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思考

2024-07-14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思考(精选7篇)

1.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思考 篇一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总结

随着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入,作为生物教师的一员,本人经历了新课程课改的全程教学。经过三年的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和研究,我取得了不少的收获,也遇到了一些较难处理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投入到以后的课程改革中去,现根据以往教学实践的反思,归纳以下几点教学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改“整齐划一”向“关注学生的个性特性”的转变

课程由整齐划一向关注学生的个性特性的转变,是新一轮课改的一个重要课程理念。在旧的课程体制中,从课题设置,实施评价都是整齐划一的,因而有人形象地把这种教育比喻为:将不同个性、不同特长的学生放在一个标准的课程模子里去锻造,放在同一条生产线上去加工。其结果就是将不同个性和特长的学生棱角磨平,变成一个个毫无生气的标准件。显然,这样的教育是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

(二)改“以教师讲授为主”向“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转变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探索、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自主学习,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自主学习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是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显示。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思考的行为。与自主学习截然不同的是他主学习,在他主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大脑始终处于“休眠”状态,未被激活,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在探索“自主学习”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尝试解决→合作交流形成共识→总结建构延伸拓展”的尝试。在探索实践中,我体会到:在“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激发生学的问题意识,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其二,教师要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供诱导学生思考的素材,鼓励学生大胆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质疑、争辩。总之,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凡是学生自己能操作、能学习、能领悟的,都尽可能由学生自己去解决,去完成,教师着重从探索方向予以引导,关键之处以点拨。其三,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为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索搭建平台,要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平等、民主、合作的氛围中砥砺智慧,分享成功的快乐。其四,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抓住时机,做“问题解决”后的提炼和拓展,建立知识结构和体系,明确解决生物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改由“注入式”向“学生体验、感悟、探究式学习”的转变。

“注入式”的学习,是一种机械、呆板的被动学习方式,学生缺乏创新的激情和活力。建立和形成让“学生体验、感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通过了以下途径建立和形成了“学生体验、感悟、探究式学习”方式。

1.利用生物科学史实,感悟学生高中生物新教材增添了大量科学史实的内容。引入生物学史实于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的知识、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思考、质疑、创造、审美,最终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均有所收获。例如,介绍孟德尔开展对多种动植物的杂交试验,最后选中豌豆,面对繁琐的数据他并没有放弃试验,而且创新地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巨大的数据不厌其烦地进行统计,前后花了整整8年的时间才得出基因分离定律。通过这一史实的介绍,学生会感悟出:科学发现、发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并且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汗水、克服重重困难才实现的。从而也培养了学生不畏艰难,严谨认真、勇于创新的生物学素养。

2.通过实验,给学生以经历探究和体验

现行的高中生物新教材共安排实验、实习、动手制等课时15个,占总课时的14.3%(总课时105个),这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获取终生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提供了条件,也给学生通过实验体验,获取知识提供了舞台。教师要创造条件,选择最佳的实验时间与传授理论知识相融合,可先让学生实验,再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也可将实验贯穿在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中。如在“酶与代谢”一节新课的理论教学之前,让学生完成两个实验——比较过氧化氢

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酶的催化效力高于无机催化剂;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学生具有了这些感性认识后,再来学习“酶的特性”理论的知识,就有了基础,就避免了老师将酶的特性的知识硬塞给学生和学生苦苦背诵的尴尬局面,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和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的深刻内涵。

3.提供信息素材,让学生领悟推理分析和知识的由来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要将结论性知识直接塞给学生,而是教师首先提供相关的信息、素材(包括图、表、科学实验与科研成就,生产、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让学生自己领悟出结论性的知识。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比较推理分析的能力。如在传授“线粒体的分布”的知识点前,我为学生活动提供了下列材料:

(1)德国生理学家华尔柏在研究线粒体时统计了某动物部分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肝细胞950个,肾皮质细胞400个,平滑肌细胞260个,心肌细胞12500个。

(2)在小鼠受精卵的分裂面附近线粒体比较集中。

(3)鸟翼的肌原纤维、精子的尾部线粒体数目较多。再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材料,看能得出什么结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线粒体主要分布在生命动旺盛部位”的结论知识。

