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号鸟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4-07-17

寒号鸟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1篇)

1.寒号鸟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一

优点之处:

1.以描述带入情境的`,因为面对着是二年级的学生,我就以一个生动的引入课文,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在引入了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了课题,很好地让学生注意了“号”这个多音词。

2.学生去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我当时要求学生进行两次阅读课文,第一次是解决生字词,在这里我顺便联想了新旧词语,让小学生注意字的写法。还有实现了我的目的,整体感知,同学基本了解了文章大意,都谈了自己的感受,他们都说出了不同的感受的,得出了不同的道理.

不足之处:

没有很好的整合评价

1.评价不同的学生,有点赶。我要学生找出描写季节转变的句子,目的是让他们弄清时间的顺序是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很自然地让学生分段,理清文章的脉络。并且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对比特点。不过,这里后来我觉得可以合并为一次阅读好了,这样第一次阅读,就达到了整体感知,清扫字词,理清脉络。显得简洁点。

整改措施:在第二次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对比阅读,通过喜鹊和寒号鸟的对比,明白了勤劳的重要性,不能学习寒号鸟得过且过的行为。

2.寒号鸟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二

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通过赏写和赏读,提升学生对奇异醉人的绿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2.体会精彩语句的表达效果,学会赏析。

3.学会用批注阅读法读书,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朱自清,他描绘过春天的姹紫嫣红,刻画过父亲那难忘的背影。他的文字让我们温暖着、感动着。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散文《绿》,也会让我们惊诧着、陶醉着。

二、介绍作者

三、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扫除生字词。

2.思考“绿”在课文中指什么。

四、源头活水

1.课文在介绍梅雨潭的绿之前,描写了哪些环境?各有什么特点?

(归纳:梅雨瀑———声音、颜色、形态;梅雨亭———踞、浮 (凌空欲飞); 云———流动; 岩、草———润湿、油绿)

2.有人说,对梅雨瀑及梅雨潭周围环境的描写与写梅雨潭的绿不相干,你怎么看?

(归纳:交待梅雨潭形成的原因。梅雨潭之所以蕴涵了这样丰富而美丽的“绿”,是因为有梅雨瀑这样的源头活水)

3.补充介绍描写梅雨潭环境清丽美妙的诗文。(略)

五、如许潭绿

1.梅雨潭作为景中之景,它的绿让作者如此惊诧,给人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呢?

(归纳:奇异醉人)

2. 作者是怎样直接表现梅雨潭的绿奇异、醉人的特点的呢?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品味四个比喻句的妙处。

(归纳:批注即批语注释,是对文章的品评和鉴赏,是多角度、高层次的阅读过程,同时也是读者消化、吸收、转化和运用的过程。“批”是批语、评语,或在文章旁边写上段落大意、层次大意和表达的方式,或对思想内容、表达方式、遣词炼句加以评论,或提出质疑,或进行鉴赏。“注”就是注 释 ,如对难字 生词、文章 背景、作者信息、人物典故、风土人情等加以解释或提示。圈点符号略)

1示例: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归纳:“松松”指放松、自然,叠词又增加了她的自然与随性;“皱缬”指有花纹的绸缎皱折着,绸缎即使随意摆放,那种高雅的美丽也是隐藏不住的;“裙幅”指长裙及地, 显出轻盈与飘逸;“少妇”则充满了成熟女性的风韵;“拖”可见其随意闲适。整个句子表现了微风拂过水面,水面上荡起涟漪, 即使是这种细小的波纹也显得摇曳多姿,就像远处走来的风姿绰约的少妇,美丽率性而又闲适自如,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2学生当堂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赏析“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三个句子,然后小组交流、班级展示。(略)

3指导朗读:

她松松的皱缬着,

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轻轻的摆弄着,

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她滑滑的明亮着,

像涂了“明油”一般,

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

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只清清的一色

———但你却看不透她!

学生第一遍齐读时,声音整齐划一,响亮而铿锵,从朗读的要求上说,做得已经非常好了。但是,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味道,那种奇异醉人的感觉没有出来。

(指导:“松松”“轻轻”“滑滑”等词语分别表现的是闲适、轻灵和柔软, 所以要读得轻柔一些、优美一些,语句之间要有一种胶着而又意味深长的韵味;“裙幅”要读出长裙及地、轻盈飘逸的美感;“初恋的处女的心”则要读出青春萌动的纯净与期待;“温润的碧玉”则要读出滋润、通透、纯净。同时,少妇和少女的特点是一种阴柔之美,而非阳刚之气)

第二遍齐读,奇异醉人的特点有点感觉了,但整体的美感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

(指导:朗读要抓住节奏、抑扬顿挫,方显得错落有致。关键词语要重音凸显,“松松”“轻轻”“滑滑”这些叠 词 ,除了重音 突出 ,还可以通 过拉长音节、字与字之间延长停顿间隔,营造余音缭绕的感觉)

3. 除了直接写梅雨潭绿的奇异醉人外,作者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和联想的手法,增加绿的层次感和厚度。

4.直接抒发对绿的奇异醉人的感情。

六、总结

作者极力描写了梅雨潭的绿的奇异醉人,从水波、水光、水色三个角度,用比喻描写了“绿”摇曳多姿、光亮软嫩、清澈纯净的特点。通过比较,侧面表现了潭水绿得恰到好处;通过联想,体现了潭水绿得轻盈、妩媚;最后通过对话,表现了对绿的炽热的爱恋。

