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伦理小结

2024-09-17

工程伦理小结(共8篇)

1.工程伦理小结 篇一

工程伦理意识缺失与工程师的伦理责任

电气六班刘向前 摘要: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研究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之一,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观点和见解。笔者试图从工程实践的伦理内涵中分析我国工程实践活动中伦理意识缺失的原因,从而提出工程伦理的制度化建设。通过对工程师伦理责任历史演变的梳理,分析了影响工程师伦理责任的内、外在因素,认为要使工程师承负时代赋予的伦理责任,就必须建构工程师与雇主、社会和自然的互动、共生、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关系;规范工程师职业伦理,明确法律责任;造就生态化工程师。

1、工程实践中伦理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工程实践中的各种伦理问题的产生都与工程师和社会大众的工程伦理意识缺失有关。正如美国学者Augustine所观察到的,在伦理问题上陷入困境的工程师多数不是由于他们人品不好,而是由于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所面对的问题是具有伦理性质。结果,他们做出了不好的决定,玷污了自己的名誉。也就是说,伦理意识缺失是导致工程师不能处理好工程中事关社会伦理的重大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一个重要根源。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外国,忽视工程的社会伦理意义的现象都很普遍,从而引发了各种工程问题,是什么导致工程师以及社会大众的工程伦理意识缺失呢?

从工程观上看。长期以来,许多工程师和社会大众都否认工程活动是一种独立的对象和独立的社会活动,他们把技术看作是科学的应用,又把工程看作技术的应用,认为工程只有技术上的先进与落后之分,没有道德上的好坏之分。于是,工程的独立地位就被消解和否定了,工程成了科学的附属品,是完全客观的解题过程,根本排斥伦理价值因素。在这种似是而非的“附庸论"观点的笼罩下,工程伦理学难以形成一个独立的伦理学分支学科,也就否认了工程伦理的必然存在。从技术观上看。技术自主论观点认为,技术是自主的,人控制不了技术,只能听任技术按照其自身内在的逻辑不断地发展和扩张,凡是技术上可能的都应当得到实现。正如其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埃吕尔所说:“人类最终将完全臣服于技术。"∞而“技术根本不顾及人们在伦理、经济、政治与社会方面的考虑,所有事物都要适应技术的自主的要求",并且“技术选择不是由人所做出的,而是由技术本身做出的。”圆这种技术放任主义观点导致两种不同的思想倾向:一是乐观的观点。即认为技术是造福人类的得力工具,只要技术发展了,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如饥饿、贫困等)都会迎刃而解。在这种观点看来,应当听任技术自由发展,不要限制和阻碍现代技术的发展。一是比较悲观的观点,认为面对技术发展,人们无能为力。乐观主义的技术观还停留在纯粹的理想主义的幻想之中,根本无视现实中现代技术给人 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双面性结果,忽视了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悲观主义的技术观是当下最紧迫的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技术的突飞猛进,各国、各企业、各个工程师之间竞相开发新技术,惟恐错失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机遇,技术发展已经在现

实的社会中确实出现了不可阻挡的势头。正是由于这种技术泛滥的倾向,大家都盲目追求技术产品的高精尖,忽视了技术发展的副作用,才对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目前,一些国家已经意识到了技术泛滥的问题,也在积极控制技术发展的自主性。例如,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决定不发展超音速运输(SST)这一技术上可行的项目,20世纪90年代初克林顿政府又决定放弃己经耗资300亿美元的星球大战计划(SDI),终止己经投入80—120亿美元的超高能超导对撞机(SSC)计划。①为了防止技术发展危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国际社会己经就控制核武器、生化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保护动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开展合作。在许多国家,己经有了一系列控制、指导技术发展的新举措,例如技术预测、技术评价、技术选择、技术规划等。人们伦理观念的增强以及工程伦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必定会为更好地发展技术、使技术更符合人类的需要做出贡献。

工程科学是讲究量化的硬科学,而人文伦理因素则是软因素。社会伦理问题虽然不容易定量、主观性强,但不能由此否认这些因素的存在,以及它们对于人生和社会的重要意义。我们希望弥合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但不得不承认这种隔阂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而且即使将来实现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或融和,也绝对不会是取消人文。外行人对他们的知识和技术不热悉,社会赋予他们职业自治,允许他们自己独立自主地值得注意的是,工程师职业活动的特点及社会体制与医生、律师等典型专业 人员存在很大的不同,工程师特有的职业困境造成工程师的伦理意识远不如医生、律师的强。

首先,工程师一般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工程活动,工程师个人的力量很难识别,尤其是日益加强的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更容易造成工程师忽视自己工作的环境及其后果。由于大的工程项目存在众多工程师之间的分工与合作,负责其中一部分工作的工程师可能对自己狭隘的领域着迷,而对整个工程的最终用途漠不关心。他会这样为自己辩解——“我只是研究这个零件,为什么要对机器的使用负道德责任呢?"其次,大多数工程师是在企业里工作的雇员,一般情况下他们要听从企业管理层的指挥。工程活动的这样一种组织体制特点,使工程职业的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工程师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力量及影响,容易忽视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把自己仅仅视为机器上的一个零件而不是负责任的决策者。工程师既要对雇主忠诚,还要对大众负责,当二者出现矛盾和冲突时,他们面临着选择。例如工程师布拉德从工程技术学院毕业以后,在公司设计许多涉及公共安全的工程项目时,往往在没有得到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审核以前,就被公司转交给了工程承包商开始施工建设。这让他感到十分忧虑,尽管他努力严格的按照标准来设计,但是随着项目的越来越复杂,他日益担心自己会犯致命的错误,他向上司反映了此事,但他的工作依然还是常常得不到充分的审查。①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工程师对雇主的责任和对公众的责任有时是有冲突的,这种双重的责任在工程师的职业章程中也有体现,美国的NSPE章程要求工程师在履行其职业责任时,既要将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置于首位,又要作为忠诚的代理入和受托人为雇主和客户从事职业服务。面对这种双重的职业责任要求,工程师有时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而导致工程伦理问题的产生。最后,工程师的职业组织也不健全。目前,在我国还缺少工程师职业组织,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其工程师协会等工程职业组织也很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有号召力的组织,加入职业协会的工程师在工程师总数中只占少数。工程师组织载体不健全,影响工程师伦理意识的培养和强化。总之,伦理问题是工程内在蕴涵的,工程中本身就存在伦理道德问题,而不是我们把伦理维度硬塞给工程,或者带着伦理学的变色眼镜把工程看作是道德负载的,把本不属于工程师的伦理责任强加给工程师,使他们承担不该承担的责任。正是由于存在事实前提,我们才能够并且也需要从伦理的角度对工程进行审视,思考其中的伦理问题。而从事工程活动的工程技术人员,应当关心和了解自己工作的环境,关注自己工作的更为广泛的含义,不能只埋头于局部的技术工作。爱因斯坦在对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学生的讲话中呼吁青年学生,“如果你们想使自己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 这一点。"回工程师应当自觉地意识自己职业的伦理意义,提高道德敏感性,增强责任感,以保证自己所从事的工程活动真正为人类造福。

2、工程社会责任

工程师是工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工程师包括研发工程师、设计工程师、生产工程师等。一般把工程师定义为拥有科学知识和技术应用技巧,在人类改造物质自然界,建造人工自然的全部实践活动和过程中从事研发、设计与生产施工活动的主体。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朱高峰院士认为,现代工程师“应该能综合运用科学的方法及观点和技术手段来分析与解决各种工程问题,承担工程科学与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任务。他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品德三个方面”。

