中的一种,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无论用哪种方法,都应当和道理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

[练一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下你的感想。要求有明确的观点及综合运用上面的论证方法。

5月11日晚上7点30分左右,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教学区新1栋310教室。一场名为“解决问题的思维与策略”的选修课即将结束。讲课的老师是该校计算机科技学院的副教授张能立。让所有在场的150余名学生惊讶的是,51岁的张能立在结束这一课时,说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走到教室前门,趴在地上,然后说:同学们,请从我身上跨过去吧。

虽然在讲课中,有了一些铺垫,但面对一位51岁的长者、老师,在场的90后大学生们还是不敢,也不忍心去这么做。现场,大学生们对着趴在地上的张教授猛拍照片,但就是没人敢行动。一些胆怯的学生甚至选择从后门逃跑,还有部分学生选择观望。

见学生们犹豫,张能立趴在地上喊:“赶紧跨过去!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勇气来,跨过去!”四五名同学开始尝试,之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大概几分钟的时间,超过100名学生“凌辱”了张能立。被“凌辱”的张能立,趴在地上欣慰地笑了。

【观点提示】

观点一:“尊严”是靠对待工作的责任心赢得的。

“张教授年过五旬,趴在地板上,确实“蛮拼”的。这样的老师,不但没有因学生的‘凌辱而丢了尊严,反而赢得了学生们的尊重和赞赏。”武汉理工大学生小陈这样评论自己老师的“趴地求辱”。前一段时间武昌工学院的董雯娟老师因上课迟到自罚俯卧撑的事在网络上同样引发了“尊严丢失与否”之争。其实我们可以找到这二位老师身上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的责任心都很强。试问如果没有很强的责任心,谁会没事找事,自取其辱呢?

观点二:在工作中要勇于创新,敢于突破。

在常人眼里,这位老师的行为可能显得另类,但对于一所大学来讲,它却是促使其不断创新和前行的重要力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脑神经学系教授南希·坎韦施(女),为让学生了解大脑的各功能区结构,竟在课堂上霸气地剪去长发,在脑袋上画图教学。张教授的学生也对记者感慨:“很荣幸,武汉理工大能有这样有个性、独立思维、敢于表现、浑身正能量的好老师!”

观点三:突破“怕人”思维,坚持科学真理。

张教授想传递一种什么精神呢?面对记者,张教授说:“中国文化里,有一种“怕人”的文化,始终束缚着我们的思维自由,即使对方错误很明显,也不愿意顶撞。于是,在面对老师讲课时,中国学生常鸦雀无声,而欧美学生却能提出令老师震惊的想法。这次,我鼓励学生敢于从老师的身体上‘踩过去,就破除了心理上‘怕人的壁垒,战胜了自己。”

【佳作示范】

求赐“胯下之辱”是可贵的敢行式教学

龙敏飞

就求赐“胯下之辱”的教学方式而言,其是对是错呢?这是很多人的疑问。这样的问题,未必能有公论,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样先进的教育方式,仍然是值得尝试与推广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常识是,在很多时刻,一些人不敢去创新,有心理障碍,并非这些人的能力不够,而是这些人对权威意识有所畏惧,缺乏批判性思维。“挑战权威”说起来简单轻巧,但做起来并非易事,这的确是现实的瓶颈。

而在国外,像这名副教授一般的教师,其实并不少见。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脑神经学系教授南希·坎韦施,为让学生了解大脑的各功能区结构,竟在课堂上霸气地剪去头发,在头上面画画教学……这样“身教”的霸气举动,无疑会让学生们印象深刻。对学生们而言,不求每位老师都这么拼命,但有这样的老师存在,无疑会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热情:原来教学还可以这样教,那么学习呢?工作呢?是不是也可以破除约束、破除传统,换一种方式进行?

不得不说的一个常识是,在传统的价值观里,“畏天命、畏圣人、畏大人之言”是客观存在的;“在家怕父母,在校怕老师,在单位怕领导”也同样是一种客观事实……这些陈旧的观念,早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在这样的一种境况下,这名副教授求赐“胯下之辱”的教学,其目的显而易见,正如他自己所言,“学生敢于从老师的身体上‘踩过去,就破除了心理上‘怕人的壁垒,战胜了自己。”

这样的理想效果未必能如期而至,但这样的教育方式无疑提供了这样的一种可能性,这总比什么都不去做要好很多。就此来说,无论这堂课在学生心中有没有启发,有没有一辈子难以忘记,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求赐“胯下之辱”是可贵的敢行式教学,即老师们通过自己的“身教”来传达一些知识,以便学生们能更好地接受。就眼下而言,这样的教学方式未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人生的长远规划来说,每一个人都需要这样一堂别开生面的一课来启迪人生。(摘自《光明日报》)

4.万能议论素材精选 篇四

一、万能议论素材精选之李白

1、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着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潜与屈子少呢?但他却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

2、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不能。

3、当李白不被重用时,他却仍能快乐地梦游天姥,却仍能举杯畅饮。他对明天有着乐观的微笑。当苏轼屡遭贬谪,他却仍有“泛舟游赤壁”的雅兴,有“浪淘尽千古英雄”的豪迈。他对明天有着希望的微笑。当屈原纵身投江时,我想他也一定带着微笑,因为他坚信他的“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一定会给后人带来思索和警惕。

