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教学在素质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共12篇)
1.合唱教学在素质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篇一
教学评价体系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取向
教学评价体系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要真正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导向、鉴别等功能,就要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建立科学、民主、发展的现代教学评价观.从目前教学评价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入手,探讨了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并提出完善教学评价的几点意见.
作 者:于冰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00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教学评价 素质教育 价值取向
2.合唱教学在素质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篇二
然而,纵观当前国内不少合唱团体有在声音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的情况下却一门心思去追求一些花哨的外在形式的现象。比如五花八门的队形变化、眼花缭乱的奇装异服,甚至很多还在合唱中通过打横幅、摇道具、喊口号等来制造噱头。这些本意或许是想去博取评委和观众眼球的,殊不知这也正好干扰了欣赏者聆听音乐的注意力,违背了合唱这种声音艺术的本质要求,淡化了声音才是合唱这门声乐艺术核心的意识,同时也误导了合唱艺术的价值取向,最终使得合唱在表达音乐、塑造形象方面大打折扣,常常给人以画蛇添足的印象。这些华而不实的现象一定程度也影响到我们的合唱教学。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只有牢牢抓住声音训练这条主线不放松才能探寻合唱艺术的真谛所在。具体策略应该主要有:
一、注重合唱发声基础训练
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充斥着不少浮躁和诱惑,合唱教学也难免受到了这些方面的干扰,于是乎一些对合唱声音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等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在合唱教学中不但要自觉抵制这种思潮的蔓延,还应该多遵循教学规律和合唱艺术的本质属性,通过脚踏实地的声音基础训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合唱学习中学会正确的合唱技巧和训练方法。如果这些专业基本功通过教学得以夯实,学生不仅专业能力上升的空间和发展潜力会拓宽,而且以后的教学职业生涯基础会打牢。这种注重发声基础训练的意义远比只顾盲目排练一些合唱曲目要重要。因此,在合唱教学中,声音的基础训练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需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进行。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夯实学生的发声基础呢?
首先,我们需要客观地认识到合唱课程主要使命是一门教学任务,所面对的群体就是还处在学习阶段的学生,他们对合唱艺术的认识是相对有限的,甚至有的还对合唱艺术从未真正意义上的参与。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就是要使他们从教学中获得对合唱知识的认识、了解、掌握、运用,因为他们还是近乎从零开始起步的新手。对于音乐学专业学生而言绝大多数需要的是从最基本的合唱知识入手,而不能是每学期仅仅唱完几个合唱曲目就可高枕无忧。譬如在歌唱发声方面容易出现的“跑喉头”、“漏气”、“喉音”、“鼻音”、“白声”、“真假声脱节”等不良现象是否得以解决等。因此,教师在准备曲目、安排教学时首先要考虑的还是注重声音基础训练的教学目标,而非像演出团体那样一切为了舞台演出。其次,虽然不同的人或许有着自己的声音个性,但是如果从生理解剖学的基本观点看,人与人之间的发声构造是大致相同的,因此,声音的训练也有很多共同规律可循。即我们能够通过一些声音基础训练来加以规范,譬如对哼鸣、音阶、琶音、元音、连音、跳音、气息、力度、速度等基本功练习来加以完善音色、拓展音域、增强表现力;通过经典的案例来学习合唱的技巧、感受合唱的情韵、掌握教学的手段、表现音乐的形象等,进而我们就能全面提高学生合唱可持续演唱能力。
二、重视合唱练声曲的选择
练声曲是合唱学习入门就需要学习的内容,同时又是一直伴随着合唱学习始终的内容。它是提高合唱技能的基本手段,能在掌握合唱学习正确的发声方法、帮助学生巩固歌唱基本功、建立科学的声音概念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练声曲的作用是让你养成正确的发声习惯,使它成为你的第二天性”。③它的选择是否恰当,将不仅会影响到合唱声音的音质和音色,而且还会影响到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音乐学专业合唱课中的学生声乐水平不齐,专业不一,这样参差不齐的教学对象在合唱声音训练中就无法保证类似声乐小课那样一对一地精耕细作和因材施教,而是需要寻找相对共性强和容易唱的练声曲来用于教学。除此以外,练声曲选择还需明确的目标和针对性,既不能过于单一,也不能更换过快,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基础来权衡,按照从易到难和有计划、分阶段地训练学生声音,选择与其程度相匹配的练声曲。
成功的合唱练声曲能将个人声音和集体声音相一致和协调,让合唱的声音训练得心应手。对声音的表现运用能力提升也会日新月异,进而使学生获得专业基本技巧去适应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具体而言,应主要选择哼鸣、元音与辅音综合的音程、音阶、琶音、旋律等相对基础的练习曲。譬如我们常常需从六个单韵母即a、o、e、i、u、ü或者5个单元音即a、e、i、o、u开始。这些都是可以完善人声和歌唱声音的基础,也是美化音色的重要桥梁。他们可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合唱声音概念,打好合唱的技术基础。另外,练声时教师还应明确不同的合唱声部的声音特征。如女高音的宽广、柔和、圆润;女低音的淳厚、温和、饱满;男高音的明亮、坚定、充沛;男低音的浑厚、结实、有力。总之,我们的训练方法要符合声乐学习规律,音程跨度不要过大,要以下行音程和音阶为主,速度以慢和中速为宜,尤其要加强中低声曲的训练为主,不能一味追求高音区所谓“突破”和难度等。因此,能否选择恰当的练声曲是合唱的声音训练的重要保证。
三、加强合唱的声部协调训练
合唱是若干人演唱多声部的音乐表现形式,它与独唱不同,并不是主张个人演唱技巧的个性发挥,而是追求各声部之间共性协调。合唱声部与声部之间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发声不统一,合唱音准不准确等,这些都会导致整个合唱声音的失败。这就要求演唱者不仅要唱好自己声部,而且还要顾及别的声部,善于依据其它声部和其它人的演唱来调节自己的演唱状态。一首多声部合唱作品,每个声部都有着它不可或缺的角色。弄清各个声部的层次尤其是自己声部所处的位置,运用恰当的音量来演唱是一个重要的基础问题。一般需按照先唱好单声部,再唱好二声部,最后唱好多声部的顺序。对于多声部的合唱作品整体音乐结构处理看,要本着适当凸显旋律、稳定低音、平衡合唱内声部原则进行。同时还要求声部之间衔接得当,交替得法;纵向和声准确,节奏稳定,让学生随时调控好自己与其他各声部的正确关系。试想,在合唱过程中如果节奏不准确,节拍不稳定,显然是谈不上声音的和谐,多声部本来的和声色彩也无法得以正常展现。
另外,唱好音程也是多声部实现协调的重要基础。由于合唱作品的多声部创作一般都是在和声学与复调音乐相关原理指导下创作的产物,而且主要以三度音和六度音为素材,另加上利用了一些协和与不协和音程创作而成。对于合唱学习的初级阶段,音程训练应是多声部协调的主要内容之一。经过音程训练可以让学生从生理上体会、心理上感受不同的音高音区的发声要领,领会不同声部的特点,进而去思考并把握不同的音之间、声部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声音平衡点。我们在学生的初学阶段接触的二声部合唱时,乐谱中音符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和声音程和旋律音程的各种组合。可见,唱好音程练习是实现合唱多声部协调的重要基础。有鉴于此,我们的合唱声音训练一定要把握音程性质和准确构唱音程,只有这样才能熟练把握作品中的相关横向旋律音程和纵向和声音程唱对,这是合唱声部协调的基本条件之一。
四、把握合唱的音响平衡
