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退役引发的几点思考

2024-06-26

姚明退役引发的几点思考(精选6篇)

1.姚明退役引发的几点思考 篇一

“大家好,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谢谢大家今天的光临!”

“今天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无论是对我以往的篮球职业生涯,还是未来个人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去年年底我的左脚第三次应力性骨折,我不得不离开赛场。半年多以来和很多关心我的朋友一样,我也是在漫长的期待中度过的。在这段时间里,内心十分纠结,反复思考,为此,我今天要宣布一个的决定,作为一名篮球运动员我要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正式退役。”

“此时此刻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内心充满感激。首先感谢的是篮球,这项伟大的运动给无数人带来了快乐,包括我自己。4岁我有了第一个篮球,9岁进入上海市徐汇区业余体校,14岁进入上海青年队,16岁背上我父亲当年的号码代表上海队比赛,篮球使我延续了家庭的传承。每当看到父母欣慰的眼神,我会感到无比自豪。非常荣幸有幸和上海大鲨鱼的队友们一起为上海赢得2002年的CBA冠军,使我们和身后这座城市联系在了一起。同一年进入NBA(微博)之后,篮球引领我进入了一个更宽广的舞台,使我可以尽情的展现自己,更要感谢能有机会为中国国家队奋战十年,那是无数青年人的梦想。” “同时因为篮球和心爱的人结缘,建立了美满的家庭,获得一生的幸福。所有这些都是我无比热爱的篮球带给我的。我要感谢篮球,我还要感谢生活。无论我所热爱的篮球还是别的什么东西,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我觉得生活就像一个“向导”,以前不停的追随他,他就会为你打开一扇又一扇门,而门外的世界各有不同,无比精彩。今天我退役,一扇门关上,另外一扇门正在徐徐打开,门外有崭新的生活等着我去细细的品读。我虽然离开了赛场,但是我不会离开篮球,上海东方大鲨鱼篮球队将是我今后的延续。我正在用我学习的方式去管理这个俱乐部,并将用这种方式继续为家乡带来荣誉,为球迷带来快乐,为中国篮球继续做出贡献。”

“我将继续投身公益事业,姚基金是我个人的基金会,已经成立了三年,接下来我会以此为依托,影响更多的人参与慈善事业,它会帮助很多的人。同时,我希望结识更多的朋友一起做共同喜欢的事情。相信在与各行各业有识之士交往中,我会学到更多的东西,丰富知识,引领我从上海走向全国,从中国走向世界。所以我要感谢生活,今后唯有认真对待它才是对生活的回报。之后我要感谢亲人和朋友,这有一份很长的名单,但由于时间的原因不能一一提及,宣读其中的代表,希望大家见谅。”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家人,父母是我人生的启蒙者,叶莉是我最好的倾听者,可爱的姚沁蕾是我们新的希望。”

“我还要感谢我的教练们,是他们教育培养了我,见证了我每一步的成长,其中有我的启蒙教练李章明指导,我在上海大鲨鱼队的教练李秋平指导、王群指导、王重光指导,我在国家青年队的主教练马连保指导,以及我在国家队的历任主教练王非指导、蒋兴权指导、以及哈里斯和尤纳斯,还有我在火箭队的历任主教练汤姆贾诺维奇、范甘迪、阿德尔曼。我要感谢各位领导,特别是国家体育总局、上海市、中国篮协、上海市体育局以及上海文广集团和原上海东方篮球俱乐部的各级领导,他们的关心、关注、支持和鼓励,使我不断进步,取得了今天的成绩。我要感谢NBA和休斯敦火箭队的管理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帮助我克服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可以在世界最高水平的联赛当中站稳脚跟。”

“接下来我要感谢我的队友和对手们,首先是刘炜,我们并肩成长,一起打拼,这段共同的经历是我最珍视的人生片段,还有大郅和奥尼尔,他们是我追赶的目标与前进的动力,没有他们,我就不是今天的我;还有范斌,他是我国家队的良师益友,还有沈巍、贾效忠、章文琪、李楠(微博)、巴特尔(微博)、易建联、弗朗西斯、莫布里、麦蒂、巴蒂尔、穆托姆博、海耶斯(微博)、斯科拉(微博)、布鲁克斯和洛里以及所有和我一起在徐汇区业余体校、上海青年队、上海大鲨鱼、休斯敦火箭队、国青男篮、国家男篮一起奋斗过的队友们,还有在CBA、NBA和世界赛场上每一次同场比赛过的对手们,一起挥汗如雨的日子永远令人难忘。”姚明说。