工程师的伦理行为是工程师作为道德主体出于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特定对象的活动。其中工程师伦理行为选择是工程师伦理行为的核心和实质部分。工程师伦理行为选择是指工程师面临多种伦理可能时,在一定的伦理意识的支配下,根据一定的伦理价值标准,自觉自愿、自主自决地进行善恶取舍的行为活动。从工程实践看,工程师在工程决策、工程实施、工程后果等阶段都存在诸如“义”与“利”的抉择、“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的两难抉择、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冲突矛盾、经济技术要求与人权保障矛盾冲突等。

工程师在伦理行为选择中还存在着目的和手段的关系问题。目的和手段都存在着善 与恶的问题。只有善的目的和善的手段才能达成工程师的伦理行为;善的目的和恶的手段抑或恶的目的和善的手段都会把工程师的行为推向不道德的行为途径上去,从而产生消极影响,破坏社会伦理秩序。

现代工程活动使工程师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专业角色,工程自身的技术复杂性和社会联系性,必然要求工程师不仅精通技术业务,能够创造性地解决有关技术难题,还要善于管理和协调,处理好与工程活动相联的各种关系。最重要的是,工程活动对社会和环境越来越大的影响要求工程师突破技术眼光的局限,对工程活动的全面社会意义和长远社会影响建立自觉的认识,承担起全部的社会责任。因此,现代工程要求工程师除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外,还要具备在利益冲突、道义与功利矛盾中作出道德选择的能力,除对工程进行经济价值和技术价值判断外,还必须对工程进行伦理价值判断;除具备专业技术素养外,还应具备道德素养;除了对雇主负责外,还要对社会公众、环境以及人类未来负责。

工程师之所以要承担伦理责任,首先是因为工程师的社会职责事关人类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选择,其次是因为工程师行为选择决定的。选择和责任是分不开的,选择将工程师带进价值冲突之中,使他们在多种可能性中取舍。传统观点认为,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是做好本职工作。实际上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如前所述,当代工程技术的新发展赋予科技工作者前所未有的力量,使他们的行为后果常常大到难以预测,信息技术、基因工程等工程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还带来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危害甚至灾难,或者给一些人带来利益而给另一些人带来危害。可见,在现代社会,工程师的伦理责任要远远超过做好本职工作。

2.工程伦理小结 篇二

关键词:工程师,责任,工程伦理教育

工程师的责任问题,是工程伦理的重要问题。工程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是人类的各种工程活动中的关键角色。在工程活动中,工程师研究和开发了各种技术和产品,设计、建造和实施了各种工程项目,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健康、安全和福利产生了重要影响,应该承担与之相应的责任。这种责任不仅是适用于普通公民的法律责任,而更重要的是与工程师的社会角色相应的道德责任。为了激发工程师的责任意识,提高工程师的道德判断力,培养负责任、有良知的工程师,在大学教育中应该开展工程伦理教育。

1 工程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

工程师(e n g i n e e r)源于拉丁语“ingeniare”(谋划、设计)和“ingenium”(有能力,有创造力)。工程师的本意也就是谋划者、设计者和有创造力的人。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工程师是创造性的,不能等同于技师(technician)或工匠 (craftsman) [1]。“Technician”只是在科学家和工程师指导下从事简单、重复劳动的助手,“craftsman”也不过是熟能生巧的手艺人,二者显然不能与工程师相提并论。

作为一个职业群体,工程师是工程活动中的关键角色。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工程活动的发展,工程师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工程师职业也逐渐实现了制度化。一方面,对于工程师的职业资格有了明确的限定。Martin和Schinzinger[2]提出,工程师应该满足四条标准:第一,教育和学历,如在权威认定的学校中的工程专业学习,获得工学学士学位;第二,从事实际的工程工作,如研究、设计、监督、管理、试验等;第三,正式注册为职业工程师;第四,职业道德的要求。类似的,美国工程教育与应用委员会也认为,工程师至少应该满足如下条件之一[3]:大学/学院中经认证的工程专业的学士或更高的学位;某专业的工程师协会会员;经政府机构登记或注册的工程师;当前或近期内从事具有专业水平的工程工作。另一方面,工程师群体的内部出现了一定的社会分层。技师和工匠也开始被看作是工程师群体中的一部分,不过其层次要低一些。在国外,工程师群体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工程师(engineer)——设计、研发活动的领导者和协调者(leader and coordinator);工程技术专家(engineering technologist)——工程活动的实施者(implementer);工程助手(engineering assistant)——某一工作的管理、监督(s u p e r v i s o r);工程技师或技术员(engineering technician)——具体操作者和实干者(doer)。与之类似的,虽然不是完全的对应,国内也有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乃至技师的区分。

2 工程师的责任

责任(responsibility)源于拉丁语“respondere”,是回应、响应和回答之意。衍生开来,责任在日常用法中可以有三种基本含义——承担责任、追究责任和惩罚。这三种不同含义体现出了责任伦理分析的两个不同维度——前瞻性维度和后视性维度。承担责任具有主动性的意味,体现的是责任伦理的前瞻性维度。它是责任主体以其知识和能力承担一定的功能、作用或社会角色,并为其所涉及的行动负责。在这个意义上说,责任要超出义务的范围。义务是无条件的,是“绝对命令”,是必须履行的责任,而主动承担超出应尽的基本义务范围之外的责任,就近乎于美德。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就是从履行基本义务的层次上升到追寻美德的层次。追究责任和惩罚,具有被动性的意味,体现的是责任伦理的后视性维度。追究责任接近于“responsibility”的本意“回应、回答”,它意味着责任主体与某一特定的责任相关联,意味着责任主体要对其所涉及的行动的后果负责,并接受相应的评价。如果责任主体的行动产生了好的后果,责任主体应当受到赞扬。反之,如果这一行动产生了坏的后果,责任主体就要接受相应的道德谴责、赔偿义务乃至惩罚。

作为工程活动中的关键角色,工程师对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顾客、雇主、同事、工人和其他相关者——都负有重要的责任。从前瞻性维度来看,工程师在社会分工中获得了工程师这一职业地位,就意味着要承担与这一职业地位相应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具有道德责任的性质,它不仅超出了适用于普通公民的法律责任的范围,而且也不同于其他主体如工人的责任。由于工程师与工人在工程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差异,工程师的责任不可避免的要高于工人的责任。很多工程师的职业伦理规范都规定了工程师的一些基本责任,如忠实于雇主和客户,不谋私利等。进而,要求工程师将社会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利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等。对于这些责任的性质,不应该只看成职业义务的履行,而更应该理解为一种“德性的实践”。例如,在涉及利益冲突的情况下,责任与良心和美德的关联就会凸现出来。在职业活动中,工程师经常会面对这样的局面,雇主为了经济动机而牺牲产品的安全性,或者是对环境造成危害,由此导致产品的直接消费者和受产品的使用影响的其他公众的健康、安全和福利受到损害。工程师是否应该拒绝执行雇主的指令,甚至向社会揭露这一问题呢?为此,工程师可能会面临雇主的诱惑、压力乃至惩罚,使道德选择与工程师的切身利益发生直接联系。在这种局面下,就会拷问工程师的道德水准,呼唤工程师的良心。

