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礼貌 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通用13篇)
1.谈礼貌 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一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上一学期的教学,我了解到本班学生中有几位同学,如方康、方振宇、汪玉忠,语文学习兴趣浓厚,课上能够积极听讲,课下主动看课外书。但是,大部分同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比较落后,其表现在对待学习被动、麻木、懒惰,课堂上目光呆滞,课后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总是拖拖拉拉,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以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为序编排。教材编写时,把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个训练点。这些训练点根据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和语文知识、能力的内在联系,循序渐进地安排在第十册教材中。本册教材有阅读训练、习作训练和听说训练三条线索。从纵向看,第一条线索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安排训练点;从横向看,按横向联系、协调发展的原则,把阅读、听说、习作训练组成单元,力求做到每个单元听说读写训练的目标明确。在确定了各单元的训练目标以后,根据单元目标编选课文和练习。
本册课本共7个单元,每单元有1次习作训练,每单元还有1个单元练习,主要是复习本单元学过的内容,但在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上有适当的扩展。这样,本册课本共有必学课文26篇,自读课文1篇,习作训练7次,单元练习7个。
本册教材在阅读训练方面的重点有两项:一是了解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安排材料的方法有两大类:按事情发展顺序和按事物的几个方面。二是用归并段落大意和回答几个问题再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此外,本册教材还安排了句子训练,领会句子含义,以及背诵训练,列提纲背诵课文。习作训练与阅读训练配合紧密,前两次
1 是训练安排材料的方法,重点内容是写好记人的文章。本册教材加强了观察训练,有看图训练,也有实地观察。观察要有顺序、重点,还要抓事物特点。听说训练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听后抓主要内容,能分辨话中的正误。讨论问题时发表意见,说时条理清楚,语句通顺。
本册教材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立志报效祖国。(2)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3)热爱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4)教育学生爱惜时间、艰苦奋斗。(5)教育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三、教学目标
1、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识字223个,其中要求写的为159个,其余64个只要求认识。能正确认读学过的多音字,能辨别形近字,一部分会运用。
2、继续学写钢笔字,要求正确、端正、整洁。毛笔字临帖,要求坐的姿势、握笔姿势正确,养成认真写字的的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会背诵指定的课文。能领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课文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能用归并段落大意和回答几个问题再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按要求预习课文,初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4、能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初步养成认真细致观察的习惯。学会按事情发展顺序和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列提纲作文。能写条理比较清楚、内容比较具体的简单记叙文。初步学会写复信。写记叙文和应用文要求语句通顺,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听程度合适的讲话和广播,能抓住主要内容。能辨别别人说话中内容和语句上的正误。能抓住主要内容复述一件事。讨论问题时
2 能大胆发表意见,讲清自己的意思,说话有礼貌。
6、初步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憎恨剥削制度,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初步培养热爱人民群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初步形成珍惜时间、艰苦奋斗的品德。
四、教学措施
1、做到每节课都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注重教学的实效,让学生学有所得,绝不好高骛远。
2、扎实进行语言训练,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各种练习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参与学习的每一个过程,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加强积累,强化训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五年级学生通过四年半的课内外阅读和生活经历,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本学期的课堂教学,侧重于指导学生对积累进行归类整理,加强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教给方法,培养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捷径。“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可见学习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独立地探索新的领域,获取新的知识。因此,本学期,语文课堂上要适当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学法。
2.谈礼貌 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二
一、创设有效情境, 体验数学的“生活”味
1. 用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在第二环节让学生感受1公顷大小的时候, 我设计了一张学校的平面图, 由于这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校园, 所以顿时情绪高涨,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首先, 让孩子们猜猜涂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再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这块地方的面积就是1公顷。接着, 说说还有哪些地方的面积也是1公顷, 最后感知整个校园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把本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切身体验融合在一起, 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 使
关于交错级数审敛法
李娜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基础教学学院, 上海201620)
摘要:交错级数是高等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 如何判断其敛散性, 特别是级数不满足莱布尼兹 (Leibniz) 判别法条件时的敛散性问题是一个教学难点。本文讨论了交错级数敛散性的几个判别法, 在教学中可以加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判别法;交错级数;敛散性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
交错级数是高等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现有的高等数学教材中, 关于其审敛法, 大都介绍了莱布尼兹 (Leibniz) 判别法, 但是我们知道, 莱布尼兹 (Leibniz) 判别
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就有了直接、形象的体会。
2. 把生活情境贯穿全课。
数学内容大多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本课,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早晨7:30, 红红离开了面积是90 () 的家, 欢快地迈着大步来到了占地面积约1.6 () 的实验小学。上楼走进教室, 坐到自己的座位前把铅笔盒放到了面积是24 () 的课桌上, 手捧起封面面积是400 () 的数学书和同学们一起晨读。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 设计生活化的情境,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二、实施有效点拨, 感受数学的“抽象”美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 教师要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进行针对性点拨, 才能帮助学生感受数学的“抽象”美。
1. 拨一拨, 为学生释疑解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一定都是“一帆风顺”的, 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 教师的适时引导和适当点拨, 有时候就像是及时雨, 能令孩子茅塞顿开。例如:1公顷到底有多大?这个知识非常抽象, 所以我先出示一张1平方米的白纸, 告诉他们10000个这样的1平方米是1公顷。1公顷太大了, 所以先感知100平方米有多大。出示:28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1个正方形, 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问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约是1公顷?得出:100个100平方米就是1公顷。接着, 告诉孩子们教室的地面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 要有多少个这样的教室, 面积约是100平方米?多少个这样的教室, 面积约是1公顷?最后得出:200间普通教室的地面面积大约是1公顷。这样就能帮助大家更形象地认识1公顷到底有多大。
2. 做一做, 抽象知识具体化。
数学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 变抽象为具体,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从而实现有效学习。例如:为了加深孩子们对1公顷的认识, 我提供了很多信息, 让孩子们通过研究, 能表述1公顷的大小。 (1) 1平方米里可以站约14个同学, 1公顷的面积可以站 () 个同学。 (全昆山所有学校的学生大约可以站满1公顷) (2) 4个课桌面约是1平方米, 1公顷约由 () 个课桌面拼成。 (3) 一辆小轿车的停车位约是10平方
文章编号:1674-9324 (2013) 11-0106-02
法只是判断交错级数收敛的一个充分条件, 对于不满足莱布尼兹 (Leibniz) 判别法的交错级数, 我们该采用什么办法来处理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阐述.
米, 1公顷约可停小轿车 () 辆。 (4) 我国首艘航空母舰“大连号”的飞行甲板长300米、宽70米, () 个飞行甲板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此时孩子们已能清楚地表述1公顷的大小。更重要的是他们得到了成功的体验。我想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变得更加自主、自尊、自信和自豪。
3. 考一考, 走进生活获知识。
在教学完本课内容之后, 结合生活实际, 考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本课末尾, 我设计了一个思考题。出示广告:本小区环境优雅、景色宜人, 是绿色花园示范小区。占地面积11.5公顷, 其中儿童游乐场、老人健身房、网球场、道路等公共设施占地2.4公顷, 绿化面积达5公顷。可是在小区里走了一圈, 发现该小区共新建了住宅楼70幢。估计了一下每幢楼长约80米, 宽约10米。请你帮老师算一算, 房屋开发商的广告是否真实?如果是你和爸爸, 会买这个小区的房子吗?
