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工作总结及未来展望

2024-09-29

组织部工作总结及未来展望(通用8篇)

1.组织部工作总结及未来展望 篇一

毕业总结及未来展望

逢此毕业之际,稍作回忆以总结,稍作思想以展望,故有此篇,聊以慰藉。

大学四年,恍如隔世!记忆追述,竟全无印象。思之忆之,犹记开学时,进校园,大巴进学校后门,在原艺术学院前面的广场上停下,下车稍有茫然,之后记忆稍有模糊,只记得是在25号宿舍楼下找到生物班迎接新生的志愿服务的师兄师姐,报道,领宿舍钥匙,我在29号宿舍楼6层,在学姐带领下,穿过两篇草坪,看见楼,楼是新建的,犹能闻到漆味,进门左拐,到尽头,再左拐,两三步看见右边有门,进门是楼梯,径直而上,直至顶层(这大概是我大学四年里痛苦的记忆之一,每天攀爬6层楼)左拐,右拐,要走到尽头的时候终于看到我的宿舍,也看到我相处四年的舍友,相互寒暄,就和送我的亲友出去吃饭,第一次吃饭是在南区的二食堂,饭菜不错,还满意。之后琐事,不做赘述,这些就是我的大学四年记忆的开始。

之后,因为开学时间晚,并没有军训就开始上课,同学们大多都积极于社团活动,积极入社,参加各种面试,我只记得自己参加过一个叫idear精英汇的社团面试,初试未果,之后就再无消息,也没参加其他社团的活动。两年过去,我周围的那些参加社团或者入学生会的同学,或者退社退团,或者成为社长部长,各有所得,唯有我和像我一样不入社团的懒散人全无这段的经历和记忆。虽无甚遗憾,却实感无力,现在想来,如果那时积极参加又如何,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了,感慨又有何意义,徒增伤感。

说起大学生活,大多数没有过这段经历的人喜欢畅想为田园式的理想生活,经历过的人又总结为忙碌或者碌碌无为,其实绝非如此简单,自从选择专业开始就影响到了你的大学生活,选一个自己喜欢,契合未来打算的专业尤为重要。至于我的大学生活,谈不上忙碌,我直到毕业才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却全无能力。大一大二,每天都赶早上8点的课,最希望就是哪天的第一节课是上午10点,课上更少认真听讲,尤其是在经历过第一学期考试后,因为老师会在考试前给一些资料用于复习。大三选专业,学专业课,也就是以前的模式,课程上全无优势,也没有努力,应付而已。老师也只是讲完课就离开,应付而已。今天想来,竟全无印象。或许偶尔记得课上老师拿睡觉的同学开玩笑;计算机基础课上老师点名,我的班上竟只有我与另一名同学上课;大一参加高数实验班选拔,最后因为在课上不能看见黑板(视力不好)考试没通过——那大概是我大学颓废的开始吧;工图课上我实在因为自己的不错表现而得意;考场上全是窃窃私语和偷偷抄袭和老师的纵容。这些大概就是我大学生活的全部零碎记忆,也听说谁在课业上的优秀表现拿了奖学金,有些嫉妒;也听说有谁在外边报了培训班拿了各种证,有些不屑有些羡慕;也听说有谁参加了学校或者国家组织的大赛拿了奖状,有些心动;还听说有谁经老师介绍在外边有一份不错的兼职毕业后就能直接工作,有些感慨。这些也许就是我大学生活的全部渴望。只是时光已逝,追悔无益。

现在想来,竟与别人的大学生活天差地别,没有同学间难以割舍的友谊,没有师生间亦师亦友的情谊,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没有任性放纵的逃课,没有众人艳羡的成绩前途,没有自己坚持的骄傲,没有不羁放浪青春,没有努力勤奋的背影,这些竟是我真实的大学生活。

大四下学期全是忙着论文。那天参加面试,一个面试官问我:你的毕业设计是怎样完成的,我就讲自己是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完成的,只是讲完我自己也有些不好意思,因为我的论文只是将各种文献上的资料拼凑一下,完全没有自己的东西和思考,有上届的模板,答辩的时候老师会有一些宽松,这大概就是大学生的论文,我实在不知道那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是怎样完成论文的,只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大概就是我大学生活的总结吧,竟没有一点心动。之后就是各种聚会,聚会上大家拼酒痛哭,我竟有点游离于其外。

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句流传已久的大学生活的话:考过四级;不挂科;搞对象;逃课(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现在回忆起来,只是完成了逃课一项,其他或者因为自身条件太差不能完成,或者因为能力不足缺乏努力不能完成,没有什么遗憾,倒觉得挺有些哭笑不得。其实在大学生活开始之前有过太多的设想:轰轰烈烈的爱情,真真切切的友谊,自由不羁的生活,随心所欲的选课,努力勤恳的阅读,但事实如此的不同。

至于未来,记得有一个小故事:一个记者到山区做采访,问到一个正在放羊的小孩为什么放羊,小孩告诉他为了结婚生小孩,又问生小孩后呢,小孩又告诉他让小孩放羊,又问放羊为什么呢,小孩又告诉他为了结婚生小孩。关于这个故事,且不论是否杜撰,只是我却并不想这样生活,不想我的儿子问我我二十多岁的时候在干什么,我告诉他在为结婚生孩子而拼命赚钱;不想我的孙子问我我二十多岁的时候在干什么,我告诉他在为结婚生孩子而拼命赚钱。保尔希望年老时回忆人生能为自己的选择自豪——为了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我呢?大学四年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一直并不明确。高二那年,我一直暗恋的一个女同学分班去了另一个班级,那段时间我有点颓废,也让我更加自我,更加专注于一个问题——人生而为何,甚至想过为了这个命题专门写一本武侠小说,此事最后如我设想过得大多数事情一样未能成立,只是我一直在思想。记得我作过一个颇为自得的比喻:人如尘埃,落下后谁还能记得你是哪颗。如此想来,我真不是一个甘于平凡的人,这对于一个能力平庸的人来说真是一种煎熬,于是我花了七年时间思考我要做些什么,也许这就是我大学四年恍如隔世的原因,不过也少有所得:为了人类的美好生活发起一些变革,实现自己的愿望。

但这真是一个空洞的愿望,又哪里有实现的意义。周围的同学或者考公务员(我妈特别支持我考公务员,因为生活稳定);或者找了一份很好的工作,西装革履,人模狗样;或者勤勉踏实,小有所成,而我一无所成,有的时候真的很怀疑自己的选择,于是在临近毕业终于找了一份工作,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份能让我妈安心的工作,接下来就是为了结婚生孩子而努力赚钱。只是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不甘心。大四这一年,上半年我妈催我考研,拿我表哥作例子,他念完研正准备出国,下半年又催我找一份好工作,拿我表姐作例子,她专科毕业,如今工作顺利;还催我考公务员,拿我本家的一个和村里好多先辈作例子,他们如今收入稳定,工作清闲。只是一想到我未来的生活全部注定,竟有些毛骨悚然,但又哪能承担起漂泊不定,徒增母亲的担忧,实在不敢在她老人家一生凄苦的末尾再添烦恼。

今天我妈问我,你在高中那几年看得那些杂书有什么用,言下之意自然是斥责我因为高中三年的不专心导致没考一个好大学也不能找一份好工作,这在她是完全顺理成章的——因为没读好初中,所以没读好高中,因为没读好高中,所以没读好大学,因为没读好大学,所以没找好工作,只是这样想来,我竟无言以对。也许因为自己看过太多的励志故事,所以不甘于如此的人生。那天我妈打电话问我工作找的怎么样了,我告诉她我实在不甘心如此生活,在人生的最后追忆起来,那些年轻时候的梦想全无意义。我不知道那时候的自己是不是会痛哭,是不是会感慨,是不是会无言,是不是会心痛,只是现在想来就觉得不甘心。

其实我真的好想有一番自己的事业,我不在乎有多大的名声,不在乎有多少收入,不在乎别人眼中的成绩,我如是跟我妈说。记得高四那年复习,我给自己写过一句话:我不是为了向谁证明自己的能力,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可以。虽然最后结果并不如人意。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在坚持自己的这个信条的。如此想来,我真的好想有一份自己的事业,还有一份轰轰烈烈的爱情,再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妻子,再有一个乖巧自主的孩子,最后有一个任性的晚年。这大概是双鱼的妄想,这个词是这几天我妈一直用来形容我的梦想的。只是多愁善感的我能适应我妈的设想吗?我实在不甘心。

如此关于我的未来畅想竟全无实在的东西,除了不甘心,只有无奈。前段时间学校让交一份大学四年的毕业总结,三千字,一如从前,从网上找一篇抄一抄,反正也没人看。如今想来,颇为惭愧,遂作此篇,聊以自省,他日有成,回忆此情此景,当作何解?

