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9篇)
1.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篇一
第二节 形变与弹力
一、知识架构
1、列举实例,叙述弹力的定义。
2、说出弹力产生的条件,能区分弹力和重力。
3、说出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
二、知识目标
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
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
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
三、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
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一)、基本概念:
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
(二)、基本技能:
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
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的教法建议
1、介绍弹力时,一定要把物体在外力作用时发生形状改变的事实演示好,可以演示圆
形状玻璃瓶在用力握紧时的形状变化,也可以演示其它明显的形变实验,如矿泉水瓶的形变,握力器的形变,钢尺的形变,也可以借助媒体资料演示一些研究观察物体微小形变的方法.通过演示,介绍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通常将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玻璃瓶的形变
如下图所示,在椭圆形的大墨水瓶瓶塞中插一根内径约1-1.5 mm毛细管,瓶内装满染色水,管后衬白色纸屏。演示时,在瓶的截面短轴方向(图a所示方向)施加压力,水柱上升,说明瓶体微小形变使容积减小;撤去压力,水柱下降到原位。在瓶的长轴方向(图b所示方向)施加压力,水柱下降,说明瓶的容积变大;撤去压力,水柱升到原处。
演示长轴方向施力时水柱下降,可纠正学生错误认为是这是瓶内水柱受热膨胀所致。玻璃管的长短、内径的大小要经实验选择,以液柱变化明显为宜。
(2)桌面的形变 如右图所示,用激光束照在桌面平面镜上,经两次反射后照在墙上。演示时,用力压桌面,墙上的光点会发生明显偏移,说明桌面受外力而产生形变。若无激光器可用幻灯代替,用一块开有狭缝的黑纸片插在透镜前,利用墙上的狭光带偏移演示桌面的形变。
二、关于弹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1、弹力的方向判断是本节的重点,可以将接触面的关系具体为“点——面(平面、曲面)”接触和“面——面”接触.举一些例子,将问题简单化.往往弹力的方向的判断以“面”或“面上接触点的切面”为准.
如所示的简单图示:
2、注意在分析两物体之间弹力的作用时,可以分别对一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确切说明,是哪一个物体的形变对其产生弹力的作用.配合教材讲解绳子的拉力时,可以用具体的例子,画出示意图加以分析.
教学过程
第二节 形变与弹力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
教学用具:演示形变用的钢尺、橡皮泥、弹簧、重物(钩码). 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重力是的产生原因是什么?重力的方怎样?
2、复习初中内容:形变;弹性形变.
(二)新课教学
由复习过渡到新课,并演示说明
1、演示实验1:捏橡皮泥,用力拉压弹簧,用力弯动钢尺,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教师总结形变的概念.
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针对橡皮泥形变之后形状改变总结出弹性形变的概念: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
2、将钩码悬挂在弹簧上,弹簧另一端固定,弹簧被拉长,提问:(1)钩码受哪些力?(重力、拉力、这二力平衡)(2)拉力是谁加给钩码的?(弹簧)
(3)弹簧为什么对钩码产生拉力?(弹簧发生了弹性形变)由此引出弹力的概念:
3、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弹力. 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
(1)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2)弹力的方向
提问:课本放在桌子上.书给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属于什么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么?方向如何?
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
5、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
继续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又是什么性质的力?
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谁?方向如何? 分析讨论,总结.
6、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7、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 形变的关系为:
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
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 成正比,即:
式中 叫弹簧的倔强系数,单位:N/m.它由弹簧本身所决定.不同弹簧的倔强系数一般不相同.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胡克定律. 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伸长或压缩形变.
8、练习使用胡克定律,注意强调 为形变量的大小.
(三)、布置课后作业.
探究活动——运用弹簧的串并联知识研究钢材的拉伸 课题1:
题目:关于弹簧的串并联——钢材的拉伸
内容:在建筑力学中,关于钢筋的劲度以及拉伸,可以根据弹簧的串并联进行研究。有关弹簧的串并联内容可以参考“探究活动”中的相关内容。探究活动——自行设计实验求解弹簧的劲度系数 课题2:
题目:自行设计实验求解弹簧的劲度系数
内容: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工具研究弹簧的劲度求解,方法不限,记录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说明实验 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以及结论。
目
2.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篇二
一、“交流·研讨”有效教学的意义
1.“交流·研讨”是诱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发动机
在交流、研讨时, 由于创设了师生及生生间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消除探索学习过程中的恐惧心理, 产生心理安全感, 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表露自己的情绪、表现自己的才干。在让学生表达看法时可以因人而异, 使他们各得其所。如第81页的交流·研讨中有两问。教师就让潜能生对难度较低的第1问发表自己的看法, 而让优秀生回答难度较大的第2问。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做出合理和激励性的评价:正确、合理的要给予表扬;不正确、不合理的也要找出其“闪光”点给予肯定。这样多次的表扬、肯定, 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体会学习的快乐, 由此正确认识自己在班级中准确位置, 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增强学习的信心,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 他们心理素质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随之升华。
2.“交流·研讨”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又是思维的载体,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 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 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这说明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即立足课堂, 通过交流、研讨、质疑、探究等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1] “交流·研讨”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平台。在教学中, 教师营造了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能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以一种愉悦、积极、兴奋的心态参与学习, 并通过交流、研讨、质疑、反思等活动,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使个性在活动中张扬。如第17页“交流·研讨:电解食盐水、精炼铜和镀铜都是电解原理的应用实例, 请比较它们的装置、电极反应等的异同。”这样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增多, 说话机会多了, 用文字表达化学过程、化学原理的机会也多了, 自然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很好发展。
