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文化翻译

2024-08-21

周易文化翻译(精选6篇)

1.周易文化翻译 篇一

周易·震卦原文附翻译

震卦

作者:佚名

(震为雷)震上震下

《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

九四,震遂泥。

六五,震往来,厉,意无丧,有事。

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

文言文翻译:

震卦:亨通。雷声传来,有人吓得打哆咳,有人谈笑自如。雷声震惊百里,有人手拿酒勺镇定如常。

初九:雷声传来,有人先吓得打哆咳,后来便谈笑自如。吉利。

六二:雷电交加,非常危险,商人担心损失财物,翻山越岭赶往市场。有人告诉他别赶了,七八天就可弥补损失。

六三:雷电让人疑惧不安。在雷电中前行,没遇上灾祸。

九四:雷电从天上掉落到地面。 六五:雷电闪来闪去,十分危险,心里想着不要有损失和事 故。

卜六:雷电交加,有人行动小心谨慎,日光四顾。出行,凶险。雷电不会击到他身上,而击到邻人头上。没有灾祸。这大概是因为邻人做了错事吧。

2.周易与钟文化 篇二

钟在16世纪初从海外进入中国,开始都是外国使节送给中国的皇帝的,慢慢朝里的文武官员看到皇帝喜欢这种洋人送来的钟,于是也在自己的府邸里面摆上这种摆设,而接着是城里面的商贾富人看到皇宫和官员都喜欢这种摆设也是跟风在家里面摆上西洋来的钟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这个西洋过来的钟除了时髦外它还会发声,指针转一圈阳光就往西面走半个时辰,这个指针不停地转就好像转运的风水轮流转一样,加上里面的主要机械设备都是纯铜制作,铜在中国风水学中是化煞六宝之一并排在首位,于是人们从追求时髦外开始研究在这个西洋钟怎样摆设对我们的生活,财运,身体健康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总结。

现代风水与钟文化

现代风水认为钟就是一个八卦:从凌晨起是子时,

(23-01)点对应子时,子是兹的意思,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

(01-03)点是对应丑时,丑是纽,阳气在上未降。

(03-05)点是对应寅时,寅是移,引的意思,指万物始生寅然也。

(05-07)点是对应卯时,卯是茂,言万物茂也。

(07-09)点是对应辰时,辰是震的意思,物经震动而长。

(09-11)点是对应巳时,巳是起,指阳气之盛。

(11-13)点是对应午时,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一天的纯阳之气在此逆转了,阳与阴悄而无声地转换。

(13-15)点对应是未时,未是味,万物皆成有滋味也。

(15-17)点是对应申时,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

(17-19)点是对应酉时,酉是老的意思,万物之老也。

(19-21)点是对应戌时,戌是是灭的意思,万物尽灭。

(21-23)点是对应亥时,亥是核的意思,万物收藏。

时钟转了一圈完成了一天,也完成了一个阴与阳,世上万事万物也完成了各自内在规律的诞生-起步-发展-高潮-衰落-死亡-重生的这一个永恒不变的规律,历史也在不断地重复。

钟摆缓慢而有节奏地律动,昭示着时间,生命,运动,规律,平衡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风水学上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一个镇宅的宝物,有八卦的功能,又有风水轮催财补金的效应。在运用上,时钟的摆动和打鸣声可以提振和清新家中的气能(这个和我们的祖先发明鞭炮在过年时或者开张时使用是异曲同工的:目的就是清洁磁场,除旧迎新);在风水上,时钟有韵律的滴答声会给家庭的成长带来更多的规律和节奏感,因此厅及房间的挂钟是必须的,而带摆舵的则更佳。因为室内无人时,气是静止,钟的摆动能令室内的气运动起来,使室内充满活力。但是,时钟的挂法若不明理气,挂在厅堂的正中就错了,因为钟的种字音像终,故挂在厅堂的正中,则无论何人一进门,一抬头就见钟(见终),一抬头就见钟(见终),故宜挂侧旁为吉。并且居室内的主钟只需一个,其余钟不要过多。

钟选择与摆放方位

室内时钟的摆放:

1. 选择时钟的形状

随着款式的多样化,随着人们追求时尚,时钟已经不仅仅是起到告诉我们时间的作用,更多的情况下充当装饰品的作用,因此,人们就为了标榜潮流,往往忽视了风水之道。从五行来讲,时钟属于金,对于饿金的人来说,在家里放一个钟可以起到补金的作用。而三角、四方、或其它奇形怪状的时钟就破坏了金,圆形的钟属金,如缺金的人可选择圆形的时钟。

2. 选择时钟的颜色

大千世界,每个人的喜好都不尽相同,对于时钟颜色的选择也不尽相同,究竟应该怎样选择时钟的颜色?若钟摆在东或东北方位,宜选用黄、红、灰色;若钟摆在南或东南方位,宜选用绿、黑、蓝色;若钟摆在西或西南方位,宜选用黄、红、灰色;若钟摆在北或西北方位,宜选用白、金、黄色;若钟摆在东北或东方,宜选用绿、黑、蓝色。

3. 摆放时钟的位置

3.《周易》大有卦原文及翻译 篇三

【原文】

(乾下离上)大有(1):元亨。

初九:无交害②。匪咎。艰则无咎③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①。小人弗克。

九四:匪其彭⑤。无咎六五:厥孚交如威如③。吉。

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注释】

①大有是本卦标题。有的意思是丰收,大有就是大丰收。全卦的内容同农业丰收有关。②交害:互相侵害。③艰:天旱,旱灾。④公:指众大臣。亨:同“享”,意思是宴会。⑤匪:用作“昲”,意思是用太阳晒。彭:用作“尪”(wang),意思是破足的.男巫。(6)厥:其。孚:俘虏。交:同“绞”,这里指捆绑。交如:捆绑得很紧的样子。威如:气势汹汹的样子。①大有是本卦标题。有的意思是丰收,大有就是大丰收。全卦的内容同农业丰收有关。②交害:互相侵害。③艰:天旱,旱灾。④公:指众大臣。亨:同“享”,意思是宴会。⑤匪:用作“昲”,意思是用太阳晒。彭:用作“尪”(wang),意思是破足的男巫。(6)厥:其。孚:俘虏。交:同“绞”,这里指捆绑。交如:捆绑得很紧的样子。威如:气势汹汹的样子。

【译文】

大有卦:大亨大通。

初九:不要互相侵害,没有灾祸。即使天旱,也没有灾祸。

九二:大车大车的装载收成。有所往,没有灾祸

九三:天子设宴款待群臣。小人不能参与。

九四:用太阳晒男巫以求雨。没有灾祸。

六五:把抓到的俘虏紧紧捆住,但还是气势汹汹,不肯屈服。吉利

上九:上天保佑。吉利,没有不吉利

【解读】

民以食为天。这一古老的思想早已深入到中华民族的骨髓之中,口福之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之一。丰收意味着一年的辛劳有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温饱有了着落,口福之乐可以得到满足,生命又能延续下去。人生之中恐怕再难以有如此意义重大的事情了。

4.周易文化与现代生活 篇四

郑万耕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前言

王鲁湘: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与应用体系。那么对于现代生活,《周易》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对我们还有哪些启示?它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工作,以及我们的思维?我们又能否将它应用于当今的现实生活之中?有关这些问题,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郑万耕先生,大家欢迎。郑先生您好,欢迎做客《世纪大讲堂》,下面我们看一下大屏幕一个介绍郑先生的短片。

王鲁湘:那现在我们说就拿这个《周易》,前面加个周字,它实际上是西周的时候编纂而成,里头的所谓的卦爻辞,大概写的也都是,记的也都是当时周的一些事情是吗?