4、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诗人一声长叹,涌起层层墨香。李白的一生因为没有模仿世俗的不堪之流而铭留青史,因为舍弃了“钟鼓馔玉”,而做了一回真正的自我。他的人生是成功的。如果他像当时的士大夫之徒一样追求金钱和名利,而违背自己的灵魂,那么祖国的山河里便不再有他的飘逸长衣,历史里也便不再有他的名篇佳作为世人吟咏。历史的雨没有下进太白的灵魂,他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写进了历史。

5、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6、李白策一匹骏马,在昏黄的古道上奔驰。然而,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的道貌岸然绊住他奔跑的脚步,无情的现实冷却了他一腔热血。是啊,想当年力士为我脱靴,贵妃为他磨墨,那该是他仕途上奔跑得最顺畅的时期啊、可是,无意间他看到了力士谄媚的丑态和贵妃不可告人的笑,他觉得他应该永远让他奔跑的双脚停滞不前,离开这黑暗的金马门。他清醒地知道,他宁愿散尽千金,只求一醉,也不愿摧眉折腰,做大唐的“御用文人”!于是他带上一把佩剑,把一杯酒去寻访他暂且放在名山的白鹿,永远跨出黑暗的仕途之门。昔日他骑卸赐骠马奉诏奔驰,今日他骑白鹿奔向他梦寐以求的远方。浊酒深酌,重返喜地,寻幽豪饮,同销万古情愁,南下吴越,梦游天姥,齐叙难酬鸿志。奔跑让他屡跌屡撞,奔跑又让他获得心灵的超越——思想,永远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

7、“不事权贵”的青莲居士,曾放荡不羁地笑骂孔夫子,曾让“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杨玉环为其碾墨,让高力士为其脱靴。这是多么“异端”之举,多么荒谬之行。然而太白见不容于世之滋垢时,便愤然离去了。没有易安居士那“这次第,一个愁字了得?”的忧伤,也没有柳三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哀。一句“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植一杯水”的笑叹而已。

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气风发的李白,对前途充满着无限的憧憬。他想通过官场仕途一展才华,报效国家,挥洒人生。然而,多年的官场生活,多年的仗剑游 1 历,让李白反思起来。有过得意,也有过失意,他终于看清了从仕之路的艰辛与黑暗,高力士为其穿靴实则铐住了他的双脚,朝廷赏赐实际上是主子施舍的乞食。于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以美酒清洗心中的抑郁,以山泉清洗世间的污秽,每一次醉后醒来,他又重新开始放眼世界自然,跋涉大江南北。他始终有一种信念,始终有一种火热的诗情冲动,始终有超俗的“出入”的洒脱!因此,他虽不被朝廷重用,但却不被世事摒弃,也不被百姓遗忘。于是他不断地重拾希望,不断地将自己“大隐于市”,也许他的人生哲学便是“宇宙人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吧!李白啊!不愧为“诗仙”,却是个依市而居的仙人。

9、高远恢宏的理想。李白生活在盛唐时代,具有恢宏的功业抱负、”申管仲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是他执着的人生信念。为此,他“仗剑怯园,辞言远游”,广为交游,诗名远播、以期能入朝为官,实现济世的政治抱负,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为早日平息战乱,复兴大业,在隐逸多年后,又欣然接受玄宗之子,永王李璘的恭请,满怀热忱毅然从戎。即使在“赐金放还”之后,年近六十之时,他仍壮心不已,准备踏上征途,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大军。途中因病折回,不久病死当途。

10、傲岸独立的个性。无论是得意之时,还是失意之日,始终保持傲岸不羁的个性。应诏入京之时,他一路狂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赐金放还”之后,他愤然呐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他不失耿介光明之志。“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中生。”面对炙手可势的权贵,他始终保持着人格的尊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西卒不复。”

11、豪迈超脱的人生。李白一生充满自信。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对未来充满信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去帆济沧海”,这种乐观的情怀,让诗仙在坎坷的人生路上始终豪迈。他从来不怀疑自己的旷世才华,入永王幕府之后,他曾以谢安自比。“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沙。”这与隐居隆中却高吟《梁父咏》的诸葛孔明何其相似。他始终以豪迈而超脱的情怀去拥抱阴晴不定的生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即使是寂寞失落之时,也要“花间一壶酒”,用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何等的洒脱,何等的乐观。

1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13、在梦中的天姥山的石阶上,脚著谢公屐,看海日,闻天鸡,醒来便仰天长啸出门去,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他选择了骑鹿游名山,失去了权势,却得到了开心颜。不是一切得到都意味着圆满。——话题:得到与失去

14、在那样一个皇命大如天的时代,何人不畏惧高高在上的君主?然而李白独树一帜,带着西域狂放洒脱的气质,拒绝了“摧眉折腰”,他“举杯邀明月”,洋洋洒洒为后世留下多少千古名作。他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芸芸众生都为之一惊。大唐盛世的诗坛需要这样一个个性张扬的李白。——话题:个性的张扬和社会的需要