(三)改“重知识传承”向“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转变

在当今知识爆炸,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今天,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比向学生传承知识更重要。学生获得了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就相当具备了通向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通过多种方法途径来培养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1.培养比较梳理,使知识条理化的学习能力

生物学中有许多并列的知识,相近的知识,需要通过比较找出知识点间的异同点,使知识条理化。比较法是学习生物知识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它在学习生物知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相近或并列的知识放在一起,设计成比较表,加以比较,来训练和培养这种学习能力。如线粒体与叶绿体、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

2.培养发散联系,使知识网络化的学习能力

如果头脑中只有零碎的知识而没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往往难以运用这些知识正确、快速地解决具体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形成网络化知识体系。

3.培养分解组合,使知识层次化的学习能力

概念与概念,知识与知识之间往往存在包容性。对于这些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理清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使知识展现出清晰的层次,如脱氧核苷酸→基因→DNA→染色体。另外,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搜集、整理、加工资料的能力,使学生开阔视野,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2.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思考 篇二

一、如何完全转变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注重过程与方法, 是基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但由于受高考的影响, 教师依然重结果、轻过程, 为追求短期升学率的提高, 灌输、机械重复与训练就成了课堂的主旋律。例如, 必修1中关于光合作用的教学, 一些教师认为光合作用的过程是考试的重点, 生怕学生遗漏知识点, 表达不够精炼, 对叶绿体的结构、特点及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不厌其烦地一一讲述, 不断强调。在其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听教师分析, 记概念、结论, 围绕考纲练习, 最终导致学生思维僵化, 应变能力差。其实这节课知识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可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 自主探究学习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过程, 主动生成光合作用的概念。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理念有悖于新课改的要求, 必须完全转变。

二、如何有机结合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许多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教学仍存在一个误区:无限夸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很多公开课教学中, 我们经常看到热闹的场面:学生的活动一个接一个, 教师引导很少。教师未发挥主导作用, 在热闹活动的背后, 学生可能只是学到了肤浅的知识, 没有触及知识的本质。何谓“教学”?教学其实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者并驾齐驱, 地位并重。如果只强调教师的“教”, 而忽视了学生的“学”, 那就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这恰是新课改要抛弃的观念;如果只是强调学生的“学”, 而忽视了教师的“教”, 那同样也是走极端, 同样也背离了科学的教学观。

学生的“学”必须是有目的的, 必须在教师引领下才能完成;而教师的“教”也一定是以学生的需求为指向, 要不断引领学生学会学习, 掌握学习的能力。

三、如何处理好教材

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过程中, 许多教师认为新教材知识点多而新, 探究活动设计多, 课时紧张, 知识点的深浅度很难把握。新教材到底如何处理, 怎样讲授, 重难点如何突破, 学生的主动性该如何发挥等许多问题还需探讨交流。虽然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以教材为本, 但是应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技能水平及兴趣等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内容。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 在对教材整合和重建的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 如顺序调整、内容的补充完善、错误的修正, 等等。教师应该吃透教材, 准确把握教材的体系, 熟悉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 并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对教材进行重建。

四、如何切实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

一直以来, 实验在我们的教学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生物实验多数只是浅层次上的“为做而做”, 其真正意义并未发挥出来。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开展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不少教师将探究性实验难以开展的原因归咎于课时紧张和实验条件不足。为了赶进度而挤压实验教学课时, 如果教师充分备课, 精心设计, 每个探究活动是可以在一个课时内完成的。教师要创造性地多开设实验教学。例如, 自制蛋壳膜代替生物膜做渗透作用的实验;用石蒜代替洋葱做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 等等。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 敢于尝试, 积累教学经验, 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摘要:随着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高中生物的教学现状如何, 教师在领悟并实践课改新理念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遇到了哪些困惑, 本文就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剖析与思考。

关键词:新课改,生物教学现状,思考

参考文献

[1]刘恩山, 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307.