从后视性维度来看,工程师的职业活动不仅要有良好的动机或善的出发点,而且要对其活动的后果有合理的关照。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主张,道德原则不能来自于经验,而是出自于人的理性,道德原则和道德义务是无条件的;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在于由此达到的目标,只在于是否出于义务动机;幸福于道德无益,它不能起不变的指导作用[4]。然而,这一传统认识并不能适应现代工程活动发展的现实。近代以来,人类以科学、技术和工程活动,展现出了强大的力量,不可逆转的改变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面貌。这种力量虽然强大,却常常导致两面性的后果。且不必说现代军事技术和工程的破坏力,只是民用技术和工程所引致的副作用和意外后果,如环境问题、健康和安全问题、工程灾难问题、社会伦理问题,就足以表明科学、技术和工程不仅可以极大促进人类的幸福,也可以招致严重的灾祸。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力量的强大性,与其社会后果的两面性伴生在一起,给自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6]。如同鲍曼[7]所指出的,我们的行为能够产生深刻、深远和持久的影响,却可能有难以预料的副作用和意外后果,而窒息有着良好企图的目的,带来任何人都不希望的灾难和痛苦。工程师必须在良好动机的基础上,对工程活动的直接和间接后果,以及由此对社会公众的健康、安全和福利产生的影响有合理的关照。虽然工程活动的一切负面后果不应该、也不可能全部由工程师来负责,这就如同工程活动的一切成就和荣誉不能全部归于工程师一样,但是工程师至少要负有一部分的责任,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责任。承担这一责任,也正是工程师的良心和美德的体现。

3 工程伦理教育

工程伦理教育是对工程专业的学生和从事工程实践的工程师进行的伦理道德教育。长久以来,伦理教育并未在工程教育中受到重视,工程师的责任问题还不为人们熟知。工程师只是从工程实践中所了解到的、或者亲身经历的具体事例,来了解伦理问题、学习伦理知识。随着工程实践的发展,工程师的责任越来越重大,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例如,麦吉恩在一项调查中[7]发现,80%-90%的工程师认为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会遇到重要的伦理问题,53%-70%的工程师曾经在职业活动中遇到过伦理问题,或者知道其他工程师遇到过伦理问题,更有超过90%的工程师认为在正式的工程教育中就应该探讨到可能遇到的伦理问题。这表明,工程师在职业活动中有很大的可能面临伦理问题,有必要通过正式的伦理教育,获致一定的伦理知识和道德判断力。

正式的工程伦理教育,也就是大学的工程伦理课程,始于20世纪60、70年代。它发端于美国,后来逐渐扩展到其他发达国家。从教学目标来看,工程伦理教育意在激发学生的伦理想象力,帮助学生认识伦理问题、分析关键的伦理概念和原则、决疑,鼓励学生严肃对待伦理问题,增长学生对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和伦理准则的知识,改善学生的伦理判断和道德意志力等。从教学内容来看,有职业伦理准则、理论推理和道德理论、人文阅读、案例研讨、伦理解释和学习服务等。从教学活动的组织来看,有单一课程,其形式有传统教学和系列讲座或案例研讨;混合课程,其形式是嵌入于专业课程中的伦理模块;单一课程和混合课程两种方式的组合;以及通过网络进行的开放式课程等。从教学具体方法来看,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讨论,还有案例研讨、历史分析、团队教学、角色扮演、道德困境讨论等。

美国由于具有良好的职业伦理教育传统,工程伦理教育在大学中的普及程度最高,很多大学,如M I T、S t a n f o r d University、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Colorado School of Mines等均开设有相关课程。美国工程和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的修改认证标准后,明确规定工程教育计划认证应包括工程伦理的内容,职业工程师的工程基础考试也需要包括工程伦理的问题,使工程伦理成为美国工程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荷兰,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从1995年起规划工程伦理课程,1998年在工程专业中设立了伦理必修课,成为欧洲在工程专业中开设相关课程最早、最具规模的大学。在我国台湾地区,清华大学、中原大学、交通大学和元智大学等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也设立了工程伦理课程。目前,国内的工程伦理学的研究已经开展起来,但是在大学中还缺乏与工程伦理有关的课程,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出现针对工程专业学生的伦理课程。

4 结语

工程伦理的出现是工程活动发展的必然要求。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工程活动日益复杂,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深刻。作为工程活动中的关键角色,工程师群体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正所谓“力量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工程师在一般的法律责任之外,还负有更重要的道德责任。在我国大学中设立工程伦理课程,开展正式的工程伦理教育,将有助于培养负责任的工程师,实现负责任的工程活动。

参考文献

[1]M.Davis.An historical preface to engineering ethics[J].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1995, 1, 33-48

[2]M.W.Martin, R.Schinzinger.Ethics in engineering[M].New York:The McGraw-Hill Companies.1996, 26

[3]Engineering in society[R].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85, vii

[4]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3-34

[5]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7-81

[6]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9-20

[7]R.E.McGinn“.Mind the gaps”: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engineering ethics.1997-2001[J].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2003, 9 (4) , 517-542

3.工程师伦理责任浅析 篇三

关键词:工程师;伦理;责任

一、引言

现阶段,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几乎我们视野所及的一切都已经被工程技术改造过,或正在改造着。科学越前进,技术越进步,一方面从理论上为未来科技化的生活提供支持,使之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通过工程技术是这种可能得以实现,不再是一种可能,并最终促进促进社会的“工程化”。在工程活动过程中,由于科学的不确定性、技术应用的不稳定性和工程人员伦理意识薄弱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使得整个工程活动过程都处于风险之中。工程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风险问题,许多都是工程师伦理问题,所以单纯靠科学与技术手段是无法从根本上预防的,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与提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工程中的风险问题,对工程风险进行工程师伦理维度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工程师伦理概述

伦理就是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而由于伦理本身包含很多方面,所以工程伦理研究的范围也相应的包括较为广泛的含义。伦理学家Floman认为工程伦理是工程师的个人信念、个人道德良心,但由于道德良心并没有一个客观公认的衡量标准,所以工程伦理问题的解决要不能只靠伦理道德的约束,更多的应该靠法律制度的制约;肖平认为,工程伦理的是在探讨在职业活动中,工程师对雇主、对公众、对环境、对社会、对未来所负有的责任,当各种利益互相冲突时,工程师应该如何选择。

三、工程师面临的伦理关系

工程师在工程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工程规划设计阶段、工程施工施工过程中,还是在工程评估、工程检测阶段,有扮演者主导性的角色。但在每一阶段工程师扮演者不一样的角色,所面临的公正伦理道德是不一样的。

(1)工程师对雇主的关系:在现代经济和社会制度下,工程师大多数是是受雇于公司、企业,这也就决定了他们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给企业带来利润,“忠诚于雇主”顺理成章的称为工程师的一个重要的职业道德准则。如果由于雇主的决策、设计方案存在问题,或者是在施工过程中为追求经济利益、提高工程效率而托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管理者收取商业贿赂等原因将会造成工程事故,从而对社会、公众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造成危害时,工程师就会需要权衡这之间利益而陷入道德困境:是选择“忠实于雇主”,对社会、公众保密,还是选择冒着被解雇的风险投诉、举报雇主的错误行为,保护工程及社会、自然及其他人员的利益不受损害。处理好工程师处理好与雇主的关系,是工程师道德要求的主要内容。所以工程师一定是要忠诚于雇主,为雇主真诚服务,同雇主互信互利。

(2)工程師对社会的关系:近现代社会依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这些科学技术为依托的各种工程活动也就相应的产生,但是科学技术具有可错行,并且工程活动也是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工程师们很难完全预测出工程的最终用途,所以总是会产生出乎意料的后果,比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爆炸、伦多的烟雾等,这些都对公众、环境产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以此来看,工程师应当将公众的人身安全、健康,环境生态保护放在首要地位,利用自身的技术知识“为人类造福”。然而,公众对于工程师个人并没有明显的、直接的利害关系,所以当工程师面临是选择对社会负责还是选择规避责任,也会陷入伦理选择困境。