“当然,要感谢的还有我的管理团队——“姚之队”,感谢章明基、陆浩、约翰海逊格、比尔达菲、比尔桑德斯、李璐、伊朗纳和张弛,以及现在还在台前幕后忙碌的成员们!多年来,你们帮我做了很多事情,我不会忘记。”

“借此机会,我还要特别感谢常年关注我的新闻界的朋友们,感谢我的赞助商和合作伙伴,和你们的交往使我受益匪浅。还有各位球迷朋友,不论是‘黑’还是‘蜜’,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感谢所有关注我的朋友。大家的关心使我得到信心和勇气,大家的批评使我修正了缺点和不足。今天提到的和没提到的,你们每一个人,都在我的心里。总而言之,我感谢所有的亲人和朋友多年来的陪伴,我会继续做好我自己,(我会离开大会)口误,不好意思,我不会离开大家的。姚明和朋友们永远在一起!谢谢大家。”

“最后,我感谢这个伟大进步的时代,使我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我曾经说过有一天我的职业篮球生涯结束了,我希望那只是一个逗号,不是句号,今天,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但我没有离开心爱的篮球,我的生活还在继续,我还是姚明。我还有很多事情在做,远远没有达到画上句号那一天,祝朋友们健康快乐!祝福我的家乡上海,第二故乡休斯顿火箭队,我伟大的祖国!让大家拥有篮球更美好的明天!”

2.姚明退役引发的几点思考 篇二

第二天上课的时候, 他们准备得相当充分, 把与之相关的内容都记到了自己的“备课本”上, 如“中国属于什么气候?这种气候的显著特征是什么?”同时, 他们还设计出一些创新的问题, 如“古今的差异对物候现象的影响课文上没有详细说明, 你能具体说一说吗?”这节课, 同学们的积极性非常高,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通过这节课, 本人对教学有了新的思考:

一鼓励比表扬更有力量

记得有位教育学家说过:“鼓励比表扬更有力量。”通过上面的案例得以证明, 学生在困难面前, 最需要的不是表扬, 更不是责备, 而是鼓励。因为表扬意味着肯定与奖励。在没有成功的前提下加以表扬, 学生会知道教师在哄他, 教师的表扬是不实在的, 有自知之明的学生还会产生自卑感, 觉得教师在给他戴高帽子。而某些学生还会认为教师喜欢胡说, 表扬同学太随便。对于一些性格浮躁的学生, 多表扬还会产生副作用——骄傲自满, 狂妄自大, 不再稀罕表扬。这时, 表扬就失去了鼓动力。总的说来, 批评和表扬须慎重, 要讲究实事求是。而鼓励能鼓动人克服困难, 增添信心和力量。把聋哑女孩培养成大学生的聋哑学校校长周宏曾在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时说:“教育的奥秘概括为一个字‘行’。”这就是鼓励的力量。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 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进入初中后, 学生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接受初中教育的条件。初中学生喜欢表扬, 喜欢出风头, 本人便针对学生这个特点, 设计了此次的教学环节。

从此次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 本人深刻地体会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 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人们积极从事实践活动, 不断获得认识, 开阔眼界从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的推动力量之一”。学生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认真, 当教师告诉他们作业的内容与他们离得很近时, 他们会觉得这是可以触摸到的, 只要跳一跳就可以摘到的, 因此, 他们做起来很带劲儿, 完成得很出色。所以, 在今后的教学中, 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兴趣来设计教学环节。

三实践是最直接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只是一种再造想象的体现, 是一种输入的过程, 当学生吸取到一定程度, 让他们尝试着输出, 检验一下自己的消化水平, 这样会让他们更加知道自己今后需要吸取些什么, 进而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 在设计这个环节时, 要求他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体验, 加上查找资料, 经过整合之后讲出来。这样, 学生不但记得牢, 而且可以了解以后在阅读中应该重点抓住什么。通过这次实践, 也让本人见识到了孩子们的智慧。

通过此次课, 本人觉得作为一名教师, 就要适时地鼓励学生,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仅教授知识, 还要教授学习方法, 更要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而教师自身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一同成长, 让自身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3.复旦投毒案引发的几点思考 篇三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社会环境竞争日趋激烈,在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参数之一。近年来,关于高校大学生群体由于人际沟通问题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愈发严重,“复旦研究生黄洋疑遭室友饮水机投毒身亡”案件再一次引发了我们对高等教育体制的思考。本文根据人际沟通相互作用分析有关理论,通过对人际沟通的定义解读,阐述人际沟通能力在大学生生活学习中的重要性,从高校大学生各种伤害事件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探究建立有效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的理论方法。

