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就业指导提纲

2024-08-22

安徽理工大学就业指导提纲(精选11篇)

1.安徽理工大学就业指导提纲 篇一

在校大学生就业预期访谈提纲

同学:

您好!谢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是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在校大学生就业预期》课题组。您对以下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会严格保密,仅做研究之用!再次感谢您的支持!

《在校大学生就业预期》课题

一、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年级:性别:专业:

民族:年龄:

二、访谈时间及访谈者

时间:年月日

访谈记录人:

三、访谈主要内容

1.请问您几年级了?您的年龄是?您的民族是?

2.在你大学毕业之后,你是打算继续念书呢还是选择就业?(如果选择继续念书,跳至第4题)

3.你选择就业,那么你预计自己毕业时第一份工作的起薪是多少?

4.你在上大学期间是否规划过你的就业目标?请你简单谈谈。

5.在就业区域选择上,你会选择那些地方?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谈谈你这样选择的原因。

6.在就业去向的问题上,你有过回家自己创业或者回家建设家乡的打算吗?

7.你期望选择的就业公司会是那些呢?

8.你以前有过长时间(比如三个月,半年)的工作经验吗?在你的就业问题上,你会把你的工作经验当在你的求职优势里吗?

9.你的专业是?你如何看待专业是否对口问题?

10.当你遇到择业困难时,对你择业影响最大的人是谁?这是你会怎样选择?

11.你个人认为要找到理想的工作,除大学文凭外,至少还需要哪些证书?

12.你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你会通过那些渠道找工作?你个人认识比较有效的渠道是什么?

13.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你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4.你希望在学校学习期间获得怎样的就业指导?

15.在目前的就业趋势下,你认为国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应给予大学生那些帮助?

访谈到此结束,谢谢您的支持,祝您学习生活愉快!

2.安徽理工大学就业指导提纲 篇二

大众教育背景下, 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倍数剧增,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更加凸显出来, 随着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季”和2014年“史上更难就业季”的出现, 全社会对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和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与日俱增。解决了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 对于促进毕业生就业,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前就业形势下, 深入了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如何, 如何理性看待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 以及通过什么样的路径解决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成为高校、社会组织共同关注并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1】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问卷式调查法, 针对参与招聘安徽工业大学2013届——2014届本科毕业生的主要用人单位进行调查, 对用人单位招聘主管进行归并, 发放问卷750份, 有效问卷732份。问卷设计两大板块, 40个题目, 主要涉及:基本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的整体满意度;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基本评价;毕业生优劣势的评价;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最突出问题等。同时, 通过与用人单位招聘主管访谈交流, 开放式地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评价, 用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及毕业生就业能力存在的突出问题等。调查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项能力进行评估, 评估方式采取打分制, 分为0-10分这11个等级, 分数越高, 则表示该项能力越强, 0分则表示完全没有该项能力。

本次调查历时两个月, 通过问卷整理与分析, 基本掌握了安徽工业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基本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基本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能力满意度、认知状况和基本心态。通过调研数据显示:22.45%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处于一般及以下水平, 整体上约15%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不够认同, 认为与招聘所要求的水平之间仍有一定差距, 存在实践能力不强、敬业精神不足、创新精神不够、职业发展规划缺失的情况。

三、结果与分析

(一)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及就业能力的评价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的分析结果显示:15.31%的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毕业生感到很满意, 62.24%的感到满意, 19.90%的感到一般, 2.55%的感到不太满意。因此, 22.45%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处于一般及以下水平。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评估详见下表。根据均值进行排序, 排在前面的分别是团队协作能力、专业能力、实干与执行能力、自学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排在最后的是领导能力。该结果说明, 整体而言, 反映我校毕业生适应能力强、专业基础扎实、良好的合作精神, 这与学校“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显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专业能力、实干与执行能力、自学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评价较高。相反, 领导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相对较低。

(二)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优劣势的评价

根据用人单位调研数据反馈, 并与部分用人单位招聘主管交流, 用人单位认为学校毕业生最大的优势是适应能力强, 所占比例为59.69%;其次为专业技术能力强, 所占比例为52.55%。用人单位认为学校毕业生最大的劣势是工作中较被动 (指工作中缺少主动性, 不够积极) , 敬业精神不够, 为47.96%;其次为知识与实践脱节, 为41.84%。

(三) 调查结果分析

本文认为, 根据个体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可以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简单划分为基本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两类, 前者是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实现就业的基本能力, 包括专业能力、自学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方面;后者则是在已有就业岗位上实现个人职业发展、走向职场成功的更高层次的能力和条件, 包括创新能力、职业规划意识、敬业精神等方面。

通过上述调研结果不难看出, 当前我校7成毕业生已具备基本的就业能力, 能实现就业, 而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职业发展能力发面, 主要是:创新精神不够、职业发展规划缺失、实践能力不强、敬业精神不足等方面。

从用人单位的调研反馈的上述问题值得深思。从现实来看, 当前受全球经济形势低迷的环境影响, 企业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 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一方面为节约成本和精细化管理, 对于毕业生的需求数量进一步减少, 另一方面为提升员工绩效和公司效益, 对招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与能力进一步苛刻, 这样, 就进一步加剧了当前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在此背景下, 企业往往更看重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倾向于寻找动手能力强、上手快并有创新思想和明确职业规划的员工。能随时为公司所用并创造价值的毕业生越来越受到人力资源部门的青睐。同样, 在企业看来, 根据当前深化依法治企、严格执纪的要求, 具备敬业精神和诚实守信的毕业生是最受公司欢迎的, 那些目标不明确, 消极怠工、缺乏忠诚度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很难得到单位重用。

在与用人单位招聘主管的个案访谈中, 我们发现:一方面,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优化, 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不能完全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存在学习和实践脱节的不足。另一方面, 毕业生缺乏明确的职业认知和个人生涯规划, 创新学习能力和进取意识不足, 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讲, 只有不断学习, 增强实践能力, 对接企业需求, 迅速地融入职场氛围, 不断发挥自己的才干, 积极创造价值, 才能够为企业所重视, 实现职业的发展。【2】

