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教案

2024-06-30

《隆中对》教案(通用7篇)

1.《隆中对》教案 篇一

隆中对教案

《隆中对》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对”的有关知识,了解三国文化。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3、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能力目标:

、朗读文言课文。

2、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大意。

3、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理解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德育目标:

认识、了解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第一智者的生平经历及主要功绩,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教学难点:理解内容,把握诸葛亮隆中对策对天下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决策的科学预见性,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三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诸葛亮。《隆中对》即是以历史的方式客观记录刘玄德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出山相助这段历史佳话。做为二十四史中最著名的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既继承了前人对历史的客观、忠实的记录的特点,又表现了纪传文学以简笔勾画人物性格的写作风格。课文节选的《隆中对》片断更是集中表现了诸葛亮高超的分析能力和卓越的政治远见。学习这篇,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把智、诚做为我们后人终身追求的典范。

学生分析:

本届学生文言知识较为薄弱,文言词语积累较少,有必要拓宽学生知识容量及增加学习的深度。这篇文言文涉及许多历史人物,字句较难,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但学生对三国时期的人物,特别是诸葛亮,有浓厚的兴趣,诸葛亮的传奇色彩更吸引学生,课堂可拓阔他们的视野,指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教学设想:

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即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发挥师生两个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观;开放的、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紧密联系的大语文教育观。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我决定一改以往的逐字翻译的传统讲法,从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弄清历史人物的身份、关系入手,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进而理解课文,了解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教学方法:诵读法、拓展阅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对”的有关知识,了解三国文化。

2、朗读文言课文。

3、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大义。

教学内容:

熟读课文,疏通文义,积累文言词语,介绍“对”的有关知识及三国文化。

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来了解他。

讲授正课:

(一)、解题:

.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二)、整体感知:、默读课文。要求学生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划分朗读节奏。(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4、齐读课文。

(三)、新课讲授:

疏通文意。、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亲自。[陇亩]田地。[好]喜欢。[每]常常。[时]当时。[莫之许]就是“莫许之”。许,承认。[友善]友好。[信然]确实这样。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屯】驻军防守。[器]器重、重视。【谓……曰】对……说。[与俱来]与(之)俱来。俱。一起。[就见]到那里拜访。就,接近,趋向。[屈致]委屈(他)召他来。致,招致,引来。[枉]委屈。[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顾]拜访。

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由是]因此。[遂]于是,就。[诣]去,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凡]总共。.[乃见]才见到。[因]于是。[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汉室]指汉朝。[倾颓]崩溃、衰败。[奸臣]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窃命]盗用皇帝的命令。[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人[信]通“伸”,伸张。[遂]就。[用]因此。[猖獗]这里是失败的意思。[已]停止,罢休。[计]计策。[安]疑问代词,怎么。

4、请学生翻译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已,通“以”[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胜,尽。[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非临…,抑亦]不仅……而且[谋]筹划(得当)[挟]挟持,控制。[令]号令。[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争锋]争强,争胜。[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援]外援。[囹]谋取。[利]物资。[尽]全部取得[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殆]大概。[资]资助,给予。[险塞]地势险要。[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因]依靠。[成]成就,创建。[暗弱]昏庸懦弱。[殷]兴旺富裕。[存恤]爱抚、爱惜。[胃]后代。[信义]诚信仁义。[著]显明。[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夷越]这里泛指我国南部各族。[修]治理。[政理]政治。[身]亲自。[箪食壶浆]用箪(盛着)粮食,用壶(装着)酒水。“箪”和“壶”是形容词作状语,表工具。箪,用箪。壶,用水壶。[诚如是]确实像这样。[日]一天天。

词语积累:见练习册P100页

作业:1.完成练习册P102页2.3.4

2.复习并默记<词语积累>内容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3、认识、了解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第一智者的生平经历及主要功绩,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内容:

研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内容。

讲授正课:、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明确: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

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明确: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亮躬耕陇亩”)

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什么?请在原文中找答案。(“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撅,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自董卓以来……不可胜数)

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曹操比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老师补充官渡之战)。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刘表:荆州牧

刘璋:益州牧,昏庸懦弱。(“刘璋暗弱”)

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张鲁在北,……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关羽、张飞:师补充:是刘备的手下。(“关羽、张飞等不悦……羽、飞乃止”)

3、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问问学生,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

明确:曹操和孙权、刘表、刘璋、张鲁

4、学生交流所找的地名,根据课文,分析当时情形。(这部分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需要老师的引导)

明确:博陵、颖川、新野、江东、荆州、南海、吴公、巴蜀、益州

⑴、博陵、颖川:分别是崔州平徐庶的家乡。提一下即可,古人常将家乡缀在人名前面。

⑵、新野:刘备屯兵之所。为什么刘备会屯兵这里?他怎么会见到诸葛亮?用文中话回答,并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理解课文第二、三段)