2.组织部工作总结及未来展望 篇二

一、运动鞋产业现状

中国的运动鞋生产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来自港台投资及韩国等国外企业投资的鞋厂, 它们以专业生产世界知名品牌运动鞋为主。另一部分就是为数众多的大陆本土鞋企, 或是替他人代工或是自创品牌。

行业专家指出, 运动鞋生产门槛低、技术与市场运作已经相当成熟和透明。高端市场国际品牌地位难以撼动。以阿迪达斯和耐克为主的国际品牌在高端市场上是风光无限, 拥有高度的品牌认知度和大批忠实的消费群。受购买力的局限, 消费群的数量集中在金字塔的顶尖。国际一线品牌及二线品牌基本垄断了我国运动鞋一线市场, 国内一线品牌李宁、康威, 二线品牌安踏、特步等勉强分一杯羹。一线市场消费崇洋现象;国内品牌整体形象构建滞后等等, 从而导致零盈利或亏损, 导致在一线市场的大投入成为企业大负担。由此看出, 目前一线市场既是机会, 同时也是陷阱, 甚至说是不归路。低端市场价格战不断, 竞争白热化。

运动鞋品牌潜在的危机将逐渐显现出以下几个滞后的倾向:

一是科技技术滞后, 影响制鞋工业的做大做强。我国是制鞋大国而不是制鞋强国, 就目前来看我们国内高端市场国有品牌所占的份额仍然是处在劣势状态。因此, 运动品牌制业科技含量所至和世界接轨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二是运动品牌制鞋企业难以从劳动密集型的状态中摆脱出来, “劳工荒”将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显现出来, 将会严重影响制鞋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能够把亚洲制鞋工业通过优惠政策和相对的资源优势, 将制鞋工业纷纷引进国门,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劳动力资源优势,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加工制造业如雨后春笋发展如此之快、门类如此之多、规模也如此之大, 劳工荒逐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交点, 也是制约制鞋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因此运动品牌要由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向产品做工精细化、质量品质优良化、工艺技术高深化转变, 在现有的规模上努力提高产品的高水平和高附加值, 才能在做大的基础上做强。

三是制鞋业在留人战略上呈现出投资竞赛。目前许多运动品牌鞋企老板最担心的是工人流动过大, 甚至是炒了自己的鱿鱼, 因此不惜花大钱来改善工人的住宿、饮食、娱乐等条件, 提高福利待遇, 无形中形成了投资竞赛, 相应也提高了制鞋成本。

四是国家连续出台税收调控政策, 至使皮革行业和制鞋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自2007年以来, 国家连续出台新政策控制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 出台针对皮革行业, 禁止进出口生皮加工成半成品革或成品革直接出口的加工贸易, 以及部分成品革出口退税由13%降到8%, 使制鞋业和皮革行业面临新的挑战。

五是品牌策略模式单一。在现代市场竞争中, 对每一企业而言, 都希望自己的产品是受消费者青睐的产品, 自己的品牌是受顾客偏爱的。但受明星造牌运动的影响, 几乎所有明星品牌都踏上了以明星代言的独木桥。如, 晋江绝大多数的制鞋企业聘请明星做形象代言人, 跟风现象严重, 而且运作手法几乎都是“明星+广告”十分不科学。事实上, 明星只是打造品牌的一种方式, 没有必要一哄而起, 对明星代言也应当持谨慎态度。正如美国著名营销学专家阿尔.里斯指出:“广告的作用并不在于创建新品牌, 而广告的作用是在公关成功塑造品牌之后来维护品牌。”

二、借势扩张提升实力

可以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了体育用品产业的助推器, 极大刺激了运动休闲和健身的需要, 近年全民健身运动空前高涨, 运动消费成为居民消费的又一个新热点。国内外的运动器材厂家也都看好了这一体育商机, 纷纷加大对我国市场的投入, 各大运动厂商也不例外, 运动鞋行业正在进入战国争霸的时期, 市场竞争更是日趋白热化。众厂商共同认识到, 企业要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立足, 就必须加强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培育。但事实上, 或许奥运会只是为这些企业提供了一个发力的借口, 近两年的布局, 为今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各企业都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 期盼能在奥运年中迎来更大的飞跃。

李宁是中国以体育用品为主导的鞋服企业。2007年的李宁没有呈现特别大的举措, 尽管没有拿到奥运会合作伙伴的入场券, 但是去年初, “李宁”与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签订协议, 2007-2008年播出的栏目及赛事节目的主持人和记者出镜时均需身穿李宁牌服饰。此举意味着,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 只要打开央视体育频道, 李宁的LOGO就会映入观众眼帘。2007年6月, 李宁公司签约西班牙奥委会。李宁公司正式成为西班牙奥委会官方合作伙伴, 以及西班牙代表团参加2008北京奥运会的官方装备供应商。2007年11月15日, 李宁斥资3.05亿元人民币收购了著名乒乓球品牌“红双喜”57.5%的股权, 红双喜成为李宁集团的间接非全资附属公司。这些举动都为李宁在北京奥运年夯足了底气。

2007年7月10日, 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主板开市交易, 获得183倍的超额认购, 共募集资金约31.68亿港元, 交易首日股价即上涨40%。NBA球星姚明效力的休斯敦火箭队老板Leslie Alexander已以3000万美元认购安踏体育股份。2007年9月21日安踏正式全面冠名并垄断赞助2007~2010赛季所有国内排球赛事, 包括全国排球联赛、排球大奖赛和排球锦标赛。2007年11月安踏成功签约NBA球星史蒂夫·弗朗西斯和路易斯·斯科拉, 安踏用品走入NBA赛场, 成为牵手CBA赛事后的另一重大举措。

特步集团在体育营销方面也进行了巨大的投入。他们冠名赞助了WCBA、NBL、CX极限运动精英赛, 并且成为中国业余篮球公开赛、第六届城市运动会的合作伙伴, 独家赞助了第十届全国运动会……这些活动都极大地带动了特步品牌形象的提升。近期, 特步集团还与央视签约, 成为北京奥运会决赛期间国内体育用品企业最大的广告商。

继2007年8月, 匹克签约赞助伊拉克国家队出征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 2007年11月6日NBA中国首席执行官陈永正先生与匹克集团董事长许景南先生在北京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 宣布美国职业篮球协会 (NBA) 与匹克集团在华结成多年的市场合作伙伴。12月19日, 匹克集团与NBA雄鹿队正式签署协议, 结成多年战略合作伙伴, 成为第一家与NBA雄鹿队合作中国知名运动品牌。随着易建联的加盟, NBA雄鹿队在中国的关注度水涨船高, 对于雄鹿队蕴藏的巨大商机, 中国企业早已虎视眈眈。

双星作为国内唯一的国有鞋企, 从低档次、低附加值产品到进军高端市场;从没有商标品牌到成功成为中国第一批驰名商标, 创出中国著名、世界知名的双星品牌, 并不断进行横向扩张发展, 涉足多个产业。双星以自己“双星”品牌冠名“青岛双星篮球队”, 并开展一些很具影响的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继双星赞助青岛电视台大型奥运文化节目“奥运扬帆”、支持中国登山队“与奥运同行, 携手共攀珠峰”、支持迎奥运“中华少年冠军31脚团队劲跑大赛”等奥运活动, 前不久, 双星又联手CCTV奥运网 (2008.cctv.com) , 在“奥运中国”展示其强体育品牌形象。

以上这些案例从另一方面说明, 中国运动品牌已经走出从明星代言向多元化品牌扩展策略的发展模式, 通过支持体育赛事, 更贴近体育, 还原了体育品牌的真正内涵。

三、未来走势

跨入2008年, 对于中国制鞋业来说, 无疑又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一年, 反倾销的压力仍然存在;人民币的升值;原材料价格的不稳定;工人工资上涨;出口退税可能的进一步调整和十七大之后实行的从紧的国家货币的政策, 预示着2008年鞋业发展将面临多重不利因素的困扰。而且新劳动法的实施有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利剑, 更让鞋企无奈面对。因此可以预见, 2008年, 我国的制鞋业将会迎来无情的洗牌期。而且, 期间会有个别的中小型鞋企, 不得不无奈的退出市场, 但这对于我国庞大的制鞋业来说得到清理, 并非坏事, 市场经济成长法则的精髓就是优胜劣汰。因此, 制鞋产业结构会得到优化升级, 鞋行业也将向着更良性的方向发展。未来在以下几个方面将会得到加强。

一是加强了国际合作, 接纳国际文化, 走竟合之路和体育结缘牵手发展。借鉴国外先进的, 发扬自己优秀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这只是一个口号, 进入了国际市场以后, 从运动品牌来看, 一些企业已经进入了实际的操作之中。

