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健康知识教育

2024-08-28

小学生健康知识教育(精选8篇)

1.小学生健康知识教育 篇一

小学生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1、心理保健:

培养良好温带的情绪,健全完美的性格,增强对不良刺激的抵抗力,保持心情愉快、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2、预防近视:

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自觉做到“五要”、“五不要”。五要是:光线要充足,姿式要端正,劳逸要结合,字迹要清楚,要做眼眼保健操。五不要是:不要在光线太强、太弱和阳光照射下看书、写字,不要在走路或乘车时看书、写字,不要躺着或歪着看书,不要连续长时期看书、写字近距离工作。

3、环境卫生:

居室通气、温度适宜、采光、照明合理,防止噪声、绿化室内外环境。

4、预防感冒十法:

洗——早晨冷水洗脸,晚上热水洗脚。

漱——早晚淡盐水漱口。

动——早晨散步、做操。

搓——两手对掌相搓30次。

开——经常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饮——早晨饮白水一杯。

呼——早晨做深呼叫10次。

按——两手食指按上星穴(前发际正中上行一过处)后用小指按风府穴(后发际直上一寸窝陷处)。

熏——早晚用食醋熏蒸室内各一次,每次15分钟。穿——穿衣不宜过多,出汗时不要马上脱衣服。

5、家庭卫生:

为什么家庭讲卫生有利于健康?

讲卫生是为了增进人的身心健康,预防疾病,改善和创造合乎生理和心理要求的生活条件和环境所采取的个人与社会措施。

家庭要消灭苍蝇、蚊子、老鼠、蟑螂,预防传染病,讲究居室卫生,这些都有利于预防疾病,从而有利于家庭成员健康。

饮食讲卫生有利于防病;用脑讲卫生有利于学习;体育锻炼中讲卫生有利于保护自己的身体;睡眠讲卫生有利于睡眠健康;用眼讲卫生可以防止得近视眼等眼部疾病。

家庭卫生三常:常理发、常洗澡、常换内衣;

家庭卫生三勤:勤洗手、勤洗脚、勤剪指甲;

家庭卫生三不:不吸烟、不喝生水、不随地吐痰。

这些卫生习惯养成后,孩子将终身受益。

2.小学生健康知识教育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选取锦州市古塔区3所小学为干预组, 1所小学为对照组, 研究对象为选中学校一至四年级的所有学生 (除外有智力问题不能理解和完成问卷问题者) 。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采用“中国儿童营养健康教育计划”项目统一印制的小学生调查问卷, 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在校医和班主任的配合下, 以班级为单位指导学生完成调查问卷。于干预前后各进行1次问卷调查, 问卷统一编码、发放和回收。

1.2.2 干预方法:

干预期 (1年) 内, 干预组的干预措施包括: (1) 营养健康教育课:采用由项目组统一提供的教材和宣传资料, 主要内容为儿童营养基础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 每月1节课, 每节课不少于40 min, 共10节课; (2) 主题班会:“膳食与健康”、“身体活动与健康”各2次; (3) 营养健康知识板报:至少1次; (4) 校园营养健康知识广播:每周1次; (5) 在教室张贴营养健康知识贴画; (6) “饮食行为与健康”为主题的家长会; (7) 寒暑假开展营养知识征文、手抄报和绘画等。对照组在此期间不进行任何干预。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E p i D a t a 3.0 2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检错, 用SAS9.1.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干预前, 完成调查问卷2822份。干预后, 完成调查问卷2277份, 失访率19.3%。失访者与随访者在年龄、性别、干预组与对照组比例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平均年龄为 (8.8±1.2) 岁。干预组和对照组的人数及性别比例见表1。

2.2 干预前后营养知识水平和态度的改变:

干预组干预后“平衡膳食宝塔”知晓率由干预前的39.5%上升到69.4%, 全连对率由干预前的13.3%上升到40.0%, 分别提高了29.9%和26.7%, 均有显著性差异 (均为P<0.01) ;而对照组的“平衡膳食宝塔”知晓率和全连对率降低, 分别下降了2.9%、4.4%, 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为P>0.05) , 但与干预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1) 。干预组对营养知识判断, 全对率由干预前的38.3%上升到40.4%, 而对照组则由实验前的48.4%下降到46.7%, 同组实验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为P>0.05) , 但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表2) 。

干预后持正面态度者由干预前的92.0%增加到93.6%, 而对照组则由实验前的95.5%减少到实验后的94.4%, 两组间差异显著 (P<0.01) , 见表2。

注: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1;同组实验前后比较, #P<0.05, ##P<0.01