合唱演唱中的音响平衡主要指各织体在纵、横两个维度音量、音色等方面的平衡。横向的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以上旋律声部演唱时的均衡状态;纵向的平衡主要体现在演唱和声织体时各个声部的均衡状态。其中节奏不稳定、音准不准确、处理不得当等都能导致合唱音响失去平衡,有时甚至会使教学进度举步维艰。此外,音响平衡在不同的流派、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个性要求,这也形成了音乐百花齐放的不同风格和不同处理。因此,教师要把握合唱音响平衡除了在教学前注重声音技巧以外还必须做好案头工作,对合唱教学曲目创作背景、音乐风格、曲式结构等做出细致研究并讲授给学生。可见合唱的音响平衡是要让演唱者对自己声部分工的理解并借助“唱中有听,听中有唱”的动态合唱思维达到一种相对理想的声音状态。
另外,演唱力度也是影响合唱音响平衡的重要因素。我们在音乐学专业教学时普遍存在合唱班级的声部编制不合理、男女比例失调等实际情况,尤其是女低音、男高音声部的理想人员更是难以遇见。这需要我们灵活调整演唱状态和声部力度来实现平衡。比如,女高音人数偏多,我们就要求在演唱过程适当把她们力度减少一些;男高音人数偏少,我们就考虑适当把他们力度增加一些等。这些具体的力度调节往往是最现实的举措。另外,主副旋律的力度处理是否得当也会影响音响平衡。通常情况,曲作家为突出音乐的主旋律,在作曲技法上已经作了较好安排,不管是什么织体都还是比较容易让主旋律得以突出的,如果依然过于去强调主旋律力度反而会容易破坏音响平衡。比如中国的合唱作品创作多是承袭民族音乐创作特色的,一般十分推崇主调音乐风格。对于这类作品凸显旋律力度是应该的,然而,我们也决不能因此无视多声部的音乐艺术本质属性要求,否则,就失去了合唱特有的丰富性和交响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声音训练是合唱艺术教学实践之本,只有加强声音训练,充分认识声音在合唱艺术中的载体作用,遵循合唱声音训练规律,经过科学、规范、系统的声音训练才能为各种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表现提供所需的技术基础。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合唱教学和艺术实践中应大力加强声音训练力度,进一步研究它的发声规律,以获得更高质量的声音来满足合唱艺术表现需要。
摘要:合唱艺术是一门多声部声乐艺术,声音是它艺术表现的载体,演唱时离不开各声部的协调配合。本文阐述了声音训练对合唱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合唱教学实践中声音训练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合唱教学,声音训练,多声部,歌唱技巧
参考文献
[1]韩德森.论合唱艺术中的共性与个性[J].中国音乐,2002,03.
[2]杨晨.浅谈合唱训练中的练声曲[J].黄河之声,2009,09.
3.合唱教学在素质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篇三
关键词:小学体育 探究式教学 意义 价值
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科学、正确地认识体育。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进行强制性教学,那么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而不能主动参与。因此,要想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改变被动、消极的教学方式,使用探究式教学来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和喜欢小学体育学科。教师首先需要了解探究式教学的特点、作用以及运用方式,然后结合学生的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作用。
一、探究式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探究式教学更适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也更加适合现代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首先,探究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努力引导学生,尝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总结去发现知识、总结经验。除了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之外,探究式教学更加重视学生发现知识和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往往会尝试使用多种新鲜、有趣的教学方式,力求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探究式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个性化需求,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教学的重要考虑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式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价值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式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索和研究,但是小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并不浓厚,所以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习惯,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使用情境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式进行翻滚,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学生思考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实践自己的思考结果,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
探究式教学重视引导学生自我探究,但是一个人是无法进行探究的,需要发挥团队的作用。只有在团队中,每个人的力量才能得到真正的凝聚,发挥最大的作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学生分组,让学生多和同学合作,必要时,教师可以参与小组合作,在合作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研究方向,纠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训练,必然能够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体育教学意义重大,探究式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笔者希望小学体育教师积极尝试、利用探究式教学法,用现代教育的标准来培养学生,把学生培养成满足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梁伟.基于兴趣培养的小学体育教学探究[J].运动,2014,(6).
[2]李晓红.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之我见[J].当代体育科技,2015,(17).
[3]李晓红.探究式学习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方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5,(19).
[4]乔建梅.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5,(20).
[5]于文涛,徐志燕,徐恒为.探究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游戏化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4,(25).
[6]陈月荣.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大众科技,2012,(7).
[7]程丽艳,陈国志.略论体育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学习[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
[8]陈晓洁.浅谈在体育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J].科技资讯,2013,(32).
