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茶文化分析论文

2024-10-08

体育教学茶文化分析论文(共13篇)

1.体育教学茶文化分析论文 篇一

《文化与文化景观》一课的教学目标分析,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

1、运用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分析法分析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

2、强调基本知识的获取,“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分析较全面,为本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在“情感态度与价值”的目标分析中,注重学生的人格完善,强调了科学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3、以主题研究的形式体验“师生合作确定选题——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研究——学生小组汇报成果”的探究活动过程,学生能对这种研究方法有初步体验,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体验将政史地融合的案例分析法,能在其他的课题中联想到这种方法,并能尝试使用。

需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在“知识与技能”中的目标分析中,“传授”这一动词不能反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反映的是传统的教师中心。对学习者学习后的标准的表述也可以加以改善,考虑到教学目标的灵活性,有些难度太大并且不太容易达到的目标可以有弹词的表达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目标分析中,同样存在行为动词用得不够恰当的问题,问题主要在第一条中,可以这样改善:能够提高对于文化与文化景观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审美情趣。

2.体育教学茶文化分析论文 篇二

英国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 英语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 在世界经济发展和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英语学习者们来说, 在英语学习中, 由于缺乏对英国文化的了解与认知, 于是常常会出现思想表达的语言缺乏, 或者受到了母语文化的影响, 带有一定的本地特色, 即中国式英语。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不应拘泥于传统英语教学的模式, 而是应该将语言与文化密切地融合在一起, 让学生对英国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与认知, 在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语言的教学, 这样能够使学生们更理解语言的含义与应用的技巧, 克服语言障碍, 在实际的交流中获得认可,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丰富语言学习过程。

本文从中英茶文化的定义、起源、分类、饮用方式及礼仪等多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从中发现了中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希望对英语的学习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1 茶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茶最早起源于中国, 茶文化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展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据历史记载, 在公元前2700年, 中国就有了关于茶的记载。关于茶的传说也有多种, 其中一种说法源自《神农本草经》中记载, 古代一个叫神农氏的人, 他在尝遍百种草后, 中毒达七十二次, 后饮食了一种植物的叶子, 身体变得好转, 这种植物就是茶树。在我国著名的茶叶专著《茶经》中也提到了这一情况, 因此, 从史料中可以得知, 中国是最早种植茶的国家, 也是最早饮茶的国家。在古代, 只江西、云南等产茶地区才有茶树, 但是随着茶叶的逐渐普及, 茶树种植也逐渐传遍全国。

从西汉时期开始, 中西方开始了最初的经济贸易, 中国的茶叶也分陆路和海路分别传向世界许多国家, 中国的茶字语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不同的国家, 茶被译成不同的读音。语言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

2 茶的分类与特点

我国的茶文化内涵丰富, 茶的种类繁多, 其中包括了红茶、绿茶、乌龙茶、黑茶、黄茶、白茶等, 每种茶都有独特的味道及特性。在古代, 文人雅士对茶情有独钟, 因为喜欢茶的清新自然、平和质朴, 于是绿茶成为首选。它能够清心明目, 令人放松愉悦, 于是古人喜欢在山水之间品茶清谈, 感受自然之纯朴, 茶之清香。在当今社会中, 人们熟悉的是广告和超市中的各种茶饮料, 因此当代年轻人对于茶的了解也仅限于其饮用和保健功能, 对茶文化内涵几乎很陌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时代, 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 人们希望加强与外界的交流沟通, 于是学习大量的外来文化, 希望能够从外来文化中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和沟通。在这种流行文化的发展之下, 本国的历史文化往往被掩盖, 人们的本国文化知识相对匮乏, 这种现象对中西文化交流发展是不利的。因此, 只有真正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才能在实际交往中克服交流障碍, 进行更顺畅的沟通。

茶根据不同的制造方法和不同品质可分绿茶、红茶、乌龙等几大类。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人们更喜欢饮用绿茶, 其次是红茶和乌龙茶。中国的绿茶种类也十分众多, 其中最受欢迎的是西湖龙井和碧螺春。绿茶有着清心明目的功效, 能够使人心情放松, 感受自然雅致的意境之美。

英国的茶文化可以归结为红茶文化。在十六世纪以后, 随着中西方经济贸易的发展, 英国开始从中国进口茶叶, 在茶叶刚传入英国时, 由于价格昂贵, 饮茶习惯只在英国的皇室贵族中, 后来, 随着茶叶的大量进口, 才逐渐普及到平民百姓, 饮茶也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相比中国人喜欢的绿茶, 英国人更钟爱红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英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茶叶消费国, 英国人每天要喝掉约1.35亿杯茶。茶叶的年消费量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在英语课或者在与外国人交流时, 有的学生由于对茶文化理解不深, 对其对应的语言也缺乏了解, 因此把红茶进行直译, 不仅闹了笑话, 而且也造成了语言交流的障碍。在英语中, 绿茶与红茶的译法并不相同, 绿茶可直译为Green tea, 红茶则不能直译, 而是译为Black tea。红茶的英语意思如果直译则会译成黑茶, 与红茶意思完全不同。有的英语学习者就会对这一译法产生兴趣, 想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由于英国人比较重视茶叶的颜色, 而中国人则更关注茶汤的颜色, 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习俗。通过对红茶译法的了解, 英语学习者不仅能够对词汇有更深刻的记忆, 而且能够提高对英国文化的认识。由此可见, 语言学习和文化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 学习一门外语就要对其对应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对比, 了解其差异所在, 有效地扩大知识层面, 从语言学习中获得更多丰富的知识。

英国虽然是茶叶的消费大国, 但由于地域成本等原因的限制, 大部茶叶都依靠进口。英国人爱喝红茶,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红茶有阿萨姆、斯里兰卡红茶、中国的祁门红茶等。发源于我国福建桐木的武夷红茶中的正山小种, 据说是世界红茶的始祖。

3 茶的饮用方式与礼仪

中国茶文化内涵丰富, 饮茶是茶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饮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饮茶不仅能够解渴, 更能提高精神享受, 饮茶已经从单纯的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中国人在饮茶时, 不仅讲究色、香、味, 更注重茶给人带来的精神感受, 国人喜欢喝清茶, 水中只放茶叶, 而不加其它东西, 就是喜欢茶本身的清香带来的静心明目之感。中国人在泡茶时十分讲究, 对水和茶具有着严格的要求, 茶叶配上好水好茶具, 才算上真正的好茶, 方能体现品茶的“品”字。英国人饮茶对茶品质也很注重, 英国人喜欢喝红茶, 而且喜欢在茶中加入牛奶、糖等食物, 这种饮茶方式也代表了英国茶文化的特点。据传说, 英国的瓷器不如东方瓷器, 在加入滚烫的热水时容易裂开, 于是在冷牛奶中加入热茶饮用, 避免了发生茶具断裂问题。由于牛奶本身是西方流行的饮品, 它可以单独饮用, 也可以和多种饮品一并搭配, 因此在英国及一些西方国家, 茶中加入牛奶是其独特的饮茶方式, 带有浓郁的西方文化特色。