3 讨论

成功的营养干预可以通过平衡膳食结构改善居民的营养状况, 从而有效预防疾病、降低患病率、提高身体健康水平[1]。营养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个分支和组成部分。对儿童进行营养健康教育的场所有学校、家庭和社区等, 由于儿童的大多数时间在学校度过, 便于组织实施和持续进行, 因此学校是最佳营养健康教育场所。本研究发现, 以学校为基础, 与家庭合作更有利于小学生营养健康教育的开展, 使他们在一天内的不同时间以不同的方式接受营养健康知识。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是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核心内容, 结合了中国居民膳食的实际状况, 把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成了各类食物的重量, 便于我国居民理解和在日常生活中实行[2]。本研究结果显示, 大部分小学生对其的认识和了解不够, 知晓率不及一半;但通过1年的营养健康教育, 干预组的营养知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知晓“平衡膳食宝塔”及能够将食物种类与“宝塔”各层全部连对的小学生分别增加了29.9%、26.7%, 营养知识判断全对率提高了2.1%, 而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减少了2.9%、4.4%、1.7%。可见, 知识是要不断学习和巩固的, 因此长期的营养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儿童营养知识水平的不断增加。

本研究结果显示, 营养健康教育后, 随着营养知识水平的改变, 研究对象的营养态度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干预组持正面态度的小学生增加了1.6%, 而对照组减少了1.1%。这表明, 营养知识水平的提高能促进营养态度的转变, 利于健康生活态度的形成, 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3,4]。

综上所述, 在锦州市开展的儿童营养健康教育项目, 对改变儿童营养知识、态度、行为有一定的效果。因此, 今后学校与家庭应长期合作, 教师、学生、家长互相配合, 将营养健康教育的场所扩大、时间延长, 以促进营养健康教育效果的提高, 利于建立对儿童有效的营养干预模式。

摘要:目的 评价锦州市小学生营养健康教育的效果, 为提出有效的营养干预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 选取锦州市古塔区3所小学为干预组, 1所小学为对照组, 共2277名小学生;对干预组进行为期一年的营养健康教育, 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 并于干预前后各进行1次问卷调查。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 干预组的“平衡膳食宝塔”知晓率、全连对率、营养知识判断全对率及持正面态度分别提高了29.9%、26.7%、2.1%和1.6%, 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结论 以学校为基础, 与家庭合作的营养健康教育在提高小学生营养知识水平、转变营养态度和改善饮食行为方面有一定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营养,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晓耕.我国膳食营养结构与疾病发病率的关系[J].医学与哲学, 2013, 34 (5A) :38-39.

[2]邱服斌, 毋亚男, 王晓君, 等.太原市社区居民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9, 40 (10) :896-993.

[3]裴正存, 王海俊, 李百惠, 等.北京市小学生膳食营养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 2011, 32 (7) :779-785.

3.小学生健康知识教育 篇三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措施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个人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正常的、和谐的精神状态,健全的人格是指一个人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更好地适应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1999年11月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高层研讨会上,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说:世界上使人失去劳动力的主要疾病是精神疾病。另外,我国疾病总负担中精神障碍排名居首。儿童的行为问题明显增多。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世界卫生组织经过实地调查后,总结如下:①有适度的安全感;②适度地自我批评;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④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⑦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⑧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

小学生由于心理发育较稚嫩,情绪不稳定、性格不坚强,自控能力较差,因而不善于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种种心理冲突问题。在遭受外部刺激或挫折时,往往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对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性障碍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厌学。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考试和作业的错误率较高。②逆反。对外部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离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教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与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而导致关系紧张。③易怒。在受到轻微或一般的刺激时,情绪容易产生较大的波动。④恐慌。总是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遇事稍有不顺,便陷入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教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应。⑤嫉妒。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仅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挖苦讽刺,严重的甚至会干出损害他人的事情,成为学校不安定的因素之一。⑥孤僻。不爱与人交往,容易看电视、玩游戏上瘾,甚至有逃学的行为发生,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⑦胆怯。缺乏竞争意识,害怕考试,考前焦虑、紧张和烦躁,影响考试发挥。⑧自卑。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自我评价消极,对学习竞技活动缺乏信心。⑨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占有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甚至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主体借助于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方面的理论,按照小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及其心理发展的规律,借助于各种有效的途径,使小学生对心理健康产生初步的认识,并形成自我保健和自我认识的意识,从而为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与成长奠定基础。

二、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措施

小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增知识、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关键时期,维护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很多学校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虽然曾经学习过心理学的知识,但并不专业,对小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和研究并不透彻,在教育过程中如果粗心,不仅对孩子没有帮助甚至会造成伤害。学校应该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除了选用高素质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师外,同时还应该对原有的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培养,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手段。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保持良好心态,加强心理咨询能力,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供教学保证。另外,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影响,具有很强的教育示范作用,学生对教师形成的好感会使得他们爱屋及乌,自觉形成好的心理素养。

2.了解小学生心理特征,尊重学生

教师要掌握与小学生心理特征相关的心理知识。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及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是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最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个人要求受到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感情基础。它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如果教师教育方式不当,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枯燥的说教往往容易事倍功半。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3.在小学生德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德育的主要课程有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小学思想品德课主要是针对儿童各个年龄阶段开展的一门专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它的任务是进行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分行教育和一般的政治常识教育,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祖国。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使学生初步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思想品德是能够比较集中地、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其重点是系统地提高认识、培养情感、指导行为。它是学校向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社会课主要是使学生了解社会并更进一步强化思想品德的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初步认识社会现象和风貌,初步了解家乡、祖国及世界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常识,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和法制观念的启蒙。这两门课程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小学德育教师在思想品德和社会课教学中,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等理论,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校正和心理训练等,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提高主体自我调节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心理机能,进而愉快地学习,从而达到发展其个性,提高学习效率,全面发展的目的。

