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创作和仿编续编

2024-10-26

儿歌创作和仿编续编(通用2篇)

1.儿歌创作和仿编续编 篇一

小白鹅

----小班语言

活动名称:小白鹅(仿编儿歌)

活动目标:1.体验仿编儿歌的快乐。

2.学习儿歌(重点),并尝试用自己的经验仿编儿歌(难点)。

3.有安静倾听的习惯,并能大胆用语言表达。

活动准备:小白鹅手指偶一套、场景图一张、操作卡一套、小花猫拼图一套

不同动物的桌面教具六套(分别有妈妈和五个宝宝)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入。

出示场景图,边操作图卡边讲述故事:“今天,白鹅妈妈带着它的五个宝宝小白鹅们出门玩耍,小白鹅们在院子里跑跑跳跳的玩得好开心,跑到大树下,突然就不见了。妈妈急得到处叫,嘎嘎嘎,我的宝宝们去了哪里呢?”--提问,你们知道小白鹅们躲到哪里去了吗?“哦~ 原来小白鹅们躲到了大树下,可把妈妈给急坏了。”“五只小白鹅听到了妈妈的叫声,赶紧跑回了家。”

二、学习手指谣儿歌。

1.试听儿歌。

师:老师把这个故事编成了一首很好听的儿歌,大家一起来听一听吧!“五只小白鹅,跑跑又跳跳,跑到大树下,突然不见了,妈妈急得叫,嘎、嘎、嘎,五只小白鹅,赶快跑回家。”(教师边做手指谣边念儿歌)

2.学习儿歌。

师:想不想和小白鹅们做游戏呀!把你们的小手伸出来,有几只小白鹅呀,我们一起数一数,一、二、三、四、五,有几只呀?好,五只小白鹅要开始游戏了哟!(教师领头,带动幼儿一起边念边手)再重复一遍,鼓励没有积极参与的小朋友。

3.请一位不太熟悉儿歌的幼儿上来表演,大家一起帮助他(大家一起念一遍)。

三、仿编儿歌。

1.小花猫拼图并仿编。

“有一位小动物听到了大家玩得好开心,也想和大家一起玩,猜猜它是谁呢。”教师出示小花猫半张图,请幼儿上来拼完整。“是谁想和我们一起玩呀?它是怎么叫的呢?一起来给它打声招呼吧!”引导幼儿用“喵喵喵”的声音打招呼。“那小花猫来玩游戏就应该是五只、、、”引导幼儿说出五只小花猫,然后继续往后面念,到妈妈急得叫时,用手势暗示幼儿念出“喵喵喵”。

2.幼儿利用自己的经验仿编儿歌。

“还有其他的小动物都想一起玩这个游戏呢,你们想请谁来参加呢?”教师暗示幼儿举手发言,并请到中间给大家表演。鼓励幼儿请不同的小动物参加。(请三位幼儿)

四、操作桌面教具。

1.教师介绍并讲要求。

那边还有很多的小动物想玩这个游戏呢,等会儿我会请小朋友带着小动物们一起玩。但是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和小动物们玩的时候要边念儿歌边带着它们玩,那样小动物们才会更开心呢!

2.分组进行操作游戏,教师巡回辅导。(鼓励幼儿边念儿歌边操作)

五、延伸活动。

请小朋友带着自己手里的小动物去找一位自己喜欢的老师,把儿歌念给她们听一听。

2.幼儿园仿编儿歌活动反思 篇二

活动片段:这是一个小班下学期仿编儿歌的活动片段,该活动的核心目标就是让幼儿懂得根据所学的儿歌进行仿编(每个幼儿仿编一句“XX(小动物)过桥XXX”)。该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完所要仿编的儿歌后,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教师事先准备了四大筐的动物掌上布木偶,请小朋友上来每人拿一只动物,要求小朋友在边玩的时候,要边跟小熊说一句“XX(小动物)过桥XXX”了。

小朋友拿到布木偶后就套在手掌上可是玩起来,除了老师参与指导下的一组小朋友外(围在教师身边的五六位小朋友),大部分的小朋友都是将布木偶套在手上独自摆弄,也有部分的幼儿在互相说着他拿的是什么动物,或是在学动物走路的姿势,或是在学动物的叫声,或是拿着木偶在互相嬉戏……总之,在这将进四分钟的情境活动中,真正主动按老师要求说一句话的几乎是没有。接下来的另一个环节就是老师请小朋友坐下来,老师请个别幼儿上来编儿歌的那句话……

分析:从该案例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该教师所创设的这一情境,并没有达到其所预期的目的。显然地,该教师本来是想让幼儿在其所创设的这样一个情境,即提供给每个幼儿人手一个木偶,并安排了属于他们自由支配的相应的一定时间,以让他们根据这样的一个情境,或者说是在这样的一个情境学编儿歌(学说一句完整句)。但从现场的情况来看,幼儿在这情境中的`行为并没有象老师所预期的那样。其原因何在呢?姑且先不论或许小班的小朋友的任务意识较薄弱,就这样的情境到底给幼儿带来的感受是什么呢?也就是幼儿置于这样的一个情境中,其最有可能产生的与这一情境相一致的行为是什么?我们觉得,像案例中这样的情境,对幼儿来说,他们可能觉得是很好玩,特别是当他们拿到本身就很好玩的木偶时,在他们可以自由地摆弄木偶时,他们更不会觉得他们在这样的情境需要“说些什么”,因为完全没有必要说什么。

换言之,本身这一情境就无法很好地激起幼儿说的欲望,或者说是需要。再做进一步的分析,即使幼儿有想说,那么,他又该向谁说呢?老师说要跟小熊说,而在这一情境中“小熊在哪里呢?”(老师并没有创设小熊这一幼儿“诉说”的对象),小朋友找不到要说的“受众”,而又要求他要说,这是不现实的,也是超出幼儿的实际水平,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要求幼儿这样做是太难了。由此看来,很有可能就是因为这一情境创设的本身存在着不完整,而导致这个活动的效果未能如教师所愿。试设想一下,如果该教师能在这一情境中创设了小熊这一相应的角色,也许幼儿在这一情境中,在教师大提醒下以及同伴的影响下,幼儿会走到小熊跟前跟小熊说起话来。

上一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专业影评下一篇:浅谈绘画中的构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