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留守学生之现状与对策

2024-08-09

浅议留守学生之现状与对策(10篇)

1.浅议留守学生之现状与对策 篇一

如何让贫困山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新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我所处的冷水井乡又是新田县的边远山区,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为突出,作为一名在山区工作十多年小学教师兼班主任,关注山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刻不容缓,不容忽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令人担忧的现状:

1、学习成绩总体不好。一是由于家庭贫困认为供孩子上学教育费用太贵,二社会压力太大许多农村孩子毕业就失业,上学要花那么多钱,不如早点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就外出打工划算,所以导致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过低,大部分农村孩子缺乏好的学习惯导致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有的父母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缺乏约束;三是留守儿童大多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文化水平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与留守儿童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三是“隔代爱”的问题,当公婆的对孙子辈表现出明显的溺爱,严格要求的少,缺乏硬性约束,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四是留在家里的公婆同时要带几个小孩子、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思想教育。

2、缺乏父母亲情导致,人格发展不健全。由于父母为了挣钱基本无空回家(一般一年回一次),就连电话都很少打回家,孩子从小就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抚养。孩子从小就和少于父母接触,自然而然与父母交流就少,受到父母的关爱也就少。这样,孩子的心理方面就会受到影响,对于孩子的-1-

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从而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3、心理发生障碍。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心身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形成过程更艰难。

1.5、隔代监护导致违法行为趋多。

隔代监护是指由山区的孩子由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监护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或者在家为了生活奔波无力照顾孩子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有几个“留守儿童”,真是力不

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很多留守儿童缺乏是非、善恶观念,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容易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存在行为偏差,譬如,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德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有个别孩子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参与赌博或偷盗等违法活动,而且监护人、家长、学校对留守孩子的种种偏差行为问题普遍难以控制。

6、价值扭曲。务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臌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从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造成部分留守孩子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产生了厌学情绪,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7、安全隐患。贫困山区自然条件差,山大人稀,河流较多,交通不便,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学校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加上监护人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保护能力,导致儿童伤人或被伤害、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甚至有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发生。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大教育投入,开办寄宿制学校,改变育人环境。

山区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山区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贫困山区中学、中心小学都要办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住宿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实行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监护,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2、加强学校教育,关爱留守儿童

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当孩子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爱时,他们渴望在学校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去感受来自集体的温暖,以慰藉自己脆弱的细小心灵。

一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注册,建立“关心督导儿童工作委员会”,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三是教师对留守儿童要特别关爱,使他们切实感到班集体的温暖。在教学中灵活多样地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使留守儿童感受温暖,充满自信.

四是建立“家长热线制”,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方便家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问题并取得与家长的沟通,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

五是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六是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七是要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切实实施新课程改革,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考评体系。

3、努力改变家长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

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有条件的可以在网上聊天沟通,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同时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4、多方位管理,形成教育网络。

我们的工作不能局限于学校活范围内,应该争取社会的支持,通过多种形式弘扬社会正能量,多关注注独守儿童,让他们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作者单位(冷水井学校陆梅艳老师)

2.浅议留守学生之现状与对策 篇二

一、留守学生的生存环境

留守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 留守学生和祖父母或者亲戚一起生活, 在经济上是没有困难的, 有时比其他学生经济条件更优越。学习环境特别是家庭学习环境和其他学生相比略差, 主要是缺少有效的家庭监督, 在作业辅导上也不如父母在家的学生。家庭教育环境不甚理想, 隔代监护人或者亲戚监护人由于缺少教育方法和知识或者责任心, 对留守学生的监护不力, 造成监管的真空半真空地带。社会环境对留守学生更是不利, 很少有人或组织关注留守学生, 甚至一些不法青年也专门欺负或诱骗留守学生。

二、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

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大致如下:

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 明显差于其他学生, 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一) 心理健康堪忧。

由于经济原因, 民工回家次数很少, 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孩子在身心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关心, 家长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子女的亲情缺失导致对家长的怨恨, 与家长沟通障碍加深。亲子关系缺失给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蒙上浓厚的阴影。“留守子女”宣泄烦恼的途径比较极端, 有的心理抑郁, 回避正常交流途径, 性格内向孤僻, 必然产生自卑心理;有的转向类似同龄人寻找安慰, 交友不当容易受不良行为影响。总之, 留守子女的性格易走极端, 要么孤僻内向、胆小怕事, 要么缺少约束, 自觉性很差, 管教困难, 有些喜欢打架、抽烟喝酒, 甚至出现偷盗, 道德滑坡现象。这对他们成年后的人格和社会认同适应能力会产生极大影响,

(二) 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留守子女和监护人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大都比较积极, 无论是留守子女还是他们的监护人, 对教育都持有正确态度。这主要是外出民工将城市教育观念带回来的结果。然而, 留守子女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由于家长长期外出, 孩子的学习无人督促, 造成心理问题干扰和学习自控能力差, 把电脑, 手机这些现代化工具当玩具, 整天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 因此大部分“留守子女”学习成绩平平, 甚至少数孩子有厌学、迟到、逃学行为。有关数字表明, 自九年义务教育的广泛推广, 我国农村学生的入学率得到了保障, 但是辍学率却居高不下。以前是无钱读书, 现在是给钱也不读书, 留守学生现象的出现, 让我国的基层教育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

(三) 道德行为出现偏差。

留守学生由隔代亲人或其他亲属监管, 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亲戚, 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 忽视了对孩子内在成长的关注。隔代监护不交心, 监护职责浅层化, 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不少监护人出于情面接受“留守子女”家长的委托, 对待孩子的态度有的迁就放任, 有的十分冷淡, 因此, 留守学生的成长过程纯粹是一种放任自流的“自生自灭”的原始状态。道德的偏差必然导致行为与社会的背离。于是, 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在孩子脑里滋生, 逃课弃学, 打架斗殴现象开始泛滥, 发展到严重程度将会在5~10年直接对社会治安造成影响。

(四) 安全问题存在隐患。

近几年来, 各种媒体中报道的留守学生意外伤亡事故的事件层出不穷。留守学生的监护人多为农村老人, 年老体弱, 精力本已不足, 监护孩子的能力很有限。加上孩子还是未成年人, 对突发事故的判断能力, 应变能力都很弱, 自我保护能力不强。这个弱势群体本应受到社会的保护, 然而一些不法分子, 却利用留守学生的监护弱势, 进行犯罪行为。