小学生心理和行为具有较强的模仿性,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德育教学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特征,集中面向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文道德、价值走向等进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人文精神教学,这就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先天资源。

4.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专题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干预,加强心理引导

学校和教师应组织各种心理学知识讲座,向小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是学生减轻心理负担的基础。指导学生参加学校建立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倾听心理专家顾问的辅导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和别人进行感情和思想交流,通过正常的心理发泄,如运动等,形成积极的心理素质,为学习知识和健康生活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基础。

三、总结

小学阶段是心理发育的初期,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扮演着开拓者的角色,小学生的情绪、人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将在这一阶段形成,他们的潜能也在这一阶段初步开发。只有重视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证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地创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林金芬.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成才之路,2011(8):22.

[2]张爱萍.小学生心理健康初探[J].湖北教育,2004(23).

[3]杨忠健.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育科学,2000(4):55-58.

4.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篇四

各位同学:

你们好!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烦恼如:学习、生活等方面,给我们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心理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今天我们有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的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

1、乐于学习。

2、能与老师、同学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

3、情绪基本稳定,心情轻松愉快。

4、意志健全,树立自信。

二、不良的心理行为表现

1、注意异常。常见的有注意增强,如过分注意他人的一举一动,过分注意自身健康、产生各种不必要的想法等,从而导致出现神经性强迫症,做任何事总是担心做不好,不断地重复检查再检查,产生不必要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而另一种则表现为,注意力不够集中,达不到其应该达到的心理年龄,例如,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每一节课当中,容易被外面的事物所吸引,容易感到疲劳、力不从心、心烦意乱等的身心体验,从而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保持良好的读书环境。在学习时应选择安静的地方,使自己与外界的干扰性刺激隔离;

(2)使学习活动简单化。在学习时,除了带必要的书本及文具外,不携带使用权自己分心的东西。

(3)课桌上的东西尽量减少。课堂上或学习过程中,尽量少摆东西在课桌上,这样可以减少分心,保持高度的集中;

(4)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必要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缺点,并能使人对外界的各种刺激的适应能有所提高。

2、情绪反应异常。人情绪的变化,常常和我们的生活经历有关,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让我们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当我们出现情绪低落时,即不开心的时候,不防采用以下方法来调节我们的情绪:

(1)换一种想法。我们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常常会心灰意冷,觉得前途渺茫。此时如果换一种想法,想到吃一点苦,受一点挫折对自己是有好处的,我因为这一次的失败而有了更大的收获。或者想,自己还年轻,还可以从头开始,时间可以使用权自己增加阅历,经历给自己带来经验。暗示自己,“车到山前必有路”,“胜败乃兵家常事”等等。

(2)掌握放松技术。在自己不高兴时,可以应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放松技术,来缓解内心的痛苦,并使自己有一个强壮的身体。

(3)合理发泄。当心情不好时,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缓解内心的不平衡。例如打球、跑步、爬山、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或向自己最好的朋友倾诉,将不开心的事说出来等,这样心理会好受一些。但切记不可选择伤害自己或他人方式。

3、学习困难。学习困难,对我们小学生来说,是经常遇到的问题,有时我们会感到力不从心,从而丧失信心,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而真正是天生的学习困难的人是很少的。其实,在学习中,谁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真正是天才的,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是很少的,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是靠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的。所以,当我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能灰心丧气,要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和压力,勇敢面对,也可以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只要能吃苦就一定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

4、人际关系紧张。是指与好朋友(或者同学)之间、与教师之间、与家人之间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前提条件是相互的尊重。要关心他人的需要,体会及体谅他人的处境,乐于奉献,甘于付出,帮助朋友解除忧虑,创造良好而和谐的交际氛围,才会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要热情直率,心胸开阔,对未来及前途充满信心,凡事拿得起放得下,当机立断,顾全大局,不过多地计较个人得失,相互谅解,平易近人;要诚实可靠,而不能虚伪,如果为了个人的利益而背信弃义,就不会赢得他人的信赖;同时,要通情达理,乐观向上,要时时处处理解别人,宽容别人,在别人痛苦的时候,给人以宽慰,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5、考试焦虑。(针对六年级毕业班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时常会产生紧张心理,特别对我们小学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我们常常会因为面对考试而感到紧张、焦虑,使考试前无法进行有效的复习,考试中无法正常的发挥,感到脑袋一片空白,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严重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从而使得我们考试后,感觉到失落、失望。那么,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应如何去应对呢?下面提供一些应对方法,供大家参考:

(1)自我放松;(在音乐伴奏下,选择一个舒适的位置坐下,依次用力将拳头握紧后再放松——牙齿紧后再放松——皱眉后再放松——脖子挺硬后再放松——下肢用力伸直后再放松。每次练习半小时,直到能够随意将身体的任一部位放松为止。以后再有焦虑情绪时,就可以这样慢慢地放松,这样焦虑就可以慢慢地得到缓解。)