15、桀骜不驯的李白把人生看作是一场漂泊,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自己设置的轨道上,不为周遭的一切所牵绊,包括富贵功名——尽管他也曾十分向往功名利禄;而淡泊名利的诗人陶渊明则毅然拒绝了朝廷上的钩心斗角,远离喧嚣,归隐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闲生活;还有范仲淹选择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辛弃疾选择了时刻准备着为国捐躯,上阵杀敌的人生道路——虽然直到双鬓斑白他仍壮志难酬。无论这些伟人的选择是否高尚,无论最终他们是否都 2 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只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选择,就应该义无返顾地走下去。——话题:在„„的路上

16、喝一斗酒,你会飞,飞越难于上青天的蜀,飞越天姥山的传说,栖落在三千尺的庐山之。以月亮为杯,影子为友,你将大唐的太阳推向天空,唐诗披着三千丈白,醉了比桃花潭更深的友情。

天门山只是一个小小的酒嗝,千里江陵只不过是一句短短的酒令,驶进三月烟花的意境,诗歌的上游,是从天上奔流而下的黄河。

说什么功名利禄,钟鼓馔玉,抵不过手中的一杯酒,酒是豪气,有一星灵感/便是冲天烈焰,酒是翅膀,掠过千年万年的时空。

喝醉了,你像孩子一样,想家,吟一曲如霜的月光,曳长永恒的乡愁。

李白,你总是那么放浪,长安城里甩碎了一只酒壶,另一只又丢弃在了山水间,无家可归的酒香,飘过宋元明,你神仙一样的忧伤和幸福啊,将栖在那一枝浪漫,将深入那一缕月光之下。

李白,大唐最好的酒,香飘宋元明,一直至今,只需一滴,足以滋养我们,整个民族。

二、万能议论素材精选之苏轼

1、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2、一枝一叶一世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3、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4、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5、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6、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万能议论素材精选之杜甫

1、从你的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我读出了你的心胸之开阔,襟怀之豁达,志向之高远,我读懂了站在山顶上的身姿才是潇洒,把众山饱览于眼底的感觉才是快乐。于是从此我便有了凌云的志向,于是在我自己的心中,便有了一种充满了自信的豪爽。

2、当一句“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在眼底,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身着用怨恨织成的衣衫,用愁苦覆盖脸面的你、你的脚步里透着沉重,你的举止中饱含压抑,你的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对世道的无奈与不满、令你愁苦的不是自己的窘迫,而是百姓生活的艰难;令你担忧的不是自家的一日三餐,而是整个国家的危难、于是,在我心目中,“无私”与“伟大”两词已悄悄的跟定了你。我为你的才高八斗却不得重用感到惋惜,我因你的凌云壮志得不到施展而感叹;既然上帝塑造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你,又为什么让你在悲哀无奈中死去?既然你带着不凡的气质来到世间,却又为什么只因贫困就匆匆离开人世?皆大悲哀!

3、他的一生都被流亡,被生活放逐,又被苦难追赶。他甚至还不曾抓住盛唐的最后一缕余光,就被离乱的秋风,吹往落木萧萧的江畔。

皇帝和宫城已在侧身时渐次远去。十年客居,连同迟开的牡丹,一起被经年的雨水冲淡。当百姓的血泪最终融汇于战火,天地间只剩下踉跄的步履,辗转于破碎的山河。辗转于饥饿和病痛,展转于旅途的满目疮痍的忧愁。异乡的屋顶洒满月光和露水,露从今夜白,白发连着秋草。而秋草,秋草瑟缩于一个人的消瘦。

只有草堂在蜀中等他,这世间唯一的栖息地,将在宿命中迎来一个漂泊者的孤独灵魂。他不再是一个诗人,他只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在妻子无助的泪眼里,承受着稚子新亡的巨大哀伤。

并承受着命运,或被命运摆弄的结局。一个用身躯支撑着王朝的人,却被堂上坠落的瓦片击伤,一个一生热爱祖国的人,始终被祖国遗弃。

没有什么再能够拯救,包括笔端的千万间广厦,也将注定坍倒。所有的泪水朝向一个褴褛者滂沱

但他已无法看见一个时代的辉煌。最终依赖于歌吟,也最终于湮没于歌吟。

4、当读罢你的《春夜喜雨》,我发现,原来在你的人生中还有愉悦欢乐,是啊,你是热爱生命的,热爱自然中的一点一滴,但黑暗的社会世道偏偏摧毁了你平静的心,世道不允许你有快乐,战争不同意你活得洒脱,一切的一切切断了你与快乐之间的绳索,更是悲哀至极。你是如此遥远又是如此逼近,你是如此神秘又是如此平凡,你用悲苦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却在用诗章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在你的人生之路上,忧愁、痛苦把你的人生道路弄得坎坷荆棘,但你留在文学史上的印迹却是处处充满了鲜花与赞语。无奈,愤恨磨灭了你生活的信念,但你的不朽的灵魂因你的诗而永远有青春活力。

三、万能议论素材精选之屈原

1、泱泱诗海平平仄仄的源头是离骚,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一粒饱满的种子,播进土壤就会长出一棵橘树,一茎绿荷一兜灵芝一朵兰花,带着他襟袖间两千年前遥远的芬芳。

他的诗是淋漓的血液/和着泪水的苦涩,一滴沾唇便让人永远保持清醒/而不是美酒/让浊世在惨笑中,醉倒„„

他的诗是烈火/却烧不透黎明前的夜,是荆棘林里一行漫长的跋涉,弯弯曲曲寻找一个光明的出口,他将自己的肝胆燃成灯油,又磨成墨汁,写下旧时代浓黑的咒语。

他的诗歌在那个时代遭到嘲笑,甚至围攻而今却成了一面旗帜,在人类精神的上空飞扬、生动,龙的传人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 4 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暴。