对于中国人来说, 茶不仅能够修身养性, 更是待客必备的一种礼仪形式。有朋友来访, 泡上一壶热茶招待客人, 大方得体。中国人喝茶的时间并不固定, 由于饮茶是一项休闲放松的活动, 因此人们更喜欢饮食过后沏上一杯清茶, 慢慢品尝, 既解身体油腻, 又能平心静气。相比之下, 英国人饮茶的时间比较固定, 包括了上午茶、下午茶, 饮茶时间的固定也体现了英国人对茶的喜爱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态度。饮茶在英国的社交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英国人喝茶往往要配一些茶点, 例如蛋糕、面包、水果等, 由此可以看出, 茶在中国人的心中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即使是在正式的聚会中, 茶也可以是主角。而在英国的餐桌上, 饮茶并不是必须存在的。

4 中英茶文化中的语言分析

在中英语言中, 有许多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汇, 这些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 形成了语言的精华, 真实地展现了不同民族特色。中国古代, 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习俗语言,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茶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英语中也有许多与茶相关的词语, 这些词语也体现了茶在英国人心中的地位。在古代, 由于世界上的茶叶主要产自中国, 因此茶叶在西方国家价格十分昂贵, 可以与黄金相媲美。英语的“all the tea in China”被译为一笔巨大的财富。

5 结语

语言与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的。在语言的学习中, 文化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没有文化做基础, 语言学习无法真正实现。只有通过语言所对应的文化的学习与了解, 才能了解语言的特殊含义。文化作为一个综合体, 语言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对语言的学习与认知, 与其所处的特定文化环境是不能脱离的。本文从中英茶文化的定义、起源、分类、饮用方式及礼仪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对比, 对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 让英语学习者们能够认识语言与文化的重要关系, 使教师能够不拘泥于语言的传统教学模式, 而是从中脱离出来, 形成一种更具鲜明个性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能够克服交流障碍, 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语言。对英国文化的了解对学生进一步了解本国文化也十分有力, 从文化的差异中加强语言学习的主动性, 提升文化素养。

摘要:本文从中英茶文化的定义、起源、分类、饮用方式及礼仪等多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从中发现了中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对英语学习的文化背景有更深入的认识。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是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的整体。

关键词:中英茶文化,差异比较,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乔洁.《中西文化对外语教学的影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太原2006年月第29卷第3期.

3.体育教学茶文化分析论文 篇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冲突;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8-0112-02

一、文化冲突与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关系

随着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深入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逐渐加深,民族之间、文化之间的交融与联系奠定了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基础。但是,在文化交际的同时,沟通了解的不畅造成的误会和冲突也随之而来。文化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不同文化群体之间意识的差异性、语言表达的不确定性和交际方法的隔阂性[1]。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过程中,分析文化冲突的特点,并以此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着现实意义。

(一)文化冲突的分类

跨文化意识是汉维(Hanvey,1979)提出的概念,指理解和承认人类具有各自创造其独特文化的基本能力,不同民族的文化,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存在差异[2]。跨文化意识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旅游、杂志、教科书等对浅层的文化现象有直观了解,但只是表面。第二层次,通过某种文化冲突了解到与自己文化明显不同的现象,但仍无法以自己文化的模式获得理解。第三层次,进入理性分析阶段,认识到居留国文化虽与自己的文化差别悬殊,却有异曲同工之处。第四层次,通过对居留国文化的亲身深入体验,开始熟悉该文化,达到理解甚至认同的程度。

在各个文化群体交流的同时,文化当中的共性元素为跨文化交际奠定了基础,但是相异的元素就为交流制造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冲突:

第一,隐私方面的冲突。在东西方的文化内涵中,对待隐私的概念不同,交际的过程中体现的语言特点也不同。中国文化中的热情和寒暄往往对私人的信息作为拉近彼此距离的话题,所以不介意透露自己的隐私。但是,西方对此则视为隐私,不愿意透露给别人,更不愿意让别人干涉。

第二,客套语方面的冲突。在中国文化中,对于别人的赞赏和羡慕,给予的回答往往是谦虚和客套,认为做得不够好,还应该加强之类的表达。但是,西方对于此则是满心欢喜,对于别人的赞美通常的回答是“Thank you”,丝毫没有谦虚之意。

第三,餐饮礼仪方面的冲突。吃饭就餐时,中国餐饮文化中的传统是一大桌菜,主任和客人推杯换盏,这是礼仪之邦的传统,对于好客的国人从来没有满桌的酒宴最后空盘子的尴尬。但是,这种“礼仪”太过奢侈,因此,西方的餐桌上从来都是自助餐,吃的多少取决于用餐人的实际情况。

(二)文化冲突对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影响

当文化冲突产生以后,在跨文化交际的领域中就要寻找有效的途径解决这种冲突,从而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得以继续。在跨文化交际的教学过程中,就是要不断寻求最佳方法,以适应在异国他乡不同文化氛围中的环境。所以,文化冲突是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解决的问题所在。

二、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文化冲突的特点

文化是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点元素的集合,通过人们的思想、语言、交流体现的意识特点,贯穿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各种民族文化的差异也随着历史、思维、交际逐渐体现出来[3]。

(一)思维意识决定文化冲突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决定着民族文化中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到底是否符合本民族的思维意识。往往一种思维一旦形成定势就很难改变,同时也成为该种文化衡量的标准。例如,中国文化中,往往忽视个人的特点,不讲究“个性”。将有想法、有特点的人或者思想视为不入主流。西方则强调个性化发展,把没有观点随波逐流的思维意识视为“难以理解”。

(二)历史背景影响文化冲突

每一种文化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形成了自己本民族固有的文化习俗、宗教戒律、道德标准、语言表达[4]。因此,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了解历史很难进行语言沟通,更难以了解文化体系。例如,在中西文化体系中,历史的观点向来不同,在中国的历史中,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文化是君主制度,“君君、臣臣”“三从、四德”这些与历史的进程不可分割,对人们的影响相应地就会反射到文化中。而西方的历史进程反映的是“上帝造人”、“人人生而平等”、“自由、民主”。诸如此类的历史进程对文化的影响制约着人们的文化交际,因此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势必会影响到语言的交流。

(三)交际手段制约文化冲突

在跨文化交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文化冲突的各个阶段的特点,以此来调节各个阶段的文化特质。因为,在语言学习的各个阶段交际特点各不相同。初级阶段的交际,集中在语言的使用上,交际者过于集中语言的使用,如何进行有效的交际,达到领会语言的实际应用价值。中级阶段的交际,交际者会对文化现象感兴趣,体会语言交际中出现的文化常识,对文化热点加深了解。高级阶段的交际,交际者会进一步深入学习掌握历史文化、习俗文化、思维意识文化、政治文化等。

三、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的教学

学习一门语言,不仅要学习语言如何使用,更要了解目的语的文化内涵,进行文化之间的互通和互译,这样才能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从理论上讲,语言的使用者不但要认识语言的符号体系,还要注重语言符号背后的文化走向,设想一个语言的使用者,不了解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只单纯地应用语言符号,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就会误会频发,冲突连连。所以,在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中要把跨文化意识应用到教学中,解决这类文化冲突所造成的误会。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训练,就要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的能力,加强跨文化意识。所谓语言交际文化,可以理解为隐含在语言系统中,反映一个民族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跟语言理论和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因素[5]。

(一)跨文化意识是解决文化冲突的手段

跨文化意识是一种交际前的准备意识,是一种交际的过程意识,也是平时进行跨文化学习的意识。要想在交际过程中避免文化冲突,形成跨文化意识并非易事。首先,对要具备尊重当地人文化的意识;其次,深入该种文化进行生产生活,取得他人的尊重;最后融入到该种文化中,达到文化相通,感情相容的地步和程度。

(二)跨文化意识符合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发展趋势

在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只有具备跨文化意识,才能进行有效交际。如今,全球信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日渐加深。要想在各个民族文化之间进行有效交际,避免文化冲突,跨文化意识必不可少。因此,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符合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发展趋势,有利于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盛炎.语言教学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35-39.