三、引导自主探索, 享受数学“运用”之乐
3.谈礼貌 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三
[关键词]品读 精读 爱 美 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69
《夹竹桃》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随笔。文章通过质朴的文字描绘了在万紫千红的繁花中,外表普通沉静的夹竹桃所具有的可贵韧性,寄予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和高雅志趣。如何让学生透过季老清新淡雅、朴实自然的文字风格,品读言语形式呈现出来的文本之美,感悟其人文情深,这是教学的关键。为此,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三读三悟的教学思路,带领学生三思三疑,使文本阅读达到了言意兼得。
一、初读情思悟情深,追问“爱”从何来
《夹竹桃》一开篇,便以朴实的文字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这段话值得学生品读,原因有三:其一,这里用了两个否定式的句子——“不名贵”“不是最美丽的”;用了一个重点强调的肯定句式——“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两种句式上的转换,透露出作者对夹竹桃的深深情思。其二,这段话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品读的思路,铺设了一条探寻作者人文情怀的阅读之路。其三,这段话里有两个重点词语——“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我由此入手,带领学生展开追问:“文中哪里能表现夹竹桃的不名贵?你从哪里读出夹竹桃不是最美丽的?文中哪里表现出‘我’最留恋夹竹桃?‘我’为什么对夹竹桃情有独钟?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对夹竹桃情深的句子,批注自己的感受。”
通过初读,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并找到了与之相呼应的结尾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由此理清了本文的思路:夹竹桃的韧性使“我”留恋和欣赏,夹竹桃的月色之美让“我”回忆和眷恋。这样一路追问,学生一路梳理,对课文就有了清晰的探寻。
二、再读韧性悟哲理,探究“美”在何方
《夹竹桃》写作风格独特,文质兼美,意涵丰富,在质朴的笔触中融合了深邃的人生哲理。在季老的眼中,夹竹桃的美并不在外表,而在它内在彰显出来的可贵韧性。由此我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夹竹桃用什么触动了‘我’的心?细读课文,找出描写夹竹桃韧性的句子进行圈画并批注。”学生找出了两段精妙的对比:在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了院中繁花盛开的热闹,而到了第四自然段则描绘了夹竹桃沉静开花的淡雅。两相对照更加衬托出夹竹桃的与众不同。学生针对其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品读:“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两个“又”字表现出夹竹桃花开不懈的蓬勃生命力,学生体验到这是美的接力,是生命的接力,在夹竹桃的世界里,没有衰败,只有灿烂。在对夹竹桃韧性描写的句子中,有一段引人注目的关联句式:“在……在……”“看不出……也看不出……”“无……不……”“从……从……无不……”。我让学生将这段话变成一首小诗进行赏析,并通过朗读的形式把握其情感意涵,然后进行深入思考:既然“无……不……”和“……无不……”都是表达夹竹桃天天盛开,从不衰败的含义,为什么还要反复使用呢?这种双重否定句式有什么作用?如果去掉这个句式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通过对夹竹桃韧性特征的再读品悟,学生从关联词的运用中认识到,这是作者强调情感的一种手法,也是对夹竹桃表达欣赏和赞美的一种言语形式。
三、精读文本悟想象,思考“真”为何物
在季羡林先生的笔下,看似平凡的夹竹桃不只具有可贵的韧性,更有着无尽的风姿,能够引发观者无限的遐想和思索。正是基于对夹竹桃的喜爱,他的文字从质朴立刻变得华丽起来,意蕴悠长。如在描写月影下的夹竹桃时,透过富有张力的文字表现,他让读者也跟随着文本一起浮想联翩:站在夹竹桃迷离的花影中,看那参差的叶影吹动,想它是地图,它就是地图;想它是亚洲,是非洲,它就是亚洲和非洲,在空白的地方还有大海;想它是水中的荇藻,就有池塘会出现在眼前。
在这段描述中,季羡林对夹竹桃的向往和留恋显露无遗。我由此引导学生展开文本对话,进行自我解读和想象:“如果你就站在夹竹桃的月影之下,会想到什么?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学生通过自己的幻想,感悟到季老写作的妙处:动静结合,让文本中静态的夹竹桃变得像一幅动态的画,活灵活现,亦真亦幻,由此我带领学生推己及人,根据自己手头搜集的资料,知人论世地去思考季羡林作品中的一个“真”字。著名作家宗璞评价季羡林先生为“夹竹桃知己”,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格和情操,无一不是夹竹桃精神的写照。通过文本精读,学生借由作者的经历感悟季老人文精神中的“真”,而这也正是夹竹桃韧性精神的本质所在。
在对《夹竹桃》三读三悟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从感知夹竹桃的与众不同,到解读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的高雅品格,一步步深入挖掘文本言语,既得言又得意。
4.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四
全班共有学生52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上进心,但接受能力还有待提高,学习态度还需不断端正。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材分析
1.“简单的统计(一)”
2.“约数和倍数”部分的调整。
由于目前在实际教学中奎逊耐彩条的运用并不是很广泛,根据教学反馈的情况来看,用图解的方式也完全可以使学生理解分解质因数的原理,奎逊耐彩条在此的作用并不十分显著。因此,此次修订把利用奎逊耐彩条来分解质因数的有关内容删去了。但是在讲约数、倍数、最大公约数等内容时,仍保留奎逊耐彩条的形式,帮助学生借助直观进行理解。
3.“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部分的调整。
根据《大纲(试用修订版)》的要求,删去“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中的“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但是,我们认为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仍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需要让学生掌握,故把这部分内容移至本单元。
4.“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部分的调整。
(1)根据《大纲(试用修订版)》的要求,删去“同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异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三部分内容(“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移至上一单元),并对有关例题和练习题中的数据进行修改。
(2)删去“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的“连加、连减”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5.增加“数学实践活动”。
高年级的数学实践活动逐步转向培养学生初步的课题研究能力。本册教材中的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1)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这个活动通过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喜欢什么电视节目,初步体会到用收集、整理信息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例如,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家长比学生更喜欢新闻节目,等等。
在这个活动中,首先要使学生通过调查,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并从统计的结果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第三,要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高数学交流的能力。
(2)数字与编码
这个活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首先,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邮政编码的有关信息。其次,共同交流了解到的邮政编码及生活中其他数字编码的知识。最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给学校的每个学生编号的方法。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通过让学生探讨一种全新的编码规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精神,以及简单的课题研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 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 生的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 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数学思考
●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解决问题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
●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四、教学措施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5.谈礼貌 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五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认识2个多音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启蒙”“混沌”等词语的意思。
3.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课前诵读与月亮有关的诗歌]月亮清幽、旷远、美丽、神秘,让人喜欢,令人向往。许多诗人都留下了与月亮有关的诗篇,(出示诗歌)会背的就站起来背一背,体会体会月亮的美丽和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和月亮有关的课文《月光启蒙》(板题)
2.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理解“启蒙”:用“启蒙”说一句话。(让初学者得到基本、入门的知识。)
作者孙友田说:自己能成为作家、成为诗人,离不开他母亲的启蒙教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指名读最后一小节)
解题。谁能结合这段文字,将课题的意思说清楚、说完整。
3.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呵护与关爱。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里聆听作者母亲的启蒙之音。
二、合作检测
1.(出示自读要求)课前,同学们已经根据要求预习了课文。
2.先来展示一下预习的成果。(出示检测要求)
3.集体检测。
① (出示生字词)本课的生词有几个容易读错,谁来试一试。(两个轻声、两个多音字)
篱笆 时辰 洗澡 搂着 凤凰
割荆草 筛大米 坐花轿 红帐子
莲花落 混沌 聪颖 豁然开朗
② 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先把它放到课文中的句子里,联系上下文理解。
莲花落(看乞讨的莲花落视频)
混沌:比较句子(整个宇宙混沌一团;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两个混沌的意思相同吗?
豁然开朗:近义词(茅塞顿开)
③ 理清脉络。(出示课文插图)月光下,母亲是怎样启蒙作者的?
【交流小标题。一(1-5)唱歌谣;二(6-9)讲故事、唱童谣;三(10-13)猜谜语】
④ 读课文。母亲是怎样启蒙作者的?(指名分别读三部分。)
三、学习1~5自然段
1.月光下,母亲给我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我们先来欣赏那动听的歌谣。
2.学习1-5自然段,完成以下要求。(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找一找:童年的夏夜美妙在哪里?
练一练:这两首歌谣怎么读?
品一品:哪些地方写得精彩?读一读,说说理由。
独立思考(2分钟)--小组交流(4分钟)--集体汇报
3.集体交流。
① “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景色美
亲情浓
把美妙的感受放到课文里,读一读。
② 指名读两首歌谣。
读得怎样?为什么这么读?什么感觉?(根据文中语句,指导甜甜地、轻轻地读)
吟唱:听一听母亲是怎样吟唱的。(听录音)
齐读。我们不会吟唱,但可以一起轻轻地、甜甜地读一读。
这动听的歌谣中唱出了什么?(辛苦、勤劳、对未来充满了美好希望)
多么温馨的画面啊!你小时候有没有拥在亲人温暖的怀抱里,哼唱过这样的歌谣?(交流小时的歌谣。)
有趣的歌谣,温馨的画面,你们也是幸福的。
③ 说一说:哪些地方写得精彩?
芳香的音韵:芳香是一种气味,能不能形容“音韵”?
长:两个“长”的意思一样吗?
四个“了”
搂
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④ 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板书:爱)
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的母亲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给过你什么帮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四、学习生字
1.读
2.辰、凤的部首是什么?
3.九个生字八个不同的部首,想一想这些部首和字义有什么关系?
五、课后作业:
1.收集、整理身边的童谣、民谣,四人小组合作办一期手抄小报。
2.推荐阅读孙友田《母爱三部曲》--《月光母亲》、《迎接母爱》、《母爱似水》。
6.谈礼貌 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六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读中学写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只有与动物和谐共处,才能享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感悟生命的真谛。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理解“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的深刻含义。
【教学流程预设】
一、以情入文,悟“喜爱之情”
1.这节课继续学习--《珍珠鸟》。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珍珠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描述来回答)
2.珍珠鸟淘气、美丽、可爱、娇小还胆小,冯骥才可喜欢它了。在作者的眼里,珍珠鸟就像可爱的孩子。文中,他用了三个带“小”的词儿来写珍珠鸟。 (出示:“小脑袋”、“小红嘴”、“小家伙”)
(1)听老师读这三个词儿。(师读出“儿”化音)交流:什么感觉?
(2)指导读词、品词。
3.课文中还有四处地方称珍珠鸟为“小家伙”,请大家读读。
(出示)“拨开绿蔓一看,正是这个小家伙!”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
“不一会儿,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
(1)把“小家伙”换成“珍珠鸟”,再读读,看看有什么不同?
