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小学教学比较

2024-10-13

中美小学教学比较(精选8篇)

1.中美小学教学比较 篇一

中美两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比较

张炳光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而要办好中小学必须有一支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精、善管理的中小学校长队伍。对中小学校长进行规范的培训,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也是校长自身成长的需要。笔者赴美国参加了“21世纪教育管理人员培训班”,经过学习、考察,就中美两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进行初步的比较。

一、关于岗前培训

1.先培训后上岗与先上岗后培训。美国是一个教育事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对中小学学校管理人员的培训已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在加州,教师若想成为校长,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并参加大学的教育管理人员初级资格培训班,经过二年培训,修满11门课程,取得36个学分,获得初级资格培训证书,才有资格在公立学校申请担任校长,才有可能受聘为校长,先培训才能上岗。

在我国,校长岗位培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0年前,由各地自行对上岗后的校长进行培训。在广州,校长脱产培训起步比较早,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80—1984年)针对校长学历低、管理水平低的问题,进行学历补课,并普及教育学、心理学、学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二个时期(1985—1989年)举办以研究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校长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 第三个时期(1989 —1991年)主要是进行以教学为中心的学校整体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研讨。第二阶段,(1990—1995年)国家教委发出了《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用3—5年时间对全国中小学校长进行岗位职务培训。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对在职校长进行旨在提高其政治、业务素质和履行岗位职责能力的培训,其培训内容与美国加州初级学校管理人员培训班的内容大体相同。经过几年努力,1995年底基本上完成了这一轮的培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校长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许多校长从“经验型”逐步转变为“科学管理型”。第三阶段是1996—2000年,国家教委规定中小学校长必须“持证上岗”——凡新担任校长职务的必须“先培训,后上岗”,逐渐形成了上岗前培训的制度。

2.理论与实践。美国对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十分重视实践。其初级资格培训时间为两年,第一年为上课,第二年为到学校协助校长工作,以取得实践经验。第一年的上课,也很注重实践,它包括:讲座、研究、查询文献、讨论;案例学习,有指导的实验及其应用;完成项目及其学习成果。而在我国则相反,虽然我们意识到校长培训它具有培训和使用一致性的特点,必须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是以理教学为主,教学实践专题在300学时中只占60学时,为20%;校长一般经过三个月的脱产培训后,就可以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在教学上,我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一般每周安排5—6个半天上理论课,每次上课为4个学时,基本上都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讲和记录。

3.脱产培训与业务培训。在美国,不管校长初级资格培训班还是高级资格培训班,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参加学习的。在我国,校长岗位培训主要是两种形式,即脱产学习或业余(函授)学习。在大城市中,对中学校长,特别是高级中学的校长,一般采取脱产学习三个月的形式;在农村,特别是对小学校长培训,则较多地采用每周面授一天或隔周面授两天,一年学完所有课程的业务培训方式。但不管什么方式,其培训费用都由国家或学校支付,其脱产或业余学习时间内的工资由国家发给,其福利待遇,包括提薪、评职称、奖金和参加先进教师的评比,都与学校在职校长相同。

显然,由于国家制度不同,在美国当校长是一种职业选择,而参加资格培训是能否担任校长的前提条件,所以费用、时间都必须自己解决。而在我国,校长(包括即将上岗的校长)是国家干部,享受国家干部待遇,其参加培训是工作需要,故都由国家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和物质待遇。全脱产学习的优点是时间集中,精力集中,有较充实的时间来学习理论,思考问题,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学习效果好。这点是美国校长所难于比拟的。然而,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校长培训,对于美国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我要学”,而在我国的体制下,则是行政命令“要我学”,两者的学习积极性是有差异的。

二、关于校长继续教育

美国的教育管理人员培训分为两个层次,即初级资格培训和高级资格培训。高级资格培训是对已取得初级资格证书被聘任为校长,并有两年实践经验的校长进行培训,开设9门课程,以研讨为主,并按学员选修要求,制定一对一的教学方案,两年内完成27个学分后,可取得教育管理人员高级资格培训证书。管理人员资格证要五年续一次,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地进修,取得规定的150个学时,可以继续取得资格。

我国规范性的校长继续教育仍处于初始阶段。按照校长的成长规律,一名校长大体要经过职前预备期、岗位适应期、称职期、成熟期四个互相联系,前后衔接的时期。岗位培训仅仅为职前预备期和岗位适应期打下基础,要使校长进入称职期和成熟期,即从校长上岗后适应环境,逐步积累管理经验,全面掌握学校的常规管理,稳步成长,再进而认识办学规律,获得理论支持,掌握管理主动权,逐步向专家型校长过渡。一名校长从上岗到成熟,大约需要十年左右时间。因此要不断地进行继续教育,以促使校长更快更健康地成长。

国家教委的指导意见要求在“九五”期间全国中小学校长在岗位培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提高性的培训。这一时期培训内容包括:新上岗校长的岗前培训,已接受过岗位培训的校长的提高培训;起示范作用学校的校长的高级研讨。提高培训是一种专业性更强的较高层次的培训,其目的是学习新知识,总结新经验,探讨新问题,进一步提高校长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素质、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采取全脱产或自学为主,适当组织短期集中面授辅导,集体研讨等形式进行,大致相当于美国的高级培训。同时还举办高级研讨班,努力使一部分起示范作用的校长成为基础教育改革、教育科研和科学管理的带头人,逐步过渡到成为专家型校长。广州市吸取了国内外的经验,准备按照校长的不同分工,进行分岗专题培训。整个培训以专题研讨为主,在1997—2000年四年内,每年集中两周辅导、研讨,减少课堂教学的份量,增加教育实践。要求学员就研讨专题出成果,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三、几点思考

总的说来,美国的培训开展得比较早,也比较规范,而且是按市场经济模式运行,能够遵照教育发展的要求和校长自身成长的规律进行培训。而我国对中小学校长进行比较系统的培训,是从1990年开始的,现在正在开展的提高培训,就全国来说,尚处于试点阶段,如何结合各地实际,开展有效的培训尚在摸索之中。因此,借鉴美国的经验,仅就下面几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1.要坚决实行校长“先持证,后上岗”的制度。取得校长岗位培训证书是担任校长的前提。要做到这点,一是每年都要举办校长岗位培训班;二是要扩大这种班的招生范围,除了由教育行政部门指定参加者外,可由学校主任或教师自行报名,经学校或上级行政部门批准后也可以参加。取得校长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后,可作为校长后备人选,经过考核,符合校长条件者,聘任为校长、副校长。只有有了一支数量相当的后备队伍,才能保证做到“先培训,后上岗”。

2.在指导思想上和教学上,要加强实践环节。(1)整个课程安排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强调专题研讨,要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实验,结业时要出研讨成果。(2)在上课结束后,挂职担任副校长或校长助理,力求在实践中得到提高,挂职可以在本地区,时间为半年到一年;也可以到外地,时间为1—3个月。根据其学习、研讨成果和挂职表现决定是否发给证书。(3)外出考察、培训。可以以5年为一个周期,结合学习研讨的内容,有计划地到省外学习考察;同时分期分批组织部分校长到国外考察和培训,以开阔视野,接受现代化教育信息,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

3.校长继续教育应连续不断地进行,这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从现在起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就要考虑校长提高培训后下一周期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并使之纳入正常的校长继续教育的轨道中去。

4.加强校长培训基地的建设。现在有部分初中校长和小学校长由各市或县级市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培训,这些学校一般来说师资不足,设施较差,而每一周期培训的要求却不断提高。要保证培训质量,就必须大力加强进修学校的建设,加大经费投入,配备数量足够、且有较高质量的师资。

