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考试专业课

2024-10-19

学位考试专业课(精选8篇)

1.学位考试专业课 篇一

现当代文学:

《狂人日记》狂人的形象(已考)《阿Q正传》的艺术风格

3、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4、“零余者”

5、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已考)

6、闻一多“三美”

7、郭沫若《女神》

8、《田汉》戏剧的艺术特色

9、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已考)10《子夜》吴荪甫的艺术形象(已考)

老舍《骆驼祥子》的艺术成就 “祥子”的艺术形象 巴金《激流三部曲》的艺术成就 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已考)

《边城》

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其中《日出》中陈白露的艺术形象已经考过 钱钟书的《围成》

老舍《四世同堂》艺术成就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张恨水的《金粉世家》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已考)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

《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庄子、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

《史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汉赋的特点

建安风骨和建安七子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与思想内容 谢灵运的山水诗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边塞诗人

李白 杜甫 韩愈 柳宗元 白居易杜牧 李商隐

唐传奇

《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庄子、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

《史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汉赋的特点

建安风骨和建安七子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与思想内容 谢灵运的山水诗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边塞诗人

李白 杜甫 韩愈 柳宗元 白居易杜牧 李商隐

唐传奇 辛弃疾

《西厢记》《窦娥冤》《牡丹亭》《桃花扇》四大名著《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戏剧和四大名著一般考主人公人物形象的较多

2.学位考试专业课 篇二

一、成人学位英语考试考生特点及应对策略分析

参加成人英语学位考试的考生不同于普通的全日制大学生, 他们由于年龄偏大、工作繁忙、学习时间短、知识学习不连续等各种原因, 在做阅读理解题型的时候普遍存在下列一些问题:

1、词汇量比较小, 语法知识薄弱

对于英语词汇, 考试大纲规定, 考生“应掌握3500个左右的英语单词, 并能正确熟练使用由这些单词构成的常用搭配, 并具备用构词法知识识别生词的能力”。然而, 实际情况是, 大部分的考生仅为预备二级, 甚至是预备一级的水平, 也就是说单词量为900-1800个左右, 这样的词汇量水平, 是难以应对阅读理解这种题型的, 因此, 要提高考生的阅读能力, 扩大词汇量是必须的。考生要养成每天记单词的习惯, 并尽量在句子和文章中记忆单词, 吕叔湘先生说过:“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 才容易记住, 才知道用法。” (引自《中国人学英语》) 这样日积月累, 词汇量必然会不断扩大。

同时, 考试大纲中对语法也提出了要求, 这些语法知识, 在高中的时候都已经学完, 但是绝大部分的考生语法知识应用能力不强, 尤其是对于复合句、非谓语动词、虚拟语气等高级语法, 理解不透彻, 应用不灵活。英语专家葛传槼先生曾说:“语法是语言的法则。”, 不懂语法, 就难以理解文章的意思。对于语法的学习, 建议考生在日常课文学习中多背诵一些经典例句, 理清每个句子的结构关系,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进行替换练习, 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 长期坚持下去, 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另外, 要结合课文学习语法, “与其多读语法书, 不如多读文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阅读量小, 缺乏相应的阅读技巧

参加成人学位英语考试的考生普遍存在阅读量小, 缺乏相应阅读技巧等问题, 因此, 在考试中, 阅读理解题型也是他们比较头疼、丢分比较严重的题型。要解决阅读量小的问题, 建议考生从现在开始, 每天要坚持阅读训练, 尽量每天读一篇英文小短文, 只要坚持下去, 收效就会非常大。在阅读过程中, 还要掌握相应的阅读技巧。首先, 主要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难易度要稍高于自己的现有水平, 单词数以200-300个左右为宜, 体裁和题材要多样化。其次, 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对于典型性的文章, 要多剖析, 学习文中的典型句型和重点单词的用法, 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通过泛读,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积累更多的背景知识, 培养良好的语感, 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最后, 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文章的时候, 要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 看一篇文章的时候要做到一气看完, 不要断断续续;学会用英语思维, 不要养成边看边翻译的习惯;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 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视幅 (eye broad) , 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 学会跳读 (Skipping) 和略读 (Skimming) 。总之, 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英语文章和书籍,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才能使自己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有一个质的提高。

