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大学生教育

2024-07-24

寓教于乐大学生教育(精选7篇)

1.寓教于乐大学生教育 篇一

寓教于乐 寓学于乐

玉溪市易门县龙泉小学 柳叶儿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种氛围中,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用数学知识较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

【关键词】和谐 愉悦 快乐学习提高效果

“数学就是计算,数学就是测量,数学抽象,难以理解,数学枯燥无味”,这是学生对数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现在随着数学自身的发展,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数学是一种工具,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是提高人们思维能力的推进器,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遵循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走向生活中,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社会生活的鲜活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用数学知识较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

审视我们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数学学习应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奇境的探索与渴望,让学生在奇妙的数学情境中成为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探索者、体验者,用自己的策略探索解决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的神奇与价值。让学生徜徉于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快乐生活之中。

一、创设问题情境以疑激趣,以趣求乐。

新课标倡导情境教学,实施此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以疑激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并从中得到快乐。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精心的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利用多媒体互动影像来引入新课,《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去取经,孙悟空去化斋,带回了三块一样大的饼。唐僧说:三块大饼,我们四个人怎么吃呢?孙悟空说:“你分给我一块饼的四分之三就行了” 唐僧就把第一块大饼平均分成4块,拿了3块给孙悟空。沙僧说:“我想要6块”

唐僧把第二块大饼平均分成8块,拿了6块给沙僧。猪八戒觉得太少了,吃不饱,他说:“我要12块,我要12块”,于是唐僧把第三块大饼平均分成16块,给了猪八戒12块。猪八戒觉得这还差不多,乐呵呵地笑了。孙悟空在一边也偷偷地笑了。学生听完、看完后,我随即出示:34681216、、这三个分数。同学们,请你们做小老师,你认为他们三人谁分得多?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带着浓厚的兴趣步入对新知识的探索。这样的教学,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并能按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生动有趣、学生喜爱的画面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这样创设出的学习情境课堂,显得生动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大大的调动起来,老师也不用担心学生一上课就走神,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二、给孩子选择学习的权利,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过去的课堂教学中过分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成为容纳知识的容器。至于选择怎样的学习内容、选择怎样的学习方式,那都是教师的权利,学生只是按照教师要求进行指令性的活动,学习就是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一系列任务。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时,教师首先为学生提供“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为什么?”这一研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思考、猜想、讨论?

从而让学生产生迫切研究三角形的特性和这一问题的欲望与需要,让学生通过在生活情境中产生疑问,小组合作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问题,并运用各种方法来加以验证,说明、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当规律得以发现,猜想得以证明时,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无比激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习生活做到“学有兴趣,学有方法,学有疑问,学有主见,学有时间,学有伙伴”。

三、让孩子把握学习的时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平时课堂教学,教师惟恐学生的研究不如自己讲得精,使课堂时间的主动权仍为教师所拥有,教师的讲解仍占有主要地位,不愿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数学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时,我给学生一些小木棒,让学生自由组合一个三角形。在拼三角形时,有的可以拼成,有的不能,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指引,让学生自己寻找规律,解决问题。确实,我们给学生的不是一个起早贪黑、聚精会神得来的沙金,而是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不仅仅要“学会”,更要“会学”,让学生再次亲身经历“数学家探索数学之路”,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品尝探索后成功的欢欣。

四、数学教师的情感要真挚,要重视情感投资。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和思维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实践也证明,爱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因此,教师要重视情感投资,把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矫正学生对数学恐惧心理的突破口。课内多启迪多提问;课外辅之适当的数学讲座,开辟“数学角”,成立兴趣小组,引导他们在数学海洋中遨游,让他们看到数学天地的无限宽广。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期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感受到积极期望时,他就

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和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就会愉快地接受教师教诲,并努力把这种教诲转化或行动,变为努力学习和掌握数学的动力,便可有效地激发兴趣。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知识。这样,何愁学习没兴趣呢?因此,从情感因素入手,优化师生关系,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解学生所疑,解学生所难,乐学生所乐。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互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而是常常因为喜欢某教师而去学习该课程。要让学生喜欢教师,教师就得喜欢学生、关心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帮助、诱导每一位学生;以真诚的态度和每一位学生交往,使学生从内心感到老师的可亲、可近。教育家捷尔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他才能教育孩子。”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蹲下身和学生交流和沟通,且多去班级各学生谈谈心,了解学生身边的事,和学生拉拉家常,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成为朋友,学生一定会喜欢你!