(2)指导读句、品句,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
二、咀嚼文本,品“鸟之信赖”
1.这篇课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文章仅仅只是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吗?冯骥才在谈散文创作时曾这样说:
(出示)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当然这“一点”往往令人深切难忘。
2.对照作者说的这一段话,你觉得课文还写出了作者的哪一点感觉,哪一点情境,哪一点滋味?请快速默读课文,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3.(出示)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齐读。
4.起初,鸟儿很胆小。从胆小到胆大,小鸟是怎样一步一步信赖“我”的呢?读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眼前出现的有趣的画面。
5.你首先看到的是怎样的画面?请读读有关句子。
(出示)“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
(1)你们从这一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引导学生抓住“神气十足”、“落”、“站”、“撞”等词来体会珍珠鸟胆子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调皮。)
(2)珍珠鸟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想象一下,一会儿它又去干什么了呢?
(出示)一会儿 ,一会儿 ……
(3)指导读。读出小家伙的神气、调皮。
6.第四自然段把珍珠鸟和“我”亲近的过程写得非常细腻,非常生动。再读读后面的句子,边读边体会、想象?把有关的词语、句子圈画出来。
7.引导学生抓住含义丰富的词句充分谈体会。
8.师引读第四段:起先……随后……渐渐地……先是……后来……
9.珍珠鸟为什么不一下子信赖“我”呢?这肯定有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让我们走进珍珠鸟的内心世界。现在,你就是这只小珍珠鸟。
● 小家伙,起先你为什么只在笼子四周活动,你在想什么呢?
● 小家伙,有一次,你落到我的小桌子上,俯下头来喝茶时,偏过脸来看我的反应,真是太可爱了!你能告诉我,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 小家伙,你嗒嗒啄我的笔尖,啄我的手指,有什么话儿想跟我说吗?
● 小家伙,我轻轻地抚摸你的羽毛时,感觉是那样细腻、柔软、舒服。你有什么感觉呀?
10.在我无声的关爱和精心的呵护下,小家伙放心大胆地、一步一步地接近我、信赖我,甚至和我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引读第五自然段)白天--傍晚--
三、融情入境,感“美好境界”
1.有一天,出现了这样一幅让人怦然心动的画面。(出示人鸟相亲图)在这幅画面中你看到了些什么?
2.想象:这小家伙睡得好熟呀 !它把我的肩头当作了什么?
3.这小家伙睡得这么熟,这么香,这么甜,那它的梦一定也很美很美。它会梦到什么呢?
4.这真是一幅至真至纯的画面。瞧,鸟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呀!你能给这幅画取一个题目吗?简单地说说理由。
5.同学们给这幅图起了许多富有生活气息,又融入自己独特感受的名字,真好!的确,此情此景感人至深,谁能用你的朗读赞美这美好的境界?(出示第六段)指导朗读。
6.好一幅人鸟相亲的美好画卷!好一片温馨和谐的美好境界!
(出示)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引读:
看着这肩头的小家伙,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呼唤:……
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们也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
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呼唤:信赖,一定能……
四、拓展升华,抒“感觉滋味”
1.一只本来怕人的珍珠鸟,因为信赖,变得与人亲密、友好。老师读了文章,深有感触,写下了我的一点感受:(出示,配乐朗读)
信赖缘于一份关爱,一份呵护,也缘于彼此间的尊重和宽容。只要我们心中充满了爱,善待身边的每一种生灵,就会看见它们出自天性的自由和欢乐。也许有一天,我们漫步原野,会有飞倦的小鸟在我们肩头歇脚;会有美丽的蝴蝶在我们发上扇动翅膀;会有可爱的梅花鹿,从远方的小山上向我们欢快的奔来……
让我们用宽广而细腻的胸襟去拥抱地球上那些可爱的生灵,让爱与我们相伴而行……
(播放一组人与动物和谐友好的画面)
2.同学们和我一样,一定对“信赖”又有了许多新的感受。谁来说说你对“信赖“的一点感觉、一点滋味?
3.总结:只要有信赖,我们相信不仅在作家冯骥才的书房里,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你、我、他都能创造出更多美好的境界。
【教学反思】
综观整个教学,立足教材,立足字词章句,围绕“信赖”这个主题,以“读”为线,以“品”为珠,串连起全文的脉络精神。从“初步感知”到“品读感悟”再到“感情升华”,将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品味文字,多种途径实践语言
古人有“感言,会意,得意”之说,说的是人们阅读一篇文章,首先感受到的是文章的语言,进而理解它的含义,最后记住这篇文章的意思。本课教学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实践,使学生进入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体验文本蕴涵的感情。如精心玩味三个带“小”的词语,比较诵读“小家伙”的四个句子;品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眼前出现的有趣的画面,引导学生找出值得品味的词语,指导欣赏,并将自己的理解融入朗读;抓住“一会儿” 想象珍珠鸟一会儿又去干什么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课文中的语言实践点,通过多种途径实践语言。这些实践点的落实使语文课有了真正的语文味,学生在细心品味字词、反复诵读句子中,提高了语言的鉴赏和运用能力。,
二、角色转换,使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
本课教学在引导学生领悟“信赖”这一主题上有独到之处。首先让学生感悟文中珍珠鸟对作者产生信赖是原因:作者对它的尊重、爱护、喜爱。然后让学生走进珍珠鸟的内心世界,来体会珍珠鸟从怕“我”到亲近“我”的心路历程。通过角色转换,更深入地走入文本,直接与作者对话,获得深切独特的体验。学生在角色对话中,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更全面的概括,并且要通过想象,用语言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欢之情,人与动物之间的爱与信赖表达出来。这样,语言和精神就在新的同构中获得了新生。
三、启迪思维,点燃思想的火花
这是一篇人文情愫较浓的文章。为了让学生以具体的语言为载体,深层感悟课文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在感悟“美好境界”这一环节时,出示人鸟相亲图,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想象的基础上给画面取题目,学生在欣赏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从而挖掘出文章的丰富内涵,深会作者之意。在“拓展升华”中,教师深情交流自己的读后感受,并播放一组人与动物和谐友好的画面,让学生浸润其中,再受熏染。这样的拓展是基于文本、服务文本的,文本深藏的人文情怀得到充分挖掘与展示,点燃了学生的思想火花。最后出示“信赖, 。”这样的句式,学生有感而发,思想精神取得了自我的提升,思维品质得到了强大的锻炼。思考的乐趣,思路的跌宕,思维的力量,思想的觉醒,尽在其中。
本课教学,弥漫着浓浓的情。师生在一同品味,一同追寻“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一真谛中,得到了精神的洗礼,获得了生命的体验。
(本课为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第十一期培训会展示课,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
7.谈礼貌 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七
就教学预设而言,文本解读应该是教师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对话和创造的过程,是优化教学设计与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实际上,由于个人知识背景、理解能力的不同,对文本的解读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有的侧重于“字面义”,有的侧重于 “字中义、字外义”;有的忠实于原文,有的讲究与时俱进;甚至对同一篇文章还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解读。笔者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却发现,许多教师在解读教材时经常出现“豆大的馒头———无从下口”的窘境,反映出部分教师文本解读的能力急需提升。那么,该如何顺利进行教材解读呢?下面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鹬蚌相争》为例, 谈谈解读教材的基本路径。
一、从语言到内容
课文由一个个句子组成,了解句子的意思是学习课文的基础。有经验的教师在接触课文时,一般通过了解句子的意思,进而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深入研读课文做好准备。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过:“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而句子则是由一个个词语连贯而成。要想深入、全面了解句子意思,必须从组成句子的关键词语入手。所谓关键词语,也就是对句子表情达意起至关重要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品味这些关键词语,读懂背后的深刻内涵,体会运用的准确,为深入了解内容,和文本、作者对话打下扎实基础。解读教材,理应从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开始。
题目,通常被称做文章的“眼睛”,是文章浓缩的精华,是作者反复斟酌才最终确定下来的。我们解读教材最先看到的是课文的题目。 但是,许多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往往直接跳过课题和课文对话,忽视对课文题目的推敲,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在《鹬蚌相争》中,我们在解读题目时,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鹬” “蚌”这两种动物的特点,然后重点研究一个“争”。因为“争”是这个故事的核心,是课文的题眼。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争”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清楚“争”最初的意思,为课上帮助学生概括内容、提炼主线做准备。
这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在解读教材时,我们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重点抓住一些关键词语,力求 “牵一发而动全身”,帮助学生打开和文本对话的窗口。如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抓住“威胁”“毫不示弱”“相持”等词语层层深入,由词到句再到整篇课文。如第二自然段抓住“威胁”分这样几个层次:先找出直接写鹬“争”的词语———“威胁”,接着了解什么叫“威胁”,可以换成哪些词语,理解“威胁”的意思,然后联系生活经历,揣摩此时的人物心理,最后进行角色转换, 以鹬的身份读出“威胁”的语气。当然,个人的知识基础、对课文的理解不同,重点抓的关键词语也就各不相同。抓住这些有代表性的关键词语,可以方便快捷地打开学生和文本、作者对话的窗口,提高学习效率,让对话变得简洁而深刻。
二、从课文到原文
教材是学习的主要载体,是编者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学习基本用书,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我们在进行解读教材时必须尊重教材,以教材为本。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我们鼓励教师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当然, 我们在解读教材时也不能遗忘了原文。作为教材,在选编课文时会对原文进行一定的删减,以更加符合学生特点和教材风格。所以,对入选教材的课文,一定要找到原文,全面了解原文内容,从而全面、 准确地解读教材,避免误读、曲解。
在解读《鹬蚌相争》这篇课文时,我们首先找到了课文的作者及出处。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策》 是西汉刘向编订的一部史书,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略和言论。入选教材的《鹬蚌相争》只是根据原文中的一部分内容翻译的。在原文中,完整的内容是和一定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的。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燕国大夫苏代给赵王讲了“鹬蚌相争”的故事,就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很明显,原文是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围绕着寓意的揭示,将课文和原文进行了对比,预设了从课文内容到原文的故事,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来理解寓意的学习流程,一步步把课文理解透彻、准确。