⑶、江东:孙权占据的地方。

⑷、荆州:北面靠着汉水、沔水;东面与吴会相连,西面与巴郡蜀郡相通,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北据汉、沔……此用武之国)

⑸、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5、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6、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明确: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7、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明确: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生细细体味,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刘诸问答从正面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充分表现诸葛亮的天才预见,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张不悦、刘鱼水相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课堂总结:

本文自始至终围绕着隆中对策这个中心,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事议论,层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谨严,语言概括精练,人物形象丰满,五百余字的篇幅,内蕴极丰,言简意赅,是史传中的精品。让我们悉心品味《隆中对》,汲取史学文学精华;用心解读诸葛亮,树远大志向,成有用之才。

作业布置:、研讨与练习一、三

2、完成练习册P102页5.6.7.8.9.10.12

3、、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对文中涉及的人物进行了解。

板书设计:

曹:不可争

明察天下形势

孙:不可图

隆中刘

荆益二州:可争、可图

三步走战略:

教学反思:

《隆中对》词句的检测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2.《隆中对》教案 篇二

一、从内容上看。

品读《隆中对》, 我们仿佛看到了“身长八尺, 容貌甚伟”的诸葛亮意气风发地在向世人宏论天下大势, 胸有成竹地预测着未来三国鼎立的局面。而反观《出师表》, 文章虽表达了诸葛亮的一片忠心赤胆, 但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体会到诸葛亮此次出师伐魏实属无奈之举。无奈的原因有四点:1.正如诸葛亮所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当时的蜀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 出师乃迫不得已而为之;2.诸葛亮是感激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的, 正如他在表中所写“先帝临崩寄臣以大事”, 如不出师就有愧于先帝的“三顾草庐”之恩, 有伤先帝之明;3.从“表”中絮絮不止的嘱托和作者叙述自己“二十有一年”的经历, 读者可以感受到诸葛亮对于那个昏庸的后主刘禅的强烈责任感, 而毫无疑问, 刘禅又使睿智的诸葛亮感到些许无奈;4.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写到:“臣受命之日, 寝不安席, 食不甘味。”其实, 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诸葛亮当年出师伐魏是悲怆之举。

二、从结构上看。

“对策”一段, 诸葛亮首先指出“自董卓已来, 豪杰并起,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的事实, 一下就把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囊于自己的视野之下, 向世人展示了他的雄才大略。然后分析了由弱变强的曹操之所以迅速崛起的原因:一是“天时”, 二是“人谋”, 而这里诸葛亮又特别强调的是“人谋”。他明确告诉刘备“不可与争锋”。接着诸葛亮又论述了“据有江东, 已历三世, 国险而民附, 贤能为之用”的孙权的情况, 为刘备作出了“为援而不可图”的战略决策。基于对上述形势的分析, 他规划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 主攻地理位置重要“而其主不能守”的荆州;第二步, 夺取“刘璋暗弱”的益州, 以荆、益两州做根据地;最后, “西和诸戎, 南抚夷越, 外结好孙权, 内修政理”, 实现消灭曹操进而统一全国的第三步计划。从行文上看, 这段对策的特点是:实事求是, 论证严密, 层层深入, 摆事实, 讲道理, 提出充足理由, 进而得出明确结论, 整个规划严密合理。如此清晰的条理, 丝丝入扣的分析, 毫无疑问, 诸葛亮的英豪之气已跃然纸上。难怪当时求贤若渴的刘备听罢发出了“孤之有孔明, 犹鱼之有水也”的慨叹。

而在《出师表》中, 诸葛亮开篇写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调子之低沉就足以令人悲凉。而在接下来的第三、第四、第五3个自然段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3条建议, 笔者认为《出师表》的第五自然段似乎放在第三自然段之后更合适, 这样3条建议排列有序, 既能体现文章条理分明的特点, 又能使“贤臣”的形象具体化。文章条理的错乱, 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诸葛亮当时悲怆的内心世界。文章的第六、第七两个自然段, 诸葛亮虽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自己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情感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但字里行间亦隐约透露出凄楚之情。行文最后, 诸葛亮写到:“今当远离, 临表涕零, 不知所言。”这既是臣希望君对不当之词的谅解, 也是此时作者悲怆心情的折射。另外, 纵观全文, 行文中13次使用“先帝”也足以令人心情酸楚。