六、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感。

新课程倡导对学生的评价不要只看结果,应该是重过程。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包括认知基础、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实验能力、创新精神等应给予积极的评价。我们老师要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让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小,喜欢受表扬的特点,老师在课堂上多表扬、多鼓励,可以激发他们从小对学习产生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例如:低年级采用“星级奖励”,一颗小星星,一朵小红花,对成年人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在课堂上,奖励给低年级的小同学,这是无

比光荣的事情,是老师对他们表现的肯定和鼓励,更激发他们对学习无比的热情和信心。这样,学生才有更大的信心迎接后面的挑战。

作业批改过程正是老师批阅“童心、保护童心、呵护童心”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投学生所好,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简笔画、分数、优良等级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会让老师手中的笔也多一些“感情“,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用我们富有艺术化的评价去点击孩子心灵的鼠标,用我们的赏识圈点孩子的骄傲。

素质教育的真谛在于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因此,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他们成为快乐学习的主人,唯有让学生自主地、快乐地去学习数学的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参考》

2、《小学数学教师》

3、《教与学》

4、《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5、《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寓教于乐大学生教育 篇二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数学一直作为人类认识和研究自然的成果和基础工具的形式而存在着, 数学教育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基础之一。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应得到充分的重视。而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却存在着重正规数学教学、轻非正规数学活动, 重训练、轻内化, 重目标完成、轻实践体验等误区。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对学生形成数学思维, 奠定日后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基础是非常不利的。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 而且爱玩和注意力不够集中是初中生的天性。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一个主体,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使用数学的兴趣, 是做好中学生数学教育的关键。中学数学教育活动应从当前单向传授、灌输知识转为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积极地操作、思考、学习, 从而使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体, 促进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目前初中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数学教育的重要意义要求给予数学教育于重视, 但就目前而言, 我国学生的数学教育中还存在一些明显的误区, 这些误区的存在一方面不能发挥数学教育作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另一个方面也不利于其他科学教育的发展。

1、数学教育视角存在偏差

初中数学教育视角的偏差主要体现在片面的注重正规的数学教学, 而轻非正规的数学活动。正规的数学活动即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师生或同伴之间互动的学习活动。近年来, 随着对自主学习重要性认识的日益深入, 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 逐渐从灌输式的数学教学转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因此, 重视学生主动学习的正规数学教学备受教师关注。但与此同时, 非正规的数学活动却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

2、教育目标错位

传统的数学教学强调教师教学的作用, 将数学学习局限于狭窄的测验上, 关注的是技能, 而不是理解和思维 (即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长期以来, 学校和家庭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只求结果不管过程、只看答案不重理解的功利思想颇重, 导致学校数学教学活动趋于重视对教师教学方法的研究, 忽视对学生学习特点的研究;强调教师对学生的训练, 忽视学生自身的内化, 所以出现学生学数学中背规律、背概念等现象。教育目标的错位, 也导致了数学教育长期以来处于应试教育模式的统治之下, 数学作为研究和创造工具的地位基本上丧失,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 缺乏创新能力, 小处看不利于其自身日后的发展。

教育家皮亚杰的研究表明, 人们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来自外部, 而数理逻辑知识则源于人的内部。非正规的数学活动是数学教育自身特点所必须的, 也是每个学生从认知物体的各种关系中训练思维所必须的。由此可见, 正规的数学教学与非正规的数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必然给学校数学教育增添合力。

数学的实质是一种思维方式。在一些西方国家, 由于数学教育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 它们的数学教育一般比较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例如, 美国的数学教学是在企图回答学数学的目的问题, 在他们看来数学不仅仅是计算和应用公式。数学的实质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 是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方式。所以对许多美国人来说, 学数学并不一定是目的, 而是通过学数学来培养自己的能力。

三、数学教学活动的寓教于乐

1、数学教学操作活动的趣味化

进行有目的的操作活动教学, 是中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模式之一。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是开展操作活动的关键, 它能反映出设计者的教育观、学生观以及对教育目标的理解程度。在设计操作活动时, 教师首先要明确教育目标, 全面理解教育目标, 并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操作形式。同时, 要注意研究教育对象, 注意研究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 考虑到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和组织形式, 尽可能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在组织操作活动时, 教师要重视教育目标的落实。一要注重学生操作习惯的培养;二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示范和演示、启发和引导, 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三要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操作过程, 并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个别指导, 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学生通过操作所获得的知识是零星的、粗浅的, 需要教师的归纳和评价。因此,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操作过程的归纳、评价, 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正确的数学概念。

