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精选6篇)
1.达尔克罗兹教学法 篇一
你认为在达尔克罗兹、奥尔夫、铃木、柯达伊教学法中,哪一种最符合中国的实际,为什么?
我认为最符合中国实际的是柯达伊教学法。
首先,我很赞同柯达伊提出的,音乐是每一个小孩与生俱来的权利,而不是某些音乐天才的特权的观点,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把音乐设为必修课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其次,柯达伊认为,人声是最好的教学工具,因为它是自由而且可以接近的。他认为唱歌必须是无伴奏的,就像传统的民谣演唱。这点,比较适合我们的国情,因为音乐教育在一些地方是缺乏硬件条件基础的。孩子们接触音乐的途径很窄,所以歌唱的教育是一个很直接并且很方便的方式。
柯达伊提出:小孩子从他们的经验中理解是最好的,因此,参与是学习音乐最好的途径。这点我十分支持。我就是在义务教育中深得这样的体会,从小到大。我所上的音乐课,使台下学生感兴趣并且关注的只有那种生动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充分的互动并行的课堂。
我的高中音乐老师是我遇到的一个有意思的音乐老师,他的音乐课很少有学生打瞌睡做自己的事,即便那些唱歌五音不全的家伙。老师上课语言风趣幽默,有时候甚至会站到琴凳上。他抛开音乐课本不用,使用自己的方法来扩充我们的音乐知识。这正应了柯达伊的话:只有最好的,才是适合孩子。
我很喜欢柯达伊的一句话。他说:用好的方法在学校教音乐和唱歌,对孩子而言,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折磨,将渴望得到更好的音乐的热诚注入他们的心灵,这个热诚将延续至他们的一生。
其实音乐教育的真谛就是如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号的教育方式。一个好的教育方法能够使人产生对艺术的浓厚兴趣,这样的收益不是学好一首歌,识一份谱子可以比拟的。去开启千万人的耳朵和心灵接触庄严的音乐是一件伟大的事情。可同时,它也是一件普遍的,大众化的事情。
柯达伊提倡音乐教学实施的三种方法,我个人认为也比较适合中国的音乐情况。
(一)相对音高或首调唱名法。中国调式调性多,若用固定音高来唱一些歌曲作品,反而加大了歌曲的难度。如果用首调来学习,会方便不少。相对音高能锻炼孩子们的相对音感。从而于后天弥补一些孩子的音乐水平。
(二)早期的音乐训练皆采用五声音阶。我国的五声音阶我认为同样是很好的训练工具。因为孩子从小接触五声音阶会对之后在民族民间音乐方面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和情感。
(三)对于小心安排的音乐理念和材料,不是从知识方面,而是从对小孩子的意义而来的。有时候,教育可以抛开教材,根据个体需求进行教授。教育的重点不是教授了多少,而是学生吸收了多少知识。这一点,现在许多中小学老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
根据柯达伊的看法,他认为人声是最好的教学工具。唱歌必须是无伴奏的,就像传统的民谣演唱一样。由这个观点,我们可以展开民歌的教学。因为较多民族的民歌不是按照全音或半音的关系进行的。有时候是四分之一音或者更偏。这样就很难再器乐伴奏中找到音准。如果按音准关系唱反而缺失了民歌原本的韵味。所以,我认为人声教学法也是一个很值得推荐的教学方式。在孩子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不要加以太多固定模式的概念,让学习音乐变得更加自由,充满想象。
2.达尔克罗兹教学法 篇二
一传统的“艺匠式”教学方法的弊端
我国传统的“艺匠式”教学方法存在着这样几个带有功利色彩的问题:
第一, 课堂时常施行一对一的单独教学, “教师教, 学生学”为最基本的授课形式, 孩子往往是被动地听, 没有音乐互动, 教师是课堂的中心, 灌输式教育比较严重。
第二, 重奏或合奏的形式极为少见, 孩子缺乏感受纵向音响的积蕴以及音乐中配合的重要性, 缺乏培养相互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第三, 课堂中, 音乐作品的演奏是机械地重复, 过于古板和乏味, 孩子内心无法与音乐产生共鸣, 演奏技巧、音符的错与对有着过于明确的衡量标准, 这往往使教学的作品索然无味, 缺少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第四, 音乐欣赏极少呈现, 教师对于音乐作品的情感引导作用不明显, 儿童也无心去听, 音乐中审美功能的缺失造成技艺、人艺分割脱离的不正常现象。
第五, 现阶段很多教师没有顾及孩子的兴趣, 只是一味地以考级、升学为学琴的价值取向, 急功近利, 缺乏对音乐功能真正意义上的了解。
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与家长过早地背上了心理压力, 往往无视学习音乐的最终目标。“受其业而不解其惑, 受其技而不解其艺, 受其能而不解其情。”如此往复, 中途放弃音乐学习的孩子数不胜数, 而真正得到音乐熏陶的却寥寥无几。
二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体系的阐释
