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老师说》有感

2024-10-11

读《马老师说》有感(精选6篇)

1.读《马老师说》有感 篇一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仅为马的强健体魄所折服,还对野性马和饲养马在命运于天性上的区别有着深深的思考。

在这个世界,人类已经强大到可以改变自然环境,这样的能力使得人类在自然界横行霸道,随意挥霍,奴役着自然界的动物。马不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在人类一面,马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有着一定的作用;而在马的一面,这是无辜的,是受人同情的。处处都能看到奴役的标志:“嘴,由于衔铁嚼子勒成了皱纹而变形;腰,有了疮痍或被马刺刮出一条条的伤疤了;趾甲,也钉上许多钉子了。”这些也只是表面的,实质上饲养马的灵魂已被奴役,心灵也被扭曲,完全看不出马该有的气质。看看东非大草原上的马,依照自然的旨意,一切都显得如此自然,显示出不同动物该有的各类各样的气质。

当我们回过头来,想想我们人类自己,我似乎在如今的孩子身上看出了饲养马的影子:沉湎与父母的溺爱中,无法自立:被父母逼着学习‘十分有益’的课程,以至于无法寻找自己真正喜欢,真正的兴趣所在。”这样也许能培养出所谓的人才,但就像是饲养马一样,那不是他真正的自己,而是许多许多条约所约束出的别人心里的他们。这是一个不健全的灵魂,这些灵魂永远也不会体验到真正的灵魂。说到底,他们所得到的一切成就都是那些约束者的,他们是一无所有的。

顺其大自然的旨意,不要可以改变真实的自己;坚定自己正确的理想不要被旁人所左右,即使前方困难重重;不要依赖别人,即使依靠的是泰山,也不会长久,依靠自己才是最正确的决定。这或许就是作者布封想告诉我们的。

2.读《马老师说》有感 篇二

“生物学”与“建筑学”这两种模式的区别在于:前者重“生成”, 后者重“塑造”;前者强调由内而外的构建, 后者强调由外而内的制造。其实, 我们在学校德育过程中也有一种类似说法:“白板说”和“玉石说”。

“白板说”来自西方哲学家洛克, 他认为当一个人出生后, 心灵和思想就像一张白板或白纸, 后天的学习和经验积累, 就相当于在白纸上描画各种图案, 而这些图案就形成了人的观念和知识。而“玉石说”则来自我国的三字经“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意思是:玉石不经过琢磨, 就不能用来做器物, 人不通过学习, 就不会懂得道理。从上面的叙述中, 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观点有相同的地方, 都认为人的成长会受到来自后天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是, “白板说”中的白纸或白纸上面什么都没有, 所有的痕迹是由外力经过后天机械地加工而成;而“玉石说”则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潜在的有用成分和价值, 潜能的发挥其实就是根据其天然品质的条件, 不断琢磨生成的过程。其实,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我们发现人体的基因DNA, 对一个人的性格有着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说, 人在出生时并不是白纸一张。所以, 从这一角度看, 我们中国的“玉石说”比西方的“白板说”更切合学生成长的实际。

一、观“雕琢”过程, 感育人之重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孩子们犹如一块块质地不同的璞玉, 他们成长的过程, 就是一个在外界 (如学校、家庭、社会, 老师、父母、朋友, 书籍、电视、网络等各类信息) 的影响下不断雕琢的过程。但孩子和玉石之间既有相同之处, 又有显著差异。

相同之处在于, 玉在加工成型前, 称之为璞玉, 其精华与杂质并存, 里面除了人们需要的精华外, 还有需要经过琢磨、清除的杂质。同样,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 也同时拥有着优良的品德和等待改正的缺点。但玉石有着永不改变的特性, 纵使不琢磨它, 不把它制成器物, 那存在着的杂质也不会损坏这块璞玉作为玉石的特性。而一个人的品德, 却会受到来自外界事物的影响, 并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 就有失去作为君子的可能。在行为举止上, 还有可能出现道德的下滑, 这不得不让人谨慎。所以, 天真烂漫的孩子很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平时的“雕琢”。

二、寻他山之石, 觅育人之法

一块玉石在能工巧匠手中, 能制成绚丽多彩的玉器, 甚至成为传世之珍宝。这一精雕细琢的过程, 蕴含着很多值得我们教育者借鉴与思考的地方。

(一) 细心观察, 了解学生特点

琢玉大师拿到一块玉石后, 并不会急着去雕琢它, 而是会先观察其质地, 判断其种类, 根据颜色、光泽、透明度、硬度、块度、形状等指标, 去确定这块璞玉可以雕琢成什么样的作品, 力求优材优用, 合理使用。