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自从屈原投入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时至今日,“屈原”已经不是尚且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屈大夫,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百姓情结和民族文化,穿越着时空,年年相继,代代相传。也就是这样,“屈原”鲜活而永久地活在了百姓心中。

3、楚国的天空太小,盛不下你驰骋的思想,汨罗的江水多情,拥抱了你浪漫的失魂。诗人的忧愤太多,忧国忧民,忧楚国的江山社稷,忧黎民百姓的苛苛命运。于是愤怒的忧愁,如火山般爆发,化作《离骚》,化作<天问>,化作《九歌》,化作一首首滴血的诗篇。天地有情,有情的天地倾听你泣血的呼唤;黎民有爱;仁厚的黎民发出一声声叹息,汨罗有幸,有幸的汨罗收留了你无所栖息的灵魂。端午的米粽呦,千年万年呼唤着你的精魂,遥祭着你的英灵。

4、微风轻轻地吹拂起书页,其中似乎夹杂着一丝香草的气息。目光流动在司马迁用至情写下的文字间,我细细品读着你——屈原。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你的品行如美玉一般高洁,不受世间一切污浊之物的沾染,相信拥有如此高风亮节的你,必然会向往恬适淡定的生活。你也许愿意与白云清风为伴,临潭而立,去聆听山涧清泉;你也许向往与小桥流水同行,居衡门之下,去静品丝竹清音;你也许更希望自己可以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当一个人陷入绝望的境地,最通常的选择便是归隐山林,做世外闲人。然而,心系国家百姓的你,却没有做出这样的决定。

你拥有陶渊明超脱于世的情怀,却不会像他一样一味隐藏在自己精神的桃花源里,独享清闲;你具有林和靖“梅妻鹤子”的高洁品格,却不会像他一样沉迷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山园小景中,虚度此生。战国年代,到处都是号角嘶鸣,黄沙漫天,你在风雨飘摇中举步维艰,步履蹒跚,却始终没有倒下。你用瘦削却又坚强的肩膀承担起了保卫国家的大任。怎奈黄钟废弃,瓦釜雷鸣,混乱不堪的楚国已是岌岌可危,而昏庸的楚王却听信谗言,对你的竭忠尽智视而不见。你消瘦羸弱的身躯已渐渐不堪重负,在这个时刻,又有谁能搀扶你一把?

最终,你只得披发行吟于江畔,挥洒着满腔的热泪,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哀绝叹息。有人劝你与世推移,随波逐流,你却用“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维护了你高洁的志向。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我知道你最爱的便是香草,因为你欣赏它的高洁品行,那种不与群芳争艳的超脱,那种不随风而屈的坚韧。而你也如生长在湖畔的一株香草,缓缓地在风中摇曳,一颗露珠在青青的草叶上默默地闪耀,宛如你回望故国时,眼眸中闪烁地晶莹泪光。

天地也为你伤感,江边袅袅不尽的秋风想拂去你的清泪,却将你的悲伤吹过时间的激流。物换星移几度秋,你的身影在历史的风尘中早已烟消云散,但当年轻的司马迁驻立汨罗江边怅望千秋之时,依旧会为你洒下深情的泪水。你怨愤的声音在滚滚江流上渐行渐远,却悲而弥壮。也许司马迁正是听到了你撞击他心灵的声音,于是他挥起了如椽之笔,著成信史光照尘寰,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倾听你用忠贞与高洁演绎的永恒旋律。

品读你,让我读懂了高洁的精神,你让我明白,高洁不是冷淡,不是逃避,真正高洁的精神要敢于承担自己内心中的责任。情系国家,心怀百姓,让你的高洁理应属于不平凡。

正是这不平凡的高洁,让你如皭然出水的清荷,出淤泥而不染:让你亦如墙角的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留得清气满乾坤。

微风渐渐淡去,而香草般的气息却越来越浓,我依旧品读着你,在这沾满泪痕的字里行间,找寻着你遥远的身影„„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纵被罢逐流放,也不随其流而扬其波。汤汤的汨罗江最终收留了他,可汨罗江水太混,荡涤不掉它的忧愁;汨罗江水太浅,掩埋不掉它的遗憾。

你是“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但还仍“闻佳人兮召余,将腾驾兮偕逝”。在帝王大殿慷慨直言,激扬陈词;在封建初兴之际试图进行贵族权力改革;在民族危亡之际“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无不显示出你的大忠诚,大智慧。但很无奈,当一个民族衰堕时,一个人的强大总会被“大众”视为异类,于是“楚王所爱之细腰”下旨:流放。

当楚王背弃“成言”,“悔遁而有他”时,你感悟“君可思而不可侍”,感叹“人之心不与吾心同”。但纯洁无瑕的贵族血统与心性使然,站在失败面前,你呼喊,顿足,指责,抗争,于是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不堪。无奈,你轻弹灰尘,保持自己的皓皓之白,不含蓄,不躲闪,不讲策略,怒形于色。当别人伤害你时,你便毫不保留的将伤口暴露给他,大声呼喊:我要报仇。

5、“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子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子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地如此透彻清澄。但当他忘记了混浊的天下之时,他又何曾记得还有千万的百姓与自己远大的理想?

