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区域活动观察表

2024-09-07

大班区域活动观察表(精选9篇)

1.大班区域活动观察表 篇一

这是大班区域观察记录10篇,适合幼儿园教师使用,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1篇

观察记录:

清涵来到图书区很兴奋地拿起《恐龙家族》从第一页开始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看了四页后,他开始皱眉头,然后拿着书去找思娴,说:“思娴这本书是你带来的,能给我讲一讲吗?我看了一半后面看不懂了。”思娴把自己的玩具收了,来到图书区给思娴一页一页的讲起来,两个人边讲边交谈:“对,我在自然博物馆见过这种化石,”“没错,这是食草性恐龙。”整个活动区时间他俩都在看这本书。不时有幼儿加入他们的队伍,一起翻看自己带的图书。

分析:

我班根据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活动进行了“家园阅读合作行动”。图书区经常有投放幼儿自带的有趣的图书。

从家里带来的图书幼儿更加熟悉故事内容,爸爸妈妈已经给他们讲了很多遍,带到幼儿园幼儿自己就成为了伙伴们的小老师,为大家讲述,帮助大家阅读,这对于带书幼儿及全体儿童都会有很大收益。在幼儿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水平都会有相应提高,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幼儿感兴趣的内容,熟悉的故事情节仍然是他们主动阅读的前提与契机。

措施:

1、教师还应有重点的选择图书为幼儿讲述使幼儿了解图书内容。

2、鼓励带来书的幼儿为全班或有需要的幼儿讲述。

3、与家长沟通配合将这种好的方法坚持下来。

第2篇

观察情景

下午,孩子们进入活动区开始做游戏,龙浦进入娃娃家后拿起电话,给妈妈打起了电话。这时,嘉诚看见了上去就抢,嘴里还说着:给我打一个,给我打一个。龙浦不让。两个孩子立刻要抢起来,把那些小朋友有玩具要一齐玩,要别人的东西要商量的话抛在了脑后。我立刻走过去,说:嘉诚玩具是龙浦先拿到的,等他打完了你再打好吗?嘉诚虽然不抢了,但仍不甘心地看着龙浦手中的电话,我灵机一动,找来班上另一部电话并大声说:铃嘉诚快来接电话,爸爸找你。嘉诚高兴地跑来了,拿起电话:爸爸,你在上班吗?我把幼儿园搞的乱七八糟的听着嘉诚可爱的话语,我笑了!

简单分析:

大班幼儿年龄小,常为满足自己的需要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与他人发生争抢,我利用幼儿情绪易转移这一特点,适时介入并加以引导,使矛盾化解,保证了游戏活动正常开展,又不影响幼儿游戏情绪!

第3篇

过程描述

区域活动开始了,姜涵润随手拿起了桌面上剪好的皱纹纸看了起来,阮怡泽和王雨欣,黄文烁,张逸轩也来到了桌子面前,他们分别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皱纹纸,他们显得十分开心。这天的美工区是要小朋友们用手中的皱纹纸在白纸上用双面胶粘出美丽的花,桌面上已经摆放好了白纸、双面胶、皱纹纸。王雨欣和黄文烁分别欣赏着自己拿到的皱纹纸,还念念自语的说着要粘五颜六色的。她们两个已经开始做了,姜涵润看了一下周围的小朋友,拿着皱纹纸在摸头思考,但是她还是没有动手撕纸。这时候她发此刻观察她的我,立刻叫道老师老师,我不会!我走过去说一会儿老师要来你的花园赏花昂姜涵润立马提起精神头来了,她看看别的小朋友在把皱纹纸往双面胶上粘,她试着也做起花来。她是我们班最小的孩子,对老师的依靠心理很强,但是当她听到我要来欣赏她的花园时,她显得异常兴奋,好像理解了一个使命一样,一丝不苟的做起来,不一会,她就在白纸上粘了满满的花。她满意的拿着自己做的花,和周围的小朋友比较谁的比较好看。

分析

特点: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操作资料。这样的幼儿缺乏必须的自信心,总认为自己不能独自完成任务有很强的依靠心理,喜欢身边有教师的陪伴,需要教师在一旁不断地给予肯定或鼓励,才能完成操作资料,一旦完成了操作就兴奋不已。

分析:从案例中,姜涵润看了一下周围的小朋友,拿着皱纹纸在摸头思考,但是她还是没有动手撕纸。这时候她发此刻观察她的我,立刻叫道老师老师,我不会!具有必须的依靠性,还未经过操作就认为自己不会。他被困惑、挫折的情感体验所困扰,很有可能会放下活动。在我的督促下,一步步完成了任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指导策略

1、了解需要,直接推荐。以直接推荐的方式,让幼儿主观地选取自己所喜爱、兴趣的活动资料。帮忙幼儿构成独立、自主的个性。

2、适当的鼓励,使之独立完成操作。教师可利用幼儿喜欢表扬的这一特点,及时、适当的给予一个微笑、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满意的点头,逐步消除她们的依靠心理,从而提高她们自主操作的信心。所以,教师的鼓励和赏识有时候是幼儿进行自主学习的动力。针对一些年龄小,依靠心强,不愿参与活动,活动中不用心、不主动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用鼓励的眼神、肢体动作提醒她,给她充足的空间表现、展示自己,并对她的点滴进步进行表扬和鼓励,使她对自己充满自信,从而萌发表现的欲望。

第4篇

观察实录:

露露来到图书区很兴奋地拿起书,从第一页开始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可是过了不久就翻来翻去,感觉没有耐心看了,我走过去问,“露露你怎么了”?我看了一半后面看不懂了。”我走过去告诉她,在看书的过程中应该学会,认识书里面的字宝宝,等区域结束之后再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你在故事书里面认识的字宝宝,之后不时有幼儿加入她的队伍,一起翻看的图书。

分析与措施:

分析:我们班的区域活动特别吵,区域活动应该是安安静静的,这样小朋友才能安静的创作,我觉得在进行区域活动的时候必须交代给小朋友任务,还要让孩子知道进每个个区域的目的,还可以在进区域之前先安静听会音乐,让孩子安静想好自己想去哪个区,进去了该做些什么。特别是图书区要和家里互动“家园阅读合作行动”。图书区经常投放幼儿自带的有趣的图书,可以让小朋友在家阅读,回到幼儿园在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从家里带来的图书幼儿更加熟悉故事内容,爸爸妈妈已经给他们讲了很多遍,带到幼儿园幼儿自己就成为了伙伴们的小老师,为大家讲述,帮助大家阅读,这对于带书幼儿及全体儿童都会有很大收益。在幼儿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水平都会有相应提高,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幼儿感兴趣的内容,熟悉的故事情节仍然是他们主动阅读的前提与契机。

措施:1、我觉得区域的重点在于孩子进区域里面收获到了的东西,和养成良好的进区习惯,能安静的思考。2、教师还应有重点的选择图书为幼儿讲述使幼儿了解图书内容。3、鼓励带来书的幼儿为全班或有需要的幼儿讲述。4、与家长沟通配合将这种好的方法坚持下来。5、在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给些报纸认识里面的字宝宝。6、进区域的时候可以先让幼儿听安静的音乐,走走线,让孩子心情平静,想好进区域该做些什么。

反思:“分享阅读”拓展活动研究的思考和体会:

1、阅读无处不在,促进了整体发展。通过对“分享阅读”拓展活动的研究,我们更加宽泛了阅读的概念,脱离了阅读作为一种书本阅读的局限性,将“阅读”融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之中。阅读活动和其他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有的作为导入阅读,有的作为结束交流分享,有的作为活动中间提示回答,也有的在活动前后呼应,给幼儿很多遐想的空间。阅读拓展活动不仅包括正规的学习活动,也包括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的非正规的学习活动,可以说阅读无处不在,渗透在一日活动之中,也渗透在每个人的心中,阅读已经变成每个人自觉的行为习惯。

2、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因为每一门学问都从阅读书籍开始。而从小对儿童进行早期阅读的培养,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为以后的正式阅读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将阅读拓展作为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和基础课程相结合,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构建主题式的拓展系列,注重幼儿的主动表现。这种主题式的拓展活动能让教师们积累了综合、整体思考幼儿教育的经验,促进了课程园本化的发展。进一步的思考: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也有孩子之间的能力差异。怎样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更加得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自信“我真棒!”?怎样让生生互动、让孩子在自己的优势才能上发挥教师般的作用?怎样减少或弥补孩子间的差距?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努力思索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相信在幼儿生活中开展“分享阅读”拓展活动是能够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当今社会“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观告诉我们,幼儿的发展需要多方努力,共同作力于幼儿教育,会事半功倍。至今为止的分享阅读,家庭方面仍属于应用型阅读活动,怎样挖掘家庭的资源、发挥家长潜力,促使家庭也向拓展型阅读发展,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第5篇

观察状况记录

幼儿粘贴国旗时将国旗的五颗黄星粘在国旗的右上角上,并且排列不均匀。大星和小星星都排列在一行上。

评价与分析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着幼儿的观察不够细致,只看到国旗上面有一颗大星和四颗小星星,却没注意星星的位置和排列顺序。

教师介入策略

教师明白星星的位置,并引导幼儿观察四颗小星星是怎样围着大星星排列的。

改善措施及目标

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时就要重点点明星星的位置和星星的排列顺序,并个性引导幼儿在粘贴时注意。

第6篇

观察目的:观察图书区幼儿的阅读行为表现

观察对象:在图书区活动的宾宾、小宇、菲菲

观察记录:

早上8:00,我看到宾宾来到图书区,脱下鞋子,坐好后在书袋里慢慢地挑选着书,我看到他拿了一本书翻了几页,就随手就扔在垫子上,再取一本,以同样的动作取了5本书,最后一本《鸭子的假期》吸引了他的注意,终于安静下来看书了……”

观察分析:

幼儿一般看比较陌生又不太容易理解的图书时速度比较快,往往只是浏览一下画面,一本书翻几页就完了,而让他讲讲书里的内容却一点也讲不出,看比较熟悉的图书就会读的津津有味,边看边讲。因此,图书区要投放比较简单的、浅显易懂的绘本,并且及时更新、丰富图书种类,以吸引幼儿兴趣。提醒幼儿要爱护书籍,看完后把图书送回家。我发现有个别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后,投入时间太短,绘本还没读完,就失去了耐心。有些孩子看书时,大多是漫无目的的翻阅,只是对图片感兴趣,如同走马观花,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没发现阅读的乐趣、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大班区域观察记录精编版范例【三篇】

【导语】教师作为角色游戏中的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游戏过程中孩子碰到了技能问题时,我们可以参与到游戏中适当示范帮助或加以引导,通过语言或动作示范促进游戏的开展。那么,大班区域观察记录怎么写?为您分享了大班区域观察记录精编版范例,希望广大家长和幼师的学习借鉴。

第7篇

观察区域 美工区

过程描述:xxx是一个好动的孩子,小手指灵活性较差。不喜欢剪纸,每次的剪纸作品都是几个不规则图形,且以圆形或多边形为主。在区域活动中,他从来没有选择过到剪纸角去剪纸。

今天程亮晚来了,小朋友们已经来到自己喜欢的活动区活动。只见程亮起初来到科学区,可是科学区已经没有他的位置。他在建构区四周转了一圈,又来到图书区、益智区、美工区……各个区的位置都被小朋友们“占领”了,这可怎么办呢?只有美工区还有空位。他看到了,但却在远处矗立着,一动也不动,眉头一纵,嘴巴撅得老高。我走上前去,问明原因,并建议他下次再去。程亮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很不情愿地坐在了那里。今天的主题是剪羊,程亮拿起剪刀在一张纸的边缘剪下了一个线条不光滑的圆形,举起来对我说:“老师,我剪完了。”“你剪的是什么呀?”“不知道。”孩子边说边低下了头。我说:“你有自己的名字,你也给他起个名字吧!”他拿着作品,想了一会儿,看着我说:“是喜洋洋。”“不错,如果加上羊角就更好了,给喜洋洋多剪几个朋友吧!”程亮听了我的话,再也不忸怩了,迅速拿起第二张纸……活动区结束时,他还向我炫耀他剪的喜洋洋一家呢!