(3)工程师对同行的关系:工程师同行之间既是相互合作的伙伴,又是互相竞争的对手。为了经济利益、职位晋升、个人价值,是采用违背职业道德和法律的手段贬损和打压对方,还是会客观、公正、平等地对待同行?在某一些工程项目竞选过程中,是否存在贿赂同行的不道德甚至违法行为?现代工程项目的实施必定需要许多不同专业的工程师互相帮助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在工程的设计、决策、建造实施、监管评估过程中,工程师应该与同行之间相互学习,通力合作,形成一个团结、合作的共同体。

(4)工程师对专业的责任:现代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工程师也一定具有创新精神,然而,工程师在创新进取的同时,有没有敬业守本,比如,在工程产品设计时,考虑产品的有用性了吗?是不是非法的?从事工程技术研究时,是否存在随意篡改和捏造实验数据的情况,是否会为了奖励和研究经费而抄袭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仿造产品?在检测和评估研究成果时,是否存在会故意隐瞒对工程研究和检测结果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四、工程师伦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面对不同的伦理关系,就要求工程师具备相应的工程伦理责任,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加之,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师要面临更多的利益诱惑,因此采取相应措施来提高工程师伦理道德责任意识。

(1)明确工程师的伦理道德责任。各种类似“短命桥”的案例已经不在少数,造成这种事故的原因各式各样,却都与部分工程师的道德观念崩塌有着巨大的关系。明确工程师伦理道德责任,首先要明确工程师在科学技术应用方面的责任,科学技术本身存在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对科学技术应用产生的对社会、自然环境、人类本身可能产生的结果应该经过科学的测量和实验;其次,明确工程师在工程活动中对工程规划、工程质量检测、工程评估等中的责任,科学规划,合理检测评估,对整个工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工程责任评价和追究机制。在中国,由于工程师大多受雇于公司企业,或者是政府,因此针对一项具体的工程,工程责任很难清除的划分到具体的人,这种责任划分不清楚,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这给工程活动主体一个推卸责任的可乘之机,因此,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工程责任评价和追究机制,能够从制度上划分明确工程活动主体的责任,减少工程悲剧的发生。

(3)加强工程师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工程师职业道德教育,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对工程师而言,提高工程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意识,加强工程师伦理道德责任方面的教育。工程是自身也要注意时刻省察和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加强工程师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坚守“造福于人们”的宗旨;其次针对在校工科学生来讲,应该开设工程伦理道德责任方面的课程,理论联系实际,明确未来职业的责任,提高担负社会安全的责任意识。(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喆 .建筑伦理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 唐军 .追问百年—西方景观建筑学的价值判断[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 刘则渊,王续琨.工程·技术·哲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4] 徐长山.工程十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5] (美)马丁 著,李世新译.工程伦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工程伦理学论文 篇四

资源环境学院 12植保4班 姓名:苟晨醒 学号:201230200403 本学期学习了工程伦理学,我从中受益匪浅。

所谓工程是人们运用科学技术的手段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及它所取得的成果。它是有特定的目的的,集体性的,较大规模的改变自然状况,改变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社会活动。在古代,已经有诸如都江堰、大运河、埃及金字塔之类的巨大工程,但古代的基本生产活动方式是以个体的,小生产的方式为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现代社会的物质面貌已由现代工程塑造,另一方面,现代工程也受到现代社会的物质面貌的重要影响。

所谓伦理,就是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规则,行为准则。而伦理学就是关于道德起源,发展,人的行为准则和人与人之间义务的学说。其研究内容有:揭示规律、批判腐朽、阐明体系、探究措施、继承遗产。现在它在当今社会的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已日益地凸显出来。现代社会的工程活动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活动,工程活动中不但包含技术活动因素,而且包括经济因素,管理因素,伦理因素等。它们在建设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工程伦理学在工程建设中就有着很大的作用。

下面我以正反两个列子展开来谈谈我学习的体会。

地震中屹立不倒的百年老宅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地震导致全市各县(区)多处房屋严重受损。损毁66.98万间,倒塌12851间,震中芦山县龙门乡99%以上受损垮塌。令人感到惊奇的是震中龙门乡一座百年老宅巍然屹立。一个坚固且又抗震能力强的住宅,在遭遇地震灾害时,对住户来说,无疑是最安全的生命保障。遗憾的是,在7.0级面前,在宝兴县许多汶川地震后刚刚建设、当初被誉为“抗8级地震、9度设防”的安置房,却没有逃过这场劫难。

在科技非常落后的清同治年间,无论是建造技术还是各种建筑材料都非现代可比。一座当时很常见的普通民宅,不可能经过高端特殊设计,也不可能是具有“国家资质”的施工单位建造,更不可能按什么“国家标准”。它只不过是民间临时凑起能工巧匠的杰作,历经百年风雨后,依然让很多现代建筑自愧不如。而且,稍微留心还不难发现,在很多地震频发地区,能够经受住地震并保存完好的建筑,往往都有老宅、庙宇、祠堂等古建筑的身影。当然,现代建筑中,也有不少经受住了地震的考验,由华中科技大学校友巴曙松在雅安市石棉县捐建的希望小学在这次地震中就屹立不倒,并在当地赢得了“房坚强”的美名。

尽管当今建筑材料科技含量再高,施工技术或手段再发达,如果在设计、施工甚至质量监管过程中只注重利益,让利益收益最大化,缺乏对生命的足够敬重,严重缺乏责任心,那么在好看再壮观的建筑也经不起地震的折磨,不能给居住着带来安全的保障。

这百年老宅,让我想到了芦山地震后,宝兴县几乎所有房屋受损的惨状,而且还包括汶川地震后据说能抗8级地震,并且才建成没几年的重建房。也让我想到了让鞭炮炸毁的大桥,让雨水冲垮的公路等等。

其实,当今科技的发达程度,是一百多年前的晚清无法相比的。就建筑科技来说,不管是建筑材料、建筑工艺,还是建筑理论,现代科技都要大大优于一百多年前。而一百多年前更没有监管部么严格的监管,也没有严格的国家标准,更没有这么多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百年全的老宅能屹立不倒都是建造者那份用心吧。现代建筑工程输就输在开发商只在乎利润,设计者只在乎外观,建造者只在乎工资,没有人真正为了房屋的寿命、居住着的安全着想。这跟当今社会人们思想的转变有很大的关系。

工程建设是带有特定目的的社会活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当今科技的发展,我们不应将眼光停留在是否搞好了工程,而应关注的是我们是否搞了好的工程。“豆腐渣”工程已经给我们带来了惨痛的教训,由于工程质量不过关,而导致了严重的损失。搞好工程并不难,但搞好的工程却很难。工程师作为工程蓝本的设计者,首先就要有较高的道德素质,行为素质。而伦理学的建立就恰恰阐明了这些原则。它就像是工程领域的“净化器”,批判腐朽,使工程建设这个环境逐渐“纯净化”,“高质量化”。

天马文化用纸厂排放污染物事故。

天马纸厂是被告人杨军武于1993年开办的独资企业,设立在利用黄河水灌溉农 田和解决城市供水问题的引黄干渠附近。该厂自投产以来,一直没有配置污水处理设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有挥发酚等有毒物质的污水,都积存在工厂附近的坑 里,靠自然蒸发、渗入地下或者排入引黄干渠,天马纸厂因向引黄干渠中排放污水,曾经受到引黄管理局的经济处罚。

