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乡村建设工作总结

2024-11-20

生态乡村建设工作总结(通用8篇)

1.生态乡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一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县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决策部署,准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按照“天蓝、水清、地绿”以及“宜居、宜业、宜游”的总体要求,深入推进辖区环境综合整治、植树造林、生态扶贫、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推行“河长制”等,改善环境质量,为旺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镇距西面迭部县城43公里,距南面腊子口60公里,全镇总面积平方公里,辖9个村委会,26个村民小组,1526户6202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5%以上,是藏民族聚居区。辖区山高谷深,峰峦叠翠,森林广袤,植被覆盖率达80%以上。旺藏镇处于迭部县的中心地段,有次日那毛主席故居、红色寺院旺藏寺、崔古仓开仓放粮遗址等丰富的红色资源,有迭部县最大的经果林生产基地,物产丰富、资源广集,是迭部县重点打造的旅游特色乡镇。

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一)多措并举多点发力。

提高认识,强化责任。认真学习贯彻____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特别是“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以《环境保护法》为遵循,以创建全域无垃圾示范区为抓手,坚持“保护、发展、稳定”的原则,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进一步把“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具体化。

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宣传牌、新媒体等方式,深入乡村、企业、寺院、学校大力宣传生态环境相关管理条例和法律法规知识,重点围绕环境日、地球日等主题,以政务公开栏、工作微信群等为载体,运用视频、图片、数字、专题、标语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环保宣传,形成了全镇上下人人知晓“环保”、关注“环保”、支持“环保”、参与“环保”、谋划“环保”的浓厚氛围。

健全机制,强化保障。突出抓好 “一把手” 责任建设,划分责任区域,明确包抓责任人,坚持“预防为主、严厉打击”的原则,充分发挥生态护林员、草管员、保洁员等生态保护力量,形成了干群联动、人人参与的生态保护体系,积极督促帮助各村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村规民约,并形成长效机制。

(二)紧盯问题综合治理。

把做好中央和省、州级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的整改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切实负起政治责任,科学制定整改方案,扎实开展整改工作,确保整改及时到位、落地见效。结合中央和省、州级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联合旺藏林场、水泊沟林场对辖区生态保护工作进行自查自纠,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多次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联合执法。截至目前,曹世砂场、茨日那砂场、九龙峡水电站整改工作已通过州县自验,完成了旺藏水电站拆除工作。积极配合中央和省州县环保督查组工作,将反馈的问题,及时整改,对环境破坏事件处理采取零容忍态度,引导群众树立环境保护大局意识。

(三)久久为功成效显著。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着眼当下,生态保护与治理正为旺藏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树立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提供有力指引。

环境卫生整治力度不断加大:以创建全域无垃圾示范区为抓手,划分责任区域,明确包抓责任人,重点卫生区域聘请环卫工进行打扫,镇上督促帮助各村把环境卫生工作纳入村规民约,并形成长效机制。

林业资源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积极打造绿色旅游长廊工程,为提升我辖区绿色旅游形象,为筑牢绿色屏障奠定坚实的基础,我镇统一安排部署并沿江种植树木,对沿路空地进行平整与种植花草。

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以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抓手,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旅游专业村,将基础条件具备、发展优势明显的公路沿线、景区周边村庄优先打造。20__年加快实施在吉村、高日村、卡浪村、格义那村、科牙村5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目前,已开工建设当中;对20__年实施的亚日村、九龙峡村、旺藏村、曲子布卡村、上其尔村、下其尔村6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项目做好收尾工作,着力解决好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规划不到位、建设工期长等突出问题。

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几点思考

第一、当前我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生态环境治理不平衡,整改区域多、难度大。二是生态产业层次低、增收效果不明显。三是生态旅游综合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第二、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在思想上应正确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关系:从重经济轻生态保护转变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举,从环境保护滞后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在措施上,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在行动上,动员全镇力量共同参与环境保护,齐心协力保护生态环境。

第三、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生态保护建设不松懈

20__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极为重要。当前,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又面临严峻的考验。我们只有明确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措施,以更大的力度,更务实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做好每项工作,认认真真办好每件事情,以创新的思维谋全局,坚持既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总结发展经验,把握准确脉搏,在认清形势中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就我镇而言,目前仍处在打基础、强发展的阶段,转型发展初步形成,产业发展稳步推进,尤其是脱贫攻坚整改工作,需要继续加大力度完善,实实在在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我镇基础条件薄弱、支撑产业不足、公共服务滞后等问题还非常突出,我们要应用科技、信息、文化等手段,积极探索群众致富之路,要以“三变”为重点,彻底解决产业发展缓慢,群众增收幅度小的问题。因此,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村组干部要主动适应新挑战,在经济社会下行压力大的情况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强基础、促改革、防风险,主动有效地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综合研判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机遇与挑战同在;科学分析我镇发展现状,优势与短板共存。但总体上看我们仍处于大有可为、大可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和发展加速期。只要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县委的决策部署,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用好政策、危中求机,发挥优势、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适应新常态、开创新局面、实现新发展。

二、突出重点,攻坚克难,全面有序推进各项工作稳步发展

20__年,是全面小康社会攻坚决胜的关键发力之年,“”精神为我们指导了工作思路,我们将奋发图强,加速推进各项工作,特别是今年将迎来党的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盛会大事,意义特殊而深远、责任重大而艰巨、使命光荣而神圣。镇党委做好今年全镇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紧盯20__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围绕生态立乡、教育兴乡、产业富乡、文化撑乡、旅游活乡、稳定安乡六大思路,突出党的建设、精准扶贫、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红色旅游、环卫整治、全域治理六个着力重点,攻坚克难,迎刃而上,奋力创建全国文明乡、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乡、全州红色旅游先行区、全县绿色产业示范区。为了达到今年全乡各项工作的总体要求,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紧盯脱贫攻坚这个“一号工程”,在“精准”施策中助推全面小康。我们要以“1236”扶贫攻坚战略为抓手,集中各种惠民政策,结合“精准帮扶”行动,整合各种帮扶资源,集中精力投入到贫困村和贫困户,大力改善基础条件及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脱贫致富提供有利条件和保障。同时,引导贫困村民克服简单的等、靠、要思想,努力通过思想引导、联系帮扶和农牧村实用技术培训,增强“造血”功能,使贫困家庭牢固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积极发展、主动发展的信心,切实提高发家致富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发展的活力,进而实现脱贫致富。一要吃透政策,摸清底数。各包片领导、驻村干部、驻村工作帮扶队人员、挂职第一书记、村组干部要把学习研究政策,特别是吃透弄懂精准扶贫各项决策部署作为一门必修课,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不断提高政策水平。严格按照“12345”精准识别程序、“4342”脱贫验收责任程序、“853”挂图作业要求,对全乡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回头看”,对扶贫对象、政策落实、工作效果进行全覆盖、地毯式、无遗漏排查核查,及时纠正问题,真正做到“平台8个准”“村村5张图”“3本账”,做到扶贫对象进、出、退的精准动态管理,确保大数据平台信息采集准确、统计分析可靠,为提高脱贫攻坚的精准度提供准确依据。二要多措并举,形成合力。牢固树立脱贫靠自立、致富靠科技的思想,培育脱贫致富典型,推广典型经验;要发挥好双联帮扶队的作用,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切实把脱贫计划制定好、扶贫政策宣传好、贫困群众引导好、工作措施落实好。要牢固树立“扶贫不扶懒”的鲜明导向,坚决纠正一些贫困户“等人送小康”的心态,既从思想上引导教育,又建立退出机制,有效调动兴家致富积极性,使广大群众成为脱贫攻坚的主体力量。