2、课堂教学的趣味化

课堂教育的趣味化是趣味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 做到这个要求要在三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 数学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 还应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说出话来简洁而洗炼, 具有文学色彩, 这样就能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乐而不腻。这就要求教师须广闻博识, 如果教师的知识面窄, 专业造诣不深, 讲清教材的内容已费九牛二虎之力, 那就很难再有精力去讲究趣味性了。

第二, 要形式多样, 情趣庄重。根据教学需要, 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 教学条件, 采取不同的形式, 比如讲一段生动感人的故事, 说一个寓意深刻的笑话, 打一个富于哲理的比方, 或运用语言幽默、活泼的特点, 辅以自然和谐的表情, 或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具, 进行妙趣横生的演示 (或实验) , 以及设计精巧的板书等等, 均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其精神为之一振。但不论采取哪种方式, 都要切记情趣庄重。

3.寓教于乐大学生教育 篇三

关键词:寓教于乐、教育方式、职工、思想教育

一、前言

由于基层单位的工作性质和教育对象有所不同,以至于在对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只能采取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对职工的思想教育进行培训,使职工一听则明,一见则清,印象深刻,入耳入脑。只有这样,才能使职工乐于接受,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直观形象、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在基层单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世间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好的事物如要使人乐于接受,就要讲究形式。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最为适合,并被受教育者乐于接受,这是由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的特点和教育对象的心理要求及思想活动规律决定的。基层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系统性、经常性、突击性、工作环境流动、分散、紧张、艰苦等特点和职工文化程度不高、善于形象思维、喜欢娱乐活动的规律,由此决定了主要应选择直观形象、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从一些基层单位的实践来看,采用直观的、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以下作用。

1、易于激起职工受教兴趣。基层单位的职工,担负着繁重的工作任务,他们工作得很累。这就需要在业余时间搞点娱乐活动,借以消除疲勞,获得精神上的享受。然而,基层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与生产生活发生冲突,通常安排在下班后、晚上或双休、节假日期间进行,其方式又多采用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式的“上大课”。这样职工哪会有兴趣听呢?若能根据他们累而思乐的心理要求,采用直观形象、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就能激起他们的受教兴趣,并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2、有助于政工干部掌握教育艺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者对它是否掌握或掌握的程度如何,这与教育者的文化基础、理论素质、业务能力和所处的工作环境以及面对的教育对象分不开的。目前,基层单位的政工干部有的文化程度不高、理论素质偏低、缺乏政工经验,并成天忙于各种事务,要让他们在短期内掌握整套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正规、深刻、透彻地上好思想政治教育课,那无疑是“赶着鸭子上架”,事实上是办不到的。但他们又亟待需要学习和掌握教育的艺术,这就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直观形象、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教育艺术。基层单位的政工干部只要从掌握其基本方式、方法入手,再逐步向高处发展,要掌握较为复杂的教育艺术就不难了。

3、有利于发挥教育的潜移默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多是间接的、潜在的、长期的,并非靠上几堂课就能“立竿见影”。实践证明,职工在接受教育时也只有通过自己去感受、理解和思考,才能领会教育内容。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的教育,要比突击性灌输所受到的教育更为深刻和持久。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基层职工的独立思考意识、民主平等意识、改革求新意识增强了,他们不再喜欢空洞说教,而喜欢平等对话、互教、互学,喜欢靠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接受教育。直观形象、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正好能适应他们这些心理特点,并为他们提供了亲自参与教育活动的机会。它打破了教育者主观设计的教育模式,使教育过程由政工干部的灌输式变成了职工的汲入式,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它可以把同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花样翻新地用直观形象的教育形式来表述,或渗透到经常开展的、多种多样的娱乐活动之中,反复多次地对职工进行熏陶、感染、启迪,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4、可以保证教育计划的落实。基层单位由于工作忙、时间紧、人员分散、流动性大,如果主要采用“上大课”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势必占用大量的时间,使工学矛盾更加突出,教育计划也难以落实。加之多年来,基层单位一直以“上大课”的方式搞思想政治教育,使职工产生了逆反心理。如果采用直观形象、寓教于乐的方式搞思想政治教育,就能适合基层单位的特点,可以不要安排大块的时间,只需要利用晚上看电视前或看电视中(因电视台经常播放专题政教片),以及职工业余文化娱乐活动时间就够了。