[2]陈中.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文大出版社,1999:12.

[3]刘芝琳.王瑞芝.外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56.

[4]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国家教委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办公室,1996:78-81.

4.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分析论文 篇四

基于这种情况,高校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强化舆论宣传作用,树立特色体育文化品牌的理念,设立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主题,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从而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营造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该文就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试探性地提出几点有效策略,以便相关人士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重难点策略

1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全体师生普遍接受和共同奉行的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学校校园文化直接体现在学管工作严格、科学、有效,班风稳定、校风和谐,毕业生整体质量高。

在职业教育学校招生形势严峻的形势下,学校能够始终保持进口旺(招生)、出口畅(分配),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作用

2.1积极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既厌烦上体育课,又喜欢体育活动。

这种奇怪现象是因为传统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技术学习所造成的。

该校在近几年的体育教学改革工作过程中,针对职业教育生源综合素质(特别是身体素质)普遍下降的客观事实,借鉴基础理论课的教改经验,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注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愉快体育教学和分层教学,使体育教学收到实效。

认识学生,尊重学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

要看到每位学生的优点,在公共场合使其得以展示,体现学生自身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为其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降低标准,只要坚持跑下来就是进步,从而实现最终教学目标。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和调动学生对“游戏”、“玩”的本能需要,以学生心理、情感需求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实施教学。

使不同组、不同“层”学生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境的设计、组织形式和教法的选择以及教材创造性运用,都紧紧围绕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同时,通过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直接或间接地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实现师生关系民主,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保障,内在动力得到充分调动,不断提高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圆满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实现体育课的教学目标。

2.2通过组织与开展大型体育活动,体现校园文化理念

要想组织好全校性的、大型的体育活动,这就需要加强多部门的团结与协作。

而往往这些活动,又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加强养成教育,体现班集体凝聚力,反映班风、学风、校风的重要学校体育工作,比如:一年一度的学校田径运动会,每天的课间操组织工作等等。

学校田径运动会,作为一项全校性的体育工作,我们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加强多部门的协作,分工明确。

根据学校场地条件,学生实际情况,积极拓展比赛项目。

其中,每班10男(每人跑200m)、10女(每人跑100m)的20人3000m大接力项目深受师生喜爱。

通过运动会,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班集体凝聚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2.3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创建文明校园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体育课程、运动竞赛、课外体育活动和对外体育交流等多种形式。

2.4“育德于体”,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素质普遍下降,不单纯表现在学习成绩方面,还表现在思想品德等方面。

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是非常普遍的特点。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体育活动,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学生逐步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增强他们团队意识,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待人处世习惯,为他们将来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虽然每个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所不同,但务实精神、法制精神、公正精神是职业道德中共性的内容。

5.体育文化软实力的环境分析论文 篇五

一、河北省体育文化软实力大环境下的价值阐述

(一)河北省体育文化软实力构成及特点

所谓的软实力其是相对于军事、科技、资源、经济等硬实力而言的,其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精神文明建设、国际影响力等文化因素。河北省大力倡导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强省的建设。河北省体育文化软实力环境特点:实现了体育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统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体育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体育、体育活动与文化的融合。

(二)河北省体育文化软实力的环境功能

河北省体育文化软实力其也是衡量一个省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其主要是通过对体育基础水平、体育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力、体育文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以及体育文化发展的条件保障这样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考核的。

(三)河北省体育文化软实力大环境现状

河北省在我国经济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就其体育文化软实力在大环境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就比如在地域体育文化发展中不平衡、政府没有明确的定位、体育文化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机制制约着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体育文化存在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而正是这些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北省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发展。

(四)体育文化软实力培养的原则

加快发展体育文化产业,这是体育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河北省也在不断地晚上体育文化发展战略体系。积极宣传弘扬民族体育文化精神,将体育文化渗透到社区组织中,从而牢固构筑体育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根基。

(五)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意义及目标

就河北省而言,加强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有助于提高其在全国的竞争力,这也是加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河北省也在不断地扩大其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并通过体育制度决策过程中的文化影响力扩大群众的参与度,通过对河北省体育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来更为清晰的认识体育价值、体育情感、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等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

二、凝造河北省体育文化软实力环境的路径

河北省文化软实力其注重人们基本文化权益的更好保障,为了使得社会文化生活更为多彩,体育文化宣传要以身体锻炼活动为媒介,并秉承促进身体健康、全面发展为目标,来培养全民健身意识的一种社会文化文化教育过程,这也对河北省的体育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一)挖掘和提炼体育文化精华,构筑体育文化价值体系

由于体育项目是多种多样的,而体育文化也具有广泛性,要想使得体育文化真正的渗透到人们的心中,就需要对体育文化的精华进行挖掘和提炼,并选取一个或多个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的运动或是优势项目来进行文化的宣传,就比如一提到沧州,我们就会想到这是武术的发源地,而保定也因为每年都会举办空竹节而闻名,邯郸有国际太极拳大会等,这些都是立足于城市文化与体育文化融合,并发展区域特色,创新体育文化品牌,从而更好的构建和完善体育文化价值体系。

(二)充分发挥体育政策制度导向作用,明确下一步的发展战略方向

体育政策制度对体育文化的宣传倡导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这就需要不断地完善体育政策,深化体育制度改革。体育的发展与体育政策的制定息息相关,而体育文化的贯彻落实就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监督,从而实现政策贯彻与执行两者的统一。

(三)加大经济投入,提升体育文化教育科研水平

体育文化软实力环境的凝造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这也决定了体育文化软实力发挥的空间。加大对社区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并不断地提高多渠道筹集资金的能力,这也能够有效的激发全民参与体育的热情。在营造投资的软环境中,还需要对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市场的重点开发,不断提高消费需求,采用创新型的体育市场营销手段,这也能够不断推进河北省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体育文化教育科研,这位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后续支撑。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利用科学的方法来促进体育科研的进步,将体育文化深入到科学研究当中,这也是立足于发展优势产业,学校、企业和政府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加大对体育文化科研项目的培养。