三留守学生的解决对策

(一) 加强政府力度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留守学生是我国城乡二元化经济体制下的特殊产物, 是城乡经济差别过大的必然产物。解决留守学生问题, 首先政府应实行政策倾斜, 大力发展乡镇经济, 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留在本土搞建设, 既繁荣了家乡, 又照顾了家人。其次, 政府应改革当前的户籍制度, 转移劳动力户籍, 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实行同城待遇政策, 使他们能够与城市少年儿童一样进入城市公立学校读书, 既传播了知识, 又关注了成长。

(二) 重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力量。

心理学认为, 未成年阶段是人的品德、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 孩子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强, 性格存在很强的可塑性, 所以正是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家庭教育由于独到的时间, 空间优势, 比其他任何教育载体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因此, 解决留守学生问题, 父母是关键, 这就要求父母要提高认识, 注意沟通, 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作为传统的教育体系, 有丰富的教育资源, 一方面应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另一方面, 也应该对家长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双管齐下, 两手并抓, 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三) 注重良好心理及健全人格的导向。

留守学生是最孤独的人群。亲情的缺失导致幼小心灵情感饥渴。如何弥补其情感的缺位, 教育工作者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因此, 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完善自我, 努力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 摒弃那种严师出高徒和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观念, 学会与学生交朋友, 多与学生进行思想和心里话方面的交流, 对留守孩子给予特殊的关爱, 以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 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温暖, 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四) 加大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投入。

留守学生就学于农村中小学, 师资力量相对匮乏, 师资水平相对薄弱, 教学资源也极度有限。为了更好地解决留守学生的问题, 教育环境不容忽视。首先, 应引进优秀师资力量, 尤其是心理学专业老师, 对部分留守学生的道德偏差进行心理干预, 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其次, 学校应多提供各种运动场所, 丰富课余生活, 让他们在参与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再次, 大力发展寄宿制教育, 使得留守学生都能够集中精力学习。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 还应该减免寄宿费用。最后, 应整顿校园周边秩序及文化, 抵制不良社会风气, 给留守学生一个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

3.浅议留守学生之现状与对策 篇三

【关键词】留守儿童;图书阅读现状;家庭阅读环境;学校阅读条件;社会阅读可能性;建议

生活在城市中的青少年,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借阅图书,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或者家长的陪同到书店自购图书,这些青少年的阅读涉猎面很广,语言、文学、文化、教育、历史、科普,只要他们感兴趣,总有办法满足自己的阅读需求,而读书也成为这些少年儿童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之一。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他们与城市青少年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然而从阅读启蒙到阅读指导再到阅读习惯的养成,不同的阅读层次体现着同样的现实状况,让人堪忧。

1.留守儿童家庭阅读的环境分析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近1/3农村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一起居住,有205.7万的农村留守儿童单独居住。所有隔代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平均年龄为59.2岁,隔代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很低,绝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过学。

这些年迈的祖父母大多认为,保证留守儿童的吃饱穿暖,健康安全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在他们的意识中孩子读书就是上学,只要按时上学,做完功课,就是在好好读书,根本没有必要再买其他的课外书籍,他们甚至认为读那些“闲书”没有什么好处,益智书、科普书、名著之类的更是知之甚少。对阅读的错误性认识,使家长主动给孩子买课外书的可能性很小,家庭阅读指导和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常年在外的父母,难得回家几天,与孩子团聚了,也只顾着拼命地用玩具、衣服、食物等来弥补孩子缺失的感情。有家长想起来给孩子买课外书,对他们的阅读指导也是后继无力。

因而,这些孩子们回家后不是和小朋友一起疯跑打闹,就是跟着家长看电视,更有大一些的孩子流连于网吧,找快乐、寻开心。

2.留守儿童学校阅读的条件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规模为2948萬,其中小学(6-11岁)和初中(12-14岁)学龄阶段儿童规模分别为1953万和995万,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比例分别为96.49%和96.07%,表明他们绝大部分正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然而,农村学校图书馆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据调查现如今很多农村学校都设立了图书室,但由于学校教育经费、师资力量缺乏,图书的来源渠道少,使得学校图书室的图书数量少、质量差、内容陈旧,甚至根本不对学生开放。即使拥有几千册的图书,学校也如获至宝,等它们入室上架,编号登记后,接下来的任务便是束之高阁,等待检查。因为开放图书室会面临很多问题,书会损坏、会缺失,书少了、旧了,领导来检查了怎么办?而图书的管理、借、还、修补又要花费多少时间和人力?因而,面对诸多的未知、恐惧加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很多学校就采取了“谢绝入内”的做法。

就是这样,留守儿童阅读求知的大门被学校图书室门外的一把锁,锁了个结结实实,他们则被挡在了荒凉、茫然的天地里。

3.留守儿童社会阅读的可能性

留守儿童的社会阅读途径只有村图书室、乡镇综合文化站图书室。据统计,截至2005年,全国已建立乡镇综合文化站机构34593个,占乡镇总数的97%,但在实际上,全国还有26712个乡镇没有文化站设施或站舍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而且现有文化站站舍大部分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站舍破旧落后,设备严重缺乏,在设有图书室的文化站里,图书也基本上是农技、农经、生活等成人书籍,而大部分图书室因经费不足,无专人管理而不对公众开放、形同虚设。村级图书室更是滥竽充数。社会专门提供给留守儿童的阅读服务目前仍是一片空白。

4.改变留守儿童阅读现状的建议

改变留守儿童的阅读现状,充实他们的业余生活,首先需要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引导和扶持,一要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做好留守儿童阅读推广和宣传;二要建立完善、专业、行之有效的社会体制;三要建立专项扶持资金,确保资金运用切实、到位。

其次,需要社会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和教育系统的正面干预,第一,切实发挥村镇学校图书馆的作用,要“进得去”,也要“走出来”,“进得去”是指学校图书馆必须对全校教职工开放,设专人管理,保证留守儿童在校期间的阅读需求。“走出来”是指要加强馆际合作,这样既能避免资源重复建设的浪费现象,还能保证在馆图书的常换常“新”;第二,建立并完善以公共图书馆为核心、以村图书室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图书室为阵地的留守儿童阅读服务网络,通过举办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挖掘留守儿童的读书兴趣,并着重加强留守儿童的阅读推广和阅读指导。

最后,留守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还需要各个家庭细胞的积极响应,当然这也离不开社会宣传和老师教育。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而阅读最大的好处不是获知,而是能让人拥有诚实舍弃虚伪,拥有充实舍弃空虚,拥有踏实舍弃浮躁,平静而坦然地度过每一个晨曦和黄昏。童年的阅读会影响一生,它改变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六千万留守儿童,同为祖国的花朵,一样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心灵更需要润泽,求知之路也更曲折。关爱留守儿童,推进书香共享,让留守儿童的精神不留守,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是每一个家庭的责任。 [科]

【参考文献】

[1]中国妇女网.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http://www.women.org.cn/allnews/02/3906.html.

