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集体备课教案

2024-06-21

科学集体备课教案(精选8篇)

1.科学集体备课教案 篇一

1.5.2科学记数法

教学目标:

1、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体会大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2、通过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学习,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感受大数,促使学生重视大数的现实意义,以发展学生的数感。重点: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

难点:正确掌握10n的特征以及科学记数法中n与数位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2007年10月24日18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飞向月球。已经地球距离月球表面约为384 000 000米。这样大的数,读写都有一定的困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表示大数的一种方法——科学记数法。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问题1:你知道102,103,104分别等于多少吗?10n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回答省略)

教师:10n=10×10×10×10×…×10(n个10),10的n次幂等于1后面有n个0。

问题2:请你把100 000写成10的乘方的形式

教师:100 000=105,1后面有几个0就等于10的几次方。问题3:用10的乘方来表示下列各数。

696 000,300 000 000,6 100 000 000,484 000 000 000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先写出,再与同桌之间讨论自己的结果。696 000=6.96×105

300 000 000 =3×108

484 000 000 000=4.84×1011 6 100 000 000=6.1×109 问题2:观察上面的结果,你发现把大数表示成了什么形式?

教师: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了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位数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我们把这种表示数的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即对于大数N,可以表示成为N=a×10n,其中1≤a<10,n是正整数。

三、巩固知识 讲解课本例5 问题1:请同学们看 “思考”,上面的式子中,等号左边整数的位数与右边10的指数有什么关系?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n位整数,其中10的指数是多少? 师生共同得出:n=整数位数-1,整数位数=n+1 问题2: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数是什么? 3.2×104;6.5×105;2.35×107 请同学做课本练习

四、总结

本节主要学习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方法,应该注意:任意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了a×10n的形式,其中10的指数n应等于整数位数减1,1≤a<10,n是正整数。

五、布置作业

2.科学集体备课教案 篇二

一、创新组织形式

主要做法是改变传统的以教研组为单位的组织形式,转而根据研讨内容需要选择人员组成备课组。如围绕“幼儿线描画的教学常规”这一课题,组织美术领域的教师组成备课团队;围绕“幼儿入园不哭闹的技巧和策略”课题,组织小班教师组成备课团队。我们还专门组织全园教师参加环境创设的集体备课活动,大家集思广益,创新环境,使全园的班级环境创设更具童趣和特点,达到地面、桌面、墙面三维一体的多元和谐和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效果。

二、探索备课模式

(一)“异中求同”模式

“异中求同,集体备课”,是先选取一个具体的活动内容,全体(或一个教研组)教师每人都根据选定的内容备一节课,然后再集体研讨,将众多设计集结为一节课,并选取一个教师来执教,展示设计成果,共同观摩后再次备课、试教,经过多次“磨课”,最后形成一个可行的定案。下面是我园数学教研组开展的“大班数学活动:学习二维坐标”集体备课活动实例。

1.个人备课,认真钻研、思考,自助积累

在这个环节中,每位教师凭着个人对教材的理解、对幼儿特点的把握自主进行备课,设计了不同的活动目标、教学教程,并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达成目标。如大班数学活动“学习二维坐标”,教师生成了不同的活动主题及初步目标。

“小小探险队”活动目标:

(1)通过模拟探险活动,让幼儿学习看坐标找物体。

(2)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成功的快乐。

“美丽的马路”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为马路种花、种树的活动中,初步学会用二维的方式找坐标。

(2)培养幼儿的分析、综合及操作能力。

…………

从以上活动确立的目标中,我们可以发现存在的几个问题:

首先,行为主体不一致。在同一活动中,有的目标以教师为行为主体,有的目标以幼儿为行为主体。行为主体不一致,使得目标指导活动评价时对象不明,缺乏针对性。

其次,目标不够具体明确。在教学活动“美丽的马路”中,目标1缺乏导向作用,目标2“培养分析、综合能力”,不明白教师准备在哪一个环节培养这两种能力,活动中也并不需要幼儿分析什么问题。

再次,目标的语言陈述不精确,缺少可观察和可测量性。从这些目标中,我们无法了解教师具体想让幼儿在学习中达到什么认知程度,所以活动结束后也无法知道是否真正完成了目标。在制定活动目标的时候,必须了解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兴趣,以此为基点展开教学,才能更好地落实目标。

2.集体备课,互相探讨,互助交流

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教师们交流了彼此的想法和意见,针对性地找出了自己在备课时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们对不同教学设计进行分析与修改,剔除不符合教学理念和幼儿学情的环节,从而形成了我们第一次集体备课的教学设计《找宝藏》。

本次教学活动目标暂定为:

(1)尝试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寻找物体,初步认识坐标。

(2)能积极、愉快地参与活动,体验数学操作游戏的乐趣。

(3)增强幼儿的空间方位感和小组合作、竞争意识。

教学方法:

(1)为幼儿创设充满趣味的情境,激活幼儿思维。

(2)找到幼儿兴趣点,运用尝试法、操作法、交流讨论法、对比法、游戏法等,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3)准备丰富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借助问题教学法、探究发现法等主动建构知识。