3.“交流·研讨”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合作精神和组织才能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 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交流、研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中, 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建议, 可相互启发、补充, 也可相互借鉴, 还可进行争辩、讨论, 教师及时了解情况, 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各抒己见, 鼓励学生发表标新立异的看法。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合作, 体会合作的快乐。如第67页“交流·研讨: (1) 根据合成氨反应的特点, 应分别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反应的平衡转化率和反应速率? (2) 请尝试为合成氨选择适宜条件。 (3) 在确定合成氨的适宜条件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4) 为了提高合成氨生产的能力, 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做进一步改进?”这些问题学生只有拿出与人合作的勇气和魄力进行交流、合作, 才能得到全面的结果。
4.“交流·研讨”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在“交流·研讨”学习过程中, 教师恰当质疑, 巧设悬念, 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 激发求知欲望, 并引导学生对“交流·研讨”题展开充分讨论, 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同时教师也应努力营造出师生及生生间自由、平等的氛围。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所说: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心理学的研究证明, 一个人如果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具有独创和革新的精神, 那他就必须承担犯错误的风险。无论是对问题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 还是保持一种松弛的沉思态度, 都要求不必过多地考虑错误的危险性。这并不意味着他把错误看做无关紧要, 而是说他会把错误看做一种纠正原有假设或结论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 同样重要的是, 教师对于学生所犯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2] 对学生发表的见解要做出合理和激励性的评价。因此, 交流、研讨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活动, 使智力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由此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二、“交流·研讨”有效教学的策略
1.必须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课堂教学是由教的动态过程和学的动态过程组成。只有两者同步展开、同步发展, 课堂教学才能达到理想境界。在“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化学课堂教学中, 学生学习教材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过程, 教师对这种思维活动起着组织、领导和指导的作用。为了使这种思维活动卓有成效, 教师必须在充分认识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中“以学定教”和“以教导学”, 并以民主教育的精神浸入交流、研讨中;摆正师生关系, 将师生关系定位在探究真理的伙伴关系、解决难题的合作关系。教师以与学生同样的好奇、同样的兴趣、同样的激情, 融入学生中间, 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宽松情境, 让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将思维的热情彻底点燃, 积极动脑、动手并动口, 大胆地发表对所议问题的看法。学生在交流、研讨中, 受到教师、同学的充分尊重, 其所思所想就能得到充分的阐释与交流, 并在民主、平等情景下得到修正、提高并产生“共振效应”。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动性, 充分感受学识产生、发展的过程。[3] 正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没有宽松的教学环境, 就谈不上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 也就谈不上教学的成功。
2.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下的化学课堂属于学生, 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人、主角、主体, 教师退居幕后, 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同伴、学长、导师。[4] 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是传授知识和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交流、研讨中要着力营造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的条件和环境。在这样条件和环境下, 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思维极为活跃, 并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敢于质疑问难, 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精神。同时教师要认真倾听每组成员的发言, 并运用智慧抓准时机恰当评价、点拨、引领、调控, 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 主动学习, 独立思考, 又善于与同学合作讨论,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必须掌握好“四度”
(1) “交流·研讨”题的难度。
设疑、解惑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实现能力和知识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 因此, 设置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 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邻近发展区”内, 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跳一跳, 摘桃子”的目的。在教学中要依据“交流·研讨”题的不同难度, 设置两人或更多人学习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如教材第49页“交流·研讨”[5] 的第1问可以设置两人一组完全可以解决。对有一定难度的“交流·研讨”题如第2问和第3问可以设置多人一组, 通过这样分组交流讨论, 既突出个人的主体地位, 又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和优势。
(2) “交流·研讨”题的跨度。
“交流·研讨”题的设置应具备一定的跨度, 即紧扣教学内容的中心环节, 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 也就是知识块之间、学科之间的联系。如教材第98页的“交流·研讨”就要联系《化学1 (必修) 》及初中化学的有关知识来归纳和总结, 既对已学反应进行复习, 又提出了新问题, 真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
(3) “交流·研讨”题的梯度。
所谓梯度, 就是提问题时应做到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层层递进, 步步深入, 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一个有梯度的问题设计, 使学生的思维沉潜其中, 并不断向纵深发展。[6] “交流·研讨”题的设置应有一定梯度, 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规律, 兼顾到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 才能达到攻破难点目的。如教材第36页“交流·研讨:你已知道, 固体硝酸铵、氢氧化钠、氯化钠和蔗糖都能溶于水, 它们溶解的过程与焓变有关吗?是什么因素决定它们的溶解过程能自发进行?”可以这样设置问题的梯度:硝酸铵、氢氧化钠、氯化钠和蔗糖溶解过程的热效应如何?它们的溶解过程都是自发过程, 它们的溶解过程与焓变有关吗?根据图示提供的信息思考是什么因素决定它们的溶解过程能自发进行。这样设置对问题进行层层深入剖析, 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成功构建高效课堂。
(4) “交流·研讨”题的广度。
有的“交流·研讨”题则可以进行必要的引申拓展, 如教材第88页“交流·研讨:使用纯碱清洗厨房油污时, 用热碱水好, 还是冷碱水好?与同学们交流讨论, 并说明你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进行拓展, 紧接着问:“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还有哪些水解原理的应用?”使学生深刻体会化学知识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交流·研讨”的教学不能走过场、敷衍了事, 必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给予他们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对“交流·研讨”的内容进行全面深入思考, 并与同学交流、研讨, 由此形成相对全面的结论和方法。教师在交流、研讨过程中, 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对“交流·研讨”的内容作必要补充和强调, 揭示“交流·研讨”内容与已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加深对“交流·研讨”内容的认识、理解和掌握, 有效利用“交流·研讨”构建高效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刘泽然.立足课堂, 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J].考试周刊, 2008 (21) :50.