郑万耕:从《易经》,《周易》的卦爻辞来说,基本上是记载的一些殷周时期的情况。王鲁湘:殷周时期,也包括了这个殷。

郑万耕:它的产生是在周朝初年,殷周之际,所以说这个可能有一些过去的一些遗存。王鲁湘:可能是当时候的占卜的一些记录,这些记录都是一条一条的,后面有些人给它进行了一个归纳,给它总结,而且把它进行了整理,然后变成了这么一个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在一起的书是吧?

郑万耕:对,是经过后人整理的,它原来有一些算卦的记录,筮辞的一些记录。那么后来有一些人为了后人算卦的方便加以整理,加以润色,赋予它一些当时人所可能有的一些思维,那么这里边就可能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民俗方面的内容,包括原始巫术的一些内容,也可能包含一些哲学思维的萌芽,或者当时人的一些生活经验,生活智慧的一些东西。

王鲁湘:那么我们现代生活中间,当然我们知道我们中国的,我们的文化有一个,曾经有一个断层,这个断层中间的话,其实《周易》可能在某种意义上离开了我们很多人的生活。

那么现在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大家对《周易》现在兴趣非常昂然,很多人都在学习它,研究它,那么像这方面的人你接触过吗?

郑万耕:也接触过一些。王鲁湘:也接触过一些。

郑万耕:民间的这样一些人,他们从各种不同的方面,他来诠释《周易》,如果从学院派的角度来说,有些可能言不由衷,但是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了解《周易》,有许多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王鲁湘:那么从大学里头一个哲学教授的角度,你如何理解民间的,对《周易》占卜的这样一种,也是传了几千年的这样一种小传统。

郑万耕:从我个人而言,我感到《周易》当中,他认为《周易》有四种圣人之道,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卜筮者尚其占,以制器者尚其象,这样四种圣人之道。就是《周易》当中它不仅仅是一个方面,这些方面都有。但是现在从汉朝开始这样一个东西逐渐开始分化,占卜这一块基本上流落到民间。

王鲁湘:变成术数。

郑万耕:变成术数,流落到民间。那么学院派知识分子或者说古代的学人,他们所阐发的是《周易》当中所包含的一些理论思维,治国方略或者是它的一些生活智慧,那么这两块呢,我感到在现实生活当中都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王鲁湘:好,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郑教授给我们演讲,郑教授今天演讲的主题就是《周易与现代生活》。

一、《周易》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郑万耕:《周易》它博大精深,那么它究竟对我们的现实生活还有没有价值,有没有意义?有没有影响呢?我想答案肯定是肯定的。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近十几年以来,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有两句话或者是两个理念,普通的老百姓都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两句话一个是与时俱进,一个是和谐社会。

那么与时俱进在《周易》当中就是与时偕行。偕,在《说文解字》当中就说:偕者,俱也;行者,进也。那么,与时偕行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与时俱进。与时俱进这种思想就来自于周易文化,和谐社会也是如此。

在《周易》当中讲太和,追求一种最高的和谐的理想状态,把它叫做“大和”,也就是太和。它讲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讲履,和之至也,履和而至,履以和行,都是讲和。实

际上《周易》当中所提出的最高价值理想就是太和。这成为我们中华学人一直追求的一个价值目标。所以从这两点我们就可以看到《周易》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对我们的当代社会都有它深刻的价值。

《周易》当中有三点,这些道理当中有三点特别重要,一个是尚变,第二个是贵中,第三个是趋时。

(一)尚变

先说第一点,尚变。《周易》,这个易字,它的一个基本意义就是变,变易,当然《易》一名而含三义,有不易、简易和变易。那么现在我说的是变易。《周易》特别推崇变,唯变所适,又讲“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穷就是事物发展到极点,这就叫做穷;发展到极点,那么就可能就要发生变化,发生了变化,进行了变革,事物就通达顺畅了,这就叫做“变则通”。通达顺畅了,这个事物就会有一个比较长的,顺利发展的时期,那这就叫做“通则久”。这个强调变通的观点,它的一个基本思想的含义,它有个基本思想基础,是物极则反,所以《周易》的作者或者《易经》《易传》当中,它提醒我们人要有一个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只有这样,你才能身安,家齐,国家可保。我们历代的思想家,特别是历代的改革家,比如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搞改革,魏源、龚自珍强调更法,康有为、谭嗣同搞戊戌维新,都是把《周易》当中这种变通思想,变革的思想作为他们的思想武器。

那么这个通,通则久,不是说永久,就是说在不久的将来它还可能会达到,走到极点,那我们还必须变革。不变革就没有出路,不变革我们国家就不会越来越兴旺发达。

(二)贵中

那么刚才说了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那么怎样使我们的社会不断地走向前进,而不走向衰落?那么《周易》它就提出了两个原则,一个就是刚才讲的问题:贵中,强调中道;一个是趋时。

中与和是连在一起的,不中就不能和,中是和的必要条件,所以只有中才能达到刚才我们所说的社会的和谐,达到那个最高的和谐。那么在《周易》当中特别强调这个中,一般来说处在中爻的,上卦的第五爻,下卦的第二爻,处在中爻的,大部分都是吉利的。如果既处在中爻,同时又是阳爻处在阳位,阴爻处在阴位,比如说阳爻处在五的位置,阴爻处在二的位置,这就是既中又正,它强调中正。蒋介石这个名字就来源于这样一种思维。

在豫卦,豫卦的六二爻辞讲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于石这两个字就出来了。这就是说,耿介如石,坚刚如石,你做事情不要等到天黑,就是发现这个事情,发现了事物苗头马上就去做,它是吉利的。为什么它会吉利?是因为中正:“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既中又正。蒋介石,蒋中正这个词就出来了。

那么中国古人曾有过这样一句话,说,“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又讲“知时中之意,则思过半”。“思过半”,这也是《周易》当中的话,是说你懂得了时中的内涵,懂得了它的精神实质,那么对《周易》整个讲的道理,你基本上就把握了一半,可见他们推崇时中。

(三)趋时

那么下边我就要说到时了,“趋时”。那么这个观念,在《周易》当中发挥得应该说是淋漓尽致,形成一个非常系统的理论观念。它讲到要明时,要察时,通过察时来明时。时机未到你要待时而动。什么是待时而动呢?《周易》当中讲了,“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把器具,器械工具打磨精良,隐而不发,等待时机。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时机成熟,那就要坚定果敢,立即行动,这样你就会取得非常大的成就,这就是所谓的“待时而动”。

与时俱进,那么在《周易》当中讲了三次。乾卦的《文言传》讲,“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就是讲白天奋勉努力,从不懈怠,到了晚上你就应该安闲休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你就会取得大的成功。

损卦讲:“损益盈虚,与时偕行”。益卦讲到“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就是不管你是损,减损,还是增加,盈满还是亏缺,都应该根据不同的时机采取不同的措施,所以它又讲,要“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这是在艮卦里。

艮卦它的含义是什么呢?艮就是止,所以它后边就讲: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也就是说不管你待时而动也好,还是与时偕行也好,与时俱进也好,你都应该以不失时机作为一个基本的准则。“行”比较好理解,比较好做,但是,“止”就不见得。我们做什么事情,既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当你事业顺利发展,蒸蒸日上的时候,你敢不敢止?这个时机到了,你有没有魄力嘎然而止?旧的不做了,另做新的,你开创一个新的产业,开创一个新的事业,这是很难做到的。

所以中国古人讲“知止”,当然是从道德的角度讲,要“止于至善”,可是如果我们把它引伸开来,从《周易》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到,它不仅仅是一个道德上的止于至善,而且你的事业,你的工作,你所开拓的各个方面的东西,是不是可以到此为止,另谋新路?这恐怕是现实社会当中很重要的一个考验,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思维。这是讲时机未到,要待时而动,时机已到要与时俱进。那么如果时机变了,时机、时运、时势,发生了变化,《周易》讲那就应该“趋时”,就要“变通”,“变通趋时”就是紧紧追随时势的发展,抓住新的恰当的机遇。这就是我说的趋时,就是“变通者,趋时者也”,或者反过来说,趋时就是变通,根据不同的时机,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或者说这就是时中,因时而行中道。