5.提高校长的待遇。目前,按照我国的工资制度,中学校长收入大致相当于中等职称的教师,比高级职称的教师低许多。因此,校长们宁愿领取教师工资而不领取校长工资。校长与教师的奖金差距也不大。一方面,校长待遇比较低。而另一方面,对校长的要求却很高。他不仅是一个优秀教师,而且是一所学校的管理者,肩负的责任比教师重得多,也是能否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严重影响校长的积极性,包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美国教师在公务人员中工资是比较低的,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年薪为2.6万元(美元,下同)到退休时可达5 —6万元。校长一般年薪为7—8万元,学区总督(相当我国的市、区教育局局长)一般为11—12万元,最高的可达17—18万元。当然,由于种种原因,两国很难作比较。但是,校长是专业技术管理干部,其收入比教师高是合理的。是否可从三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参考上海的做法试行校长职级制。校长的平均工资水平应比高级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高20%左右。二是削减学校行政人员。要减少副校长,改变现在的分工管理方法。一般学校校级管理人员可配2人,大校可增加1人。学校的中层主任也要减少。这样既可提高效率,又不增加国家的负担。三是推行“校长岗位职务津贴”制度。各地区可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制订津贴标准,其资金由当地政府财政部门统筹解决。

2.中美小学教学比较 篇二

一、美国小学课程评析

关于培养目标。美国没有全国统一规定的小学教育培养目标, 由各州自己制定教育教学目标, 如缅因州的培养目标为:①清晰而有效的沟通者 (Communicator) ;②自我指导的终身学习者 (Learner) ;③创造性和 实际问题 的解决者 (Solver) ;④负责的参与的公民 (Citizen) ;⑤合作的和优秀的工作者 (Worker) ;⑥整体的且富有信息的思考者 (Thinker) 。[1]由美国视导和课程研究协会的《我们需要的小学》提出的现代小学的六项任务可看出小学的教育目标, 其大致内容为:①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②增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③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④发展儿童有效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⑤发展儿童符合民主生活的价值观;⑥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活动。由此可以看出, 美国小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关注儿童的身体与心理的健康, 对于学生而言, 健康的体格才是身体之本, 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前提条件, 只有具有良好的身体状况才能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才能;其次, 美国小学教育注重培养符合美国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 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后, 美国小学重视对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

关于课程内容。美国小学阶段的课程形式以综合课为主。美国各个州和地方教育当局决定公立学校课程的设置, 法律规定联邦政府没有权力干涉。各地教育皆无全国性的统一课程设置。尽管如此, 联邦政府可通过一定方式对课程设置施加间接影响。美国小学课程在州和地方教育当局有关规定的范 围内由各校规定, 一般都设有阅读、写作、数学、社会、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 有的学校还开设保健课、家政课等。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 每个州并不完全一致, 例如, 新泽西州 (New Jersey) 最新的核心课程内容标准对州范围内所有公立学校的八门核心课程的内容与学术标准进行了规定: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综合保健和体育、语言艺术与文学、生涯教育和消费、家政与生活技能。[2]加利福尼亚州 (California) 规定的核心课程则包括外语、健康、历史—社会科学、语言艺术、数学、体育、科学、视觉艺术。[3]

关于课程实施。美国小学教学形式多种多样, 有班级授课、分组教学、个别教学和不分年级教学等, 不过最主要的还是以班级授课教学形式为主。一般根据年龄、年级分班, 每个班级人数一般在18~23人之间。教师是不分科的, 一个老师要负责教各科内容。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的, 孩子感觉上学不是负担而是乐趣。首先, 在课堂上有一半时间是通过游戏或者活动的方式开展教学。如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常常围坐在地毯上听老师讲 故事;小学高年级则四五个人一组围坐课桌听老师讲课。在课堂上, 学生可以随时提问。[4]其次, 课堂氛围和文化环境比较适合孩子学习, 尽量为孩子提供学习情境, 每个班级配有几百册图书供学生翻阅。最后, 老师给学生们布置的作业都能够在短时间里完成, 而且作业形式独特, 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制作贺卡、办手抄报、折纸手工、画简笔画等。

关于课程评价。美国小学课程评价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各种更高层次的认知技能, 重视对学生的日常观察记录, 利用等级制和评语制对学生进行考评, 尽量不呈现学生考试分数之间的差距。小学生每年的成绩通常采用口试与答辩、短文与论文、过程叙述反应题、综合 分析解释题等直接评估;或者提供合作学习和间接学习的活动情境, 如学生购物、观察风向等活动, 在真实情境中对学生进行动态化评价。

二、中美两国小学课程的比较

1.在培养目标上, 社会本位或是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我国现行的教育价值取向强调社会本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个人价值作为历史的必然进入教育价值选择的视野, 对个人独立性和个体幸福的关心逐渐成为近年来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的主流之一。新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明确定位为以人为本, 这在教育理论界基本上已达成了共识。在选择实现个人价值时, 我国的培养目标是把满足社会需求和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联系起来, 但是更强调社会需求。[5]

在美国一直以来都是个人主义至上, 强调制度是为个人设立的, 集体是为个人存在的。一直以来, 美国文化的基本取向是注重人的个体性发展, 尊重个人的权利和解放个性。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 也没有一个统一到无所不能的教育管理机构来掌管国家一切教育事务。相反, 它把教育自主权选择权下放到每一个教育主体, 因为只有学校最了解当地的情况和需要, 只有学生才最了解自己的兴趣与能力。所以美国的学校都各有特色。[5]

2.在课程设置上, 强调统一性或突出多样性

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体系中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国家课程所占比例最大, 在具体科目上, 语文和数学在整个教学科目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被认为是学校课程中的“主科”, 音乐、体育、美术、劳动技术等则被认为是学校课程中的“副科”。尽管我国进行了多次的课程改革, 但是目前我国小学生所学的课程仍偏重于系统知识理论, 教师一般按照统一的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而且, 我国小学现在采用的教材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选用, 并且有统一的教学资料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所以在一个省或区 (县) 不仅教材的内容几乎完全统一, 老师的教学方法也相似。

美国课程内容和安排都体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小学的课程主要是综合性的, 一节课可能就是一个主题有关内容的整合, 既有语文的内容, 又有数学、社会、科学等内容, 也可能是单一的, 只有一个内容、一个题目。[6]同时, 美国小学的教学内容比较灵活, 约有一半的州由州教育官员为小学选择教材和教学材料, 其余的州可以使用本州规定的教科书, 也可以由学校自行选择教材或由教师自己设计教学内容与练习题。美国课程的安排除了体育、音乐、美术要到固定的场 地或教室分别上课, 需要排出课表外, 其他各科大都是一个班由一个教师来教, 大部分学校也没有固定的课表, 而是由教师灵活掌握和自行安排。

3.在课程实施上, 重视知识和技能共性要求或关注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小学的教学方法出现了众多新的尝试和成果, 开始向多样化发展。讲授式教学方法不再是教师的唯一选择, 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探索性教学方法、合作性教学方法、自主性教学方法等百家争鸣的现象。但是从我国总体教学现状来 看, 讲授式教学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教师在课堂上仍然偏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这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体现出新课程的要求。同时, 我国小学班级规模较大, 课堂教学活动较少, 教师讲授的时间多, 学生实践的机会少, 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制约。

从美国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及课堂活动的开展情况可以看出, 美国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 根据学生的需要给学生创造学习情境, 让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 施展自己的才华。美国的小学没有与我国小学所对应的“思想品德课”, 其爱国主义、文明礼貌、行为规范等都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 学校组织学生通过课外参观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地方来了解本国的历史, 培养爱国精神,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都得到了发展。[7]

4.在课程评价上, 注重终结性或是注重发展性评价

自我国进行新课程改革以来, 很多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进行了新的尝试, 不再用期中或者期末的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优秀与否, 教师开始采用灵活、即时、动态的评价方法来观察学生的发展, 将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有的教师还尝试使用新的评价方法与技术, 这些都是我国课程改革的成果, 值得肯定。但是, 目前, 我国小学课程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采用终结性评价, 评价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通过学业成绩或学科分数来衡量。

美国评价采用发展性评价观, 不仅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等学业成就, 还评价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 评价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 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在课程评价中, 以学生为中心, 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文化差异, 根据学生的需求使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 同时, 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学生, 发现学生的优势所在, 在评价中不单纯追求客观性, 不单纯凭借考试分数给学生贴上优秀学生或者差生的标签。