3.反复磨课,进入实战阶段

在集体备课后,教研组推荐一名教师进行试教,大家观摩集体备课的效果,以便进一步完善设计。

第一次试讲后,教师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为幼儿准备的数字宝图解读起来过于复杂,影响了幼儿的积极性;教学游戏的难易程度设计不合理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们又进行了第二次集体备课,再一次回顾教材与教学目标,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调整幼儿操作学具,提高教师指导语言的准确性等。

(二)“同中求异”模式

“同中求异”的集体备课方式,就是在同一主题背景下,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不同的生活实际,采取不同的设计构想,进行发散式备课。各自备好后,大家再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1.个人分析主题,多角度挖掘教学资源

我园在开展五月份主题“马路上”活动时,就运用了发散式备课形式。教师们通过对主题的认真分析,都能够多角度地挖掘资源、分析教材、设计活动。(请参看图表1)

2.集体研讨,互助教研

在个人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集体备课、研讨,老师们分别展示了自己的活动设计。

教师一:小班孩子对色彩非常敏感,马路上各种灯色彩丰富、变化多端,根据这些特点,我设计了“马路上的灯”这个活动主题,美术活动“漂亮的霓虹灯”、科学活动“灯”、手工活动“制作路灯”等。

教师二:马路上的灯使夜晚的马路变得更加美丽,但许多孩子对夜晚的马路了解却不多。我班准备从“夜晚的马路”入手,运用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向孩子们展示马路的四通八达,进而扩展到马路的种类、功能,让孩子全面认识马路。

…………

不同的设计思路为参与的其他教师打开了思路,老师们各抒己见、提出合理化建议。如小班“交通警察”活动,引入了家长资源,让当交警的家长到班上,请全体幼儿自由提问,了解交警的职业特点。就这个活动方式,有老师提出疑问:小班孩子能进行自主提问吗?这个方法适合小班孩子吗?问题提出后,其他老师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积极提出修改意见。

在热烈的讨论中,教研组长又适时抛出一个问题:这个主题如果放到中班、大班,你们会怎么开展呢?通过讨论老师们发现,同样的活动可以通过活动目标、活动形式的调整,延伸到不同年龄班。

3.取长补短,个人备课

在集体备课之后,老师们重新进行了又一次的个人备课,每个人都本着“保留经典、舍弃重复、创新生成”的备课目标,对自己选定的主题进行修订、补充,形成更加完善的主题活动。(请参看图表2)

“同中求异”模式在教师团队中掀起一种“头脑风暴”,它是不同教师思想碰撞产生火花的温床,是实现教学方式灵活性、有效性、丰富性的良好途径。

三、拓展集体备课功能

除充分发挥集体备课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功能之外,我园还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开发拓展出集体备课更多的功能。

1.园本课程开发功能

集体备课不仅提高了我园教师对教材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执教能力,也提高了大家组织教材内容、综合运用教学方式的能力,学会“借脑”、“借势”、“借力”,经过理解、整合,转化为适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能。

2.教师研修功能

我园将园本研修中的“个人自主反思、同伴交流互助、专业示范引领”三要素贯穿于集体备课的全过程,通过集体备课使教师逐渐养成了学习研讨、实践反思的职业生活习惯。在树立正确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提高效率的同时,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3.团队建设功能

我园力求做到在教研活动中为教师创造“说”的机会、尊重教师“说”的权利、培植教师“说”的勇气、锻炼教师“说”的智慧。通过集体备课、研讨,使我园教师的群体力量进一步加强,在集体方向性、团结性、自我组织性和活动整合一致性方面有较为显著的进步。

3.科学集体备课发言稿 篇三

教师 唐冬梅

单位 长沙县春华镇武塘小学

引言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程不断发展和完善,不断重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教育部经过分析讨论与研究,重新修订并完善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并规定新课标2017年秋季开始施行。课程标准作为科学教师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规定着学科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同时将科学课程定位为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学科,也就是说从文件角度提高了科学的课程地位,使之上升到与“语文”、“数学”、“英语”同等重要,同时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将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为帮助小学科学教师特别是一年级科学教师正确解读与把握新课标,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更好发展,本文将从一年级科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和一年级教材的解读两个方面对新课标和新教材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 科学新课标 一年级科学 教学方式 教材解读 正文 一、一年级科学课堂要掌握有序和有趣的平衡

根据新课标进行一年级教材的分析,再结合一年级学情的分析确定一年级科学的教学方式。近来听了多位专家及长沙县各校一年级教师的讲课:发现在一年级的科学课堂上,教学容易走向“打地鼠”的窘境,学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语言缺乏逻辑,所以教学常规和组织教学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但同时又要掌握好平衡,第一节科学课往往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他可能会因为第一堂课爱上这个老师或者这门课程,也可能因为老师严格追求课堂秩序而被打压,一颗神圣的好奇心被扼杀在摇篮里,所以我认为掌握好一年级课堂有序和有趣的平衡,是一年级科学老师最应该做的(附课件《第一节科学课》)。

二、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材简单而又具有科学性,教材的结构有2个特点:大单元结构和四个板块,对学生的要求也不要求掌握原理而仅限于让学生接触和感受,但是每个单元和板块的顺序又是有它内在的科学性的,比如一年级上册教材两个单元:植物和比较测量。