孟子曾经讲过执中,说你坚守中道是非常好的,可是“执中无权,犹执一也”,你执中无权,没有一个权变,不进行通权达变,只坚持一个道理,是吧,一个模式,不能通权达变,不能随时加以变通,那只能是把道给害了,那是“贼道”。男女授受不亲,这是道,这是礼也。可是嫂溺援之于手,权也。这个通权达变实际上也就是因时而行道,要对这个道要有所调整。

就比如说我们骑自行车总要有微调,你不可能永远直直地,这样正正直直地走,永远直着走,你非摔倒不可。可是我们不断地拧着这个把,在这样进行一些微调,这个微调就是刚才我说的权。但是它又鼓励“中”。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因时而行中道,这样你才能保证你的顺利地畅行无阻。那么这是所讲的时。所以时这个观念,在《周易》当中出现了58次到60次之间,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讲,用时、时机、时用等等,它的各种情况。所以这样一种观念对我们任何人,对我们现实生活来说都是影响至深,影响很大。

二、《周易》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

(一)一阴一阳之谓道

中国历代的思想家都在阐发“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古老的命题。

那么刚才我讲了这样三个方面,六个字:尚变、贵中和趋时。那么《周易》它不仅仅停留在这样一些问题上,而且它把这样一些观念,这样一些原则,它从哲学的更高的角度,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加以论证,就提出了阴阳变易思维。其实,刚才我所讲的这样一些,都渗透了它的阴阳思维,阴阳变易的思维。可以说阴阳变易的思维它是我们《周易》的核心,是我们《周易》的最基本的特征,如果离开了这个学说,其它别的学说无从谈起,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那阴阳学说,我想它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就我自己而言,我给它概括成四句话,就是《周易》当中的四句话,用《周易》当中的四句话来概括,第一是“一阴一阳之谓

道”,一阴一阳就是又阴又阳,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阳可以变成阴,阴也可以变成阳,就是阴阳相互转化。那么阴阳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这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所以它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

我们看,不能只有天没有地,只有天没有地那就不成其为宇宙:不能只有男人没有女人,有男人没有女人,那就不成其为社会,那就不成其为人类。我们一个社会,你既要有领导,又要有群众,既要有官员,又要有民众,这样才能构成一个社会。那同时还有中外,内外上下,不同的民族,这就是一阴一阳。同时阳中还有阴,阴中还有阳。你比如你们坐在这儿,有男有女,男女就是阴阳,可是不论是男人身上,还是女人身上,你都是由血气构成的,按照中国古代医学,血为阴,气为阳。但是阳中又有阴,这个阴阳又分成阴阳。

我们一天有昼夜,说白天是阳,夜晚是阴。可是白天从午后,午,中午以前是阳,中午以后又是阴,属阴。夜晚子时以前属阴,子时以后又属阳,阴阳当中又各生阴阳。所以我们观察事物就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独阳不生,独阴不成,天下没有孤阴孤阳之物,也没有纯阴纯阳之事。阴阳总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所以我们看社会,我们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看到成绩,也要看到缺点。看到我们现在形势一片大好,我们也还要看到它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它背后所潜伏着的可能出现的危险。这就是一阴一阳所给我们提供的思维方式,一种思维方法。

那么老子他又从反面看问题,“反者道之动”。就是你别人,你儒家,你只看到了事物的正面,只看到了社会好的方面,仁义道德,那么在这个仁义的背后还有没有其它别的方面不恰当的东西,影响着我们社会的发展?他也是在思考社会,怎样使社会更加安宁,更加安定,更加发展。他并不是什么都无所作为,他思考的问题和儒家基本上是一样的,也是安邦定国。但是你常人,你儒家,你看到的这一方面,那么我看到的是另外一方面,那么这样我们中国人的理论思维,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就进一步向前进,就深刻了一步。

(二)阴阳不测之谓神

第二句话,“阴阳不测之谓神”,就说事物的变化总是神妙莫测,刚才我们说事物它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有规则,有确定性,那么这就叫做常,《周易》当中就称为道,可是事物的变化还有变数,事物的发展还有变数,有不确定性,有偶然性,这种偶然性,这种不确定性,在《周易》当中就叫做神,神就是神妙莫测,不好把握。

你比如说我们平常讲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为什么叫不测风云,不测这个词就来自于《周易》。事物本来按照常规,按照它的规则,可能就直接由此向彼发展,可是

突然遇到了一个什么事件,它突然改变了方向,或者折回来了,或者是另外一个方向。

两年前,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了,究竟向哪里走,下一步会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谁也不知道它会发展成为我们现在的全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这就是阴阳不测。

(三)日新之谓盛德

第三句话,“日新之谓盛德”,或者叫做“生生之谓易”。在《周易》当中这两句话是连在一起的。日新之谓盛德,就是说每一天都在更新,这是天地最大的德性,天地最根本的性质。生就是创造,生生就是不断有所创造,不断有所创造这才称得上变易,或者说这才是我们《周易》所讲的变易。老是重复过去的东西,不断走向衰退,那不是《周易》所讲的变易。

谁都不会愿意过平平淡淡的、老是千篇一律的生活,都希望不断有所前进,不断有所更新,不断有所提高,这不就是不断地在更新吗?所以《周易》叫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甚至台湾有一个哲学家,被称为现代新儒家的牟宗三先生,他创立了生命哲学。他这一套生命哲学体系,他的一开始的出发点就是《周易》这两句话,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当然他结合了西方哲学的,尤其是康德哲学的一些东西。那么他就称为生命哲学。那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受这样的东西的熏陶,都在被它所昭示,被它所激励。

(四)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第四句话,“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或者“刚柔相推变在其中”。刚柔就是阴阳,阳刚和阴柔,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推移,那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它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内因论的先驱。就是说,你这个事业能不能发展,你的事业出了问题,或者你自己出了问题,你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去找很多客观条件,先找一找你内部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在自身找原因,自身找问题,你才能真正解决。所以他强调内因,强调刚柔相推。

我想这样四句话可以概括阴阳变易学说的基本内容,当然还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强调,阴阳互补啊,阴阳和谐,阴阳流转等等,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都在阐发这样一个命题。

要用北京大学朱伯崑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中国历代的思想家都在阐发“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古老的命题。那么我们中国的辩证思维,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国人的智慧从而得到了锻炼。这个思维方式,或者思维方法,它是永远起作用的,永远不过时的,其它别的原则,章法,规范,都可以过时,但是这些东西是永远起作用的。

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政治理念,道德意识以及民俗习惯,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到现在仍然有它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研究,去探讨,去弘扬。

当然《周易》当中还讲了许多其它的,刚才我说了,一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维方式,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提供了一套治国的方略,或者原则;给我们人提供了一套生活智慧和生活的规范,尤其是他所讲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样一个人生的总原则,人生的总态度,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总体来说,我感到《周易》它的理论,它的思维博大精深,虽然有些方面高深莫测,但是对我们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政治理念,道德意识以及民俗习惯,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到现在仍然有它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研究,去探讨,去弘扬。今天就说到这儿,谢谢大家。

三、访谈

王鲁湘:非常感谢郑万耕先生充满激情,也充满智慧的演讲,我们知道《周易》这本书,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不仅仅是对我们一些国家的领导者,也不仅仅是对我们的一些文人学者,而且对我们普通人其实在每一个生活的细节中间,都影响至深。我随便举一些例子,比如说我们经常挂在嘴里头的一些成语,就是一种民族智慧的结晶。

那么这种成语之多,我们《周易》贡献是最多的,随便举几个,刚才郑先生已经说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们经常看到现在有很多的企业领导的办公室里头会挂着这几个字,对不对,另外还有否极泰来,还有乐知天命,立竿见影,物极必反,你想想随便举一举,这么多的词来自于《周易》。

那么说到这部智慧之书的话,我们当然要说这些卦爻辞的词语,刚才我们说的都是词语以外,其实这个卦相也很重要,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八卦,它就是两种爻,一个是阳爻就是一横,一个阴爻就是两个短横,就这两个东西组成,这就所谓的阴和阳。但是这个八卦,我看它是三个这样的爻组成一个卦,而不是两个,这就是一种智慧。

我过去在大学读哲学系的时候,我就观察,我们八个基础卦没有一个卦是对称的,那么六十四卦中间的话我们也发现,只有八个卦是对称的,其它那么多的卦也都是非对称的,那么他为什么不强调这种对称性?