三、中美两国小学课程比较 的启示

1. 兼顾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共性要求

美国的教育是在其个人本位的前提下追求学生最大化的社会协调性, 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但是这样可能会造成个人主义膨胀, 使国家或集体利益受到损害。我国基础教育是在社会本位的前提下追求学生利益最大化, 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这样的课程目标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但是, 这可能会违背学生的个性发展。如第三届国际数学及科学研究结果的分析表明, 华人地区学生数学成绩优异, 在国际上名列前茅, 但是学生对数学学习持积极态度的所占比例却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足已引起我们的关注。虽然我国学生能达到国家培养 人才的质量规格, 但是却无意中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个性发展。因此, 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 不应该以优先发展社会或个人某一方面为前提, 而应该将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使学生个性发展与达到社会共性要求相兼顾。

2. 课程内容多样化与统一性协调发展

由于美国实行地方分权制, 各州拥有州内的教育权, 这虽然有利于调动地方办学的积极性, 有利于体现地方的特色, 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不可忽略的问题。各个州的课程各式各样, 这就存在质量和规格是否达到国家要求的问题, 是否能保证落实国家的教育政策等问题。因此, 近年来美国政府采取许多措施以扩大联邦一级领导权, 加强其对各州及下属地区集中管理的力度, 统一各校的教育和课程标准。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在设置课程内容时要注重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协调发展, 国家制定可以供参考的课程标准, 各省市可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 这既能体现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和本土化, 也可以保证课程内容不违背国家教育政策。

3. 课程实施上多种教学方式并存

我国和美国小学课堂教学的风格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小学更加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教学中长期以讲授法为主导, 侧重培养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美国十分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独立思考, 同时给学生创造机会,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正让学生在做中学, 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点值得我们借鉴。我们也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将严谨的知识教学与活泼的实践教学相统筹, 建立一种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通过创设一种令学生感到轻松愉快的活动情境,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教师在活动中引导学生, 让学生动脑、动手, 主动探索, 去发现新知, 真正贯彻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淡化评价结果, 重视评价过程

长期以来, 我国小学课程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采用终结性评价, 衡量学生的标准只有升学率。这样的评价标准很难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培养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才成为一纸空文。我们应该淡化评价结果, 重视评价过程, 在日常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评价, 不仅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也要观察学生在能力和情感方面的变化。这样做有利于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 发现学生的优势, 并依此为立足点, 带动学生弱势学科的发展, 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分析和比较中美小学的课程可以发现, 我国和美国的小学课程各有特色。因此, 我国小学课程的改革应该扬长避短, 灵活地借鉴美国,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将我国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优点发扬光大;同时, 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为社会培养多才多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忠建.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向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4) .

[2]New Jersey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ew Jersey Core Curriculum Content Standards:www.state/nj/us/njede/ccca.

[3]加利福尼亚州教育网站.http://www.cde.ca.gov/ci/.

[4]杨慧敏.美国基础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5]许云昭.超越差距:中美基础教育课程比较[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6.

[6]江山野.美国和加拿大学校课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3.中美中小学理财教育的比较研究 篇三

[摘 要] 面对当今金融危机的挑战,学生的理财素养日益引起各国教育的关注。文章通过对美国中小学理财教育的评述,分析了美国中小学家庭理财教育、学校理财教育课程、社会组织对理财教育的关注等几个问题,对比了我国的中小学理财教育现状,从而对我国中小学理财教育提出建议。

[关键词] 美国中小学 中国中小学 理财教育 比较研究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理财素养的培养日益成为当前各国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其中儿童理财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1982年,美国学者安德森指出,理财教育就是能够让人们学会如何明确理财目标、认识个人收入基础、制定详尽的理财计划以及应用理财计划、调整理财计划、评价理财目标和理财过程的一系列环节。

2008年年底,花旗银行携手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21世纪教育研究院以及新加坡非营利教育组织“培训协会”,联合推出了主题为“理财有道”的青少年理财教育系列项目。该项目围绕一本全新的少儿理财书籍《理财有道》展开,旨在帮助15岁~17岁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观,使其尽早掌握重要的生活技能,如人生规划和财务管理等。可见,理财教育已开始逐步走进中国学生的课堂,与他们“亲密接触”。

一、美国中小学理财教育述评

纵观各国理财教育的发展,美国中小学理财教育无论在实践还是理论上都相对成熟,因而成为各国效仿的对象。在美国,理财教育已经渗透到少年儿童与钱财发生关系的一切环节之中,概括起来主要是赚钱、花钱、存钱、与人分享钱财、借钱和让钱增值等六方面。美国中小学理财教育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的保险业,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已不断成熟,并形成了以学校理财教育为主,理财组织、社区、家庭为辅的多样化教育模式。

1. 家庭理财教育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师,美国的家庭很注重孩子的理财教育,他们一般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年龄阶段,由浅入深地培养孩子的理财观。

(1)鼓励孩子在业余时间打工赚钱

工作是激发孩子自信心的最佳武器。在美国,每年大约有300万中小学生在外打工,对此他们有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而美国家长一般也都鼓励孩子靠打工挣零花钱。一般来说,15岁~18岁的美国青少年可以通过“青少年职业培训中心”寻找一份工作,通过洗汽车、在停车场帮人停车、做家庭保姆等工作赚取零用钱。

(2)教会孩子如何存钱

美国家长会通过减少送给孩子昂贵物品,并向孩子解释, 如果将来想拥有更有价值的东西,他们现在就不得不放弃一些价值相对较小的东西,从而激发孩子养成存钱的习惯并珍视自己劳动所得。

(3)提供模拟成人生活开支的训练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一般会对家庭生活习惯有直观的感受,但却常常不知道维持这样的生活水平需要花费多少钱,而部分美国家庭会有意识地与孩子共享这些信息。他们会让青少年为自己的电话费、车费以及一部分家庭开支付账,让他们实践金钱的支付功能和流通功能。待孩子成熟以后,这些家长会经常告诉他们家中的收支状况,以帮助孩子了解该如何处理家庭的财政问题。

(4)培养孩子的“馈赠”意识

在美国,捐助活动不仅是富人的事,而且是属于全民的事。几乎每个人都要进行捐助活动,捐赠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受其基督教家庭的影响,一些美国中小学生每周会把自己的部分零花钱捐赠给教会,比捐钱更盛行、操作更方便的是捐物。此外,为社会做一些公益事业也是一种捐赠。在美国,捐赠作为一种文化被认同并得以流行,它已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行为,而且是一种形成良性互动的经济行为。

2. 美国学校理财教育课程

自1957年以来,美国绝大多数州政府先后采取了在中学开设经济学和理财教育课程的政策。美国经济学教育国家委员会(NCEE)建议,可以将经济学和个人理财教育与学校的一些相关专业相结合,使学生们从中受益一生。美国中小学教育开设了财务知识课题,专门进行传授个人理财开支计划、企业投资、股票模拟货币的社会流程游戏和申报从事家务劳动所得报酬等活动。关于美国中学理财课程对学生成年后储蓄行为的长期影响的实证性研究表明,中学的理财教育对学生成年后的财产积累有重要的、渐进性的积极影响。这些理财教育内容主要以如下几种形式融入美国中小学课程:第一,与其他学科相分离的理财课程;第二,整合进入某个学科中的理财课程;第三,以主干课程的形式整合进入学科中的理财课程[1]。上述几种课程模式共存于目前的美国中小学理财教育课程中,它们彼此取长补短,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3. 相关组织对理财教育的支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量的社会组织和金融机构开始致力于理财教育,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为理财教育提供服务。比如,“成功起点”原本是美国一个向青年人传授商业知识的组织,创立于1919年。最初,这一组织只是利用业余时间教高中学生经商,鼓励学生自己办公司,并指派当地商人为他们提供咨询。这些公司计划开发一种产品,首先在公司内部发展股东、募集资金,然后用募集来的资金购买生产必需的原材料,进而进行加工生产、销售,最后出资者根据所出资金比例分红。结果“成功起点”计划大获全胜,并逐步扩大了影响。自“生计教育”在全美实施后,“成功起点”也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走进美国中小学课堂,向学生们系统传授商业知识。现在,“成功起点”已为不同年龄段学生设计了系统的商业知识教育课程。[2]