[2]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71-79.

[3]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157(3):60-65.

[4]叶曼.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6):67-69.

[5]傅爱红.公共图书馆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04):63-65.

[6]傅斌.依托文化共享工程 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公共图书馆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02):72-74.

[7]张文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探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106-108.

4.浅议留守学生之现状与对策 篇四

一、课题背景

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了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群体。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2004年5月,教育部召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讨座谈会”。2005年5月,全国妇联等单位召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2006年9月,全国妇联召开“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2007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陕西考察期间,专门强调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农村基层组织、学校和全社会都要关心这些孩子的生活、学习、医疗、安全等问题,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和保障制度,使他们健康成长,也使外出打工人员无后顾之忧。2008年2月27日,全国妇联发布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认为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深层矛盾和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在2004年6月1日-7月5日之间,分别对河北省丰宁县、甘肃省榆中县、秦安县、江苏省沭阳县、宿豫县等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调研。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三方面的问题:1.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导致的学习问题。2.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的生活问题3.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周林对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认真的理论分析,并从“问题”、“措施”、“效果”三个方面介绍了南充市高坪区留守儿童的区域性经验,在一些经验上,又结合了一些相关的优秀经验,提出了更为根本的制度性措施。为搞好留守儿童工作提供了有效的经验!2008年1月12日,由兰州大学“甘肃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研究”小组经过1年的调查研究,首次公布了我省留守儿童的调研结果。该调研系统地分析了甘肃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和心理问题,发现很多“留守儿童”已转化为“问题儿童”。由此,研究人员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挽救”留守儿童的对策,希望社会能正确认识、关注留守儿童和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困扰。农村学校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会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受到感染。如针对小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可利用出板报、办校刊、开展知识竞赛、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种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在有益的文化熏陶下提高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健康心态。甘肃民乐姚寨小学采取四种方法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一是发挥班主任作用。二是发挥学校的作用。引导孩子摆正心态,自强、自立。三是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四是发挥社会的作用,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甘肃民乐县南古镇通过“春蕾计划”“1141”关爱女孩活动等公益性活动,为留守儿童解决实际困难。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反映了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但是关注的对象都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叔叔的亲戚照顾的留守儿童。对于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形成的留守儿童,和外地学生寄宿亲戚家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仍然是空白。本课题的研究试图解决这三种类型的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理和学习的教育问题。

三、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通过研究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存在的教育问题,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促使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同时总结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本课题根据我镇农民工的特点,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分类。本课题认为留守儿童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叔叔、亲戚照顾的留守儿童。第二种是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形成的留守儿童。三是外地学生,寄宿亲戚家的留守儿童。这也是本课题的亮点之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一个农村和城市双需的大趋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教育者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虽然对留守儿童的研究者较多,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加之,存在地区差异。本课题通过对甘肃河西地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找出问题、寻求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方法的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档案管理;学生管理学生的“互助小组”建立和运行;班主任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经验;留守儿童不良心理教育矫正策略;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对策等,对学校的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价值和实际意义。希望全社会真正做到学校、家庭和全社会主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做认真细致的工作,创设人人关心孩子,个个关爱学生的良好社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孩子健康成长,使外出打工者安心工作,使社会和谐发展,使我们的国家长治久安。这个课题一旦得以批准,并顺利实施研究,可为解决社会转型时期留守学生的教育这一社会性问题,提供最前沿材料,有利于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校管理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发动家庭、学校、乃至政府对留守儿童关心、帮助和支持。

四、课题界定和解释

本课题的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指甘肃河西地区农民工子女,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或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无法照顾的儿童,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本镇的留守儿童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叔叔的亲戚照顾的留守儿童。第二种是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形成的留守儿童。三是外地学生,寄宿亲戚家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一是学习问题,二是品德问题、三是生活问题、四是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缺少亲情体验)。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200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明确将“三留守”问题作为当前关系农村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求“农民工输出地要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寄宿和监护条件”,要求“深入开展‘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

2.《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 》要求省教育厅负责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教育工作,结合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保障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

入当地义务教育发展规划,会同省财政厅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及“两免一补”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在农民工输出地,重点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在农民工输入地,会同省发改委和相关部门改善办学条件,重点做好进城后的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3.本课题主要应用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相关性原理、目的性原理。同时,应用大教学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儿童教育心理学、终身教育理论、社会科学中的主体论,互动论、协同论;应用教育管理学中的人本原理、效益原理。综合应用这些理论,使课题成果的推广体现教育改革的先进理念

六、课题研究目标

以学校的实际出发,以现行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留守孩子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充分发掘现有的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学校教师、社会群体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教育活力,满足留守孩子在精神、物质上需要,为他们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追求“学生身心健康,教师综合素质提高,教育环境更加和谐”,农村风貌新颖,探索出一条教育留守孩子的成功之路,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七、研究内容

1、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观察、了解留守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

2、对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进行跟踪调查、分析。

3、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护网。建立留守孩子专门档案,更加的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

4、加强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的对留守孩子进行教育与管理。

5、在挖掘隐性课程、开发相关校本课程弥补他们的精神空虚。

八、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宽思路,提供更为完善的方法。

2、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形成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

3、行动研究: 从甘肃河西地区的实际出发,开展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理、学习问题的行动研究。

4、个案研究: 研究个别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得出留守儿童的教育的一般规律。

5、经验总结研究: 对农村小学教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5.留守学生数学教育困境与对策论文 篇五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农村留守学生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原因,面临着学习困难的困境,针对这种情况,农村数学教师应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努力利用现有条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为留守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转化他们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促进整体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关键词:

留守学生;数学学习;转化;兴趣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城务工,在广大的农村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他们一般由年迈的老人或亲戚代为照顾,由于无法享受到正常的父母亲情及家庭教育,加之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极易产生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偏差,有些学生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不少留守学生性情孤僻,学习成绩差,学习困难,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表现方面都有很大的问题。如何帮助这些留守学生,使他们转变个人习惯和思维方式,把厌学转变为爱学,是农村小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留守学生现状

1.家庭教育的失衡

为了使家人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广大的农村青壮年加入了浩浩荡荡的打工淘金潮,他们为了赚钱辛勤工作,长年都不回家,把幼小的孩子留给老人照顾,而年迈的老人受知识水平和精力所限,只能照顾孩子的物质生活,却无法担起辅导、教育孩子的重任,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失衡,这对留守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2.学校教育的无力