当然,我们在解读教材时也不能遗忘了作者。作为文章的写作者,在创作这篇文章时,总是和一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人物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全面了解这些时代背景、人物事件,才能准确、 全面地解读教材,真正和作者进行深入对话。
三、从一篇到一类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只是些例子”,它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从叶圣陶先生的这些话中我们受到很大启发,教材不是教学的终点站,而且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在教材本身,而在于通过教材的学习使学生举一反三,提高语文能力。我们学习一篇课文,要帮助学生带动一类课文的学习,发挥好教材这个“样品”的作用。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要教给学生学习寓言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寓言的兴趣,带动寓言类课文的学习。 寓言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态,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从而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在浩如烟海的世界文学宝库中,寓言犹如一串串闪闪发光的明珠,引人注目,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久弥新。 由于寓言故事篇幅短小精炼,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浅显直白,道理通俗易懂,深受儿童的喜爱。正因为如此,在现行小语教材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寓言类课文。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分别在二、三、五年级安排寓言类课文9篇。其中有《鹬蚌相争》这样的中国寓言,也有《狐狸和葡萄》这样的外国寓言。寓言类课文数量虽然不多,但其中丰富的想像、生动的语言、夸张的角色、 神奇的情节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读寓言类课文,能丰富想像能力,增长知识,受到启迪,获得快乐,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 启发。
在教学《鹬蚌相争》这篇课文时,我们要充分发挥好教材这个 “样品”的作用,教给学生学习寓言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自主阅读其他寓言故事。在初读阶段,学会概括故事内容;在研读阶段,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故事内容;在提升阶段,学会联系实际理解寓意;在运用阶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讲故事,并能初步学会根据对象的不同进行必要的调整。总之,学生通过 《鹬蚌相争》的学习,要能初步建构起学习寓言类课文的基本路径,形成基本的学习能力,为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做好充分的准备。
8.谈礼貌 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八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注意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背景介绍: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我们一线的大多数教师总是让用简单枯燥的识字教学来教学,结果孩子们注意力不能集中,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本节课教学,我旨在通过多媒体画面让孩子们能够乐学,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用了“复习导入新课——借助图画,初知偏旁和韵文——探究规律,区别‘礻、衤——看图读韵文识字,理解词语——小结——自主识字,指导书写”这几个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比较“礻、衤”两个易于混淆的偏旁,看图读熟与此相关的词语。
3.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识字能力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区别易于混淆的“礻、衤”这一组偏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习字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小朋友,这学期的《识字4》我们已经辨析了“木、禾”“、艹”“日、目”和“冫、氵”这四组形近偏旁。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以形近偏旁带生字的形式出现的看图读韵文识字。
2.板书课题:识字7,生齐读。
【上课开始,交代本课的学习内容,让孩子们对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被激发,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借助图画,初知偏旁和韵文
1.(多媒体出示图表)看看图表上列了些什么?画了些什么?
2.指导学生看图说话。(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
3.生自由读韵文的第一、二行。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会读了的读给其他小朋友听,不会读的互相帮助,互相正音。
4.不带拼音,自由练读,然后开火车读。
【利用多媒体课件,初步感知偏旁和韵文,让孩子们从画面中感受偏旁的区别。培养孩子们观察、探究能力、说话能力。】
三、探究规律,区别“礻、衤”,识别两个偏旁的字
1.了解“礻”的演变过程。
出示“神话、祝福、祖先”,读一读,找一找,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多媒体显示“礻”的演变过程,观察“礻”的古文字像什么?
看看图,读读词,想想这些字为什么都有“礻”这个偏旁?(与神仙、祖宗等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与“礻”有关的字?指名说。
2.了解“衤”的演变过程。
(1)出示“裙子、裤子、衬衫”,读一读,找一找,你们发现了什么?
(多媒体显示“衤”。)认识裙。
(2)同桌合作:看多媒体演示“衤”的演变过程,讨论“衤”的古文字像什么。这些字为什么有“衤”这个偏旁?(大都与衣服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与“衤”有关的字?指名说说。
(3)指名读,齐读这组词。
(4)连起来诵读第一二两行。
【通过观看部首演变,让孩子们对部首和字的印象深刻。这样,孩子们学生生字的兴趣也变得浓厚,更好地记忆了生字。】
四、看图读韵文识字,理解词语
1.出示“神话、祝福、祖先”这三幅图。
神话:我们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自由说说。如:嫦娥奔月、沉香救母、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八仙过海、牛郎织女等。
祝福:请学生说一句祝福的话。
祖先:如图中画的原始人,就是我们人类的祖先。
【让孩子们通过学过、读过的神话故事来理解词语,感知词语和图之间的关系,让孩子们一看到图就能想到“神话、祝福、祖先”】
五、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组词语,第一组词语“神话、祝福、祖先”都与什么有关?在这组词语中所学的生字都带有什么偏旁?第二组词语“裙子、裤子、衬衫”都与什么有关?在这组词语中所学的生字都带有什么偏旁?
2.齐读词语。
【通过总结让孩子们明白两个偏旁的汉字的规律,利用这种规律来给自己头脑中类似这种偏旁的汉字进行分类。渗透到这类词语,让孩子们产生梳理同类词语的意识。】
六、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读。
2.同桌交流:怎样记住这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集体交流:“礻”和“衤”要区别开。
4.教师指导书写: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5.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练写,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纠正写字姿势。
【写字教学是我们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所以教学中要做到扎实有效。我注重让孩子们先观察、分析字形结构,比较两个偏旁的不同后,再让孩子们进行练习。写字练习时,我们进行适当的讲评,并将孩子们写得好的字展示出来,让其他孩子进行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能够取长补短,在以后的练习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所以本节课我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揭示部首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汉字的规律。运用多种方式学习、理解词语,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在学习中认识词语,领会词语。在学写生字前,再一次回顾两个偏旁的区别,回顾本课内容,再一次强调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9.谈礼貌 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九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联系具体的细节描写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读懂文中主人公之间如茉莉般的真爱。
3、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真切体会爱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但是真爱必须付出真心;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做一个该爱就爱,并且愿意付出爱、懂得感受爱的人。
【教学重难点】
品读文章的细节,感受主人公之间的真爱。
【教学准备】
看一看茉莉花的样子,闻一闻茉莉花的香味,查一查茉莉花的习性。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爱的文章,大家一起读读课题。
2. 大家翻开书,轻声读读课文,注意把生字的字音读准,再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 随文识字读生字词。
4. 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感悟好词,体会茉莉的特点。
1.题目说爱如茉莉,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茉莉,找找看。
2.用文中词语描述一下你眼中的茉莉,概括茉莉花的特点。
点拨:在运用中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潜心读文,感受“如茉莉般的爱”。
1.了解作者对“爱如茉莉”的初步认识和态度。
起初,母亲说,爱如茉莉,作者赞同吗?(处理咽--用心品读字词,你就会从字里行间发现汉字丰富的表达效果。副板书:品味字词)
2、潜心读书,用心感受“如茉莉般的爱”。
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认同爱如茉莉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描写的几个场面,用心去感受父母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看看你能够读懂什么,体会到什么?在让你心动的地方做上记号,写下感受。
3、朗读感受深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用心与茉莉对话,领略其特点。
1、板书茉莉
2、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的学习了这一篇文章,下面请你结合上一课的学习内容以及你印象中的茉莉,向我们介绍一下你心中的茉莉。
3、出示图片:下面就让我们看一看这小小的茉莉花,这就是茉莉花,这还是茉莉花。
4、『出示三句话』:这三句话是作者笔下、文章当中的茉莉花,请同学们轻声地、自由地去读一读这三句话,在作者的笔下,茉莉花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5、我找三位同学读一下,你们思考一下,作者笔下的茉莉花的特点是什么呢?三句话中那些词语能概括他的特点。
6、三句话中那些词语能概括作者笔下的茉莉花呢?(三个词语概括出茉莉的特点)
二、用心与文字对话,感受真爱。
导语:文章的开始作者认为茉莉是平淡无奇的,(板书:平淡无奇)但是文章的结尾却说茉莉是洁白纯洁的,(板书:洁白纯洁)茉莉是幽香缕缕的。(板书:幽香缕缕)但是这篇并不是向我们介绍茉莉的文章,文章介绍的是一对普通人,介绍一对普通人之间普通的爱,他们的爱就像茉莉一样。
1、那么文章当中那些语句甚至那些词语能让我们感受到这对普通人之间的这份普通的爱呢,我们要学会用心去品读文字,我们接着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自由地读一读文章的第6自然段一直到结束,去看一看文章中那一句话让你感受到这份爱,那一个词语让你分享到这份爱,如果是词语就用着重号,句子就用方括号,要求明确吗?老师讲的清楚吗?