(一)植物单元

植物单元重点在于让学生逐步学会观察、记录、描述,以观察为例: 第一节《我们知道的植物》(核心概念:植物是活的,未进行观察)第二节《观察一棵植物》(整体观察)第三节《观察叶》(局部观察)第四节《这是谁的叶》(带目标观察)

观察方法经历由远而近,整体到局部、自上而下、由内而外,逐步让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察方法。

(二)比较与测量单元

比较与测量单元是学生走向工程与技术方向的启蒙单元。也有其排版的科学性 第一节《在观察中比较》(整体感知)第二节《起点和终点》(确定标准)

第三节《用手来测量》(手大小长短因人而异:同类物体不同标准的测量)第四节《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不同类物体同一标准的测量)第五节《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同一种物体同一标准的测量)第六节《做一个测量纸带》(范围通用标准物体的测量)第七节《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通用标准物体的测量)

学生经历从模糊的感知到精确地测量工具的使用,了解科学标准的形成,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

所以一年级的科学老师既要掌握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切实注意保障学生的安全和课堂的有序,又要注意保护孩子们神圣的好奇心,同时切实注意挖掘教材的内在深意,科学地引导,让孩子们从一年级就喜欢科学爱上科学,从而达到科学课标的要求,让孩子们既感到有趣,又培养孩子们科学的精神,锻炼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不断引导,达到良性循环。参考文献

《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冀思琪,刘军(沈阳大学 师范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

4.集体备课教案 篇四

四年级组集体备课讨论记录

第五单元 找规律

年级:四年级 学 科:数学 备课时间:2011年10月22日 主 备 人:章仁军

参备人员:陈雪 杜培菊 备课地点:数学组办公室 课题:找规律 教学内容:教材第48~51页 教学目标:

⒈ 使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的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⒉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⒊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内在规律与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信心。

教学重难点:

⒈ 使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的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课时划分:

共计4课时

书本第48页例题、想想做做 课时

书本第50页例题,想想做做 课时

单元测试练习

课时

112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学生动手操作法。讨论过程记录如下:

章仁军:本单元研究简单的搭配现象。日常生活里经常会遇到与选配有关的实际问题,如服饰选配、饮食搭配、颜色搭配、路线选配、队伍组配„„让学生研究一些常见的搭配现象,初步学会搭配与选择的方法,体会选配的规律及计算,是发展数学思考的载体,也有益于学生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

陈雪:第50~51页研究简单的搭配现象。联系实际问题理解“选配”的含义,学习不重复、不遗漏地有序选配,探索计算选配方案总个数的方法。

第52~53页接触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这些是比较典型的选配,要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有效的操作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

杜培菊: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层次地组织例题的教学。

学生虽然在生活中接触过有关搭配的事情,但没有仔细研究过这些事情。他们在有序地进行搭配,寻找所有的搭配方案时会感到困难。尤其是用数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开展数学思考时更需要指导和帮助。因此,教材在编写中十分注意尊重学生的实际,理解学生的困难,满足他们的需要。

章仁军:(1)第50页的例题把教学活动设计成三个层次。首先是理解题意和实物操作,例题在小明购买玩具的情境中提出“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弄懂“选配”这个词的意思,体会小明有许多种不同的选配方案。教材借助“萝卜”“番茄”卡通与学生的交流,通过“先选木偶、再配帽子”和“先选帽子、再配木偶”的图示帮助学生解决理解题意时的困难。两个小卡通的思路在表达上是有差别的,“萝卜”卡通把思路讲得具体而详细: 如果选这个木偶,有2种配帽子的方法,即这样或那样;如果„„“番茄”卡通的思路只讲了先选帽子,再配木偶的线索。两个卡通都没有把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讲完整,都没有说出问题的最终结果,这样就打开了学生的选配思路,激发动手选配的热情,在卡通的启发下进行有序的选配活动。教材要求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是怎样选配的,使操作行为在头脑中留下印象。这种印象不但具体生动,而且是有条理和完整的。

接着是用图形代替实物,用连线表示选配,再次体会选配的过程和答案,设计这个层次的活动是引导学生深入进行数学思考。我们都明白,数学教学中的解决实际问题,其目的不局限于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教育价值更体现在获得实际问题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这里用图形代替实物有取材方便、操作简便等优势,还有利于学生深入体会选配的含义,能完整地呈现出各种选配方案。教学时要注意四点: 一是帮助学生辨别两种图形分别代替了什么物体,从而感受取材之便。二是帮助学生明白在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之间连一条线,表示一顶帽子和一个木偶的选配,从而体会操作之便。三是指导学生有次序地连线,要联系先选帽子再配木偶的操作印象,先选1个三角形与3个梯形分别连线,表示1顶帽子与3个木偶间的三种选配;再选另1个三角形与3个梯形分别连线,表示另1顶帽子与3个木偶的三种选配。当然,先逐一选定梯形,分别与2个三角形连线也是可以的。四是数一数一共连了几条线,得出选配方案的个数。