如上所述,美国中小学理财教育同时采用了系统的、循循善诱的、激励性的和必要的实践性教育,使孩子随时随地都处于一种强烈的理财氛围之中,最终达到全面性的认识。通过这种因势利导、切合实际的理财教育,美国的中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经济意识,在经济事务上具有很强的管理和操作能力,这为美国培养造就大批的优秀经济管理人才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

总体说来,美国中小学理财教育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有强大的财商理论支撑;第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即学校、家庭和社会相关组织各尽其责,共同为理财教育提供支持;第三,作为理财教育最核心的环节,学校课程受到充分关注,由此激发新型课程模式的不断出现;第四,美国中小学理财教育方法明确依据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展,体现出生动取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鲜明特点。

二、我国中小学理财教育的缺失

反观中国的中小学生,他们中间普遍存在着一种不正常的高消费现象,正所谓:吃喝讲排场,穿衣要高档,稍稍不满足,哭闹来一场。体现在他们乱花钱、高消费、理财能力差等现象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理财教育的缺乏,这又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家长缺乏理财意识

家庭教育往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思想言行经常会影响孩子的生活习惯。中国“视金钱如粪土”的传统思想,使我国家长的理财意识总是显得消极或有失偏颇,很多家长把理财与存银行、按计划花钱等概念等同起来,并不清楚理财还是累积存储和投资再生的元素。正因为如此,家长很少在这方面教育自己的孩子,培养他们的理财意识。

2. 学校缺乏相应的理财教育课程

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出版正规的学校理财教程,学校教育中有关学生理财课程的开发也尚无突破性进展。这具体表现为:一是教育普及面窄,受教育的人数有限;二是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财教育;三是起步迟、起点低,像娃娃理财教育、幼儿理财教育等基本无人关注。近年来随着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推行,理财教育有时会以主题板块的形式进入一些学校课堂,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不甚重要,理财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所占的比重可想而知。此外,我国许多教师本身缺乏科学理财知识,以及相应的理财教育教材和经验,更不要说能对青少年进行系统的理财教育。

和美国的中小学理财教育相比,我国的中小学理财教育是一项亟需填补的空白,诸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支持等在中小学理财教育方面的缺失都让人忧虑。而金融风暴的袭来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古人云“仓廪足而知礼节”,理财也是一样,先有财,才有理财诉求。在物质匮乏期,人们淡化理财,是源于无财可理。或许因为这种历史渊源,我国大部分成年人普遍缺乏理财意识,更遑论自幼开始接受理财培训[3]。如今,社会的急速发展迫切需要孩子们具备一定的理财知识,否则,他们很可能输在起跑线上。

三、美国中小学理财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 转变传统金钱观,树立多元文化教育观念

在儒家正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的经济价值观以德本财末为主要特征,在思想上造成了“重义轻利”的倾向。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对传统思想进行扬弃,树立多元文化教育观念,尤其要加强对理财教育的关注。

2. 理财教育走进中小学生课堂

我国中小学理财教育应该规范、有序地开展。首先,要编写出图文并茂、事例生动、适合各个年龄阶段孩子使用的理财教材,其内容包括怎样购物和退货,如何使用支票和信用卡,以及关于个人所得税、储蓄、保险、股票等知识。其次,要开设理财教育课,使理财教育课程常态化。再次,要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并吸收国外中小学理财教材中的一些有益内容。

3. 在社会生活中学会理财

社会生活是理财教育的大课堂,应该在理财教育中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第一,让孩子参与家庭理财。家长应首先告诉孩子家庭的财政收支情况,然后为他们提供实践家庭理财的机会。第二,让孩子参与勤工俭学活动,体会劳动、工作与金钱的关系。家长应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帮助广告公司、商家散发广告传单,参加一些公益演出活动等。第三,鼓励孩子参与社会投资。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接触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机会,当孩子上初中和高中以后,可以鼓励他们把课堂上学到的股票交易、金融债券投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4. 全社会力量的支持与参与

目前,学校还是开展中小学理财教育的主要场所,相较而言,家长和社会对理财教育的贡献还有所欠缺,他们应该体现更大的影响力。诸如银行、证券公司等相关金融机构和组织应投入相应的财力、物力、人力,开发、研究、推广理财教育项目;另外,我们也应鼓励外国金融服务机构参与我国个人理财教育,以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财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 高佳.美国中小学理财教育的四个发展阶段[J].外国教育研究,2008(7):34-36.

[2] 杨长江.中国孩子的金钱教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22-32.

[3] 尹羊.金钱教育在美国[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18-25.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

4.中美声乐教学比较探讨论文 篇四

一、歌唱前的热身运动

笔者在美国学习期间,师从西俄勒冈大学声乐教授凯文·哈儿皮(KevinC.Helppie)博士,他是美国国家声乐教育联盟及华盛顿合唱指挥组织的成员,在西俄勒冈大学任教多年,有着丰富的声乐教学经验。在每次上课之前,他都会带领学生一起做一套热身运动,从头颈部运动到肩部运动,再到腰部腿部至全身,并在热身运动的过程中穿插气息的练习。例如在做双臂画圈的运动过程中,当双臂伸展于头顶时保持吃惊的吸气状态,稍事停顿后,在伴随着“斯”的发音中慢慢放下双臂,也可以保持发音让双臂在身体两侧多次摆动,以加强肺活量的练习。这看似简单的一套唱前热身动作,使笔者受益匪浅并深受启发,它不仅活动了喉部的肌肉,也充分调动了全身的肌肉,让这些肌肉都积极的参与到歌唱的运动当中,整个人不再是单独的喉部发音,而是整部歌唱机器的运转。尤其在寒冷的冬天,热身运动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而在我国的声乐课堂中很少有唱前的热身运动,如果能将此项训练加入到我们的声乐课堂中,让学生通过热身运动充分调动起歌唱的肌肉,这将对解决声音僵化的问题有很大帮助。

二、练声曲和歌曲的选择

在美国,很多声乐老师都有自己特有的练声曲。他们有从著名声乐练声曲中摘取的,也有自己创作改编的,有大线条的练习,也有无声的练习,有多字母的练习,还有带英文歌词的快速级进旋律的练习等等,练声曲的花样很多,并且针对不同声部都有很多相对应的练声曲。在凯文·哈儿皮博士的声乐课堂上,他专门把自己的所有练声曲装订成小册子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背会与自己声部相适应的练声曲。同时他认为只有充分活动好嗓子才能更好的进行歌唱,所以在上课过程中,练声曲和歌曲往往占有同等的时间和分量。而在歌曲的选择上,美国的老师则希望学生演唱更多的艺术歌曲,这对年轻学生建立正确歌唱状态有很好的帮助。艺术内涵深厚的艺术歌曲对学生提高音乐修养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国内的声乐课堂在练声曲上往往过于单一和随意,大部分的.重心都放在了歌曲演唱上,弱化了练声曲的功效,如果加强练声曲的开发和练习,让学生在练声曲中体会到更多的声乐技巧,想必对我们的演唱会带来更大的帮助。另外在曲目的选择上,我们的师生也喜欢以大的作品来显示歌唱的能力,学习的功利性较强,对艺术歌曲的学习和演唱上耐心不够,这是我们国内声乐教学上容易出现的问题。