三、结束语

6.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分析论文 篇六

2.1积极探索发掘新媒体的各方面应用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在新媒体的各方面应用中,最应该重点把握的就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能力,比如对体育知识的传播、体育文化的解读及体育政策的宣传等,让人们了解体育文化的价值和功能,可以利用新媒体对国家体育赛事,奥林匹克等国际性比赛进行实时转播,对体育新闻进行及时传播,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腾讯QQ、MSN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向人们传播体育文化知识,让人们及时获得各种体育相关信息,从而引导人们能够在闲暇之余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从各个方面影响和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

2.2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作为两种不同形式的体育文化媒体传播方式,在传播特点上各有千秋,比如,从信息传播的深度与真实度方面来看,传统媒体必然要优于新媒体,而从传播的速度与及时性方面来看,传统媒体必然不如新媒体。所以,我们在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应当做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使他们各自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比如,针对于比较重要的体育竞赛,我们就可以选择既通过传统媒体下的电视、广播、报刊等进行传播,同时也利用网络同步更新,为大众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体育信息,最大限度传播体育文化。

2.3通过新型便捷式移动媒体传播体育文化

便捷式可移动媒体由于其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人们可以自由地获取所需体育信息,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手机的功能也更加完善,尤其是在4G网络逐步普及的情况下,技术的运用、智能手机的诞生,将从根本上改变体育文化的传播方式,新型便捷式移动媒体将是未来体育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趋势。

3.结语

7.体育文化多元共享的分析 篇七

一、多元体育文化

很多年以前,类似奥运会一些国际型体育项目少之又少,由于运动员性别、国籍、身体状况等各方面的条件限制无缘参赛,然而具备参赛资格的又因为参赛人数等外部环境的局限无法参加。由于多方限制条件,一方面不能把一些优质本土的体育文化带入国际轨道,另一方面破灭了很多人的体育梦想。因此大部分人忽视了体育的存在,从而影响体育文化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体育文化也开始全球化发展,各国通过体育文化交流,开始与国际接轨。通过体育文化的多元化,一些局限性的范围开始缩减,体育项目也越来越宽泛,比如从2009年开始国际奥委会以投票形式通过了高尔夫和七人制橄榄球进入了奥运会。多元体育文化发展也越来越普遍,不仅发展势力在国际上变得强大,而且在本国也开启了全民运动模式。

二、多元文化共享

通过体育文化多元化的结合,体育项目以及各国体育人员的增多,体育精神也随之在加强。由于体育文化多元化的共享,让优秀的体育团队以及体育潜力股一一呈现到国际平台上,让大家看到了民族的伟大,看到了本土文化走上国际舞台,以国为傲,为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强大的荣誉光环。

体育精神不仅仅是在国际上多元化发展,而且也应该在本土地方继续发展,为民普及更多体育知识。比如,根据教学形式的不同,以往在小学期间,学生与家长用有色眼镜看待体育课,学生认为身体太累对学习毫无用处,学生家长认为会影响学习浪费时间,即使有些学生感兴趣也会拒千里之外。直到初高中的体育制度改革,体育分数以附加分的形式加入中高考总成绩中,因此学校和老师开始普及体育的重要性,原来体育成绩关乎他们的前程,或许其中的一个体育特长会让自己金榜题名,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学生本人都对体育开始重视。对于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之间通过体育文化的交流,建立了一个共享平台。

三、分析体育文化多元共享

(一)体育文化多元共享的基础

体育文化多元共享的基础内容可以两部分:体育认识和体育行为[1]。体育认识是对体育感性的认知和理解,包括看电视,与体育运动员的交流;而体育行为是人类通过有计划、有目标的方法,以满足体育精神的某种需求而进行的活动,包括参加跳水、游泳比赛等体育项目。

体育对于一些无关人员,可能由于某种原因(年龄、环境、不感兴趣等)而忽略了它的存在,例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的大型奥运会,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开始关注,在现场或者借助电视看到了国家的体育项目的崛起,或者为获奖者喝彩加油,他们相互分享喜悦、交流体育文化,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些信息是体育共享的基础,为体育文化的推广做了铺垫[2]。

(二)体育文化多元共享的核心

尽管体育文化多元共享对于现代社会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最核心的内容是对体育文化的发展以及推广。体育文化多元就表示体育项目以及体育活动的创新,共享就表示体育文化的全球化[3]。由于存在全球化与民族化的矛盾问题,真正的难题是他们的统一,体育文化应该趋向于民族化还是全球化,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体育文化发展规模就会受限。从体育发展理念出发,利用体育文化的多元化,搭建信息交流桥梁,来保护本土体育文化,减小体育民族与全球化冲突,来时体育文化得以继续向前发展[4]。

结语

通过体育文化多元共享,使体育文化有了新型格局,使体育文化发展有了新理念,也使体育清晰明了的发展路线。因为到目前多元化体育文化还没有发展到底,由于西方国家媒体势力占据主导地位,非西方国家的具体形式微弱,但是通过体育文化全球化共享,改善了原有的体育规模,加入了新鲜元素,也会使体育文化发展更加强大。

摘要:体育文化多元化是指不同国家体育人之间通过相互交流,构建一个体育系统,通过多元化的体育平台分享一些理念操作和实践操作,来体现一个伟大的民族特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各方面需求也不断提升,为了满足这种需求,通过建立一个心理、身体发展健康的生活设施,来适应生活节奏的加快。本文结合了体育多元化与体育文化共享的发展,加大了体育文化传播,扩展了体育规模,以此为内容对体育文化多元共享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体育,体育文化,多元共享

参考文献

[1]赵明楠,葛春林.也论体育文化多元共享——兼与史友宽博士商榷[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0:61-64+82.

[2]史友宽.论体育文化多元共享[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04:39-43.

[3]蒋慧.体育文化多元共享视角下藤球与汉代蹴鞠的渊源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5,02:27-29.

8.中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比分析 篇八

【关键词】中西;体育文化;对比分析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事实上是指在中国封建社会农业文化源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而来的;所谓西方体育文化,事实上指的是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源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而来的。中西体育文化的不同包含有母体文化体系和时代性的不同,虽然产生和形成的时代不同,但这两种文化还是可以比较的。我们可以从人与天(自然)的关系、人与人关系、自身内在的关系三个方面来分析不同民族体育文化的差别。

一、人与天(自然)的关系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天(自然)的和谐,不把自然界看成是一种敌对力量,而把它看成是和人类相辅相成,即相互依靠、相互成就的两个方面。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讲天人有统一性,靠天吃饭,不把天人看成是敌对的关系。这种观点有其现实性的基础,是农业社会的反映。以这种生产方式和文化模式形成的传统体育文化就严格以儒家的“天人合一”“身心一元,”、道家“各安天命、无为而治”、佛教的“克己复礼”为哲学基础,以“仁”为核心思想,以保健性、表演性为基本模式,以崇尚人的內在气质、品格、精神修养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形态。因此,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始终强调通过意识活动和肢体动作的演练来“悟道”,并逐步达到“澄悟天机”的意境,进而“天乃通,道乃久,段身不殆”。这些都突出地反映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追求的是一种内涵,一种境界,一种以实现道德和精神的升华作为最高的境界。西方近代工业迅速崛起,造就了他们敢于冒险和扩张的民族性格。他们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看成是敌对的力量,从而使新教伦理中的“天人相对”“天人有别”成为西方体育文化的基础哲学思想。它始终强调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与环境和自身的竞争和超越,崇尚不断达到目标而又不断地超越过去。因而,西方体育文化注重高水平竞技体育的技术、战术和训练方法的研究,强调体格和肌肉的强健。可见,中西方体育文化在此问题上有不同的倾向,当然,这种倾向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二、人与人的关系