1997年10月上旬,天马纸 厂的污水坑决口,大量污水流入与引黄干渠一闸之隔的壕沟里,将壕沟中的引黄支渠淹没。10月14日下午,被告人杨军武在明知壕沟里积存着大量污水的情况下,指派该厂工人郑武强、杨新红,以修理引黄干渠闸门启闭机上的传动齿轮为由,将闸门提起,致使壕沟里的部分污水流入引黄干渠。10月15日上午,引黄管 理局五级站站长刘自强发现干渠内进入污水后,找到该厂责令杨军武即时排除污水。杨军武虽然采取了排污措施,但是未能将污水完全排净,亦未将闸门堵严。当天 下午3时许,引黄管理局五级站开机通过引黄干渠向水库管委会管辖的樊村水库供水两个多小时。10月16日早6时许,当引黄水流入樊村水库时,引黄管理局工 作人员看到有大量污水同时进入水库,库存的41万立方水被污染,遂逆流而上查看,发现污水来自天马纸厂积存污水的壕沟中。此时,原来被污水淹没的引黄支渠 已经露出,壕沟里的污水也所剩不多。

由于引黄管理局在发现污水进入樊村水库后,未能及时将此情况通知水库管委会,因此水库管委会又将被污染的水供给供水公司,使该公司的供水系统被严重污染。为避免发生饮水事故,供水公司只得将北城区的供水中断三天。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令世界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有隐患令人担忧——发展中消耗了太多原材料。

比如,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需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是美国的近6倍,或许更令人尴尬的结果是,比印度还多3倍。事态不能这样发展下去。

但是,这种观点在国内尚未形成气候。许多因素集中到一起:原材料稀缺,没有足够的土地,人口持续增长。目前,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这个数字是50年前的2倍。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城市化进程伴随着沙漠化,可居住及可利用土地都是50年前的一半。

每年中国都不断加强自己作为一个经济神话王国的形象。但是,奇迹将很快结束,因为环境跟不上发展的步伐。1/3的中国土地上都遭遇过酸雨的袭击,7大河中一半的水资源是完全没用的,而另有1/4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1/3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城市中只有不到20%的垃圾是按照环保的方式处理。最后一点要强调的是,世界上1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了5个。环境问题对经济影响很大

空气污染成为困扰中国城市的主要问题。由于空气和水已经被污染,中国的GDP为此损失了8%-15%。那还没有包括健康问题的损失。人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北京有70%-80%的癌症和环境污染有关。肺癌成了头号杀手。人们对这些健康问题的反应如何

即使到现在,中国的西部,和其他有生态压力的地区已经很难养活居住在那里的人口了。未来,将有22个省市1.86亿居民需要安家。然而,其他省市只能收纳大约3300万人。那意味着中国将有1.5亿生态移民,或者叫做“环境难民”。

政府在努力控制污染。而且在一些城市已颇见成效,比如北京的空气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此外,现在河流和湖泊的水质比过去洁净很多。现在,不但有更多自然保护区,还建立了一些环保模范城市。其他措施包括:退耕还林,确保法律法规执行比从前更严格等。

有人批评政府只关注经济增长,而不考虑发展的持续性。现在这种思想仍是主流。对他们来说,GDP是惟一衡量政府表现的标准。但是,人们都相信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是和谐发展的。这其实是最大的错误。如果政治改革跟不上,那么经济增长越快,就越快遇到政治危机。如果贫富差距扩大,中国的一些地区和整个社会将不稳定。如果民主和法律体系落后于整个经济发展,各个民族将不能保护他们自己的利益。

人们还有个假设也是误区:经济增长能解决环境、原材料和人口增长的危机。事实上,没有足够的钱,而且时间也来不及。发达国家人均GDP是8000美元到1万美元,可以支付起这个代价,但中国还不行。在达到人均4000美元以前,不同的危机正以各种形式冲击着中国。总之,中国经济上还不够强大,解决环境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绿色GDP”是一个模型,它包括经济增长的成本,如环境污染,还有正在和德国探讨的一个话题:中国官员的表现不仅通过经济增长来衡量,而且还要通过他们是如何解决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等方面来综合评估。如何降低环境犯罪

许多人担心严格的环境法会使经济发展放缓。也有一些人认为中国还不能担负起创造一个更洁净的环境应付出的代价。

近年来,中国已经叫停30项工程,包括几个能源站——其中有一个在三峡。法律强制关闭一些公司,原因是他们的投资项目对环境有害。不幸的是,其他的工程还在进行。他们只要支付一小笔罚金——和它们的投资相比是九牛一毛。

这就是为什么法律法规需要改革。即使环保部门权力很小,也要制止非法工程,包括经济利润高的行业,如钢铁、水泥、铝合金制造和造纸厂。许多违反环境保护的人通常都是手持大把现金或以其他方式要求政府官员通融。但是,人民、媒体和科学都向着正义的一方。事实上,环保的压力正是提出“绿色GDP”的初衷。

工程师既要对公众和自然负有伦理义务,又要对雇主、顾客和工程专业负有伦理义务。有时互相矛盾的伦理要求很容易引发一系列伦理问题,如利益冲突,对公众健康和安全的责任,贸易秘密和专利信息,承包商和其他人的送礼,研究和测试中的诚实,环境污染与防治等。

而大多数的工程伦理章程认为,工程师的首要义务是对客户或雇主的忠诚,最大限度的保护客户或者是雇主的利益,特别是涉及商业秘密的时候,作为工程师有义务为其客户保守秘密,但保密性通常是与公共政策例外原则结合在一起讨论的。虽然工程章程都有工程师通常应为客户担承保密的义务,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存在例外。正如我们所知,工程活动直接影响公众的另一个领域是工程风险。然而工程师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不仅要对当下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且要对未来负责,不仅对可预见的后果负责,还要对不可预测的后果负责。当其保密的内容威胁到公众利益的时候,工程师有义务站出来保护公众的利益。我们需谨记工程师的最高义务是公众的健康、福祉与安全。

同时职业中的利益冲突也是工程伦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某些职业利益会威胁到一个人的职业判断,使其判断因此变得不可靠。优秀 的工程师应该知道对于工程伦理上的完整不仅在于遵守法律与职业规范,而且也在于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以违法手段谋求个人非法利益,不仅法律不允许,更是工程伦理所不容。这就要求工程师要发展出一种新的社会责任意识,这种新的社会责任意识应以未来的行为为导向,是一种预防的责任,或前瞻性的责任,或关护性的责任。在工程中,在遇到选择的冲突与抉择的时候,时刻以法律为准绳,操守工程师伦理准则

5.工程伦理与案例分析 篇五

起初选课时看到“工程伦理学与案例分析”的课程名时,并不太清楚这门课究竟是关于什么的,以为重点在“工程”。听了几节课后才意识到原来主要讲工程领域的伦理学。

伦理学其实在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会涉及到,人作为一种社会型动物,在与外界发生沟通交流时必定需要遵循一定的行为准则,否则就可能引发误会和冲突。工作时也不例外,基本的职业道德是每个参与者都必须遵守的,无论对自身还是对他人都负有责任与义务,特别是当面临非常规抉择和困境时职业伦理规范会为职业人员坚守职业标准提供一个基本原则。毕竟,无规矩不成方圆。

工程师作为人类文明的建造者,在社会发展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情况下,他们的贡献均以成品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其中复杂的过程我们不得而知,尽管可见的仅是最终的产品,但制造施工过程中凝结了设计生产者的价值观和对产品自身的理解,不同的理念会影响他们的行为最终导致不同的结果。如果没有必要的工程伦理学对其进行约束,那么可能由此而导致的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工程师们也会沦落为一群有知识有文化的“流氓”。就像战争时期出现的原子弹和生物化学武器,稍有良知的人都会知道这些对人类的危害性之大,但“恶魔般”的科学家们却允许它们去祸害人间。所以这更反映出工程伦理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建筑物垮塌及其它各类工程事故频发,除去外界不可抗力的影响,项目本身的质量问题值得关注。施工者在建设过程中是否按

质按量修建令人质疑,事故发生后相关责任人和施工过程的含糊不清令人猜测。不禁想问,难道那些厚厚的施工规范,建设标准,还有安全监测都形同虚设吗,很明显,这些都与相关人员工程职业道德缺失有关。