6、情感、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元素在一代仁人贤士的一生中抒写得淋漓尽致。他们将真情吐露,活得满满洒洒,坦坦荡荡,屈原便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人。他高唱“长太息以掩涕今,哀民生之多艰”。他高呼“亦余心之所善今,虽九死其犹末悔”,他将一个臣子的心掏出来呈现在众人面前,不矫饰,不造作,终于,他的性情铸就了他的英名,他从此不朽。

7、“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老百姓,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纵身跃入滔滔江水中,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海,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8、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

四、万能议论素材精选之陶渊明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

2、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3、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4、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五、万能议论素材精选之项羽

1、项羽,昔日的楚霸王,纵然有盖世神功也无法改变楚国破灭的事实。乌江旁,他已被敌军层层包围,空气中飘荡着象征繁盛的楚歌,悠远婉转。此刻,他刚毅无比的心开始脆弱起来,看到四处躺着的无数兄弟,他懊恼曾经的刚愎自用,悔恨楚国的大好局势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里。怀着深深的自责,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刹那间,血染红了乌江河畔,倒映着半边天空。残阳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缠绵。一个巨人倒下,却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

2、“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几分哀愁,几分无奈。在我看来,他是充满棱角的多边形,纵使有豪迈的气概,称霸的壮志,却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时放纵形骸,苍凉的歌颂只能让滚滚的乌江为之伴奏,又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他的锐气,他的突兀,他的彰显,让历史也惧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诸侯”的始皇已将天下扰得惶惶不得终日,哪又容得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

3、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项羽,生于楚国将官世家。小时候家里请老师教他识字,没认几个他就不肯再学下去。再让他学剑术,又没学成。项羽的叔叔项梁十分生气,骂他不长进。项羽袒露心迹说:“认字,能够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剑术,只能对付一个敌人,不值得去学。我要学就学对付千军万马的本领!”于是项梁就教项羽学习兵法,终于成就了项羽“西楚霸王”的大业。

4、看着站在乌江边上的你,雄姿英发,豪情万丈。相信人们忘记了的是你四面楚歌的窘迫,铭记下来的是你的豪情、你的大度与你的痴情。江边自尽,是你的宽怀所致,所以人们只会记得你的宽厚,“鬼雄”之称无愧。人们铭记着你,难怪李清照要说“至今思项羽”了。

5、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6、”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

7、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若奈何?

江水悠悠,泊船无数,纵使晴空万里,也无船载得动昨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冲天霸气。莫说一生只有一次失败,纵然有一千次,也永远无法抹去这伟岸男子的千古雄姿。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钢铁铸成的生命,竟然伟大到毫无韧性的地步,没有一丝一毫的权宜与苟且。要么一战灭暴秦,要么一战而弃天下,酣畅淋漓而壁立千仞,真是一种至奇至美的大活法啊!

六、万能议论素材精选之荆轲

1、感情,似乎是一种十分缥缈的东西,但它却时时刻刻都存在着,时时刻刻都围绕着我们。亲情、友情、爱情„„而我们正是有了感情,生活才更加精彩,我们正是有感情,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人。

3、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著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那手执和氏璧在秦王殿上慷慨陈词的蔺相如,难道不知秦王的阴险与贪婪?他在出发前已经许下完璧归赵的诺言!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捍卫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人在做事时总会受到感情影响。感情是促进人正确认知事物的催化剂,正是有了感情,人对事物的认知欲更强,更能加深对事物的认知。易水河边那位高唱着“风萧萧今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柯,正是因为对燕国的感情,使他认知了为国牺牲的意义和人的价值。在抗击“非典”那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我们多少可爱的白衣天使付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其中一个就是邓练贤。他说过“选择当医生就选择了奉献”,从中我们看到了他对人民、对病人的那一份真挚的感情。正是这一份真挚的感情,促使他勇敢地战斗在“抗非”第一线;在病房里,正是这一份真挚的感情,使他不畏被感染的危险,坚守一线抢救照顾病人,最终不幸因感染病毒而去世。

2、古时,荆轲因勇刺秦正为人称颂。的确,荆轲的勇气是非同一般的,然而,我总觉得荆轲死得糊涂。记得《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历史,此话可算得至理名言了。战国后期,七个诸侯国再加上七零八碎的许多小国,中国被分得支离破碎,多年战事,弄得民不聊生。这时候,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是民心所向,可惜,荆轲不知这个理,他一心一意要杀秦王,促成那一批势单力薄的小国。不过,荆柯毕竟只是一介书生,战国以前的历史也不很长,他不明白分久必合的道理是不足为怪的。荆轲死了不算,秦王恼羞成怒,下令立刻攻打燕,救燕不成反加速了燕的灭亡,荆轲实在太失算。所以,荆轲不但没救燕,还加速了燕的灭亡,真是太糊涂了。