三、鼓励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

美国的声乐课和中国一样,都是采用一对一的教授方式,但美国的课堂气氛相对于中国较轻松、活泼。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会讲一些非常幽默的话语,甚至模仿一些动物的叫声和形态,憨态可掬,叫人忍俊不禁;加之美国的学生因为所受教育模式的不同性格也比较放得开,不拘谨,演唱真挚率性,使整个课堂气氛非常融洽。在教学过程中,美国的声乐教师更多地是采用鼓励与赞扬的方式来对待学生的表现,无论学生唱得如何,教师首先是予以鼓励,然后再根据具体问题加以指正。这样,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和占有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激发者。他们认为一个成功的声乐教师不仅是教学生学习科学的发声技术,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并帮助学生确立远大理想和近期目标,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实现。中国的声乐课堂气氛较为严肃,学生也比较内敛和含蓄,加上长期以来都有师傅带徒弟、师道尊严的传统,学生要听从老师的要求,不能持怀疑的态度,所谓严师才能出高徒,当练习中出现纰漏时,总是批评在前,指正在后,鼓励不多。当然这与我国的历史传承和教育模式有关。比较两种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各有利弊,太多的鼓励式教学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学生,但教师的课堂语言幽默形象化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四、课程设置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美国高校在教学制度上多采用灵活的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的条件为自己选择课程,修满学分即可毕业,因此学生跨专业选课现象很普遍。美国西俄勒冈大学音乐系的课程设置也较为丰富,有音乐技能类课程,例如声乐技能课、钢琴技能课、合唱课、合奏课等;有音乐素质类课程,例如音乐理论基础、视唱练耳、音乐技能课等;还有一些扩展类课程,例如美国本土音乐历史、录音艺术、声乐教育学、人种音乐学、爵士乐历史等等。学生在选课上有较大的自主性,可选择两个以上的专业来学习,甚至还可以选修其他学院的课程,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美国高校特别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这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和学分选修上,还为学生创造很多的实践机会。以西俄勒冈大学音乐系为例,他们在每个学期的中间都会设置几次专业技能实践音乐会,又有不定期的各类技能课程的汇报音乐会,还有一些学术交流的音乐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上台展示的机会。包括残疾同学也有同等的机会,不仅教学和演出场所都有为残疾人设置的专用设施,当他们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尽管还有很多的瑕疵,但大家都给予真诚而鼓励的掌声。

在美国访学的一年期间,笔者选修了很多的课程,切身体会到了美国高校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及宽松又严谨的教学模式,获益匪浅,从中得到了很多对声乐教学的启发。但笔者认为美国的声乐教育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过多地鼓励和赞扬的教学方式虽然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但也会让学生有骄傲的情绪,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过于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虽然会使学生没有压力地学习,但也会导致学生缺少学习的动力,教学成果不够显著。笔者认为,轻松和严格的适度结合才更有利于声乐的学习。

当今的中国飞速发展,我们的声乐教育也不断地与时俱进,和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由于国情的不同和所受教育的差异,我们的教学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为了进一步提高声乐教学水平,既要发扬我们的长处,也要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我国的教学特色相融合,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把我们“民族的”真正变成为“世界的”,这将是新时代中国声乐教育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5.中美小学教学比较 篇五

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实现其教育思想的策略性途径。教育方法是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原则的反映和具体体 现,正确地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的,完成 教育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课堂教学是世界高等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但是在具体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各国又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在这里我们最主要是比较中美的教学教育方式方法。

一、教学观的异同

中国:

第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直提倡“尊师重道”、“为人师表”,甚至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因此,我们国内的教师在课堂上一般都比较严肃、认真,不容许学生进行挑战。

第二,教师忽视从学生将来的发展考虑,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了应付考试,忽视能力与非智力因 素的培养。

第三,教师直观主教,忽略学生的学,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 “容器”,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单一的,课堂成为讲堂。

美国:

第一,老师们认为教学就是“在做中学,在学中教”,喜欢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第二,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问题或某些问题进 行集体讨论,大家交流意见,相互启发思维,互相取长补短,最终 达到弄懂问题、明辨是非的方法。

第三,美国教育中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教育方法是美国孩子能够迅速学习的主要方法。课堂上讲的时间远远比不 过实际操作的时间,学生通过独立的智力、体力和情感活动,运用已 有的知识、观念解决有关问题,或反复多次完成某些动作和行为,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已有的知识、观念,并培养相应的技能技巧和形成 良好会,通过国际间、地区间、公私立之间的竞争和社会及市场的 检验,使大学得到锻炼和激励,并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融合。

二、学生学习方法的比较

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主导作用。但实际上,学生是学的主体,其主体作用体现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达到。

中国:最主要的就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习惯于老师作为教学主体的学习方法。具体就表现在:老师说的能做到,老师没有提及的自己也不管不问,久而久之,一切创新就无法谈起。

美国:鼓励师生间多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给学生及时的反馈,尊重学生多种多样的才能和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条件在探索中学习,教学过程又是师生互动过程。在互动中可以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总结,所以长此以往,学生就形成了勤于动手的习惯,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也具有了独立自主品质,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往往比较深刻。

三、中美大学课堂教学的比较

(一)、中国大学的课堂教学方法

1、系统地讲解,使学生接受知识的思路比较清晰、完整。在高校中,我们要求教师严格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详细地讲解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概念。学生不用看书就可以获得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一本记录详尽的学生课堂笔记本身就像一本教科书的纲要。但这种讲解方式使学生不用自己思考便对所学知识全盘地被动接受。尽管学生接受这些知识的过程显得相对轻松,容易理解,但却难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所掌握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活用,在需要运用这些知识时显得无所适从。

2、严格的课堂教学规范,便于衡量教师上课质量。我国高校以及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以及指标内涵)中,往往非常严格地对一堂课如何上,以及应该具有哪些课堂教学文件,甚至对文件的格式等做出规定。其好处是规范了课堂教学的形式质量,但同时抹杀了创造性的教学质量,阻碍了教师适时地柔性调整课堂教学这一能动过程的发挥,也影响了课堂上的教学互动。由此可知,追求教学的个性化和柔性化将会迫使教学放弃严格归一化的管理模式。

3、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驱动力,可以保证课堂教学严格按计划进行。这与严格的课堂教学管理规定相吻合。但这必然导致无视学生的个性需求,从而使

课堂教学变成教师的“一言堂”,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其结果必然使学生被动地应对教师的讲授,完全放弃了学习的主动性,更无法形成良好的互动学习氛围。

4、课堂教学的低绩效。由于忽视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知识吸收绩效角度分析,课堂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对学生不产生绩效的活动中。例如,教师书写工整,但却在繁琐的板书时消耗了时间。又如,“满堂灌”的非针对性教学所产生的时间浪费等等。我们一直以为,整齐、美观的板书是衡量一位教师教学水平的尺度。然而,章节分明、条例清晰的板书虽然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复习,但是,它却占用了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又弱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教材的作用被过分强化。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编写,而教学又受教材的引导,以保证教学的归一化模式。长期以来,教材的字数与授课时数严格挂钩,由此可以看出教材内容在课堂上的重要作用。但由此所产生的问题是:扼杀了教师授课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教材在学生课后的作用,也造成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过于迷信,由此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创新性思考。

综上所述,中国高校教学的方式的课堂教学特点可以归纳为:在课堂上,中国大学课堂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教师“一言堂”,照本宣科,力争在四十分钟的有限时间内将教学大纲要求的所有要点向学生灌输,力求面面俱到。尽管其存在一些合理性,但最可惜的是扼杀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美国大学的课堂教学方法

相比中国大学,美国大学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显得非常宽松。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需要哪些帮助,以便及时调整讲授内容。

1、互动。互动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灵魂。课堂互动包括学生提问、教师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案例分析,游戏合作等。在美国大学的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给了这种互动,而往往教师的讲解却变得相对次要。正是为了实现更好的互动,提供宽松的课堂环境是必要的。教师边回答边讨论,谁都可以插话。当然,由此也导致了美国课堂的纪律松懈,气氛随意,甚至经常出现迟到,课堂期间随意进出,学生在课堂上吃东西等我们认为有违课堂纪律的现象。

2、追求授课的有效性。教师为了提高绩效,需要向学生提供讲义,以减少板书所消耗的时间和学生抄写板书的时间。而在讲解的内容上,只讲授那些学生

疑惑的部分,而把更多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己解决。因此,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无法自行解惑,而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场所。也正是如此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交流机会。