(二)齐抓共管,全力做细做实森林(草原)民宅防火工作。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靠实责任、强化担当,细化措施、完善机制,全力以赴将森林(草原)民宅防火工作进一步做细做实。各村包片领导、驻村干部,寺庙办主任、寺管会主任,二场、五场主要负责人作为防火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把防火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亲自安排部署、亲自抓工作落实,形成逐级抓落实机制;要坚持不懈的开展森林(草原)民宅防火宣传,进一步普及防火知识,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广大干部群众思想上树立起一道防火线。乡上联合二场和五场成立防火检查组,对责任制落实、宣传教育、火源管理、柴才分离、烟囱管理、应急预案制定、值班值守等工作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火灾预防工作真正部署到位,实现有效预防火灾的目标。

(三)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全面完成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4月8日县上召开了全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工作会议,传达了全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是今年全州“一号工程”绝不能以任何理由搪塞上级部门的决策部署,更不能在小康村建设上讨价还价、蜻蜓点水、蒙混过关。今年我乡有2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帕尕村、尼坝村)的建设任务,这是推进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和有效平台,我们必须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对待,超前谋划、主动作为,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抓好贯彻落实,小康村建设一定要体现民族和地域风格,注重与周边环境协调融洽,既有统一标准,又彰显个性特点,要避免同质化、体现多样化、突出特色化,确保全面完成2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任务。

(四)全力打造美丽乡村,抓好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提档升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是提升文明程度、发展生态旅游、实现小康目标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各村、各部门一定要把整治环境卫生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来对待,要在巩固提高当前整治成效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抓好5个行政村、16个村民小组、3座寺院、次日那景区、白龙江沿岸、省道沿线和乡村公路沿线等重点区域的整治工作。要借助环境卫生整治这个平台,加快培养群众讲文明的意识和讲卫生的习惯,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实现网格化管理、村民自管化模式,不能因为贫穷而使不讲文明、不讲卫生的传统陋习长期存在,更不能因为落后而阻碍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要进一步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和密度,采取实地查看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深入村组、重点区域、重点部位查看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情况。要树正面形象、大力宣传推广,抓反面典型、倒逼工作落实。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排名一直靠后的村和部门单位,严格追究负责人责任。

(五)突出民心党建、先锋引领,努力提高服务群众能力。以“两学一做”活动为契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把学习贯彻____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理论武装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民心党建先锋工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强化“四种意识”,争做“四个先锋”,全力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动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着力实施“思想教育贴民心、服务群众暖民心、民生发展固民心、民主管理聚民心工程”,争做育民先锋、惠民先锋、富民先锋、为民先锋,持续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深化拓展“党员干部为民服务代理制”,进一步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内容、壮大服务队伍,规范提升服务网络,切实加大农牧民实用技术、村“两委”班子、农牧村党员等日常培训力度。

(六)坚持惩防并举,建造各项工作健康发展的纪律保障

面对反腐倡廉工作新形式、新任务、新要求,加强监督问责制,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真正做到“严格要求”与“关心关爱”并重;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个人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利益关系,在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基础上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以党在组织上的纯洁性来保证政治上的团结统一。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根据省、州、县委关于在扶贫领域开展“两查两保”专项行动精神,在全乡大力开展“查处不正之风、保障扶贫政策落实,查处腐败问题、保障扶贫资金安全”专项行动。重点查处基础数据采录、情况核查不认真;项目审核不严格,监督检查流于形式;扶贫工作中慵懒散慢、吃拿卡要,推诿扯皮、办事不公,请客送礼、暗箱操作;超标准超范围向群众筹资筹劳、摊派费用,违规收缴群众款物或处罚群众,克扣群众财务、拖欠群众钱款;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贪污侵占、截留私分、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挤占挪用发福利,违规设立“小金库”;多头、重复、虚报项目,套取、骗取扶贫资金;插手扶贫工程,吃回扣、拿红包;在扶贫项目招投标中违规操作,给扶贫攻坚造成较大损失等12个问题,为打嬴扶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已达到坚决遏制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三、加强领导,科学统筹,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全乡干部群众一定要振奋精神、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以各项工作的新成效,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一)要有过硬的能力素质。全乡广大干部群众,要深刻认识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极端重要性,重视加强对新知识学习和新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努力锻造推动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硬素质。

(二)要有强烈的责任担当。各村、各部门要围绕乡党委、政府的既定目标,对号入座领任务,逐条研究定措施,明确责任抓落实,不等、不拖、不推,在落实全局工作中显作为,在推进各自工作中服务全局。

(三)要有优良的工作作风。作风关乎事业成败,良好的作风就是无坚不摧的战斗力、就是雷厉风行的执行力、就是众志成城的凝聚力。各村组、各单位要克服等、要、催的思想,主动作为。大力弘扬“勤奋敬业,乐于奉献;务实苦干,敢于担当;团结进取,勇于争先”的迭部精神,按照“两学一做”要求,“基础在学,关键在做”的理念抓好发展任务,坚决打通决策的“最先一公里”和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四)要有严格的督促检查。严格督查、强化考核是保证政令畅通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工作落实的有力保证。乡人大、纪委要改进督查方式,加强一线督查、实地督查、问责督查,确保工作开展到哪里、督查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督促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要把严格督查督办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衡量解决问题结果的唯一标准是群众满意度。

以下我镇20__年各项工作截至目前开展情况的汇报,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乡村生态建设工作计划

2.生态乡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二

关键词:生态农业,美丽乡村,农村环境,农村经济,生态环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然而,美丽中国的建设“难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村、亮点也在农村”。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体的云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山区发展基础极其薄弱,农民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导致农村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最终又严重影响农民的健康水平,贫穷和污染恶性循环。

一、正确把握农村生态环境、生态农业与美丽乡 村的辩证关系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提高农村人居生态环境,还要拓宽农民就业和创业的空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态与经济同赢[1]。这就需要寻求一条适合云南农村经济发展的致富之路,并且要致富环保两不误。

1.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关联关系

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又是环境保护的保证。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都得不到保障的时候, 农民根本不会顾及环境保护问题,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也不可能有能力和条件去改善和治理环境。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不仅导致自然灾害频发,还严重影响农民的健康,致使农民生活更加贫穷。如何让人们幸福地生活在蓝天白云之下,不仅是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中之重。

2.发展生态农业是协调农村经济和环境矛盾关系的唯一 出路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2]。剖析云南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关键在于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正处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没有探寻出一条适合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充分利用云南的自然禀赋、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加快乡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减少迫于生计的工业污染。发展生态农业更加强调绿色、生态,提倡种养殖一体化,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绿色无污染的高品质产品还能提高经济效益。依托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建设生态种植业、生态养殖业、生态旅游服务业为一体的生态农业,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减少农村生活污染,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大协调。