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用今人的眼光去看,荆轲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职业杀手,说不定还可能被扣上“恐怖分子”的罪名呢。依笔者看来,燕太子丹雇佣荆轲去刺杀秦王,以为刺杀了秦王就可以阻拦住秦军的东进步伐,真是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是一种太幼稚的想法,根本解决不了当年的政治问题。事实上燕国很快就灭亡了,这与荆轲刺秦失败不无关系。但是荆轲绝不是一个我们所想象的普通简单的“恐怖分子”,更不是一个寄人篱下的亡命之徒,看《史记•刺客列传》,似乎又很难界定其身份:表面上看确为一个杀手,但是却与聂政这样目不识丁只有匹夫之勇的粗人不同,他“好读书击剑”,称其为知识分子也不无道理。在那个分裂割据战争迭起的年代,荆轲的出现,实为罕见和奇缺,遗憾的是能文能武的荆轲未能实现白己的目标,人们就更对其怀有无限的同情和哀怜。

5.议论文素材 篇五

1、宋濂冒雪访师

明朝着名散文家、学者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适用:虚心求教、坚持、勤奋、刻苦

2、朱自清不领美国面粉

由于长期的困苦生活和工作劳累,朱自清先生患了严重的胃病。当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的时候,他的病情也加重了,然而他顾不得疗养,倒是更加忘我地投入到斗争中去。此时的朱自清先生,已经重病缠身而且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之后立即让孩子把面粉配给证退了回去。后来,朱自清先生病情恶化,不幸于12日逝世。临终前,朱自清先生以微弱的声音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适用:爱国、高风亮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3、左思立志 坚韧不拔

西晋文学家左思少年时读了张衡的《两京赋》,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决心将来撰写《三都赋》。陆机听了不禁抚掌而笑,说像左思这样的粗俗之人,居然想作《三都赋》这样的鸿篇巨着,简直是笑话;即使费

力写成,也必定毫无价值,只配用来盖酒坛子而已。面对这样的羞辱,左思矢志不渝。他听说张载曾游历岷、邛,就多次登门求教,以便熟悉当地的山川、物产、风俗。他广泛查访了解,大量搜集资料,然后专心致志,奋力写作。在他的房间里、篱笆旁、厕所里到处放着纸、笔,只要想起好的词句他就随手记录下来,并反复修改。左思整整花费了十年的心血,终于完成了《三都赋》。陆机在惊异之余,佩服得五体投地,只好甘拜下风。

适用:学会立下目标、坚持、对待别人的嘲笑不为所动

4、忍让的林肯

一天,陆军部长斯坦顿来到林肯那里,气呼呼地对他说一位少将用侮辱的话指责他偏袒一些人。林肯建议斯坦顿写一封内容尖刻的信回敬那家伙。“可以狠狠地骂他一顿。”林肯说。斯坦顿立刻写了一封措辞尖烈的信,然后拿给总统看。“对了,对了。”林肯高声叫好,“要的就是这个!好好训他一顿,真写绝了,斯坦顿。”但是当斯坦顿把信叠好装进信封里时,林肯却叫住他问道:“你要干什么?” “寄出去呀。”斯坦顿有些摸不着头脑了。“不要胡闹。”林肯大声说,“这封信不能发,快把它扔到炉子里去。凡是生气时写的信,我都是这么处理的。这封信写得好,因为写的时候你己经解了气,现在感觉好多了吧,那么就请你把它烧掉,再写第二封信吧。”

适用:宽容、注意发泄的方式

5、孙敬头悬梁

孙敬年少好学,他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粱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此,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愤

苦读。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适用:刻苦学习、坚持、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

6、身残志坚张海迪

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于是没有进学校,童年时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后来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她在那里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此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张海迪后来还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苦痛,自学了英,德,日语,并翻译了十三万字的英文小说,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作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适用:顽强的意志、和命运做斗争、无私奉献、热爱生活、勤奋

7、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

贝多芬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一个十分清贫的贫民家庭。从四岁起,在父亲的拳打脚踢下开始学习钢琴,十三岁便成为管风琴师,并开始创作音乐作品。后来,贝多芬迁居维也纳,那是一个处处充满音乐的艺术殿堂。在这期间贝多芬追求音乐技艺的提高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但他遭到了失恋的痛苦,同时耳朵也丧失了听力。在这最痛苦的日子里,贝多芬对音乐的追求却没有停止,他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克服了别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创作出了一部部震撼人心的音乐作品。最终他穷困潦倒,病逝于维也纳,他临终的一刻,暴雨雷电交加,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做最后的奋击。

适用:追求、顽强、不向命运屈服

8、杰克·伦敦面对失败和贫困

杰克·伦敦自幼家境贫寒,但他雄心勃勃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做大作家、用笔杆子改造社会的远大前程。为了当作家,他在中学补课一年,然后考入加利福利

亚大学,但因难以支付学费,只读了半年就辍学了。失学并没有动摇他当作家的决心,他改变主意,以社会为学习的课堂,更加孜孜不倦地学习。他开始写稿投稿,但却一次次地被退回。可他并不灰心。生活困难,就靠典当过日子,挤时间写。白天时间不够就晚上写;他勤奋地做笔记,搞索引,抄卡片。终于发表了《给猎人》,后来名著累累,成为一名大作家。

适用:勤奋、坚持、梦想、克服困难

9、海伦·凯勒——残疾人的骄傲

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痛苦。然而她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在老师的帮助下,她凭借坚强的毅力战胜了病残,学会了说话,并掌握了5种文字。后来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之后她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为世界盲聋人谋利益的事业中,曾受到许多国家政府、人民的赞誉和嘉奖。她写的自传作品《我生活的故事》,成为英语文学的经典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泛发行。