3、讲解方式粗放。美国大学教师讲课,他们讲得很快,并不细讲,只是提纲携领地介绍。因此,学生真的要系统掌握知识必须自己看书。而在课堂上主要是用于交流,组织学生理解知识,即学习过程是学生的主动行为,教师只是协助完成这个过程。例如,作者听课时注意到,教师对于某些知识要点会要求学生课后自己看书,下次上课教师提问,并组织课堂讨论。

4、充分利用网络。在美国大学的校园网上可以查到全部课程的课程安排、教学大纲以及课程的具体计划。学校的网站已经成为学校师生非常重要的教学信息获取的工具。通过校园网,教师课前很容易获得选课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联系方式、照片等信息。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也非常依赖于网络,如解答问题,布置作业,提供与课程相关的背景材料等。

5、课后的学习任务。在美国,学生课后作业任务很重。完成每门课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往往就需要花上1天的时间,且布置作业的频率很高。作业的完成情况会被记人成绩。因此,学生要获得“A”不容易。另外,由于有些作业的完成与否会直接影响教学,因此,有些教师会在上课前检查作业的完成的情况,那些偷懒的学生则会被请到专门的区域完成作业。

6、教室的布置。在美国大学中,教室布置尽可能地满足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使用的需要。教室里有上网的接口(或者采用无线上网),在一些课上,学生带上笔记本电脑,教师的讲义、大纲和课件都能直接接收。

(三)、美国大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借鉴

从美国大学课堂独特的教学方式中,我们有必要反思我国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我认为应借鉴美国大学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对我们的教学方法进行认真的反思,并由此做出相应的改革。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依靠高素质的教师。学校应制定长期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组织教师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业务进修和培训,提升他们的学历层次,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采取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特别是中青年

教师进修学习,以及参加科学研究实践,使他们不断地钻研新知识、新技术,努力提高其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鼓励教师开发自己的优势课程,力求课程内容的创新与发展,通过师资的优化达到课程内容的优化。

2、将课堂教学的驱动因素由教师转移到学生。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他们不懂的知识,启发他们创造新的知识。因此,学生的课堂驱动能保证教师将全部课堂时间花费在学生所需之上。其中,师生互动是最有效的办法。这种互动无论是在小班课还是大班课都同样适用,尽管方法上有所差异。通过互动,真正讲解那些学生不明白的知识。

3、提高课堂教学绩效。使我们的课堂时间全部无时无刻地让学生开动脑筋。为此,我们的课堂讲解不需要过于追求完整,课堂上的板书力求简明,而是需要通过不断地互动,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思考和兴奋状态。

4、创造更好的学生自学环境。完善我们的校园网,将它从主要为行政管理服务转移至为学生学习服务。我们的教室和图书馆应能为学生提供宽松自学、互动的环境。我们的教材应更便于学生自学,而不是便于教师的讲解。

5、加强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改善教学环境,加强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已成为高校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开展计算机多媒体教学、采用CAI多媒体课件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提高高校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促进了教育改革和教学现代化。同时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形式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三点只是对于两国大学教育差异的浅谈,凤毛麟角。发展高等教育与普及高等教育,不仅有提升国民基本素质的重要作用,也是调整社会结构、促进社会民主的重要手段。确立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高等教育的规划,不仅要有对教育问题的深入思考,还必须顾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等诸多相关问题,如今,大学的功能与作用在发生着改变,大学的发展目标在走向多元,大学在适应社会和保持独立的同时通过其不断的创新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但是,大学仍然是社会改造、人的发展、政治民主、经济繁荣、科技进步、服务到位等的先觉者和促进者,因而其重要性有增无减。

其实,两国大学教育差异是由于很多原因造成的,其中的历史渊源、社会条件、经济水平差异是决不可忽视的。一国的教育适合一国的国情,由于我国发展

水平的限制,目前的教育体制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在师资条件、硬件设施、财力投入方面远远不足。美国建国已早,社会各种体制比较健全,社会各界对大学的关注程度很高,在他们看来,高等教育与社会协同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最终才会形成高等教育与社会相辅相成的发展态势。所以,我相信,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学的教育一定会随之发展的更好,培养出更多栋梁之才。

6.中美教育的比较 篇六

听过美国教师的题为Education in American的报告后,我学到了乐很多东西。虽然虽然这次报告只持续了不到一个半小时,有些内容也与我们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只要我们够虚心够细心,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首先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美国的学校对不同年级的划分,我认为美国孩子5岁就开始上学比较合理。在中国一些农村学校都要求八岁上小学一年级,导致有些上学早点的孩子连续读很多年的幼儿园。而且开始上学年纪大毕业的年纪就会较大,经济独立就会比较晚在以后的人生中就会面临更大的压力。所以我希望我们尤其是农村地区放宽一下多入学年龄的要求。

然后老师又介绍了一些不同类型的学校。主要有Public School, Private School, Charter School, Magnet School and Home School..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Home School.父母可以在家里教育孩子而且还不影响工作。但是可能对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有很高要求。

以上是关于美国教育的理解,让我对美国的教育制度有了一个更好的而理解。但作为一名免费师范生,这次讲座让我受益最深的是后面同学们提问以及老师回答的关于教学的话题

1、惩罚学生:听老师说美国的老师很少对学生实施体罚。如果学生只是犯了一点小错误 老师通常会制止他或者让他改正。如果情况比较严重可能会召开一个referral.2、关于考试:根据同学们的问题美国学校大体的考试有两种,一种是纸质的试卷另一种是让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做一个项目或模型。这样的考察检测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避免了学生局限于书本上的死知识。

3、关于作弊:美国学校对作弊的处罚要比我们严厉得多。他们监考的人人也比我们多得多,一般像逸夫楼那种大考试都会有10多个监考老师。而我们在这方面我感觉就有点欠缺。监考老师的人数倒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是对作弊学生的处理。在美国作弊会在全校通报而且只能得0分。严重的还会令其退学。而就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同学每次考试都作弊却从老没有没抓住及时被发现也没有什么处分。我们考试的内容很多在书上作弊的人很容易得高分。这对那些认真学习的学生真的很不公平。

4、让我很欣赏的另一点是她说她不会把学生分成好学生和坏学生,因为如果一个同学不擅长写作他可能很擅长数学(原话)。

最后老师说了做一名好老师的秘诀:没有完美的学生,你自己也不是完美的。这句话我很认同,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什么都能做得像我们要求的那样好,我们也要承认自己有时会犯错误。

7.中美小学教学比较 篇七

关键词:小学母语教科书,技能内容,21世纪技能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技术和技能日益成为发展的关键动力,国际竞争主要体现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与分配、生产过程技术和产品的创新。教育领域积极回应技能发展的要求,使得技能培养成为基础教育中最新国际研究潮流。美 国早在2007年就发布 了《21世纪学习 框架》(Frameworkfor21stCenturyLearning),将学习与创新,信息、媒介与技术,生活与职业等三个领域的技能定义为21世纪技能,并融入中小学核心课程 教学之中。[1]新加坡于2014年发布了 《新加坡学 生21世纪技能 和目标框 架》(Frameworkfor21stCenturyCompetenciesandStudentOutcomes),强调学生通过发展21世纪技能来迎接挑战。[2]我国也将“知识与技能”作为新 课程改革 的目标之 一。[3]法国学者 阿兰·肖 邦 (AlainChoppin))认为教科书的工具性功能起着让学生掌握技能和学习方法的作用。[4]教科书,尤其是作为核心课程的母语教科书,是培养学生技能的基本载体,其技能内容编排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着学生技能培养的效果。本文将通过技能目标、技能内容、技能组织、技能评价四维度来剖析两国教科书技能内容编制的特点,揭示美国教科书技能内容编制的特色,以期为我国小学母语教科书改革带来新的启示。