爱弥尔·雅克·达尔克罗兹 (1865~1950年) 是瑞士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作曲家, 一生都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在教育实践中, 达尔克罗兹发现许多学生有着精湛的演奏技艺, 但对于音乐中蕴含的情愫缺少反应, 这种音乐技艺与实际音响相割裂的情况让他对传统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于是创建了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 堪称典范。
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主张在音乐游戏中以“体态律动”为核心, 充分运用眼睛、耳朵、嘴巴、手、足进行多维的感官体验, 沿着节奏的主线对音乐的所感、所思予以律动表达;“视唱练耳”为教育体系的第二个组成部分, 所涉及的内心听觉将外音内化, 注重心灵的感受, 以此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对音乐要素的控制能力;第三部分为即兴音乐活动, 以想象自发的表现方式, 对节奏和声音做出判断并进行音乐创作的行为, 以拓宽孩子的思维, 丰富教学形态。
达尔克罗兹的音乐教育是包容性极强且自由的教育体系, 它所强调的是以儿童为立足点, 通过多维体验来促进其音乐素养的长远发展。
三达氏体系与乐器教学理论的结合
第一, 体态律动为核心。教师可以在设计课堂内容时以节奏作为基础, 把孩子从琴凳上拉起来, 让他们通过肢体动作参与到音乐游戏活动中, 潜移默化地感受曲谱中的节奏音型, 再运用到曲谱当中。
第二, 视唱练耳的设计。由于注意力等因素, 儿童往往对灌输式的音乐理论知识记忆模糊甚至混淆。达尔克罗兹教学理念中的视唱练耳游戏不仅为孩子的识谱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之道, 而且可以设计相应的“内心听觉”课堂游戏, 让耳朵的练习摆脱枯燥。
第三, 即兴创作。达氏体系的即兴创作活动是鼓励孩子的创造精神, 不泯灭童真, 强调在音乐课堂中能够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即兴创作与表演中。教师可根据孩子的个性、年龄上的差异, 融合美术、游戏等简单的元素构建想象的画面, 让孩子演奏出围绕这些音乐元素的乐句或乐曲, 以此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教师也可对其创作的单旋律编配和声, 与孩子一同完成新的作品并加以表演, 对于创作的结果没有对与错的衡量, 而是更注重个性上的迥异, 培养具有想象力的开拓型人才。
四达氏理念应用于乐器教学中的课堂案例设计
1. 跳音的体态律动游戏
在键盘乐器入门阶段, 往往会被如何演奏跳音所困扰, 这时如果教师单纯讲述跳音的概念就过于抽象了。教师让孩子站在地板上, 根据匀速节拍, 引导孩子想象自己的整个身体就是要弹奏跳音的那根手指, 孩子做这个动作的时候需要将全身的力气沉到脚, 脚使力而上身放轻松, 弹跳的动作自然而然地完成。孩子亲身感受弹跳的动作后, 印象已经潜移默化地在脑海中形成, 再去弹奏跳音就会本能地注意力量的运用, 主要目标是让孩子在亲身体验和娱乐中挖掘出跳音的力量出发点。
笔者发现, 孩子在身体力行后, 学习跳音的效率相比灌输式教育明显提高, 几节课的重难点问题迎刃而解。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没有承受任何的心理负担, 在快乐中感受到弹琴的魅力。
2.“听听我心里的声音”视唱练耳游戏
这个游戏秉承的是达尔克罗兹视唱练耳培养综合素养的理念, 结合眼看、耳听、手动的趣味方式唤醒孩子的内心听觉, 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拓展视听能力与音乐记忆力。
在这里笔者选择约翰·汤普森钢琴教材中的《军号响》一曲, 采用四个模仿军号声的音“dol”“mi”“sol”, 其中“sol”分为低音与高音。儿童听到低音“sol”用往下的手势表示;高音“sol”用往上的手势表示;“dol”最为常用, 根据儿童的左右脑发展, 用右手指向右边;“mi”则为左手向左指表示。教师对曲谱进行视唱, 在某一个地方突然停住, 然后让孩子配合用手势唱出接下来的音。通过这个活动笔者发现, 相比较原来让孩子拿着曲谱视唱的方式, 此种游戏更能引发孩子的兴趣, 孩子不仅能自发地认真听“dol”“mi”“sol”的区别, 还能够很准确地做出举手动作及唱出音高, 集中孩子的注意力, 提高课堂效率。
3. 模拟“火车”的即兴音乐活动
在我国的乐器教学中很少出现双人重奏的课堂形式, 而音乐中“交流”的概念对于外国音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分。笔者设计的音乐即兴活动寓于手风琴重奏课堂之中, 课程目标是让孩子在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的氛围中完成音乐创作, 较早地树立孩子的合作意识, 拓展音乐想象力。