分析与措施: 孩子的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受他所在的生活环境熏陶,父母与老师的引导。孩子在某一方面有了成功感,必定有了自信,兴趣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从此,我不再硬性规定让幼儿去剪纸,而是抓住一些良机,引导幼儿,让他们在剪纸过程中获得成功,从而体验剪纸的乐趣,对剪纸也充满了自信。渐渐地,孩子便会在剪纸方面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

措施:

1、关注个别幼儿。剪纸活动不适合开展集体活动。因此,老师在进行小组剪纸活动中,能够很好的去关注个别幼儿,让他们树立自信,获得成功的快乐与满足。

2、老师要做一名旁观者。在进行剪纸活动的过程中,当幼儿出现困惑时,不要急于告诉孩子的解决方法,而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加入到活动中来,与孩子共同探讨解决的方法。让孩子自己寻找解决的答案

3、好作品的引领。幼儿在剪纸过程中,都有一幅自己最满意的作品。老师要抓住孩子的心理,及时的将他们的这类作品在班上展出。这不仅对幼儿本人是一种激励作用;对其他幼儿来说,也是互相学习的机会。

第8篇

观察地点:编织区

观察背景:自我园开展《合理配置和利用农村乡土资源,创设有特色的区域活动》以来,我们便在各个区域投放了大量的乡土材料,其中编织区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项活动,这里有玉米皮、茅草、纸绳、麦秆等。今天下午区角活动时,孩子们又按照各自的意愿投入到了区域中,可编织区竟然只有两个孩子,问起为什么不愿在编织区活动时,孩子的回答是:用玉米皮编辫子时,接头的地方太难了,接不好,编起来也会断的,不好玩。通过编织活动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精神是我们当前活动的重点。

观察实录:编织区的雨欣小朋友正在用玉米皮聚精会神的编辫子,可每当编到接头的地方,就用左手拿着玉米皮笨拙的向里面塞,并且也不管其它的几股玉米皮,就乱七八糟的编起来;晨翔小朋友当编到接头的地方时,一连几次都接不进去,就是接进去,用手一编又掉出来了,还有的干脆想放弃,不编了。

实施措施与效果:

1、俗话说:兴趣是的老师。孩子在编织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如果引导方法不得当,很可能会使孩子失去兴趣。但编辫子对初次学习的孩子来说,接头的地方确实是个难点。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我没有对幼儿进行直接的指导,而是通过环境创设引导幼儿自主学习的方法,我先给孩子欣赏了搜集的用玉米皮编织的图片,如:小熊猫、小老鼠、娃娃头等,以再次激发幼儿的兴趣,又给孩子提供了范例及图示进行示范引导,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对照练习,幼儿通过观察与自己的探索终于找到并掌握了接头的正确方法。由于这种编织方法是幼儿自己探索出来的,是经过他们的头脑建构出来的,我想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2、针对幼儿遇到困难就想放弃的迹象,我采取了鼓励、对幼儿的点滴进步进行表扬,并给幼儿讲述了《乌鸦喝水》的故事,使幼儿懂得了面对困难只有勇于尝试、坚持不懈、不轻易放弃,才能战胜困难的道理。在接下来的几次区域活动中,我发现编织区的幼儿逐渐增多,并且编织的又快又好,基本没有断头的现象。有时幼儿还会几个一组以比赛的形式编织,看着孩子们编织的那么投入,拿着自己的作品快乐的玩耍,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第9篇

观察实录:可可看见我和几个小朋友在阅读区看书,也走了进来,直接拿起自己带来的《好饿的小蛇》看了起来。她随手翻到一页,大声说:“小蛇。”我问她:“哪个是小蛇?”她指着图笑嘻嘻地又说了一遍,并且还指着小蛇旁边的红苹果,说:“苹果。”老师又问:“苹果是什么样子的”可可边用手比划着圆形的样子边说道:“圆圆的”。我表扬她回答得好,她很高兴,又翻到其它页,大声地讲自己知道的东西。

分析:可以看出,可可是被阅读环境以及其它幼儿的阅读行为吸引过来的,她只对自己带来的图书有阅读的兴趣,翻阅时喜欢随意翻书,翻到哪里就看哪里,没有从封面开始一页一页阅读的习惯。但她能主动用单词说出自己看到的画面中熟悉的物体。

根据可可的阅读习惯,我采用如下的指导策略:

⒈每次指导可可阅读时都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和引导可可进行阅读,多讲讲其它图书的故事情节,引导她发现有趣的地方,让她逐渐地喜欢上读别的图书。

⒉带领可可一起阅读图书的封面,并用手指读书名。让可可知道什么是封面,封面上有什么。知道看书要从封面看起,一页一页地翻,并在集体和小组阅读时巩固练习这些阅读技能。

第10篇

观察实录:

今天是尹可欣、王若语、余子星、付梓坤这四位小朋友玩娃娃家。娃娃家的角色牌有两个,爸爸和妈妈。孩子们进区后,一会儿传来了争吵的声音,“我要当妈妈,我就要当妈妈,我不当宝宝。”原来是尹可欣和王若语小朋友都争着要当妈妈,而其他三个小朋友都已经分配好角色了,睁着大眼睛看着这两位小朋友。我一走近,小朋友们马上用求助的目光看着我。我蹲下身子问尹可欣和王若语:“你们为什么都要当妈妈呢”可欣抢先回答:“因为我最喜欢妈妈,我觉得当妈妈好玩一些,我想做菜。”小语也说:“我也喜欢妈妈,当宝宝不好玩。”想到我们刚刚学过的一个故事《幸福的一家》,我就马上问娃娃家的宝宝:“为什么说是幸福的一家呢家里有些什么人”一旁的“爸爸”余子星说:“有爸爸、妈妈和哥哥。”“哥哥”坤坤也在一边补充道:“家里还有宝宝呀!”我接着说:“对啦!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幸福,是因为我们有一大家的人,大家在一起相亲相爱!”可欣点点头说:“我也觉得,我们家也是这样的。”小朋友们都点点头,我接着说:“在我们的家里,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今天娃娃家的宝宝们也是一家人,小朋友们要当好每一个角色,我们来试试当不同的角色好不好”小朋友都说好。我转过头看看边上那两个分配好角色的小朋友说:“爸爸和哥哥真棒,不争不抢的选好自己的角色。”我又看看可欣和小语说:“老师提个建议,今天可欣来当‘妈妈’,小语当‘宝宝’,到下一次游戏的时候我们就互换角色,看看谁当的‘妈妈’或者‘宝宝’当的好可以吗”通过调节和劝说,可欣最终当上了“妈妈”,小语当上了“宝宝”。刚开始“宝宝”还撅着小嘴巴,可过了一会儿,“宝宝”就开心的投入到角色中去了……