关键词: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大学生;人际沟通;心理健康

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社会联系更加紧密,沟通能力已经成为衡量.21.世纪大学生人才素质的重要指标。美国学者贝雷尔森认为:“所谓沟通,即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沟通的主要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送。”相互作用分析(Translational.analysis,TA)是由伯恩(Eric.Berne:1910-1970)提出,并应用于心理治疗中。国际沟通分析协会对TA的定义①可以看出,TA是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交往,这是个体发展的基础,也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1]

一、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在社会互动中不断变化着的,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也不断随之变化。沟通指将某一信息(或意思)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作出相应反应效果的过程,即信息交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较以前相比,复杂性、广泛性增大,各种心理需求也随之扩大,人际沟通能力缺失对于大学生可能会造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

从1994年清华大学朱令铊中毒案,到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事件,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到最近的复旦研究生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因琐事发生口角致一人死亡……这些案件无一不反映出大学生因人际沟通能力缺失引发的社会问题。今年1月,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新闻专业学生针对大学生寝室关系,在华中师范大学等12所高校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43%的大学生对寝室关系表示满意。调查发现,容易引发寝室矛盾的原因主要是性格、生活习惯以及沟通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中国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郑晓边表示,一些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是近年来高校死伤事件频频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际沟通是社会服务的基本要求,信息社会的沟通需要,事业成功的重要艺术,社会服务的必备素质,有利于充实自我,包装自我,完善自我,服务自我,实现自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里提出,人际沟通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共处。以上校园死伤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缺乏有效的理解和沟通,都是导致惨案发生的原因。马加爵惨案的发生贫困不是直接的原因,与他人沟通不良导致精神孤独,自我封闭以至于最后漠视个体生命的存在才是深层次原因。

二、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一项调查显示,40%的大学新生、50%的毕业生有不同的心理问题,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四大主因。

所谓沟通的障碍,就是信息沟通不通畅,因为信息必须与接受者所知道的范围相关联,如此才可能使信息为接受者所了解。[2]引起沟通障碍的因素有移情(同理心)、控制程度、自我表露、信任程度等其他因素,如生理、情绪、智力、社会、感觉与态度、目标以及性格因素。调查表明,在当前的大学生人际沟通过程中,明显存在着社交回避、社交焦虑、愤世嫉俗、自我中心等问题。在社交回避与社交焦虑这个问题中,大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表现得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加突出,原因是生活环境的不同、接受信息量的差异。沟通心理压力增大,嫉妒心理的破坏效应也增加了人际沟通成本。所以,大学生的人际沟通障碍,信息不通畅是表象,根本原因还是一个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划分为四个层次。从社会层面说,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在校园层面看来,大学生在人际认知上的偏差及处理人际关系技能的缺失是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内在根本原因。复旦投毒案中,学校主要偏重于对学生遵守纪律和制度方面的管理,而对于学生之间在人际关系方面出现的问题并不重视。在家庭层面看来,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和父母应激方式异常也会导致子女人际关系不良。在个体层面,个体的认知、情感、性格等主观因素影响了个体对别人的认识。[3]

三、建立有效沟通人际关系的理论方法及实践意义.

相互作用分析(Translational.analysis,TA)作为一种人格理论与治疗方法,从人格与心理治疗的视角对人际交往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伯恩认为,人格结构的PAC分析理论包括父母(parent)意识、成人(adult)意识、儿童(child)意识三部分,分别代表3种心理状态:父母意识特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特征)、成人意识特征(以客观和理智的行为为特征)、儿童意识特征(像婴儿般冲动)。人们在相互交往中都要表现出某种人格特征的某种心理状态,通过按照对方期望作出反应,即可以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然而交往中出乎对方期望,容易導致友好关系的中断。由此可见,成人心理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因此,其实践意义有以下三点:

(一)完善人格,以成人心理处理人际交往问题是成功人际交往的重要条件。人格特质的完善是三种心理状态的平衡。强化成人意识特征的主导地位,在成人心理状态的调节下,适时、合理地采用不同的心理状态处理实际问题。

(二)自信、尊重是良好人际交往的基本前提。在自信的基础上尊重他人,与他人在相互交往中进行良性互动,形成“双赢”模式,有利于良好健康人际关系的形成。

(三)互补沟通是人际关系的目标途径。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以自我良好的成人意识特征,辅助采用其他人格特征,满足他人的需求,互补互惠,促进有效沟通是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途径,也是最终目标。[4]

总之,TA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了解自己的自我状态和心理地位,从而在与人沟通时有意识的掌控自己的心理地位,达到有效灵活沟通的效果。这对人际交往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善于运用人际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在当今人际关系广泛的社会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交际观和交际技巧,克服在人际沟通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为大学生尽快地融入社会,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5](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注释:

①国际沟通分析协会对TA的定义:TA是一种人格理论,是一种针对个人的成长和改变的有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曾月红.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下的人际交往.人际沟通分析学,2011

[2]赵峰.李浙红.大学生人际沟通障碍的存在分析.科技资讯,2011(4)

[3]徐曙丽.金.钊.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因素.中国电力教育,2009(9).