郑万耕:《周易》当中一方面有对称,一方面它同时又不对称,这就是刚才说的阴阳不测,它实际上是强调一个事物的多样性,也同时强调事物的统一性,比方说刚才我们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讲一个统一性,或者《周易》当中讲的殊途同归,一致百虑,或者百虑一致就是讲这样的东西,这说明我们中国人,他不是一个非常用一个固定的模式,一个固定的思维来观察一个东西,但是事物它确实它又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一定的规范,一定的规

则。那我们找到了这个规则,我们对这个事物,我们人就有了主观能动性,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的把握,但是同时呢你又不能把你头脑给局限死了,那么这样刚才说的,那就是多,就是中国人讲的三,强调三,强调天地人三才,是吧,这一卦,下边这两爻,一卦六爻嘛,它是地,上边两爻是天,中间两爻是人,这是三才,这个思想可能和老子有关系。

王鲁湘:有关系,对。

郑万耕:老子讲,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或者人也大,不同的版本,有的是王,有的是人,它是只有人可以和天地相并立,这称为三,在世界万物当中只有人可以和天地相媲美。那么《周易》就提出了这个三才观念。

王鲁湘:我这里随便画了一个卦,郑老师说的下面这两爻是地,上面这两爻是天,中间两爻是人,大家注意这不是简单的三分,特别注意中间这个人,人是在中间是跨的,它是跨上下两卦的,因此人是赞天地之化育。

郑万耕:同时又顶天立地。

王鲁湘:这里还有一位网友,叫生活秀的,他针对前些年杨振宁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个演讲影响很深远。其中最重要的有一句话就是《易经》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但是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杨振宁先生,大家尊敬的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那么您对杨先生的这样一个结论,这样一个判断,您有什么看法?

郑万耕: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因为我不懂自然科学,所以就更没有发言权,但是从《周易》的角度我还是可以说两句,说《周易》的思维,影响了我们中国人的理论思维两千年,或者说我们中国人的理论思维的提高,是通过历代易学家对《周易》的阐发得到锻炼和提高的,这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五经四书当中,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它们主要是讲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天道阐发得不多,那么能够和道家相媲美,就是《周易》这个系统,那当然后来是当作是儒家的经典之一,是五经之首,这个系统。那么它的影响确实相当深,《周易》当中,既有形式逻辑的思维,也有象数思维,也有辩证思维,就是它的思维方式应该属于是多方面的。那么究竟是哪种思维方式,影响了我们中国的科技的发展,杨先生没讲,我也不知道他具体指什么,讲得很笼统,也可能他懂自然科学,他了解中国古代的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对他个人可能在某一方面,他认为有拘束,有不好的影响,或者阻碍他思维展开的这样一种影响,但是在其它方面他没有深入地做出说明,所以我也不好妄加评论。

四、提问

王鲁湘:现在我们把提问交给现场,有同学关于《周易》方面的问题,要向郑先生请教的,请举手。

同学:老师,您好,我们知道东方人与西方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欲望和能力这个方面,他都是不相同的,那么请问这个东西是否与《周易》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学,它高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方面有关?那么如果有关的话,请问您认为《周易》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定上面,是过时的还是超前的?谢谢。

郑万耕:按照整个中国传统或者西方的传统来说,在历史的角度,西方人强调分,中国人强调合,或者西方人强调分析,中国人强调综合,这是这两个文化有很重要的差别。那么在这个问题上,从这种思维方式应用到处理天和人的关系,那么我们中国刚才已经讲了,强调天人合一,强调天人协调。那刚才我们又讲了,《周易》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或者说一个成语,叫做裁成辅相,就是讲人,后就是君王,“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之地之宜”。

刚才说了,大自然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它自然而然,它又生生不息,那么我们人处在天地之间,你只能参赞天地之化育,你不能去改变自然界的规律,不能去破坏自然,所以叫做加以调节。

“裁成”,就是加以调节完成,使它完成;辅相天地之宜,天地它变化,那个自自然然的东西,你去进行推动,所以这就是天人协调。“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我们自然现象,没有变化,自然界的变化没有到来之前,我们对它加以开发,加以引导,自然界也不违背,这叫先天下而天弗违。自然界的变化已经到来之后,人就应该注意适应,要顺天应时,这就叫后天而奉天时,所以说它这叫做天人合德,也就是天人协调。所以张岱年老先生说,裁成辅相,天人合德,是中国古代一个典型的天人协调论。这个天人协调论确实影响了我们整个中国文化,应该说始终。

虽然说我们近些年来,新文化运动以后,我们强调人定胜天,但是我们做了很多不应该做的事情,违背自然规律,违背自然发展的事情,那么现在我们反过来从《周易》当中,从中国文化当中,寻找人和自然的这样一种关系,把它作为一种指导思想的时候,我们就感到中国古人这个思维,有他合理的地方或者有他的优势,甚至比西方人那个强调改造自然,强调或者是以人为中心,那样一种人类中心论的观点是不一样的。它有它的优势。在我们现在解决生态危机,解决生态平衡,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中,使我们可以借鉴。

王鲁湘:下一位同学。

学生:郑教授您好,我这有一个问题要请教您,就是关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起源问题,就是在易学界有什么说法,然后就是是不是有一个,现在已经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了,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郑万耕:这个问题到现在,我的观点仍然是一个谜。阴阳两爻,八卦、六十四卦,它的最基本的要素,我们王鲁湘刚才讲的,就是阴阳两个爻,一个阳爻,一横线,一个阴爻,中间断开,这是它的基本要素。但是究竟八卦是怎么产生的,怎么从爻变成了卦,或者说由爻组成卦?这样一个说法在《易传》当中就没有说清楚。可是他又说呢,“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怎么突然后边又出来了八卦,这个有人就提出了疑问,说这可能是当时,就是两套算卦的方法。

王鲁湘:合到一起了。

郑万耕:后人没有弄清楚,把它合到一起,这只是一种说法,是不是能成为定论? 王鲁湘:也不好说。

郑万耕:但是我们可以怀疑。张政烺先生说的数字卦,是吧,八卦或者六十四卦来源于数字卦。可是数字卦是六爻卦,绝大多数是六爻卦,这是不是我们八卦来源呢?