(2)转移注意力;紧张和焦虑是因为我们过度关注某一事物所引起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转移我们的注意力,来缓解我们的紧张和焦虑,例如可以通过听相声、看小品、听音乐等办法,来把我们从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中解放出来。

(3)深呼吸及自我暗示。如出现考试焦虑,可以先闭上眼睛,然后做多次深呼吸,缓吸缓呼,把心神凝于一点,用以稳定自己的情绪,有意地让自己想像愉快的事情,进行良好的自我暗示:“我行,我一定能发挥我自己的水平,我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这样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增强自信心,减轻或消除心理紧张。

6、意志薄弱,缺乏自信。

5.小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眼保健操 篇五

阅读原文

(一)眼保健操的穴位

眼睛还用做操吗?是呀,别小看这眼保健操,作用可大呢!小学生上课、读书、写字时,时间较长,眼睛负担重,过度紧张,都会影响视力的。这时候啊,来休息几分钟,向远处看一看,按摩眼睛的穴位,对帮助眼睛消除疲劳,保护视力,是很有好处的。

准确找到穴位是正确做眼保健操的必要条件。天应穴:眉头下面、眼眶外上角。四白穴:眼眶下缘正中直下一横指处。太阳穴:眉稍和外眼角之间,向后一寸凹陷处。

通过对天应穴、睛明穴、四白穴、太阳穴,四个穴位的按、揉、摩,使经络气行血通,促进眼睛的血液循环,加强眼神经的营养,缓解眼睛的疲劳。

(二)正确地做好眼保健操

如何正确做好眼保健操是至关重要的。这些穴位光靠说,不一定找得准,大家还是边看图边跟我一起做吧。眼保健操共分四节:

第一节,揉天应穴:以左右大拇指罗纹面按揉左右眉头下面的上眶处,其余四指散开弯曲如弓状支持在前额上,按揉面不要太大。节拍8×8,计64秒。

第二节,挤按晴明穴:以左手或右手大拇指与食指挤按鼻根,先向下按,然后向上挤,一按一挤共一拍。节拍8×8,计64秒。

第三节,按揉四白穴:先以左右食指与中指并拢,放在紧靠鼻翼两侧,大拇指支撑在下颌骨凹陷处,然后放下中指,在面颊中间部按揉。注意穴位不能移动,按揉面不要太大。节拍8×8,计64秒。

第四节,按太阳穴,轮刮眼眶:举起四指,以左右大拇指罗纹面按住左右太阳穴,以左右食指和第二关节内侧面轮刮眼眶上下一圈计四拍。节拍8×8,计64秒。注意不要碰到眼球。做眼保健操来不得半点马虎,穴位要准,手法要柔和缓慢,做到有点酸胀的感觉为好。做完后最好闭目一分钟,然后再望望远处,眼睛就舒服多了。

坚持做眼保健操对视力正常的人,有预防近视的作用:对视力减退者有改善和恢复视力的作用。特别提醒大家,做操时,手一定要清洁,不然,反而会让眼睛感染上未感染的病菌。

要点:

1.有的人为什么会弱视?

斜眼是引起弱视的主要原因。当孩子发生斜眼后,会产生把一个物体看成两个的感觉(复视),同时也会出现视觉上混淆。大脑视觉中枢为了消除复视与视觉混淆带来的干扰,会自动将偏斜眼的视觉抑制,时间一久,抑制固定,而且越来越深,导致视力减退,最终将引致弱视的发生。

2.甲亢患者为什么眼球会突出?

医学对甲亢突眼有两种解释:一是脑垂体在作怪。在发生甲亢时,深居在脑子里的脑垂体大量分泌一种称为促甲状腺激素的物质,命令甲状腺制造与分泌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会刺激眼球后边眼眶里的脂肪组织,造成水肿和脂肪组织大量生长,将眼球推向外边而成为突眼。二是甲状腺本身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会干扰眼球周围的肌肉,使它们变得软弱无力,无法拖牢眼球,于是成为突眼。

3.什么是羞明?

羞明俗称怕光,多见于角膜炎、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虹膜先天性缺损和眼白化病等。但青少年近视患者散瞳验光,由于瞳孔扩大而出现羞明症状,则属正常现象。

4.明目食物。

对眼睛有益的食物有哪些呢?

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瘦肉、禽肉、动物内脏,鱼虾、奶类、蛋类等。

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韭菜及水果中的桔子、杏子、柿子等。

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青椒、黄瓜、菜花等。

含钙丰富的食品,豆类,绿叶蔬菜、芝麻含钙量比较高。

5.幻视是什么?