三、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职工思想教育的工作途径

鉴于雷曼兄弟破产,美国正遭遇严重的金融危机,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称,这次危机可能是“百年一遇”,并将波及全球。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难免受到此次危机的影响,它不仅体现在金融领域,而且将触及实体经济领域。今年日子本来就不好过的企业可能将而临更大的困难。与此同时,2008年的货币政策已经明确了将从目前的“稳中适度从紧”转向“从紧”,这是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货币政策首次发生重大调整。信贷压力陡增,银根进一步紧缩,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面临的资金供给状态将会偏紧。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举行的集体学习中强调指出:企业要正确把握世界经济走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充分认识外部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尽可能长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事态,我国企业更应重视企业员工的思想教育。稳定员工形态,因势利导,起到最大化的良性指导效用。

在具体工作中,思想教育工作途径的采用不是随意的、盲目的,不能生搬硬套。要解决问题、完成工作任务,工作途径的选择就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一般来说,工作途径的确定由工作任务、工作条件、工作对象的特点、工作对象所处的环境等所决定。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工作途径也要及时地加以调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寓教于乐的思想教育方式不仅要形象化教育的格调,还要使思想教育的传播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在正确处理好“教”与“乐”的关系的同时,以系统、正规教育的理论、原则和目标指导直观形象、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宋琳 杜成名:《企业教育培训体系完善之道》,《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36期

[2]杜茜:《市场理念下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探析》,《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叶景艳:《关于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探讨》,《当代经理人(下半月)》,2005年01期

[4]王亚勤 杨余馨 骆莉莎:《成人教育中的寓教于乐》,《南方论刊》,2006年10期

4.“游戏”课堂 寓教于乐 篇四

【摘要】 游戏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中,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采用有趣好玩的形式,为学生创造出丰富的语言交际情景,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本文将对游戏教学的意义、游戏教学的运用与游戏运用时注意的问题做初步的探讨,使游戏更好的运用于音乐教学中。

关键词 游戏教学 音乐教学 运用 兴趣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认为“游戏是儿童活动的特点,通过游戏,使得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变为独立、自主的外部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并保持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儿童游戏往往伴随着语言的表达,这有利于儿童语言的发展。” “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是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那就必须先要解决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只有在快乐的气氛中,愉愉快快地接受学习、才能学好音乐知识,而游戏教学可以说是一种较佳的能够保持小学生学习激情的教学方法,下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初步的探讨。

一、游戏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1.游戏教学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兴趣,可以使一个人几天几夜不睡觉的工作,可以使人把毕生精力献给他所热爱的工作兴趣,可以使达尔文把甲虫放进嘴里,可以使舍勒去尝氢氰酸。兴趣的力量如此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它加以重视,尽量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一些。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游戏教学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兴趣盎然、自然松驰的状态中感受、理解、练习、掌握新知。通过活跃的课堂气氛,缓解课堂枯燥知识灌输,保持学习的兴趣。

2.游戏教学能够寓教于乐,在轻松氛围中收获新知

我们都知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主动且无意识的参与学习,才能达到教学最佳效果。而小学生注意力不易持久集中,因此,教师如能创造条件,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通过游戏教学把较复杂的教学内容寓于轻松愉快的玩乐之中去,让学生无意识地主动学习,例如,当学生学习到一定阶段,简单的歌曲歌词的创造活动可组织学生自制字母扑克牌,进行歌词接龙等游戏。这样的游戏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游戏教学能够培养良好习惯,完善个性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都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范,而游戏一般都制定了规则,在生生互动为主的教学氛围中,可设置游戏比赛项目,学生通过进行不同角色的扮演,在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下培养了自身良好的竞争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且通过组内合作学会团结互助,养成良好的纪律习惯;同时,在游戏互动中,学生能以他人为参照,取长补短,完善个性。