[2][美]索里JM, 特尔福特CW.教育心理学[M].高觉敷, 刘范, 林传鼎, 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296.
[3]熊光发, 龚颖潮.关于“讨论”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学, 2002 (7) :24-25.
[4]张志博.自主才是尊严[N].中国教师报, 2012-03-07 (1) .
[5]王明召, 高盘良, 王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 (选修) [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3.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篇三
关键词:有机化学 人教版 鲁科版
人教版的《有机化学》教过了两轮,鲁科版的《有机化学基础》已经是第二轮用了,通过对这两本教材的使用,感到两本教材在教学思想上有很大不同,在内容的编排上差别很大,所以在教學中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一直想把自己的一些体会说出来,当然这只是一些个人的看法。
人教版有机化学部分在编写时是以物质的结构、性质为主线进行的,涉及到的有机化学理论、概念都贯穿进了这条主线。在第一章先是由碳的原子结构、价键理论引出有机物的种类繁多,并由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开始,按照对物质的认知规律,从物理性质开始介绍。然后从结构入手,延伸出甲烷的性质,特别是由甲烷与氯气反应道出了取代反应的概念,接下来在以甲烷为代表的烷烃学习中就引出了烷烃的性质。在所有的有机物中,烷烃可以说是最基本的碳骨架,所以烷烃的命名和同分异构体书写就成了有机化学的必学内容。随着碳骨架的认识深入,进一步学习以乙烯为代表的烯烃,以乙炔为代表的炔烃就简单多了,而且在乙烯学习中根据碳碳双键可以发生加成反应,引申出不饱和键都可以发生加成反应。逐步的学习中使学生接受了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方法。
烃的衍生物学习中,从烃的取代反应产物卤代烃开始,卤代烃水解得到醇,醇氧化得醛,醛氧化得酸,将这些代表物的官能团——卤原子、羟基、醛基、羧基依次放到相应有机物中,从而将知识延伸。在这些代表物学习中始终贯彻一种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使学生记住某种官能团使得物质具有相应的性质。比如,卤原子的消去反应,羟基的氧化、消去、取代、酯化、醛基的银镜反应等。一直到后来学习营养物质中的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学生都能从结构入手,探讨物质的性质,研究物质,找到合适的合成路线。
在人教版教材的教学时,曾有学生说过,“有机化学挺好学的,系统性强,沿着一条线,学过来就行了”。但在一些专家、学者眼里可能认为在学生学习中缺少了许多探索、研讨的东西,只要把给定的一些东西记住就行了,达不到提高能力的教育目的。
鲁科版的《有机化学基础》内容分为三章,前两章与人教版有着相当大的差别。第一章先从有机物的种类入手,使学生认识到由于碳链的形式多种,官能团多种,把繁杂庞大的有机物体系化,特别是第八页就将所有要学到的官能团都罗列到一起,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碳原子的成键方式上实际在重复《必修二》中的部分内容,并没有展开,但在一些概念和化学理论上提的较多。
第二章中,第一节的内容是系统性较强的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在许多物质还没学的前提下就给出了反应类型,我总觉得在接受起来学生是存在困难的,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这些官能团对应的物质还不明确,如果把它放到这章的最后一节可能更好些吧。不管什么方法,只要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框架学会了,物质合成就好理解多了。
当然,鲁科版采用了基本理论与物质性质两线并列、相互融合的知识结构,而人教版只以物质为主线,基本理论及概念贯穿其中,两者的外在表现是大不相同的。两线并进使理论性知识和事实性知识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既发挥了结构和理论的指导作用,又实现了概念原理与有机化合物知识的合理穿插,保证了化合物的系统性。这种创新的方式,对已经掌握了有机化学体系的专家、学者、教师而言,无疑是很合口味的。而对初学者也可能开始时感到接受相对困难,但这同时给了初学者很多思考、研讨的机会,更适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如果把有机化学学科的知识看作一棵树,那么树干、树枝就是知识框架体系,树叶就应该是知识点对应的题目了。那么在掌握知识的时候,树干和树枝部分应该是需要牢固记忆的,而树叶呢,当然也需要记忆,可是树叶是每年都要更新的,所以树叶它们就是题目。
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只要有了体系,对知识的发展就要靠学生自己了。所以这个体系要越明确越好,越容易接受越好,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觉得人教版的教材编排更适合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宋心琦.有机化学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
4.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氨气和铵盐的主要性质,知道 NH4+ 的检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 能力。
(2)了解氮肥的使用情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了解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实验探究、设疑启发等方法研究有关物质的性质。(2)通过喷泉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铵盐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激发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氨气和铵盐的化学性质,NH4+ 的检验。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实验探究
教学药品与器材:充满氨气的圆底烧瓶、水、酚酞试液、浓氨水、浓盐酸、NH4Cl晶体、(NH4)2SO4晶体、NH4HCO3固体、10%NaOH溶液、澄清石灰水、红色石蕊试纸、烧杯、集气瓶、双孔胶塞、铁架台、导气管、酒精灯、大试管、试管夹。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氮气与氢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氨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氨气的性质。
师:展示一瓶充满氨气的圆底烧瓶,并让学生闻气味,让学生描述其物理性质。生: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师:氨气的密度与空气比如何? 生:比空气小。
师:氨气的密度与空气小,因此收集氨气时可采用什么方法? 生:向下排空气法。
师:氨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我们将用实验来检验。[演示实验] P73 实验一:氨的喷泉实验 观察、思考与交流:
① 形成喷泉实验的原理: ② 引发水上喷的操作: ③ 形成喷泉实验的关键:
师:氨的喷泉实验,说明了氨气具有什么性质? 生:极易溶于水。板书:
一、氨的性质
1、氨的物理性质:
师:圆底烧瓶中的液体变成了什么颜色?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滴有酚酞的水变红了,说明氨气溶于水后生成了碱性物质。板书:
2、氨的化学性质:(1)与水反应:
[演示实验] P73 实验二:浓氨水和浓盐酸的反应 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思考:
①实验二中的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实验说明浓氨水和浓盐酸各有什么的性质? ②浓氨水和浓硫酸反应时有这样的现象吗? 板书:(2)与酸反应:
[设问]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3,请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氨还可能具有什么性质?它可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 板书:(3)与氧气反应:
师:这个反应属于氨的催化氧化,工业上利用这个反应来制备生产硝酸所需要的NO。过渡:浓氨水和浓盐酸生成的物质属于铵盐,由铵离子(NH4+)和酸根离子组成的盐都是铵盐。如NH4Cl、NH4NO3、(NH4)2SO4。
板书:
二、铵盐:(由铵离子(NH4+)和酸根离子组成的盐)
师:铵盐具有什么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呢?接下来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学生分组实验,最后汇总、报告结论。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 板书:
1、铵盐的物理性质:
2、铵盐的化学性质(1)铵盐受热易分解:(2)铵盐与碱反应:
师:铵盐与碱反应放出氨气,这是所有铵盐的通性。利用这个通性,可以进行NH4+ 的检验。
3、NH4+ 的检验:取少量固体溶于水,滴加NaOH溶液并加热,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且该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证明有NH4+。
设问:由于铵盐受热易分解,应如何保存?与碱反应放出氨气,农民应如何合理的施用铵态氮肥?
4、铵盐的存储和使用
5、NH3的实验室制法
师:请同学们课后思考NH3的实验室制法的反应原理、收集方法、验满方法、干燥及尾气处理。
三、课后作业:P80 4、5、板书设计:
一、氨的性质
1、氨的物理性质:
2、氨的化学性质:(1)与水反应:(2)与酸反应:(3)与氧气反应:
二、铵盐:
1、铵盐的物理性质:
2、铵盐的化学性质(1)铵盐受热易分解:(2)铵盐与碱反应:
3、NH4+ 的检验
4、铵盐的存储和使用
5、NH3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反思:
1、本节课这样处理教材是因为氨和铵盐具有一定的联系性,所以把这两者放在学习。
2、在学习氨的性质时,主要通过老师的演示实验来完成,学生观察、思考,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掌握氨的性质。在进一步巩固了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之后,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铵盐的性质。学生小组合作实验并共同得出结论,这样设计既让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及过程,最终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3、化学与人类生活联系紧密,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化学知识探求问题的解决途径,最后,再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这样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4、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思维呈现空间,适时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点,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5.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篇五
科版必修1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1.与近代化学科学的诞生无关的是()A.化学元素的概念
B.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波义耳 C.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D.古代的化学实践活动
解析:爱因斯坦是上世纪的人物,他出生时,近代化学已诞生两个世纪。答案:C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是科学家研究的内容,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没有多大关系 B.化学研究只能认识分子,不能创造分子 C.化学家可以制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D.化学研究只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最终人类将毁灭在化学物质中
解析:化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如化肥、药物、化纤、塑料等的制造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故A项错误;化学研究不只是认识分子,还能制造出分子,B项错误;C项正确;化学科学的发展确实对环境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但利用化学方法也能研制出对环境无害的化学用品和生活用品,通过对环境友好的途径来提高生活质量。依靠化学知识,还可以为治理环境找到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并提出防治措施,D项错误。
答案:C 3.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展望未来,化学科学具有十分广阔的探索空间。请你分析下列四个选项中现代化学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A.开发新的能源
B.合成新的物质 D.防治环境污染 C.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
解析:现代化学作为一门“中心科学”,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微观世界、能源开发、材料研制、环境保护、生命科学等诸多领域。
答案:C 4.以下物品的发明与开发,属于化学对人体健康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是()A.汽车
B.青霉素 D.电话和电视机 C.农药和化肥
解析: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