3.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思考 篇三

一、掌握学生身心规律,使用灵活的教学策略。

(一)尊重学生

如果说学生的主动学习是实现课堂教学最大效果的关键,那么尊重学生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尊重学生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更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例如,体液调节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较紧密,对此学生已有很多感性认识。而且有些知识与学生自身有关,学生很感兴趣。但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以被动的听和记的方法进行授课,结果教师讲得吃力乏味,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教学失去原想应有的有效性。现在可以换一种方式:首先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然后教师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准备了一些多角度的问题,按照动物激素的种类和生理作用、动物激素的分泌、相关激素间的作用、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作用等不同内容把问题分为4个专题提供给学生。学生分组选择其中的任一专题(教师参与调剂,避免组间的重复),组内4人进一步分工细化,每人负责不同的内容,利用课余和自习时间,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方法,收集资料,然后组内成员间合作互动,分析整理,建构本专题的知识和概念。由于每组只查阅了一个专题的内容,要想获得完整内容就必须进行组间的合作互动,因此利用课堂时间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分组相互交流各自的成果和心得,其间教师及时点评,最后学生获得本节完整全面的知识。在交流时,每组同学不仅认真倾听其他组的介绍,还及时提出问题进行咨询、讨论,促进了组间的互帮互学。交流中有些学生还提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激起了更多的同学进一步寻求答案的欲望,结果学生的学习情绪异常高涨,提问和答疑的参与意识非常强,学习效果显著。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教学,体会到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相关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收集、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与他人的合作互动,友情互助,分享合作的快乐,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溢于言表,取得了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氛围

获得有效教学的第二个关键就是要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举例来说。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始对于营造课堂的气氛就显得十分重要。以一首歌《我不想说我是一只鸡》开篇,在繁忙的高考复习课上可以听到比较幽默的歌,看到有的学生就随着音乐也在一起哼起来了,课堂的气氛就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趁学生听歌的过程中,针对这首歌提出了几个问题:1.在这首歌里主要讲述的是什么内容?2.引起鸡患病的罪魁祸首是谁?3.它是怎样的一种生物?4.它是以什么作为遗传物质的?对于第一个问题,平时喜欢听歌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禽流感)。第二个问题也是很容易,学生也比较容易的答出来(禽流感)。第三个问题,虽然有些迟疑,但是还是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它是一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最后的问题中学生就出现了争议,到底它是以DNA做为遗传物质的还是以RNA作为遗传物质的呢?为了解决学生的争议进入复习主题,教学效果理想。

(三)与实践结合

以生物科学发现史的学习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理念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通过模拟体验式的探究获得的知识,可以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扎实,更容易在新的情景中去运用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些还以无形的力量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践证明的确是一个有效的教学策略。例如,在讲述“生长素发现史”的内容时,生长素发现史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植物的向光性运动已有认识的基础之上,设计时采用师生互动的讨论、谈话的方式通过不断提出有价值的、导向性明确的问题来指导学生的思维。设计时先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提出各种假设及由此得出的结论;然后由教师介绍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并启发学生思考实验中的一些问题,请学生依此推出结论;再由教师呈现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让学生判断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在此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再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做出假设,继续新一轮的探究。如此螺旋式地不断上升,在不断的模拟体验中渐进式地重走科学家发现生长素之路。

如“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遗传物质的发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等内容的教学均可进行这样的思维体操的训练。生物学习由于学科和时代的特点往往让我们现在的学生产生一种生物无用论的思想,从而影响了生物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们还要讲究生物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手段多样。

任何一成不变的方法手段都是不能够适应教学要求和多种多样的学生的,甚至是一种手段也不可能永远适应一个学生的,因为学生又是变化的。所以,在一堂课的教学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内容出发,多角度多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广播、电视、程序教学机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正在越来越多、越来越成功地介入教学过程,研究教学模式的教师将不得不考虑这一特点。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地选择、组合和使用挂图、模型、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展示或再现不同的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情况,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增加课堂信息容量。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學效率。

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的能力。这表明新课程不再视知识为确定的、独立于认知者的一个目标,而是视其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新课程要求在所有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渗透“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学习生物,培养发现生物问题和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坚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自主学习

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在如下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共同工作来实践其亲社会技能。在合作式的小组学习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