王鲁湘:六爻卦。

郑万耕:六爻卦。所以这个问题,也仍然解决不了九和六的问题。

九、六是什么。王鲁湘:为什么是九。

郑万耕:说九是阳,六是阴,不过这是后来讲的。那么这个问题,这个数字卦也解决不了,所以说这个问题到现在仍然是个问题。当然说这个符号,两个符号,有人说是结绳记事,影响比较大的,屈万里先生,那么这两个结之间,这个是阳爻,这中间一个结,就这两个之间这是阴爻,这个受到启发,然后出现了这样一个阴阳的两画,这是一种说法。

郭沫若先生说是男女生殖器的崇拜,男根和女阴,这个说法,我现在想,它是西方弗洛伊德学说传播到中国的一个产物,生命崇拜,但是这个说法,在《周易》当中它也能找到根据,能解释。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冯友兰先生和高亨先生,他们讲,就和算卦那个草棍有关系,实际上这个和那个结绳记事相类似。那这个草棍,那么两个结之间,这个是阳爻,那么这两个结,这样一段,这样一段,中间有个结它就断开,这个是阴爻。

那么朱伯崑先生说了,这个可能比较朴实,和我们算卦又有密切关系,这个可能更加符合原义,但是都是一种没有史料根据的推测,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到现在没有考古学上的根

据。有考古学根据的,就是那个张政烺先生说的数字卦,但是他有些问题还解决不了,解释不了。所以说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个谜。这是我所知道的,也可能你知道得更多一些。

5.《周易》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篇五

作者:王充闾 《光明日报》(2016年09月02日 13版)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数千年来,高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源头,内蕴博大精深,万有齐备,密切地联系着整个社会人生。总书记曾多次引用《周易》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一论述,阐明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的道理。穷则思变,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这是中国先哲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深刻总结,也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现实写照。

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刚健有为的创新理念,这是贯穿于《周易》中的三个带有根本性的思想理念。它们在变通思维的统驭下,相生相发,相辅相成,三千多年来,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内在支撑力,充实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

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建立在变易思想基础上的忧患意识,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见于《周易》。“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系辞》)一言撮要,统括全局。这里讲的危亡、忧患,应该是广义的;远古先哲富有预见性,既有由于天敌施虐、洪水泛滥的自然忧患所产生的“人天之忧”,更有社会、人生、心灵方面的忧患,表现出深深的惕惧与挂虑。

而其哲学基础,则是“泰极而否”“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的变易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由于远古先哲抱有尊天道、重人谋、诉求于内心的内省式的心性特征,因而其卜筮、占卦,往往建立在深而且广的忧患意识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忧患意识乃是远古先哲作《易》的原始动机。正是凭借着这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朝乾夕惕的进取精神,才使得这个伟大而多灾多难的民族,能够在数千年间始终生生不息、巍然屹立,并不断地发展进步,创造了举世无双的人间奇迹。

中华民族古代哲人的忧患意识,直接导因则是对于客观规律和时势分析的准确判断。《系辞》中明确指出:“《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危惧始得平安,而慢易则必致倾覆,所以,必须惧以终始。这样,就有望防止差错以至祸患的出现。

《易》卦辞、爻辞中,多见凶、咎、吝、否、损、陨、乱、困等负面占断之辞。《系辞》分析认为:“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吉凶讲的是人事得失的结果;悔吝则是指面对得失、休咎所持的态度。由于具有忧患意识,及时发现纰漏并加以改正,使得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悔;反之,有了小的过错而不及时改正,就会使事物向坏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吝。目的在于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善于补过迁善,以趋利避害,化凶为吉。

《周易》中《临》卦卦辞说:“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亨通顺利,则盛极而衰。宋代理学家程颐对此解释说:“阳道向盛之时,圣人豫(预)为之戒曰:‘阳虽方长,至于八月,则其道消矣,是有凶也。’大率圣人为戒,必于方盛之时,方盛而虑变,则可以防其满极,而图其永久。若既衰而后戒,亦无及矣。”在《复》卦中,讲周而复始,物极必反,“反复其道”(卦辞),强调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就要转向反面。《泰》卦中《九三》爻辞也讲:“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无平不陂,即平原都有坡坎。宋代李光在《读易详注》中解释说:“治乱存亡,安危之相,固如阴阳寒暑之必至,有不可易者。惟圣人为能因其盈虚而消息之,使常治而不乱,常存而不亡,常安而不危也。消息之道,岂有他哉?兢业以图之,危惧以处之,当治安而不忘乱亡之戒,则可以保其治安而无咎矣。”

从一定意义上说,成功也是一个陷阱。因此,当事业有成之时,古人总是提醒要特别惕戒。《既济》卦辞:“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就是提醒人们要慎重对待成功,否则起初吉利,最终还会紊乱不堪。《象》辞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虑而豫防之。”上水下火,一则通过加温,烹饪获得完成;二则相互制约,有利于健康发展。水火既济,象征事业成功,功德圆满。在这种情况下,君子总是虑远谋深,预防蹉跌失误;至于身处险境,那就更是惶惶而不自安,慎惧从事。《履》卦《九四》爻辞曰:“履虎尾。愬愬,终吉。”愬愬,恐惧也。踩到老虎尾巴上,比喻处境十分险恶。但只要心存戒惧,小心应对,最终总会化凶为吉。《困》卦《上六》爻辞曰:“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动悔有悔,征吉。”困于葛藟——被葛藤缠绕困住;臲卼——身在高危之处,心惴惴然。据李光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困极之时,若曰动,必有悔;而不思变动,则益入于困耳。若能悔前之失,穷而思通,必济矣。”

谨言慎行,韬光养晦,也是应对恶劣境遇的一种策略。《坤》卦《**》爻辞曰:“括囊,无咎无誉。”意为将口袋收紧,无获亦无失,虽然得不到赞誉,但可免遭灾难。所以,《象》辞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将口袋收紧,可以免遭灾难;谨言慎行,没有害处。《离》卦《初九》爻辞:“履错然,敬之,无咎。”意为深夜传来一片错杂的脚步声,应有所警惕,才可望安然无事。魏晋时期王弼《周易注》:“错然者,警慎之貌也”,“以敬为务,辟其咎也”。综上所述,无论是身处顺境、逆境,只要能心存戒惧,妥善处置,都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根本问题在于慎终如始,时时保持清醒的忧患意识。谨慎之道,突出表现为防微杜渐、小中见大、因中见果,把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规律。《坤》卦《初六》爻辞,有“履霜,坚冰至”之语。按照当代著名学者高亨的解释:“履霜,秋日之象也,坚冰,冬日之象也,‘履霜坚冰至’者,谓人方履霜,而坚冰将至,喻事之有渐也。”关于“事之有渐”的道理,《易传·坤·文言》解释得至为深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顺”字,历代学人有不同理解:朱熹认为,古字“顺”“慎”通用,意为上述文字讲的是慎微;也有一些学者主张照字面解释,就是顺乎自然规律。踩到地面的霜,便知道冰雪寒冬快要到了,这是顺应自然规律。程颐对此也有解释:“明者则知渐不可长,小积成大。辨之于早,不使顺长。故天下之恶无由而成,乃知霜冰之戒也。”不论哪种解释,说的都是事物由小至大、由个别到一般、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变化过程,要求人们防微杜渐,避免大的祸殃发生。

关键在于“辨之于早”。就此,《系辞》引用孔夫子的话:“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几,微也,亦即事物发展变化的苗头,吉凶祸福的征兆,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风起于青萍之末”。知几,强调于安乐之时早自为计,在泰之伊始就警惕否对于泰的颠覆,防微杜渐,未雨绸缪。

这里涵盖了或者说体现了三方面的辩证思想、哲学智慧。首先,它是建立在否定之否定的规律的基础之上,“反者道之动”,物极必反;第二,是量变与质变规律,“事之有渐”“履霜,坚冰至”,说的正是这个道理;第三,与质量互变规律紧密联结的因果律。在客观事物或现象彼此制约、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原因引起其他事物或现象产生,结果则是其他事物或现象由量变化为质变的实现形式。

自强不息的奋发进取精神

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中的忧患,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忧患具有两面性,关键在于如何去应对它。宋人诗中有“一生忧患损天真”(欧阳修)、“少年忧患伤豪气”(王安石)、“忧患侵凌志气衰”(陆游)之句,说的都是人们面临忧患丛生的环境与际遇,身心会受到极大伤害。这一点不容否认。《系辞》中也说了:“既辱且危,死期将至。”所以,面对忧患必须惊觉、警醒,这样就有望化危为机,否极泰来,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之古训,所揭示的正是这个道理。大前提是具有清醒的危机意识,进而激发自强不息、昂扬奋发的积极进取精神。