手风琴的风箱是共鸣腔, 也是手风琴音乐急、缓的灵魂控制部分, 孩童往往难以掌握。笔者设计的“火车”即兴创作游戏课程的过程是通过听一段火车的鸣笛声, 以此作为简单的要素, 从这个基础上逐步深入。笔者和学生各用一个和弦进行手风琴即兴创作, 模拟出火车的声音, 或是愉悦, 或是低沉, 或是局促, 而后稍作整理, 最后以重奏或合奏的形式让孩子把自己创作的鸣笛声用手风琴演奏出来。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很乐于配合, 对于自己编写的作品细致、用心。师生之间互帮互助, 默契配合, 增强了共同探讨的平等交流。这个游戏不仅对节奏、和声、旋律、对位、音值等多方面的综合音乐素养有着极大的提升作用, 儿童也逐渐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五结束语
真正的音乐教学应该具有流动性和自如性, 若是过于刻板, 便失去了教育的本质内涵,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 只是一味地“克隆”一批又一批手指技术较强却缺乏乐感、从音乐中得不到快乐的孩子, 又有什么意义?为了彻底地“解放”技巧, 并为倾诉情感提供表达的有效方式与正确手段, 达尔克罗兹教育精髓寻求到了让孩子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想法和感觉的理论依据, 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 用音乐这种特殊的途径来丰富孩子的生活与感知, 让孩子在音乐启蒙的道路上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感受到多元的音乐文化, 树立积极的价值观, 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启蒙。
参考文献
[1]谢嘉幸、徐绪标主编.音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9
[2]郁文武、谢嘉幸编著.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达尔克罗兹教学法 篇三
关键词:达尔克罗兹 音乐教育 相应能力 发展
一、运动觉的发展
达尔克罗兹认为,在理解、分析事物的大脑和进行操作活动的肌肉之间,存在着某种迅速往复传递的联系——一种反馈系统,即运动觉(kinesthesia)。达尔克罗兹与瑞士心理学家爱德华·克拉帕莱德(Edouard Claparede)合作,首先将听觉、身体运动与大脑联系起来,分析研究了运动觉过程,即大脑与运动的身体之间的循环往复的信息传递过程。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在不断变化的音乐环境中可以激发和抑制运动觉。也就是在音乐听觉、身体、情感、思维之间建立起一种迅速交流、分析的密切联系。以不断变化的创造性的节奏准确地做出即兴反应,有意识地控制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耳朵与身体产生对音乐的感觉、感受,并激发情绪和想象;大脑要不断地记忆、判断,并及时发出矫正和动作起止的指令;身体不断地进行自发性的运动和有控制的运动。
二、内心听觉的发展
内心听觉是体验和表现音乐最重要的音乐能力之一。它是指可以不依赖乐器和人声而想象出音乐音响的能力。通过内心听觉,作曲家不用钢琴可进行多声部音乐创作;指挥家和表演者看着乐谱能在头脑中再现音乐,并在表演中矫正和完善声响;听赏者可以迅速感知、记忆音乐音响,易于产生音乐共鸣。也就是说,内心听觉是音乐听觉训练的高层次目标。
达尔克罗兹音乐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能将运动和声音的感觉“内化”(Internalize),即记忆运动和声音感觉,补充和完善已有的感觉,使之保持于大脑之中。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注意力的集中和记忆能力。“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和“即兴活动”中都分别安排有“集中注意力”(Concentration)练习。比如,在对某些音乐要素进行身体节奏运动(或歌唱、弹奏)的停顿中,穿插以想象或默唱,以便让先前的音乐要素在头脑中再现或继续。这些想象和默唱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内心听觉,同时也是学生的思想和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
与集中注意力练习一样,在达尔克罗兹音乐课程的三个组成部分中,也相应地分别设置了音乐的记忆练习。这些练习着重于节拍的匀速运动和重音变化的感觉记忆。将他们储存于大脑,是体验和表现音乐节拍、节奏及音乐微差变化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在练习中,学生根据教师发出的临时变换拍子重音的指令,以身体运动、嗓音或乐器进行若干小节的表演,然后回忆小节数和变化的重音,最后,再通过表演准确地重复它们。这些练习的最终目的同样是为了培养内心听觉,练习中的关键,是对即时表演过的音乐要素的回忆。通过表演所再现的回忆结果,取决于先前集中注意力的程度和记忆的主动性。
三、即兴创造能力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讲,所有音乐表演都需要有一定的即兴创造能力。无论是采用自由表现形式还是详尽表明的乐谱形式,音乐思维都是由听觉神经对音乐音响的直觉而产生的,并在情感和想象的作用下发展。达尔克罗兹曾指出,一般在音乐教学中,为使学生更完美地演奏乐曲,往往采用这样的方式:停——纠正——重复——继续下去。但只靠这样的方式训练出来的学生,大多数都难以以一种自如的、嬉戏般的状态进入音乐或演奏音乐。而在即兴活动中,思维正是进入了某种嬉戏状态。