(三)探究学习

所谓探究学习即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相对的是接受学习。接受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JP2]而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有效教学”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讲,都是一个新的研究对象,以我们的研究与实践来推进教学改革的进程,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普高生物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究》,马利君.2006.7

2.《生物学教学中实施快乐教学的探索》,许雅芬.2004.11

3.《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4.《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

4.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篇四

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入手,改革高中生物教学

有很多学校都是从高二开始学习高中生物,学习内容包含三个必修模块和两个选修模块(人教版),一年的新课学习,一年的复习,生物学科在高考中并不拖总分的后腿。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各门学科都在努力地尝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这要求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而且,中学生物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学会把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通过对学生进行比较和归纳、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批判和推理等思维训练,使其初步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下面就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改革等级化的师生关系,实行教学民主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师道尊严,学生由于处在教师高度控制之下,心理上往往处于消极、紧张甚至恐惧的状态,思维活动受到极大的抑制。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的态度应和蔼可亲,应鼓励学生向教师发问,甚至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管理,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以课堂主人的姿态参与教学,积极开动“思维机器”,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促进思维互动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不只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还包括生生之间的互动。采取小组讨论、小组辩论、竞赛及游戏等方法有助于生生之间的活动。通过讨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相启发,使研究的问题更加深入,使教学的重点更突出,难点更容易突破,同时也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扎实。通过讨论,亦可使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差和教师在传授知识上的不足得以充分暴露,获得可靠的反馈信息,使得“教”与“学”中的不足均得到有针对性的补救。多边活动既让学生各抒己见,扩大信息交流,又能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敏捷性、创造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应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多采用谈话、讨论、辩论等方法,并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通过观察生物标本、模型、课本插图、实物、实验等多种直观手段直接把问题呈现给学生。而且,在课堂上适时运用一系列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考中,这样课堂的气氛就异常活跃。

四、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表象

直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原则。直观教具的使用,可增加学生的视觉效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应加强直观教学以丰富学生各种生物的形态结构(包括宏观和微观结构)、生理现象、生物体之间的关系、生物实验操作等表象。这些丰富的表象有助于学生对生命现象的思维,促进学生生物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重视实验方法,提高实验质量

中学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动手,而且要求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探索,所以实验课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渠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实验现象,而这些现象可能是教材中没有的,教师应加以解释,以便指导学生正确的思路。

教师应重视实验的方法,可对实验进行创造性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演示实验一般都是教师动手,学生观察。由于教师有训练的实验技能,再加上充分准备,实验结果都较理想,这虽然有利于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但无形中会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束缚。若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技能不一致,实验容易出现各种与结论不符的结果,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实验结论产生怀疑,从而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六、注重思维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应指导学生怎样去思考,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启发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和逻辑方法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和其他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做出合理判断和正确推理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5.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篇五

南涧县民族中学 何剑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为了适应新教材的教法,对新课标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且根据一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从教材改变、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方法的改变、学生学法的改变、教辅资料的选择、研究性学习等方面比较了新课标与原教材的差别,并作出了相应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新课标 课程结构 学习领域 科目 模块 必修模块 选修模块

三维目标

科学素养

教学理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能力为主要特征的高中新课实验在我们省开展已两年多了。新课标的实施是为了把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新型的素质教育,教师由原来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学生由原来的死读书、读死书转变为通过积极的自主探究活动主动的获取知识并藉此提高技能培养情感。在新课程背景下,无论是教材、教学观念、教师的教法还是学生的学法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一、课程性质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 价值观。

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及教学目标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四条基本理念和三维目标。四条基本理念的内容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提高科学素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谓“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对象为全体公民,而非科学家;二是指实际需求,有针对性;三是生物科学素养不仅包括生物学知识,还包括探究的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

“面向全体学生”是体现教育公平的核心。“面向全体学生”的含义是: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和提高。在实践中的具体要求是,按课程标准完成必修三个模块和所选的选修模块的学习。对教师的要求是,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进一步提高,让弱势的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在科学素养上都有较大的进步。