【教学反思】

一、紧扣文本,品出语文味

文本是语文学习的依据。对于文本而言,只有深入阅读和感受,才能实现由无生气的意义痕迹向有生气的意义转变。

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文本,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达到以声传情的效果。为此,我在课堂上安排了三次朗读活动:开始时让学生自由朗读,以完成对整篇文章的总体把握;在学习的过程中跳读,学习在文本中如何有效地筛选信息,感受梅雨潭清丽曼妙的景色和梅雨瀑奇异醉人的绿;在赏析梅雨瀑的奇异醉人的绿时进行局部研读,在反复读中品味感受。

品读可以更深入地研究文本。

本单元的重点之一是圈点批注读书法,课堂上,我就安排学生运用圈点符号进行批注阅读。我先通过示范,教会学生圈点批注的方法,然后,他们从关键的字、词入手,赏析字词的精妙;从修辞入手,体会修辞表达的更形象的内容、营造的更精美的意境;从句式入手,感受作者炽热的爱恋。

通过字斟句酌,赏析文字的魅力,品味意境的韵味和语句的内涵以及贯穿其中的深情,是对文本呈现的美的咀嚼回味,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触摸文本,品味蕴藏其中的浓浓的语文味,得到审美享受,提高语文鉴赏力。

二、凸显生本,营造生态场

语文学习很重要的内容是欣赏,即让学生作为独立的阅读个体,从自己的视角看待作品。这样的评价也许稚嫩、也许肤浅、也许别出心裁,却恰恰表现了学生的一种成长。在孩子成长的世界里,歪歪斜斜的脚印就是最美的痕迹。作为教师,我们要真正地尊重学生,静静地陪着学生长大,看着他们的思维逐步严谨、思想逐步深刻、灵魂逐步丰盈。陪着蜗牛散步,才是教育的本质。

本节课上的赏读主要集中在描写绿的比喻句上,学生对此进行了独特的解读:有的从不同的感觉角度读出了“绿”的雅致、清亮、鲜嫩、柔软、可爱;有的抓住比喻,分析“绿”的奇异醉人的特点;有的扣住关键词语赏读绿的韵味……

让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声音,让每一只百灵都能尽情歌唱,这样的课堂生态场回馈我们的必然是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

语文之美在文字,文字之美在情感,情感之美在朗读。课堂上的反复朗读,既是理解文本、亲近作者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借助自己的理解再现文本情境和作者情感的有效手段,能读到什么程度,就代表着对文本理解到了怎样的深度。这篇课文中,绿温软柔嫩的特点如何表现显得尤为重要,成功的朗读会给人很强的画面感。

一要读出意境。“松松”“轻轻”“滑滑”等词语要读得轻柔一些、优美一些,语句之间要有一种胶着而又意味深长的韵味;“裙幅”要读出长裙及地、轻盈飘逸的美感;“初恋的处女的心”则要读出青春萌动的纯净与期待;“温润的碧玉”则要读出滋润、通透、纯净。同时,少妇和少女的特点是一种阴柔之美,而非阳刚之气。二要读出节奏、抑扬顿挫,方显得错落有致。关键词语要重音凸显,“松松”“轻轻”“滑滑”这些叠词,除了重音突出,还可以通过拉长音节、字与字之间延长停顿间隔,营造余音缭绕的感觉。三要读出韵味。通过教师范读、分析读、全面理解地读,到最后达成共鸣的齐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在读中逐步深入。这种独特的感受使他们一步步贴近了作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脉搏,也在摸索中积累了阅读的方法。

只有当我们真正地与文章融为一体、情随文动时,才算是触摸到了作者的脉搏。对于语文学习而言,能读出情与味,也可以反哺语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保持语文课堂的真味与情味。美美地诵读本来就是一个令人神往的阅读场,又因为有了真情真味的出现和融入,于是,一个享受的、丰富的、和谐的阅读场便会反过来让每一个置身其中的生命个体获得更加美好的体验、感动和满足。

三、关注生成,激发探究欲

衡量教学质量高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生成新的属于自己的东西。

教学过程中的赏读,是在探究基础上的生成和提高,会使学生对呈现的内容永不满足。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入手,都无法说尽句子的妙处,语文的魅力就在于此。朗读也是如此。基于对文本理解的不断深入,每一次读肯定都会呈现不同的生成,都会有不同的心得和发现。随着读得越来越好,就越来越接近作者的内心,甚至会产生一种独特的体会和感受。这种感受和体会是随着探究而生成的,而这个探究的过程就是直抵作者内心的心路历程。

审美和体验是语文素养的深层次表现。在文本中感受美、分享美、表达美,是高层次的语文能力的体现。通过赏读体验文本的魅力,既使学生的主观感受力得到了加强,又提升了他们审美的层次和深度。

四、不足之处

虽然赏读是我这节课的一个主要的教学环节,我也引领学生反复多次地朗读,使他们逐步领会绿的特点,朗读水平也在不断地得到提高,但是,我总感到还有所欠缺,学生的朗读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朗读的完美境界是永无止境的,那种人文合一、相融的上乘境界是我永恒的追求。

3.寒号鸟教学反思 篇三

多文本阅读教学让学生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改变和提高。多文本阅读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寒号鸟》+《网里的鸟》先讲课文《寒号鸟》让学生学会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和体会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表达;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故事讲述的道理。课堂上以反复读来强调感悟寒号鸟的懒惰和喜鹊的勤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明白道理。在阅读学习《网里的鸟》时则提出要求。

(1)读好人物对话。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讲述的道理。

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后交流汇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故事的道理:做事情团结一心才能胜利,如果每个人都想的是自己的利益,那么什么事也做不成。

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孩子学会以读来感悟文中道理的方法,学以致用带学一篇课外文章《网里的鸟》,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强调学生应该类比阅读、扩展阅读和兴趣阅……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多文本阅读,认识了许多新的字词,提高了阅读的语感语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话能力。