贯穿中国几千年的一个核心文化传统,就是“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这就使得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毫无例外地被纳入“不争”的节制之下,其目的始终是强调整体,突出精神或以其旋转为轴心,注重解决局部和整体,个人和群体的关系。西方民族讲究竞争、讲究斗争,就是要征服别的民族,这就使得竞争和超越成为西方体育文化的主旋律,其目的始终强调的是“人的精神”—突出和实现人的主体性,即通过体育的规则、公平、公正等合理形式和内涵把隐藏在人们内心中的各种欲望释放出来,以实现“自由”的境界。简而言之,就是以我为主,突出个人的中心位置。

三、人自身内在的关系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尽管强调“身体”与“精神”的统一,但更看重通过有形的身体活动来促成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人的身体本身,对身体的发展并不作过高的要求,仅仅以养护生命、祛病、防病和延年益寿为主,注意保健养生和健康生命。这种价值观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消极作用。西方体育文化强调个人自由。在西方有一种观点,叫做“社会原子观点”,个人就是一个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我有我的权利,任何人不能侵犯。它突出个人自由、个人的独立性。这有其长处,但也有缺点。西方体育文化过于刚性的趋势和个人利益至上的发展观或许就是它产生各种“人文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过于强调整体和实现人的道德和精神的升华也有其缺点,它导致了发展的迟缓乃至停滞。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比较重视人与天(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西方体育文化则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别和对抗。关于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众多研究者进行多方位和多层次的论述,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主静,西方体育文化主动;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注重道德和精神的抽象升华,西方体育文化注重对机体的竞争,强调现实物质形态的超越等等。这些观点虽然从局部对这两种体育文化的差异进行了“人为对立”的分析,但过于强调二者的绝对对立,非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二者进行具体的比较和对立研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分析结果的片面性。因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也有讲动的,西方体育文化也有讲静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固然有精神文明,但也有物质形态的超越,西方体育文化固然注重物质形态的超越,但也强调精神的抽象升华。试想离开任何一极的纯粹传统体育文化或西方体育文化还具有存在和向前发展的动力吗?文化本身并没有优劣的区分。应该说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比较注重和谐统一,西方体育文化比较重视对抗斗争。西方体育文化中也有和谐,它所蕴涵的公正、公平等品质本身就是和谐的体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多讲和谐,但事实上不和谐的情况也很严重,武术中门派之争,统治阶级和平民阶级参与体育的不平等性等都与和谐相违背的。

参考文献:

[1]朱杰等.全球化语境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SWOT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3-76.

[2]崔乐泉.21世纪的中国体育文化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4:14-15.

9.体育教学茶文化分析论文 篇九

一、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功能特征

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由于其通过创意将社会体育资源与文化资源以某种经济运行方式联系在一起共同发展,其在发展中体现出较为明显的社会、经济、文化、体育功能。在社会功能方面,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会有归属需求、社会交往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较高层面需求,需要得到满足,而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体育产业的不同在于,其会通过体育活动的创新,不断满足人的新需求,比如在归属需求方面,社会化体育活动创造性的形成体育团队,会将某些具有共同体育爱好的人形成一个群体;又如在自我实现需求方面,某些小众体育爱好者,通过参加小众化体育创意活动,体现自我的存在,实现自我的价值。在经济功能方面,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创意的构想与实施,能够将各种资源集聚起来,并且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在资源集聚方面,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尊重并发挥人才资源的优势,合理利用人才资源的创意思维与专业才能,汇集科技、文化、知识、体育各种资源,形成一种新的体育活动模式。体育创意产业的产业融合功能,是指将各类资源集聚之后,新的体育活动模式,会打破汇集而成的资源之间的产业壁垒,充足产业发展各种要素,进行形成产业发展新合力,推动产业市场效益的最大化。在文化功能方面,体育产业借助文化创意发展,文化艺术依托体育活动推广,是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会推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比如各国国家的奥运会,尤其是奥运会的开幕式,促进了世界了解主办国的文化传统;会带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比如体育产业与休闲文化结合,形成的广场舞等体育休闲文化,推动了广场文化的发展;会加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武术等体育活动与电视的结合,就对武术文化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体育功能方面,体育文化创意产业能够扩充和壮大体育市场,比如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电子竞技体育活动,就日渐形成了一个新的领域,产业活跃度不断提升,产业规模日益扩大;能够引领和带动群众体育活动,类似气排球等体育创意活动,将专业化体育活动适当改造,降低了运动的难度,增加了群众的运动参与度;能够发展和壮大竞技体育规模,最为明显的是类似于NBA等专业化竞技体育与传媒的联姻,扩大了竞技体育的受众群体,增加了竞技体育的转播收益,进而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壮大。

二、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机制

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由外部动力因素与内部动力因素共同推动,并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发展机制,不断促进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增加。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外部动力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科技、需求等要素。社会要素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从工业社会进入到后工业时代,社会群体消费不断个性化、多元化,社会发展不断强调软实力的增强,科技与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人们具有较多的休闲时间,种种社会发展情况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经济要素是指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出现与发展,制造业不再是经济发展的主体,而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休闲经济、体验经济等新兴经济形态,改变了经济发展格局,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顺势而生。文化要素是指21世纪本身就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朝阳时代,各种富有创意的文化符号与文化消费,逐渐与体育产业发展联系在一起,为体育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文化动力;科技要素可以提现在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各个方面,某些科技要素的发展直接促进了体育赛事的改革,而在体育装备行业,各种科技元素的加入,使得体育运动的科技含量日益提升;需求要素主要体现在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增加,以及恩格尔系数的不断降低,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开始增加,相应的开支逐渐提高,消费的`个性化、多元化与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逐渐匹配。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内部动力因素包括价值追求、创意能力两大要素。价值追求是指在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动下,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逐渐认识到谋求价值最大化,除开基本的使用价值回报之外,要加大附加值的创造,而附加值的来源则主要是创意的开发与运用;创意能力是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要求产业在运营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创意原生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以创意思维的运用带动整个产业的不断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就是内外部要素不断重新组合叠加,产生新的发展形态的一个过程。而在整个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内部要素居中,外部要素分布在外围,产业发展通过内外部要素的不断联系,以及产业运营将这种联系转变为一种产品,相互协同,形成一个动力体系,带动产业整体发展。