留守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一旦孩子出现教育问题,教师难以与家长及时沟通,不能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互补合力,而农村孩子的教育也无法在社会上寻求帮助。教师要求过严,孩子往往会产生对立、厌学情绪;教师过于宽松,又无法对孩子形成约束力。可以说,学校教育处于两难的境地。

二、留守学生数学学习的困境

留守学生的数学成绩普遍较差,这与其学习态度有关,留守学生往往对学习没有兴趣,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他们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外界干扰。他们缺乏自信,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习惯较差,厌恶数学,对数学学习抱有畏难情绪,上课无精打采,课下抄袭同学作业,厌学、抵触考试,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留守学生往往理解能力较差,对数学问题中的已知条件缺乏敏感性,容易忽视对内在联系和隐含条件的分析,从而造成解题失误。比如,题目:“儿童票每张5元,成人票每张8元。童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玩,用30元钱买票够吗?”学习困难的学生可能会这样解答:5×3=15(元),或8×3=24(元)。其实这是他们在审题时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隐含条件,爸爸妈妈是成年人,而童童是儿童,成人要买成人票,儿童只需买儿童票就可以了。因此正确算法是8×2+5=21(元),21<30,所以用30元买票足够了。

三、留守学生数学教育的对策

留守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成因有其特殊性,教师在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时,不应歧视,忽视他们的内心诉求,应该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帮助他们尽快转化,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关心、爱护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了解其内心想法,尊重他们的人格,对学生的教育首先应是爱的教育,对学生长期施以爱心,学生就会认可、接受教师,对教师接受了,才会对其所教授的学科产生兴趣,继而产生数学学习的欲望。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降低对他们的标准和要求,实施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平时注意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在教学中发现其闪光点,及时鼓励。比如,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要多给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多的答题机会,答对了表扬,即使答得不对或不全面、不完善,也不要嘲讽和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可以让他们再想一想,重新思考一下,想好了再回答,满足他们的学习成就感,激发其上进心。

2.鼓励自主学习

学习困难的留守儿童,他们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学习动力,不能自主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帮助其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制定出来的学习计划,教师要全程跟踪,多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其学习困惑和难点,及时对其进行辅导和学习效果评价,这样循序渐进,帮助其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3.合作学习,增进交流

留守学生往往沉默寡言,同他人缺乏交流,也不善交流。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教师通过一些情境创设,营造宽松、和谐的合作氛围,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积极变化,多进行鼓励性的点评,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活动的内在动力。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必然使学生在性格、学习习惯等方面出现可喜的转变。

总之,留守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作为农村一线教师,只有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用一颗爱心去温暖学生、打动学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得到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丁F.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障碍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

6.农村留守人员现状及对策 篇六

一、现状

农村留守人员问题,是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之后派生出的问题。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与之相联系的户籍制度,使得大部分农村务工人员只能“城乡两栖、往返流动”,也因此产生了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群体。他们面临诸多困难: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细致的照料与关怀,并面临着成长风险和安全隐患;丈夫的外出,使留守妇女独自承担了农业生产、子女抚育、老人赡养等家庭责任并因此陷入劳动负担和心理负担同时加重的困境;子女的外出,动摇了农村家庭养老的功能,引发了农村留守老人照料缺失、精神孤独、安全隐患大、劳动负担重等一系列问题。

二、存在问题

从留守群体中反映出当前农村社会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遭遇尴尬。农村基层组织后备干部奇缺,党员干部严重老龄化。由于有才华、懂知识、懂技能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在家留守人员素质相对偏低,难于参与农村管理。二是农村公益事业难于施行。农村公益事业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让村民投工投劳,但留守人员对未来在城里还是在农村生活缺乏明确预期,参与投工投劳的积极性不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资金筹集难的问题。三是农村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导致人员的单向外流,直接后果是农村留守人员成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原来由青壮年承担的农活,现在基本上要依靠老人、妇女去完成。由于这些人劳动素质普遍不高,很少懂机械操作技术,且无暇接受农业新技术,致使家庭农业机械闲置浪费现象普遍存在。一些相对好一些的家庭干脆放弃农业生产,将维系生计的土地转包出去,由承包者自主经营,但由于承包者普遍缺乏长期经营打算,或面临融资难问题,或仅维持简单再生产,农业现代化进程无法保障。四是农村家庭不和谐稳定因素增多。随着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农村家庭成员长期不能团圆,老人长时间不能与儿女见面,年幼的儿女数年见不着自己的父母,家人之间疏于沟通、联系,必然使得亲情淡薄;老人与在外务工的子女产生赡养纠纷;长期分居中的丈夫与留守妇女感情出现裂痕而导致婚姻家庭解体等,这些对相对保守和稳定的传统农村家庭结构产生了强烈冲击,影响着农村家庭的和谐稳定。

三、几点建议

一是建议以发展县域经济为着力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充分发挥本地非农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提高当地务工效益,让农村务工者尽可能多的留在本地务工,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人员问题的关键。同时,要大力招商引资,强化项目带动,壮大经济总量;要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本地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以缓解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二是建议以创新机制为突破点,促进城乡人口自愿有序流动。建议省市制定出台有利于农民工进城就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实现农民工身份、职业和地位的转变,降低农民工和家属进入城镇和在城镇居住、就学等的经济成本,促进农民工由个体转移方式向家庭转移方式转变,由季节性转移方式向永久性转移方式转变,尽量减少农村留守人员的数量,让尽可能多的进城农民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同时,还应在鼓励农民自愿有偿依法流转土地的同时,积极探索承包权股权化的土地流转,积极探索在保证农民土地经营权不失、田亩数不减的前提下,镇、村组织协调土地流转,使耕地向种养大户集中,与新技术和资本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值增收。

7.浅议留守学生之现状与对策 篇七

一、错误握笔姿势的现状及原因

卫生部、教育部在2008 年曾在教育时报中发表数据, 青少年中95% 的近视眼源于不良的书写姿势[1], 有研究者曾在多所小学及幼儿园对学生的握笔姿势进行走访调查发现, 2800 名小学生握笔姿势的错误率达85% 以上, 510 名幼儿99% 的握笔姿势错误[2]。错误的握笔知识如果不及时纠正, 就容易使学生手指弯曲, 骨骼变形。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今后的发展。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多的小学生发生握笔姿势错误呢,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幼儿教育违反教学规律