同样, 面对需要我们引导成长的孩子, 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 我们不能急着马上改变他, 更不能按照我们成人的想法试图去简单训斥他。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生活经历、思维方式和道德认知, 这些认知, 既有来自学校的, 也有来自家庭的、社会的, 我们应该根据孩子所具有的特质进行引导和教育。而要了解孩子的特质, 则需要我们先进行系统的观察与了解。

教师了解学生的过程, 就是建立理解的过程。只有在相互了解的前提下, 才能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互相理解。要进行教育, 首先要关切地、深思熟虑地、谨慎小心地触及学生的心灵。如果一个班主任在接手一个新班级之后, 没有认真了解学生, 而是立刻以自己的意志、要求来控制学生, 其班级管理短时间内也许能够见效 (因为学生还不了解老师, 处于一种观望状态) , 但时间一久, 他们就会在观望的过程中想着对付老师的手段, 等到时机成熟, 问题就会接二连三地出现。因此, 教师在起始阶段要尽可能地熟悉学生的特点, 建立互相信任的交融点, 以便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在了解学生的阶段,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行为做一些详细的记录。当然, 这种记录学生行为的材料, 是今后进行教育反思的源泉, 而不能作为收拾学生的把柄。

(二) 精心规划, 全程引导成长

一件玉器在其成型之前, 设计工作会贯穿其整个制作过程:不仅在造型的设计阶段, 要根据材料的天然特点进行设计, 使造型舒适、流畅和受人喜爱, 更要在制作过程中根据突然出现的情况变化, 随时修改设计, 调整计划, 使玉器最后雕琢出来时能精益求精。

教育孩子亦是如此。当我们了解一个孩子的特点、发现了他的潜质后, 应和他一起设定适合他的成长规划。在设计规划的过程中, 教师要时刻提供帮助。当发现学生走错路时, 要适当给予引导;当发现原先的设计存在不足时, 则得适时地进行修正。

一个观念的转变, 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中小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有一定的了解, 对今后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有极其强烈的向往, 那么他一定会对这一职业和将会涉及的专业进行探索和研究, 并在知识、技能、综合素质上做好准备。在这一过程中, 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规划其今后的人生, 那对于一个学生来说, 将能够少走很多弯路, 而且师生之间的信任、默契也会相应增加。

当然,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 会不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其发展的道路会有很多曲折, 所以当教师发现其发展方向与原先的设想不同时, 应及时分析原因并作出决定:究竟是把孩子拉回原来的方向继续发展, 还是修改原先计划让孩子向着另一个更适合他的方向成长?这其中不仅需要教师的智慧, 更需要教师平时对学生的关爱。

(三) 智慧取舍, 宽容看待学生

玉石雕琢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去除过程, 而是要遵循玉石天然的特质, 在去除杂质的同时, 尽力将玉石的潜质发挥出来。玉石在成为精美的玉器后, 也不一定不含一丝杂质, 这是加工者在整个雕琢过程中的一种取舍和宽容——对这块玉石的瑕疵智慧的宽容。

孩子的成长又何尝不是如此!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但又不善于控制自己的孩子。学生犯了错误, 大多数都会后悔, 希望得到宽容、谅解, 有些学生只要我们去拉一把, 就又能步入正轨了。而如果教师稍有不慎, 不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 就可能把孩子推得更远, 甚至酿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学生的不足, 常常表现为思想情感上、生活行为上和学习上的不足。

学生思想情感的不足, 常表现为对他人的依赖、对大人的逆反、对一些事物的自私占有欲等。孩子眼里的世界和成人眼里的世界有着巨大的差别, 所以, 我们应当尽可能用孩子的眼光去分析和理解。只有我们认识到学生自主、独立而又需要帮助的心理需求时, 我们才会去理解和宽容学生在情感上的种种不足。

至于学生学习上的不足, 教师就更应该宽容对待。有的学生由于基础不好造成跟不上教学进度, 有的是由于学习习惯不好导致学习不认真, 还有的学生则是因为学习方法不正确而使得成绩无法提高。这些问题中, 有不少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而引起的。例如, 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另类的学生, 他们的成绩属于中等, 但非常调皮, 还常常会和老师对着干。这些学生一般都不明白如何正确发展自己的个性, 又因为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比较重。教师如果不理解他们的这种心理, 而是强行纠正, 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面对这样的学生, 教师的宽容相当重要。当然, 宽容并不是迁就这些学生的错误和缺点, 而是用师者的宽容给他们以无声的教诲。即使是对那些品德言行极端恶劣的学生, 教师在处理问题之前, 也要仔细研究他们之所以这样的根源, 并针对根源给予适当处理。