三、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策略

在体育文化创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内外部要素的联系与组合,会受到管理体系、品牌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要素等制约,这也是当前困扰我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几大瓶颈,为此,我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策略有:首先,改革管理体制。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由于举国体制在国家奥运战略中有着重大的价值与意义,并且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在体育产业中不断拓展,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举国体制,即有国家行政机构牵头发展体育产业,其弊端不断显性。在近年来的篮球、足球管理体制改革中,随着国家行政机构不断向篮球、足球社会化协会放权,这一领域的体育产业发展开始显现活力。因此,改革管理体制,由社会化体育协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壮大体育产业,才能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打开通道。其次,强化品牌驱动。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不论是在装备生产领域还是在赛事组织层面,都是通过培育和发展品牌,促进产业的发展。国外体育装备品牌耐克、阿迪的发展如此;美国篮球职业联赛、欧洲足球联赛等赛事的拓展也是如此。我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以品牌为驱动,围绕品牌的培育与发展,整合产业要素,净化产业环境,引导产业升级。在国内体育装备品牌方面,要以各种政策资源优势,引导体育装备品牌的升级换代,要以强有力的品牌保护举措,推动品牌健康发展。在国内体育赛事品牌方面,要以强有力的赛事组织措施,提升品牌的知名度;要以规范化的管理体制机制,确保品牌的美誉度。再者,培养人才队伍。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注定是体育、文化、经济、管理、科技等因素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各类高等院校应该按照国家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政策意见措施,加大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在相关体育文化创意专业的基础上,通过课程的调整与叠加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强化人才的复合型能力;另一方面,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各个行业,也应该依据产业发展的趋势,加大人才继续教育的培训力度,通过选派人才进修,邀请高水平人才讲座等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增强人才的能力素质,以适应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最后,拓展融资渠道。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为此,国家应该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其他产业资金,进入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社会资本也应该以敏锐的市场意识,捕捉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机遇,跨行业、跨区域调配资金,促推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悦.我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和发展探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3):24-25.

10.体育教学茶文化分析论文 篇十

关键词:河南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教师

中图分类号: g80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0-02

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学生有直接导向作用。深刻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行为规范。处于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主体包括校领导、教师(体育教师,其他学科教师)和学生。他们对体育的认识层次、情感、投入程度、投入方式等是建设好校园体育文化的关键因素。他们对体育的认可、支持程度直接影响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笔者就校领导、体育教师、其他学科教师做一些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河南省12所高职院校的240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询和阅读相关资料,为本课题的论述提供体育理论上的依据。

(二)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发放教师问卷240份,回收230份,其中有效问卷222份,有效率92.5%。

(三)数理统计法

对获取的数据主要运用excel数据软件进行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主管领导的调查与分析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主管体育的校领导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组织者,他们的办学指导思想、行政决策等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与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具体营造。因此,主管体育的校领导首先要提高对体育的认识,要明白体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充分认识学校体育是一个多目标多功能的系统。

从调查表(见表3-1)可以看出:主管体育的学校领导已经把体育作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加以设置,有67.5%的学校领导定期召开体育工作研讨会,且对学校体育建设有长远规划,这为河南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体育教师的调查与分析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担负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帮助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人才的重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帅。

笔者通过查阅各校在校学生人数及体育教师人数,12所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与学生人数的比值为1:232,师生比过大,教学工作繁重。这一比值与国家教育部要求的比值l:120一150相比,已大大超过最高限值。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说明教师数量明显不足。从教师的职称结构看,以讲师为主,高职称占21.8%,而正高仅占1.8%,高级职称偏低。从教师的学历结构看,以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为主,目前还没有一名博士研究生在高职院校中从事体育教师工作。从教师的年龄结构看,目前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年龄主要在31-40岁之间。从本次调查结果看,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已完成了新老交替的过程,呈现出教师年轻化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来,各高职院校招生人数逐渐增多,相对应教师人数也得到增加的结果,在体育教师总数中有20%是近几年新进人员,这批新鲜血液的注入再加上50年代、60年代毕业的老教师的相继退休,使得教师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教师队伍的年轻化,有利于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的形成和掌握。第二,从(图

2、图4)可以看出,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比较显著,教师的个性品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学生能够把老师当作朋友。表明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比较高附有爱心、深受学生喜欢,能够很好的与学生相互沟通。他们的个性、品质以内隐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所以体育教师应时刻加强自身修养。第三,从(图

1、图3)可以看出,体育教师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的只占28.6%,在体育课堂之外与学生一起活动的时间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体育知识掌握效果,这就使教师对学生的示范教育作用大打折。学生锻炼时不能充分应用在体育课上所学的技术,学习氛围较差,直接限制他们体育技术的精益求精和体育观念更新,影响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设校园体育文化。

四、河南省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教师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和在体育活动中身体力行不够

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逐步趋向年轻化,且是一支富有爱心,深受学生喜欢的队伍、但年轻教师继续教育不够,造成学术氛围差,运动技术仍停留在原来所学的层次上,交流机会少,闭关自守,体育理念落后,影响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丰富,导致作为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主力军缺乏创造性。大部分的体育教师很少和学生一起活动,这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大缺憾。

(二)其他学科教师体育健身意识差

作为学生表率的其他学科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文化知识,也应十分关心学生的身体是否健康。但他们大多数认为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会影响学习成绩,很少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他们本身也很少积极主动参与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体育教学

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体育观念对学生的体育观和体育意识的形成、对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的培养产生着极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1一2项体育锻炼项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工体育”价值观,明确“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对体育活动及其效能的感知认识和良好的全面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意识参加体育活动为他们带来学习的动力和精神活力,认识到体育的价值,最终形成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

(二)增强其他学科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11.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管理机制分析 篇十一

摘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品牌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管理机制,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运动氛围,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因此,对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管理机制进行分析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围绕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管理机制这一中心论点,先浅析了當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管理的状况,并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管理的举措。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高校体育;管理机制;举措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53-0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特定的高校校园环境范围内,人们共同参与,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独特的体育物质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在当前的高校校园中,存在着诸如校园缺乏体育运动氛围、体育评价机制不完善、学生的体育观念存在局限等状况。这意味着高校应当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管理,从而创建完善的体育评价机制,普及正确的体育观念,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运动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一、当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管理状况

(一)校园缺乏体育运动氛围。笔者观察发现,在当前的高校校园里,缺乏体育运动氛围。高校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裕,学生原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强身健体。但是很多学生却将其用来玩手机、刷微博、刷动态、打游戏等,众多学生处在这样的氛围中,愈发地缺少体育锻炼意识,陷入恶性循环。

(二)体育评价机制存在不足。很多高校的体育评价机制,比较关注学生的基本体育测试指数如身高体重指数、肺活量指数、坐卧体前屈指数等是否达标,学生在选修的体育项目中是否完成了项目动作、运动技能是否达标,片面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体育成绩,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机制不完善,整体体育评价机制存在不足。

(三)学生的体育观念局限性。受“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很多高校学生的体育观念存在局限。一方面,不少高校学生认为体育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娱乐活动,在选修体育项目时,也偏爱选择趣味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如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定向越野等;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师为了吸引学生选择其课程,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过多使用游戏教学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体育感念往往也受此影响。