然后是小组讨论两个问题,对选配问题进行比较理性的思考。“不重复、不遗漏”地选配,要在头脑里再现选配操作活动的全过程,反思在图形间连线的方法,有序地整理各种选配方案,组织起有条理的思考。研究木偶个数、帽子顶数与多少种选配方法的关系是探索问题的计算方法。由于1顶帽子和3个木偶之间有3种搭配,所以2顶帽子与3个木偶之间共有2×3=6(种)搭配。也可以这样想,由于1个木偶和2顶帽子有2种搭配,所以3个木偶和2顶帽子共有6种搭配。这些思考凸现了搭配的规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搭配问题。

杜培菊:

(2)第52页例题是简单的排列问题。把m个不同的元素按任意一种次序排成一列,称为一种排列。变换m个元素的排列次序就得到不同的排列。m越大,参加排列的元素越多,排列就越复杂。本单元把参与排列的物体控制在3个,不让排列问题很复杂。例题里3个小朋友排队照相,可以有多种排队次序,所以有多种不同的排列。排列问题是一类典型的选配问题,有序地选配的思想方法能支持对排列问题的研究。

例题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教学活动,在创设现实情境之后首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和启发思路。小军站在左边第一个有2种不同排法的图示能起两点作用: 一是让学生体会小明和小红调换位置,已出现不同的排队次序,是不同的排法。二是引导学生继续类推,如果小明站在左边第一个或小红站在左边第一个,各有2种不同排法,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学生有条理地形象思维是这个层次教学活动的重点,要抓住“如果××站在左边第一个,有2种不同排法”,把思考过程分成三段进行,把所有的排法分成三组表述。

接着用A、B、C三个字母分别表示3个小朋友,把各种可能的排法都表示出来。和前面用图形表示木偶和帽子相同,用字母表示人也便于操作、便于思考、便于表达,是解决问题常用的策略。联系3个人排队拍照的形象思维和有条理的思考,有次序地写出字母表示的各种排法: ABC BAC CAB ACB BCA CBA,能进一步体会排列与位置顺序有关,熟悉次序的变化规律,使思维活动更流畅。

(3)从m个元素里选择n个,按某种次序排成一列,也是一种排列。“想一想”在3个人里选2个人照相是例题的变式,思路与例题相似。通过图片理解每次选2人排在一起,有两种不同排法以后,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每次选2人有几种不同的选法。在3个小朋友中每次选2人,也就是每次去掉1人,去掉的1人可以是小军、小明或小红,有三种可能。因此,每次选2人也有三种可能。要让学生通过形象思维或者用字母A、B、C的操作,在例题的基础上独立思考,从而达到锻炼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等目的。

陈雪:2? 引导学生灵活应用例题里的策略、方法,解决“想想做做”里的实际问题。

找规律的教学不是为了形成某个数学概念或记住某种法则,而是开展数学活动,积累探索规律的体验。两次“想想做做”里的习题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与例题比较接近的,另一种是与例题有较大差异的。

(1)编排与例题相近的实际问题,能重温例题里使用的方法和进行的活动,继续体会例题的思想方法,达到深入理解、独立应用的目的。第51页第1、2题都是搭配问题,例题的思想方法可以直接迁移到这两题的解答上来。第1题的特点是路线图已经画出,数与算相结合能很快知道小军一共有几条路线可以选择。算理出自有序地数一数的活动,计算的式子又把数一数的形象思维提升到抽象思考的层面上。第2题的特点是增加了参加搭配的物体的数量(衬衣有3件,下装有5条)。在分别解决穿衬衣与裙子、穿衬衣与裤子这两个简单搭配问题的基础上,继续思考衬衣与下装“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仍然可以用连线的方法,逐一把每件衬衣与每条下装搭配。从中体会后一个问题是前面两个搭配问题的合并,虽然搭配的情境变化了,但搭配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变。因此,求后一个问题的答案,还可以把前两次搭配的种数相加。第53页第1题用8、2、5三张数字卡片组成三位数,情境图里已经组成的825和852能给学生两点启示: 一是相同的数字排在不同的数位上,组成的数不同;二是拉近这道题和例题的距离,例题的思路是如果小军排在左边第1个,那么就有两种排法。这里先把数字8放在百位上,就能组成两个不同的三位数。相通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学生有规律地排出所有能组成的三位数,进一步领会简单的排列。

(2)解决与例题不同的实际问题,能避免机械重复训练,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体会例题里的思想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从m个元素里每次选出n个成一组,是一种组合。第53页第2题四个球队进行足球比赛,每两队踢一场球是简单的组合问题。教材引导学生利用搭配经验,用连线的办法解决新颖的问题。如果先在红队与黄队、绿队、蓝队之间各连一条线,表示红队与另外3个球队分别踢一场球,那么黄队只要再和绿队、蓝队各赛一场,与红队不需要再踢了。剩下的绿队和蓝队踢一场,比赛就结束了。通过这样的连线活动,学生能找到问题的答案,感受组合问题的特点。第3题的两个问题是不同的问题,每两个人通一次电话是组合问题,每两人互寄一张贺卡是排列问题。因为后者既要“我寄给你(他)”也要“你(他)寄给我”,而前者则不是这样。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用3人之间连线的办法来体会。

讨论意见及总结:最后要指出的是,本单元研究了搭配、排列、组合等问题,教学时不要把这些名称告诉学生,更不要突出问题的类型,一类一类地教学和相互比较。有条理地思考,借用符号进行有序的操作,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到问题的全部答案等思想方法才是教学的重点。

第一课时 找规律

(一)【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例题、“试一试”、“想一想”、第49页“想想做做”。【教学要求】

⒈ 让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⒉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发生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难点】

⒈ 通过自主研究、与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之密切联系。⒉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以前,我拉曾经学过哪此找规律的问题?