分析:

1、孩子们到娃娃家,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如:已有两位小朋友自己分配好角色了。)

2、我们有时经常会问孩子最喜欢家里的谁大部分孩子都回答的是妈妈。虽然小班的孩子还不能用语言去表达。但孩子们心中就是觉的妈妈是温柔漂亮能干的,相比之下,宝宝在孩子们的心中分量比妈妈要稍逊色一些。所以当有“妈妈”和“宝宝”的角色选择时,就会出现以上案例中的一幕:两个孩子都争着当“妈妈”的角色。

3、我最初是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自主的权利,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角色。所以让“娃娃家”的孩子们自己分配。其实孩子们对于角色扮演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有的孩子碰到自己喜欢的角色就会争论不休,这也与孩子自我为中心的状态有关。

措施:

1、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加强孩子的亲情观念的培养,知道家里的成员都是很重要的。

2、孩子在游戏中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的出现,并用亲切的语言和适宜的方式去引导孩子。比如:两个孩子都争选“妈妈”的角色,我及时的用回顾故事的方式,让孩子停止了争吵。并加以提问,加深孩子们对家庭角色的认识。

3、教师还是要引导孩子自己去分配角色,不能硬性的指派孩子去担当什么样的角色。我用建议的方式让两位孩子协商和分配谁当“妈妈”,虽然孩子刚开始还是有点不高兴,但当孩子投人到游戏当中的时候,能马上忘掉不开心,这也是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4、小班孩子在自选角色这个规则意识上是比较薄弱的,孩子无法协商角色的选择时,教师要酌情参与指导,制定轮换角色的规则,并用图片的形式记载孩子表演过角色的轨迹,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担任自己喜欢的角色。当孩子得到自己喜欢的角色时,要给孩子提出游戏的要求,让孩子学会珍惜自己的机会,同时对能自主协商分配角色和谦让的小朋友进行表扬。帮助小朋友逐步学会协商、合作,学会克制自己,遵守规则,加强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5、在评价环节,运用情景再现法,让全班孩子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把遵守规则内化,逐步培养他们自愿、自觉的遵守轮换规则的好习惯。

2、我们有时经常会问孩子最喜欢家里的谁大部分孩子都回答的是妈妈。虽然小班的孩子还不能用语言去表达。但孩子们心中就是觉的妈妈是温柔漂亮能干的,相比之下,宝宝在孩子们的心中分量比妈妈要稍逊色一些。所以当有“妈妈”和“宝宝”的角色选择时,就会出现以上案例中的一幕:两个孩子都争着当“妈妈”的角色。

3、我最初是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自主的权利,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角色。所以让“娃娃家”的孩子们自己分配。其实孩子们对于角色扮演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有的孩子碰到自己喜欢的角色就会争论不休,这也与孩子自我为中心的状态有关。

2.大班区域活动观察表 篇二

一、在收集和筛选材料时增强目的性

要做到明确的目的性,我们必须在投放区域材料之前,设定明确的大局观。首先是划分好各个游戏活动区域,并且对每个区域的功能和作用都做到明确无误。因为,区域的功能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都基本要靠操作材料来实现。于是,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关注到材料投放的目的性,绝不可以随心所欲乱放材料。

其次,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尽管有时候我们关注到有目的收集,然而不尽人意的是,所收集到的材料并非一定适合教学活动。那么,如何对收集的材料进行筛选呢?一是要明确材料的功能,二是要预设材料的玩法。事实上,不仅仅不同材料有不同功能,哪怕同一种材料,只要操作方法的不同,其教育功能也会变化。所以,对材料进行反复筛选是必须的。

二、在提供材料时,要考虑到可操作性和层次性

大多数教师会误以为,材料的提供越多越好。其实,材料的投放关键在于根据活动主题和幼儿的的发展水平。教师要重视的是,在区域活动中要尽量适时提供相应的材料,帮助幼儿顺利开展,让幼儿有材料可玩。例如:在“玩家家”的主题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一个“小小服装设计师”的游戏。一开始,我们投放了很多旧衣服和废旧彩纸,还有各种粘贴材料。这时候,有的孩子争抢活动必须的剪裁工具,开始自己处理旧衣服。但不一会儿,他们的兴趣就减弱了,玩的孩子不断减少。于是,我们增加投放了水粉颜料和闪光的装饰纸,激发了孩子们对新材料的兴趣。这样,幼儿们通过“做中玩”和“玩中做”,能力获得很大提高。其次,由于幼儿发展的差异性,我们还必须在材料的投放中做到层次性。这样,不同层次的材料就可以帮助全体幼儿都获得提高。例如:在“我要上小学啦”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在游戏区域投放了大小不同的纽扣、小裙子和针线。同时,我们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让能力强的幼儿自己穿针、在小裙子上钉纽扣。另外,为能力弱的幼儿穿好线,再参加游戏。这样,就使得全体幼儿玩的开心,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注重投放区域活动材料的合理性

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合理性,能直接影响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只有合理投放区域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进一步帮助孩子通过操作游戏材料来获得发展。

1.在投放活动材料时,必须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

不同年龄的幼儿,需要的游戏活动材料是不一样的。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比如,在“动物王国”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在“小小动物园”的活动区域中投放了很多积木。这些五颜六色的积木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但是教师必须注重引导,注重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注重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发展创造力。一般来说,游戏开始时幼儿的兴趣最高。他们很容易就能搭建出动物园和小动物等,但这种情况维持不了很长时间。不多一会,这个区域的孩子就走光了。于是,教师要进一步引导,重新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为此,我再一次加大材料的投放力度,增加了一些牙膏盒和饮料瓶,帮助孩子们搭建出不同的房子和动物,使得游戏活动再一次达到高潮。