《乾》卦《九三》爻辞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说的是君子终日不懈,自强不息,即使到了晚上也抱有警惕之心,不敢松懈。这样,即便遭遇险情,也可安然无恙。因此,其《象》辞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释为:“天行健,此谓天之自然现象。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以人事法天所行,言君子之人用此卦象,自强勉力,不有止息。”天道的本质特征是健,健是运行不息的意思——四时交替,昼夜更迭,岁岁年年,无休无止。君子应效法天道之健,自立自强,奋发进取。《恒》卦卦辞曰:“恒,亨。无咎。”恒,久也。像自然的恒常不变,人的壮心也迄无止息。亨,意为亨通顺利,没有灾患。这里强调的是守恒道,树恒心。《彖》辞曰:“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利有攸往,说的是利于出行,有所作为。

《周易》卦爻中对于自强不息精神有精辟的阐述。《乾》卦以龙为喻,或隐或显,或潜或跃,或升或飞,表现刚健有为、富有生命力的积极奋发状态。著名学者曹础基就此作如下解读:

《周易》对中华民族、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可以说,《周易》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周易·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象征天(即自然)的运行,为健(通乾,帛书作键)卦,君子效法它,自我发愤图强,永不停息。

《乾》卦中写了龙在不同阶段的形象:潜伏─开始出头─兢兢业业、小心谨慎─跃跃欲试、大显身手─飞黄腾达─适可而止。

早在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就曾在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为中心话题发表演说。他说:“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曝十寒之弊。且学者立志,尤须坚韧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于世,犹舟之航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这种自强不息精神,展现出一种刚健之美。《周易》崇尚刚健,在《乾》《震》《豫》《大壮》《大畜》诸卦中都体现了这种以刚健为主导的审美取向。《大畜》卦《彖》曰:“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高亨先生作注,曰:“天之道刚健,山之性厚实,天光山色,相映成辉,日日有新气象。”《乾卦·文言》曰:“刚健中正,纯粹精也。”看得出来,在《周易》中是把刚健与笃实、中正、纯粹这些可贵的素质联系在一起的,弘扬了厚重诚笃、中正不倚、坦诚直率的风格、思想、信念。《大壮》卦辞曰:“大壮,利贞。”《彖》曰:“大者,壮也。刚以动,故壮。大壮,利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壮而且大,壮而且正,展现一种刚强、正大,生命力勃发的奋进气概。

《周易》中所倡导的刚健有为,体现一种不屈不挠、愈挫愈勇、坚不可摧的崇高品格与顽强精神。《需》卦《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须,意为等待。由于险阻在前,特别需要一种顽强、刚毅、健勇的奋斗精神;但应该静以待时,不能莽撞行事,这样就可以摆脱困境。

说到刚强、正大,生命力勃发,坚不可摧的顽强奋斗精神,人们会联想到作为“中华民族脊梁”的优秀学人。比如,汉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他就是一位出色的代表。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他全身心投入撰写《史记》之时,却因“李陵事件”而遭受腐刑,他忍辱苟活,为的就是要实现宏伟抱负——完成《史记》撰著。如同他在《报任安书》中所说的:“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以半百之年,获释出狱,苦熬硬拼十四载,最后完成了这部史学杰作。同样的强者,还有唐代高僧玄奘法师,西行舍身求法,“乘危远迈,策杖孤征”,十有七年,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实现了伟大抱负。明末清初大学问家王夫之,“迄于暮年,体羸多病,腕不胜砚,指不胜笔,犹时置楮墨于卧榻之旁,力疾而篡注”(《姜斋公行述》)。他们所体现的,都是《周易》中倡导的这种终日乾乾、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

唯变所适、革故鼎新的创新理念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新理念的民族。早在三千五百年前,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就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九字箴言刻在沐浴之盘上,用以警戒惕励自己。而这种创新求变的观念,又与产生于更早年代的阴阳八卦的意象恰相吻合。接下来,始编于殷周之际,作为上古巫文化遗存,由卦象、卦辞、爻辞组成的《易经》;特别是战国中后期产物、汇集解《易》作品的《易传》,更是进一步阐扬了这一理念。

创新的实质,是除旧布新,革故鼎新。《说文》释“创”:“伤也,从刃”。“创”的原意是损伤。学者指出,《周易》中的创新图变精神体现在生生不已的创化、创造的流变之中。创新化育,不是单纯的量的叠加,而是通过除旧布新,实现新质的生成。《革》《鼎》二卦,充分体现了新陈代谢、革故鼎新的基本理念。

《革》卦《彖》曰:“泽中有火,革。”传统解卦,说是《革》卦属于异卦,按照卦象分析,上兑为泽,下离为火,泽中有潜伏的火,水火相叠而交迸。水在上浇于下,火在下升于上。火旺水必干,水大火将熄。二者相生相克,互不相容,急需变革,也必然出现变革。《乾》卦《文言》中亦有“乾道乃革”之语。革,就是变革、革新、革命。而《革》卦之后紧接着《鼎》卦,目的就在于彰显“革故鼎新”之义。《易传·杂卦》指出:“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强调的都是推陈出新,除旧布新。

创新、创造、创化,乃天地之大德。《系辞》指出:“日新之谓盛德”。以“日新”为“盛德”,所强调的正是创新精神。又说:“天地之大德为生”。著名哲学家张岱年指出,作为“天地之大德”,生的本意是创造。承认“生生之谓易”,就是把世界和人生都看作不断创新的过程。只有不断变化、不断创新,才能永葆生机。

创新、创造的指导原则是“顺天应人”。《革》卦《彖》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革命”一词即滥觞于此。“顺乎天”,指顺从客观规律与时代潮流;“应乎人”,指顺应人民意志,切合社会需要、国情民心。对此,高亨解释说:“改革乃自然界与社会之普遍规律,但必须应时之需要。天地应时而革,所以四时成。汤、武应时而革桀、纣之命,所以顺天应人。革之应时,乃能成其大也。”充分阐明了实施变革和掌握变革时机的重要性。荀子关于“顺天应人”有如下解说:“汤、武非取天下也,修其道,行其义,兴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而天下归之也;桀、纣非去天下也,反禹、汤之德,乱礼义之分,禽兽之行,积其凶,全其恶,而天下去之也。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古代先哲一致认为,“顺天应人”,这是改革、创新、革命所应遵循的准则。《周易》突出阐扬了这一思想观念。

随时为变,随机应变,这是解读《周易》的象数爻辞,特别是创新、创造、创化意蕴的一把钥匙。中国古代哲学特征以及思维方式,反映在认识上,往往偏重时间的流动,凡事以时间为本位,以时间统驭空间。“革之时,大矣哉”。《周易》中多处阐发“时”的观念。“时”,言简而意丰,一般理解为审时度势。《系辞》指出:“《易》之为书也”,“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明确指出,《周易》这部书绝非僵化的经典,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以客观实际为依归;也就是说,唯有因时而变才能适应客观实际需要。《周易》反复强调:“变通者,趋时者也”(《系辞》);“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卦《彖》辞)。所谓趋时,“正指人事之适应。故古人言变,每言时变”(钱穆语)。而动静、行止,则是讲以时进退的处世之道,苟不知时,无以言变。

创新、创造、创化的根本目的,是要永葆进升态势、勃勃生机。哲学家方东美指出:“创新资源正是其原始的‘始’,像一个能源大宝库,蕴藏有无限的动能,永不枯竭;一切创新在面临挫折困境时,就会重振大‘道’,以滋润焦枯,因此,创新永远有新使命。纵然是艰难的使命,但永远有充分的生机在期待我们,激发我们发扬创造精神,创新的意义因此越来越扩大,创新的价值,也就在这创造流程中,越来越增进了。”