指名回答,指出: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探讨有关找规律的问题。

二、教学新课

⒈引导观察、了解图意。

看课本第48页教学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指名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⒉提出问题

提出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再观察图中相关内容,并根据自己的观察思考问题。⒊全班交流,发现规律

指名汇报结果。师将问题排列:

小兔子晒了9块手帕,用了10个夹子。有7个蘑菇,有8只小兔子。有12块篱笆,13根木桩。提出:你了现了什么规律,先让学生能过比较,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组织全班交流。⒋教学试一试:

引导学生完成书本试一试。

先让学生理解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操作,并思考问题中提问题的问题。组织全班交流。⒌想一想,你还能找出哪些有这样规律的事情。

三、想想做做

学生独立发现,小组交流,最后组织全班交流。

四、布置作业

五、反思:

第二课时 找规律

(二)【教学内容】书第50页例题,试一试,第51页“想想做做”第1、2题。【教学要求】

⒈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

⒉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初步发现的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执情,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提高能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指名口答后,教师指出,这节课我拉将学习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⒈教学例题

⑴看例题,创设情境

看例题图:一条林阴道从一端到另一端共栽了7棵树,相邻的两根树相隔3米,林阴道前有5只兔子排队做操,相邻的两只兔子相隔2米。

林阴道一共多少长?

兔子的队伍共多长?

⑵自主探究

让学生观察实际情景,联系情境图中提供的信息,经过自己的分析、思考运用有关规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⑶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引导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兔子做操的队伍可以看作多少2米?

木阴道可以看作多少个3米?

交流时鼓励学生发现相关规律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方法的合理性和学习数学的价值。

⒉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引导交流讨论。

三、想想做做

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讨论。

第1题重点讨论:两端放花和不放花一样吗?

第2题重点提示:长80米的跑道一边,边长20米的正方形草坪的四周。

四、布置作业

5.科学集体备课教案 篇五

一、集中个人与集体智慧

1.独立备课——个体智慧群体化

主备人要提前认真搜集素材,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准确把握知识点,确立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好教学过程、板书及作业,并就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做深入的思考和设计,提出困惑与问题,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其他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同样提前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解读和思考,列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

2.集体研讨——集体智慧个体化

集体交流的过程,是思想的交流和智慧火花相互碰撞的过程。研讨时,先由主备教师讲解本次备课内容的初步构想,提出自己的困惑和疑虑,同时其他教师也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谈谈自己的一些困惑。然后全体成员共同探讨,既可以为形成完善的教学方案而协同努力,也可以对其中的一点感悟而交流探讨;既可以为备课过程中的某点提出质疑,也可以就不同的理解进行争辩。教师通过交流合作逐渐排除各自心中的疑虑,不断调整最初的教学构想,自觉地摒弃不合理的教学设计,经集体讨论、修正之后最终形成最佳方案。达成共识后,每位教师结合自身特点,详细分析已有的教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基本环节等操作细节进行深入的研究,在需要调整的地方做好标记,对已有的教案进行“二次加工”,使教案上形成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

3.反思交流——个体智慧群体化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能使课堂教学实现高效、高质,能使教师专业素质不断发展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后要及时认真反思,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感悟。主要对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归纳,尤其对失败之处,要有具体的改进和补救措施。

二、关照个体与群体差异

实施教学,就得考虑本班的学生状况。不同班级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基础,针对不同的学生,需要教师因材施教。了解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我们为上课所做的一切准备都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郭思乐教授倡导的“生本教育”理念也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主张为帮助学生学习而设计教育方式。

1.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制订教学步骤、时间安排、教学方法等,必须与各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相适应。教师在备过程中,对各层次学生的启发提问、知识讲解、巩固复习等,要针对他们的接受能力、思维特点、兴趣爱好、知识基础等,确定其知识的分量轻重、进度的快慢、提问讲解的方式方法等,以保证各层次学生都能够实现目标要求。

2.針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

在作业的设计上要坚持“优秀生多而适当提高难度,学因生少而适当降低要求”的原则。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大约同步完成,教师可以统一调控教学活动,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查漏补缺,杜绝课内作业课外做,课内损失课外补的不良现象发生。

三、研究个性与共性的策略

1.教学目标要统一,但实现目标的方式可以不同

尽管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教学目标,但由于教师的水平不齐,对目标的把握不一定完全准确,所以,必须集体讨论、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包括学生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要求,这些要求每位老师必须统一。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课堂上实现目标的方式,每位老师可以有自己的特色。

2.教学的重点要统一,但教学方法可以不同

教学的重难点要统一,即课堂上要求学生掌握的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必须统一要求。但教师扩展的内容及探究问题所设的情境材料、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措施可以彰显个性。