当然本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忘记布置课后作业了——让孩子课下搜集有关明理的小故事,明天带到学校进行组内交流和班级交流。

2、个别基础差的孩子一节两篇课文学起来有些吃力,阅读速度赶不上,还需要多锻炼。

3、学生对多文本阅读教学中的活动环节不熟练,小组配合不太默契、班级内展示时语言表达不完整。

4.《寒号鸟》教学重点及确定依据 篇四

教学重点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号、当”;理解“晴朗、劝告、啰唆、冰窖、哀号、得过且过”等词语。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寒号鸟被冻死的原因。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现在懒惰,将来难过”“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和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美好生活的道理。确定依据:

5.《寒号鸟》教学设计 篇五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认读13个生字,读准“号、当、和”三个多音字,重点学写四个左右结构的生字:朗、阵、枯、却。

2.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理解第一自然段,感受主人公美好的家,积累并拓展数量词。

3.通过对课文2—4自然段的学习,从喜鹊和寒号鸟的行为中初步体会喜鹊的勤劳和寒号鸟的懒惰。

核心问题:

从喜鹊和寒号鸟的行为中体会喜鹊的勤劳和寒号鸟的懒惰。

教学过程:

板块一:认识寒号鸟,揭示课题

1.每到冬天来临,有一种动物总会在大山的夜里,不停地叫:哆啰啰,哆啰啰。这是谁在叫?——寒号鸟

2.学多音字“号”和“哀号”

(1)点拨多音字:一把铜号

(2)出示句子:

寒号鸟重复着哀号:哆啰啰,哆啰啰……

猜猜哀号的意思,学习“哀”字字理。拓展怒号、哭号。

3.听《寒号鸟的介绍》

3.介绍认“鹊”字:

寒号鸟有位邻居,她叫——喜鹊。(记一记)

板块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活动一:自由读文,读通读顺

1.出示自学要求:

2.认读字词,积累词汇

(1)多字音:当作暖和

(2)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北风狂吼

读出词语背后隐藏的画面,读出寒冷的感觉,出示句子: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崖缝里冷得像冰窖。

(3)量词词组:一堵石崖、一道缝(fèng)、一条河、一棵大杨树。

活动二:学习第一段,了解住所

出示:

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缝,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做自己的窝。石崖前面有一条河,河边有一棵大杨树,杨树上住着喜鹊。喜鹊和寒号鸟面对面住着,成了邻居。

(1)相机学习生字:

堵:量词,用来形容又高又大又厚实的物体,拓展:一堵墙

缝:借图知道:裂开的细细的、长长的,我们叫它——缝。

拓展桌缝、牙缝、地缝

(2)明确住所:读了第一自然段,我们知道,寒号鸟的家在——崖缝里,喜鹊的家在——大杨树。

(3)发现规律,齐读

板块三:品读课文,对比勤懒

两个邻居,最后的结果却是完全不一样,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再来好好地读读课文。(出示课文2—4段)

活动二: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请你到课文2—4自然段去找一找原因,用横线画出来。

(1)学生找句划句

(2)交流评议

你找到原因了吗?课文哪几句话告诉我们了?

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衔回来一些枯草,就忙着做窝,准备过冬。寒号鸟却整天出去玩,累了回来睡觉。

寒号鸟不听劝告

(3)男女生读句子

A体会喜鹊勤劳(随文学习生字“枯”“衔”)字理认识“衔”,图片理解这个词。

相机交流:一早、东寻西找(板书:勤劳)

B体会寒号鸟懒惰

C对比语言:喜鹊看见寒号鸟,是怎么说的?寒号鸟又是怎么回答的?我们下节课学习。

板块四:借助儿歌,会读会写

1.活动三:儿歌朗读,复习生字

6.《三个太阳》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六

1. 能结合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本篇通讯的写作特点。

2. 能说出“南极精神”的内涵,创造性地理解“三个太阳”的含义。

3. 学习“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本篇通讯的写作特点。

2.说出“南极精神”的内涵,创造性地理解“三个太阳”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1.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2.借助单元主题词“信息传播”进行引读。

二、永留心底的那一段往事

1.快速浏览课文,从女画家的角度概括这篇通讯播报了哪些事件。

(学生速读课文→自主概括→同伴交流→学生展示→教师引导归纳)

2. 引导学生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线索清晰,构思巧妙。

3. 想一想:作者为何选取这几件事?由此给你的写作带来了什么启发?

(归纳:写人物通讯时,面对众多的人物和事件,要紧紧围绕所要表达的中心,精心选取典型事件、典型形象、典型瞬间。 )

三、 永驻心间的那一群人

1.分析“南极人”的形象。

生读课文(四名女生读第24-27小节)。要求:听读课文,先谈谈你对其中某一个“南极人”的整体印象,再说一说最感动你的细节。

(圈点批注→组内点评→全班展示)

2.分析女画家的优秀品质。

1探究:女画家是“南极人”吗?说说你的理由。

2小组讨论,说出理由。

3小结:女画家的优秀品质。

(执着追求、吃苦耐劳、自我砥砺、热爱生活、充满激情、不忘使命,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顽强的毅力)

4探究通讯中人物的描写方法。

(归纳:写人物通讯时,在概述人物风貌的基础上,应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典型细节进行描写刻画, 这样的人物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感染。 )

3.探究“南极精神”的内涵。

1你觉得“南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试着用几个词来概括。

2引导学生感悟“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

PPT: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图片

PPT:中国南极科考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图片

(师激情解说)

四、永不落幕的那三个太阳

研读相关语段,思考三个问题:

1. 这幅壁画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

2. 这幅壁画有什么特点?