二、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管理的举措

(一)营造良好运动氛围。良好的校园体育运动氛围,可以促使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在校园中形成积极活跃的体育锻炼风气,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逐渐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养成主动锻炼的习惯,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高校可以结合自身校情,加大对校园体育设备和体育管理系统的资金投入力度,创设数字化体育校园。比如高校可以构建高校体育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已有的校园一卡通,在每个体育锻炼点安装刷卡机,记录学生的锻炼时间、锻炼项目和锻炼频率,收集这些数据信息,让学生通过平台就能查询。另外,现在移动智能终端尤其是移动智能设备广为普及,学校可以尝试开发高效体育APP客户端,让学生在手机上打开客户端软件,就能及时获取所需的信息,比如今天有多少人参加了体育运动、哪项体育项目的锻炼人数多、项目运动排名、哪个体育场馆可以使用、在客户端上寻找志同道合的校友组队锻炼等。

(二)完善体育评价机制。完善的体育评价机制,可以充分考察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让学生意识到该如何做才能提高自身的体育综合素质。比如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评价和体育测试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评价内容上,除了以往的基本体育测试指数和动作技能完成指数以外,将学生的体育态度和体育参与过程也纳入其中,这需要体育教师多关注学生的日常体育表现。同时,学校还可以创设体育奖评制度,激励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比如学校可以分析、统计学生的体育运动情况,进行等级划分,设定为若干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不同的分值,纳入到学生体育综合成绩中,将学生的体育综合成绩与学校的评优表先挂钩,以此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创造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

(三)普及正确体育观念。当前,我们国家提出“全民健身”的口号,倡导全民做到每天参加一次以上的体育锻炼活动,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健康水平。在高校校园中普及正确的体育观念,能够促使学生正确对待体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意识。与此同时,也能在校园中形成健康阳光的体育运动风气,创造独具特色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例如学校可以在高校体育信息化平台上开展宣传教育,还可以创设校园体育微博账号、校园体育微信公众账号等,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普及正确的体育观念,介绍体育项目的运动技巧和注意事项,发布校园体育建设的工作进展等。另外,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也直接影响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学校需要做好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邀请体育教学界的先进模范工作者开展体育教学心得交流,或者给体育教师提供外出培训、远程培训的机会,更新完善体育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观念,提高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创造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管理中,存在着校园缺乏体育运动氛围,学生缺少体育锻炼意识,体育评价机制存在不足,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机制不完善,学生的体育观念存在局限等现象。高校应当认真分析校园体育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校情,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管理,构建高校体育信息化平台,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运动氛围,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促使学生参与到校园体育运动中;完善体育评价机制,全面考察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尝试常设体育奖评制度,激励学生积极主动进行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刘森,薄雪松. 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机制研究[J]. 职业时空,2012,09:75-76.

[2]刘祺,李联凯,刘兰涛,周成武.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管理机制研究[J]. 求知导刊,2015,12:112-113.

[3]张文,陈建国. 健康重庆环境下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机制的研究[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02:44-45.

12.对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的分析 篇十二

一、丰富学生的跨文化知识

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前提条件就是要帮助学生了中西的文化差异和语言的表达区别。许多事物由于地区不同和文化的差异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差异特出的表现就是语言的差异, 许多文化的差异都在语言上表现出来。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民族都有字的不同的文字和不同的语言, 语言是文化差异的突出表现。要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就要首先从语言学习和理解上入手, 通过不同的语言表达去理解不同的文化习惯和生活习惯。在教学中要通过语言的学习, 增加和丰富学生的跨文化知识, 为提高学生的不同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提供条件。

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进入21世纪, 英语作为对外交流的工具, 其地位和作用日趋显著。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提高, 国际互联网的开通,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 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各国人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为此, 我国的英语教学也紧扣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 为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而努力。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把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列为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之一, 英语学习就是一种文化学习。英语教学就不能是单纯的语言教学, 还应扩大学生的视野, 帮助他们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 教会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理解一种不同于母语文化的异文化。

2.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是语言学习内在的要求

众所周知, 语言不是独立于文化之外的物质。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交流中形成的非物质产品, 是人类文化的产物, 离开了文化氛围, 它是空洞的、无意义的, 也无法为人们之间的交流服务。因此, 英语教学的目的, 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 而且还要使他们了解英语所依附和产生的英语文化。最终能运用语言顺利完成跨文化交流的任务,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机会, 而不是让学生做机械的语法练习, 从而使他们在一定情景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创造性地完成某项任务。

三、应对策略及建议性途径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扫除跨文化交际过程的绊脚石, 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使用能力和语言运用的得体性。也就是说英语教学应该将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之中, 抓住文化障碍、误解和冲突的焦点,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避免出现“文化错误”。

1.必须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文化素养

跨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 从广义上讲, 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 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 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跨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结交外国朋友, 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 观赏外国电影电视录像, 学习外文歌曲等多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作为一名外语教师, 必须不断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才能适应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要求。

2.让学生明白中西文化是存在差异的以及懂得得体运用语言的重要性

教师必须让学生知道或明白中西文化差异是存在的。比如:打招呼 (Greetings)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英语国家, 朋友在街上见面都习惯打招呼问候, 在这方面, 两者也存在着差异。在英语国家, 人们只用一些简单的问候语来招呼对方, 如“Hello”“How do you do”“How are you”等。在中国, 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 他们见到外国人时, 就会用中国人的习惯去打招呼, 如“Have you eaten” (你吃了吗) “Where are you going” (你去哪) “Are you going to work” (你是去上班吗) 等。对于所有这些问题, 外国人都会感到迷惑不解, 他们会认为你是在邀请他们吃饭或你有麻烦了需要他们的帮助。

3.充分挖掘现有课程的文化因素, 随时渗透文化意识

教材的内容安排上, 大量渗透了英美文化知识, 依据教材进一步拓展知识, 把更多的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增加对西方节日的介绍, 这样可以激起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节日兴趣, 教师适时大量输入节日方面的文化信息, 同时与中国的传统节日进行对比, 利用网络、视频等媒体, 让学生从广度和深度上全面了解此文化信息, 使学生很快掌握两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及学习兴趣。

4.创设合理情境, 加强语言得体训练

很多英语教师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 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 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 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言语规范与言语得体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得体性是作为衡量言语是否恰当的主要标准, 是交际的最高原则。学生常把言语规范与言语得体混为一谈, 多数情况下, 只顾规范而忽视得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合理情境, 给予学生一定量的语用知识和文化信息, 在实践中内化文化意识, 在运用中提升言语得体性。

5.话题教学, 渗透文化

初中英语的教材是以中心功能话题来编排各个单元的。一般来讲, 一个中心话题, 一个单元。每个话题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东西方的文化。如果属于东西文化共有的, 学生易于理解, 但有文化差异时, 学生往往按中国的思维习惯, 文化习俗去套, 结果语用不得体。教师要有对文化差异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和知晓度。这样在学生即将遇到或已经遇到的差异问题就可以很好地处理, 让学生能跨越这些障碍, 实现跨文化交际。

13.体育教学茶文化分析论文 篇十三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对室内的设计和装修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对室内设计的要求,室内设计的技术和风格也在不断地创新、完善,大大促进了我国室内设计领域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越来越迅猛,多元化文化发展已经形成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种情势下,我国室内设计的内容和风格也盲目地借鉴了一些西方国家的经验,遗失了一些我们的传统,这就大大阻碍了我国室内设计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的步伐。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对室内设计教学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它们加以改进,大力发展我国的室内设计。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室内设计教学 应用 室内设计