“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也是全球范围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探究式学习是生物学教学中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在探究式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主动学习者才是成功的学习者。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既是在现实生活中学习生物学知识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也是提高教学实效的有效策略。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和经历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体会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并认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同时也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教学目标除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之外还增加了“情感态度价值观”。长期以来,一些生物学教师认为生物教学仅是教授书本中的知识,将生物课程的重点放在生物学理论上,强调中学生物课程在学科体系上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学中也局限于对生物学事实和概念的记忆。学生几乎不能将他们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难以去面对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而生物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都密切相关。

三、教材的变化

(一)教材结构上的变化

为了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教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体系上,新教材改变了以往的普通生物学体系,由五个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模块组成,其中必修模块三个,选修模块两个。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生物基础知识普及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 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

在必修模块中,很多知识的顺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例如《遗传与进化》中改变了原来的先讲解遗传物质,再讲解遗传规律,改为先讲解遗传规律,再讲解遗传物质,这样的改变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先从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遗传规律入手,促使学生主动探究遗传的本质,认识遗传物 质。

(二)教材内容上的变化

在内容上,新教材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为了凸显各模块在知识教育方面的价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每个模块的知识内容都围绕一定的主线展开;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知识内容的呈现顺序,使之形成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例如,《分子与细胞》模块教材内容围绕“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这一主线展开,从生命系统的层次、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发展变化这四个方面进行了阐释;《遗传与进化》模块则是以人类对基因的本质、功能及其现代应用的研究历程为主线展开的,整个模块就是追溯着以下七个问题:人类是怎样认识到基因的存在的?基因在哪里?基因是什么?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是怎样变化的?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稳态与环境》又是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系统的稳态(或稳定性)的维持为主线展开,介绍了个体水平的稳态和群体水平的稳态,突出生命系统稳态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强化人体稳态的调控和健康,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干扰和保护。不仅如此,每一模块在能力培养的目标方面也各有侧重。《分子与细胞》侧重于观察与实验法,《遗传与进化》侧重于假说—演绎推理法,《稳态与环境》侧重于系统分析和数学模型的方法。

四、教学理念的变化

面对生物知识模块的重新划分,刚接触新课程的我们,往往不能正视新的知识体系,总想增加一些教材拓展内容,造成了授课课时紧张, 授课节奏加快。致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接受和消化新的知识,从而不能理解和掌 握相关的知识,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

鉴于以上的情况,我们的教学实践也应该作出较大的调整。在每个模块的教学中,确立好本模块的地位,通过潜心钻研课标、教参、教材,明确教学内容改革意图,充分利用教材、用足课本信息,尽量做到“到位而不越位”。在处理和使用教材时要做到增减取舍适宜,恰当运用讨论题、拓展题、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而教学目标的确定则应该因校、因人制宜。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做到既生动又严谨。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把核心概念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知识目标中要求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这些要求无疑传递了这样一个重要信息:新课程绝不是轻视知识,也不是要降低对知识教育的要求,而是要求重视“核心概念”的教学。比如说应用科学史进行概念教学,如光合作用、酶的作用和本质、遗传定律等;通过探究实验进行概念学习,如DNA复制方式、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等;通过比喻或模型进行概念学习,如真核细胞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血糖调节模型、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等;建构概念图、多媒体课件辅助概念教学等等方式。

五、学生学情分析

与原教材相比,新课标增加了部分内容,也就要求生物课从原来的高二开设改为高一开始开设,因此,要求教师备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与调查。

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 知识技能 基础和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如感知特点,思维和认知风格,表象和记忆特点等。还要了解学生的态度特点,情感特点以及情感发展水平,情感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等非认知特点。

经过初中新课程洗礼的高一年新生,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然而,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知识要求层次较低,很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对有些学科知识只是似曾相识,但表达不清或不到位,特别是一些生物俗语,生物方程式模糊不清,一知半解。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弘扬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相互交流以及师生交流的热情,在教学设计上要重视生物观念和价值的教育,学习方式的引导;重视生物核心知识、技能、生物方法的教育;加强问题意识,分析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在设计选修本第三册中的“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时,本节课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动物细胞融合,在必修1细胞膜的流动性时曾例举过人鼠细胞融合,学生容易理解。这种教法就是在分析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既能顺利地引入新课,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六、教学设计的变化