答案:B 5.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下列做法:①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②城市垃圾分类处理;③推广使用一次性木质筷子;④推广使用清洁能源;⑤过量使用化肥、农药;⑥推广使用无氟冰箱。其中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是()A.①②④⑤
C.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⑥ D.③④⑤⑥
解析:①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可以有效控制“水华”“赤潮”等环境问题;②城市垃圾分类处理,可以有效回收资源,减轻环境污染;③推广使用一次性木质筷子,会浪费大量木材,不利于环境保护;④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能有效控制排入大气的有害气体,减轻“酸雨”等危害;⑤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会造成环境污染;⑥推广使用无氟冰箱,可以有效地减缓“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6.(8分)(1)“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是一门能彻底阻止污染产生的科学。它包括“绿色生产”和“绿色销毁”等内容。据报道,某地在整顿音像市场的活动中,查获了一大批盗版光盘,并进行了“绿色销毁”。以下做法中,属于“绿色销毁”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泼上汽油焚烧 B.倾倒入江河中 C.深埋于土壤中 D.碾压粉碎后再回收利用
(2)化学是一门________________科学,它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同时,它也是一门________________科学,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解析:(1)泼上汽油焚烧,浪费能源,并产生污染性气体;倾倒入江河中,会造成水污染;深埋于土壤中,会造成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碾压粉碎后再回收利用,可节约资源,实现循环利用,同时减少污染。
(2)化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的科学,它的特征体现在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答案:(1)D(2)创造性 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实用性
7.(10分)当前人类所面临的挑战有健康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等,化学家们希望从化学的角度,通过化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为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化学界所研究的课题很多,其中有:①合成高效缓释化肥 ②研制开发新型药品 ③寻找高效催化剂用太阳能分解水,得到H2作燃料 ④寻找废塑料、废橡胶等化工产品再利用的途径 ⑤研制人造骨骼、心脏 ⑥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 ⑦研制开发超导材 料 ⑧研制高效无磷洗衣粉,请将有助于解决下列问题的课题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1)健康问题________(2)环境问题________(3)能源问题________(4)粮食问题________(5)材料问题________ 解析:明确各实际具体措施中的化学因素,分析其化学实质,将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化学科学的研究方向对应起来。
答案:(1)②⑤(2)④⑥⑧(3)③(4)①(5)⑦
8.(12分)家庭厨房实际上就是一个化学世界,柴、米、油、盐、酱、醋、糖等都属于化学物质。请回答。
(1)加碘食盐所含的碘酸钾(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
(2)白糖与红糖的主要成分都是蔗糖。利用活性炭的________,可将红糖脱色变成白糖,此变化为________变化。
(3)食醋不慎滴在大理石台面上,会使其表面变得粗糙而失去光泽。这是因为食醋中的________与大理石发生了化学反应。
(4)东部城市部分家庭厨房中的“柴”将被“西气东输”工程送来的“天然气”所替代,请写出天然气主要成分的化学式________,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解析: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钾和氧的化合价分别是+1和-2,故碘的化合价为+5;活性炭具有强吸附性,能吸收色素使红糖脱色;食醋的主要成分是CH3COOH;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答案:(1)+5(2)吸附性 物理
6.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篇六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CH4和Cl2在光
照条件下反应的产物最多可能有四种
B.CH3CH2OH是一种可再生的能源
C.乙烯的结构简式为CH2===CH2
D.从乙烯出发可经先加成后氧化制得乙醛
2.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首次用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
A.甲烷
B.苯
C.尿素
D.乙醇
3.《本草纲目》对民间的酿酒工艺载有:“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粮食酿酒过程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B.可用NaOH检验乙酸中含有的酒精
C.上述文中描述的内容涉及蒸馏操作
D.75%的酒精可用于灭活新型冠状病毒
4.把①蔗糖、②淀粉、③纤维素、④蛋白质、⑤油脂,在硫酸存在下分别进行水解,最后产物只有一种的是()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④和⑤
D.③
5.下列关于化石燃料及其使用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是()
A.煤的气化是指将固态煤粉碎成气态煤,使煤燃烧时能与氧气充分接触而完全燃烧
B.天然气除可用作清洁能源外,还可用于合成氨和生产甲醇等
C.石油分馏得到的汽油和石油催化裂化得到的汽油其成分不相同
D.化石燃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和苯就是分别来自石油和煤的基本化工原料
6.1mol某烷烃完全燃烧,需要8mol氧气,这种烷烃的化学式是
A.C5H12
B.C4H10
C.C3H8
D.C6H14
7.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证明锌比铜的还原性强
B.证明一水合氨是弱碱
C.制备乙酸乙酯
D.苯萃取碘水中碘单质
8.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78
g苯含有C=C双键的数目为3NA