三、从语言上看。

《隆中对》中诸葛亮每作一个分析, 都是先短句, 后长句, 短句是分析, 长句是总结。无论是对既占“天时”又有“人谋”的曹操, 还是对“国险而民附”的孙权, 以及对荆、益二州的刘表、刘璋, 都采用近乎相同的句式来概括。例如, “孙权据有江东, 已历三世, 国险而民附, 贤能为之用”, 是短句, 是分析,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则是长句, 是总结。按常理, 短句表达明快的事理, 长句阐述复杂的内容, 而诸葛亮的“对”却有着化繁为简, 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在别人看来乱如麻, 理还乱的时局, 他却表达得如此的轻松愉快, 简洁明晰。另外, 这段“对”朗读起来, 短句读来朗朗上口, 长句读来也让人有茅塞顿开的快慰之感。两者搭配朗读, 又产生一种抑扬顿挫之美, 并且越读越激昂, 诸葛亮的英锐之气也就愈加体现得淋漓尽致。

《出师表》却有重复啰嗦之瑕疵。如第七自然段结尾处的“至于斟酌损益, 进尽忠言, 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完全是多余之笔。原因有两点:1.本段 (第七自然段) 重在表达“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而结尾一句与本段的主要内容似乎关系不大;2.第八自然段诸葛亮在归纳各方面的责任中已提到了“兴德之言”的责任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兴德之言”就是“忠言”, 所以第七段的结尾一句完全可以省去。

另外, 在诸葛亮写完《出师表》的7年后, 也就是建兴十二年 (234年春) , 诸葛亮在出征途中病死于渭滨, 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诸葛亮写《出师表》时的心情是悲怆的。

综合上述, 《隆中对》 (“对策”一段) 让当年英豪气概的诸葛亮“站”立在我们面前, 而《出师表》一文则向我们塑造了一位殚精竭虑而又悲怆的“末路”英雄的雕象。

3.重庆汽车产业“隆中对” 篇三

从重庆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出发,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指导,探索重庆汽车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期实现重庆汽车产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创新。

重庆汽车产业现状

汽车产业是重庆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的第一大产业,也是创新潜力巨大和亟待创新的传统大产业。

重庆汽车工业在2009年克服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好成绩。

2009年,重庆市汽车工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 580亿元,同比增长25.2%,其中:市内(不含投资市外分支机构)完成工业总产值2 306亿元,同比增长30.3%。汽车工业完成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34.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 707亿元),汽车工业产值增量占全市工业增量贡献度为58.6%。

2009年,重庆摩托车累计产销951.8万辆和956.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2.5%和12.1%,销量全国占比为37.5%。重庆汽车整车累计出口2.8万辆,同比下降51.5%;出口创汇1.7亿美元,同比下降49.8%。 全市摩托车累计出口216万辆,同比下降38.6%,出口创汇8.2亿美元,同比下降37.9%。上述表明:

重庆已经成为中国的汽车城

重庆汽车工业,至今已经历了45载风雨,已经发展成为一座门类齐全、规模庞大的汽车城。

目前,在重庆市内及周边分布着众多汽车制造企业,主城区内有长安汽车集团(包括长安汽车、长安铃木和长安福特)、庆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宇通客车、重庆安凯客车、重庆力帆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周边区市内有重庆红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川江汽车和重庆渝安汽车等整车生产企业。

这些汽车生产企业中既有重庆整车生产的国有骨干企业,也有民营资本从摩托车行业杀入汽车业的宗申、隆鑫和力帆企业。2004年重庆汽车总产量占全国汽车产量11%,到了2009年,重庆汽车企业累计产销汽车169.8万辆和167.6万辆,占全国的12.3%。由此可见,重庆汽车工业前景看好。

重庆汽车工业在国内有较大影响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汽车工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2005年至2009年,汽车整车产量以年均29.53%的速度增长,汽车工业总产值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9年汽车产销量均在全国排位第三,成为了国内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形成了以微型车为龙头,轿车、轻型卡车、重型卡车、客车和专用车以及汽车零部件企业协调发展、投资主体和产品品种多元化、生产规模化的发展格局。

官方目标表明,重庆汽车产业下一步的发展总体目标是:到2012年汽车产销量达到250万辆,其中,乘用车200万辆,商用车50万辆;到2020年,汽车产销量达到400万辆,其中,商用车产销达到100万辆,乘用车300万辆。

重庆汽车产业在地方经济中地位显著

2005年~2009年,重庆市汽车产量在全国保持在2~4位,其中,轿车产量维持在4~6位。2009年重庆市汽车工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 580亿元,同比增长25.2%。汽车工业产值增量占全市工业增量贡献度为58.6%,其支柱地位日益显著。

重庆汽车产业需要创新发展方式

重庆汽车产业虽然比较发达,支柱性也十分明显,但是,从地域看,重庆无地域优势;从近几年全国汽车工业发展看,重庆汽车产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不能充分发挥工业基地的能力,零部件产业发展与整车不同步,对整车发展起不到应有的支撑作用。从市场竞争力看,微轿车、重型汽车和专用车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参差不齐;从产品看,投入市场的整车及零部件新产品少、产品开发能力较差;从服务看,汽车服务业发展滞后。因此,重庆汽车产业应该抓住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努力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