二、成人学位英语考试阅读理解题型特点及应对策略

1、阅读理解考察内容及考试大纲中对应试人员能力的要求

《考试大纲》规定, 阅读理解题型包括4篇英语短文, 总阅读量不超过1000词, 每篇短文后有5个问题。考生应根据文章内容从每题四个选择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答题时间是35分钟。从历年考题来看, 文章题材比较广泛, 包括社会 (社会的热点话题) 、文化 (中西方文化) 、教育 (国内外青少年学习教育和心里健康教育) 、科学研究、人文环境、自然灾害、人物传记、疾病与健康、日常知识等, 及其这些主题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均在考察的范围之内。

在《考试大纲》中, 要求应试人员需具备以下能力: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了解用以阐述主旨的事实和有关细节;理解单词的意义、个别句子的意思, 能够理解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够根据上下文判断个别单词和短语的意义;能够理解短文的字面意思, 并能够根据所读的材料进行一定的推理和判断;能够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阅读理解题型特点及应对策略

首先, 要了解阅读理解常考察的题型及其提问的方式。在阅读中, 经常碰到以下四种题型:细节理解题、推理判断题、词义推断题、主旨大意题。在考试的过程中, 要注意一些答题的技巧。阅读理解每篇文章的长度通常是220-320个单词左右, 要求考生必须在6-9分钟内完成一篇文章的阅读和答题。面对这样一篇小短文, 应该怎样去做呢?有的考生, 习惯于首先将文章通读一遍, 再去看问题, 然后带着问题再看一遍短文, 找到相关的内容来判定答案。如此以来, 答题时间就会非常紧张, 因此, 这种方法是非常不可取的。那么正确的答题方法是怎样的呢?建议考生首先浏览一遍问题, 对细节理解题、推理判断题、词义推断题中所涉及到的细节内容做好标注, 便于解题时迅速准确的查找, 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在文章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边读文章边解答;对于有关文章主旨, 架构的题目, 仍然要先看题目, 做到心中有数, 等做完其他的细节题, 通览了全文, 题目的答案自然也会明了。相信, 通过这种方法, 做题的正确率和效率都得到极大提高。

摘要:阅读理解题型在成人学位英语考试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这种题型答题的质量, 直接影响了考试的成败。因此, 考生要在认真分析自身特点的基础上, 了解大纲要求, 加强日常训练, 掌握答题技巧, 才能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3.学位考试专业课 篇三

2010年3月,时值全国“两会”前夕,教育部公布了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征求意见稿。在这个规划中,教育部不仅明确提出在2012年要提高教育经费至国家GDP的4%,而且还提出了10大项目、10大试点,覆盖范围之广、涉及领域之全,实属近年来罕见。

教育现在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主要体现在公平、费用、就业和道德几大方面,其中最重要和根本的,还是就业问题。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人才的生产过程,最终的成果是成才的比率,还是要通过就业的情况来体现。可是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基本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老大难问题了。

纵观全部规划纲要,概念居多,层面较浅。在这个26000字的规划中,“改革”一词出现了86次,“创新”也出现了60次,而“职业教育”则出现了49次,可是“就业”和“需求”两词一共才出现了18次,“毕业生就业”只出现了1次。在10个重大项目和10大试点中,有关职业教育、社会需求和就业的,也不过各1.5项,对于目前每年高达600多万的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反倒几乎没有提到。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还主要是学历教育、理论教育,教学体制仍然是计划经济模式。教学和课程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造成了大学生毕业后还要去中专回炉,大学生还不如技校中专生好找工作。面对这个问题,很多人提出的解决办法不是改善教育模式,而是设立最低保障工资、学士后、鼓励创业,甚至还有建议继续扩招研究生和国家强制分配。这些建议纯粹是无视教育体制目前的问题和隐患,不去解决生产过程存在的问题,反而把残次产品的质量包袱推给社会消化,这是十分不妥的。