当前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形势紧迫。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必须坚持全程化就业指导教育的观点, 坚持原则, 形成长效机制, 制定具体对策,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整体推进。其中, 这一工程实现的前提是要坚持三个原则, 实现的保障是要坚持政、企、校三方联动机制, 实现的关键是要落实对策, 只有做到原则、机制、对策三者的有机统一, 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最终目标。

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原则和机制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规律, 贯彻立德树人思想, 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 形成一定的原则, 既要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成才就业, 更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助推其职场发展与人生成功。在一定的原则基础上, 注重发挥政府、高校和企业联动作用, 形成工作合力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长效机制, 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具体对策。

(一) 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原则

1. 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过程中, 高校要充分了解毕业生的状况, 明确学生现实需求, 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才能有的放矢, 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就业能力的提升;政府和社会组织要以大学生为主体, 增强政校合作, 通过开展入企认知看市情、入园进企看发展等系列交流协调, 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见习、就业培训活动、实践活动, 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其中, 培养主体意识, 体会自我价值, 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 清晰学业目标, 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明确人生目标和职场定位, 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明确“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怎么做”等问题, 【3】从而有计划地开展就业准备, 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意识和能力建构。

2. 基本素质与职场发展能力并重的原则。

根据先就业再择业, 先适应才能发展的一般职场规律, 结合大学生成人成才的现实诉求, 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过程中, 既要注重学生基本就业能力的提升, 更要注意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讲, 高校要注重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基本能力, 包括人际交流、学习能力、专业素质、自我修养等, 这是实现社会初始就业岗位的基本需要;另外, 政府及社会组织要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历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搭建平台, 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 从而实现学有所用, 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同时, 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敬业精神、终身学习思想等, 这是职场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应遵循的机制

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过程中, 政校企三方需形成联动机制, 以就业为导向, 构建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增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工作合力。在此过程中:

1. 政府要统筹相关行政和政策资源, 形成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行政合力。

重点是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管理制度, 优化毕业生就业创业环境, 出台配套的各项扶持政策, 并做好相关服务工作。

2. 高校要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坚持把就业工作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环节, 突出“提升就业竞争力”这一核心任务, 在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上求创新, 逐步形成以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为导向的就业工作体系, 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做好具体保障工作。

3. 企业构建“员工为本”的用人机制。

善于利用政府提供的政策扶持, 对接毕业生需求, 落实到校企合作的实际行动中;不断整合各种社会资源, 加强与高校的沟通与联系, 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过程中培养、检验大学生就业能力, 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场竞争力。【4】

五、应对策略

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需要社会各个组织、层面相互配合、协同推进, 尤其是政府、高校、企业组织共同参与, 通力协作, 形成工作合力, 共同发挥作用。同时对毕业生自身来讲, 也要做好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合理定位, 提升求职综合素质和职场发展能力, 积极接受社会的就业挑战。

(一) 政府方面

1. 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建设, 优化政策环境, 加强对招聘单位的管理, 促进社会招聘的公平公开公正;组建并完善就业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 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创业锻炼场所;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 扩大普及层面;增强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和执行力, 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 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提供更多的制度保障。【5】

2. 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通过发挥人才人事部门在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作用, 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创新政策支持力度, 加快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 集聚资源, 激活要素, 转化创新实践成果, 着力营造良好环境, 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通过“送平台、送政策、送服务进校园”系列活动, 不断优化大学生的创业环境, 支持和鼓励有志科技创业、文化创业的大学生在政府创业示范园区汇聚创新创意创业, 扎根基层, 创出新事业, 提升创新能力。

(二) 高校方面

当前, 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 增强学科专业设置的职业针对性,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挖掘人才培养方面潜力, 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树立全程化就业指导思想, 点面结合, 创新设计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最佳路线, 从而满足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多元化和多层次的需求。

1. 提升实践能力。

学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 继续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在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上, 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参照基准, 调整专业设置及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 使人才培养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大力推进教学团队、课程教材、实践资源的内涵建设。在课程设置方面, 随着就业形势及社会需求的变化, 定期及时调整各类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比例, 适时增减课程内容。要加大校内实验实训中心的建设力度和经费投入, 建立更多的职业模拟教学场地和实习基地, 开发和设立更多的职业技能实训课程;通过经费支持和制度保障, 鼓励和支持各学院加强校企之间的全方位和深层次的合作, 为学生创造更多更丰富的实习和实践机会, 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地去实习, 贯通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衔接;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实习实践组织领导体系和运行保障体系, 建立生产实习意外伤害险, 消除实习安全隐患;加强文科生实习的指导教育与监督管理, 防止实习走过场, 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专业认知, 明确学习努力方向, 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 提升职业规划能力。

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在校四年专业思想教育方案, 大力开展学习指导、学业指导和职业规划, 发挥专业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协同指导效应, 指导学生明确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树立循序渐进的学业提升和职业发展思想。同时, 不断完善专业思想教育、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的联动机制, 推进就业指导“前伸后移”工程, 校院两级通过博士论坛、专家讲座、校友报告、名师工作室以及新生的“走进企业、认知专业、了解社会”等系列活动, 帮助新生在入学后及早建立职业规划意识;组织“精彩职业、规划先行”以及心理素质普测等活动, 摸清新生适应性问题, 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团体训练、优秀学子报告会等多种活动, 帮助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以校院两级的“模拟职场、职业规划设计暨创业大赛、演讲比赛、简历大赛、主持人大赛”等活动为平台, 不断丰富就业实践活动第二课堂, 帮助大学生开展自我认知, 探索职业环境和了解社会人才标准, 明确学习动力和职业发展目标, 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不断完善“学业、就业、职业和事业”的四业指导体系。