4.合唱教学在素质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篇四
聊聊教材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七届全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南昌市灌婴小学
万鸿凯
内容提要: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材料和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的需要,对加以适当的取舍和调整。”教材解读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的的达成。教材解读的过程,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这个过程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的劳动。所以,教材解读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4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
聊聊教材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七届全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有幸参加了2014年5月9日-12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办的“第七届全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历时两天半,共二十九节观摩课。经过这么大强度的学习,自身收获肯定也不少。
一、积极树立专家引领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
本次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提供学术指导,共有29位来自于全国29个省、自辖市的优秀教师为我们奉献上了一份饕餮(Tāotiè)大餐,更有十位学术专家的点评让我受益良多。
本次研讨会开幕式首先由中国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程晓堂副秘书长和龚亚夫秘书长发言,然后基础教育司乔玉全处长透露,教育部将筹备启动下一轮课程改革,主要目标为做好小中大学教育的衔接工作。接下来,许时升副秘书长进行了一个简短的《教师课堂教学观察表》的培训,内容主要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等模块。
第一天由于开幕式和《教师课堂教学观察表》的培训,就安排了十二节课,第二天安排了十三节课,第三天上午是四节课和颁奖。
总体来说,虽然是各省级单位选派出来的代表,但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理念相差还是较大的。特别是就英语这门学科来说,还是和地域经济与文化的关系较大,比如此次获得前五名选手的分别来自广东、北京、浙江、上海和吉林。另外,二十九位选手当中有八位男老师,其中有八位获得优胜奖(前十五名)。一共五个半天,每个半天由两位专家进行评课,专家主要由大学院长、教授以及省教研员组成,明显可以感觉到大学院长和教授更多的关注高层次的理论方向的引领和微层次的细节问题的分析,而教研员更多的关注教师教学目标与教材目标的一致性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等方面。
就我个人来说,在此次听课活动中更多的关注到教材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深入理解教材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是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故事书、补充练习„„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可称之为教学材料。另外,计算机风格上使用的学习材料也是教学材料。总之,广义的教材不一定是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教材编写建议”部分所说的教材主要指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22页)
教材是将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的重要媒介。高水平的教材应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反映合理的教学目的和目标,体现先进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对促进学生学习,支持教师教学都
/ 4
起着积极的作用。
虽然教材对英语教学有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教材编写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够科学。首先,任何教材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比如程晓堂教授在对新疆生产兵团二中的李悦老师执教的Where are you going to go?(教材版本是外研社新标准三年级起始第六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专用))评价中就谈道“可以回避教材中个别不够科学的问题,不应只局限于教材。”
其次,任何教材一般都不是为某一特定的学习者群体编写的,因此不可能完全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习者的要求。教材与实际教学的需求之间肯定还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记得龚亚夫教授2013年秋在江西省教师国培班里也指出,许多偏远山村的孩子如何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去理解课本上的wash room,gym,hamburger等等。
所以,我们既不能否认教材的积极作用,但也不能盲目崇拜教材。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合理、有效地选择和使用教材。
三、正确处理狭义教材与补充文本的关系 随着小学英语课程开设的深入,特别是部分一二线大城市的孩子已具备了相当扎实的英语基础,狭义上的教材内容甚至都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所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板块中明确强调:“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通过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来学习真实、鲜活、实用的英语,直接体验语言和运用语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外,还应该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真实的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的机会。”
于是在课堂上,教师们为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补充教材、自主选择文本教学甚至是改编教材已经是屡见不鲜了。比如此次教学观摩会共二十九节课,其中有三节是基于教材或动画进行改创编的;有一节是选用绘本;在其他二十五节基本教材文本的课程中,绝大部分也都进行了文本拓展或者为学生提供了补充文本。
不过,也许是基于不同地域学生英语水平的不同,也许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失误,有一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文本的拓展与补充,将教学的重心进行了偏移。比如,贵阳季老师在执教《You can play basketball well》一课时,开课导入一段贵州的视频,然后教授讲解了关于club的各种句型和相关内容,本身应该是为最终的文本进行铺垫,但是一是导入文本前共花了25分钟多(30分钟一节课),二是铺垫的内容比文本的内容更具难度。所以就如程晓堂教授所评价道,“主体文本所占时间太少,教材不用,而用所设计的内容,那如何体现教材的作用?而且个别内容与教材内容没有关联性。”
但是,如果过于注重教材本身,而忽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许又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与语言结构。比如甘肃的马老师在执教《Travel Plans》一课时,紧紧围绕教材开展学习与练习活动,没有关注到文本的拓展和其他课程资料的运用,以致于在学生最后的书写环节没有能够产生有效地输出。所以龚亚夫教授在点评时强调:“教学目标过于单一,只围绕教材开展。建议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语言材料,以帮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语言思维与活动。”
所以,在课程设计时,既要紧紧围攻文本进行挖掘,又要合理利用其他课程资料进行补充与拓展,并且协调好两者之间的从属关系与课堂时间比例。
四、充分挖掘教材与解读教材的魅力
夏纪梅教授认为,“现代外语教材的概念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或课本,而是
/ 4
包括所有对发展语言和交际能力能力能直接或间接提供机会的材料或内容。”[2](1999年《试论外语教材的功能等有关问题》,外语教学)
所以,教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应该在充分深入地挖掘教材、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制订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正如上海市教研员朱浦老师在评课时始终强调的“目标、话题、训练、结果具有一致性”,只有“教师对文本解读到位了”,才能确保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比如朱浦老师在对获得第一名的广东董剑老师的评课中说道:“课程设计的目标、过渡、环节、输出具有一致性。对于文本的解读与把握很好,改变了文本的形式,将一篇对话改变成故事,分段实施教学,最后整体还原,这是故事教学的基本形式。”并且最终也取得了非常好的课堂效果。