200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0年我国的经济工作重点是转变经济结构,本次全国“两会”讨论的2010年政府工作重点也是加快产业调整。但是在缺乏足够的应用型基础人才的资源困境下,社会经济体系缺乏流动载体,最微观经济的个体活力指数较低,人口和技术红利根本无法体现,最终只能是进一步造成产业失调、经济流动阻滞和资源低效浪费,国民经济根本就没有可选择的高效、良好的转变方向。

应试教育没有错

多年来,整个社会基本形成了统一的看法,都认为当前教育的主要罪责在于应试教育。其实应试教育并没有错,错的是社会的看法,简单而浅薄。从逻辑上说,教育的效果如何,总是需要一个标准来衡量的,那么,这个衡量过程其实就是考试。试想没有考试的教育将会是什么教育,这一点在40多年前已经有足够的例证了,如果应试教育都是错误的,那么,为什么1977年恢复的高考会那么令人感动?

现在我国的教育问题不是在于应试教育,而是在于应教考试,完全是教育在决定考试。考试成为了教育体系的一个下属组成部分,所有的考试都是教育导向型考试,教育行业自己教什么,就自己考什么,然后发个合格证,送给社会,交货了事。教材十年不变,考试要点刁钻古怪,考核内容长久过时,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教学环境假大虚空。考试其实就是产品的验收,可是这个验收既没有业主参与,也没有监理人员的签字,连起码的质量抽检实验都没有。教育过程也大多是封闭循环,既缺乏用户的介入,也没有实用性的锻炼,基本都是理论流程和空想设计。导师就是考官,教练员就是裁判员,制造商就是质检局,哪里有任何市场经济的需求导向型的概念和原则?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汽车工程师们都这样闭门造车,建筑商都是这样建设空中楼阁,军队都是这样纸上谈兵地打仗,医生们都是这样削足适履地做手术,我们的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

真正的教育改革

教育应该是为了社会需求而服务的教育,考试应该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型的评估。考试的规划、设计、组织不应该是由教学者来承办和管理,而是应该由社会需求方来组织和实施。考试应该是独立甚至高于教育的过程和模块,即便是理论研究、学术深造,最终也逃脱不了社会需求这一必须要经过的独木桥。

教育改革,首先需要从教育和考试的关联体制着手。考试不应该是教育的下属部分,而应该是教育的上级主管。教育系统不应该是考试资质的唯一主管机构,人员的考核、评价应该由一个独立、更高级的考试机构来牵头和承担。应该由人力资源、劳动保障和各产业方面的主管机构联合牵头,以国家科学技术机构为核心,社会力量和行业机构为主体,构建一个新的人才考试评价体系。这样的考试评价体系才能够作为教育体系的指导标准,引导教育方向和教学内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考试和教育系统必须要剥离。教裁不分、官商不分、考培不分,就只会造成黑哨、腐败和官僚主义。在不剥离考试的情况下直接改革教育,就像东欧各国在经济改革之前进行政治改革,只会造成无目标的体系混乱和社会冲突。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大国,任何改革都必须是疗养型和康复型的改革,稳定是第一位的要求,绝不能进行任何休克式的折腾。

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过程

一、首先需要进行考试和教育系统的剥离。应该从单独专业开始逐步试点。

二、组建单独专业的考试管理体系,由社会需求力量主导考试管理体系。

三、建设需求导向型考试模式,设计需求型能力标准,作为考试的评估准则。

四、设计动态考试大纲和应用型考试体系,按照社会需求变化定期调整和完善。

五、以考试大纲推导出教育大纲,筛选组合出适合社会需求的教学体系。

六、建立一套应用型能力学位系统,以应用能力标准作为学位的划分依据。

七、建立联动式、滚动式考试教育复合体系,进行体系内自我调整和改善。

能力学位体系的建设

能力学位体系是需求导向型和应用导向型考试测评体系的表现成果和衡量指标,是一个以应用能力为考核标准的新型职业教育学位体系,而不是传统的学历教育学位体系。能力学位体系和学历学位系统不属于同一类型,不相矛盾,而且互相补充和支持。能力学位系统覆盖范围更广、时间跨度更大、等级更多,包含了应用教育、专业教育、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各方面的综合内容。