适用:不向命运屈服、坚持、顽强的毅力、奉献、生命的价值

10、屈原以死报国

屈原一生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诬陷并被楚怀王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于沅、湘二水之间。后来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在20多年的流放生活中,始终关心着楚国的命运,写出了《离骚》等诗篇,表明了自己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立场和决心。

适用:爱国、信仰、生与死的选择、责任

11、梁秋实的演讲

著名作家梁实秋擅长演讲,他的演讲独具风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任教期间,当时的校长刘真,常请名人到校演讲。有一次,主讲人因故迟到,在座的师生都等得很不耐烦。于是,刘真便请在座的梁实秋上台给同学们讲几句话。梁实秋本不愿充当这类角色,但校长有令,只好以一副无奈的表情,慢吞吞的说:“过去演京戏,往往在正戏上演之前,找一个二三流的角色,上台来跳跳加官,以便让后台的主角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我现在就是奉命出来跳加官的。”话不寻常,引起全场哄堂大笑,驱散了师生们的不快。

适用:语言的智慧、幽默

12、只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先生

卢嘉锡是我国著名化学家,他曾任福建省立夏中学数学教师。当时,有个学生故意拿了一道登在外国杂志上悬赏解答的数学题为难他,但他并不介意,只是说:“我留着做做看,看能否解答出来。”经过一天多的精密演算,他向那位学生详细地介绍了解题的方法和具体过程。那个学生从心底地佩服卢嘉锡的博学多才。卢嘉锡诚恳的对那位学生说:“我们闽南有句老话,叫做‘只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先生’。我现在虽然是你的先生,但还有许多东西自己也不懂,要进一步学习。”

适用:谦虚、知与不知、活到老学到老

13、海子的寂寞

或许诗歌真是从寂寞中酿出来的,否则为什么所有的诗人都那么落寞?海子也不例外,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希望能与别人进行交流。有一次,海子百无聊赖,便随意走进学校附近的一家餐馆。他对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毫无浪漫情趣的老板抬眼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位年轻人:长发凌乱,身材瘦小,落落寡欢,而且说话如此神经兮兮,就以为他脑瓜子是有些毛病的,便嘲讽地回答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里朗诵。”海子无奈

地耸了耸肩,默默地走出了餐馆,同时也走进了更深的寂寞。

适用:寂寞与沟通、交流与理解

14、张志新“坚持真理,永不放弃”

张志新同志是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文艺处的干部,在“文化大革命”中,她逐渐认识到有人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张志新就严肃地对同志说:“现在毛主席身边那几个人可靠吗?对江青、叶群这些人„„”“对林彪可信赖吗?”“江青不是什么‘文艺旗手’,而是破坏祖国文化艺术的罪魁祸首!” 一起骇人听闻的奇冤大案由此而起。但是无论是在看守所里或在监狱中,张志新从未低头,从不认罪,她怀着极大的义愤,一次次地向邪恶开战。她知道这样做会遭到更大的灾难,但还是说:“如果痛苦换来的是认识真理,坚持真理,我会欣然地承受,那时,痛苦都能转化为幸福!”“你们(指四人帮)不认错,将会受到历史的惩罚。”

适用:追求真理、痛苦与幸福

15、张伯苓的理想

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1899年英国强租我国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第二天就降下来了。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校。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1907年办起了南开学校。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适用:教育与爱国、人生的目标

16、如此“廉洁”

据记载,窃国大盗袁世凯生活奢侈腐化,但常常装出一副廉洁的样子。一次,他故意在吃饭时召见内阁成员,当大家来到他的住所时,看见他正端着一碗小米粥,就着一条红烧鲫鱼吃得津津有味,时而从一个佐料瓶往碗里倒些什么。内阁成员见此都赞道:“总统生活这么俭朴,我辈值得仿效。”事后,卫士告诉

大家,那是仿效不了的。总统吃的是西北上等小米,且都是一粒粒精心挑选出来的;那鲫鱼是有名的洪河鲫,为了保鲜,是专门放在猪油里从千里之外的河南运到京城的;就是那佐料,也是东北的千年老山参和鹿茸做成的。”此言一出,众人哑然。

适用:面具、贪婪、言行不一

17、居里夫人的奖章

居里夫人曾获得过许多令世人羡慕不已的荣誉,但她却从不因此而陶醉。居里夫人的一位朋友曾应邀到她家里做客,走进屋里竟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弄英国皇家协会刚刚授予她的一枚金质奖章,不禁大吃一惊,对居里夫人说:“现在能够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协会的金质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想让孩子们从小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决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适用:淡泊名利、忘记荣誉

18、约翰·康缇斯的成长

约翰·康缇斯出生时,仅有矿泉水瓶那么大,他的两条腿根本没有成型,既无法行走,也无法安装假肢。一个出生时被医生断言活不过当天的残疾人,一直顽强生活到现在„„不仅如此,平常人能做到的事情,他也能做到,他以真实的生活,以自己的成功,告诉他人:“我行你也行,别对自己说‘不可能’;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不幸,永远有人比你更加不幸,无论你觉得多么的了不起,也永远有人比你强....”