近几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尤其是在室内设计的教学当中,重视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发展新的趋势。因为我国室内设计教学发展的比较晚,大多数都是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和内容,所以现代的室内设计教学中大都仍以西方的教学经验、模式、方法为主。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我们对室内设计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大力的研究和探索,将这种教学模式,运用到现代的室内设计教学当中。由于受到当今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我国室内设计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模式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走入了误区。原因就是盲目学习西方的室内设计教学经验,使得我国室内设计教学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身的根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室内设计教学的健康发展。甚至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逐渐地引起室内设计人员的注意,他们开始对其进行改进,并开始将室内设计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教学体系,并将这种带有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教学广泛地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对室内设计和传统中国文化的认识

要想将传统中国文化和室内设计教学有效地结合到一起,我们必须要了解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什么是室内设计。只有将这些概念和内容了解清楚,才可以对两者进行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各具特色,包含诸多领域,只能简单的对其进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演化而汇聚形成的一种中华民族特色,中华民族风貌的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称,是数千年来在我们中华民族领域内由我们的先祖所创造的。它包含着诸子百家的著作、思想和道理包含着琴棋书画等各种艺术、传统的文学、传统的节日习俗、中国的戏剧、中国医学、中国建筑和风格、中国的汉字和语言、中国的宗教哲学、民间的工艺技术、中华地域文化、中国的医学和衣冠服饰、中国传统的音乐和神话传说、中国的对联等诸多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历史,内容博大精深。

室内设计。随着建筑设施样式不断增多,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室内设计也在不断创新改进,用来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室内设计主要就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建筑物所处的环境和一些标准,运用一些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的一些相关原理,创建一个舒适的、优美的,具有合理的功能、能够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的室内环境。这种环境不仅能让人们舒适生活在其中,同样也能够为人们的精神带来一种享受。现在的室内设计越来越接近自然,不断地朝着自然化方向发展,利用一些现代技术,将人们的生活环境建造得像自然形成的一样。室内设计除了满足人们的居住功能以外,还得拥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建造得就像艺术品一样。室内设计还要求讲究个性化,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性格和喜好,专门为其打造符合其性格和喜好的室内环境。除了这些以外,室内设计的实施还需要一定的技术,这也是建造室内环境的必要条件。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应用的分析

当今社会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要求也越来越高,室内设计教育也开始逐渐注重强调要牢牢地打好基础,培养一些复合型人才。现在的室内设计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以外,更加注重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注重大力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但是,在教学中因受到西方国家经验的影响,导致教学方法、结构和内容上都是西方国家占据主导位置。目前我国室内设计教学是以包豪斯体系为基础,设计的风格以国际化风格为主。对学生的培养主要就是设计倾向时尚化、国际化、前卫化,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空间的作用。这样教出来的设计人员我们的教学目标有着巨大的偏差,最主要的就是没有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设计的基础,偏离了室内设计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教学模式的轨道。因此,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增加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对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室内设计人才,具有非常大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实验。

1.这次实验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和学习其中的内涵和精髓,并与室内设计教学理念相结合,形成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设计出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室内设计作品。

2.实验过程。通过一些相关的课题作业来训练学生,培养学生对分析的敏锐性,使学生在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作品中寻找设计的灵感,并与现代的室内设计手段相结合,从而实现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室内设计。具体做法是:让学生选择一篇古代散文作品,以作品中的文字为素材,经过自己的想象,设计出具有文学意境的酒店大厅空间形象。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都非常积极,有很大的热情,纷纷用自己的方式来寻找自己喜欢的、适合创作的中国古代散文文学作品素材,并且通过查阅资料、典籍来进行理解和总结,寻找与酒店设计相符的内容,设计出具有中国文学意境的空间形象。

然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分析,对他们的创作步骤和想法进行详细的解说。(1)对学生创作空间来源进行分析。通过对那篇具有诗情画意的古代散文作品的分析,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那些描绘山水相映之美的画面作为创作设计空间的主要题材。(2)对学生创作构思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构思的时候,通过文字描述的山水画面进行想象,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在文章内容的约束下,仿照其中的文字进行设想,将文字背后的那种韵味给表现出来。经过老师的指导之后,学生明白了在初步设计的时候不能只盯着素材,应该将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将其中的内涵给表现出来。经过思考之后,学生慢慢地找到了文字中的内涵,寻找到了创作的灵感。古人所表达出来的山水相映之美,其实就是为了表现出自己追求那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所以我们应将自然融入到所设计的空间形象当中。

接着,我们要求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作品当中寻找灵感,进行茶社空间设计。让学生寻找相符合的中国古典诗歌作品,并以作品中的内容,作为本次设计的素材,通过文字内表达的画面,经过自己的加工想象,设计出富有文化韵味的茶社空间形象。在整个作业的设计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地收集要用到的资料,从材料当中汲取精华,结合现在的室内设计手法,力争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室内设计作品。我们发现,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了解更多室内设计相关的知识,将传统文化更好的地应用到室内设计中,我们还须进行一个重要的训练。

三、在室内空间设计中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我们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市场进行调查分析,确定自己想要设计的题目,进行具有文化内涵的空间设计。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室内设计的一些常规要点,再者就是着重地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在设计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并且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具体地运用到设计中,完美地与室内设计相结合。通过这次教学实践,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在室内设计创作中的相互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有着良好的效果。

这是对学生的作业展示厅的设计。我对民间的一些剪纸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作业训练的时候我从市场调查和一些资料入手,最终以中国民间剪纸展示厅为题进行室内空间设计。经过对民间剪纸艺术的调查,对它的出现、发展和成果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为民间剪纸艺术展示厅的设计创作奠定了基础。

创意构思过程。在室内设计创作的整个过程中,创意构思非常的重要,首先是要确立设计概念。这次确立设计概念的主旨在于挖掘民间剪纸的文化内涵。在具体的设计表现中,选择了民间剪纸典型的富贵如意为主要的参考题材,以剪纸的造型特点为空间造型法则。在最后的时候,民间剪纸艺术展示厅的空间设计将文化内涵给表达出来,将民间的民族风俗特点和地域特色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所设计的展示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根据各地剪纸艺术特点的不同,所设计的展示厅空间也有着很大的不同,河南地区的剪纸展厅以元代登封的观星台为外观雏形,使中原文化民间剪纸风貌全面地展示在人们的眼前;陕北设计出来的是窑洞为主要的形象符号,反映出了陕西剪纸的风貌。

四、结 语

在室内设计教学当中,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其中,不但要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色,还要跟随时代的发展,注重与时俱进,做到传统文化和现代室内设计完美的结合。在具体的室内设计教学计划中,需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形成可以满足时代需求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出更多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书鸿.室内设计概论[J].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 杨敏.中国传统陈设艺术理论浅谈[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07)

[3] 胡大勇.室内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J].装饰,2006(05)

作者单位:

李三一,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大风车二年级音乐下一篇:食品安全进校园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