音乐学习应遵循这样一个螺旋型上升过程:听→动作→感受(情感体验)→感觉→分析→读谱→写谱→即兴创造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即兴创造包括在每一次循环中。在进入最终的音乐表演之前,必须要有一定的即兴创造能力。也就是说,只有经过专门的即兴创造练习,才可能达到真正具有音乐性的创造性表演。他强调,学生的音乐表演不是对教师演奏的模仿,而是由学生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记忆能力推动的。即兴创造练习就是促使大脑指令和肌肉表现之间的直接联系,以达到表达自己音乐感受的目的。通过即兴创造练习,演奏者在演奏别人创作的乐曲时,才能够发现那些只能从乐谱之外才能听到和感觉到的各种微差。
4.达尔文和小松鼠教学反思 篇四
教学一开始,揭示课题后,要求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勾画生字。并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字多读几遍。想一想:在达尔文和小松鼠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边读边识字,有具体的语言环境,大部分生字学生自己就能解决。比如联系上下文猜字,借助拼音等,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字多读几遍,将识字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学生的识字量不同,这样增强了学生识字自主性和主动性。在低年级阶段,我不提倡老师范读。低年级课文短小。老师一范读,学生凭临时记忆,大部分字就顺下来了,学生未必能真正解决生字问题。老师不范读,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读书,那么一遇到生字学生就要动脑去解决,这样会在自己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对生字进行细致的分析,放在学文之前,学文之中,学文之后都可以。重要的是要把握识字的重点。 “会认识的字”和“会写的字”在教法上是有区别的。“会认识的字”的重点在字形,要让学生记住它。对于识字方法,老师不必去讲,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尊重他们自己的记忆方式。片段中,“外”这个字,一个孩子用比较法,与学过的“处”字相比较进行记忆,而另一个孩子利用字形特点创造字谜法“多半个萝卜”进行记忆。 “捉”字的识记,那个孩子则探究字源,借助偏旁理解字义进行记忆。老师切忌对字形分析的繁琐,而应教给学生一些识字的策略和方法,为他们以后识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5.达尔克罗兹教学法 篇五
教材分析
〔解题〕
这篇课文记叙了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并喜欢观察自然界中的生物,最后成为科学家的事。“科学的大门”是达尔文说的,达尔文说“它使我走进了科学的大门”,“它”就是走进科学大门的钥匙,这钥匙就是达尔文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大自然的潜心研究。达尔文的故事给了我们启示:兴趣是成功的前提,勤奋是成功的钥匙。
〔结构分析〕
这篇文章共有两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达尔文从小就喜爱大自然,并积极观察研究大自然中的生物。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达尔文说正是这种观察研究把他带进了科学的大门。
可以说第一段属于叙事,第二段通过朋友和达尔文自己的话进行议论。
议论以叙事为前提,又是叙事的升华。
〔语意理解〕
“英国有个著名的`科学家叫达尔文。”
交代达尔文的国籍、身份、地位。
“他从小就喜欢观察植物、动物。”
这句概括他的特点“喜欢观察”,这句也是下文内容的总起。以下作者从几个方面描述他喜欢观察的种种表现。
“地上的树,天上的鸟,水里的鱼,他都喜欢。”
这是他喜欢观察的第一层表现,这句说明他喜欢各种生物。“地上……天上……水里”,用表示空间的词来表现他爱好之广泛。并且这也是个倒装句,将宾语提前表示强调。
“他常到野外的树林里去玩儿,叫得出很多树的名字。”
这是他勤于观察的第二层表现,说明他有很丰富的生物方面的知识。
“他有时爬到树上,看母鸟怎样孵小鸟。有时到河边去钓鱼,把钓到的鱼养起来观察。”
这是他勤于观察的第三层表现,说明他善于观察。
“他还喜欢各种昆虫,蝴蝶啊,蜻蜓啊,他都找来做标本。”
这是他勤于观察的第四层表现,说明他善于搜集和研究自然生物。
“达尔文的一个同学曾经对他说:‘你把时间都浪费在没有用的玩意儿上了。’”
这句用同学的话对达尔文进行侧面描写,这句话也代表着大多数人的观点。“浪费”指对人力、财物、时间等用得不当或没有节制,“没有用”是对达尔文所做的事的否定。这个材料说明达尔文在研究过程中遇到过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但他没放弃,这也正说明他对这件“没有用”的事的执着与坚定。