重庆汽车产业潜力

较为完备的汽车产品体系

重庆汽车产业目前已建立起了从微型车、轿车到重型卡较为完备的车型体系。主要的汽车整车生产企业有17家,其中,制造类(有底盘生产权)企业8家,改装类企业有11家,产品种类比较丰富。其中,在国内有竞争力的厂家有:长安公司、长安福特、长安铃木、庆铃公司、重庆重汽、迪马等。

较为完整的零部件生产体系

在整车企业发展的带动下,重庆市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体系,拥有数百家汽摩零部件生产企业,其中,汽车零部件企业140余家,汽车发动机、齿轮箱核心配件等已形成规模生产能力;产品门类较全,汽车的关鍵总成有相应的配套厂家,涉及重、轻、微型车发动机、变速器、前后轴、转向器、制动系统、悬架、车身系统等,每年配套能力达到数十万辆。

目前,重庆汽车零部件已初步形成了三种配套体系。一是随着国家引进斯太尔项目而形成的重型车配套体系,其关键零部件在原重汽集团内配套,集团配套企业共214家。二是随着庆铃发展而形成的轻型商用车配套体系,现有零部件产品配套企业193家。三是随着长安的发展而形成庞大的微轿车配套体系。

坚实的产业技术基础

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重庆具有较强的机械加工配套能力和技术支撑,为打造“汽车名城”奠定了基础。重庆汽车产品技术支撑主要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引进的日本铃木微型车整车及零部件技术、五十铃轻型车整车及零部件技术,引进欧洲(如奥地利斯太尔)的重型车整车及零部件技术,90年代末21世纪初引进的美国福特轿车产品,以及引进欧州的ZF重型车变速器及转向器技术,引进美国的康明斯发动机技术。重庆地区有一定的产品开发能力、较强的质量检测、试验研究能力。除了长安、庆铃、重庆重汽、以及部分骨干零部件企业有自己的产品开发和检测、试验队伍外,重庆还有一些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检测、试验能力的科研院所,如:重庆汽车研究所、重庆公路科学研究院、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学院等。

民营资本进入带来活力

力帆、宗申、隆鑫摩托三巨头纷纷进军汽车制造业。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建立起来的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和市场运作经验,为重庆汽车工业注入了活力。

丰富的人力资源

重庆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尤其是作为老工业基地,重庆拥有一批熟悉制造工艺、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与沿海地区相比,重庆地区工资成本相对较低,便于形成劳动力竞争优势。

创新产业发展方式

增加投入 出台政策 改善产业发展环境

设立汽车工业发展基金。多渠道筹集资金,为重点项目提供贷款、担保,支持企业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开拓国际国内市场。鼓励合资企业扩大在渝生产规模;鼓励零部件企业尽快成长为面向国内外的“小巨人”。重点扶植技术专、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的零部件企业,提高其固定资产折旧率,改变重庆市零部件企业设备落后状况。

优化产业发展外部环境。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尽快开征燃油税,取消养路费,从根本上建立适应我国汽车摩托车产业发展需要的政策体系。

二是以《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为依据,立足重庆市汽车摩托车工业基础,着眼发展趋势,定期公布《重庆市摩托车关键技术攻关指南》和《重庆市汽车关键技术攻关指南》,加强行业指导,并出台配套政策,支持鼓励社会各界和行业内企业进行技术攻关。

三是促进汽车工业创新人才培养。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增加汽车专业的招生指标和办学经费,增设摩托车专业课程,在重点骨干企业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倡导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再培训;出台专门政策鼓励海内外汽车领域高级研究人才和高级技师到重庆创业、发展;充分利用我市现有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技术中心等,构建全方位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四是创造招商引资的条件。各级政府利用各种机会把重庆市汽车摩托车产业的显性优势和潜在优势介绍给世界,争取更多的国外零部件、整车企业和相关产业企业到重庆投资。定期以政府组团的形式组织零部件企业参加国际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展览会,增加重庆零部件企业与汽车跨国公司和国外零部件供应商的对接机会。

借助外力 强化内力 扩大生产能力

一是鼓励现有整车企业扩大在渝投资规模。鼓励有实力、有市场需求的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企业在技术标准、质量控制体系等方面尽快与国际接轨,迅速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和质量控制能力,加快提高在渝生产规模。鼓励行业协会发挥作用,促进大企业形成战略联盟、技术开发联盟、销售服务联盟、供应体系联盟等,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二是调整汽车企业资产结构,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汽车行业。大力鼓励和引导国际知名汽车企业投资重庆市整车生产领域。鼓励各种民营资本参与现有整车汽车企业的重组和整合,形成品种齐全、规模效益好、资产结构合理、在国内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我市汽车工业在全国的地位。