二、游戏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授课前,学生们刚结束上一节课,获得短暂的休息,此时的思维兴奋点,是在课程范畴之外的,学生的情绪往往还留守在课间活动中,教师为了能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的转移到课堂中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且为了保证大部分甚至全部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可尝试应运用集体游戏,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去,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为一堂课的正式进行作好准备。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跟着跳跃的琴音配上动作唱一两首活泼欢快的歌曲,这样的氛围,既安定了学生的情绪,注意力也得以集中。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变速模打节奏、音乐知识问答、歌词串烧等小游戏,逐步抑制学生思维中不该兴奋的区域,激起其兴奋点,把学生的兴趣顺序渐进地引向音乐课的学习上来。

2.恰用游戏导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是一堂课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在新课教授前如运用开火车、猜谜等小游戏进行导入,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二来可以复习音乐旧知,并为学习新内容作铺垫,让学生养成主动动脑、动口的习惯。

3.善用游戏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重复单调的机械教学,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对于一些复杂的音乐内容更是如此。长期以往,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学中教师能善用游戏进行教学,不仅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学习中的重难点往往也会迎刃而解,教学也收到理想的效果。

4.巧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可根据音乐要素可采用节奏游戏、DIY乐器游戏等培养学生的表演和创造能力。(1)节奏游戏。音乐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有一定的约束,那就是节奏。就低年

级来说,每节课都穿插有五分钟的节奏即兴创作,通过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如学习“X X X ”节奏,学生可即兴拍击:“X X X︱X XX X︱”,这里的“X XX X”就是学生根据所定的节奏即兴拍出的。随着整齐度的加深,课堂气氛就会越来越活跃,这样既进行了节奏训练,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创作能力。

(2)DIY乐器游戏。鼓励学生自己制作打击乐器,寻找不同的声音效果。比如自制碰铃,自制沙锤。还有,敲桌子、敲文具盒等在我的课堂上都是允许的。就这样,在为几首歌曲进行了即兴伴奏之后,我就转为让学生使用固定节奏为歌曲伴奏了。比如我教一年级上册《锣鼓歌》一课时,就利用了课桌作为“乐器”进行伴奏。

三、游戏教学在运用时注意的问题

1.游戏的开展应有一定的目的性

游戏服务于教学,与教学密切相连。因此,要充分考虑教学的重难点且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游戏。如学习二年级的《蜗牛与黄鹂鸟》时,可设计猜谜的游戏,然后在课件上展示此动物,让学生猜,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最后公布答案,猜对的学生可以进行相应的奖励。这种游戏目的性很强,学生的参与面也很广。接着再让学生模仿,为接下的创编活动做准备。这种游戏可参与的学生比较多,同时使大脑皮层的兴奋点得以激发,让学生在课堂中不会感到乏味,这比简单、直接的教授效果好得多。

2.游戏应有一定的启发性

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应有意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如: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游戏,在课件里设置些许可爱动感的场景图片让学生猜歌词、歌题和相关的音乐知识,学生根据画面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所学的歌曲、歌词或音乐知识来表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音乐知识。这样的游戏学生喜欢玩,而且可以常玩常新。

3.游戏的形式应及时更新、多样化

丰富多彩、变化多样的游戏才能长久吸引学生的眼球,才能让学生感到新鲜,因此要使课堂保鲜、新奇,得不断地推陈出新,丰富游戏形式来满足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4.游戏的开展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课标》要求教师要给学生“松梆”,使学生从固定教学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游戏就具有这种功能。课堂需要一定的组织管理,一定的语言过渡,如果教师以知识性小游戏作载体,在教学中能适时运用,不仅能巧妙地实现管理与过渡,而且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娱乐时间。

5.寓教于乐 快乐学习 篇五

研究背景: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往往是对学生进行机械式地灌输,宣传“假大空”的套话,教育效果不理想,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厌学心理。那么如何营造快乐课堂、“寓教于乐”呢? 指导思想: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的本质是人的解放,即自由和快乐。自由是身心的解放,快乐是心灵的舒畅。

快乐教学的依据是: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玩、爱动的,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积极性,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全体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全面发展。其实质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双边作用,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强调愉快发展,在发展中求愉快,在愉快中求发展。

新课标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若能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认真学习,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就有望实现。因而,在课堂上引入“快乐教学”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完全必要的。解决问题:

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厌学心理。如何营造快乐课堂、“寓教于乐”? 基本特征:

强调愉快发展,在发展中求愉快,在愉快中求发展。操作程序:

如果能为孩子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优化导入、多边互动、激励评价、总结方法,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就有望实现。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创设平等、民主的“快乐”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收效甚微。师生间平等、民主,教学才能“快乐”起来,课堂上的民主气氛是促进学生创新思想成长的阳光和雨露,当学生身处一个能使他们身心愉悦的学习环境时,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其接受力、记忆力、思维力和创造力都可达到最佳状态,能以良好的、合作的状态愉快地接受知识的输入,并内化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从而获得更多、更牢固的知识技能,并使他们觉得学习不是件苦事,表现出喜悦、成就感,以及对知识的探索能力。

2、优化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起着引导兴趣、营造氛围、设置悬念的重要作用。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的导入方式,尽快缩短学生同教材之间的距离,从而为一堂课的成功做好铺垫。主要方式有:直接导入、事例导入、活动导入、多媒体导入、定义导入、提问导入等。

3、以科学探究为方式,双向、多边互动与合作。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要求多开展活动,这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机会,师生、生生同动脑、齐动手、共参与,开展交流与讨论,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从而“印象深、理解透、记得牢”。例如:将学生分组,先是组内探究,然后组间交流,最后教师总结;适当的时候,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同台演出,这样一来,无形中就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课堂就变成动态、快乐的。

4、“快乐”的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给予激励性评价,多用赞赏的语言“你真棒”、“你有独到见解”、“你的想法让我惊奇”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的浓厚兴趣。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所以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有独创性,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5、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和规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只是机械式地灌输,而学生找不到学习方法和规律,他学一会又会有挫折感,又会学不进去了。这样,就会连续不断地给他带

来痛苦的感觉,最后他就会放弃学习。所以,要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和规律,要教会学生多借鉴优秀生的好方法,只有找到学习方法和规律,才能增长学习的能力。

6.寓教于乐大学生教育 篇六

在水墨画的教育教学实践与探索中, 首先以儿童为主体, 充分挖掘符合儿童的心理审美特点的教育资源, 摸索和探究适合于儿观察、欣赏、表达的画面和图像。现代美术教育理论认为, 儿童画首先是美的画。它发掘出了人的心灵中最丰富的普遍存在的美去陶冶儿童稚嫩的心灵, 是儿童感情上的最美味的营养品。儿童水墨画通过美术的、艺术的途径, 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 追求美好的精神, 进而进行道德及艺术的养成教育, 形成稳固的艺术素养及道德素养, 并在提升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力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从点、线、面入手

少年儿童天真、活泼好动, 对什么都有兴趣, 但起伏大, 稳定性差。如何把少年儿童对水墨画所产生的兴趣, 由表层引向纵深, 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我认为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 科学求实非常重要。我在教学实践中, 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循序渐进, 从最基础的点、线、面做起, 开展水墨画教育教学。

首先,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 水墨画教学从点线面开始, 并辅之以游戏, 首先让孩子亲近水墨、体验水墨、感悟感知水墨画。点、线是儿童最早用于表达心理活动的符号, 点、线、面是绘画的基本语言。其次, 把水墨画的教育教学贯穿于涂鸦游戏中, 在涂鸦游戏过程中, 我尊重儿童自身的“原生态”, 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游戏空间, 让孩子以最自然的状态沉浸在水墨游戏中。结果我看到的是一幅幅用笔大胆、构思奇特、水墨童趣的作品。尤其是在点线交错、墨色对比中展示出了丰富的想象力, 蕴涵着成人难以想象的、又极具生命力的墨像认知, 以及那种由衷迸发的对水墨画创作的热情让人倍感兴奋。正因为这些, 才为我儿童水墨画教学的成功开展创造了契机。例如, 以下几幅图就是笔者在水墨画的教学实践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点、线、面做起的一个例子。

二、逐步分层把学生的兴趣引向深入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是一个往复前进的过程, 具有一定的反复性, 需要反复抓和抓反复。同样少年儿童对事物的兴趣也存在一个反复问题, 特别是对水墨画, 刚开始时, 大多数学生还都有兴趣, 但随着教学的深入及时间的推移, 相当一部分人会发生兴趣转移, 甚至兴趣逐渐降低, 这就需要我们因势利导、实事求是、排疑解难、想方设法逐步把学生的兴趣引向深入。