二是品牌更趋个性化。企业的营销升级及产业的结构升级, 对企业来讲, 原来“广告+明星”的品牌建设公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市场竞争。一方面由于消费者不断成熟和分众化, 另一方面, 随着诸多国际大品牌的进入, 市场营销竞争的武器不仅仅表现为广告和明星, 而是企业营销资源优势整合的竞争, 包括品牌定位、终端建设、渠道升级等全面的整合。如果说创牌初期是游击队形式, 那现在就是正规军的兵团作战, 考验企业从市场前沿到后勤生产的综合管理能力。品牌的同质化会不断为个性化、特质化所取代。

三是以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我们中国运动品牌要想在国际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 只有技术研发才是企业的出路, 没有技术就永远受制于人。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进一步提高制鞋的科技含量和营销服务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加快战略转型, 努力提高运动鞋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向技术优势转变。

四是北京奥运后热效应。对于国内的运动鞋品牌企业来说, 2007年是“北京奥运”的热身年——渴望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的“东风”, 扩大市场份额, 增加品牌影响力, 是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对即将到来的奥运商机, 国内各体育用品企业“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运动鞋企业理所当然不甘落后, 为能分食“奥运经济”这块蛋糕, 均使出来浑身解数。他们分别从创新营销模式, 到开发特色奥运产品;从奥运明星代言, 到赞助体育赛事等方面做足文章。可以预见, 奥运会结束后, 仍然会有一个后热期, 如何利用好这种影响力使其能持续作用, 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 是考验企业智慧的时候了。

3.图像融合技术的发展及未来展望 篇三

关键词:图像融合小波变换反变换

0引言

在图像融合中,参加融合的源图像是由不同的图像传感器或者是同一传感器在不同时刻得到的,所以在进行融合之前需要对图像进行配准和一些预处理操作。在本文中所提到的参加融合的图像都是经过配准了的,图像融合的过程可以发生在信息描述的不同层,通常将图像融合分为像素级、特征级和决策级。像素级的图像融合是最低层次的图像融合,但该层次的融合准确性最高,能够提供其它层次上的融合所不具备的细节信息。可以说像素级图像融合是特征级和决策级图像融合的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图像融合方法。

1像素级图像融合方法

像素级融合的过程一般可分4个步骤:预处理、变换、综合和反变换《重构图像》。大多数研究像素级融合的论文都假设被融合的图像已经配准,不过也有一些研究论文专门研究配准处理变换阶段采用的主要方有:PCA,有时也称PCT;HIS变换;多分辨方法,如金字塔(pyramid)算法和多分辨小波变换wavelet。综合阶段将被融合图像的变换结果进行综合处理,从而获得最终的融合图像。综合方法可分为:选择法。即根据某种规则,分别选择同被融合图像的变换系数,组成一组新的变换系数;加权法。即用某种加权平均算法将不同被融合图像的变换系数综合为一组新的变换系数;优化法。即根据应用不同,构造某个评价融合效果的性能指标,综合结果使该性能指标达到最优。反变换阶段是根据综合阶段得到的一变换系数进行反变换操作,得到融合图像。

2加权平均法

假设参加融合的两个源图像分别为A,B,图像大小为N1×N2,经融合后得到的融合图像为F,那么对A,B两个源图像的灰度加权平均融合过程可表示为F(n1,n2)=ω1A(n1,n2)+ω2B(n1n2)式中:ω12=1,ω1,ω2在不同类的图像融合当中,通过仿真确定它们的值。当两幅图像很相似时,合成图像就采用两幅图的平均值也就是权值分别为0.5和0.5:当两幅图像差异很大时,就选择最显著的那一幅图像,此时的权值为0和1,上面的权值选择方法基本上都是基于人眼的视觉特征,而没有考虑到实际应用中的目标特征。Lallier利用军事应用中的目标特征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权值选择方法,所产生的融合算法计算量较少,适于实时处理,而且稳定性非常好。

3小波变换法

小波变换也是一种图像的多尺度、多分辨率分解,而且小波分解是非冗余的,使图像经小波分解后的数据总量不会很大;同时,小波分解具有方向性,利用这一特性就有可能针对人眼对不同方向的高频分量具有不同分辨率这一视觉特性,获得视觉效果更佳的融合图像。

这里以两幅图像的融合为例,对于多幅图像的融合方法可由此类推。设A,B为两幅原始图像,F为融合后的图像。其处理的基本步骤如下:第一步对每一源图像分别进行小波变换,建立图像的小波塔形分解;第二步对各分解层进行融合处理,各分解层上的不同频域分量可用不同的融合算子进行融合处理,最终得到融合后的小波金字塔:第三步对融合后的小波金字塔进行小波逆变换(即进行图像重构),得到的重构图像为融合图像。

4总结及展望

4.组织部工作总结及未来展望 篇四

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过去的这十年既是黄金的十年,同时也是迷茫的十年,再也没有哪个行业能像房地产行业这般强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几乎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再也没有哪个行业能像房地产行业这般跌宕,十年以来经历了数轮调控,国家甚至不惜采用行政手段进行压制。

而刚刚过去的2012年,则无论对于整个中国经济而言,还是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都有着重大意义,作为本届政府执政的最后一年,同时也预示着新一轮政治周期的开端。在此时间结点上,我们将对过去的2012年做一次全面的盘点,看看在这承前启后的一年中,房地产行业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同时对即将到来的更为意义深远的2013年做些许预测,希望能够在这新一轮周期的起点上,率先抓住未来行业发展的机遇。

[ 回顾篇:行业在震荡中企稳回升 ]

如果说2010-2011年是本轮房地产调控的第一阶段,期间行业政策面持续收紧,市场交易量持续萎缩,一二线城市房价持续回调,而进入2012年以来,调控其实逐渐进入了第二阶段,由于前期调控成效基本得到了中央层面的肯定,加上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给地方政府财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我们看到行业基本面在2012年之后明显出现好转,市场交易量逐渐恢复,房地产企业压力逐渐减轻,甚至房价也正逐渐企稳回升,总结来看,2012年无疑成为了行业全面回稳的一年。

一、2012年房地产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喜忧参半

1、经济环境:前三季度经济超预期下滑,基建投资、房地产回暖推动四季度温和复苏

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走势令人堪忧:外部环境方面,欧债危机不断反复,发达国家经济分化加剧,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放缓或维持低位运行,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内部环境方面,近年来国内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涨,使传统制造业和出口面临重压,加上主动调控房地产市场,多方因素合力之下,国内经济增长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从数据上看,2012年GDP增速持续放缓,三季度跌至7.4%,形势严峻程度一度超过预期。四季度起,国内经济其实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复苏,其主要推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强劲增长,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成功回升;其二,房地产市场企稳上行,带动建设活动温和回升。两者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出口端的持续低迷,以及私人经济部门的去库存重压。从全年的角度看,2012年宏观经济的最终收官,对于各方而言都还是可以接受的。

2、行业环境:下半年以来行业景气度转好,信贷加速投放改善行业资金状况

房地产行业景气度方面,2012年以来以7月份为分水岭呈现先跌后稳,前8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从27.8%一路下滑至15.4%,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更是由正转负;而由于今年以来整个房地产行业环境的好转,销售指标率先企稳反弹,企业信心逐渐恢复,8月份以后景气指标陆续触底,截止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累积增速已在回升至16.7%,而新开工方面,8月单月增速今年来首度转正、前11个月累积增速跌幅也从-13.4%(8月份)收窄至-11.1%。总体来看,下半年以来行业景气度回稳的趋势非常稳固。

信贷投放方面,2012年以来以5月份为分水岭呈现先稳后增,5月份中央政府开始强调稳增长的重要性,随即各地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新增贷款明显反弹;前11个月累计放出了7.75万亿元的信贷,已经超过去年全年7.47万亿元的水平,今年全年新增预计将接近8.5万亿的规模。在此背景下,房地产企业资金情况也同步得到改善,截止11月,2012年房地产企业本年到位资金已连续7个月呈现增长,前11个月同比增长14.1%,其中来自个人按揭贷款贡献最大,增速达到23.7%。

3、政策环境:中央层面口风始终严谨,地方政府闯关由显性转为隐性 中央层面来说,相比2010-2011年多轮次、力度不断升级的政策调控,今年从本质上并没有全新的政策出台,但是,中央层面对调控的口风一直维持在相对严谨的层面。中央领导人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坚持房地产调控,敲边鼓式的提醒从未间断;此外,中央对于个别放松力度较大、舆论反应强烈的地方性放松仍然坚决叫停,例如年初时的芜湖财税补贴、年中时的重庆补缴公积金等,均遭到了中央层面的压力而流产。