三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为汽车摩托车企业创造多元的融资渠道。要充分利用好长安、庆铃、嘉陵、建设、迪马五家上市企业拥有的资本市场平台,对相关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不断引入新的发展资金,并争取有更多的汽车摩托车企业上市,形成资本市场与技术产品市场的良性互动,为整个产业的快速扩张提供畅通的融资渠道。

四是分类指导,推动零部件企业面向全球加快发展。制定零部件专项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促使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形成系统化、批量化生产和模块化供货能力。鼓励和引导零部件企业进入国际知名大企业的全球采购体系。鼓励零部件生产企业建立ISO/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主动申请进行产品认证。鼓励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电子类零部件和模具、覆盖件、电镀、密封件等相对薄弱的零部件业加快发展。

搭建平台 加强合作 提升研发能力

一是建设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汽车摩托车综合试验场。现代化的试车场是一个地区汽车工业有没有自主开发能力的标志性基础设施。要提升重庆市汽车摩托车产业在行业中的地位,提高整车开发能力,必须尽快建立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汽车摩托車综合试验场。

二是建立汽车摩托车技术公共平台。整合在渝大专院校及研究院所的科技资源,组建重庆市汽车摩托车工程技术中心,形成工程技术开发、中试、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平台。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加强与国外相关机构合作,组织对产业有重大意义的共性技术难题和前瞻性技术研究。

三是建立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公共技术与信息、商务平台。依托“重庆市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利用国内外技术资源,提高零部件开发能力,组织和进行对产业有重大意义的共性技术、前瞻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在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集成创新、转化推广、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将其建成信息、商务平台和国际采购技术咨询平台。凡符合国家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税收规定的企业自主开发产品的科研设施建设投资,可在所得税前列支;企业自主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延长1~3年享受新产品优惠政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在技术改造及项目相关建设手续审批等方面享受专门政策支持。

四是利用国外技术资源,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当前,汽车摩托车技术国际化合作已成趋势,要鼓励重庆市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积极借助跨国公司的成熟技术和先进的开发手段,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和设计公司合作,引进技术或联合开发,增强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同时通过技术合作大力培养自有的科技人才队伍,实现企业核心研发能力的快速提升。

面向两个市场 借鉴多种模式 提高营销能力

一是改善重庆市汽车消费环境。尽快出台降低汽车使用费的有关政策,取消不合理收费和不必要的购买审批手续;在城市规划中强化停车场点建设,降低并制定统一的公共停车场收费标准;规范整车和零部件销售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拼装车行为,切实保护汽车产品和知识产权;搞好道路交通的长期规划和管理,统筹解决交通畅通的问题。

二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齐头并进。重庆汽车摩托车企业在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出适应国内市场需求产品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把产品做精,同时推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沿海地区较为成熟的零部件国际营销网络,承接出口转包零部件加工订单,再逐步向直接进入国际市场过渡。

三是构建畅通的产销渠道。鼓励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建立售后服务网络,加强售后服务;鼓励大型物流公司加快发展,保证制造商的供应链和销售系统高效率运转;鼓励搭建汽车摩托车整车和零部件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将整车厂、供应商、销售和售后服务整合在一起,促进企业加强与国内外汽车厂家的配合与交流,扩大销售。

四是规范培育本地汽车市场。在城市改造的同时,加强汽车销售市场规划,鼓励在合适的区域成规模地建设汽车超市和4S店,形成汽车消费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加快公车制度改革,规范和培育二手车交易市场。

加强零部件市场开拓的分类引导和指导

一是政府牵头,从政策上鼓励建立本地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方面,整车企业要吸收本地零部件企业介入新车型开发,及时了解新车型对零部件性能质量的要求;另一方面,整车企业在采购时对质量同等和价格适宜的本地零部件企业多给一些机会,以培育市内零部件企业的竞争力。同时,零部件企业要加强协同开发设计能力,凭借技术优势和过去与整车企业的长期配套关系及地理优势,先机占领本地配套和配件市场,再利用品牌优势去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二是引导市属零部件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引导市属零部件企业加快结构调整,由生产单一零部件向专业化、模块化、零部件总成转变,由“散、乱、差”和自我封闭向社会化、“专、精、特、新”、“小巨人”、集团化转变。

三是引导企业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一类零部件企业,要积极加入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体系,努力寻求与国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引入国际一流水平的汽车零部件采购机制、供货理念等,按照国际标准与国外大公司合作,逐步成为世界重要零部件生产基地;一类零部件企业要以国内大的整车企业集团为平台,结成战略联盟,搞好配套服务。一类零部件企业要认真分析维修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积极占领维修服务市场。

加强汽车摩托车工业经济和发展战略研究

目前,汽车工业发达国家都拥有自己的汽车战略研究机构,这是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此方面研究还很薄弱,只有少数几家研究机构,如:中国汽车技术中心、清华大学汽车发展研究中心、湖南大学汽车发展研究中心和重庆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重庆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已引起国内汽车产业界和学术界高度重视,已经产生名牌效应,应采取措施扶持其发展。