3. 增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6】创新创业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强大动力。创新能力具体包括科学分析、批判性思维、积极学习、新产品构思四种能力。国务院办公厅和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 将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伴随着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政府、社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要加强创新创业工作的系统性思考和联动意识, 整体推进协同发展, 促进教与学的协同, 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协同、创新创业创造的协同, 招生培养就业的协同, 校院两级管理与服务的协同, 教师辅导员学生的三者协同。要进一步健全机制和体制, 不断完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案, 普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不断整合校内外资源, 聘请企业家、专业教师担任学生创新创业的导师, 指导大学生开展好创新创业活动。改进和完善各类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和场地设备保障等措施, 为广大师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全方位支持。进一步加强校地校企深度合作, 搭建产学研用多层次平台, 形成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梯次化, 支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从构思创意、项目计划书向实战、向市场和向企业转化。建立并完善创新创业素质学分制以及激励和保障、服务和监控等机制, 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参与到各类学科竞赛中、参与到课外科技作品创作以及创新创业比赛的各类实践活动中。通过知识传授、项目带动、科研助理、创业模拟、学科竞赛、课外科技作品制作、挑战杯等多种途径, 大力提升学生整体的创新创业能力。

4. 培养大学生敬业精神。

离职率如果较高, 会影响到学校在用人单位的声誉。被动离职反映了毕业生没有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主动离职会使用人单位认为本校毕业生缺乏忠诚度。学校应注重在就业指导中引导毕业生理性对待未来职场, 选择工作时谨慎周全;同时在工作中摆正心态, 更好地适应职场。通过加强就业政策宣传, 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 以就业指导课、思政课和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为抓手, 帮助学生看清就业形势, 了解经济发展态势, 引导毕业生认清国情、社情和就业环境, 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 树立敬业意识, 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事业。

(三) 毕业生自身

1. 认真准备, 增强基本就业能力。

主动寻找就业机会, 从实践中全面提升个人的就业竞争力。大学生求职准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即知识技能准备、社会工作能力准备、材料准备和心理准备。毕业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在对自己的工作方向做好打算后, 要仔细考虑考查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 围绕这个方面多做准备;在大学期间多进行社会实践, 充分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素质, 努力使自己成为高素质人才;做好材料准备就是要制作有个性的简历, 多去了解一些应聘求职技巧, 提高自己的面试、应聘能力。

但是在就业过程中, 仅仅做好知识技能和工作能力以及材料的准备还是远远不够的, 面对现代社会高度的就业要求及严峻的就业压力, 毕业生还应该做好心理准备:摆正位置, 并正确地看待社会就业问题, 逐步转变观念, 主动增强职前意识的培养和锻炼;积极参加社团活动, 增强社会历练, 提升个人择业应聘技巧;做好规划, 加强学习与技能培养, 成为适应职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 积极关注, 增强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

职业发展能力作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大学生未来的职场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需要毕业生自身积极予以关注。

一方面, 大学生要注重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 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 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如职场模拟大赛、模拟CEO、参与企业实习等, 通过实践活动来更好的了解自我、锻炼自我, 同时发现自身的不足, 及时加以改正, 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 从而更好的适应职场变化。

另一方面, 关注就业市场变化, 顺应职场需求, 提升职场文化竞争力。【7】用人单位的职场文化是指用人单位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用人单位特征的经营哲学, 即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所生成的、外化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有机统一。适应职场文化是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有不同的职场文化。毕业生应根据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用人单位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职场文化培养, 提升在职场文化方面的优势。毕业生应结合专业就业去向的相关度, 树立正确的市场经济意识, 调整心态, 加强职业前瞻教育, 提高对未来职业认知, 合理地规划。重点增强如毕业生认为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实习和实践环节。同时, 通过收集本专业往届毕业生就业的用人单位类型、单位规模, 毕业生结合自身定位, 对不同职场文化、工作氛围有更明确的认识, 更好地明晰自身职业生涯发展。

六、结语

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 大学生就业受到更大的影响和冲击, 对于广大的毕业生来讲, 要不断开拓视野, 端正就业心态, 不断强化自身综合素质, 提升就业竞争力;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 增强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一重大实践性课题的研究, 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与指导, 积极搭建更广阔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 提供更加便捷的一站式就业创业服务, 构建全程化就业创业指导体系;【8】政府应注重整合社会各种资源, 不断完善就业创业制度与政策, 并积极出台配套措施推进就业改革, 促进就业公平与公正, 为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营造更加宽松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文青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北京:研究出版社, 2010:208-209.

[2]王青山.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D].马鞍山:安徽工业大学, 2011:12.

[3]杨洁.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 (6) :51-53.

[4]赵国霞.李山东.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平台构建与机制创新[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7) :183.

[5]张心亮.当前高校毕业生创业形势分析与对策[J].教育理论, 2011 (18) :219

[6]张斌.问题与消解: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J].人才开发, 2011 (9) :109.

[7]张进.基于大学生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人力资源, 2011 (10) :18-21.

3.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采访提纲 篇三

2010级1班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全球性经济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经济形式的影响,全球就业形势也处于下滑趋势,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更是偏低。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大四的毕业生们应该怎么样让自己占得先机,成了时下热门的话题。

二、采访的目的和意义

1、有助于学校、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意愿。

2、为了了解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在就业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帮助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3、为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特别准备了此次采访。

三、报道思想

我们本着客观真实的原则,以简讯的形式为大家报道,此次采访的内容;为大家提供真实、可靠的就业情况信息,并为大家提出部分行之有效的建议和意见。

四、采访角度与选题

此次采访我们选择学校领导的角度,更深刻的了解和知晓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我们的选题侧重于,领导对我们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分析以及提出他们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各种困难,让大家为就业做好准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五、采访地区、环境和步骤安排

采访在我们学校校园内完成,我们会提前联系好学校招就处负责学生就业的领导,向他们说明我们的采访计划和方案;获得他们的同意后,选择合适的时间根据采访提纲进行采访,采访完毕后对材料进行整理、写稿。

六、提问方式和具体问题

1、提问方式:直接式提问、引导式提问、材料式提问、比较式提问、层层深入式提问等。

2、具体问题:

1)毕业生就业有哪些程序?