地方层面来说,相比2011年个别城市超越中央底线的触碰限购红线,今年以来明显变得更加谨慎,“闯关”举动从2011年的显性逐渐转向隐性。从地方政府政策调整形式上来看,今年多采用的是调整普通住宅标准、公积金、信贷优惠这样比较温和的方式。根据研究中心统计,2012年至今全国有28个城市先后对公积金贷款政策进行了调整,方式从年初时相对较轻的延长贷款年限、增加贷款上限,到下半年后下调首套房、二套房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二、一二线城市引领全国市场销售明显回暖

1、全国总量:2012年全国市场交易规模将再创新高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前11个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9.17亿平方米,同比上涨2.4%,今年以来首度同比归正,鉴于2011年12月份的成交低位因素,我们预计全年同比涨幅将在前11个月基础上进一步扩大,2012年市场销售量再创新高已毫无悬念。

纵观今年房地产市场运行轨迹,基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2月,彼时正值春节,加上政策环境仍相对偏严厉,因此市场交易仍然延续2011年的低迷状态;第二阶段是3-6月,政策面相对宽松的格局逐渐成型、全国品牌企业依然延续去年降价跑量的策略,导致市场刚需开始集中释放,推动各城市交易量快速攀升;第三阶段是7-10月,由于市场销售持续良好,因此大多数企业资金压力明显缓解,而之前持续跑量所导致的利润大量流失逼使企业价格策略逐渐趋于保守,但购房者一方却依旧停留在前期“不降价,无销售”的惯性思维,市场交投双方正展开新一轮的博弈,导致交易量较前期有所下降,市场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第四阶段是11-12月,各重点城市市场交易量出现年底翘尾,究其原因,时逢年底,一部分前期价格策略相对保守的中小型房企,由于时逢年底业绩冲刺,因而推案规模和促销力度有所增加,另一方面,过去3-4个月出现在各大重点城市中的价格回涨暂告一段落,相当一部分购房需求担忧明年市场进一步回暖进而加快入市。

2、各线城市:一二线城市市场明显好转,三四线增长趋势有所放缓

从全国24个样本城市中看,一二线城市市场状况显著好转,2012年样本一二线城市销售面积同比分别上涨了33%和32%,而其2011年的成交量同比则均下降了19%;而三、四线城市增长趋势则有所放缓,今年样本三四线城市交易量同比增长15%,涨幅较2011年大幅收窄。城市间出现上述分化,主要原因在于去年一二线城市深受调控影响,市场需求被严重积压,而随着今年政策面的逐渐宽松,需求得以集中释放;而三四线城市未在本轮调控政策的覆盖区域,而近年来在整个行业层面上出现了进军三四线的浪潮,导致前期诸多热点三四线城市市场快速膨胀,但与此同时,这类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落后、市场需求规模相对有限的缺陷也逐渐显露出来,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快速扩张之后,市场有效需求正遭遇阶段性低谷。

3、产品需求:热销项目结构发生渐变,刚需、改善、投资类需求陆续入市 2012年以来,伴随着房地产行情的逐步好转,购房需求经历了一个从刚需、改善再到投资逐步持续释放的过程。

3、4月份市场热销项目依然延续了去年年底的一波以刚性需求为主的行情,如上海的保利叶语、广州的碧桂园凤凰城等;6月以后,中大户型的改善型产品也开始在热销项目上崭露头角,典型项目如上海的中海紫御豪庭、南京的世茂外滩新城,均创造了开盘销售破亿的亮眼成绩;而7、8月以后,包括旅游度假产品在内的异地投资类项目也进入到热销的队列中,最具代表的例子如启东的恒大海上威尼斯,开盘当天售出2509套房源,备案金额超过20亿元,再如惠州的碧桂园十里银滩,项目主要客群为深圳、广州等周边的异地投资客户,开盘当天成交3300套房源。

三、全年土地市场成交下滑,下半年开始市场热度有所回升

1、全国总量:全年土地市场量价齐跌,下半年行业环境持续好转后有所起色

2012年全国24个样本城市土地市场成交总建筑面积4.45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1%,平均楼板价为2257元/平方米,同比下降7%。

分阶段来看,今年土地市场先抑后扬的特征非常显著,1-5月份由于房地产市场刚从低迷期中走出来,此时房地产企业普遍将关注重心放在销售端,而对于刚刚有所起色的政策环境也仍有余悸,因此表现在土地市场上即是成交量相对委靡,以样本城市为例,今年前5个月共成交土地1.5亿平方米,仅相当于2011年同期的61%,而平均成交楼板价也较2011年同期下跌8%;

下半年之后,随着行业大环境持续改善,企业销售状况好转,带动土地市场交投逐渐复苏,尤其是一部分在过去一年由于担忧调控延续而在投资环节全面收缩的房企,开始显露出强烈的补库存的意愿,如在年初时曾号称进入“冬天模式”、“今年不轻易拿地”的万科,下半年以来每月都有200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增土储,10月份更是拿下448万平方米土地,创下其近两年以来单月最大手笔,从市场数据来看,6-12月份24个样本城市月均成交土地4300万平方米,已经超过2011年月均水平;从地价的角度看,经过6-8月份的企稳过渡,9月份之后开始出现明显攀升,最近三个月,北京、广州、上海等核心城市高溢价成交地块、甚至地王不断涌现,北京万柳地王高达33831元/平方米的楼板价曾一度引起轰动,时隔半月,霞光里地块成交单价高达37875元/平方米,进而成为新单价地王。

2、各线城市:二线城市土地市场交易保持平稳,三四线城市地价保持快速上涨

今年土地市场总体成交情况不甚理想,各线城市的表现也存在较大差异。从成交量角度看,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今年土地交易规模均大幅度萎缩程度,跌幅分别达到39%和35%,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一线城市由于地价平均水平偏高,在调控主基调未变、企业普遍加强风险管控的背景下,土地成交不畅是完全可以预料的结果;而三四线城市方面其实也是受困于风险因素,只是这部分城市的风险不在于地价高,而在于未来短期内房地产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过去两三年整个行业范围内出现进军三四线城市的浪潮,而从今年市场的反馈来看,相当一部分前期热点的三四线城市市场已经出现了交易低谷,而这必然已经引起企业的警惕。而与前两者相比,二线城市无论在地价还是市场需求方面都更为可控,因此从土地市场来看交易量与去年基本持平。

从地价角度看,一线城市虽然土地成交总体低迷,但由于稀缺因素,地价仍与去年持平;二线城市方面今年平均楼板价下跌14%,在我们看来,这与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主动调低出让底价有重要关系;而三四线城市方面,尽管今年土地成交量下滑,但地价依然走在持续上涨的轨迹中,这与这部分地区本身处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增长期有关,但就27%的涨幅来看,其土地市场热度过高的风险依然存在。

3、流拍、溢价:地方政府改变拍卖方式抑地价,流拍率同比小涨、溢价率回落

2012年全国30重点城市土地流拍率为9%,与去年相比提升了1个百分点。2012年上半年流拍率相对较低,主要是土地供应量大幅收缩,而随着下半年土地市场回暖,地方政府集中供地,导致流标地块数量有所增长。

2012年土地市场底价成交占主流,高溢价地块占比出现明显下滑,全年平均溢价率在50%以上的占比仅为4%,与2011年相比下降8个百分点,较2009年、2010年时的33%和24%更是明显偏低。这一方面是由于企业拿地整体较为理性,尤其是上半年典型企业多为底价拿地,竞争不激烈,另一方面也是政府调控的结果。2011年5月,国土部重申溢价率超过50%的地块需上报,而2012年以来杭州、广州、济南等城市在竞拍方式上也做出了改变,如采取

“限地价、竞配建”、“限房价、竞地价”等方式,这使土地出让溢价率得到有效抑制,所以2012年从总体来看,高溢价地块并不常见。

[ 展望篇:新十年两大关键字推动行业持续发展,2013年春意已现 ]

2013年将是新一届政府执政的第一年,是新一轮政治周期的第一年,其将为未来十年整个经济的发展定下主基调,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刚刚经历了2012年的触底回稳,其上行趋势能否在2013年得以延续,相信这是广大房地产企业当前最为关心的话题。站在这两个层面上,我们将对未来十年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以及2013年房地产市场走势作出判断,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一、新十年两大关键字

1、“新型城镇化”将是未来十年房地产行业最大利好

在过去的十年中,伴随着全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总共新增大约2亿的城市人口,按照人均30平的住房需求测算,这将为房地产市场带来了60亿平方米的需求;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过去十年全国商品住宅竣工面积总共不足50亿,也就是说单单是城镇化就造成了10亿平方米的供应缺口,而这才是过去房地产市场能够抵御一切调控、越挫越勇,进而缔造黄金十年的真正秘密。那么在未来的十年,城镇化还会给房地产市场带来如此巨大的推动力吗?毫无疑问,答案是肯定的。