通过一些实例体现了工程伦理学的必要性后,再谈谈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生活改善的影响吧。

过去人们可能普遍认为自然的是最美的,所以都比较排斥人工景观。对一处纯自然的景观加以人为改变,添加一些人工元素(尤其是建筑物),我们都认为这往往是画蛇添足,破坏了自然的和谐之美。但是马尔代夫是个例外,单单是每年去那里的游客数就足以颠覆了我们的看法。

被称为“天堂”的马尔代夫由一个个珊瑚岛组成,但它们不都是纯天然的,而是经过了人类的开发。海岛大都或多或少有过填海造陆的过程;沙滩都经过了人工的整治;岛上的植被虽似野生,其实人为;酒店就更不用说了,当然是人造的,不过这里的酒店不是都市里那种高楼大厦式的商务酒店,这些酒店的外观大多具有传统风格,完全融入岛上的环境。为了保证不破坏海岛的整体风貌,海岛的开发严格遵循着几条原则:一个岛只允许一家酒店经营;酒店建筑不能超过两层,也不能超过岛上植被的高度;建筑物距离海滩至少10米。还有一个重要的规定:任何一个珊瑚岛的开发面积都不能超过岛屿总面积的20%。

由此可以看出马尔代夫的美并不是纯天然的美,人为的工程建设

占了全岛开发很大的一部分。但是这些并没有像人们一开始认为的会影响生态平衡破坏环境等等,额外的建设反而为环境增加了韵味和格调,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在马尔代夫,那些严格的法律约束就成了建设者的行为规范,约束他们合理地开发岛屿,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平衡了道德心与利欲心,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但是马代并不是处处都是天堂。在最南端的阿杜环礁上有一处很自然的小岛。沙滩完全是自然状态,遍布粗糙的砾石;海底生长着棕褐色的藻类,水面漂浮着椰子树的落叶;海水也不是一贯的清澈透明,而是浑浊到没人愿意下去游泳„„这就是最原始的状态,但是谁敢说这是美的呢?不经雕琢的玉石,在众人的面前也不过是块丑陋的石头罢了,毕竟“伯乐”是不常有的。

马尔代夫的魅力不仅仅是因为宜人的热带海洋气候,清彻的海水或是细软的沙滩,还有一样及其重要的东西,就是人与环境的相互调适。天堂并不是天然的,而是人类与上帝合作建造的。

而在我国南海的三沙市,有着无数和马代一样的珊瑚环礁、珊瑚小岛、珊瑚沙洲和水下礁盘,有着和马代一样的热带海洋,一样的蓝天,一样碧绿的海水,一样细软的沙滩,一样斑斓的鱼群。中国的三沙也具备成为天堂的基本要素,可是我们却没有“天堂”。

我们唯一缺少的是:敢造“天堂”的人。

作为珊瑚礁岛屿,陆地面积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沙市虽说陆地面积比马尔代夫少了很多,但是“干出礁”(即高潮时被海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海面的珊瑚礁盘)面积大,如果投入开发,就需要进行填海造陆。在填海造陆的过程中,只是一个工程量的问题。说到填海造陆,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这样做会破坏环境。但是海洋作为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我调节功能,所以即使珊瑚礁系统看上去很脆弱,也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起来。

而且现在三沙的珊瑚礁岛处于无人管理的掠夺式捕捞状态,鱼类、贝类、珊瑚等都被劫掠殆尽,只有开发才能保护好这些珊瑚礁生态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发就是保护。

通过马尔代夫和我国三沙市的对比,可以总结出适当的开发也是一种保护的工程新理念。在建设中我们顺应自然规律,同时改进一些天然的缺陷,尊重自然存在的事实,在开发自然的同时予以保护。这样,既满足了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维护了自然的基本秩序。

这种理念使我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观念,更为关注现实,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文明拓展向自然,更为科学地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生活改善做贡献。

课程:工程伦理学与案例分析things list(括号内为个人感想)

受访对象:毕业四年的一位从事社会工作的师姐(回答经过提炼和筛选)

学习本专业受益最大的5件事:

1、基础的专业知识(虽然我们现在觉得学的东西还想没什么用,但是毕竟工作当中还是会涉及到相关知识的应用,所以觉得在学校时还是应该认真学习专业课程。据说仅面试时就会有所考察,如果学了几年对自己的专业都不了解肯定会被质疑在校期间到底都去干什么了)

2、计算机办公软件的操作(像word,excel,ppt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办

公工具,提前掌握熟悉必定有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

3、英语(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交流工

具,也许平时用到的并不多,但必要时还是很有用的)

4、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上了十几年的学,不断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在长期的训练中,我们已经逐步从死记硬背上升到了理解运用的阶段,从被动记忆上升至主动分析,当遇到问题时会有自己的思维模式,也许这也是大学生与没有上过大学的人的主要区别吧)

5、书面表达(学校里开设了应用写作的课程,虽然课程内容有些

枯燥,但是看来还是十分实用的)

从业后发现有用但未在学校学到的5件事:

1、有效的沟通(在学校时,我们接触的最多的是和我们的同学,但是工作以后,我们要面对的是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这时怎样进行适当、有效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这一点从目前来看是比较难在校内的到锻炼的)

2、知识的转化能力(根据不少公司的反映说现在大学所教的东西

和工作时要用到的脱节,高校教育不现实。由此来看,其实并不是衔接不牢,而是我们缺乏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运用的能力。所以说我们现在还只是停留在学的阶段,而没有做到学以致用)

3、危机处理(这应该和心理素质有一定的联系,没有经历过大场

面的人注定hold不住大场面,还有是因为缺乏经验和货真价实的内力)

4、团队协作(以前还有班级的概念,但是现在没有固定的教室,同学之间交流的机会就大大减少,而且在校期间的任务并不复杂,所以团队合作能力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培养和锻炼)

5、人际关系的维护与拓展(这是个什么年龄阶段什么场合的人都

6.工程伦理的几个问题 篇六

关于工程伦理的几个问题

工程伦理是一个新的`应用伦理学领域.本文阐述了工程伦理的几个基本概念,论述了工程伦理的道德基础和工程伦理的道德规范.

作 者:余谋昌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021 刊 名: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4(1) 分类号:B82-058 关键词:工程问题   工程伦理   道德规范  

7.工程伦理教育工作认知状态探析 篇七

现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能否可持续发展关系着人类未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紧紧围绕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些要求都与工程伦理教育息息相关[1]。重大责任落在未来工程师身上, 对于现在在校学习的大学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 工程伦理教育的实施是否得当和效果如何决定着未来工程师的工程伦理道德素质, 也决定着工程给人类带来的是福祉还是灾难。

1. 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

1.1 工程伦理教育目标及基本内容。

工程伦理的定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解释, 在英文中可以engineering ethics和ethics in engineering表述。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 不仅要使工科学生和工程师明确认识到工程活动与伦理密切相关, 也不仅是使他们能够辨别出工程活动中的伦理问题, 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解决工程实践中可能遇到的伦理问题的能力[2]。现在国内高校工程伦理教育涉及三个基本维度:技术、利益与责任[3]。多名学者认为工科学生中进行工程伦理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保护人的生命摆在一切价值的首位;培养将要面对工程决策、工程设计施工和工程项目管理的工科学生具有明确的社会价值眼光[4]。