2)毕业生毕业后必须办理的手续有哪些?

3)今年学校举行了大型的招聘会,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何?

4)我们应届毕业生在应聘时会遇到哪些常见的困难?

5)您认为毕业生就业心理存在着哪些误区?

6)机遇的把握在职业的选择上重不重要?

7)毕业生应保持怎样的心态?

8)能力重要还是文凭重要,对于那些家庭条件好的人是否在找工作上占优势?

9)若是因为人际关系或家庭原因,大学生能找到更好的工作,那这种现象会不会导致大学生过分注重人际关系或是社会关系?

10)大学生自身素质对就业和择业有影响吗?

11)现在大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中主要存在的是职业人格的问

题,还是社会人格的问题?

12)在我们知道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后能帮我们简单的分析一下在中国国情下形成这些的原因吗?

13)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以及大学生职业社会化对就业的重要性那么大,那么在大学生涯的规划就突显出了它的重要性,我们该怎么做呢?

14)您能为我们在校大学生提一些行之可用的建议和意见吗?

七、总结

4.安徽理工大学就业指导提纲 篇四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大课题和难题,也是我们大学生十分关注的问题。创业,是人生起步的选择,是当代大学生为之努力的方向。为了引起我校广大同学对就业和创业问题重视,并帮助他们做好就业和创业各方面的准备,最终达到成长成才,顺利就业,成功创业的效果,安师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与就业指导中心联合发起成立“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就业创业协会”。本协会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就业创业协会”,简称“就业创业协会”。

第二条:“就业创业协会”由校团委领导,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团委直接管理、在校就业指导中心和社团联合会的指导下,由本校在校学生自愿参加的,以开展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管理和服务等活动的学生组织。本协会严格遵守四项基本原则、国家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以《安徽师范大学学生社团管理条例》为指导思想,切实帮助每一位同学,使他们在校期间能了解更多的就业信息和一些成功人士的创业经历(经验),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和成功创业!

第三条:本协会的宗旨是帮助每一位同学顺利就业,成功创业。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开辟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我校毕业生就业率;丰富校园文化,促进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条: 为加强协会事务管理,使本协会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更好的实现本协会的宗旨,特制定本章程,作为全体会员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

第二章

会员

第五条:凡安徽师范大学全日制在校学生,不分系别、专业和年级,承认本协会章程,愿意遵守本协会纪律和参加本协会各种活动的,均可按规定程序申请加入本协会,加入时需填写相关档案资料。

第六条:会员申请报名集中在学年开学之初,由校团委社团联合会统一组织在南中校区招收新会员。入会程序:

1.由本人填写会员登记表;

2.缴纳会费及一寸照片两张;

3.发放会员证。

加入本协会后即拥有本协会会籍,协会将建立会员档案,会员应热爱本协会,不得做任何有损于本协会名誉和不利于本协会发展的行为。

第七条:会员权利:

1、会员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会员有参加本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的权利;

3、会员有监督本协会工作,并提出批评、建议,及向负责人反馈活动意见的权利;

4、会员可以优先取得本协会编印的各种资料;

5、会员有参与本协会优秀会员评选的权利;

6、会员有申请退会的权利。

第八条:会员义务:

1、遵守本协会章程,执行本协会决议,维护本协会形象;

2、积极参加本协会的活动,关心本协会工作;

3、积极宣传学校就业政策、指导学生就业创业,使学生顺利就业、成功创业。

第九条:会员奖惩条例:

1、每年进行优秀理事及优秀会员评选工作,对为协会作出贡献的理事和会员给予表彰;

2、对于不履行协会章程,不完成本职工作的理事予以免职,对于损害协会形象,妨碍或阻挠协会开展工作的理事或会员给予会内通报批评,情节严重者劝其退会或直接申报校团委社团联合会强制退会;

第十条:会员退会自由,但需先提交退会申请,经常务理事会批准后方可退会。若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作自动退会处理:

1、不履行会员义务一年以上者;

2、被学校开除学籍者。

第十一条:会员发给会员证,会员毕业可申请荣誉会员,办理荣誉会员联系表,未办理者作自动退会处理。

第三章组织机构

第十二条:本协会的常务权利机构是理事会。理事会通过会议形式讨论审议,决定协会重要事务。

第十三条:理事会成员产生办法:

1.正副会长由民主选举,并经上级主管部门考核审批后产生;

2.其他理事通过竞选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产生。

第十四条:本协会设

会长(一名):负责协会内外各项事宜的统筹安排;

副会长(两名):分别负责协会内、外事宜,协助会长工作;

下设各部门和职能为:

1、秘书处:负责协助就业指导中心开展日常工作,做好会议记录;

2、活动部:负责策划和组织协会活动,协助就业中心开展就业指导活动;

3、宣传部:负责协会宣传工作,管理协会通讯社,办好就业专栏;

4、外联部:负责对外联系,为协会的活动和发展联系赞助,代表协会与协会以外的个人或组织交往;

5、信息部:负责协会网页的制作与维护,收集并整理就业创业相关资料,负责协会会刊的编写;

6、办公室:活动计划的拟定和活动总结的撰写;

7、财务部:负责管理协会经费的使用与账目记录等;

8、理事长:管理协会理事以上的干部,协调协会各部门的工作。

第十五条:本协会聘请有关专家及支持本协会发展的有关领导作为本会顾问,并成立顾问团,为本会提供有关就业形势、政策的业务指导和组织建设方面的指导和支持。

第十六条:理事会每年一届,可以连任,任期不超过两届。理事会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

第四章主要任务

第十七条:本协会的主要任务有:

1、开展有关就业创业方面的技能培训。

2、协助就业指导中心开展就业服务工作。

3、组织开展以大学生就业创业为专题的学习与研究,并与其它就业创业组织进行经验交流。

5、协助宣传、贯彻国家和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收集、整理并发布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协助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人才市场会;协助办理毕业生派遣手续,协助做好文明离校工作;开展与毕业生有关的就业创业调查研究工作。