3. 关于“三个太阳”的含义,考察队员们是怎样理解的?(四名男生朗读第 16-21 小节)

4. 关于“三个太阳”的含义,你认为还能有怎样的理解?

(小组讨论→全班展示)

五、结束本课

PPT:“南极精神”抒写英雄传奇,冰雪和激情交相辉映;三个太阳凝聚万千情思,科学与艺术比翼齐飞。

六、作业

推荐阅读《南极有约》,作者:张彬彬

【教学反思】

本次上课的课题是《三个太阳》,这篇文章是苏教版语文七(下)“信息传播”这一主题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体裁为人物通讯。面对这个课题,我是有些不安和紧张的,要在一堂45分钟的课上精彩展示,我觉得有点难度。

首先,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长达4500多字,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长文,仅仅读一遍就得20分钟左右。头绪太多,如何把握?

其次,它的体裁是一篇通讯。这种体裁不像散文、诗歌、小说,文学色彩不浓,有滋有味、耐人咀嚼的精彩之处不多,要上出“语文味”,总觉不易。

第三,这篇课文比较“冷”,因为不是经典篇目,网上鲜有相关的执教资料,只能“白手起家”。

一、长文短教,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

事物是相对的,坏事有时从不同的角度看未必就不好,既然没有可借鉴的参考资料,恰恰可以让我有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独立品读、独立思考,好好地研究文本,形成自己的独到之处。

面对这样一篇长篇通讯,一堂课上要教什么,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这是我亟待思考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我首先揣摩了教材编者的意图。本文安排在“信息传播”这一单元,本单元中有通讯、消息、录音新闻等各类新闻体裁的文章,很明显,编者的编写意图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熟悉这类新闻体裁。就《三个太阳》而言,就是要让学生熟悉:什么是人物通讯?如何写人物通讯?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文教学的首要目标:能结合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本篇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

除了时效性、真实性等通讯共同的特点外,这篇通讯最大的特点莫过于线索的清晰、选材的典型、构思的巧妙和对人物的细节刻画。这几个特点也是一般文学作品常用的写作手法,是我们的学生在日常写作中容易忽视却又必须掌握的技法,如能在课堂上学习并领会、达成这些目标,可谓“一箭三雕”。

二、大胆取舍,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确定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适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课成功的前提和基础,也应该是高效课堂的起点,“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对于《三个太阳》这篇内容繁多的人物通讯,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呢?

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时,为直奔教学目标,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取舍,长文短教。文章中涉及南极环境描写的段落,我几乎没有谈及;女画家去南极之前所遇到的重重困难,我也没去分析。因为这些内容与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关系不大,如果面面俱到,将会导致“面面俱不到”的后果。

我把握住文中所叙之事、所写之人、所抒之情,从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设计成三个主要的教学板块:永留心底的那一段往事,永驻心间的那一群人,永不落幕的那三个太阳。说白了,就是由对所写事件的把握,到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再到对本文所抒情感的领悟。

三、有序紧凑,清晰流畅的教学环节

本堂课,为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上三个主要的教学板块。这样的教学构思和流程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步步铺垫,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而每一个环节,我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第一板块中,学生浏览课文,先自主概括,再同伴交流,再学生展示,最后教师归纳。通过对事件的概括,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了本篇通讯在写作上的特点之一:线索清晰,构思巧妙。

第二板块主要是分析“南极人”以及“女画家”的人物形象。这一环节,有听:听读课文集中描写“南极人”的相关段落;有说:说说最感动你的细节;有读:带着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再读;有写:归纳写人的写作方法。这一环节,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辨析女画家是不是“南极人”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上,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本文不仅仅是在讴歌“南极人”,更是在赞颂南极精神,我由此进行拓展迁移,通过PPT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极科考事业的最新成就,以及神舟飞天的航天精神、蛟龙入海的伟大壮举。学生情绪高涨,由此落实了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价值观目标:学习“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

四、课前预习,顺利展开课堂教学的前提

从常态课的角度讲,熟悉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南极的相关知识和通讯的一般常识等,是深入研读课文的前提。因为本文是一篇长文,完成这些内容要耗费大半节课的时间,如果课前不做好预习工作,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几乎很难达成。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上课前一天认真组织学生做好与本课教学有关的预习工作,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生字词、南极知识等有了认识和积累,为正式上课进行了很好的铺垫。通过预习,学生已经较好地解决了三维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堂课可以说是本文的第二课时了。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上完课后,仔细回想,我觉得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过分看重自己的预设。

教学中,我为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展示精彩设计,忙着赶环节,有时没有顾及学生的状态,他们稍有半点“偏颇”,我就想着用自己的话把他们拽回“正道”,不想也不敢让学生越“雷池”半步。尽管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是强的,读书、讨论、回答问题时也不乏精彩之处,但所有这些都是在我的意料之中、控制之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孕育“生成”,捕捉生成性资源,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思考的地方。

二是教学语言略显强势。

在学生表达已经很到位的情况下,我时常会过多重复学生的话,总感觉学生没有自己表述得好。这说明,我主宰课堂的意识、与学生争夺话语权的思想依然存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还要不断强化。

三是用非语文的手段达成情感目标。

在突破“学习‘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这一目标时,我通过图片和自己的激情演说来感染学生,讲得太多,有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之嫌。回头想想,如果教师起个头,引导学生诗意地表达,这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突显“语文味”。这也是我今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7.《寒号鸟》教学课例 篇七