能力学位体系的学位等级需要覆盖全部可以参加工作和进行继续教育的阶段,从中专、大专学生到高级工作者。在能力学位体系中,与学士学位对应的是初级学位之一,硕士、博士学位基本对应的是中级学位。两套学位系统是独立的,需要独立考试和评价,而不是直接认可。这样就可以全面、系统、精确、均匀地区分几十年的工作阶段中,人员能力的等级差别,可以实现人才的精细化管理。而且避免了教育和考试再度干扰,以及出现生产主导型的培养过程,真正实现考培分离。

在各类技术和学科中,管理技术和应用型技术是比较容易纳入能力学位体系的学科。而项目管理是管理学科中最量化和精确的科目,建设工程技术则是应用型技术中最有条理和层次的技术。因此,可以以项目管理和建设工程技术作为能力学位系统的试点科目。

能力学位体系的建设,需要社会行业机构、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高校、职业教育型院系和独立的考试机构联合进行,需要国家政策、行业制度、专业技术、教育资源、需求信息的大力支持,需要一整套完善先进的考试测评模式、评价监察体系、组织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模式作为软件,需要一个全面、专业、敬业、高尚的优秀专家团队来承办实施。只有彻底地实现需求导向型、应用导向型的人才考试体系和能力培养体系,才能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然规律,彻底解决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形成良好的人口成长滚动体系;才能培育出一批实用优秀的社会主义人才,保证国家的宏观建设目标;才能加快就业,提高人民工作收入,构建一个现代化的和谐社会。

4.学位考试专业课 篇四

政治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一、《毛泽东选集》重要篇目 1.《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2.《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

二、《邓小平文选》重要篇目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三日)2.《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一九八二年九月一日)

3.《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

三、《江泽民文选》重要篇目

1.《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994年5月5日)

2.《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年11月8日)

四、胡锦涛重要讲话篇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

2.《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7月1日)

3.《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2012年7月23日)

五、党的十六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的主题及主要精神

5.学位考试专业课 篇五

基础》考试命题指导性意见

《风景园林基础》是为各培养单位招收全日制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的专业基础选拔性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正、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为各培养单位提供择优录取的依据。

《风景园林基础》科目考试命题,各培养单位可按照本意见,分别向考生提供考试大纲并命制试题。

《风景园林基础》

一、考查目标

侧重于风景园林综合知识的考查。考试内容应主要涵盖风景园林历史、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理论、园林植物与应用、园林工程与建筑等课程。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风景园林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培养单位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及需求,从风景园林历史、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理论、园林植物与应用、园林工程与建筑等课程中选择三门相关科目命制试卷。

每个科目的内容各为50分。

6.学位考试专业课 篇六

200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试题 专业名称: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考试科目名称:地理信息系统科目代码:439

一.名词解释:(30分)

1.元数据

2、拓补关系

3、DEM4、像元

5、OGIS6、数字地球

二.简答题:(60分)

1.什么叫地理信息、地学信息、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它们之间有何区别?

2.什么是地图投影?它与GIS的关系如何?

3.数据处理这一步骤在使用GIS过程中起什么作用?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4.常见的数理统计模型有哪些?

5.GIS有哪些数据来源?数据标准化主要指哪些方面?

6.什么叫TIN模型?它是如何建立的?

三.论述题:(40分)

1.试论述栅格数据压缩的游程编码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并举例说明。

2.试以城市地下管网信息管理为例论述建立运行GIS的步骤和方法。

四.讨论题:(20分)

7.高等职业教育设置专业学位探究 篇七

设立高职教育学位是高职教育属性的逻辑必然和发展需要

(一) 域外学位制度的实践为我国设立高职教育学位提供了借鉴

从域外学位实践来看, 虽然名称各异, 但是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高职教育这一层次设立了专门的学位, 如美国的社区学院一般设文科、理科和应用科学三种准学士学位, 应用科学副学士学位课程偏重应用, 多数学生修完后直接就业。这里的应用科学副学士学位就是高职教育学位。英国于2000年2月正式公布的新高等教育资格计划, 在保持传统三年制荣誉学士学位教育规模不变的基础上, 拓展高等职业教育, 增设了两年制职业性的新学位———基础学位 (Foundation Degree) 。在日本, 职业教育机构统称为专修学校, 其中高等专修学校相当于高中层次, 高等专门学校则属高等学校范畴, 仅次于大学, 学制为1~4年, 可授专门学士学位。两年或三年制的初级学院、短期大学以及五年制的技术学院、高等专门学校授予毕业生准学士学位;两年制的专门培训学院授予毕业生技术副学士学位。