按产业集群内在要求建设汽车产业园

必须彻底改变重庆汽车生产过于分散的状况,在现有汽车工业发展状态和基本布局的基础上,统一规划部署建立重庆市具有创新特色的汽车工业园区。

在渝北的礼嘉、鸳鸯、空港开发区建立以长安福特、重庆重型汽车制造、力帆汽车为龙头、以其相应的配套产业为辅助的轿车和重型汽车重庆经开区汽车工业园区。

在江北五里店、寸滩、港城开发区建立以长安微型面包车为主的江北长安微型车工业园区。

在二朗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彭工业园区建立以庆铃、铁马、迪马等知名企业集团为中心、九龙坡区汽车及其零配件生产基地的特色工业园区。

以重庆重型汽车集团公司本部所在地为中心,建立以重型、轻型汽车整车和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轻纺为主导产业的重庆双桥重型汽车工业园。

以璧山青杠、大路为中心,建立以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为主要产业的重庆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工业园区。

以巴南区鱼洞大江制造厂为基础,建立以微型轿车及其零配件生产的巴南区微型轿车生产工业园区。

通过布局调整,基本形成以北部新区汽车城,渝北区、江北区、沙坪坝区、大渡口区、九龙坡区、双桥区、南岸区、巴南区等特色工业园为基地的“一城多园”的汽车工业大产业格局。重点实施“1221”战略,即:夯实一个零部件基础,强化微型车和轻型商用车两个优势,壮大轿车和重型车两种产品,培育专用车集群,通过细分产品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和生产规模,将重庆汽车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进行培育和发展。

作者简介

作者系重庆市国有重点企业重庆国际投资咨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CMC)。作者历经官、学、商三界历练,曾担任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重庆市总工会副主席、重庆市机械设备成套局副局长(主持工作)等职务。作者致力于创新咨询业发展新模式,带领重咨集团打造“国有企业软实力平台”,担当起建设“重庆智库”的重任,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其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企业联合会、重庆市企业家协会、重庆市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重庆市企业联合会管理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等,曾荣获“2009年度中国管理咨询年度人物”。

4.隆中对教案 篇四

1、以中国古代智者谋士的故事引出诸葛亮,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为下一步自读做好充分准备。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3、师生同读,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诵读,思考问题

1、根据课后习题一,明确自读要求。

2、学生诵读,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并用原文回答问题。

四、品读,探究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鼓励学生对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品味,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2、设置问题,进一步交流:你如何评价诸葛亮,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研读,比较延伸

参考问题:

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

明确: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3、本文对我们写作文有何启发?自由发表看法。

4、鼓励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文中涉及人物进行了解;阅读《三国演义》,研究“三步走”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

5.《隆中对》教案 篇五

本文从客观实际出发,摆事实,讲道理,提出充足理由,得出明确结论的说理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大有好处,应该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对隆中对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诸葛亮怎样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分析当时形势,推断未来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立帝业的政策和策略,从而认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远见。教学过程 中注意遵循“读写结合”的原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导入 新课

1.出示预先准备的《三国形势图》。

2.东汉末年,广大农民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纷纷举行起义。其中声势最大的是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3.东汉统治者利用地方豪强镇压农民起义军,因此各地豪强武装扩大了势力,各据一方,互相混战。当时袁绍占有现在的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和河南省北部一带,势力最大。曹操在公元2的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之战以几万兵力打败袁绍几十万大军之后,到公元2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成为势力最强大的军阀,整个黄河流域,几乎都在他的控制范围。

孙权占有长江下游一带,包括现在的江苏省长江以南部分和浙省北部,以及安徽省的宣城、江西省的吉安等地。刘表据有现在的湖北省荆州二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省。张鲁占据了现在四川省北面的汉中一带。

刘备在公元186年靠镇压黄巾军起家,只有几千人马,没有地盘,先后曾依附曹操、袁绍等人。曹操袁绍作战时,刘备被袁绍派到汝南活动,扰乱曹操的后方。公元2被曹操赶到荆州投奔刘表,屯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看守荆州的北门,以防曹操。

公元2,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次亲自到现在湖北省襄阳县城西20里的隆中访问诸葛亮,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二、板书课题,解题

对,对策。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三、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准确

1.学生默读。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借助工具书、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陇亩(lǒng) 倾颓(tuí) 猖獗(chāngjué)

存恤(xù) 夷越(yí)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

2.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3.学生个别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要求读准音,断准句,明确句读,不读破句。

4.学生齐读全文。

四、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五、师生共同分析第一、二部分的内容

1.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介绍人物和身份。

2.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明确:“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二、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在这一部分里,诸葛亮十分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推断了未来的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立霸业,复兴汉王朝的政策和策略。

1. 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明确:“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2.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不行。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3.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4.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明确: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5.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明确: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6.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明确: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7.建立根据地以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应该怎么办?