3.完成的作业要统一,但选做的作业可以不同

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有个性和差异的,这就要求老师在集体备课中对作业精心研究,共同探讨,研究出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课堂中的测试题要有必做题和选做题。选做作业和选做试题加上星号,供老师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选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总之,个人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准备和前提,集体备课是个人备课的完善和提升。只有利用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的优势,将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坚持不懈,才能真正实现教师自身专业化的快速成长,才可能达到我们预设的课堂质量,实现发展学生的最终目标。

6.集体备课教案 篇六

时 间:2010年7月28日 地 点:语文组办公室 主 备:王富国

参与人员:语文组全体成员

作文:为心灵寻找一个有温度的字眼

——学习写得有文采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好的文章必须同时具备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

2.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写作理论,并能结合好的实例写出符合要求的句段。3.激发学生今后发现、积累美词佳句的兴趣。【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写出能表现某一思想或意愿的句子。【教学难点】

让学生跳出有限的理论,为自己的思想找到一个有创意的表达。【教学创意】

本节作文课的整体教学思路是: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走进去,轻轻松松地走出来。

穿插于教学中的优秀作文,精彩语段,以及语段的背景故事,就像老师带给学生的礼物,学生能从其中很直观地感悟语言的文采之美,并在老师的带领下.........欣赏、评价,逐步明白什么是“文质兼美”,什么是“讲究文采”,在每一环节的小结处,又让学生明白树木的背后还有一片森林。接下来就是要学生创造语言....的文采之美,于是,设计了一些易于操作的训练活动,能够面向各个层次的学生:.....

让敢于尝试的学生写出来,让能力突出的学生说出来。最后的一个层级式训练方法,给学生指明一个锤炼语言的方向,既树立学生的信心,也要让学生明白锤炼语言是件永无止境的事情。【教学步骤】

一、导入

谈话式导入

二、文质兼美

活动 欣赏一篇以“成熟”为话题的作文 出示课件一(美丽的灵魂)

感悟 成熟是人的一种气质,是我们大家每天都在经历着的,我为了把这样一个琐碎的、无形的的内容写得具体,就想到把“成熟”与人的优秀品质联系起来,比如乐观、执着、甘于寂寞等,然而要做到“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还要锤炼语言。于是在文章的第二段(出示课件二)我以四季中有代表性的事物为喻体:成熟是面对荒凉仍要破土而萌的小草,成熟是无人欣赏也要亭亭玉立的野荷,成熟是懂得适时绽放的金菊,否则哪有人记得菊花的清香,成熟是不轻言放弃的残雪。

小结 写文章首先必须有个好的思想,继而找到使这种深刻思想得以彰显,得以成熟的优美文字,即为自己的心灵、思想寻找到一个有温度有力度的字眼,这样写成的文章就具备了“文质兼美”(出示课件三)的特点。

三、讲究文采

过渡语 这里的“文”就是文章的文采,“质”就是文章的思想,那么什么样的文章能称为有文采呢?就是要在准确表达内容的前提下,做到词语生动、句.....式灵活、修辞巧妙、意蕴丰厚。下面我们就从精彩的语段理解文采,从文采的角...........度锤炼语言。

出示课件四

词语生动 句式灵活 修辞巧妙 意蕴丰厚 从精彩的语段理解文采 从文采的角度锤炼语言

(一)词语生动

在新疆的塔里木河河畔,那一片沙漠荒原的土地上,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树,它的名字叫胡杨,胡杨树不畏风沙干旱,严寒酷暑,扎根于地下的根系比生长出地面的枝叶还要庞大,据说胡杨树活着不死一千年,死后不倒一千年,倒地不烂又一千年,下面是对胡杨树的一个描写片断。

出示课件五

每一棵树的树干都扭曲着,如同剽悍的弓箭手拉开强劲的弓弩,绷开一身....赤铜色凸起饱绽的肌肉。..赏析 语段描写的是胡杨树在风沙的卷裹下,周身都是破损的树皮,皴裂着粗大的口子,“扭曲”一词不仅写出了胡杨树生长环境的恶劣,而且可以使我们看到胡杨树与风暴斗争的痕迹,狂风袭来,胡杨被吹弯了站起来,狂风再一次袭来,胡杨树倒地后又爬起来,逐渐成了扭曲状,如果换成“弯曲”,就没有这种效果了,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这里偶尔遭遇一下风雪,路旁的树都呈现出一种顺势而倒的情形,那就是弯曲。再看“绷开”一词,用得很有力度,给人一种痛快淋漓之感,就像一个钢琴家甩开臂膀大开大合的演奏,也像运动员挥动球拍给出的致使一击,“饱绽”一词呼应“绷开”,更是体现出胡杨树顽强的生命力,这里仿佛有个有趣的情形,肆虐的狂风本意要撕破胡杨树的衣服出一下胡杨的丑,谁知反而被胡杨饱绽的生命给震慑住了,在这里,作者要向我们展示的是胡杨树的力量之美,可文段不着一个“力”字,我们却分明感受到了。