2、巡视、重申要求。如果你完成了就用你那清醒含笑的眸子看着我。
3、好,很多同学已经完成了任务,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找出的那些词语。或者是那些句子?谁先说。
导语:当你用心的去读文章的时候,我们发现文章中的句子会传情,当然我们找出句子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能够通过一些细节去读懂这些句子。(板书细节)细节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段画面,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语。
『出示6-8小节』:下面就让我们看一看同学们找出的第一处, 轻声读一读,看一看这些句子中那些细节让你感动,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妈妈深爱爸爸,哪些细节让你感受爸爸爱妈妈?现在开始吧!
4、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妈妈深爱爸爸?
小结:这就是妈妈爱爸爸,她的表现是煮一碗饺子,她的表现是用虚弱的声音嘱咐。
5、那么爸爸对妈妈的爱呢?你感受到了吗?你找到了吗?
6、我们的读书就要从细节处读出感觉,我们的读书还可以把一个词语读活。『出示直奔』 看到这个词,让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评价:一个词语已经激活了?我们能从这么多的画面中体会爸爸的心中想到的是什么,爸爸心中只有谁?
7、用我们的真心去感觉这段文字,用我们的理解去感悟这段文字。齐声朗读这一段文字。
总结:这些文字让我们感受到妈妈对爸爸的爱,但是这种爱不是翘首企盼,她表现的只有一碗饺子,爸爸表现的不是像现代人一样送玫瑰花,而是直奔医院而且是每天都去,我们认为他们这份爱表现的是很普通的,但是表达的却是非常真切。(板书:普通、真切)
7、『出示文章第9小节』:文章的第9自然段是同学们找出的又一处文字,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看看爸爸与妈妈之间的爱是如何表现的?
8、那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爸爸与妈妈之间的爱?
9、我们不需要去多讲,因为这时就连阳光也多情了,她只是悄悄的探了进来,她也不愿打搅这场面。让我们去感悟这静谧美好的一幕,感悟这温馨的画面。齐声朗读这一段文字。
10、看着这幕场景作者怔住了『出示怔住了』,这个词语你理解吗?作者为什么会怔住?
导语:我们读书就要从一个词语当中去读出味道来,这个场景把作者怔住了,我想下面两句话会怔住你们,因为她已经怔住我了。从下面的两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11、『出示对话』:读一读这段对话,你读懂什么?
12、这是你们读懂的,在这两段话中爸爸说“我夜里睡的沉”,这一夜爸爸睡得的沉吗?看一看文章中那些细节看出爸爸睡得并不沉。(阳光、哈欠,眼睛)爸爸为什么睡不沉?
13、妈妈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不想惊动她”,妈妈睡的沉吗?快点找一找?有一个细节?
14、细微处体现真爱,对话中回味真情,用我们的心去朗读。
总结:可是他们分明想告诉对方他们自己睡得非常沉,这就是他们之间的爱,他们的爱似乎表现的还是那么简单,但是他们表现的却是那么的感人。(板书普通、感人)
15、现在再请我们回味那感人的那一场景、温馨的那一幕。我想会是另一番感觉。
16、这爱真是情意绵绵呀。(板书:情意绵绵)
三、用心与作者对话,探索爱的真谛。
1、细节中流淌着深情,细节中流淌着真爱,目睹这温馨的一刻,作者从心底里发出了感慨。
『出示: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齐读。
2、引导:曾经,当妈妈告诉我真爱就像茉莉时,我“差点笑出声来”;现在,我认为真爱就如茉莉一样,这又是为什么?
(真爱不需要豪言壮语,真爱中的人举手投足都会沁人心脾。)
3、教师导读:作者本以为爱是平淡武器的,但是真爱太可贵,因此平淡无奇的茉莉难以承载可贵的真爱;当看到妈妈记得为对方煮一碗水饺,看到爸爸爸爸守候在病床前。真爱原来可以表现得如此普通,真爱中的人就像这病房中的洁白纯净的茉莉一样真切无私,就像幽香缕缕的茉莉一样情意绵绵。
4、此时你认为爱像茉莉吗?
就让我们一起与作者的心共同跳跃,一起去赞美吧: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5、教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种爱,不同的爱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赞美茉莉般的真爱,我们不渴求人世间所有的爱都如茉莉,爱可以如茉莉一样幽香缕缕,爱也可以如玫瑰一样热烈奔放,爱更可能如柠檬一样甜中带点儿酸。但是只要是真爱,就要付出真心;只要是真爱,就要付诸行动,只要是真爱,就要时时想着对方。(板书:真心→真爱)
结语:希望这茉莉般的真爱能像茉莉的缕缕幽香一样钻进你我的心中,希望我们都做一个该爱就爱,并且懂得感受爱的人。因为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板书设计】
普普通通 平淡无奇
爱 如 茉 莉
真心→真爱
真切感人 情意绵绵 洁白纯净 幽香缕缕
【作业设计】……
以你现在的年龄, 以你现在的经验,你认为真爱如什么?(2-3生)生活中,去感受,去体会,真爱是什么,如果你懂得了爱,便会真正享受生活的甜蜜和喜悦。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10.谈礼貌 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十
语文课六环节导学设计
课题 17、爱如茉莉 课型 阅读课 课时 第一课时
学材分析
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芬芳怡人。。
学情分析
文章选材典型,看似平实的文字却蕴含着人生基本的哲理和情感,相信学生联系生活能很好地理解。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延伸到生活中,学生心灵会比较容易受到触动,引导他们去揣摩细节描写。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其中9个生字,并记住字形。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能力目标
2.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情感目标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有关爱的细节描写,体会父母之间平淡而真挚的爱,进而理解“真爱就像茉莉”。
导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法教法 点拨法、自读自悟法
导学流程 学生学习活动 教师导学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出示课题
(3分钟) 生跟师板课题。 师: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人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课文,体会其中与众不同而又感人至深的爱。板课题
联系旧知导入,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氛围。
呈现目标
渗透学法
(2分钟)1.自学课文。
(1)圈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3)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自主学习
讨论研究
(10分钟)交流:1、(1)你学会了什么字?(从音形义三方面说)
(2)是怎么学会的?(方法指导)
(1)你准备怎样读好课文?选择难的句子读好。
(2)在小组中读。
(3)自告奋勇读。评。
3、说说课文大意。
师组织交流,维持纪律。
根据目标进行细化提问,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习得方法。
交流点拨
达成目标
(10分钟)(2)“寻思”、“随手”与“一本正经”:抓三个词语的对比体会母亲内心世界就像茉莉一样羞涩、含蓄而芳香。
蹑手蹑脚:形容脚步很轻。为什么蹑手蹑脚?怎样蹑手蹑脚?(做动作)
师点拨: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一些难读的句子,理解一些词语
(1)“叮嘱:爸爸叮嘱我什么?一遍两遍是不是叮嘱?爸爸会怎样叮嘱?生活中的你有没有受到别人的叮嘱?(联系生活与展开想象相结合理解词语) [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需要教师对教材深入地钻研,灵活地把握]
同步训练
关注慢生
(10分钟)现场写生字作业,挑最差的学生的作业展示,让好的学生检查纠正,后进生再修改,再展示。
质疑问难
总结拓展
(5分钟)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组织解决。
11.谈礼貌 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十一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P105-P106例1及练一练
教材分析:
转化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一种策略,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熟悉的问题。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而应超越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指向策略的形成和应用意识。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联系实际感悟转化的含义,体会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转化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以及列举等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也掌握了一些技巧和方法,但当时这些技巧和方法更多是针对解决具体问题而言的,因而是零散的、无意识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乐于和同伴交流解决问题时所运用的策略,能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1、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
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初步形成策略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彩笔、卡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题纸。
教学过程:
(一)感知转化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多媒体出示《曹冲称象》的画面)
提出问题:曹冲是用什么方法称出大象重量的呢?
(曹冲先把大象运上船,做上记号,然后把大象赶下船,装上石头,再做上相同的记号,称出石头的重量,就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也就是说,曹冲是用称石头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小曹冲所用的这种方法,我们数学上称为转化。
转化是我们平时常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转化)
(二)自主探索,初步感受转化策略
1.任意出示两个图形,学生观察,哪个图形面积大?
学生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教师肯定数方格是个好办法。
2.再出示例1图,仔细比比,哪个图形面积大?
由于图形比较复杂,学生通过数方格可能会出错,也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答案,建议学生拿出题纸,同位一起研究研究有没有其他好方法。
3.用课件演示用平移和旋转转化成长方形比较大小的过程。
教师指出:这其实是运用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叫做“转化”。(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4.提问:(1)这是把什么转化成了什么?