一、中美小学母语教科书技能内容的编制比较

美国教科书选择阅读街(ReadingStreet)(以下简称阅读街)[5],该书于2011年由美国史葛特弗斯曼(ScottForesman)公司出版,针对学前到小学六年级(k—Grade6)学生的水平而设计,体现了共同核心标准对发展相关技能的要求。2010年颁布的《共同核心英语语言艺术与历史/社会、科学、技术学科中的读写标准》(简称共同核心英语标准)(CommonCoreStateStandardsforEnglishLanguageArts&LiteracyinHistory/SocialStudies,Science,andTechnicalSubjects),强调集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分析技能等。[6,7]我国教科书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小学语文)[8],小学语文贯彻了2011课程标准的相关技能要求。经过修订后的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技能要求方面有了一些新变化,一方面重视“读书”技能,另一方面强调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素质。[9]两国教科书均以五年级教科书为主要分析文本。分析维度主要基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关于课程编制提出的四个最基本的研究维度———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教育评价。与这四个维度相对应,教科书技能内容编制主要涉及技能类别(技能内容)、技能组织、技能目标、技能评价等几个维度,下面就四个维度进行中美对比分析。

1.技能类别比较

根据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技能要求并结合小学语文教科书,可以归纳出五种主要技能[10],具体包括:识字与写字技能、阅读技能、写作技能、口语交际技能及综合技能。其中综合技能包含了制订计划、小组合作、社会调查、获取与运用资料、讨论分析、演讲等具体技能。这些技能分类主要来自于课程标准,并没有明确在语文教科书的某个页面集中列出。在教科书中,以上技能内容或显性或隐性地分散在教科书的具体内容里面。

阅读街教科书在书中单列了技能类别的两个指南,具体见表1。一是技能指南(skillshandbook),明确列出本年级需要掌握的技能类别;二是策略指南(strategieshandbook),是为实现技能指南中的各种技能而提供的技能策略。两指南之间的关系正如任务与方法的关系,策略指南为技能指南中技能的实现提供了方法与策略。技能类别与技能策略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一种技能类别可能对应好几种技能策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1世纪技能没有出现在技能指南中,但在每册阅读街的目录部分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单元会特别呈现一种21世纪技能,比如五年级课本上册三 个单元中涉及电子邮件 (Email)、网址(website)、搜索引擎(searchengines)等,这些属于21世纪技能的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领域。

从以上两国教科书的技能类别列举中,可以发现二者均重视素养技能,即掌握所有学科均需要的普通基本技能,小学语文中的综合技能即属于此类。阅读街除了“文学的基本要素”是学科技能外,所列出的十种技能大部分属于素养技能,学科技能是指学习某种学科需要的特定技能。

二者的不同之处也十分明确,主要体现在21世纪技能方面的差异。21世纪技能主要是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这三个领域的技能。其中学习与创新技能又具体包括创新与革新、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交流与合作技能。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具体包括信息素养;媒介素养;信息、通讯与技术素养。生活与职业技能具体包括灵活应变和适应能力、积极主动和自我控制能力、社交和跨文化能力、社会生产能力、领导能力。[11]对照我国小学语文的主要技能,其包含的交流与合作技能、社交技能分别属于21世纪的学习与创新技能领域、生活与职业技能领域,基本没有涉及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领域。对照阅读街的表1及单元中涉及的技能类别,可以发现其特别突出了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领域,且另两类技能也均有涉及。

2.技能组织比较

技能组织是指技能内容在教科书中的布局与安排方式。小学语文主要呈现了四种组织形式:第一,“组”的形式。按相同文章体裁或主题组织成各个不同组,每一组课文会涉及共同的技能类别。第二,“课”的形式。有些课文前面有导读,导读中会提出涉及的技能类别及相关要求;而且在课文后面的练习中会涉及技能运用。第三,“栏目”的形式。有一些固定的栏目,如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与写作、回顾与拓展等,这些栏目均会涉及各种技能学习。第四,“专题”的形式。这些专题有些出现在课文后面,如综合性学习、小练笔等。但大部分是栏目的下属专题,如词语盘点栏目下属的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专题等。

阅读街技能内容的组织形式有四种:第一,“课(text)”的形式。每周安排的技能训练要求直接出现在课文当中,并多次出现。第二,“周(week)”的形式。每一周固定安排两种技能,对涉及的两种技能概念做详细解释,很多时候会以步骤的方式来分解相关技能。第三,“单元(unit)”的形式。每六周组成一个单元,每六个单元组成一个完整学年。每单元基本包括需要学习的所有技能,一个完整学年中每种技能至少能专门学习六次以上。第四,“指南(handbook)”形式。技能指南(skillshandbook)明确列出本年级需要掌握的技能类别、技能概念解释及图片示例;策略指南(strategieshandbook),策略指南呈现具体的策略、策略概念解释、思考问题等,并提出了针对某种技能类别可能会用到的技能策略,直接提供获得技能的方法。

中美两国教科书的组织形式都有课文、单元(组),都会综合考虑到技能训练文章的各种体裁,重视一个阶段技能的总结与练习。但两者在组织形式上的差异也很明显。

我国小学语文中的技能组织比较随意。主要是提出技能要求,少有对技能的解释与说明,对如何获得技能也少有提供方法策略;技能练习一般都是在课文后面出现,技能与知识的关系是独立式的;也没有强调进行单项技能的重点训练,基本都是糅合在一起的混合训练。

而美国阅读街的技能组织明显应用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的智慧技能学习的层次理论。加涅认为智慧技能学习严格遵循着由低到高的一个层级顺序,即智力技能中最简单的是辨别(发现事物之间的差异),其余依次为概念(发现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规则(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和高级规则(应用多个规则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13]阅读街技能内容的组织方式基本遵循了智慧技能学习规律:第一,呈现两个相似的需要辨别的概念,如分类与归类技能;第二,对需要学习的技能概念事先进行概念解释说明,对相似概念进行辨别;第三,提出学习技能的规则或步骤;第四,提出问题进行解决以获得高级规则。阅读街的技能策略指南中列举的十种学习策略都是认知策略,是对加涅提出的五种主要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理解监控策略、情感策略等的具体应用。[12]阅读街教科书较好地诠释了心理学理论在教科书编制中的应用,实现了内容逻辑与心理逻辑的统一。

3.技能目标比较

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会在每组课文前面提出学习总目标,其中会涉及相关的技能目标。如五年级(上)第六组提出的技能目标是: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13]这涉及阅读技能中的主要观点与细节、文学的基本要素等方面的具体目标。另外一些课文有导读,导读中会涉及一些技能目标,以指引学生有的放矢地去学习相关技能。

阅读街在每周课文前面以及一些课文当中,会对这周涉及的主要技能类别及技能策略提出详细的目标,如五年级(上)第一周涉及的主要技能类别是文学的基本要素。技能类别是人物与情节(LiteraryElements:CharacterandPlot),技能策略是审视与澄清(monitorandclarify)。分别提出的目标是解释主角及各种角色的功能,包括他们之间的关系与冲突;运用多种方法来审视与调整你的理解。[14]

两者在组或周以及具体的课文中都会提出课程学习目标。不同之处是:小学语文提出的是课程学习的总目标,里面可能涉及技能目标,也可能没有,技能目标没有单独分离出来;阅读街每单元及相应的课文都明确呈现技能学习目标,呈常态出现。

4.技能评价比较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对应五个技能的比较具体的评价标准,但小学语文教科书没有涉及技能评价的相关内容。同样阅读街教科书也基本没涉及技能评价方面的内容,但阅读街的读写练习本(Readers&WritersNotebook)与网络在线学习中有少量技能评价内容。

二、对我国小学母语教科书改革的启示

通过中美小学母语教科书的分析对比,可以发现小学语文在技能内容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特别重视阅读技能的训练;以混合技能学习与训练为主;教师拥有开发与利用教科书技能内容的广大空间。同时美国小学母语教科书也优势明显,如整合了21世纪技能中的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领域,运用学习心理学理论组织技能内容等。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可得到对我国小学母语教科书改革的有益启示。