2.投放区域材料,还要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

材料的投放不能存在盲目性,相反,必须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比如,在“我们爱运动”的主题活动中,我们为孩子提供了“健美操”的彩图。刚开始,我们直接让幼儿根据彩图的示范进行表演。不料孩子们根本动不起来,因为对于幼儿来说,彩图上的动作难度实在是太大了。于是,孩子们很快就放弃了,材料丢在一边,根本无人问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加强指导,还投放了韵律磁带、头饰和纱巾,帮助幼儿可边听音乐边跳舞,有效激发了孩子们的表演欲望。

3.注重区域材料投放的挑战性

要增强游戏材料投放的有效性,还必须注重其挑战性。比如,在“健身俱乐部”的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对皮球和跳绳的玩法已经非常熟练,这些材料的投放根本没有挑战性。这样,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通过改变游戏的玩法来增加材料难度。比如,有位老师为幼儿准备了图文题卡,在相应的图片上写着“踢毽子10次”“拍球20个”等。然后,请幼儿们抽题卡,接下来就按抽到的题卡要求玩游戏。这样一来,明显的提升了材料投放的难度,充分激发了幼儿的游戏兴趣。一下子,愿意玩游戏的幼儿越来越多,使得游戏一下子达到高潮。

四、要十分注重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在区域游戏活动中,不但要注意到提供材料的质量要好,而且要能反复利用。越是利用率高的材料,对有效教学的促进作用越大。例如:在“投一投”的游戏活动中,我们教孩子们用废旧报纸做球。由于制作技术的低劣,报纸做成的球比较松散,导致幼儿在游戏中投掷不远,而且非常容易损坏。于是,我们仔细研究制作技术,还增加了透明胶的材料,让大家用透明胶带将报纸裹起来。这样做成的“球”,既结实又投得远,有效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此外,很多

材料可以一物多用。即使是同一种材料,只要投放在不同区域,也可以发挥不同的功能,提高其利用率。

五、利用家长资源,广泛收集活动材料

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家长资源是值得重视的宝贵资源,必须充分利用。比如,我们在“丰收的季节”的教学中,发动家长制作游戏材料,提供游戏材料,得到了家长的积极支持。有的送来了自己家里的豆子,有的送来了青菜,有的送来了苹果、梨等。还有,在“植物宝宝”的活动中,家长们送来了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使得孩子们玩得非常开心。

3.大班区域活动的探索与思考 篇三

【关键词】区域活动 目标 指导 亲社会 自我意识

区域活动能开发幼儿潜能在今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然而区域活动质量的好坏,老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是影响质量的关键,因此我们对“大班区域活动的探索与思考”的课题进行了一些研究:

一、确定大班区域活动目标

①有较强的角色意识,能以角色的身份开展活动;②主动与成人或同伴交往,能礼貌、热情地接待客人;③会自己选择、利用材料;④能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积极与同伴交流、合作,自己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较强的任务意识;⑤用一定的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⑥自己收拾整理材料,分类放回原处。

二、创设大班主要活动区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主题教育活动,幼儿园、班级的实际情况,设立了如下一些主要活动区:①每周学习任务区;③体育活动区;④建筑工地区;⑤科学探索区⑥语言、阅读区;⑦智能开发区(包括拼图、迷宫、棋类等);⑧美工区;⑨表演区;⑩角色区(包括娃娃家、理發店、美容院、小医院、超市、小吃店、菜场、银行等)。

三、大班区域材料的投放

操作材料是幼儿进行活动的工具,各区域中投放的材料不仅要适合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而且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同时兼顾到幼儿在不同区域之间交往的便利性。(1)根据活动的深入需要逐次增加新的操作材料。教师给幼儿提供了符合主题需要的材料后,还需要注意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意图、表现、需要。不断提供新的操作材料促进活动的进一步开展。(2)提供半成品、无害的废旧物品,鼓励幼儿自制玩具。虽然幼儿自制的玩具很简陋,但是幼儿的发明创造,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创造性。(3)区域的设置要考虑互动性和动静分离。如幼儿在“建筑工地”建“房子”,工人饿了,可以去就近的“小吃店”。有的区域需要比较安静的环境。如,阅读区、科学发现区,我们将这样的区域安排在偏僻的地带,以免受外界干扰,使幼儿专心做一件事情。

四、区域活动的指导

(1)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创造性。首先要尊重幼儿的选择权,,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区。教师要尽可能巧妙地将规则隐藏于区域中。如进区规则,根据区域的容量将每个活动区的显著位置上设置数量不等的小纸袋,游戏时幼儿拿着写着自己名字的游戏卡将卡片插在袋上里,如果袋子插满了,表明该区满员,幼儿再选择别的区。在“娃娃家”门口挂上角色牌,幼儿进“门”时,将角色牌戴在身上,角色牌没有了,表明该区满员。

(2)减少外部压力,增强幼儿创造欲望,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创造力得以表现的重要条件。教师对幼儿的肯定和鼓励会使幼儿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产生愉快的心情,进而激发幼儿不断思考、想象、创新。

(3)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参与者、观察者。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他们按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材料,积极地操作、探究,自己归纳发现,或者与同伴商量交流。教师在必要时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其活动,在幼儿自己想法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实现构想,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4)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大班可采用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

五、实施区域活动的效果 

1.区域活动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途径

(1)区域是幼儿发展亲社会行为的良好场所。幼儿园自然地成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环境。幼儿要在这个环境中适应并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愿望和行为,与别人友好相处、淡化自我中心意识、学会助人、合作、谦让等社会性技能,解决自己与别人之间出现的问题。良好的活动环境有助于幼儿获得熟练的、成功的社交技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所以区域环境的创设与组织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

(2)区域活动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每个幼儿都能通过伙伴间的相互交流不断产生新的思想火花,进而不断进行新探索,同时形成了良好的同伴关系。

(3)区域活动促进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善于与他人合作是时代的要求,是幼儿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品质。合作离不开交往,在区域游戏时自然而然地与同伴交往。幼儿逐渐习得了合作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形成了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而且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幼儿不断调整改变自己的不良协作行为,在互相监督、互相学习中,使合作行为得以形成和发展。