(二) 设立高职教育学位是高职教育属性的逻辑必然

笔者认为, 高职教育属性更多的体现在其职业性和高等性的复合上。高职教育既是职业教育又是高等教育, 它是具有职业性特点的高等教育, 也是职业教育位阶中的高等教育。从这点而言,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唯一区别就应该是职业性, 至于如何体现职业性特点则是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应该解决的问题。高等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实行学位制度。虽然在学历层次上高职教育被认为是高等教育中的专科层次, 但在学位制度上高职教育却被排除出去了。也就是说, 高职教育不能授予学位。如果高职是专科层次能说明高职教育仍属高等教育范畴的话, 那么不授予学位的高职教育就很难说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了。因此, 从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属性出发, 应当授予顺利完成高职教育, 达到一定学术、能力水平的高职毕业生相应的学位, 以示国家对其知识能力等级的认定。

(三) 设立高职教育学位是我国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的高职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草创、90年代中期地位确立和90年代末的大发展三个阶段, 学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都已占有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数量的递增却从另一方面反映着高职教育发展的粗放性现状。高职教育应该如何发展成了职业教育学界热议的话题。笔者认为, 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路径之一无疑是设立高等职业教育学位, 进而建立有特色的职业学位体系。一方面使学业选择和就业选择与学程证书关联, 有利于确立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社会声誉, 更广泛地吸引优秀生源;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学位制度的建立能促进高职教育学分制管理方式的进一步完善, 进而全面贯彻高职教育的质量观, 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加大高职教育在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

其次, 作为高职教育纵深发展的方向, 四年制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 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就根据需要设置了相应的楼宇设备与智能化技术专业, 并实施四年制高职教育。但是, 现在却没有适合于四年制高职教育的学位制度。如果说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不授予学位是约定俗成的话, 那么四年制本科应该授予学位则是法律明文规定的。如果仅以其为职业教育而不授予学位显然有失公平;而以现有的学术学位适用于四年制高职教育则不能显现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色。因此, 从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的角度考虑, 有必要建立适应高职教育的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位制度。

高职教育与专业学位教育的暗合

(一) 专业学位教育概况

专业学位 (Professional Degree) 在国外被称为职业学位, 是以某种特定职业为背景的学位, 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学位制度并不是我国原生的, 而是舶来品, 而专业学位更是直接借鉴于英美等西方国家, 专业学位教育在一些西方国家甚至比学术学位教育更普及。如美国哈佛大学2001~2002年度授予学位总数为6791个, 其中学术性学位2438个, 占36%, 专业性学位4353个, 占64%。我国从1991年开始实施专业学位教育制度, 到2009年我国的专业学位种类已发展到19种, 己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 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举的专业学位体系。去年3月, 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席会年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放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限制, 允许应届毕业生报考除工商管理硕士等少数不适宜应届毕业生就读的专业学位, 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发展势头良好。但目前的专业学位教育集中于硕士层次, 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都存在许多问题, 亟待解决。

(二) 高职教育与专业学位教育的暗合

首先, 高职教育与专业学位教育的暗合体现在两者性质上的互应性。专业学位的“专业 (profession) ”既不是学校里设置的“专业” (英文译作“specialty”或“specialization”) , 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职业” (trades或occupations) , 而是一种“专门职业”, 是一种“有学问的职业”, 它更多的是基于职业标准来设定的, 这种职业有其独特的知识领域, 有严格的入门标准和鲜明的实践性。也就是说, 专业学位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 其本质是职业性学位。职业性作为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 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其他学位类型的本质特征。1996年7月22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也明确规定:“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 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这说明专业学位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已经开始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同。如前所述, 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就是其鲜明的职业性, 如果说两者的职业性有什么区别的话, 那就是现在的专业学位教育的层次主要集中于硕士研究生层次, 但这显然不是两者的本质区别, 本质上高职教育与专业学位教育在职业性上是存在暗合的。