小结 追求文采的第一步就是善于选用能绘声、绘色、绘态的词语,做到写.......景状物,求其穷形尽相,写人叙事,求其惟妙惟肖,抒情言志,求其情理畅达。...........................要求 以“蜘蛛结网”为话题,分别写出褒义、贬义且语意完整的一句话。褒义 像蜘蛛结网一样,一丝不苟,才有圆满的结局。贬义 像蜘蛛结网一样,企图网住别人也网住自己。

四、积累方法

过渡语 大家知道“推敲”一词的来历吧,也知道“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以及“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可谓一字传神,还有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可见锤炼语言虽然辛苦,但十分重要,所以老师给出一个锤炼语言的方向。

五、课堂小结

由抽象的思想到具体的文字,就像过一座独木桥,桥下的流水会让你战战兢兢,桥身的颤动会让你时时止步,总之,你得小心翼翼,不那么顺利地走过去,过去了,你会看到别样的风景,在每一个思想的背后都有这样一座独木桥,那就看同学们愿不愿意走,走多了,走顺了,就能达到“妙手偶得”,浑然天成的境界了。

六、习作训练

我们欣赏大自然,欢歌鸣叫的鸟儿,粲然怒放的花儿,无语凝重的远山,来去匆匆的河流;我们欣赏几千年来的人文艺术,一幅画、一首歌、一行字、一幢建筑物;我们也欣赏人自身,因为欣赏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也包含了信任和肯定,每个人都渴望别人的欣赏,每一个人也应该懂得欣赏别人,欣赏是一种爱……

请以“欣赏”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1.请自拟题目,按要求写作;

2.文体不限;

7.《秋天》集体备课教案 篇七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中《秋天》一。本由三节诗组成,内容精粹,容量较大,画面感强。以“秋天”为主线,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等图景贯穿起来,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此诗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和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感知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反复朗读、描绘画面来把握作者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

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和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和激发热爱生活和大自然的情感。

【教法选择】

引导、解读、指导。

【学法指导】

吟读、品味、领悟,联想、比较、感悟,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教材、和投影机、粉笔等设备

【教学时间】一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展示家乡秋景图。导语:看到这些图片大家有什么联想?(让学生联想到: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多彩的季节,秋天是令人忧郁的季节,也是令人快乐的季节。总之,秋天是千姿百态的。)那么,在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心中,秋天又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秋天》(板书题),去领略诗人笔下浓浓的秋意。

学生简介作者。PPT:何其芳(1912~1977),四川万县人,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二、授新、(一)范读全诗,整体感知。、学生勾画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要求:

①标注生字词,注音释义。②注意划分诗歌节奏。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

(1)注音:

丁丁镰(lián)刀

肥硕(shuò)

栖(qī)息

鳊鱼

乌桕(iù)寥(liá)阔

蟋蟀(xīshuài)枯涸(hé)清冽(liè)梦寐(èi)

(2)释义:

丁丁:形容伐木、弹琴等声音。

幽谷:幽深的山谷。

肥硕:文中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乌桕:桕树。树叶秋天变红。

芦蓬:芦苇做的船篷。

寥阔:高远空旷。也作“寥廓”。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水清。

梦寐:睡梦。

3、检查划分诗歌节奏,熟悉诗歌内容情况。

(1)方法提示:诗歌的朗读节奏有两种划分标准:按节拍划分和按意义划分。

(2)《秋天》可按意义标准划分朗读节奏。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二)自由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学生找出哪些词语体现了诗歌所描绘的乡村秋景?

“冷雾、白霜、乌桕叶”——秋色。“蟋蟀声”、溪水清冽、牛背笛声——秋声。

“稻香、瓜果、青鳊鱼、竹篱、”——秋实。“农家、渔船、草野、牧羊女”——秋图。

2、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或最欣赏的词语或句子,仔细品味。

(1)伐木丁丁地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极具诗意,又耐人寻味。如果换成“那割过无数穗稻谷的镰刀”,语言就显得抽象空泛,表现力和美感就逊色多了。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4)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3、引导学生畅谈、归纳: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句中“满披”形象生动,“飘”字从听觉的角度,贴切传神地写出了幽谷的深、静。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润、形声兼具的画面。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使人满口生香,展示丰收的图画。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在诗句中是拟人,将秋天形象化,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意味隽永。

(4)“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把青鳊鱼比喻成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耐人寻味。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

(6)“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是(愉快地)劳作的形象说法,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7)“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梦寐”名作动。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三)合作探究,共同完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诗共三小节,用简洁的文字给每一节诗拟个标题,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引导归纳标题、图画:

(1)秋天在农家里。图画——绚丽多彩的农家丰收图。

(2)秋天在渔船上。图画——淡雅朦脆的渔夫晨归图。

(3)秋天在牧羊女眼里。图画——寥阔空远的少女思恋图。

2、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引导小结:

(1)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在山谷里;稻田里农夫刚放下割稻的镰刀,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田野里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发散出稻香的气息;果林中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果农摘下沉甸甸的瓜果放进背篓里,带回家去,将丰收的喜悦与亲友一起分享……

(2)渔夫晨归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渔人却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船篷上洒满白霜,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3)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怎不见了那夏日里牛背上吹笛的少年?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憧憬在秋天的美景和思念中。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引导小结:这两首诗在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从思想感情来说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五)、堂小结

本学习掌握了重点词语,品味了诗中优美的语言。学习本诗还要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感受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三、作业

学会生字、新词,品味诗歌语言。

2、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作文:秋天在哪里?