来自北京市的王红老师所执教的《Life in the year 2050》应该是本届研讨会课堂氛围最热烈的一节课之一,浙江省教研员郑文老师在评课在强调,“语言知识符合学生认识水平,关注对学生真正有意义的活动并做扎实,30分钟内要有任务取舍,将有意义的活动做透”。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充分挖掘教材与解读教材的基础之上的。
同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材编写建议”中强调“科学性原则”和“灵活性原则”,“在不违背科学性原则的前提下,既要反映课程标准的要求,也要便于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取舍和补充,对教学方法作适当的调整”。重庆甘老师在执教《It’s red!》一课中,为向同学们展示chameleon能够变色的特性,为课堂中为每组都准备了一个装了化学试剂的水瓶,摇晃后变色,让学生沉浸在科学实验的兴奋当中的同时,充分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获得了龚亚夫教授很高的评价,“尝试学科结合,超越教材。”不过,另一位评课专家在肯定课堂效果的同时指出,“变色龙是依靠环境改变颜色,而不是摇晃水瓶来变颜色,从科学方面来说还不够严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材料和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的需要,对加以适当的取舍和调整。”教材解读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的的达成。教材解读的过程,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这个过程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的劳动。所以,教材解读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合唱教学在素质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篇五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受《数学课程标准》的改革之风一吹,现在出去听课,课堂40分钟,让孩子动个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那是少不了的,有些可能还不止。好象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少了学生的活动就体验不了新理念,就是灌输式的教学。但是,当我沉下心来思考,我们听到的、看到的老师设计、组织的这些活动是否都有意义,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是否都有效?是否真正达到了“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个目的。
本人留心记录平时教学中、或者外出听课时的一些数学活动的教例,发现有以下几个误区:
一、活动很多,课堂唱主角。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里所指的“数学活动”应是指数学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实践和思维活动。很多教师把这句话片面理解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甚至有教师以为课堂上活动越多越好。有时教师安排的活动为非数学活动,有的在活动时偏离了数学思维的轨道,有的活动安排过于饱和,过于追求表面热闹,从而把数学活动引向了歧路。
曾看到的这样的一个案例,内容是一节二年级“时、分的认识”。由于时间单位是比较抽象的,本课的知识点繁多而杂碎,执教教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了活动化的教学设计。
(1)引入新课,猜谜语。
(2)认识钟面,观察小组内自带的各式钟表。
(3)巩固钟面知识,让学生画钟面。
(4)认识1分,通过静坐、测脉搏、数数、跳绳等活动体验1分。
(5)认识1时,通过上课、课间休息等多媒体画面体验1时。
(6)认识几时几分,让两个学生说自己是怎样看出几时几分的。
(7)学生拨学具钟。
(8)比赛修钟表。
(9)排序──合理安排一天的作息时间。
(10)故事“时光教人来做客”。
看到这个例子后,我首先是大吃一惊,这个老师在短短的40分钟内竟能安排下这么多内容,接下来我就算了一笔帐,一个活动平均4分钟,10个活动40分钟,那还有多少学数学的时间。而对这节课的知识他又掌握多少呢?由此看来,活动内容的安排要根据数学学习的内容和重点而定,特别是教学目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让活动为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服务,并非多多益善。
二、认为活动就是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非常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教师创设情景,通过学生的活动去探索规律、学习新知,推测验证。但活动只是一种载体,活动不等于知识的形成过程。
我听到很多老师上教学《圆的认识》,都会有这样的教学环节:
⑴你能用哪些方法来画圆?请利用身边已有的材料,也可以用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来画圆。
⑵然后学生动手实践,小组交流。
⑶进行反馈,学生展示各种画圆的方法。
但是如果停留在此,只是单纯的为了追求画法的多样化,那就停留在简单的操作层面,而未能在头脑中实现必要的重构或认知结构的重组,思维并没有展开。如果追问一句“这些画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从而让学生理解圆的形成和意义,进而探寻圆的特征,活动就加深了深度和广度,学生在思维的天空翱翔,在活动中学习了知识。
三、认为活动了就“活”了。
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感悟、活动中理解、活动中解决,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思维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天地,展示自我的殿堂。丰富的活动,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的手脚“活”了,但笔者关心的事,学生的思维是不是真正的“活”了,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活”了,否则你设计的活动就是无效的活动。请看笔者同上一节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不同效果。案例:
(1)课前教师准备:切立方体的土豆丁作为顶点,剪四种规格的竹棒作为棱长。
(2)学生先填好领料单,根据材料单来老师处领材料。
(3)每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分别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
(4)反馈成功的小组是怎么制作的,制作失败的小组找找原因。
(5)失败小组采纳意见修改制作。
(6)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这节课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乐趣,对特征的掌握之深刻让我吃惊,以致学表面积和体积同学们都觉得非常轻松,很多学生到了毕业还跟我提起这堂课,这可能与我为这节课的小小牺牲也有点关系—手指差一点被割断。
数学活动要占据一定的时间,数学活动要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无效的活动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师生的精力,教学不能追求时髦,而要追求一种效益。
那么怎样促进数学活动的有效性呢?下面是笔者通过实践和反思的一些粗陋的见解。
一、有效利用活动材料。
既然花了时间让学生去活动,教师就要好好利用学生活动的资料,关键是会用,否则会降低学生进行活动的积极性和质量。应该说老师的理念是新的,把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我的意见是:每个同学收集的材料课堂都要得到利用; 例题的得出要快;材料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对算法的理解上,结合情境来理解算法和算理。
二、有效选择活动内容。
新课程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提倡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但是不能理解为一定要创设数学活动,每个内容、每节课都要创设数学活动,教师要有效的选择活动内容。可以为数学知识的引入提供学生熟悉的,能够理解的现实情境,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学习利息时可了解一些储蓄方面的信息,课后进行储蓄实践,增加知识的厚度等等。
三、有效组织活动过程。
活动的质量如何,与活动的组织密切相关,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效地对活动进行调控。例如例3,前一堂课在设计活动中笔者认为有两个比较成功的地方,所以课堂效果比较好,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深刻。首先是设计了三个思考的环节,需要集合小组成员的智慧。领取材料单-----制作成功的前提;制作过程中思考制作方法,边实践边修正;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重新制作。其次是小组成员人人都参与了制作,大家都是活动的主人。后一堂课,思路比前一节课开放了,从理念说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由于课前考虑不周,导致活动上不合理,虽然热热闹闹,但其实参与的是部分学生。我们的教学要关注的是所有的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要有收获。那么这些学生在活动中又收获什么呢?热闹背后是空洞的灵魂。反思两节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了两个图形的制作。就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来说,制作正方体和掌握它的特征比较容易,难点在长方体上。所以可以先制作正方体,讨论特征,然后再制作长方体,讨论成功的小组的制作方法,分析失败小组的原因,加以修正。活动的重点放在长方体上,会不会效果更好?