教无定法,但教不可无法。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同时还要结校本条件进行教学。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对教材进行教学。这样在引领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提高学科基本素养,为今后进一步进行学科知识探究打好基础。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到,学 生虽然有获取知识的热情,但是不能自觉地巩固知识,在学习中还缺乏主动记录一些自身或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的相关知识,导致学过的知识遗忘率高。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的记录,培养学生对活动内容的取舍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设计一些讨论的问题或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相关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打好基础。

七、教辅材料的选择

教辅材料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辅助教师借助教材进行教学的, 其中运用较多的是课后习题册。然而,现在很多教辅习题却只是旧教材的辅助书换了个封面就上市出售,如果学生用了这样的书就会在旧的知识体系里摸爬打滚。而学生在遇到现阶段没学过的内容就会拿来请教老师。如果有比较多的学生拿同样的问题来请教老师, 刚从应试教学模式走出来的老师看到较多的学生在钻研一些跟高考要求有关的知识,有可能就会不自觉地用一定的时间来讲授,由于讲授的内容缺乏前后知识联系,授课时间短,教师讲不清透彻,学生也不能很好的领悟。居于此可以说,选错教辅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实践的进程。因此,教师在选用教辅材料时应认真地对照新课标和本校所选用的教材进行选择, 最好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自行编制。

八、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

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这也是新课标体现的一大特征,它要求教师要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及时地提炼些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让有兴趣的同学带着课题到课外进行自主探究,再带着探索成果到课堂展示给同学。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发展多元、主动和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使之 成为掌握生存常识和技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善于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例如,我们在高一下学期开设的研究性课题是《探究甜白酒的制作及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在高二下学期开设的研究性课题是《探究不同容器对酸奶酿制的影响》,这些课题一方面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另一方面,这些课题的趣味性较强,能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再如,在设计必修本第三册中的“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在课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在课堂上将有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讨论。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爱好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高中生物课,是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应该重点探讨的问题,新课程的改革,是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结构,来之不易,其实施,任重而道远。新陈代谢,推陈出新,未有穷期。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模块一《分子与细胞》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模块二《遗传与进化》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模块三《稳态与环境》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

5、《高中生物新课标的课程结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朱正威

6、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必修)第一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编著

7、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必修)第二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编著

8、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选修)全一册

6.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 篇六

一内容的引导性和开放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 生物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其领域涉及工、农、医、科及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生物学知识的杂、繁、碎的特点, 生物教学却迫使学生走进“死记硬背”的死胡同。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 当前生物教学的改革力求以开放性的教学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从新教材的内容来看, 它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了这一教学重点。例如: (1) 有些问题, 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 (2) 有些问题, 并未叙述得面面俱到, 而是提出要求, 让学生自己搜集信息, 特别是联系当地和当前实际的信息; (3) 探究活动的写法重在引导, 探究的课题、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不作过死的规定, 对于难度较大的探究活动, 教材提供了参考案例; (4) 介绍生物科学上目前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或存在的争议, 体现科学体系的开放性; (5) 有些练习题的答案不唯一。

二课程结构合理, “动”和“静”结合, 因材施教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结构是比较合理的。课程结构要求学生先学习两个必修模块, 以基础的生物知识为载体,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和实验技能, 同时学习生物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为以后其他选修模块的学习作铺垫。必修课程阶段, 为学生打下了宽厚的知识基础, 满足了所有学生走向社会时所需的基本科学素养, 同时必修阶段为学生储备了继续学习生物的知识, 为选修阶段满足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打下了基础。如果说必修模块追求的是广度, 那么选修模块追求的就是深度, 选修模块培养的是学生的生物专业素养。

所谓“动”和“静”是就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而言的。新课改要求教师课堂教学方式有间隔变换, 这样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 保持注意力, 提高学习效率。“动”是指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 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 要敞开思路, 广开言路, 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静”则是指由于教学目的需要, 在课堂上有意安排短时间的宁静状态。静的目的最终还是动, 即让学生冷静地思考问题、消化吸收所学内容。

因材施教则体现在选修内容的设置上, 学生对生物的学习有自主选择的余地,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学习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 这样既可以减轻某些同学的课业负担, 又可以满足另外一部分同学对学习生物的渴求。