B.标准状况下,22.4
LCC14所含分子总数为NA
C.0.1 mol的14C中,含有0.8NA个中子
D.100
g17%的H2O2溶液含氧原子总数为NA
9.下列物质中,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都能褪色的是()
A.丙烯
B.苯
C.乙烷
D.硝酸
10.苯与甲苯比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都属于芳香烃
B.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都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等物质的量的苯和甲苯完全反应消耗等量的氢气
D.都能在空气中燃烧且完全燃烧时生成的产物种类相同
11.实验室用新鲜动物脂肪5g、95%的乙醇、热饱和食盐水和40%氢氧化钠溶液制备肥皂,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滤纸在托盘天平上称量5.0g动物脂肪
B.为检验皂化反应进行程度,取几滴反应液,滴入装有热水的试管中,振荡,若有油滴浮在液面上,说明油脂已完全反应
C.可用分液法分离反应后的混合物得到高级脂肪酸钠
D.在油脂完全反应后需加入热饱和食盐水,有利于高级脂肪酸钠析出
12.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泡沫灭火器可用于一般的起火,但不能用于电器起火
B.服用阿司匹林出现水杨酸反应时,用NaHCO3溶液解毒
C.中国古代利用明矾溶液的酸性清除铜镜表面的铜锈
D.煎炸食物的花生油和牛油都是可皂化的饱和酯类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属于同系物
B.完全燃烧某有机物,生成CO2
和
H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1,该有机物只可能是烯烃或环烷烃
C.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一定互为同分异构体
D.符合通式CnH2n-2(n≥3)的有机物一定是炔烃
14.常温常压下,10mL某气态烃在80mL氧气中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原来状况,测得气体体积为70mL,则此烃为()
A.一定是甲烷
B.一定是乙炔
C.可能是甲烷、也可能是乙烯
D.可能是乙烯,也可能是乙烷
15.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偏铝酸钠溶液中滴加碳酸氢钠溶液,有白色胶状沉淀生成AlO2—结合氢离子能力比CO32-强
B
将硫酸酸化的双氧水滴入硝酸亚铁溶液中,溶液黄色
H2O2的氧化性比Fe3+强
C
浓硫酸与乙醇共热产生气体Y,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溶液紫色褪去
气体Y为纯净的乙烯
D
向浓度均为0.1mol/L的NaCl和NaI混合溶液中滴加速率稀硝酸银溶液,生成黄色沉淀
Ksp(AgCl)<Ksp(AgI)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16.某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共a
L,完全燃烧需要的氧气的体积也为a
L,则原混合气体中,甲烷和氢气的体积比为______________。
17.最近研制成一种新型聚乳酸酯,能取代苯乙烯塑料,以消除“白色污染”,净化环境,它的单体结构简式为_____。
18.有四种无色液态物质:己烯、己烷、苯和甲苯。符合下列各题要求的分别是:
⑴不能与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反应,但在溴化铁作用下能与液溴反应的是_____,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⑵能与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反应的是________。
⑶不与溴水反应但能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的物质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
三、推断题
19.A、B、C、D、E、F、G均为常见的有机物,它们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已知:①A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催熟作用;②醛基在氧气中易被氧化成羧基。回答下列问题:
(1)A和B中官能团名称分别是___和___。
(2)在F的众多同系物中:最简单的同系物其空间构型为___;含5个碳原子的同系物其同分异构体有___种,其中一氯代物种类最少的同系物的结构简式为___。
(3)反应⑥和⑦均可得到G,要制备得到较纯净的G,应该选用反应_____。
(4)反应①﹣⑦属取代反应的有___;反应④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四、实验题
20.为探究苯与溴的取代反应,甲用下图装置Ⅰ进行如下实验:
将一定量的苯和溴放在烧瓶中,同时加入少量铁屑做催化剂,3~5分钟后发现滴有AgNO3的锥形瓶中有浅黄色的沉淀生成,即证明苯与溴发生了取代反应。
(1)装置Ⅰ中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中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中长导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烧瓶中生成的红褐色油状液滴的成分是________,要想得到纯净的产物,可用NaOH溶液试剂洗涤。洗涤后分离粗产品应使用的仪器是________。
(4)甲做实验时,乙观察到烧瓶中液体沸腾并有红棕色气体从导管中逸出,提出必须先除去红棕色气体,才能验证锥形瓶中的产物。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同学设计如图所示装置Ⅱ,并用下列某些试剂完成该实验。
可选用的试剂是:苯;液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硝酸银溶液;四氯化碳。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b中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
21.目前,化学家们已合成了一系列有机物:
联苯
联三苯
联四苯
联m苯
根据这一系列有机物的规律,试回答:
(1)写出联苯的化学式(用m表示)_________________
(2)该系列有机物中,其中含碳量最高的化合物碳含量百分率约为________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若联苯中C—C能自由旋转,那么联苯的二氯取代物有______种
22.将0.1mol有机化合物A与标准状况下5.6L氧气混合,一定条件下二者完全反应,只得到CO、CO2和H2O三种产物,将全部产物依次通入足量的浓硫酸和碱石灰中,浓硫酸增重5.4g,碱石灰增重4.4g,剩余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L,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有机化合物A的分子式___(要求写出推理过程)。
(2)若有机化合物A能与钠反应放出氢气,请写出A的结构简式:___。
参考答案
1.A
2.C
3.B
4.B
5.A
6.A
7.A
8.C
9.A
10.B
11.D
12.D
13.C
14.C
15.A
16.1:2
17.18.苯
己烯