我认为,活动的组织要遵循注意以下几点:
一、全体参与。并不是说表面上的动作参与,还有思维上的参与。课堂并不是一部分学生活动的舞台。
二、严谨有序。学生活动并不是任由学生自由活动,如何分工,活动顺序,活动目标、活动形式、活动成果都必须非常明确,这样活动才会有效果。
三、适时点拨。数学活动要讲究“放得适度,扶得合理”,在活动中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角色。或设置矛盾,或拨开迷雾,帮助活动的有效进行,而不是被动的等待学生的活动结果。
四、有效引导活动思考。
活动后要有思考,这应该成为人们的共识。活动是一种外显行为,思维是一种内在活动,外显的活动和内隐的思考结合在一起才会转化为数学化的行为。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数学活动应为学生提供数学交流与想象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如教学三年级的《可能性大小》,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让学生玩摸球的游戏,所不同的是,游戏后怎样引导学生对摸球的过程和结果作合理的分析,这对指导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我也上过《可能性大小》,也让学生玩了摸球游戏。我想,玩是手段,通过玩让学生理解可能性大小和可能性大小的规律才是目的,所以所以我在学生活动中和活动后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甚至是争论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先出示说说你喜欢什么球?请一个同学摸一个,这时我故意不让大家看到,而是让大家猜测他摸到的是什么球,能确定吗?体验事物的不确定性。其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摸球游戏,并做好记录,共摸了几次?红球几次?黄球几次?(盒子里有三种情况:3黄5红;5黄3红;4红4黄),这个环节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活动后每组出示自己记录,我不急着就让大家探讨可能性大小,而是先根据记录来猜测你们的盒子里是黄球多、红球多还是一样多?说猜测理由,然后打开验证。最后大家一起分析每组记录表说说你们发现的规律。大家通过讨论发现哪种球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哪种球少可能性小,两种球一样多,摸到的可能性差不多。这时就有一组反对,他们组的情况和规律不一致。是什么原因呢?通过争论大家认为这种情况是偶然的,如果摸到的次数很多的话就和大家发现的规律一样了。这时我补充,这就是科学家做研究要反复实验的原因啊。课堂到这里达到了高潮,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活动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逐步展开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学生学习的能力才会增强。
6.合唱教学在素质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篇六
一、序论
中心论题: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肩负着实施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沟通师生、学校与家庭以及社会之间的联系,落实学校育人目标,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职责。班主任工作是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的,班主任各项工作的开展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教学管理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教学管理提供实施平台,也为教学管理保驾护航。因此,小学班主任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写作意图:
作者长期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有较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在担任班主任工作过程中有得有失、有苦有乐,有收获也有迷茫和困惑。文章试图通过探讨小学班主任在教学管理中的意义和价值,论证小学班主任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探索小学班主任工作的途径,进一步明确班主任在教学育人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二、本论
1、小学班主任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意义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肩负着实施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沟通师生、学校与家庭以及社会之间的联系,落实学校育人目标,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职责。班主任工作是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的,班主任各项工作的开展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教学管理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教学管理提供实施平台,也为教学管理保驾护航。小学班主任在教学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核心意义。文章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予以阐明:
第一、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任务、性质决定了其为教学管理服务 第二、小学班主任工作内容是教学管理的基础 第三、小学班主任工作为教学管理提供了一个平台
2、小学班主任工作在教学管理中的核心价值
小学班主任工作是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的开始和延续,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习做人的起点。它为教学管理提供思想基础、学习习惯、创造环境、竞争平台、爱心平台为教学管理保驾护航。在教学管理中有极其重要的核心价值,其主要价值体现在:
第一、小学班主任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了教学管理的效能,为教学管理扫清障碍,促进教学管理的顺利实施
第二、小学班主任在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联系协调中起着纽带作用 第三、如何加强小学班主任的教学管理工作,充分体现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三、结论
7.合唱教学在素质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篇七
一、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学生融入现代社会的先决性因素
所谓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力, 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使用Office进行文字编辑、表格及数据处理;使用因特网获取信息, 了解世界。将计算机能力提升到学生未来生存的高度, 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我们的教育, 就是要使学生成为会读、会写、会算的现代社会人。
“读”。不仅要读印刷的文本, 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快捷地阅读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 通过网络上的“读”来了解世界, 了解万物, 丰富知识, 拓展视野。“写”。不再是伏案苦爬格子, 写的意义更加广泛, 是借助计算机将自己的想法或需求写在网上和全世界的人交流, 从而获得更多的帮助和启发。“算”。计算机的“算”具有高精度、高速度、高可靠性和高逻辑判断能力的特点, 能提高效率。
一些从事未来教育模式的专家指出:当今是信息时代, “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变的两个重要杠杆, 它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思维、交流、生活。计算机能力将是学生步入社会后的生活素质、生存能力之一。目前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正是从读、写、算入手, 从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入手, 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现代读、写、算的基本能力, 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信息”人。
二、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
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 更主要的还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教育中的这个作用就更显而易见。
1.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教学中侧重于知识性的内容的大量灌输, 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虽然学生在解题、写作、绘画等尝试中有时也体会到了创造的愉悦, 但这一切都不能与计算机信息技术所体现的有别于常规思维的创造性和成就感相比。信息技术中大量摒弃以往教学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 它的新鲜感, 能够满足学生巨大的好奇心, 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2. 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是以抽象为基础的。要解决信息技术问题, 首先要考虑适当的方法,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研究, 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 然后再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出来, 这个过程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过程, 大量使用了猜测、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
3. 优化学生的思维训练, 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