学生体会到这是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长方形。(适时板书:不规则图形→长方形)实际上我们是把不规则图形面积这个新问题(板书:新问题),转化成了长方形面积这个我们熟悉的、已经解决的问题(板书:已经解决的问题)。这样一转化(板书:
→),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转化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形状变了,大小没变)
(三)回顾旧知,体会转化策略的运用
1.回想一下: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没有运用转化策略解决过问题呢?
学生可能回忆并列举出: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老师适时课件或学具演示,并在黑板上将转化关系用图示表示出来。
2.转化策略曾经帮助我们解决过这么多新问题,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组题,动动笔算算,体会体会哪儿运用了转化策略?有发现,可以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四人小组内每个学生的题纸各不相同,学生独立计算、观察、体会到转化后,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3.举个例子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可能举例:①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②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
提问:这里都用了转化策略,有什么共同地方?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体会到转化的实质——转化前和转化后计算结果不变。
小结:这么多地方用到转化的策略,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可能体会到:转化策略应用很广泛;转化策略能解决新问题;转化策略能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
(四)解决问题,深化转化策略
1.明明和冬冬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上分别画了一个图案(图中直条的宽度都相等)。这两个图案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会想到把右边图形中的直条边通过平移,转化成和左边相同的图案,肯定学生不仅善于观察,还善于想象。
2.观察下面两个图形,要求右边图形的周长,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师:指名学生用手指出右边图形的周长是由哪些线段围成的生:(边指边说)是这些线段围成的总长度
师:对,那如何来计算它的周长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想把这条边移到这儿,这条边移到这儿……这样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师: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这两条横着的边移到这儿,这两条竖着的边移到这儿。
师:(演示)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方法:把这两条竖着的线段向右平移,这两条横着的线段向上平移。这样一来,原来的图形就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而它的周长有没有改变?
生:没有。
师:现在你能快速计算它的周长了吗?
生:(3+5)×2=16(厘米)
师:完全正确!通过这个练习,我感觉同学们的转化水平又提高了
3.用分数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成员听,再全班交流。
①通过割、补的方法,把涂色部分转化为扇形,从而一下子就可以看出占了整个圆面积的1/4。
②通过平移的方法,把涂色部分转化为正方形,从而一下子就可以看出占了长方形的1/2。
③把两个空白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空白部分一共占了6个方块,剩下的10个方块就是涂色部分,因此涂色部分占5/8。
4.一块草坪被四条一米宽的小路平均分成了9小块,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看如何计算比较简便?
生:可以把小路通过平移移到草坪的四周,这样很容易看出要求草坪的长为(45-2)米,宽为(27-2)米。
师:对于一些复杂的图形都能被大家轻松攻破了,真不错。
(五)总结延伸,渗透思想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有位数学家说过:“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学完今天这节课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化的过程。将复杂转化为简单,陌生转化为熟悉,抽象转化为具体,未知转化为已知。所以,掌握转化的策略,对学好数学至关重要。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善于运用转化、用好转化的策略,才能有效解题。
(六)作业布置,用转化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谈话:转化策略应用非常广泛,大家课后可查阅资料看多媒体中给出的问题是他通过什么策略解决的。
相信今后同学们能主动运用转化策略,让它帮助你解决更多学习中和生活中的问题。
(七)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转化
不规则图形
──→
12.谈礼貌 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十二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3、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金字塔全景图,问:能运用图中的词语描述一下你看到的金字塔吗?
(出示词语:角锥形建筑物巍然屹立 傲对碧空 举世闻名,进行描述。)
2、看到这样巍然屹立的金字塔,你们的心中有什么疑问呢?
(如:有什么特点?怎么建成的?为什么而建?等。)相机板书有关问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要围绕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去探索金字塔的奥秘。
二、合作学习,研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过渡: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又使我们加深了对金字塔的了解,那课文的第三节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自读课文。
2、交流汇报: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结合资料,个人汇报:
(高146米,相当于40层大厦: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从数字,板书:数字;朗读指导:我们的综合楼只有四层,你想一想,当你站在比综合楼高出十倍的40层大厦下看这座大厦的楼顶的时候,你怎样看?你会怎么想?同样,站在胡夫金字塔下呢?把它的高读出来,把你的惊叹表达出来。)绕一周走一公里:体会到到金字塔底面积很大,用数学来说明;
指导朗读,你知道绕我们学校走一圈多少米吗?算一算,绕金字塔走一圈相当于绕学校走几圈?)
(231万块,平均每块2.5吨,石头之多,石头之重,三分之一米宽的石路,可以绕地球一圈,要六十万个车皮,如果把这些车皮连起来,也快要绕地球一圈了,把你的不可思议,惊讶不已表达出来。)
砌合得很紧密,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是怎样结合的?(将石块打磨得十分平整,然后叠放在一起,中间没用任何水泥类粘结物。这样堆砌起来的金字塔牢固吗?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你知道吗?为了保证金字塔永远不倒,古埃及人没用一颗钉子,没用一根木料。因为钉子时间长了会生锈,木料时间长了会腐朽。整座金字塔都是用这些巨石构建的。)
经常10万人,30年:我们乡约有四万人,你想想十万人是多少?据记载,当年,每3个月便换一批人,每批十万,估计一下整整30年,要多少人?联系上文说说为什么要用这么多人呢?)
小结:这一小节中罗列了许多数据,也把金字塔与其他事物作了比较,更有形象生动的描写,让我们牢牢地记住了金字塔的特点。
3、引读第3节。思考:分析这些数据,通过这样的比较,再加上具体形象的描述,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交流。(宏伟、精巧;智慧、勤劳;奴隶、剥削)
4、练习:把句子补充完整。
万里长城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胡夫金字塔的建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我们学校的多功能报告厅很大,。
三、过渡:这么多这么重的石块,这么宏伟这么精巧的金字塔,30前的古埃及人民是如何建造的呢?
学生汇报:
生1:勤劳而聪明的埃及人民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看他们--(介绍书上的方法,边读边用画图来表示;)
生2:当时没有起重机,没有汽车,没有石厂、机器……埃及人民就是这样,用无数的肩膀和无数的手把一块块巨石搬运过来,并砌成金字塔。多么了不起啊!
生3:请看,这是我画的建造金字塔的场面,是根据课文中的句子画的。(出示图画)
学生汇报:
生1:“这些金字塔矗立在黄沙之中已经有四五千年了。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让我明白了它历史悠久,体现了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生2:这又与 课文的开头呼应,理解了它所以“傲对碧空”!
生3:我想对埃及人民说:你们是伟大的,令人崇敬的!
四、课后练笔:
我国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收集了一些有关长城的资料,请同学们学习本课写法,写
一篇介绍长城的文章。
板书设计:
14、埃及的金字塔
宏伟
埃及的金字塔 智慧的结晶
13.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十三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理解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谈到爱,那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人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当然,爱也有不同的表达式。昨天我们初读了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爱如茉莉 板书课题
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自学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四、作业
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反思:
16、爱如茉莉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自主合作学习,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父母之爱。教育学生懂得感恩。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父母之爱。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人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当然,爱也有不同的表达式。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爱如茉莉》,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感受这茉莉般的爱。
二、学文,了解茉莉特点。
1、请同学们默看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茉莉?分别写出了茉莉的什么特点?
2、学生交流:
3、出示这些词„„。这些词都写出了茉莉的特点。想一想,应该怎样读这些词?
4、真神奇呀,同样的茉莉花,开始作者觉得它平淡无奇。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觉得它洁白纯净,散发出缕缕幽香,还袅袅地钻进了心中。为什么呢?
三、精读课文,品味爱心。
1、让我们走进作者描述的感人故事中。先轻轻地、用心地读一读这个故事(课文的6—17);再找一找描写特别感人的地方;然后再好好想一想,从哪些细节上感受到“爱如茉莉”?
2、交流:
谁想第一个来交流?先把自己画出的感人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再说从细节中感受到的茉莉般的爱。同一语段,有不同感受的可以补充。
(1)“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2)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
(3)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
第10节
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睡眼蒙胧地抬起头,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把我拉了出去。爱是忘我。)(5)一席对话:出示
望着爸爸布满血丝的眼睛,我心疼地说: “爸,你怎么不在陪床上睡?”
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爸爸去洗漱,我悄悄溜进病房,把一大束茉莉花插进瓶里,一股清香顿时弥漫开来。我开心地想:妈妈在这花香中欣欣然睁开双眼,该多有诗意呀!我笑着回头,却触到妈妈一双清醒含笑的眸子。“映儿,来帮我揉揉胳膊和腿。” “妈,你怎么啦?”我好生奇怪。
“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3、引读出示:
(1)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
(2)质疑:幽香只能用鼻子来感觉,怎么钻到心中呢?钻到心中的是什么?(学生交流,擦去题上?)
4、引读出示:
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1)引出齐读。指名读。(2)真的领悟了吗?