三全新教学理念, 促进教师学习和提高

全新的课程教学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对每一位教师而言, 需要知识的再学习和教学观念的更新。教育主管部门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很多机会, 如集中学习新课程理念、市中青年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大赛、生物学科专业培训等等。这些措施的开展, 推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共同进步。新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科素养要求很高, 联系实际内容的增多要求教师对生物教育认识更深刻。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同时还要注重相互合作, 交流机会增多, 科研意识和团队意识才能增强。

总之, 我们要好好地体会课程改革的精神, 使我们在工作中用好高中生物新教材, 编者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新教材是集体劳动的结晶, 每一名生物教师都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业务水平, 认真研究新教材。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做到加强研讨和交流,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交流, 从而为我国高中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做出自己应用的贡献。

摘要:本文通过笔者对三年来积累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分析和研究, 从新课改的内容、结构和理念上重新全面地体会了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精髓。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内容,结构,理念

参考文献

[1]李国华.教师需要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J].教育科学研究, 2007 (10)

[2]石先云.高中地理情境教学研究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 2005

[3]吴佑平.课堂教学需要学生有效参与[J].新课程学习 (学术教育) , 2009 (4)

7.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心得 篇七

一、巧设导入创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一段好的引言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之全神贯注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老师可先根据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给学生讲述这样的故事:在某山区,一个妇女连续生了四个女孩,邻居、婆家人都瞧不起她,她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以为自己没本事,生不了儿子,无奈之下,她便自杀了。故事讲完后老师可问:她为何要自杀,生女孩是女人的错吗?人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通过这样的一个实例引入新课,营造了一个吸引人的课堂情境,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引发学生对学习遗传学的渴望。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提问

现在的高中学生大都习惯于接受式学习,而老师则习惯于“照本宣科”,很多学习对学习生物学提不起兴趣,因此也就对这门学科比较淡漠。如何行之有效地使学生“有兴致,多关注,乐意学”,作为生物教师,这确实要引起重视。事实上,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选择与实际相联系的话题,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去思考,学会去提问,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因为有实际生活的体验,学生的参与性很高,普遍都能融入情境。例如在讲授“细胞的癌变”这一内容时,可并不急于介绍课本书面知识,而是创设这样的情境:在你的周围,在你认识的人当中有癌症患者吗?和癌症患者接触过吗?觉得癌症可怕吗?你认识多少癌症知识?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再引导学生提问——你最感兴趣的癌症相关问题。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有问“怎么样会患癌症”,“如何预防癌症”,“癌症是否会遗传”的,也有问“为何白血病的患病率会呈上升趋势”,等等问题的。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感受生物科学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也可帮助学生养成关心生活、关心实际问题的习惯,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同时教师不断创设“因疑而学,因学而疑”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探索,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操。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设实例式教学情景

传统的教学,老师教学生多少知识,几乎就要求学生掌握多少。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知识,学生掌握的技能是没有创新的技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教学地位不再是教学的主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传统教学方式把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忽视学生的地位。生物学科是一个实验科学,这就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学。不要忽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不要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要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光的地方。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教师要让学生大胆去设计,开拓自己的思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不足之处,進行改正,教师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指导者,是一个辅导者。实验、观察、参观和实习都是很好的实例式教学情景方法。在做好教材要求的实验的同时,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多观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生命现象,把观察到的生命现象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这样更能激发学生从事于生命科学的热情。

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善教学方式

生物学是一门实际性、实践性、社会性很强的自然学科,所包括的内容十分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多媒体技术拥有多样信息,它所展现的图、文、声、像并茂,生动,具有剧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变笼统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变静态为动态。例如,在讲述“减数分裂”时,应用课件,把细胞减数分裂的全进程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把握每个时期染色体和DNA的变化特点这一重点内容。如何打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这一难点,教师可以展现有丝分裂的动画,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然后再加以说明,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很快可以把握重点知识。因此作为生物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依据本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绪,完善教学方式,从而使生物课堂生动有趣。

上一篇: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创意下一篇:企业安全生产责任状