其次, 高职教育与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存在暗合交点。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 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 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促进学习型社会建立。”那么, 这种立交桥应当如何建立?其切入点在那里?笔者认为, 专业学位教育正是这一立交桥的互通口。通过设立高职教育学位, 使一批优秀的高职学生能有一张进入高层次职业教育阶段的通行证, 进而逐渐建立并完善职业教育学位体系, 为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制度支撑。另一方面, 如前所述, 现有的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着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多方面的问题, 而最为人诟病的则是在职研究生数量过多, 培养质量堪忧的问题。其实, 在职人员也有提高能力、提升素养的需求, 读研究生并没有错, 而且在职人员就读的主要是专业学位教育, 专业学位教育本来就是建立在一定的职业共同性基础上的职业学位教育。因此, 不准许在职人员就读肯定是不符合设立这一教育制度初衷的。那么, 问题在哪里呢?笔者认为, 问题恰恰就在于现在的专业学位教育集中于研究生层次, 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位体系, 因此, 人们当然会将同为研究生的专业学位习得者和学术学位习得者进行对比。平心而论, 由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的不同, 专业学位习得者和学术学位习得者在学术水平上本就存在一定差异 (1) 。如果能设立高职教育学位并将其与专业学位对接, 进而形成自己独立的职业学位体系, 那么专业学位研究生下面就会有相应的专业学位本科和专业学位专科。这样, 一则有了纵向的对比, 就能体现上位阶专业学位习得者较之于下位阶专业学位习得者有更高的学术和实践能力水平;二则能相对减少专业学位习得者和学术学位习得者之间的横向对比, 有助于共谋发展。

综上所述, 将高职教育和专业学位教育两个具有共同职业性特点的教育制度相结合, 建立有特色的高职教育学位制度, 当是两者进一步发展的必然之路。

高职教育学位的名称及设置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关于高职教育学位的名称

对于高职教育学位的名称, 众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综合起来看有副学士学位说、技术专业学位说以及专业学位说。副学士学位说站在高职教育的高等性这一特点上, 力图说明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也应当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位制度, 其论者在论证这一观点时也是把论据放在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上;而技术专业学位说和专业学位说实际区别并不大, 都是站在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上建议设立适应于职业教育特点的专业学位制度。鉴于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 其实将上述观点折中起来也许更为合理, 即将副学士学位区别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 在现有高职教育的专科层次设立专业副学士学位, 以区别于普通教育专科层次的副学士学位。而在以后的高职教育本科、研究生层次则参考现有专业学位制度, 建立相应的专业学士、专业硕士以及专业博士学位。

(二) 设置高职教育学位应当注意的问题

要做好法律准备近年来, 尽管《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实施〈职业教育法〉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及政策相继出台, 但还没有一部法律提到如何解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位问题, 甚至于连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定位都不甚了了。在我国宪法的有关规定中, 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形式,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复合体。《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及《职业教育法》并未从宪法文本出发对高等职业学校的地位加以阐释说明, 反而出现一些自相矛盾之处。如根据《教育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同法第十九条又规定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教育法》将高等教育归入学校教育制度中, 而职业教育则被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复合体, 其地位处于相对尴尬的状态。因此, 如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保障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面。我们需要从立法环节入手, 尽快调整相关法律、法规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制定符合高等教育长期发展目标的新的《学位法》, 以取代现有的《学位条例》和《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 并在《学位法》中确立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位体系。

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逐步推行逐步推行有两层含义:一方面, 对整个高职教育专业学位体系的建立需要首先在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设立专业副学士学位,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整个高职教育的学位体系;另一方面, 对个体的高职院校应集中力量先在部分办学情况较好的高职院校设置和开展副学士学位试点, 待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也可以选择部分经济与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先行试点。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 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的类型, 它具有职业性和高等性双重特性。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 高等职业教育却没有相应的学位制度, 不能授予毕业生相应的学位。应从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特性以及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 借鉴专业学位发展的经验,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设置专业副学士学位, 进而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自己的专业学位体系。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位,副学士学位

参考文献

[1]李进, 樊军.对我国学位体系中增设副学士学位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17) .