2.区域活动中的角色体验能够淡化幼儿自我中心意识

大班幼儿自我中心意识逐渐淡化,在集体目标面前往往主动协调个人行为,协商达到目标的方法,小组里有分工,,出现较明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此时幼儿的游戏水平是“合作游戏”。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不失时机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帮助幼儿学习关心他人,提高其安慰、关心、谦让、奉献等社会行为水平,帮助幼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区域活动中的角色扮演是淡化幼儿自我中心意识的手段。

(1)区域活动为淡化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提供了实践机会,也为教师实施教育活动提供了条件。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要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通过角色体验,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发生了转变。例如,在“医院”区里,扮医生的幼儿模仿医生给病人看病,对“病人”表现出极大的关心。这时在幼儿的心中他人己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并萌发出对他人的爱,逐渐形成一种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2)区域活动使幼儿产生责任感,从而淡化自我中心意识。虽然大班的幼儿在谦让、分享、帮助他人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而实际活动中常出现幼儿行为的发展与其认知水平不同步的现象。活动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及时表扬鼓励做出谦让的幼儿,引导幼儿认识到,所有的小朋友之间都要互相帮助,互相谦让。他们的行为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别人的认同,强化了幼儿,心中想着他人的意识。

(3)区域创设了幼儿为他人服务的环境,幼儿的年龄持点决定了幼儿参与意识强,对动作过程本身感兴趣,这样他们在快乐的体验中会逐渐形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21世纪的社会虽然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更是一个强调合作、友爱的社会。培养幼儿心中有他人,淡化自我中心意识,将为幼儿今后的合作能力和人格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

4.大班区域观察记录 篇四

观察地点:秘密区

实地记录:走进秘密区,东东对陈可颖说:“我有个秘密,我用这个传话筒传到你们的耳朵里。一下子,可颖小朋友就两眼发亮,好奇心激发了出来。所以,在接下的环节,谁愿意经过神奇的传话筒,把秘密送到我的耳朵里?可颖小朋友进取、踊跃地举着小手,急切地要把自我的秘密用传话筒传到教师的耳朵里。你的小秘密愿意告诉自我的好朋友吗?可颖小朋友更是进取主动地和同伴说着秘密。

评析:可颖小朋友以前不喜欢与人交往,不能融入群体。显得比较孤独。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在感受别人关爱的同时,逐步地能主动表达自我的愿望和沟通,逐步地学会与同伴分享等。

5.大班区域观察记录 篇五

年龄:6岁

性别:男

观察时间:20xx.5.10

观察地点:大3班活动室

观察目的

能主动与同伴一齐游戏;有良好的用餐习惯;做事情能有持久性和职责心,关心同伴等方面进行观察。

观察实录

区域活动开始了,小朋友都选择自我喜欢的地方去完了,泳杰也拿着椅子出去了,他来到了纸牌区,可是没人与他一齐玩。于是他就来了到教室里,看到方友心做在椅子上,就跑过去,在他耳旁说了什么,于是方友心就跟着泳杰去玩纸牌了。在游戏的过程中,方友心经常问泳杰怎样玩,而泳杰就很认真地告诉他,他们两一向玩到游戏的结束。

分析

从本次活动中分析,泳杰初步能邀请同伴和自我进行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互动,并且泳杰是较为主动,还能坚持到游戏的最终。

措施

1、时的鼓励和物质上的奖励。

2、时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情景,给予表扬。

3、让孩子自我介绍与同伴游戏的经验。

效果

6.大班区域观察记录 篇六

实地记录:

冯嘉灏小朋友是一个比较内向、胆子小的小男孩。今日,又到小朋友进区域自由活动的时间了,小朋友们都选择了自我喜欢的区域。只见,冯嘉灏小朋友一个人坐在位置上。我就问他:“冯嘉灏:你怎样不进区域玩啊?”他看看我,摇摇头,我明白他是胆子有点小,不敢和小朋友一齐玩。于是我说:“我们一齐进区域玩,好不好?”他点点头。

评析:

7.大班区域活动观察表 篇七

一、针对幼儿特点, 有效培养孩子合作意识

在大班的这些孩子中, 身心发展特点各不相同, 教学时孩子们的心情也不一样, 教师应当结合这方面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1.针对不同性格开展引导。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在一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些幼儿, 往往任性、自私和争强好胜, 这些特点较为普遍。也有一些幼儿性格较为温和, 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对待不同的幼儿, 笔者在区域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那些较为自私、任性的幼儿向温和、包容的幼儿学习, 在幼儿中树立学习的榜样, 能够较好地发挥教育作用, 与这些孩子一起开展合作活动。

2.针对不同人缘开展引导。幼儿中有些幼儿人缘较好, 其他的孩子愿意和他一起玩, 也有的孩子人缘较差, 没有孩子愿意更他玩, 这就对合作活动的开展造成了影响。笔者一般针对人缘较差的孩子进行引导教育, 鼓励他们主动地向别的孩子交流、沟通, 通过共享玩具、多交流谈话等方式提高人缘, 同时愿意与其他孩子进行合作开展游戏活动等。

3.针对不同心情开展引导。幼儿在高兴的时候往往愿意和其他人进行合作, 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则会相对孤独、封闭一些。笔者在活动中, 要求心情好的一些幼儿主动与那些情绪低落的孩子做朋友, 邀请他们一起参加活动, 让他们走出消极情感的制约, 提高合作意识。通过教师的细心观察, 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充分的研究, 及时调整策略, 能够更好地培养孩子合作意识。

二、结合教材内容, 注重幼儿合作能力培养

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结合幼儿教材, 将合作能力培养渗透其中, 主要应当结合体育活动、游戏活动和社交活动三个方面强化幼儿合作能力的养成教育。

1.结合体育活动培养合作能力。在体育活动区域, 笔者将幼儿分成两队, 进行齐步走的游戏, 通过几次游戏对抗下来, 一组学生整齐程度明显高于另一组。笔者在分析时, 引导学生明白:一个小组的孩子都要一起合作,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大家一起做动作, 才整齐好看。引导孩子们众人形成一条心, 提高集体归缩感, 培养孩子们与小组其他成员合作的能力。