李克强总理在2012年的多次讲话中提到,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必须从依赖出口转变到依靠内需上来,而城镇化正是我国最大的内需。由此可见,在新十年中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继续提速,而更为重要的是,未来的城镇化将从以往关注速度转变为更关注质量。

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城镇化、尤其是相当一部分中小城镇的城镇化,更多体现在数字形态上的提高,而在相关产业发展上却明显落后,相当一部分所谓的新市民无法融入城市生活的渠道,甚至中西部的部分城镇出现“赶”农民进楼的现象,如此的城镇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真正的新增有效需求其实相对有限。而这样的局面在新十年中有望逐步改善。

在十八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观察到关于城镇化进程的表述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首次提出了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四化同步发展的理论:工业化为城市提供更多的非农业就业机会;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进而释放更多的农村人口,更可在部分农村实现大型产业结合的经营模式,推动农村直接升级为城镇;信息化则是促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更好更快实现的重要推手。综合来看,将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和城镇化进程捆绑在一起,已经成为未来我国促进更有质量城镇化的基本国策。在此情况下,未来我国城镇化将为房地产市场创造更多真正意义上的有效需求,对于房地产行业发展来说,尤其是三四线城市来说,或许才是真正的春天。

2、“保障房建设”将是未来十年行业发展重心

在过去的调控十年中,被外界诟病最多的是房价越调越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顶层设计的缺乏,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发展方向的掌控基本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应对式调整。而事实上,早在1998年房改之初,朱镕基总理便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方向有过非常具体周详的顶层设计,在当年著名的国发(1998)23号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中,住房双轨制的蓝图就已经写就,根据文件的精神,高收入人群应通过商品房市场改善居住条件,中低收入人群则通过政府保障房解决住房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房地产业对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作用。但是遗憾的是,在这之后的十余年里,由于种种原因,上述规划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那么,站在当前这个时间点上,房地产业重拾顶层设计,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得到的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首先,从近两年政府的调控思路来看,保障房的建设工程已经在逐步推进,5年3600万套的建设目标已经被层层分包给各级地方政府,各地保障房每年的新开工数量也都有了一个详细的计划表;其次,从十七大以来中央层面上对房地产调控的分工来看,温家宝总理主抓政策调控,而李克强作为副总理时则主抓保障房建设,而十二五规划中全国5年内新建3600万套保障房的计划即由李牵头制订,而根据我们的监测,2012年以来李在公开场合关于房地产调控的讲话共计24次,而每一次都无一例外提到了保障房,从中可见新一届国务院总理对保障房的关注。可以预见,在新十年内,保障房体系建设仍将是中央政府在住房问题上的最重要工作。

毫无疑问,伴随着浩浩荡荡的保障房建设工程,未来势必将分流一部分商品房市场需求,尤其是中低端需求。但是,在短期内我们认为尚不必过分忧虑,尽管保障房覆盖中低收入人群是大势所趋,但是从目前来看依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首到其冲的即是资金渠道,当前各地保障房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其一是以政府信用做担保,向商业银行做无抵押贷款;其二是地方政府或国有开发企业发行的债券;其三是政府在土地出让的环节强制性要求企业必须配建一定数量的保障房,综观以上三种融资模式,无论哪一种都不能产生可持续的资金循环,这已经使得我国保障房体系建设严重受困,从这个意义上讲,5年3600万套的规划能否如期完成其实尚未可知,2012年全国保障房建设目标从1000万套下调到700万套,2013年目标继续下调到600万套,这其中反映出中央层面已经对当前的保障房建设思路做出了一定的反思。

在我们看来,本轮保障房的集中开工高峰始自2011年,按照保障房规划建设周期,第一波供应高潮至少应该在2014年之后;根据我们的测算,2012年竣工的保障房规模大致占当年商品房总竣工量的10%,2013年这个比例大概将在15-20%之间,因此,单从2013年一年来看,保障房入市规模远不足以对商品房市场造成太大威胁。

二、2013年走势预判

1、宏观经济:政府投资将确保经济总体平稳,中长期结构转型仍有不确定因素

2013年将是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后的第一个完整的财政,预计其“稳增长”力度将会超过2012年,因此,我们对于明年经济层面的基本判断仍然是政府投资引导国内需求,在此推动下,2013年中国经济将暂时走出增速快速下滑的局面,但在稳定增长中寻求结构转型的基调目前看来并没有改变。内在层面,国内人口红利结构正在发生转变,过去十年里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廉价生产要素已经不在,传统制造业竞争力将面临巨大挑战;外在层面,当前中国主要贸易伙伴都无法看到明确的复苏希望,美国复苏缓慢且面临“财政悬崖”,欧洲债务危机仍在持续发酵,经济仍处在较大的下滑风险当中,目前出口中增长最为强劲的是新兴市场国家,但也无法完全替代欧美国家需求。

综合判断,我们认为2013年依靠投资拉动GDP应能维持在8%左右的增速,但从中长期来看,经济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这对于政策前景尚不明朗的房地产行业来说,也许反而是较为理想的局面。

2、行业政策:限购政策仍将存续,房产税短期内对市场影响有限

在当前这个时间点上,相信整个行业最关注的话题,是本轮以限购为核心的政策调控在2013年会否出现变化,尤其是在中央最高层领导人已经换届的情况下。对此,我们的看法是:其一,住房问题事关经济和民生两大领域,要对房地产行业持续十年进行调控,这绝非一两个领导人可以凭借一己之力推动的工程,房地产调控一定是在党中央、最高决策层得到了相当的支持;其二,新一届政府的主要领导人也正是当前调控的主要执行者;其三,房地产调控在民间客观上确实具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综合以上三点因素,我们认为2013年调控主基调不会出现逆转,限购政策将继续执行。

但是另一方面,限购政策不退出并不意味着2013年房地产政策面会更紧张。事实上只要中央层面不进一步加压,地方层面就仍然存在松动的压力和动力;而从2012年以来的现实经验看,只要中央和地方在政策尺度的拿捏上达成相对共识,市场交易量就足以企稳回升,同时在适当的政策压力下整个行业也不至于过热,在我们看来,对于新一届政府而言,对宏观经济走势起到举足轻重影响的房地产业,能够保持这样平稳的状态恰恰是最合适的局面。

至于另一个行业内的热门话题——房产税,我们认为扩大试点范围基本已经板上钉钉。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是:从当前已经试点的上海和重庆来看,无论从只征增量不征存量的税收范围,还是从税率本身来看,其真正对市场所能产生的影响依然十分有限。以上海为例,2012年以来新购商品住宅中仅有1/3的部分被纳入应税范围,而根据2011年税务局的数据,当年上海地方财政收入中产生于房产税的部分是22.1亿元,仅占总体的0.6%。基于以上我们认为:即使2013年房产税的试点城市数量增加,但是考虑到当前房产税的实际现状,而短期内又不具备全面清算存量的条件,起码在2013年内,房产税仍然不会对房地产市场造成太大影响。

3、市场走势:开发投资温和上涨,2013年全国市场量价齐升 房地产开发投资方面,2012年前11个月投资增速已回升至16.7%,随着行业大环境的持续改善,该增速已基本企稳;对于2013年,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判断:首先,2011年1000万套保障房新开工的结转效应依然存在,将使2013年保障房投资继续维持在高位;其次,房地产行业整体环境的持续好转将提升企业信心,商品房投资企稳回升应是大概率事件,但受困于新开工数据短期内仍将负增长的拖累,预计2013年投资额增长幅度有限。综合来看,我们判断201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大致在18%左右,较2012年微幅上涨。

交易量方面,2012年前11个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9.17亿平方米,近三年以来12月单月占全年比例稳定在20%左右(前11个月缺漏数据年底统一入库),故判断2012年全年销售量大致将在11.5亿平方米,同比增幅约为4.3%;对于2013年,由于行业内外部环境持续趋缓,故市场增长速度高于2012年应无悬念,以此来看,2013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将突破12亿平方米。从城市来看,一、二线城市,只要行业政策环境不出现恶化,预计2013年交易量将继续2012年的上升趋势;而对于三四线城市,我们认为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近两年市场迅速发展的热点三四线城市,在经过2012年盘整后,2013年将迎来新的复苏,至于另一部分数量庞大的普通三四线城市,2013年将是其崭露头角的新起点。