[2]毕家驹.外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6, (2) :77.

[3]黄蕾, 黄焕山.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二重性”[J].北京劳动职业保障学院学报, 2009, (3) :2.

[4]苏杨, 李建德, 王立东.高等职业教育应回归职教体系发展——基于江西调研的分析[J].中国发展观察, 2008, (1) :31.

[5]王超, 李均.在四年制高职专业设置“技术专业学位”的初步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4) :99.

[6]邹碧金, 陈子辰.我国专业学位的产生与发展——兼论专业学位的属性[J].高等教育研究, 1999, (2) :49-52.

[7]吴镇柔, 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8.学位考试专业课 篇八

关键词:音乐教育 培养 社会音乐

艺术硕士由2008年开始招生,2008年全国共有34所艺术院校获得招生资格,2010年新增68个艺术硕士培养单位。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各个专业方向也从一开始的青涩走向成熟,在这期间也逐渐的开设一些专业方向,完善学科建设,这其中艺术专业学位音乐教育专业就在其中。艺术专业学位音乐教育专业相对于学术型如中国音乐史专业,专业型如声乐演唱专业等来说是一个新兴专业,开始招生仅仅数年。近年来,只有部分院校相继开设了此专业,大部分学校、学院还未开设此专业。由于开设时间较短,没有太多经验,艺术专业学位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存在需要进一步确认和导向的问题,笔者对关于此专业的若干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1.艺术专业学位音乐教育专业与学科教学(音乐)有何区别?

学科教学(音乐)旨在为中小学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的优秀音乐教师和输送具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音乐骨干教师。艺术专业学位音乐教育专业,由于目前只有少部分的学校开设了此专业,专业定位比较模糊,没有太多的先进经验作为指导,正处于摸索阶段。笔者认为,艺术专业学位音乐教育专业设立在专业学位之下,一定要有所偏重,它不等同于学科教学(音乐),并不只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以及学校师资等方面制定方案,进行培养,而不是局限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一岗位,完全有能力培养某一专业的音乐教育教师。艺术专业学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技术水平、教育、教学方法、心理学等基础课程的关注,而是还要更深层次的对于声乐、器乐表演及文化类的课程,如音乐教育历史、音乐教育心理学等储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培养时,还可以联合各个兄弟学院,共同开设课程,如音乐学院和文学院共同开设一些关于音乐文化类的课程。所针对的教学目标,也不能只是为中小学输送优秀音乐专任教师,可以扩大为社会音乐教育或者成为音乐组织者等。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要往音乐教育家的方向培养。

2.音乐教育专业在现今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的地位如何?

现如今的音乐类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出现了一个现象,考生的第一志愿是学术型,如中国传统音乐等方向或者是专业型的声乐表演、器乐表演方向的研究生,由于技术水平或其他原因没有达到考试要求,退而求其次选择了音乐教育专业。对于这样的现象,笔者认为要从学校和考生两个方面来考虑,培养学校要做好专业定位,平等对待每一个专业方向,不能因为别的专业没有达到考试标准,最后调剂或者以其他方式进入音乐教育专业。考生则要全面了解各个专业方向,结合所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不能只是为了拿一个硕士文凭,盲目的选择专业,要有一定的研究目标和研究理想。

3.关于艺术专业学位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式。

在第一个问题当中,笔者也提出了一些培养的方式和意见,笔者还是想强调,艺术专业学位音乐教育是设立在艺术专业学位下,不能仅仅着重于技艺水平的培养或者教育教学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要两者兼顾,根据学生特性,因材施教的培养人。艺术专业学位音乐教育专业,需要深厚的音乐教学能力、文化底蕴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等多种综合能力相结合。不仅要知道怎么唱,怎么弹,还要知道为什么唱,为什么弹,还要会教别人怎么唱,怎么弹。教育、教学和实践三者不分家。