明确: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刘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应该如何行动。

谈如何北伐曹操可从三个方面分析:

(1)条件如何?

①有政治资本;②深得人心;③人才荟集。

(2)怎样准备?

①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②民族关系上,“和”“抚”各部族,解除后顾之忧;

③外交上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④内政上革新政治。

(3)如何行动?

①等待时机,兵分两路;②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这样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先主曰:‘善’!”则含蓄地流露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表明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在这段对策里,诸葛亮针对刘备提出的问题,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具体分析了敌我情况和相互间的利害关系,为刘备确定的“成霸兴汉”的建国策略具体周详。从后来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历史事实来看,其预见性是完全正确的。这就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惊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见识。

这一段不仅内容精辟,而且论证严密,层层深人,摆事实,讲道理,有根有据,结论明确。这种说理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三、教师评点第四段。

最后写“关羽、张飞等不悦”,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犹鱼之有水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满足心情,证明了诸葛亮的惊人才能的确是名副其实,从而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自比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第4段。

2.把下面的一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6.《隆中对》优秀教案 篇六

课前查阅,了解诸葛亮的简单生平事迹、东汉末诸侯割据的状况和三国鼎立的形势图,以期对文本的背景资料有一些基本的感性接触。

创意说明

变换角色,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虚拟对话,领略古人情怀。

教学目标

1深入钻研,理解和领会本传节选部分详言略事的特点与严整的行文结构。

2感受诸葛亮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远见。

3感悟和把握诸葛亮垄亩隐居却全知天下的青年政治家的胸襟韬略,获得年少奋发可为的人生启迪。

教学过程

一、歌词导入,营造气氛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英雄的诸葛亮成功预测了天下三分,并造就了刘备以一个极弱现实实现最终与曹魏、孙吴分庭抗礼的建国神话,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古今战略决策经典。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读课文(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2、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稍后全班交流。

3、交流不懂的字词句。(形式: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最后老师点评。)

4、老师提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作答。(可以当堂提问,也可以出示幻灯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的文眼是哪句话?为什么?

2.趣味感知隆中方略。教师出示古三国军事地图,要求学生转变角色充当诸葛亮为台下的刘备(由同学们充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策略应对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为全文的纲,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一句来写的。这样的句子是好找的,但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呢,学生可能无从下手了,这时,老师应适时点拨。隆中对前,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徐庶却谓为信然,为文章的蓄势内容; 隆中对时,诸葛亮分析透彻,逻辑严密,语言畅达,从中可以想像到诸葛亮讲话时意气风发的神态,对策本身那不容置疑的力量更足以证明诸葛亮自比管、乐并非妄说,此段仍扣紧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一句 ;隆中对后,关、张对刘备和诸葛亮的情好日密却不悦,刘备便对他们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一反一正,犹如高潮之后的余波,把诸葛亮的形象映衬得更加光彩夺目

2.学生对照地图解说的时候,要启发学生说出诸葛亮那种意气风发的神采,说出诸葛亮那种酣畅淋漓的气势,还要注意说话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 四人小组在台下练习,然后派几个代表上台说,同学们结合课文点评代表们的优劣所在。)

四、品读课文,揣摩妙点

同学们精读课文,就文章的结构、条理、语言、详略、战略思想等方面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下品读仅供参考:

A.结构:蓄势--高潮--余波

B.条理:隆中对话的条理性,不可争、不可图--可争、可图--争与图的具体步骤和规划(按照这个条理指导背诵)

C.详略:隆中对话正面详写突出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侧面略写他人的评论、语言、行为烘托诸葛亮的形象。。

D.语言:(要引导学生品味言简而意丰的特点)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仅仅用22个字,就把诸葛亮的生活状况、思想状貌、体躯外貌以及生平抱负勾画出来。

2.再如诸葛亮对策后写刘备的反响,只用一个善字

把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和他此时此刻的心境写了出来。

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生动形象地道尽了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

E.思想: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两点是最可贵的,实事求是和强调人的因素。曹操的实力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诸葛亮认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语气侧重在人谋的正确。这里,诸葛亮指出了人的因素所起的作用。

从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实际情况出发,诸葛亮制定了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的方案。在制定这一方案时,主要也是从人的因素来考虑的。

诸葛亮在分析曹操和孙权的情况以后指出:刘备只能在曹操、孙权的势力范围之外谋出路--首先夺荆州这个用武之国和沃野千里的益州。诸葛亮制定这一方案时,更充分地考虑到人的因素:荆州的刘表不能守益州的刘璋又暗弱汉中的张鲁不知爱抚人民,有本领的人都不想为他出力而思得明君。这就提供了夺取荆、益的客观条件。

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只有人和,才能成就霸业,这样的思想表现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五、虚拟对话,思接千载

由精通三国的同学演绎诸葛亮(也可把全班分成两组),同学们可根据课文提炼有趣话题,虚拟对话,古今碰撞,更深刻领会课文内容和古人情怀。

教师可提供以下话题:

1.在《隆中对》中,您很重视人的力量,为何在您去世后竟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局面?