----《寒号鸟》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我们所带的这一批小学生在进入小学前基本处于二胎政策刚刚开放时,家里二胎现象并不明显,所以这一批学生普遍仍然是独生子女,加之现在家庭条件普遍较好,父母给孩子们提供了非常优渥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一方面让孩子们无后顾之忧,可以安心学习。但另一方面带来的不良效果确实孩子们普遍安于现状,对学习不够重视,对未来的人生规划也没有明确定位,只是单纯认为现在父母给自己提供的条件足够让自己生活的很好,学不学习也就无所谓了。此外在学习方面,学生们学习方法仍然不得当,尤其语文课文的学习作为文学知识打基础的阶段,无论是生字词、拼音读写、朗读等方面,都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指导指正,才有利于学生们在学习道路上的长远发展。在此背景下,我选择《寒号鸟》这篇课文给孩子们进行正确的思想观念指正和学习方法指导。【教学案例】

故事一:寒号鸟悲惨的结局是因为它没有好父母

在我给学生们讲《寒号鸟》这本课文的时候,讲到了学生们应该学会正确评判故事中的角色,让他们从寒号鸟最后可悲的结果来明白做人如果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是绝对不行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学习喜鹊那样着眼未来,从现在做起。这时正好班里的乐乐上周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很不理想,于是我借机也劝导他,希望他不能像寒号鸟一样安于现状,要认真对待学习,端正学习态度,才能在长大以后有所作为。这时乐乐却突然说了句:“寒号鸟有这样的悲惨结局,是因为它没有好的父母,如果它的爸爸妈妈早早给他垒好窝,它不就不用冻死了。我就不一样,我的爸爸妈妈对我可好了,他们还说会给我赚钱让我衣食无忧,所以我才不担心以后会被饿死。”

故事二:老师,为什么课上完后我还是理解不了课文的内容

当学习完这篇课文后,我们进入到课后习题部分,我点名让娇娇来回答一下,为什么最后喜鹊会安然无忧,而寒号鸟会被冻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结果娇娇思考了半天后,抬头说:“老师,我还是没理解这篇课文的意思。既然喜鹊那么能干,为什么它在垒完自己的窝后,跑过去帮寒号鸟垒窝呢?您平时不是教育我们要互相帮助吗?为什么喜鹊没有帮助寒号鸟呢?” 【案例分析】

分析一:从乐乐的案例来看,首先他没有完全理解清楚这篇课文到底想要给我们传达什么思想。其次从乐乐的回答来看,天真的孩子们本身是没有任何杂念的,但正是因为被当前社会风气所影响,被大家广为流传的“拼爹”概念给荼毒,才让天真的他们以为只要有能干的父母,只要父母给自己准备好一切,就不用像寒号鸟那样可怜地冻死了。从这个层面中,我认识到,一要加强对孩子们的德育教育,在语文课上拓宽联系思路,帮助孩子们及时纠正错误的思想观念。二是改变上课的方法,让孩子们能以最快的速度跟上教学思路,理解透文章中心思想。

分析二:娇娇的案例与乐乐的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因为没有理解透本文的意思。喜鹊其实已经帮助了寒号鸟,但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里也是这样的概念,喜鹊的行为与我们平时教育孩子们要互相帮助的理念并不冲突。但娇娇在学习课文时没有抓住重点,所以导致她学完后也没有理解。从这里我分析出,孩子们的思维往往与成人的思维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教师必须要将自己的角度与孩子们的角度放在同一水平线上,才能运用正确的方法来授课,帮助孩子理解。所以接下来如何用正确手段授课是我要革新的要点。【案例措施】

一、围绕课题中心,导入有趣故事和图片

孩子们的思维本身比较活跃,如果开篇直接讲课文内容,他们将不会保持太久的兴趣,所以我后来在公开课上重新讲了这篇课文。我采用了开篇导入传说故事导入,我并没有像之前那样直接开篇点名题目,而是选择关于寒号鸟的一个传统民间故事来入手,首先能让学生们从感官上接触寒号鸟,然后将其与我们本篇课文的寒号鸟联系到一起,进而引发联想,为什么听起来寒号鸟就是在哀号,它哀号的原因课文里是否有提及?通过一系列联想,学生们首先建立起了学习兴趣,他们已经知道了寒号鸟的名字由来,以及它为何这样叫。当他们想探寻更多的内容时,自然而然就会主动去课文中找答案。而这个过程中,我已经带动学生们掌握了“号”这个字的正确读音。

二、感情教学、引发共鸣

乐乐和娇娇的案例中最能体现出的问题就是他们对课文中的不同角色定位 不明确,本身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了他们看待喜鹊和寒号鸟时会存在偏差心态。所以教师在讲课文时一定要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正确价值观,进而让学生与他们产生感情共鸣,才能达到思想一致。我在课文讲到最后看到寒号鸟被冻死的悲惨结局后,我将寒号鸟的结局与我们人类、与学生联系在了一起,用了诸多的例子来列举,如果人类也这样安于现状,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来生活,那就不会有我们现在这么强大的祖国,更谈不上我们的好生活了。然后再进一步延伸到学生们学习的态度上,告诉他们如果对学习也抱着这种得过且过的态度,那最终这个先进的社会就会淘汰无知的人,当面对这个赤裸裸的现实点醒后,再让学生联想被社会淘汰没有朋友的样子,他们就会进一步认识到学习对个人良好品德养成、未来人生规划发展的重要性,进而从思想上重视学习。

三、用续编故事来加强学习和创新能力

我一直都认为,教学应该是有延续性的,不能因为一篇文章的学习完毕就结 束文章给学生带来的教育影响。所以在本篇课文的学习结束后,学生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也掌握了在语文学习中对生字词、篇章阅读的技巧后,接下来就是将教学效果进一步延伸,在这里我用到了故事续编的手法,结合本篇文章已经讲过的中心思想,引导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续写这个故事,然后组成小组来表演出来,一来锻炼了学生们的思维活跃力和创造力,二来用表演的方法进一步释放他们的课堂积极性,深化本次教学主题。【教学反思】