部分幼儿教师并不真正了解幼儿园的教育任务, 仅片面地认为幼儿会认、会写的字越多, 就越表现自己教育的成绩。于是把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在字的认识与书写上, 不管姿势正确与否, 只要能写出字来就好, 忽视规范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的培养和训练。实践证明, 六岁以前的孩子, 手部肌肉群不是很发达, 手指骨骼弹性较好而坚固性较差, 如果让孩子过早就拿笔写字, 会造成孩子肌肉伤害, 骨骼发生弯曲, 留下手指变形等后遗症。所以幼儿提前写字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二) 家庭忽视写字习惯的培养

首先是家长忽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家庭教育只重视孩子的学科成绩, 忽视行为习惯培养。

其次是家教方法陈旧。以考试成绩为主要目的, 注重单纯的书面训练。一般家长只要求孩子完成书面的家庭作业, 关注作业是否完成、字迹是否端正, 很少去关注学生作业时的书写姿势和握笔姿势。

再次是家长对孩子注重技能的培养, 忽视习惯的养成。学生会参加多个课外兴趣班, 但忽视其生理、心理的成长, 尤其缺乏关注孩子习惯的养成。从而导致大多数孩子习惯成自然。

(三) 学校不重视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

首先是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无暇顾及学生正确的握笔姿势的指导。有的没有及时提醒学生注意握笔的姿势, 有的没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握笔姿势, 有的几乎放弃了良好握笔习惯的养成教育, 只重视知识传授, 相当一部分教师们只要发现学生字写错了, 题算错了, 只会让学生改正错误, 至于字是怎样写出来的却漠不关心。

其次是目前教育的现状促使教师忽略对学生基本写字规范的监控。由于受高考的影响, 学生的成绩是衡量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志, 但又有谁来关心学生的书写习惯和握笔姿势呢?又有哪一个教育机构把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作为对教师的评价的一个标准呢?

还有部分教师课堂效率不高, 布置的机械抄写作业太多, 学生很少能在课堂上完成作业, 部分作业必须在课外完成, 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有关握笔姿势和书写方法的监督和指导, 握笔姿势错误也就越来越严重。

二、错误握笔姿势策略研究

(一) 教师应做好切实的纠正工作

纠正小学生中不良的握笔姿势, 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并能熟练地运用。教师不正确的握笔姿势, 不仅会造成对学生指导的错误, 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其次教师要传授正确的方法。正确的写字姿势是:身体坐正, 两腿自然平放, 头和上身稍向前倾, 胸部离桌子一拳, 两臂平放在桌面。右手执笔写字, 左手按纸, 纸要放正。要给孩子配备高矮合适的桌椅。当孩子要写字时, 首先提醒他注意姿势, 然后再帮助他纠正错误姿势。只要持之以恒, 孩子一定能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

再次要积极探究, 因材施教。积极探究纠正不良握笔姿势的途径和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相同点, 而错误的方法各有各的不同, 教师要紧紧抓住问题的关键, 对症下药, 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持之以恒, 把纠正不良握笔姿势作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突破口。

(二) 家长是纠正小学生错误握笔姿势的后盾

学校教育如果没有家长的参与, 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在纠正学生不良握笔姿势的过程中, 我们也应做好家庭教育。

首先让家长认识到握笔姿势的重要性, 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危害, 其次是教给家长正确的握笔方法, 经常性地监督检查孩子的握笔姿势, 发现错位立即提醒, 并定期在家校联系本上告知家庭中孩子的握笔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与老师联系, 研究对策。

还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写字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提供锻炼手指肌肉和关节的机会 (特别是低年级) , 如吃饭时用筷子, 玩小的玩具, 做穿针、钉纽扣的劳动, 使孩子的手指肌肉和关节得到充分的锻炼。有助于孩子逐渐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三) 减轻学习压力是纠正错误握笔姿势的前提

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尤其是机械重复的作业, 是提高写字质量, 纠正学生不良握笔习惯的一个突破口。为保障学生充分的写字时间, 学校提倡课堂上每次书面作业低年级不超过十分钟, 高年级不超过15 分钟, 必须在课堂上完成, 让学生在有教师指导、监督的环境中书写。家庭作业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要求执行, 要求家长严格监督学生作业时的书写姿势, 并在家校联系本上签署意见, 达到家校教育的一致性。

(四) 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是纠正错误姿势的保障

幼儿园及家长一定要走出孩子越早学习写字越好的误区。特别是幼儿教师一定要按照国家制定的《幼儿园教学大纲》教学, 培养学龄前儿童书写能力必须要结合儿童的生理和认知发展特点。

8.浅议留守学生之现状与对策 篇八

一、农村中职校留守学生的现状

1,留守学生的教育监护现状

主要有四种类型。单亲型:留守在家的父亲或母亲独自承担着养老扶幼的重任,身挑持家务农和侍老抚幼两副重担。对孩子的教育缺少时间和精力;老幼型:父母外出后孩子由祖辈照管,孩子与祖辈年龄悬殊,代沟很深,无法交流沟通;代管型:有的父母外出后,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代管。有的代管者一家要管几家的孩子,只能管孩子吃住,根本无法顾及孩子的学习及情感需求;孤独型:父母外出孩子在家拿着父母寄回的钱生活与学习,这种情况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最大。

2,留守学生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现状

第一,家庭教育方面。平时对子女的管教与沟通少。实际监管人多只关注生活方面,家庭伦理、道德规范、法制观念、人生追求等教育几乎空白。许多留守学生的不良习惯与品行的欠缺都与家庭教育有直接的关系。第二。性格行为方面。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这些孩子在生理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应有的满足,情绪消极,性格行为表现出早熟、焦虑和不安。致使学生的行为性格发展偏离正常轨道。第三,学习方面。实际监护人及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很难顾及,在留守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有的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第四,生活方面。留守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稍强些,但经济花销较大且多为乱花。特别是部分父母觉得亲情上的负疚而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学生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第五,安全方面。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范意识,留守学生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留守学生溺水、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时有发生。

二、农村中职校留守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留守学生在学习、品行、心理等各个方面问题都比较多,具体表现在: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无目标,缺乏刻苦精神,自觉性相对较差,厌学、逃学的比例大;品行发展缺少有效引导和管束,这些学生极易受到同龄同伴的不良影响,像抽烟、喝酒、打架、甚至偷盗等,导致出现一些严重的违纪违规行为;留守学生与父母亲情疏远,隔阂较大,很多时候也不愿和监护人及老师沟通,从而心理问题比较多,缺乏自信,易产生被遗弃的感觉,性格孤僻等。