2.结合游戏活动培养合作能力。笔者在区域活动中, 有意识地选取了一些多角色游戏作为活动内容, 让孩子们开展游戏, 一个游戏中涉及到几个角色, 缺一不可, 必须要找齐所需人员才能顺利开展游戏。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主动邀请其他孩子加入其中开展游戏, 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

3.结合社交活动培养合作能力。在区域活动中, 笔者为了让幼儿进一步提高与不同孩子的合作能力, 在游戏以及各种活动中, 不指定相互合作的对象, 要求学生自己寻找合作的孩子。他们为了完成游戏角色以及体育动作的配合, 纷纷寻找合作的对象, 有的找平时的好朋友, 有的找自己的邻居, 有的找自己的同桌等等, 孩子们之间合作的机会在随机组合中增大, 在活动中提高了合作能力, 并且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朋友, 孩子们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三、结合教学实际, 创设合作能力培养环境

在幼儿大班区域活动中培养孩子们的合作能力, 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 创设以此相吻合的和谐环境。

1.以温和言语鼓励幼儿。孩子们在开展合作的过程中, 有时候合作动作不到位, 活动失败了, 有些孩子会产生低落情绪。此时, 笔者对学生进行温和的鼓励, 鼓励他们再来一次, 让这些孩子尽快地从上一次的失败情绪中走出来, 投入到下一次的合作之中, 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合作能力, 对于他们的耐挫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2.以和谐动作引导幼儿。孩子们在活动中, 有些动作不够到位, 此时, 教师可以以一些不经意间的动作来对幼儿进行引导, 如孩子们手臂张开幅度过大, 教师可以轻轻地、温柔地将孩子的手臂往下压一压。孩子们队形站得不整齐, 教师可以将站得不整齐的学生轻轻地往旁边拉一拉, 通过这样的方式, 让学生提高了合作任务的完成效果, 同时也感受到了老师的亲切温和, 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对于孩子们活动的积极开展具有帮助。

3.以良好载体吸引幼儿。为了提高每一次区域活动的质量, 笔者对活动内容都进行了精心设计, 并配齐配足了相关的教学活动器材, 如开展双人合作游戏时, 笔者就准备了多个气球, 让孩子们相互顶着一起慢慢走, 这样的活动器具能够提高孩子们相关合作活动的趣味性, 让他们乐此不疲, 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合作能力。

综上所述, 在区域活动中提升幼儿合作能力是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要求, 作为幼儿教师应当强化教学研究分析, 结合孩子们的特点以及教材内容、教学实际, 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活动条件和氛围, 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摘要:在幼儿大班教育教学工作中, 幼儿合作能力培养是一项重要内容, 如何结合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提升合作能力, 是每一位幼儿教师应当深入研究的问题。幼儿具有不同的性格、人缘以及教学活动中的心情等等, 教师应当针对这些特点, 采取差异化的教育引导手法, 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并要结合体育活动游戏活动、区域活动等相关内容, 渗透合作能力培养。为了保证教学成效, 教师还应当结合教学工作实际, 以温和的语言、和谐的动作、良好的载体鼓励幼儿吸引幼儿, 为区域活动中幼儿合作能力提升营造良好环境。

8.大班区域活动观察表 篇八

关键词:系统理论背景;大班;科学区域活动;开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要求幼儿园大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其大致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区域活动。其中科学区域活动涉及的知识范畴较广,对启发幼儿的思维、锻炼幼儿实践能力等有直接的推动作用。系统理论科学的观点的核心在于对近代科学以分析为主的还原主义方法论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一个反动。它注重的是:整体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讲究的是动手操作。系统理论背景下的科学区域活动是诱发幼儿主动的探究、参与。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粗略地谈一下系统理论背景下的大班科学区域活动的开展。

一、构建适合幼儿探索科学的氛围

大班幼儿的思维正处于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这不仅仅需要环境氛围的衬托而且还需要心理上的安全氛围来“引诱”幼儿积极地探索、学习。环境氛围是培养幼儿尊重科学、形成科学品质的前提条件。笔者认为,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幼儿探索的科学氛围,包括:环境氛围和心理安全氛围,以教师本人来做幼儿主动探索科学的后盾力量,进而以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学生的探究意图、行动、解决方式、创新思维等进行了解并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充分挖掘每位幼儿的科学价值,增强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探究态度等等。如:探究植物对水和阳光需求的科学活动时,笔者以幼儿熟悉的仙人掌以及发芽的绿豆为实践素材,让幼儿种植仙人掌和绿豆,并对仙人掌和绿豆每天浇同样的水、每天晒太阳,一星期之后,让幼儿上报自己的浇灌成果,这时我们会发现,仙人掌的根部已经开始发黑,而浸泡在水里的绿豆都已经长出小芽,笔者让幼儿自主思考,是不是植物生长都是水浇的越多越好,是否是所有的植物都需要吸收大量的阳光呢?幼儿根据自己种植仙人掌和绿豆的经验,很快就会发现,不同植物对水和阳光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像仙人掌一星期浇一次水就可以,而绿豆则需要很多的水;仙人掌需要充足的阳光,要经常晒太阳,绿豆芽则不喜欢晒太阳,那样会导致绿豆芽迅速变老。这样,为幼儿创造一定的科学探究氛围,让幼儿能够自行地进行实践探究,进而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进而为幼儿今后的科学探究、科学素养的自主形成奠定基础。

二、选取可行性较强的科学材料

幼儿时期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大部分都不是通过书本来掌握的,更多的是通过其自身的活动,在实践中感知、体验得到的。我们知道,大班幼儿一般处于5、6岁的年龄阶段,他们对书本硬性的知识掌握能力欠缺,更多的是需要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因此,材料可谓是大班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根本。系统理论注重科学的动态性,实践性,对此,笔者也认为教师想要确保幼儿科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就必须选取可行性较强的科学材料,为幼儿创设科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能够在探究中得到科学发展。笔者在科学区域活动中对选取材料注重层次性和多元性,借此来满足不同幼儿的个性科学实践需求。如:在“打开核桃”的科学活动中,笔者为幼儿提供核桃、夹子、木板、小锤子、积木、盘子、口袋、绳子、螺丝刀等材料,让幼儿自主探究怎样才能打开核桃,你能够想出多少办法来打开核桃?有的用锤子砸、有的用木板拍、有的用螺丝刀等等,找出很多打开核桃的方法,同时在打开的过程中,幼儿发现在砸核桃的时候,核桃很容易跳,对此,他们将这些工具配合使用,如:夹子固定住核桃,再用锤子砸;之后在探索的过程中还针对使劲过大核桃仁砸碎的情况,