6、充分发挥本协会的应有作用和潜力,为我校的就业工作作出贡献,为就业的同学提供帮助。

第五章 协会活动

第十八条:协会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活动。

第十九条:活动内容应健康和丰富,并实用有效,每次活动应有明确的目的,每个阶段应有详细的活动计划表。

第二十条: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就业、创业知识讲座、专题的就业形势报告大会、模拟现场招聘会、就业、创业技能技巧大赛、就业信息交流、对外就业联系等。

第二十一条:社团的活动由协会活动部进行筹备和运作,每次活动应按相关规定向上级部门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活动前应做好全面宣传。活动中应注意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活动结束后应及时做好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第六章 经费

第二十二条:协会经费由主管部门指定专人负责,账目与支出分开,管理公开化、民主化。

第二十三条:经费来源

1.主管部门拨款;

2.会员缴纳的会费(由校团委和校社团联合会统一规定)Ⅰ

3、社会赞助。

第二十四条:经费用途

1.用于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

2.用于协会宣传、对外联系、奖励优秀会员、活动奖品的颁发等各项支出;

3.出版本协会刊物支出等。

第二十五条:经费支出

1、经费由协会财务部会计和出纳统一管理,每项开支由经办人提供发票并有两人签名,经会长签字后支出;

2.集体经费支出,由会长召开理事会讨论决定;

3.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挪用或借用协会经费。

第二十六条:协会定期召开理事会,由财务部列出经费各项支出,理事会任何成员有权核查账目。

第二十七条:财务部定期整理经费各项收支项目,报指导老师和校社团联合会审查,接受学院团委和校社团联合会的监督。

第七章 人事任免

第二十八条:任用原则:能者任之,优胜劣汰。

第二十九条:各机构和部门的干部,一律不得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校规校纪的行为,如有上述情况者一律除名不再录用。对于不称职的干部,经理事会讨论后可予以除名并备案。对于干部的任免,应本着严肃、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条:本章程的解释修订权属理事会;

5.安徽理工大学就业指导提纲 篇五

根据安徽医科大学招生办最新公布的信息可知:

合肥工业大学在安徽是第一批次招生,所以我们通常说合肥工业大学是一本大学。

如果你不是安徽考生,合肥工业大学在你所在的省份是本科二批招生的话,你也可以说合肥工业大学是二本大学。

6.安徽理工大学就业指导提纲 篇六

1 安徽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趋势比较

从安徽省三次产业结构类型演变来看 (如图1) , 在1988年之前, 无论是就业结构还是产业结构都呈现“一二三”, 但从1989年开始,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类型就存在明显的不一致性。在1991-2008年中, 产业就业结构类型为“一三二”, 而产业结构类型为“二三一”。从第一产业来看, 两条曲线基本呈现下降的趋势,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分别平均每年下降1%和1.3%, 可知, 产业结构的平均下降幅度较小。而且在1990-1997年, 第一产业结构比第一产业就业结构曲线波动幅度大;从第二产业来看, 第二产业结构和第二产业的就业结构曲线都呈现波浪式上升, 产业结构的曲线比就业结构曲线的变化幅度要大;从第三产业来看, 在2005年之前, 第三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几乎同第二产业结构和第二产业就业结构曲线变化趋势几乎相同, 2005年之后的就业结构曲线的变动幅度大于产业结构曲线的变化幅度, 并且有的年份出现产业结构比重的增加而就业结构的比重减少的反向变化。总之, 从上分析可得, 安徽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存在着不平衡性。

资料来源:根据新中国55年统计年鉴、2005-2008年统计年鉴和2008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数据整理得出。

2 安徽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研究

2.1 安徽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对安徽省1978-2008年的三次产业结构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互作用关系。

安徽省 (如表1) 第一、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都存在正相关性, 一产业的相关系数高达0.961、二产为0.785和三产为0.951;同时可知, 第一产业的就业结构同第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存在很高的负相关性, 而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同样与第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也存在很高的负相关性, 无论是第二产业的就业结构和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还是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和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都存在很高的正相关性。这说明, 首先, 安徽省的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投入的依赖性都很大, 都处于粗放型经济增长的阶段。其次, 安徽省第二产业的发展是倾向于劳动力密集型而非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对于要使资本和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设置了障碍但有利于吸收劳动力。最后, 安徽省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能够相互促进其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的增加。

资料来源:根据新中国55年统计年鉴、2005-2008年统计年鉴和2008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数据整理得出。

2.2 安徽省三次产业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分析

为了方便地观察三次产业产值增长和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 我们使用相对于产值增长的就业弹性这一概念。就业弹性是衡量产值增长引起的就业增长量大小的一个指标, 即在某一时期内就业数量的变化率与产值的变化率之比。运用就业弹性, 我们可以得出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当就业弹性为正值时, 弹性越高, 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越大。当就业弹性为负值时, 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作用形成一种“海绵”效应:一为“挤出”效应, 当经济为正增长但就业为负增长时, 就业弹性绝对值越大, 对就业的“挤出”效应就越大;二为“吸入”效应, 当经济为负增长但就业增加时, 就业弹性绝对值越大对就业的“吸入”效应就越大。实际上, “吸入”效应有悖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是一种不正常的经济现象。此外, 如果就业弹性为零, 说明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没有拉动作用。

资料来源:根据新中国55年统计年鉴、2005-2008年统计年鉴和2008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数据整理得出。

(1) 从就业弹性的整体看, 如表2的最后一栏可知, 安徽总体就业弹性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经济增长的总弹性从1981年的0.03下降到2007年的0.00。这一趋势表明, 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正在逐渐减弱, 即需要更高的经济增长才能带动一个百分点的就业。这也就是说, 经济增长中的生产要素的相对密度发生变化, 其中, 劳动含量 (不包括人力资本因素) 正逐渐下降, 而资本和技术的相对含量正不断加大, 安徽正向着资本和技术密集性经济的方向发展, 但这种发展速度还是相当的缓慢并有可能出现逆向发展。