1,家庭层面存在的问题

(1)留守学生的父母存在教育认识上的错误。许多留守学生的父母认为孩子上职业学校,学业上以后没有什么大的成就,孩子的年龄也大了,不再需要家长多管教。把教育子女的重担推托给学校,大部分人对孩子的关爱只停留在物质层次,忽略了对孩子必不可少的情感心理关怀、品行和道德培养。

(2)留守学生监护人重养不重教,难当教育管理的责任。单亲父母的劳动负担都很重,过重的劳动负担让他们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的照料和教育也会缺乏耐心;祖辈大都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吃饭穿衣,但求物质生活上对孩子的满足。而其他方面。农村老人自己文化水平就不高,想管也管不了;其他的亲戚之类的监护人,也对孩子深不得浅不得,唯恐其因父母不在而感觉“寄人篱下”。各方面不敢苛责,从而降低了对孩子的要求。

2,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没有形成健全的沟通机制,有的学校很少开家长会。班主任在处理留守学生学习及思想问题时仅就事论事,挖掘不到学生的思想根源,触及不到学生的内心,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学校针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没有采取什么特别的措施,教师也没有对留守学生这一群体给予特殊的关心。部分留守学生出现了学业不良及性格缺陷,使其在学校也不太受老师和同学的欢迎,他们成了“烫手山芋”,一旦出了事情。找不到监护人,教师怕担责任。

3,政府层面存在的问题

苏北农村镇、村几乎没有什么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场所,留守学生放学后无事可做,而政府对网吧、游戏机厅、歌厅、舞厅等营业性娱乐场所监管不力,致使留守学生经常出入上述场所,严重影响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的甚至成瘾难以救治。政府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青年管教不够,这些不良青年整天在校园周围诱惑留守学生,留守学生禁不住诱惑,经常和他们混在一起,使一些留守学生染上很多恶习。甚至有的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解决农村中职校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对策

1,从家庭教育角度重视

(1)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留守学生父母应尽可能地把子女寄养在有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孩子的亲朋好友处,使之处在有良好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中。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倾听子女的心声,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等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防止其滋生消极思想。

(2)切忌过度的物质满足。经济供给过多往往为子女的不良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如手中有钱而沉溺于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家长应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成长。

(3)明确“监护人”职责。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结合,多与他们谈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及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感到被重视和受关怀。监护人要及时纠正留守学生的缺点,发现他们的优点,让他们学会“自理、自律、自强、自学、自护”。

2,从学校教育角度解决

(1)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切实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不但从生活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而且要针对留守学生的特点,强化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举办家长学校,为代管人开设系列讲座,鼓励家长或监护人定期到学校反馈留守学生在家表现,了解留守学生在校的情况。请专家或教育有成效的监护人做经验交流,探讨教育留守学生的有效途径。

(2)实施“教师一留守学生一对一帮扶”制度。帮扶教师要正确认识留守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有“诲人不倦”的信心、恒心、耐心和诚心,真正担当起留守学生的临时父母。教师帮扶要对留守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学习上加以辅导,生活上给予关心,情感上给予诱导。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在温暖的集体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3)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具体记录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并由班主任每月填写留守学生成长记录表,记载留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对症下药,实现对留守学生的跟踪管理教育。

3,从政府职能角度入手

(1)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关注,政府要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而且加大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农村留守学生提供较好的生活、住宿条件;加强农村文化娱乐阵地建设和管理力度,针对学校周围的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出台强制性的措施,以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为留守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2)建立帮扶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一方面,通过政府财政扶助和社会捐助,尽量减少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费用,特别是寄宿、生活等费用,让更多的留守学生能寄宿在学校并接受学校教育。减少社会对其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发动老党员、老干部做义务校外辅导员,对留守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等方面教育。

(3)要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切实解决农民收入过低、增收乏力等问题。加强本地工业园区建设。引导农民工在本地就近务工,这样既可以增收又可以照顾家庭。当农民收入增加了,就能减少外出打工的人数,就能减少留守学生的数量。

9.浅议留守学生之现状与对策 篇九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围绕加快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中小学校的德育教育改革正稳步推进,但是,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试图找出影响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症结,分析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定位,提出解决困惑中小学德育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网络,以形成德育教育齐抓共管的社会合力。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对策分析

通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得到持续快速发展,有效地扼制了不良风气和有害思想对中小学校园的污染和侵蚀。但是,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面对社会改革发展进程中不断涌现的种种矛盾,面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突发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传统德育教育工作理念、方法、手段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客观需求,脱轨于时代要求,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环境,导致中小学德育教育整体环境缺乏持续健康发展的后劲,主要体现在:

一是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仍然存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不协调,不适应社会变革的新变化,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悖,学校德育方法和手段滞后,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重课堂、轻实践,重校内、轻校外倾向严重。有些学校口头上强调素质教育、德育优先,而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德育教育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是以减少德育课程、挤占德育教育时间为代价。有些学校迫于社会压力,片面追求升学率,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现象,德育工作得不到落实,使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导致德育课程的育人功效被忽视。无论是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还是初高中的《思想品德》,都没有发挥出它们实施德育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还有的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规范日常行为和校规校纪教育方面,满足于不出乱子即可,使德育成了单纯的行为训练,使德育教育成为“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也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更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脱离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的尴尬存在。还有一点值得注

意的是,德育教育的家校结合工作普遍比较薄弱。大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单亲家庭、隔代看管、留守、寄养等情况比较突出,家庭教育、家校联系较为弱化。

三是网络信息负面影响愈来愈深。信息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客观上互联网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手段、新技术、新条件,丰富了当今德育教育的素材,丰富了德育教育方式和手段,尤其是大容量的信息网络传播的多媒体手段使德育教育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有助于激发中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增强自信心,也提升了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当前的德育工作的社会化程度得到非常明显的提高。但是,网络文化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当前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网络上信息良莠不齐,可能让一些学生失去理性思维,迷失方向。网络的开放与封闭、虚拟的现实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不良网络思想文化的侵蚀,扭曲了中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会使中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弱化,道德责任感淡化,可以说,网络文化负面效应正日趋显现。

上述存在的种种现状和问题,既有历史的陈因,也有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长远目标,教育部也提出加快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作为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德育教育应准确把握形势要求,抓住特点和规律,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一、进一步探索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要充分认识中小学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意大利教育家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不断深入的今天,德育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作为教育部门、学校管理者、教育工作者,要勇于接受挑战。学校教育长期以来没有真正解决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问题,因而在相当一部分领导观念中,认为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指标,出现了重“智”轻“德”、以“智”代“德”现象。德育与智育虽然同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达到培养人的目的,但从完成的任务看是有所侧重的,德育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识别是非善恶,形成一定的品德与良好道德行为,它主要是解决学生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即如何做人的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奠基阶段,是健康人生观的可塑时期。学校理应在学生思想品德成型阶段担当重任,教育行政部门应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入