他们还想出了,砸开一条缝,之后用螺丝刀撬的方法等等。这样的材料投放在科学区域可行性较强,能够有效启发幼儿的思维,促

使幼儿获取一定的知识经验,一举多得。

三、多元化的显性指导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幼儿本身的能力毕竟有限,在某些方面

还需要教师适时地进行显性指导。显性指导:在幼儿科学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以言语或者动作直接的介入到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对幼儿探究活动进行指导。这里的介入并不是让教师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去,而是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而幼儿的个性差异特质决定了教师显性指导的多元化。常规性指导:引导幼儿建立一定的科学活动规则,如:参与活动的人数、活动材料的整理等等,都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来完成。随机性指导:幼儿科学探索的过程是动态的,不定性的,很容易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此时教师需要对他们进行随机性的指导,即:“把研究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更好地为幼儿指引深入探究的方向。如:幼儿很喜欢玩不倒翁,对于不倒翁的秘密,笔者则是在幼儿玩游戏和玩具的时候随机提出的一个问题,即:这个娃娃为什么怎么弄都不倒呢?进而将幼儿的探索思维直接引导这上边,让幼儿自主的思考、探索,幼儿则会打开娃娃看里边的东西,会得出一个结论:娃娃肚子里有个重物,所以会不倒。笔者则深入随即引导:往别的东西里也装上重物怎么一推就倒了呢?幼儿会继续探索,得出结论:不仅仅是有重物,更重要的是这个重物一直固定在最下端。随机性指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幼儿积累知识。此外,还有不可缺少的激励性指导:即采取一定的鼓励手段来增强幼儿探索的自信心。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幼儿都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他人的肯定,适当的鼓励有助于推动幼儿自主探索的欲望和行为。对此,笔者在科学活动过程中以多种方式及时地给予学生鼓励。如:微笑、点头、爱抚、称赞的话语等等。这样,在整个科学探究活动中,以多样化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指导,能更有效地推动幼儿科学探索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总的来说,系统理论背景下的大班科学区域活动是给予幼儿一定的自主参与性、实践性等等,需要幼儿通过自身的行动,在动态中掌握、积累科学知识和经验,同时不断地启发自我思维。因此,教师在开展大班科学区域活动时,应根据幼儿的实际生活环境来构建情境、选取材料,引导幼儿不断建构自身的科学经验,开阔幼儿的思维和实践范畴,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和实践需求,确保每位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组.全国优秀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课例评析[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郑惠平.幼儿园自主性“探索—表达”教育活动[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3]魏宏森.复杂性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探索[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9.大班区域活动 篇九

区域活动

教师:孙望钦

一、开放区域:

美工区、操作区、科学区、语言区、音乐区。

二、活动目标: 总目标

1.能自选游戏内容和游戏玩伴友好、合作进行区域游戏活动。

2.幼儿通过规划、商量、讨论、合作来操作探索,获得多样化的学习经验。3.与同伴分享区域游戏的快乐。

4.活动中遵守规则,活动后能物归原处,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预设区域目标(一)美工区

层次一:能大胆运用捏、压扁的方式塑造海底生物的形象。层次二:合作将作品粘贴在杯子上形成海底世界的完整作品,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

(二)操作区

层次一:学习5以内数的组成。

层次二:会用语言描述分合的过程和结果。

(三)语言区

层次一:自主选择图书,安静地阅读。

(四)科学区

层次一:能细致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了解悬浮状态。

层次二:乐意与同伴合作、交流、分享,并尝试用适宜的符号记录。层次三: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五)音乐区

层次一:大胆在同伴面前演唱、表演歌曲。

层析二:能用打击乐器进行演奏,体验与同伴合作演奏的快乐。

三、材料投放:

(一)美工区 1.橡皮泥作品若干 2.橡皮泥、垫板、(二)操作区

关于数字5以内的组合、分成的操作材料。

(三)阅读区

各种图书、故事卡片、生字卡片、拼音卡片

(四)科学区 1.会沉的材料: 2.会浮的材料:

3.水盆(装上约2/3的水)、擦手的毛巾。4.幼儿操作记录表、笔。

(五)音乐区 1.歌曲播放器

2.各种打击乐器。

三、活动过程: 1.导入

现在是小朋友进区域自由活动的时间啦。

2、教师说总规则

小朋友进区之前必须佩戴进区卡,选择一个区域后不得随便离开此区域。取材料时不能争抢,要爱护它们。游戏时尽量安静,不要干扰到其他区。遇到问题要多动脑多动手。用到笔的小朋友要小心不乱涂,不乱画,保持衣服干净。最后要把材料放回原位。

3、幼儿自选区域,教师此次区域任务。师:现在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吧。

师:小朋友认真听今天在区域里要完成的任务哦。

美工区:橡皮泥用捏、压扁的方式塑造海底生物的形象,将作品粘贴在垫板上 操作区:我们已经学过5以内数的分成,老师在操作区投放了数的分成的操作材料,请小朋友在区域里巩固练习吧。

语言区:在语言区里放着我们学过的故事,请小朋友自己摆放图片和讲述图片内容。

科学区:上一节课我们学过沉与浮,老师在这里投放了一些新的玩具,如果把它们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小朋友观察后做记录。

音乐区:咱们班成立了一个乐队,请乐队的队员们到外面的舞台尽情表演吧。4.幼儿在区域里操作,教师随机指导;(1)鼓励幼儿有始有终的完成游戏。(2)教师观察,随机介入指导 5.分享交流

1.请幼儿代表介绍自己的发现、分享自己的成果。

师:今天的区域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有没有哪位小朋友愿意和大家分享呢?

上一篇:金牌店长训练营下一篇:优秀职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