房价方面,预计2013年全国商品房销售价格将在2012年的基础上上涨5-10%。分城市看:一二线城市中心城区由于最近两年持续的严厉调控,房价涨势基本停滞,预计2013年将出现强烈的补涨效应,预计涨幅将在10-20%;而城郊板块方面,由于主力客需以首置和首改为主,因此价格敏感度相对偏高,开发商大幅度涨价仍将迅速失去市场的支撑,这类区域2013年房价将呈现10%以下的温和回涨。至于三四线城市,由于市场本身正处于发展的大方向中,在行业大环境转好的情况下,热点城市涨幅将相对较大,而普通三四线城市由于市场规模普遍较小,因此房价走势受具体项目的定价影响更大。

4、产品需求:刚需项目主流地位不变,改善、投资等产品将呈“百花齐放” 从项目结构上看,2009-2010年九大重点城市90-140平米房源成交套数占总量的比例保持在40%左右,而90平米以下中小户型占比大致在30%左右,另外140平米以上大户型也占到30%左右的比例,在我们看来,这样的结构比例与一二线城市市场需求的构成是符合的。时至2011-2012年,由于限购政策的介入,一二线城市中高端项目成交占比明显萎缩,近两年90-140平米成交占比降到33%和36%,而140平米以下占比更是低至23%,相应地,90平米以下中小户型占比则连续两年突破40%。在我们看来,过去两年重点城市中高端需求存在较大面积的积压。

对于2013年,由于限购政策的存续,刚需类产品依然将是市场成交的主力军,但其所占份额将较2012年则将下降,而改善、投资类产品销售状况将在2012年下半年基础上继续好转。改善需求相对于首置刚需而言,购买力更强、但购房急迫性较弱,因而在2011年房价预期总体看跌的背景下这部分需求入市积极性偏低,而随着整个市场环境的企稳回暖,预计2013年一二线城市中规模巨大的改善需求将全面回归,所占市场比例将在2012年基础上明显提升,大致将回归到40%左右的水平;而对于投资性需求而言,依然存续的限购政策将是其回归的最大桎梏,2013年异地投资将仍然是这部分需求最大的释放渠道,类似于惠州碧桂园十里银滩、启东恒大海上威尼斯这样的销售佳绩将继续在二三四线城市涌现。

5、土地市场:政策趋稳供需两旺,2013年土地市场将量价齐升 土地市场将延续2012年四季度以来的热度,2013年土地供应量及成交量总体上将保持稳中有升。具体来看,1月末、2月初,各地推地热潮仍将持续,土地成交量保持较高水平,这之后成交量将有所回落进入平稳期,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土地成交量将再度上扬。

从各线城市来看,一线城市土地成交量将比今年有明显增长,其中深圳将以大量城市更新项目为土地开发主要手段,二线城市的成交量将持续今年的增长态势,而三四线城市将出现冷热不均现象,发展潜力相对较大的三四线城市土地成交量将较今年小幅上涨,而其他三四线城市的土地市场较不看好。

土地价格整体走势也将是温和上涨的,具体来看,一季度末土地价格或有小幅回落,但跌幅不会过于显著,主要是受到推地结构调整、传统淡季等影响,对于今年没有拿地的企业是补充土储的窗口期,此时土地市场竞争较少,有利于低价拿地。二季度之后,如果没有更为严厉的政策出台,土地成本将有显著攀升,三四季度土地价格将达到峰值。

从流拍、溢价来看,在政策趋稳的预期下,2013年土地市场将好于2012年,土地流拍率也会相应回落,流拍地块将集中在一季度末、二季度初;而高溢价地块数量则不会出现爆发性增长,应该只是小幅提升,主要集中出现在2013年四季度。

【结束语】

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中国经济遭遇到了始料未及的困境,问题既来自于外部,也来自于内部;与此同时,房地产行业却在经历连续两年调控之后迎来了些许转机,政策环境逐渐缓和,市场交易量温和复苏,品牌房企销售业绩也较为理想。

然而我们也看到,企业的整体利润率持续下降,销售在城市之间、企业之间分布的不均衡性加剧„„未来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能否在行业转型的大浪中破浪前行取决于对大势的把握和专业性的增强,更重要的是二者之间节奏的把控。

当新一届政府正式跃上历史舞台时,房地产业,这个在过去十年里既扮演了推动经济增长的“好孩子”,同时又充当了引发社会激烈矛盾的“坏孩子”,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角色,将会何去何从?作为房地产行业里的一员,无论新的十年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机遇,又会让我们迎接怎样的挑战?积极修炼内功,顺势而为,迎接改变,才是迎接未来的最好方式!

5.大数据应用及未来展望论文 篇五

摘 要:大数据应用及未来展望,紧跟互联网+,便捷未来人们的生活,方便用户。畅想未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从社交网络、社区文化,到“六度空间”;展望教育对于国家的希望,大数据和教育整合、合理的早教,对个人的帮助,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帮助病人的控制病情,并发病等,结合医疗平台,预测依照现有的生活方式,对个人的影响度,精确医疗救助,帮助老人送诊就医;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蝴蝶效应”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从开发者角度,整合用户数据,适应市场变化,用户需求,猜“你”喜欢,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应用;大数据和人脸识别的结合应用,人脸分析,动态推送广告,全“自动”,非“手动”应用,强调人和人之间的猜“你”喜欢的全新的社交方式。大数据在未来的应用必将更加广泛,如何获取大数据,掌握大数据,提取大数据,整合大数据,关系到人们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谁掌握了大数据,就掌握了未来!

关键字:大数据;应用;社交;教育;医疗;自然灾害;应用开发;人脸识别;

Big data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ie lv(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421000)

Abstract: Big data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prospects, with Internet+ convenient, the future of people’s lives, is convenient for users to think about the future.Between people and people, from social networks, community culture, to the “six space”;prospect of education for the hope of the n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big data and reasonable education, early education, to help people and contribution to society and the state;to help patients control the disease, and bring new disease, combining the medical platform,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ediction of the existing way of life, the impact on individuals, accurate medical assistance, help the elderly to send medical treatment;reduce natural disasters to human beings, the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natural disaster prediction butterfly effect the occurrence of;from the developer perspective, the integration of user data, the user needs to adapt to changes in the market, “you guess,” love, development to meet the needs of users of the application;application data and face recognition, face analysis, Dynamic push advertising, full automatic, non manual application, emphasizing the between person and person guess “like you” the new social way.Big data in future applications will be more extensive, how to obtain the data, master data, extraction of big data, data integration, is related to the future life of the people, who mastered the large data, the master of the future!

Keywords: big data;applications;social contract;education;medical treatment;nature calamities;App development;Face Recognition;

1、社会网络到社交文化

1.1 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基于节点与节点的联系,区别于传统的群体内的沟通。通过相同的兴趣爱好,血缘关系等方式聚集在一起。在互联网中,不断进入和退出一个群体,对同一个群体表现出归属感。个体和个体之间的互动,内部相对紧密,外部相对稀疏,暂时保持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

1.2 六度空间

六度空间理论的猜想,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隔的距离不会超过六个。(暂时还只是猜测)。

过去的10年,是社交网络的10年,从twitter到facebook,到中国的qq,微信,社交网络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腾讯大数据信息统计,qq日接入消息数:30,000亿,微信平均“日登录用户”5.7亿。大量用户在互联网的社交平台上,建立大量多元化联系。社交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网络向外辐射,又与各个群体产生联系。社会是相互联系的,不是一盘散沙,若有若无的保存着一种联系。关系型社交到非关系型社交再到关系型社交,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真的只有那么近!关于社交文化的研究会是一个大数据应用方向。

2、早教到合理,优质教育

2.1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著有《我们的儿童都能学习》,对近1000名儿童从出生到成年的追踪研究,若人在17岁所达到的智力水平为100%,那么儿童在4岁时已具备了其中的50%,4~8岁期间获得30%,而8~17岁这一阶段只增加了20%[1]。可见中国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并非虚言。早教对一个人的发育及未来的影响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2 合理,优质教育

早教不是填鸭教学,不是培养“神童”,而是通过早教形成正确的人格。通过国内外教育大数据分析,提供合理教育方案,因材施教,找到属于自己的起跑线。结合在线教育,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利用。

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言而喻,教育与国家的强大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国家的发展和崛起提供帮助。培养兴趣爱好,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合格人才,解决教育难题。合理,优质教育是当代中国实现强国之路的先决条件。

3、医疗平台结合3.1 社会医疗现状

医疗资源大部分80%集中在省市区,大医院资源又集中在30%三甲医院,优质的医疗和医生资源过度集中,百姓不管大病小病都会选择去省市的大医院,一则大医院本是负责重大疾病救治的,不但浪费了大医院的优质资源,还增加了医院和医生的负担。二则需要紧急治疗的患者因为不能及时享受到优质的资源,导致病情的加重。本都是为了能够看好病这一条原因,最后导致普通疾病治疗的成本攀高,大病急病治疗的延误,对于百姓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是及其不利的。