(2) 从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看, 除2002年外, 第一产业就业弹性从2000年开始全为负值, 表现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收”效应转为“挤出”效应, 这种“挤出”效应在2003年尤为突出, 说明一产业就业人员数的绝对量减少而所创造的总产值呈现上升趋势, 标志着农业劳动力的饱和。从2003-2008年, 可知, 这种“挤出”效应正在逐渐减缓, 在2004年降幅最大, 绝对值达到1.81, 表明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进城务工的农民数量正在减少。

(3) 从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看, 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呈现波浪式变化。表明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对就业人员的增加具有不稳定性, 甚至在1989、1994、1996、1997这四年内出现“挤出”效应, 而在2005年出现最大的就业弹性, 高达1.65, 表现出极大的“吸收”效应。这无疑是受经济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但总体看来, 第二产业对就业仍然具有比较强的吸纳能力。

(4) 从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看, 除个别年份外, 第三产业对该产业的就业总体上表现出强大的拉动作用。也就是说, 随着第三产业的产出增加, 该产业的就业人员的绝对数量也会不断的增加。一般而言, 第三产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如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 就业弹性相对较高。但按正常情况来说, 随着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其就业弹性也应该逐步降低。

2.3 安徽省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为了能够定量分析安徽省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之间的不对称状况, 本文引入结构偏离度指标 (结构偏离度=GDP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就业的产业构成百分比-1) 用来判断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状况是否合理。从结构偏离度的计算方法可以看出, 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小, 结构越均衡;结构偏离度大于零时, 产业产值份额大于就业份额, 结构偏离度小于零时, 产值份额小于就业份额;结构偏离度等于零时, 结构处于完全均衡状态。

资料来源:根据新中国55年统计年鉴、2005-2008年统计年鉴和2008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数据整理得出。

(1) 从第一产业来看, 从表3可知, 安徽省从1978年至今, 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系数始终为负值, 这说明第一产业的产值份额小于就业份额, 而且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 在这期间的最高点与最低点值差额达到0.29, 且年平均增长约为1.4%。结构偏离系数的绝对值逐渐增加, 说明了第一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协调性在增加, 也就是说由于耕地非农业化和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得需要更少的农民来耕种土地, 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不断增加。这些从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就成为安徽解决充分就业的重大压力之一。

(2) 从第二产业来看, 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从1978-2008年都为正, 这表明二产产值份额大于就业份额, 也就是说就业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动具有滞后性。且二产结构偏离度总体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向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从1978年的2.46下降到2008年的0.88, 下降幅度达到1.57, 可以看出安徽省第二产业产值份额和就业份额之间的差距缩小, 也表明就业结构对于产业结构的变化所具有的滞后程度有所改善。

(3) 从第三产业看, 安徽省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同样为正而且也呈现下降趋势以及向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结构偏离度从1978年的1.15下降到2008年的0.08, 下降幅度为1.07。同时相对于第一、二产业, 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从1993年开始就一直比较小, 最大值都小于第一、二产业的最小值, 2008年达到最小值, 仅为0.08。偏离度越来越小说明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量在不断的增强。这不仅由于近年来安徽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而且与在就业市场上第三产业就业弹性较强有关。

3 均衡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的对策研究

由以上分析可知, 安徽省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是非均衡的, 为了促进其趋向均衡化发展, 特提出以下建议:

3.1 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发展特色农业

一直以来, 安徽的第一产业就业在三产占有较高比重。可以通过发展第一产业本身来加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内部吸收能力。特别是根据安徽省所特有的资源禀赋和环境, 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特色农业。使得安徽省农产品就地生产和深加工的产业化经营, 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转变, 从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延伸产业链并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和乡镇企业, 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来减少一产的剩余劳动力。

3.2 继续壮大和发展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首先, 要利用区位优势, 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大机遇, 加快第二产业的发展, 特别是其中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其次, 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 加快高新技术和资本性工业的发展。这将有利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走内延发展之路, 为以后安徽工业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也能促进第二产业内部发展平衡, 即实行资金、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并行的发展战略, 但其侧重点应放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

3.3 推动第三产业的高效发展

要实现三产的高效发展, 首先, 要消除影响提高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制度障碍, 如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企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等。其次, 加强城市化进程, 提高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再次, 提高第三产业经营方式的灵活化和多样性。最后, 使一、二产业进一步向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发展, 为其第三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的同时也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使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更强。

摘要: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 安徽省三大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历史演变比较, 对二者之间相互影响性做了相关性、就业弹性、结构偏离度分析。最后, 根据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就业弹性,结构偏离度

参考文献

[1]卜鸥.重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问题与对策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2006, (2) :22-24.

[2]张红梅, 蒋中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 (3) :18-21.

[3]陆昕轶, 胡碧玉.成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研究[J].科技和产业, 2007, (8) :8-10.

[4]张车伟, 蔡昉.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5) :24-25.

7.安徽理工大学就业指导提纲 篇七

一、基本情况调查

(一)自然资源调查

1、位置及面积:调查黄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地理位置,总面积,所属山系、水系及大地貌区、中地貌范围等。

2、地质:调查地质年代及地质形成期,大、中地貌生成形式,区域内特殊地貌及生成原因,古地貌遗址,母岩及对景物生成的影响,母岩对交通、旅游的影响,山体类型,平均坡度及最陡、最缓坡度。