手,把培育“德才兼备”的育人目标作为学校的指导思想,扭转“唯智倾向”,构筑“道德长城”,这是改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二、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内容的相互衔接

根据《中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的要求,中小学德育的内容主要应体现道德品质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为基本内容的横向系列。在德育内容的安排上要围绕看一项德育内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螺旋上升。分阶段、分年级地确定教育重点,阶梯式地、连续地实施教育,形成德育的纵向系列,从而使各项教育内容互相渗透有机结合。使各个阶段的教育相互衔接、协调统一。其次,要结合学校实际加大校本培训力度,针对中小学生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特点和品德发展规律,落实相应的教育内容。传统的德育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实践性。反观不少优秀传统的教育内容如国情教育、理想教育等却讲得不够、不深、不具体,没有针对学生的年龄层次、个性差异及道德水平的基础,效果不够理想。随着新课程的步伐,新的教科书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针对性与实践性,通过对中小学德育内容的规划,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小学德育教育体系。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注重研究中小学各个阶段德育教育的客观规律,加强中小学德育内容相互衔接的研究工作,确保连贯一致、衔接紧密、有力有序。

三、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老先生曾说过:“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后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人。”教育家杜威说过:“没有离开智育的德育,也没有离开德育的智育”。这些名言都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处理好学科知识与德育的关系,知识教育与德育渗透的关系,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期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点,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求教学要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要强调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的观点:开发各学科的德育资源,注重学科渗透,发挥各学科课程育德优势。各学科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在备课和上课环节上,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把握好教材中学科知识与德育的结合点,注重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真正体现“教材是对生活的总结、生活是对课本的延伸”这一宗旨。让每一个教师都认真参与,真正实现每一个教育者都

是德育工作者的设想。同时,要寓德育于教学活动之中,以活动为载体,渗透德育教育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让学生以积极向上、乐观的的态度来认识周围的人和事,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良好的道德品德、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使学生的心理品质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让学生长大后勇于挺起胸膛去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才能让他们更加适应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缤纷多彩的社会环境。

四、进一步创新德育教育形式,丰富德育教育方法

现代德育宗旨,根本上是要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和自觉主动的精神,而传统的德育往往凭借“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生硬的方法实施强制性的灌输,极大妨碍学生自觉自愿精神的形成,所以,创新德育方法势必成为德育改革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德育方法创新主要表现为突破以往课堂坐而论道的局限,扩大德育的空间和影响。一是利用各种媒体与现代传播工具,对学生进行德育,提高德育的覆盖面、渗透力。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知识竞赛、社会活动等,使德育活动更具有吸引力,达到让学生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目的。三是通过校风建设和校园建设,发挥“无形教育”的熏陶作用。在具体的德育方法改革上,针对过去空洞枯燥的说教,变“刻意”教育为“无为”教育,如采用“陶冶”、“示范”、“暗示”等方法,另外还注意借鉴国外学校德育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把“角色扮演”、“价值澄清”、“倾听”、“体验”等方法运用到德育中来。这些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体验,故易被学生所接受和喜欢。四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三贴近”的原则,用辨证唯物的目光去闪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培育中小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性和浓郁地方特色并被学生喜闻乐见的有效模式,使育人工作更加具有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

五、进一步加大家校协作力度

《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会对孩子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可见,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学校,更重要的是需要家长的配合。因此,家长要成为中小学生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担当起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重任。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思,给予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要重视在说理教育同时,还要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成为道德上的表率,这样就能保持对孩子在道德上的正方向的影响力。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有些家长的一些急功近利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方法和一些崇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做法,都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起到副作用。老师和家长的联系是孩子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积极与家长配合起来,通过家庭走访、电话联系、家校联系卡、开家长会等各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思想发展、心理变化,并作好学生在校的反馈情况,让老师和父母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做出正确的指导,只有家校双方共同努力,密切配合,才能筑起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稳固桥梁。

六、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监管和引导

二十一世纪的学生被称为“网络一代”。因为网络文化具有及时性、虚拟性、交互性、共享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征,再加上中小学生心理具有不成熟、不愿承担责任、又好新鲜、追求刺激、自由时髦的特点,正确引导中小学生合理地利用互联网络资源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面前的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必须首当其冲,一方面要认真做好上网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远离舆论垃圾,明辨网络是非;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管控,对网络站点、节点、网页实现全过程的动态监控,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通过主旋律和正能量的宣传占领中小学思想道德主阵地。

中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门艺术性科学。笔者认为,好的教育要能启发人的自信心、梦想、知识、勇气等,让人思考以前未思考到的问题,想象曾经未曾想象的事情,启迪人们转变观念,改变思考模式。基于这个目标,在中小学德育教育方面,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对具备更敏锐的感知能力,增强面对挑战和探索创新勇气,这样才能汇聚德育教育的最大合力。

参考文献:

[1] 张付莉.浅谈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0(07)

[2] 郑明友,卢光荣.新时期的德育建设[J].青年思想家.1999(03)

10.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对策 篇十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近些年来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严重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国家的稳定发展,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论文在调查基础上总结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详细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并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095-0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伴生出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因父母外出务工长期不在家而缺少对子女的教育,同时政府学校等又无法关爱到所有的这些孩子而导致这些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保证,从而使得他们的生活、道德、心理、学习、人生观、世界观等出现了较严重的偏向和错误认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严重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国家的稳定发展,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这一问题的妥善解决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表现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有研究认为,留守儿童存在着由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而导致的学习问题,由于缺乏亲情导致的生活问题,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1]。中国留守儿童的特征比较突出,近年来对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学者和著作也日渐增多,通过这些资料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有:

第一,缺少关爱而导致的家庭教育的缺失。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大部分是由其祖父母照顾。因为祖父母的文化水平低下,同时大部分时间又忙于农活,无法在学习和生活上给孩子太多的帮助和指导,调查发现有74.6%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是没有人监督的[2],所以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处于无人监督的状态。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导致孩子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第二,农村学校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学包括硬件资源(如健全的教育设施)和软件资源(如高质量的教师等)。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无法给予留守儿童完善的引导和教育;农村学校得不到充足的资金支持,无法吸引足够的优秀教师来授课,使得农村学校产生学生多、老师少,有理论、无实践的不利局面,留守儿童的教育资源得不到保障。