2.操既拥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你为什么不投奔曹操尽快统一中国结束民不聊生的日子?

3.你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兵分两路,形成钳形之势,这种形势为何没出现?

六、背读课文,积累语言

7.从“隆中对”看战略得失 篇七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刘备三顾茅庐得见孔明,于是有了著名的“隆中对”。刘备未得到孔明前,像流寇一般没有根据地,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没有清晰的发展方向。总之,没有自己的发展战略。

刘氏集团和曹操集团、孙吴集团比起来,将不过关、张、赵云等,人不过三千,可谓兵微将寡,势单力薄。整个集团如无舵之舟,在战争的汪洋大海里漂泊:勉从曹操、投袁绍、依刘表,备尝艰辛,一筹莫展,似乎跌进穷途末路的泥坑。在尝到徐庶策划的几次战争谋略的甜头后,事业又到了最困难最危急时刻。此时,刘备深感运筹帏幄的智能之士的重要性,于是才不得不三顾茅庐。以至于在孔明几次婉拒后,刘备再三延请,“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选对集团成长方式

被人称为“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隆中对”,就是孔明为刘氏集团确立的战略构想。它其实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第二步是“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一战略的原则是:“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这一战略选择的成长方式是集中或密集型成长方式和联盟型成长方式。所谓集中或密集型成长方式,是将自己的根据地选择在荆、益两地,以西川为基地,以荆州为拱卫。所谓联盟型成长方式,则是联合孙权共同抵御曹氏集团。

它的总战略是在稳定战略的前提下,实施成长型战略,以稳定为基础,以成长为要务。这一战略的军事保证措施是避强战略,即对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氏集团不与争锋,政治保证措施是“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包括南抚彝、越的民族团结政策,形成以和为贵、宽严相济的政治氛围。组织保证措施是“总揽英雄,思贤若渴”。

在后来的战略实施中,完成了第一步,先占荆州,后占西川,刘备自领益州牧。第二步,孔明未等到天下有变就和姜维先后六出和九出祁山讨伐,但都无功而返,孔明“出征未捷身先死”,以至于“常使英雄泪满襟”。

蜀汉失败的三点思考

遍观“隆中对”在执行中的得失,引发三点思考。

第一,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应采取避让战略。对于曹氏集团包括后来的曹魏集团,孔明和姜维几次三番讨伐不胜,原因绝不是军事策略的问题,而是汉室经西汉和东汉四百余年,气数已尽,政治上再提兴复汉室已不适宜。蜀汉国小势弱,难以支持长期的战争,孔明虽才却逆大势和潮流而动。

由此观之,企业战略首先应顺应大势和潮流,不可逆势而动,具体说就是要符合国际潮流和国家的产业政策。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当自己无力与其抗争时,可采取跟随战略,就像赛跑中跑在第二或第三的选手,先紧跟其后,待到冲刺时再图超越。

第二,战略的执行应不违背基本的战略原则,不应四面出击,分散兵力。关羽镇守荆州,他对孙权集团应当严格执行“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即“外结孙权”的外交策略,而关羽却两面树敌。典型的事例是拒绝孙权的和亲,致使蜀汉和东吴开战,给曹魏集团以可乘之机。关羽虽然英雄,但缺乏政治头脑,最后可悲地败走麦城,令人扼腕。后来刘备亲率蜀中70万大军,要为关羽报仇,那更是违背了“隆中对”确立的战略,彻底破坏了这一正确的战略构想,使蜀汉政权的国力消耗殆尽。

这说明在战略执行过程中,战略决策的原则在形势没有重大转变前,不可意气用事,更不可任意违背和更改,毕竞一个国家或企业的力量总是有限的。这也说明企业在市场拓展中绝不要全面开花,而必须集中力量抓住重点。

第三,战略执行的地域问题。蜀汉政权将政治中心放在蜀中,而把荆州作为战略支点,后来刘备在成都称帝,偏安一隅,这本身就是战略上的重大失误。历史上刘邦将西川作为据点,其眼光却看到全国。两相比较,可以看出刘邦是将西川作为根据地,而刘备集团却将西川作为偏安之地。战略根据地和偏安一隅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采取以守为攻的战略,目的主要在攻,而后者是以攻为守的策略,目的主要是守。丢掉荆州的蜀汉政权自守尚且岌岌可危,北伐已是强弩之末。这正好印证了“不谋全局者不能谋一域,不谋长远者不能谋一时”的道理。

上一篇:文员顶岗实习报告大学生下一篇:公务员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