19.碳碳双键
羟基
正四面体
C(CH3)4
⑦
④⑥
催化剂、吸水剂
2CH3CH2OH+O22CH3CHO+2H2O
20.Ag++Br-AgBr↓
冷凝回流、导气
与Br2
分液漏斗
反应放热,液溴挥发Br2+H2OHBr+HBrO,HBr+AgNO3AgBr+HNO3
防止倒吸
CCl4或
21.C6mH4m+2
94.7%
22.C2H6O
7.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篇七
3.3《平抛运动》教案g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平抛物体运动是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2)使学生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并能利用其分析和解决问题.(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提高学生前后知识联系的能力.[重点及难点]平抛运动的分解,及其规律的掌握应用.[电教设备]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5分钟)
上节讲到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同学们知道,任何一个复杂的运动都可以看作是由 两个或几个简单运动复合而成的,本节我们将研究一种由同一平面上的两种简单运动复合而成的运动一平抛物体的运动.(课题板书:平抛物体的运动)2 新课教学
平抛运动的概念(15分钟)(板书)平抛运动的定义
先给学生做一个简单演示:将一粉笔头水平抛出,引导学生得出定义.将物体用一定的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计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 做的运动叫平抛运动.平抛运动的条件
引导学生对前面的粉笔头进行受力分析,得出运动的条件,使学生由运动的路 径认识到平抛运动是曲线运动.物体受到与速度方向成角度的重力作用,且G⊥v0.(v0为初速度)设问:既然平抛运动是曲线运动,那么它是由怎样的分运动合成的呢?平抛运动的分解
下面用电脑给学生演示《平抛运动》多媒体课件.演示一:平抛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的比较(如图1).对桌面上的红色小球,给它一水平速度v0,当它离开桌面的同时将另一绿色小球 从桌子边沿自由下落.(这时两小球用慢镜头下落,学生看得非常清楚)
在下落过程中我们可随时单击鼠标使运动暂停进行观察,可以看到任一时刻两小 球在同一水平线上,从而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演示二:平抛运动与匀速直线运动的比较(如图2).让红色小球以水平速度v0抛出的同时,让另一黄色小球以速度v0沿水平方向作
匀速直线运动,同样可随时单击鼠标使运动暂停进行观察.可以看到,任一时刻两小球都在同一竖直线上,从而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是匀速直线运动.演示三:竖直及水平方向上的全面观察(如图3).让红色小球以水平速度v0抛出的同时,让黄色小球以速度v0沿水平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让绿色小球从桌子边沿自由下落,同样可随时单击鼠标使运动暂停.可以看到,任一时刻平抛红球与竖直方向自由落体的绿球在同一水平线上,与水平方向匀速运动的黄球在同一竖直线上.通过上面的演示,让学生总结,得出结论:
设问:平抛运动的分解搞清楚后,那么它的运动规律怎样呢?平抛运动的规律(15分钟)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到第11页.坐标公式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分别算出平抛运动在任一时刻t的坐标x和y,取水平方向为x轴,正方向与初速度v0方向相同,取竖直方向为y轴,正方向向下,取抛出点为坐标原点.由于加速度方向与y轴正方向相同,所以是正值a=g,引导学生自己得出:
x=v0t,(水平方向是匀速直线运动)
轨迹
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前面演示三的画面,分析红色小球留下的曲线痕迹,可以看出,曲线上的小圆点正好位于与其对应的水平线上小圆点和竖直线上小圆点的垂直交叉处,将这些交叉点用光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就是平抛运动的轨迹.接下来引导学生看课本第11页的例子,动手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t末的瞬间值(在学生活动中讨论得出)
vx=v0,vy=gt.
2.3 例题与思考(8分钟)
[例1]分析课本例题,让学生思考:
[例2]由电脑演示如下题目,并让学生总结出后面两条结果:
8.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篇八
从容说课
力学实验中有多个实验都要用到打点计时器(如研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验证牛顿
和位移关系的装置.4.提出问题:通过使用打点计时器怎么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呢?学生讨论.[学生活动]学生讨论:通过使用打点计时器怎么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呢?
5.介绍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时间和位移的实验装置.6.介绍对纸带记录信息的多种处理方法(选取、分析、计算),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7.提出问题:怎样减小实验误差?实验过程的注意事项.[学生活动]学生讨论:怎样减小实验误差,实验过程的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实验.8.让学生分组实验.9.播放规范操作的实验录像,教师再现场演示并指出学生操作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10.让学生在具体掌握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后再一次分组实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学生活动]学生再一次分组实验.11.学生对纸带计算、讨论与交流,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学生活动]学生对纸带计算、讨论与交流.二、频闪照相法及其应用
1.提出问题:除了打点计时器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记录物体运动的时间和位移.[学生活动]学生讨论:除了打点计时器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记录物体运动的时间和位移.2.提出问题:投影课本图3-24不同类型的活动,让学生讨论交流,初步判断它们属于什么运动.[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判断课本图3-24,它们属于什么运动.3.通过课本图3-
22、课本图3-23介绍频闪照相法的工作原理.4.提出问题:怎样通过频闪照片记录的信息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并回答:怎样通过频闪照片记录的信息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呢?