3.发展生态农业与建设美丽乡村的联动关系

发展生态农业与建设美丽乡村,协调一致,二者互促发展;二者相互错位,则会彼此制约。美丽乡村不仅要外在美, 更要内在美,不仅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更要生活富裕、和谐发展。发展生态农业,有效利用生态环境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环保意识,为建设美丽乡村奠定基础。建设美丽乡村是在尊重和把握大自然内在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农村的生态效益,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乡村各项工作的有效进行,不仅可以逐步优化乡村环境,还可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环境保障。由此可见,发展生态农业与建设美丽乡村为逐步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的工作方向。

二、云南农业农村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日益严重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了新的挑战。云南发展基础薄弱,发展任务繁重, 农民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各地州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一些贫困山区。

1.乡镇工业企业污染严重

云南的工业企业大部分位于乡镇,污染问题也随之多发生在农村。2013年,云南省污水排放量156 583.28万吨。2012年工业废水中铅排放量位居全国第二位,占全国废水铅排放量的9.1%,工业废水中砷排放量位居全国第二位,占全国废水砷排放量的8.2%,工业废水中镉排放量位居全国第三位, 占全国工业废水镉排放量的6.1%[3]。2013年,全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约16 039.97万吨,倾倒丢弃量约48.86万吨;2013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量15 958.05亿立方米,二氧化硫总排放量663 095万吨[4]。这些工业废水、废物和废气严重影响着农业农村的发展。

2.农药、化肥的污染日益严重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13年化肥的使用量大约是5 800万吨,农药的使用量大约是180万吨,农膜的使用量大约是240万吨[5]。根据相关部门资料显示,云南省每公顷土地的化肥使用量高达251千克,在一些经济作物密集种植区,单位种植面积化肥使用量更高,大大超过了土地的正常承受能力[6]。由于长期大量施用农药和化肥,各地区耕种环境恶化,水污染加剧,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农村生活污染普遍存在

在农村,缺乏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收集和处理管理,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随意堆放或倾倒,多地出现了“垃圾围村”现象[7]。根据相关部门资料显示,云南农村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为15 000吨,生活污水约为1 600 000吨[6],这些未经任何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直接进入生态环境之中,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很多地方为了美化城市面貌,将几乎未经处理的生活垃圾直接倾倒在农村的荒山、偏坡、河道,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4.农村环境保护主体缺失

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绝大多数农民受长期形成的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为了增加收入或生活的方便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缺乏保护家园的主人翁意识。县级环保局是中国最基层的环境保护机构,往下再没有设立直属部门,查处的农村环境污染事件一般是经举报的污染极其恶劣的情况, 外加农村居民的环保维权意识淡薄,乡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致使农村环境监管力度极度有限。农村环境保护主体的空白无疑成为了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助燃剂。

三、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相关建议

发展生态农业是云南省民族山区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针对云南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实施力度。

1.发展生态农产品主导产业,增强乡村经济发展动力

通过对本地区进行科学详尽的调研与定位,依托自然和生态资源优势,选择最能体现本地区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区域性主导特色产业。当地政府应通过资金扶持、组建合作社等方式积极引导,对生态农业进行合理布局,避免区域之间的恶性竞争,选择生态农业差异化发展之路。生态农产品主导产业的建立,不仅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减少地方政府迫于财政压力、农民迫于生计的工业污染。

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缓解农业面源污染

围绕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基本点,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当地农产品主导产业采取多种形式积极与科研院校合作,共同研发。建立以产业为主体的育种合作创新体系,培育高产、优质、抗逆的定制种苗,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缓解增加粮食产量与农业资源和环境约束的矛盾。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发,研制适合当地农作物的实际操作的机械设备,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科技的进步,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在某中程度上可以缓解农业面源污染的压力。

3.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优化农村生活环境

以生态农业为依托,建立与其相匹配的休闲旅游度假村, 加快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首先,综合评估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突出区域特色,确立适宜的农村生态旅游模式, 促进生态和文化因素的有机融合;其次,完善道路、电力、管网、绿地等配套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再次,建立生活垃圾、污水的收集和处置系统,控制农村生活垃圾新增数量,使其降低到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以内。农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是对农村居民环保责任感和环保意识的考验,也是对优化农村生态环境的巩固。

4.政府主导农民参与,建立环保监督机制

政府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主导,农民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主力军。通过制订村规民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积极探索政府与农民共同防治农村环境的有效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工作的有序开展需要建立生态环境污染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处罚的力度和加强处罚的频率。根据当地具体环境污染状况,提高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管的能力,认真履行监督职能,为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美丽乡村保驾护航。

3.生态乡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 乡村 ;生态文明 ;乡村旅游 ;海口 ;发展路径

分类号 F590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02.020

Harmonious Path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Circumjacent Countryside of Haikou

CHEN Haiying1) ZENG Xiaohong2) HUANG Chongli3) KANG Youfa4)

(1 Tourism College,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570228, China;

2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CATAS, Haikou, Hainan 571101, China ;

3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0228, China;

4 Management Committee of Chengxi Campus,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1101,China)

Abstract There is interactive relations between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urrent circumstance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rural tourism in circumjacent countryside of Haikou, this paper aims at the harmonious and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path between them. It proposes that the harmonious and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rural tourism should be support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llage, and multiple functions of rural tourism should be emphasized,such as economic development,culture promotion and service for people's livelihood. By the way of raising the local residents,consciousness of being main part, developing an overall plan of rural tourism, enhancing rural infrastructure,elevating the quality of tourism service and protecting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rrying ou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f rural tourism and propagating rural tourist products as well, the harmonious and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rural tourism will come true.

Keywords country ;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 rural tourism ; Haikou ; development path

1 问题的提出

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的人类文明的一种重要形态,其追求的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和谐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生态文明建设能解决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之间的矛盾,以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服务需求,是科学发展观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和客观需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而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其建设的好坏关系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1]。

生态文明村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良好载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近年来,海口市区周边(以下简称“海口周边”)乡村地区立足自身生态环境的优势,在农村经济基础并不十分雄厚的情况下,从改善村容村貌村风入手,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生态文明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互促进的道路;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该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也存在很多制约因素。有关调查发现,整体规划缺乏导致各村域乡村旅游发展处于“各自为战”的散乱状态,缺乏专业教育和培训导致社区参与服务水平较低,乡村旅游经济因缺乏配套产业支撑而难以形成系统化、规模化发展,开发经营户过于注重经济收益而忽视生态环境和公共资源保护,等等,是当前海口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

nlc202309030830

本文拟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系入手,在分析海口周边地域生态文明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以乡村旅游促进该地域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以期为海南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2 海口周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2.1 海口周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自2000年海南省政府有组织地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以来,海口周边乡村区域依靠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总结,找到了一条既符合省情,又颇具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领导、推动下,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下,海口周边的生态文明村建设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数量积累到质量提升,到2013年底,全市已有1 577个自然村建成了生态文明村,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74%[2]。生态文明村已经成为海口周边区域的一道亮丽风景。走进生态文明村,人们可看到新鲜欲滴的热带瓜果、古老苍劲的大榕树、椰林掩映的湖泊,优雅洁净的林荫小道,还有农家小院里嬉戏的家禽,等等;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村民的纯朴热情与乡村独特的民俗风情和热带乡土文化。