(二)社会经济调查

1、当地社会经济简况:调查黄山市、黄山区和黄山森林公园所在乡(镇)的人口、经营主业、人均收入等情况及其特点。

2、经营状况:调查黄山国家森林公园组织机构、人员结构、固定资产与林木资产、经营内容、年总产值、利润、税收、职工年平均收入等。

3、旅游概况:调查黄山国家森林公园已开放的景区(景点)、旅游项目、游人结构、人次、时间、季节与消费水平等。

(三)旅游气候资源调查

1、温度:调查年平均气温,旅游季节平均气温,极端气温及其出现的时间,河、湖结冰期及冰层厚度,区域内小气候特征,可供疗养和避暑的季节等。

2、光照:调查各季节昼夜时数,光照最长、最短时间出现的日期及热量,常见的自然光学特异现象及出现的时期等。

3、湿度:调查黄山国家森林公园内不同局部的湿度分布及年湿度最大、最小的月、旬、日等。

4、降水:调查多年平均降水量,各月降水频率(天数)和降水量,暴雨频率及多发月、旬,旱期,水体结冰,降雪情况,霜期及对景观的影响等。

5、风:调查主要风向,年平均风力,五级以上、八级以上大风日数及出现的月、旬及频率。

6、调查特殊的天气气候现象。调查年均舒适旅游期日数。

(四)植物资源调查

1、植被:调查植物种类,区系特点,森林植物的垂直分布以及森林植被类型和分布特点。

2、观赏植物:调查记载种类、分布范围及数量,花期、果期、观赏部位(花、果、叶、根、皮)。

3、古树名木:调查记载所处位置、生境、树种、年龄、树高、胸径、冠幅、冠形及分布特点,编撰古树名木资源一览表。

(五)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调查黄山国家森林公园境内的动物种类、栖息环境、活动规律等。

(六)环境质量调查

1、大气质量:监测方法应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执行。监测指标应符合《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规定。

2、地表水:监测方法应按《大气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执行。监测指标应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规定。

3、空气负离子:不同景点实际测定数值为准。

(七)旅游基础设施调查

1、交通:调查黄山国家森林公园与周围大、中城市及相邻风景名胜区或森林公园的公路、铁路、水路、航空交通现状,公园内部交通状况,记载其里程及技术等级。

2、通信:调查通信设施种类、拥有量、便捷程度等。

3、供电:调查黄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电源,现有输(变)电线路及供电设备,扩大供电的可能性及电力发展规划等情况。

4、给排水:调查黄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水源、供水设备、扩大供水的可能性及发展规划;调查排水及防洪设施情况等。

5、旅游接待设施:调查现有宾馆、招待所、旅社分布情况,接待能力(高、中、低档床位数)、床位利用率、分档次的效益,饮食及商品零售网点的现状以 2 及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等情况。

(八)旅游市场(客源)调查

1、国内客源: 调查黄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内主要客源所在地的有关资料。

2、境外客源:调查港、澳、台、华侨和外国游客来本区的情况及发展前景。

3、游客特征:调查各节、假日到黄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的人数、组成、居住时间及消费水平。

4、消费特征:调查较长时间在本区内休养、疗养、度假人数,居住时间及消费水平。

(九)障碍因素调查

1、多发性气候灾害:调查暴雨、冰雹、山洪、强风暴、沙暴、尘暴、雪暴等气候灾害出现的季节、月份、频率、强度及对旅游、交通、居住的危害程度;历史上发生的重灾例、频率、灾情及其发生原因等。

2、突发性灾害:调查强烈地震、火山喷发、山崩、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出现的季节、月份、频率、强度及对旅游、交通、居住的危害程度;历史上发生的重灾例、频率、灾情及其发生原因等。

3、其他:调查黄山国家森林公园及其附近恶性传染病的病源、传播蔓延情况。调查不利于开展森林旅游的地方、民族风俗习惯及其他社会因素。

二、一般林业调查

(一)森林资源调查

森林资源可利用现有的二类调查数据。若二类调查年代已久,可结合景观资源调查,进行森林资源调查;也可利用资料档案重新修订森林资源数据。

(二)林特、林副产品资源调查

可利用现有资料。对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应进行必要的补充调查。

三、景观资源调查

(一)调查方法

采用路线调查、典型调查、查阅文献、座谈访问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以1:50000 3 或更大比例尺的地形图为底图,可利用航摄像片辅助判读,将景观要素位置或范围调绘在工作底图上。

(二)自然景观资源调查

1、森林景观

对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林分,调查记载森林景观特征,规模(面积),建群种以及观赏树种外观特点,叶形、叶色、花期、花形、花色、果形、果色、果实等观赏利用价值。

2、地貌景观

(1)调查悬崖、陡壁、奇峰、怪石、雪山、溶洞等,记载山名(当地名)、海拔高度、母岩性质、坡度、相对高差、山势走向等。

对特异山(石)景,还应记载奇峰、怪石的位置、体态大小、生成原因、数量、分布特点(群状、零星或孤立景物或广布)。

调查溶(山)洞的入口形状、位置、形成原因、深度、广度、洞内景物等。调查雪山位置、面积、坡度、海拔高度、常年积雪或季节性积雪(起止日)、积雪厚度等。

(2)对可远眺湖、河流、原野、林海、沙漠、日出、日落、云海、雾海等的位置及时间,也应调查记载。

3、水文景观

(1)湖泊:调查位置、湖泊海拔、形成原因、当地名称、水面涨、落时面积及水深(最深、最浅、一般)、水源、水质及可用性,季节变化,沉积物、水周边、岸水色,形成景观及游憩价值。

(2)河、滩:调查位置、形状、组成物质与滩面环境,滩底岩性及坡度(最大、平均)、坡向、海拔高度、相对高差、滩面面积与季节性变化,洪水及枯水期,游憩价值。

(3)瀑布:调查位置、母岩、成因、海拔高度、相对高差、水量及厚度(整体,断段),水源及季节变化,景观特点等。

(4)溪流:调查位置、长度、发源地、坡降、所属水系、流量、季节水量 4 变化,水质可否饮用及开发方式与价值。

(5)泉水:调查位置、年流量、水量季节变化、水质(成分,水温)及效用(饮用矿泉,医疗矿泉),可否作一般浴泳温泉和疗养温泉。

4、气象景观

调查云、雾、雾凇、雪凇、日出、日落及佛光等气象景观的出现季节,持续时间、形状、观赏位置等。

5、特异性

调查景观或景点、景物的知名度。

(三)人文景观资源调查

1、名胜古迹

调查古建筑种类、建筑风格及艺术价值,建筑年代,历史及建筑状况,建筑物数量、分布情况及占地面积,有关建筑物的传说、故事及目前吸引游人情况,存在问题及有关建议等。

2、宗教文化

调查宗教种类(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宗教建筑、影响范围及历史。

3、革命纪念地

调查革命纪念地的文献记载、革命活动的文物位置、保护现状。

4、民俗风情

调查一切具体固定物象或附着于固定物象的人文景物,作为拟景素。调查当地民风民俗。

(1)收集现成的神话、传说、故事材料。

(2)调查询问、整理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传说、故事等。(3)调查历史文化名人的情况。