(四) 耐心等待, 细心培养习惯

要制成一件玉器, 从选料开始, 到装进匣, 少则数日, 多则数年, 稍不留意还有损坏的危险。从粗糙的璞玉到精品的形成, 必然凝结了琢玉艺人无数的心血。所以, 一件玉器不仅玉料宝贵, 琢磨之功更是难能可贵。

玉石的雕琢尚且如此费时, 教育孩子更不能急于求成。孩子与孩子之间是不同的, 不但接受事物的速度不同, 其接受的能力也各不相同。每个教师都会遇到这样一类学生:学习态度非常端正, 但学习的反应较慢。这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就是对知识的接受速度比较慢。对这类学生, 最需要的就是耐心, 在辅导这类学生时, 教师必须做到心平气和, 不可着急。

知识的学习尚且如此, 培养一个学生良好的品德、习惯, 更是一个漫长和反复的过程。任何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 都不是一日之功。它不但需要教师细心培养, 更需要教师用心去等待, 要相信每个学生, 都会有改变的那一天。所以我们在引导孩子成长时, 除了要真心倾听、悉心引导外, 更需要耐心等待。

3.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篇三

作家尹建莉本身是一位教育专家,曾经做过老师,同时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培养了一位出色的女儿,因此这本书可以说是作者从事教育工作,以及身为人母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之谈,同时这又是一本非常专业的教育书。书中的观点与事例紧密结合,阐述得有理有据,又提供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教子办法。并且,作者对现行的教育弊病做了大胆的批评,观点鲜明,对于读者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把我们一般家长经常会认为很正确的事情从孩子和教育的角度进行了颠覆。

其中作者在谈论如何提高爱的质量的篇幅中,作者针对青春期两性交往提出了与我们常见的做法皆然相背的逆向思维。鉴于笔者从教的对象且担任班主任这个重要角色的考虑,在品读作家尹建莉的教子手记之余也来探讨下早恋问题。

早恋是父母最担心的孩子青春期问题,父母害怕孩子因此而耽误了学业,害怕他们做出这个年龄不该做的事情,更害怕他们因此而造成感情上的伤害。父母对早恋采取的态度依次是“到学校反映情况”、“跟踪监视”和“不分青红皂白地责骂”。还有的父母发现孩子早恋时,往往会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有的父母去学校接孩子,免得孩子下学不回家;有的告诉老师,请老师出面干预;有的找对方家长,让他们管好自己的孩子;有的不许孩子接电话;有的威胁和孩子断绝关系;等等。相反,作者尹建莉在接到男生打电话找她女儿圆圆时,就像接到女同学的电话一样,很自然地喊她来接电话,并回避开,让她方便地通话。在发现女儿对班上男生有朦胧的好感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责骂”,而是选个合适的时间和场合,假装无意中把话题引到这事上,说“男孩女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对异性产生好感,有异性接触的愿望,这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美好的;如果没有,倒可能不正常” ,作者这样就消除了她女儿心中的不安,让她知道了“原来自己对异性有好感,或是别人对自己有好感,都是健康正常的”。

看来不要轻易的把学生对异性亲近、向往和眷恋等求异心理和行为,一概冠之以“早恋”的帽子。一旦觉察,便不分青红皂白采取断然措施,横加干涉,阻止他们的正常交往,这样做从现实中也发现学生的叛逆性更强,对老师的教育也反感,当然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总之往往弊大于利。或许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对学生的“早恋”问题,不要视之为洪水猛兽,而是以一种平心静气的一种心态去研究这个问题,去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也就能体会一位心理学家说的:“遏止青春期男女孩的交往是残忍的。”

很多时候学校也不能正视青春期的异性关系,往往采取压制、堵塞的办法来被动应付,动不动就处分处理。一些在异性交往上遇到问题的青少年,不仅得不到及时的正面的指导,反而会遭受来自各个方面的误解和责备,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他们可能做出不计后果的行为,因此青春期的异性关系也因此成为一个危险问题。针对这问题作者谈到:“孩子在家长和学校的压力下,会觉得喜欢异性是不洁的,不道德的,他们就会在表面上任性行事,不听家长的话;内心却彷徨迷失,自我鄙视。”笔者也完全赞成作者的这种看法。作者还从心理学角度谈到“不安和自责,是每个孩子在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时都会有的,发展得严重了甚至是一种负罪感。这种感觉不仅不会使少男少女对异性的兴趣降低,反而会刺激兴趣生长。”