6.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一) 篇六

(一)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问题

(一)、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一般具有七个面貌

1、不平衡性

小学阶段生理比心理发展速度快。

2、动荡性

小学阶段平稳的发展,心中有权威,以老师家长为权威。

3、自主性

小学阶段逐渐发展,但没形成反叛。儿童青少年的自主意识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0----2岁分不清主客体,属于第一自我高峰期 7----8岁第二自我高峰期。11----14岁第三自我高峰期。

处在自我高峰期的孩子,很难接受别人的观点,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在小学阶段孩子要经历一个半到两个自我高峰期,因此小学的班主任更需要做大量细致、耐心的工作,以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另外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还具有前瞻性、进取性、闭锁性、社会性四个面貌,因为在小学阶段表现不明显,在这里就不作详细介绍了。

(二)、儿童发展的一般特征

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2、掌握了书面语言,并且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3、开始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

(三)、小学生阶段心理健康的标志。

1、能否适应学习任务,正常参加集体活动。

2、情绪乐观,积极向上。

3、初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具有符合年龄特点的行为标志。

(四)、教育重点

1、入学适应。入学时应带学生熟悉校园、找厕所、操场、建立伙伴群。

2、学习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3、预防学生学习疲劳,注意用脑卫生。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寻找契机,充分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运用科学教法与心理自然、恰当结合,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1)、在教学内容中寻找,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如:语文教材中的《落花生》一课,就可以通过课文对学生进行增强自信心的教育。结合花生虽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样的实例,教育学生要正确看待自己及周围的同学。告诉学生一个人不漂亮,或不引人注意不要紧,只要他努力,勤劳,关心他人,那么他就会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他不但不该自卑,而且应该比别人更自信的生活。这样就利用课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一些有自卑心理的孩子恢复了自信。

(2)、在教学方法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新课程标准就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共同总结出答案。这种教学方式就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合群教育。只是学生虽然和同学合作了,自己却可能并未意识到这样得出的答案其实是群策群力的结果,所以教师要适时指出,个人做不到的事,凭借集体的力量有时轻松就可以完成。这就是集体的力量,我们每个同学都该使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

(3)、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老师教写“乙”一个孩子总是学不会,老师手把手教13遍,还是教不会,这时别的学生已经开始笑话他了。第14遍他终于会写了。这时老师表扬他说,他很了不起。一遍学不会能学很多遍,他相信自己。这个案例中老师心理健康教育时机把握得就非常好,为孩子树立了学习信心,并为孩子以后的学习确定了模式,即一遍学不会多学。效果很好。如果老师当时不是表扬他而是一再说他笨,一颗厌学的种子可能会就此埋在孩子心中。

(4)、在教学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老师在填写学生素质教育发展报告单时,只表扬优点、以极其委婉的方式指出学生的缺点,并鼓励学生改正,就避免了对学生的伤害,帮助学生树立了学习信心,这一点,就做到了在教学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在班队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要求班队会主题鲜明,目的明确。(一会一题)(2)班队会内容附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

(3)活动中是否体现学生主体。要求呈现宽松、民主、融洽的气氛。

3、在平时工作中做一人一事的心理疏导工作。

4、利用网络或在班级内部设“知心信箱”等。

二、教师如何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

1、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实现教育的人性化。

有这么一段话,叫“当前师生关系的形象写真”:在今天中国学校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相反,站着的先生始终占据着至尊的地位,而学生们坐着的躯体里掩盖着的却是一个战战兢兢地坐着乃至于跪下的灵魂。这样的师生关系在我们现在的小学里虽然不普遍,但很典型,我们当然是不提倡的。

我们提倡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只有心理距离近了,才能让空间距离拉近。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首先要学会“蹲下来看学生”。

“蹲下来看学生”的说法源自一个小故事:年轻的妈妈带孩子去逛商店,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这位妈妈兴奋得不忍离开,虽然没买什么东西,但她还是带孩子不停地走着看着。孩子终于不干了,叫着嚷着要回家。妈妈说:“你自己闹着要来,这么会儿你怎么又要走了?”说着说着发现孩子鞋带开了,就蹲下去给孩子系鞋带。当她将要站起来时,她忽然明白了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原来从孩子的高度看不到那琳琅满目的商品,只能看到穿着各色裤子和裙子的腿。

所以想要理解孩子就要和孩子站在同等高度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教师要正确处理尊重和爱的关系。要注意爱不等于尊重。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学生上课很爱发言,但回答问题答对的却不多。老师了解到孩子是为了面子才举手的以后,找到学生,告诉他,以后你还可以多多举手,让同学知道你是个爱发言的同学。但是以后回答问题,会的你举右手,不会的举左手,这样我就知道什么时侯该叫你回答问题了。课下我们再把不会的问题弄明白。

这个案例中,老师既设法保留孩子爱发言的好习惯,又注意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是一个把爱与尊重的关系处理得很恰当的例子。

2、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意识和创新精神。(1)、在教学管理中提倡建立一种开放式、自由式、参与式的模式。

以往的填鸭式教学,相当于老师把做好的饭菜喂给学生,早已不再提倡。近年来我们提倡的就是启发式与共享式。启发式是指老师把饭菜做好,告诉学生哪个好吃再吃。共享式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做出饭菜,一起研究哪个好吃,再吃,坏的扔掉。