一、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功底一定要强,说话不能含糊不清,语速不能过快,在给学生们朗读课文时一定要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

二、备课时要多分析教材,抓准教学切入点,让学生更能轻松面对新课学习。

8.寒号鸟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八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寒号鸟》教学设计二年级,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堵、缝”等7个生字;会写“面、朗、阵、枯”4个字。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哀号”等词语的意思。

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寒号鸟和喜鹊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有什么不一样。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1、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寒号鸟,出示寒号鸟资料。

2、把“寒号鸟”读正确,强调“号”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表示哭叫,读第二声,引导学生用组词的方式巩固读音,如“号叫、号哭”。

设计意图:

通过讲故事,了解“寒号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图文结合,初步了解寒号鸟和喜鹊的不同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寒号鸟和喜鹊的住处。

(寒号鸟的住处是在崖缝里,喜鹊住在大杨树上。)

设计意图:

通过看插图,对照课文明白两种小动物的“窝”是怎样的,在对比中对寒号鸟和喜鹊的形象有初步感知。

2、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图文结合识字,出示“一堵石崖”和“一道缝”。

看图理解“一堵石崖”和“一道缝”。识记“堵”和“缝”。

3、观察插图中喜鹊在干什么。(喜鹊衔着一些枯草,忙着做窝。)识记“衔、枯”。

4、从图上看出这对邻居的家有什么不同?(寒号鸟的.住处是崖缝,不是树枝搭建的,不够保暖;喜鹊的窝里有很多保暖的材料。)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采用看图观物帮助学生识记、巩固生字“堵、缝、衔、枯”,增强生字识记的准确性。

5、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对寒号鸟和喜鹊的第一印象。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创设问题:寒号鸟为什么在严寒的夜晚哀号?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用横线画出来。

2、出示两次哀号:

寒号鸟在崖缝里冻得直打哆嗦,不停地叫着:“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寒号鸟重复着哀号:“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3、请学生朗读,理解寒号鸟为什么会哀号呢?(因为天气太冷了,而它又没有窝,崖缝里冷得像冰窖,所以冻得哀号。)

4、理解“冻得直打哆嗦”“冷得像冰窖”,“得”后面是对前面的补充。

出示课后题:

5、指导朗读这两句话。

6、创设问题:天气真的很冷,崖缝里冷得像冰窖,都把寒号鸟冻得直打哆嗦。那天气是一下子变冷的吗?(天气是慢慢变冷的。)再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和季节变化有关的句子。

7、了解文章的顺序。

(1)指名读读表示季节变化的句子。

(2)将学生读出的句子按顺序一一出示。

(3)板书概括3句季节变化的句子:“冬天快到了”“冬天到了”“寒冬腊月,大雪纷飞”。

(4)根据3个句子复述课文。

四、书写指导,练习写字

学写汉字“面、朗、阵、枯”,重点指导“朗、阵”。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1、出示寒号鸟和喜鹊的图片,回顾这两种小动物的形象,用一个词来说一说。

过渡:寒号鸟这样哀号,邻居喜鹊看不下去了,所以“劝告”它赶紧做窝。

2、理解“劝”。(说服,讲明事理使人听从。)

二、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寒号鸟和喜鹊的不同

1、创设问题:喜鹊是怎么劝告寒号鸟的呢?寒号鸟听了劝告说了些什么呢?用横线画一画它们的对话。

2、出示两次对话。

3、指导学生理解喜鹊的话。(喜鹊关心劝告,语气诚恳。喜鹊第二次劝寒号鸟,讲出了现在不做窝的危害,语气加重。)

小结:从喜鹊说的话,看出喜鹊目光长远,勤劳踏实。

4、指导学生理解寒号鸟的话。(寒号鸟糊涂懒惰,脾气暴躁,不听劝告。)

5、理解“得过且过”。(过得去就过去,过一天是一天。)

6、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同桌间分角色练习。

7、分角色朗读。

8、结合朗读理解寒号鸟和喜鹊的对话,揭示寓意。

三、拓展想象

1、故事续编。寒号鸟终于冻死在严寒的夜晚。第二天喜鹊呼唤它……想象当时是怎样的情形,把故事继续说下去。

2、故事新编。寒号鸟怎么做就不会死?编一个让寒号鸟没有被冻死的故事。

四、小结

9.“合理存款”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储蓄的有关知识, 能综合应用相关知识合理存款。

2.过程与方法:经历调查、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各种存款方式的利率和相关规定, 设计合理的存款方案。

教学难点:能综合应用条件灵活解决问题。

课前调查:课前布置学生到银行调查后完成下表。

教学过程:

一、还原生活, 收集信息

1.出示课本第110~111页主题图。 (请学生留心有用信息。)

2.集体交流收集到的数学信息。

3.师生整理收集到的数学信息:

A.小明和妈妈要到银行存1万元钱。

B.存期6年。

C.存款方式有多种选择 (利率也不同) 。

D.教育储蓄存款一年期、三年期按同期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 六年期按五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

二、讨论、交流、列方案

1.如果你是录像中的主人公, 你有什么想法? (根据学生的想法整理如下。)

A.定期一年, 到期本息续存 (共6次) 。

B.定期两年, 到期本息续存 (共3次) 。

C.定期三年, 到期本息续存 (共2次) 。

D.定期五年后再将本息定期存一年。

E.采用活期存款。

F.教育储蓄。

……

2.猜想:采用哪种存款方式六年后收益最大?