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通过上机, 使手、眼、心、脑并用而形成强烈的专注, 这种专注让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点, 将所学知识高效内化。学生通过计算机操作体会各种计算机指令的功能, 分析各种计算机程序的运行过程, 及时验证与反馈其结果, 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 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因而培养出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能力。由于计算机具有高精度和高严谨的特点, 在操作中需要有极为严谨的态度, 稍有疏漏便易出错, 这就促使学生养成耐心细致的品质。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锻炼思维、磨炼意志, 锻造过硬心理的过程。因此,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培养不拔意志、深刻思维、坚强毅力的自我修养的过程。
三、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现代教育媒体不仅仅局限于原先的课本, 视频、音乐、图片、声音等所有能见、能听、能看的信息都融入了现代教育教学中。现代教育中, 各个学科都有一些优秀的辅助学习课件, 这也是计算机教学的一部分, 这种教学方式能更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解题策略、开发学生心智, 在实践运用方面达到上佳的效果。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 着眼于培养学生运用现代化工具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同时, 其他学科的学习、理解、吸收能力也得到提高, 对学习其他学科知识起到了重要的铺垫和引领作用,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8.合唱教学在素质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篇八
现在教师将数学史应用于概念教学的一般方法为:利用数学课本中的阅读材料,选取比较有意思的科学家的小故事讲讲,或者是“宣读”一下有关的数学史资料.有极少的教师关注数学史中对学生认知的帮助,但是对数学史如何应用于概念教学的认知没有形成有效的策略.数学史素养不仅仅是教师掌握的数学史知识的量,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自然流露出的“历史感”, 这种“历史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是数学史资料的“宣读”.教师对数学史的少运用还有一个原因是“时间紧迫,难以讲授”,其实这是对数学史的误解,数学史存在三种形态,我们运用的是数学史的教育形态,即将所教概念在历史的脉络中重新整理,用新角度来讲授,使数学史恰如其分地流露在数学教育中.台湾师范大学洪万生教授指出教师应用数学史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说故事;第二,在历史脉络中比较数学家所提供的不同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全方位的认知能力和思考弹性;第三,从历史的角度注入数学活动的文化意义,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实践多元文化关怀的理想.据此,在概念教学中应用数学史也相应的分为三种层面: 1.情感层面——激发学习兴趣 情感层面是指在概念教学通过历史上发生的小故事、科学家的传记、趣题等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坐标系概念的教学中可以从讲故事着手: 传说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笛卡尔(1596—1650,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病卧床,但他头脑一直没有休息,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几何图形是直观的,而代数方程则比较抽象,能不能用几何图形来表示方程呢?这里,关键是如何把组成几何的图形的点和满足方程的每一组“数”挂上钩.他就拼命琢磨,通过什么样的办法才能把“点”和“数”联系起来.突然,他看见屋顶角上的一只蜘蛛,拉着丝垂了下来,一会儿,蜘蛛又顺着丝爬上去,在上边左右拉丝.蜘蛛的“表演”,使笛卡尔思路豁然开朗.他想,可以把蜘蛛看作一个点,它在屋子里可以上、下、左、右运动,能不能把蜘蛛的每个位置用一组数确定下来呢?他又想,屋子里相邻的两面墙与地面交出了三条线,如果把地面上的墙脚作为起点,把交出来的三条线作为三根数轴,那么空间中任意一点的位置,不是都可以用这三根数轴上找到的有顺序的三个数来表示吗?反过来,任意给一组三个有顺序的数,例如3,2,1,也可以用空间中的一个点 P来表示它(如图 1).同样,用一组数(a, b)可以表示平面上的一个点,平面上的一个点也可以用一组两个有顺序的数来表示(如图2).于是在蜘蛛的启示下,笛卡尔创建了直角坐标系.无论这个传说的可靠性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笛卡尔是个勤于思考的人.这个有趣的传说,就像瓦特看到蒸汽冲起开水壶盖发明了蒸汽机,牛顿被苹果砸了后发现了万有引力一样,说明笛卡尔在创建直角坐标系的过程中,很可能是受到周围一些事物的启发,触发了灵感.2.认知层面——促进对概念的理解
认知层面是指在历史脉络中比较数学家们所提供的不同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总结知识发展的规律,概念发明和发现的方法.例如: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遵循历史的足迹,比较函数概念在各个时期的变化,找到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有些数学概念是已有概念的扩充,若能揭示概念的扩充规律,便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入新概念.例如复数概念的教学中可以先回顾已经历过的几次数集扩充的事实:正整数→自然数→非负有理数→有理数→实数.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上述数集扩充的原因及其规律如何? 分析如下:实际问题的需要使得在已有的数集内有些运算无法进行,数集的扩充过程体现了如下规律:(1)每次扩充都增加规定了新元素;(2)在原数集内成立的运算规律,在数集扩充后的更大范围内仍然成立;(3)扩充后的新数集里能解决原数集不能解决的问题.有了上述准备后,教师提出问题:负数不能开平方的事实说明实数集不够完善,因而提出将实数集扩充为一个更为完整的数集的必要性.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呈现数学史上复数概念的产生遇到的困难和科学家们的解决思路,借鉴上述规律,为了扩充实数集,引入新元素i,并作出两条规定.这样学生对i的引入不会感到疑惑,对复数集概念的建立也不会觉得突然,使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步入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轨道中,为概念的理解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3.文化层面——体会概念中蕴含的文化
文化层面是指从历史的角度注入数学概念一定的文化意义,主要是讲概念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坐标系概念可以从以下方面介绍:(1)在学科中的意义
直角坐标系的创建,在代数和几何上架起了一座桥梁.它使几何概念得以用代数的方法来描述,几何图形可以通过代数形式来表达,这样便可将先进的代数方法应用于几何学的研究.笛卡尔在创建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上,创造了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的数学分支——解析几何.他的设想是:只要把几何图形看成是动点的运动轨迹,就可以把几何图形看成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点组成的.比如,我们把圆看成是一个动点对定点O做等距离运动的轨迹,也就可以把圆看作是由无数到定点O的距离相等的点组成的.我们把点看作是形成图形的基本元素,把数看成是组成方程的基本元素,只要把点和数挂上钩,也就可以把几何和代数挂上钩.把图形看成点的运动轨迹,这个想法很重要!它从指导思想上,改变了传统的几何方法.笛卡尔根据自己的这个想法,在《几何学》中,最早为运动着的点建立坐标,开创了几何和代数挂钩的解析几何.在解析几何中,动点的坐标就成了变数,这是数学第一次引进变数.(2)历史上的评价
恩格斯高度评价笛卡尔的工作,他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尔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 以上三个应用的层面,在教学中都要有所涉及,但侧重点不同.从概念教学目的考虑,应以认知层面为主,以文化层面和情感层面为辅.下面谈谈采取怎样的策略融入数学史使数学概念教学能有效地达到对数学概念的认知层面.1.问题策略——设置问题,激发学习动机
问题策略是指为了丰富学生在概念学习中的体验,将数学史中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形式化的数学概念以及一些相关的材料转化成数学问题,形成问题情境,在问题的探究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最终构建概念的心理表征.动机来源于需要,而推动数学发展的原始动力就是数学问题.正是有了形形色色的数学问题,才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数学概念,因此,概念教学的起点应是问题.我们平时所有的教科书是按演绎体系来编排的,即概念→定理→问题解决,反映了一种静止的数学观,但历史的真实面目并非如此,这是教学法的违背.真正的数学教育应遵循数学发展渐进系统化的过程,教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再创造”的方法去学习.重要的是,教科书的编写人员应将一些历史概况和数学思想变迁的重要例子写进教材,而学生通过解题讨论不同的猜想和过程,对自己的概念形成和难点及重要的观念的改变做进一步的了解也同样很重要.数学史的应用必须问题化.这可以从两方面下手:其一,把概念生成过程问题化.一个概念是如何引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何在?这些问题往往也是区分概念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学中应尽可能把知识的发生过程转化为一系列带有探究性的问题,真正使有关材料成为学生思考的对象.其二,把形式化的数学材料转化为蕴含概念本质特征、贴近学生生活的、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把数学拉到学生的身边,使数学变得亲切,把学生引向概念本质.2.有指导的再创造策略——追溯历史,重建数学概念
9.合唱教学在素质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篇九
摘要: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以致于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体育锻炼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身体形态和机能处于一生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同时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黄金期”,其智能、性格等各种心理因素均发生一系列质的飞跃,并将对其今后的大半生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个阶段更是心理发展的“危险期”,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舆论尤其是家庭往往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多数学校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程度不够,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产生心理疾病。同时,我国的独生子女群体日益扩大,家长不全面的教育方式也会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应有的锻炼。