边细细品读作者的针对“早恋”的处理方法,边拷问作为个职校生的老师兼班主任的我是否也曾犯了很多父母与老师犯的错误,心里也在思索如何就这方面问题理清下自己的思路,如何帮助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恋爱观,给予正确的引导,以帮助他们顺利渡过“性躁动”这一关,健康地步入成年。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说:“不是所有成为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也可以说不是所有成为老师的人都会做老师。教育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功课。作为一名老师兼班主任,我越来越感觉教育的步伐越来越重。我想只有更多的学习,不断地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水平才是我当下要走的教育之路。

4.读《马》有感 篇四

细马是邱二爷和邱二妈过继过来的儿子,初看细马,模样也不讨巧,一副江南“小蛮子”的样子,就连我这个读者从作者的描述中对细马也喜欢不起来。但是细马却是个有担当有主意的孩子,他懂得感恩,这一点在邱二爷家遭水灾后的一系列事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邱二爷怕他以后跟着受罪要把他送回老家去,细马上车后又再回来,只因不舍邱二爷和邱二妈;邱二爷生病,细马在冰天雪地中给二爷刨柳树须子,即使震裂了双手也不怕;邱二爷死后,细马担负起一家之主的责任,精心地照顾脑袋出问题的邱二妈,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精明,要给邱二妈造一所大房子。这样的一个细马,哪里“细”了?

我们当代的孩子,几乎没有几个能够像细马这样,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顽强的意志力。纵观大马路边上,一群嬉笑玩闹的孩子不小心摔倒后的哇哇大哭,待要人扶,大人也是一副小主受了委屈般地惊恐。试想这样的孩子还会有什么抗挫折的能力?现在的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们,哪一家不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哪一家不是像小祖宗一样供着?说是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一点儿也不夸张。这样的家庭教育,这样的成长氛围,我真为这些小孩子将来能否承担起未来道路上的风雨捏了一把汗,我们的希望在哪里?

5.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篇五

人生就像一场戏,不在乎最终的结局,而是在于体验这其中的过程。有人说:“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的生命有限。但学习的精神是无限的。如果每个人都沉沦于世,那么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与价值。我们要好好把握自己的一生,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在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在讲解《送东阳马生序》一课时,我对此内容深有感触。其中一句话为:“以中足有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于之勤且艰若此。”意为,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认为这句话很有道理。作为学生,我们是知识的求学者,应该懂得礼貌、谦卑,因为知识可以让我们不断进步,不被世界淘汰,所以学习对我们是有利而无一害的。而社会在进步,经济水平在逐步上升,祖国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学习回报祖国。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有些同学在校上课不认真听讲,并且公然顶撞老师,这实在令人大为汗颜。不仅如此,有些同学还互相攀比,这些现象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

因此,我建议大家读读这篇文章认真领悟其中的道理,改掉一切恶习,做一个文行并美、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6.銮铃 读吴伯萧《马》有感作文 篇六

三岁时槐树阴下唱马

咿咿呀呀

旧桃树新满园

姐姐已出嫁

夕阳下望

銮铃响

接马辔

客人笑

回首确是泪手帕

年着新衣

雪掩田家

三五匹马

扬鞭惊鸿

凯旋声中鞭炮炸

可听谁人马鼻鸣?

人散了

是乃初春试马

然端阳夏

披单衣

戴斗笠

攀河边柳条数游鱼

日落半山

红石榴花

酒香飘酒家

提缰绳

銮铃响

戴满天星斗回家

龙潭十里梨花

中秋可看远矿山枫叶丹红花

羊肠小道

黄鸡叫……

雪胜鹅毛

末了

未寻梅花

跃山巅头

看炊烟缕缕

荒旷天下

童梦为花

花凋旧衣短

家乡苍老

跃马长堤銮铃少……

可曾想?

老马古道西风下

血蹄踏血十万里

飞将在,阴山空鸟语

銮铃响,銮铃响

说的是马?

怎说了如此儿女情长家乡话!

是想家……是想家……

上一篇:井盖涂鸦拉赞助策划书下一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的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