3.2 预测疾病

错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环境改变,生活压力大等元素均会导致疾病生成,每一个疾病都不存在巧合,有果有因。不同于google通过搜索词预测流感趋势,预测疾病是通过医院对过往病人疾病及生成原因的大数据分析,预测一个人处于现在的生活状态下会得哪一种疾病何时会得。

3.3 预防疾病

美国强生OTDMS糖尿病管理软件,通过直观的数据图谱,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先关血糖数据,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的控制血糖,加强自我管理,自我预防。起到了很好的效果[2]。通过大数据整合,对患者的病情分析,给患者提供正确医疗建议,有助于患者方便快捷的实现自助式医疗服务,能够起到很好的预防疾病及其并发疾病。

3.4 精确医疗救助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老龄化国家,60岁以上人口近两亿。老人基数大,且增长速度快,养老制度不健全,障碍问题突出,家庭支持功能弱化。如何有针对的赡养老人,或者对老人提供医疗救助服务,是如今社会面临的问题。通过社区,居委会,福利院等机构对当地的老人,如年龄,居住地,健康状况,疾病状况等进行登记。老人可通过手机软件,简单操作发送求助信息,得到针对性的医疗救助,附近的医院单位进行及时看护、治疗,防止意外的发生,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

3.5 语音识别指定医疗方案

通过引导语音交流,判断疾病可能性的打分制,提供医疗指导方案,解决医患比例严重不足,小病可以自动化处理过程。通过语音引导,比如第一步询问哪里不舒服或者哪里有疼痛,根据患者的回答进一步缩小一定范围,通过进一步的询问,最终根据后台大数据系统得到可能的病例分析,给出相应的打分,比如肠胃炎80%,胃溃疡50%…并给出各个结果的相应其他症状,并给出推荐治疗,或进一步检查方案。最终减轻小病的医生诊治,减轻医生负担,合理利用和分配医院资源。

4、自然灾害

4.1 科研机构

全国范围内地方的地震机构,包括市级、区级和县级,数量可达两千多个,年经费预算达40亿[4],并成逐年上涨趋势。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没有做出任何贡献的地震局,解释地震无法“预报”的窘况,屡屡受到公众诟病。找到地震,大到所有自然灾害的原因,减少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失至关重要。

4.2 预防灾害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蝴蝶效应。自然灾害的形成,可能源于若干个小的活动的积累。每个小的数据,汇聚成大量的可用性,可推测型数据,用以预防灾害。

5、流行应用

5.1 手机应用使用率

App Store和Google Play都拥有超过150万个应用,相关开发者的数量各自都突破了30万,根据Flurry Analytics的调查研究显示,2015年全球移动应用的使用量增长了58%。[5]大量的应用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应用被人们经常使用,如何能从众多应用中脱颖而出,成为每一个开发者,每一个创业者的难关。

5.2 下一个超级app+猜你喜欢

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独立于现有软件,给未来用户的生活便捷的应用,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就可能成为下一个超级App。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如何开发出来的一款应用后,跟随市场的动态,用户需求的变化,守住App的“江山”,在同类型应用中,守住自己的一片天地,更重要。“猜你喜欢”这个名词第一次了解是在淘宝App的首页,根据你的浏览历史纪录,判断出可能要买、或者感兴趣的东西。区别于无目的推广,很大程度的提高了产品的宣传及销售成功比例。猜你喜欢并不是只适用于购物App,例如阅读,视频网站,个性化的推送不单单能够方便用户的选择,更加有利于企业对于用户的了解,增强用户的黏附力。在一个视频网站中,可以知道用户当下的,下一分钟的选择,对于整个用户群,能知道对于哪一类型的视频更感兴趣。现在的视频网站不单单整合视频内容,利益产出更多的是企业创作的视频内容,能产出更多优质,贴合用户的视频。

6、人脸识别

6.1 基于人脸识别的商业大数据分析系统(中国软件杯大赛题目)

首先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进行人脸检测、人脸识别、性别识别、年龄段识别、表情识别、注视时长统计等处理收集观看广告机、数字标牌用户的信息,在收集大量数据之后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分析用户对内容的喜好,为不同性别、年龄、情绪状态的用户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内容,在不同时段投放不同内容作出参考依据[6]。简称为“猜你喜欢”,强调人和物之间的联系,针对不同的人,动态实现广告,消息等推送。

6.2 非手动应用

不用于传统应用的点击,手势等操作方式,通过识别面部,眼睛等信息,预测下一步的操作,实现非手动,全自动的应用。例如对某段文字或某张图片的注视时间和脸部表情,判断是否有兴趣,直接进入文章或者放大一张图片等等。通过人脸识别和大数据特征,实现应用全自动操作。

6.3 人与人之间的猜你喜欢

强调人和人之间的猜你喜欢,例如通过摄像头识别对方看你的脸部表情,预测对你的兴趣或者称为好感度,类似于相亲,换言之你就是广告牌,我对你有几分兴趣?茫茫人海中,总有一个对的人,可大多檫肩而过,从此再无交集,如何改变未来的社交方式,比你更懂你,找到你的那个人。

文献:

[1]本杰明·布鲁姆.《我们的儿童都能学习》[数据].[2016.2.2].[2]杨洲.浅谈OTDMS糖尿病管理软件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糖尿病防治/计算机管理软件].求医问药(学术版).

6.总结过去 展望未来 篇六

“不上大学,你会后悔一辈子”,这是临近高三毕业时,班主任吴老师经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这句话,点燃了我的大学梦,也告诉自己,一定要上大学!

就像雏鹰第一次飞翔蓝天时的好奇一样,初入大学时,感觉真的是来到了一片新的天地,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奇的。偌大的校园里,张贴着国内外许多伟人的至理名言,铺有塑胶跑道的操场上奔跑着时时尚、朝气的大学生,幽静的水杉树林里坐满了背诵英语的学哥、学姐们。这,就是我渴望中的大学,我一定要作出成绩给自己看!

一艘没有航行目标的船,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因此,大一生活刚开始,我就给自己制定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总把实现一个个小的目标作为乐趣。记得大一下学期刚开始,就给自己定了一个通过英语三级的目标。英语是我一直很弱的科目,当时为了顺利的通过,自己每天早晨六点钟起床,从生活区一路跑到学校的日初广场背诵英语单词,即学习,又锻炼了身体。由于自己想一举拿下英语三级,便拿出周六、周末的时间报了一个英语三级辅导班,功夫不负有心人,英语三级顺利通过。

大学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记得为了充实自己的学习生活,锻炼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每逢周六周末,自己总会去市里找些临时工作来做,记得自己发过传单,端过饭碗,更多的是在一个服务外包的服装

厂里干点体力活。吃过苦,才知道生活有多甜,所以,我珍惜每一天的生活。

过去是充实的,难忘的,未来也一定是更加美好的。

为了使接下来的日子继续学习,不至于松懈,我制作了详细的作息时间表,并张贴在自己的书桌前。为了抓紧英语的学习,我把一些优美的英文歌曲抄录下来,放在身上,随时哼唱。自己还工工整整地手书“自知”二字,张贴在书桌上,抬头就可看见,好激励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自己的起点低,自制力差,但应当时刻不忘学习,争取通过所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所以我珍惜每一天,不会让它无所作为的轻易流逝。

“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很多人都死在明天晚上,”所以我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付出一定会有回报,坚持不懈,成功就在汗水的后面,山的那边一定有海!