健康第一”不仅是指要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往人们对健康认识是,不生病就是健康,现在健康的含义已扩展到从生理、心理、社会的角度去认识和评价。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体育课程价值的重要内容,把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作为体育学习领域目标的重要内容。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担负着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然而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
新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精神、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必须具备敏捷的思维、果敢的品质和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唯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在这场竞争中,体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体育教学增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
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能强身健体,而且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1.能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畏难、胆怯、自信心不足、不如他人、可能学不会等情绪障碍,而体育运动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2.可促进学生智力水平。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话,能增进身体健康,进而促进的智力发展。身体好是脑子灵活的物质基础,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获得充足氧气,得到快速恢复,大脑良好的发育为智力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3.体育运动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体育运动项目一般都具有一定难度、紧张度和竞争性,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作风,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自身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体育运动使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完善自我。在体育锻炼和竞赛中,特别是在参加自己擅长的运动项目时,学生能在身体完成各种复杂动作的过程中,在与同伴的默契配合中,在与对手的斗智斗勇中,在取得胜利的喜悦中,获得自我满足,提高自信心,不断自我完善。
5.体育运有助于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学生身上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当达不到他们预期的要求,追求不到理想的目标时,就会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遭受挫折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动作粗暴、语言粗鲁、攻击、不安、逃避和推诿等。针对这些表现,教师应采取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运用体育运动特有的松弛、转移、激励和调控功能,使受挫学生的心声得以自由表述,压抑情绪得以彻底发泄。
6.体育运动有益于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竞争意识。体育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并与他人发生交往和联系,其显著特点就是在运动中人与人之间既有竞争性又有合作性,尤其中学生处于心理尚不成熟且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教师必须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结合体育运动特点,协调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运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7.合理的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保持心理健康。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会不断得到乐趣。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体育运动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学校体育可以利用不同强度的运动项目来消除心理疾病患者的消极心理导向。
体育教学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又能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体育教学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大力度,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10.和声学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篇十
和声, 即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的法则同时发声而构成的音响组合。在中学音乐教学活动中, 如何让学生切实感受和声学的作用和表现, 真正发挥出其实际意义, 是每一位中学音乐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谈一谈和声学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和声学在合唱教学中的作用
在合唱教学中, 声部的组合作用集中体现在合唱作品各个声部的分配及变化发展的和声布局。在训练学生合唱能力时, 教师应把握好作品的和声进行、歌曲的结构及和声变化与转调, 引导学生根据作品内容认识其主题并通过和声纵向的变化和横向的发展, 体味合唱过程中和声色彩的表现和作用, 让他们切实感受歌曲的旋律。如, 合唱歌曲《茉莉花》, 其第一声部是主旋律, 二、三声部是和声的配合。这首歌曲是典型的中国民族五声调式, 在和声上也完全符合中国南方小调的特点, 具有清新婉约的风格特点, 和声始终遵循和谐—不和谐—和谐的基本规律, 结构上形成了平稳—紧张—平稳的变化。歌曲的情绪逐步走向紧张, 然后回归平静, 这样的反复变化, 使得歌曲优美动听。此歌曲的二、三声部则营造出了良好的意境, 仿佛美丽的茉莉花正在绽放。
二、和声学在即兴伴奏中的意义
和声同时具有功能性与色彩性的意义。功能性决定了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应该使用哪种和声来丰富音乐本身的感染力。色彩性是和声最为突出的特点, 其能够使旋律配置有规律地变化和发展。在为一首歌曲即兴伴奏前, 必须了解作品的作者、背景、主题及风格等, 同时, 还要明确和声选择的合理性, 并依据作品的风格作出和声选择上的相应处理和配置。这样, 在和声色彩上就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 还必须确定歌曲的调性 (是西洋大小调, 还是民族调性等) 。调性不明确, 则会导致和声功能方向的错误。如, 当教师为学生歌曲演唱进行即兴伴奏时, 将一首大调色彩的作品用小调色彩进行处理, 本身是民族调性的歌曲却用西洋大调的思维来处理, 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就会出现偏差, 无法充分地感受与体验音乐。
三、和声织体在欣赏教学中的意义
和声织体, 通常是指多声部音乐纵横关系构成的总体运动形态。它对音乐意境的描绘及音乐形象的刻画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要把握和声织体运动的多样性, 应从音乐作品风格的多样性及情绪的多样性进行分析。因此, 在欣赏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作品的基本情绪, 如, 是舒缓深情的, 还是轻快活泼的, 是激昂豪迈的, 还是忧伤悲愤的等。其是学生在欣赏作品时感知和声的基本依据。在引导学生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 教师可以让他们通过排列和声织体层 (旋律、和声型、低音) 来分析作品的纵横关系、构成的形式与运动, 明确作者选用何种和声“音层”形态来表达音乐的某种含义。如, 柴可夫斯基的《船歌》, 其中一个部分内含两个和声层, 两者节奏并不同步。乐曲上方和声层 (三声部, 右手演奏) 主要作用是支持旋律, 而下方和声层 (四声部, 左手演奏) 主要作用则是同低音一起构成具有轻微摇荡的伴奏音型。《船歌》的尾声, 则描绘了小船慢慢地消失在远方水面的景象, 其声部数量由开始的六个减为五个, 进而又减为四个。经过这样处理, 船仿佛逐渐从水面消失了。
11.合唱教学在素质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篇十一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与知识应用能力,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数学价值观也很有必要。本文将具体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价值观的合理渗透。
一、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数学价值观可以体现在许多不同的方面,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价值观的渗透也可以从不同层面展开。数学是一门求真的,讲究科学严密的推理以及逻辑论证,许多复杂的数学问题都能很好地培养与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探究精神让学生们在遇到问题后能够以理性为指引,能够借助理论知识与严密的逻辑思维对问题进行剖析。这种能力是非常可贵的,也是良好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
许多数学问题的讲解中都能够渗透了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以下述问题为例:
例题1:一个自行车轮胎,若把它安装在前轮,则自行车行驶5000 km后报废;若把它安装在后轮,则自行车行驶 3000 km后报废,行驶一定路程后可以交换前、后轮胎。如果交换前、后轮胎,要使一辆自行车的一对新轮胎同时报废,那么这辆车将能行驶____km。
解:设每个新轮胎报废时的总磨损量为k,则安装在前轮的轮胎每行驶1km磨损量为■,安装在后轮的轮胎每行驶1km的磨损量为■.又设一对新轮胎交换位置前走了x km,交换位置后走了y km.分别以一个轮胎的总磨损量为等量关系列方程,有
■+■=k■+■=k
两式相加,得■+■=2k,则x+y=■=3750.