[4]曾月红.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下的人际交往.人际沟通分析学,2011

4.姚明退役引发的几点思考 篇四

摘要:武松的性格以爱恨分明,嫉恶如仇著称,而他的敢做敢当历来赢得民众的喜爱和赞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共戴天之仇必加倍奉还”是武松的人生信条,也是我们传统文化高度推崇的一种价值取向。这种“加倍”所反映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限度,故过犹不及。对美德和自律精神的追求固然值得称颂,但过了度便会弄巧成拙。向来推崇“以德治国”所暴露出的中国人法制观念的淡薄和实事求是精神的欠缺似乎更值得反省和深思。

关键词:过度;伦理;德治;反思

《水浒》第二十三回至第三十二回用连续十回的篇幅集中描写武松,足见其分量之重。他的形象特征鲜明,令人印象深刻。武松的事迹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其中以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血溅鸳鸯楼最为著名。一方面,他武艺高强、刚正不阿、敢作敢当,这些品质令其广受赞誉;另一方面,他的脾性爆烈、蛮横无理、张狂鲁莽,这些缺点也显而易见,颇为人诟病。他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理想英雄人物的化身,然而正是这有血有肉,真实又鲜明的个性活灵活现地展现成为这一人物形象塑造最成功出彩的地方。浓厚的生活气息,令其好似一个急躁鲁莽,又好打抱不平的邻家小哥般亲切可感。

他是一个粗中有细的人,心思缜密,不乏智谋,寡言少语但目标明确。他原本有很强的道德感,对社会有一定的责任心,他有建功立业的俗世抱负。他武功高强,居然能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凶猛可怕的恶虎;他伸张正义,为报其兄长武大郎被杀之仇,以不惜同归于尽的决绝姿态杀掉阴毒而不受妇道的嫂嫂及其恶霸一方的奸夫;他知恩图报;在孟州受到施恩的照顾,为报恩而醉打蒋门神助其夺回了快活林酒店。正是这样一个以非常正面的形象现身的好人却几次三番遭受不幸。贪官污吏的暗算报复,将其逼入绝境。忍无可忍的武松怨恨冲天,“不杀得张都监,如何出得这口恨气!”“心头那把无名业火高三千丈,冲破了青天”终于放弃了他建功立业的虚幻理想,彻抛掉道德的沉重负担,大开杀戒,这便是著名的血溅鸳鸯楼。这一情节一直被诟病过于血腥暴力,他也被指责滥杀无辜。然而这“滥杀无辜”却是十分必要的,正是此处体现其“加倍”的烈性。“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复仇的决心一旦下定,那破罐破摔的极端做法又谈何理智呢?“一不做,二不休!杀了一百个也只一死!”要的就是个痛快,死而无憾!于是直到“血溅画楼,尸横灯影”,“这口鸟气,方才出得松臊。”

[1]水浒传看得出,作者在他身上强调的也是一个“逼”字。当武松只有杀人这一条路可走时,杀人的标准也就不再象以前那么精确,而由于这种模糊,道德的约束也随之瓦解了。正如艾.弗洛姆所说,“残杀可作为人超越生活的一种途径。通过成为一个动物,从而摆脱理性的负担来寻求生活的答案。血就是生活的本质;流血则是为了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使自己成为独一无二的强者,从而凌驾于一切人之上”。[2]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

尽管武松有许多不英雄的地方,但是人们都给予了谅解,甚至忘却,人们一如既往地喜爱武松。归其原因,不外乎两点:1.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共戴天之仇必加倍奉还的人生信条。“加倍”二字是关键点,他的所作所为夹带着一种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急烈,宁可过而无不及的气势。2.光明磊落,敢作敢当。“杀人者,武松是也。”是何等的豪气冲天!勇敢刚毅,以强者的姿态打败了一切暗黑邪恶的势力。这样的一个是市井中英雄人物的理想化身。软弱畏缩的广大群众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残酷统治怨怼极深,却敢怒不敢言,有苦倒不出。武松这样一个为民除害,伸张正义的好汉形象的出现堪称大快人心,他能为己所不敢为,达己力之所不及,深受压迫的百姓终于能在他这里获得代替性的满足感。他们找到了另一个无所 1

不能的自我,深埋心底的压抑、激烈,愤怒情绪得到了最彻底地释放!