2.2 海口周边生态文明村与乡村旅游的互动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具体体现在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价值观基础、精神动力、衡量尺度和创新手段等方面[3]。现实中,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还能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和文化环境。近年来,海口周边乡村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改善乡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整顿了乡村环境卫生,提高了村民的环保意识和审美品位,这些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基础。截至2014年底,海口市范围内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基础而建立的具有接待能力的特色乡村旅游点已达38个,年接待市民游客近百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超过5 000万元。从发展格局来看,已初步形成了以美兰滨海休闲游、琼山红色和绿色生态游、秀英火山古村落探秘游、龙华历史文化游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集中反映了海南乡村旅游的风貌[4]。

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也可成为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具体体现为其开发的综合性与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一致,其产品的“绿色性”可增强旅游者和开发经营者的生态意识,其消费的“自然性”利于促进产业经营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等。除此外,旅游发展还能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对外展示和交流的“窗口”,积累必要的资金和人才,同时通过乡村休闲游憩环境的营造而促进村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提升。例如,位于海口市三门坡镇的龙鳞村,自2008年以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已初步建成以龙湖、特色民居、椰林、橡胶林、特色农家菜肴、地方土特产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为载体,以田园观光、龙湖泛舟、湖边垂钓、棋牌娱乐、特色餐饮、闹公期等活动为内容的乡村生态休闲园地。2010年,该村游客接待量达1.2万人次,接待收入31.4万元;到了2014年,该村游客年接待量和旅游接待收入分别达到了3.8万人次和216万元,成为海南乡村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典范。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不仅促进了该村产业结构加快向第三产业为主体转变的步伐,也极大地推动了其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近几年来,经过政府、公司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以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乡村旅游开发经营效益为重要依托,龙鳞村的交通、饮水、环卫等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乡村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明显提升,村民的产业经营管理水平、生活质量及对外文化交流程度等也不断得到提高;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升也进一步为该村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形象基础。

可以说,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海口周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与乡村旅游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充分利用多种有利条件,实现两者的协调互动发展。

3 海口周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路径

3.1 海口周边乡村旅游发展的条件

3.1.1 优越的自然环境

海南省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型省份,有很强的生态和乡村旅游吸引力。海口市地处海南省北端,其周边乡村地域常年空气清新,有着美丽宜人的热带自然景观,包括阳光、沙滩、绿树、田园、奇峰、异岭、河流、湖泊等,使这里具备了乡村旅游发展的优越自然环境条件。

3.1.2 独特的人文环境

海南少数民族众多,风情各异,有独特的田园风光、民族风情、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海南岛因为长期孤悬海外,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和人文环境,不仅风光优美,黎苗文化更是独特,多姿多彩的民族民俗风情、历史遗迹和丰富的地方性土特产品等,构成海南乡村旅游发展良好的人文环境。海口周边乡村区域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和黎苗民族文化,船形屋、竹筒饭、山兰酒、黎锦、竹木器乐以及丰富多彩的黎苗工艺品等,也构成该区域旅游资源宝库中的一朵朵奇葩。

3.1.3 有利的政策条件

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享有许多优惠的发展政策。作为全省国民经济的先导和支柱性产业,旅游业倍受海南各级政府的重视,在规划、投资、税收、用地、人才等诸多方面都对旅游业实行政策倾斜。海南省政府2008年4月正式提出了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发展目标,为促进旅游业全面与国际接轨,正在努力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旅游发展与管理的体制机制,同时对外实行以“免签证、零关税、放航权”为主要特点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的旅游发展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发展纲要》已明确提出将热带乡村观光和休闲农业旅游作为推动海南旅游产业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增长点及重要内容。为实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相关要求,海南省农业厅也已提出在海南各地创建100个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示范基地的目标,并将争取相关部门在政策、投资、用地、税收、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和配合。此外,自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海南省各项旅游相关产业发展不断升温,这些都为海口周边地域乡村旅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nlc202309030830

3.2 海口周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途径

作为乡村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构成和分布具有较强整体性和协调性的地域单元,海口周边乡村区域应本着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旅游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理念,探索本区域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3.2.1 海口周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思路

乡村旅游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时间尺度上既要满足当代人旅游的需要,又不能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旅游需要的能力,在空间尺度上,既要提高旅游者的旅游质量,又要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既要协调保护环境、维持乡村“独特性”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又要注重乡村资源、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5]。

鉴于此,考虑到海口周边乡村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紧密关系,本区域乡村旅游的发展应以现有的生态文明村建设内容和成果为基础,从发展意识、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入手,加大乡村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力度,坚持走可持续旅游发展之路;在重视乡村旅游的经济功能发挥,促使乡村旅游产品、产业开发从粗放型向精致型发展的同时,倡导发挥乡村旅游的文化促进和民生服务功能,通过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项目开发、环境建设和宣传引导,将海口周边乡村区域建成生产、生活、生态和人文等多维景观和谐共生的环城休闲游憩地带,实现乡村旅游与村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双赢发展。

3.2.2 海口周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策略

(1)提高社区居民的主体发展意识

“生态”村建设旨在促成人与自然、人与资源的和谐,“文明”村建设旨在促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当这四种“和谐”浑然一体时,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则会水到渠成[6]。村民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提高村民对生态文明与乡村旅游发展相互关系的认识,是海口周边乡村地域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有研究表明,政府等管理主体在制订实施乡村旅游政策方案的同时,鼓励社区居民通过合理参与方式与外来旅游开发商进行合作的意识和水平,不仅可有效提高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矛盾冲突的管理效果,还能增加当地社区社会发展资本的积累[7]。因此,在努力提高海口周边乡村居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同时,加强培育其乡村旅游参与和合作发展意识势在必行。在这方面,应当发挥村委会、乡村专业合作社及模范经营户等的组织和引领作用:一方面,通过组织开办专题讲座和学习班等活动,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使村民摈弃落后的开发思想和理念,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其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政府、乡村旅游协会、研究机构等组织的支持和配合,在积极引进外来企业和资金进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特色项目建设的同时,加强对社区居民进行旅游服务、经营管理、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教育培训,解决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问题,促使居民在提高旅游参与意识、更新发展理念的同时,获得文化、环境和经营等素养的综合提升。

(2)制定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

乡村旅游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规划必须先行。在这方面,应坚持以现代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科学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具体来说,应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积极探索符合所在地域特征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8];以涵盖当地居民、开发经营者、行业专家等有关主体的对话协商机制建立为基础,制定体现实用性、预见性、保护性、协调性等特征的乡村旅游整体规划,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秉持“天人合一”、“人地和谐”的发展理念,以生态景观为基础、以特色文化为亮点、以绿色营销为手段,努力建构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同时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推进当地居民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的提升,从而有效发挥乡村旅游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促进功能,促进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的协调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海口周边乡村地域可在当前生态文明村落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规划中要坚持突出以下几点:一是要把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统一规划,结合本地区生态文明村建设规划、资源环境保护规划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等编制乡村旅游规划;二是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因地制宜、贴近自然、突出地域和乡土文化特色,避免城镇化开发趋向,注重提升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水平,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三是注重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到位,避免乡村旅游开发过于低档化及重复建设,既使游客获得便利舒适的旅游体验,又能使社区居民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传承传统民族民俗文化。