第三,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发生变化。调查发现,55.9%的农村留守儿童感到孤单。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变为一种感情需求,他们在家里备感孤独,往往希望通过在学校里伙伴的陪伴而得到情感慰藉[3]。

第四,部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监管和关心出现厌学、逃学甚至过早辍学等现象。通过调查发现,有48%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40%的学生成绩中等偏下,成绩较为优异的留守儿童寥寥无几。

第五,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现象较为严重。由于缺乏管束和监督,留守儿童容易受到社会上不法分子的诱惑而走向歧路。根据对成都中院少审庭审理的38件未成年人犯罪进行分析总结,可以知道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率达41%,其中辍学的留守儿童犯罪率高达93%。

总之,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不完善,社会不法分子的残害,使得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形势极其严峻,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前景堪忧。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具有复合性。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其形成的催化剂,学校教育的失衡加速了其严重性,社会的忽视使其快速恶化,政府的不作为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面临巨大的困难,这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

(一)家庭教育不足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助于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一个健全的家庭才能给孩子最全面的教育,最细微的照顾和关爱,才能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然而绝大多数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这样就导致留守儿童的监护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其祖父母由于受到本身的知识水平限制以及忙于农事,无法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帮助。因而使得留守儿童长期处于一种放纵的状态,无法得到家庭的正确合理的管束。

同时,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监护人对孩子缺乏耐心的教育,更促使留守儿童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也影响了留守儿童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4]。

另外,父母家庭教育的角色被其他监护人代替,而监护人所关心的更多的是孩子的物质生活,很少关心孩子的教育情况,因此无法对其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无法担负起教育孩子做人及习惯培养的责任[5]。在这样的情形下,使孩子极易形成享乐主义人生观和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在学习上缺乏上进心,不思进取。

(二)学校教育失衡

农村学校开设课程单一,课时分布失衡。调查发现,在农村学校开设的课程中绝大部分都是语文、数学这一类的主课,而与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如思想品德、体育、美术、音乐等在一周中各自只有一课时,与安全相关联的以及最基本的法律教学却相关联的根本就没有开课。

当前我国农村学校实行的依然是填鸭式教学,这种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方式陈旧而单一,教育方式的失衡使学校不能及时的与家长和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学校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加人性化和针对性的教育,无法在生活、学习和心理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和关爱。农村学校的这种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严重阻碍了青少年身心协调发展。

(三)政府和社会管理不利

有些地方的基层政府只考虑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鼓励当地青壮年外出挣钱,对于由于父母外出而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则不够重视。而且绝大多数的基层政府工作人员都认为留守儿童是村民自家私事,政府没有义务去帮助村民照顾留守的儿童。他们并没有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另外,当地政府基层组织的弱化也是造成留守儿童无法得到政府关爱的原因。调查发现,随着农村青年男女外出的数量越来越多,农村的常住人口急剧减少,基层政府的工作压力降低,有些工作人员闲置外出打工,这就导致村委会的常在工作人员缺乏,只能处理一些简单的事件和传达上级的指示等,使得留守儿童无人问津。

最后,基层政府缺乏足够的资金去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农村基层组织一般比较简单,政府下发资金较少,只能保证当地最基本的公务开支。在这种情况下当地基层组织无法为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无法在各个方面给予留守儿童全面的关爱。在无法得到充足资金的支持下,政府虽然也开展了一些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如“大学生村官牵手留守儿童活动”、“与留守儿童手拉手学雷锋”等,但成效不大。

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形成是复合性的,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其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做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努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做好亲子沟通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要履行好自身的监护义务,提高对孩子的监护质量。父母是孩子最依赖和信任的人,也是能对孩子形成最大影响的人,为了孩子能有个好的未来,父母在外出务工的时候,要妥善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虽然父母的外出可以挣到更多的钱财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但更多的是缺少了对孩子的关爱,造成孩子自卑、内向的性格。在外出务工的选择上,应该至少留下一人在家,最好是母亲留在家,或者父母选择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打工,能及时给予孩子关注和照顾,能有更多的时间监督孩子的学习,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管束,随时掌握孩子的生活学习动态。

同时,要经常的、及时的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情况,发现问题时能及时给予引导和矫正。家长要采取积极的养育方式,充分开发儿童潜能,因为“不管其焦点是青少年活动,或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家庭,也不管家庭的组成形式(单亲家庭,双亲家庭),或家庭危机处于何种程度,提供机会让家长积极参加到孩子活动中,对青少年和整个家庭的健康和幸福都是至关重要的”[6]。

(二)健全学校教育机制,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因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便有了更多的责任。学校首先应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他们最详细的信息,向父母了解他们的最详细的情况,并定期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了解。

其次,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家长会议机制,定期与孩子的父母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近况,并以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一对一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学校要积极组织留守儿童进行一些有益身心发展的活动,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最后,学校应完善教育设施,建立学校寄宿制,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有效地管理。学校应安排足够的教师经常与留守儿童沟通,如老师带留守儿童植树,老师带留守儿童吃饭洗澡,老师与留守儿童说说心理话。老师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习的辅导,让这些留守儿童感到学校温馨,感到自己受到关注,这样既能保证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也能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三)强化基层政府职能,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因为农村的经济发展不理想,父母选择长期外出挣钱的结果。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着重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让农民有更多的经济能力和时间来教育子女。政府应当完善农村教育体制,促进农村良好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让农村的学校有能力建立学校寄宿制和有更充足的资金开展更多的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

政府应继续提高进城农民工的工资待遇,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让父母有能力将自己的孩子也带进城市中去生活学习。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学校教育资源缺乏的现状,完善学校教育机制,保证学校教育的顺利进行。

政府应对学校周围的环境加强管理,防止不良场所对青少年学生的危害。加大对农村教育环境的管理,让留守儿童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政府积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带头举行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做好宣传工作,引起社会对留守儿童的重视。完善法律体系,保护留守儿童免受伤害,规范留守儿童行为,减免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统筹城乡发展,引导城市支持农村,提高农村整体经济实力,提高农村学校对于优秀教师的吸引力,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优秀教师。积极实行素质教育,确保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228-229.

[2]缪保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其对策[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8,(6):65.

[3]叶敬忠.留守中国——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9):359.

[4]刘丽娟,刘亚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下),2011,(8):179.

[5]杨聪蕊,赵存章.浅议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J].考试周刊,2011,(24):211.

[6]彼得·威特,琳达·凯德威尔著,娱乐与青少年发展[M].刘慧海,孙■,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324.

上一篇:珠宝策划案下一篇:2024年度优秀管理者自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