7.组织部工作总结及未来展望 篇七

私营建筑经济和公有制建筑经济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私营建筑经济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结果, 反过来, 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又可以促进公有制建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近年来, 随着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私营建筑经济, 对加强建筑市场得管理, 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目前, 建筑市场中压级压价, 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较为突出, 是政府治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问题, 这些问题单纯从行政手段出发并不能解决好, 还必须结合市场经济的特点, 把政府管理机制和市场经济有效的结合起来, 而事实证明发展私营建筑经济能对解决这些问题起到重大推动作用。正是由于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的建筑市场管理、建筑市场秩序得到了明显改善, 由此可见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 对促进建筑市场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

2发展私营经济的制约因素

私营建筑经济自身存在着许多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就目前来看, 多数私营建筑企业是家庭化的管理模式, 因此造成管理水平低下, 许多企业沿袭着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 很难适应社会化生产的需要;另外大部分私营建筑企业仍然采用粗放的经营模式, 只重视项目和收益, 资金的运作和融资能力都亟待加强;技术水平和信用方面和国有建筑企业仍存在一定差距, 要缩短差距, 必须在科学管理, 注重工程质量上多投入, 通过提高效率来降低成本, 而不是靠偷工减料来创造利润, 这样才能给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才能长期发展。

外部环境也制约着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规范化的市场秩序, 才能给私营建筑经济一个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

3未来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对策

3.1全面落实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政策

不断完善监督管理体制, 对工程的承发包、工程款结算、工程的风险保障、建筑环境的质量、以及法律责任等各方面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法规;针对建筑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不断完善工程建设的各项法律法规, 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为建筑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

政府需要创造公平、高效、健康良好的市场秩序, 为建筑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建设主管部门也应该根据中国私营建筑经济的特点, 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的准入制度及相关的市场规则, 加快工程建设领域各项诚信体系的建设, 消除束缚其发展的体制障碍, 促进其稳定增长。

3.2加大对私营建筑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私营建筑企业的中小型、密集及私有化等特点决定了其对金融支持的需求。但银行向私营建筑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却远未达到其需求, 为了满足这一供需的平衡, 政府的干预手段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应尽力完善为私营企业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 加快各商业银行的改革;另一方面建立多层次的市场经济体制, 为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私营建筑企业上市融资提供必要的支持, 多管齐下, 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基础。

3.3不断提高私营建筑企业的整体素质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 而私营建筑经济未来必将发展成为建筑业中的主要力量,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由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国家过渡的重要时期, 工业化的进程必将带动建筑业的大发展, 私营建筑企业只有抓住机遇, 扬长避短, 才能在发展中不断壮大。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 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必须拥有先进的管理队伍, 并且始终把建筑质量放在第一位来抓。实践证明, 大型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联合、兼并等方法扩大规模, 实现企业的集约化经营及科学的管理, 这样更有利于建立优秀的领导班子和高素质的施工队伍, 同时也增强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建筑质量是建筑企业的生命, 可见质量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这就要求负责人在技术上要过硬, 同时还要善于经营与管理。一个懂管理、重技术、严要求、高标准的队伍, 才能建设出高质量的工程, 为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打造出人民满意的工程。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 才能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

因此只有用先进的管理方法, 科学的发展目标来引导私营企业, 才能克服私营建筑经济自身发展存在的缺陷, 保障其规范发展;同时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任用, 以新技术的革新和高科技的人才为企业不断输入新鲜血液, 提高生产力, 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使企业永远保持活力, 才能保障整个私营建筑业的稳健发展。

4新形势下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的私营建筑经济还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日趋成熟, 其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要取得大的发展, 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建筑企业的整体水平和素质, 提供宽松合理的金融政策, 并制定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使其为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作出贡献。

摘要: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 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做出的巨大贡献, 私营建筑经济作为我国整个私营经济和整个建筑业中的一个很活跃的部分, 将长期存在并得到大力发展。随着私营经济、私人投资的发展和增大, 私营建筑经济将进入一个大的发展时期, 如何保障其未来发展, 是当前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私营,建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8.组织部工作总结及未来展望 篇八

近年来,我国面临巨大的经济发展压力,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巨大的产业转型压力。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起着支撑、服务其他产业发展的作用,随着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篮子,金融业改革势在必行,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绿色金融的发展,银监会多次提出发展绿色金融的规划,在去年刚刚闭幕的G20杭州峰会上,绿色金融再一次被写入会议公报,表现出国家对绿色金融的高度重视。那么,我国目前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怎么样?未来绿色金融发展方向是什么?该如何做才能推动绿色金融快速发展?本文将从这三个问题出发,梳理近年来关于绿色金融的有关研究成果。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从整体上看,我国绿色金融还处于萌芽阶段,虽然国家给予了绿色金融足够的政策支持,但由于绿色金融本身的特点,相比于传统金融业务我国绿色金融的盈利模式还比较单一,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有限,各方面业务都处于探索阶段。

在当前阶段,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的主体业务。绿色信贷指的是银行在贷款中,将项目及其运作公司与环境相关的信息作为考察标准纳入审核机制中,并通过该机制作出及最终的贷款决定。目前,这一业务模式与传统的抵押信贷等信贷方式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是在信用标准方面加入了对于环境因素的考察。通常来说,进行大规模的银行贷款的企业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现金需求量大、劳动密集度高、环境污染重的工业企业,这就势必会导致银行放弃某些贷款业务,进而导致商业银行利润的下降,因此这一业务主要靠银监会等监管机构的政策推进。要想真正地调动起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积极性,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创新,在绿色信贷中找到新的盈利点和增长点。

碳交易,是绿色金融最有前景的发展方向,但目前我国这一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简单来说,碳交易就是以市场化的手段来配置温室气体排放量,首先由政府综合考量,确定社会总的排放量,之后由各企业根据自身的盈利水平和产业规模,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为单位自由交易这些排放量,从而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目前,我国已经在北京、天津等地开放了碳交易所,但是市场开放程度还比较低,未来碳交易应当进一步开拓业务范围,降低准入门槛,积极探索碳股票、碳期权等新兴碳交易模式。

绿色金融配套支持体系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支撑,包括系统性的法规、政策、绩效考核体系等等,但在当前一段时期,这一体系发展的还很不完善。正如前文介绍过的,绿色金融在当前的发展阶段,还没有探索出一条可以将环境正外部性转化为商业银行利润的有效途径,因此,其发展主要靠国家政策的推动。但就法规的制定、政策的执行来看,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区域利益、部门利益,而忽视甚至无视环保部门的政令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时,环保部门的信息不够透明,在进行企业污染控制时过度依赖行政手段,这与绿色金融的市場化理念是冲突的,从长期来看作用有限。

我国绿色金融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要不遗余力地加大绿色投资力度。要想发展好绿色金融,最根本的手段是开拓出一片规模巨大的绿色市场,形成绿色金融与绿色实体经济互相协作、共同发展的绿色产业群。因此,未来绿色投资资金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利用起市场的力量,让资本助力绿色金融发展,摆脱我国当前绿色金融只能靠政策推着走,甚至政策推着也不走的局面。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绿色投资可分为两大方向,一方面要加大对已损害环境的修复投资力度,这是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绿色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产业的投资力度,只有拥有先进的绿色技术、自盈利的绿色产业支持体系,才能真正发展起来绿色金融。

其次,建立起完善的碳交易市场。解决碳交易市场的根本目的是用市场化手段来解决排污资源配置的问题,是我国当前排污收费制度的替代制度,同时也是绿色金融领域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方向。从最基本的角度来看,建立起完善的碳交易市场,可以让有先进处理处理技术的企业少排放,而让那些急需这些碳排放权的企业获得碳排放权,从而解决了排放量标准和企业间的矛盾这两大难题,通过市场的作用,践行了公平的原则,满足了每个企业的需求。长远来看,建立完善的碳交易市场,不仅可以满足碳排放企业的需求,而且可以将其他先进的金融理念引入这一市场,让普通消费者在这一市场购买碳金融产品(如碳期货、绿色债券等),既通过市场的放大作用强化了绿色金融对企业信用的威慑,改善绿色信贷依赖行政政策的现状,同时,也将进一步扩大了绿色金融产业的规模。由此可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碳交易市场是十分重要的。

最后,强化对绿色金融体系支撑。一个新的产业的兴起,是需要培育和扶持的,为达到扶持的目的,可以由政府进行公共资金投入,或动用部分外汇储备注资,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用法治思维谋划绿色金融体系构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绿色金融,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制度和流程。

发展绿色金融政策建议

第一,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为绿色金融提供法律保障。绿色金融能助力绿色产业的发展、有助于解决环境外部性的问题。但这样一个新兴产业,必须靠着健全的法律法规的保障,才能够有序、快速地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有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奠定了基本方向,但要形成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不仅需要立法部门的努力,更需要金融、环保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脚踏实地地不断探索,把握中心战略、协调各方面利益,才能通过法律法规为绿色金融提供配套支持。

第二,大力加强监管执法,改变当前执法不严、监管不利的情况。在我国当前阶段,虽然也有一些针对绿色金融的法律法规和发展规划,但是最大的问题在于监管难、执法难。但涉及环境外部性问题,各方面利益错综复杂,信息透明难以实现,绿色金融何谈发展?只有国家各部门、各地方政府统一目标、通力合作,严格规范绿色金融业务细则,进行必要的硬性约束、强化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绿色金融有序发展。

第三,积极发展绿色融资。当前时期,绿色金融的发展主要靠国家政策倾斜和公共资金的支持,但从长期看,补贴、罚款、行政命令等手段对于绿色金融的支持有限,需要引入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这一产业。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绿色融资体系,让绿色融资的通道更加顺畅。

上一篇:体验小记者作文下一篇:疫情期间行政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