茉莉虽然(),但()。
爱如茉莉。这样的爱虽然(),但()。
四、拓展:
同学们,让我们走出课文。如果让你打个比方,你认为爱如什么?请你写一写。爱如……,……。a)学生动笔。b)交流。
2.爱有多种表达方式。无论是同学、朋友间的友情,还是与家人间的亲情,还是成人之间至高无上的爱情,即使没有什么轰轰烈烈,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同样有真挚的爱。或许平平淡淡,才是最真真切切。爱如茉莉
一席话 牵挂 一微笑 领会 一握手 相依
五、作业:
搜寻自己与父母的爱的话题,写一写。教学反思:
17、月光启蒙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孙友田的经典诗句,相机介绍诗人。
2.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读,注意轻声(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凤、凰、嫦、荆、帐)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
混沌: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3.通读课文,思考分段
交流
第一段(1~3):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第二段(4~8):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9~9):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4.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教学反思:
17、月光启蒙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看了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或想说点什么?
2.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里聆听这位农家母亲的声音。
二、精读指导
1.学习1~5自然段
(1)自由读,注意捕捉读时内心的感受
(2)学生交流感受
①篱笆小院和谐、惬意:天上有星星月亮,篱笆院中有柔和的月色,安详的母亲,乖巧的“我”。
②母亲的嗓音甜润、轻盈: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3)谁能用甜甜的嗓音吟诵母亲所唱的歌谣?
(4)女生齐读2、3自然段。
(5)出示: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交流:母亲的声音甜美,充满深情,仿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母亲动人的音韵使“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悠然飘逸。
(6)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7)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4.学习6~13自然段
(1)自由读6~9自然段,找出描写母亲形象的一句话
(2)出示: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交流: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②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3)自由读10~13自然段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交流
③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
5.母亲的歌谣故事,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的美妙。所以,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6.出示:最后三句话
(1)从这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什么?
(2)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
(3)再读,体会其中包含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指名读,齐读。
三、总结全文
1.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2.让我们轻轻闭上眼睛,走入记忆的长河,再在母亲的爱中回味一番,陶醉一番。
3.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的母亲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给过你什么帮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板书:
17、月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
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唱童谣
飞向诗歌的王国
猜谜语
教学反思:
18、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学习他谦虚好学的美德,感受小姑娘的率真可爱。
教学重难点: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学习他谦虚好学的美德,感受小姑娘的率真可爱。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他不仅对科学事业执著追求,而且还有着谦虚好学的美德,今天,„„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词
2、读课文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5、自学生字词。
6、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本课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小姑娘碰到了一位穿着随便的老人,父亲告诉她,那位老人是爱因斯坦。
第二段(第4——5自然段):写爱因斯坦向小姑娘学习穿戴。
第三段(第6——7自然段):写爱因斯坦向小姑娘学习整理工作室。
第四段(第8自然段):写小姑娘的母亲问爱因斯坦,他和小姑娘在一起时都谈些啥。
四、作业:
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反思:
18、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会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2、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板书:爱因斯坦(?)说说你对他的了解。齐读课题。
2、一个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和一个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三次相遇,相处,成了好朋友)
二、精读训练
(一):快速通读全文,用“——”画出描写他们三次相遇的句子。
1、根据学生交流课件出示:
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
面而来的一位老人。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1)读读三句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
(2)“撞”——“遇”——“等待”说明什么?(从不熟悉到熟悉)
(3)“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说明什么?(时间在推移)“随着……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把你从三句话中体会到的内容说一说。
(4)指导朗读三句句子。抓住“撞”、“遇”、“等待”等词语。
2、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引导让学生自由提问。(爱因斯坦和小姑娘三次相遇,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二)精读第一次相遇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课件出示:老人蓄着一棒短而硬的小胡子 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 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A、照样子写词语:短而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B、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2)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动作的句子。
A“一边……一边……”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B、齐读。
(3)提问: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读课文,用“因为……所以……”说说原因。
(4)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出示:
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足及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A、照样子写词语:又肥又长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B、从这段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
C、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穿着的句子。
2、当小女孩把这见事告诉父亲后又怎样呢?师引读父亲的话。
3、什么叫“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问)小女孩为什么“纳闷”?
4、根据回答出示:
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把反问句换一个说法(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6、分角色朗读这一段。(由三名同学分别读爱因斯坦、小女孩、父亲)
7、小结:这一段写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三、熟读这部分课文。教学反思:
18、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第三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会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2、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说一遇爱因斯坦的情景„„
二、精读第二次相遇部分
1、过渡: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第二天她又遇上了。这次相遇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2、找出课文中有两个“仍是”的句子。
出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1)、读第2自然段,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
(2)、“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3)说说“一面……一面……”体现了什么?(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3、找出这一段中爱因斯坦和小姑娘的对话,同桌分角色读一读。说说从这一段对话里读懂了什么?
(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小姑娘天真)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4、分角色读第二段。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三、精读第三次相遇部分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从那些词语句子中反映出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
(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3、什么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内怎样乱?
4、分角色读第三段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四、作业
1、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2.想一想: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板书:
第一次相遇
撞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第二次相遇
遇
第三次相遇
等待 教学反思:
19.谈礼貌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30、谈礼貌
2、学习“貌”,指名组词
3、指名说说常用的礼貌用语有哪些?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提醒学生注意:“嫌、盾、训、逊”是前鼻音;
“嗽”是平舌音
“校”课文中读“jiao”
2、说说下列词语意思
古训 矛盾 咳嗽 粗暴 纠纷
安慰 情操 修养 文雅
3、指名分段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2、学生交流
3、齐读课文
五、指导写字
1、指导
2、学生用钢笔描红生字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教学反思:
19.谈礼貌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语言材料,懂得礼貌待人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懂得礼貌待人的好处。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1)由读第1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些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君子不失色不失口
(3)重点理解:“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彬彬有礼,粗暴,出言不逊”
(4)师小结:从对古训的解释中可以知道:要做到待人彬彬有礼,就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言语。(板书:态度、言语、彬彬有礼)
(5)这一自然段先引用古训,目的是要引出一个什么话题,找找课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板书:使用礼貌语言,优良传统)
(6)想想这一自然段该用什么语气读?(庄重的语气)
(7)齐读第1自然段
2、学习第2—4自然段
师:同学们,从学习第1自然段中知道礼貌待人包括了态度有礼貌和说话有礼貌两个方面,现在看第2—4自然段写的三个例子中,哪些语句是写人的态度,哪些语句是写人的语言的。
(1)学生自读,围绕要求同桌讨论。
(2)交流
A、生交流第一个例子:(牛皋问路岳飞问路)
根据生交流,师板书:马上施礼“呔,爷问你”
下马施礼“请问”
B、师:作者用哪句话来概括了这两种情况的?请大声齐读:出示句子:“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板书:人心暖讨人嫌)
C、小结并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牛皋表现,用否定语气;岳飞表现,用赞美的语气)
D、齐读第2自然段
继续交流(第2个例子)
A、师根据学生交流,后板书:连忙抬起脚“对不起”
微笑着说“没关系”
B、齐读最后一句板书:避免纠纷
架起桥梁
C、指导朗读:(读出平和、高兴的语气)
D、齐读第3自然段
交流第3个例子。
A、学生交流,师板书:文雅和气宽容 安慰,不能怪你
沟通心灵反映情操和修养
B、指导朗读
C、齐读第4自然段
(3)练习(出示填空题)
牛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岳飞先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朋友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青年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总理__________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见要写礼貌待人,就要把具体的态度和语言结合起来写,这样才能写得生动感人。
(5)小结:课文2—4自然段分别举了古人和今人,普通人和伟人的三个事例来说明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重要,这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想想每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2)理解“交往”
(3)齐读第2句话(理解“恰当地”、“和谐”)
(4)这一自然段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5)指导朗读
(6)齐读第5自然段
(7)小结,板书:关系更和谐,生活更美好
三、作业
1、课后练习4。
2、熟读课文,搜集生活中礼貌待人的事。
教学反思:
20.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了解长征的有关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
1、正音。
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三、熟读课文,分清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四、作业
试背课文。教学反思:
20.七律.长征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教学重难点: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读背课文。
二、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 《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三、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四、作业
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
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夸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水拍云崖、铁索寒 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更喜、尽开颜
教学反思:
21.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艰苦”“燃眉之急”造句。教学重难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事。板书课题:14彭德怀的大黑骡子)
2、简介彭德怀。
3、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事?
二、自读课文:
1、自学要求:
①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②画出不懂的词语,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③思考揭题时所提出的问题。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2)指名回答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事?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辅导。
五、作业
1.练渎课文。
2.抄写生字词。教学反思:
21.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句子的含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思考:
1、彭德怀既然那么喜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要把它杀掉?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归纳出: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土,为了让更多的战士走出草地,他才杀了牲口。
二、再读课文:
1、用“——”画出表现彭德怀爱骡子的语句,用“══”画出表现彭德怀爱战士的语句。
2.同座交流,讨论,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1)学生读表现彭德怀爱骡子的语句。
(2)彭德怀是个铁骨铮铮的军人,对待大黑骡子却是如此深情,让我们再好好地体会体会。
(3)投影映示其中的几个句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①读了这段话,你们有何感觉?
②彭德怀为什么这样爱大黑骡子呢?