(3)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否配套完善,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在当前以政府为主导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中,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以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为指导,充分调动各方投资积极性,加大对乡村旅游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当前海口周边乡村区域基础设施不健全、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到位的问题,应当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思路,以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为契机,在近年来本区域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各项乡村旅游接待功能项目的建设,完善村域内外的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具体来说,可采用政府补贴、企业投资建设、村企合作运营的方式,促进村内外道路、水电、污水垃圾处理、清洁能源、公共厕所、景点标识系统等设施的完善,同时建设农村宽带网、有线电视、卫生服务站等,不断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环境,同时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提供良好的功能配套。

(4)提升旅游服务和管理质量

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突出乡村特色,要注意与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民族风情、文化传承相结合,整合特色优势资源,打造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项目,从而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和服务质量。当前,海口周边地域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经营主体服务意识较弱、接待服务水平较低的问题较为突出。为此,政府和有关部门一方面应该制定统一标准,规定对乡村旅游接待点服务质量的基本要求,规范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促使经营主体不断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应当以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通过开设专门课程、举办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村民的旅游服务和经营管理意识,使村民充分认识到接待服务和管理水平是乡村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促使其改变过去那种散漫、自由、服务意识差等习惯,努力学习旅游接待服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其整体的接待管理水平;并以此为基础,提升村落整体生态文明建设的管理水平。

nlc202309030830

(5)保护乡村民俗文化与生态环境

尽管不同乡村地域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存在差异,但就本质属性而言,乡村旅游应具有乡村自然性与地区文化性的双重特性[9]。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到乡村旅游产品与形象的自然特性,尽可能减少人工行为对乡村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应注重对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梳理、挖掘和展示,为游客提供丰富的乡土文化体验空间和内容。海口周边乡村地域在开发利用本地丰富乡村旅游资源的同时,应积极探索科学保护地域民族民俗文化以及进一步提升村域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的热带田园风光、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以及丰富多彩的建筑、饮食、节庆、祭祀等地方民俗文化,是本地域乡村旅游业所能吸引外地及附近城市游客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海口周边地域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综合协调区域乡村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避免因盲目发展和低层次竞争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结合,坚持统一规划和因地制宜相结合,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护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文化遗产,促进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保护及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6)实施乡村旅游生态补偿

现实中,一些环境保护组织和个人往往会通过一些公益性的宣传、捐赠、劳动、培训等活动参与海口周边地域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社区扶贫发展;同时,许多居民也常会通过自觉或非自觉的个体或集体行为进行当地乡村生态资源保护与环境建设(如护林防火、保护水源等)。尽管这些组织和个人开展上述活动不一定是以发展乡村旅游业为初衷,但其实施的乡村生态保护和建设活动过程往往会付出相关成本或损失相应利益,其行为既能促进海口周边地域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也为该地域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功能维护与提升做出了贡献,因此理应得到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者、游客等生态利益获得者和有关管理部门的合理补偿。

具体而言,对上述保护和建设者的补偿,一方面可依托当地政府或有关管理部门所设立的生态保护公共基金,结合其在乡村旅游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要素投入情况,以资金或实物等形式对其生态环保行为进行对应经济价值的物质补偿。另一方面,可根据其对乡村旅游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贡献情况,设置相应等级的荣誉称号等精神奖项并开展公开授奖活动;也可由乡村旅游经营者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其免费参加乡村旅游体验活动,等等。

(7)加强乡村旅游产品宣传

为增强海口周边地域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效应,除了应实施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相结合的营销组合策略,通过媒体广告、人员促销、公共关系、互联网、节庆会展等多种方式进行乡村旅游产品推广之外,还应努力实现本地乡村旅游产品宣传营销模式的多样化,具体包括,①主题集中型:可针对专门的乡村旅游目标市场群体(观光型、度假型等),依托海南省及海口市的旅游目的地整体营销平台,推出本地域不同特色和体验内容的乡村旅游主题活动,分别采用专门的宣传主题来集中促销;②首脑推动型:借助2014年李克强总理来访本地并购买土特农产品而产生的“轰动效应”,与国家和地方主流媒体合作,加强本地生态文明村形象和乡村旅游特色商品的宣传促销;③部门协同型:本地乡村旅游开发管理部门除了应加强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关系协调外,还要争取与不同部门合作,参与其在国内外的各种非旅游行业经贸交流活动,以形成多部门协同促销本地乡村旅游产品的格局;④区域联动型:要加强与邻近区域(如文昌、琼海、澄迈、定安等)的联系与合作,同周边若干个距离相近、线路相连、特色互补并具有共同客源市场的旅游目的地进行联合促销,以实现跨区域、互惠互利的旅游市场营销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玉明. 积极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287-290.

[2] 郑 峰,林志岩. 海口市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 时嵩杰. 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4.

[4] 祝 勇.“后观光时代”:海口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之路[N]. 海口晚报,2014-11-07(9A).

[5] 杨 朗.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 长沙:中南大学,2009.

[6] 尹正江,李 颜. 生态文明村建设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研究[J]. 价值工程,2009(2):8-10.

[7] Park D B, Lee K W, Choi H S,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socialcapital in rural tourism communities in South Korea[J]. Tourism Management, 2012, 33(6): 1 511-1 520.

[8] 蔡永海,孙 垚.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乡村生态旅游对策——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J]. 农村经济,2014(3):70-73.

[9] 蒙丽琴. 建立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研究[J]. 农业经济,2014(3):105-106.

4.xx镇生态乡村文明建设工作汇报 篇四

今年以来,xx党委、政府立足实际,突出重点,以争创国家级生态镇和省级旅游强镇为目标,大力实施“旅游兴镇、工业强镇、生态靓镇”三大战略,坚持把镇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里子”工程来抓,擦亮生态旅游新“面子”,以xx、xx等村为突破口,以xx省道和xx路沿线为着力点,倾力打造休闲乐园、生态小镇。

一、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情况

(一)突出三项措施,狠抓推进落实。

加强组织领导,全员有责。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和副书记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实行管区主任包片、机关干部包村,将环境综合治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形成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工作有目标的整治格局,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搞好宣传发动,全民参与。充分利用广播、标语、公开栏、宣传车进村等多种方式宣传,营造浓厚的整治氛围。印发宣传材料600多份,悬挂横幅5条,利用宣传车在镇驻地及各村巡回宣传67车次,提升了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了镇村干部群众群建共建的浓厚氛围,共出动2100余人次,清理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100余吨。抓好监督考核,全面开展。成立由副书记任组长的环境整治督察小组,每周对环境整治情况进行调度,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及时教育,及时整改。制定详细的考核评分标准,严格兑现奖惩,将各村活动开展情况

纳入村年终农业农村工作考核,加大考核分值,并与绩效工资挂钩,村支部书记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主动提升标准质量,加快全面整治工作推进落实。