《升》卦《初六》爻辞:“允升,大吉”。进而上者曰升,亦有通达之意。《升》卦《彖》曰:“柔以时升。”意为以柔道而进,并顺合时机而进升。《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处此时位,犹如树木从地上不断向上生长,木得地气滋养,所以上升。汉代郑玄曰:“升,上也。坤地巽木,木生地中,日长而上”。而且,这种生长一定是持续的。正如朱熹所言:“木一日不长,便将枯衰。”

说到朱夫子,我联想到他在福建漳州任职时,为开元寺题写的一副对联:“鸟识玄机,衔得春来花上弄;鱼穿地脉,挹将月向水边吞。”笔下的飞鸟、游鱼生意盎然,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生机活泼的意趣。曾国藩也曾写过一副对联:“不除庭草留生意,爱养盆鱼识化机。”上联是说,有意不除去庭院中的野草,为的是欣赏它的盎然生机和盈盈绿意;下联讲,爱养盆鱼,是因为通过它们可以亲近自然,领悟人生的乐趣,进而识得造化的玄机。对联受到了陶行知先生的称赏,特意给自己取号为“不除庭草斋夫”。朱、曾两位用的都是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的典故:程颢书斋窗前,茂草芊芊,覆阶掩砌。有的朋友劝他加以芟锄,他说:“那可不行!我留着这些青青茂草,是为了经常能见到造物生意。”程颢还曾在盆中养游鱼数尾,读书、讲学之余,时往观之。有的朋友问他:“几头小鱼有什么好看的?”他说:“我要观赏万物生生自得之意。”这些典章、故事,在《宋元学案》和《河南程氏遗书》中都有记载。

《吕氏春秋》有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求新、求变,既是天时、人事的既定法则,更是永葆旺盛生机活力的根本途径。

清代诗人赵翼的七绝,热情地咏赞了这种创生变化中所体现的化机与生意:“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6.周易文化翻译 篇六

19岁起倡导四为之志、四观精神,创建四为堂;27岁创办四观书院,并担任多个城市、企业战略管理顾问。这个自幼将《易经》之道融会贯通、将国学经典信手拈来的年青人,如今著述等身、四处受邀讲学,并指导多家企业上市。与他接触下来会发现,用“天赋异禀”或“后生可畏”一类的词,已经不足以形容其与年龄不相称的渊博学识和丰富经历带给人的惊愕之感。仿佛带着天生的使命,周易玄孤独并笃定地走在国学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道路上,并立志复兴传统、影响苍生、造福国家、为时代留下印痕。

Q&A Q=《爱尚生活》A=周易玄

关于个人经历

Q:你原名叫廖彬宇,改成“周易玄”是什么原因,有什么含义?

A:周易玄其实就是笔名。因为《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是群经之首,我个人非常推崇,所以就索性以周易作为自己的笔名。玄就是玄学,玄的含义包含了神秘、神奇和神圣三个层面。玄学指的是圆满之学,也是《易经》所谓的“形而上者”,就是至高无上的学问、最高层面的学问。以前蔡元培校长给北京大学制定了一面三色旗,三种颜色代表玄学、哲学和科学。我觉得司马迁在《史记》的自序中说得很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玄学其实就是“究天人之际”的学问。我个人认为,做人的最高追求就是做圣贤人,做学问的最高追求就是领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也是我们的终极追求。

另外,周易玄三个字,从字面上也可以这样去理解:周,是代表圆周,引申为圆满,又如佛家讲的“空”,老子讲的“无”,代表天之体;易,是变易,就是变化无穷,这是天道的表现形式,代表天之相;玄为色,譬如天玄地黄,代表天之色。所以“周易玄”三个字从表面上看就是空、相、色,也就是色相皆空的含义。

Q:出生于医学和文化世家,对你现在从事的事业有什么影响?家人对你影响大吗?

A:肯定很大,中医是国粹,中医其实就是中国文化思想的核心体现与应用。我们家为世代中医,在血脉里、基因里就与传统文化结下了这种很深的不解之缘。所以血脉很重要,我们都流淌着祖先的血液。因此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传统文化,将来在无形中依然会传递给我们的儿孙。

Q:据说你少年时代多次应邀到海南、湖南等地为商政人士讲授国学和企业文化,被誉为“神童”。讲讲你儿时的经历吧,你是如何受到国学启蒙,又是怎样走上这条道路的?

A:六岁的时候,一位游方的老和尚路过我家,然后进门来送了我一本《金刚经》,并嘱咐我的祖母要带着我

每天诵读。我小时候喜欢读各种课外书,尤其对《道德经》《论语》《中庸》等典籍很着迷,又喜欢看《二十四史》,其实看得似懂非懂,但是很喜欢古文,觉得其优美、大气。读《二十四史》的时候,我发现历史上很多人都是受到《易经》思想的影响,终于成长为对社会、对历史、对国家、对民族产生了重要影响和作用的人。加上《二十四史》中常常引用《易经》的原文作为论据,我就很好奇,《易经》到底是本什么书,怎么随时都有人在引用它。我就开始去了解,一看,全是各种卦象、符号,居然看不懂,所以生出了敬畏之心,越看不懂越好奇,越想一探究竟,这样就钻进去了。

因为我的父母都是教师,我家在教师宿舍,那时候和一些有学问的老先生是邻居,他们无意中发现,和他们说话时我能随口背诵佛经、《易经》《道德经》的原文,还能汇通起来讲解,他们很惊讶,这样就传开了。因为我年龄还比较小,所以传着传着,就被传得很离奇,也很神奇。其实也没什么奇特的。

Q:十七八岁便担任中国周易联合会副会长、着手撰写《国学旨归》系列丛书、创建了四为堂,在同龄人中可谓鹤立鸡群。当时的你感觉孤独吗?在那个年纪是如何做到心无旁骛做学问的?

A:不孤独,因为并不知道什么是孤独。我念中学的时候,同学们喜欢三五成群一起玩,我不喜欢,我觉得玩耍很浪费时间。我喜欢读各种书,尤其是《二十四史》,里面有许许多多很精彩的故事,我看入迷了,就把自己全身心投入进去,觉得讲的就是自己的故事。比如我看到刘邦,就把自己当成了刘邦,怎样混日子,怎样打仗,又怎样会客,然后怎样建立了一个国家……我觉得这精彩绝伦,远比去玩耍有趣。所以,孔子讲“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同学们都是在知之的层面,仅仅是知其然而已,是为了应付考试。我是提升到了好奇心、求知欲这个“好知”的层面,甚至到了一会儿不看书、不感悟都不行的“乐知”的层面,把学习当成了一种享受,一会儿不看书就很难受。

Q:还不到三十岁,就已经在全国重要的易学及传统文化研学机构中身兼要职,成为清华、北大、社科院、南师大等高校最年轻的教授。年纪轻轻就取得现在的成就,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你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A:老子讲“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从来没有过名利的念头,所以心无旁骛,完全来自于内心的一种渴望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内在的动力,拼命去古书中吸收养分,其实就是我刚才讲的“乐知”的东西在起作用。另外,还有一个就是自信和志向。我很认同古人讲的立志,佛家叫发愿。志向立定了,人的方向就确定了,动力也就有了,境界也会通过立志而拔高。人的境界高了,人格就必然崇高,境界高了,就不会去热衷庸俗的、低俗的东西,就会压缩成长时间。

Q:比起同龄人,你是不是愿意结交年龄更长、阅历更深的“大朋友”?你的朋友圈是怎样的?有没有令你崇敬的师长?