3.小组内交流并制定出自己认为比较好的三种存款方案, 计算最后的收益。

三、比较优化, 合理存款

1.集体交流计算方法及结果 (学生讲解自己的存款方案, 展示计算结果) 。

2.比较结果 (教师预先在课件中准备好不同的几种存款方案, 大屏幕展示并比较) ,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合理的存款方案。

四、结合实际, 应用方案解决问题

1.如果要把自己的压岁钱存入银行, 你会采用什么存款方式?为什么?

2.用你的存款方式预先计算一下, 存款到期后你会有多少钱。

五、全课小结, 深化提高

学了这节课的知识, 你有些什么收获或想法?

教学反思

“合理存款”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利率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内容和课型特点, 教学设计采用“课前调查——收集信息———分析整理信息———选择方案——计算收益———优化方案———实际应用”的步骤进行教学。课后反思, 有以下几点体会。

1.课前调查———必不可少。“课程标准”增设“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学习领域, 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经验、社会现实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应力求使儿童的数学学习融入现实情境之中。“合理存款”这节课, 教材主题图中所提供的存款利率是以前的利率, 和当前的利率是不同的;国债利率也未明确给出。因此, 要让学生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有真实的感受和深刻的体验, 必须进行课前调查了解现行的存款利率, 只有这样教学, 才具有现实意义和实效性。并且, 学生到银行调查是一次有价值的实践活动, 是一个学习、体验的过程, 所以, 活动前的调查了解必不可少。

2.信息处理———探究的前提。“实践与综合应用”不像“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内容那样有各自的逻辑系统和明确的“知识点”, 素材取自于学生的生活, 材料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合理存款”这节课, 虽然也给定条件“一万元钱, 存六年”, 但存款的方式有很多种, 且国家规定的“利率”经常变化, 如果要一一计算, 太繁琐, 也没有必要。因此, 需要引导学生学会针对所给条件, 掌握如何计算与判断哪种存款方式得到的收益多, 这样的探究才是有价值的。

3.自主探究———教学的主线。“实践与综合应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 是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发展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合理存款”的教学过程, 从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自主筛选方案到最后计算比较, 每一步我都引导学生自己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 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 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在交流中密切同学之间的关系,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4.联系实际、综合应用———教学的最终目的。“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 是强化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本节课的最后, 我设计了让学生计算将自己的压岁钱存入银行会选用什么样的存款方式, 最后会得到多少收益的活动。希望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 知识的逐渐积累, 生活经验的日渐丰富, 针对实际情况合理存款这种理财意识能逐渐增强,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逐步提高。

5.几点遗憾。一是素材的呈现方式还不够贴近学生生活。事先设想过拍一段真实的录像来创设探究的情境, 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拍成, 因此采用图片来呈现情境。上课以后, 觉得还是应该用录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是活动结论开放性不够。“实践与综合应用”学习活动应该是有个性特征的, 对同样的问题来说, 既不要求一致, 也不要求大同, 更不要求“最优”, 甚至允许“大异”, “舍简就繁”也无所谓。数学活动的结果, 可以是知识性的, 也可以是技能性的, 还可以是情感、动机方面的。在“合理存款”的教学中,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 我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的积蓄选择合理并切合实际的存款方式, 这是课堂教学的不足。但可以考虑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10.《寒号鸟》作者 篇十

《寒号鸟》作者

柯玉生,1934年生,笔名木可,湖北省大冶县人;曾就学于武汉市二男中和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现任新蕾出版社编辑,是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天津分会会员。1950年他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民间故事》、《点土成金》、《小光蛋碰石头》等。粉碎“四人帮”后他发表的《这事情发生在小河边》、《我去台湾接外婆》等儿童诗,已分别被选入《中国新时期儿童诗选》、《百家诗选》及《中国文学作品年编・儿童文学选》等书。此外,他还发表了一些寓言和童话。◆

11.寒号鸟参考教案 篇十一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运用对比手法写的童话,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旨在教育学生勤劳自勉,抓住大好时光勤奋努力,不要懒惰,得过且过,荒废大好年华。本课富有童趣,适合分角色朗读。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朗读中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中的道理。教学目标

1.认识1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号、当”;理解“晴朗、劝告、啰唆、冰窖、哀号、得过且过”等词语。(重点)2.分角色朗读课文。(重点)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现在懒惰,将来难过”“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和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美好生活的道理。(难点)课前准备

1.制作本课课件,准备生字新词卡片、关于寒号鸟的资料。(教师)2.预习课文,尝试朗读。(学生)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老师想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故事里寒号鸟住在一堵石崖的一道缝里,如果你在冬天的夜晚从山脚下经过,你会听到它哀号的声音:哆啰啰,哆啰啰„„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2.学生质疑。预设:

生1:它为什么在冬天的时候哭呢? 生2:它会哭些什么? 3.板书课题。

4.指导学生认识多音字“号、当”,并组词。5.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老师有趣的讲述,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通过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质疑,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读要求。

(1)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检查自读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多种形式朗读: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教师相机正音:“缝、当、朗、将、狂”是后鼻音;“面、衔、劝、趁、阵、纷”是前鼻音;注音区分“却”“劝”“且”的读音;“吼”不读kǒng,“复”不读fú。(2)注意这些生字的字形了吗?你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呢? 如:加一加 良+月=朗 木+古=枯 换一换 “芬”的草字头换成绞丝旁就是“纷”。(3)学习多音字“号、当”。用不同的读音组词。(4)巩固识字:老师读生字,学生快速找生字。(5)课件出示词组,老师范读,学生跟读。呼呼地刮着

冻得直打哆嗦 温暖的窝里

冷得像冰窖

3.小组合作,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教师相机正音。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年段教学的重点,在这个环节里,采用多种方式来指导学生识记生字,并且通过小组合作来巩固识记,从而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本课生字。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这个故事里有几个动物?它们发生了什么事? 2.学生自由交流。预设:

生1:故事里有两个动物——寒号鸟和喜鹊。

生2:冬天快要到了,喜鹊忙着做窝,准备过冬。喜鹊让寒号鸟垒窝,寒号鸟一拖再拖,最后冻死了。

3.指导学生画出表示时间的语句。(冬天快要到了、冬天说到就到、寒冬腊月)4.指导学生了解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三个时间里发生的事。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找出表示时间的语句,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为以后抓住时间变化来分段打下基础。

四、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说说需要大家注意的地方。预设: 生1:“纷、阵、枯、将”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的。生2:“却”字左右大致一样宽。生3:“夜”和“衣”的字形相近。生4:“面”是独体字,里面是两个小横。

2.师着重指导书写“阵、却、纷”三个生字。

3.师范写,学生书空。提醒学生注意“却”的最后一笔是竖。“纷”字右上部是“八”,不是“人”;第五笔捺要写得舒展。4.学生描红、临写。5.投影反馈,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低学段学习的重点,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扎实的写字指导。本课的生字较多,因此挑选比较典型的重点字,以点带面,让学生写好字。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寒号鸟和喜鹊各自的窝。师范读第1自然段。2.听了朗读,再观察插图,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 生1:我知道了寒号鸟住在哪里。它住在山脚下的一堵石崖的一道缝里。

生2:我知道了喜鹊的窝在河边的大杨树上。生3:我知道了寒号鸟和喜鹊住得很近。

设计意图:通过引读导入课文学习,为学生创设了故事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图文对照,让学生对寒号鸟和喜鹊的住处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朗读品味,感受特点 通过观察图中的喜鹊在干什么?

(喜鹊衔着一些枯草,忙着做窝)原因是冬天就要到了。

1.自由读课文中描写天气的句子,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天气越来越冷?画出相关的句子。2.交流。

(1)“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到了。” “尽”字写出了冬天快要到了。(2)“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

“呼呼地”写出了风很大,寒风就是北风,吹到身上非常冷。(3)“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崖缝里冷得像冰窖。” 仿写句式

A、有多冷呢?(冷得像冰窖)(热得像蒸笼)快得像风车 在这样的天气里把寒号鸟(冻得直打哆嗦)热得直冒汗

快得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读出天气的寒冷。

过度:在这样的严寒的夜晚,寒号鸟发出了哀号,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用横线画出来。

寒号鸟这样哀号,邻居喜鹊看不下去了,所以“劝告”它赶紧做窝。理解“劝”(说服,讲明事理使人听从)

4.喜鹊是怎么劝告寒号鸟的呢?寒号鸟听了劝告说了些什么呢?用横线画出它们的对话。(1)出示两次对话。

(2)指导学生理解喜鹊的话。(喜鹊关心劝告,语气诚恳。喜鹊第二次劝寒号鸟,讲出了不做窝的危害,语气加重)小结:从喜鹊说的话,看出喜鹊目光长远,勤劳踏实。

(3)指导学生理解寒号鸟的话。(寒号鸟糊涂懒惰,脾气暴躁,不听劝告)

(4)理解“得过且过”。(过得去就过去,过一天是一天)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寒号鸟“得过且过”,后果是什么?(5)分角色朗读课文。

(6)结合朗读理解寒号鸟和喜鹊的对话,揭示寓意。(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

5.交流一下。说说你对喜鹊和寒号鸟的看法。(1)预设:

生1:喜鹊很勤劳,看得远。冬天快要到的时候,它就已经给自己做窝了。我是从“一早、忙着”看出来的。生2:寒号鸟很懒惰。它“只知道出去玩,累了就回来睡觉”。生3:寒号鸟很懒,还不听别人的劝告。喜鹊让它做窝,它说喜鹊傻,而且还说太阳高照,正好睡觉。

生4:寒号鸟不吸取教训,很懒。已经挨了一次冻,嘴里也说要做窝,但第二天天气一好,又去玩了。

理解“得过且过”:只要能够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没有长远打算。

(2)寒号鸟说喜鹊傻,你怎么认为呢?

(喜鹊不傻,因为天一冷,喜鹊就住进了自己搭好的温暖的窝里。)6.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喜鹊和寒号鸟的对话。(1)想想喜鹊会怎么说。

喜鹊热心帮助寒号鸟,语气诚恳。

喜鹊第二次劝寒号鸟,讲出了再不做窝的后果,语气加重。(2)指导学生读寒号鸟说的话。

寒号鸟有没有接受喜鹊劝告?为什么不做窝?在冬天来到的夜晚,冻得受不了,说第二天就做窝,到了第二天为什么又不做窝?(3)小结:寒号鸟不仅懒惰,还非常糊涂。“得过且过”的人往往是目光短浅,鼠目寸光。读寒号鸟的话把它的糊涂、懒惰读出来。7.小组分角色读,其他同学评议。预设:

生1:我觉得××把寒号鸟的话读得很好,读出了寒号鸟的懒惰,还带有一点儿不耐烦。生2:我觉得如果他们在朗读的时候加上动作、表情,就会更生动。设计意图: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很生动,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呈现各自的特点。细致的朗读指导,能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人物形象的特点。

三、课外拓展,总结回顾

1.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寒号鸟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本课是一个含有深意的童话故事,通过写寒号鸟和喜鹊对待做巢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告诉我们人要眼光放远,做事要早。在指导学生领悟故事的深刻道理时,我用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2.课文中喜鹊和寒号鸟的话很形象地写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分角色朗读时,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故事里的人物,进入故事,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充分地感悟人物的特点,从而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表演的乐趣。

上一篇:同学录留言回忆下一篇:目光因你而停留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