(二)、突出三个重点,生态乡村文明建设成效明显。

一是突出环境综合整治,建立长效机制。在全镇开展了镇村环境集中清理整治活动,抓好村庄街道的硬化、净化、亮化工作。全镇共出动垃圾车220台次、铲车90台次,拆除私搭乱建、占道经营106处,建立管理整治长效机制;投资20多万元,在镇驻地与334省道交汇的东西出口,高标准规划建设标志性景观小品2处,栽植绿化苗木2000余株,打造魅力xx第一印象;在镇驻地北建设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的垃圾压缩中转站,有效解决农村生活垃圾随意丢弃等问题,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二是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生态旅游发展。围绕生态旅游抓调整,统一采购樱桃、核桃、柿子、山楂等苗木万株,新发展林果面积亩,全镇林果总面积达到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全力打造范世山樱桃旅游观光园与凤凰山百果谷,形成东西两翼观光采摘旅游格局,目前已完成投资90万元,整修道路12.5公里;聘请专家新规划谷坊、塘坝等小农水工程15处,总投资270万元,现已开工建设小农水工程5处、石砌河道1000米;在xx等精品观光园区,搞好环境综合整治和旅游道路建设,目前完成投资xx余万元,建设农家乐7家,新建停车场4个,整修道路10公里。

三是突出社区建设,益于群众惠泽民生。把生态文明乡村-2-

建设与农村社区建设紧密结合,努力改善农村居住条件。2012年计划投资xx万元,在xx社区和xx社区高标准建设社区服务中心2处,居民楼6栋,并配套社区内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xx社区服务中心楼二层已经封顶,正在进行三层混凝土立柱浇制,计划4月中旬主体完工;xx社区服务中心楼和配套附房已完成地槽开挖,四栋住宅楼完成施工图纸设计,电力、移动线路挪移及施工用电等工作正在协调中。

二、下步工作重点

下步将按照市县关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的有关要求,围绕“用心、会干、干成”,加大工作力度,以目标倒逼工作落实,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是社区建设抓进度。继续加大投入,全面推进xx社区和xx社区建设。xx社区服务中心楼主体工程计划2012年4月下旬完工,8月上旬投入使用;xx社区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完成任务目标。

二是环境综合整治抓巩固。抓好镇村环境卫生整治,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热点入手,加大对全镇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推动垃圾压缩站建设,4月上旬土建结束,确保5月份完工并启用,覆盖镇驻地及全镇31个行政村,逐步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统一收集、规范处理的目标。

三是林果产业抓管理。以开展“林果管理年”活动为抓手,实行统一标准采购苗木、统一质量专业栽植、统一措施加强管护的“三统一”模式,提高苗木优质率、成活率;制定林果培训计

划,邀请技术专家,以流动课堂的形式将果园管理知识送到田间地头,增强农民林果栽植与管理技能;出台林果结构调整政策,考核到人,奖补到人,激发群众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热情。

2012

5.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汇报材料 篇五

根据鲁发《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和德州市委、市政府、平原县委、县政府在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方面的文件精神要求,桃园办事处紧密联系实际,突出重点难点,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在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中勇于创新实践,推进工作落实,促进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已创建生态文明乡村53个,比例达82.8%。

一、围绕生产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实现生产发展是生态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为此,桃园办事处一是高度重视辖区内个村庄的农业发展,将县级财政用于“三农”及农村民生的专项拨款全部专款专用,并从办事处财政上划拨一定数量的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农业种养殖产业;二是多粗并举,积极协调,先后建成了占地一万亩的高产示范田和总占地上万亩的经济作物种植园区和禽畜养殖园区,多次迎接上级领导和兄弟单位的检查与观摩;三是鼓励农民大力发展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农业,组织辖区内农民成立了20余个农业合作社,标准化水平达6%、规模化水平达11%,并与德州市多个农业合作社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四是通过招商引资和扶植本土企业,在辖区7个社区建设了7个产业园区,不断壮大区域经济和集体经济实力,鼓励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预计2011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7500元,高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1%.二、围绕生活宽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根本目标。桃园办事处围绕“三民”,走出了具有桃园特色的富民道路:一是围绕“利民”,依靠精品园区,促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我办事处以“双区同建”为抓手,先后在7个社区建成了7个特色产业园区,引导各社区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及合作经营的方式,在各产业

园区大力发展集约化农牧业,将农民从单一农业逐步引导至工业、加工制造业和蔬菜种植业上来,农民不但能获得土地流转租金或分红,还能在园区内打工拿工资,从而确保了农民“流转土地不失业、换个工作更赚钱”,成功实现了农业农民向产业农民的转变;二是围绕“便民”,优化了村庄交通环境,提高了农村信息化水平。2009年,我们以平原县“村村通”工程为契机,实现了辖区内64个自然村全部实现了公路化,打通了城乡一体化的桥梁,也打通了农民的致富之路。同时我办事处立足实际,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以搭建社区信息平台为载体,使网络、有线电视得以全覆盖,实现了农村的“五通一化”;三是围绕“保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提高农民就业率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社区养老保险,实现了我办事处2.7万适龄人群全覆盖,形成了“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大好局面。

三、围绕乡风文明,完善农村社会管理

在大力发展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必须同步跟上,为此我办事处始终把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作为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工作的关键来抓。一是完善了村庄建设与发展规划,推进了农村住房建设深入发展。2010年,我们先后聘请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山东建筑大学设计院对办事处做了细致的测量测算,在此基础上对办事处总体发展和7个农村社区做了细致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划,实现了村庄建设与发展规划全覆盖;2011年我们按照规划,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农房建设,目前,我办事处共实现了寇坊社区、胜利社区490户群众的拆迁工作,拆迁总面积7.46万平方米,实现了1195户安居楼的开工建设,完成建筑面积10万余平方米,完成投资1.5亿元,总投资额可达4.5亿元。二是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良好村容村貌。一方面大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下乡活动,不断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搞好乡规民约建设,改变俗风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加快各社区文化大院建设进度,建设生态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开办娱乐活动中心、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用优秀的文化占领社区

阵地。三是健全配套公益性、经营性和互助性服务组织,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先后成立互助合作组织20余个,在带领群众开展“三清”、“四改”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围绕村容整洁,构建优美宜居环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优美宜居环境,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为此我办事处通过四种途径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在各个社区成立环境卫生管理大队,实行“村庄收集、乡镇运输、县城处理”的城乡垃圾集中一体化处理模式;二是大力宣传科学种养,提高农作物和畜牧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降低化肥、农药和生长调节剂与激素的使用,打造田园生态肉鸡、饮马店绿色黄瓜种等有机、绿色品牌8个;三是利用科技、法律、文化下乡平台,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促进农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普及沼气和作物秸秆的高效利用,既减少了垃圾排放,又提高了农村资源利用率;四是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充分利用境内荒滩以及沿路、沿河、村庄周围和农田林网带,实现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五是大力引进低耗、高效的二、三产业,坚决遏制了高污染的工业发展,保证了辖区内所有水体水质达标率100%,形成了“沟沟有水、有水即有鱼”的水文环境,实现了办事处“天蓝、水清、人美”的环保目标。

五、围绕管理民主,健全农村组织建设

6.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 篇六

2013-03-08 09:54:00 来源: 浙江日报(杭州)有0人参与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养育着九亿农民的广袤农村,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准确理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农村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成果。多种树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部工作,单纯地保护也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唯一手段。根据我们创建“全球生态500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的经验,我认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村庄、生态文化三方面的建设内容。生态农业以及由此延伸的生态旅游业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村庄是农民安居乐业的物质家园,农村生态文化则是农民安居乐业的精神家园。