“我觉得那不是没有用的玩意儿,在大自然中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知识。它使我走进了科学的大门。”
这是达尔文自己的观点,既表明达尔文坚定的信念,也说明了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师。观察、研究、刻苦坚持就能拿到通往成功之门的钥匙。达尔文的这句议论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也告诉了年轻人一个成功的道理。
〔写作特点〕
1选取生活中的小事进行概括叙述,不仅使文章内容丰富,而且使人物性格特征鲜明突出。
2行为描写与语言描写相结合,叙述与议论相结合,使人物形象生动,文章主题深刻。
教学建议
建议采取“重其所重,略其所略”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快乐阅读。
(一)激趣朗读
初读课文时,先由学生自己选择习惯的方式自读,包括“阅读提示”在内。
初读之后,教师可以激趣。例如:大家初读课文之后,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老师要问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家猜猜是什么。
这时,学生可以自由猜想,发言。
如果猜中,教师要表扬,及时肯定;如果猜不中,教师可以说:老师想问的问题是,谁愿意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
这样,学生容易被教师意料之中、情理之中的问题激起兴趣,进入朗读境界。
(二)感悟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第二自然段中人物语言的情感不易把握。教师只注意提示学生去注意一下不易读出感情的句子,而如何读出感情的问题,要完全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可在方法上适当引导。如:第二自然段最容易读出感情的地方是什么?怎样才能读好,大家可以用互读、互听、互悟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三)延伸升华
引导学生想象:过去许多年以后,达尔文成了英国著名的科学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了小时说他“把时间都浪费在没有用的玩意儿上”的那个同学。你知道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吗?请把故事接着往下编,看谁编得最精彩。
此时,教师的任务是提供情境,而不要去限制学生怎样展示,学生想说则说,想写则写,想演则演,提倡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
这样,在课尾掀起一个小高潮,让学生在读与说、读与演、读与写的结合和在情与理的交融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升华情感。
(四)检查识字
(五)推荐作业
课后上图书馆或阅览室,或在家长的帮助下上网查阅,或向家长请教,了解达尔文的有关情况。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资料
6.电影克罗克罗 篇六
剧情简介
克劳德佛朗索瓦是20世纪60-70年代法国最知名也最具神秘色彩的偶像歌手,1939年2月1日出生于埃及的 Ismala 。1956年苏伊士运河主权被埃及收回,全家不得不返回法国,而这也揭开了传奇歌手Claude Francois登上法国流行乐坛的序幕。
从刚到法国时的一个银行小职员再到红遍法国的流行乐坛超级偶像,他以独特的嗓音和华丽的舞台效果,征服了全法国人,创作了诸如《le mal aimé》(糟糕的爱人)、《cette année là》(当年)、《chanson populaire》(流行歌曲)、《Alexandrie Alexandra》、《17 ans》(17岁)和《le téléphone pleure》(哭泣的电话)等大量让法国人耳熟能详的歌曲。有这么一种说法,Claude Francois之于法国人,就相当于猫王之于美国人,可见他在当时乃至今日的地位是如何崇高。
但正当Claude Francois在法国大红大紫,受万人膜拜的时候,1978年3月11日(11 mars 1978)早上却突然传来了他的死讯――在家中浴室换灯泡时不幸触电身亡...上帝开了他和所有法国人一个大大的玩笑!让这样一位具有如此神奇色彩的歌手以如此戏剧化的方式离开人世和所有喜爱他的歌迷...
影片评价
不知道每位成功人士的背后是否都会有一位严厉的父亲。显而易见,这位具有“法国猫王”之称的克劳德?佛朗索瓦就有这么一位致死也未原谅他的严厉父亲。这位父亲不仅会把他和姊妹在儿时随手丢在地上的玩具扔出窗外,还对他痴迷音乐的爱好呲之以鼻,就算当他事业有成后,也未露出丝毫的赞许。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推荐阅读:
达尔文观后感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