1.整合21世纪技能中的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领域

21世纪技能特别强调新世纪的学生要能够充分利用科技来进行学习,学会使用网络协作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阅读街积极纳入了21世纪的相关技能,尤其在每单元中会明确设置一种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小学语文对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基本没有涉及,对于21世纪的变化回应不够。21世纪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信息技术带来的改变,提高学生的科技信息技能是教育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小学母语教科书增加21世纪相关技能内容的比重,尤其是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内容,将是未来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让我国学生从小学会使用科技与网络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学习母语,与时俱进地跟上世界的发展。

2.运用心理学理论进行技能内容的编排

阅读街较好地诠释了学习心理学在教科书编制中的应用,实现了内容逻辑与心理逻辑的统一。小学语文较少涉及技能概念与通用性策略的探讨。教科书基本上只是提到某项技能以及练习要求,对技能是什么、具体内容及操作步骤少有涉及。教科书中技能内容的编制比较随意,没有遵循一定的心理学理论。这样就使得所缺失的技能概念及操作步骤内容主要依赖教师来补充,导致学生对教师依赖性大,缺乏自主学习机会;也增加了由于不同教师教导所导致的差异或混乱,减弱了学生掌握技能的效果。若是教科书的技能内容组织能遵循学生技能掌握的规则,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使得每种技能学习都有一套科学的、常规的方法,那将切实提高学生技能掌握的效果。

3.设定具体常规的技能训练类别与频率

美国阅读街的技能实现形式有一套清晰的逻辑与系统。在一学年里,有明确的技能训练类别,每一种技能训练的次数有明确规定,每一种技能的具体训练方式有明确的程序安排。由于阅读街技能训练类别及频率的目标设置明确,方便进行所有技能的有序及重点训练。小学语文中的实现形式具体依据各种栏目与专题来进行,而栏目与专题有时并没有遵循各技能内在规律去进行设计,只是与技能有关罢了。如果教科书在课程目标上设定具体常规的技能训练类别与频率,技能内容设计能遵循各技能获得的规律,这样学生就能有序可循地掌握各种技能。

4.视教科书为技能评价的重要途径

8.中美中学阅读教学之比较探究 篇八

世界各国都有着符合本国国情,却区别于他国的母语阅读课教学方法。美国,作为一个教育强国,在阅读教学中的确拥有一些较为先进和人性化的地方值得我国教学工作者借鉴和学习。本文就中美两国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学习氛围、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等三个方面进行对比,试找出美国阅读教学的优势所在,并探究其原因。

一、师生关系

美国人强调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们把教师称为“resource people(提供资源的人)”。[1]在美国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而友好的,教师是谦逊和蔼的,学生则是独立自信的。在阅读课堂上,语文教师的上课方式很随意。教师可以很随意地坐在讲台上发表演说,也可以在课堂中来回巡视。最难能可贵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像朋友间的对话一样,学生们就是整个阅读课堂的主体,积极地投入到阅读课程的学习中,敢说敢问,教师也能应答如流。此外,课下的教师更加亲切友好。教师不会介意学生没有尊称他为“Teacher”,反而更加喜欢学生直呼其名;教师会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并能在碰面的时候主动而热情地打招呼。在美国,母语教师没有教授和学者的头衔,他们只是与学生关系亲密的朋友。而在中国,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似乎都是跟着阅读课教师的指挥棒走。学生在课堂上养成了被动式接受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上对文本进行深入地分析,滔滔不绝地阐释文本为何之为经典,感叹语句之优美,而学生就在讲台下手忙脚乱、慌忙而又机械地记笔记,根本没有自己的思考。很少有学生能对文本有其他的理解和思考,并找教师去讨论,更不用说去争论。课后,学生见到教师,就应该毕恭毕敬地问好。这一切现象说明阅读教师因为阅读教学在中学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而错误地霸占了课堂,主导了课堂,导致阅读教学的畸形发展。

值得庆幸的是,在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写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2]这一突破性的发展意味着我国的语文教育研究者已经开始意识到原师生关系的不适之处,并在努力构建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接下来,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努力践行新标准中所说的,争当阅读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杜绝再做教学中的独裁者、主宰者,建立友好亲密而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做回阅读课堂中的主人。

二、学习氛围

在阅读教学的学习氛围方面,笔者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首先是教室布置;第二是标准条例。美国阅读教室的布置,绝对让你大吃一惊。不同于我国中学教室的中规中矩,他们的教室用五花八门、五颜六色来形容都不为过,而且每间教室的布置风格都不尽相同,每间教室都拥有只属于自己班级主题风格的环境布置。教室的所有墙壁上都贴满了各种颜色的与阅读教学相关的图片、资料,有些连天花板都有贴图和照片等。[3]另外,多数情况下,美国的教室都有一个角落是属于语文教师的,教师的办公桌就摆放在教室里,桌上物品丰富,从堆积的作业本、教师的阅读教材到随意摆放的糖果,虽然不能称得上是整洁,但是却能读出温馨。在这样的一个教室里,老师和学生一起把教室布置成自己的另一个家,每人拥有一个书桌,大家如一家人一样平等相处,这是一种和谐的,有助于学生成长的学习环境。

往大的准则来说,美国的母语课程标准《英语语言艺术标准》(Standards for English Language Arts)是召集了全国范围内上千名的教育工作者、研究者、父母、政策制定者,以及其他人员经过广泛的讨论,最后由英语教师全国委员会于1996年出版。[4]而我国最新的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是在专家、学者以及其他研究者的讨论下产生的,很少有一线语文教师的参与,就算有,也不可能是大面积、全国范围的。所以说,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研究者们多半是站在理论的高度看语文教学的实施标准,因此或多或少还是缺少一些真正最实际、最具体的东西。从小的条例上看,美国也比我国做得好。美国不仅有《英语语言艺术标准》,各个州也都有不同的母语学习标准,即使是在学校,每个学校也有学校的阅读课的学习规定,而且一旦规矩制定就会严格执行。相比之下,我国的学校很少有小到阅读学科的学习要求,有的只是一些宏观的学习行为要求,而这些所谓的行为准则都只是挂在墙上装饰用的,很少真正对应着去实施。

三、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语文新课标中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5]换句话说,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教学活动不再是教师的一人主宰的“满堂灌”,而应是全新的教师指导,学生主导的教学模式。但是,很多一线语文教师似乎没有弄清楚真谛,忽略了“激发”、“引导”,盲目遵从,凡阅读课就有大讨论,有合作探究,有分组练习,教师满足于闹哄哄的课堂,却不关心学生究竟收益多少,学生的确是主宰了课堂,但是课堂太空了,一节课下来,学生还是没学到多少。

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最早发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合作学习法的教育运动中最主要的两位健将是明尼苏达大学的两位教授——罗杰·约翰逊和大卫·约翰逊。他们的书《共同学习与独自学习》(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主张合作性的教学方式最有效,而且应该广泛地推行到全美的学校。[6]相比之下,我国语文阅读教学是在新课改之后才提到小组合作这种教学模式。以此可推,美国阅读课堂早于我国很多年就开展了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因此在合作教学模式这一方面,我国也应该向美国学习其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美国中学阅读课比较典型的合作教学模式是维持90分钟的训练——“阅读180”:首先对全班学生进行20分钟的指导教学,然后是60分钟的小组循环指导,最后10分钟的总结和概括。[7]

不难发现,美国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能看到教师的随时指导,活动之前有总的指导,活动之中有循环指导,活动结束时又有总结与概况。这就是对合作学习模式最好的诠释,并不是闹哄哄的学生们和事不关己的教师就是合作学习。所谓合作,不仅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同时也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一定要起引导,指导,辅导的作用。

四、结语

中学阅读教学是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中不可忽视的一重要部分。阅读课不仅是语文课程的一部分,更关系着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建立。在如今争论声不断的语文界,研究者更应该放眼全球,借鉴和学习他国优秀的母语教授方法,取其精华,吸纳其丰富营养为己所用。语文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唐劲松,王秋英.走进美国课堂[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58.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唐劲松,王秋英.走进美国课堂[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04.

[4]王爱娣.美国母语教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

[6]钟启泉,赵中建.学习自由的国度-另类理念学校在美国的实践[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1.

[7]王爱娣.美国母语教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5.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员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书下一篇:情人节微信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