咱们来比较一下几个国家教育形式上的差别:同样是画苹果,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是老师在黑板上画,学生在本子上学画。日本,把一篮苹果倒在地上,喜欢画红的,就画红的;喜欢画绿的,就画绿的;喜欢画半红半绿的也可以;喜欢画烂苹果也不反对。美国,把学生领到苹果园去画,学生视野更加开阔,学生所描绘的画面,更加多种多样,具有强烈的个性效果。

还是在美国,老师教孩子画太阳,孩子画出了各种颜色的太阳,有一个孩子甚至画出了蓝色的太阳。老师问他为什么给太阳涂了蓝色,他说:“我画的是映在海里的太阳。”孩子被誉为“有创新能力的同学。”

(2)在教学中不要用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和创造。例:有一盆水,两个人在场,一个人干净,一个人脏,谁会用这盆水?答案可以有四个:

A、干净人用,因为他有干净习惯,脏人不用,因为他没有干净的习惯。

B、脏人用,有干净的需要,干净人不用,因为他已经干净。C、都不用,干净人已干净不用再洗了,脏人习惯了脏也不用洗。D、都用,干净人习惯干净需要再洗,脏人有干净的需要也要再洗。这么多的答案,理由都是说得通的,那就都是正确的。现实中有这样一个例子:“()的感情”,小表弟问我怎么填,我说:“填深厚”。过了一天,小表弟又打来电话说:“大姐,你教错我了,不是‘深厚’的感情是‘丰富’的感情。”我问:“这道题是按原文填空吗?”他说不是。我想来想去也想不明白,这位老师有什么理由要把与“感情”搭配的词固定为“丰富”呢?强迫大家记同一个答案,下次再见到这道题时错的人肯定会相对较少,或干脆没有。但这种教法是绝对锻练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

3、教师要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教学艺术,不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心理体罚。

体罚变相体罚都好理解,心理体罚诸如设惩罚座,让全班不和某一个学生说话等,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

教师要做到三多,三个不批评。多尊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多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多期待,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三个不批评:

无意识的犯错不批评,给学生自省机会。早上犯错不批评,给学生一天的好心情。家长面前不批评学生,给学生留足面子。

因为鼓励与欣赏的功效总是大于批评,所以有诗人说“批评家多么可怜,赞赏家多么可爱”。在著名教育家陶行之身上,曾发生过一个《四块糖》的故事,是变批评为鼓励的一个绝好例子:陶行之在任育才小学校长时,有一次在校园见到一个学生向另一个学生扔石块,他当即制止了那个学生,并让他下午两点到自己办公室去。下午,不到两点,学生就来了。陶行之热情地请他坐下,并给了他一块糖,说:“你很准时,这块糖是奖给你守时的’。学生正在惊讶。陶行之又给了他一块糖,说:“我制止你时,你能立刻住手,这说明你尊重我,再奖你块糖”。接着他又拿出第三块糖给这个学生说:“听说你打人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你的行为属于见义勇为。你有与坏人做斗争的勇气,我再奖励你一块糖”。学生听到这哭了,说:“我错了,他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啊。”陶行之笑了。又给了他一块糖,说:“你自己已经认识到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块糖。”

陶行之还曾告诫教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告诉教师要以满腔的爱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4、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实现教育的情感化。交流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找学生个别谈话,书信交流,日记交流都是增进师生间感情、拉近师生距离的有效方式,也可以开动脑筋在寻常事件中寻找情感线索。

举个例子来说: 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李元昌在教学中曾遇到这样一件事。讲过《塞翁失马》后,班里有四个学生,无论如何背不下《塞翁失马》,李元昌老师尝试了各种方法让他们背,甚至把每一句的字头都写到黑板上去提示他们,他们还是背不下来。于是李老师又想出一个主意,他准备组织一次考试,试题中就有默写《塞》。考试前两天,他找四个学生分别谈话,内容是:考试中有默写《塞》,我可没告诉别人。你要珍惜机会„„结果全班在《塞》这道题中得满分的就是这四个同学。

在这个案例中,李元昌老师就利用了情感线索,给学生一次成功的机会,让他以此为阶梯攀登更高的山峰,效果非常好。

5、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注重教育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实现教育的生活化。

虽然减负的口号一喊再喊,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作业并不少,对待这种现象老师无奈,家长无奈,学生更无奈,有段学生改的歌词,很有意思也很真实、形象: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

为了调节孩子生活、锻炼孩子自理能力,咱们可以改变留作业的方式,比如取得家长的支持留点家务作业等。国外的跟踪调查显示:不善于做家务的孩子长大后,他的失业率、离婚率等都远远高于同龄人,孩子小时非常有必要接受家务劳动锻炼。

李元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教育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促进了学科学习。

农村学校取暖要靠学生带一些柴火来烧,他在要求学生交栅子(就是玉米杆的根)时,有的学生不爱劳动,宁可以一斤栅子五分钱的价格上交一元钱,也不愿意交二十斤栅子。他以此现象为着眼点,要求学生写评《交钱》,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的启发下,文章写得有理有据,非常好,听到作文内容的同学也改掉了不爱劳动的坏习惯。

(二)、正视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生中的心理问题种类:

1、强迫行为

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神经症,又称强迫性神经症。主要表现是经常出现一些无意义、不必要、妨碍正常生活和学习,而自己又无法控制的观念、意向或动作。例如:刚锁好的门,总怀疑是否没锁好要一遍遍返回去看,做完的作业又怕没写好,总要反复检查等。强迫症的矫治一般需要由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或心理医生来进行,通常可以采用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曾有这样的儿歌在学生中传抄: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弦,赶快跑,学校炸得不呀不见了。这首儿歌反应了部分学生对学校的态度。为什么要炸学校呢?因为他讨厌学校、怕学校。传抄儿歌的孩子不全是但肯定有一小部分或个别孩子是患有学校恐怖症的。有些孩子在家玩得好好的,一提上学就头晕,肚子疼。到医院什么都查不出,回来后说不让他上学,他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再提学校,所有的毛病又都来了。这不是孩子装出来的,这就是心理问题的一种,属于学校恐怖,严重的有些孩子甚至提起上学就上吐下泻。

对此类现象的矫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要了解清楚致病原因,通过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帮他们转变态度,改进教法,从根本上消除应激源,或使学生脱离应激源。第二是进行心理治疗,一般可采用支持疗法和脱敏疗发,帮助学生逐渐减轻厌学情绪和恐惧感;第三,要指导家长调整教育态度与方式;第四,是药物治疗,对症状严重的患者可由医生开一些抗焦虑的药物作为辅助性治疗。

2、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指一些同学平时情绪很正常,但是临近考试时就开始感到紧张,有时会出现食欲不振或失眠现象等。随着考试临近这种感觉会日趋加剧。

考试焦虑的矫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考试的价值,调节自己的期望值,减轻心理压力;第二,帮助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恢复或增强自信心,减轻对考试结果不必要的担忧;第三,教给学生一些自我调控的方法,使他们能够控制过度紧张的情绪。

除以上几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外,以下几种也是学生中较常见的心理问题:人际问题、疑虑症状、双重人格、神经衰弱、认知偏差、青春期综合症。

对于这些心理问题,轻微的可以通过老师及家长与学生谈话对症矫治,问题严重的就要由心理医生及医院来治疗。

(三)学校班级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为了矫正和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学校班级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专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教育磨练营;出心理健康报;设心理咨询信箱;设心理咨询电话;办心理健康广播站;设心理咨询室等。

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教育,如在班队会;春游;班级干部的选拔;运动会;学生座位的排法;家长会等活动中都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班队会中可以搞主题教育,比如:受了委屈怎么办,我是一个好女孩,(好男孩)等。

(四)、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1、显性课程:

专门的心理辅导课。一些大中城市的中小学,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材,有老师按大纲要求定时授课,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我市的很多中学就有心理健康教育课。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课。由于没有教材,小学只能通过学科渗透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通过班队会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

2、隐性课程:

教师的言谈举止,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的标语口号,学校的规章制度。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

学校、教室的标语,贴近孩子生活,有些新意的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更容易产生积极的效果。比如,前面提到的李元昌老师,他曾体会总结出几条标语: 用勤奋的我战胜懒惰的我,用主动的我战胜被动的我,让高能的我代替低能的我,让平庸的我发展成高尚的我。

7.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篇七

一、树立现代儿童观和教育观

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是教师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

1. 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所谓“新”,是课堂和班级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人,帮助学生发展。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对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样,学生的心理健康对教师也有益。

2. 尊重每一个学生

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首先,教师要消除差生的概念,没有问题学生,只有学生的问题,只有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要消除对学生智商问题的错误认识,即便是智商临界的学生从理论上讲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可以完成的,实验班就有这样的成功的个案。其次,教师要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学生和评价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努力和他自己选择的进步。

把小学教育看作为人的生命发展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阶段,小学教育作为培养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初始阶段,应该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培养作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养成现代社会需要的基本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还应该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础。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面向全体、宽容、保密、持续”的原则

1.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假设小学生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矫正问题。

2. 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一个学生的一切

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

3. 保密是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

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一定要保密。谈话纪录、心理测试资料都要妥善保管。

4. 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持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系列化,一是要有长期的规划和打算,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一部分,伴随整个小学阶段。

三、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

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教师不仅是环境的创设者,还要做小学生的观察者和引路人,小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引导小学生形成奋力向上、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四、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日常活动中

游戏是校园的基本活动,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摇篮,是开启心灵的钥匙。小学生日常活动中蕴藏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融入其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周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如通过语言领域《打电话》的教学活动,丰富了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培养小学生乐于与人交往的性格。通过社会领域《我不怕,我勇敢》的教学活动,小学生懂得生活中什么是勇敢,学做勇敢的孩子,培养小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游戏是校园的基本活动,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摇篮,是开启心灵的钥匙。