1.2 国内外高校进行工程伦理教育的情况分析。

世界各国对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 20世纪70年代起, 美国开始讨论工程伦理课程的设立。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我国工程国际化程度加大, 工程教育国际认证越来越被认可和重视, 但却比较忽视工程伦理教育。按照文献资料显示当代中国工程伦理的研究从1984年开始[5], 200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工程与社会研究中心, 对工程教育进行了研究。一些本科院校开展了工程伦理教育, 西南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福州大学、清华大学开设工程伦理课, 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开始工程伦理研究与教学[6,7]。山东大学在生物、医学方面进行伦理课程研究与讲授, 可以追溯到1981年原山东医科大学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 当时主要是对医学生开展医德教育。但是, 工程伦理课程却在2011年才以选修课形式出现。

1.3 目前工程伦理教学和活动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 在受到多元文化和功利主义严重影响和冲击下, 工程群体存在价值观混乱的现象[4]。如何从价值理性、选择理性和实践理性三个向度提高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有效性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工科学生群体的价值体系和伦理精神发生改变, 现在发生的“地沟油”、“毒奶粉”事件等, 是高校工程伦理教育失败和工科学生道德沦丧、价值错位的例证[1,4]。网络环境下, “90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接受的教育, 相互冲突的理论已经严重影响工科学生面对工程伦理问题的判断时自我应如何去做。

但是现有工程教育过分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科研意识的养成, 疏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锻炼[1,8]。现在工科大学一般都是按照课程设置:必修课、选修课、任选课等。工程伦理类课程在诸多专业课程教学中没有涉及, 山东大学材料成型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大学期间的课程, 没有专门的伦理类课程设置。而现在“两课”教师讲授的课程没有将工程伦理教育纳入两课课程体系中。其中思想教育课一般授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 形势政策与社会实践一般是辅导员或其他老师。他们大部分没有工科背景, 单纯从理论方面无法说服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不等于工程伦理教育, 爱国教育不等于工程伦理教育。单独开设工程伦理课程教育模块的高校很少[6,7], 且班级授课存在一定的限制性, 案例分析法在各个教学环节应用较多, “工程两难教学法”是采用比较多的培养策略方法。

2. 工程伦理的认知及认可程度调研分析

工程伦理是一种调节工程与技术、工程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 对工程师伦理行为和工程建设起着引导、规范、开拓等重要作用。而工程文化教育是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一门学科。基于此, 本文主要从新入校大学生对于工程伦理教育和工程文化教育的认可与认知程度进行调研, 从而对高校实施工程伦理教育可行性进行分析。

2.1 样本的选择及调研方法。

本文选取S大学某校区的一二年级学生为样本, 调研数据共300份有效问卷, 其中网络答卷150份, 纸质答卷150份。该校区文理工学科均有, 比较具有代表性。调研主题:新生入校教育中的工程伦理与工程文化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实践。调研目的:进行整体调研, 横向对比, 比较接触过工程伦理教育与未接受过该教育的同学之间的差异。

2.2 样本调研数据分析。

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男生70%, 基本与实际人数比例相近。一定比例的文科及理科学生也作为调研对象, 以利于学科门类之间对于工程伦理教育认知的对比。样本数据分析如下:

2.2.1 对工程伦理及教育的基本认识

93%的同学表示没有接触过工程伦理。反映出中学及高校阶段对工程伦理知识灌输的不重视。对工程伦理的理解方面, 被调查对象认为它是工程道德55%, 工作态度28%, 工程构造11%, 即一半以上学生表示“工程道德”即代表工程伦理。调查表明, 学生对工程伦理的基本概念等存在模糊认识。

实际上, 工程伦理不仅涉及工程与技术, 还涉及工程与社会。在大多数同学没有接触过工程伦理的前提下, 半数以上人对工程伦理存在潜意识的认识。虽然工程伦理是一种道德规范, 但是与“工作态度”、“工程构造”息息相关。高校在开展工程伦理课程之前会得到学生潜意识的认同, 难度上将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调查数据反映出教育中对工程伦理教育的严重缺失。事实上,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工程伦理的评判情况, 但个人对此了解较少。因此, 高校在工程伦理与文化教育方面还需加大关注度。

2.2.2 对工程灾难的伦理评判态度

对因工程伦理缺失而发生灾难的态度, 大部分人认为是工程师的道德缺失问题, 相对较少的人归咎于企业、政府、学校。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学生对于灾难认定的关注点集中在个体, 而非集体, 认为这是一种个体行为。但是, 如果仅把责任归咎于工程师本身的话, 那么社会影响力就会被大家忽视掉, 而社会整体的文化氛围和道德水准恰恰是这一切的根源。

在假设调查对象为一名工程师, 则调查对象们认为“企业监督”、“工作人员态度”、“工程师伦理道德”在工程灾难中均承担较大责任, 其中企业监督问题39%, 工作人员态度问题26%, 工程师伦理道德问题36%。说明同学对于事故灾难的伦理评判态度还是非常理性的, 不会且不能将责任归咎于某一方面。但企业监督问题占比重较大说明现在经济发展中“官本位”思想的严重性, 个人主人翁意识还有待加强。

2.2.3 工程伦理教育谁来关注

在“谁将负责推动工程伦理进行”的问题上, 被调研对象认为政府46%专业团队26%, 学校13%, 自己14%。对“高校有无必要开设相关课程”及“工程伦理教育是否能有效提升工程人员社会形象”问题中, 82%认为是。可以看出政府在重大决策和社会重大事件关注方面在群众心目中是非常正面的力量代表。对于高校学生而言, 高校教育无疑是最好的解决途径。因此, 高校一方面必须加强工程伦理课程的设置, 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开展与工程伦理相关的活动。

3. 积极推行工程伦理教育

3.1 加强高校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引导。

3.1.1 工程伦理教育的必然性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 高校教育将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由知识考察、技能达成转向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5]。借鉴国外经验, 积极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将工程伦理教育作为工程教育的重要内容来做。调研发现, 学生对于工程伦理教育认识和认知的贫乏。通过工程伦理教育, 可改变学生伦理意识、责任意识淡漠的局面, 增强学生的道德敏感性, 增加学生对职业行为标注的理解, 在个人职业规划中明确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同时协助学生改进对工程伦理问题的判断能力。通过“两难”问题的讨论, 教会学生掌握应对负责局面的方法。

3.1.2 转变教育工作者、学生的思想认知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未来建设的主流, 技术能力和非技术能力要双面发展。要打破现行高校的授课体制是不可行的, 但在授课过程和举办活动中逐步将工程伦理教育融入其中却是可行的。高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认识到工程伦理教育在工程教育中的作用, 工作者本身进行工程伦理教育理念的树立, 对工程伦理知识进行学习, 并且掌握工程伦理教育可以采用集中方法。在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 要加强学生工程伦理教育。一个学生拥有健全人格不代表具有良好的工程伦理道德, 必须在思想认知上树立工程伦理教育具有非常重要地位的观念。

3.1.3 注意工程伦理教育的活动导向

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合理结合, 有的学者提出对于理工类大学而言, 开设工程伦理课程是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9]。工程伦理教育不仅是专业课程教师的责任, 学校的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触较多, 同样可以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主题上进行引导, 探索工程伦理与非技术课程整合[10], 将专业活动引入工程伦理教育机制, 时刻将伦理教育灌输其中。如形势政策课讲授就业方面的情况, 完全可以将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设计成两难问题, 请同学们讨论分析, 提高学生自身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品质。另外, 可鼓励具有工科背景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开设相关课程, 较为全面地传授基础知识。

3.2 借鉴经验, 积极开展工程伦理教育。

3.2.1 工程伦理教育方式多样化发展

现有工程教育过分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传授和科研意识养成, 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错位[5], 所以开设的课程中极少提到工程伦理教育内容, 单独开课的高校较少。工程伦理教育可以采用教育讲座树立素质概念、专业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培养素质、通过专题研讨进行实例研究、通过学生实践具体探讨在工作中的伦理章程等多种方式进行[11]。单独开课和融入式课程各有特色[1]。在开设的课程中可以进行嵌入式教育, 将案例分析引入其中。采用“工程两难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多维度、多因素、全过程和全方位剖析课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这种生动的教学方法将更容易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3.2.2 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转向