(4)调查与旅游有关的居民情况,如民族及服饰,村寨建筑风格,传统食品等。

(5)调查婚丧嫁娶及各种禁忌礼仪等风俗习惯。

5、名人故居

调查历史名人故居位置、保护现状及有关情况。

(四)可借景观资源调查

调查不在黄山国家森林公园境内,但具备观赏条件,对公园具有影响力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记载可借景物的种类、名称、距离、景观价值及在本区域内可能吸引游人的数量等。

8.《创业与就业指导课》考试提纲 篇八

第二章:就业政策和就业制度

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就业材料;双向选择;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时应注意的事项;就业派遣(就业报到证、就业去向)。

第三章:就业信息的搜集和筛选

就业信息的内涵;搜集就业信息的原则;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确定求职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第四章:简历与求职信制作

简历的内容;简历的格式;简历的制作原则。

第五章:求职笔试

笔试;笔试的形式;笔试的答题技巧。

第六章:求职面试

结构化面试的含义;结构化面试的特点;半结构化面试的含义;如何调整最佳面试心态;

第七章:网上求职

网上求职含义;网上招聘与求职和传统招聘与求职的优劣势;网上求职注意事项。

第八章:求职过程中的权益维护

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义务;大学生就业陷阱的表现特征;求职风险的规避。

第九章:如何胜任职场要求

9.提纲式读书笔记指导 篇九

提纲式笔记是用纲要的形式把书或文章的论点或主要论据,提纲挈领地记录下来,或是按原文的章节、段落层次,把主要内容扼要地写出来。提纲式笔记可分为提纲和提要两种: 1.提纲

提纲笔记要忠于原书或原文的框架体例或段落层次,对原书或全文作轮廓式的勾勒。它可以用原文的语句,也可以将自己的语言与之相结合来写。例如:

《怎样写好教案》

(北京八十中林镜仁,杨善禄主编:《中学生物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l 991年9月版)

一、要充分认识写好教案对教学的重要意义二、一份教案包括哪些内容和教学环节(一)确定教学目的

(二)确定教学重点,找准难点(三)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复习旧知识 3.传授新知识 4.巩固新知识 5.布置作业

三、教案的形式和编写教案应该注意的问题(一)文字式教案(二)表格式教案(三)程序式教案 2.提要

10.安徽理工大学就业指导提纲 篇十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提纲

(建筑工程类)

一、示范项目概况

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单位、总投资情况;项目的地理位置、建筑类型、使用功能、结构形式、采用的建筑节能技术;总平面图,占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可再生能源新技术应用的示范面积等内容。如果包括公共和居住建筑两种建筑类型,应分别表述。

二、示范项目建筑节能设计

项目节能设计满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情况、主要技术指标及节能量。应包含:

(一)围护结构节能;

(二)冷热负荷估算;

(三)节能检测预留方案;

(四)运行维护方案等内容。

三、示范项目实施条件与技术依据

(一)项目实施条件(应包括:示范项目意义、应用背景、实施的必要性、有利条件等)

(二)项目设计、施工与验收执行的标准

四、示范项目技术方案

(一)技术方案论述

(二)计算分析(根据申报技术类别)

(1)太阳能集热器面积计算

(2)地源热泵吸热量与放热量平衡分析

(三)系统原理图

(四)主要设备及性能参数(根据申报技术类型)

(1)贮热水箱热损系数、集热系统效率

(2)热泵机组制热/制冷性能系数

(五)系统能效计算分析(根据申报技术类型)

(1)太阳能光热系统效率

(2)热泵系统能效比

(六)节能量计算

五、示范项目效益分析

(一)可再生能源应用投资概算及来源

(二)项目增量成本计算(参照常规能源系统)

(三)项目费效比、回收年限计算

(四)项目风险分析

(五)环境影响分析(CO2、SO2等废气减排量)

(六)示范项目推广前景分析

六、示范项目进度计划与安排

七、技术支持

(一)项目执行单位的技术力量描述

(二)技术支撑单位介绍

(三)选用技术、产品列入部、省级推广目录,获得鉴定证书、推广证书情况介绍。

八、证明材料

(一)建设项目实施的各项批准文件、开发企业资质证明材料及其它相关批复文件。

(二)资金落实情况(包括:银行贷款、企业自筹、申请国家资金支持和地方政府资金支持)及配套资金证明文件。

(三)投资运营商实施合同能源管理与项目业主单位签定的合同能源管理协议(投资运营商作为申报单位时需提供本项证明材料)。

(四)技术、产品应用项目证明(2份)及应用项目一览表。

11.GRE写作提纲举例指导精选 篇十一

33 部分同意

1、承认形象确实很重要,增强吸引力

广告和包装影响产品销售;政治家的形象影响当选机会

2、本质很好,形象很差,也不容易被接受

鞋子质量很好,样子不好看,销售不好;应聘者形象不佳会影响成功;食物味道很好但样子不好影响食欲

3、但如果本质不好,良好形象终究会被破坏

伪劣产品;豆腐渣工程

33T “Creating an appealing image has become more important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than is the reality or truth behind that image.”

.在当今社会,引人的表面现象比现象背后的本质重要得多

① 实际生活中确实是这样并且是有道理的。A 实际现象。歌星, 影星广告,包装 B有道理 一方面在不了解以前,外表给了第一印象;另一方面,人们没有时间面面俱到地了解。

② 从外表看,to some extend 是有道理的。因为外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实力。经济实力以及人力资本实力

上一篇:学院学生社团成立申请书下一篇:商务英语实习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