四、板书

秋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

渔夫晨归图

8.网络集体备课初探 篇八

关键词:网络;集体备课;教学信息;教学资源

一、网络集体备课的优势

网络集体备课能够极大地激发教师参与备课的激情,提高集体备课的效果。网络信息有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这就使得参与网络集体备课的教师具有很大的创新空间和创作的自由度。每位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相关的教学信息,个人进行汇总、梳理和分析,整理和总结出一套自己关于备课内容的理解和见解,通过多样的网络信息形式传递到其他教师,然后在网络上相互讨论和探讨,共同研究备课问题。借助网络的集体备课活化了个人的思想和经验,促成了观念的升华和碰撞,对集体备课的效果起到很大的提升作用。

网络集体备课跨越了时空的局限,使教学信息的传递更加及时和快捷。集体备课借助网络平台跨越了时空的局限,将处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教学资源、教学信息、教学思想汇集到一处。网络的开放性也赋予了网络集体备课的开放性,由于参与网络集体备课的人数没有限制,任何教育机构和教师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这极大地扩展了集体备课参与的时空性。同时,应用网络可以实现教学信息传递的及时、高效和便捷,备课的过程也得以简化,备课内容也得到了扩充,每个教师都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得到所需的备课信息,借鉴他人的成果,促进自己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网络集体备课可以实现备课教师之间的智慧互补和教学资源的共享,极大地节约了教育成本。网络集体备课的参与者可以通过网络传递每个人的思想和智慧,对同一内容有不同理解的参与者通过网络工具来查找支持自己想法的依据和证据,然后在网络平台上同其他参与者进行激烈的讨论,通过与其他参与者的辩论和不断的信息查找及求证过程,促使从教学思想到教学实践、从教学方法到教学手段、从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等教学过程在参与者集体智慧的推动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和发展。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资源的共享,每位参与者都可以将个人的教学资源在网络上进行共享,也可以利用和借助其他参与者共享的教学资源来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极大的节省了教育开支。

网络集体备课形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网络集体备课是一种借助网络工具进行备课信息的交流和共享的备课形式,而网络工具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网络集体备课形式的多样性。例如,网络集体备课门户网站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备课主题,每个学校内部通过校园局域网开展集体备课,教师通过申请教学博客或通过聊天工具等与其他参与者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等。每种不同网络工具都有它各自的特点、优势和适用情况,这需要不同学校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研究,建立相应的网络集体备课体系。

二、当前网络集体备课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部分人对网络集体备课存在认识上的不足。目前有一定条件的学校已经开展了网络集体备课,但是一些学校的领导认为网络集体备课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网络应用,同时一些教师的教育观念守旧,对网络集体备课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认为网络集体备课既浪费时间又没有实际效果,思维模式还停留在传统集体备课那个狭小的范畴里面,没有真正地利用网络资源来创新集体备课,这都使得网络集体备课流于形式,失去了实在意义。

现行的一些管理制度无法保障网络集体备课顺利进行。尤其是现行的教师考核体系过分注重通过学生的学业水平来衡量教师的工作业绩,也就促使教师不得不为了应付业绩而忽略集体备课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也就更加无法利用网络来服务集体备课了。

网络集体备课的硬件条件有限,教师应用网络的技能仍显不足。如今校园网络已经相当普遍,但是为学校教师配比计算机的数量却仍旧落后于教师总体数量,这从硬件设备上就制约了网络集体备课的实现。同时,由于无法一人一机,大多数教师在应用网络工具方面的技能仍处于较低水平,且学校过分注重教学而忽略了教师计算机及网络基本技能的培训和考核,教师即使参加网络集体备课也无法真正发挥网络的强大作用,无法是集体备课效果得到发挥。

三、解决对策

首先,要处理好认识上的误区和偏见,学校的领导要牵头学习网络集体备课的特点、优势和重要性,要带头研究自己学校开展网络集体备课的可行性和具体实施方案,要将集体备课作为校园网的重要功能,将网络集体备课纳入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中,将其视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基石。

其次,要改革和建设相应的管理制度,尤其要重新评价网络集体备课在教师业绩中占据的比重,制定比较完善而均衡的业绩评价体系,将参与网络集体备课的教师的贡献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激发教师参与网络集体备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整个学校在教学创新能力上的发展。

此外,还要在学校建设方面提高网络建设的力度,争取改善自身在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条件,为教师配备合理比例的办公电脑,让每名教师都有机会经常接触到网络集体备课的共享资源,定期培训教师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将这种能力作为业绩考核中重要的一项。

总之,网络集体备课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它是一个在教育领域刚刚出现的新生事物,面临着从认识到管理再到技术上的一些现实问题需要克服,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深刻的认识和切实去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推动网络集体备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巍.开创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新模式[J].信息技术教育,2004,(9).

[2]邵平和.浅析基于博客的教师集体备课[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9).

上一篇:对照检查材料撰写要求下一篇:学校财务报销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