③指导朗读。
出示: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
①这里为什么用省略号?你认为可以补充什么内容?引导学生想象彭德怀的内心活动、神情,体会他对大黑骡子的感情。
②指导朗读。
出示: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①彭德怀为什么吃不下肉汤?你有这方面的切身体会吗?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的体验中去将心比心,体会彭德怀内心的痛。
②指导朗读。
(4)学生读能表现彭德怀更爱战士的语句。
①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上。
②现在,草地上断粮了,彭德怀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之急。(理解“燃眉之急”)
③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
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4、分角色朗读2-20自然段。
(1)同座练读。
(2)指名读,评价(要读出彭德怀爱骡子但更爱战士的心理)
三、谈谈你对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四、作业: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收集有关彭德怀的小故事。教学反思:
21.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第三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分角色朗渎课文。
二、指导造句
1.找出“艰苦”“燃眉之急”这两个词所在的句子
2.讨论:
“艰苦”可以与哪些词语搭配?(岁月,环境……)
你觉得什么情况才可以称为“燃眉之急”?你碰到过“燃眉之
急”的时候吗?
3.同座讨论造句。
4.指名造句、评价。
三、总结课文:
在这篇课文中你学到什么?
四、实践活动:
讲述有关彭德怀的小故事。
五、作业:
1、用“艰苦”“燃眉之急”造句。
2、小练笔:写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教学反思:
22.大江保卫战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998年的夏天,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似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与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板书:大江保卫战)
二、自主合作,小组探究:
1、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2、熟读课文,感知大意。
3、合作探究,理清结构。
三、自主阅读
找出表现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的语段,自主阅读。
四、作业
熟读课文,搜集有关资料。教学反思:
22.大江保卫战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导入„„
二、自主合作,小组探究
1、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文中着重描写了哪几个典型事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有准确而简炼的语言概括出来。(A、大堤抢险 B、铁汉本色 C、勇救群众)
2、合作学习。
各小组根据组员的喜好选择学习任务,组长做好分工学习,然后相互交流,充分发表意见。
(出示投影片)学习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令你最感动的句子,说说为什么。(2)通过讨论交流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官兵们肩扛着沉重的沙包,在泥土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战士意志坚强、奋不顾身)你认为哪些词语最关键?(穿梭、索性奔跑、全然不顾)
“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 这表现了人民子弟兵什么精神?(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与人民心连心的本质)“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哪里就有……”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范读、轮读、齐读。)
三、歌曲渲染,感情升华 播放歌曲《为了谁》,在音乐中师激情谈话: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面对这样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
课后搜集有关抗洪抢险的动人故事或图片,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中交流。教学反思:
23.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重难点:知道诗的大致意思。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
二、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思考并讨论: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五、作业:背诵课文。教学反思:
23.古诗两首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知道诗的大致意思。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
2、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看插图)
3、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古诗。
3、那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4、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三、再次学习交流。
1、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三个)
2、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四、深入研究学习。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
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
5、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自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
五、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
1、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
2、你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六、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 些?
七、作业:
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杭州西湖,写一两句诗。老师已经拍下了几张西湖的照片,一起来欣赏。教学反思:
24、望月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请大家背诵。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中间也有不少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3、出示课题21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3、学生质疑,理解部分词义:
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到下节课。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赏月外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第一段(1—2):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教师进行指导。重点指导:斑、絮、呵欠
2、用钢笔描红。
3、写出近义词。
光点()凝望()惊奇()封闭()
聚集()幻想()清幽()闪耀()
五、作业:抄写词语。
教学反思:
24、望月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重难点: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的意思。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学生练习。
2、读词语。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注意朗读时的感受。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板书: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3、同学们,想不想把这幅图画画出来?学生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那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4、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看,是不是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播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5、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三、学习课文第二到三段
(一)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交流后板书:聪明好学 爱幻想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2、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3、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解释。
(2)教师点拨理解。
6、指导读诗,背诵。(出示整首诗读读、背背)
7、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吗?(学生自由背诗后指名回答,师出示搜集的有关诗句进行补充,学生选择其中的感兴趣的1、2句读读、背背)
8、教师口述,引入情境:
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
9、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10、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
11、小结谈话,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正是由于小外甥聪明好学,才积累了数不清的美妙诗句,也因为这美妙诗句的熏陶,小外甥变得更加聪明,爱幻想。我国古代优美的诗句多如天上的星星,只要勤于积累,必有丰厚的回报。
四、学习第三段
1、过渡:
他的聪明好学还体现在哪里?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讨论交流。
出示句子1:“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4、继续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⑴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⑵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个又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⑶……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⑷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⑸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
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读。
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
5、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三、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月亮的诗句。
2、背诵课文。
3、收集有关山水的诗文,举行赛诗会。教学反思:
22.大江保卫战 第三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四段。
2、指导背诵课文。
3、举行山水诗歌朗诵会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他的爱幻想的特点深深地影响了我,此时我站在甲板上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段。
二、学习第四段
1、齐读课文。
2、启发谈话: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你们想不想随着作者一起去幻想一下?先请你闭上眼睛。
四、播放录音,展开想象
1、播放课文完整的录音,学生闭目静听,感受文章的整体意韵美。
2、启发学生幻想。
现在,你就是作者,甲板上只留下你一个人。你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你想到了星星,想到了太阳,想到了彩虹,想到了风雨……请你展开幻想的翅膀,在广大的天空中尽情地飞呀,飞……
(学生闭目遐思、幻想。)
3、引导学生把幻想的东西说出来。(出示“讨论区”)
三、指导背诵课文。
1、根据课文的思路理清叙述顺序。
2、逐段进行指导背诵,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举行山水赛诗会。
1、四人小组内先背诵,推荐一位在班级里比赛。
2、每组一位代表上台朗诵。
(推荐学生代表四位作为评委。)
3、总结赛诗情况,宣布优秀选手。
五、作业:完成练习册。
教学反思:
25、灰椋鸟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15、灰椋鸟
2、点明:灰椋鸟,鸟夫人一种,喜欢群飞,食种子和昆虫。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标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组词。
(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偶然:事理上不一定发生而发生的。
郁郁葱葱:本课指竹林苍翠茂盛。
排空而至:本课指许许多多的灰椋鸟一个挨一个排满了天空飞来了。
倾诉:完全说出。
栖息:停留,休息。
呼朋引伴:呼喊,引导同伴。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读这些句子所在的段落。
3、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
一(1、2):写“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准备观看灰椋鸟归来。
二(3~5):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
三(6):写“我”归来时的感想。
四、指导书写,布置练习
1、指导书写,完成文后习题2。
2、抄写习题3中的词语。
25、灰椋鸟 第二课时
教学反思: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能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一开始,“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
2、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3、“我”和同伴准备在什么地方观看灰椋鸟归来的情景?
4、齐读第1、2自然段。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本段,思考: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的3~5主要写了什么?
2、讨论:
第三自然段:写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第四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
第五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后的情景。
3、“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在很幽静的林内,等着观看灰椋鸟归林,当我们忽然发现灰椋鸟开始归林了,这时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惊喜)
4、我们惊喜的心情,特别从哪些词里反映出来?(忽然、翘首遥望)
5、指名读,读出“我”和同伴惊喜的心情。
6、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1)默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灰椋鸟归林的?(时间顺序)
(2)这样的顺序体现在这样几组词上:
填空:
从“一开始”写到“几分钟”。
从“一小群一小群”写到“_______________”。
从“先回来的鸟”写到“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怎样写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灰椋鸟归林的?
(4)写“大部队”时,作者用一个词,准确地描绘了灰椋鸟“大部队”归林时的气势,哪个词?
“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用“——”画出具体描写“大部队”排空而至的句子。
指名读后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写“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指导理解“好像……又像……”句式。
7、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请同学们用“~~~~~~”画出描写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
(1)指名读。
(2)“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瀑布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这句话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飞瀑落入深涧”其实写的是什么?“惊涛拍打岸滩”呢?最后指名读,展开想像,体会鸟儿喧闹的场面。
三、指导背诵第二段。
帮助学生弄清这一段的层次,再让学生明白第一层的叙述顺序。
四、作业
背诵课文3~5。
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教学反思:
25、灰椋鸟 第三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难点:
能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
(1)在回来的路上,“我”有哪些感想?
(2)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
2、出示“我”的感想。
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1)“我”的感想包含几层意思?
(2)把第二句改为不用问号的句子。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我们先看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再看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1)背诵第二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林场工人辛勤劳动,造了哪些林?
2、为什么说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1)再读树林的环境描写,体现适合鸟类生存。
(2)我们要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
三、朗读课文
四、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15、灰椋鸟
辛勤劳动,植树造林
一开始 一小群一小群
灰椋鸟 归林几分钟 排空而至
不愿过早安眠 喧闹
爱护鸟类,爱护自然 教学反思:
26、水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26、水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场面壮观
时间:
【谈礼貌 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推荐阅读: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所有教学反思08-14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09-28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认识液体》教学设计10-04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习作7教学设计10-11
2015苏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计划10-04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练习7教学设计08-18
《礼貌显魅力》八年级政治同步教学设计09-24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