最初, 学生对水墨画的兴趣往往是浅显和浅层次的, 这种浅层次的认知是我们把教学引向深入的一大障碍。反映在教学中, 这种对儿童水墨画的创作仅仅依靠孩子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和对绘画的一时冲动, 而缺乏必要的训练是不行的。他们的兴趣需要不断发展, 不断提升层次才能持续。在深化教学中我用临创结合的方法, 分层次、循序渐进地让孩子向大师学习、向民间学习、向其他画种学习。本着模仿是为了借鉴吸收, 模仿是为了更顺利地创造的思考, 为学生选择提供那些既适宜孩子欣赏、便于孩子借鉴, 又通往孩子心灵、点燃创作热情的范作。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用笔用墨、夸张变形、增添删减、材料工具的选用等。鼓励孩子把以前画画、手工制作的经验, 迁移到水墨画的创临过程中, 多种方法多种材料交替运用, 使得孩子体会到了画的自主和愉悦, 创造能力就自然生成了。

三、既循序渐进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 引导学生学习水墨需要遵循客观规律, 特别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但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不是因循守旧, 不敢越雷池一步, 不能进行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我在水墨画的教育实践中, 既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循序渐进, 又在引导学生学习水墨的过程中, 不断创新, 适时适地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并以此作为激发学生对水墨画的学习兴趣的一个抓手, 效果很好。

其实, 在这方面包括不少同行也认为等孩子掌握了笔墨技巧、造型能力后, 才可以正式开始水墨画创作。我认为只要引导得法, 孩子从踏入水墨世界的那刻起就在创作了。从戏游笔墨开始, 到点与线的构成、墨与墨、墨与彩的相融相破、字与画、印与形的配合、各种材质的互补兼容, 此过程中创作的意识已慢慢渗透并呈现。在游戏中创作, 在继承中创造, 在创作中学习。教师者要做的是提供宽广的尝试空间, 保护孩子探索的好奇心, 及时捕捉创作中闪现出的个性火花。这样, 一批充满个性魅力的作品就涌现出来了。

艾斯纳指出:“任何一种艺术问题都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 都可以作多种解释。没有什么法则能告诉学生究竟是他好还是她好的解释才正确。”所以对每个学生的作品, 不能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也不能以传统水墨画的标准来衡量, 更不能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水墨画作品。在教学辅导中, 我尊重学生的个性, 经常鼓励他们画出不同于老师、不同于他人、又不重复自己的作品。

四、寓教于乐, 使水墨画教育教学促进学生不断成长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也就是说事物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在于内外。同样通过水墨画教育教学促进学生成长, 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 通过外因作用于内因非常重要。笔者在水墨的教育教学中, 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 认为寓教于乐在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动力, 通过外因促进内因发生转化方面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需要我们不断挖掘潜力。

孩子的心灵是纯真的, 作画的动机是纯粹的。儿童能从中接触到这种以毛笔作画、讲究水墨韵味与情趣的过程, 已经达到了教学的初级目标, 至于他们究竟画得是否有价值已经不再重要了。但我依然想让他们看到一个完整的水墨画创造过程。精心包装学生的作品, 既是对孩子作品的最大尊重, 又是保持兴趣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精心整理他们的作品, 整齐地装裱在画框中, 使他们惊喜地发现自己的画不是一张简单的习作, 而是可以成为像名家艺术品那样陈列在任何展览大厅中。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最好的评价与鼓励。

戏游—创作 (学习) —展示整个过程, 使儿童在“过程”中享受到快乐, 真切地享受到充满正能量的评价, 随着年龄身心不断成长, 逐渐体会到中国水墨画艺术魅力所在, 领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此提升未来一代人的艺术品位及修养。

以下几幅就是笔者寓教于乐、既循序渐进又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不断把水墨画引向深入促进学生德艺双修可持续发展的例子。

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可持续发展, 是教育教学的一个永恒主题。笔者在少儿水墨画教育教学实践中, 既做教育教学理论的探究者, 又做水墨画教育教学寓教于乐、促进学生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者, 总结了一些心得。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 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我相信, 只要我们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与践行, 一定能把少儿水墨画教学引向深入。

摘要:文章就如何在水墨画教学中通过寓教于乐促进学生成长展开论述: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从点、线、面手手;分层诱导兴趣向纵深发展, 循序渐进与创新思维相辅相成;寓教于乐、促进学生艺德双修、同步增长, 实现可持续发展。