目前, 各高校本科学生的课业学习还是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轻实践活动的锻炼。现在各国工程伦理界关注实践的工程伦理教育方法-S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ety) 侧重点是培养解决伦理问题所需的技能。建议工程伦理教育加强实践环节锻炼, 如在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 加大学生对于实习期间遇到的案例进行讨论、调研, 带领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如铸造专业学生在工厂中遇到的铸件浇注温度是靠师傅经验估计或粗略测量, 但提供给客户的浇注温度记录表却非常详细[11]) , 也可以作为工程伦理活动的一部分。

4. 结语

作为培养工程师的基地与摇篮, 高校工程教育在教学设计和学科课程结构、日常实践活动中, 能否引入工程伦理教育, 积极发展工科学生的价值理性是教育行业日益关注的问题, 工程伦理教育问题正处在逐步摸索和实践过程中。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 要积极开拓适合本国国情的工程伦理教育方式, 逐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摘要:工程恶性事件不断出现, 反映出工程伦理道德的严重缺失。本文就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国内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现状进行探讨, 通过高校相关课程设置、学生认知状态分析, 认为与未来工程紧密相关的在校大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势在必行, 同时提出高校工程伦理教育应进一步完善的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工程伦理,教育,认知

参考文献

[1]王丽霞, 于建军.困境与走向:对我国工程教育现存问题的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 2011 (6) :114-146.

[2]陈大柔, 郭慧云, 丛杭青.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转向[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2 (8) :32-37.

[3]朱海林.技术伦理、利益伦理与责任伦理[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0 (6) :61-64.

[4]赵云红.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三种理性向度[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1 (10) :43-46.

[5]王永伟, 徐飞.当代中国工程伦理研究的态势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2 (5) :45-50.

[6]曹南燕.对中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4, (5) :37-39, 48.

[7]仲伟佳, 丛杭青.美国工程伦理的历史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 (4) :33-37.

[8]段新明.工程哲学视野下的工程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 (1) :28-31.

[9]李庆云.工程伦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论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6) :53-54.

[10]王冬梅, 王柏峰.美国工程伦理教育探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 (2) :40-44.

8.工程伦理小结 篇八

关键词 工程伦理 渗透式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自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计划”启动以来,许多高校对工程伦理教育的研讨和实践不断推进,呈现出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在教育方法方面,主要有两种取向。一是显性的主渠道式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主张将工程伦理教育纳入到工程教育目标及课程改革中,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将工程伦理教育课成为工程教育的必修课、选修课。另一种模式是隐形的渗透式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主张将工程伦理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校园文化、大众传媒、教师人格等学生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或活动中,通过这些事物或活动,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伦理道德的熏陶和渗透,从而增加学生的工程伦理认知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渗透式教育可以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因此,应当进一步探讨工程伦理的渗透式教育的载体与途径,使之与显性教育互相弥补、形成合力。

1 加强工程伦理渗透式教育的必要性

工程伦理渗透式教育是指在理工类大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渗透到专业课程、校园文化、大众传媒、教师人格等学生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或活动中,通过这些事物或活动,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伦理道德的熏陶和渗透,从而增加学生的工程伦理认知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工程伦理渗透式教育是适应大学生思想接受方式变化的需要。当代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不满足于简单地接受现成的观点和理论,特别期望能够主动探讨他们所关心的社会、人生问题,希望通过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去寻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答案,厌恶单一的理论灌输。因此,只有当他们真正从心底认可这一观念时,才会心悦诚服接受。传统的灌输教育则易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改变,迫切需要与改革的教育方法,渗透式教育方式适应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接受方式的新要求。

工程伦理渗透式教育是思想教育方式创新的需要。渗透式教育以宽松、自由、愉快的氛围为前提,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学生作为独立、平等、自主的个体参与进来,被灌输的意识自然淡化了,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渗透式教育的主要载体不在课堂,而是在校园里,在亲身参与、关注的社会实践中,在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中,尤其是在不良的工程行为给个人、家庭、社会和人类带来的损害和反思中。通过潜移默化,引导大学生真正领悟出工程伦理的价值。在工程伦理教育实践中,采用渗透式教育方法的效果比较好,逐步成为一种潮流。

2 工程伦理渗透式教育的主要载体

渗透式教育具有与渗透式教育的互补性,将渗透式教育融入高校工程伦理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寻找有效发挥渗透式教育的载体,挖掘渗透式教育资源,是当前实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新契机。

发挥渗透式教育的优势,改革工程伦理的课堂教学。在显性教育中的注入渗透式教育,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肖平教授指出:“工程伦理学的目标是帮助那些将要面对工程决策、工程设计施工和工程项目管理的人们,建立起明确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价值眼光和对工程综合效应的道德敏感,以使他们在职业活动中能够清醒地面对各种利益与价值的矛盾,作出符合人类共同利益和长远发展要求的判断和抉择,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与踏实的敬业精神为社会创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①因此,工程伦理教育应当结合不同专业的具体要求,进行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基于此,工程伦理教育应渗透于学生所修的所有课程,并贯穿于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针对学生的成长规律,在不同学历、不同阶段设定相应的伦理教育内容,进行有针对性、趋向性、连贯性的引导和教育。例如,专业概论课至少应该把工程责任感等内容作为重要部分来讲解。在新生入学教育内容中,除了通常包含的专业介绍、校纪校规教育等内容外,应增加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对应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更应安排特定的章节做工程伦理专题教育。教师也应结合专业特点,把工程伦理的内容渗透到各门政治理论课中。

及时开展以重大事件为主题的工程伦理教育。徐匡迪在谈到工程师的培养问题时指出:“新一代工程师必须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有新的工程理念和新的工程观。在培养新一代工程师时,必须重视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而不能只注重技术,不能忽视文化传统和社会责任,工程師不仅要改造社会的物质面貌,而且必须为整个社会和人类的福祉服务。”②近来,关于路桥的坏消息接连不断。从江苏到浙江,再到福建、黑龙江等地,近几年相继出现了多起桥梁坍塌事故,损失之惨重,让人触目惊心。面对这样的重大安全事故,工科院校理应就此重大事件进行主题教育并展开工程伦理的大讨论,让学生深刻感受责任感、使命感对于工程师的重大意义。

培育积极的校园文化。在高校工程伦理教育中,充分挖掘、利用校园文化中的育人因素,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实现渗透式教育,旨在构建陶冶式的教育模式。所以,校园文化在隐性的、间接的教育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大到校园建筑、亭台雕塑,小到一草一木,上到校长教师,下到每个学生,都是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优化校园文化,使其成为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的一个载体,是我们在工程伦理渗透式教育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内容。

充分利用校园传媒。学校的校园传媒,包括校园网络、广播电台、电视台、LED屏幕等,具有传播快捷、受众集中、学生乐于接受等特点,这无疑为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发挥校园网的工程伦理隐形教育载体功能的过程中,我们应继续努力研究如何才能使校园内网更好地吸引大学生的眼球,自愿浏览校园网页的规律,采取措施,使学生在上网过程中,入眼、入耳、入心,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式教育效果。

总之,在有效发挥显性教育作用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充分发挥渗透式教育的作用,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才能形成合力,才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工程伦理素养,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卓越工程师,开创高校工程伦理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本论文为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批准号:ER2011-C53)

注释

① 肖平.工程伦理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32-33.

上一篇:教育人大政协下一篇:春日对韵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