适用:坚强、热爱生活、向命运作斗争

19、达芬奇画鸡蛋

达芬奇十四岁那年,到佛罗伦斯拜著名艺术家弗罗基俄为师。弗罗基俄是位很严格的老师,他给达芬奇上的第一堂课就是画鸡蛋。开始,达芬奇画得很有兴致,可是以后第二课,第三课,老师还是让他画鸡蛋,这使达芬奇想不通了,小小的鸡蛋,有甚么好画的?老师看他有些不耐烦,就告诉他:“鸡蛋,虽然普通,但天下没有绝对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鸡蛋,角度不

同,投来的光线不同,画出来也不一样。要想把小心的鸡蛋完美的在纸上表现出来,还得下番功夫不可。”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于是每天拿着鸡蛋,一丝不苟地照着画。一年,二年,三年......达芬奇画鸡蛋用的草纸,已经堆得很高了。他的艺术水平很快超过了老师,终于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适用:坚持、认真、勤奋 20、诺贝尔发明雷管

诺贝尔是发明药和雷管的科学家。他对甘油炸药特别的感兴趣,开始进行研究。1867年9月的一次试验,发生了大爆炸,不但炸毁了整个试验工厂,还炸死了许多工人,他的弟弟也牺牲了。这是多大的打击啊!但诺贝尔并不灰心,坚信他的事业必定成功。他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引火的导火索,用雷汞制造雷管。第一次试验新雷管,一点火,突然爆炸了,一声巨响,实验场上布满了浓烟烈火,房屋被炸毁,诺贝尔从瓦砾中挣扎出来,他满身是血,遍体鳞伤,可是他高兴得狂欢雀跃,连声呼喊:“成功了,试验成功了。”诺贝尔发明炸药,整整花了11年时间。

适用:坚持、信念、走出伤痛

21、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6.议论文素材 篇六

巴西许多中产阶级家庭都习惯聘请家佣。这些家庭通常有两道房门,一道是主人的,一道是佣人的,家佣一般不能从正门进。巴西是一个对劳工保护相对严格的国家,但家佣们却一直是被权益忽略的人群。他们在社会偏见和艰苦环境中承担着繁重的劳动,却难以享受劳动法的保护。

这样的现实深深刺痛着家佣们的尊严。过去10多年巴西经济飞速发展,民众民主意识增强,如今宪法修正案的颁布,将为之提供更有力的法律支撑。

同类链接:菲律宾家佣因为勤劳、朴实而成为“国家名片”,为国家经济作出巨大贡献。菲佣回家的时候,国家领导亲自到机场迎接,他们享受到了最高待遇。

7.微博:议论文写作的素材库 篇七

一、从微博中提炼论点

许多博文观点鲜明,见解新颖,表明了博主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主张或者感悟,把博主的这些观点进行归纳、整理、提炼后,可以作为议论文中的论点。

例1.王旭明(语文出版社社长)微博:据报道,中国政法大学聘任邓亚萍为该校兼职教授,引发一些法大校友、学生质疑,为这种质疑精神点赞。想起不久前,我在某重点中学质疑了一下其校训和教室标语,即遭当地教研员和学校领导的不满和抨击,深感质疑精神在当下之困难。需知,质疑是进步,是改革创新之始。

提炼论点:①质疑是社会的进步;②质疑是改革创新之始;③为质疑精神点赞。

适用话题:质疑、创新、宽容、沟通、和谐

例2.葛红兵(著名作家、教授)微博:一个人只有时刻保持幸福快乐的感觉,才会使自己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只有快乐,愉快的心情,才是创造力和人生动力的源泉;只有自己不断创造快乐,与自己快乐相处的人,才能远离痛苦与烦恼,才能拥有快乐的人生。

提炼论点:①快乐是幸福之源;②给自己创造快乐;③调整好心态。

适用话题:快乐、幸福、心态、珍惜

二、从微博中提炼论据

议论文的论据,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两种。有些名人的微博中所阐述的观点,饱含哲理,耐人寻味,引用或转述名人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整合处理,可充当道理论据;将博文中陈述的新闻事实,进行概括处理,使其更简洁,可充当事例论据。

例3.张海迪(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微博:一个人,无论你是谁,无论是百姓还是高官,都不要在黑屋里做事,永远不做黑暗的事,不做以为别人不知道的事。永远做敢于向着太阳微笑的人,做一个可以自我肯定的好人!这样你就是幸福的,家人也会是幸福的!

提炼道理论据:①一个人,不要在黑屋里做事,永远不做黑暗的事,不做以为别人不知道的事;②永远做敢于向着太阳微笑的人,做一个可以自我肯定的好人!

适用话题:严于律己、为人处世、干净做人、问心无愧

例4.人民网微博:2014年7月,河南新乡一大学生小闫暑假期间和朋友在老家掏了16只鸟,并卖掉10只,获利千元。然而这些鸟是燕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日前,新乡辉县市人民法院判决小闫犯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6个月。之后,小闫提出上诉,新乡市中级法院二审维持原判,认定小闫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规,非法猎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燕隼和隼形目隼科动物16只,其行为均已构成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且属情节特别严重。

提炼事实论据:河南新乡一大学生小闫暑假期间在老家捕获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燕隼,牟取利益,犯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6个月。

适用话题:恪守法律、法律是无情的、保護珍稀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上一篇:第13课规划每一天下一篇:房地产英文面试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