7.寓教于乐大学生教育 篇七

关键词:幼儿 寓教于乐 教育

幼儿园是儿童成才的起跑点,是学前教育的基础和重点。伴随社会、家庭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幼儿园的教学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传统的幼儿教育模式下,幼儿园教师扮演着母亲或者保姆的角色,幼儿园教育成为减轻家庭照看压力,把孩子转移到幼儿园的途径,对幼儿的能力培养和教学几乎为零。而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幼儿教师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角色,要在教育中让幼儿进行有价值的学习,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独立、自主的能力。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从不同幼儿的需求出发,创造开放自由的环境,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课堂。因此,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在幼儿园教学中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下文中笔者将就此展开论述,谈谈寓教于乐教学理念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对课程的参与度高低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成果。因此,要提高幼儿的学习动机,首先就必须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长时间的教学经验表明,如果幼儿对课堂毫无兴趣,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那么他们的学习也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不能获得自己想学的知识。兴趣是幼儿期孩子学习的最好动机,只有他们对课堂内容感兴趣并且想要进一步了解时,才能达到幼儿教育活跃思维、开拓想象的目的。因此,教师要为幼儿营造轻松、愉快、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学得开心,并且在幼儿园过得有价值、有收获。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倡导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幼儿教学理念。幼儿教学分为课内和课外,课内的四十五分钟在幼儿接纳新知识、开阔视野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幼儿的教学质量。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幼儿认真听讲、主动思考,发散思维,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将幽默风趣渗透进去,幼儿并不喜欢严肃的教师,他们更倾向于和蔼可亲又风趣的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将幼儿的热情和兴趣调动起来,让孩子们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学得开心,玩得快乐,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幼儿园教育改革对幼师综合能力、各种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升。新时代的幼师不仅要会讲课,懂基础知识,还必须是从文体素养到深厚个人积淀的全能型人才。幼师的引导作用在幼儿园教育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要做好幼儿教育工作首先必须加强自我能力培养和知识积淀,从而能在课堂上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灵活自如地调动课堂氛围。教学方法各式各样,关键在于从幼儿阶段发展特征出发,因材施教,真正在幼儿教学中做到寓教于乐。要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善于把握最佳时间,先声夺人

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学生思维的黄金时间是在上课后的前五分钟至二十分钟之间。那么,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就要把握学生思维的黄金时间,充分利用这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将整节课的精华部分放置于此,让学生在最好的学习状态之下学到最重要的知识,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古语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接纳新知识与思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缺一不可。尤其对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许多新知识他们并不了解,接受的过程相对较长,因此,教师要留足够的实践让他们思考想象。先声夺人是要让教师在课堂开始的五分钟之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精彩的开头总是能把幼儿的兴趣激发出来,并且对接下来的课程产生好奇,从而为后期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利用充满艺术性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教师的语言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幼儿学习的效率。幼儿阶段的孩子语言能力还不强,教师要根据他们现阶段的特征,在课堂上采用他们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简单明了、形象生动、通俗易懂、风趣幽默。教师要在幼儿教育中善于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吸引幼儿注意力,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必要的时候使用学具,让幼儿动手操作。风趣、幽默、充满艺术性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增强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拉近师生距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启迪幼儿的智慧,开启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中融入教师真挚的情感和热情,使幼儿感受到教师的责任心和热情。教师和蔼可亲、亲切可人都可能激发幼儿对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外活动张弛有度,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能力

课外活动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活动中要做好引导工作,适当与幼儿进行沟通交流,尊重小朋友天真的想法,尽可能照顾到每个小孩。课外活动还需要创新以激起幼儿的参与兴趣,千篇一律的游戏环节重复多次后幼儿便没有了参与动机。小孩子喜欢新鲜的事物,并且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便可以大大提高课外活动的质量和价值。幼儿都是天生的创造者和想象家,在游戏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幼儿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参与其中,要让幼儿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学会与同伴分享、合作、沟通交流,并且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它在幼儿品格形成和个性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正是符合了这一时期孩子的发展特点,从幼儿实际出发,真正让幼儿在玩乐的同时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米磊.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山西师范教育实践与改革.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2] 梁颖,马华伟.天津市市区幼儿园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学术论文集,2006.

[3] 闫晋华.教师对幼儿个人事务自主的观念研究.第十届全国学术论文大会摘要集,2005.

上一篇:事业祝词下一篇:选择合适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