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思维量较大的应用题,在解答这个问题时首先需要学生们具备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问题客观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看到题目后都觉得一片茫然,不知道可以怎样对于问题有效的展开分析。这个时候便是渗透探究精神的良好时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效地对于问题进行思考,帮他们理清思路,正确寻找问题的突破口。
二、拓宽学生对于世界的认知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价值观的渗透还可以体现在拓宽学生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上。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引导学生们对于数学史以及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有所认识也很重要,这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对于这门学科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也能够拓宽学生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与数学涵养的有效途径,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价值观也会慢慢形成。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有关内容给学生们介绍一些有趣的数学小故事,可以讲解一些伟大的数学家的轶事,也可以给学生们介绍一些重大数学发现的产生过程。这些故事不仅能够极大的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还能够很好的丰富学生们的知识面,这对于价值观的渗透很有意义。
某次课堂上我给学生们讲了“蒲丰试验”的故事,透过这个故事给学生们介绍了π最早的发现过程。一天,法国数学家蒲丰请许多朋友到家里做了一次试验。蒲丰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白纸上画满了等距离的平行线,他又拿出很多等长的小针,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的一半。蒲丰说:“请大家把这些小针往这张白纸上随便仍吧!”客人们按他说的做了。蒲丰的统计结果是:大家共掷2212次,其中小针与纸上平行线相交704次,2210÷704≈3.142。蒲丰说:“这个数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会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掷的次数越多,求出的圆周率近似值越精确。”这就是著名的“蒲丰试验”。由于通过他的投针试验法可以利用很多次随机投针试验算出π的近似值,所以特别引人瞩目,这也是最早的几何概率问题,并且蒲丰本人对这个实验给予证明。学生们在听故事时都非常专注,这个小故事不仅极大的丰富了课堂教学,也很好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大家对于数学学科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与认知,对于学生们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将会很有意义。
三、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热爱
数学教学中价值观的渗透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在于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热爱。许多数学问题都很有意思,在解题过程中能够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数学这门学科的奇妙,这对于培养学生们对科学的热爱会很有帮助。
例题2:已知正整数a满足192|a3+191,且a<2009,求满足条件的所有可能的正整数的和.
解:由192|a3+191可得192|a3-1.192=3×26,且a3-1=(a-1)[a(a+1)+1]=(a-1)a(a+1)+(a-1).
因为a(a+1)+1是奇数,所以26|a3-1等价于26|a-1,又因为3|(a-1)a(a+1),所以3|a3-1等价于3|a-1.因此有192|a-1,于是可得a=192k+1.
又0<a<2009,所以k=0,1,…,10.因此,满足条件的所有可能的正整数的和为11+192(1+2+…+10)=10571.
12.合唱教学在素质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篇十二
竞争作为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协作学习策略,是指两个或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境,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首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竞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笔者认为,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竞争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 竞争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
小学生在课堂上具有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因此,课堂教学纪律的组织一直是我们教师较为头疼的问题。通过竞争活动的开展和进行,笔者发现每个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即使是平时在课堂上好动、调皮的学生也能积极地举起小手,认真地回答问题,课堂纪律有了很大的提高。
2. 竞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课堂的小组竞争活动中,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会令他们学会如何与同学进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对他们以后成长和工作都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同学间的友情也会在不知不觉间变得更加深厚。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竞争,使得学生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体现出英语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3. 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学生总是希望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得到较好的评价。把竞争引入到小学英语课堂,能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优生来说,竞争取得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就会转化为更强烈的求胜心和求知欲;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来说,在竞争中获得哪怕小小的成功或者是偶尔的表扬,也能让他们享受到成功带来的巨大乐趣,尤其是得到了同学的鼓励和教师的肯定后,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也会随之增强,这种成功也会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竞争使得每个学生的学习会更加地认真、课堂表现会更加地活跃、学习效果也会更好,这比单纯的说教和引导效果要好得多,而且会更持久。
4. 竞争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具有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如果能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竞争符合小学生与生俱来的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竞争,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将会极大地活跃课堂氛围。相比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沉闷的氛围而言,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知识,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都会有很大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提高也会非常地显著。
二、提高学生竞争能力的策略
面对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积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衡常性比较薄弱,体现在希望自己比别人强的意识经常是一闪而过,只在特定的时间、场所存在于他们脑中。我们教师应善于抓住这一萌芽的火花,并经常去点燃,在教师的时常提醒和激励下,学生那一闪而过的竞争意识便会慢慢地连续起来,日积月累,就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
2. 积极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
具有竞争意识,让学生能对自己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重视起来,自我提出更高要求,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有的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比较过分紧张,反而会造成一种负面影响。就拿考试来说吧,学生希望自己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这是好事,但有的同学却因此会有一种惊慌、恐惧情绪,怕自己不如别人。考完试后,获得好成绩趾高气扬,名落孙山则有可能一蹶不振。为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竞争氛围,让学生们知道竞争的结果固然不可忽视,但最重要的还是竞争的过程,只要自己是在不断努力就行,尽力就行。
3. 积极搭建竞争的舞台
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小学英语的一段时间内,学习英语的兴致较高,效果也很好。但笔者发现,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以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差别很大,有的学生积极举手,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有的学生则是羞于、怯于表达,再加上非母语环境平时使用得较少,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就会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甚至完全丧失兴趣。将竞争引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来,能更大地引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学习兴趣。
竞争通常是一种激发自我提高的动机的活动形式。在学习中引进竞争不但能让课堂更富有生气,激发学生的潜能,而且能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能产生成就感。针对学生们爱动的天性,我把小组竞争机制引入了课堂。首先我把整个班级划分为十大组,每组六个成员,然后按照组员的成绩及能力分别编为Number 6,Number 5,Number4…and Number 1。每周划分五大对抗组,对抗组间的同号成员互相PK,以便创设组间竞争、组内互助的机制。小组合作还可以通过1号带4号;2号,3号相互竞争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
只有竞争意识还不行,还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去竞争,让他们享受到竞争带来的乐趣,让他们的竞争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应给学生提供竞争的多彩舞台,让他们在舞台上各展其能,尽显风采。给学生提供的舞台主要是课堂,在课堂上可以进行英语朗读比赛、英语单词快速记忆比赛、英语说话比赛、英语课本剧表演比赛;在形式上,可以进行英语个人赛和小组赛,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在活动中学会英语的识记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刘桂芬.英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J].校园英语(教研版),2009(4).
【合唱教学在素质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推荐阅读:
数学活动设计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和方法11-12
少儿合唱教学大纲08-17
合唱与指挥教学教案09-13
七子之歌合唱教学设计10-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10-12
美术教学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10-04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论文08-07
音乐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选择和作用08-12
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