农业向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食物,农民是农业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因此,要抓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载体是抓好生态农业。除了对生态农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外,还要抓好对农民的相关培训。在滕头村的实践中,对生态滕头的建设者实施了以“全程生态、全域生态、全民生态”为核心的全方位培训,以求达到生产生活全过程时时生态,全境全域范围内处处生态,以及全村范围内人人生态。

生态村庄要解决的是农民生活的物质家园。很难想象,如果生活区里鸡狗乱跳,休闲区里垃圾遍地,这样的村庄何以谈得上生态村庄。因此,在生态村庄建设中,要坚持规划先行,把生活功能区、公共休闲区、畜牧饲养区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我们的实践中,以国家5A旅游景区的标准来建设生态村庄,参观区、农业观光区、生活区、居民休闲区等规划有致,并且形成了“村即是景,景即是村”的独特风格。

生态文化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文化概念,它体现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对生态生活方式的观念,生态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强化、持续优化的漫长过程。拿植树爱树观念的例子来说,滕头村现在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67%,期间经历过全民发动、教育惩戒、观念形成等较长过程。

努力探索适合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子 在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科技等生态文明的诸多要素中,要贯彻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省委提出的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的目标,发展生态产业是重中之重。

生态产业是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按照循环、可持续的要求,注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产业体系。发展生态产业,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滕头村经济刚起步的时候,我们就确立了“生态立村”的原则,成立全国最早的村级环保委,设立项目进村的门槛,把效益虽看好但可能影响环境的50多个项目拒之门外,同时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园林绿化等生态产业。如今,滕头村已经建立起高效农业、清洁工业和特色三产为核心的生态产业体系。

滕头村空间狭小,自身发展空间不足,生态经济如何向纵深推进?我们的主要举措是大力发展“连锁滕头”。这方面,滕头园林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在全国各地的荒山荒地上建立了3万多亩苗圃基地,既优化了当地生态环境,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生态环境、生态美食为卖点的滕头生态酒店已经在宁波北仑取得较大的成功,我们将以此为模式不断复制、扩大连锁滕头的版图。凭借滕头村的生态美名,滕头白茶、滕头红酒等生态产品也将走上连锁扩张之路。这种生态产业的扩张,在输出生态产品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输出了我们的生态发展理念,为全国各地的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各地农村的基本情况有所不同,滕头村的经验也难以简单复制,但生态经济的总体特征是相同的,就是要因地因村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立足可持续发展。根据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在生态经济内容的选择上,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游则游。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或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或以专业村形式组团发展,或以集团引领模式多点开花。

着力寻找农村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契合点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手段;建设美丽乡村,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保障。为实现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以生态立村为导向引导发展方式转变。滕头村在早期起步的时候,为了尽快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以经济效益为主要标准引进了一些项目,在付出了环境受损的代价后,村里开始思考产业转型,开始转变发展方式,逐渐走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淘汰污染企业,建立工业区,把工业搬出村庄,实施“蓝天、碧水、绿色”三大工程,实现了环境的持续优化,也赢得了全球生态500佳、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近年来,由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有向农村转移的迹象,由此带来农村土地污染等诸多问题,因此,在短期经济效益和长期综合效益的选择上,一定要把住关口。二是以绿色经济为支撑培育发展生态产业。发达国家的教训告诉我们,如果先污染后治理,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滕头村的工业项目一直坚持“精挑细选”,现在基本形成了清洁工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发展生态旅游业则创造了全国村庄最早卖门票的先例,也带动了生态农产品等相关产业。各地的农村如果立足本村实际,围绕一个“农”字,坚持一个“生态”,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农家乐等产业,相信“乡村,让城市更向往”是可以实现的。

三是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有五:一抓环境保护,提高保障力;二抓环境整治,提高承载力;三抓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四抓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理念;五抓群众幸福指数的提高,提高群众参与率。群众从生态建设中得到了实惠,就会以更大的热情建设美丽乡村。

7.生态乡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七

1生态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理念

景观规划设计是指在保证当地风土人情的条件下, 以生态学的理论为基础, 创造出一种更加具有人文气息的居住环境。在生态型乡村景观的规划中要综合考虑生态、经济、视觉享受等因素, 突出当地特色文化。其设计的目标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品得出味、忆得起情、解得了乡愁。生态型乡村景观设计就是通过对乡村的建设, 深入挖掘地域文化, 为乡村面貌锦上添花, 创造出生活更加舒适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景观。

2具体的提升途径

2.1建筑立面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 首先要提炼村落传统民居元素, 保留传统民居风格。即根据现有民居布局, 结合民居风格, 营造特有的民居风格, 保留黔北民居特有的坡顶青瓦白灰墙, 穿斗花窗青砖柱, 石础石院微田园的风格风貌, 结合各带主题营造民居景观。其次, 要增加文化元素和特色元素, 避免乡村景观设计过程中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如景观设计过程中可以选择红色或者陶瓷手工艺, 为景观的设计赋予浓厚的文化内涵。最后, 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 实现建筑立面的美化。

2.2庭院改造

乡村庭院景观的设计可以根据其需求情况, 选择组合菜圃槽式、镂空围墙式、乡土材质围合式以及景观式4 种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选择哪种类型的改造形式, 其设计过程中尽量选用乡土材质, 利用当地的石材、木材、竹条、藤编或者环保型材料, 目前材质上非常流行采用新型材质, 它是经过特殊处理的环保型材料, 可以仿真很多形式的材质, 造价比较高, 但是经久耐用。

2.3 房前屋后景观设计

在乡村调查过程中, 发现房屋前后的空地基本都被闲置荒废, 美丽乡村设计时可以将这些绿块全部进行绿化处理。一方面可以选择季节性的植物, 采用不同的种植手法, 营造具有丰富层次感的植物景观;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其位置进行景观小品或者休闲座椅的设计, 为人们的业余活动提供空间。

2.4 景观村标

村标是一个村庄的主要标志, 一般将其放置在村庄的入口位置, 设计时可结合村庄的整体景观设计进行, 也可以将其放置在村庄中比较典型的节点位置。村标景观设计完成后要能够凸显村庄的文化特色,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设计过程中要避免采用过于现代的风格, 以突出村庄的历史文化特色。

2.5 小品设计

景观小品是景观中的点睛之笔, 在沿线中运用一般体量较小、色彩单纯, 对空间起点缀作用, 取材和内容来源于生活。

2.6 绿化设计

村庄的绿化包括了道路绿化、河道绿化和庭院绿化3 个方面, 道路绿化规划过程中根据道路周边情况的不同, 进行区别对待。如对城郊区或集镇区等建筑密集的地方宜采用规则式的道路绿化, 种植行道树, 配置灌木带等设计手法。对乡村道路两侧的道路绿化应尽量采用自然式的设计手法, 如铺植野花野草, 行道树种植也应通过加大间距等措施, 弱化人工印记。

河道两侧绿化应尽量保持原生态, 通过驳岸整治工程对周边植物进行整理, 补充修复沿线景观视线范围内河道绿化, 提高其景观观赏性, 如增加部分乡土性水生植物慈姑、芦苇、荷花等。

庭院绿化应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 同时要考虑到农户改造意愿的不同, 可提供多种庭院绿化样式。如面积大的庭院可考虑将其做成精致化的微田园, 面积小的庭院则对其进行点缀式的绿化装饰, 如景观盆景、观赏树等。