5.分组讨论处理方案,让每小组派一位代表陈述其观点.通过课本图3-23具体说明.[学生活动]每小组派一位代表陈述其观点.6.频闪照相法的应用.三、科学探究
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我们已经学习了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仿照前面的学习方法,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收集数据,并通过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1.打点计时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2.频闪照相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学生活动]
1.让学生归纳本节课学到的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2.提升: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方法.3.探究: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学生活动]归纳本节课学到的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布置作业
9.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篇九
【复习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掌握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复习重难点】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情景设计】 【知识回顾】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单位时间里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是表示化学反应快慢的物理量。
2、定量表示方法:
3、单位:mol/(L·s);mol/(L·min)。
友情提醒:
☆固体和纯液体单位V内n是定值,则C是常数,速率不变化。
☆同一反应速率可以用不同物质浓度变化表示,其数值之比等于方程式化学计量数之比。如反应mA(g)+nB(g)=pC(g)+qD(g)则V(A):V(B):V(C):V(D)=m:n:p:q ☆无论用任何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都为正数 【课堂探究】
1、某化合物A的蒸气1mol充入0.5L容器中加热分解:2A(g)=B(g)+nC(g),反应到3min时,容器内A的浓度变为0.8mol/L,测得这段时间内,平均速率v(c)=0.6mol/(L.min),则化学反应方程式中n值为_____,v(b)=_______mol/(L.min)。
2、某温度时,在2L容器中,x、y、z三种物质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反应开始至2min,z的平均速率是____________。
3、在2L密闭容器中,发生3A+B = 2C 的反应,若最初加入A和B都是4mol,A的平均反应速率是0.12mol/(L.s),则10s后容器中的B的物质的量是:()A、1.6mol B、2.8mol C、3.2mol D、3.6mol
4、反应A+3B=2C + 2D 在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分别为:
① VA=0.15mol /(L.S)② VB=0.6mol /(L.S)③ VC=4mol /(L.min)④ VD=0.15mol /(L.S)则该反应进行的最快的是()A.③ B.①④ C.②③ D.② E.②④
5、在温度、体积不变的容器中进行反应H2==2H,若反应物的浓度由0.1mol/L降到0.06mol/L需20s,那么由0.06mol/L降到0.036mol/L,所需反应时间应为
()A、=10s
B、=12s C、>12s
D、<12s 【知识回顾】
二、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主要因素):参加反应物质的性质
化学反应的本质: 反应物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生成物分子中的化学键形成过程
——旧键断裂,新键生成——
(2)外因:
①浓度:②压强:③温度:④催化剂:⑤其他因素:光、颗粒大小、溶剂等。
三、碰撞理论
碰撞理论解释各外界因素对速率的影响
1、浓度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
【知识应用】 应用1:
一定条件下,在CaCO3(块状)+2HCl=CaCl2+H2O+CO2↑反应中,为了加快反应的速率,下列那些方法可行:
A、增加HCl的浓度 B、加水 C、增加同浓度盐酸的量 D、改加CaCO3粉末 应用2:
若将物质的量相等的HI气体分别放在等容积的两个针桶中,一个保持体积不变,另一个压缩为原来的1/2。其它条件不变,则HI的分解反应速率谁快?
2、压强
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气体体积缩小,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压强对于反应速率的影响是通过对浓度的影响实现的 P增大→C成比例增大,P减小→C成比例减小
压强只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的速率有影响(紧扣对C的影响)
友情提醒
1、改变压强(参加反应的气体浓度发生变化),会使任何气体反应速率发生变化,但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发生变化的可逆反应,其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变化程度不同,即气体体积缩小方向的反应速度变化较大。
2、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质是浓度的影响,所以当容器体积不变,充入与反应无关气体,反应速率不受影响,但若保持容器内压强不变,充入与反应无关气体,则反应速率减小(与减压引起的效果相同)
3、若某一反应只有反应物(或生成物)有气态物质,则改变压强瞬间,即只有正反应(或 3
逆反应)速率发生变化 【知识应用】
应用1:增大压强能够使下列可逆反应的逆反应速率增加的是
()
A.2 SO2(g)+O2(g)B.FeCl3+3KSCN C.H2(g)+I2(g)
2SO3(g)
Fe(SCN)3 + 3KCl 2HI(g)
D.CO2(g)+CaO = CaCO3 应用2:在N2+3H2 2NH3中,当其他外界条件不变时:
减小体系压强,该反应的速率怎么变?
在反应中保持体系容积不变,充入N2,反应的速率怎么变? 在反应中保持体系容积不变,充入He,反应的速率怎么变? 在反应中保持体系压强不变,充入He,反应的速率怎么变?
应用3:对于反应N2+O2=2NO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条件哪些不能加快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
A、缩小体积使压强增大 B、体积不变充入 N2 使压强增大
C、体积不变充入 O2使压强增大 D、使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 E、体积不变充入氦气使压强增大
3、温度
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一般说来,温度每升高10℃,速率增加2-4倍。【知识应用】
应用1:对于反应M+N→P,如果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加为原来的3倍。在10℃时完成反应的10%需要54min,将温度提高到40℃完成反应的10%需要的时间为()A.2min B.3min C.6min D.9min
4、催化剂——改变反应的途径
解释:
“对可逆反应而言,催化剂既能催化正反应又能催化逆反应”试利用如图原理加以解释?
友情提醒:
使用催化剂同等程度的增大(减慢)、正逆反应速率,从而改变反应到达平衡所需时间。没特别指明一般指正催化剂
催化剂只能催化可能发生的反应,对不发生的反应无作用 催化剂一定的具有选择性 【知识应用】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推荐阅读:
高中化学 1.1 走进化学科学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08-30
【化学】鲁科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案:11《化学反应的08-27
高中生物《细胞膜》教案5 沪科版第一册09-13
高中物理必修一弹力10-25
高中物理必修一答案11-06
高中语文必修一检测卷10-20
华科版信息技术教案10-01
高中语文拣麦穗必修一07-16
高中政治必修一简答题07-28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