对武松的“过度化”性格受到推崇的文本原因已在上文作结。然而在我看来,这样一种性格之所成为经典实有其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

其实稍一思索便不难发现,中国传统美德似乎一直隐含着一种对过度化的追求。如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之为读书;卧冰求鲤,卖身葬父之为尽孝;两肋插刀,赴汤蹈火之为友谊;这些历代传诵的美德故事无不带有对度的把握失衡的问题,甚至因过于夸张而显得虚伪造作,有些甚至含有严重的逻辑矛盾。比如卧病求鲤这种虐待自己身体的行为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关于孝的教谕不就是一个有明显矛盾的例子吗?过度似乎已成为中国人审美观中的一则重要标准,添油加醋,火上浇油等也都成为描述事物的必要加工手段。似乎无论何种情绪都需要向超常态的方向扩大一番才能发挥应有的感染力。

又如季羡林先生所指出的,对爱国主义和道德约束力的强调是中国文化最突出的两大特点[3]。世界上的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自身的特性,道德和爱国主义作为维护稳定的两大重要力量在每个民族中都有所体现,但在其他民族中的程度远没有中国这么突出。这或许是中华文明得以立于世五千年而从未中断的奥秘之所在。道德通过深植该社会成员心中的道德感起约束其自身行为的作用,而爱国主义作为道德的核心部分,对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决定作用。然而道德和爱国似乎都片面强调一种对现世的强大依恋,而不论其是否已经带有非理性的色彩,也不论它是否符合真理。其最终指向便是要求民众的绝对服从。

在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初期,这种绝对化的要求无疑曾对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安定起过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物质层面的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人民精神层面的欲求逐步萌醒,对个性发展和人身自由的自觉化追求与这种绝对服从的通知要求即产生巨大的矛盾。随着客观现实环境的变化,这种落后于现实的意识形态并未根本改变,其阻碍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然而长期的思想控制结合僵化的体制作用于国民的精神,已经对其灵魂造成了伤害,形成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国民劣根性。贪婪,麻木,懒惰,安于现状等精神的萎靡怯弱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文化惰性,封闭保守,缺乏创新,拒绝进步。然而由于其内部机质更新代谢过于缓慢和宗法制度及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封闭形成的超稳定性却使其僵而不死,苟延残喘。于是在压抑颓腐的社会氛围的笼罩下,社会成员集体陷入精神空虚。统治阶级隐隐意识到自身的危机,却因不甘心和缺乏社会责任感而逆历史潮流而为,抓紧对下层群众的压榨,而饱经苦难的老百姓因生存越发艰难而激发出更加愤恨的复仇情绪。由此陷入恶性循环,矛盾和社会危机逐步升级,形势愈加严峻。这种要求绝对服从所形成的超稳定结构是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得以发达的根本保障,然而也是社会形态往更高层次进化的最大阻碍。

由此看来,我们需要用更具历史发展变化的辩证眼光来看待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而不是一味的赞美。只见其长,不见其短。毕竟,优点本身即意味着某种缺陷。一种文明能够长期存在,或许不见得是它最优秀,而是太难被撼动。

这种以德治国模式的形成也有其根源,或许需要追溯回原始时代。

先民们受自身发展水平的局限,认为“人不能理解的一切都是命运注定的”,这大概就是人类最早对恶的认知。“宿命论是人类各民族在原始时代共同的信仰,”“由于气候、气质和文化各方面的差异”不同民族因对命运的感受程度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宿命论哲学。“而宿命论哲学,只要它提出恶的问题的一种解决,只要它保证给相信它的人以平静和满足,对命运的涉及也就到此为止。”

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黄河流域地区拥有辽阔的平原,丰富的水源,为原始人生存发展进化

提供了优渥的条件,他们建立了对自然依赖性很强的农耕文明,因而对自然具有强烈的亲近感。当灾难和痛苦来临的时候他们的确也把痛苦归于天命,却由于怀着感恩心理而不愿对这种命运产生怨恨,反而形成了一种崇敬的态度。因而他们不认为这种命运有什么不合理性,他们自觉的接受了这种自然的考验,正如接受自然的赠予一样。于是中国人建立了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并自觉的从属于天,将苦难和不幸归结给自身。“他们用很强的道德感代替了宗教狂热”[4]悲剧心理学。他们不再去追寻遥远的终极存在,而把灾难和不幸的降临,视为对自身恶行的惩罚,所以自然而然的对美德格外看重。并且对灾害和不幸采取了一种自愿承受的积极态度,甚至将此视为检验自身德行的考核标准。形成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报应论。