五、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是指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由教育者设计和组织,以活动为基本方式,引发小学生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从而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产生积极的影响,达到形成和改善小学生心理的一种方法。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人格辅导、学习辅导和生存辅导三个方面。学校配合家长是儿童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家校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统一教育要求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通过“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开办家长学校,邀请专家做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使家长对其有更深的认识。通过家校联系栏向家长介绍近段各平行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与操作方法,使他们主动地配合学校的教育。通过家访,了解小学生在家的真实表现,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导家长掌握教育小学生的科学方法。教师与家长通过面对面的有针对性的探讨,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巩固和促进了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有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胆子特别小,不敢与同伴交往,不愿参加活动,有时甚至上课想去卫生间都不敢说。我分析了孩子内向的原因,并指导家长平时多带孩子出去游玩,有意识地接触邻居家的小伙伴。带孩子上超市,鼓励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校园,教师更是关注这个孩子,多为他提供参加活动的机会,找性格外向的孩子与他亲近。稍有进步,我就给予鼓励和表扬。经过两个学期的密切配合,孩子进步很快,能主动与教师说话,和其他孩子一起游戏,“六一”时,他还参加了校组织的文艺演出。

8.小学生健康知识教育 篇八

一、放大亮点,树立学生自信心

视障的学生由于先天或后天的缺陷,当他们接触到新鲜的学习内容或者未知领域的知识时,显得畏畏缩缩不敢举手发言或者动手操作。在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亮点。哪怕他身上的亮点是那么的微乎其微,老师都要大声地告诉他,让他对自己产生心理暗示:“我能行!”并把这种心理暗示变为真切的实践,让他感觉到通过努力真的可以做到。

例如,二年级的学生杨某,每次美工课学习的内容他总是学得最慢,动手能力一般,但思维很活跃且非常上进。一次美工课上,我就表扬了杨某积极好学的精神,他很开心,脸上布满了笑容,于是在教授新课的时候,我对他进行了一定的暗示,“前面的内容你已经掌握了,折这个你绝对没问题”,他涨红了脸,开始努力地做了起来。在制作的过程中我有意对他进行了一些指点,一节课下来,他的作业成功完成了。下课的时候我点评了大家的作业,给予了杨某积极的肯定。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原本在课上沉默寡言的杨某也开始和老师互动。课堂上我留心观察他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一遍又一遍的摸索,及时给他评价和鼓励,现在的杨某学习折纸的能力比一年级进步了很多,对美工学习的自信心明显树立了起来。

二、正面引导,提升学生耐挫能力

有的盲生过于自信,但在作品完成的最后阶段发现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就感到懊恼和沮丧,有的甚至会过激地毁掉自己的作品。教师培养学生勇于承受挫折的心理耐受力,就显得很重要。

例如,在完成课堂作业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遇到麻烦,需要向老师“求救”。特别是复杂的手工制作。有的学生原本满怀希望地盘筑老师要求的花瓶,由于盘筑时候的疏忽没有控制好瓶身的弧度,导致整个花瓶倒塌,最后没有完成课堂作业。学生一时无法承受这种失败后的挫折和打击,接着就做出了令我意外的举动。他满头大汗地抱怨着,突然小手一举从上往下把泥工作品给压扁了,嘴里还嘟囔着说:“烦死了!忙了一节课最后还失败了,没作业交了,怎么办?毁了算了!”

我看到了他的一举一动,说:“这么容易就能一次完工呀?你这才做了几次?就想一步到位了呀!你可知道世界上很多伟人都是在尝试无数次失败之后才成功的,半途而废一定是永远也做不好的!”“老师以前刚学的时候也失败过很多次啊,有什么关系啊!大不了重新再做。你知道‘失败乃成功之母’吗!”他默默地点点头,又准备重新开始做。

在美工制作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培养耐挫力。要让他们知道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半途而废!教师需要正面的引导,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帮助。通过这样反复地练习,培养学生遇到困难时候的心理承受力。

三、因材施教,训练学生自控力

一个拥有健康心态的人,其行为是受自我意识支配的,思想和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很好的自控力。但是一些学生的行为不能自控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这给学习带来了不少的影响。比如有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极易受外界的影响。对于这样的学生在美工课上要充分调动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并且可以不断地保持住这种有意注意。

二年级的学生曹某,在班里是一个很调皮的孩子,上了美工课更是变本加厉,总是不能安静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折纸,总喜欢看看别人,摸摸别人的东西,有时候甚至和同座位发生争执。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这个孩子对于纯粹理论讲授知识他没有多少的兴趣。他更加喜欢动手操作,如果给他做起事来的话,往往会非常的安静。针对这样的情况,我给他安排了很多的任务,做老师的小助手,给同学们发纸,发剪刀,收剪刀,帮老师打扫卫生等。如果期间有反复,还是会有一定的惩罚措施,经过一个多月期的训练,渐渐的他的多动减少了,他把更对的精力放在了老师交给他的任务上面,上美工课也变得比较安静了。

对于这些多动、缺乏自控能力的学生来说,交给他任务,让他做老师的得力助手,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再如何缺乏控制力的学生也有兴趣点,教师需要把握住兴趣点,因材施教地给予积极的引导,收效一定是良好的。

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和审美的培养,还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注重过程性的培养,加强在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诸如自信心、自控力、耐挫力等,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让学生中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更能让其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盲人学校)

上一篇:父爱伴我同行优秀作文下一篇:财务日常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