2.7 基础设施

村庄道路系统应主次分明, 环线连通。村内主干道宽5m, 次路宽2m。主干道应全部硬化, 有条件的可黑化。次路可根据旅游需要铺设成卵石路、碎石板嵌草路、青石板路等不同形式。并且在村庄中设置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收集系统。

2.8 旅游设施

为了增加乡村的旅游收入, 景观设计过程中要设计相应的标识系统, 为游客出行提供指引。还要鼓励村民进行农家乐项目建设, 提升旅游住宿条件。另外, 在村庄景观设计过程中还要增加公厕和公共停车场的设计, 为游客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王伟, 杨豪中, 陈媛, 李子墨.乡村生态景观的构建与评价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5

8.生态乡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八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但为此付出了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巨大代价。在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如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保护好环境,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序开发,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遏制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是我国理论界与学术界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

我国的国土面积从农业产业角度可划分为智慧农业城市、生态高值农区和特色美丽乡村。在以生态文明为理念的美丽中国建设中,实施生态智慧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无疑将是推动农业向现代化形态转变的重要策略。

厘清4个概念

概念1:生态智慧农业。生态智慧农业是指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与规律,运用当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组织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过程中的废物处理,建立人类和自然环境间相互协调、相互增益的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的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体系,是总体协调、良性循环的整体性农业,是无废弃物、无污染物、集约、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是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具有可持续性、创新性、生态性、绿色性和安全性。

概念2:生态高值农业。生态农业是在生态上能实现自我维持,在成本上低投入,在经济上实现有效益,在环境、伦理、审美等诸方面不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深远以及不可接受的变化的小型农业系统。从生态学理论上来分析,“生态农业”就是指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依据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持续发展,并达到“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因此,“生态高值农业”,既是生态的农业,又是高值的农业,体现出农业有很高的投入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同时也是既能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又能实现高产、高质、高效益,以及保持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的农业;更是实现“科技、市场、资源、生态、产业经济价值”相结合的总体概念,是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结合的现代农业。

“生态高值农业”是以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即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等特性,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集中体现和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相互协调程度的体现。

概念3:智慧农业城。智慧农业城市是指在以物联网和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化与数字化特征的信息时代下的一种全新城市形态,以围绕农业为核心形成的“涉农”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智慧城市,是与工业城市、旅游城市、资源型城市等相对应的概念。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城市的产业特色在于以农业为主导,并围绕农业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二是以信息、知识为核心资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手段,通过对信息的广泛获取、对环境的全面感知以及对多获得的信息进行科学有效地处理,并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市管理的全面网络化与高度智能化、信息应用普及化与产业发展高端化。

智慧农业城市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下面几个方面:一是绿色生态化,即城市体现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特征的生态城市特色。二是信息化,体现出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通过感知与物联,把城市里分散、独立的信息化系统与物联网系统整合起来,并进行整体提升,构建一个具有良好的协同能力和调控能力的有机整体,并将之应用于政府决策、市政管理、公共服务、社会民生等方面的现代管理。三是创新化,体现出智慧城市的根本特征,如在产业中注入数字信息要素,优化传统产业结构,通过在产业链中注入信息化,提高附加值、创造新需求。四是现代化,体现出现代化技术与管理在智慧城市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与城市社会管理等各领域的运用。五是共享与协同,城市中各种新技术的共享与协同,产业发展的共享与协同,强化人与环境的共享与协同。

智慧农业城市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为手段,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以生态智慧农业作为主导产业,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经济高度发展、社会管理完善的现代化智慧城市。

建设智慧农业城市的主要任务: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围绕智慧农业的发展,提高集成创新能力。二是大力发展为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支持等的“二、三”产业,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城市的产业高端化与服务化。三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大力运用现代科技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实现高度数字化、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城市管理模式。四是要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与集约发展相结合,建设宜居宜业,生态环境好,服务功能完善的生态城市。

概念4:美丽乡村。美丽乡村是指美丽的生态自然环境与和谐的社会环境的乡村,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人与人的和谐共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优美的乡村。

美丽乡村的特征:一是自然性,体现中华文化“天、地、人”和谐相融的核心价值。 二是生态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其中。三是特色性,依据不同地理自然环境,体现出其特色乡村的理念。四是可持续性,也就是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永续发展。五是人文性,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与人类文明。

美丽乡村的发展定位: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天人合一的理念,实现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并以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与环境优美作为目标,建设有自然与人文特色、自然环境优美、文化积淀的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任务:一是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绿色、循环的生态经济,以农业产业带动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实现整个经济高效和可持续的发展。二是加强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打造美丽、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三是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选对两条路径

以发展生态智慧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为内涵的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融合各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实现现代化技术与现代化管理理念相结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过程。因此,需要将来自国内外的优秀科技成果应用于我国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美丽乡村的发展与建设中,以严格实施技术创新与应用、规划与实施。如何在国家层面全面规划生态智慧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如何将规划落到实处,具体路径是什么?

路径1:发展生态高值农业区,建设智慧农业城市。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的提出,重点要发展生态高值农业,以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业产业效率。首先,在全国区域内规划出发展生态高值农业区。第二,根据不同规划生态高值农业区的具体情况,开展区域自主创新,从外区域吸引农业方面的高新技术,结合地方需求与地方科技力量,实施东北先进农业区域创新计划、黄淮海绿色现代农业区域创新计划和渤海粮仓科技增粮计划。

在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面对日益尖锐的 “城市病”“大城市病”等城市问题,发展智慧城市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国政府在“十二五”(2011年到2015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信息化和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对于部分以农业及相关发展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应积极以发展智慧农业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理念,实现产业升级与城市管理提升。一是以发展生态智慧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基本理念,提出生态文明发展规划,并在全国具备发展为智慧农业城市的城市予以身份确认。 二是选择重点农业地区的城市作为发展智慧农业城市的试点,并相应编制智慧农业城市发展规划,进行试点建设。三是依据智慧农业城市的特征、定位与任务,建立智慧农业城市指标评价体系,实施对智慧农业城市的评价与指导。 四是根据全国智慧农业城市的不同分类,在不同类型的智慧农业城市中选择示范区,通过实施某主导产业的技术集成,实现智慧农业城市的产业提升、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有序发展。五是总结不同类型智慧农业城市示范区的特色与成果,形成智慧农业城市发展的基本标准,用以推广指导相应类型的智慧农业城市的发展建设。

路径2: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一方面要从两个层面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一是从宏观层面,在全国各省市层面启动区域特色美丽乡村总体规划。依据各地的自然生态禀赋差异,以差异化发展为原则,具体设计区域性的美丽乡村发展规划;二是从微观层面,启动镇一级的美丽乡村发展规划,将镇一级的美丽乡村发展规划与小城镇规划结合起来,统一纳入城乡建设指导体系。

另一方面,要建立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评价,构建美丽乡村建设的指标评价体系,用以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评价与指导。与此同时,要在东部、中部、西部等不同区域选择特定的镇、乡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区,培育镇、乡村一级的特色产业,并将现代农业的新技术通过实施特色产业技术集成,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总结示范区的经验与成果,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性标准,并将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标准逐步推广实施。

上一篇:重庆单招介绍下一篇:小学生感恩老师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