A:我曾经问别人“九五之尊”指的是什么。经常有人会说“九五之尊”是指人的地位很高。我不这样认为。“九五之尊”这个成语来自《易经》乾卦的九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个“在天”,就是指的境界,你的境界在天之上,就是“壮志凌云”,云在天上,你的志向比云还高,所以“九五之尊”指的是境界高。这样的人地位必然会高,因为只有与相同境界的人交流共处才能产生共鸣。你的境界高了,你的朋友也会如此,所以人的地位来自于他的境界。一个人地位很高,但是境界很低的话,很可怕,叫“德不配位”,非常危险。很多亡国之君就是境界很低,但又身居高位,所以很可怕。

nlc202309041242

Q:你在自己的博客置顶题词中写道:“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你的志向何在?如何定义你心目中的“乾坤”?

A:我心目中的乾坤,就是国家、民族、社稷、苍生。我们追求名利,都是为了求得幸福。但是名利的幸福是转瞬即逝的,是无常的、非常有限。而每一个个体的幸福都是有限的,有限的幸福很容易就消耗完。所以,要想拥有无限的幸福,就要把个体的幸福放大。怎样才能放大呢?把自己的价值跟国家、民族、社稷、苍生的价值联系在一起,就自然放大了。个体的幸福有限,但群体的幸福无限。这就是《大学》里面讲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我曾经讲梦想,我说人的成功来自于梦想。但事业的伟大,不在于你怀着一个人的梦想,而在于你怀着全天下人的梦想。中国梦的伟大,就在于此。

Q:印象里,很多研究传统文化的人都深居简出,穿棉麻长袍,蓄胡子头发,每天粗茶淡饭,活得像是古代道士。可看你平时的打扮,你还是一个对时尚仪表有追求、对生活品质很讲究的人,这似乎与你满腹经纶的“大儒”形象并不相称。私底下,你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平时怎样安排自己的衣食住行?除了治学,还有什么业余爱好吗?

A:以前有人提出来一个说法,叫“儒为表,佛为心,道为骨”。穿着本身是一种表现形式,就是“表法”。如果我把自己穿得很另类,别人看到我就很厌恶、很排斥,我怎么能去和他进行很好的交流呢?所以,我尽量与时代融合,这是《易经》里讲的“与时偕行”。我们做学问也好,传播传统文化也好,都必须要能够“古为今用”,最怕的就是“食古不化”。那是越学越迂腐了。中国文化都是能经世致用、通权达变的,在生活中尤其如此。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的人,连生活都是迂腐的,何谈致用?

Q:平日里各地讲学、培训、游历、访问、著书立说、经营书院等一系列冗繁事务缠身,一定非常忙碌,在时间管理方面是否有独特心得?

A: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业,你会发现,挂碍很少,羁绊很少,能够超脱出来,反而会做得更好。

关于国学、教育及四观书院

Q:你一直行走全国各地,四处受邀为政府官员、企业家、高校学子举办讲座、论坛,这样倾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因是什么?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传统文化应扮演什么角色?

A:中华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对我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有莫大的帮助。我们自己有这么好的宝贝,为什么不去传承呢?所以现在国家提出一个口号,叫“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穿了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Q:将国学精髓代代相传并推向世界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作为这个领域年轻的领军人,你认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何在?未来又有哪些课题可做?

A:责任和使命就是努力传承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运用传统文化。把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营造起来。这些都是我将来不断要去做的事情。同时,也希望能培养一些可造之材,使其未来成为这份伟大事业的中坚力量。

以天人合一之宇宙观

以多元协和之天下观

以己达达人之人生观

以推仁弘毅之价值观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四观书院』办院宗旨

Q:现在很多小学甚至幼儿园都开办了国学课程。穿汉服、背《三字经》《弟子规》被很多家长、老师们追捧,与此同时这也受到不少争议,你怎么看待国学幼教问题?

A:要结合时代,不要脱离了时代。不要搞复古的东西,要搞古为今用的东西。传统文化重点在神而不在形。要培养孩子的情操和志向,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要把孩子变成了另类。一旦脱离了群体和时代,将来他们的心态要么就是自大,要么就是自卑。这个是要值得深思的。

Q:你的教育经历几乎可以用“自学成才”来概括。如今有了女儿,未来你会让她接受怎样的教育?

A:我会亲自带着女儿学习传统文化,但是也会让她去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孙子兵法》讲,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嘛。

Q:你创办四观书院的初衷是什么?

A:我讲了一个“三老满意”的概念。“三老”是指代表了国家首脑的“老头子”,民间群体的“老百姓”,社会的中坚力量“老板”这三个层面。

我从19岁开始就想要创办四观书院,我坚信将来有一天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一定会开始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现在国家把弘扬中国文化作为国家战略,总书记在上面高声一呼,我们在下面群起而应。我们做的事情,就是要符合国家战略,符合国情需要,这个很重要。这个就是“势”,这个“势”一旦起来,就会势不可挡。孙中山先生讲,“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中国文化重视时机的问题,我也一直在等待时机,现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时机已经到了。把握好时机,就能引领潮流,就能事半功倍。

刚才讲的是“老头子”满意,老百姓怎么满意呢?我们通过把书院的公益讲座制作成视频,投放到社会里,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让大家都受益,这就是我讲的老百姓满意。

最后是老板满意。企业家群体是改革开放以后飞速成长起来的一个群体,从历史的边缘走向了历史的中坚。他们开始肩负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重任。他们给国家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带动就业。他们若是出了问题,国家的经济同样会出问题,所以企业文化很重要,而企业文化恰恰就是企业领导者的文化。如果他们没有情怀,没有智慧,没有格局,就会短视,就会乱来,就会逐利,就会浮躁,最后就会给社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所以,我很想让他们学习传统文化,既打开他们的心胸格局,升华他们的人生智慧,又树立他们的崇高情怀。一个人,有了智慧、有了情怀、有了格局,就必然能把产品做成艺术品,必然能把企业做成百年老店、千年老店,自然就能做大、做强、做远。所以我要让老板满意,让他们都真切受益,不仅仅是在精神上受益,在物质上也要受益。我们的企业家可以抱团取暖,可以一起学习,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帮助。另外,西方有很多国际组织,影响到全世界各个角落。我也希望能通过创办四观书院,把我们的分院开到世界各地,由我们自己的企业家同学来建立,以后通过四观书院,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也要大力搞文化输出。这个很重要。

Q:四观书院现在都开设了哪些课程?能简要介绍一下课程内容吗?

A:以《易经》为主线,涵盖诸子百家思想,从诸子百家的思想上,来启发我们如何治理企业,如何管理家庭,如何做好事业等等。

Q:就像你的名字,周易学问博大精深。你认为易学的精髓何在?

A:冯友兰先生讲《易经》是个空套子,什么东西都能套进去。他又讲《易经》是一本宇宙代数学。《易经》的核心思想,就是“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它是道的本体,看起来什么都不是,但它又什么都是。

佛家讲参禅悟道,就是《易经》的思想——“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

为什么说《易经》看起来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是?当你生病了,《易经》的辩证和谐思想,立马就变成了中医可以治病;当发生战争了,《易经》的战略预测与决策思想,立马就变成了兵法可以保家卫国;当你想要健康成长,不遭受病痛的折磨,《易经》“与四时合其序”的思想立马变成最好的养生学;当国家建立起来了,《易经》的阴阳、柔刚思想立马能变成人伦大统、治国安邦的政治哲学;当你想要长生久视、究竟圆满,《易经》的思想立马能变成修性炼命之学。

所以《易经》是什么呢?《易经》什么都不是,但正因为它什么都不是,所以什么都是。它犹如佛家讲的“空”,似乎空无一物,但妙用无穷,是众妙之门。

上一篇:派出所工作下一篇:福建省转发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全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