另一方面,临海环山的地形相对封闭,又因为当时的自然灾害较少,中原文化得以稳定而持续的发展,文明程度高于周围其他民族。中国人因此形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产生了民族自负感。将外族视为蛮夷,形成了狭隘的种族歧视观和文化自满态度;将自己的君主称为“天子”,以做天子的臣民为荣,也体现出一种甘于为奴,乐于为奴的落后心理。“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之中”;“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其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以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结合统一为核心和基础。”“从而也就把原来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改变而为主动性的内在欲求,把礼乐服务和服从于神,变而为服务和服从于人。”[5]李泽厚美的历程其实这是民众在“天人合一”思想的长期作用下,失去自我意识的结果。这种怀疑论是带有偏颇的:只怀疑别人,不怀疑自己。将天子视为神的化身,从而将自身的信仰寄托在天子身上,加上文化自负和自我为中心意识,他们天真地认为现世已达到理想的标准,因而抱有知足常乐的满意态度。他们安于现状,乐于服从,失去了自我的个性追求,自觉服从统治阶级以美德教化为指归的伦理标准,几乎带上了一种宗教式的虔诚。所以,在中国找不到追求纯粹情感的宗教或追求纯粹理性的哲学。“对于中国人来说,哲学就是伦理学,也仅仅是伦理学。”眼前的现世即是终极追求,他们将那种代表命运的强大力量脱去光环,染上了世俗气息。他们的原则就是和谐,当理性和感性发生冲突,二者相互妥协牺牲以调和矛盾,达到和谐状态,即一切为现世的满足让路。所以“中国重视情、理结合,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他们的终极追求便是现世生活的安居乐业,安度晚年,体现出一种中国式的务实精神。

这种将信仰溶于伦常礼教的选择,对于安定民心,稳定统治功不可没。现世即理想,现世即信仰。这样一套理论很适用于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把信仰寄托给未来的路堵死,自然令百姓不自觉地拥有强烈的爱国心和道德自律心,继而形成安于现状的人生哲学。但是这用道德本身约束行为的手段却不见得高明。对美德的无限追求很容易造成超标和过度,极易陷入失衡状态,反而易使事物向反方向转化,导致另一种不良后果。事物运行变化发展自有其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超出和不足一样,都是逆规律而行的做法,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将恶归结到自身,以为靠自己对善的信仰能够阻止恶的发生,其实是没有看到人自身的有限性。是一种急功近利的选择,也是对人性本身没有透彻理解的缘故。当天子作为一个人却被视为一个神的存在时,对天子自身也是一种不公平。要求一个有限性的人承担超出其所能承受范围的压力,不也是“过度”的结果吗?

“善恶有报”并不是一种客观规律,那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一厢情愿,与客观存在的现实没有必然联系。当善行没有收到善果时,人便会对自己的信仰产生怀疑,情感的失衡会唤起恶念而人不自知。这种不自觉的作恶所带来的结果才是最可怕的。没有一个我们称其为坏人的人会认为自己在做坏事。道德本身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随着客观现实的改变而改变的。它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它只作用于有限时空的人间伦常,注定无法固定而成为一种终极信仰。

在法律和制度面前,道德的“伪善”本质暴露无疑。作为一种只有单一指向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否定了客观存在的恶,在事实面前缺乏说服力,具有欺骗性。因此同真理的化身——法律相比,它无疑是伪善的。而道德的可控性和不固定性在与永恒平行存在的制度面前也显然脆弱不堪。“想要避新就旧是和将来隔离。”[6]荣格:人生的阶段道德满足本身指向现实,不是一种积极进取,探索开拓的态度,缺乏长远的眼光,无力应对唯一不变的变。它作为一种急功近利的手段,只能有限作用于特定时期。“以德治国”只能作为辅助性的手段,决不是立国之本。“一个具有高度行政效率的政府,具备体制上技术上的周密,则不至接二连三地在紧急情况下依赖于道德观念作救命的符箓。严重点说,后者已不是一种好现象了,那是组织机构违反时代,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推陈出新的结果。”([7]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参考文献:

1.施耐庵《水浒传》

2.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

3.季羡林

4.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5.李泽厚《美的历程》

6.荣格《人生的阶段》

7.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5.姚明退役引发的几点思考 篇五

2011年7月18日18~19时浩山乡出现47.7毫米局地强降水, 19:15彭泽局及时向浩山乡提供了气象预警, 浩山乡政府听取了建议后, 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38户, 约110余村民转移到安全地带, 22时左右山洪暴发, 无人员伤亡。

2 案例天气实况

2011年7月18日08时~19日08时我县阴有阵雷阵雨, 部分中雨, 局部暴雨, 测站与12个区域站平均降水量21.7mm, 最大站点浩山乡95.6mm (具体降水如表1) 。此次降水主要集中在18日16~22时 (详细如表2) 。浩山乡如此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18~21时3个小时内降水就达到了86.7mm, 其中19时44.7mm, 21时33.6mm, 其表现特征为典型的局部点短时强降水天气现象, 此类天气的预报最难, 而作为县站预报, 本身设备、人员基础就很薄弱, 而在处于副高边缘这种不稳定, 多阵雨或雷雨天气时更难把握, 给我县气象服务带来很大的难度。

3 案例分析与思考

结合此次局地点短时强降水, 对我站此类天气预报有以下几点分析和思考。

3.1 预报难点

我县局地短时强降水多出现副高不稳定的7~9月份, 表现为在小范围出现强度较大的短时降水, 可伴有强雷电、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此类天气预报难点相较于系统性降水而言主要表现在降水量级、落点、持续时间的不确定性上, 造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客观原因, 表现为局地点短时强降水本身比较难把握, 特别是落点的不确定性, 给预报和气象服务带来很大的难度;二是主观原因, 体现在县站设备陈旧与人员自身知识薄弱上。

3.2 预报差异性

3.2.1 系统性天气与局地性天气的差异 (表3)

3.2.2 预报与实际的差异性

3.2.2. 1 此次过程天气中天气预报与实际降水情况差异

我县预报为“阴天多云, 有短时阵雨或雷雨”, 实际情况为:“全县阴有雷阵雨, 部分中阵雨, 局部暴雨”, 可见此次预报比较有差异性 (表4) 。

3.2.2. 2 预报图与实际降水分布比较

分析:在T639数值模拟预报中7月18日预报未来24小时降水 (图1) 显示, 我省最强降水主要落区在最东边的交界处, 我县降水只有0.1~10.0mm小雨量级。雷达回波图 (图2) 上, 实际最强降水落区在却在我省临川—上饶与九江交界线的红色条状区域, 我县浩山在此区域内。两者偏差了将近150km。

4 结语

通过此次成功气象预警服务案例, 结合实际工作, 针对局地点短时强降水天气预报难把握的特性, 我们在预报此类天气时应结合两个方面:一是结合 (根据) 经验、地方性特点来预报, 特别是山区易出现此类天气;二是结合雷达回波分析局地降水的生成、走向、持续时间、强度变化, 一有变化时就应及时订正天气预报和短时临近预报, 在预报出现灾害性天气出现的可能性 (概率) 较大时, 及时发出各种预警, 做好防灾减灾的“气象指导”。

此外, 测报值班人员除认真工作, 加强监测外, 还需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来提高自身天气预测预报能力。

摘要:本文通过彭泽县2011年7月18日成功的气象预警服务案例, 对该县局地点短时强降水天气预报进行了难点、差异性的分析及预报时应结合的方面。

关键词:气象预警,短时强降水预报,局地暴雨

参考文献

[1]应冬梅, 许爱华, 黄祖辉, 江西冰雹、大风与短时强降水的多普勒雷达产品的对比分析, 气象[J], 2007 (3) .

6.姚明退役引发的几点思考 篇六

关键词:新生 适应不良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162-01

案例简介:我所带的班级为刚入学新生,入学后经历了半个月军训,继而转入正常校园学习、生活。进入11月,虽然新生对专业课及基础课程学习仅1月余,由于课程安排,接踵而至的是两周紧张、有序半期考试。今年11月上旬班干部王某向我反映近期班级部分同学出现思想波动,入学后由于环境、学习、生活改变,出现自我迷茫、困惑、苦闷、烦躁及轻度厌学情绪。这些学生对所学专业课也由原来的期待、渴望陷入厌倦、焦虑及紧张不良情绪,更对接下来的半期考试产生消极情绪,不能集中注意力去复习所学知识,甚至对新学期课程设置表示不满。

听取了王某工作汇报后,当天就及时组织了班委会,全面了解班级同学思想动态;逐一与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沟通、交流,明确他们真实内心想法,发现不少同学出现了新生入学后“适应不良”问题。针对学生管理工作中碰到的这个案例,引发了我对新生入学管理与教育的几点思考。