4.关于艺术专业学位音乐教育专业的招生问题。

笔者认为艺术专业学位音乐教育专业在招生考试时,不能只是考核教育教学水平或者某一专业的技艺水平,因为此专业是设立在专业学位之下,所以在招生考试时,应该既要注重该学生的教育教学水平,也要注重该学生的技艺水平。说课、现场编写教案、展示钢琴和除钢琴外乐器等这些都应该在考核范围之内。因为具有高超教育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娴熟的人才能从事音乐教育。

5.关于艺术专业学位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考核问题。

对于此问题,笔者想表达自己的看法。艺术硕士表演类的毕业考核是两场音乐会,那艺术专业学位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应该要开毕业音乐会,因为专业技术水平也是他们考核内容之一,可以进行讲座式音乐会,音乐教育专业的主体是教学设计加上一部分的专业展示,论文是学生对艺术实践的理论阐释。音乐会就是他们对于艺术实践的展示,可以根据不同的方向,以及学生的基础和条件来设定,例如钢琴教学法方向的音乐会可以一半是钢琴技能展示,一半是教学(带解释),时间并不需要特别固定,在音乐会中也可以有一些互动。这样才能体现出专业学位下的音乐教育与学科教学(音乐)的不同。

6.关于艺术专业学位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和本科音乐学专业出来就业的学生都是进学校当老师,有何区别?

目前有些艺术专业学位和学术型的研究生产生了一个心理现象,花了三年时间拿到硕士文凭,毕业后去到中小学当老师,那和本科音乐学专业毕业去中小学当老师,有什么区别?研究生还多花了三年时间,起点晚了三年。但笔者认为,最终虽然是去中小学当音乐教师,但是你的理论知识、研究能力、思维能力、知识储备、专业技能等综合能力在这三年内得到了充分锻炼,这些能力是需要大量的时间积累,最终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当中小学教师,也会有能力等级的区分,并不是你比别人晚三年入职,就比别人能力弱,所以在研究生的三年中,努力提升自己各项能力,才是重中之重。

在2016全国师范类院校艺术专业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教学研讨会(见图1)上,各个师范院校及部分专业音乐学院对艺硕音乐教育专业的3个方面:以什么方式招生、该怎样进行培养和毕业考核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见图2)。音乐教育作为一个新的方向,没有一定的标准,大家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王州从“招生”“培养”“评价”三方面展开论述,在招生问题上,他认为如何区分学生的能力,应该是通过复试进行的。例如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复试是要求演唱或演奏(1首),再加上学科性问答。而在研究生初试并没有设置专业课考试的问题上,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张巍提出了“初试一定考专业课”的观点(见图3)。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郑茂平则认为艺术硕士的重点就应该是研究表演问题,因此艺术硕士中的音乐教育专业也应该是围绕着表演展开。郑院长提出自己的想法,他认为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教会别人表演。而会表演不代表会教学,因此这个专业的重点应该是如何去教。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王州院长认为传统的音乐教育应该是引领性、学术性、思想性、学科发展性的理论研究,培养目标则应是往更高层次的培养(博士等),而与之不同的艺术硕士中的音乐教育的重点应该是更多注重实践。音乐教育方向的舞台应该是讲台,那么不可忽视的问题是需要与中小学挂钩,设立中小学教育教学基地,以提供学生随时去中小学担任课程教师的实践机会,但需要注意的是要保证每周、每个月或每学期达到培养计划要求的学时,以丰富学生的教学经验。

全国艺术专业学位教育委员会秘书长丁凡在会上提出,师范类院校是培养学校教育、社会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的组织者等,不能认为培养师范类学生不是培养歌唱家、演员就降低培养标准。音乐教育属于一份神圣的职业,因为教育工作者正是音乐的传播者,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感受到音乐的美。怎样培养每个人对于音乐的感觉,怎样从直感到质感,这是每一个从事音乐教育的人都需要做的事情。笔者同样认为,教育是百年大计,不能剥夺任何一个人受教育的权利,而音乐教育专业就是培养大批优秀人才从事这件伟大的事业。

上一篇:初中体育委员的述职报告下一篇:工地控烟宣传活动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