1 高校“90后“新生的性格、特点

我所带的新生多为1993年-1994年出生青少年,“90后”大学生出生于市场经济体制社会时期,具有明显时代特点,主要表现为优越感强及自身素质不足的两面性。金丽华等[1]认为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自信、张扬、个性解放,以自我为中心性格特点,逆反心理突出,独立性差,心理抗挫折能力弱,理想信仰缺失,功利思想突出。另有《“90后”大学新生的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策研究》相关调查分析,认为“90后”学生具备以下特点:

(1)思想活跃,表现自我,但协作意识较差;(2)适应能力弱,依赖性强,但表現乐观;(3)现实目标缺失,认知能力不足,但自信心较足;(4)理想信念薄弱,政治观不稳定,但不乏理性爱国;(5)求知欲强,敢于尝试,但抗挫能力弱。

新生军训期间,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喜欢在军用水壶上贴上自己喜欢的用来辨认的小贴纸或缠上钟情的装饰物,体现了他们较强个性化表现及自我表现欲望。但在排队领取军训服装及发放教材的时候,学生之间的协调配合精神较差,往往执着于自我观点出现内部矛盾;班干部也因为协作问题未能完成老师交给的工作任务相互推卸责任,体现了他们团结协作能力和意识不高,没有较好的团队精神。

在日常工作中,我也发现不少新生对大学新环境适应能力较弱、依赖性较强。军训期间,我所带班级72个学生中就有近20%学生因受伤或病倒陆续请假,也体现他们身体素质较差。其次,心理方面表现脆弱,抗压能力不强。在军训过程中,有相当部分男生掉眼泪,甚至不想军训,想回家;在干部选举落选时,不少学生找老师哭诉,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其他人不如自己。

2 新生入学“适应不良”常见原因

班梦姣等[2]认为适应不良是大学新生常见问题,影响着大学生活的开展,大学新生出现适应不良原因主要集中在下述几个方面:理想现实落差、生活环境改变,学习适应不良、孤独自卑心理、人际交往障碍以及沉迷网络世界。

由于高中与大学的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生活方面,大学相对自由而不受约束,依靠自我管理与相互协助;在学习方面,则从高中的教师灌输到自主学习,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吸收,需要自己摸索。许多“90后”新生在高中时都是比较优秀的学生,不仅在家中是倍加呵护的娇子,而且在中学期间已经习惯了老师的表扬、肯定和同学的羡慕,进入大学后强烈的表现欲望在高手云集之处受到抑制,使大部分新生失去原有的优越感,心理落差使他们苦闷,担心自己会辜负父母、亲朋的期望,情绪焦虑,郁郁寡欢,开始出现偏执、焦虑的情绪。

3 新生“适应不良“应对策略

3.1 开展适应性教育

针对这次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围绕“如何上好大学”、“如何做好大学生活规划”、“如何合理分配时间”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主题班会,并邀请学院专职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新生入学后适应性教育。班会上,不少同学热烈发言,有的说出了自己困惑、迷茫,有的说出了忧虑、渴望,但更多同学说出了大学生活美好及自己对未来规划及管理。主题班会让学生得到心灵释放,也体会到大学生活精彩,使得不少同学表示以后要正视大学生活,发掘自身潜力、做好大学生活规划。

3.2 举办师生及新老生交流会

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开展了师生交流会和新老生交流会,采取了师生以及新老生面对面交流方式。交流会主题紧紧围绕“如何适应大学生活”,邀请了部分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老师,学院就业指导办公室专职老师,往届在校生及优秀毕业生。通过交流会,使新生对接下来的大学生活有了更加合理安排及规划,对未来职业规划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体会到时不我待,需要从现在做起,努力做好身边每一件事情。

3.3 班级设置情感宣泄平台

班级设立了“心灵花园”角落,为同学们提供情感宣泄的场所,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将自己想说的话写在贴贴纸上然后贴在“心灵花园”上。目前大家反映不错,我也会抽空去看看同学们的心声,体会他们内心感受。

4 结语

新生“适应不良”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常常会遇到,目前不少教育工作者对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少,或者没有较好重视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如果能够更早的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比如在新生开学典礼及军训期间就进行针对性、系统性进行专业思想、角色转变以及组织纪律等方面教育,帮助学生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转变,适应全新大学生活,那么将会更好的避免新生因适应不良引起的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金丽华,乌力吉那顺.浅谈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相应教育措施[J].前沿,2013(1):157-158.

上一篇:过年的味道豆花香作文下一篇:商品部工作规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